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04:24
序论:在您撰写化学变化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地下水化学变化环境影响
一、塔河地区地理环境与塔河输水概况
塔里木盆地是天山和昆仑山两个强烈褶皱带之间的大型盆地,盆地中央分布有第三纪背斜断褶隆起带,并将盆地分割成构造形式上接近对称未完全封闭的大型单项断褶盆地。塔河油田处于塔北断裂隆起带边缘部位,其南紧邻塔中凹陷带,由于受南部塔里木河泛堆积作用影响,使塔河油田在地形地貌上形成了一个近东西走向的地槽地带,其南、北向中心地带――油田区的坡降比均在0.02%左右,地形平坦开阔,海拔高程在928 - 950m间。塔里木河流域是环塔里木盆地诸多向心水系的总称,塔里木河干流全长 1372km,其自身不产流,由诸源流汇流而成。源流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 241.9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不重复量约为18.15 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60.14亿立方米。 自50年代初,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逐年递减,加之长期以来疏于管理,无工程控制手段,干流中上游耗水量增加,到达 下游河道的水量递减更为显著,造成下游大西海子拦河水库以下320km的河道断流,土地沙化,胡杨林面积锐减,尾闾台特马湖干涸。2000年至2004年,先后7次从博斯腾湖调水输入塔里木河,使断流将近30年的塔里木河下游得到清流的滋润。塔里木河下游河道的地下水位抬升5m以上,地下水影响宽度达到800 m,影响范围约200 平方公里,延缓了生态系统的急剧蜕变。
二、油田开发中遇到的的环境问题
油田开发对生态破坏主要是在勘探、钻井、管线埋设、道路修建及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等工程开发活动初期造成的。油田工程占用土地,在一定地域范围,灭绝了原本就很稀少的荒漠植被,使荒漠生态系统被破坏,引起固定沙丘的活动,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塔河油田虽然位于轮台境内,但在很多方面都不受县政府的管制,县市区的地下水取水深度在200 米左右,而油田所在区域由于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比较高,所以现在一般的打井深度超过400 米,这种深层地下水由于和浅层水存在地层上的隔绝,补给非常困难,一般至少需要几百年,因此在国际上是不允许抽取的。
三、地下水检验依据原则
自2003年塔河油田供水管理队开采的93号井开始,直至2012年共有13口水源井由供水首站输送至塔河油田服务区供水末站。油田区地下水质变化较大、矿化度较高,仅存在带状、透镜状淡水体的特点,在水文地质综合分析和原有理论基础上。针对水源井每月进行采样,送入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依据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分析内容包括: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砷、铅、铜、铁、锰、汞、硒等,主要检验设备为浊度仪、酸度计、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
四、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
关键词:学习投入;变化趋势;追踪调查;HLM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5-0046-07
学习投人(Student Engagement)是21世纪初出现的关于院校评估和标志院校改进程度的重要词汇,George D.Kuh甚至形容其为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条故事线。学习投入是George D.Kuh在Tyler的“任务时间”、Pace的“努力质量”、Astin的“学生参与”、Tinto的“社会和学术整合”、Chickering的“有效教育原则”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是学生努力、教师要求和院校支持的综合反映。学习投入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Pascarella甚至认为学习投入是影响院校和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学习投入作为学习成效和院校表现的重要标志,被广泛应用于院校评价中。其中,以“学习投入”作为调查核心的两项最有影响力的调查则是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和CCSSE(The Community College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其调查结果不仅应用于院校评价,甚至在美国大学排行中也得到应用,学习投入一时间成为了美国教育政策讨论和学者研究的热点。
在我国,学习投人概念的兴起则是近几年的事情。学习投入概念最早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而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内涵则是在清华大学引进NSSE工具进行学情调查之后(2007年引进并形成NSSE-China,2009年开展首次全国调查)。随着以“学”为中心质量观的进一步明确,以及对于上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质量测量局限性的认识,教育质量评价逐渐由评“教”向评“学”转变,以真正探寻教育质量生成的本质——学生学习。对汉化后的NSSE-China调查问卷结构的分析认为,代表NSSE学习投入的五维度指标,即学业挑战度LAC(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合作性学习水平ACL(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生师互动水平SFI(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教学经验丰富度EEE(Enriching Educational Experiences)和校园环境支持度SCE(Supporive Campus Environment),在中国情境下仍然存在,有些指标信度甚至好于NSSE。学习投入调查以学生自我报告形式,围绕学习过程和教学实践,反馈学生自身的努力情况、感知教师的学业要求和院校支持的程度,试图以五维度指标以及构建的其他小量表探究学生学习过程,揭示质量“黑箱”的形成本质。
然而,代表学习投入的五维度指标是如何变化的?变化规律与机制如何?国外相关研究多是横断面研究,没能回答这一问题;已有的相关纵向研究也非严格意义上的追踪,对于该问题的探究有限。而在中国,由于该工具刚刚引人,尚未见对相关追踪研究的报道。学习投入对于大学生学习和发展如此重要,探究其变化规律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了解大学生学习过程也是意义重大,本研究的目的即在于此。
一、学习投入测量工具简介
(一)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
为量化大学生学习投入状况,NSSE按照相关理论构建TX维度指标。NSSE-China调查开展4年来,每年都会构建五个维度的“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以及地方高校的全国常模。第一维度是学业挑战度,该指标由11个问题组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投入的时间、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以及课程严格要求程度等;第二维度是主动合作学习,该指标由6个问题组成,包括学生课堂上提问或回答问题、课上或课后与同学问交流合作、一起做实验或讨论问题等;第三维度是生师互动,该指标由7个问题组成,包括师生学业与成长沟通、学生参与教师的项目、反馈学生学习表现等;第四维度是教育经验丰富程度,该指标由14个问题组成,包括实习、社区服务或志愿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程以外的学习、参加各类学术竞赛等;第五维度是校园环境支持度,该指标由8个问题组成,包括学校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支持、财政支持以及学生与教师、行政人员的关系等。上述五维度指标是本研究的探究对象。
(二)学习投入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指标
NSSE-China每年均报告工具的信效度指标。2009-2012年的问卷使用手册㈣中,五大指标的信度(标准阿尔法值均在0.6以上)较高,以大学生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为效标,五大指标和效标的关联效度均在0.001水平上达到显著相关。本研究采用NSSE-China工具,对南京某工科高校2008级的学生进行了历时四年的追踪调查。
二、数据及分析工具
(一)数据结构
本数据来源于研究初始的追踪设计。调查对象为2008级本科生,抽样原则是按照预计回收率(60%)、抽样误差(5%)进行完全随机抽样(全部学生为3603人)。经样本代表性检验(专业、性别、民族、城乡等分布)后,确定样本为813人。2009年至2013年,对该批学生共计调查四次。四次调查有一定的样本流失,具有有效数据的样本为500个(删除测谎题反应异常、缺失数据过多的无效样本),计入分析的样本430个(删除了只有一次记录的样本)。样本的差异检验表明,不存在性别、专业、民族和城乡上的显著差异。
原始抽样样本(813人)的人口学特征如下:男生570人,女生243人;城市户口493人,农村户口320人;文科160人,理科653人。计人分析的样本(430人)的人口学特征为:男生样本占60.5%(260人),女生样本占39.5%(170人);文科样本占20.9%(90人)。理科样本占79.1%(340人);汉族样本占99.1%(426人),回族样本占0.5%(2人),瑶族、彝族样本各占0.2%(1人);城镇户籍的样本占54.0%(232人),农村户籍的样本占46.0%(198人)。经检验,样本分布与原始抽样分布无显著差异。
(二)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
对于追踪研究的数据处理,以往通常使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由于这些分析经常会受条件限制(以方差齐性和随机误差独立为前提),而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技术(HLM)没有这些条件限制,并可以有效处理缺失数据,对于追踪研究的纵向数据可以做到充分利用(追踪研究中存在部分测量时间点个案缺失和部分缺失数据),是处理追踪数据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采用HLM软件构建了多元多层分析模型。同时,为了使样本具有代表性,我们对追踪数据进行了加权处理,即赋予不同特征(性别、城乡、文/理科)追踪群体以不同的权重,权重与样本被抽到的概率成反比,从而使追踪过程流失导致的样本偏差得到了矫正。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数据的初步探索
一般来说,在对数据与假设模型的正式拟合性分析之前,往往需要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分析,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的一般变化模式,为确定模型(线性、非线性)的函数类型提供直观线索。通过数据描述统计量和统计图,可以观察个体的五维度指标变化趋势及个体间的差异,初步探索五维度指标的发展规律。
