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04:23
序论:在您撰写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可是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今天的教师需要具备的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在2l世纪将继续展示其无穷的魅力,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越深,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身为中学化学老师的我们应具备哪些专门的知识呢?
一、知识的分类
对于知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986年,舒尔曼(Shulman)对教师的知识分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7种类型的知识,即一般教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其他内容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以及教育目标的知识。我国学者认为,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也称为本体性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学科知识方面,要求教师既要熟悉、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知晓知识的由来、组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还要具备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困难,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学生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等,掌握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也有助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教育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调控,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数来自于实践,是教师经验的积累。
l.化学学科知识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 因人而异,但根据当前化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是如附图所示的“鸡蛋式”结构,包括核心知识、紧密知识和外围知识。核心知识是指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教材的结构安排等内容。紧密知识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学科的体系框架、化学学科发展史、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标准与思考方式、对化学学科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等内容。外围知识是指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化学学科最新成就等内容。核心知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紧密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纵深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讲清“为什么”,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外围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宽度,这部分内容可帮助教师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缩小教学内容与新知识、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是影响乃至制约教师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所内化的知识的性质、数量、类型和程度不同,其创造力的强度和方向也就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自学、参加继续教育、阅读报刊、查阅网络资料等可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
2.条件性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彻底改变“学问中心”的应试模式,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新的课程标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化学教师形成了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主动学习,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与发展,重考分轻能力和情感的陈旧教育观念,根本不能适应新课程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现代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有关于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即要真正拥有这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知识增长各方面指导他们全面发展。
可以说,没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就不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镣铐”,根本不能成为一名新课程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其他新课程中的角色更是无法胜任。
条件性知识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但更多的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地把握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可通过请进来(专家引领)、送出去(在职培训)等方式使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得到充实,但关键还需要广大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内化,只有把外部的知识纳入个体的知识体系中,才能把理论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从而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实践性知识
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使化学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以及课后评价等方面游刃有余。专家型的化学教师能够根据过去的教学经验有效地勾勒出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方案,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能够补充很多课外的东西。
实践性知识得以提高的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核心是反思。化学教师开展研究是提高化学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课改实践,并要善于经常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反思和总结,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通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研究”,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可以得到扩展和提高,从而使化学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家。不仅要自己重视研究,还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注重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能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有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还须积极追踪现代专业前沿知识,还要广泛融入综合性知识,同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多方面、广视角融人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通过教育科研不断反思,为落实新课程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l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新世纪的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必须是求知不倦的学习者,几年的教学历练使我学到很多东西,受益匪浅,也真正体会到做一名化学教师的历史使命。
