时间:2023-06-26 16:06:40
序论:在您撰写乡村的发展变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郊区化 大城市边缘区 乡村变迁
Abstract: China since the 1980s, Beijing, Shanghai, Shenyang and other cities have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suburb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urban population shift to non-urban areas from the central city. These non-urban areas are major cities of the towns and villages of the marginal zone. Edge of Metropolis as a special kind of geographical space, it’s nature is different from a typical city, there are different from the typical rural middle grou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uburbanization to metropolitan fringe area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urbanization. Explore a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mote harmony and unity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 Suburbanization Edge of Metropolis Rural change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郊区化
1.1 郊区化的概念
城市郊区化,是一种分散型城市化,不是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历史过程,而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城市郊区化阶段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阶段,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使得居住和工业用地到主城区以外寻找空间,于是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从这一时期开始,城市土地资源有限、交通拥挤、污染等问题严重;反之,乡村的基础设施逐渐的完善,环境质量较高,乡村与城镇的发展迅速,城乡之间存在的这些差别形成了一种自然的驱动力——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和小城镇流动,人口迁移的空间层次拉大,从而出现逆城市化趋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也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1.2 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点
1.2.1 政府与市场运作共同推动城市郊区化进程
在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初期阶段,主要推动力源于政府,政府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起支配作用。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制度创新作用于城市郊区化进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了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具体是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利于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流动的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打破过去僵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市场准则和经济规律配置生产要素,让各种经济要素和人口能够根据比较利益选择自由流动和集聚,达到有效组合,促进经济的规模化与高级化,进而推动城市郊区化的进程。
1.2.2 工业郊区化先于人口郊区化
国内大城市主要表现为产业不断向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中心将会更多的集中在城市离心力较强的区域。在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及近郊区出现了一大批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乡镇工业园区。随着工业外迁先行郊区化,人口、商业与办公等逐渐向郊区迁移。制造业虽大量向郊区迁移,但郊区生活基础设施与便民服务业未能同步跟上,居民尚未具备长距离通勤的条件,多数居民不愿意向郊区迁移,导致了我国郊区化进程中时序因果链的颠倒和断裂,工业郊区化未能有效地拉动人口向郊区的迁移,而人口郊区化的滞后又进一步阻碍了商业郊区化的发展。
1.2.3 建设过度扩张,土地资源占用和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外来人口定居的随意性,我国的城市郊区化出现部分城市像“摊大饼”似地向外蔓延、扩张的现象,造成土地的粗放式利用,侵占周边的农田、生态用地以及非建设用地,造成农业空间减少,大量的生态空间受到蚕食,绿色空间逐渐受到消失的威胁,生态容量和空间环境质量恶化和降低,造成郊区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也热衷于建造低密度、独立式的花园别墅和高级度假村,这类高档住宅与我国城市居民的一般收入消费水平差距太大,住宅空置率居高不下,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建设资金,而且使我国的城市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和不足。
2、郊区化下城市边缘区乡村变迁的主要表现
2.1 社会生活关系的重组
大城市边缘区的村落中本地居民占多数,暂住人口比重一般低于本地居民,但随着郊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中,村落居民的职业构成复杂多样,尤其是暂住人口的来源、经历、从业动机差异较大,主要有农民、工人、个体户、出租房户等职业类型,农村原本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逐渐被取代。随着郊区化现象日益明显、城市边缘区区位优势的凸现,城市人口正流向城市边缘区的乡镇,乡村人口及社会关系发生了重组。