从表1可以看出,五维度指标四次测量每年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学业挑战度LAC第二年有小的波动除外)。另以生师互动指标为例,按照430个追踪样本以及随机选取10个个体进行线性和非线性(拟设存在二次型变化和三次型变化,T取时间序列的平方和三次方)作图,初步了解指标随时间变化的大致趋势,如图1-图4所示。图示表明,大一(第一次测量)到大四(第四次测量)的生师互动指标随时间推移有上升趋势,但不同个体上升的速度(斜率)不同,显示了个体间发展的差异。图3、图4还显示了生师互动指标的非线性变化趋势。
(二)数据的模型分析
定义变量。按照HLM多元多层模型要求定义变量。五维度指标作为五个因变量,在模型中用虚拟变量K来定义,Y代表五维度指标测量值。在数据结构中,因变量K1=1时对应的Y值分别表示不同时间点的“学习挑战度”值,K1=0时为其他因变量值;因变量K2=1时对应的Y值分别表示不同时间点的“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值,K2=0时为其他因变量值;因变量K3=1为“生师互动”值;因变量K4=1为“教育经验丰富程度”值;因变量K5=1为“校园环境支持度”值。在线性模型构建中,用时间变量(TIME)t=0、1、2、3来描述测量时间,分别代表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四次测量;在非线性模型中,用定义时间的多项式函数即t的平方描述二次增长,用t的三次方来描述三次增长。
建构模型。一般通过探索分析可以初步看出学习投入变化的线性和非线性变化特点。我们可以分别建立线性和非线性发展模型,通过拟合度检验选出最吻合观测数据的理论假设。本研究选用HLM中的HMLM2定义多元三层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第一层用虚拟变量定义五个因变量,以描述因变量的多元结构;第二层为测量水平;第三层为个体水平。具体模型如下:
第一层:描述因变量结构
Y=K1*Y1*+K2*Y2*+K3*Y3*+K4*Y4*+K5*Y5*
Y*=P1*(K1)+P2*(K2)+P3*(K3)+P4*(K4)+P5*(K5)+e
第二层:测量水平
Pk=BK0+Bk1*(TIME1)+Bk2*(TME2)+Bk3*(TIME3)+R
上式中,Pk表示第k个因变量(分别代表五维度指标)在时间T的测量值。TIME1、TIME2、TIME3为时间变量,分别反映五维度指标随时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变化。在本研究中,TIME1取值为0,1,2,3;TIME2取值为0,1,4,9;TIME3取值为0,1,8,27。R为随机测量误差。
第三层:个体水平
Bk0=Gk00+μ1k
Bk1=Gk10+μ2k
Bk2=Gk20
Bk3=Gk30
上式中,Gk00是平均截距,代表T取0时所有个体k指标的平均值;Gk10代表k指标随时间变化的线性斜率的平均值;Bk2代表k指标随时间二次变化斜率的平均值;Bk3代表k指标随时间三次变化斜率的平均值;μ1k和μ2k分别代表k指标个体间随机截距和斜率的残差。
1.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线性变化
(1)五维度指标线性发展情况
无条件均值模型(不含时间变量,简称模型一)和无条件线性增长模型(仅含有TIME1变量,简称模型二)运行结果的固定效应如表2所示。从固定效应部分参数可以看到,五维度指标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程度、校园环境支持度四次测量平均值的估计值分别为45.26、42.06、26.23、35.53、58.30,个体之间四次平均测量存在显著差异(0.001水平)。
五维度指标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程度、校园环境支持度初始测量(第一次测量)平均值的估计值分别为41.76、33.33、14.27、28.23、52.24(满分均为100分)。第一次测量时,学生感知的校园环境支持度较其他指标好。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在四年中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T检验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特别是生师互动指标上升很快(G310=7.98),其次是主动合作学习指标(G210=5.82),上升最慢的是学业挑战度指标(G110=2.34)。
(2)五维度指标发展的交互作用情况
随机效应可以反映五维度指标间的交互作用(表3)。从模型一随机效应看出:四次测量学生之间五维度指标均呈正相关,即五维度指标的变化相互正向影响;主动合作学习与生师互动相关性较强(r=0.714),教育经验丰富程度与生师互动、主动合作学习相关性次之(r=0.550,r=0.523)。
从模型二随机效应看出,09年初始测量时,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程度、校园环境支持度这五维度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618、0.426、0.734、0.591、0.624、0.705、0.497、0.577、0.537、0.405)。也就是说,初始测量时,学生一个指标高,其他四个指标也较高;反之,一个指标低,其他四个指标也较低。但五个指标间的相关强弱不同:教育经验丰富度指标与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相关性较强(r=0.734,r=0.705),生师互动与主动合作学习相关性次之(r=0.624)。
随着时间推移,五维度指标间仍然呈正相关(r=0.391、0.269、0.708、0.643、0.879、0.444、0.604、0.435、0.444、0.578)。这说明,五大指标中一个指标上升较快的学生,其另外四个指标上升也较快。尤其是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变化和生师互动变化关系最为紧密(r=0.879),即主动合作学习指标变化可以预测生师互动指标变化或者生师互动指标变化可以预测主动合作学习指标变化。
四年间,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四个指标增长与初始测量值呈负相关(r=-0.861、-0.036、-0.084、-0.721)。这说明:上述四个指标初始水平高的学生,上升速度较慢;上述四个指标初始水平低的学生,上升速度较快。尤其是学业挑战度指标,其初始值越低,上升速度越快(r=-0.861)。生师互动指标增长与初始测量值呈正相关(r=0.528)。这说明:该指标初始水平高的学生,上升速度较快;该指标初始水平低的学生,上升速度较慢。另外,校园环境支持度增长与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度初始测量值呈负相关,即校园环境支持度指标上升越快的学生,其另外四个指标的初始值相对较低。
2.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非线性变化
非线性模型(含有TIME1、TIME2和TIME3变量,简称模型三)固定效应结果见表4。除生师互动指标二次型变化和三次型变化不显著外,其他四个指标均存在显著的二次型和三次型变化。这说明学习投入部分指标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化(增长)趋势。
非线性变化模型中,学业挑战度指标呈先稍稍下降、后一直上升的趋势,其余四个指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2009年平均值的估计值为:42.577-6.618*0+8.003*0-1.711*0=42.58。2010年平均值的估计值为:42.577-6.618*1+8.003*1-1.711*1=42.25。2011年平均值的估计值为:42.577-6.618*2+8.003*4-1.711*8=47.67。2012年平均值的估计值为:42.577-6.618*3+8.003*9-1.711*27=48.55。三次增长(0.88)小于二次增长(5.42),大于一次下降幅度(0.33),呈非线性变化。同理,计算其余四个指标的三次增长结果发现:主动合作学习水平二次增长速率、生师互动水平三次增长速率变化不大;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的增长幅度呈现出第一次增长大于第二次增长、第二次增长小于第三次增长的特征。
3.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拟合结果比较
上述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目前的追踪数据,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无论是线性增长还是非线性增长均呈现显著的指标间差异,一定程度上都能说明指标的大概发展情况。但从模型二和模型三整体拟合差异指数的比较来看(见表5),非线性模型整体拟合差异统计量(64683.49546)比线性模型拟合差异统计量(64832.89846)小149.4,参数增加了10个。对于自由度为10的卡方分布,149.4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这说明五维度指标的非线性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学习投入的实际,学习投入的五维度指标发展具有非线性增长的特点。
四、讨论与建议
(一)存在其他影响学习投入变化的因素
通过无条件模型、线性和非线性增长模型的对比发现,除时间因素外,尚存在其他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变化因素(T检验均呈显著),这也是对后续研究中引入性别、学科、满意度等其他变量来探究学习投入变化规律的重要提示。
(二)关注并充分利用学习投入变化规律,促进学习投入
1.学习投入总体变化趋势是正向的
学习投入是反映学生学习和院校教育的积极指标,可以预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和院校教育表现。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的结果都显示,学生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在大学四年中的变化总体上是上升的,趋势是正向的。这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总体上是努力的,教师的要求、院校的支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2.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变化不均匀
反映学习投入的五维度指标虽然在大学四年间均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并不均衡(速率不同)——有的指标变化快(如生师互动),有的指标变化慢(如学业挑战度),这符合当前大学教育的实际。生师互动指标变化快反映出大学生的交往需求和要求的增加,尤其是师生互动中的生生互动较中学阶段更加明显。学业挑战度指标线性变化慢以及非线性变化中第二次呈现小幅下降,均反映出大学的课业(学业)要求未能呈现显著的层级递增,这也符合当前高校扩招后大众化教育的实际状况。教育目标的梯度设计不够㈣是高校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反映出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对于训练学生高级认知能力(高阶思维、创新能力等)的要求不够。
学习投入的大部分指标还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化特征。例如:主动合作学习水平二次增长速率、生师互动水平三次增长速率变化不大;教育实践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的增长幅度第一次大于第二次,第二次小于第三次。如何充分利用非线性变化指标的变化特征来有效安排教育资源、教育实践和制定相关教育政策,促进学习投入的正向加速变化,以及如何实现投入和产出的最大效益来有效促进教育成效和学习成效,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3.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间存在交互作用
