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辩论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25 16:04:20

序论:在您撰写辩论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辩论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 编辑活动特点 交互主体 动态性关系 创造性符号活动

张建,美学博士,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影视编导与传播系副主任;夏光富,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教授;李金正,重庆大学出版社。

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编辑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编辑主体依据自身的技术、知识和经验,结合市场需求和受众趣味进行策划、组稿、文字编辑、版式设计等,以形成符合一定指标规范体系的纸质、音像或数字文本的符号性、创造性活动。其中,编辑主体亦即编者或编辑,在某种意义上,编辑主体既联通了读者和作者,亦是这二者本身;文本是指编辑活动的对象,根据不同的阐释向度,文本亦作原稿、作品或源文本;社会文化语境,这里指的是特定的编者和文本的存在语境。编者、文本及其存在语境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编辑活动的结构性要素,三者之间紧密相关、密不可分,这一关系模式使编辑活动呈现如下特点:

编辑活动绝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编辑主体对文本客体的单向度的操作加工。诚然,编者以其技术规范和个性风格改造了文本,使文本存在于具体的操作场域之中,并最终被纳入特定的指标规范体系。但是,事实上,不仅任何具体的操作主体和客体对象都存在于召唤和被召唤的关系模式之中,而且,每一个被经验到的文本自身的知识也将被深深嵌入主体性结构之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部分又将进一步转化为编者的知识经验或“先结构”,从而不断地拓宽其接受空间,进而将其带入编辑活动中来,如此反复,以至构成了一个无限开放的循环结构。不只如此,在编辑活动的结构要素中,文本与文本、文本与语境、编者与编者等的关系莫不如是,这种关系模式正如学者所言:“60年来的编辑学研究发现,编辑主体在架构文化媒介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往往并不表现为单一的、孤立的个体独创性,而是与创作主体、复制主体、阅读主体等交互启发、协力推进的组合性创构。其创构的成果(即上文所谓的文本――引者注),也是具有共生性和交互性的媒介。”[1]在此意义上,编辑活动就是密密交织的编辑关系网络的展开过程。

据此,编辑学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编辑关系研究,它要探讨编辑活动的各种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单纯的编辑主体对文本客体的审读、编排、设计等具体的工作环节。这些环节在整个编辑学理论架构中固然不可或缺,但它远不是全部,更不是全部的重心之所在;仅就编辑关系网络中编辑主体与文本客体的关系而言,编辑学就不仅要研究“编者向文本的生成”问题(这是传统逻辑的进路),而且要考查“文本向编者的生成”问题,即编辑主体所历经的实践过程对其自身的经验性塑造,这也就是上文所述文本知识对编辑主体经验结构的植入,以及由此造成的两者之间的循环关系结构。显而易见,编辑主体和文本客体各自都不是封闭性、对立性的存在,而是一种相互融入、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交往过程。

二、编辑活动是动态性地生成的,而不是一种现成性的存在

编辑活动是一种交互性的关系网络的展开过程,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进入编辑关系网络,或者说,每一个独立的编辑事件一旦发生,编者、文本及其存在语境这三个要素必然都将变换其现成性的存在方式,进入具体的编辑情境:首先,作为编辑主体,编者必须克服其日常性,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那样,一切私念、松散、怠惰等等现成性的日常经验都不被鼓励带进编辑活动中来,因为这完全不利于真正的“编辑主体”的生成;其次,作为编辑对象,文本必须克服其物理属性,亦即,能指锁链必须实时地转化成所指意义;最后,作为编辑语境,外在世界及其关系(包括物理世界、意识形态、市场环境、编辑指标规范体系等等)必须被克服其客观实在性,成为知识经验,或者说,成为存在于编者意识中的知识“文本”,并参与到具体的编辑实践中来。可见,基于编辑活动自身的规定性,编辑关系网络一旦被打开,它的结构要素必然会脱离其现成性,各自生成为编辑过程中的具体的活动要素。

强调编辑工作的生成性,将编辑工作指认为一种“活动”,或者说一种意义上的具体“实践”,本质上都是在力求证明编辑工作是一种动态性、过程性和事件性的行为,它绝不是孤立静止的文本客体等待编辑主体前来改造和排定,相反,主体和客体只有在其本质功能实现的过程中才真正存在。编辑主体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主体,而只是编辑作业中的主体;同样,文本客体既不是一堆现成的字迹凌乱的稿件,亦不是一本已审定的成书,而是当这两者被编辑主体所编辑时所生成的存在物。强调编辑活动的动态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论上,这是对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转变;在实践上,它高度强调了编辑工作中各种构成元素的必要性及其复杂的动态性关系,从而避免了对编辑工作进行孤立、静止和简单化的线性理解,而且也说明了具体编辑工作过程一定程度上的非特定化、非确定性特点。

三、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符号操作活动

编辑活动不是自我封闭的、静态的结构系统,而是一个多维交叉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正是这种交叉性和生成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向未来开放的、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创造性过程。编辑活动就是将编者的知识、创想、才情、趣味、追求、理想等贯注于具体的筹划、整理、采录、润饰、撰修、编排、审定等编辑作业中去的创造性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又不同于劳动创造和真正的艺术创作,它与前者的区别在于,编辑活动的操作手段不是纯粹物质意义上的劳动工具,而是被精神化了的符号工具;与后者的区别在于,艺术创造的符号是自我指涉的能指系统,也就是说,艺术符号作为“审美符号……并不指称外在事物,它仅指自身……艺术传达的事物是超现实的审美意象,它没有外延,不是抽象符号,而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2]而编辑活动中的符号系统则与此不同,它是能指和所指的交互指涉,能指符号并不具有完全的自足性或自洽性。虽然编辑符号系统由于牵涉到艺术文本而变得比较复杂,但是,即便是对于纯艺术文本的编辑加工,也决然不同于读者式的纯粹的无功利的静观,因为编辑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物理实践,它要实时地对能指符号的秩序、语法、修辞等进行调理、修正和改观,以使之纳入特定的指标规范体系。编辑活动的这一物理意义上的实践操作之维的存在,使编者从根本上不能完全达到作者和读者的所能领受到的高度的审美,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纯粹静观、保持必要的审美距离的活动,在此,不断被分割、被打断的编辑过程使得编辑主体的经验意识中无法生成一个完满的审美意象,因此,也就上升不到传统美学所设定的超越性的那种“永恒的彼岸”或“源初存在境遇”。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说,编辑活动既不同于劳动创造,也不同于纯粹的艺术创造,它介于两者之间,是一种在符号理性支配下的精神创造活动。

