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06:33
序论:在您撰写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标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PACS系统;影像设备;图像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也在不断进行着变革。有效提升影像设备的图像质量,对于提升医院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医院数字化发展的今天,这种问题更为严重。从目前来看,图像归档与通讯系统( picture arch 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的控制标准,容易出现兼容性差的问题。因此,PACS系统关于影像设备的图像质量控制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就对PACS系统影像设备的图像质量控制进行深入研究。
一、传统的图像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保存胶片需要提供非常大的空间,而为了有效提升胶片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可利用的价值,需要有片库来提供充足的储存空间,将影像胶片有效保存于此,从而有效提升影像质量。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归档”。
然而,随着人们对图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图像数量的不断增大,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无法有效保证影像的质量。比如说医院中的常规X射线摄影,其一般采用的是胶片增感屏系统,在其成像时,会存在胶片记录,需要利用暗室来进行冲洗,而冲洗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显影、定影、冲洗、烘干、归档等环节,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如此,胶片库往往采取的是手工管理的方法,使得管理的效率非常低,大大降低了查询资料的效率。而在传递图像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效率非常低下,根本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而数量庞大的胶片也让归档工作变得异常复杂,常常会出现错误归档的问题,胶片也很容易出现损环和变质的问题,这会让胶片中的信息出现丢失的问题,这让资料的再次利用非常不便。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PACS系统的优点分析
1、PACS系统能够非常快速地调阅胶片图像,医院中,工作人员能够通过PACS系统来开展相应的读片与诊断工作,且能够实现随时调阅,这势必会大大提升其工作效率,从而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胶片传递过程中出现丢失问题的几率。
2、医院能够通过利用PACS系统有效开展复合影像诊断,实现多学科的会诊,这样就能够非常有效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这种背景下,医护人员能够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服务。
3、通过利用PACS系统,医院各部门之间能够更好地利用图像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就实现了图像数据的有效共享,能够满足医院工作以及相关教学科研的应用。这样一来,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就得到了有效提升。
4、通过利用PACS系统,传统的影像科与其他科室的关系得到了有效的改变,其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应用,这样会对放射学实践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其会变得更加专业化,加速行业内的竞争,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促进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5、PACS系统能够有效降低胶片的使用率,这大大降低了胶片的开支,同时也有效节约了其他的相关的管理费用,从而打造无胶片的工作环境,在节约资本的前提下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PACS系统关于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一)DICOM信息的修改
主要包括修改patient name、patient sex、pat ient age、pat ient ID / study ID 、orienta tion以及初始窗宽窗位值等。
(二)信息匹配
能对远程HIS或PACS数据库进行信息查询,并且能够将远程信息与本地采集到的检查信息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初步比对匹配。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信息不一致的内容,发现与申请信息存在的不足。这样一来,就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自动化的匹配,有效降低人工的工作量。
(三)采集和发送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子系统在采集到影像设备发送的D ICOM 图像, 确认影像正常后, 需要将影像发送到DICOM网关, 从而完成正式PACS采集过程。因此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子系统需要具备storage/ retrieve的功能, 并且一定是符合D ICOM 标准的。
(四)规范检查信息
规范检查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目前来看,很多厂家的影像设备质量千差万别,这也带来了设备影像形成的DICOM信息内容参差不齐,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不仅如此,厂家在设定发送规则时,也是各有不同。例如,在某一个设备中,一个图像在被检查时,会被分成不同的多个Study InstanceUID来进行发送。而通过利用IQCS提供的有效的规范检查功能,能够将相同检查但Study InstanceU ID不同的图像合并在一起,从而有效避免在经过DICOM网关采集时被认为是不同检查。
(五)管理功能
要能够实现定时定点对科室检查的阳性率、工作量等进行统计。在此过程中,应该做到自动提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保证科室诊断工作的质量,提升其标准化水平。
