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3-06-26 16:06:24

序论:在您撰写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护理诊断;内科患者;临床应用

1 前言

护理诊断是医院护士为了让某种病患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而选择的护理措施,是对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一种临床判断,护理诊断是为明确护理目标、制定护理计划、选择最佳护理措施、评价护理效果而服务的。在护理过程中,正确做出护理诊断有利于全面有效地实施护理工作,同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正确的护理诊断对患者的康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护理诊断的结果与病人的实际情况不符,将会对护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及康复。所以,护理诊断是制定护理计划的基础,也是整个护理程序的难点和关键点,这需要护士有足够的自主精神和责任心。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的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进行内科治疗的患者232例,其中高血压患者136例,肝硬化患者96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各种类的内科患者中各占1/2,即对照组的内科患者中高血压患者68例,肝硬化患者48例,观察组的内科患者数据同对照组。

2.2 病症观察 在作对照护理前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各项指标,包括患者的精神状态、病症、临床表现等情况做详细记录,以便进行护理前和护理后的对比。

2.3 治疗方法 护理前将各位患者的病患情况做详细的了解,并分组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对照组的116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的116例患者除了进行常规护理外,还进行护理诊断,并作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详细情况如下所示:

护理诊断的排序工作,选出首优问题、中优问题和次优问题。

2.3.1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的护理诊断

2.3.1.1 疼痛 对患者的头痛情况进行评估,是否伴有头晕、耳鸣等;护理措施:保持室内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头痛时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不规律服药等。

2.3.1.2 有受伤的危险 警惕低血压反应,服药后如有晕厥、恶心等情况时立即平卧,并垫高脚部以增加脑血流量。活动缓慢,外出时需有人陪,避免剧烈运动。

2.3.1.3 知识缺乏 指导病人坚持低盐低胆固醇饮食,限制动物脂肪等的摄入,补充适量蛋白质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充足睡眠,心情舒畅;告诉病人有关降压药的知识,谨遵医嘱进行服药;定时量血压,定期复查等。

2.3.2 肝硬化患者进行的护理诊断

2.3.2.1 体液过多 卧床休息时尽量平卧或半平卧,并抬高下肢以减轻水肿;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等;限制水和钠离子的摄入,并观察腹水和下肢水肿的情况,进行记录等等护理诊断措施。

2.3.2.2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叮嘱患者勿抓挠皮肤,预防压疮;洗澡时水温不能过高,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香皂或沐浴液等,减轻对皮肤的刺激。

2.4 治疗过程 将对照组的116例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的116例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之外,对其额外进行了2.3所述的护理诊断并按照护理诊断的措施进行再护理。期间对患者的病情及时做好记录,并将病人的反应及病人家属的反应记录好,最后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康复情况、有无复发及进行必要的满意度调查。

3 结果

经过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患者痊愈率为82.76%,高于对照组的62.93%;观察组的患者复发率为11.21%,低于对照组的19.83%;观察组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率为95.69%,高于对照组的56.03%。

从数据显示来看,高血压和肝硬化患者在进行护理诊断之后的痊愈率并未达到很理想的效果,但是相对高血压和肝硬化的病理特点,这个结果已经要好很多了。虽然护理诊断在内科护理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但是基于护理诊断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作,在进行临床护理诊断时,各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和责任心等与真正做好护理诊断所需要的业务水平可能会有或多或少的差距,导致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做护理诊断时出现错误论断和错误的认知,最终影响了护理的效果。

4 讨论

在医院的内科临床护理过程中,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熟练并正确的护理诊断对于患者的康复治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的关键环节,由于目前我国的护理诊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护理诊断的应用是一个逐步认识、掌握和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护理诊断在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常规护理,但是要想使护理诊断真正达到为病人服务的目的,需要广大的医护工作者付出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及时总结、合理分析问题,做到真正解决病人的问题,充分地体现护理的价值。

在内科临床的护理诊断中,护士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在护理过程中做好规范护理,正确诊断,需要广大的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注意避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 在做护理诊断时由于经验不足导致的概念混淆。概念的混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护理的效果,甚至出现不良的医疗问题,这需要护理人员养成谦虚好学的习惯,多请教经验丰富的资深护理人员,避免“死搬硬套”。

4.2 加强医护合作,避免“潜在并发症”。

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风温肺热病护理实施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风温肺热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按卫生部颁发的风温肺热病患者临床路径表实施每日治疗和护理工作,对照组进行肺风温热病常规治疗护理,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治疗费用、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风温肺热病;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临床路径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定的以时间为顺序的诊治护理标准流程。它由患者每一个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主动性地工作,同时也使患者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的护理过程中来,以减少住院天数[1]。本科于2011年开始对风温肺热病患者施行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现对其在风温肺热病护理中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风温肺热病100例,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肺病科分会肺热病治疗指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48.26岁。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0.31岁。

