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25 16:04:08

序论:在您撰写教学反思与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学反思与建议

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实践教学;创新实践;综合实验室

1引言

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积极推进物联网发展,加快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作为物联网人才培养主体的高等院校,更要积极推进物联网及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动探索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培养方式与思路,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不断提高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为我国物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合格与优秀的物联网人才。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物联网创新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如何创造性地开展物联网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成为各高校积极研究的热点。其中,建设以物联网项目开发与实践为导向的物联网创新实验室平台,集中物联网相关专业的优势设备和技术并高度融合,打通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做出综合性设计性的项目,以培养复合型的物联网创新实践技术人才,逐渐成为众多高校的共同做法。本文结合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分析了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行高校物联网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建设与管理进行了深入思考,探讨了高素质综合性物联网创新研究与工程实践人才的合理培养方法与建议。

2物联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联网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复合型专业,涉及学科与专业知识较复杂,目前许多高校的物联网专业正处在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探索阶段,普遍存在着对物联网实践教学定位不清楚、实践教学师资与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综合性实验场所与设备短缺等问题。

2.1定位不清楚

许多高校由于师资或对物联网认识的不足,对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定位不清楚,不了解企业对物联网工程实践人才的实际需求,重理论讲解,轻实验实践,导致学生专业技能不强,动手能力差,创新实践能力不足。

2.2实践教学师资与经验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设备场所不足、工作繁琐不受重视、缺乏专业技能培训或与企业需求脱节等方面的原因,实践教学师资不足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实验实践类教学的难题。尤其是对于物联网专业,由于物联网项目跨专业较分散,能指导物联网综合实验实训的综合型教师更是紧缺。实验实践项目大多是各专业方向的传统基础项目的简单叠加,开设时间短,缺乏实践经验,不能与时俱进,与实际物联网项目开发相脱离,实践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2.3缺乏专业综合实践课程

物联网专业涉及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网络、软件等多个专业内容。大部分高校物联网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室都是独立设置,相互割裂的,涉及多个课程的物联网项目综合实践类实验课程太少或者是几个课程的简单拼凑,缺乏物联网综合设计与实践项目,使得物联网专业学生对物联网缺乏整体的认识,对个人今后想要从事的专业方向拿捏不准,不利于高素质综合性物联网人才的培养。

2.4综合性实验场所与设备短缺

物联网专业综合性或设计性实践实验课程与活动要依托专门的物联网综合创新实验室才能正常开展,然而大多高校的物联网综合性实验室只是相关专业方向实验室场所与设备的简单拼凑,缺少专门的场所与综合型的物联网实验与开发平台,难以开展物联网综合开发与设计项目的实验实践活动,使得培养具有高素质综合型的物联网科技创新与实践人才更加困难。

3物联网实践教学的建议

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上的种种不足总结起来就是教学软件和硬件平台的问题。面对物联网飞速发展和社会对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要立足高校自身现实,建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物联网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

3.1明确物联网实践教学的目的

物联网专业工程实践性很强,要充分认识到物联网实践教学是整个物联网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中之重。高校要认真调研企业对物联网工程实践人才的需求,产学研融合,使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深入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物联网项目综合开发与创新创业能力。

3.2建设完善物联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大多数高校的物联网教研室的教师是从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网络、软件等已有专业教师组成的,面对物联网涉及学科的复杂性和物联网技术高速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要积极完善物联网教师培训与引进机制,保持物联网教师队伍的知识与能力的先进性。加强师资培训,保证物联网专业的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掌握物联网最新技术动态;调研企业实际需求,与企业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积极聘任企业专家授课,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师资培训体制。

3.3搭建物联网创新型实践教育平台

搭建物联网创新型实践教育培养平台,是进行物联网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3.3.1建设物联网综合创新实验室建设物联网综合创新实验室,配置综合型集成化的物联网实验与开发平台,向学生开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为物联网专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科技创新创业比赛、职业技能大赛、专业社团活动等提供良好的开发实践环境和条件。3.3.2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辅助,来保证物联网综合创新实验室的安全高效地开放运行,更好地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服务。

3.4完善物联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在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要以企业级的实际物联网项目设计开发为导向,力求贴近实际,在完成基础教学实践的前提下,重点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建立物联网项目综合实践类实验课程,提高学生项目实践能力。如图1所示,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包括:基础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科技创新比赛与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方式,由基础实验实训技能的培养到综合项目设计的引导,由简单到复杂,由认知到创新,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3.5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

