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04:17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教学管理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
一、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企业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将其借鉴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中,即为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TQMT模式),采用这一方法将使院校教育管理进一步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TQMT模式就是根据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宗旨,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程设置、专业内容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全员性、全方位和诸多环节的全面管理。教学质量应从人才质量、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全面地理解把握。人才质量是目标,教学质量是核心,服务质量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人才模式设计阶段、人才培养阶段及人才使用反馈阶段。这三个阶段都要求高职院校所有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以及与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良好配合,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管理特征。
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1)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要求。要经常性地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对用人的要求,要不断完善他们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一所高职院校能否办好,全靠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社会对用人的要求了解到什么程度。(2)要保证学生质量。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用工要求,这需要学校投人很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应保证学校自身财政状况的运转形成良性循环。(3)把培养社会亟需人才放在首位。学生的需求是随着知识的更新及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必须根据学生及社会的要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及时调整,把培养社会亟需人才放在首位。(4)加强教师员工系统培训。必须对教师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对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教学管理知识、一些工具、材料、信息及动手能力等都清楚明白,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论文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高校教学
21世纪是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逐步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种新型的市场经济形态下,知识资源正逐渐代替物质资源成为核心要素在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伴随着知识资源作用的日益凸现,社会的各种管理活动也将重心转移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上来,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的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与增值,通过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组织竞争力,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一员,在应用和实施知识管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是知识资源生产,传播、创新、应用的集散地,也是知识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如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必将对高校教学改革和未来的生存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高校在开展知识管理活动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尚未成熟。在此背景下,本文就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并结合高校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初步探讨。
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一词最初是由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PeterDruck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知识管理的诞生虽已有二十多年,但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被社会各组织和学术界所关注有关知识管理的概念,目前尚无定论,虽然存在不同的界定,但总结各家学派的观点,还是能从其中找到共同点,比如说: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知识管理关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等。本文在借鉴这些共同点的基础上,引用著名的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ArthurAn-derson)对知识管理的界定,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通过比较通俗化的公式来表述什么是知识管理,如图一所示:
根据公式所表达的意思,知识管理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人与知识充分结合以实现知识分享(共享)的管理过程,分享的深度、广度、速度越大,知识管理所成就的价值就越大。从以上公式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有关知识管理的几个要点:
(1)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公式中“P+K”并非人与知识的简单累加,而应强调人在知识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因为知识来自于人的思维,唯有人才能创造知识,任何组织都无法不藉由人而自行创造知识,因此知识管理的核心应是人,知识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2)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这一分类最初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提出的,也就是把人的知识分为能够表达出来且易于传播的那部分和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不易传播的部分。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较难实现的往往是对隐性知识的分享,因此,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是知识管理应用过程中关注的重要内容。
(3)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公式中的“+”代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与知识的有效结合更多依赖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4)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中人对知识的有效分享和创新,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从而实现组织最终管理目标。知识的分享和创新是衡量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志。