一、课堂教学的魅力体现――备好课、上好课
作为一名教师很清楚,“备课―上课―批改―测试―辅导”,这是教学过程的几个重要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向45分钟要质量,而要上好课的关键首先是备好课。所以只有教师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我们的教师工作重心本末倒置,把主要精力和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批改、课外辅导和应付频繁的考试上,在备课、上好课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甚少,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出现恶性循环。
我们的有些教师在备课上借鉴和利用名家名师的教案,不认真思考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符合,囫囵授课,甚至有些细节问题自己都搞不清,课堂中闹笑话,出丑;还有些教师死搬硬套,自己上课累,学生听课更累,无意中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交流。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教师教学的法宝
读书少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快的重要原因。我们的教师手中除了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之外,什么都没有。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整天被“正统”的作业或教科书或工作压力所包围,他们很少去看课外书。图书是知识、技术、情感、理论的载体,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和有经验、有智慧的人沟通和对话。读书能使人丰富厚重,所谓学高为师就是这个道理。读书能医愚,使人聪明。而读书对教师来说更有特殊意义,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能让教师超凡脱俗。
我们身边的有些教师过不了教材关,对教材理解不深,把握不好。他们的文化知识面狭窄、残缺,甚至低于学生。这种教师的教学境界根本体现不了三维教学目标的预设和完成。他们的教学方式以灌输传授为主,就连知识技能目标也难以落实,甚至时常出现知识上的错误。受教于这种教学境界的学生,不仅能力、智力、非智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知识的技能也会欠缺,学生学习受压抑。故在这强调各位同仁有空闲了多看看书,多与有所作为的人沟通沟通,来弥补自己的空缺。
三、了解学生的实情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
学校里的学习绝不是毫不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能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从学生一个简单的眼神中体会到想学什么?学会了什么?就如有位教师所说:“每当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就要走上前去,握住他的小手,注视着他的双眼,赞美到:你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被老师信任和关注这可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最能使他们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正如有位同学所说:“当老师用真诚期盼的目光注视着我的时候,我的学习劲头一下子就上来了。”与之相反,课堂上那些被遗忘或经常被训斥、遭受冷遇的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就容易丧失。为此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同学,尽量考虑到优、良、差三种学生,达到教学预期的目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是不是不仅学会、会学、爱学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兴趣而投入到学习中去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如果因势而导,就可抓住教学的黄金时段,左右逢源,让学生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 理实一体化 双师型教师 教师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69-02
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理实一体化”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它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定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提供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要求老师具备“双师”素质,即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者、也是技能训练的指导者,既要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又要管理实训所需的工、量、刃具,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电气控制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从理论教学、实训指导、教学活动组织三个方面来探索作为一体化教师应的能力。
1 理论教学能力
理论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位教师,能够开展理论教学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在一体化教学中,要求老师除了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能够优化教学、创新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充分提高教学质量。
1.1 创新教学内容
分析企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总结各岗位所需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确定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与技能培养目标;参考职业技能标准,根据职业发展规律,针对专业课程特点,制定教学模块,编写一体化教材。为实施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础。例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时,以项目教学为主线,以模块教学为特点,将课程分为维修电工基本操作技能、常用低压电路、基本电气控制电路、典型机床控制线路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几个独立的项目,每一个项目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组织,又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组合,强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例如:在讲授交流接触器基本知识时,抛弃传统理论注入式教学方式,边进行接触器的拆装,边讲解原理,让学生看清楚接触器的内部结构,同时辅以一些简单的小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学生对交流接触器机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2 教学形式多样化
针对不同教学模块技能要求,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模拟仿真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动手、动脑、收集与处理信息。例如:讲解典型基础控制线路知识时,采用一体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辅以仿真软件,边讲边练习,让学生独立编程、模拟、仿真,形象生动,提高学习效率。
1.3 因材施教
一方面,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来初中时成绩中下等,入学时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此外,职业学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学时不能一锅端,老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学习能力等,分类分层次开展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学过程,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法、模拟教学法、实物教学法等,将专业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不同专业课程涉及不同的仪器设备,作为老师,既要理论上精通,也要能够熟悉各种设备功用、结构、操作、维护方法,合理选择实训仪器设备,指导学生实训。
