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26 16:06:23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第1篇

1.1教学内容专业性太强

通常为了掌握这些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师会在欣赏教学前为乐曲划分章节,对各章的曲式结构等进行讲解,以此加强小学生对歌曲结构的理解,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唱和欣赏歌曲。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够让学生学到一些音乐知识,但是也给小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障碍,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小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感受,片面强调了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技巧,给小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担。

1.2教学过多地以灌输为主

在现在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即以老师讲课为主,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缺少相应的主动性,一味地采用教师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缺乏积极性,这样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在教师灌输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往往来自于老师,很少存在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悟,音乐欣赏变成了单调的填鸭式知识教学,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音乐。在课堂上教师习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音乐背景以及思想情感的介绍,学生对音乐缺乏自己和思考和体会,使得音乐欣赏教学变得单调乏味,成为一种灌输式的教学,这样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1.3忽视了音乐教学的目的

音乐欣赏教学的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审美能力,而部分教师过多地在课堂上讲授创作背景和人物故事上,使学生关注的重点成为音乐背后的故事而对音乐欣赏本身丧失了兴趣,这样削弱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本质目的,没有发挥音乐教学应有的作用。

2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2.1以时代背景感受音乐内涵

为了更好地把握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思想,必须先了解音乐创作的特有时代背景和地理背景。比如说一些抗战革命歌曲《松花江上》具有特定的时代历史意义;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歌唱祖国》等歌曲则是在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造时期创作的,用来歌颂祖国和幸福生活。从歌曲创作的地域环境上,我国各地区的曲风节奏都有所不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如北方民歌粗犷豪放,江南蜀地民歌则轻盈婉转、细腻含蓄,西北民歌语言朴实、贴近生活、思想明练、手法多变,东北民歌则整体上接近自然、节奏鲜明、富于感染力。通过对各种地域和时代背景有了框架性的了解,就会加深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比如许多教材中都有的《游击队歌》,由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创作于年代,讲述了游击队员与敌人顽强抗争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必胜的革命信心。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历史情境再现,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

2.2通过实践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热情

只有使学生亲自参加音乐实践,才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感知,增强学生给你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有很多实践方式,包括演奏、歌唱以及音乐游戏等。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音乐教学可以抓住这一点使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通过实践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巨大魅力,点燃学生的音乐学习激情,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比如音乐教材中的《丰收歌》,其歌曲节奏明快动感,旋律优美自然,真实再现了劳动人民欢欣喜悦庆丰收的场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跟着歌曲轻声哼唱,使学生感受音乐传达出的喜悦情感,然后通过歌唱、舞蹈等实践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的表演和创造能力。(本文来自于《学术论坛》杂志。《学术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2.3引导学生感受歌曲内涵

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能够传递和表达歌曲中的情感,然而通过歌词更能加深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如《我和我的祖国》歌词优美、结构工整、节奏舒缓、旋律雄壮,通过对歌词的分析可以使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的深深爱过热情。只有从歌词上领会和把握歌曲,才能理解音乐的深入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

3结语

第2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音乐课已不再是单一的教会学生认识“do、re、mi”,会唱一二首歌曲了。现在的音乐课更加重视丰富学生的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欣赏能力和乐器的演奏能力。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进入了课堂。通过欣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开阔音乐视野,从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辨别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知识层次有限,以及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不同,使得音乐欣赏课比起其它的课更为难上,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失去欣赏的情趣。如何使音乐欣赏课上的生动、活泼、有趣起来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欣赏课不像唱歌、舞蹈等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和音乐想象能力。如:欣赏苏联作曲家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从童话故事本身入手,将生动有趣的故事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张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启发学生叙述故事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和动物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学生对童话故事主题的理解为欣赏交响童话主题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的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其次,我还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精选好音乐作品入课堂。人们都知道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试想在一个校风差,校风歪的学校里,学生将如何健康接受教育?这又何谈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呢?作为老师,对社会的大环境,我们难以改变,但可以在这个音乐小堂里,精心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除了要让学生欣赏分析一些好的歌曲、乐曲外,还经常播放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和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如《让我们荡起双浆》、《闪闪红星》等佳品,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党的崇敬和热爱,感受欢快活泼的气氛,使学生的高尚情操等审美能力都得到培养,如:在欣赏《青春舞曲》时,我播放有关新疆风景的一些画面,还让学生欣赏新疆的一些乐器,好听的歌曲,优美的新疆舞蹈,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 以欣赏为主,将唱歌、乐理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训练融会贯通。欣赏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把欣赏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欣赏作为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歌唱和乐器演奏对欣赏起到一个再认识的作用。同时,将基本乐理知识与基本技能技巧训练融于欣赏、唱歌练习和乐器演奏之中,这样做是对学生自身能力提高的一项重要手段。如欣赏歌曲《小白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幽静的画面,接着我在用钢琴演奏《小白船》的旋律,最后在通过播放歌曲《小白船》的旋律,这样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感知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使学生更加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主旋律的记忆,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美。