结语:本文通过对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系统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通过深入分析PACS系统的优点,然后根据其特点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环节,实现在最快的时间内有效发现错误的影响或者那些质量不达标的影响,然而更快的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提升PACS系统的质量,有效保证影像质量,为相关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振涛.基于原有PACS/RIS系统的医院影像平台的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1年07期
关键词医学影像科;CR;质量管理;控制方式
CR在医学影像科应用中起到突出的作用,考虑到应用形式以及准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对CR进行分析和了解,合理应用该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在后续落实过程中必须以医学影像为基础,突出其最大化作用。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质量管理和控制方式,以管理细则为基础,明确控制方式,按照后续管理要求进行,进而达到理想的应用优势。
CR的特点
根据X射线应用要求,在后续落实和应用过程中要对信息技术形式进行分析,信息技术逐渐普及,医学影像技术也进入数字医学时代。在实践阶段,医护人员对图像进行详细的观察,对射线种类进行评估和分析。计算机X线断层成像、数字化X线成像断层采集数据三维显示观察重叠像等成像机制比较特殊,要做好记录工作,根据显示标准对媒介进行分析。以X线信息激光扫描装置为例,除了进行电信号的转化设计,还需要对转换器和图像成像机制进行评估,对图像进行处理后传输到PACS或记录于胶片上。
CR的质量管理
以CR管理形式为例,在实践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按照管理要求进行落实。以下将对CR的质量管理进行分析。确定管理制度:相关工作人员要确定管理制度,成立质量管理和控制小组。除了进行常规性X线摄影操作之外,还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流程,以管理指标和操作程序为例,采用科学的制度,按照制度管理要求落实。CR机房操作包括设备的开关程序、患者录入标准以及扫描程序等,如何做好图像处理工作是关键所在,根据图像传输和胶片打印格式的要求,操作人员要严格落实。管理措施要恰当,管理模式既要严谨科学,又要切实可行。确保机器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坚持废片分析讨论制度,以便吸取经验教训[1]。提升技术人员综合能力: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对整体管理起到突出的作用,同时技术人员和的素质和技能也是先决条件。操作CR的技术人员要具备专业思想和高度的责任心,根据专业基础准则要求做好具体管理工作。经过系统的培训和管理后,专业技术人员要做好选拔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和指导后才能上岗工作。在岗工作人员要保持稳定性,避免频繁更换,掌握自身工作准则后,按照流程要求进行实践[2]。做好CR设备维护和保养:CR系统以计算机控制模式为基础,考虑到影像处理设备以及准则要求,必须按照常规程序进行操作和落实,保证设备稳定运转。专业工程师要对其定期进行保养、维护和检修。临床科室中,相关工作人员负责日常操作和日常保养。另外保养工作也起到重要作用,不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做好记录工作,按照检修和保养记录做好后续控制工作。此外CR对环境有严格的要求,温度和湿度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温度18~25℃,湿度30%~60%。IP板保养:IP板是CR成像的关键所在,在信息系统后续管理和监测过程中要做好环节建设和处理工作。以载体为基础,除了做好记录工作外,也要重视IP板处理工作。以载体为例,其价格比较昂贵,重复使用会出现磨损现象,因此在反复利用阶段要做好选择和落实工作,避免受到污染和划伤,衍生其他不良情况。工作人员要定期对IP板进行清洗和修复,在应用过程中要求轻拿轻放,避免出现重复利用的不合理现象[3]。
医学影像科CR的质量控制方式
以医学影像科管理模式为基础,在后续利用阶段,基于其应用模式的特殊性,在控制过程中要突出其最大化优势,避免出现质量控制不合理的现象。以下将对医学影像科CR的质量控制方式进行分析.摄影前准备工作:以摄影工作体系为例,在后续落实过程中,针对其应用优势,要按照准则要求进行落实,以避免出现管理不当等现象。必须做好摄影前准备工作,前台工作人员要登记,做好影像选择工作,提前对患者信息和基本资料进行录入,避免出现重复或者错误的现象。按照设定要求,技术人员要对患者的进行标准设定,移动患者时保证动作轻柔,迅速、及时成像。投照过程中去掉患者检查部位的各种物品,避免对成像结果产生影响,同时做好左右标记的摆放工作,根据摄影部位选择合适的中心点和焦片距离。为了提升图像清晰度,避免出现失真的现象,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按照流程要求进行。选择曝光条件:良好的曝光条件是CR图像质量的基本保证,CR系统摄影条件范围比较大,曝光条件比较大,可以通过后期处理完成。如果曝光剂量增加或者减少都会直接影响正常结果,甚至耽误后期评判,因此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如果影像管理存在难度大或者应用不合理的现象,必然会后续管理产生影响。因此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需要掌握最佳投影条件,将其做成表格,贴在操作室墙上。在工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曝光条件,不能盲目进行处理,进而出现处理难度大的现象[4]。IP板的传送:IP板的传送是计算机X线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应用准则以及管理机制的具体要求,有时会出现已投照暗盒与申请单相互混错的现象,为此我们制订了IP板传送规定,严格要求机房的技术人员对已投照暗盒一定要向该暗盒患者申请,将其传送到工作站,根据申请单传送格局和准则要求,申请阶段要标明暗盒号码,在传送过程中避免出现错乱的现象。只有保证号码分析明确,才能对各类医疗差错进行比较,按照准则要求进行控制和管理。图像后处理:CR工作获得数字化影像信息,以诊断模式为基础,要适当调节窗口、窗位等参数。以图像对比度为基础,以按照影像的最佳显示模式为主,根据工作站配备模式和要求进行应用。此外需要认真审视申请单,结合患者摄影部位的不同现象对图像做处理。要保证层次丰富,根据对比度以及图像处理模式要求和技师进行互动和沟通,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尽快处理,保证图像符合标准,避免出现废片[5]。质量监督管理:图像打印前,要做好激光打印工作,按照调试模式和校准机制要求,必须提前确定一个最佳标准,将其作为调整的质控标准。以图像资料为基础,压缩储存过程中能避免信息丢失。根据数字化图像存储和检索优势,定期进行技术评比。以图像数字存储质量监督管理为例,科室需要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各方面的检查和管理。每个月随机对资料进行检查和评估,按照要求进行应用。按标准评选出优、良、中、差,并与奖金分配挂钩,以督促图像质量的提高和稳定。根据医学影像科CR应用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质量检查工作。技师和医师之间要保持沟通,对个案进行处理。为了提升其应用优势,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指导,提升其综合能力。放射医师的诊断能力对CR管理起到重要作用,为了避免出现护理差错或者其他问题,要按照控制机制要求进行落实,提升质量控制优势,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森法.影像科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与保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3(23):121-122.
