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6 16:06:35

序论:在您撰写创新实践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创新实践研究

第1篇

一、构建区域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一种结构化程度比较低的活动。在区域内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大多倾向于美工区的活动,它是一种将重点放在儿童的兴致和发展取向两个方面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美术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一般不统一设置,完全来由幼儿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自主选择美术活动的内容和相对应的活动材料,活动中师生、生生互动也是幼儿自主选择。幼儿美术教师也可以适时为幼儿投放特定的美术活动材料,并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活动引导,促使幼儿有效开展区域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由此可以清楚地发现,在美工区活动中的幼儿,自主性远远要比其他区域更强。因为区域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开放型的,幼儿的活动状态如同在做游戏。再者,区域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空间较大,可由幼儿凭借自己的真实想法自发生成,也可以有机结合美术教学活动或主题活动而展开,甚至还可以与班级中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活动的作品同样可以由幼儿去自主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幼儿自发组成的活动小组合作完成,活动作品拥有极为宽松的创作时间。

二、构建自然情境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构建自然情境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建构新型幼儿美术活动模式的另一个活动方式,是指在幼儿园所处社区或大自然中,幼儿教师带领幼儿开展的一种美术教育活动。这种美术教育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园外进行,相对于园内美术活动而言拥有大范围的活动空间,结构化程度比园内美术活动更低。自然情境中的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通常为提高幼儿的美术技能或审美素养两个方面,重点倾向于发挥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与主动性。自然情境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更趋于生活化,使幼儿能够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活动中幼儿完全可以利用大自然中的泥土、沙石、木棍、枝条等进行美术活动创作,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在自然情境中进行写生、摄影、参观、欣赏等活动,这类美术活动最突出的优点便是能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美术活动经验。在自然情境中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与郊游等户外活动结合起来,将美术元素恰到好处地注入活动之中,促使幼儿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效提高审美素养。这种美术教育活动的实质就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户外活动,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会更高、更严。教师既要做好家园、社区的协调工作,又要做好细致充分的活动准备,最为重要的是做好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在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抓住教育契机,激发和渗透适宜的美术教育活动内容。

第2篇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园教育阶段,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吉林大学附属第三幼儿园分园抓住自身的优势,以幼儿科学教育为载体,打破在以往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途径比较单一,较多的采用“教师做幼儿看,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式,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较为忽视对幼儿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兴趣、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对幼儿基本科学的启蒙教育等,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作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确立了此课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重点以萌发幼儿科学创新意识为出发点,以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为重点,初步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求异的创新力,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尊重科学的正确态度。同时,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善于动脑、不断反思的科学作风,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方面取得更大进步,以点带面,促进全园共同发展。

三、研究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从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周围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对这种周围现象的探究过程,以科学的知识、精神、态度与方法作为主要内容来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2.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有一定经验和感受的内容。

3. 选择有利于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

4. 选择适合幼儿理解和把握,对幼儿发展有现实意义的教育内容。

5. 选择科学技术进步给日常带来显著变化的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文献查阅,据相关的已出版或发表的文献资料和未出版发表的资料,确立课题。

2.形成研究方案和开题报告。

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课题方案。召开题会议,以研究人员分工,向总课题组申请。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反思实践――归纳总结――指导和改进实践

1. 学习有关理论以及进行师资培训。

2. 理论学习与教学实施、观察、积累、记录。

3. 对实施教学进行评价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验证阶段

从以上实施过程,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五、研究成果

1. 幼儿在宽松的环境和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中,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积极有效的参与尝试,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拓展了幼儿创新思维的空间,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 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我园教师经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有力也有明显提高,同时拓宽了教师的教育思路,将科学教育融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

六、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第3篇

【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立项;实施

创新实践教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创新、协作和钻研精神的平台,是学生展现自己、积累经验的舞台[1]。当前,在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发展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深入教学改革。如何利用好学院有限的资源开展好创新实践教学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创新实践教学的立项

