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26 16:06:32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就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118-02

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培养“双师型人才”(即技师、工程师)是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也是破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拓展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然而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各高校都在不断探索,下面相结合我国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现状,谈一点认识和看法。

1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

1.1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长期无法解决就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缺乏基本的职业能力,因而,高等院校应根据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变化,把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保障体系,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

1.2适应社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定位仍然是基于一种专业与行业对口的思想意识上,把培养窄深型、处方式的专家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带有强烈的专业性和功利性特征,使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缺乏创造性和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实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多元起来,高校不再是专为原来少数的社会优越部门的“精英”岗位服务,而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改变培养目标单一化的倾向,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建立起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式提供各类“优质”教育,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或岗位精英”。这是高教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现实需求。而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恰恰能够弥补其实践能力弱的不足,使其既能掌握现代经典理论知识,又有一技在身,为其以后施展才华和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理想奠定基础。

1.3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设备和操作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而据调查,素质低、技能单一型的劳动力在我国不同地区占劳动力市场的68%―82%,他们无法掌握先进的设备设施,不能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需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能够使其掌握先进的生产流程知识,接触基本的机器操作,形成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为社会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优化人力资源市场构成,提高人才队伍层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中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许多高校仍停留在传统术科教学,对开展实践技能教育和大学生职业资格认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技能教育停滞不前。首先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力量薄弱,实践教学日趋理论化、形式化。其次是缺乏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服务机构,服务体系不健全。许多高校缺乏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服务机构,对大学生参加社会技能培训和获取职业资格认证缺乏引导,缺乏信息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三是职业资格认证开设的统考专业比较单一,多是经济管理类,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师、理财规划师等,工程、技术类专业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培训需求。

2.2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教育意识淡漠

许多大学生由于受多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大学毕业后随便就能找个舒服安逸的工作,对以后的职业期望没有计划性、方向性,缺乏为实现个人发展而付出努力的实际行动。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不够深入,绝大多数学生还意识不到职业技能对就业的重要性,一部分学生虽有意识,但却缺乏行动。

3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构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制度保障体系。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密切关注社会用人需求,适应用人市场的变化,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以培养“双师型人才”(即技师、工程师)为目标,在大学生中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建立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保障体系。首先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术性、职业性的有机统一,将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将职业教育贯穿与大学生培养计划中,把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增设职业教育选修课、专题讲座、研讨会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强职业教育,指导大学生了解职业要求,拓展职业知识,培养职业精神,促进大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优良的品质。使大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还能根据专业和兴趣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次是要制定鼓励大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激励机制和措施,通过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和奖学金制度,鼓励大学生多渠道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三是要完善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在高校中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从入学起就开始对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指导,辅助其找到自己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同时积极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多参与企业兼职、校外活动,加强实践学习,增强学生对社会与企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可以安排学生用一个暑假到农村基层调研或工作,一个暑假到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实习,一个暑假到一个中小企业实习。以此改变高校教学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倾向,提高实习、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性环节在大学生学习评价中的比重。

(2)拓宽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渠道,搭建校内和社会两个平台。首先是要挖掘学校现有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潜力,搭建校内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平台。建立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和考核机构、完善相关配套的人事制度、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升教师素质,积极聘请国内专家学者、工程师、企业家为兼职教师,打造既有较高理论造诣又有较强实践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突出办学特色,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的课程,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断加强专业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实践教学或职业技能培训后能顺利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其次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搭建职业技能教育平台,多渠道的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人特长,引导大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

(3)完善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评价认证体系,多渠道地开展评价认证。一是完善学校的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考核认证体系,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分层次开展培训和认证,使学生多元化发展,多渠道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认证。二是结合专业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获取国家和社会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大批既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职业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晓辉,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之我见[J].高教高职研究,2010,(53).

[2]刘洁.浅谈当代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2).

[3]郝杰.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几点设想[J].大众科技,2009,(9).

[4]崔雪梅.对普通高校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21).

[5]王云艳.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关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6]白雪,陈淑丽.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7,(5).