[2]时维东.中小型医院影像科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273-275.
[3]何伯圣.基于PACS/RIS的放射科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13(10):1207-1209.
[4]谭少庆.医学影像科C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J].医疗装备,2016,17(9):54-55.
作者:苏汉新 马少群 刘培成
我院医学影像科于2005年9月创建了小型PACS系统,经过近6年的应用,对科室的目标管理、质量控制、学科发展、临床教学、人员培训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结合使用该系统的体验,探讨医学影像科开发小型PACS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硬件配置
(1)X线机:日本岛津XHD-150型、日本岛津MUX-100G、德国西门子MOBILETT II、匈牙利NEODIAG-NOMAX等;
(2) CT机:美国GE BSD Elite Select 16排螺旋CT诊断系统、德国西门子Somatom AR.C 全身CT机;
(3) CR系统:美国柯达850系统;
(4) 骨密度仪:美国RA OsteoGram;
(5) 激光相机:美国Kodak DryView 8900、5800各一台;
(6) 服务器:Dell .Jc XP Pro SimpChn 082;
(7) 医学影像工作站:4套。每套包含:计算机1部、2个专业液晶显示器(一个用于图像显示,一个用于书写诊断报告)和一个激光打印机。
2、软件配置
(1) 操作系统:Windows XP Professional;
(2) 开发软件:川大职能软件公司研发的Esaywork;
3、PACS系统组成结构
我院创建的是局部开放式PACS,仅是服务于医学影像科的局域网。其设计、布局主要根据科室具体工作实际、现有设备配置来定。主干网为以DICOM 3.0为接口的24口网络交换机连接各个信息点,直接连接到CT机、CR系统、骨密度仪、激光相机、服务器、及4套医学影像工作站上,实现影像信息共享。
4、硬件拓展
医院发展后,如果再引进DSA、MRI等大型现代影像设备,该系统也备有预留接口和相应链接软件,以实现大影像的综合兼容目标。
结果
我院PACS系统创建后,普通X线检查、CT、骨密度测定等医学影像工作可在PACS下一一展开。各类设备的图像进行采集、储存、传输、显示,都是严格遵循医学影像数字影像通讯DICOM 3.0标准进行的,从而保证各类信息传递的顺利畅通。
图像的调取是通过各个工作站与服务器之间进行,各个工作站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但彼此间图像资料、诊断信息则是共享的。影像科医师能在各自的工作站上进行阅片分析、图像比较、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文字处理、信息查询及胶片打印等系列工作。
图像的储存可以CD、DVD及硬盘等介质形式选择性的进行,以达到保存目的,以便多年以后提取、查阅。
通过这几年的使用,该系统运行稳定,故障率低,体现了设计理念中的系统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操作方便、设置灵活及可扩性强等特点,为今后建立全院性信息管理系统(HIS)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讨论
PACS是基于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旨在全面解决图像的获取、存档、传输、显示及处理的综合系统。PACS系统可将各类医学影像设备产生的医学图像以数字的形式存放在图像库中,用计算机实现图像的存取。建立PACS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影像资源的信息化、共享化,使医务人员能够方便、完整地获取影像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应用PACS的优点:
(1)操作简单、方便,获取图像快捷,工作效率高;
(2)图像处理功能强大,病变显示变得容易,减少疾病漏诊率;
(3)利于图像调阅及查询,可进行影像资料的长期保存;
(4)实现图像传输,利于教学、科研及远程会诊,达到资源共享;
(5)利于科室管理、质量控制,使医学影像科工作流程科学、合理、简洁;
使用PACS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防止计算机病毒侵袭:表现使在用U盘等介质进行拷贝图像;
(2)计算机自身运行不稳定,造成死机,影响工作;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本院数字影像的质量进行分析, 了解本院数字影像的质量。方法 自本院影像科数据库中随机抽取的1 000张胸部数字影像、500张腰椎数字影像、500张膝关节数字影像,对其影像质量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2 000张数字影像中,甲级片1 466张,平均甲级片率为73.3%。结论 本院数字影像的质量较高。
【关键词】 数字影像; 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gital imaging by analyzing the films that taken in our hospital.Methods The data were randomly collected from database of our department for quality assessment, which included the films of chest (1 000 pieces), of lumbar (500), and of knee (500). Results In a total of 2 000 films, 1 466 were classified as class-A film, accounting for 73.3%. 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the X-ray films taken in our hospital is relatively good.
[KEY WORDS]Digital imaging;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assurance