为加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教育部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可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高校可以设置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学分,设置对应的奖学金或优惠政策,用来激励物联网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学以致用,带动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提高,为物联网行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实践人才。

4结语

本文反思了高校物联网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明确物联网实践教学的目的,建设完善物联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搭建物联网创新实践教育培养平台,完善物联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以期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物联网专业培养体系,不断提高物联网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的水准。基金项目:潍坊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5RKX023)资助。

作者:昌厚峰 张宝华 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实施任务型语法教学的困难

针对实施任务型语法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与身边的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一些访谈,通过归类整理,大致可分为:

1.1教师因素

1)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任务型语法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评价观。但是,一些教师因循守旧,满足于现状,习惯于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语法教学,不愿转变思想,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2)教师教学方法滞后。任务型语法教学倡导“在做中学”,就是使用目的语去完成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目的语的能力。任务型语法教学要求教师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模式。然而,部分教师,尤其是部分老教师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语法知识轻语言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统一轻个性,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1.2学生因素

1)学生的能力影响。任务型语法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或接近真实生活的任务,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我国学生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英语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在生活中几乎没有机会使用英语,导致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较差,无法顺利完成“任务”。

2)学生的性格影响。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在英语课堂上,表现为不愿参与课堂活动,更谈不上参与小组合作,通过使用语言共同完成“任务”,因而无法在交际中发展语言能力。

3)学生的心理影响。我国学生因受儒家思想影响,过分注重自我形象,认为如果英语讲得不准确、不流利,就有损面子。因此,部分学生说英语时自信心不足,怕犯错误,往往羞于开口说英语。这种心理会阻碍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进而阻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1.3教材因素

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我国任务型语法教学的教材大多只是照搬国外用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这类教材提供的语言情景对于在英语国家的留学生来说是真实的,对于生活在中国的学生,尚有不符合真实生活的地方。一些词汇尽管新鲜但难以拼读,对于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这样的词汇会影响他们使用目的语去完成交际任务。

1.4教学评价因素

在任务型教学中,课程目标和相应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英语学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评价时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结合终结性评价。但在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许多学校和地区仍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标准。有些教师对传统的语法教学,对“应试教育”运用自如,对在课堂上运用任务型教学方式进行语法教学没有信心,为了高考分数,只能对任务型教学模式采取应付的态度,通过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分数。可见,评价机制和考试制度如不改变,在我国课堂教学上开展任务型语法教学仍有诸多困难。

二、对教师的建议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进行了任务型语法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有很多的问题和困惑。任务型教学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顺利实施任务型语法教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笔者结合本研究,给广大中学教师一些建议: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任务型语法教学能否顺利实施,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转变教学观念。任务型语法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权威,而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引导、协助和评价作用的人。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努力建立轻松、民主、友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任务型语法教学是围绕任务来展开的,主要是通过任务中和任务后的活动来使学生掌握语法项目,即“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教师应学会正确处理学与用的关系,精心设计学习任务,通过实施任务型语法教学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2.教师要全面理解、正确把握任务型语法教学。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实施任务型语法教学,工作在一线的英语教师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任务型教学法的涵义,用其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全面掌握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原则,实施步骤和评价标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出符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既要具有真实性和交际性,又要构成对目的语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性,从而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运用目的语的能力。教师设计的任务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他们“跳一跳,能够到”,从而体验成功。任务完成后,要对执行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多角度的评价,教师可以适当地对语言进行分析讲解,进一步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系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第3篇

一、 教师管理方面的反思与建议

1.一些教师课改的思想准备不足。具体表现为满足于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教育的危机意识、改革意识不强。这要求教师亲身感受新课改模式,同时要不断学习教育的新理念,了解全国新课改的发展动向,看清当代教育的发展潮流。

2.一些教师的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不足,不愿认真编写而上网下载。这要求学校加强师德教育和管理力度,严格工作纪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力争在新课改中更好地奉献社会,更好地实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

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具体表现为一些青年教师编写导学案的基本功不扎实,课堂掌控能力不强,而中老年教师的电脑技术操作不够熟练,原有的讲授经验又太“丰富”。一方面要求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要求编写导学案时加强集体备课,规定课堂教学全面开放,缩短青年教师的适应期和成长期。