2.2 经济形态多样化
大城市边缘区村落处于城乡过渡区,除了传统的农业外,工业、服务业都长足发展而且其在村落经济中比重在逐年上升。村落的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利用自身区位和土地优势,自办产业、建市场、开店铺等。村落集体收入构成已不仅是单一的农业,而是逐渐形成了土地出租收入、村办企业收入、物业收入等几大块。集体经济的多样化使得村民的收入构成也有了变化。集体经济的股份分红、租金收入等逐渐成为村民收入的大头。总之,村民的经济收入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大城市的收入水平还有一定距离。
关键词:地物;输电线路路径;经济规模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是输电工程设计的基础。线路路径方案选择的好坏不但对工程造价有影响,而且对输电线路各设计方案有影响。所以,合理选择输电线路的路径方案不但可以节省工程造价,而且可以优化工程设计方案。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用电需求不断增加,但土地资源却不断减少。这样,一方面用电需求促使输电线路工程需要不断建设,另一方面土地资源减少使得输电线路可利用线路走廊不断减少。当前,工程上虽然采用卫片、航片、海拉瓦等现代勘测技术进行输电线路路径选择,但是输电线路路径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因为,这些勘测技术只能描述当前地物情况,不能从时间上描述地物发展趋势。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不能和地物未来发展趋势相适应。所以,在路径选择时,各方的规划和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在城镇,规划相对完善,线路路径和城镇总体规划协调即可。在乡村,规划相对滞后,线路路径选择没有可循的协调依据。如何解决输电线路路径和乡村未来发展相适应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试图利用地物发展预测结果,对输电线路路径合理选择,增加工程的可实施性进行探讨,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说明。
2地物发展预测方法
大家都知道,地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地物发展变化的有自然因素,也有认为因素。所以,我们分地物自然发展预测和地物人为发展预测。
2.1地物自然发展预测
我们知道,大自然在不断地进行造物运动。地震、河水冲刷,风浪侵蚀等等,都是大自然造物的手,它不断地改造我们身边的地形地貌。古人的“沧海桑田”描述的正是这一地物变迁的情况。对于地形地貌变迁,我们根据地质水文资料进行预测。在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宜避开不良地质地带。
除了以上地物变化,地表植被生长变化也是大自然的杰作。植被的生长高度也影响到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及杆塔定位。由于杆塔定位呼高偏小,造成后期线路运行检修不断砍伐修枝线路下面林木并不少见。对地表植被分布及生长高度进行合理预测,可以为我们合理选择输电线路路径和杆塔定位呼高提供基础。一般来说,树木不能生长无限高度。虽然我们目前无法知道各类树木限高机理,但可以肯定的是,树高和树叶大小在统计学上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就是说,树叶越大,树高越矮,反之树叶越小,树高越高。
表2-1是线路选线时常遇到的几个树种的高度。
表2-1 常见树种生长高度表
2.2地物人为发展预测
相对于地物自然发展预测,人为发展预测更为复杂。因为人为有主观和随机因素。所以,在工程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简单预测。
1)利用历史地图资料、卫片资料和现有地图资料、卫片资料,对乡村发展规模进行简单线性预测。例如,根据某个乡村旧地图资料上乡村规模和乡村现有规模,对乡村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2)利用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乡村的发展规模进行预测。一般来说,乡村的发展规模与其经济发展有关。乡村经济发展越快,乡村的乡村的规模也越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式2-1对乡村规模进行预测。
(式2-1)
式中,
P是乡村未来发展规模;
k是乡村规模和乡村经济发展耦合系数;
A是乡村未来经济发展总量;
A0是乡村目前经济总量;
P0是乡村目前规模。
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乡村规模急剧扩大,会出现两个或多个乡村合拢;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滞缓,乡村发展萎缩,人口外流,会出现乡村空心化。
目前,乡村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方面乡村趋于向交通和生活用水方便地方发展;另一方面乡村趋于规模化发展。
3地物发展预测在输电线路路径选择上的应用
3.1地物发展变化较小
当地物发展变化较小时,输电线路路径以变化较小的地物为参照,合理选择输电线路路径。例如河道、山丘、道路等,它们发展变化不大,在路径选择时,以其作为地物参照,顺其走向走线,输电线路建成后,对乡村发展影响较小。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山脉和林木,虽然发展变化较小,但其涉及民俗民风,不可沿其走线。
3.1地物发展变化较大
当地物发展变化较大时,应根据预测结果,合理选择输电线路路径。例如刚种植的树木,根据树木生长限高,在断面定位图上标注树木现状高度和未来高度,在杆塔定位时,合理的处理。
由于,乡村规模发展,居民住房将沿着交通较为便利的道路沿线建设,这时,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应适当考虑,线路适当远离公路。
对于乡村发展较快的地区,两个乡村可能出现合拢,应尽量避免从两个村庄中间走线。如乡村发展空心化时,侧可以综合考虑,线路是否从两村庄走线。
对于沙丘边沿地区,我们可以根据沙地的发展情况,合理选择路径。例如±500kV宁东~天津(注:现已改为±660kV宁东~山东线)直流工程途经毛鸟素沙漠边缘,设计单位利用1993、1998、2002年三个时相的卫片遥感图像,分析了近10年间线路所经地区沙地的发展趋势,为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4结束语