对编辑活动的这种创造性和美学性的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它表明编辑活动在本质意义上也是一种美学实践,尽管它未必是一种纯美学的艺术创造活动,但一旦它具备美学的本质属性,也就意味着其实际作业过程必须将美学的原则和元素引介进来,否则就是一种脱离或违背其本质性规定的“非法操作”,最终的结果必然会带来“不合法”的产品,进而招致市场挫败。这一点在“日常生活审美化”日益盛行、美学向编辑行业不断逼近的今天,是非常重要的。编辑活动的这个特点正为美学融入编辑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结 语

编辑活动的一般特点须在各编辑学分支学科中得到实质性保留

以上我们在哲学的高度深刻论述了编辑活动的一般特点,这些特点共同设定了编辑活动的本体性规定,它既使编辑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也是普通编辑学首要的研究内容,而且,当普通编辑学被解域化为不同的分支学科或边缘学科时,我们认为,这些根本特点也应该得到实质性的保留,惟其如此,才能在不失一般性特点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学科视域中进一步探讨其特殊规定性。我们将这一点看做一个基本的知识学预设。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修辞格 变异性 语法变异 语音变异 文字变异 逻辑变异 词语搭配使用变异

修辞格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语言形式。修辞格是人们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人们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修辞格的运用,丰富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人们的情感世界更加生动精彩。修辞既是人们对语言的创造使用,那在形式上就必然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变异,也就是说,修辞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变异性,包括对语法的变异、语音的变异、文字的变异、逻辑的变异以及词语搭配使用的变异。

一、语法变异

修辞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它不像科学语言那样要遵循语法规范,艺术语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语法规范的超越。“语法以表达理性为唯一目的,而修辞则以表达情感为主,为了表达情感,修辞往往不受物理之真的限制,而描绘的是心理感受,描写的是心理宇宙之真,不是物理世界之真。”①例如:

【1】大雨初晴的地面就像天堂的舷窗突开,楼前楼后的几片水洼地,镜面一样,里面却是天,异常清澈的天和云。以前路面也有过积水,可是,好像从来没有这样天堂窗景的感觉,好像连路过的风,都屏住了呼吸,呵护着水洼地面的至清至净,它纹丝不动。仿佛你一伸脚,就踏到了天堂。 (小说月报《豌豆巅》)

这样的语言描写,如果从语法的角度看,它必然是不规范的。就像句中的“风”,它会“屏住呼吸”吗?“风”怎么懂得“呵护”呢?这样的句子不符合事实,但却符合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它表面上不符合物理之真,但它却创造了一个忠实于审美主体的情感世界。语言是人对世界的认识在心里的内化,它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既有理性的,也有情感的。人对世界的感知总是因人而异,正因为这样,人们才能创造出这么新奇的语言。

二、语音变异

在修辞活动中,语言表达者经常会利用语音的变异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以达到某种修辞目的。在所有的修辞格中,双关和飞白是利用语音变异的典型代表。如:

【1】风吹桃树桃花谢,

雨打李花李花落。

棒打烂锣锣更破,

花谢锣破怎唱歌! (《刘三姐》)

【2】凯蒙寝具,为“梦享”而生。梦享中国,“五”动全城寝具文化节! (云南信息报)

例【1】中,“桃”、“李”、“锣”与地主莫怀仁请来同刘三姐对歌的“陶”、“李”、“罗”三个秀才的姓同音,刘三姐利用双关中的谐音双关,狠狠地奚落和嘲讽了这三个蠢秀才,表现了刘三姐聪明、直率的性格。例【2】中的“梦”与这个寝具名称中的“蒙”谐音,这既是为名称作解释,也是在为品牌做宣传,可谓一语双关、一举两得。例【2】中的“五动”与“舞动”是飞白的用法,这里把“舞”写成“五”,一是暗示活动时间是在五一劳动节期间,二是暗示活动期间全场五折,这样的广告,真是对语言的极度创新,让人充分体验到了语言的魅力!

三、文字变异

修辞格在使用过程中,对文字的变异是很常见的。这种变异在跳脱和成语的活用中比较普遍。如:

【1】 余荩哀求般地说,让我走。又说,放了我吧,放了我们吧。可那西窗的斜阳……(不过是海市蜃楼,无望的幻影,你就看不到吗?余荩心想。) (小说月报《流动青楼》)

【2】 一个大反派倒下了,兔死who悲还真的很难说。动辄就说who之大幸,既失之天真,也有麻痹大众之嫌。 (云南信息报《兔死who悲》)

例【1】中使用的修辞格是跳脱,该用文字表述的部分作者却用了“……”来描写,让人有了遐想的空间,言尽意不尽,生动的反映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绝望和烦乱的思绪,使人回味后才能得其意于言外。例【2】中使用的修辞格是成语活用。“兔死who悲”是从“兔死狐悲”抽换而成的,用来分析死后国内各界的反应,可为形象生动,让人耳目一新。

四、逻辑变异

语言大体上可分为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科学语言要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规范,而艺术语言则是对语法规范的违背,它服从于情感逻辑,符合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比如移就和通感。例:

【1】他只是那么不声不响的,像一股温暖的微风,使大家感到点柔软的兴奋。(老舍《四世同堂》)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修辞格对逻辑的超越。“兴奋”本是人内心的一种感觉,作者用一个“柔软”来修饰它,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但这样的语言却显得那么新颖、形象,它比那些符合逻辑的语言形式更能打动人心,更有生命力。

五、词语搭配使用的变异

很多情况下,修辞格会对词语的搭配使用进行调整,组成很多看似无法搭配的句子,但细细品味,我们便能体会到语言那种富于变化的“个性”。例如在拟人和拈连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修辞格对词语的灵活运用。例:

【1】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作家。这并非是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是时时袭击我的心……(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2】这个冬天总是下雨,淅淅沥沥的,到处湿漉漉,这又湿又冷的冬天似乎把什么都冻住了,连爱情也冻住了。 (琼瑶《彩霞满天》)

例【1】中写“悲愤”时用了一个“袭击”,这是拟人的手法,两者本来是不能搭配在一起的,可往往这种超常搭配更能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感,把作者的那种悲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例【2】用的是拈连修辞格,说冬天冻住了一切,也冻住了爱情,这就使得整个语言有了一种跳动的灵性,也多了一份美感,让人遐想无限。