4.一些教师在推行新课改中适应性不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完全照搬山东昌乐中学“271”新课改模式进行教学,这对我校基础较差生是不大合适的,编写的导学案内容多,难度大。二是在实际教学中重难点把握不准,让学生展示、点评过多,导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在推行新课改中为课改而课改,不能很好地把握高考复习的重难点,复习效果不佳。四是推行新课改一段时间后,教师怕学生不理解知识点,课堂上越讲越多,有重回传统教学模式的迹象。这要求学校通过示范课进行规范和引导,加强听课和个别指导,召开高考复习座谈会,集思广益,统一思想,统一复习方法,统一复习模式。

二、领导管理方面的反思与建议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者无疑是我校新课改的核心力量,优秀的领导是我校新课改成功的根本保证。

1.领导必须树立榜样,打造奉献形象。在外语实验中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师看年级组长,年级组长看校长。”在新课改中,校长不仅是一位管理者,更是一位教育家,一位先行者。校长及整个领导层应走在教师的前头,起到榜样的作用。 笔者认为,只有这样做,我们的领导才真正是具有道德的感召力和信仰的追随者,这是新课改能否最终成功的“软实力”。

2.完善课改实施方案。科学可行的方案是顺利推进新课改的保证,原先制定的课改方案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的课改,但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它的局限性开始显现出来,影响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重新设计课程表,增加学生白天的自习课,并且规定晚自习不准统一授课,教师负责布置学习任务,个别辅导学生,督促学生学习。

第二,规范示范课的流程,真正发挥示范课的示范作用。建议学校:(1)把示范课细分为预习课、新知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2)每类课型安排文科理科各两位教师上,文科理科的重点班和普通班各一位,不要都安排到重点班上。(3)每位授示范课的教师,课前要严格控制学生的预习时间,否则示范课就变成“面子”工程,失去了意义。(4)每次示范课至少有一位副校长全程参与听课、评课(专门及时地用一节课),组织教研主任、教务主任、相关学科教研组长及教学骨干、授课教师参与评议,不断完善课型结构。

第三,调整导学案编写人员,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导学案,提高导学案的质量和适用性。建议学校在推行新课改的前两年,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成立导学案编写组,以保证导学案的质量,待条件成熟后再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导学案的编写工作。

第四,建立课改评价机制,对教师奖罚分明。建议学校尽快在评优(先进)、评职称、外出学习机会、奖金发放等方面充分考虑,拉大区分度。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问题 建议

有效教学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良好结局,也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反思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在有效教学中的作用重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是否高效开展,但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1.教学反思意识淡薄

通俗地讲,意识就是人的感知能力,是任何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感知的能力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对自身的意识、对学生的意识、对教学过程的意识等。在教学中,教师敏锐的感知力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开展,因此强烈的教学意识对教师高效开展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虽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有意识关注学生,有意识地开展教学,但对教学反思的意识并不突出。尽管课改要求教师要具有相当的反思能力,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反思能力并不强,原因是很多老师教学反思意识淡薄。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淡薄的现象更为突出。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大多停留在“一节课上完”就意味着教学任务完成的层面上,而不会深入思考课程背后的东西,如课堂上自身的行为是否得当、学生的表现说明什么问题等。老师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后续阶段,没有自觉地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或即将经历的课进行反思。即使有的教师有反思的意识,更多时候也只是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少从更大更广的范围考虑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这样的反思对于教师自身,对于学生,对于整个教学过程作用并不大。由于教学反思意识淡薄,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同一课的教学时没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教学何谈有效。

2.教学反思行动欠缺

教学反思从本质上而言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教学与生活方式。反思并不等于静坐冥想式地回顾教学实践,而是需要教师将带有批判性质的思维方式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此,不仅仅需要思想层面的认同,还需要后续行为的跟进。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目前小学语文的一线教师对于教学反思的认识已明显提高,但不容乐观的是很多教师不能把反思的过程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以为教学反思只要在头脑里回顾就能带来教学的改进,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教学意识如果发生偏曲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哪怕教师对教学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多么精彩的想法,如果没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教学反思可以说就是无效的或低效的。在跟一线小学语文老师访谈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反映由于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教学反思中大多拘泥于思想层面,很多想法过了也就过了,并不会很自觉主动地把考虑的东西记下来,原因是没有这样的习惯。实际上教学反思落实到实践还要有一个“记录”“写作”的过程,教师可以把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写成日记、随笔等作为改进教学的参照,可是很多小学语文老师由于过重的教学任务很少进行教学反思,更不用说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了。