我们知道,影响地物发展有诸多因素,要准确预测地物发展趋势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只能根据现有资料对地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简单预测,为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提供参考。在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适当考虑地物发展趋势,不但可以有效解决路径协议落实,减少工程建设遇到的阻力,而且能最大化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使输电线路和周边环境更加协调。这在没有规划的乡村地区十分有效。
参考文献:
[1]张晓东编著.输变电工程选址选线[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张洞明,王仲华,纪新元编著.电网设计工程师手册(输电技术篇)[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范泽鑫,曹坤芳.树木高生长限制的几个假说[J].植物学通报,2005,22 (5)
关键词:海岛;内陆; 幼儿; 体质; 饮食结构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13-03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tion and Diet of Children of
3~6 Years Old in Island Areas and Inland Areas
CHEN Hua
(P.E. Department, Hangzho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8, Zhejiang,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a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tion and diet of children of 36 years old, both in Zhoushan (island area) and Jiaxing (inland area). The study reveals as follows. The island children are comparatively taller and slenderer while the inland ones stouter. The urban and rural island children score higher than their inland counterparts on equilibrant, flexibility and coordination. Compared with the island children, inland ones are better on pliability and speed, urban male's upper limbs' strength and spring capacity, and rural female's spring capacity. The different regional diets (islanders prefer fishes and shrimps while inlanders meats) result in the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nutritiontaking and the differences in figures and constitution.
Key words: island areas; inland areas; children; constitution; diet
目前国内有关幼儿体质调查研究虽有报道,但幼儿体质地域特征与饮食结构的相关研究却未见报道。为此,本文根据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和嘉兴内陆地区3~6岁幼儿体质调研的基本数据,以及1998-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与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居民年人均主要食物消费量,通过对海岛与内陆地区幼儿体质地域特征与饮食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揭示地域性饮食结构对幼儿体质的影响,为国民体质监测研究和幼儿营养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浙江省舟山海岛地区和嘉兴内陆地区城市、乡村3~6岁幼儿人群中分别随机抽取研究对象1 100人和1 869人,要求出生并一直生活在本地区,连续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生活时间短于半年者。受试者不分民族,身体健康,无生理缺陷,能从事一般运动。
其中海岛地区男560人,女540人,农村548人,城市552人,3岁230人,4岁278人,5岁310人,6岁282人;内陆地区男938人,女931人,农村931人,城市938人,3岁457人,4岁474人,5岁468人,6岁470人。
1.2研究方法
1.2.1体质测量标准方法
采用《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测试项目为中国幼儿体质测试标准规定项目。
1.2.2数据处理方法
应用SPSS软件(SPSS10.0软件包)处理所有数据,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结果与分析
2.1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城乡男女幼儿体质的地域特征
依据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嘉兴内陆地区国民体质3~6岁幼儿体质监测基本数据,经统计处理得表1。
2.1.1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城市男女幼儿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地域差异
从表1得知,舟山海岛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胸围、肩胛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及男幼儿坐高、体重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但男女幼儿上臂皮褶厚度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舟山海岛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走平衡木、坐位体前屈、男幼儿网球掷远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但10m折返跑、男幼儿双脚连续跳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2.1.2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乡村男女幼儿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地域差异
