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25 16:04:12

序论:在您撰写创新创业项目调研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

第1篇

关键词: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48-01

一、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项目组通过调研32家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1251名大学生、18家市人保局、322家企业,发现对于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起着很重要作用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主要承担教育教学功能。

在32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中,28家主要承担教育教学兼具培训功能,占87.5%;4家主要承担创业孵化功能,占12.5%。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是一体化教学,不仅仅包括创业技术课程,而且包括创业教育文化课、活动课、拓展课在内的所有类型的分立课程。这14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也都设有创业孵化场地,但是只有牌子,没有实际运营。主要承担创业孵化功能的4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里面就是若干家公司在实际运营,孵化程度比较好的公司已经开始雇佣在校大学生。

2.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包括资金、个人能力、技术、兴趣等。

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资金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46.2%;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个人能力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2.3%;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技术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7%;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兴趣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2.3%;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其他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5%。

3.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创业精神、风险承担倾向、吃苦耐劳、诚信等。

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创业精神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45.7%;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风险承担倾向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8.8%;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吃苦耐劳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2.2%;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诚信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8%;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其他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3.5%。

4.政府在创业教育实践中作用十分重大,但是也存在支持大学生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有效规避创业风险的机制不健全、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通过调研,认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4.2%;认为有效规避创业风险的机制不健全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22.9%;认为服务不到位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9.7%;其他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2%。

5.高校响应政府倡导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实践,但是也存在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经费不足、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创业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等问题。

通过调研,认为高校创业实践经验不足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5.8%;认为高校创业实践经费不足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3.2%;认为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1.8%;认为高校创业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的占;其他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9.2%。

6.企业对于给大学生创业项目投资热情不高,但是愿意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岗位、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组织和评审、在学生模拟创业和企业管理实务等环节提供指导等方面提供帮助。

通过调研,认为企业最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岗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58.9%;认为企业最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是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组织和评审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5.3%;认为企业最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是在学生模拟创业和企业管理实务等环节提供指导占调研总人数的14.4%;其他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1.4%。

二、对策

1.整合高校创新创业实训资源,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

(1)为创新创业实训提供训练场所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中心所辖的各种校内实训基地,整合资源,直接为创新创业实训提供训练场所。

(2)为创新创业实战提供实战场所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模拟公司实训室、沙盘模拟经营实训室、网上创业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整合资源,通过创造创业活动的仿真环境,学生在其中可经历从企业创办到经营的全部业务操作过程,增加学生的实战机会,使学生在实战中提升创业能力。

(3)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实践场所

在创业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为有创业实践意愿的大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定期举办校园创业大集,校园小推车创业活动,为高职大学生提供校园的实践机会。

2.新建多功能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

(1)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和指导

结合创业导师制度,开展创业咨询服务,聘请行业专家和成功创业者,包括创业成功的校友,对在校的创业团队进行针对性指导,并贯穿创业过程暨企业发展的始终;使创业团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得到提高、创业项目不断完善、创业方案付诸实践,创办的企业或实施的项目健康发展。

(2)提供创业教育培训

主要针对创业团队开展创业政策、工商、税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和实践。培训专家由“企业家创业导师团”成员担任。

(3)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对接

举办、承办、参加各类全国性、全省性、全院性大学生创业比赛,征集大学生创业项目,特别是通过向在校学生征集创业项目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兴趣,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

第2篇

关键词:“90后”;艺术设计类专业;创业

北京服装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在学生中开展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和创业指导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具有艺术类院校的创新创业典型特色,多次被教育部和北京市授予“创新创业示范高校”等荣誉,仅2017年就荣获了教育部三项荣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开展了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研究;21世纪初,学校对校内创业实践平台模式不断探索总结;近年来,学校开展了对毕业生创业团队的跟踪调查及研究等。通过以2017届艺术设计类专业“90后”毕业生创业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学校17个创业团队、30多名创业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以期对艺术设计类院校的创业指导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一、“90后”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特征

本文选取了2017届北京服装学院毕业生中的17个“90后”优秀创业团队进行研究,团队成员所学专业涵盖了学校的所有艺术设计类专业,团队都获得了学校及北京市教委的资金或场地支持。1.创业地域选择明确。有94%(16个)的创业团队选择留京创业,原因在于毕业生已经在京学习、生活四年,对北京的环境较熟悉和了解,积累了一些人脉和资源,创业团队认为艺术设计类、文化创意类项目在京商机多、市场大、收益好。2.创业起步时间早。调研创业团队项目启动时间,可以发现“90后”创业团队起步早,也给创业团队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便于团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进行创业,节约了创业时间成本。其中,有35%(6个)创业项目是在大二年级就开始启动,另有35%(6个)创业项目是从大三年级启动,剩余创业项目为大四年级或毕业时开始的。虽然起步早,但是创业团队注册公司积极性不高,注册公司的仅有4个项目,也说明创业团队对公司注册的重要性缺乏认识。3.创业得到家长积极支持。有94%(16个)的创业团队表示父母对他们的创业梦想积极支持,没有要求他们必须去用人单位就业,甚至在创业之初还给予了资金帮助。这说明目前“90后”大学生创业氛围良好,不仅是政府和高校在积极推动和扶持,而且学生还可以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并取得家庭资金的配备。4.创业启动资金所需数额较小。17个创业团队项目投资规模从1万元~35万元不等,其中3万元~10万元的项目比例达65%(11个),说明设计类大学生创业项目需要的启动资金少,创业资金门槛较低。对于他们来说,设计类创业项目启动时,有几台电脑,掌握设计类应用软件,通过创新创意智力活动即可开发产品及服务,开始创业,对比其他创业领域减少了投资固定设备和租赁场地等费用。5.创业项目体现社会责任感。17个创业团队项目内容多依据自身所学专业进行创业,涵盖服装设计、首饰设计、美术教育、艺术衍生品等领域。可喜的是,“90后”大学生在创业领域中加入了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因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他们自觉地把传统文化运用到创业项目中,出现了藏文化手工扎染、敦煌艺术衍生品等项目。