3.教学反思内容不到位

目前教师对于反思的理解多数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关注的是解决显性的“方法”问题,很多教师反思的内容是“教学内容”,关注的是对教学内容的解读与开发。而对于教学目标、环境、评价及教学理念的反思所占比重很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多数教师仍旧是以“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看待教学实践,没有解放性、批判性地看待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教学本质,没有深入挖掘教学实践背后的依据和理论。任何教育教学实践都是多种因素交汇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反思的内容不可避免地承载着教师对于一定情境中的主体、对象、条件、目标、手段等多种因素及其关系的理解。因此,教师要主动地、持续地反思“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这样做的效果如何”、“我所做的是否合乎公正与平等的原则”及“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是否合理有效”等关键问题,从而寻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全面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身行为,如教学理念如何落实、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否得当、如何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智慧、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对学生客观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和谐、教学环境是否有利于教学的开展等。教师只有从这些方面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才能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下一步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建议

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后续阶段,对教师而言则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与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反思是要对自己已经经历过的教学活动从各个方面做出自觉的判断、推理与分析的过程,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设计、教学调控能力、学生反应情况等做出自觉的内省,以期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1.增强反思意识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教学活动,但不一定会有意识地反思自身经历的教学实践及其背后的理论意义。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使这种带有批判、探究性质的思维活动从无意识的变为有意识的,并将其付诸实践。反思意识强的教师永远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个结构不良领域,会经常有意识地将貌似正常的情境“问题化”,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教学实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反思意识就会慢慢形成,这样自然提高反思行为的自觉性。同时,要提高教学反思意识,不能仅仅将反思的理解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要从更宽广、多元的社会、文化、政治的角度分析教学实践,才能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实现“知、行、思”的统一结合。

2.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教学反思是知识建构、专业成长的过程。通过反思将教师实践中的知识呈现出来,不断地解读与建构教学经验中的意义,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挖掘教育实践潜在的意义。教学反思是需要一定知识基础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情景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要求”和“运用”是离不开教师一定的知识基础作出判断的。因此,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以一定的教学知识为基础的。首先,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本学科的知识及与本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的知识,如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学、美学、文化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这是教师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条件。其次,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教育科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对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师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知识,教师的情景知识(通过教学智慧反映出来),以及教师的策略知识(运用理论知识的策略)。教师要始终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中教育理念的运用、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设计的恰当与否、学生学法的指导等进行多方面的反思,确实朝着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前进。

3.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并付诸实践

教师在自我检视中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教师对自己已有行为和习惯进行刻意的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持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造坏的行为习惯,如认真检讨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了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愫和敏锐的判断力,是否有耐心、亲切感和幽默感等。通过自我检视,反思自我,使得教师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促进自己教育教学的发展。虽然,教学反思可以在头脑中运作,只要思考深刻,则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起到好的作用,但如果不把精彩的反思过程和内容记录下来,也许就会很容易在以后的教学中遗忘了,消解了教学反思应有的价值,因此,真正有效的反思还要学会积累自己精彩的反思,这样才会避免重复性的劳动,也具有共享价值。而写作是一个深入反思并系统表达思想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教学随笔、教育博客、教育叙事等把自己在教学过程的点滴记录下来,并进行深入思考形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运用到下一次的教学中。同时,教师要对写作载体进行思考,捕捉关键信息,在分析与推理中再思考这些想法的可行性并把它们付诸实践。只有这样,反思的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4.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

俗话说当局者迷,为了很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除了自己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外,还可以寻求同事的帮助,让同事帮助自己寻找自己教学的不足。首先,教师可以寻求与专家对话和交流,在与专家的对话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这里,教师与专家的对话,除了面对面与专家进行交流外,还可以多读一读教育专家的论著,因为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的,而文本对话,也可以从文本中领略专家的教育智慧,与专家进行精神交流,思维进行碰撞,在这种交流中提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反思。其次,教师要自我开放。教师的自我开放意味着一方面让别人研究自己,让别人帮助自己跳出认识上的盲点与局限,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别人的课堂吸取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因为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还需要同其他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讨论。因此,教师除了开放自己的课外,还应开阔眼界,善于从别人的课堂中吸取经验。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

[2]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育实践与研究[J],2001,(03).

[3]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4.

[4]冯晨星,和学新.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J].学科教育,2004.6.

