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04:15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双创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面的开展了高校教育改革,高校教育改革力度且呈现逐年加趋势。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师能力的全面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动漫产业作为国家扶植的朝阳产业,其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必须紧跟国家教育改革趋势。动漫专业的双创教育改革,能进一步提高该专业的人才综合素质,适应地区经济,乃至中国整体经济发展需求。
一、双创教育概念
要进行双创教育改革,务必要明确“双创”的概念。如果在对双创的理解上过于偏颇,就会导致教育方向的不明确。
“双创”即是创新与创业。
创新是指在相关领域范围内,产生或创造能引发该领域变革与发展的新事物。这里一定要强调的是“在相关领域范围内”,也就是说在学生本事的专业范围内。
创业是一个综合的实践活动。创业基于创新之上,是个人及团队具备热情、不畏困难,能把握机遇与机会,合理整合资源,为社会及个人创造物质及精神价值。
从以上对创新与创业的理解中,我们可以得知双创教育,它就是在学生教育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备专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强劲,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地方高校动漫专业双创教育现状
(一)系统规范问题
地方高校动漫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系统规范各不一样。有的学校办学设备能力高、有的学校着相对较弱,形成各自为阵的状态。这样的实际状态,并不利于地方动漫专业的蓬勃发展。此外,大多地方高校的动漫专业,目前开展的双创教育,都是将创新创业作为教学补充,未能完全融入课堂教学,教学规范和考核标准上也都游走在传统教学规范之中。无法在区域范围内形成规范且统一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师资力量问题
动漫教育一直都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强调双创教育的当下,师资就更显得匮乏。
主要问题具体为专业教师的组成结构所造成。目前专业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由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过渡到高校中参与教学,只有小部分教师经历过社会企业的历练。这样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双创教育的时候,教师无法担负起帮扶和指导作用。此外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也非常繁复,即使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展双创教育时,也时常力不从心,疲于应付。这样的教学质量也未必能得出良好的教学结果。
教师组成问题看似容易解决,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动漫专业资深精英,他们在行业中,经验极其丰富,但是要让他们进入到教学环节,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来是非常不适应学校的管理机制;二来是待遇完全无法得到满足。因此要请到这些精英专业人士投入到教学中,是相当不易的。
(三)专业对口问题
随着双创教育的开展,各大高校的创业孵化基地、校园众创空间都随之建立。重点高校中也不乏学生的成功创新创业案例。但是绝大部分院校的双创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产生更多的成果。更有甚者对创新创业理念理解不全面,学生控油一腔热情,盲目的投身到创业之中,根本脱离了自己的专业,也谈不上任何的创新,很多都是盲从。所以就造成了不少动漫专业的学生卖奶茶,影视专业的学生送快递,看似热火朝天的创业,实则是务必的尴尬窘境。
而且,学生极具热情的投入到所谓的创业中,面对当前的小利益,全然忽视了自身专业的建设和提高,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教师课堂的管理面临巨大的困难。并且,这样无专业技术依托,无创新可言的创业,其后续发展多半岌岌可危,学生最终将一无所获。
三、地方高校动漫专业双创教育完善方案
(一)系统规范
首先,确保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双创教育新机制,不能在各自为阵。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政府,要共同协作、共同完善,将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统一化,明确动漫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标要求。
其次,调整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双教育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和全国动漫经济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调整动漫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提高实训课程的同时,也不能一味忽视专业基础的培养。因为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是无法进行专业之创新,开展专业之创业。
再次,务必进行教学规范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双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考察,以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方式必须有新的考察机制来配套,陈旧的考核方式将无法检验教学成果。
然后,学生学分的设置也务必留有足够空间,针对于有实际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给予双创学分,灵活的鼓励机制,也能进一步促使有能力的学生暂开实践。
(二)师资力量
首先搭建更为自由的实践平台,除了学校本身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外,还需联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实践基地。
其次,给予教师更多的帮助,辅助教师尽快提升双创教育能力。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课程,以及提供学习机会。教师本身都是学习能力较高的群体,只要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帮扶,平衡他们在传统教学检查和自身双创教育学习、双创教育指导之间的矛盾,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成长。
再次,双创教学的指导不能因为师资的缺乏,而继续像传统教学一样的开展大课堂和满堂灌。小课堂以及网络化的教学指导更为符合双创教学指导的实际情况。
然后,政府与企业全力辅助学校,为学校引介行业精英。学校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精英教学制度。
(三)专业对口
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方面通过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1,2]河南省作为全国的人口大省,也是高校教育的人口大省,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及其庞大。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以及原有经济模式的改革和调整,新常态经济模式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特别是一些优质岗位,供大于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缓解这一矛盾,高校毕业生创业代替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必然成为一种趋势。就业形势的紧张,大学毕业生必须转换思路变被动等待就业机会为主动创造就业机会以顺应这种趋势,而如何使我们大学生有能力去顺应这种趋势,有能力在多变的环境中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己的价值,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也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3]
