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25 16:04:07

序论:在您撰写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

1 引言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图书馆群体对信息资源的共同利用而采取的措施行为,其主要目的在于让信息资源在特定的图书馆共享群体中得到更加方便、更加经济的利用。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表现出显著的知识商品消费行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一定要遵从知识产权的利益安排,所以我们要推动图书馆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共享利益、分担成本,对各方面因素加以分析,探讨总结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方法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信息数据不标准

信息数据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主体和基础,其在资源共享过程中占重要位置,要实现文献资源真正的共享,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信息数据的标准化,但是当前我国图书馆在信息数据的编排上缺乏一个标准的编排规范,联机编目、集中编目、分散编目等多种编目方式都有使用,不同的图书馆在文献资料的控制、传递、检索、记录、加工等方面都是从自身需求出发来开展进行,制定实施的相关细则也是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过泛过多的标准和技术规范让信息资源整合工作非常困难,自然给信息资源共享带来了很多阻碍和制约。

2.2 缺乏共享法律保障,版权利益与信息资源共享冲突

图书馆信息资源是高技术、高知识的集合体,其生产制造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艰苦劳动,但是其传播和复制却非常快捷方便。倘若缺乏对信息资源制造这权益的大力保护,制造者的相关利益就得不到有效保障,信息资源的生产就会快速干枯。而法律法规正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保障形式,法律的高度强制性和普遍约束性是信息资源共享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保证。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环境里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政治该法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和国外高度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完善的法律制度性相比,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让当前我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秩序还无法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健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一种,市场经济环境下,法律法规对于市场运营有着高度的强制性和普遍的约束性。法律规范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所必须遵从的准绳,与此同时,也只有稳定完善的市场法律规范才可以确保共享市场运营的持续稳定。在全社会对于知识产权都予以充分认识的当下,使用有关法律法规对信息资源共享市场加以调节,从而激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市场的有序、高效运行,降低共享知识产权带来的风险,已经成为当前信息资源共享得以高效开展的基本前提条件。

2.3 共享市场化程度低,过度依赖政府配置

第一,我国很少有图书馆真正参与到信息资源共享的市场化运作中,参与市场运作的意识更加缺乏。大多数图书馆都片面的认为图书馆只是被动的利用资源,而相对忽视了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制造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市场里,强化商业化运作力度,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商业信息机构和图书馆之间,多整合、多开发信息资源,多引进有偿共享运作的一些市场方式,可以让图书馆信息共享市场得到更加有效地规范。

第二,长时间以来,我国在图书馆信息共享方面的组织模式大多数都是政府牵头、图书馆系统内信息资源建设部门参与为主的方式,由于这种组织机构无法有效的调动合作共享的强烈动机和有力、持续的市场运行机制,常常使得共享图书馆群体变成等候和依赖政府的资源分配。然而对政府配置的过度以来,将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变成一种政府对于信息资源的再分配行为,使得参与共享的机构和组织缺乏自主合作共享的强烈市场动力,有效地运行力,往往也会使得信息资源共享的初始目的得不到有效实现。现实情况中,单纯依赖政府配置的图书馆信息共享体系,在出现政策变化和调整的时候,往往都是难以为续的。

3 改进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建议措施

3.1 坚持标准化的资源建设,努力实现规范化资源共享

数字信息时代中,规范化和标准化成为不同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兼容、交换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保证条件和重要前提。资源共享需要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这种开放性主要要求的就是可移植性和可兼容性。缺乏标准化,也就是无法实现数据交换,因此网络条件下,我们首先要对传统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网络化和数字化转换。比如为实现传统信息资源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有机结合,我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心首先应当构建并完善全国范围内图书馆在各种信息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统一规范和标准。所有参与资源共享建设的图书馆应当严格遵守规范格式标准、著录标准、编目标准等等,做好有关字符集、数据格式、信息存储标准、名词术语等的标准化。

3.2 构建完善的共享法规体系,均衡知识产权保护和图书馆权利

首先,版权保护在世界范围内都表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这种情况下,图书馆首先应当对自身形象加以强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为相关立法机构以及社会公众所认知,进而重视图书馆的价值,进而能偶采用适度的法律法规政策,对数字图书馆的版权加以保护,以更加充分的让图书馆功能得到发挥。再者图书馆要积极的参加相关版权立法工作,提升图书馆在版权法里的地位。此外图书馆要重视对用户和馆员的版权保护意识的培养,让信息资源共享构成中版权纠纷尽可能的减少,最后,图书馆对已经进入到共有范围的作品要加以积极的开发,进而大量节约授权许可的费用,主要对作者精神权益加以充分的尊重,才能让版权纠纷尽可能少的发生。