总之,修辞格以它特殊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创造了另一个语言天地,在这里,所有的语言都超越了科学语言的规则,体现为一种对语言的变异性、创造性。在修辞的世界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语言的灵动魅力,修辞的语言是一种跳动着的、有生命的语言。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第3篇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分类的前提是确定分类的范畴。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范畴的界定必然要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义出发。笔者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定为:最终以传播新近发生的意见性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电视传播手段。因此,以这种传播手段为核心的电视节目都属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传统意义上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定为一种节目形态有本质的区别。故本文分类的范畴包括: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部分谈话类节目、一部分资讯类新闻专题、以“说新闻”见著的民生新闻节目、读报类节目。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类型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根据意见性信息与事实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占据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两大类。

一、主评型。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的比例几近4:1,叙述性信息基本是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闻由头。这种类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电视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电子媒介,必将要发挥它的传播符号优势。因此,在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承载意见性信息的最佳传播符号必定是口语,而最佳传播渠道便是谈话。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谈话的场景必将影响人们观点的表达,从而制约意见性信息的传播效果。为进一步加深对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认识,依据不同的交流方式结合成功的案例又将这类节目分为三种模式。

(一)以《时事开讲》为模型的对话式新闻评论。《时事开讲》作为我国第一档“个人化的新闻评论节目”①自1999年创办以来一直是凤凰卫视的王牌节目,并引发了凤凰卫视评论节目的成型。该节目采用两人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评论员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扮演的却是“发球者”的角色,因此评论员成为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凤凰卫视也因此成就了曹景行、石齐平、阮次山这些明星评论员。此外,这种模式的新闻评论节目还有《央视论坛》《新闻1+1》等。

(二)以《锵锵三人行》为模型的家常式新闻评论。《锵锵三人行》所表现的正是处于私密空间家人、朋友闲聊的场景。三个人,三杯茶,把大家关注的问题提出来,不设门槛,随意轻松地闲谈,甚至会经常跑题。这正是人们生活中每天都会体验的交流方式,跟家人聊天寻求一吐为快,这些话也是聊给自己听的。这也同样成为《锵锵三人行》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在家常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身兼“发球者”“踢球者”两个角色,主持人成为了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有人评价《锵锵三人行》失去了窦文涛,也失去了它的品牌效应。苏州电视台的《三剑客》也是这种模型的代表。

(三)以《实话实说》为模型的沙龙式新闻评论。这里的《实话实说》是指早期由崔永元主持的以多方观点交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部分节目。这些节目坚守了“每周一个话题,每题一个热点,每点一次舌战,每战一道火花”的理念。这也正是沙龙式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目前正处于发展中的《一虎一席谈》《时事辩论会》以及央视新开播的《我的今日之最》都是沙龙式新闻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沙龙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嘉宾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这时扮演的是“裁判员”的角色。主持人的不参与是为了保持辩论双方观点性信息的平衡,同时为现场嘉宾或者场外嘉宾预留第三方立场,最终使节目呈现出尽可能多元化的意见性信息。

二、述评结合型。述评结合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比例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比例近似1:1,另一类比例近似1:4。笔者将比例近1:1且以两种信息交替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边述边评型,将比例近似1:4且以两种信息平行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述后点评型。

同时,一方面,依据承载节目内容主要传播符号的不同,将边述边评型又分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焦点访谈》为模型的调查式新闻评论节目。在这种模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画面是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用事实说话”的“镜头”是叙述性信息的主要表达方式。另一种是以《新闻会客厅》为模型的新闻当事人访谈式新闻评论节目。这种模式则是以声音作为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叙述性信息主要是通过新闻当事人的“现场口述”来表达。

另一方面,沿用人们熟知的节目类型名称,将具备鲜明的主持人点评风格的述后点评型分为三大类:一是资讯组合类,以《中国周刊》《世界周刊》为典型代表。在这类节目中,除了主持人尖锐的点评外,节目新闻信息的特别组合为主持人的点评起到了铺垫作用。二是民生新闻类,以《1860新闻眼》《南京零距离》为典型代表,主持人通过“说新闻”,一语点醒梦中人。三是读报类,以《第一时间・马斌读报》《有报天天读》为代表。主持人

通过解读后的总结来树立节目的舆论导向。

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辨析

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所划分的两大类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的基本构成要素、时效性、审美性以及受众参与性等方面都具备各自的特点。

一、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基本要素辨析。主持人和嘉宾(或新闻评论员)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核心要素。随着近年来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已经走出了《焦点访谈》类评论节目“主持人核心式”的一元化模式,呈现出“主持人核心式”“嘉宾核心式”“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等多元化的形态,这些形态也是与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类型相互对应的,主要表现为:

(一)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主要呈现“嘉宾核心式”和“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两大形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嘉宾核心式”体现在以《时事开讲》为模型的对话式新闻评论节目中。在这类新闻评论节目中,用“新闻评论员核心式”代替“嘉宾核心式”更为准确。另一方面,“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体现在家常式新闻评论节目和沙龙式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缺一不可,两者都需要一定的稳定性,才能保证节目的固定风格。

(二)述评结合型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主要呈现出“主持人核心式”的形态。主持人在这些类型的节目中,既是叙述性信息的载体又是意见性信息的载体,虽然叙述性信息的传播方式不同,但主持人(出境记者)对意见性信息的点评才是节目的关键要素。因此,主持人的点评与这类节目密切相关,是节目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思辨性辨析。新闻评论节目中思辨的过程即是论点、论据、论证的构成过程。论点、论据、论证成立的基础是客观性。因此,新闻评论节目的思辨性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客观性基础之上的。作为载体的电视对新闻事实客观性的表述方式,因为声画符号的优势,以至于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更多用纪实性来替代客观性。新闻评论节目应以思辨性为核心,当电视的纪实性凸现时,评论节目的思辨性也随之被弱化了,述评类新闻评论节目就是其典型代表。随着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节目的思辨性将逐渐被凸现出来,而新闻画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思辨性深入发展的空间,因此,有声语言才是拓展节目思辨性较好的传播符号。当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对话逐渐成为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表达形式。节目思辨性也并非因画面的缺失而失去了其依存的客观性,众多此类节目的成功说明主持人和嘉宾语言陈述方式的科学性能有效地保证事实的客观性。

因此,思辨性随着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其地位会越来越突出,发展领域也会随之扩大,表达手段更是多样化。目前,它既是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的最大特征,同时是所有新闻评论节目的生存之本。

三、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参与性辨析。主评型和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因为传播信息比例和节目形态的差异以至于受众参与性在节目中也有不同的体现。