二、“90后”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创业项目与专业关联度分析

1.创业项目与专业关联度高。从创业项目类型看,学校学生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关联度高。例如:服装、首饰、箱包设计类项目11项,其中少儿美术教育类项目4项,艺术衍生品类项目4项;产品设计类1项。2.创业梦想多源自专业课教学。从创业项目起源看,学校“90后”学生创业“点子”源于“一门专业课的启发”较多。有的项目源于在上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对某一领域进行调研,在了解了艺术类产品设计、制作、宣传、售卖等相关流程后,学生发现了商机,萌生了创业的冲动;有的项目是因参加创新创业课程相关教学活动,受到了创业教育,启发了学生的创业想法;还有的是把课程作业上交的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转化成了商品,获得了利益,走上了创业之路。3.教师引导发挥重要作用。调查中,有9人次提到学校教师对自己创业项目的帮助最大,涵盖了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工作教师及校外创业导师。学生们认为在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拓展学生视野,而且还要注重育人和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引导学生敢于尝试。正是因为教师们的引导,“90后”大学生们才有了成为一名独立设计师或创客的理想。4.注重传承创新专业知识。“90后”大学生注重继承传统的专业知识,并将其创新发展运用到设计领域中。有30%(5个)项目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校内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学习,反映了“90后”大学生不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及时从中汲取养分,而且还反映出他们的创新性,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推陈出新设计出符合当下消费者审美的消费商品,产品备受好评。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7-0172-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互联网+”经济新形态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受到广泛的关注,各大高校也非常重视,将“创新创业”理念融人课程教学、走进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融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以及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创新创业理念融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整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融人创新创业的理念,以创新创业综合案例为指引,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的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上网搜索资料的能力,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提升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让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2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各大高校大力提倡并重点推进创新创业教,以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实际知识运用能力为目的,逐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有了创新创业思维的理念,能够发掘生活中的商业机遇,成为具有开创个性、创业能力、独立工作以及管理能力的职业人士,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里加入创新创业理念,在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外,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的运用能力,突出计算机应用课程的针对性以及实践性。

2.2课程设计思路

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载体,选取合适的企业素材以及创业素材,综合运用所学计算机办公软件基本技能进行实际锻炼,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的运用能力和书写文档的技巧,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3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课程设计

该课程设计结合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特点(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在线上学习之前的导学课中引入创新创业思想,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里的线下课程授课部分,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基本知识技能后,在线下的最后14课时里,以开发创新创业项目为目标,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的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上网搜索资料的能力,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有关创新创业部分的具体课程设计如表1。

2.4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该课程设计是在结合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基础上设计的,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前采用的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线上28课时,线下28课时。在实施该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1)开课前的引导课里,需要导人该设计中的第一个设计点,让学生知道创新创业是怎么回事,怎么设计,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想,让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开发团队,以便后面分组完成综合创新创业项目。

2)课程设计里的市场调研、评价项目调研,确定具体项目和编写项目申报书任务需要在学生掌握了运用office办公软件里的Word、Excel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网络查询资料的能力之后开展。

第4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紧密围绕学校党政工作要点,以进一步健全完善“333”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主题,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为基础,实现专业与通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三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树规矩,创新创业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完善建章立制树规矩。一方面协助西安市教育局起草创新创业方面文件。另一方面内部修订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协助市教育局起草相关文件,提升工作影响力。起草《三明市关于深化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三明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高校版)。加强内部管理,修订出台管理文件。修订印发三明学院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试行)》文件,从政策方面加强引导。

二、明方向,创新创业调研开展扎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出去,迎进来”开学初我们从内到外开展了扎实调研,做到了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大创、学科竞赛、互联网+、激励措施等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校内各二级学院和市级主管部门开展了调研。同时对校内各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开展调研,把需求和问题一一梳理反馈,做好全校双创工作的管理及服务。接待了区雁塔区科创中心、教育厅及其他兄弟院校的来访,共同探讨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也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围绕众创空间管理运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学科竞赛管理方法,激励措施、创新创业类竞赛,特别是互联网+大赛辅导机制,辅导机构,支持方式,激励措施等调研主题,我们选取了中国创新创业TOP100的北京和江浙一带同类型高校,赴北京、杭州、宁波、合肥等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三、突重点,高层次创新创业成果显著