DR数字影像,是在CR基础上发展而来,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是X线摄影化时代的飞跃。它采用平板探测器(成像板)将X线影像直接转化为数字影像,经工作站处理后,发送到PACS系统,供医生诊断、会诊、打印报告等[2]。我院自2006年以来,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Axxioom Arislos FX和MX型DR和飞利浦公司Optimus 65型DR各两台,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影像质量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自我院影像科数据库中随机抽取胸部数字影像1 000张、腰椎数字影像500张以及膝关节数字影像500张,共计2 000张数字影像。
1.2 检查方法
本文数字影像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Axioom Arislos FX和MX型DR和荷兰飞利浦Oplimus 65型DR摄取,采用AGFA D5503型干式激光打印机打印。
1.3 数字影像分级评定标准
依据中华放射学会1999年全国放射学会颁布的等级标准,分为甲、乙、丙、丁等4级[1]。
2 结果
胸部数字影像1 000张中,甲级片791张,占79.1%;乙级片187张,占18.7%;丙级片22张,占2.2%。腰椎数字影像500张中,甲级片310张,占62.0%;乙级片175张,占35.0%;丙级片12张,占2.4%;丁级片3张,占0.6%。膝关节数字影像500张,其中甲级片365张,占73.0%;乙级片135张,占27.0%;无丙级片及丁级片。本文总甲级片率为73.3%,乙级片率为24.8%,丙级片率为1.7%,丁级片率为0.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数字影像的质量较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采取一些措施对我院数字影像质量进行控制,以进一步提高我院数字影像的质量。
3.1 数字影像的工作原理
数字影像的工作原理是在专用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读取感应介质记录X线影像的信息。
3.2 影响数字影像质量的因素
数字摄影的优劣与机器的性能和设备参数的稳定性有关,除普通X线设备共有的X线管焦点大小、机器结构的精度等因素影响图像质量外,矩阵大小、图像基础模糊度、位深噪声等也影响图像质量。
另外,摄影设置、曝光的最佳时机以及与病人的沟通情况,均可影响数字影像质量。例如:本组造成丙级、丁级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病人不合作,造成摄影的不正确和曝光时机把握不好所致。
数字影像的后处理技术的正确应用直接关系到数字影像的最终质量。例如:数字影像的密度、对比度、噪声、灰雾度等重要参数的设置与调节对影像质量保证影响较大。
3.3 提高数字影像质量的措施
3.3.1 应加强数字成像系统日常维护和保养
数字成像系统属于高集成度、高技术含量设备,维护和保养的好坏对机器能否正常使用起着关键性作用。数字成像系统应定期检测校准。由于环境污染,每天有不少灰尘随设备散热系统的空气流动进入设备表面和内部,应定期清洁,保证原件正常工作。
3.3.2 应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操作技能
技术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业务水平与数字影像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密不可分,因此应建立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DR操作常规,加强对技师的业务培训和自身业务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技术人员按常规进行操作,从而保证图像的质量。
3.3.3 应正确应用数字影像的后处理技术
这对提高影像质量也非常重要[2,3]。故技术人员需经常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厂家专业人员进行沟通,以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促使他们开发更好的后处理技术软件,保证数字影像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3.4 影像的输出应与激光打印机相互匹配
我院使用打印机多为AGFA干式激光打印机,长时间应用易使热鼓表面污染、部件受损,故应经常保养维护,保证打印机的良好运转。
3.3.5 应制定严格的质量评价标准
包括工作流程、设置标准、图像标记规范、窗宽窗位的设置等。同时,期待我国医学影像界对数字影像新的权威性评价标准尽早问世,从而保证数字影像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总之,只有对数字影像系统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才能保证获得最佳的数字影像效果。
【参考文献】
1]燕树林. 医学放射诊断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M]. 杭州:浙江医学技术出版社, 2001:51-72.
[2]徐文坚. 医学影像数字化进展与挑战[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6, 42(4):238-288.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医工融合
20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字X线摄影、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超声等先进医学影像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学科内涵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更新,软硬件不断升级,诸多新业务、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推动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乃至整个医疗行业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决定了合格的影像技术人才必须具备操作各种影像设备的能力,掌握医学图像的后处理技术(如各种图像重建技术、手术引导技术等)、信息技术(如PACS、远程放射学等)、综合图像技术(如功能图像与解剖图像、CT与MRI、超声与X线影像的融合)等;学生必须具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综合背景知识;具有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和独立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在本学科探索与创新,独立从事科研、教学或担任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善于处理与患者及家属与临床其他学科人员关系;具有不断自我学习、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新技术要求的能力。结合学校特色及地方卫生事业需求,部分院校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与实践,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如徐州医科大学提出了“走理工医结合之路,培养复合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办学理念[1],泰山医学院推行了“三型”人才培养体系[2],吉林医药学院强调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天津医科大学构建了“三全”人才培养实施体系[4]。