2高校教学中知识管理的内容
结合上述知识管理的内涵,高校知识管理应指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学校各成员充分共享和创新知识的良好环境,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以实现最终教学管理目标的过程。高校知识管理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学活动是典型的知识的传播、获取、积累、共享、创新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应用知识管理能够较好的发挥出知识管理的效用和价值。高校教学中应用知识管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2.1个人知识管理
高校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互动的过程,因此高校教学中知识管理的内容首当其冲应是个人知识管理,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需要时刻加强自身的知识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尤其是在高校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能独立思考,具有更高知识渴求的大学生,教师更需要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以达到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教与学是相互的,不仅教师个人需要进行知识管理,学生个人也需要进行知识管理。现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严重弊端—“填鸭式”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善于积极思考,未能将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在学生中开展知识管理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知识的不良现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2组织知识管理
高校知识管理仅靠个人知识管理还难以实现最终管理目标,还需要从宏观上加强学校组织知识管理。教师和学生作为个体成员需要学校组织为个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知识、管理知识的氛围,为教师和学生个体进行有效知识管理创造良好条件。学校组织知识管理应首先体现在学校领导及各级中层干部对知识管理的认同与支持,领导层对学校的教学改革等政策方针具有重要影响力,而中层干部又较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具体情况,只有领导层和中层干部先具有强烈的知识管理意识和实施决心,才能真正激发基层教师和学生的热情,促进知识管理的成功。学校组织知识管理还应包括学校各部门知识资源的有效共享,如果各部门都各自为阵,形成知识孤岛或知识垄断,即使部门内部知识管理再强,也很难依靠个别部门来带动整个学校知识管理的发展。只有各部门有效沟通,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整体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此外,学校组织知识管理还应包括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知识管理。
2.3信息技术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特别是互联网的诞生,实现了全球知识共享的格局。现在各高校都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经常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如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交流,利用校园电子数据库搜索和获取知识资源等。学校各部门也都通过信息技术如电子教务系统来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除校园内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有效共享外,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管理是高校知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有效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3如何在高校教学中有效实施知识管理
3.1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在这里着重分析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参考执行。作为教师个人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l)树立知识管理意识。很多教师有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意识,但却缺乏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意识,从而导致自身在专业教学上一直停滞不前,未能有新的突破。教师应养成良好的知识管理习惯,对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有意识的记录、整理、加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知识体系,进而在教学教研中取得成就。
(2)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管理知识。教师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如有些教师有写笔记的习惯,就可以通过笔记、日记的途径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有些教师擅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通过网络或各种计算机软件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
(3)善于与他人共享知识。获取知识过程的本身即是知识共享的结果。与人交流,不仅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自身知识管理目的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与同行、与家长和社会的交流,由此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解决好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3.2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校应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师生教学营造一个和谐上进的学习知识、管理知识的氛围。构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求学校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严重阻碍高校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和畅通,容易扼杀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扁平化、网络化组织结构能够提高学校成员对知识的反应和决策速度,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因此学校应坚持撤消一切形式化的组织,减少中层管理阶层,使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其次是树立共同愿景。学校组织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师生勾画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将个人目标与组织使命有效结合,调动师生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这样师生才能从内心接受并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活动。最后学校应为师生知识管理创造有利条件。为促进知识管理建设发展,学校应采取具体措施来满足师生知识管理的需求。如为教师提供定期的业务培训与进修机会,不定期的开展教研室、系部内外的教学思想交流会,邀请校内外优秀教师或专家进行讲座交流等;师生之间可通过建立网络平台进行实时交流,为学生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学习沙龙、头脑风暴等形式的校园活动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师生获取新的知识,促成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3.3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说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围绕知识管理所开展的技术很多,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技术、搜索引擎技术、文档管理技术等。这些知识管理技术能够帮助组织扩大知识采集范围、提高知识采集速度、降低知识采集成本,高效可靠地存储和积累知识,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简单快捷的通道,扩大知识共享的范围,降低知识传播的成本。学校在对知识进行采集、交流、共享、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软、硬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信息技术,避免盲目选择错误和不适当的技术,认为越昂贵的软件与硬件就越能解决问题;避免对技术产生过度依赖,视技术为唯一的解决方案。信息技术只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技术能否真正发挥效用,关键还是要看人对技术的有效驾驭.因此,学校在开展知识管理技术时还是要回到“以人为本”,为师生知识管理提供服务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 档案管理