2 实践指导能力
操作技能是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作岗位的现场解决能力,是职业学校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实训教学是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形式,它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具有理实一体化操作能力。即,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熟练设备操作、维护、保养,具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实训操作。《电气控制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演示教学法,实训指导教师要确保安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使用电工工具时,教师教学时,先通过对各种工具进行演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再模拟练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文明习惯。此外,还应该鼓励、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放手开展实验。例如:在讲授机床线路部分,教师在布置任务,操作示范完成后,鼓励学生自己安装调试,经指导教师检查无误后通电调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养成了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又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2)解决实训中的问题。实训教学过程实际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种的问题,这些问题教师如果总结解决,就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就不能从问题中学习知识。作为实训教师教师,不少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在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社,老师不是急于给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多重思维。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在按照操作规程实施操作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寻求多重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技能,也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比如说在指导机床线路接线问题时,有几种接线思路,如何接?为什么要这么接?这样接有什么好处?有什么问题需要注意?教师可以现场提问、指导学生需求最优的方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 教学组织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构建自主、合作、探索的交互式学习平台,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已不在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组织学生收集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总结与评估。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宽容、互助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1 组织学生收集咨询、制定计划决策
现代职教理论任务,职业课程是职业教材、教师与教学环境的有机组合。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组织学生收集咨询、制定计划、实施总结评估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例如:在《电气控制技术》典型机床控制线路教学时,首先组织学生参观实训中心,感官机床现场。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典型机床控制线路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教师在组织学生参观实训中心各自机床控制线路的时候,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不同机床的控制线路,思考控制线路的组织,形成一个初步的方案,为实施任务做好准备。
3.2 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平等、积极、愉悦的过程,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鼓舞,让学生在平等、和谐、互助的氛围中进步提升。对老师来说,给予学生的学习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更加重要。教学中要常用合适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学习。例如:《电气控制技术》典型机床控制线路任务教学中,教师任务的导入,首先让学生欣赏典型机床装配线路示教模型,演示机床的动作。然后让学生根据之前讲授的控制原理谈谈自己的思路与看法,让学生建立一种良好、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创设丰富的学习情景,调动学习积极性
术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兴趣是一种特殊意识倾向”。学生只要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一体化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学习情景,设计教学项目,让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任务学习中去,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设计机床控制线路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情景。(1)观察电机正反转现象,设疑、提问学生电机为什么会正反转?(2)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正反转?(3)如何实现电机的正反转控制?(4)如何用实验证明你的设想是否正确?通过分组讨论,制定方案,小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选出最优方案,让学生去实践自己的最终方案,得到结论。通过学生自己制定方案、实验、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学习效果。
4 结语
要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同步进行,能够使理论知识在实践训练中得以体现,通过实践,发现问题,通过理论知识得以解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师的能力,将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涂清林.浅谈专业一体化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1).
[2] 谢盛欣.王好华敏.教学的艺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8).
1自制细铁丝在氧气中持续燃烧的装置
1.1自制背景
初中化学教师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都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进行操作,好多教师由于时机把握不好,往往会出现细铁丝不能燃烧或燃烧时间太短导致现象不明显的情况。
1.2自制装置
自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3实验操作
(1)图1中,向1.5 L塑料桶内加入少量水,然后用止气夹夹住上支管,下支管连接氧气发生装置,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1桶氧气,桶口用橡皮塞塞紧。
(2)点燃系在细铁丝上的火柴(细铁丝上端插有橡皮塞),打开原有的橡皮塞,迅速插入带有细铁丝的橡皮塞。
(3)打开上支管的止气夹,继续在下支管通氧气,观察到细铁丝在桶内持续燃烧。
(4)用止气夹夹住下支管,停止通氧气,直至燃烧结束,观察生成物。
1.4自制优点
此自制装置上支管利于排气,下支管便于进气,连接氧气发生装置(或氧气瓶)能持续供氧,即使燃着的火柴过早伸入,消耗较多氧气实验也能顺利进行。燃烧实验时间长,利于学生充分观察,实验效果好。