当新闻评论节目的早期形态――言论性短评和政论片出现后,有学者归结了“以言论为主的电视评论节目在接受学上的效果越来越弱化”这样的结论,同时将原因定为“节目对事实的转述及其结论,使受众‘可以选择’和‘参与选择’的内在要求基本不能实现。”②这种情形在《时事开讲》《实话实说》等一系列言论节目成功后得以改变。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的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其接受效果并没有弱化,受众“可以选择”和“参与选择”的要求也得以实现。受众的“参与性评论”已经不是《焦点访谈》制片人赵微所说的“通过对记者提供的事实的理性思考,共同参与完成对事件的评论”,而是受众具备了真正的发言权,我们可以在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随时听到受众的声音,无论是在现场,还是通过电话连线或者网上留言。

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受众的参与性依然通过提供事实来获得,受众更多是作为新闻当事人出现在节目内容中。此外,众多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参与性还是有限的,主持人的单向主观传递,成为了这些节目的特色。

通过以上对两大类型新闻评论节目的评析,我们应该意识到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将是多元化的,新闻评论节目间的区别将更加细化。只有综合各方面的要素深入剖析,才能找到打造新闻评论节目品牌的关键点。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栏目责编:胡江银

注释:

第4篇

中国社会关系内涵的起源

虽然“社会关系”一词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极为常见,但在中国的传统典籍以及《辞海》等书籍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许多研究表明,社会关系的内涵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那么简单。[1]社会学者边燕杰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理论是一套关于伦理本位、关系导向、以“熟、亲、信”为特征的知识体系。[2]尽管“社会关系”的内涵在中国随着时间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但毋庸置疑,其至今仍延续了传统中国社会哲学的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3-5]从儒家思想的角度,中国社会关系的内涵主要源于人伦观、差序格局观和“缘”观三个方面。1.人伦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伦关系,传统人际观的“五伦”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五伦”的“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五伦”即指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及朋友关系。纷繁世象,万千人群尽在五伦之中。一个社会,要想安定祥和,就必须要有正常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要“敦睦人伦”,现代中国社会仍存留着这些思想。此外,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伦”也指中国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1]《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强调人际关系中各自的规范要求;孔子则强调以“孝悌”为仁之本的家庭伦理;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重要思想。①这种伦理通则导致人际关系的道德化,这也是区分中西方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6]在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类似于一种契约关系,故推崇私人权益关系,重视保护个人权利,强调“天赋人权”、“权利本位”,要求把尽可能多的社会活动均纳入到法律的框架中,实现“法治”;而在中国,社会关系更多倾向于用道德来约束,“法治”之外更重视“德治”与“人治”。[7]因此,中国的社会关系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更多不是评价双方的交往是否合乎规制规则,而是评价其是否合乎道德准则,是否“和谐”,更多是心理上的满意程度。2.差序格局观在有关中国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中,最具概括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其《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这一观点。[4]他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照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建构的,中国人在处理“己”与“群”的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的关系便产生了差序。每个人都是自己关系格局的中心,与中心距离的远近不同,形成了种种亲疏程度不同、质量不一的差序关系,权利和义务也就由其在同心圆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显然,处于差序关系中心的是血缘关系,因为这是一种先赋性关系,不论你是否愿意,出生之后就自然存在。[1]然后,随着后天的交往,波纹中心的“自己”会选择不同的人形成不同亲密程度的关系,波纹逐渐推出去,私人关系不断增加构成复杂的关系网络。与中国传统社会相对应的是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认为,“团体格局”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因此,每个个体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3.“缘”观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宿命观念,他们经常用“缘”来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及其性质进行解释。因此,血缘、地缘和业缘成为情感建立的基础。血缘关系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中国“血浓于水”讲的就是血缘关系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地缘关系是指以地理位置为连接纽带,由于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共同生活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故土、乡亲观念就是这种关系的反映①。中国人很重视地缘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各个地方都有“老乡会”等团体。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讲的就是这种以地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关系。业缘关系是人们由于职业或工作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现代的业缘关系可以包括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以及竞争关系等。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及业缘关系对中国人建立其关系网络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事实上,对个人关系深入探究会发现,多数人与其关系对象之间都存在某种“缘”。因此,在中国,对社会关系深入探究会发现,多数人与其关系对象之间都存在某种“缘”。建立关系的双方通常要寻求某些种族、地理或工作上的共同社会特点[8],这与受“神本位”和“个人主义”影响的西方存在明显差异。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讲究权利与义务,这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例如,在家庭中“父辈养育子女到18岁,18岁以后就靠子女自己”;在企业中则“完全依据业绩和表现来判定员工的用或不用”等。中国的社会关系则固定在特殊的社会体系中,形成特殊的界限(如学校、城镇以及工作单位等),这种关系可能基于某种联系而不断扩充,也可能基于个人的经历而重新“洗牌”,因此关系基础有一定的弹性。[1]