一、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下:
1.我国高职院校档案意识不到位,学院领导、教师大多数重视教学工作和其它行政工作,然而忽视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档案的意识不到位,觉得备好课、整理好教学课才、教好书才是职责,至于教学成果是否有效,似乎与己无关,况且有些教师还不愿意把教学成果上交归档。由于高职院校教学老师不是专业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时常会在材料科学分类、备案、归档、等重要方面存在欠缺,这样长久以来会给以后工作留下不必要的麻烦,更会造成组卷不合理、借取不规范、没有明确的登记、档案材料再用时不易找到,并且导致教学过程中形成大量重要的教学材料流失,更无法保证教学档案管理完整性。
2.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普遍缺乏。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各院系、部门的档案管理员敬业素质普遍缺乏,如: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不是学专业出身,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并且对归档文件及档案保存价值意识缺乏应有的鉴别能力和保存价值。严重使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有些高职院系或部门的档案工作是由院系的老师兼任(或有学生监管),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来看管、统计、保存。才使得更多的教学材料流失。这些兼职人员一方面由于平时忙于教学、科研、人事、办公室等事务性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另外一方面也没有机会接受专业的档案管理业务培训与实践,更无法实现档案的优化管理。
3.有些档案信息不足,档案管理效率不是高。目前,有许多高职院校中存在着信息开发不足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系与各部门之间的教学档案管理互相封闭,并且无法相互借鉴和交流。尽管有些高校加大了管理教学改革力度,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些问题仍比较突出,不少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设施、设备、技术的投入、人力物力、使而不注重其效益的产出。现实是21世纪是一个网络、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
二、 要高度认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具有一定的教学信息、参考价值和作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便利于教学单位及各人,所更好的掌握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措施、效果,更利于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的基木情况,对于了解教学全貌和教学的质量水平等都很重要。此外,高校教师需要了解历年的任课情况和教学效果、从事教学法研究等,都需查阅教学档案。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方式,很难适应于不断改革深化的管理工作。如今档案管理引入多媒体文件、实现图,能够更加真实有效地再现当时的活动情况,从而强化了文件对社会的记忆和再现功能。
三、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措施。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始了新的一轮人才培养模式评估水平,评估70.8%的相关内容都集中在教学管理中,作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应该抓住这个时机,顺势加强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1) 各院系领导要重视、完善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领导要做好管理工作、要重视、要看到教学档案存在的有效价值,做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要放在第一位来抓,要明确注重教学管理记录。形成以高职院校领导为主体的教学档案管理团队,要明确分工到各部门、各系部与个人分别设立领导小组来管理,负责指导、收集和整理个部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并接受教育处办公室、档案室的监督和指导工作,要明确建立考核制度,对于那些没有完成教学档案收集或者是收集材料不够完善、整理不够规范的哪些部门要纳入年度的考核制度中去,对于未完成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要给与处罚,对于优秀部门和个人要给与奖励。
(2)要做好平时立卷和整理工作。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利用。由于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复杂化,并且有分散,要做好平时的立卷和归档工作尤为关键。如:在校学生注册资料、新生入学资料、缴费状况、学生学籍异动、基本信息更改、毕业生名单、就业信息、导师分配等重要资料,要是平日里做不好收集和归档工作,要是等到明年的六或九月份在收集中处理,这样会导致更多零散的重要资料文件丢失,我们要在实际的操作中有一些最基本的分类,如:新生入学资料、新生缴费状况、基本信息更改或者毕业生名单、就业信息、导师分配等把工作中形成的文件要及时分类放在相应的文档中,方便使用,并且要注明资料名称。平日的立卷和整理工作其实就是一个档案意识的形成过程,做好日常工作才能保证教学档案管理的利用质量
结束语:总之,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水平要提高,需要我们不断的从思想上、行动上去追求、去创新、去实践,这是一项重而远的工作,只要我们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改进之途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水平必将有一个更好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试论规范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途径》中国科技教育第3期、作者:江莹。
[2]《浅议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05期 作者:段艺萍;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是高校深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管理重心下移,逐步扩大了学院管理的自主权,逐渐形成了校院的两级管理体制。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对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也对教学秘书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而目前国内对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研究较少,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对教学秘书的工作有一点启示作用。
高校的教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教学管理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务管理人员,尤其是教学秘书,在这种情形下,教学秘书的管理范围扩大了,教学秘书承担的教学管理工作量增多了。同时,教学秘书的工作质量又反过来影响到学院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现阶段对教学秘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存在问题