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测量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这一特征为改善学习投入水平提供了有效信息,即对初始测量值较低指标的改善对于提升整体学习投入水平有显著作用,尤其对于与初始测量值较低指标相关性较大的指标的改善更为明显。
五维度指标间还存在初始测量与增长速率的交互作用,这一特征对于我们了解学生学习投人水平和变化、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与教育活动大有裨益。如对于初始生师互动水平较高学生的特质分析(该指标初始值高的,增长也快;该指标初始值低的,增长也慢)可以为该生提供启示。
(三)分析结论的应用
关键词:颅咽管瘤;人格特征;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
颅咽管瘤是颅内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4%,起源于拉特克囊的残余上皮细胞。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囊内放、化疗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据统计,患者10年生存率可达85%以上[1]。众多学者发现,患者术后出现性格情绪方面的改变将会对患者的工作生活产生负面影响[2]。Sainte-Rose等[3]将颅咽管瘤分为3级,type0级为肿瘤与下丘脑无毗邻关系;type1级肿瘤已经压迫下丘脑,但磁共振成像(MRI)正中矢状位上仍可看见下丘脑;type2级为MRI正中矢状位上肿瘤侵袭压迫无法看清下丘脑。为探究颅咽管瘤患者的人格情况与健康人的异同,以及通过手术治疗颅咽管瘤后患者心理性格的改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将颅咽瘤患者分为3组(type0、type1、type2组),选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对患者术前与术后的人格特征进行检测,并与中国常模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诊断颅咽管瘤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1.2纳入标准
(1)术后病理诊断为颅咽管瘤,手术切除程度以术后复查MRI为准;(2)根据量表年龄标准选取年龄为16岁以上的患者;(3)思维能力正常,能读懂测验表上的每一个问题并自愿参加本组测试;(4)低龄患者征求父母或监护人同意独立完成该测验。
1.3排除标准
(1)并发其他肿瘤疾病者;(2)根据MMPI年龄最低要求小于16岁的患者;(3)文盲或患有严重器质性精神疾病无法完成该项测试者。
1.4方法
进行系列调查问卷前,由心理医学专科医师给患者详细解释本次调查的目的及问卷调查过程中所要注意的事项,确保填写的资料准确可靠。术后4~12个月(平均6个月)进行随访再次测试。对于心理测定选取中国版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查表。该测验适用于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没有影响测试结果的生理缺陷的人群,包括3个基本效度量表,撒谎(L)、掩饰(F)、防御(K);10个临床量表,疑病(Hs)、抑郁(D)、癔病(Hy)、精神病态(Pd)、男子气或女子气(Mf)、妄想狂(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症(Sc)、轻躁狂(Ma)、社会内向(Si)。详细完整记录各量表测试结果,计算各组T分并与中国常模(<70分)比较。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上述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分布,采用t检验比较颅咽管瘤术前、术后与常模三者之间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率表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肿瘤分级与各分量表之间的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学资料
术前共筛选24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颅咽管瘤22例。1例颅咽管瘤患者术后3d内因严重下丘脑反应死亡,1例患者术后视力下降严重无法完成术后测试,1例患者术后长期患有躁狂症无法继续测试。故共19例有术前、术后完整资料。其中男性12例(占63.2%),女7例(占36.8%);年龄16~48岁,中位年龄27岁;已婚12例(占63.2%),未婚4例(占21.1%),离异3例(占15.8%);职业方面,农民7例(占36.8%),个体3例(占15.8%),学生3例(占15.8%),职员及公务员例6例(占31.6%);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占31.6%),高中及大专7例(占36.8%),本科及以上6例(占31.6%)。通过术前MRI诊断,分type0组5例(占26.31%),type1组6例(占31.58%),type2组8例(占42.11%)。Sainte-Rose分级下的type0级术前、术后肿瘤与下丘脑无毗邻关系;type1级术前、术后肿瘤已经压迫下丘脑,但MRI正中矢状位上仍可看见下丘脑;type2级术前、术后MRI正中矢状位上肿瘤侵袭压迫无法看清下丘脑。手术方式选择翼点结合终版入路,改良翼点入路的视野开阔,以最小的脑牵拉可获得更好地显露[4-5],3例为复发颅咽管瘤再次手术,以上患者初次测试前均未行放疗。
2.2临床学资料
术前视力下降3例(tpye1级1例,type2级2例,占15.79%),激素水平异常4例(type0级1例,type1级1例,type2级2例,占21.05%)。术前尿崩症2例(占10.53%);术后患者视力下降新增2例(type1级1例,type2级1例,占21.05%),缓解1例(占5.26%);术后激素水皮异常新增8例(type0级2例,type1级3例,type2级3例,占42.11%),术后短期电解质紊乱6例(占31.58%),术后短期尿崩症14例(占73.68%)。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术前患者各项指标与术后4~12个月(平均6个月)各项指标,并分析相关差异。MMPI各分量表正常值均为小于70分,颅咽管瘤患者MMPI各分量表为L(61.02±9.43)分,F(69.51±10.47)分,K(53.25±9.49)分,Hs(80.32±12.61)分,D(86.08±11.16)分,Hy(74.17±10.88)分,Pd(67.61±11.79)分,Mf(64.00±8.31)分,Pa(67.45±10.70)分,Pt(73.15±11.33)分,Sc(82.60±14.75)分,Ma(59.04±10.65)分,Si(62.07±7.10)分。术前患者各分量表在Hs、D、Hy、Pd、Pt、Sc指标上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在D、Si指标上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得分的主要组合类别为:12/21测图6例(占31.57%)、28/82测图6例(占31.57%)、18/81测图2例(占10.53%)。肿瘤分级与MMPI各分量表之间的关系,见表2。以各临床分量表大于70分为因变量,以肿瘤的分级为自变量,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pe2级与临床分量表的Hy、Pd、Ma分值增高有关。
3讨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将注意力投入于对颅咽管瘤电解质紊乱、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视力下降等常见的并发症当中,但容易忽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客观评价[6]。现代医学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诊治疾病时应当从现代医学模式出发,全面考虑患者病情,注意各方面相互影响。基于本研究研究结果,人格特征的改变也应包括在患者发病与手术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中。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量表中,绝大部分颅咽管瘤患者的测试结果都存在异常。特别是颅咽管瘤患者的MMPI心理测评分量表在Hs、D、Hy、Pd、Pt、Sc指标上与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依赖性强,缺乏自主能力,伴有忧郁、焦虑情绪,对身体抱有极端的关心,身体稍有不适就显出过分反应或在紧张时容易出现某些身体的症候,以及具有早期神经官能症的表现,这种人格特征可能是对轻度智能损伤的反映,这与Mueller等[7]得出的结果相类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患者在D、Si指标上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通过额叶颅底手术治疗颅咽管瘤后变得更忧郁、淡漠、悲观,思想与行动变得缓慢,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紧张、固执及自罪[8-9]。但这究竟是由于手术本身带来的脑功能损伤,还是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如视力下降、长期因为激素水平低下而口服激素造成的肥胖或尿崩症的困扰等诸多原因)造成,仍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证实[10]。有学者提出,下丘脑性精神综合征这一概念[11],临床表现出短期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动机障碍、抑郁、攻击、易激惹、情绪化、进食异常等症状[11]。这可能是由于肿瘤生长侵袭压迫下丘脑或手术损伤导致下丘脑受损造成。本研究结果也证实,特别是在type2级患者群体中,Hy、Pd、Ma分值增高显著,提示患者肿瘤侵袭下丘脑严重程度和情绪异常变化存在相关性。众多学者一致认为,颅咽管瘤患者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可能是肿瘤生长对下丘脑的侵袭性[12]。有学者提出,Papez环路和边缘系统受损导致出现下丘脑精神综合征[13],Papez环路是将即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重要结构,而边缘系统参与情感调节[14],这些组织受损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及人格异常变化。综上所述,颅咽管瘤患者与健康人比较,往往感到自卑、内向、抑郁、烦躁易怒甚至有精神分裂的情况,术后也将因为性格的改变,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带来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需要临床医师在不同疾病阶段采取不同的心理学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柏建军,姜涛,张玉琪,等.儿童颅咽管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12):1201-1205.