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活动,首先要立项,一个好的课题立项不仅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且有利于拓宽其学识面,提高其核心竞争力[2]。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带领同学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开展创新实践教学的立项问题。

1.1 准确定位

开展创新实践教学,经常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创新。此困惑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出于对“创新”的误解:一是,把“创新”与“创意”混为一谈;二是,一提到它就想到科学的创造发明;三是,认为凡开创一项新项目就是创新。德鲁克先生曾说:“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科。”创新必须基于务实的基础之上,才会是有效的创新[3]。而在校开展创新实践有其特殊性,应基于立足于学生的学识水平这一“实事”和基于实用型的创新,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一味地追求“高大上” 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

1.2 紧扣教学

无论是开展理论教学还是开展实践教学,归根到底,其目的都是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确立未来职业目标,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素养,提高专业和职业技能,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创新实践教学不能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应以创新实践教学为手段,帮助学生认知每门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激情。

1.3 激发兴趣

兴趣是动力。如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们感官冲击,突出可行实用、眼见为实,不至觉得虚无缥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通过实践以实现其加深对本专业的感性认知,帮助其明确学习方向,同时对其他学生起示范作用。

1.4 突出“三创”

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创意是创出的新意或意境;创业是人们创业意识产生之前到企业成长的全过程。作为校园教学主要支柱之一的创新实践教学,“创新”是教学的属性之一,“创意”才能激发学生从事创新实践的激情,开拓思维。“创业”是其教学的主要归属之一。因此,在校创新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为出发点,普及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观念,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意创新意识、善于捕捉市场机遇、勇于开拓的创业者。

2 创新实践教学的实施

2.1 突出主体,健全导师制

虽然经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传统的课程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还是占主导地位,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创新实践教学,能从行动上打破这一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网络、团体间的讨论与合作及向任课老师咨询来确立实践目标、实践方法、实践反思、知识产权保护及研究报告撰写等。让学生在接受引导的过程中,深度思考、活跃思维,又能静下心来做创新。

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技术与非技术问题。如何行之有效地快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那“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往往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若不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或指导不当,有时会使学生迷失方向、挫伤他们创新的积极性。为此,要建立和健全导师制,让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不至盲目或无所事从,给学生铸造一个坚强的技术后盾。

2.2 转变角色,客观评价

在以往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被摆在课题实现工具的位置,大都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行事,束缚学生了他们的思维与手脚。而创新实践教学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与手脚从各种人为束敷中释放出来,转变角色使学生由参与者转变为策划者、组织管理者和学识竞争者[3]。

在创新教学接触的学生中,大部分能理性地对待创新实践活动。但也有些同学对创新成败无所谓,有的实践后则过分看中成败,做得不理想就自我或小组成员间相互埋怨。为此,讲评要少看结果、多看过程,客观并体现激励性,提高同学对实践教学认同感和参与度。

2.3 基础为本,植入竞技

“万丈高楼平地起”。创新实践教学也要规划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功能,尽量避免“高大全”一定到位。如2016年,由笔者指导同学开展的创新实践项目――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护系统,参加“全国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总决赛及之前的省赛,均荣获了不错的名次。这一结果的取得无不是基础为本,植入竞技的体现。首先,指导同学们做出能检测血压、体温、心率、脉膊@样一个只能实现简单功能的人体生理参数检测仪。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加入防走丢功能、PM2.5检测功能、GSM短信提示与一键呼叫功能;之后再引导学生加入血糖,无创血氧,尿液以及心电、吃药提醒和娱乐等功能,就这样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创作出了“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护系统”。在该课题的创新过程中,同时引导多组同学同步实施,植入竞技,对各组在各个步骤进行评比,以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强化创意挖掘。当然,引入竞技模式,只是手段非目的。

2.4 团队组建、培育协作

创新团队的组建在创新实践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团员间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能实现大家在知识与观点上的分享。它组建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成败。一个好的团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个欠佳的团队,相互推诿、相互埋怨现象严重,难有所作为。对团队组建笔者认为可遵循以下几点:

一是,尽量避免强强联合。通常认为,强强联合是取得好的效果的保证。根据笔者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经验来看,在创新实践中,若强强联合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思法太多且相互不让步,突不出灵魂组员的作用,协作难。其结果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讨论与意见的统一上。如15年笔者选出二组同学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相关同学的强烈要求下,组建一组他们认为的所谓强队和一组弱队。强队用了近两天的讨论与意见统一,把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一股脑儿上,结果在编程调试时发现方案有致命缺陷,想翻盘重来,但时间已不允许,其结果不言而喻。而弱队定位目标低,根据核心组员的建议,以实现基本功能为基础,稳扎稳打,结果还顺利地做出了拓展功能,取得了省赛一等奖,这现象在创新实践教学不是遇然。

二是,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毋庸讳言,高年级的创新组员参加创新比赛等活动较多,拥有较丰富的创新经验,这是低年级学生暂时难以企及的,而低年级组员的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却是高年级学生所缺少的。因此在组建团队时,从解决实际创新技术问题入手,以关注创新团队组员新老人员交替等薄弱环节为着眼点,采取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不断发现与培养苗子,全方位、多途径地来培育创新梯队。

三是,F队为重,培育协作。无须讳言,因每个同学知识的局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一样,在团队合作中难免会因观点的相左而产生碰撞,这时候需以团队为重,以创作为主,全身心投入,充分尊重队员意见,聚集团队智慧,将之充分发挥,创新实践活动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3 创新实践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创新实践教学活动成效明显:连续6年申请下“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全国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的总决赛、“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个人赛全国总决赛(电子类)” 及“建行杯”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均获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R].

第4篇

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协同创新大环境下的创新教育研究和实践是当前高校开展的教学改革重点,协同创新对提升我国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重点介绍基于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创新教育研究和实践,主要措施和结论对协同创新大环境下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协同创新;创新教育;高校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基于“2011计划”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是针对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的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该项目,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协同创新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部主要指高校内各要素之间实现整合,加强学科联系与协同,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外部主要指高校与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产学研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积极作用。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内蒙古煤炭绿色开采与绿色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于2015年获批建设,以此中心为依托,努力发展创新教育,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实践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实践,单靠高校一方很难培养全面的、视野开阔、思维广阔的创新人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与其他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部门联系较少,合作层次较低,学生参与应用性科学研究环节缺失,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只有通过校内校外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实践资源与环境,才能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科类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除了能在工程教育、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实习等环节接触专业技能的锻炼和培养外,没有更丰富和充实的实践环节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素质和基本的专业能力与较强的动手能力。

二、协同创新大环境下的创新教育主要措施

1.培养制度与机制创新

形成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创新推进工作方案,形成协同创新环境下的校企联动机制,形成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工科学生创新管理机制。校企多方协同实施“1+1+1”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设置自然班、岗位技能班、项目班,实现异步教学组织形式。1年专业基础技术课程模块的系统学习和课程设计,掌握移动互联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1年应用领域的技术应用能力课程学习和“教学企业”项目实训,掌握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设计知识,提升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1年在合作企业开发真实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强化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2.培养模式创新

实践“立体交叉式”人才培养机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指出,“推进高校与其他培养主体的协同,鼓励高校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建立跨学科一体化培养方案,建立院校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培养、校企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多学科、跨院所的立体交叉式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实行特区式招生制度:改革招生制度、不以考试成绩为基准,侧重考核能力与素质;实施跨学科、跨单位统筹招生,遴选优秀人才。跨导师组制度:围绕重大任务与学科交叉的培养要求,动态调整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由高校、院所、企业专家组建多学科的导师指导小组。实施本硕博一体化: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

3.激活校企协同创新的平台

充分利用“内蒙古煤炭绿色开采与绿色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集聚整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健全完善校校、校企、校地的协同育人机制和跨学科(院)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系统搭建面向全体、循序渐进、贯穿全程、夯实基础、激发个性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不断强化实践。结合重大创新任务需求,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共同培养人才,实现“寓教于研、教研互动”的一体化培养。