[7]汤光伟,秦辉.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第2篇

1.1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长期无法解决就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缺乏基本的职业能力,因而,高等院校应根据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变化,把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保障体系,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

1.2适应社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定位仍然是基于一种专业与行业对口的思想意识上,把培养窄深型、处方式的专家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带有强烈的专业性和功利性特征,使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缺乏创造性和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实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多元起来,高校不再是专为原来少数的社会优越部门的“精英”岗位服务,而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改变培养目标单一化的倾向,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建立起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式提供各类“优质”教育,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或岗位精英”。这是高教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现实需求。而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恰恰能够弥补其实践能力弱的不足,使其既能掌握现代经典理论知识,又有一技在身,为其以后施展才华和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理想奠定基础。

1.3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设备和操作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而据调查,素质低、技能单一型的劳动力在我国不同地区占劳动力市场的68一82,他们无法掌握先进的设备设施,不能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需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能够使其掌握先进的生产流程知识,接触基本的机器操作,形成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为社会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优化人力资源市场构成,提高人才队伍层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中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许多高校仍停留在传统术科教学,对开展实践技能教育和大学生职业资格认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技能教育停滞不前。首先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力量薄弱,实践教学日趋理论化、形式化。其次是缺乏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服务机构,服务体系不健全。许多高校缺乏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服务机构,对大学生参加社会技能培训和获取职业资格认证缺乏引导,缺乏信息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三是职业资格认证开设的统考专业比较单一,多是经济管理类,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师、理财规划师等,工程、技术类专业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培训需求。

2.2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教育意识淡漠

许多大学生由于受多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大学毕业后随便就能找个舒服安逸的工作,对以后的职业期望没有计划性、方向性,缺乏为实现个人发展而付出努力的实际行动。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不够深人,绝大多数学生还意识不到职业技能对就业的重要性,一部分学生虽有意识,但却缺乏行动。

3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构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制度保障体系。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密切关注社会用人需求,适应用人市场的变化,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以培养“双师型人才”(即技师、工程师)为目标,在大学生中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建立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保障体系。首先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术性、职业性的有机统一,将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将职业教育贯穿与大学生培养计划中,把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增设职业教育选修课、专题讲座、研讨会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强职业教育,指导大学生了解职业要求,拓展职业知识,培养职业精神,促进大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优良的品质。使大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还能根据专业和兴趣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次是要制定鼓励大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激励机制和措施,通过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和奖学金制度,鼓励大学生多渠道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三是要完善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在高校中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从入学起就开始对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指导,辅助其找到自己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同时积极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多参与企业兼职、校外活动,加强实践学习,增强学生对社会与企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可以安排学生用一个暑假到农村基层调研或工作,一个暑假到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实习,一个暑假到一个中小企业实习。以此改变高校教学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倾向,提高实习、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性环节在大学生学习评价中的比重。

第3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调查

一、调查背景和方法

大学生就业求职与中小企业招人两难问题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作为人力资源供需的两个方面,有必要分别了解大学生就业期望和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期望,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双方的对接,从而解决就业和用人两难问题。

本课题对浙江省不同行业以及用人单位内部不同层级人员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素养期望进行了调查,共收集了1771份书面问卷。

二、中小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素养期望调查结果

(一)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调研从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两个维度展开。

1.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行为习惯

从总体来看,用人单位最看重的6项职业行为习惯是:

统计表明用人单位人才最看重的职业行为习惯是要清楚掌握单位的“各种行为规划与办公流程”,这也是成为一名职业人的首要要求。同时“服从工作布置与安排,勇于承担责任与风险被”认为是其次重要的选项,说明履行每个岗位的职责,承担岗位责任也是普遍的要求。

根据被调研者的职务分类,不同层级最看重的职业行为习惯:

以上结果表明,在企业内不同的层级,对大学毕业生的行为习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的重要性排序与用人单位排序是基本一致的,但在重要性的程度的有所差异”一项在一线员工认为是第二位重要的,但在中层看来“工作笔录与工作总结”是第二位重要的,这可能与不同层级的工作任务分工有差异有关的

2.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意识

从总体统计看,用人单位最看重的5项职业意识是:

根据被调研者的职务分类,用人单位最看重的5项职业意识是:

主动意识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从而也告诉我们,在工作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始终是一致的要求的。这就说明做一个诚实守信,富有责任感,能团队合作的人,才能让职业生涯发展的更远。

(二)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主要从三个方面纬度展开,一是与交往能力,包含组织领导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二是与机器设备交往的能力,包含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机器设备使用能力,三是自身知识实践能力,包括专业领域能力和外语语言能力。