中国新企业社会关系的特征

对当前中国新企业而言,社会关系既是一种为了获得市场信息和资源而建立的具有工具性和契约性的经济交换对称关系,又是一种沿袭了数千年的亲情伦理和不对称社会交往模式,同时还是转型时期应对制度性支持缺失和环境不确定性的必要战略选择。因此,其所蕴含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比在成熟经济下更为复杂。[9-11]西方企业的生产运营及交易活动更多建立在公平法则的基础上,依照利益导向进行决策,相关交往方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源交换,不会对彼此之间的个人情感进行过多考虑,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社会关系特征[15];然而,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企业经营活动则不仅仅是简单的依赖于市场契约性的活动,相关交往方既是一个地位、资源、角色附带的抽象主体,更是具有情感因素的活生生的人,“人情”比“信息”更重要,“认识谁(whoyouknow)”比“知道什么(whatyouknow)”更重要,“信息”的传递往往是“人情”关系的结果,而不是原因;[2]因此,中国企业的社会关系具有既包含工具性成分,也包含情感性成分的复杂特征。1.中国新企业情感性社会关系特征情感性关系主要表现为情感交换,经济活动领域则更多地体现为关系方之间的感情和信任。(1)感情感情是指双方之间相互理解和联系的程度,是关系双方的情感性承诺。[13]这种情感来自于孔子道德体系中的“仁”,所谓“仁者爱人”,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与感情。两个人有关系不代表有感情,双方关系的质量可以通过感情来反映。在中国,关系的驱动因素不是组织承诺而是交往双方之间的承诺,尤其在新企业创建初期,正式制度缺乏的时候[14],创业者之间的个人关系往往决定了企业合作的可能性。研究访谈中,常常听到创业者在评价交易伙伴时,有这样的说法:“我们是哥们”或“我们认识多年,关系不错”,话里面更多地表露出创业者关系中蕴含的感情因素,以及个人之间良好关系与企业合作关系的等同。西方的一些企业管理者错认为“行贿”在中国是建立关系的最好方式,这实际高估了“送礼”和“请客”等行为在中国关系中的分量。[13]事实上,物质交换只是建立并维持关系的一种方式,可能对一次易有较大帮助,但受“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重于义,小人重于利”等传统思想影响的许多创业者普遍认为,钱买不来感情,感情才是决定双方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1]因此,企业之间想要建立质量较高的关系,需要持续性的感情投入。(2)信任信任是构成企业间社会网络的重要维度之一。[15]社会学家巴伯尔研究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特定性信任,即对他人做事能力的信任和对他人友好、善良意图的期待。[16]中西方新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两种信任类型的倾向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在新企业创建年限短、资信等级不高的情况下,西方企业对创业者及其创业团队“能力的信任”在组织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并起主导作用;在中国,对创业者及其团队成员“人品的信任”则更为重要。许多时候,信任主要是通过真诚而非能力得到[1],典型的表现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企业之间可以基于相互之间的信任,在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时,向对方发送货物或者提供帮助,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就中国新企业而言,信任既可能有助于企业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以及构建企业的合法性,也可能会带来因缺乏明确的契约约定而产生的经济纠纷。2.中国新企业工具性社会关系特征一般来说,工具性社会关系是一种资源交换性质的市场关系,交往主要是为了满足彼此需要。企业经营活动中有明确责权利限定的契约性关系是最典型的工具性关系。但这里为了强调中国情境下工具性社会关系的特征,我们将重点就互惠和面子的工具性作用展开论述,而将契约关系作为题中应有之意,不再赘述。(1)互惠互惠是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产生于中国人际交换行为的基本模式———“人情”,类似于英文单词“favor”,通过相互之间的支持及利益交换来实现。[17]人情在中国的广泛存在导致了一个个人情嵌入型的互惠关系网络。在互惠网络内,由于相互间的关联及潜在合作利益,形成了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彼此间主动或被动地给予一定“关照”和“恩惠”[18],受惠方总要在适宜的场合回报施惠方,这也是儒家思想强调的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当然,这种互惠交换并不存在严格的对等性。中国古往今来的人情法则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旦清算、明算、互不相欠,就成了不通人情的表现,相互之间的关系质量也就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的终结。新企业在创建、经营过程中,经常需要与各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方进行交往,交往过程中角色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企业扮演着资源支配者的角色,而另一些时候则成为资源请托者[17],这种互惠性的社会关系满足经营活动交往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实现共赢。在中国企业间的互惠性关系不仅仅是履行合同的“责任”,还是一种“债务”,就债务的程度而言,是由双方有着多少及多深的人情往来而决定。[1](2)面子面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现象,儒家主张家庭本位,等级制度与宗法伦理,这些思想构成了面子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面子既是一个人的公众形象,也是通过一个或者多个被他人认可的社会角色累积而成的个人在社会体系中的位置,更是国人用以维持森严的等级差异以及人际稳定的社会意识。日常生活中,如“打狗还要看主人”、“不看僧面看佛面”等很多常用语,都诠释了面子的含义。在我国,面子对新企业市场合法性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合法性理论认为,新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合法性程度,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实现生存和成长。[19]中国创业者的社会关系对弥补新企业合法性缺失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企业社会关系中有权势的人越多,越有地位,则面子越大,面子越大则企业合法性越不容易受到质疑。与市场或者社会中“面子”较大者构建社会关系,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起到或明示或暗示的作用,企业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将得到提升。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最有面子的莫过于官员和政府。如果新企业与某些官员或者政府部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对于互惠交往方来说是一种体现企业市场实力的积极信号,新企业会因此赢得一个较宽松的经营活动条件或环境,这也是中国的许多创业者和企业家非常乐意成为“红顶商人”的原因之一。当然,在中国企业的社会关系中,情感性和工具性关系并非完全割裂,工具性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常以情感性关系为基础,情感性关系又通过工具性关系得以不断加深和提升。在人情机制的作用下,中国企业社会关系呈现出工具性与情感性共存共生的微妙态势。

转型情境下中国新企业社会关系的演化

第5篇

[关键词] 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形成发展

根据关于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观点来看,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形成正是有人类社会以来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不断完善的结果。在“医院人际关系”这一称谓前冠以“现代”二字,不仅表明了这一过程的不断延续直到今天,也包含了其本身仍在发展变化的深刻寓意。

一、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医院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生产力水平和医学科技的影响和制约的,与整个自然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面到立体多维的医院人际关系,期间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原始医学的人际关系

原始医学在人类社会医学发展史上占据了漫长的时间,包括有早期的图腾幻想医学及其晚期的巫术医学。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和减轻痛苦,研究各种动物、植物、矿物对生物体的利害特征,或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或通过畜养动物身上观察某些植物的疗效来寻找治病的方法,如某些植物有毒,某些植物能治疗或减轻疾病,原始人类知道用砭石、棘刺、骨针作为外科手术工具,用于取出异物、开放脓肿、施行放血术。尽管这些做法仍是原始人类保护生命的本能,但在原始思维指导下的原始人类通过观察、思索,再加上把原始的经验积累起来,使无意识的动物本能逐渐过渡到有意识的人类原始医疗经验的积累。虽然这一时期医疗活动的人际关系非常简单,没有医业分工,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自救、互救,更没有形成过固定的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但正是基于这种原始的互相帮助才得以使其在恶劣的条件下求得生存。

2.古代医学的人际关系

古代医学的最大进步体现在医学逐渐地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并且出现了医业分工,像我国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名医扁鹊,秦汉时期名医张仲景,东汉末年外科杰出名医华佗。古代时期,个体医疗是医疗的主要形式,医者主要多为个体行医。许多医生游历乡间为民治病,当然,很多医者属于“座门等患”的“座堂”先生。古代医学主要是经验医学,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医生通过为病人治病而谋生,病人为治病而求助于医生,是相对平等的供求交换关系。古代时期医院萌芽已出现,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代在各国都城设立残废院,在公元2年汉朝建立最早的收容传染病的隔离院,东汉时建立了军医院叫“庵芦”,元代军医院叫“安乐堂”。这一时期医院的人际关系也只是较以往相对复杂些,独立个体行医仍是当时条件下医疗的主要形式,这些医者间少有往来,多是通过口口相传、著书立说为人所知。