第5篇

一、 我县农村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县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立足教育实际,借鉴其他地方学校的成功经验,推出了一系列的教学理念,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活动,组织了全县中小学的优质课、教学设计与反思评选活动等。结合平时的教研活动及教学反思评选活动,笔者发现我县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教学反思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教师对教学反思认识上有偏差

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已认识到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但是教师们对于如何反思及反思形式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尤其是农村教师,自觉反思意识不强,反思的能力低,即便是写了教学反思,往往是应付检查或完成上级的要求,也有的是为了评选、评优才开始写教学反思,我们的反思停留在被动反思的阶段;还有的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内涵认识不清,认为教学反思就是写工作总结,把周总结、月总结、月考、期末考试总结作为教学反思。这些对教学反思的错误认识必然导致教学反思的行为错位。

(二)教学反思视角单一

教学活动是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教师的教学反思应该是多方面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但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只进行结果反思,侧重点放在教学的失败之处和亮点部分,而没有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也有的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而没有对教学观念进行反思。这些只从单一视角进行反思的活动,容易受自己思维定势的束缚,缺乏深度,起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只有多角度进行教学反思,客观真实地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角度来审视分析,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改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目的。

(三)重教学现象描述,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教师认识到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把其应用在教学上,然而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及反思水平有限、方法不正确,导致大量的教学反思只停留在对一些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对于教学理念、学生的发展、目标的落实等方面的思考相对缺乏,导致了教学反思形而上。比如,某位小学英语教师只是把教学内容罗列出来,然后就开始进行教学反思,根本看不到学生从对话中学到了什么,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学习内容,这就是一种无效的反思。其实,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将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行为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

二、 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建议

要解决农村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认识对象,以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扬弃的态度,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我县教师教学反思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

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同样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导。教师的教学反思无法挖掘深层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缺乏理论知识或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将外部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转化为教学实践展示出来。

农村教师的课业负担较重,一个教师同时任两门学科或两个班的现象比较普遍。好多教师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其实,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总是会找时间、挤时间来进行反思,把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亮点、课堂上的想法以及生成的教学信息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分析总结。实践证明,凡是善于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都是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名师。就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讲的那样:“如果一个教师每天都能用一小时来反思自己的教学,那么五年后,他不能成为全国特级教师可以由我负责。”

(二)创设良好的反思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教师教学反思的前提条件。学校作为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地方,其管理理念和校园文化对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和能力,学校要在制度上要为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保障,如学校定期为教师开展“请进来”或“走出去”的经验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定期开展教学反思评选活动等活动,形成机制。同时,学校要为教师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推行集体备课、点评,实现个人反思到集体反思再到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第6篇

反思我们的教学,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相对过时的教学观念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教学的情况。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关注“教”而忽视“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仍然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而很少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进行的教学创新,也大多集中在“如何讲”的层次上,而极少有人会注意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这些事实的存在或许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暴露出来的正是我们教学观念普遍滞后的严酷现实,而这才是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认为教学观念的问题都很虚不实在,对指导具体的教学工作没有多大意义,其实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笔者认为,只有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教师才能具备进行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教学创新才会有存在的土壤和空间,教学水平才可能获得整体的跨越式提高。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念,推动教学水平提高必定举步维艰。

第二,相对陈旧的知识结构限制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从表面上看,过去形成的知识结构好像完全能胜任现有的教学要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笔者自身而言,大学时代教师的授课模式以及当年的学习经验就对笔者现在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教学设计到习题布置,处处都能看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这种建立在相对过时的知识结构上的教学活动其实已经不太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时代要求了。例如,当笔者继续用“求圆的面积”这一经典例题讲解编程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学生的兴奋感与当年的笔者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类的“继承”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可能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当我们固守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时,我们的教学也必然会被限制在一个过时的年代与相对狭小的空间里面。只有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符合时展的需要。

第三,会考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的积极性。会考作为一项重大考试,它不仅有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作用,甚至还关系到学生的高考资格。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敢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当我们看到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在教学创新上的积极性。首先,会考挤占了教学课时。备考和考试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课时,这无形中挤压了正常教学课时。其次,会考的指挥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要求。会考的难度较低,考查的大多是知识性内容,对能力的考查较弱,这无形中为教师降低教学要求提供了借口,降低了教学难度。第三,会考制度和评价制度的不完善也制约了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会考的成绩经常成为学校之间评比和教师考核的标准,无论从学生还是老师都不愿意出现补考的情况。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舍本求末,以全员通过会考为目标,用应试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注重教学的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应该从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过程两大方面入手。