三、结语

第5篇

会计实践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是为学生毕业后快速并顺利适应工作岗位而服务的。通过会计实践教学,可以模拟企事业单位实际的会计业务操作,将会计理论学习与实际会计业务密切结合起来,不但能够巩固会计理论知识,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但是,由于传统的高等会计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所以创业教育改革下的会计实践教学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革,具体如下:

(一)缺乏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在2010年,财政部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截止到2020年,规划中提出了中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缺乏统一的规范的会计实践教学目标。虽然会计本科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高能力的会计人才,但是高能力怎么来定义和衡量?会计人才的高能力应该体现在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上,即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能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但若没有统一的会计实践教学目标,那么在培养学生时,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如何去检验实践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关键问题缺乏一个统一衡量的标尺—会计实践教学目标,这必然会困扰会计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也造成了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发展良莠不齐的现状。

(二)落后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校内实践,二是校外实践。对于校外实践,从组织的形式来看,一般分为学校统一组织的集中式实践和非统一组织的分散式实践。集中式实践模式主要是由学校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去通过实地实习,由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但是,这个环节由于学校实习基地和学生实习机制不健全,有的不能够达到实习的目的。分散式实践,往往是由学生自主联系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校外会计实践。由于有些企事业单位出于嫌麻烦、担心增加成本费用、害怕泄露商业机密以及对实习学生工作能力的担心等问题,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使得校外实践流于形式,从而达不到校外实践的目的。校内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往往是借助教材模拟一套工业企业或商业企业的经济业务流程,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经济业务,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会计循环。由于会计实践教材毕竟有其局限性,有的业务与实际脱节,不能跟上张静:创业教育下的会计实践创新教学探索时代的节奏,不能适应当今创业教育背景下多行业企业会计实践的需要。这样的会计实践模式只注重强调学生个人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没有注意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符合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会计人才的需要。

(三)会计实践教材跟不上时代

在进行会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实践教材,它是规范实践教学,实现会计实践教学目的的重要基础,是会计实践教学的指南。所以,会计实践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直接影响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按其来源,会计实践教材可以分为自编教材和现成教材。自编教材往往根据本校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量身定做,虽较单一,但针对性强,可以及时更新,但质量受限于学校教学团队的编写能力。市面上现成的会计实践教材名目种类繁多,但其质量也良莠不齐,精品教材少;有些教材粗制滥造、内容陈旧,甚至漏洞百出,这样的教材不仅指导性差,而且还会给会计实践教学造成极大的困扰,也不能跟上会计专业创新教育的发展。(四)缺乏满足会计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在整个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会计实践指导教师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然而相当一部分会计专业教师都是会计专业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缺乏专业实践能力。没有较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会计学高等教育又怎能培养出具有专业创新能力的优秀会计人才呢?

二、创新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清晰的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1990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ccountingEducationChangeCommission,AECC)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在有关提高会计教育质量的第一份研究报告—《会计教育的目标(1号立场报告)》中,AECC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未来成为专业的会计人员,而不是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专业人士”。它将会计教育的教学目标聚焦在怎样培养学生具备在会计职场中成功的技能和怎样培养学生具有面对未来的会计职业要求这两个方面上。这份报告同时也指出,会计教育不是培养学生毕业踏出校园时就已经成为一名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其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是AECC提倡的,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会计教育目标则包括会计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认同这三个方面。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会计人才的竞争优势就体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上,而动手操作能力就需要会计实践教学来培养。高等会计实践创新教学应树立“分阶段、分层次”的观念。所谓分阶段,就是分不同的学历阶段,树立不同的实践培养目标,比如:专科(包括高职)阶段应以培养技能应用性人才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谓分层次,是指会计实践教学应区分大众实践教育和精英实践教育两个层次:大众实践教育,就是把学生锻炼成应用型人才,使他们在企业中能够从事具体工作;精英实践教育就是把学生作为精英来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分层次的会计实践教学,把学生发展成为“通才+专才”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样,就可以打造专业化、有竞争优势、富有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这样的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才符合我国会计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