随着河南省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双创”教育的关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传统的重理论,重形式,重局部等现象仍然给“双创”教育真正从校园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等方面的落实,造成了巨大的阻力。使得学生“双创”素质的培养缺乏,导致实践能力较差与社会脱节。[4,5]
因此针对河南省高校“双创”教育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其“双创”教育体制及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探索研究。研究的流程如图1。
1 “双创”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一,“双创”教育体制核心指导思想的构建。为了缓解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的就业压力,提升国家竞争力,近年来国务院、发改委等相关国家部门多次召开“双创”工作指导及动员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作为“双创”的主力军、大学毕业生,成为重要的建设高地。
因此,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基础上,高校领导层需要紧跟国家发展的趋势和导向,积极研究、制定基于“双创”教育的办学思路、办学路线和基本内涵,制定维护和支持大学“双创”教育建设的相关条例,创办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平台。政策的制定是关键,体制的构建是保障;为“双创”教育的推动提供方向和依据。
首先,政策的制定要以活跃教师的思维为先导,教师如何引导激发学生的双创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的思维墨守成规,没有“双创”的意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双创”能力,政策的制定不仅要关注学生,同时要关注教师的思维导向和训练。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除了教学,要有政策引导和鼓励教师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创新创业的自我训练和提高,同时在这些创新创业项目中,引入学生参与,带动带领大学生开展双创的实践培训。
其次,政策的制定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年轻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与探索欲,目前学分制实行以来,评价大学生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学分。学分够了,学生毕业了。培养“双创”大学生,需要把“双创”能力体现在学分上。以工科专业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开设了大量的课程设计,也占了大量的学分和工作量,但是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收效甚微。可以将课程设计纳入该门理论课一起考查,只有实践和理论课同时通过,这门课程才算是修读合格。可以将用于课程设计的学分,用于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探索,创新成果以及与创业相关的项目来获得这些学分。政策的制定,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学分入手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双创”能力。
第二,开发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强化“双创”技能训练,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
“双创”教育的成功展开,需要有一套高效,优秀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需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一是双创通识课的开设,该课程面向所有的在校大学生,主要从基础层面培养大学生的“双创”意识。课程的设置,要以实例和课堂实践教学为主。在设计课堂实践环节中,重视设计题目的创新性。同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设计题目不能过于复杂。以简单易操作的任务为载体,以创新或者创业为向导打造有趣生动的课堂。播种“双创”意识的种子,激发出“双创”动力。
二是面向具有“双创”潜质的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培养其基本的知识、技巧和技能。从“双创”意识的种子,到双创学生专业系统的培养。这个需要在有初步“双创”素质的潜质生中开设专业的培训课程,让潜质生的实践有理论指导,使得潜质生的素质水平上一个新档次。
三是面向定向大学生的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以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背景设计项目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创业。这一点是理论的升华,也是“双创”素质培养的实践检验。将基本知识、基本技巧和基本技能在项目活动进行运用。项目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创新和创业成果的体现,通过项目活动的设计,要能够解决新问题,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思路,以取得较好的当前效益和潜在效益为评价指标。
第三,构建一个由校内、校外、互联网创业综合一起的实训网络。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校?仁挡傺盗坊?地。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将企业的课题带入实验室,让学生用专业知识研究解决企业的课题,同时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得到训练和检验,同时为企业带来效益,达到企业与学校双赢的格局。
(2)校内创业平台的搭建。由学校提供进行创业的场地和基础设施,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扶持政策例如创业基金,以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具有“双创”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来此创业,同时对优秀的创业项目给予对应的基金支持。
(3)校外的校企合作基地的设立。联合国内、省内的成熟型企业,建成一批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基地比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更全面地锻炼学生。在学生步入社会工作之前,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检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双创”素质的能力。
(4)互联网创业平台。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更便于利用该平台接受“双创”教育同时利用该平台进行“双创”的锻炼。因此要建好、用好互联网创业平台。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的趋势,依托电商平台强化“双创”教育,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业提供一种新方式。
2 “双创”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体现
第一、学科竞赛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大学生能够广泛参与。
学科竞赛是各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应用的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学科竞赛对于大学生学以致用,走向工作岗位的前期实践锻炼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目前河南省境内学科竞赛组织的较少,在学生中参与不够广泛,应当进一步推进学科竞赛,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进来。同时提高学科竞赛的指导水平,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学校应该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学科竞赛的初赛选拔平台,通过评选优秀的学科竞赛团队和个人。代表学校参加市,省,国家,国际的学科竞赛。推动大学生建立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业意识。
同时要不断优化学科竞赛的题目,以能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以及职业发展的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学生毕业之后,走上社会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第二、推进书香校园行活动,围绕“双创”主题,开展大学生素质培训教育。