从总体统计而言,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技能为:

这说明,57.99%岗位对沟通交流的技能有着重要求,除了各个岗位对应的操作技能之外,把计算机办公应用软件作为必须的要求,在现代化的社会,计算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根据被调研者的职务等级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统计表明,沟通交流始终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技能,而且随着所在层级的上升,沟通交流的技能重要性是上升的,外语语言能力也具有同样趋势。

(三)不同地域用人单位对人才健康的标准

1.不同地域用人单位,认为最重要的职业行为习惯: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地域对于“清楚掌握单位的各种行为规划与办公流程”都很看重,金华、丽水、衢州除了在这个方面的重视度高于其他地区,在“工作笔录与工作总结”方面的重视度也高于其他地区。

2.不同地域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意识:

三、结论和启示

1.人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有着较高的期望。在企业方面,想要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加强同高等教育单位的沟通,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期望体现在大学生培养的环节之中。

第4篇

一、高职艺术院校实施职业培训现况分析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能力比学历更重要的社会,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里学到的更多的是理论,而缺乏社会的实践,因此许许多多的应届毕业生面对就业选择缺乏自信,怨声载道,感觉所学理论没有太大用处。就此笔者对艺术类学生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如下:

(一)缺乏实践能力,做事眼高手低据调查,市场聘用人才不仅对学历有要求,而且对能力也有要求,尤其对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员优先聘用,学生对此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近41个百分点的学生感觉学过的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尤其对岗位的设置及运作流程知之甚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近32个百分点的学生感觉在校期间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缺乏相应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走进社会后,虽然学历能达到企业或公司的需求,但职业技能方面却大打折扣,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有旺盛的职业技能实践的需求为了学生将来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笔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对职业技能培训是否需求、需求原因及培训的主要目的”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参加技能培训是必须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有将近一成的学生认为职业技能培训是不必须的,是可有可无的;只有为数很少的学生感觉不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能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他们意识到当今就业比较严峻的形势下,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三)技能培训方式与内容的多样化培训的方式多种,例如学徒培训、职工培训、学校正规方式培训、就业培训等。具体采取哪种方式培训,培训哪些内容更加适合学生,对此进行了调查。调查培训方式的结果显示出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学校正规培训方式来提高实践能力;而不到半数的学生愿意选择通过企业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在所有的被调查者当中普遍希望职业培训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与协助,并通过政府能够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通过这一调查说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政府为支持、学校为纽带、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与共同努力。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艺术类大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必要的,培训过程和结果显示,仅仅学生意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培训需要社会、政府、企业还有家长等各界支持和共同努力,因此在培训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培训的重要性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大学生显得十分重要,职业技能培训是为学生跨进社会的第一步,但有些学生和家长对此认识不够,参加培训也只是那些能力低的才会参加,这种社会舆论也给培训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培训信息渠道少当今社会就业门槛的提高,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一些单位要求必须有从业资格证才可能被聘用,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又是一道屏障。而且调查中发现,在校的大学生不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对于持证上岗更是知之甚少,相应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三)培训体系不健全有些高职类院校虽然意识到艺术生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但是绝大多数建立的组织机构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绝大多数的培训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未经过正规的培训,其培训专业知识不足,实践操作性也差。

(四)社会上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服务及管理不规范艺术类学生意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伴随需求应运而生。但是实际上,有些社会培训机构也是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只是打听到学生的需求的内容,顺应社会的需求纷纷开设与需求“相符合”课程,聘请一些与开设课程相关的教师授课,授课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水平不一。

三、人才需求状况及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是由各个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增多、各用人单位没有空闲职位造成的。笔者为验证这些原因是否属实,进行了调查。

(一)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方面的分析笔者对88家企业进行了调查与访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需求旺盛的是专业性的技能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的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少,至少要经过适当的培训,才能培训出企业所需求的,不仅耗时、耗资、耗力,而且培训成专业性的技能人才后,可能会面临跳槽,因此,多数企业宁愿高新聘请一个专业性技能人才,而不愿培养一个专业性技能人才。同时,从侧面了解到,企业大工作人员有七层属于普通工人,而技术性人员还达不到总数的两成,因此,企业所空缺的岗位基本上都是技术性专业人员和专业管理岗位人才。