从统计结果显示,舟山海岛地区乡村男女幼儿胸围、肩胛皮褶厚度及男幼儿腹部皮褶厚度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男女幼儿,但男女幼儿上臂皮褶厚度、乡村女幼儿体重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舟山海岛地区乡村男女幼儿走平衡木、男幼儿网球掷远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乡村男女幼儿,但男女幼儿双脚连续跳、男幼儿10 m折返跑、坐位体前屈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乡村男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2.1.3城市与乡村地区3~6岁男女幼儿克托莱指数的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幼儿的各项指标和营养状况明显好于农村幼儿。人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的成长环境、营养、医疗卫生和体育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后天影响因素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为幼儿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一般调查显示2005 年城镇人均收入是乡村的3.2倍。受经济收入的制约,城市幼儿的生活环境、营养、医疗卫生、体育锻炼等条件都好于乡村幼儿。我们的调查结果 也证实了这一点。
表2城乡男女幼儿身体匀称度(克托莱指数) 情况
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城乡居民饮食结构的地域特征
依据1998~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与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居民年人均主要食物消费量(2005年舟山统计年鉴、嘉兴统计年鉴),经统计处理得表3。
从表3得知,嘉兴内陆城乡居牛羊肉、家禽、城市居民粮食、干鲜瓜果、乡村居民蛋类年人均消费均值高于海岛地区,鱼虾类年人均消费均值低于海岛地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反映了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差异,致使两地区自然产品、物产和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量的不同,从而导致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的差异。
表3海岛与内陆地区城乡居民年人均主要食物
2.3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地域饮食结构与3~6岁幼儿体质的关系
2.3.1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地域饮食结构对3~6岁城市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
嘉兴内陆地区与舟山海岛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存在地域差异,内陆地区饮食结构中畜、禽肉、粮食、干鲜瓜果类食物消费量明显高于海岛地区,海岛地区饮食结构中鱼虾类食物消费量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但从两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发展变化显示: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胸廓宽度和厚度、体内脂肪含量、男幼儿体重、躯干长度均大于海岛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结实,其男女幼儿柔韧性、灵敏性、男幼儿上下肢、腰腹肌力量及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好于海岛地区幼儿。海岛地区幼儿上臂脂肪含量大于内陆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瘦长,但男女幼儿平衡能力好于内陆地区幼儿。然而,从两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与城市男女幼儿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的差异中发现,地域饮食结构差异与两地区城市幼儿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发展变化存在相关。鱼虾、畜、禽肉、粮食、干鲜瓜果是人类饮食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生长发育获取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基本来源。但从两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的差异中显示,鱼虾和畜、禽肉与两地区地理环境呈高度相关的地域性食物,也是两地区饮食结构地域差异最明显的食物。嘉兴内陆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对城市幼儿体格发育,以及柔韧性、灵敏性、力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也发现内陆地区饮食结构对城市女幼儿身体素质影响并没有城市男幼儿明显,但内陆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相对海岛地区而言较为合理。
2.3.2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地域饮食结构对3~6岁乡村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