1.2治疗和护理方法

1.2.1治疗组 治疗组按卫生部颁发肺热病中西医临床路径规范的实施治疗和护理,主要护理工作如下:

入院第1天:护理常规,入院介绍(病房环境、设施等),指导患者进行相关辅助检查,饮食、日常护理指导,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完成护理记录。

入院第2-4天: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饮食、日常护理指导,指导陪护工作,保持口咽部清洁,观察痰量、痰质及痰色并记录,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入院第5-6天: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饮食、日常护理指导,指导陪护工作,保持口咽部清洁,观察痰量、痰质及痰色并记录,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入院第9天:日常生活和情志护理,出院前宣教,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入院第10天: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出院后饮食调护,出院随访宣教。

1.2.2对照组按照常规医嘱进行医疗护理,由责任护士按照常规护

理方案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护理诊断,实施护理计划;治疗护理计划、时间、检查项目、步骤不做统一规定。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7-014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ersonalized care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6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chosen and divided into personality group (n=43) and routine group (n=43)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patients' admissions. Patients in the routin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emergency care, and patients in personalit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ersonalized care. The visiting time, first aid time, admission time, the diagnosis rate, and the success rates of transport and first ai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visit time (49.1±15.8) s, the first aid time (19.2±5.7) min, and the admission time (2.15±0.31) h in the personality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routine group (94.2±21.7) s,(38.6±6.1) min and (3.03±0.37) h,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Personalized car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Emergency care

心肌梗死是常?的一种心血管危重病,多种因素均会致使急性冠状动脉出现血液供给障碍,心肌在长时间缺血的状态下会导致心肌部分坏死,且由于急性心梗发作机制较为复杂,病情急,极易出现坏死,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1-2]。我院择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心梗患者,研究院前急诊护理中实施个性化院前护理的临床效果,并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患者接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为个性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3例,其中个性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44~71岁,平均(54.1±5.7)岁,常规组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45~71岁,平均(54.2±5.6)岁。所有患者的接诊症状均为腹部不适、呼吸困难、大汗以及胸痛,且满足WHO(世界卫生组织)的急性心梗相关诊断标准[3]。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o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院前急诊护理,医护人员在接到电话了解情况后前往现场,详细检查患者全身,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行18导联心电图,对患者的发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与患者表征施以常规抢救措施,主要的措施为吸氧、镇痛、建立静脉通路、抗血凝以及扩张血管,部分患者伴有心房颤动、心律失常和心搏骤停,应对症处理。

个性组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①及时出诊:制定妥善的出诊规范制度,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当接到急救电话时应简明询问相关情况,及时派车前往,到达现场后查看患者病情,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基础急救。②急救护理:在进行急救时,医护人员应当保证环境安静,严禁患者剧烈活动,部分患者胸部存在压榨性疼痛,因此在给药时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患者平缓情绪。在急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帮助医师快速建立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建立额外的通路,奠定后期药物治疗的基础。对患者的体征进行密切关注和检测,预防并发症,针对已经出现的并发症应对症处理,将急救护理的整个过程详细记录在案。③心理护理:急性心梗患者的病情较急,且疼痛剧烈,患者在发病时会产生焦虑、消极等负性情绪,不利于急救和病情。所以护理人员应用言语和动作来帮助患者平复情绪,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保证急救动作快速准确,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充分信任医护人员。④转运护理:患者的病情被稳定且得到一定缓解后,应将患者转运至医院中进行深入治疗,在正式转运到医院前,应与患者的监护人或家属进行适当沟通,如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等,在患者家属和监护人的同意下才能够转运,且应在达成一致的第一时间转运。在转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通知院方进行接待患者的相关准备,指导患者平卧,不要移动,保证静脉通路的通畅性,对患者的呼吸情况保持密切关注,抵达医院后,院前抢救人员应该将患者的详细情况介绍给交接医生,如患者病情、体征和症状等,保证患者得到有效、准确的后续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以及诊断率、转运和急救的成功率[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比较

个性组患者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2.2 两组患者的诊断率、转运和急救成功率比较