1.1 对教学秘书岗位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一方面:传统观念认为,教学秘书工作只能起到“传话筒、保管员”的作用。教学秘书工作只是一种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排课调课、数据统计、材料上报、会议记录、沟通信息、整理保管教学档案等是其主要工作内容。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人们对教学秘书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教学秘书在基层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同时,教学秘书在职称、职务、工资待遇、评奖、学习、培训等方面都比同等学历但不同岗位的人机会少,这样严重挫伤了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人心浮动、队伍不稳,容易导致一些学历高、能力强的教学秘书一有机会就会转为教师或调离本岗位。
另一方面:教学秘书的人员配置随意性很大,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很难根据岗位要求安排人员,结果造成许多教学单位的教学秘书对该院系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使得在落实具有院系特点的教学工作时非常困难。而且教学秘书基本没有参加过学校教学部门组织的正规岗位培训,繁琐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学秘书缺乏时间潜心学习教学管理知识,从而制约了教学秘书管理能力的提高,影响了院、系教学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上述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高校对教学秘书岗位重视不够。忽视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秘书所做的工作只是简单事务性工作,教学秘书工作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教学秘书在基层教学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被轻视,使得在教学秘书人员的配备、业务学习、工作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成了学校管理方面的盲点。随着教学秘书在诸多方面与其他人员差距拉大,而且教学秘书工作复杂繁重琐碎,容易造成教学秘书心理上的不平衡,严重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1.2 专业性的培训理念有待树立
尽管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聘用了一批较高学历的教学秘书,但教学秘书的专业性、知识性仍未得到足够重视,绝大多数学校未对教学秘书进行培训。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不熟悉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下,导致理论知识和技能缺乏。教学秘书队伍对教学工作仍以经验型管理为主,谈不上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很容易适应不了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1.3 教学秘书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在很多高校,教学秘书工作量大,事情琐碎、繁杂、业务繁重,辅大,服务性强,无偿劳动多,承担的责任大。为了避免出现教学事故,教学秘书往往疲于应付各项工作,一个院系即使有上百名教师和上千名学生,也仅仅只有一、二名教学秘书,使大部分教学秘书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更多的只是充当“救火队员”,导致个人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2.解决途径
2.1 提高认识,充分肯定教学秘书工作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秘书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多因素的动态过程,没有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即使有再好的教学设施和条件,也不能卓有成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秘书的专业应该是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管理研究,而且应在高等学校诸多的管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应在职称、职务、工资待遇、评奖、学习、培训等方面重视教学秘书这一群体。
2.2 加强培训,提高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
为了教学管理工作能上台阶,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管理岗位培训,多给教学秘书创造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机会与条件,开拓教学秘书的视野,提高教学秘书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应鼓励教学秘书积极进取,在学历、专业知识水平等方面加强学习,提高技能,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
2.3 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
信息网络时代,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教学秘书不但需要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尽可能地了解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将现代教学管理理念运用到实践中,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开展教学管理,并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首先,在工作中要逐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有创新才有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只有不断创新,高校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教学秘书在做好服务性、辅、协调性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新情况,思考新问题,提出新办法。
其次,提高计算机管理操作能力。随着高等学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应用,教学秘书掌握计算机运用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学秘书应提高信息知识及计算机管理操作能力,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以适应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要求,跟上时代步伐。
最后,增强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学秘书要传递和反馈信息,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应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即:文字表达能力。即运用书面语言进行应用写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汇报工作、回答问题、提出建议等,这就要求秘书讲话既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简意赅,又要条理分明,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时,要显示教学秘书人员应有的修养和风度。
3.小结
总而言之,为更好的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工作体制,学校应重视教学秘书的管理作用。而教学秘书也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不断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教学管理进一步走上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轨道,然后更好、更规范的落实校院两级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胡春光,黄文彬.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4).