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计划,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校级立项111 项,省级立项85 项,国家级立项27 项,均比2018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较上年增长10%。2018年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175项。2019年度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225项(2018、2019年数据统计不含团委第二课堂部分)。比2018年增长28.6%,每百名学生有  项高层次成果,超额完成2019年目标任务。据《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统计,我校在2014-2018年大学生竞赛状态数据排行榜(本科)榜单中平均排名553位,2018年在榜单中排名407位,在整体榜单(1118所)中属于中游位置,位居省内同类院校第一名。我校竞赛贡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赛事: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在我校学科竞赛A类目录中的竞赛。

互联网+大赛。我校共有280项创新创业项目报名参加校赛,参与人次达到1298人次。学校推荐7个项目参加省赛,最终《钢琴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梦之园儿童剧》《三明曲艺》获得省赛铜奖。

四、抓课程,专创融合成效初现

进一步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94门创新创业试点课程。根据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年初每个学院专业都报了各自的试点课程。目前94门试点课程都完成了教学大纲。

启动专创融合试点教程编写工作。按照学校学科门类,分师范教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智能制造、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社会治理、康养服务等八个专业集群研发创新实训教程。同时编写创新创业实训教程,最终完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X”。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地方高校“三递进、三融合、三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为题申报了2019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五、办活动,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弘扬和传播校园文化精神,展示学校形象,打造富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产品,从而开发出系列拥有学校自主知识产权、体现我校文化发展底蕴、表达文理情愫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学校名片,展示学校风采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我们举办了西安文理学院首届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原创设计大赛。围绕大赛我们安排了三场专题报告《文创的破逼思维》《无创意,不生活,创意源于生活,生活享受创意》《短视频创新趋势及大学生原创视频市场潜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沙龙和圆桌探讨活动,不仅有大咖的专题讲堂,还有校友讲堂,以文理学院校友亲身的创业的经历,进校园分享给在校的有创业想法的学弟学妹们。

开发校园纪念品。从设计到开发再到生产销售全由我校在校学生和校友完成。目前已开发出茶具礼盒、抱枕T恤系列,融入了校园的文化元素和创新理念,相继投入校园市场,备受学院及全校师生的欢迎和认可。

主办了2019 全国高校行暨青年电竞论坛活动的第四站竞赛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

六、谈合作,创新创业资源有效拓展

与千里马伯乐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千里马创投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相关政府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几年,三方将从空间打造、运营服务、创业支持、人才交流、项目孵化、创业学院、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共同打造校园文创科教空间。目前三方正在协商正式协议的签订。

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由学校主办,通道教育(新安新区) 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举办了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与专创融合金课建设

师资培训。

邀请董国华教授开展“商业计划书撰写”专题培训,我校100名师生参与了培训,为2020年互联网+大赛打下了基础。

七、精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开花

开展了项目遴选,共有39个团队进行了项目路演,通过5位校内外创业导师对项目进行评审,10个项目团队成功入孵。并且均已注册成立公司,法人均是我校在校学生。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学报;创新创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1-03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1]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服务,是高等学校学报的职责所在。

为了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启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促进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和创业发展能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下简称辽石化大)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为了大力推进高校“育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辽石化大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

那么,高校学报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尝试。

一、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不管是校级项目还是省级项目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创新创业项目总数量也逐年增多。

二、 《学报》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职责所在。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兴则学报兴,高校强则学报强。因此,为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是高校学报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报》从2014年开始接收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从中选择优秀论文刊发在《学报》的相关栏目。《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年增多;有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而且包括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所刊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涉及多个栏目。《学报》虽然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是经过《学报》的主编及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服务大学生创业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对大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起推动作用

顾名思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从我国高校的情况来看,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不是很多,对实验数据及资料进行总结并在各级期刊上的也很少。因此,在校大学生因不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不熟悉科技论文的撰写规范,写作水平比较低,很难在各级专业期刊。如果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不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不仅其劳动成果不能得到肯定,不能引起本领域的广泛关注,而且他们也不能继续投入新的研究课题当中。《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可以说深化、延伸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体的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2,3]