3.近代医院的人际关系

近代医学开始于“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在16,17世纪步入封建社会后期,由于手工业工厂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关系瓦解,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使医学摆脱了僧侣的统治,克服了唯心主义的束缚,使医学的发展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更相结合。近代医学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建立在分析实验的基础上,近代实验医学的标志就是近代医院的产生,近代医院成为社会医疗的主要形式。[1]尽管同一时期还有大量个体医疗的存在,但无论从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能力和物质条件来说,医院都处于领先地位,个体医疗从此退居辅助、边缘地位。近代医院为适应近代实验医学的发展,实现了专科分工,医护分工,医技分工,集体协作医疗。尽管分科、分工不细,但这些分工与集体协作仍是近代医院基本特征。

近代医院人际关系开始走向复杂,主要有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医生与护士之间的关系,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医生与医技人员之间的关系。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近代医院人际关系中的主要关系,医患关系既有“主仆关系”,又有“平等合作”的关系,人际关系既有集体协作的关系,又有同行竞争的关系。这一点,前些年曾有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剧《神医喜来乐》,就集中鲜明地塑造了晚清末期宫廷、民间医者之间医德医术的矛盾对立乃至大时代背景下中外医者之间的智慧的交叉与碰撞。

4.现代医院人际关系

20世纪中期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由于电子、核子、计算机等最新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大量高新技术渗入医学领域,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并且为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医学科学技术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飞速发展。多学科的互相渗透,促使医学也产生了众多新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现代免疫学、遗传工程、病理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进入现代医学阶段,医学迅速发展。本世纪70年代,欧美等工业、科技先进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医院发展阶段。这是现代化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这股大潮已席卷全球。虽然现代医院的发展还不够全面和充分,远未到终点,但这一切都昭示了现代医院发展的趋势。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呈现出立体多维的结构体系。人际交往剧增,人际关系复杂多样,联系广泛,呈现网络状,并有多向合作、互相交流沟通的特点。人际关系还有国际化趋势、法规化趋势。人际关系多种类型并存,多种形式同在。

二、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现代医学模式由近代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科学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1)医学发展的高速化,发明与应用周期明显缩短,知识更新加快;(2)医学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使一些医学体系呈现立体多维网络化;(3)微观与宏观研究两级并进,医学科学社会化趋势明显加大;(4)大量新技术,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医学研究科学化;(5)重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人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医学工作者不仅重视人体微观低层次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而且重视整体性,如精神与躯体的平衡;(6)医学科学国际化的趋势。医学科学研究打破国界,医学科学技术相互引进。现代医学和现代医院的发展,使现代医院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明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在现代医院发展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医院分科精细,医务人员分工专一,医疗活动必须在集体协作之下共同完成,这就需要医务人员之间要“避免相妒,凡事求真,言必由衷;应谦恭有礼地相处,不可任意批评,更不能再患者或其家属面前”起争执。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主要有以下四点:

1.多维联系趋势

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科分工精细,病人从诊断到治疗药经过许多科室,许多医务人员。因此,病人要得到及时的诊治,从心理上和行为上要与多方发生联系,希望得到各方面的“关照”。医务人员越来越懂得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注意接触病人,同病人主动建立联系,以加强心理治疗。因此,病人与医生都主动建立多维联系和进行信息、心理的交流,心灵的沟通。

2.经济关系强化趋势

现代医院既讲社会效益,也讲经济效益;现代医院既讲管理,也讲经营;现代医生既讲奉献,也必须追求个人价值和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双方始终存在着经济关系,这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患者具有病人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医务人员通常也具有医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因此,近年来医患之间的经济关系在不断强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到整个医疗卫生体系,小到每个医疗科室内部的利益合理分配问题。

3.法规化趋势

传统医院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伦理道德规范维系的,通过人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和社会舆论来调节、约束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单靠伦理准则来规范约束医务人员彼此之间的行为显然是不够的,即便单靠行政管理也是不完整的。因此,对现代医院医务人员彼此间权益、地位关系的立法,不妨成为一种构想,并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促使之成为维护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制度和重要手段。

4.国际化趋势

由于现代各国都扩大对外开放,国际间交流不断扩大,医学科学技术打破国界,各国医务人员之间相互交流、接触日趋增多,而这种交流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医学发展的高端水平和未来的趋势。相信在未来,不仅一个国家内部的医务人员可以在本国内跨地区行医,亦可以实现各国医务人员间的跨国行医,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医疗人才、资源互补,而不再只限于学术上的交流。因此,现代医院医生必须适应人际关系的国际化趋势。

通过深入挖掘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演变发展进程以及综合概述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对我们现代医院建设的深刻意义。现今,国内学者对于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既往的研究也局限于某些特定专业立场。例如管理人员对医患关系矛盾冲突根源进行深入挖掘,护理专业学者从维护护理工作人员权益出发对医护间各种现象研究较多,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对其与临床间关系研究较多……当然,这些都不乏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我们更需要能够站在一个全面统筹的高度对现代医院人际关系作整体、深入、权威的把握,才能对现代医院人际关系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真正理顺现代医疗活动中所衍生的各项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医院发展的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王志杰: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5:7

[2]王志杰: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5:8

第6篇

关键字:变频空调,特点,维修方法

中图分类号:TB49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变频空调指的是在原普通空调的基础上使用了变频专用的压缩机,增多了变频控制系统。变频空调是目前空调市场的重要产品,市场上大部分的空调都升级成为了变频空调,变频空调的出现不仅节约了时间,也节省了能源,与现如今倡导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互呼应。文章对变频空调的特点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变频空调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

2、变频空调的工作原理

变频空调指的就是智能化的操作系统,在原先的空调的结构之上再增加一个电脑控制的变频器。变频空调器的作用是改变电源的输出频率,从而达到操纵压缩机和风扇电机的旋转速度的功能,从而实现空调的制冷功能。室温传感器设置在室内,在将室内的一个温度进行分析和感应之后将这些信号传到室外的操作运行系统之上,室外的系统就会对从室内传送的信号进行分析,根据计算出来的数据来确定压缩电动机的运转频率。如果内外温差太大的话,则采用的是高速运转,当温差进一步缩短的时候,就逐渐地转为低速运转。如果出现室内气温变化太快的情况,运转频率也会出现大范围的波动情况。变频的出现,是对压缩机运转速度的一个调控,实现室内空调承受变化的一个需求情况。