通过阅读和演讲活动,学习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思路。通过大学生辩论赛,明辩思路,明晰理念,不断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树立先进的创业意识。
第三、举办“双创”论坛,营造创业氛围。
定期举办“双创”论坛,邀请一些企业专家、行业学者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同时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讲授自身成功的经验,创业理论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双创型”;成人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是当前我国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坚持“创新”的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发展理念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此同时,自高考扩招以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加。为了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国家积极倡导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成败的关键则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鉴于此,高校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人才(即“双创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高校“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我国高校“双创型”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到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还有助于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我国实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背景
(一)国家“双创型”的实践活动为“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提供可能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较快、较大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发展大多采取外延式的发展模式,注重规模建设,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耗过度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创新,具体表现在:人们的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在核心技术领域没能真正地占据主控地位。为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持续发展,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然而,要实现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就必须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双创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应该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尽早地开展“双创型”成人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和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二)我国成人教育未来的持续和科学发展需要依据“双创型”成人教育来实现
近年来,为了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我国政府部门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逐渐由原来的业余教育转化为一种专业化的、规范的教育类型,其在提升国民素质、发展专业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构建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的本质转变为“实用型和补偿性”的教育,被作为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补充。1999年高校的扩招以来,高校内成人教育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日益增加,其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例如,为了抢夺生源,很多高校降低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致使成人教育的人才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人们对成人教育的信任度不断下降,成人学习者的社会就业难度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成人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就必须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培养成人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成人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三)高校有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是国家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部门,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力军。高校内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具有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科技创新等的原动力,高校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通过实施“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将这些创新要素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在当前国家倡导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有责任也有能力推进和落实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高校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正是落实高校创新职责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一)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成人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所高校中都设有成人教育的专门机构或者部门,成人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夜大教育、函授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等。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在师资教育领域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是国家首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湖南大学等在远程教育领域发挥开创性的作用。当前,国家在高校发展领域提出“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很多高校将精力置于建设“双一流”大学,而忽视“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甚至在“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表现出发展热情不高的现象,具体体现在:
1.发展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自实施高考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各层级教育纷纷开始出现扩招的态势,本科生扩招、硕士研究生扩招,甚至博士研究生也开始出现扩招。很多高校将成人教育领域的教育资源撤回,将其有限的办学资源完全投入这些全日制教育的范畴;有的高校为了建设“研究型”,甚至在其学校内部取消了成人教育;有的高校认为,成人教育已经步入发展的没落期,发展成人教育会影响学校的未来生存等。有鉴于此,很多高校不愿发展成人教育。高校的这些举措和行为严重地挫伤了成人教育发展的机会,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在成人教育领域投入的教育资源不足
成人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第一,师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高校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专门的师资队伍,很多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不愿参加成人教育。第二,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高校内各级管理部门、附属部门以及教辅部门等都将成人教育作为附属产业看待,对其重视度不够,将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搬进成人教育的范围,使得成人教育的发展缺乏特色和活力。第三,实践性教育资源的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3.成人教育的效益与其高校自身的定位不相匹配
高校的职责和价值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这一切的实现则主要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只有培养“双创型”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与此同时,高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只有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能体现其意义,而提高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则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双创型”成人劳动者。“双创型”成人劳动者的形成势必需要“双创型”成人教育的支撑,而高校在这方面的作为则与社会的期望相去甚远,与高校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严重不相匹配。
(二)问题原因剖析
1.高校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重视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认为成人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是一种补充性的教育;高校是实施正规教育的地方;发展成人教育与高校的培养目标不符合;成人教育应该由那些社会办学机构去承担。绝大多数高校认为成人教育与其“高大上”的教育使命不相符合,没有认识到“双创型”成人教育是提高高校服务社会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成人教育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2.高校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
我国很多高校将自身的发展定位锁定在“高”上,将其发展定位于培养学士、硕士甚至博士等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都强调高水平,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必须投入巨资,追求高、精、尖;在社会服务方面,要求服务对象要具有高的知名度,要求高回报。高校的这些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致使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而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等又出现就业难;在技术方面,高大上的技术和理论经常被束之高阁,而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技术却一项难求等。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定位不准确,导致其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
绝大多数高校只重视教师在高校内的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等学历教育领域的工作,而不将教师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劳动付出纳入教师的工作量中;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管理部门,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这些制度建设上的不足以及机制建设方面的僵化严重地制约创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致使高校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4.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不灵敏
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科学、重视度不够,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等势必导致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和不灵敏,导致高校对社会在人才需求的量与质、技术的高新与实用性以及服务需求成本与效益等方面应对不灵敏。
三、“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准确定位“双创型”成人教育的使命
高校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体性的地位,具有强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在推进国家成人教育发展领域也应该尽职尽责,不遗余力。首先,高校要积极发挥其引领和规划的重要使命,规划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课程内容、实施方案等,与此同时,还要为其他的成人教育实施主体发挥模范、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其次,高校要积极地履行并推动其帮扶职责。高校不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还应与其他的高校、办学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相互合作,在改善自身成人教育办学的同时,也帮助那些成人教育发展不够理想的组织和机构,使他们在教育理念方面得到提升,在教育资源方面得到优化,在教育质量方面得到提高。最后,高校要履行好其在成人教育中的监督和评价的职责,在技术以及业务等层面提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为教育部门行使决策提供依据。
(二)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双创型”成人教育资源的投入
1.整合教师资源,加大教师资源的投入
教师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任务。将知识、理论、技术等进行优化,通过“双创型”教育的形式传递给成人学习者,并通过成人学习者的各种实践活动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已成为新时期大学教师的新使命。因此,我国在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一支既具有高大上理论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加大学科专业资源的投入
当前,一些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研究基地以及实验室等都集中在高校,尤其是集中在一些重点高校,如果能将这些高校中的这些学科专业资源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将各类优势的学科和专业资源通过“双创型”成人教育传递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必然会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推进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高校内部也要做好对成人教育的学科专业方面的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设特色专业等。