(二)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提高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对高校学报而言,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是一个庞大的作者群,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撰写的论文在高校学报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开始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后,部分大学生成为高校学报的作者。但是,与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相比,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质量较差,如果不进行大范围的进一步的编辑加工,则无法达到可刊发的水平。《学报》编辑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包括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在内的论文写作知识的培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这样不仅使学生论文达到刊发的要求,而且提高了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三)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助一臂之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一个学术窗口,随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的增多,高校需要学报这个学术窗口,需要通过学报宣传高校的科研成果,让社会了解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虽然《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所刊载论文内容涉及内容多,包括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物理、数学等方面,不仅有理论研究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有应用研究相关的内容。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不仅宣传了辽石化大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而且提高了此课题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三、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只能说是迈出了万里的第一步,如果满足于现状,不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途径,那么只能是原地踏步,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一)依托相关高校,吸收优秀稿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报》刊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作者大部分都是辽石化大的大学生,而若要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所刊载的论文就不能局限于本校,应与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所承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高、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大的高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积极主动地邀约优秀论文,这样才能保证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二)通过各种平台宣传《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其影响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窗口,高校可以借助学报这个窗口展示其教学科研成果,与其他高校及社会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并使这些成果以学校的名义留存于世。[4]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微博、微信对信息传播特别是媒体传播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5],因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外界传播项目内容,针对项目内容与外界进行互动,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学报》的关注度,争取政策上的扶持,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高校的科研政策是一个指挥棒,高校学报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校科研政策上的扶持。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提高高校的排名,鼓励教师及科研人员在SCI、EI收录期刊及CSCD期刊上,从科研政策上给予扶持,而这种政策上的倾斜,对学报的打击却可以说是致命的,几乎断了优质校内稿件的来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学报学术质量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报》应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服务,提升《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让高校领导及教师认识到《学报》存在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这样才能引起高校领导层的注意,争取到科研政策上的扶持,进而吸引优质的校内稿,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四、结语

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学报应充分发挥“窗口”的作用,积极传播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通过学报这个平台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及学报的办刊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Z].教备厅[1998]3号,1998.

[2] 陈淑娴.高校学报的作用分析及科学定位[J].编辑学报,2006(2):134-135.

[3] 李晓文,张立元,时铁国.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探究[J].编辑学报,2002(4):277-279.

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创新创业 实体 激励机制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由粗放扩张型向平衡型过渡,其发展动力要通过改革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所产生的实际意义已经辐射到社会生活各个环节,对于青年就业来说,创业将是新常态下的就业常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一线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势必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在总体要求下,明确具体任务,制定有效措施,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工作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市场调研,尤其是在分享经济快速发展与整合新实体经济的态势下,要结合分析本专业特点,做出自身的调整和改变,建立健全学生创业实体激励机制,帮助毕业生在迎来历史性的创新创业机会和机遇中,成长为技术型成功创业者,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近年来,高职院校按照要求,加强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积极进展。学生参与创业的总体人数有所增加,但总体比例不高,且创业成功率不够理想。就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较形式化,多停留在校内的创业讲座或培训,从授课教师到学生都缺乏实践;创业指导工作突出面向广,却没有结合地方经济需求与专业特点,缺乏根据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服务,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创业指导工作缺乏长效性,只鼓励创业,却缺乏对创业是否成功和已成功创业企业的跟踪调研,据相关调查,近半数半年后创业者三年内退出创业,而边就业边准备创业成为创业族的新潮流,毕业后三至五年的学生创业比例增加。因此,高职学生创业除了具备个人能力因素,包括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创业能力等,还取决于个人创业态度和受到社会环境因素影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缺乏强大的创业动机、执着的信念,许多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遇难则退,无法坚持到最后,需要健全创业激励机制,帮助学生提高创业意识,善用政府扶持、资金支持、机会识别等以取得最终创业成功。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业实体分析

实体行业包括物质、精神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流通等经济活动的行业,除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外,也包括文化、教育、信息、艺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除了提供人们生存与生活的物质产品以外,也提供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保证,这其中包含了由各式各样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例如艺术设计行业经济、广告公司、装饰公司、传媒公司等经济实体,通过平面广告设计、室内装潢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为人们带来更高的视觉享受与审美愉悦,或者更好的产品或企业印象等。如果将实体经济定义为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那么艺术设计则是生产设计产品,或者作为其它产品销售的一个环节。

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对实体经济还应该有新的理解,即“新实体经济”,这个由马云提出的概念,是在互联网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强势影响下发展而来的,他认为网络企业与制造厂商一起利用新技术更好地销售,这是一种新实体经济,中国需要创业创新创造,未来30年,互联网将与传统经济结合,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形成新型实体经济。

艺术设计行业能够在新媒体将传统媒体与实体经济结合中,较快地适应和转变,做好整合传播,将主要阵地由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身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其创业模式相对灵活,可以是小规模设计工作室,也可是大型设计公司。但不可忽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创业行为从创业动机到创业决策与行动,都具有较强可变性,即可能容易产生创业激情投身创业,但也容易遇难则退,中途放弃,因此创业实体的持久性、稳定性欠佳。

三、完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业实体激励机制对策

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与创业风险,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够强烈,创业激情维持度低,而缺乏主体动力的创业行为,势必影响创业者的创业行为正确性,如科学分析与管理,准确判断决策、坚持的决心等,这些决定着学生是否准备参与创业,是否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清晰分析市场形势、正确制定优秀项目、适时做出正确抉择,以及是否能够坚持创业成功等。因此政府和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努力,运用某些方法和措施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其以足够强大的内在动力,朝着创业目标前进,即健全高职学生创业的激励机制。

1.发挥专业优势,引导创业意识,内需激发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繁荣与新媒体技术的革新,艺术设计作为时尚前沿的行业领域,能够很快地跟上时代步伐,在整个实体经济下行,传统媒体广告份额大幅衰减的形势下,新媒体广告以两倍于整个广告行业利润的速度快速增长。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体创业来说,相对于其它专业具有灵活性更大与风险性更小的特点。学生进行实体创业不仅局限于创办广告公司、传媒公司等企业,还可以选择新实体经济形式,开设适应分享经济潮流的设计公司,以提供设计创意服务为主,这样一方面以较少的投资即可起步,基本不需占用资金,另一方面可灵活开展业务,见效快,在稳步完成资本积累与经验积累,以及社会网络拓宽后,再扩大公司规模和业务范围,提供设计与制作更多的服务。