(二)对企业所设岗位结构的调查一个企业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发展靠的是高素质人才,企业对高学历,高技能的要求是很高的。企业中含有的管理型人员、研发型人员及专业技能型人员的数量,表明了企业的实力及发展力。据调查,在企业中研发型人员仅占企业总职工数的5%左右,而管理型人员占10%左右,技术性人员占企业总职工人数的20%左右,而剩下的都是普通工人。其中研发人员过半数都是来自于社会而非正式的本科院校毕业生,而管理人员和技术性人员中有半数也是来自于社会而非高等院校毕业生。这一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三)企业的人才评价及人才开发途径据调查,企业所聘用的技能型人才和研发型人才的途径主要有社会招聘、网络信息招聘、大型的人才招聘会以及各大名校的招聘。其中高职类院校是企业招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但是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满意度并不是太高。多数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感觉一般,仅有一成的企业感觉比较满意,对大学生技能型人才感觉很满意的企业可以说是没有。

(四)企业对所招聘人员技能培训情况分析再所调查的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建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一体化”机制,但是企业为了使招聘的人员适合本企业需要,大部分企业设置了专项经费,用于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也表明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调查中发现企业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对毕业生进行入职前培训。

四、建立有效的职业培训体系

(一)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有效信息平台,互补优势资源如果大学生在在校期间,能够参与企业的培训,势必会少走许多弯路。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之间经常联系,互通信息,学校尽可能地把企业需要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教授于学生,以更好地使学生满足企业需要。而企业应将自己所需及时地与学校沟通。这样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主动性和目的性增强了。

(二)政府对于培训该技能技术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在调查中发现,企业招聘人员后,有相当一部分入职员工需要企业对他们进行培训,才能达到企业所要的结果。企业是人才培训的一个重要力量。如果由政府参与,他们好好利用企业所设的培训机构,挖掘培训潜能,加大企业培训机构的利用率,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员工的简单培训。政府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对表现优秀的培训生,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这样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重视技能培训。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要求培训机构或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并将此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里。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政府介入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实施技能培训,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什么样的,从而提高培训质量。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刺激社会各界与提高大学生技能建立开发体系。政府各级领导要定期验收培训成果,积极解决培训中所遇到的难题;要适时地添加技能实训和坚定的新功能,以提高技能型人才从无知到初级再到高级的全面推进。

(三)发挥高校学科特色优势,实施“双证书”制度企业真正需要的是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才,那么社会上仅具有技能而没有理论,碰到问题不会分析,这种情况也让企业苦恼。所以高校大学生如果能够加强技能培训,正好符合了企业需求。因此校方就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培养,同时充分挖掘高校特色资源。在师资力量、设备和经费上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结合理论发展学生的技能培训。发掘学校自身的教育潜能,对学生开展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高应用型人才数量与质量,利用学校的自身资源优势,弥补学生课堂上的不足。也就实现了毕业证和从业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

(四)职业规划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开启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目的是为了大学生的好就业,然而大学生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将来进行职业规划设计,使制定的职业规划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便将来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大学生没有一个好地职业规划,只是盲目地参加技能培训,针对技能培训项目中的内容进行随意选择,那可能使培训的收获质量大跌,而且参加的培训可能在将来从事的工作中不能发挥出作用,职业发展也会受到阻碍,所以大学生应该先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与职业规划相适应的培训内容,不仅能增强找工作的自信心,更能提高就业能力。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选择培训内容,为参与就业竞争,把握就业机会增添一份信心。

第5篇

关键词: 本科院校 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就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连续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企业用人要求也不断提高,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高职、大专院校根据市场用人导向,依照国家劳动准入制度,大力开展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行职业资格证和学历证“双证”毕业制度,使毕业生就业一路凯歌。相比较而言,很多大学仍停留在传统术科教学,对开展实践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教育停滞不前。近些年,随着扩招后的学生走出校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就业成为当今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头戏”。面对就业难题,部分高校开始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积极尝试开展大学生实践培训认证工作,以此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2008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相关调查,每年约有1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正常就业,更多毕业生即使就业也是用非所学,就业岗位和专业不符,发展和成长均受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大学经典理论教育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脱节。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不能熟练掌握先进生产智能设备等问题,因此,在招聘员工时也更加倾向于注重实践技能的高职、大专生。而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恰恰能够弥补其实践能力弱的不足,使其既能掌握现代经典理论知识,又有一技在身,两条腿走路,为其以后施展才华,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理想奠定基础。