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在医学技术类下增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代码:101003)。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109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飞速发展同样带来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医工交叉融合度不够、课程体系特色性不够彰显、教学形式单一、实验条件不足。
1.1医工交叉融合度不够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基于现代医学对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应用、管理及维护人才上的需求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分支学科。在“精准医疗”“大数据”“影像导航”等逐步取代传统医学影像概念的今天,专业要培养的是“懂原理、精应用、有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而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忽视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理学学位的现状,临床医学与理学学时配比不合理,医工结合教育出现漏洞,医学与理工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充分协调[5]。
1.2课程体系特色性不够彰显
课程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途径。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专业基本要求、办学标准、办学条件有了明确的规定。由于许多院校创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时间较短,文化积淀不够深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或基于原有医学影像学专业基础、或基于国家专业标准,应用型、特色性不够明显。
1.3教学形式单一
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中,大部分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单一的教学模式。从临床医学、解剖学、断层解剖,到医学影像技术和设备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导致教学效率降低。1.4实验条件不足医学影像技术实践载体是价格昂贵的大型影像设备,这些给普通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配置带来很大的困难。全国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院校,通常先集中理论教学、校内仿真模拟,最后借助附属医院开展实践教学,理实分离、校内实践学时少往往是大部分院校的办学现象。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面对高端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为培养“懂原理、精应用、有发展”的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解决“医工融合、理实融合、校企医融合”等难题,探索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人文素养并举的“三位一体、四早引领、五方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医工结合校企医合作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三位一体”指校、企、医三方融合,共同设计具有时代前沿和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打造实践平台、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四早引领”指医学影像技术职业生涯早规划、角色早体验、能力早实践、素养早培育,将职业理想浸润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五方贯通”指:理实融合贯通、解剖与影像贯通、学业与行业标准贯通、医工融合贯通、人文与专业技术贯通。通过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条件,完成理实贯通及解剖与影像的贯通融合;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完成学业与行业标准贯通及医工融合贯通;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实现能力递进及人文与专业技术融合贯通,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
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1构建医工融合课程体系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培养的重要保障。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以“实践与人文”并重为课程体系的主要价值取向,以“行业需求”为课程设计的基本准则,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重构“医工融合”课程体系。随着影像设备在医学活动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不断上升,像质量控制管理的研究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相关从业人员的高度关注[6]。但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针对设备质控能力的培养的重视度还不够,影像设备技术人员对高端影像设备的应用能力亟待加强。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对接专业质量国家标准,设置传统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外,为打造专业特色,结合高端影像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以典型医学影像技术设备(CT、MRI、超声、核医学)为载体,进行核心课程的系统化整合,从课程设置、教材、实践等方面强调质量控制与检测的能力培养。具体内容主要有:(1)增加电子基础类学时,增加AI技术的医学应用、智能医学影像等课程的设置。(2)强调医工知识的融合,将影像设备原理与技术应用课程“复合”,开设“医学影像技术及设备”系列课程。(3)加大特色能力培养,建设“质量控制与检测”课程体系,建立实践课程资源,融入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课程的设置见表1。