一、就教师自身素质而言,教师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的更新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

只有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式和方法才有可能取得大的突破,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才有可能达到新的高度。而更新教学观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研读课程标准。课标不仅能帮助我们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还提供了认识教学过程的全新视野。即便是课标中提供的活动建议也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的定势思维,打开教学思路。课标虽然很简练,但每次阅读课标总能有所收获。读的多了,思想就解放了,思路就打开了。第二,多交流,多学习。比如,可以多参加一些培训活动,多听一些讲座,特别是专家的讲座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往往是十分详细和到位的,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更新观念。另一方面就是要多听课。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要创造机会多听课,看看别人是怎么上课的。不仅要听本专业的课还要听其它专业的课。以笔者的经验来看,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受到启发获得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同时还能发现不少好的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改变对会考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平时多做些功课,深入了解会考,掌握其考试规律和复习规律,从对会考的过分担心甚至恐惧中解脱出来,洒脱地面对教学与考试的关系。要相信,只要扎扎实实地搞好教学,通过会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就知识结构的更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及时阅读并收集有关程序设计信息。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程序设计的最新潮流和发展方向,为知识结构的更新指明方向并为丰富课堂教学准备素材。笔者建议,教师应经常去大型图书城和图书馆看一看。图书的上架情况和借阅情况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除此之外,经常上网并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也非常重要。第二,有必要掌握一门其它的程序设计语言。就目前的情况,掌握一门其它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格外必要。虽然VB是教材指定的教学语言,但在现实中它已经不是当前的主流语言了,它所体现的程序设计的思想也日渐被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所取代。作为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和发展变化,及时做好知识的更新与储备。就当前的形势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从、C#、JAVA、C++等这些语言中选择一二进行学习。学习它们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本模块内容的理解,让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既以VB为主又能突破VB的限制,这对开阔学生视野以及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非常有好处的。第三,了解其它学科特别是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在新课程体系下,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十分丰富,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涉透也越来越深入。就本模块的内容而言,它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其中,数学必修3中关于算法的内容就直接与本模块的内容相关。而数学课程中的其它内容,如函数图像的绘制、求方程的近性解、概率与统计中的相关计算、函数图像作图、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均为程序设计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二、就本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而言,笔者亦认为应当有所改进

在教学内容上,笔者认为应该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必修3中算法部分的教学内容,将部分算法知识转移到数学课的教学中去,而让本模块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否则,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本模块的教学中还应该特别注意借鉴数学课程中的特别是数学必修3中算法部分的例题、习题。两方面结合,使两个学科的教学各取所长,互相促进,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这一想法,笔者曾做过一些尝试。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着压缩了算法基本概念和VB语句教学的课时,结果发现并未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比如,笔者在教学引入“秦九韶算法”,“割圆术算法”等作为示例进行编程示范,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虽然笔者进行的这类研究还不够深入,但笔者相信还是有一定意义的。(需特别提醒的是,做这类尝试之前一定要多与数学教师进行沟通,在教学进度上做好衔接。)关于教学内容的第二条建议是,注意在教学中贯穿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虽然教材对这一点体现得并不充分,但是课标中却明确要求“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 [2 ]。所以,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强调这些概念。有了这些知识后,学生对VB的学习也就不会局限于VB,而是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关于这一点,笔者甚至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适当引入JAVA或C++的示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笔者的第三条教学建议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的养成。在VB中,变量的定义较为随意,数据类型也不严格。这让初学者可以忽略编程形式上的问题而将注意力集中到编程的过程上来,在短时间内获得初步的编程体验和知识,这是VB这种处理方式的优越性之所在。但是,随着所编写的程序越来越复杂,VB的这些特性就会日益成为编程的障碍。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都不具备这些特性,就连VB6.0的升级版本也放弃了这些特性。所以,从长远来看,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应该成为教学中常抓不懈的内容。这里,所谓的养好的编程习惯主要是指:1.变量的先声明后使用;2.变量命名时“见名识意”的原则;3.数据类型的明确定义;4.缩进式的书写风格等等。

对于教学过程,我们一贯的做法是“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对于有天赋的学生来说,这只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对于另一部分同学来说,又让他们觉得十分吃力。这样的做法获得的是相对整齐的教学效果,却也是一种整体平庸的结果,难以培养和造就真正优秀的人才。事实上,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尊重这种差异性。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有必要打破单一的“演示+上机”的教学模式,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力性和学习潜能。而程序设计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上机实践,通过不断调试、修改程序来学习,这就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天分和强烈学习兴趣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更有利于他们成才。笔者相信,多种学习方式的引入是达到课标中关于“教师要注意发现对程序设计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3 ]的必然要求。