2.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适应个性化需求。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虽然有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区别,但仍然囿于通才式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压抑学生的天性和创新精神,束缚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充分挖掘具有天赋或有志于从事多方面发展的学生的潜力,使学生成为“两脚书橱”或某个方面的学究,但在实际中却又无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弥补不足,缺什么,补什么,实现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将市场需求与个人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为其将来走向社会参与激烈的人才竞争增添一个重要的砝码。

3.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设备和操作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而据调查,素质低、技能单一型的劳动力在我国不同地区占劳动力市场的68%―82%,他们无法掌握先进的设备设施,不能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需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能够使大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流程知识,接触基本的机器操作,形成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为社会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优化人力资源市场构成,提高人才队伍层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1.在校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淡漠。

受多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天之骄子”的思想依然顽固,很多大学生仍停留在“本科毕业搞管理,高职、大专毕业搞生产”的思想上,总觉得大学毕业后随便就能找个舒服安逸的工作,对以后的职业期望没有计划性、方向性,更缺乏为实现个人发展而付出努力的实际行动。由于大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内,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不够深入透彻,绝大多数学生还意识不到职业技能培训对就业的重要性,一部分学生有意识,但却缺乏行动。

2.培训工作协调不顺畅。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综合性业务,从宣传、组织报名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训练,再到组织统一考核、鉴定,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需要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络及协调配合,其中涉及学校的院系、处室、实验室、实习厂,企业的生产车间、培训中心,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的上级行政机关等多个部门,而高校主要是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工作重心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职业技能培训人财物的投入微乎其微。加之高校职业技能培训多数是义务性质,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往往是自由式发展,缺少足够的支持和发展空间,从而影响到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3.教学力量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偏重术科教学,理、工类大学的实践教学也日趋理论化、形式化,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大幅缩短,以往学生实习下厂矿企业少则两个月多则半年,如今大多安排在一个月左右,即使到企业实习也只是参观学习,没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教师缺乏动手能力,高科技的实验设备不能熟练操作掌握,教学质量不高,不能全面传授学生技能知识,发挥不出高校实践教学职能。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实验教学资源有限,实验仪器设备、场地、实践安排不尽合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频率、质量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大大影响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4.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面窄,效益低。

目前,全国职业技能培训开设的统考专业比较单一,多是经济管理类,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师、理财规划师等,工程、技术类专业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很多本科院校是综合性高校,学科齐全,文理兼收,受开设专业的限制,无法充分利用优势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而参加全国统考,统考收费须全额上缴省、市鉴定部门,拨付的考务费用仅够维持正常统考组织工作;又因针对学生开展的统考专业技能培训费用低,参加培训人数分散,培训费用有时仅够支付教师课酬,培训效益难以保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如何更好地开展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的了解和认识。

在校学生是个流动资源,每年毕业生离校,新生入学,循环往复,这就需要培训部门认真全面地宣传,宣传不系统、不彻底,没有延续性,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就会疏忽和漠视,也不会主动参加培训。因此,要改进宣传方法,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宣传栏、横幅、标牌等实物宣传要图文并茂、色彩生动、内容丰富;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设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论坛,跟踪参加培训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参加职业资格培训的作用,组织讨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想法;要积极联系团学组织,根据年级不同,定期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国家劳动制度、职业技能知识、就业指导等各种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培训的主动性、自觉性。

2.加强协作,为顺利开展培训工作创造条件。

职业技能培训是项综合工作,培训流程包括宣传、组织报名、编排课程、组织教学、场地设施、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顺畅实施。本科院校应提高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人财物投入,明确职责分工,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顺利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物质支持,做培训工作的坚强后盾。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主动出击,加强与有关单位的紧密联系;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和执行力;创新举措,完善体制和机制;提高培训质量,打造培训特色,争创品牌专业,建立竞争优势,使培训工作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适应学生的需求,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出有力贡献。