2自制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的装置
2.1自制背景
一般初中化学教师在做硫燃烧的实验时,由于条件所限,不能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中,点燃硫和硫在空气中燃烧时,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气体,逸散到空气中,造成一定的空气污染。当将燃烧匙伸入氧气瓶中燃烧时,由于毛玻璃片边缘与瓶口有间隙,生成的一部分二氧化硫也会逸散到空气中。每次做硫燃烧实验时,教师和教室前排的学生都感受到二氧化硫气体刺鼻的气味,对师生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且不利于环保教育。
2.2自制装置
自制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2.3实验操作
(1)连接好仪器,在塑料桶内预留少量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2)点燃连接在橡皮塞上燃烧匙内的硫粉,迅速插入桶中,可见硫在空气中燃烧起来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一部分被桶内的液体吸收,一部分通过上支管进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中被吸收。
(3)下支管连接氧气发生装置,打开止气夹,向桶内通氧气,可见硫剧烈燃烧起来,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同样被桶内液体和洗气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2.4自制优点
此自制教具将硫在空气中燃烧和硫在氧气中燃烧两个实验合而为一,并且很好地解决了气体污染的问题,实验高效环保。
3自制二氧化碳性质实验装置
3.1自制背景
在做倾倒二氧化碳熄灭阶梯蜡烛实验时,有时会出现位于上层台阶的蜡烛先熄灭的尴尬情况。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实验,书本上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来做实验,但一般化学教师用石蕊试液代替紫色纸花来做实验,对比效果没有书本实验好,替代实验不能验证干燥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自制了1套把这两个实验合二为一并且达到实验探究目的的装置。
3.2自制装置
自制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3.3实验操作
(1)在玻璃棒上缠绕3条石蕊试纸,最上端的1条试纸喷稀醋酸,最下端1条试纸喷水,中间1条不做处理,然后将玻璃棒伸入饮料瓶内,盖紧瓶盖。
(2)将高低不同的2支蜡烛点燃,分别放在饮料瓶上高低支嘴处。
(3)连接CO2发生装置,通入CO2气体,当低处蜡烛熄灭后,用止气夹夹住低嘴处胶皮管,使低处小孔关闭,同时观察高处蜡烛的变化和石蕊试纸的变化。
3.4自制教具优点
①操作简单;②现象明显,成功率高;③将两个实验合二为一,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提高了实验效率;④实验用品廉价易得,易于加工,节约资源。
4自制探究燃烧条件实验装置
4.1自制背景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要求演示燃烧的条件实验需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但是许多教师将装置直接放在实验台上进行实验,实验时往往遇到以下问题:①铜片上白磷露置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的五氧化二磷白烟,污染空气;②薄铜片上白磷燃烧时不小心溅出火星引燃另一侧的红磷;③薄铜片放在烧杯口上离热水液面有一定空间距离,热传递缓慢,导致白磷开始燃烧需较长时间,实验等待时间长;④热水中的白磷用硬纸圈罩住稳定性差,当向白磷中通入氧气时,白磷很容易被吹走,实验现象不明显。
4.2自制装置
探究燃烧条件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
4.3实验操作
(1)分别向2支具支试管中装入少量红磷和一小块白磷,塞上橡皮塞,然后往500 mL大烧杯中加入300 mL开水。
(2)用试管夹分别夹持2支具支试管,同时放入开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3)将中间挖了1个小孔的橡皮塞放入开水中,然后用镊子夹1小块白磷放在橡皮塞中间小孔中,观察现象。再用充满O2的试管倒扣在橡皮塞上,并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4.4自制教具点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化学教师;具备;意识In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chemistry teacher should have the consciousness
Chen Gang
【Abstract】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requires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s should have several kinds of consciousness, that is geared to the needs of all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onsciousness, respect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grated”, “practical consciousness”.
【Key words】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Chemistry teacher; A; consciousness 在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多元智力理论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联系中学化学教育,笔者以为,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至少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的“全体意识”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人都至少具备七种智力,只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而已,也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传统的“差生”,可能只是语言智力或数理逻辑智力表现不够好,但其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可以相当出色。加德纳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教育,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使自己的智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智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力类型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体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教育。
2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智力发展的“民主意识”
我们常说:“这个学生化学学习不行,但体育(或音乐等)很棒”。显然,我们并没有把体育音乐(还有其他)列为智力范围。多元智力理论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它们都是智力,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同时,学生某项智力特别优异,并不表示他只有该项智力,也并不意味他的其他几项智力同样出色。在加德纳看来,学生智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受到教育的极大影响和制约。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及智力情况,使其优势智力得到更好发展。另外,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每个人的个性理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张扬,这都要求我们每个化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牢固树立民主意识,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地点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某些片面幼稚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的教育,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在举国上下构建全民族创新教育体系的今天。教师的民主意识应该是一个最起码盼前提。