[2]张庭荣,周凯,王国柱,等.颅咽管瘤手术人路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8):693-695.
[3]漆松涛,骆实,张喜安,等.颅咽管瘤侵袭第三脑室的方式对手术切除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6):588-591.
[4]姜涛,张玉琪.儿童颅咽管瘤术后认知和情绪调节障碍及手术治疗策略[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12):1288-1290.
关键词:新教材、实验改革、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高中化学新课程十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从当今化学教育的发展来看,化学实验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对新教材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一、实验更具有自主化
旧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基本上是给出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让学生“照方抓药”,主要属于验证实验。在“实验习题”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现了一定的自主性。而新教材“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将制备实验、性质实验、物质检验等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原理、方法等系统地归纳和整理。
新教材中加强了实验的探索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探究中:我在上课时增加了实验用品,铜片、锌片、碳棒、CuSO4溶液。学生首先按书上进行摸索,了解了一点原电池的原理。接着由于好奇会从实验用品中继续选出材料、用品进行探索。四个同学一组,全班得出好多结论。比如:电极全是铜片、锌片时电流表指针偏转不明显,但如果是锌片和碳棒时实验明显;电解质换成CuSO4溶液时也能成功。学生对于自己的发现非常兴奋,知识落实较好。乘兴追击,我布置化学电源中的自我设计原电池。要求学生收集各种废旧干电池,分解出有用的东西,从家庭中找出各种电解质溶液。设计好原电池后在班级检验它的电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设计了好几款原电池。有些电流较大,如选用白醋,纯碱等;有些电流较小,如采用水果汁,酸奶,饮料等。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电池还真的能发出电来,学习兴趣顿时高涨起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成功的愉悦(自己动手得到的成果),学习效果能不好吗?
二、实验更具有趣味化
趣味化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实验板块也要增加一些趣味化实验,实验不仅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工具,而且可以提供丰富而真实的学习情境,还是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思考实验原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的速率时,新教材改为在试管口套上气球,通过气球涨大的快慢让学生直接观察出反应快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准备家中的自然水,矿泉水,我在课堂利用蒸馏的方法制备蒸馏水。当学生看到自来水中滴加AgNO3溶液后立即出现了白色沉淀,而向从自来水蒸发制出的蒸馏水中滴加AgNO3溶液,就没有了明显的现象,学生感到很有意思,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该实验既使学生掌握了蒸馏实验的操作原理,蒸馏实验的作用,又学会了Cl一离子的检验方法,生活中的水一般是用Cl2来消毒的。对市场上的矿泉水检验,发现有些品牌不含Cl-,有些不标准有Cl-。学生学以致用特别感兴趣,还问我其他离子如何检验。不仅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是一举多得。还有,用苹果或西红柿制作一个原电池的实验,当学生看到水果竟然能发电,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这些趣味性实验,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离他们更近了,体验到化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得更容易,理解更深刻,教学效果能不好吗?
三、实验更加生活化
随着中学化学实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化学实验,其中家庭小实验的形式很受欢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己动手实验和观察实验的机会,新教材上增加了“家庭小实验”。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是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做实验药品。如从学生最熟悉食盐中了解加碘盐,学生可在家中做,也可在课余到实验室做。大部分同学事后说刚开始直间加入淀粉溶液中都没有变蓝色,加AgNO3溶液也没有黄色沉淀,冥思苦想后学生就翻阅资料、上网查找或问同学、哥哥、姐姐等,才知道加入了碘酸根;最终使实验成功。过程的艰辛得到的喜悦可相而知。再如,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的实验;用氯水漂白鲜花的实验;用苹果制作原电池的实验;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青橘子的实验等
二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现象揭示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奥妙。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要求学生对雨水pH进行测定,了解当地雨水状况,分析是否是“酸雨”;让学生收集家里旁边河道的水进行PH测试,学生从自己的结论中深感保护环境的重要。这比空洞的说教要好很多,而且很多学生也开始向家人作宣传,不仅知识提高,无形中环保意识也提高。通过胶体的学习本质了解多种墨水不能混用。通过做“铝热反应”的实验,使学生联想到铝热反应能用来焊接钢轨,对化学反应竟然能放出如此高的能量感到十分惊奇等。
四、实验更加微型化
为了使实验绿色化,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减少药品的用量,采用微型的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比如:在做铜与稀硝酸反应时,可在注射器的活塞上先放上一小片铜片,再吸取少量稀硝酸,立即在针尖上钆上橡皮塞密封起来,将注射器竖立起来,产生的气体先将活塞推开,当铜片与稀硝酸脱离时,反应自行停止。可以观察到一氧化氮气体的产生,再打开橡皮塞,轻轻拉动活塞,吸入少量空气,一氧化氮立即转变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现象非常明显。
由于微型化实验不仅可以减少实验药品的消耗,节约药品,而且可以减小实验的危险性,减少污染性物质的产生,使实验操作更简单,便于学生一人一套实验仪器,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和细致观察分析的机会。因此,微型化学实验将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得到推广。
五、实验更加系列化
为了更好完成课堂教学或复结,使有关知识、技能结构化和系列化,可以设计一些系列化学实验,把几个相联系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按照一定次序相对集中起来,安排为一系列实验。比如:对于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旧教材是用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分两次实验加以比较的,过程比较复杂;而新教材上改为“4%双氧水加热和常温比较,不同浓度的双氧水加FeCl3溶液加洗涤剂观察气泡产生的速度”。将两组对照实验一起完成,操作简单,易对比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习题也属于系列化实验,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系列的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起到梳理知识的作用。在复习课中也经常将部分实验系列化,例如:硫元素价态变化的串联实验、铁元素的循环实验等元素化合物类型的实验;分离与提纯、检验与鉴别等实验操作的系列实验等等,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六、实验更具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从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向外延伸或扩展,创设一些开放性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新教材就是本着这一原则,把不少化学实验设计成了开放性实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例如,钠和水反应一节中,我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钠和水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检验,还要其他产物吗。这种开放性实验,其思维容量之大是显而易见的。试想,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设计的方案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有的设计非常合理,有的设计比较合理,也有的甚至是不合理的、违反常规的,但每个学生都进行了认真思考,在这个设计中,有些同学把金属钠放在煤油下面,倒扣漏斗收集点燃;有些在U型管中实验等等,氢氧化钠用PH试纸,酚酞试液,加FeCl3产生沉淀等检验。至于得到什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设计实验时对知识的体验过程。提出的方案越多,思考的角度就越广,思维愈深刻。与此同时,经过交流讨论,相互启发,碰撞出许多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不但知识学活了,而且实验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不仅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而且还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人体动力学;原地纵跳;排球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0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101-06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kinet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continuous vertical jumping in situ
CAO Zhi-fei,LI Shi-ming,ZHU Hong-h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dong University,Yantai 264025,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video shooting and synchronous 3D force measurement,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kinet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continuous vertical jumping in situ,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instant force at the end of buffering, peak jumping force, average jumping power and impulse gradually diminished with the elapse of the time of continuously vertical jumping in situ (P