[2]汪梅臻,胡杰.高等学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3]周于烽.基于校院两级管理下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7).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是高校深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管理重心下移,逐步扩大了学院管理的自主权,逐渐形成了校院的两级管理体制。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对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也对教学秘书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而目前国内对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研究较少,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对教学秘书的工作有一点启示作用。
高校的教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教学管理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务管理人员,尤其是教学秘书,在这种情形下,教学秘书的管理范围扩大了,教学秘书承担的教学管理工作量增多了。同时,教学秘书的工作质量又反过来影响到学院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现阶段对教学秘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存在问题
1.1 对教学秘书岗位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一方面:传统观念认为,教学秘书工作只能起到“传话筒、保管员”的作用。教学秘书工作只是一种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排课调课、数据统计、材料上报、会议记录、沟通信息、整理保管教学档案等是其主要工作内容。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人们对教学秘书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教学秘书在基层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同时,教学秘书在职称、职务、工资待遇、评奖、学习、培训等方面都比同等学历但不同岗位的人机会少,这样严重挫伤了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人心浮动、队伍不稳,容易导致一些学历高、能力强的教学秘书一有机会就会转为教师或调离本岗位。
另一方面:教学秘书的人员配置随意性很大,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很难根据岗位要求安排人员,结果造成许多教学单位的教学秘书对该院系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使得在落实具有院系特点的教学工作时非常困难。而且教学秘书基本没有参加过学校教学部门组织的正规岗位培训,繁琐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学秘书缺乏时间潜心学习教学管理知识,从而制约了教学秘书管理能力的提高,影响了院、系教学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上述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高校对教学秘书岗位重视不够。忽视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秘书所做的工作只是简单事务性工作,教学秘书工作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教学秘书在基层教学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被轻视,使得在教学秘书人员的配备、业务学习、工作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成了学校管理方面的盲点。随着教学秘书在诸多方面与其他人员差距拉大,而且教学秘书工作复杂繁重琐碎,容易造成教学秘书心理上的不平衡,严重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1.2 专业性的培训理念有待树立
尽管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聘用了一批较高学历的教学秘书,但教学秘书的专业性、知识性仍未得到足够重视,绝大多数学校未对教学秘书进行培训。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不熟悉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下,导致理论知识和技能缺乏。教学秘书队伍对教学工作仍以经验型管理为主,谈不上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很容易适应不了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1.3 教学秘书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在很多高校,教学秘书工作量大,事情琐碎、繁杂、业务繁重,辅大,服务性强,无偿劳动多,承担的责任大。为了避免出现教学事故,教学秘书往往疲于应付各项工作,一个院系即使有上百名教师和上千名学生,也仅仅只有一、二名教学秘书,使大部分教学秘书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更多的只是充当“救火队员”,导致个人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2.解决途径
2.1 提高认识,充分肯定教学秘书工作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秘书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多因素的动态过程,没有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即使有再好的教学设施和条件,也不能卓有成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秘书的专业应该是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管理研究,而且应在高等学校诸多的管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应在职称、职务、工资待遇、评奖、学习、培训等方面重视教学秘书这一群体。
2.2 加强培训,提高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
为了教学管理工作能上台阶,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管理岗位培训,多给教学秘书创造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机会与条件,开拓教学秘书的视野,提高教学秘书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应鼓励教学秘书积极进取,在学历、专业知识水平等方面加强学习,提高技能,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
2.3 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
信息网络时代,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教学秘书不但需要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尽可能地了解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将现代教学管理理念运用到实践中,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开展教学管理,并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首先,在工作中要逐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有创新才有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只有不断创新,高校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教学秘书在做好服务性、辅、协调性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新情况,思考新问题,提出新办法。
其次,提高计算机管理操作能力。随着高等学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应用,教学秘书掌握计算机运用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学秘书应提高信息知识及计算机管理操作能力,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以适应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要求,跟上时代步伐。
最后,增强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学秘书要传递和反馈信息,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应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即:文字表达能力。即运用书面语言进行应用写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汇报工作、回答问题、提出建议等,这就要求秘书讲话既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简意赅,又要条理分明,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时,要显示教学秘书人员应有的修养和风度。
3.小结
总而言之,为更好的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工作体制,学校应重视教学秘书的管理作用。而教学秘书也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不断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教学管理进一步走上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轨道,然后更好、更规范的落实校院两级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胡春光,黄文彬.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4).