3.整合并加大科研基地和科研成果资源的投入
各高校,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重点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科技园的作用,将科技园作为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科技园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国家能够获得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双创型”人才;高校探索出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人学习者的知识面能够得到扩展,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如若能够将那些具有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向成人教育领域推广,势必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为全社会开展创新和创业提供机遇和条件。
4.整合并加大各类社会资源的投入
高校,尤其是那些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在教育和社会领域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其影响力,与其他的高校、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联合办学,共同致力于“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成人教育发展规划、组织、运行以及评价等方面竭尽全力,积极推进我国成人教育的“双创型”发展。
(三)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必须理顺成人教育的机制。第一,要理顺有助于提高“双创型”成人教育中教育主体进行创新的积极性的相关机制和体制;第二,要理顺有助于提升成人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相关体制和机制,使成人学习者主动、自愿、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第三,要理顺社会在培养人、运用人以及评价人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在全社会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以及“学者有其用、能者有其位”的社会风气,凸显“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四)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国际性合作
首先,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在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的经验,可以采用“派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承担成人教育的教师以及成人学习者能够有机会体验发达国家先进的成人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重点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优势,向其他国家传播我们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经验和技术,增强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参考文献:
[1]韩永剑.比较学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12-15.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3]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教学平台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02
Abstract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ublic venture, the highly innovative national strategy", is a comprehensive task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In this paper,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four in one" mechanism of path analysis,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re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platform; curriculum reform; talent training
1 “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的意义
“双创”战略的实施,为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带来了时代机遇,也带来了时代的挑战。“双创”背景有利于学生个体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高校教育者在了解“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理念与制度的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组织制度模式,通过“双创”时代的特征,确保学生能更好找准自身的定位,从不同视角理解复杂问题,进而更好地学会独立思考,实现能力提升与价值创造,最终实现创造力的提升。
就现状而言,“双创”国家战略的实施,深处全球化激烈竞争中的中国,对人才的创新教育也随之提出了新要求。(1)应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应定位于服务国家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化发展的需求,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转变人才培养思路,着力于培养创新教育型人才。面对“双创”背景的挑战,综合型高校有必要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主动研发相关的培养计划和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创造和独立研究,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
2 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成效与特点
2.1 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的成效
为有效推动学生创新教育,西南科技大学主要集中开展“四位一体”式创新教育体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切实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基于创业实训视角,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该校创新教育思想观念的有效转变,有效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专业性、综合型实践训练,从而夯实该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基于学术科研视角,为加强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研究生两级设立两级“创新基金”;基于多样化实践视角,学校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包括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无线电侧向锦标竞赛等;基于资源整合视角,学校创建多样、多量的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集合多方位视角,以“理论、实训、实践、实战”四位融合,共同作用于学生创新教育。
综合“四位一体”式创新教育体系近年创新教育成果,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学成效颇丰:截止目前,学校已有40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个项目成功入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基金”共资助项目1000余项,资助经费近40万元,且已有多项成果运用至生产环节;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励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98项、省级奖励489项;学校创业超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外实践基地等平台,每年为在校学生提供2000余人实践机会。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育“四位一体”实践教育机制,为其学生创新实践显著成效奠定了夯实基础,为其学生创新实践显著成效提供了环境支持。