Key words: human body kinetics;vertical jumping in situ;volleyball player
纵跳起跳动作是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依靠身体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发挥下肢肌群的最大爆发力,以达到最佳纵向起跳效果的技术动作[1]。目前国内外有关纵跳理论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2-13],基本上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然而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许多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蹦床、竞技健美操、艺术体操等等)对运动员弹跳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需要良好的弹跳能力,而且更需要多次连续起跳能力(弹跳耐力),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发展弹跳耐力素质。与此同时,由于不同项目、同一项目不同技术下的运动节奏是不同的,运动员在不同运动节奏下纵跳的起跳效果也是不同的,有关连续纵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13-19]。通过查阅和检索国内外有关连续纵跳的文献资料显示,相对于纵跳动作的特征及力学机制等的研究,有关连续纵跳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其内在的力学特征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8名男子排球运动员均接受过长时间系统训练,运动等级均在2级以上。年龄(23.14±1.07) 岁;身高(178.43±3.41) cm;体重(71.00±5.77) kg。
1.2研究方法
运用三维测力台与录像拍摄同步测试的方法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进行监测,受试者直接在三维测力台上进行动作,采样频率为500 Hz。采用1台索尼摄像机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的整个运动过程进行拍摄,拍摄速度为50 场/s,设置曝光时间为0.001 s,摄像机高度为1.2 m,垂直放于受试者的正侧方向,距离约为10 m。
测试前,受试者进行10~20 min的热身活动。热身以后,受试者站在测力台上按照节拍器发出的提示音进行原地连续纵跳动作预练习。在受试者充分熟悉节拍器发出的频率,能够跟上运动节奏后开始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进行同步监测,直到受试者连续5次明显不能跟上节拍器发出的运动节奏时停止。在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要求受试者双手叉腰,每次必须跟上运动节奏,并且每次都要尽最大力量起跳。
为了减少受试者疲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将受试者进行随机编号。实验从第1种频率(40 次/min)开始,每个受试者按照编号的顺序依次完成原地连续纵跳实验,24 h后再进行第2种频率(50 次/min)实验,24 h后再进行第3种频率(60 次/min)实验。频率的选择是前期反复进行预实验最终确定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受试者能够以最大力量或接近最大力量起跳,二是受试者能够连贯完成动作。在前期预实验中发现低于40 次/min频率时,受试者为了按照节奏进行动作,在缓冲与蹬伸转换时出现停顿现象,而高于60 次/min频率时,受试者就不能以最大力量起跳,因此最终选择了40 次/min (f1)、50 次/min(f2)、60次/min(f3)3种频率进行实验。
通过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腾空高度的观察发现,随着运动时间的逐渐延长,腾空高度明显逐渐降低。由于不同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纵跳次数存在差异,为了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人体信息变化特征,分别选取每个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腾空高度最大的跳次和腾空高度最小的跳次作为基准点,并分别定义为J1和J5,然后再依次选取腾空最大高度的25%、50%、75%作为3个中间跳次,分别为J2、J3、J4,共5个跳次进行研究。
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判断参数的影响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判断参数之间的差异性,若存在差异性,再运用多重比较的方法(方差齐性:LSD;方差不齐:Games-Howell)判断参数之间的差异性[20]。
2结果与分析
2.1原地连续纵跳缓冲阶段动力学特征
1)原地连续纵跳缓冲结束瞬时力值特征。
缓冲结束瞬时力值的大小是表征缓冲阶段人体与地面作用效果的有效指标之一。前人研究表明,人体在纵跳过程中下肢肌肉储能与缓冲结束瞬时力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15]。本研究中缓冲结束瞬时力值与腾空高度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1r=0.781;f2r=0.639;f3r=0.827),说明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缓冲结束瞬时力值可以作为评价起跳效果重要的动力学指标。
60 次/min频率作用下原地连续纵跳缓冲结束瞬时力值要明显大于其它两种频率,根据缓冲结束瞬时力值与腾空高度的关系可知,60 次/min频率作用下人体纵跳过程中的踏跳效果应该要好于其它两种频率,然而实际却恰恰相反(见表1、2)。
表1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缓冲结束瞬时力值 N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1.875±0.087 1.811±0.096 1.763±0.086 1.658±0.112 1.566±0.095
f2 8 1.906±0.076 1.823±0.082 1.751±0.121 1.698±0.135 1.525±0.108
f3 8 2.107±0.195 1.952±0.213 1.896±0.121 1.777±0.135 1.588±0.099
表2原地连续纵跳腾空高度m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0.360±0.057 0.285±0.015 0.224±0.032 0.170±0.033 0.125±0.022
f2 8 0.362±0.061 0.294±0.044 0.218±0.038 0.168±0.021 0.116±0.024
f3 8 0.313±0.053 0.252±0.046 0.186±0.035 0.138±0.025 0.099±0.021
通过进一步结合拍摄的录像和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动力学曲线的分析发现,60 次/min频率作用下人体在纵跳过程中几乎没有缓冲,人体与地面碰撞结束后便进入了蹬伸阶段,该频率作用下缓冲结束瞬时力值是在人体与地面碰撞的基础上获得的,人体下肢肌群储存的弹性能很小,这是导致缓冲结束瞬时力值大,腾空高度却低的主要原因。由表1也可以看出,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缓冲结束瞬时力值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都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存在显著性(P
2)原地连续纵跳缓冲冲量特征。
缓冲冲量是纵跳过程中缓冲阶段人体所受合外力产生的冲量。由表3可知,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缓冲冲量整体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说明频率对缓冲冲量的影响较小。而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随着跳次的不断增加,缓冲冲量都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经统计学分析表明,3种频率不同跳次之间缓冲冲量差异都存在非常显著性 (P
表3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缓冲冲量 N•s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0.272±0.021 0.245±0.020 0.220±0.025 0.212±0.019 0.188±0.015
f2 8 0.271±0.030 0.261±0.029 0.234±0.034 0.202±0.014 0.183±0.019
f3 8 0.259±0.025 0.240±0.022 0.225±0.028 0.205±0.019 0.176±0.030
2.2原地连续纵跳蹬伸阶段动力学特征
1)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力峰值特征。
在纵跳的起跳阶段,由于下肢的积极蹬伸以及身体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在动力曲线上产生了蹬伸力峰值。蹬伸力峰值是反映人体在完成纵跳过程中,蹬伸阶段各环节垂直向上加速运动时地面反作用力的最大值,它是蹬伸阶段快速释放缓冲阶段下肢主要工作肌群储存的弹性能的具体体现,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各环节运动的协调加速以及下肢肌肉的活动效率[14]。对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力峰值与腾空高度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者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1r=0.824;f2r=0.509;f3r=0.890),说明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蹬伸力峰值也是影响起跳效果的重要动力学指标。由表4可知,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之间的蹬伸力峰值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60 次/min频率原地连续纵跳的蹬伸力峰值要大于其它两种频率(P
表4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力峰值 N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2.207±0.083 2.048±0.060 1.942±0.068 1.875±0.094 1.817±0.095
f2 8 2.129±0.076 2.015±0.122 1.916±0.161 1.914±0.155 1.768±0.131
f3 8 2.499±0.295 2.251±0.348 2.094±0.141 1.950±0.137 1.775±0.091
由蹬伸力峰值与腾空高度的关系可知,蹬伸力峰值越大,腾空高度越高。然而对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腾空高度的分析已知,60 次/min频率作用下纵跳的高度要明显低于其它两种频率(表2),这似乎存在矛盾。通过对3种频率原地纵跳动力曲线(见图1)分析发现,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原地纵跳人体在获得蹬伸力峰值后短时间内就腾离地面,而60 次/min频率原地纵跳蹬伸力峰值出现到人体离开地面的时间长于其它两种频率。这说明人体在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下从蹬伸力峰值出现到人体离开地面时间梯度大于60 次/min频率,这可能是60 次/min频率原地纵跳蹬伸力峰值最大,而腾空高度却最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拍摄的录像与测力台同步数据进一步分析认为,60 次/min频率下人体与地面接触时间很短,着地碰撞后不久就进入了蹬伸阶段,下肢主要关节的缓冲幅度很小,缓冲结束后约0.02 s蹬伸力就达到了峰值,这说明蹬伸力峰值很大程度上是人体在与地面碰撞的基础上获得,而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人体在着地碰撞后有充分时间完成缓冲,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牵拉充分,储存了大量的弹性能,蹬伸阶段能够快速释放能量,蹬伸力达到峰值后不久人体腾离地面,这说明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蹬伸力峰值的获得主要是依靠人体下肢主要工作肌群收缩产生的,而60 次/min频率下人体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的活动较小,导致腾空高度低于其它两种频率。因此,在分析蹬伸力峰值对腾空高度的影响时应该结合其他影响因素。