(二)完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设置

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在创新观念的基础上,除了改革会计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外,还应该着力改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互独立。目前,有些会计实践课程是单独开设的,但多数是依附于理论课程,起到辅助会计理论教学的作用,尚没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观念的引导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应该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结合起来。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对其组成要素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结构框架,其构成要素包括会计实践教学目标、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会计实践教学管理和会计实践教学条件等。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会计实践教学要从整体出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以培养大学生会计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线,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分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对高等学校会计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分清不同实践教学环节在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认真修订或重新设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三)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的硬件配置

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完备的会计实践教学硬件配置。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会计实践教学的硬件配置是会计实践教学的根本。高等会计实践教学除了要开设综合会计实训课程外,还应该配备达到仿真要求的会计模拟实训室,保证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一般情况下,校内会计实训室应该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同时,建立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真正实现会计业务操作的仿真模拟,从而实现学生所学会计理论和实践无缝对接,达到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一些相对稳定的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具体包括校内和校外基地,两者相互补充。积极拓展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间的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四)规范会计实践教材建设

会计实践教材或指导书是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只有利用高质量的会计实践教材才能提升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所以要想创新会计实践教学就必须规范会计实践教材的编排和出版。因此,在会计实践教材建设中要特别注重教材的质量建设,判断教材质量的高低可以依据如下标准:(1)会计实践教材是否与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相适应,做到理论联系实践;(2)会计实践教材是否结合当代会计实务的发展,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订,使其内容与会计实践相一致,做到教材的不断创新;(3)会计实践教材是否紧随现行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税务法规等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做到紧跟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总而言之,组织和编写高质量的会计实践教材是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之一。

(五)强化会计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

为了实现新的会计实践教育目标,实践指导教师首先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换,应当由课堂上的主讲人转变为学生会计实践的启蒙师,实践教学任务由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手为主,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其次,会计实践教师要注意自我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校不能指望教师们用过时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学生适应多变的世界。最后,结合学校会计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的具体情况,可以聘请实践教学基地、会计师事务所等实务界的会计专业人士定期进行会计实务讲座。

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实验室;关键技术;实验内容

中图分类号:TP3;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7-0060-02

0 引 言

物联网已经在农业、交通、矿山、医院等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架起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育方面,国家已经批准100多所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这是一个新兴专业,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等多门学科及RFID、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前沿技术于一体,在多学科交叉、多种技术并存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有必要建立物联网实验室同时研究多种学科和技术。有些高校已经开始招生,物联网专业课程如何设置,教材如何制订,专业课程要想达到预期效果,人才培养要想达到创新能力强、知识结构完整的标准,使得与学校开设课程配套的物联网实验室建设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各高校应抓住这一革命性发展机遇,采取多种方式推进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更是迫在眉睫,应该作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重中之重。

1 关键技术

建设好物联网实验室需要依据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及应用层的多种关键技术,如计算机网络、传感器、嵌入式、电子、通信等。

1.1 ZigBee

ZigBee技术在物联网中实现无线通信功能,符合IEEE802.15.4无线标准。低功耗和使用免申请的2.4 GHz频段是ZigBee技术的突出优势。

1.2 RFID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多用于具有定位功能的系统中,识别卡有无源和有源之分,识别目标对象的过程中自动化程度高,无须人工干预,操作快捷方便,易于与物联网中其他技术的融合,如WSN。在RFID标准中使用最多的是ISO/IEC14443和ISO/IEC15693。笔者用到的RFID技术实现人员定位功能,涉及有源RFID芯片、读写器及后台数据库。

1.3 网络技术

物联网中的网络技术很大程度上是指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中实现数据采集的感知层传感器网络技术。物联网发展早期,曾被称为传感网,可见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物联网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正朝着微型、智能的嵌入式Web传感器方向演变。在笔者现有的工作中,主要研究传感器网络组织结构及其底层协议,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实际应用中的规模化。