3、变频空调的特点

3.1恒温节能

在变频空调刚刚开始运转的时候,工作系统主要是进行一个20~30Hz的低频运转,在经历过一个简单的热身工作之后,再转向告诉运转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室内的温度调节到预设温度,在达到预设目标之后,压缩机处在一个低速运转的状态,用来进行对室温的一个维持工作,这样的高低变速在温度的保持和能源的节省上都有出众的表现。

3.2在运转过程中,噪声降低

以往的普通空调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风扇只有3档的调节,所以往往造成空调的噪声会很大。而现在的变频空调安在室内的风扇风速变化有12档,会随着压缩机的工作改变工作的频率,这样就能有效地降低噪音的产生,实现一种低噪声的运转模式。而且,变频空调将室内温度调节到预设温度所需的时间只有普通空调的一半,所以,也降低机器的一个震动周期,这样会显得更加的安静,不会对室内工作生活学习的人造成影响。而且变频空调器的低温制热效果非常好,因为变频空调器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化霜工作,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制暖的工作当中,室内温度不会因为外部的霜降等天气的影响而降低太多,可以让在室内的人觉得更加的舒服。

3.3对电网电压的适应性更强

在夏季,由于用电的高速增长,会导致外部的电压系统不稳定的情况,普通的空调在遇到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内部系统故障的情况。变频空调器的出现就能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消除。因为变频空调器的适应电压范围都是在187~242V之间,这样大的区间能够让变频空调器完全适应外界的电压变化。而且在标配电压之下,大部分的变频空调能够比标配电压还要低大约30%,也就是说即使是154V的外部电压,空调也能正常地进行运转和工作,这就完全解决了电压起伏不定的问题。再者由于长时间都处在一个较低的额定值的状态中,对压缩机的机械耗损降低了,可以延长空调机的使用寿命,而且在使用过程当中的错误运行也会更少,让使用者觉得安心。

3.4采用电子膨胀阀

在电子膨胀阀运用到变频空调器中后,安置在室内的机器计算系统就会根据在膨胀阀进出口的温度传感器来进行一个收集温度数据的工作,通过温度数据对比,来实时控制制冷剂流量和变频压缩机互相协作着进行工作,能够将工作效率大大地提高。

3.5发展适应新国际,APF有所提高

近几年变频空调的发展日益迅速,其不但在中国具有一定的占有率,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其占有率也逐渐提高。据相关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变频空调市场占有率已突破50%,在日本则已达到100%。随着空调普及率的不断增加,对于空调的节能效率、运转使用状态的评价也愈加地受到重视,并且不断变化提高,APF便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评价指标。空调一般被用来夏季制冷使用,而制热性能往往不受到重视,所以,在我国旧版变频能效标准中,单冷和冷暖空调的能源效率评价指标都是SEER(制冷季节能效比)。而在新修订的标准中,引入了全新的APF指标,对于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要考察在规定工况条件下,空调制冷和制热运行时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的最小允许值。随着我国关于变频空调新标准的出台以及空调产业的转型和结构升级,变频空调其自身独特的节能效果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

4、变频空调机常出现的问题及维修方法

4.1空调室外机不工作

第一,空调打开后,对室外机电压进行检查,确定其是否为220V,若不足220V,则需对外机和室内的连接进行检查,确定室内机主板正确连接,否则需对室内机主板进行更换。第二,若上电蜂鸣器不响,则需对变压器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第三,若外机电压为220V,则需对外机主板上红色指示灯进行检查,若正常则可能为外机连接线发生了松动,同时检查电源模块p+、N-间是否发生300V的直流电压,若没有,则需对电抗器、整流桥和接线情况进行检查。若外机主板指示灯不亮,则需对电源模块与主板信号之间的连接线(共10根)进行检查,确定其未发生接触不良或松脱,若不行,则需更换机器的电源模块,模块更换过程中,在模块与散热器之间应涂上散热膏。第四,若室外机有独立电源,且红色指示灯亮,但外机仍未启动,需要对内、外通讯情况进行检查。第五,若开机11分钟左右时停机,而且无法再次启动,则需对室内管温感温包的开路情况进行检查,若开机后再启动,但是外风机无法启动,则需对室内、外感温头是否发生短路情况进行检查。

4.2空调开机后一直低频运转

对化霜感温包、压缩机、室外环境及室内管温是否存在阻值不正常、短路或开路现象进行检查。应根据房间的面积来确定所选变频空调器 P 数的大小,一般 1P 机使用在不大于 14 m2房间。尽量避免在超面积的情况下使用,不要将温度设置过低,使用时最好设置在“自动”档,此时既舒适又节电。

4.3变频柜机故障代码及解决方法

第一,检查是否存在压缩机感温包短路、过载保护器短路、模块保护、排气温度过高、压缩机过热、空调压缩机电流过大等现象。第二,检查室内机蒸发器是否处于防冻结保护状态,确定室内感温包无开路。第三,检查是否存在室内外通讯故障,确定室内外连接线无接错,控制办与信号线的连接处插口无松动,检查是否存在控制器损坏现象。

4.4制热时,室内机不工作

检查内、外机电源连接线是否连接正确,电源线有无接地现象,若上述检查均正常,则需及时更换室内机主控板。在空调器出现故障时,可先将室内机控制器上的开关放在“试运行”档上,此时微控制器控制向变频器输出50 Hz的电源。如这时空调器能运转,而且保持频率稳定,一般可认为整个控制系统无大问题,可着重检查各传感器是否完好。假如这时空调器无法运行,则可能整个系统有故障。如果空调器出现频率无法升、降与保护性关机等故障,应首先考虑检查传感器。可用万用表电阻档(R x 100SZ)测其电阻,然后试加热,看其阻值是否变化。有时传感器虽能随温度变化,但其控制特性已变差也会引起变频器控制不正常。

结束语

变频空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在以后的生活总,将会有更多更好的产品出现,人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便利。变频空调的卓越优势正将普通的空调全部淘汰下去,这就是强者生存的原理和法则。工作者只有正视变频空调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才会使变频空调立足于市场的不败地位。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医学论文;新闻特征;编辑;论文质量