3.2推进三结合教学模式
大学作为国家的核心社会机构,人才培养强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社会的深入推进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使命,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7]。近年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成为了各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热点。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以病例为基础的(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学方法、基于团队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和任务型教学(Task-basedlearning)的TBL教学法、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classroommodel,FCM)、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BL)、微课、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和方法推陈出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步被认可。顺应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建设目标和要求,推进信息化教学,特别是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建立“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虚拟和现实相结合、自主学习和教师教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知识-情境-交互-体验-反思”的深度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知识”以融合线上和线下教学为一体,线上构建课程平台,线下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情境”以医学影像实训中心模拟医院科室场景为要点,构建设备、环境、防护要求、文化等沉浸式实训环境,使学生感知影像技师的真实工作场景;“交互”以线上虚拟实训中心及线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人体解剖虚拟平台、断层成像虚拟平台、医学影像诊断虚拟平台、影像设备原理虚拟平台)为载体,借助信息化技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体验”以真实的医学影像设备为对象,借助现有的医学影像设备,着重强调学生操作规范及设备质量控制与检测能力;“反思”以改革考核方式与评奖,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技能大赛和课程设计等为验证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3.3打造医教产教研教赛教四结合平台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极高的专业。应用型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排在首位。与传统的“学徒式”动手能力培养不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要能融入行业、精通标准、善于应用、熟悉研发,搭建集教学、科研、竞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尤为重要。上海健康医学院借助上海市一流本科引领计划项目,开展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平台的整体设计,搭建医教、产教、研教、赛教四结合平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医院(企业)岗位工作情境、操作指南、职业标准,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医学影像虚拟实训中心,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虚拟软件和实体设备为载体,形成沉浸式教学环境,完成实践技能的初步培养;建成由附属医院和知名三甲医院的同质化校外实践基地,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实施,完成实践技能的提升;全国影像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参与,与医院、企业合作建立紧密对接行业发展现状的“医教联合体”,提升专业教学的时代特征性、适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完成实践技能提升成效的检验;借助上海市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科研与教研的常态化开展,完成实践技能的创新与再现,提升实践教学的效度与信度。
4结论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医学教育领域创办时间短、理工医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需要在专业定位、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明确,以满足社会的高端复合型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阚仁建,刘.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0):24-26.
[2]宋莉,王晓艳,车琳琳,等.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2):9-10.
[3]刘国浩,杨娜,刘虎,等.应用型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7,46(7):992-994.
[4]潘玉梅,张雪君,于春水,等.立德树人背景下医技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以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技术本科生培养为例[J].医学教育管理,2020,6(1):24-27.
[5]耿左军,闫乐卡,秦瑞平,等.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与实践———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132-135.
[6]陈自谦.大型医学影像设备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疗设备,2018,33(10):1-6.