图1三种频率原地纵跳典型的动力曲线图
由表4也可以看出,原地连续纵跳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蹬伸力峰值表现出明显逐渐减小的趋势,经统计学分析表明,3种频率不同跳次间蹬伸力峰值差异都存在非常显著性(P
2)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冲量特征。
蹬伸冲量是纵跳过程中蹬伸阶段人体所受合外力产生的冲量。由表5可知,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在蹬伸冲量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说明频率对冲量参数的影响不显著,而单信海[15]对不同快慢节奏对连续性原地纵跳的实验研究发现,随着纵跳节奏的加快,人体从地面获得的冲量显著下降,分析原因认为主要是由于本研究实验过程中在频率的选择上与单信海的研究存在很大差异。而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随着跳次的不断增加,蹬伸冲量参数都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统计学分析发现,3种频率不同跳次的蹬伸冲量差异都存在非常显著性(P
表5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蹬伸冲量 统计表 N•s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0.281±0.016 0.249±0.027 0.219±0.016 0.203±0.025 0.179±0.018
f2 8 0.291±0.024 0.270±0.027 0.226±0.016 0.192±0.013 0.172±0.022
f3 8 0.278±0.020 0.250±0.026 0.219±0.012 0.196±0.008 0.161±0.016
3)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平均功率特征。
原地纵跳过程中起跳功率的计算方法是将受试者人体重心的垂直速度乘以作用在人体垂直方向的力值,它可以反映人体起跳时下肢肌群速度力量的发挥水平。本研究认为蹬伸功率峰值只是反映该时刻功率对蹬伸效果的影响,不能反映整个蹬伸过程中人体下肢工作肌群的工作情况,因此我们引入了蹬伸平均功率指标,以求能全面地反映原地连续纵跳蹬伸阶段下肢主要肌群的工作情况。蹬伸平均功率是人体在整个蹬伸阶段下肢肌群做功速率的综合体现。
由表6可以看出,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平均功率相差不大,60次/min频率作用下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平均功率整体上明显小于其它两种频率(P
表6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蹬伸平均功率 W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1.189±0.121 1.029±0.149 0.673±0.122 0.399±0.108 0.341±0.082
f2 8 1.192±0.218 1.015±0.258 0.701±0.100 0.448±0.068 0.328±0.076
f3 8 0.981±0.128 0.786±0.221 0.581±0.133 0.374±0.037 0.285±0.069
2.3原地连续纵跳缓冲-蹬伸动力学特征
为了更进一步讨论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从缓冲阶段到蹬伸阶段人体动力学信息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引入了恢复系数(I2/I1)的概念。人体起跳的缓冲和蹬伸阶段与物理学中碰撞试验的压缩和恢复阶段尽管在形式上极为相似,但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由于人体是一个由各种生物组织构成的有机活体,因而人体起跳的恢复系数除了受到接触介质性质的影响,还受到人体在动作过程中的机能状况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刘北湘[13]认为上步纵跳和跳深过程中由于人体肌肉的并联弹性成分是一些不良的弹性成分,使人体与地面的碰撞过程并不是完全的弹性碰撞,因此人体自身的生理特点使得碰撞冲量不可能完全转化为人体向上运动的动量,其中存在机械能的损失,这就形成了人体重心腾空高度的差值,因而恢复系数e也就小于1。本研究在对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恢复系数的研究发现,连续纵跳过程恢复系数并不一定都小于1、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J1与J2恢复系数都出现大于1的情况。分析原因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本研究在实验设计中要求受试者每次必须争取最大腾空高度,受试者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在腾空高度上出现反复的现象,即相邻两跳次之间前一次的腾空高度小于后一次的腾空高度,而研究中是根据受试者最大高度和最低高度作为基点来选取的跳次,在跳次的选取上就难免选取了相邻两个跳次中腾空高度较高的一次,因此恢复系数大于1;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体在运动初期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的运动能力较强,碰撞过程中缓冲效果较好,能量损失很小,而蹬伸过程中能够快速释放缓冲阶段储存的弹性能,以及整个人体各环节的协调配合,获得了较大的蹬伸冲量。而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人体出现局部疲劳以后,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的工作能力出现下降,人体与地面碰撞过程中缓冲效果较差,损失的能量较多,储存的弹性能较小,在后继的向心收缩阶段没有足够的能量释放以增强下肢伸肌群的正功效果,同时整个人体的运动速率也出现下降,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增加蹬伸冲量的积累,因此恢复系数小于1。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运动时间是影响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恢复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由表7可以看出,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不同跳次的恢复系数都随着连续纵跳次数的增加而呈现逐渐变小的趋势。
表7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恢复系数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1.038±0.035 1.016±0.066 1.010±0.131 0.957±0.071 0.952±0.043
f2 8 1.081±0.093 1.039±0.057 0.972±0.020 0.949±0.020 0.943±0.129
f3 8 1.078±0.095 1.050±0.154 0.987±0.131 0.964±0.095 0.925±0.104
3结论与建议
缓冲结束瞬时力值、蹬伸力峰值、蹬伸平均功率及冲量是影响原地连续纵跳起跳效果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指标。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人体在不同频率作用下、不同运动时间纵跳的动力学参数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不同条件下起跳的效果差异非常大。因此,在许多运动项目(如排球、篮球等)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起跳时应该注意一定的运动节奏及运动时间的影响。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应该参照不同条件下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人体动力力学信息变化特征,依据不同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改进和选择科学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加强运动员连续纵跳能力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弹跳耐力。
参考文献:
[1] 李世明,刘学贞. 纵跳理论研究进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65-67.
[2] Dowling. Identification of kinetic and temporal factors related to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3,9:95-110.
[3] 郑亦华. 影响起跳效果诸因素的生物力学研究[J].体育科学,1983,3(2):68-73.
[4] 张家正. 对纵跳运动规律的初步探讨[G]//运动生物力学论文选,1990:267-289.
[5] 禹小明. 试论跳跃动力的力学依据[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26(2):91-93.
[6] Aragon-Vargas. Kinesiological factors in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difference within individuals[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7,13:45-65.
[7] Hudson. Coordination of segments in the vertical jump[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1986,2:242-251.
[8] Bobbert. Coordination in vertical jumping[J]. Biomechanics,1998,3:249-262.
[9] 周成之. 人体起跳机制和起跳效果之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5,2(4):1-11.
[10] 王宝成. 起跳过程肌肉工作特点之探讨[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7,4(1):24-27.
[11] 王法信. 对弹跳原理及其应用的探讨[J]. 山东体育科技,1982(1):29-34.
[12] 单信海. 不同弹跳能力的3名运动员其原地纵跳的运动生物力学指标的比较[J]. 体育与科学,1997,18(4):22-26.
[13] 刘北湘. 初探人体跳跃过程中的能量利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18(2):70-75.
[14] 陆阿明. 连续纵跳及其疲劳的生物力学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3):3-6.
[15] 单信海. 不同快慢节奏对连续性原地纵跳影响的实验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3):228-230.
[16] 郑亦华. 体育系学生连续跳跃的实验性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9(4):352-356.
[17] 丁世聪. 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连续起跳能力的分析研究[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3):75-77.
[18] 曹志飞,李世明,朱红红. 连续跳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 鲁东大学学报,2009,25(1):92-96.