3.3 政府搭建共享体系,市场主导共享运行

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模式里,政府必须改变传统模式下一管到底的做法,转而仅负责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框架的构建,监督管理共享体系中各种行为一定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相关机构可以引导构建一个合作的、开放的、有偿使用为主要形式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进而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合理共享。体系的开放性可以保障愿意参与体系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的各图书馆能够自由加入和退出体系。但是在共享体系框架搭建完成之后,政府机构就不需要再过度干预主导,有关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具体运行过程,最好是由市场来主导,也就是市场化运作,确保体系能够完全根据市场运行规则来运作。通过经济利益这一基本驱动力,利用好市场机制对信息资源的共享主体进行相关利益关系的有效调节,让各主体间的利益因素能够得到最优化的平衡,调动起各共享主体参与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在驱动力,实现共享主体行为和思想的控制与引导。而政府在市场主导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运行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负责对共享体系的整体运行方向加以调整和控制把握,并负责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发挥其调节的作用。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各种信息资源快速便捷的传播交流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集散地,其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和运作就显的尤为重要,针对当前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与不足,必须及时制定相关措施方案加以落实改进,进而推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取得更好地成效。

参考文献

[1]褚芹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研究进展,山东图书馆季刊,2010(5)

第2篇

[关键词]乡镇 计生 图书 资料 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30-01

乡镇计生图书资料是我们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是转变婚育观念、帮助群众发家致富,搞好治家理财的一种有效载体。这项工作做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因此,解决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创新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不可忽略和小视。

一、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了解,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图书资料管理不规范

规范化管理人口计生图书资料,是保证库存图书资料完整,推进乡镇图书事业顺利向前发展的关键。但就目前各乡镇图书资料管理来看,由于从中央到地方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标准,致使个别乡镇图书资料管理混乱。有的地方虽然有人管,但管理并不严格,更没有健全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

(二)图书管理人员事业心不强

当前,各乡镇街图书管理员多是由宣传员担任,除管理图书资料外,还有其他工作。有的宣传员则认为,图书资料管理得好与坏,与自己无关,上级组织也没有具体要求,只要把其中的几项工作干好就行了,所以在开展工作上,往往是“蜻蜓点水”,敷衍了事,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乡镇图书资料管理员在购置图书资料时,则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兴趣进行采购,喜欢什么就买什么,根本不考虑本单位实际工作和群众对知识的需求,也不考虑图书资料对当地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有的图书买回来后成了一堆死书,根本无人问津,造成了资金浪费和库存图书质量下降。

(三)图书资料借阅手续不全

在各乡镇,除了上级部门有针对性地发放一些图书资料外,各地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购了一些图书资料,每年图书资料的数量都在不断递增。但由于借阅手续不全,图书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哪本书被谁借去了,谁又借了什么书,根本无从查起。有的虽然有记录,但又不完整,时常出现张冠李戴现象,严重时影响了乡、镇图书事业的发展。

二、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乡镇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要理顺管理和借阅两方面的工作。

(一)管理方面

各地应建立图书分类账、个别登记账和总括登记账。图书分类账是按图书内容进行归类,能反映出各类藏书数量的多少。在乡镇图书管理工作中,都应依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制定本部的藏书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在图书资料分类中,可采用“马列、哲学、社科、自科、综合”五大部类,五个部分的符号可用英文字母“A.B.C.N.Z”来代替,即A马列;B哲学;C社科;N自科;Z综合。在使用时,要用标牌的形式,在书柜上显示出来,便于区分和查找。在图书进行分类时,首先按上架图书内容进行归类。其次是给种次号,也就是每一种图书资料给一个种次号。无论一种书有几册,种次号都不变,比喻新购两册《农村养殖技术》图书,种次号就一个,并按入藏的先后顺序填写种次号。这本书的号为N/9,也就是说此书是农业方面的,而农业属自然学科,用N表示,“9”是按自然科学类第九次购进来的一种图书,所以它的种次号是“9”,书写成N/9。这个符号在图书界也称为学书号,并把这个号码写在书各页的右上角,便于管理和查找。而个别登记账,也叫财产登记账,它和分类账区别是:每册书给一个号码,也叫财产登记号。例如:100册书就是1-100个号码,多一册书就多一个号码。财产登记号应写在书各页学书号的下面,这种登记方法既体现了图书资料的规范化管理,又容易被刚参加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新同志接受和掌握,有利于藏书的规范化建设。同时还有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总括登记账也叫总登记账,它与前两种账不同的是,它反映的是收藏图书―注销图书―库存图书的全部情况。其内容均采用A、B、C、N、Z这五个符号,在填写新购图书时,属于哪一类就填在哪一类里,然后在库存图书栏内填上相应的数字,此账便能相符。其计算方法是:收到图书―注销图书―库存图书。这种方法既科学、合理,又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更适用于乡镇计生图书室藏书建设。