三、“听、看、唱、想、动、说”全方位引导,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方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而对比法听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从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看”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视觉的结合来感受美,这一点我在平时教学中里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来实现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因此我借助多媒体,通过观看动画、绘画、剪贴画及情景表演进行直观欣赏教学。其次,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而“想”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它由情而动,由感而发是有抽象性、多样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接着“动”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与美术相结合使学生动起来。音乐与美术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形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在音乐欣赏教学当中正当地添加美术成分,大胆地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描绘所欣赏的音乐情景,培养他们的情趣、动手、动脑能力,有效地将美术融入音乐中,让学生从声音、图像两方面去感知美、欣赏美,并创造美。最后“说”就是让学生说出了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我们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使学生的欣赏过程能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的阶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3篇

1.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四美:

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实践美。感受美是指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内容是某种事物、意境及情感等。

理解美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要素在创造事物美、情感美所引起的作用。通过感受美,我们掌握了音乐所描绘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了解各音乐要素在创造乐曲意境中所起的作用。

表现美是指学生在体会音乐描绘事物的基础上,理解乐曲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其内容。表现音乐美有多种形式,如:语言、舞蹈、美术作品等。通过这些姊妹艺术形式来辅助、深化乐曲内容,强化乐曲的深度,丰富乐曲的表现。

实践美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后,让学生亲自实践音乐美。例:《春节序曲》里描绘了“秧歌”的场面,在欣赏音乐中,可以组织学生来学一学、跳一跳,增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音乐的实践美,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2.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四美

那么,运用什么样的欣赏教学方法,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来培养提高学生“四美”的素质呢?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这样做。

2.1要注重音乐课堂的纪律

纪律,是课堂教学的保证。众所周知,音乐课由于课程特点,课堂纪律往往不如语文课、数学课。而课堂纪律的好坏是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程度以及班级的班风、学风来决定的。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从低年级开始,注重音乐课堂纪律。一方面可以和班主任加强配合;另一方面,应该在教学中使学生对音乐欣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但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将学生分成2―4组,在课堂上进行比赛,对各年级纪律、积极发言情况分别进行“加减小音符”的奖励与惩罚,课后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奖励“大奖杯”、“音乐花”、“音乐娃娃”等。激发学生的竞赛意识,确保一个既安全又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

2.2选择简便可行、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2.2.1、闭目聆听。指学生通过闭上双眼,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听赏音乐上,并积极发挥想象力来欣赏音乐。这适合于旋律较优美、抒情、宁静的情绪以及某些意境式的音乐片段。

2.2.2、拍手法。指学生跟随音乐及教师的拍击,拍打音乐中的各节拍。适合于欢快、活泼、热烈、紧张等情绪的歌、乐曲。

2.2.3乐器演奏模仿法。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器乐曲时,出示相关的主奏乐器挂图,并指导学生用投入的演奏姿势来参与音乐的方法。例:《我是人民小骑兵》、民乐独奏曲《丰收锣鼓》、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柴可夫斯基曲)等。

2.2.4、旋律与舞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跟随教师或自创律动、舞蹈动作的表演来参与音乐的方法。在童声合唱《我的小鸡》(阿塞拜疆儿歌)中,教师可以用律动表演来表现小鸡的形象和内容;而一些具有民族风格的歌、乐曲,如:《快乐的罗嗦》,就可由教师教授简单的黎族舞蹈动作,让学生正确体会乐曲的风格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自创律动、舞蹈表演。电子琴独奏曲《我若是小小鸟》、音乐专题《可爱的动物》等,可让学生在理解了乐曲描绘的内容后,自己跟随音乐创编律动、舞蹈表演的形式来参与音乐。通过这种形式,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

2.2.5、看录像。学生通过观看歌乐曲的录像,可以把对音乐的感性认识通过表象得到对音乐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观看录像可以是乐器、乐队的演奏图象,也可以是描绘歌、乐曲内容、意境的图象。通过观看录像的形式,使学生既感兴趣,又集中了注意力,这是音乐课综合欣赏中的一种较完美的、切实可行的、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方法。