嘉兴内陆地区和舟山海岛地区因城乡经济状况的差异,乡村居民饮食结构中各种主要食物消费量均比城市居民少,但两地区乡村居民饮食结构的地域差异较明显,内陆地区乡村居民畜、禽肉、蛋类食物消费量明显高于海岛地区,鱼虾类食物消费量明显低于海岛地区。然而,两地区乡村居民饮食结构的地域差异对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与城市居民饮食结构对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有所差异。两地区乡村男幼儿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及海岛地区乡村女幼儿身体素质发展变化与城市男女幼儿相似,但海岛地区乡村女幼儿身体形态、内陆地区乡村女幼儿身体素质发展变化与城市女幼儿有所差异。嘉兴内陆地区乡村男女幼儿胸廓宽度和厚度、肩胛皮褶厚度、男幼儿腹部皮褶厚度、躯干长度均大于海岛地区幼儿,男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结实,其乡村男女幼儿下肢力量、协调性、男幼儿上肢、腰腹肌力量、灵敏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好于海岛地区幼儿。舟山海岛地区乡村男女幼儿上臂脂肪含量、女幼儿体重高于内陆地区幼儿,男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瘦长,其乡村男女幼儿平衡能力好于内陆地区幼儿。同样也发现内陆地区饮食结构对乡村女幼儿身体素质影响并没有乡村男幼儿明显,但内陆地区乡村居民饮食结构相对海岛地区而言较为合理,其更有利于促进乡村幼儿的生长发育。
3结论与建议
1) 舟山海岛地区和嘉兴内陆地区幼儿体质整体状况良好。统计计算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值, 可作为本地区幼儿体质测试和研究的基础值。建议: 为全面了解浙江沿海地区学龄前儿童的体质特征, 尤其是掌握3~6 岁儿童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现状, 应建立学龄前儿童监测指标体系,为今后的追踪测试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为制定增强幼儿体质的各项措施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2) 嘉兴内陆地区与舟山海岛地区3~6岁幼儿身体形态特征存在地域差异,内陆地区幼儿胸廓宽度和厚度、体内脂肪含量、男幼儿躯干长度均大于海岛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较结实;海岛地区幼儿上臂脂肪含量大于内陆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较瘦长。3) 内陆地区城乡男幼儿上下肢、腰腹肌力量、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城市女幼儿柔韧性、灵敏性及乡村女幼儿下肢力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好于海岛地区幼儿;海岛地区城乡男女幼儿平衡能力好于内陆地区幼儿。4) 城市幼儿的锻炼条件和营养状况明显好与乡村,说明体育政策应继续向农村倾斜政府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同时,应加大乡村体育设施的投入,并且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乡村儿童都能充分地认识到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5) 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居民饮食结构对城乡女幼儿身体素质影响并没有城乡男幼儿明显,但内陆地区城乡居民饮食结构相对海岛地区而言较为合理,其更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陈华,许为栋,黄永良. 浙江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幼儿体质比较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5):27-29.
[2] 蔡东联. 营养卫生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
[3] 邢文华.体质测量与评价[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
[4] 陈明达,于道中.实用体质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5] 黄家尧,黄韶颜. 幼儿营养与膳食[M]. 北京:心理出版社,2000.
[6] 季成叶. 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8] 舟山统计信息网. 省略/info/.
[9] 嘉兴统计信息网. jxstats.省略/.
投稿日期:2006-03-15
在我们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将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与城市相比较,无论是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有些农村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许多乡村精英流失、人去地荒,正呈现空壳化。面对这一复杂的情况,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切地呼唤新乡贤,新乡贤文化的注入也将给新农村建设增添生机和活力。
有首歌这样唱道:谁不说俺家乡好。故土、家乡根植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留恋故土、热爱家乡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的说法。新乡贤们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尤其一些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党员老干部,一些有成就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或企业家等等,他们思想觉悟高、政策水平高,并有广泛的信息渠道和创新发展的思路,当他们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不尽人意时,会带头组织村民创办企业、发展经济,或投资兴业,或给予科学技术等其他方面的支持,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一些农村,解决邻里纠纷、家庭内部矛盾及一些涉及干群事件,往往乡村干部不好办理,而只要乡贤们出面,事情就会迎刃而解。这是因为乡贤们除了有较强的群众工作能力,还与当事各方无利益纠葛,能够保证公道公正,当事各方对他们怀敬意、有好感、能信任。有的乡贤编修族谱村志弘扬美德、教化民风、凝聚族人;有的乡贤自愿加入村级廉勤委、文明劝导岗、法治宣传队、文化演义团,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样的乡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资源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新乡贤作为德才兼备、与时俱进的贤能之人,也常常成为村民们的领路人和好榜样。例如:云南省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放弃进省城的机会,返回故乡施甸县大亮山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退休返回老家湖南岳阳筻口镇西冲村,仅用几年时间就促使一个落后村转变成“岳阳第一村”;海南省原副省长陈厚苏退休返回临高县南宝镇松梅村,很快改变了家乡的贫困面貌;怒江州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德荣退休后返回独龙县带领群众架桥修路、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使贫困的乡村逐步走向了富裕之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永远的老县长”……他们落叶归根、化泥护花、泽被桑梓、造福一方,堪称当代新乡贤的典范。