第3篇

促进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合作,实现图书资源优化配置,是各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趋势,而与学校校图书馆源整合是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创新举措,是集约文化教育资源,提高文化教育资源利用水平的必然,是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积极探究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现途径和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一、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

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有利于集约资源,集中力量办好办强教育文化事业。两种类型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更好地贯彻执行了图书馆法规宣言,提高了建筑资源、文化资源的社会使用效率,扩大了图书馆的辐射范围,壮大了彼此的实力,增强了图书馆服务地方教育的能力,丰富了学生、教师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教育使命,为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提供了重要基地,社会效益显著。

二、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共享资源的必要性

1.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共享资源共享体制的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图书馆管理都是以行业属性划分进行分制而管理,虽然从纵向上看存在着隶属关系,但实际上馆与馆之间又各自为政,人才物与资源互不共享,从而造成图书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就极大的违背了图书馆全面的、持续的、健康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市县(区)属学校图书馆来讲,由于当地财政资金缺乏,绝大多数存在资金投入不足、馆舍面积小、资源匮乏、质量不高、管理体系不全等现状。如果这样的现状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会影响到学校课程改革事业的发展。然而从整体图书馆的资源分布现状来看,学校图书馆可以借助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丰富、完善自己,以弥补学校图书馆资源的匮乏,同时也提升了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影响力,又能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2.当前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共享资源存在的问题

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属于不同种类的图书馆,其服务对象和服务模式都不尽不同,自身的馆藏体系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促进学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城口县中小学图书馆与县图书馆共建共享为例,其问题体现在: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主体为文化部门,一般都是由区域公共图书馆负责区域内部和社区图书馆,也就是各级图书馆之间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但是学校图书馆属于教育部门管理范围,一般都是由学校内部的一个部门负责,也就是说学样图书馆仅仅受到学校的单纯管理,各个学校图书馆之间是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并切没有完整的信息沟通渠道。由此可见,在两者的管理行为主体分离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要想实现资源的共享,就需要去解决组织体系的问题。另外,促进资源共享的机制、体制尚不健全。简单来讲,促进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缺乏统一管理基础和数据系统,互借互通难度较大。虽然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但是各地方部门的实施细则未出台,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之间的共建共享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没有良好的共享资源的环境下,是难以推动两者之间的合作的。毕竟学校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两者管理模式的不同,面对的对象不同,决定了两者在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方式、科学的模式,才能够切实地发挥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效能。简单来讲,实现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之间的共建共享,对于图书馆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面对对象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效能目标发生了变化。

三、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共享资源的思路和对策

1.建立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工作机构

由于地方图书馆归政府部门(文化)管理,各学校归教委管理,因此针对于当前图书馆共建共享过程中缺乏统一组织部门的问题,应该积极着手建立一个协调机构,整合两个图书馆分属不同行业部门的格局。具体来讲,就是两个不同类型图书馆在资源共享的时候,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整合两馆人力资源,挑选管理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职工,将其吸收到协调机构中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为两馆资源整合出谋划策;二是优化两馆在共建共享过程中的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和管理关系,确保两馆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落实各自工作职责,保证图书馆共建共享工作的实际效果;三是建立完善工作执行情况评价考核机制,按季度和年度进行考核,找到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弥补和完善。

2.制定、设计两馆资源共享操作性强的方案

由于这是两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的探索,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结合两馆之间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以最大限度发挥两馆资源的可利用性。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方法:一是总分馆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将学校图书馆纳入学校图书馆的同时,也将其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一部分,不仅仅接受学校的管理,还应接受公共书馆的指导。在共享图书馆资源上进行采编,总馆结合实际需求,按计划统一编写采购书目,统一编目,按不同类型和功用进行分别配送,同时采取一个系统多个平台借还形式实现通借通还。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库共享,信息互通。二是按照网点的分布情况,建立图书馆网总平台,读者(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网点借阅图书。当然存在网点放置的资源数量有限,这就需要充分掌握各区域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结合读者需求,选择性的更新、添加图书。三是流动图书馆,也就说结合服务网点的实际情况,以送书上门或者个人外借的方式进行送书服务,利用图书流动服务车将图书、报刊、杂志、影视资料送到学校、社区、等地方,以实现图书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建立一支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管理人员队伍