学校的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必修课程与奖励学分结合的途径,让学生更加重视创业知识学习,增强创新创业基本能力,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积极参加创业;另一方面要在创业指导中突出个性化的服务,帮助学生分析市场需求,结合专业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准确定位、整合资源、大胆创业。要让所有学生了解实体创业,挖掘学生的创业动机,让其树立自信,消除畏难情绪,从而主动参与创新创业。

2.利用政策支持,争取创业项目,利益驱动

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进行创业实践训练还是企业创业初期,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学校的创业指导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各项创业激励政策的最新信息,而且要根据专业和学生情况定制一些个性化服务,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评估创业项目,为学生提供争取项目资金扶持的途径。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以及地方政府或劳动就业、工商行政、团委等部门或单位,有针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资助专项经费或者贷款,一定要保证将政策与资金落实到位,最好能够按照项目评估的情况对一些好的项目进行资助金多期投放,这样可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减少短期创业后退出的情况。在创业竞赛、项目评比等创业实践活动中,可以提高奖励金额,采用“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以创新为牵引,依托竞赛评比的项目,引导、培育和扶持创新项目向创业实体转化,并公布和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收入的明显优势,以奖励资金与优厚收益吸引学生创新创业。

3.善用创业平台,多方合作投入,环境吸引

面对大学生创业,政府政策力挺,学校极力实施,但大部分投资人尚在冷眼观之,他们认为因为大学生创业项目质量普遍不高,多为拍脑袋想模式的类型,不具备核心竞争力,所以大学生创业可鼓励,多磨练总是好事情,但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是不看好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因此,除了政府和学校针对学生的激励政策和资金以外,还需要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宣传,组织和吸引社会投资与企业合作等,大力打造多方创业平台,强调“机会平等”的思想,营造激励创业、包容失败的氛围。

高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除通过创业孵化园、创新创业区等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一定的创业条件,还应结合地方和学校、专业等具体情况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创业平台。例如以老师带领学生创办广告公司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机会;学校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信息,让其创办的设计公司除了服务地方经济外,还可以在如猪八戒网这样的专业网站上承接业务,销售广告创意和设计方案等等。

4.进行价值评估,树立优秀典型,荣誉激励

学校在大力倡导创新创业的同时,应该对创业项目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估,不仅是在创业竞赛等活动中评选出创新性强与可操作性强,且市场前景预测良好的项目,而且要组织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获胜项目进一步指导,重点扶持项目实施,打造创业成功典型。对已经成功的创业实体,也要进行跟踪调研和评估,适时邀请往届校友的成功创业型企业家返校交流创业经验,或者开展创业者协会活动等。政府或相关部门应注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体创业的正面舆论宣传,可进行成就激励,在优选的扶持项目或者已经创业成功的项目中,对项目在市场与机会、产品与技术、管理与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性、项目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创新创业先进奖项。尤其是积极选树在校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典型,使创新创业表彰奖励系统化、规范化,充分发挥榜样辐射作用,既为学生提供学习典范,又鼓励创业者更加努力,以荣誉和价值激励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实效性。同时,要注意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是一个有着激情的群体,在设计创业激励机制时,应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促进创业者张扬个性,要及时激励, 这样更有利于将学生的创业激情推向,使其连续有效地发挥创造力。

创新创业是社会进步、时展的要求,创新创业也是高职学生迅速成才的有效途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要分析专业和学生特点,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从创业者的理想和价值需求出发,建立和完善学生创业实体的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激励创业者,促进创业者实现创业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焘,李柏红.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运营的法律解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01).

[2]朱可成.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研究――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项目运营;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6.03.017

传统意义上,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细胞,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就业机会的重要提供者,因而,企业是与自然人(包括家庭承包经营)相对应的一种商业化运营实体。法律层面,从事财富创造和经营的实体包括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司和非法人实体(包括自然人、家庭承包经营、合伙以及未注册成立公司的企业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它们尽管存在着法律性质、经营模式、风险责任等差异,但认识层面,“依附于已有的企业实体”不再是从事生产经营的唯一模式,特别是“互联网+”所带来的经营模式的深刻变革,使商业运营不再完全受制于特定的时空,而是为原子化的自然人个体释放出更广阔、更灵活的商业运营空间。这种转型,辐射于高等教育领域,也解构和建构着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成才的新思维,突出体现为:高校在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等功能的同时,其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持续增强,而大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或单纯的受教育者,而且是直接参与知识创新和财富创造的有生力量,“就业”也不再是广大毕业生的唯一出路,相反,多元就业观念日益被接受,大学生“创业”后劲十足,创业项目的商业模拟训练、小规模实践和实体运营成为在校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部分。这种趋势,得益于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带来的时代机遇,同时,大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建立、发展和形成一套成熟的培育机制,便于尽早地发掘苗子、挖掘潜力,为有志从事创业的学子提供完善而有力的支持。