医学期刊是医学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起着推广科研成果、普及医学知识、共享医疗经验的桥梁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信息的传播,更讲究时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将有价值的医疗信息准确、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是每位编辑人员应尽的义务。如何将新闻报道中的效率、简练及严谨运用到医学论文的编辑中,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信息收集。信息是医学论文得以传播的来源,而作者是信息的直接提供者,作者队伍的稳定和充实,是期刊赖以生存的基础,开发和选择优质信息是期刊质量的保证。编辑要善于发现作者,并对其提供的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加以鉴别。对于信息的收集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约稿上,可通过学术交流、调研或座谈、网络约稿等多种方式进行。另外,信息的收集还包括反馈信息的收集,主要体现在医学论文的引用率方面,反馈信息的好坏可以使编辑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并有目的地选择和培养作者群体。

编辑加工。作者提供的信息往往不够规范、严谨,只有经过编辑的选择、甄别、分类,并经过整理、加工后,才能以出版物的形式输出。从信息再创造的角度看,编辑在科学知识的积累方面既是协力开发者,又是择优传播者,肩负着推动医疗信息正确传播的使命。促使信息的传播是编辑活动的主要内容,要想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对编辑的文字加工能力、医疗动态的掌控能力、信息的鉴别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医学期刊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信息的筛选,帮助作者或直接参与原始信息的加工,使之既符合科技期刊的规范化要求,又具有临床指导或科研学术价值。

出版发行。医学期刊只有在有效时间内广建传播渠道,才能使最新的医疗信息及时、广泛地传达给读者,才会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医学信息的传播,还有赖于期刊的出版和发行。互联网的发展为医学期刊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与传统出版传播方式相比,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便于查询等优点。有效利用网络,办好医学期刊的网络版,可以更好地传播医疗信息及科研成果。

医学论文具有的新闻特征

注重时效。19世纪80年代美联社提出新闻应具备五个条件: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其中时间(when)排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医学论文具有新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时效方面。医学论文应当提供当前最新的医疗信息,所探讨的内容应是先进的、前沿的。GB/T7714-2005国家标准规定:医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宜选用3~5年内公开发表的文章。这充分说明了医学论文不同于其他论文,它特别强调时效问题。

人称的运用。尽管在人称的使用上大家一直有争议,但在新标准颁布之前医学刊物仍要遵循使用第三人称这一规范。医学论文中,第一人称一般指代的是全体作者、某实验室或科研机构,因此,在论文中多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等记叙方法,一般不用“我”。如果是作者本人的意见所指,用“笔者”、“本实验”或“本课题”等代替更好一些。闫建军等也认为在科技论文中不用第一人称“我”为好,这样能够更客观地说明问题,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1]

修辞手法的选择。修辞手法包括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吴士文先生在《现代汉语修辞手段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认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陈望道则认为:积极修辞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适应具体题旨意境而采取的语言超常规运用的方法、技巧或规律,为增加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常采用排比、拟人、比喻、反语等表现手法;消极修辞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适应具体题旨意境而采用的常规的语言方法、技巧或规律,一般以词义明确、语句通顺、布局严谨、语言平稳、无歧义为特征。[2]无论是新闻写作还是医学论文,都应将准确叙述、措辞严谨放在首位,二者在文中均不应夹杂任何修饰手法来夸大或缩小事实,也无需刻意渲染所报道的内容,文字表达力求准确无误,阐明事实即可。因此,新闻写作和医学论文均应选择的修辞手法是消极修辞。

准确报道,客观评价。无论是新闻报道中的事件叙述,还是医学论文中医疗信息或科研成果的推广,都应尽量使用标准化语言,切忌使用模糊词语、添加个人情感的议论和评判。医学名词要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为标准,中文药物名称以2005年出版的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的名称为准,英文名称则采用国际专用药名,不得用商品名称。医学论文在强调科技标准用语的同时,还要使用标准的计量单位、符号和缩略语,应做到三忌:忌含糊,忌歧义,忌随意轻率。[3]不使用各种副词,比如“大约”、“几乎”等程度副词,或“马上”、“一会儿”等时间副词。[4]

独创性。与新闻报道一样,医学论文对所报道的实验结果、医疗成果或讲述的科研过程不能重复、模仿,更不能有抄袭他人的情况,要在充分的事实依据、严密的论证下得出结果,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及科学性,是可以经得起实践检验、科学论证的。比如:“Raman光谱法与经典方法验证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的研究”一文就是讲述拉曼光谱法是一种快速、直接、对样品无损伤、不同于其他方法的、当前最新的、最理想的检查固体分散体分散性的方法,全文围绕一种新方法的介绍,具有独创性,并列举了许多实验方法和数据,经得起同行的评判和科学验证。

借鉴新闻学特征,提升期刊编辑质量

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时效性在期刊的编辑发行中体现在保证期刊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稿件处理效率,缩短刊期。我国《著作权法》规定30天内要明确答复作者稿件的处理结果。医学期刊尤其注重研究成果的及时报道,如果出版时间过长,就会失去意义,甚至出现知识产权被他人抢先注册的麻烦。因此,加速编辑出版的现代化步伐,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并优化工作流程,科学地控制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增强期刊的时效性,是避免信息贬值的关键所在。

扩大信息传播范围。由于医学期刊受众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是信息得以有效传播的关键。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人们不满足于传统的阅读,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从网络上获得信息,各种数据库的建立为期刊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快捷和便利,积极加入数据库,加大宣传力度,可最大限度地增强医学期刊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利于开放式访问的进行。扩大传播范围,还体现在增加刊物的信息量方面,信息量的增加有利于期刊的推广和普及,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作者踊跃投稿,使期刊出版发行得以良性循环。

严格遵循规范化标准。医学论文的规范性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符合科学规律、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论文中所提供的研究方法、实验数据是读者和同行可以依照步骤实施的。规范化处理医学论文,具体体现在对信息加工的准确、客观、真实。所以,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同时,对作者文字陈述的真实性,实验的过程、结果及所得数据应准确判断,并严格执行国际流行的准确(correct)、简明(concise)、连贯(consistent)、完整(complete)的4C标准进行编辑[5]。

综上所述,从新闻学角度分析医学期刊的特征和共性,能更客观、准确地把握期刊编辑各个流程的特性,可以将新闻学中的时效性、客观性、准确性、创新性等特点运用到医学论文的编辑中,并依此优化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医疗动态及时、广泛地传播给受众群体,进一步扩大期刊的发展空间,增强期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闫建军,杨丽霞.论科技期刊编辑的著作权职业敏感性[J].编辑学报,2006(5).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吴彤.新闻视角下科技论文的编辑特点[J].新闻爱好者,2011(2).

[4]高时阔,黎文丽,郭开选.科技论文文体结构所体现的美学特征[J].编辑学报,2006(3).

[5]Brooks B S,Sissors J Z.The art of Editing[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