2.3培养音乐鉴赏力应注重适时对各阶段音乐知识进行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 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82-001

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大多是老师教学生唱歌,以学生学到音乐知识,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来评价教学效果。但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认识到,小学音乐课应将音乐欣赏作为教学的重点。

首先,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这就决定了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听觉的重要性。

其次,从思维方式看,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情感上看,他们易兴奋、不够稳定,对音乐能够表现出愉快的心情并产生美感;但从意志上看,他们的意志品质比较薄弱,如果要学习较难的音乐技法,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不愿意学习音乐。

再次,人们欣赏音乐,这是所有人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把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的机会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这明确地指出了我们小学音乐课的重点应放在音乐欣赏教学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这方面作了一点尝试,现总结出来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要精选教材

音乐的教材很多,包括有课本、音响、音像、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辅助材料等。但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生活背景精选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引起兴趣、产生共鸣,并能使学生产生美感的乐曲,让学生欣赏。

二、要以欣赏音乐为主,以讨论讲解为辅

以欣赏音乐为主,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发挥他们的想像力,进而对音乐作品作出自己的理解与评价。一些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把乐曲的作者、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乐曲的曲式结构等内容作为重点,详细讲解,唯恐学生不能理解,结果讲得多听得少,学生无兴趣,无形中扼杀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也有的教师在音乐欣赏中不讲或很少讲解,只让学生自己去听。由于小学生的音乐知识了解甚少,文学艺术修养还很浅,对音乐的理解只能处于音乐音响的感知和肤浅的认识上,很难达到欣赏的目的,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美的能力了。

笔者认为,音乐欣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先听后讲,再听最后讨论的方式。讲解主要向学生讲清两点内容即可。一是音乐的形式因素,二是音乐的背景因素。如:这部作品是声乐曲还是器乐曲。是声乐曲,那么它是哪种演唱形式的歌曲,女高音独唱、童声表演唱还是混声四部合唱等;如是器乐曲,那么它是哪种类型的器乐曲,是独奏、重奏,是西洋交响乐还是民族管弦乐。背景因素,即是围绕乐(歌)曲的产生而折射出的社会历史状况。一般来讲,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会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一定的社会涟漪,它能使人们的思想得到感化、受到教育和鼓舞,能引起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社会意识的导向性思维。如我们在了解了香港、澳门及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后,再来听听唱唱伴随香港、而生的《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对其它内容可根据情况作简要的介绍。

三、要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

音乐作品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有时还借助直观的视觉来辅助听觉感知,刺激人们的大脑,产生思维联想和想像,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应尽量运用VCD和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如在欣赏《小青蛙》时,如果用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花好月圆的夜晚,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地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这样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

四、要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音乐中去

随着音乐边听边动,能帮助孩子们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营造良好效果和课堂美感,使孩子们更能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境中去。比如通过学生跟着音乐打节奏,或通过敲击打击乐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培养乐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欣赏《钟表店里》时,可以让孩子们用不同乐器三角铁、小铃、沙球分别敲击节奏来表现大钟、小钟、秒表在钟表店里开音乐会的欢乐场面。在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作品《水族馆》时,让孩子们用口琴、沙球、小铃分别模仿了海水流动、鱼儿吐泡泡、海洋生物狂欢的乐声,这些都加深了孩子们对乐曲的理解,培养了乐感。

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欣赏,各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与人的性格、气质、修养及所处的时代、民族风俗等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音乐欣赏要注意音乐的这种不确定性,不能强求一律。

另外,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如节奏是欢快的还是舒展的?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哪些乐器发出了什么声音?你能描述表现的内容吗?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来感受音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更深一步地理解音乐。

同时可以通过听辨、欣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高感,掌握理解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从而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六、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判断音乐艺术是非标准,提高鉴赏能力

第5篇

[关键词]音乐 欣赏 感受力 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该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音乐教育倡导“人性的回归”,音乐欣赏教学旨在小学阶段实施面向全体的音乐教学,通过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渠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逐步发展自己的音乐感受力。

一、树立正确的“音乐欣赏”观   1.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与生俱来   世界著名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觉的孩子是罕见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音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正规的音乐欣赏教育等到孩子满7、8岁,上小学之后才能开始,这一时期应注意给他们提供听各种音乐的机会,与他们交流听音乐的感受,以初步培养他们的音乐价值观。