个性组患者的诊断率、转运和急救成功率均优于常规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相关文献表明[5-7],急性心梗的临床死亡率较高,且预后不佳,此类情况与院前急救有紧密的关系。有数据显示[8],急性心梗患者在未入院的情况下死亡概率高达45%,因此必须做好院前急救工作,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传统的院前急救更多的关注点在急救措施方面,如预防并发症、抗凝、镇痛、建立静脉通路和血管扩张剂等,而忽视了院前急救护理[9-11]。本研究个性组患者在原有的院前急救基础上,强化了护理措施,加入个性化护理措施。

第4篇

R47关键词:心理护理;CT增强扫描;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77-01

CT是一种现代化检查方法,具备多方面的优势,比如诊断快速、准确性高等,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因此被临床广泛采纳及应用。为了使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在清楚病灶范围及结构的基础上使诊断准确性更高,临床便应用了CT增强扫描[1]。但是,CT增强扫描对于一些患者还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在行CT增强扫描过程中,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便显得极为重要。本组抽取了120例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探究心理护理在CT增强扫描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120例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2.6±2.1)岁;腹部检查48例、胸部检查36例、头部检查22例、颈部检查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检查部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64排螺旋CT作为CT机,由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生产,并配套相关仪器,包括CT高压注射器、碘海醇注射器及100毫升注射器等[2]。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根据CT增强扫描术进行,扫描前需禁食4小时,同时做好患者病史及过敏史等方面的询问工作,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严密监测,待扫描之后,需指导患者多饮水,以此使碘的排泄更加便利;若有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需及时告知医师,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扫描前心理护理。在行CT增强扫描之前,需做好患者脉搏、尿量及血压等方面的监测工作,并对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了解,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肺功能障碍及肝肾损害等。护理人员需疏导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行CT增强扫描的积极意义,指导患者在扫描过程中进行屏气,以此起到配合扫描的作用。主动回答患者的疑问,在增强护患关系的基础上,使患者能够接受CT增强扫描。

(2)扫描中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行正确卧位,在注射对比剂之前,需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严密观察,对于存在焦虑、抑郁及恐惧的患者,需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教会患者放松心态,静下心来张口呼吸。护理人员需注意自身口语的亲切及和蔼,以此避免触动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3]。对于患者心里的疑问,需积极回答,以此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在注射对比剂时,操作需熟练,并对患者进行细心观察,看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另外,在进行静脉穿刺之前,如果患者害怕打针,需鼓励患者坚强、勇敢,在穿刺过程中动作需轻柔及准确,以此使穿刺成功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3)扫描后心理护理。在完成注射之后,需做好和患者的交流工作,若对患者注射对比剂后发生呕吐、恶心及心慌等过敏反应,需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扫描后,需表扬患者,以此使患者克服对CT增强扫描的恐惧感等。扫描后,需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通常在候诊室需休息15分钟到20分钟左右,若期间无不适应症,便可出院[4]。若患者有不适应症,需采取对应的措施,以此使不适应症得到有效解除。另外,需指导患者多合适,以此使药物排泄得到有效增强,并减轻毒副作用。

1.3判定标准

临床判定指标包括:(1)不良反应及伪影发生情况,其中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呕吐、恶心及心慌等;伪影是指由于移动造成图像有伪影现象出现[5]。(2)参照高春荣[6]等作出的标准,采取问卷调查法,设百分制,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四个等级,即为:①非常满意:≥90分;②满意:76~89分;③一般满意:60~75分;④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伪影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例伪影、发生率为1.67%;对照组出现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8例伪影、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伪影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8.33%),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

3.讨论

CT增强扫描具备多方面的优势,比如使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能够更加明确病灶范围及结构,最终起到提升诊断准确率的目的[7]。但是,由于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通常伴有焦虑、担心及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并且在诊断过程中还可能会发生一些过敏反应,比如头痛、呕吐、心慌及全身发热等。显然,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诊断准确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在实施CT增强扫描前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便显得极为重要。本组研究重点提到了心理护理方法,包括了扫描前心理护理、扫描中心理护理及扫描后心理护理,能够让患者了解到行CT增强扫描的好处,同时消除患者焦虑、紧张及恐惧等不良心理,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扫描,进一步保证了扫描的准确性。蔡淑娴[8]等抽取了180例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90例实施心理护理方法,对照组90例实施常规护理方法,结果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及伪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本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本组研究抽取了120例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表明:(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伪影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对于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能够明确患者心理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及伪影的发生率,进一步为诊断准确性的提高起到保障作用;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艳梅.浅谈CT增强扫描患者的心理及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3,02(31):6633-6634.