3注重渗透,协调各学科影响的“综合意识”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一项智力的培养,虽然通常都有其特定的途径,但又不能仅仅限于这些途径。化学作为理科之一,无疑是培养学生数理逻辑智力的主要途径,但该项智力其实也可以通过语文、地理等学科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决不能用孤立片面的学科知识去分析,而需要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和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不仅与数学物理渗透,也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结合起来,打破学科间互不往来的旧传统,多接触勤交流,相互探讨,相互促进,加强相关学科内容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化学史的教学、矿藏资源与元素含量的分析、能源问题及其地理分布等。另外,既然每一项智力都可以通过各学科来培养,这同时也意味着在某一学科中也可以培养多种智力。化学学科中的各知识板块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是不一样的,物质结构理论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智力,化学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数理逻辑智力,而在化学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中则很注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智力。很明显,每个化学教师牢固树立“综合意识”(学科问综合和学科内综合),不仅符合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也是多元智力理论的要求。
4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意识”和密切联系实际的“实践意识”
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或创造某种有价值产品的能力,而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智力可归结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实验教学的大力加强、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开展,都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有效途径。另外,只有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提供机会让学生广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观察自然现象,关心科技动态,比如与诺贝尔化学奖有关的飞秒化学、手性碳原子;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绿色化学、酸雨、臭氧空洞;还有纳米材料、高能电池……把它们与化学课本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一定会大大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英语 英语学困生 转化
一、英语“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不存在智能的悬殊或学业的优劣,所存在的只是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时间的快慢。对教学内容理解、掌握较慢的学生常常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渐渐出现知识缺陷和能力欠缺,成为所谓的“学困生”。我们研究的高职院校英语“学困生”,指的是高职院校在读的学生中,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英语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其他学生,不能达到一般学习水平或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水平的学生。
二、英语“学困生”困在何处
1.困在缺乏学习兴趣。认为自己是非英语专业学生,毕业以后不可能从事与英语有关的职业,学习英语根本没用。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学习英语既无聊又枯燥,提不起兴趣。
2.困在英语基础差,缺乏信心。高职英语“学困生”,大多在初中、高中英语基础就很差。进入高职学习后,知识上欠账越来越多,认为自己距离高职英语需要达到的水平太远,产生焦虑、苦恼和失望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认为不是学习的料,根本不可能学好,怕学、厌学,甚至根本不参与学习活动,造成学习困难。
3.困在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吃苦精神较差,自主自立能力较差,自我要求不严。高职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一个凭借外界高压学习的状态转入一个自觉学习的氛围之中,难免会因为缺乏自制能力而放松学习,容易受外界一些事情的干扰、诱惑。英语“学困生”中有很多是网吧等娱乐场所的长客,他们的睡眠得不到保证,导致了经常性的迟到、缺课,上课无精打采、瞌睡走神。不良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正是“英语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难题。
4.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我们对“学困生”学习的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学困生”英语词汇量小,基础知识薄弱。上课不会记笔记,不能按时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课后没有预习、复习课本知识,也没有读英语、听英语的习惯。对很多“学困生”来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该怎样学习。
三、高职教师对于转化英语“学困生”问题的策略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是教师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因势利导, 从“学困生”感兴趣的人、事巧妙导入,适当延伸。通过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营造浓厚的英语教学氛围,“活化”课堂,从而加深印象,加强记忆,帮助理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从“英语学困生”实际出发, 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逐步增强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挖掘学困生的学习潜能,强调人人参与,改变“学困生”作“局外人”的角色。
2.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英语“学困生”由于英语基础差,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过渡焦虑的心理现象。语言学家克莱申认为,过渡焦虑会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兴奋异常,并相互感染,从而人人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高积极情感输出,情绪饱满,言语生动,授课轻松幽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进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建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关爱学困生,适当情感倾斜,人都是有感情的,“学困生”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教师要及时地关注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学困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学困生”的心态,听取他们的意见。甚至要多几分尊重、多几分理解。教学时甚至要有所倾斜和偏爱,让其体会到老师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老师有了感情,消除了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隔阂,才会听取老师的教诲。在这种情况下,对学困生及时进行引导,才会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对待“学困生”,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恒心,切忌粗暴、训斥或忽冷忽热。