2.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存在差异

由于学生自身因素及客观环境的影响,会导致音乐欣赏能力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从自身的因素分析,由于遗传因素、心理因素、脑发育状况,以及年龄、性别等,形成学生之间音乐欣赏能力的差异。客观环境影响更为多样,诸如居住环境、家长艺术修养、学校的教育方法等育人环境。均会形成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差异。教师必须遵循每个个体的现状,有的放矢地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促使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3.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学生面临的环境(即所处的生活圈),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主要的,也是比较容易创设与调控,教师可以运用教育的力量使家庭、社会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尽量的扩大、强化,使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尽可能的缩小、减弱,从而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与音乐欣赏能力奠定基础。

二、构建音乐欣赏教学模式

欣赏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快乐地听”、“理解地听”、“分析批判地听”。美国作曲家柯普兰将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表述为“感觉音乐”,“感受音乐的表现力”、“真正理解音乐”。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课堂欣赏教学。按照整体性教学、分析性教学、综合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四个阶段完成,具体操作流程是:赏乐人情――参与动情――设境激情――创造达情。

1.赏乐入情,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教学开始,在播放音乐时,教师与学生都要同时进入“倾听”音乐的状态,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欣赏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音乐听觉的感知能力。

在学习《游子吟》时,我轻轻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还记得三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吗?在废墟中,逝去的母亲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下是她的孩子,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的庇护他毫发未损,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救援人员看到屏幕上有一条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很多学生表示,对震撼人心的这一幕至今记忆犹新。我接着说道:“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母亲用她的生命全身心的爱着她的孩子,同学们,你儿时最早听到的一首歌唱母亲的歌还记得吗?我们就从《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一起进入今天的音乐殿堂吧!”

2.参与动情。初步体验

再次复听,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赏析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同时要有生活中的联想。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音乐课堂的情趣。教师在设计提问中运用一些音乐要素的卡片、图样、表格,让学生直观感知,对于有些主题旋律。让学生唱一唱、动一动,使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演唱《游子吟》时,我范唱学生跟唱,继而提问:这首歌曲节奏有什么特点?怎么唱好它们呢?学生交流后明确了附点音符要唱得饱满些,前倚音要唱的连贯,就像妈妈和孩子一样紧密相连。这时让学生演唱第二遍,要求准确运用情绪。即:第一、二句要唱得亲切、温柔、深情地;第三、四句要情绪激动些,力度要强一些,但是也不能喊唱,表达儿女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深情,而且第四句稍微弱一些,给人一种回味的感觉。

3.设境激情,心灵共鸣

“设境”就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为了巩固所学内容,必须进行全曲的综合性欣赏,进一步了解曲子中乐句、乐段的作用、地位和用途,了解乐曲风格和情感发展升华和变化过程,进一步熟悉音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更进一步了解。从而使学生在流动的音响中得到心灵的共鸣、精神的满足、情感的陶冶。

我先用PPT出示《游子吟》前两个乐句,提问:“从诗句看,穿上这样的衣服感觉怎么样?从音色上来讲,谁更适合唱这一乐句呢?”学生回答:…意恐迟迟归’说明母亲担心儿子归来的晚,这句话更适宜男生演唱。”接着出示后两个乐句。我深情地说:“母亲的恩情重于山,你们想报答自己的母亲吗?用什么样的演唱方式可以表达大家想报答母亲的迫切心情呢?”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们明确了:第一段,前两个乐句领唱,其他同学哼鸣,后两个乐句齐唱;第二段先分男女生唱,再轮唱,最后结束句渐慢渐弱。从而满怀激情地放开歌喉,将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都投入到歌曲中。

4.创造达情,活跃课堂

“创造”是指在学生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向一个高层次发展,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拓展和延伸过程中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和情感的满足,是学生亲自体验音乐的一种方式,也是对音乐深化理解的一种体现。在学生掌握歌曲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二度创造,如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演唱形式、力度的变化、改变歌词、创编舞蹈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表现对音乐理解的活动之中。

第6篇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并在活动中获得较高的评价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为完善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培养多元化、多情趣,具有创造力、竞争力的人才创造条件。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课程 问题与策略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必须是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名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并伴随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的教学活动。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对音乐的感知品味以及感情的投入和表现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包含感情的体验,又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的共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不可或缺,它对于孩子们乐感的培养和艺术素养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课标指导下,我们该如何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将学生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包括节奏、曲调、音色、和声、曲式等)的感觉和理解,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进而用心灵去感悟、理解、表现音乐。