2.2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的特点
西南科技大学开展大学生“四位一体”创新教育过程中,具有综合型大学的鲜明特点:(1)高效整合资源。学校在落实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采取项目化的管理运营模式,这大大提升了其资源的调配与利用率;同时,在资源匹配的过程中将学生兴趣导向与校方审核把关密切结合,提升了项目运营的效率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让真正对学术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得到了更多的锻炼。(2)注重人才培训。以研究生创新基金为例:2014年资助学生139人,2015年增至141人;两年间,在我校创新基金支撑下,发表SCI、EI收录论文78篇、申请专利25项。从学生参与创新基金成效来看,学生们除学术成果外,学术兴趣、思维方式上也获得诸多收获,从而更加坚定了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念,并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3)注重社会成效。近五年来,学生获得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2000余项目,孵化创业企51家等。我校创新教育不仅获得学术、兴趣的实际成效,更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成效。
3 “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形成路径
总结来说,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育的“四位一体”机制形成主要着重把握四个环节:打造特色创新教育课程、构建创新教育专业实践体系、改革创新教育成效评估体系、优化创新教育组织架构。具体而言,即为多方整合资源后,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通过“教学―实践―评估―优化”循环路径,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教育实效性(如图1所示)。
3.1 打造特色创新教育课程
创新教育课程的规划,体现了高校对学生教育、培养的方向,从源头上把握创新教育发展脉络。特色创新教育课程应当满足独立性和综合型:(1)满足独立性,综合型高校中学科繁多,院系间专业特色分明,特色教育课程必须深入挖掘创新教育课程专业性、科研性,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2)满足综合型,21世纪是高科技、高融合世纪,单一学科的发展已不复存在,加强学科与学科间交叉教学,从而形成不同学科间互补、融合的发展优势,推动我国综合型、全能型人才建设。
3.2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教育的能力保障,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模拟。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型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奠定基础能力训练基础,打造综合素质培养核心,坚持创新精神教育主线。通过形成“基础实训―专业实训―生产实训―创新实训”创新教育实训环节,最终形成一体式开放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中,学生通过四个实训环节中,可快速、系统掌握本专业实践操作,同时通过学校创新教育,掌握丰富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3.3 优化创新教育组织架构
综合型高校中,创新教育的组织架构涉及多方面、多管理层:学校层,综合型高校应充分整合自身实力、充分接洽社会,从而统领学生在校内外的创新教育工作开展;学院层面,成立创新教育工作中心,充分结合学院教学资源、导师资源、教学管理人员等全方位调动学院创新教育工作中心;学生层,形成创新教育相关的实践协会,从学生间形成积极的调动力。
3.4 改革创新教育考评标准体系
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不能停留于精神嘉奖,更应当切实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加入创新教育队伍中;调动学生自我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推动综合型大学创新教育实效性提升。综合型高校中,创新教育的考核标准必须聚焦于科学、精准地评价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综合素质,建立双向式沟通型考核的信息反馈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教育评估体系的效用。
4 推动“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的对策建议
4.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地布局培养课程体系是成功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创新教育上要更加注重课程设置本身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在满足创新教育目标的前提之下,更好地与专业课程里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融合,为培养综合型、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为国家、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与此同时,搭建起由基础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第二课堂教学所组成的“三元式”高校课程体系;从而优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类综合培训+科研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4.2 创新校企联合平台,夯实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加速推进教学活动和企业制造生产实践相结合,采取“合作教育”的形式:将制造认知、制造实习等实际操作课程放到企业生产前线来开展,建立一整套包含产品认识、技术认识、文化认识等的实践课程教育模式,切实推进学校教育和实际生产之间的结合;通过建设创新实践教育基地等方法,将具体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纳入学校课程设计的模块和项目中,实现产学研用的循环发展。
4.3 探索企业介入机制,创新科技竞赛实训机制
充分利用好社会广泛的资源,拓展高校的创新教育平台。借助省部共建这一重要契合点,提升以高校为中心,结合政府、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及科研单位所进行的创新、培养、实践平台,促进高校与地方企业多方面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科技竞赛和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社团发展中。
4.4 构建有效管理机制,推进综合资源高效整合
积极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以及引进社会上成功的创业者或团队为高校学生举办学术讲座和实践类专题研究报告,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拓展自身学术空间的同时,强化学生头脑中的实践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水平。鼓励高校教师专注实施“卓越课堂教学计划”;给予外出进修培训和调研学习的教师一定的资金补助,支持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积极地探索教学模式的优化提升,为学生搭建起多元化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付文娟,孟悌清.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特征及启示――以美国本科生创新教育为例[J]. 人民论坛,2014.20:253-255.
[2] 陆岸.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再思考――以“第二课堂”学生工作手段创新为视角[J].河北法学,2014.9:110-116.
[3] 杜占元.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质量提升和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4-7.