在现代文明的带动下,乡村是越来越进步了还是越来越退步了?回答之前,最好到乡村去做一次调查研究。中国是传统农业发达的国家,农村伦理体系维系着农村的发展与稳定。近代以降,农村形势逐渐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大同小异的中国传统农村格局被打破,更多农村在迈向城镇化;有的乡村则开始组合;当然也有乡村走向没落。几乎每个地域的乡村格局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无论纵比还是横比,农村面貌巨变往往都会带来乡村伦理状况的变化。
农村不再是单一的文化存在。以家族和宗法势力为主的农村伦理体系,几千年来,一直维系着农村的生死存亡。乡里乡亲意味着更深层次的血缘、亲属、地域互通的关系,乡村百姓之间的生活受强烈的宗族制度制约。族中长辈是想当然的伦理维护者和评判者,一脉相承,鞯葑殴欧绻旁希更传递着家族美德。一个村庄继承着一个或几个家族的家风、血脉,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农村伦理走不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虽因特殊事件和特殊人群,会改变农村惯有的伦理系统,随后巨大的生活惯性会淹没这些细枝末节。解放后,对传统伦理虽然有所打破,但没从根子上撼动人们的祖先归属感、神灵敬畏感和地域亲切感。
改革开放后,文化多元、信仰多元,农村伦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特别是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农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崩塌”。突出体现在,一部分人受到网络碎片文化的冲击,开始追求传统伦理之外的刺激,一些不合时宜或不合农村规范的言行开始涌现。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多元伦理观的产生,传统伦理相对统一的伦理认知,被当下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所打破。
农村人员结构的变化也是引发农村伦理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诱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种田谋生的农民发生分化,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部分富人虽依然生活在农村,但他们内心深处已经趋同于对城市生活的认知,这一部分人中的明智者,成为农村人物质、精神生活的双重带领者。有的则沦落为腐朽生活的代言人,摧垮了农村人亘古不变的价值体系。随着外出打工者的数量增多,农村出现青壮年男女数量锐减、老人和孩子赡养教育等问题增加的现象。一方面,隔代教育会引发疼爱过度、监督不够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孩子的德育问题严重缺钙、道德素质堪忧等问题。缺少伦理引导的孩子成为制约农村未来道德滑坡的关键因素,而农村里一些投机分子的“倒行逆施”,亦加重了农村伦理重建的难度。
有人提议靠乡贤制度重新构建乡村伦理体系,笔者不敢苟同。现代乡村的伦理体系构建不应忽视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村庄生存背景的变迁,仅仅依靠传统的手段不足以维护传统伦理,较好的方法无疑是剖清这些问题的根源,一地一议,一村一制。多元文化不可能回归到封闭一统,但通过政府的引导完全可以利用其阳光因素,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要积极发挥好他们的引领作用,留守的打工子女教育应得到足够重视和关注,对农村的恶势力要予以坚决打击。只有经过多方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让农村的伦理体系重新构建起来。
亲爱的Hans:
你好!
那天你说上德语课时老师谈到了中国的发展变化。他感叹今日的中国已不是昔日之东亚那任人欺凌的弱势之国了。然后他希望你能向他全方位地介绍一下中国,以便他能更好地了解我们中国。于是你就跟我谈起了这话题。
孩子,这话题值得我们探讨。我们的中国,正以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在世人面前。正如你们德语老师自己看到的,在中国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高铁的建成、共享单车的使用,支付宝的出现……让市民生活超级便利,简直可以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核心城市相媲美。美丽中国,离不开城市高楼灯光的闪耀,也离不开乡村青山绿水的环绕。孩子,你不妨向这个德语老师讲讲我们中国的美丽乡村。
许多外国朋友对中国的印象,可能还是停留在张艺谋的《红高粱》中描绘的旧农村形象:落后,愚昧。他们不知道,今日的中国农村,已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不必说污染河水的整治、垃圾分类工程的实施;也不必说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单说农村文化建设的推广就足够看到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了。
在此,你也不必说远方的美丽乡村如乌镇等地,不必说那早就走向富裕之路的强大乡村华西村等,你只需向他介绍我们的故乡——曾经多么贫穷的乡村——梅州就可以了。你也不必介绍家乡那宽宽的干净的沥青马路和一幢幢的崭新的楼房和楼房前面那一辆辆神气的小汽车。你只需告诉他,乡村的夜晚,如城里一样灯火通明,如城里一样大婶大妈们都在跳广场舞……
是的,你知道,中国老人爱跳广场舞是出了名的,全国大小城市随处可见。中国大妈还让广场舞走向了世界,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中国人快乐的舞姿,成了一张中国文化名片。而这张文化名片,正走向广大乡村。曾几何时,乡村的夜晚
由打麻将的喧闹声变成了广场舞的悠扬声!你也早已发现,此刻的乡村早今非昔比。乡村文化日益丰富,广场舞、腰鼓表演、合唱团等文化活动的兴起,把我们的家乡变得如此美丽多姿!