近2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各种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和信息化技术的大量应用,医学影像在医疗实践中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医学影像科正在发展壮大,包罗万象,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科室”。内涵是医学影像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学科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建设如果缺乏内涵,就会缺少外延,失去生命力,抓内涵建设最终能促进科室的良性发展,有效地提高医学影像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针对医学影像科目前存在的问题,仅就如何加强学科的内涵建设提出几点想法。
1 学科内涵建设,人才是根本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的最根本因素,也是学科内涵建设的重头戏[1]。人才的培养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二是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更新和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层次,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科室管理工作中,应正确处理专业工作中“专”与“广”的关系。本着“人本”思想,在安排工作人员掌握所有的检查手段及诊断知识的前提下,要根据专业有所侧重,这样才能融合各种技术和知识,成为具有横向知识结构的专门人才,成为一名真正的医学影像科医生[2]。同时鼓励在职人员通过自学考试等方式来提高学历,充分发挥老同志和中、高级职称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尽可能地缩短年轻同志的培训时间,促使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早日成才,不断地提升科室的学术水平、学术地位,从而有力支持和促进医院各临床专业的发展,充分体现医学影像为临床、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影像学科在医院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
2 学科内涵建设,素质是保证
科室专业技术人员文化和业务素质是搞好科室内涵建设的保证。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再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先进设备也无法发挥作用[1]。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各行各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医学影像科也不例外。要使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爱岗敬业精神,推行“人本管理”是有效地办法。要通过各种具有人情味的措施和“以科为荣,爱科如家”的实践,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管理水平,让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自已的长处,克服自身不足,以各种知识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找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最佳结合点,最终使个人的目标和科室的目标达到和谐一致,使他们能在岗位上精力旺盛、干劲十足的工作,从而使科室管理轻松自如。加强业务素质,首先要坚持以职责制度规章化、常规操作规范化、质量控制标准化为基础。要求年轻人全面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对中、高级职称的人员相对固定在他本人有较强能力的某一岗位上,发挥其核心骨干作用。坚持通过评片制度、诊断报告审签制度,通过加强横向联系,坚持随访制度等多种渠道,提高医学影像科的整体诊断水平。
3 学科内涵建设,质量是基础
医院从事的是一种高风险的事业,医疗过程中稍有偏差,就会对生命造成危害[3]。因此对于医疗工作来说,质量就是生命。医学影像科作为医技科室,处在临床二线,医学影像科的基本职责是得到清晰的医学图象、准确合理地提出诊断报告并有效地将报告交给患者本人、家属或指定的人员。医学影像科的服务对象既要面向临床科室又要面向病人,既要面向医院又要面向社会,工作质量影响范围大。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是提高工作质量最基本的措施,要使医学影像科每个工作人员都意识到:规章制度是我们行医的规矩,它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一个个血的教训换来的,只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才能保证医疗质量。医技人员应认清各自的职责,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防止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责任事故发生。工作中做到在登记编号预约时查,检查时查,发报告时查,要对姓名、对性别、对年龄、对临床症状体征与申请检查部位是否相符、对造影病人是否有造影剂过敏试验阴性记录,对申请部位与实际检查部位是否相符,发现问题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协调解决。坚持集体阅片制度,加强对影像资料及其它医疗文书的管理。同时要不断提高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减少漏诊、误诊,打牢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更要在业务建设中坚持以职责制度规章化、常规操作规范化、质量控制标准化为基础,才能全面提高诊疗质量。
4 学科内涵建设,服务是核心
在医学影像科进行的所有检查和治疗,直至检查报告送到患者手中,医技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少。有同志认为优质服务在医学影像科可有可无,只要把片子照好就行。服务是医疗行业固有的基本性质之一,科学内涵建设强调的质量,对于社会来讲主要是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是学科内涵建设不可忽视的业务职能要素,服务精心对于医疗服务整体质量的影响与医术精湛的影响同样巨大,直接影响患者对学科的形象以及对医院整体质量的感受和判断[4]。医学影像科的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服务理念:一是以优质技术服务于临床患者,二是以优质技术服务于临床科室。医学影像科集中了医院大部分高价值医疗设备,工作上虽然不象临床一线直接治疗病人,但我们是医院的一个窗口,任务就是为临床提供合格的影像资料和有价值的诊断报告,工作的目的就是让临床满意、患者放心。工作中要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突破口,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努力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保障水平。在“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的服务宗旨指导下,想尽千方百计提高影像检查的及时性,准确性,尽力为患者、为临床提供方便。
总之,通过加强在医学影像科的内涵建设,促进科室全面建设工作的开展,就是要让医学影像科的不均衡的工作任务、众多的大型设备、相对较多的亚专业等诸多因素达到合理调配。紧跟国内外先进技术,重视内涵建设在科室建设中的作用,创建学习型科室,建立科室特色,促进医学影像科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惠毅,谈 笑.论检验学科的内涵建设与发展[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特刊):118-119.