[论文摘要]高校办学特色是一个不断着色、固色与增色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文章分析了办学特色与本色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归纳了特色化的影响因素,指出特色化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自我完善与卓越发展的过程。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 办学特色 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
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是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近年来,人们之所以对高校教学质量有颇多非议,就是因为高校办学同质化。高校要实现特色化办学,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质的人才,就必须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扮演好自身应有的角色,在办学过程中树立特色意识,强化特色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能。其中,厘清办学特色与特色化的辩证关系,是特色创建的基础。
一、办学特色与办学本色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特色与本色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对立,既相依存又相映衬,体现出事物的同一性与特殊性。本色是事物表现出的原有品质与风貌,是同类事物本性所在和归属依据,具有共性化和同质化特征。特色是事物表现出的独有品质和风貌,是事物的特质所在和区别依据,具有个性化和特质化特征,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显性态势和竞争优势。与本色相比较,特色至少还应具有独特性和先进性特征。独特性所表现出的“独有”与“特殊”,是同类内在的个性区别,是个体品质上可识别的显性方面,而先进性体现在“领先”与“进步”上,是个体性能上的优势所在,是与同类相比较所表现出的较强竞争力。如果一个事物不具有独特性就不能称为有特色,不具有先进性就不能稳固和发展特色,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因此,特色必须要具备独特性和先进性,才能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需要认清的是,特色并不是事物原本固有的状态,在本色基础上才能发展起来。本色是事物存在的基础,特色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本色求同,特色求异。本色需要巩固,特色需要破立。因此,高校不应因追求特色而淡化或抛弃本色。
高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本色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品质与风貌,是学校在高教系统中的价值体现,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特质上。办学本色,是高校原本固有的品质与风貌,是高校建立与存在的基础,具有普适性。高校办学特色是在办学本色基础上,长期对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高等教育价值观不断探索与追求的结果,是在办学理念、办学环境、地域文化、培养目标与模式等的差异前提下,不断巩固和强化这种差异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不断固本求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塑造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着色、增色并不断固化特色的过程。因此,特色建设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无特色的学校要树立特色意识,加强特色建设,努力使学校着色,精心培育起特色。特色弱的学校要努力保持特色,扩大色域,不断增色,使特色更加突出。有特色的学校要不断巩固和完善特色,努力增添色泽,使特色更加鲜明,成为学校的办学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无论高校塑造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其目的和意义并不在于特色本身,而在于形成特色、保持特色和发展特色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上,在此过程中不断使学生受益,使社会受用。也就是说,高校的办学特色必须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质量提高为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自身特质的人才来,才能称得上特色,这样的办学特色才是成功的,才具有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那种只图短暂效应而营造出的特色,虽屡见不鲜,却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作秀而已,对人才培养毫无益处。
二、影响高校办学特色化的因素辨析
影响高校办学特色化进程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高等学校管理与导向方面
宏观上,国家缺乏多样化的高校分类管理,使得众多高校办学定位不准,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上趋同,导致高校千校一面,特色不明,缺乏有效的多样化评价机制与监管体系,仅用本科、专科和研究生培养两三套方案对全国2260多所高校进行评估,不经意间把高校办学导向了共性化。缺乏多样化的发展目标规划与导向,使得高校在高质量和高层次办学追求上只见“华山一条路”,导致学校发展目标与规划呈现同一化,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与理论指导,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论上创新不足,至今没有形成高等教育中国特色化。不可否认,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非常必要,但是却不应照搬照抄,应与本校的实际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元素,进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逐渐形成自身特色。
(二)高校自身管理与定位方面
微观上,高校自身缺乏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高等教育价值观长期而执著地追求,致使办学特色定位不准,管理不稳定,学校办学难以着色;缺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热衷于学习或拷贝别人的做法,造成人才培养难具特色;缺乏正确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与办学理论指导,忽视特色建设的稳定性与长期性,造成特色建设不稳定、措施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特色创建难成一色;缺乏稳定的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忽视定位管理的一致性与连续性,办学过程带有主观性与功利性,人才培养呈现随意性与盲从性,造成学校发展难有起色;缺乏对自身办学本源性差异的定性与甄别,忽视学校间个性差异对发展的促进作用,造成有益的个性没有得到有效巩固与拓展,陷入特色化误区,学校办学难以增色。这种管理与定位上的问题,应尽快矫正,才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三)办学特色创建与维护方面
近年来,高校热衷于特色创建,一夜间,“特色兴校、特色立校、特色强校”口号喊得震天响。仔细分析其中一些所谓的“特色”,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共性化与同源化问题。高校办学如同事物发展一样,也存在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共性是存在的基础,是内在联系;个性是存在的依据,是本质区别。没有共性难以衬托出个性,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高校内在的办学特征是相互依存的基础,是共性而不是个性,如果学校将办学的共性当做个性来对待,不去追求个性发展,就会步入实践误区,创建的特色也只是泛化的特色,将无法形成真正特色。而一些似曾相识的特色,虽经文字润色或事例佐证,但也不难辨认出其同源关系与品质。这是因为一些学校为求捷径,学习和引进别人教学管理模式或人才培养方式的结果,不加吸收与充实,没有加入自身元素或赋予新的内涵,就急于推出来创建,这无疑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是难以成就特色的。
2.局部化与表象化问题。高校的优势学科或特色专业并不代表学校的办学特色,因为办学特色的受益者不应局限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而应包括所有的学生。学校如果以特色专业或优势学科为突破,逐渐扩大受益面,逐步发展成办学特色,则不失为特色创建的一种选择,但是切不可将办学特色等同于局部化的专业或学科特色。近年来,人们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当做特色创建的金科玉律,并不完全符合高校办学规律,高校也不可能都包罗万象,做到大而全,因为这样不利于高校多样化发展和高等教育体系完善。如今一些高校的综合化发展与之不无关系。另外,为迎接评估通过临时性投入和形象化建设,用硬件建设或媒体宣传来标榜特色,只不过是功利性的包装而已,一点也体现不出内在特色来。高校通过加强硬件建设来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开展媒体宣传来树立学校形象无可厚非,但是只重视外表塑造而不重视内涵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无益处。因此,那种只求大而全,不求精而强,或只求表象与形式,不求内涵与实质的做法,应予摈弃。
3.全面化与片面化问题。高校某些方面的不同与差异不能完全概括为特色,如果学校把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甚至某个专业与课程等的差异,都当做特色,那将无特色可言。评估中有学校总结出两三个,甚至四五个特色,就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特色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告诉我们,高校办学特色的重心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是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能使学生产生特质变化的事物,那些与此无关或联系不大的创新与改革,不应当做办学特色来对待,要防止特色建设全面开花。而把教学管理模式、后勤改革模式、科研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改革说成办学特色,夸大其中的功能与作用,并加以渲染与固化,这在高校评估中并不少见,是特色片面化的具体表现。
三、高校办学特色是一个不断特色化的过程
高校办学特色不仅是一个不断着色、固色与增色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这一过程永无休止。无论对已经具有办学特色的百年老校,还是对正在创建特色的新兴院校来说,都是一个形成、发展、巩固与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由内化到外显,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为高校办学持续特色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动力;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影响,为高校的差异性变化不断提供特殊的养分和氛围;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类型、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专业或学科结构与培养模式等,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质化奠定了个性化发展基础和实践条件。高校应在不断创建、巩固和完善中促进特色累积与提升,进而实现特色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主要蕴涵在以下过程中:
一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高校办学与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实现办学特色化的需要。为此,高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切实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保持适度办学规模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使学生烙上学校特色的烙印,彰显出不同的色彩,受社会所青睐。要清楚,高校特色化程度,最终取决于学生健康成长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提高的显性程度,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程度以及受欢迎的程度,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因素使学校社会地位与声誉提高的程度。一些高校之所以难以实现特色化办学,就是因为他们背离了办学宗旨,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不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目标,因而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也就没有结果可言。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综合国力的竞争,高校办学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功能,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的一大要素,从而凸显了高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存在价值。因此说,高校的特色化已经演变成了社会化过程,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是特色建设的不变定律。
二是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不断促进个性特质发展的过程。高校办学特色化是一个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不断追求个性发展与特质发展的过程。每一所高校都不会永远满足于现状,会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因而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多方面都会不断进行探索、改革与创新,这也是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助于促进改革与创新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渐取得突破,从而达到质变,走上一条个性化发展道路。办学特色化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调适,不断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过程。为此,高校的办学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以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不断自我调适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从而实现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相适应。其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维护教学稳定是实现特色化的首要条件,所有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符合自身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质量和促进自身发展,如果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破坏了稳定,导致质量下降,无疑是对教育规律和办学宗旨的违背,是不可取的,要摒弃那种谈到改革或创新就称好的错误观念。
关键词:水文化学;浅层水;矿化度;呼和浩特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 of mineralization for the groundwater in hohhot country
zhang yi-long,wang li-juan, wang wen-zhong,li zheng-hong,yu juan,cao wen-geng,long wen-hua, miao qing-zhuang, wang zhe
(the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mental geoloy,cags, 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caused the shortage of water which seriously halt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ohhot. this paper was systematically sampled and analyzed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hohhot's plain.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synthetically use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groundwater chemical's law and the salinity evolution's character. research results shown as follows:first,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hco.32-and ca2+which are derived from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hohhot are 333.525 mg/l and 82.970 mg/l , the values of the hco.32-and ca2+’s average concentration are bigger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re smaller. secondly,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e know that the na+ and mg2+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mainly come from the various sulfate, bicarbonate and hydrochloride, and the ca2+ 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mainly come from all sorts of sulfate and hydrochloride. the discretion 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salinity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mg2+and cl-which are come from the underground water. the third, along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the mainly ion concentrations bid not follow the trend which is with the increase of flow to increase, but and the underground water temperature present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the hco.32-, ca2+ and groundwater temperature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that means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lower,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ions is higher.