1 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有兴趣的欣赏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学生失去了兴趣,就是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它改变了以往学生不论什么内容都只能面对教师和磁带音乐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情境,改变以往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气氛,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兴趣昂然地学习知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了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都市变奏时,课前收集了自己生活的城市、学校、社区、家庭等地方新旧对比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进行展示、比较,让学生们一起体会城市的变迁。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画面前后变迁的对比后,兴趣盎然。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观看自己家乡的照片,让学生们发现城市的变化,体会城市发展速度之快,联系生活,激趣导入欣赏内容《北京的桥》。此外在拓展部分我找了一些旧时的叫卖调(磨剪子、卖冰棒、卖芝麻糊)的视频和现代的“广告音乐”(舒肤佳的感谢妈妈、广而告之等)通过多媒体的对比播放,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了都市的变奏,使课堂气氛达到了。最后,我选择了播放由刘欢演唱的《磨刀老头》的MTV来结束全课。学生在观看中进一步理解了音乐来源与生活并随着生活的发展而进步。

2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喜欢欣赏

评价是音乐课程改革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科学的评价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推进音乐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欣赏教学更应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

3 在音乐实践中欣赏音乐,让学生懂得欣赏

音乐教育,要把语言、舞蹈、演奏、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源于生活,自然流露,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我认为必须把学生的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

3.1 在听赏管弦乐《公鸡与母鸡》时,我运用了声音模仿、音乐游戏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声音模拟公鸡和母鸡的叫声并说说它们不同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不同乐器所表现的公鸡与母鸡叫声里的情绪。当然在听赏这一乐曲时我还尝试设计了一个“猜一猜、演一演”的音乐游戏,引导学生听音乐并猜猜是什么动物,猜出后用动作与声音进行表演。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样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音乐形象鲜明,故事性强的欣赏内容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如:《蝈蝈和蛐蛐》、《跳蚤之歌》等。

3.2 在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北京喜讯到边寨》的欣赏教学中我采用了乐器模拟演奏的形式。欣赏之前在老师带领下学生分别认识了长号、小号、双簧管、小提琴、圆号、长笛,熟悉了它们不同的音色和演奏姿势。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边听边模拟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演奏。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乐曲的分段和主题的变化等问题。然后再结合教师的讲解与分段欣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乐曲主题的理解。

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的音乐作品很多。如:《紫竹调》、《欢乐歌》等。

法国文豪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乐。”音乐欣赏整合了个体在听觉、视觉、动作、认知和感性等各方面的运作。音乐欣赏教学并非让学生单纯地聆听,而应该结合音感、识谱、演唱、演奏等活动,通过创造性的引导带领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教师的职责是选择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通过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学生的亲身实践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和在活动、评价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完善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培养多元化、多情趣,具有创造力、竞争力的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 《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就会黯然失色,音乐教学就不能最终取得成功。所以现在音乐教材的编写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音乐教材中有近一半是音乐欣赏的内容,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下面浅谈几点实践体会: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音乐欣赏兴趣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 因而,创设有效的故事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课堂自控能力弱,很多时候,他们的兴趣点在短时间内就会转移,特别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一般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的热度,但如果遇有故事情节的欣赏内容,情况却大为改观。如欣赏《一个师傅三徒弟》《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曲目,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浓厚。鉴于这种情况,我在上其他欣赏曲的时候,也对曲子进行故事创编。

二、运用律动创编,体验音乐欣赏的魅力

律动具有其他学科不同的优势,它变枯燥的知识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生动形象的肢体动作,符合小学生好玩的心理特征,并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同时律动实现了在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位学生都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使学习不再有负担,师生关系融洽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大部分同学都能喜欢上音乐,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新《课程标准》把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和目标界定为:通过提供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律动是以发展儿童协调性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儿童在伴随着音乐的活动中,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表现出一定的形象,通过表演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如欣赏《多幸福呀多快乐》《跳绳》《瑶族舞曲》等曲目时,我就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创编有律动的动作,同学们的兴趣非常浓厚,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三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当人们接触音乐时,首先由美感产生情感共鸣,再由情感上升至审美意境,整个过程是一个审美的体验。要想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过程,音乐课件起到重要的作用。鲜艳色彩、生动图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过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 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我在上欣赏《瑶族舞曲》这一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瑶族风情以及瑶族特有的节日“干巴节”的场景等。这让学生自然而然就了解了该民族的风土人情,这样的背景立刻就会将学生带入瑶族同时也会融入到瑶族风情中。

四、 用自己的激情 ,感染学生的音乐欣赏热情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过去的那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们上音乐欣赏课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果音乐教师不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于音乐课抱着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又怎么能上好课呢?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音乐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