[2]汪梅臻,胡杰.高等学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3]周于烽.基于校院两级管理下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7).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认知;认识;实践
在全社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下,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始终,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上就应引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
一、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是企业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将其借鉴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中,即为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TQMT模式),我们采用这一方法,将使院校教育管理进一步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TQMT模式就是根据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宗旨,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程设置、专业内容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全员性、全方位和诸多环节的全面管理。教学质量应从人才质量、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全面地理解把握。其中人才质量是目标,教学质量是核心,服务质量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人才模式设计阶段、人才培养阶段及人才使用反馈阶段。这三个阶段都要求高职院校所有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以及与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良好配合,而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管理特征。
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一)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要求
要经常性地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对用人的要求,要不断完善他们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一所高职院校能否办好,全靠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社会对用人的要求了解到什么程度。
(二)要保证学生质量
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使培养的学生学有所用及不断符合社会用工要求,这需要学校投人很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注意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在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应保证学校自身财政状况的运转形成良性循环。
(三)把培养社会亟需人才放在首位
学生的需求是随着知识的更新及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及社会的要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及时调整,把培养社会亟需人才放在首位。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四)加强教师员工系统培训
必须对教师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对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教学管理知识、一些工具、材料、信息及动手能力等都清楚明白,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来。
三、高职院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人才模式设计
高职院校人才设计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处理好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坚持系统与要素的统一,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高职院校人才设计一方面要注意结合高校学生的基本素质特点,量体裁衣,应把高校人才设计的大模式转化为各种具体的质量化指标,并把这些指标贯穿于教学管理当中以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结合高等教育的特色,合理分层次设计高校人才。
(二)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教学质量、学习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一阶段是整个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可着手从以下几个环节具体做起:一是要重点抓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设施(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各种硬件)的质量管理、测评和改进。二是要特别把住三个“关口”,即生源的“进口”和教师的“进口”,教材及教学设备仪器“进口”和“转口”关,学生的升留级。三是要建立一整套对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及生理心理素质进行测评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其中能力素质是指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各种能力,包括学习拓展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三)人才使用反馈
人才的使用是对高职院校人才设计和培养阶段质量的最终检验。把它作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阶段,是指对毕业生使用状况的调查并及时反馈到人才目标和培养过程的再设计中去,而这一阶段恰恰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和不定期走访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调查毕业生本人,检验在校所培养的能力素质和所学的知识能否适应工作需要和社会竞争环境。还可以向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的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策略
一、地方师范院校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的标准。地方师范院校依托地方,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了合格师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教师的综合化趋势发展,地方师范院校出现了生源危机、办学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强、教学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等的诸多方面的问题。地方师范院校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积极采取一定对策,努力提高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师范院校质量管理的目的是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调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引领学校办学质量走向卓越。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
地方师范院校传统课堂教学中基本上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而学生对教师的这些要求比较反感,缺乏必要的互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传统课堂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情况的出现,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2.课程设置较为陈旧
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相对封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内容落后于基础教育的改革。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都是固定的模式,知识体系较为陈旧。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改革意识不强,教材内容跟不上时展的需求,不能满足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二是设置课程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能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变化,实用性不强,所以造成培养的人才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学的知识用不上,而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全面,尤其在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3.学风、教风有待提高
学风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思想状况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影响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处在转型时期,社会各种思潮及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迟到、早退、逃课等现象严重;二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考试,作弊现象较为严重,影响学风;三是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和课余活动的关系问题,影响学习成绩。