笔者认为,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课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具有鲜明课程特点同时又符合高中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然而,真正要教好这门课程却并不容易。以上所述就是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本模块教学的反思与建议,希望能与广大同行共同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第7篇

关键词: 高三英语 写作教学 建议

一、高三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问题

当前,从高三学生的英语考试看,在写作上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对词未能明确掌握;be动词及动词原形连用的情况的较多;动词短语固定搭配在应用上不够熟练;句型应用不熟;未能掌握好英语固有表达方式,绝大多数是采取中文思维来表达的;未能准确把握住文章结构及表达顺序;缺乏应有的写作策略,在逻辑处理上不到位。以上问题直接影响高三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提升,进而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高三英语写作教学反思

(一)强化英语基础

英语基础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英语属于结构性语言,有其固定搭配、基础句型及习惯用语。写作者应围绕话题或主题,通过相应的句型、词汇等逻辑有序地表达自身感受或看法。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在英语写作中出错是难免的。在高三复习中,应特别重视最基本、最简单的五个句型的教学,如此可有效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避免写作思维的生硬迁移[1]。只有严格合理应用这五个基本句型,才能够保证作文的意义完整性。特别是对于英语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要加强基础词汇的记忆,全面掌握并能灵活应用五个基本英语句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加强书写练习

书写、卷面整洁性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绩。语言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是英语写作中的重要内容,语法和词汇的应用准确度性是写作评价的重要参考,拼写、标点符号的正确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会影响到整个写作水平。具体而言,一是书写方面,即字母、词汇、语句及标点符号等的正确书写。二是写作方面,也就是表达。写作的第一侧重点是写作的技能及技巧,第二侧重点就是思想情感上的表达,写作中这两点是统一协调的[2]。书写技巧不强,字迹潦草,会让读者无法看清内容或产生厌烦感,如此直接影响到思想内涵、情感的有效表达。同样,只追求书写质量,而写作内容贫乏,语法、词汇应用错误,同样也会影响到写作质量。所以,书写不佳会影响最终的写作成绩。

(三)加强释义训练

在高三阶段,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开展paraphrase训练,不但要充分抓好写作课训练,在听力课、阅读课乃至口语课教学中也要进行此项训练[3]。比如:当前英语阅读细节题大多数要求学生不但能准确识别某一个信息点,而且应系统有些的理解,这就是paraphrase,原因在于正确答案并非原文中某一句原话,大多数是对原文某一句话的一个paraphrase。

三、提高高三英语写作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灵活应用基础词汇

在初步练习写作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常用词汇,即以往学习的词汇及常用句型,包括初中阶段学过的词汇及句型。比如:Suddenly,a good idea hit me.该句中的“hit”一词将灵光一现之感充分全面地描绘出来。当达到一定阶段,再运用新颖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但是复杂句式应慎重应用。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将简单句转变为定语从句,将其变为强调句,或应用非谓语动词短语,即应用复杂句子结构。

(二)写作练习内容应贴近生活实际

在高三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倘若可从社会热点中找寻到和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点并充分利用,就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形成价值观。比如:在模拟考中关于“光盘行动”的话题写作,这有助于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节约的习惯。但是如片面追求话题的“新”和“热”,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会让学生去胡编乱造,直接影响培养学生良好正确的写作习惯。比如:关于奥运会自愿者感受的写作,学生未能直接参与奥运自愿者工作,因而谈不上发表奥运自愿者的感受,所以学生整篇习作都是拼凑、编造的,个人的内心感受如口号一样毫无实际意义。实际上,教师进行作文练习题材选择时,可尝试选取和高三学生生活贴近的话题,如此学生有直接体验后,就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三)写作训练应多样化

高三英语写作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可指导学生写随笔,让学生自由表达和发挥,如此可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所要表达的问题,让作文教学更具针对性;也可进行带答案写作练习,使学生先自我修改,再让教师改,如此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性,还可减轻教师负担。同时可让学生开展模仿性写作练习,原因在于语言基础学习阶段要重视模仿,模仿写作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使学生开展真实交际的写作训练,这样可充分激发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和热情,也可以提升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李钰.高三英语写作教学反思及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2,9,(05):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