1.4 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是无线通信技术,工作频段为2.4 GHz,可依据各种协议栈实现,如ZigBee 2007/Pro协议栈。

2 主要实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院士在参观物联网企业时强调要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自上手来真正掌握物联网技术。实现这一要求离不开物联网的相关实验。表1所列是有关高校的物联网相关实验内容。

3 实验室建设的内容

根据学校特点,应建设以科研为重点,全面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物联网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内容应满足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既有基础理论认知实验,熟悉组网等各项性能指标,也有信息采集、电路设计能力和设计语言编程能力锻炼平台,更少不了设计创新平台。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综合实力,掌握根据实际应用搭建平台、数据采集及通信的思路、方法和步骤,使专业人才有理论,会操作,能创新,具备广阔灵活的就业前景,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图1所示是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

图1 实验室建设内容

4 结 语

在物联网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争取主管部门支持,积极借鉴兄弟院校及企业中与实验室建设方面相关的创新点,采用多种方法扩大物联网概念普及范围,以期得到全校师生的理解和重视。物联网实验室的建设,有助于高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使教师、学生、高校及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各环节对象共同受益,实现一举多得。

参 考 文 献

[1] 于继明,张燕,蔡琳.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思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3):170-171.

[2] 王红梅.浅谈高等院校物联网教育和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22-123.

[3] 陈华,王姗姗.高职物联网实验室建设初探[J].计算机网络,2012(23):65-68.

[4] 刘丽,谷照燕.高职院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研究[J].教育研究,2013(1):64-65.

[5] 林莉,陈丽丽.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规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4):23-24, 58.

[6] 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5-7.

第7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得最多的,工程质地性最差的地基就是淤泥和淤泥质土。在正常情况下,天然空隙大于或者等于15的亚粘土、粘土就是我们所说的淤泥,其淤泥质粘就是空隙比大于1.0或者小于1.5的粘土。根据实际经验得出,这种淤泥粘土一般具有以下几种性质:

1、空隙比和天然含水量大。在我国软土的天然空隙比一般都在1—2之间,而且其淤泥和淤泥质土含水量较高,甚至有些时候大于液限。根据专家认定,其基本含水量一般都在50%~70%之间。

2、压缩性高。这种土质的可压缩性较强,所以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如果直接在这样的土层上面进行修建,便很容易出现沉降的现象。经过专家们认定,在这种土质上面修建的建筑在发生沉降的时候,因为其沉降速度不均匀,便很容易造成建筑倒塌和倾斜。

3、透水性较弱。在实际的生活中,软土本身的质地非常细腻,因此它融水的能力较大,但是透水性却并不是很强,不容易排除。所以这种土壤如果接到来自上方的压力,便容易产生物理现象,从而难以形成较为稳定的地基。

4、抗剪强度低。软土一般处于软塑一流的形态,索引,当出现外部环境作用力时,抗剪性大大减少。按照实际情况分析,我国软土抗剪轻度一般都低于30kN/m2。在实际的工作中,软土层的固结度和水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排水不畅通的话,当上方出现很大压力的时候,便会造成软土层固结度增加,但是相反,如果软土层排水不畅通的话,如果受到的重力越大,固结度反而会降低。所以,如果遇到排水不畅通的土质时,便需要选择质量较轻的质量进行修建。

5、灵敏度较高。对于一些软粘土所形成的土质,如果其结构完整的时候,性能较为稳定,便能够承受一些减力。但是,一旦这种结构遭到破坏过后,便容易减小承受力。当图层被破坏之后很容易出现强度下降的现象被称为灵敏度。当水分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原来图层和后来图层的抗压能力较高,其分数值主要在3—4之间。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根据这个数值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说:当数值较高的时候,便减少对土壤的侵扰程度。填充土在形成的过程中,主要是靠水力充填形成的,当填充内部出现沙子含量较高的现象时,填充土便变得相对稳定。当内部沙子含量较大,并且填充土较为稳定,力学分布合理的时候,而且内部具有较多的粘滞成分的情况下,这种具有较强的压缩能力,但是不容易形成固结。