3.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高水平的教师才有可能培训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生产自动化更新层出不穷,对培训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培训教师必须是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不仅是理论教学的专家学者,而且要成为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本科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针对开设的专业,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现有的人才资源,挑选和培养一批德艺双馨、文武兼备、理实交融、精专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担负起培训教学任务、实训指导工作,保证培训的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本科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加强对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借助高校拥有的实验室、实习厂,安排培训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和实验研究,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生产车间,让学生通过听讲解、看过程、亲动手,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要精心组织专业人士开展学术讲座,拓展学生的眼界,要通过开展模拟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4.面向市场需求,适时拓展职业技能培训范围。

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广,我国很多省市的厂矿、企业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评定员工待遇的重要指标之一。职业技能培训能使员工技术水平和能力得到认可,提高工资待遇。本科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树立为学生、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思想,积极联系相关当地企、事业单位,充分了解企业与社会需求,结合所在高校特色,拓展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寻找资源先进、管理规范的单位,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训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一套适应生产、销售、管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既让学生认识熟悉工业新技术、新设备,又让企业员工学习到生产的工艺原理,提高生产能力,为推动企业长足发展对口输送和培养实用人才,

四、结语

从社会劳动力市场发展需求来看,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推行职业技能培训,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本科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既要关注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和社会发展动向,坚持多渠道宣传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与各院系及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又要结合自身特色,大力挖掘新的培训专业,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逐步完善教学与实践各个环节,才能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刘锦莉,雒曼琪.加强技能培训做好职业资格鉴定[J].甘肃科技纵横,2007,6:87.

[2]史束高,甘昌意.本科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意义和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9,10:67-68.

第6篇

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刘雪梅(1970-),女,辽宁北票人,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法律法规和旅游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56-03

我国高职教育正在不断地壮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技能人才。目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大量的具有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从而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关注社会的实际需求,以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构建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最近一段时间,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S Pavlin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H Schaap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进行了探索,并且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进行了实证研究。D Furbish对新西兰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且分析了职业标准的变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顾准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讨论了传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项目化模式的课教学改革措施。于永华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且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且提出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李建英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王建永等人指出了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了多渠道、立体化的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胡英芹认为职业能力的提高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高校院校可以通过转变观念、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社会合理的专业、建立实训基地、执行产学研模式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能够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徐速等人认为高职大学生的能力和大学生的就业以及高职院校的声誉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举措。施福新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实以及价值取向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路径以及策略。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但是目前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进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

社会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聘任员工的过程中主要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品质这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因此,这三个方面也就成为了高职学生的主要职业能力。

(一)职业知识

职业知识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基本知识以及专业知识。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有人文知识、自然科学、艺术、英语等,通过基础知识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进而能够有利于高职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形成自身的个性,建立完善的人格,培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在以上方面的提升有利于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业技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要求,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有以下几个方面:和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等。

(二)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对所学的职业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交叉融合、拓展创新的能力,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的外在表现。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知识描述的能力、职业规划的能力、知识运用的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核心竞争能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不仅应该关注上述能力的培养,而且应该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能够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提升。高职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操作的平台,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大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进而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工作环境,从而能够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通过生产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协作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因此,高校不仅应该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而且应该积极地和企业进行合作,从而能够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提供一个完善的平台,将职业技能的培养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

第7篇

部分大学毕业生对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工作得过且过,人生观、价值观不端正,只讲报酬,不讲奉献,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得失。第二,个人本位思想比较突出,社会责任感不够,缺乏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大学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思想严重,总是把个人的前途发展放在首位,一旦有了跳槽的机会,完全不顾企业对个人的培养以及对现阶段工作造成的影响,给企业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第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作风散漫。由于青年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青年思想容易产生波动,看不到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追求享乐,面对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不能理性对待,影响了工作质量。

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职业品质

职业思想道德品质是每个职业的基本要求。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敬业、爱业、具有责任感,具有诚信意识,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道德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个人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要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来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人文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应具有科学精神,还应具有人文精神。高校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能、体能方面的教育,还应积极培育和传播人文精神,承担起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职责。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首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的多学科发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人文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环境与教师人格魅力影响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毕业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3.加强职业技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加强职业技能素质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职业技能是大学生进入相应行业的资本,不同的职业对人有不同的技能要求。目前大学生对技能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他们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体验。首先要强化专业技能学习,在不断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不仅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其次,深化课外职业技能实践培训,在大学教育中,企业所需要的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等都较为缺乏,造成许多大学生到企业后,实际操作能力差,无法适应岗位需要。因此,增加他们走向社会的机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