一、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现状透视

“创业是指创业主体整合创业团队、筹备创业所需资源、在一定的创业环境中识别并把握创业机会,通过创建新的商业运营模式为客户提品和服务,创造新组织或开展新业务的价值创造过程。”[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加快了创新创业的步伐,政府与高校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予以高度重视,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力地营造了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社会氛围,也调动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初步形成了政府、高校、大学生“三位一体”、纵向联动的立体化创业格局。

(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大力支持

政府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引导者和政策支持者。2015年5月1日,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重点强调“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基金滚动使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2]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比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启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准入门槛、创业场所、资金扶持、融资担保、税收减免、公共服务等作出了较全面的规定;再如,保定市启动“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各类创业孵化园将达到60家”,“ 将新增创业担保贷款2.78亿元”,“ 创业培训将实现8.35万人”,“将扶助4.2万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2.5万人”,等等。[3]总体而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主要体现为政策支持与优惠服务,包括:一是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科技园、孵化器,评选创业示范园,组织举办创业论坛等活动,持续地打造创业平台、宣传政策、交流经验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二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政府贴息贷款、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资金扶持;三是工商、税务、人社、户籍等部门联动,为大学生创业的证照办理、税收征收与减免、档案保管、落户等提供便利服务;四是对大学生注册成立的创业实体,提供税收减免、政府采购招标、科技成果转化等的优先优惠政策和奖励。这些措施,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的政策环境。

(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直接推动者。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成立大学生创业平台,通过课程培训、项目指导、项目孵化、实体运营等,将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孵化注册为公司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比如,华北电力大学坚持“学科支撑、创新引领、创业驱动、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涵盖项目凝练、孕育、孵化和转化等,构建了“创新为基、创业为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主要体现为:一是开展课程培训和创业实践教育,开设了通识性知识、专业技能、管理知识和创业实践等课程,夯实大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二是采取项目制,建立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以及院系等共同组成的创业教育与项目凝练机制,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各部门根据其职能征集和各类创业项目选题(指南),吸纳大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以项目为依托,进行创新创业的策划、调研、筹备、试运行和实体运营;三是对入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予以资金支持,通过大学生创业经费拨款、专项基金、社会投资、校友投资等多元渠道筹措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经济保障;四是配备由企业导师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的高规格导师,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五是以国际、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项目竞赛为抓手,鼓励、扶持和指导大学生创业项目积极参与各类竞赛,以此为契机,支持大学生申请专利、撰写调研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等,形成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成果,推动项目质量提升;六是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类项目推介会和路演,将具有市场前景、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项目推向市场,吸纳企业家和投资者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洽谈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化运营提供市场化的指导和投资支持,实现项目成果的市场转化。

(三)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

大学生是创业教育的接受者和基本主体,“大学生创业是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干自己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业,自主生产、经营和管理。”[4]大一适应期,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利用班会、经验交流会等,对大学生进行目标教育,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未来发展目标(就业、考研、出国、创业等)作为目标教育的重要部分,经过大一学年的调适期,一般而言,自大二以来,大部分学生已确立了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主动地关注创新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征集等信息,一些同学也较早地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总体认知与参与状况可归纳为:一是充分地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良好机遇,主动关注与之相关的信息,创新创业热情较高;二是以专业知识的提升与应用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竞赛为依托,主动联系导师,自愿组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并涌现出国际国家级精品项目和优秀成果;三是大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类平台和机会,扎实进行技术研发和商业路演,经学校的精心培育,将成熟的项目推向市场,孵化为公司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由此可见,大学生不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且是知识创新和成果创造的重要参与者;不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受众,而且是创新创业的实践主体;“大学生开办公司”不再是“神话”、“传说”或“另类”现象,而是在国家鼓励和支持下的“新常态”。

二、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尽管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饱满,但目前发展尚不成熟,特别是离商业化运营存在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观念滞后:学习与商业化创业不兼容

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应当“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宜过多地从事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活动,特别将从事商业活动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造成这种认识误区的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古代文化中将“商”作为一种“低贱”的职业,与正统观点中“学而优则仕”无法媲美,尽管现代社会并不排斥商业,但人们的思想观念远远没有转变到“学而优则商”上来,何况大学被誉为“象牙塔”,大学生应当“术业有专攻”,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其次,很多人也片面地将“创业”理解为“销售”,认为推销产品是一件毫无技术含量的事情,大学生不应将美好青春浪费在推销产品上,而且家长含辛茹苦将孩子抚养成人,孩子也经奋力拼搏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进入大学后就应珍惜光阴,延续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不应参与“商业”类的“邪门歪道”,甚至一些家长对于孩子毕业后从事销售业务,也感觉到“很无颜面”,孩子考上大学时的自豪感蜕变为“脸上无光”;最后,高等教育是专业性教育,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未接触到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大学阶段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不能“没学会走,就想学着飞”,担心大学生在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创业”,不仅耽误专业知识学习,而且无专业基础也就不具备充分的创业能力,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纯属虚度光阴,荒废青春年华。基于这些认识误区,目前尚未完善形成“大众创业”的社会氛围,相当部分人对大学生创业抱着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二)定位不明:大学生创业何去何从