key words: hydrological chemistry;superficial groundwater ;mineralization;hohhot
呼和浩特市位于中东部,河套断陷盆地最东北部,北有大青山天然屏障,东及东南被蛮汉山环抱,盆地三面环山呈簸箕形状,向西南敞开,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呼和浩特市地处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412 m3,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问题是该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有关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方面的研究,已有少量报道,但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前。2000年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以及砷氟等地方病方面,如2002年,刘怡敏等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009年杨亮平等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2009年李浩,梁秀芬等对呼和浩特市(地区)高砷地下水进行调查研究,查明地下高砷水的形成机制,以期控制地方性砷中毒。而近些年,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迅速,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以及频发的供水安全事件,迫切需要对区域内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质量评价,而地下水水化学研究是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分析了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含量和水化学特征,探讨了1988年以来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趋势,目的是研究随着工农业和生活需水量的增加促使开采量的增大以及多年来气候变化对矿化度变化趋势的影响,旨在为呼和浩特市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和维护生态环境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主要是指呼和浩特行政区内的平原区(包括山前倾斜平原、黄河和大黑河冲积平原),呼包平原的东北部,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呼和浩特市所辖规划区(新城区、赛罕区、玉泉区、回民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及武川县。研究区范围:x:530 500~591 000;y:4 493 500~4 540 500,土地总面积17 224 km2,气候属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1]。
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开放系统。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可分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和冲湖积平原,黄河冲湖积平原和湖积台地4个水文地质区;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平原内降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发和开采消耗。
2 采样及测试方法
2.1 采样及测试
在研究区共布置了46个浅层水取样点,其中包括水文化学剖面(沿地下水流方向)上的8个观测井(图1),分别在2009年的9月份取样,tds是使用上海雷磁水质分析仪现场测试完成。
2.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综合采用了统计软件spss 17.0对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含量进行了统计学和相关性分析[2],同时绘制了折线图和圆形图对地下水流方向上离子化学特征和浅层水矿化度演化进行了直观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2009年呼和浩特市范围内的46个观测井水样的有关水化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地下水主要离子特征见表1。table 1 statistics of hydrochemical parameters of groundwater for hohhot county in 2009 (n=46)
水化学参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水温(℃)8.02112.9889.837320.9584990.097435
tds/(g·l-1)0.270.820.44880.171240.381551
k+/(mg·l-1)0.627.592.361.431480.606559
na+/(mg·l-1)13.3165.244.46138.46850.865219
ca2+/(mg·l-1)39.7915882.970431.834110.38368
mg2+/(mg·l-1)15.3467.5131.344613.440090.428785
cl-/(mg·l-1)7.79138.344.812935.584010.794057
so.42-/(mg·l-1)4.53233.158.354652.257880.895523
hco.3-(mg·l-1)215.2651.5333.52595.33640.285845
co.32-/(mg·l-1)0203.426.4131.875146
f-/(mg·l-1)0.11.160.4350.228850.526092
溶解性总固体/(mg·l-1)262.4952.7495.6207.24010.41816
ph值7.578.687.99710.372390.046566
no.3-/(mg·l-1)0.2155.537.667195.33642.531026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阳离子(ca2+、mg2+、 k+、na+)中ca2+的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为82970 4 mg/l,k+的含量最低,平均为236 mg/l;对于阴离子hco.3-的平均值达到了333525 mg/l,标准差为95336 4,两值均较大,变异系数较小,反映了其在地下水中的绝对含量较高,为地下水中的主要阴离子。而co.32-的平均值仅为3.42 mg/l,即其在地下水中相对其他阴离子含量最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下水中碳酸存在的形态受ph影响, 在偏酸、偏碱及中性水中hco.3-占优势,且在ph=834时,hco.32-达到最高值。本次现场测试结果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ph在8.19~775之间, k+、na+、cl-、so.42-和co.3-的变异系数均较大,表明其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变幅较大,表明它们是地下水中随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决定地下水盐化的作用的主要变量。hco.3-和 ca2+的变异系数相对都较小,表明它们在地下水中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
3.2 离子相关性
表2为呼和浩特市平原区2009年地下水中8大离子(co.32-、hco.3-、cl-、so.42-、ca2+、mg2+、k+、na+),f-、ph值、矿化度、水温和溶解性总固体的pearson相关系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阴离子hco.3-、cl-和so.42-、与阳离子na+和mg2+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7以上,这表明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氯酸盐。阴离子cl-、和so.42-与阳离子ca2+的相关性也是比较显著,相关系数在0.5以上,表明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氯酸盐。ph值与co.32-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896,即表明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决定。tds与mg2+和cl-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与co.32-之间呈负相关性,并且与k+、f-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这说明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
3.3 补给水流方向上水化学特征
2009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采集46个观测井水样,采样过程中用gps记录样点的地理坐标。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为来自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平原内降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发和开采消耗。地下水运动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根据采样点的位置,沿地下水补给水流方向选取8个观测井水样(分别是:①西黄合少乡黑沙兔村②黄合少乡添密湾村③金河镇后三突村④金河镇八拜村⑤金河镇后白庙村⑥小黑河镇杨家营村⑦小黑河镇郭家营村⑧小黑河镇乌兰巴图村),进行主要离子浓度变化分析。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4-6]。地下水中水温、ph值及主要离子浓度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变化趋势,见图2。
图2 2009年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浓度,水温及ph值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变化趋势
fig.2 changing trends of major ion concentrations,temperature and ph along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in 2009
从图2可见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沿补给地下水流动方向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著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著,即温度越低时,离子的浓度反而越高。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区地层主要以碳酸盐地层为主,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这两种矿物组成。因此,碳酸盐岩地区的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解和沉淀控制,而在一定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下,地下水的温度控制着这两种矿物的溶解和沉淀,但这两种矿物与大多数矿物不同,它们的溶解度不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相反,温度越低,溶解度越高,故出现了温度越低的取样点,hco.32-和ca2+离子含量越高的现象。
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沿地下水流方向所有的取样点,阴离子都以hco.3-为主,其次是so.42-,而cl-离子浓度很低,这也完全符合碳酸盐地区地下水的一般特点。研究区所有水样的ph值,均在7~8之间,说明该地区含水层为开系统。
4 结论
①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中阳离子ca2+的含量相对较高,阴离子hco.3-含量最高,说明研究区范围内的地下水中主要离子为hco.3-和ca2+。且hco.3-和ca2+也是地下水中含量相对稳定的离子。
②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氯酸盐,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氯酸盐。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决定。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
③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沿补给地下水流动方向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著地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著,这一特点符合碳酸盐地区地下水的一般特点。
参考文献:
[1] 岳勇,郝芳华,马桂芬.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变异特征[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4):87-90.(yue yong,hao fang-hua,ma gui-fen.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neralization space-tme ari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in he tao irrigation area of inner mongolia[j].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9,21(4):87-90.(in chinese))
[2] 张裕凤,庄元,左志敏.呼和浩特市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603-610.(zhang yu-feng,zhuang yuan,zuo zhi-min.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section price of land expropriation in hohhot[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9,28(4):603-610.(in chinese))
[3] 何兴江,张信贵,易念平.基于spss的城市区域地下水变异factor analysis过程[j].地质与勘探,2006,42(1):93-96.(he xing-jian,zhang xin-gui,yi nian-ping.city groundwater variation factor analysis process base on spss[j].geology and prospecting,2006,42(1):93-96.(in chinese))
[4] 王水献,王云智,董新光.焉耆盆地浅层地下水埋深与tds时空变异及水化学的演化特征[j].灌溉排水学报,2007,26(5):90-93.(wang shui-xian,wang yun-zhi,dong xin-guang.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hallow groundwater tds,depth and it′s evolvement characteristic of water chemistry in yanqi basin[j].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07,26(5):90-93.(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