[2] 付航.张向怡.欧慧.陈晓娟.张胜.刘铸.探析对CT增强扫描患者的护理[J].生物技术世界,2013,07(12):80-83.

[3] 向世兰.高万春.石虹.宋玉莲.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患者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4,02(16):2510-2511.

[4] 丁洁鸿.CT增强扫描检查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06(18):3627.

[5] 赵利英.CT增强扫描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09(15):1963-1964.

[6] 高春荣.CT增强扫描患者诊疗中心理干预的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08(15):330-331.

第5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胃镜;乙酸染色;萎缩性胃炎

在我国死亡率和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就是胃癌,在早期的胃癌患者中很多患者都没有临床表现症状,慢性萎缩性的胃炎伴随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的增生现象都被看做是癌前的病变,因此在胃镜下对粘膜的结构变化进行观察极其重要[1-2]。在胃镜的直视下进行喷洒乙酸,能够更清晰地观察胃粘膜表面的确切形态特征,从而提高了活检准确率和对早期胃癌发现率。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10月到2012年08月收治的206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组给予护理治疗,分别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和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探讨护理干预在胃镜下乙酸染色诊断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在2010年10月到2012年08月收治的206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组给予护理治疗,男性患者114例,女性患者92例,患者的年龄在29岁到68岁之间。所有的患者要符合萎缩性胃炎诊断的标准:在胃镜观察下可以发现粘膜呈现红白相间,其中以白色为主,皱襞消失或者变平,粘膜的血管显露出来,粘膜呈现出结节状或者颗粒状。104例患者作为干预组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治疗,10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在检查中和检查前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的变化和在检查过程中的耐受程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护理干预在胃镜下乙酸染色诊断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

1.2方法

1.2.1所有的患者由同一位医护人员操作,对照组的患者可以在直视的情况下钳取出胃窦、胃体和胃角下得4到6块组织;干预组的患者从活检的孔道去带导管的一个塑料管,然后喷洒上5~10ml的乙酸,观察3分钟之后喷洒上50ml的蒸馏水。根据粘膜的变化颜色进行钳取标本,用甲醛溶液10%进行固定,最后统一送到病理科,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诊断。

1.2.2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在使用胃镜检查之前让患者了解应该注意的事项、在检查中需要的配合要点和疾病的相关知识宣传;治疗组的患者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根据患者担忧或者焦虑的原因给予疏导,做好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减轻或者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让患者对萎缩性的胃炎危险性以及进行早期诊断的必要性进行了解,让患者了解诊断的流程,注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协助医生的检查;在行为上对患者进行干预,让患者了解检查的配合要点和具体步骤,提高患者的耐受性,能够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检查,让患者选择左侧卧位,戴好牙垫,检查的过程中指导患者呼吸形式和肌肉放松,促进诊断的顺利完成。

1.2.3对患者在检查中和检查前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的变化和在检查过程中的耐受程度进行对比分析,选用软件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用x2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检验的水准为0.05。

2、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干预组患者在检查中的血压和心率都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P

表1. 两组患者在检查前和检查中血压和心率对比:

组别 例数 时间 舒张压 收缩压 脉搏

干预组 104 检查前 68.21±3.70 113.72±6.02 76.33±4.70

检查中 73.57±3.43 121.01±2.82 87.64±4.93

对照组 102 检查前 71.12±5.9 121.64±6.03 78.16±4.91

检查中 74.62±6.75 136.53±5.91 90.01±5.45

表2. 两组患者在检查中的耐受程度对比:

组别 例数 难忍 不适 尚可 舒服

干预组 104 4 12 56 32

对照组 102 26 50 22 4

讨论:

在胃镜下进行乙酸染色诊断需要的时间较长,加上患者对相关知识了解的较少,容易在检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不适合疼痛,不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因此对患者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协助治疗非常重要[3-4]。通过上述结果显示,在胃镜下乙酸染色诊断萎缩性胃炎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由于常规的护理方法,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了患者对检验的耐受程度,患者主动配合 检查缩短了检查的时间,缓解了患者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保证了检查能够顺利完成。对于发现胃粘膜肠化和不典型的增生等早期的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囚鹏,曹建彪,郭汉斌,李浩然.胃蛋白酶原亚群测定与萎缩性胃炎相关性研究及效价比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1,03(01):46-47

[2] 李佃贵,杜艳茹,郭敏,张纨,张金丽,刘雪婷.化浊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患者胃液成分及肿瘤标记物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06(04):67-68