4.因材施教,调整教学内容,让“学困生”参与学习。每个孩子都是有潜力可挖的,只要我们用关爱和赏识的目光来全面、客观地评价我们的每一位学生,然后针对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因人施教,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可塑之才。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情适当调整教学目标,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难度不能太深,提出的问题要通俗易懂。多给他们发言、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困生”有事可做。教师还应根据“学困生”的性格爱好,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 在不同的场合引导学生发挥其个性中积极的一面, 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还可从实际出发,进行补偿教学。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补偿教学。
5.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英语“学困生”的自学能力。针对英语“学困生”的困境,一对一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英语自学能力。例如科学地记忆单词的学习方法就很多:帮助“学困生”掌握基本的拼读规则,学会根据读音记单词;教会学生运用词根、词缀、派生等方法科学记忆单词等等,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6.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困生”的课堂练习,发言和讨论给予积极的评价,将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自信心的加强反过来会促进学生进一步参与,从而形成课堂活动的良性循环。教师应该坚持恰到好处地多表扬、少批评。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 即使只是作业、学习态度、上课发言中的点滴进步,都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应点到为止,对事不对人,且最好集中处理以免打断正常教学。尽可能地亲近、关注“英语学困生”,让“学困生”感到老师发自内心的关心与赞赏,意识到自己也是很棒的,并不是被老师忽视、看轻的对象,从而激发他们的心灵之光,强化其求知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钱在森. 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6.
[2]龙婷,胡燕. 论高职“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M]. 江西教育科研,2007.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化学教师;具备; 几种意识
在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多元智力理论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联系中学化学教育,笔者以为,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至少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1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的“全体意识”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人都至少具备七种智力,只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而已,也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传统的“差生”,可能只是语言智力或数理逻辑智力表现不够好,但其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可以相当出色。加德纳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教育,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使自己的智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智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力类型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体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教育。
2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智力发展的“民主意识” 我们常说:“这个学生化学学习不行,但体育(或音乐等)很棒”。显然,我们并没有把体育音乐(还有其他)列为智力范围。多元智力理论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它们都是智力,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同时,学生某项智力特别优异,并不表示他只有该项智力,也并不意味他的其他几项智力同样出色。在加德纳看来,学生智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受到教育的极大影响和制约。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及智力情况,使其优势智力得到更好发展。另外,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每个人的个性理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张扬,这都要求我们每个化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牢固树立民主意识,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地点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某些片面幼稚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的教育,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在举国上下构建全民族创新教育体系的今天。教师的民主意识应该是一个最起码的前提。
3 注重渗透.协调各学科影响的“综合意识”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一项智力的培养,虽然通常都有其特定的途径,但又不能仅仅限于这些途径。化学作为理科之一,无疑是培养学生数理逻辑智力的主要途径,但该项智力其实也可以通过语文、地理等学科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决不能用孤立片面的学科知识去分析,而需要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和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不仅与数学物理渗透,也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结合起来,打破学科间互不往来的旧传统,多接触勤交流,相互探讨,相互促进,加强相关学科内容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化学史的教学、矿藏资源与元素含量的分析、能源问题及其地理分布等。另外,既然每一项智力都可以通过各学科来培养,这同时也意味着在某一学科中也可以培养多种智力。化学学科中的各知识板块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是不一样的,物质结构理论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智力,化学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数理逻辑智力,而在化学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中则很注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智力。很明显,每个化学教师牢固树立“综合意识”(学科间综合和学科内综合),不仅符合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也是多元智力理论的要求。
4 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意识”和密切联系实际的“实践意识” 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或创造某种有价值产品的能力,而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智力可归结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实验教学的大力加强、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开展,都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有效途径。另外,只有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提供机会让学生广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观察自然现象,关心科技动态,比如与诺贝尔化学奖有关的飞秒化学、手性碳原子;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绿色化学、酸雨、臭氧空洞;还有纳米材料、高能电池……把它们与化学课本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一定会大大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