在过去的很多年头,中国人看西方,似乎在用望远镜看。西方所有的美好的东西,都被这个望远镜放大。同样,西方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在*,但是可能拿反了。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缩小了的、有众多问题的中国。他们忽视了最朴素的中国百姓,而正是这种改变命运的冲动和*,使我们国家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美丽乡村广场舞,承载千年中国梦。孩子,这才是你向德语老师推介咱大中国魅力的重点啊!希望通过你的推介,让更多的西方人,有机会来看*。让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大而美丽的中国。
经济指标反映榆阳巨大变化
经济指标最能直观地反映出当地经济的发展变化。有这样一组数据为我们展示出榆阳区的发展变化:2001年榆阳区的GDP总量为26.3亿元,财政收入7002万,农民人均纯收入132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223元。而截至2008年榆阳区GDP,总量为113.8亿元,财政总收入2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10元。2009年上半年GDP已完成58.5亿元,财政收入上半年是17.5亿元,2009年财政收入力争达到30亿元。短短10年的时间,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生活都实现了几倍乃至数十倍的增长。2006、2007年两年榆阳区连续被评为陕西省县域经济十强之一。
科技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榆阳区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西部大开发10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榆阳区依靠科技力量积极改变调整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起多个农业基地,培育出多个农业支柱产业,让农民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耕种模式。经过近10年的发展,培育起马铃薯、生猪、羊子、玉米、小杂粮、大扁杏、大漠蔬菜七大农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北畜南果城郊菜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合饲养羊、温棚养猪、奶站养牛、笼舍养鸡等先进的养殖技术。借助先进的科技和现代的管理,榆阳区生猪养殖量已达到110万头,被确定为国家生猪良种补贴县区和陕西省百万头生猪基地建设县区。同时还新建了陕西省畜牧业基地和设施养羊示范区,养羊数量达到161万只,已成为陕西第一养羊大区。榆阳区作为全省第一养畜大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畜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大棚菜、小杂粮、大辣子、制种玉米等逐渐取代了传统农作物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在南部形成的保存面积达10万亩的大扁杏,已经成为南部山区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围绕农业支柱产业的加工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先进的科技和现代的管理不仅成为农民的增收致富的重要杠杆,同时也让农民品尝到收获的喜悦。
道路交通变化成就引人瞩目
西部大开发10年中,榆阳区城乡道路的变化成就也引人瞩目,2008年新修乡村油路375公里,相当于2006年以前5年新铺公路里程的总和。截止2008年底,榆阳区全面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区乡公路黑色化的目标。路况的改变对人民生活发展变化也带来很大改变,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大大缩短出行时间,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预计到2009年榆阳区新铺公路里程也将达到300公里左右。到“十一五”末,全区将全面实现主干线公路高速化,过境公路二级化,区乡公路黑色化,乡村道路畅通化。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而便利的交通也将带领着榆阳人民在致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循环经济“环保”保育护航
榆阳区在大力发展工业产业的同时,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榆阳区的资源优势和工业产业的特点,走出一条“依托优势资源上项目、提升传统产业抓改造、发展循环经济促提高”的新路子。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抓,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限期进行整改。对不符合环境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准立项上马。大力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空气质量及人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2008年榆阳区城区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天数达到312天,超过“创模”标准20天。截至2009年7月全区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天数达到230天,空气质量明显变好。有烟煤的全面禁烧,让黑烟笼罩榆林城的现象彻底得到改变,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环保指标,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也得到大幅提升。
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榆阳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关注民生,积极解决各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榆阳区投资建设了陕西省占地面积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该小区占地总面积634亩,将建成114栋楼,建筑面积共计64万平方米。通过介绍,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这个小区可容纳近两万人,相当于一个佳县县城的总人口数。作为经济适用房最显著特点是价格便宜,该小区将在2010年前半年竣工,优惠的价格,也将使该区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