第6篇

关键词 老年 骨质疏松症 护理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质量改变、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及易致骨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目前,全世界患OP总人数超过2亿,是位居第6位的常见病、多发病[1],也是一种重要的老年性疾病[2]。通过综合性的护理措施,指导与管理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诊断均符合合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学科组建议的诊断标准,年龄50~80岁,均无骨折,以腰背痛为主就诊[3]。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程长短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内分泌科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除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外,给予综合性的护理指导与管理措施,随访观察腰背痛缓解情况,骨密度改善情况以及骨折发生情况。①健康教育:维在骨质疏松的治疗及预防药物中,活性维生素D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药物既能增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促进新骨形成,又能减少骨量的丢失。②饮食管理:为了维持骨骼健康,延缓骨量流失,人体需要每天从饮食中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老年人每天钙的摄入量应不少于800~1000mg,含钙高的食物包括各种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海带、虾米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有禽类、蛋类、动物肝脏等。③运动指导:维持每天适量的运动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适量的户外运动,并保证充分的日光照射,在预防骨质疏松中具有重要作用。④用药护理:指导患者应根据不同的疏松程度,按医嘱及时、正规用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掌握合理的用药途径;每种药的用法、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钙剂服用最佳时间在晚上临睡前比较好[4],因甲状旁腺介导的骨吸收主要发生在晚上空腹时;服用钙剂要多饮水,减少泌尿系结石的机会。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改善较慢,在服药的同时,提醒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影响疗效。⑤并发症预防:入院即加强安全防护的指导,帮助评估诱发跌倒因素,告知跌倒的不良后果及预防措施,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房内设施简单,病床高矮适合,房间设防滑标志,卫生间设坐厕并安扶手,走廊设扶手。指导老人起卧缓慢,站稳后移步,提高动作协调性。

观察指标:随访1年,观察腰背痛情况,骨密度改善情况以及骨折发生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实验组再发腰背痛,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骨密度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再发腰背痛、骨折发生、骨密度改善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讨 论

老年OP又称二型OP,属于原发性OP的一种,男性在70岁以后出现,女性在绝经后20年出现,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倍,活动不足、日照减少、微量元素、维生素D缺乏等都是老年OP的诱因。采取系统化、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与管理,不仅能有效防止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康复及预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给予积极的综合性的护理措管理及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231.

2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18.

第7篇

【关键词】冠心病;脑梗死;介入治疗;护理

作者单位:450052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内二科(高志平),急诊科(傅华平)目前,随着介入手术治疗的广泛应用,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因此对该类患者术后恢复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介入治疗虽然手术的损伤比较小、恢复比较快,但仍需要进行必要的护理[2]。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即探讨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的护理研究,为护理人员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入住我院冠心病合并脑梗死需要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A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0±8)岁;B组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7)岁。诊断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冠心病诊断标准及世界卫生组织卒中诊断标准,且均经动脉造影证实有动脉狭窄>70%。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感染、创伤等疾病。两组患者疾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所有受试者均记录相关疾病病史,使用专门制定的统一调查表对受试者进行调查,对各危险因素均进行明确的定义,并制定具体的判定标准。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常规检查、化验,然后行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手术,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B组患者采用系统性介入手术治疗后护理。术后给予患者股动脉制动6~8 h,同时行压迫止血治疗、心电监护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与A组(常规护理组)患者相比,B组(系统性护理组)患者术后发生出血、尿潴留、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可能比较小,发生率分别为48% VS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比较,B组(系统性护理组)患者明显少于A组(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比较分析

出血(例,%)尿潴溜(例,%)低血压(例,%)其他(例,%)合计(例,%)住院时间(天)A组(40例)2(50)1(25)1(25)2(50)6(150)10±3B组(42例)1(24)0(00)0(00)1(24)2(48)*6±3*注:*为P

3讨论

目前,随着介入手术治疗措施的广泛应用,冠心病患者、脑梗死患者或两者均有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均有明显的下降,因此对于该类行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给予合理的必要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患者预后的速度,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的并发症。

本研究对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后的护理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与常规护理组患者相比,系统性护理组患者术后发生出血、尿潴留、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可能比较小,发生率分别为48% VS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比较,系统性护理组患者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于患者都有自己的意识,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人群进行相应的人性化的护理。不仅要在术前给予其心理护理,努力解除其精神压力及心理负担,减轻心理恐慌,为手术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术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及全面护理,严密监护和病情观察。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应积极预防治疗,鼓励并协助患者咳嗽及排痰,给予相应的化痰药物应用同时加强翻身扣背。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对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行介入手术后,给予合理及时的相应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促进患者术后机体的恢复。对该类患者术后相关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有重要意义,需要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护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