[2] 徐 伟,冯代群,易继权.加强“人本管理”,促进放射科工作的全面进步[J].现代医药卫生,2008,23(4):610-611.
[关键词] 医学; 影像技术; 规范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89-02
随着医学基础理论、信息科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并向广深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同时影像设备使用是各自为政、相互否定、互相对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应不断完善规范化建设,达到诊断治疗的要求。要真正做好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首先必须使规范化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认同,使各级领导认识到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严肃性,对该项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使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同时做到责任到人,在具体工作中认真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这样只要出现问题就可由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解决处理。
2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
首先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法》、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要求各级各类从事影像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对于新进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及时申报重点培训各类专业许可证,参加有关国家级考试考核,持证后方可正式上岗。各影像科都应有完备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设备保养制度、设备维修申请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墙,并抓好落实。对各项检查的原则、步骤、方法、程序、结果、照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发放报告流程、复查流程等等影像检查进行质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达到改善影像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各影像检查的标准化流程以
及影像科的科学化管理之目的[1]。
3 加强技术人才的素质建设
众所周知,医学的发展是以医学设备的发展为前提的。站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知识及技术飞速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医学、工程学和技术学的多元结合是当今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应以医师为主,高素质的专业群体,加上各专业合理的梯队建设是未来科室发达兴旺的根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学习、进修深造、远程医学教育网络、专业学术活动等,重点学习与普遍性学习相结合,必要时外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强势学科进行重点学习,视情况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授课,进行普遍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适应,才能进一步进行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加强培训,持证上岗。通过学习提高全体医、技、护人员对影像工作的认识,从科学角度来看待该项工作。坚持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培养与引进并重,加速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不同等级医师、工程师、技师的规范化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影像系统的人才队伍结构,增大硕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结构合理。如本系统无合适人选,宁可从国内外公开招聘,千万不可迁就某个人或局部利益,否则定会阻碍学科发展,甚至对学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2]。当然还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不断探索和拓展医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实现医师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
4 合理使用设备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费用达到快而准确地诊断疾病为目的,为患者尽量减少负担,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在影像学领域内各项检查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借鉴性,要在应用上尽量做到删繁就简,互相补充,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诊断水平。同时医生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高科技设备,既能准确及时地诊断病情,又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掌握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使用各项影像设备,提高图像质量。
5 明确工作流程
扣紧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每个环节,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同时对当日工作量、各机房工作量等进行统计,使各影像设备得到更好的发挥。
6 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按照规范化的基本格式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7 加强规范化防护
首先应健全防护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防护档案,在劳保、休假上给予照顾,落实责任、常抓不懈[3]。要熟悉设备的性能,掌握设备操作规程和防护知识,坚持使用最优化的原则[4],购置铅围脖、铅围裙,添置铅帽、铅眼镜及各种必备的防护用品,对于工作间无铅门的及时给予安装,各检查门前增加电离辐射标志,各机房门外增添有文字注释的工作指示灯,并和设备联动。尽量减少患者和自己不必要地照射。对每一患者的治疗总剂量、治疗次数和重要器官的剂量进行监控;摄片时,对受照部位的面积应严格控制在仅大于胶片(或电子暗盒)面积的10%范围内,并使用滤板[5]。对同位素室核医学科放射源实行严格进货,严格保管,严格登记,对放射废弃物严格按规定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8 讨论
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及临床工作的开展都是举足重轻的,重视其建设与发展,必将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本着“以患者为本”的原则,重视各个环节的工作,尽快把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来,使医院的资源合理利用、接近并达到国际标准,必将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为让更多的百姓受益创造条件,为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戴建平,祁吉. 医院管理学(医学影像管理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7-108.
[2] 刘玉清,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和学科探讨[J]. 医学文选,2002,2(1):2-3.
[3] 段闵江,张寿清,王咨士. 加强医院放射卫生防护规范化管理的做法[J]. 预防医学杂志,2006,2(24):53.
[4] 张太生. X线使用最优化问题[J]. 实用医技杂志,1996,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