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如果遇到杂填土时就较为麻烦。因为杂填土的成分较为复杂,各种垃圾、混合物组合在一起,我们便很难判断其质土的性质。杂填土主要以居民丢弃的垃圾、大量的腐蚀品为主,因此便导致这些土质的强度不好,可压缩能力也不是很强。如果在这些垃圾堆积起来的土质中具有大量的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一旦和水发生反应,并会造成结构崩塌,因此难以保证水利堤防工程稳定。

二、软土地基上堤防失稳的破坏原理

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软土地基局部压迫过大、不能够负担较重的东西,这是造成软土地基上堤防滑动破坏的根本原因。这种原因主要分为两种:第一,因为土壤的减力不断增加,因此在大堤开工的时候,土壤堆积形成一定的负荷;当雨水成分下降的时候,土壤的重量不断提高,当水不断下降的时候,便会导致土壤的渗流力产生。第二,如果从软土的本身来找寻原因,如果局部出现的抗减能力过低的时候,便会造成整体减力下降。比如说:土壤的含水量不断增加,本身存在的温度差导致出现裂开的现象。粘土层由于本身水分过多而出现稀滑的现象。

三、堤防工程,常用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

(一)堤身自重挤淤法

堤身自重挤淤法就是在施工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增加堤身的重量,而将堤身内部存在的淤泥挤压出来。让淤泥或者淤泥中的空隙不断消失,增加其自身的承载能力,这样便能够提高地基的抗减强度。挤淤操作如果不恰当的话,便会出现沉陷不均匀的状况,因此要稳步进行,不断降低操作的速度,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过程增高,这样有利于减少开销,但是这样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我们采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堤身下有流塑状态的淤泥,并且时间较为充裕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抛石挤淤法

抛石挤淤法主要是通过将大小不一的碎石扔进淤泥中,改变原来土壤的成分,让改变后的土壤适合作为地基。这种办法一般主要按照以下几个要求进行:首先,将一些质地较硬的碎石抛进地基之中,将以前土壤中不适合承重的流体淤泥挤出来,然后再根据软卧底层的方向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当横坡较为平坦的时候,就从地基中部向两边开始扩展,一层层向上面进行铺设。这种方法的施工技术和其他相比之下较为简单,而且投资较少,常用于流塑状态的淤泥地基中。

(三)垫层法

垫层法,主要是通过将以前不适合做地基的土层清除掉,然后向里面填入一些能够让地基稳定性较好,而且可透性较强的碎石。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采用较好的材料,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种方法价格低廉,操作流程较为简单,但是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软土层较薄,而且需要挖掘的地方较少。

(四)预压砂井法

预压法主要是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促使水从地基中的空隙流出。其中较为常见的排水系统主要包括:水平排水垫层、排水砂沟、竖直方向的排水砂井、塑料排水板。较为常见的加压系统主要包括:堆载预压、真空预压和降低地下水位等。其中堆载预压和真空预压联合使用的叫作真空联合堆载的预压法。

其中基本的做法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应该将范围内的植被和表土清除,然后再铺上砂垫层;为了更好的加固地基中的排水条件,便开始垂直下插塑料排水板,在砂垫层的中间横向布置排水管,这样便能够达到想要的目的;再在砂垫层上面铺设较为密封膜,铺设完密封膜过后,还需要用真空泵将密土膜内的地基气压抽至规定的标准内。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也较多,真正需要真空处理的部分也不是很多。在实际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要求的时间不紧的话,质地是淤泥成分的地方,才适合这种方法,其他地方不是很适合这种方法。

(五)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加固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将土木合成材料平铺于堤防地基的表面上,然后再将地基不断加大,这样一来便会造成平均压力降低。第二便有利于降低总压力。当地基受到外力作用,对建筑的稳定受到威胁的时候,这种土木合成的材料便有利于减少伤害程度,缩小受损面积。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地基的承受能力,建筑稳定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