就“大学生创业”自身而言,尽管一些地方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和政策,但大学生创业的定位仍不明晰,除了少数项目经过精心培育推向市场孵化为公司实体外,作为创业主体,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临近毕业时也很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跟踪和对创业者的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具有功利性,主要目的在于为保研、评优、出国等增加“资本”;同时,各类官方或重量级的比赛项目对于大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参赛获奖所得到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这就导致大学生创业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除了少数大学生创业者将“创业”作为毕业后持之以恒的“事业”外,大部分大学生只是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创业项目中,他们不具备以合伙人的身份进行创业的责任感,项目进展也参差不齐,很多项目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且拥有互联网优势的大学生群体,实际执行或参与创业的人数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毕业生未将自主创业作为其未来职业的首选”,[5]无论是项目负责人还是主要参与者,临近毕业时也往往是“两手准备”,将主要精力投向求职、保研等,如果这些创业项目无法通过恰当的机制吸纳“后继者”,就很可能随着原始创业者“各奔前程”而告终。

(三)资金匮乏:创业运营经费受限

近年来,政府、高校、社会各界纷纷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但对于创业项目而言,资金匮乏仍是制约创业项目发展的突出因素。很多高校对于初次入选的创业项目,资助额为1000元至3000元,主要用于购买必要的器材设备以及前期的调研论证,这对于具体项目的运营而言可谓捉襟见肘。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只能将精力和眼光局限于“大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比如,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撰写项目企划、在实验室进行简单的数据试验、撰写分析报告、进行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等,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市场调研、商业化经营和市场额分析等,只能主要在校园内从事创业活动;另一方面,“从家庭来看,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难以提供创业资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又不一定有创业意愿,创业资金与创业意愿的不匹配造成创业活动难以展开”,[6]受制于资金,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培育和成长可以用“异常艰辛”来形容,很多项目的市场前景很好,但大学生自身无法整合社会资源,不能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为基础形成规模,在未孵化成公司实体之前也很难吸纳社会资金的注入,而大学生自身并无经济来源,除了极少数大学生受到家长的经济支持外,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毕业时无法将创业项目推向市场,这就导致创业项目的短期化、阶段化甚至被市场边缘化,无法真正地作为市场主体,通过商业化运营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创业的可持续性。

(四)技术主导:市场对接不到位

思想观念、创业定位、资金受限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的一般模式是“走技术路线”,即在校大学生主要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技术研发与创新,但与诸如“基于网络领域的技术型创业模式”[7]的差距较大。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经过前期调研分析,撰写商业策划书、实证调研报告、对策建议或者发表学术论文,形成文本成果;二是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形成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成果;三是对上述文本成果或知识产权成果进行市场推广,实现成果的市场转化;四是以技术成果为基础,筹措资金,组建团队,成立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目前,绝大部分创业项目停留在前三类,也就是技术创新位于主导地位,包括知识产权成果的市场转化在内,这些项目距离商业化的“创业”还很遥远。此外,技术研发的周期一般较长,研发成功率也非定数,在短短四年内(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大二和大三两年)实现从“技术”到“创业”的跨越也非易事。“创业”是一种商业化的市场行为,技术主导下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直接参与市场运作的机会很少,很难通过市场经营为创业提供较为持久的流动资金,这就导致创业项目主要只能在校园的封闭空间内向技术纵深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培育机制

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校园,其年龄、知识、性格、阅历等自身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创业与成熟企业的市场经营存在显著差别,这是大学生创业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因此,不能苛求大学生创业项目完善达到商业化运营的成熟水平,但作为未来的市场经营主体,大学生创业项目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应当着眼于“商业化运营”,将着力点放在“培育”上,通过建立科学的培育机制,将创业项目推向市场,并使之尽快地适应市场,在竞争中体现相对优势,从而走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道路。

(一)加强“创新+创业”的层级化教育

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转变需要较长时期的宣传引导,“由于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践的蓬勃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创新’向‘创新创业’并重的转型期,‘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较为普遍,实质上秉承的是‘创新―创业’的发展路线”,[8]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立足于“互联网+”时代,加强“创新+创业”的层级化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商业思维,将其长期被压抑的经济意识释放出来,形成对“创业”的立体化认识,从“创新”升华为“创业”,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业”的大潮中,将“创业”作为“事业”去做。这种理念的转变,主要寄寓高校的常态化教育,特别是经济常识和法律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自然人的大学生,不仅参与生产和消费环节,而且也是流通环节的“微主体”,无论是在已有企业中从事生产或流通(经营)业务还是自主创业,均属于商事行为,应具备法律风险意识和经济意识;而“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力密集型,而是高智力主导下的创意或服务制胜,“小而精、求品味、重品质、个性化定制”成为现代消费的一大趋势,“谁运营了创意,谁就抢占了先机”,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将创新成果及时地投向市场,运用商业思维去经营创新成果,实现“创新”与“创业”的对接。为此,专业课教学中,可加入适度的技术前沿教育,解析具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帮助大学生激发创新闪光点,捕捉商业化运营的可行性,作为创业项目的重要来源。