教风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等内容,是影响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学风的形成。目前,师范院校教师的教风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目前对师范院校教师的考评还主要以为主,造成教师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论文的撰写上,而减少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不够。很多师范院校的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所以对学生的管理比较松散,使学生迟到、早退、逃课、考试作弊等现象履禁不止。三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部分教师不思进取,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如一部分教师还局限于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求,教学效果不理想。四是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
4.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对教学管理重视不够,在教学方面往往注重机械而忽略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基本沿用传统方法和手段,即“行政化”上传下达,管理理念僵化,方法机械,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教学管理过程的控制、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缺乏规范管理。另外,教学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管理知识,专业素质不高,导致管理效率不理想。
三、提高地方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对策
1.完善地方师范院校课程体系
顺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需要教师教育课程独立设置,自成体系。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来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一般由基础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在课程建设中,要将师范专业所具有的特点与要求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一方面要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审视基础教育理论和规律,以及新课程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合理取舍和有机整合,使其更好地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和风貌;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进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方式。另外,应适当增加选修课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师范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宽的文化知识背景外,还应具有协调、组织、沟通等能力,有较广的兴趣爱好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自我约束力。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认真分析各科考试成绩,找出具体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学习态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式等,制订详细的针对性措施。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校内质量认可制度
树立教育质量观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在此指导下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制订切合教师专业特点的教学质量标准,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实施常态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管理。学校是由教师团队组成的组织,教学效果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教师的个体行为,更依赖于教师团队的群体行为。因此,学校要构建一种积极合作的教师文化,通过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富有建设性的、开放的经验交流和相互支持的合作,能使教师个人体验到被他人接纳与肯定的团队归属感、社会支持感以及沟通和交流的畅,从而为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提供情感动力,达到发展自我、提升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
4.积极推行教师发展性评价
在教学质量管理举措中积极推行教师发展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发展性评价不同于奖惩性的教育评价,它强调过程性评价及教师主体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罚为最终目的,势必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而发展性教师评价则由于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诊断问题并帮助教师改进,并且评价的意义由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建构而得到被评价者认同。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平等交往,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重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个人在学校中的价值,相信教师个人具有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5.创设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教师所教学科知识是教师从业的基本条件和立身资本,它形成于职前教育,积累于整个职业生涯。这些知识需要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终身学习、积累和建构。另外,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厚,并不意味着学生能从他那里学到渊博而深入的知识。缺乏对课堂的理解与把握,没有对教学法的研究与创新,学识渊博者未必就能成良师。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一种内在要求,只要是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学习必将伴其一生。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学校要创设一种能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组织氛围,构建以学习为核心,贯穿“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组织讨论、总结提高”全过程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让教师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并通过学习实现组织及个人的目标。
6.合理规划教师的职业生涯,满足教师的成长需要
教师属于知识型员工,有强烈的成就需要,比较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职业生涯成功是他们的共同追求。因此,合理规划和发展他们的事业,这是最具长期效应的激励措施。学校应该满足不同时期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合理设计教师成长目标链,建立多职业发展通道,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7.采取必要的措施,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
教师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强烈成就欲望的群体,他们把个人特长、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和发挥当作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能使教师从成就中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因此,高校应对教师进行适当的成就激励,使教师获得成功的满足。
四、结束语
提高教学质量是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但教学质量管理却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大到社会的整体环境,小到学校的一草一木。教学质量管理包括学校内部进行的和教学相关的所有管理。但与教学最直接相关的莫过于每天都在进行的教师教学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也成为决定教学状态、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因此,如何激发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要将“全员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实践,摒弃传统教学质量管理中师范院校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做法,努力实现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监控、教学检查、教学评价等明显表现为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的思维束缚,努力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李昌新,刘国瑜.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师范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