[4] 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关键词:创新教育 ;“双创”;地方应用型高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1.“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因此,高校要特别注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教学具有形式多样、实践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不谋而合,推动了高校的发展壮大。
2.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虽然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也纷纷开展了一些创新教育活动,但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就妨碍了创新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此外,有些地方应用型高校将创新教育简单理解为一种比赛,认为只要积极参与就可以了,忽视教育效果,这样做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其次,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与高校的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的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且课程设置太随便,课程形式也都局限在“比赛”的形式上,并未与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结合,与实际的教学环节也存在脱轨的现象,导致很多高校的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是不够的,也缺乏积极主动性,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再次,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创新教育中不仅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也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应用高校缺乏这类的人才,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最后,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教育资源缺乏整合拓展。虽然高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还是存在资源整合和利用效果不好的情况,所以对资源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在依赖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特色来推动高校的发展。
3.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策略
第一,建立健全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在设置创新教育课程时要结合高校的专业课程,避免脱轨现象的出现,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创业学、职业规划等课程设置为必选课,改变以往懒散的教学方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不能只考虑教师的专业知识,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创新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
第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和保障。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建立考核评奖制度,鼓励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活动。另一方面,W校要为创新教育工作者提供经费支持,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学习进步,从而促进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校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不要只是一味地教授理论知识,可以在学校建立一些实践教学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
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机制要根据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辅导员大学生双创教育
2014年10月,总理在第三届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提出“我们强力推进改革,就是要减少对创新活动的干预,让想创业、能创新的人都有机会、可作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因此,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也就是双创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发展的战略性需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环节,在双创教育意识启蒙、能力培养,政策宣传、创业指导等几个方面都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辅导员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就目前来看,各高校的辅导员大都忙于处理各类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引导。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在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很多辅导员在这方面也缺乏经验和理论基础。因此,辅导员应如何应对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挑战,更好的指导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成长成才,是辅导员应积极思考的问题,那么,辅导员在双创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也就尤为重要了。
一、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启蒙者和强化者
辅导员要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其有意识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引导,其中一点就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现在已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代,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特别多,辅导员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当中。在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可利用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生经验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树立创新创业精神。作为大学生最先接触到也是接触最多的老师,辅导员要承担起启蒙者和强化者的角色,并在整个大学生涯中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进行强化教育。因此,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启蒙者和强化者。
二、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者和提升者
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基地,孵化园、校友资源和校企合作平台,给创业大学生提供一些交流沟通的机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现实的社会,了解到一些真实的创新创业的故事。让大学生了解别人创新创业成长的过程,体验到创业的艰辛,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辅导员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创业能力更加成熟,积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者和提升者。
三、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与导向的宣传者和解析者
仅在2014年到2015年间,从国家和广西层面下发的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就有十三条,从政府到财税到人社等部门都出台了相关的措施,但是大学生关注到了解到的政策信息并不及时,也不够全面,对政策的内容也不能很好的进行解读。比如说大学生知道国家对创业者有资金扶持,但是不知道具体从哪些政策入手可以申请到资金支持。所以辅导员应该关注并有意识地收集相关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析工作,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与导向的宣传者和解析者。
四、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与实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现在高校里面都开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指导课,但是大学生在创业教育课程中学到的仅仅是理论知识。如何有效地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这需要教师来组织和指导。在高校中,显然辅导员比较适合这个角色。而且从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来看,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使命。由于辅导员经常跟学生接触,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了解学生的想法,比较容易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因此,辅导员要积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与实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五、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与心理的树立者与疏导者
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业实践的时候,他们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比如说资金周转不过来、合作伙伴意见不统一、国家的政策出台了,但是地方的政策还没落实,比如说因为创业影响到了学业等等这类问题。大学生对创业很有热情,但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时候,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与心理的树立者与疏导者。积极主动地对创新创业大学生进行指导和疏导,对他们的想法和做法,给予一定意见和建议,给与他们支持与信心,对负面情绪给与疏导。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下的新任务,辅导员应认清形势,积极调整角色定位,通过各种途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收集大学生创业故事,以创业者沙龙,创业经验讲座等形式分享创新创业者的真实经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激情,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和校企合作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为推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稳步发展贡献自己力量。参考文献:
[1]李丹虹.辅导员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方法[J].师资建设研究,2015(3):237-238
四川之行的第一站是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先后获批“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为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平台,大力推动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开展。
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赵洋介绍称,学校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学校、行业、区域、校友等各项资源,初步构建了以“信息、制造、文体”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
“我校《创新思维方法与实践》课程首批列入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学校希望在后续项目开展中,能与‘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新创业工作组更加深入地合作,切实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入社会资本。”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王玺说。
四川之行的第二站是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其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成为四川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参观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过程中,副院长韩鹏从“引培孵助”教育体系、“六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保障新机制等方面,对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进行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