(二)探索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聘请著名企业家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企业导师,进行商业化运营的指导;鼓励或组织大学生深入企业实习或见习;毕业设计环节,吸纳企业导师进行毕业指导,等等。这些举措,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一方面,企业导师的创业指导主要侧重于技术评估和商业化经营的一般模式,缺乏针对性,大学生也缺乏亲历体验;另一方面,大学生企业实习或见习,主要获得的是直观感受,而无法深入了解企业运营的真实状态,导致“创业教育实施方式与社会实践脱节”,调研数据表明,“有48.9%的学生听过相关讲座,28.6%的学生参加过创业社团,有 21.7%的学生在校接受过创业课程教育,仅有 0.8%的学生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9]这导致当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的个体化需要。为此,可探索建立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机制,鼓励大学生利用暑假、寒假等,深入与创业项目最密切的企业,共同做项目,通过这类企业“以老带新”,从模拟实训迈向“借壳”运营,帮助大学生熟悉企业运营的具体流程、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真正地参与到企业运营中,然后进一步凝练项目方向,甚至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在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和良性互动中,指导大学生创业者明确未来的商业化运营方向,比如加盟该企业、技术入股经营该企业或明确市场定位独立创业等,实现创业项目商业运营模式的多元化。

(三)推进创业项目过程管理的市场化

推进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机制建构。由于企业与创业项目在业务、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这不仅便于企业对创业项目的市场化指导,而且一方面,企业可将创业项目作为自身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于在高校的一个实验基地),将自己所需进一步研发和论证的项目交由大学生创业者去做,企业对创业项目的事实予以市场化指导,促使项目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市场需求相契合;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可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项目运营机会,与市场保持“零距离”接触,使项目成果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就项目管理而言,企业导师不再仅仅是项目指导者,或者受高校之邀为创业者做讲座等培训,而且对项目发展负有伦理责任,大学生创业项目作为企业核心业务在高校的一个分支,这能督促企业导师以企业家的责任感对待创业项目,避免大学生凭借“一腔热血”在茫茫市场中摸索。为此,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创业者而言,重点在于凝练项目主题和寻找适合的企业,然后与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机制,创业项目孕育阶段,可将之定位为企业外驻高校的一个项目部或分公司,采取市场化的过程管理和运营,创业项目孵化成功后,根据合作协议,选择适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将之推向市场,实现创业项目的实体运营。

(四)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的配套机制

大学生创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对于创业者而言,首先应当牢固树立团队合作的理念,切实克服“单打独斗”或“一枝独秀”的思想,尽可能地向社会借力,寻求资源的最大限度整合。就支持机制而言,主要包括:一是高校内部、同一区域高校乃至行业或跨行业,逐渐建立不同层级的创业联盟,以项目制的形式灵活整合资源,实行资源共享,最初可在高校内部深化创业俱乐部的运行模式,各个创业项目团队之间进行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共享互用。二是建立完备的治理结构,实行创业项目内部的准公司化运营,高年级创业者在离任之前,必须完成创业项目的新老交接,保证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三是高校可探索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对于有志从事创业的大学生,经家长同意,办理无期限的休学手续,为其创业提供时间和精力保证;创业者复学修学分时,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按学分收费,只要达到课程合格要求就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则授予毕业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即授予相应的学位。四是资金支持方面,应当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在于纠正市场的外部性与不完全竞争性,促进大学生创业”,[10]因此,资金支持可实行阶段化管理,处于项目策划孕育期的经费,通过政府和高校予以资助;对于与企业建立实质对接的项目,可通过协议方式吸纳企业资金;对确有市场前景、具有继续支持价值但尚未寻求合适的企业支持的创业项目,高校可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孵化为独立的公司实体运营后,高校转让股权撤出项目。

四、结论

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与对接机制,是以商业化运营模式进行创业项目培育的可行路径。由此构建的基本框架是:大学生入学后,通过专业课老师和创业指导课程等,发掘创业苗子,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适切的项目主题;然后通过遴选机制,对于入选大学生创业平台的项目,高校予以前期的资金、培训等支持,同时引导大学生搜索与项目主题相关的企业,通过路演和洽谈,建立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项目的市场需求),通过创业项目进行企业在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专项或综合性需求的实验或试点,进而争取企业资金的支持,并采取商业化运营;对于尚未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的创业项目,高校可通过创业平台,向校内课题组以及企业等进行推介或予以后续支持,促进创业项目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孵化为商业化运营的实体。

参考文献:

[1]姚毓春,赵闯,张舒婷.大学生创业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园创业企业的调朔治[J].青年研究,2014,(4).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1).

[3]金丽,刘继伟,杨鑫.我市“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启动[N].保定日报,2016-04-01(01).

[4]吴方鹏.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5]刘敏.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

[6]马亮,朱剑平,陈琦.大学生创业瓶颈及优化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

[7]孙建萍,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分析[J].对外经贸,2012,(1).

[8]陈焘,李柏红.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运营的法律解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