图书馆管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学科多元化的知识门类,需要专业化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作为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了解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还要知道对于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也是促进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共享资源的关键一环。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宣传和教育,召开图书馆资源共享主体会议,营造浓厚的馆际共享的实践活动中去;二是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图书馆共享技能知识学习活动,使他们能够迅速地适应全新的要求,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推动两馆之间的共建共享方面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三是积极组织职工参各种业务培训和脱产学习、外出参观交流等活动,特别是一些在馆际合作、共享资源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图书馆,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这对于快速实现图使馆管理专业化队伍建设,促进当地图书馆之间共建共享尤为必要。

4.建立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通用的图书借阅软件系统

在这一地区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上,应同时建有各图书馆通用的图书借阅系统,通过这一系统规范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服务和信息服务流程,统一采集读者信息,统一发放借书证,可以对读者的信息及借阅、违规、归还等情况等进行管理和跟踪。通过这一系统,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所有的读者可以完成对图书的查找、续借、挂失、恢复以及通借通还等事务。相信在上述各种措施的作用下,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将不断提升,整体队伍的图书馆管理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对策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一定的参考。

1.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占有量和利用率,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信息资源持续爆发式增长,使得图书馆在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上面临极大的挑战,任何一个图书馆都难以处理如此数量庞大的信息资源。传统的办馆模式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联合共建、资源共享成为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早期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要集中于文献的协调分工采购、统一编目、馆际外借服务等等。由于文献资料的传递主要以实物载体方式进行,受地理空间等因素影响较大,效率低下,共建共享的内容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极其有限。

2.网络环境在图书馆共建共享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图书馆馆员整体素质偏低

网络环境的发展日新月异,共建共享应用的网络环境也不断更新,这对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图书馆馆员只有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网络环境,才能将其应用到共建共享工程中。但是,当前我国图书馆馆员的整体素质偏低,有计算机专业教育背景的馆员不多,对先进的网络环境不熟悉,使得网络环境在图书馆共建共享中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2.2 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研发能力不足

我国图书馆在应用网络环境构建共建共享平台时,一般都是与网络公司合作,提出思路和要求,由网络公司开发出相应的网络平台产品交付图书馆使用。这主要是因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急剧变化,网络平台研发的复杂性和学科的交融性增加,以及资金、技术的限制,导致图书馆自主研发的难度极大,从而不得不求助于专业的网络公司。虽然这样做同样可以使图书馆实现共建共享的网络化,但研发能力不足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1)图书馆不能掌握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核心技术,网络平台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及时修改解决,也不能随着网络环境的进步不断更新改进共建共享的网络平台;

(2)对外依赖度过高将会提高图书馆在共建共享中应用网络环境的成本;

(3)由于缺乏既懂图书馆业务又掌握网络环境的专业研发队伍,图书馆与网络公司合作过程中存在的沟通不畅或理解错位,会给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带来一些技术盲点或缺陷。

2.3 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这一方面是因为读者的网络技能不高,对通过共建共享网络平台获取信息资源的操作方法不熟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图书馆对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宣传推广力度不足。除了在馆内小范围的介绍之外,图书馆很少利用各种现代媒体平台对共建共享工程进行宣传推广,因此失去了大量潜在的用户。一些图书馆建成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后,出于各种考虑只对很小一部分读者开放,如高校图书馆建成VPN远程访问系统后,通常只对本校教职工开放,连本校学生都无法使用,网络平台的效能没有最大化发挥,平台本身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

3.推进图书馆共建共享工程应用网络环境的对策

3.1 提高图书馆员网络素质

图书馆员素质的高低与图书馆各项工作的质量、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高素质的人才是图书馆最主要的有形资产,也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建设中,图书馆员的网络素质将是一个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网络素质是一个人运用网络的技能、道德修养以及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只有拥有较高的网络素质,图书馆员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设计制作,充分利用共建共享平台丰富馆藏资源和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因此,图书馆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信息开发、服务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的人才,以加快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化的进程。一方面图书馆要加强馆员职业技能教育,创造各种条件、开展各种活动,激励馆员参加学习和培训,提高应用网络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图书馆要引进一批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专门人才,提高图书馆应对和解决复杂网络环境问题的能力。

3.2 加强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研发建设力度

共建共享网络平台虽然已经在很多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中得到应用,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有相当多的图书馆未建立共建共享网络平台,一些已建成使用的网络平台功能也比较单一,图书馆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因此,当务之急仍然是建立数量更多、功能更强大的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图书馆之间不仅要强强联合,也要强弱联合、弱弱联合,最终的目标是全国所有的图书馆都能通过网络进行协作和资源共享。图书馆在转型发展中要更新观念,充分重视网络环境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加在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建设上的经费投入,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环境队伍,提高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研发能力。考虑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图书馆还要加强与专业的网络公司之间的合作,通过技术引进达到快速实现网络平台建设的目的。但从长远来看,图书馆要将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研发纳入到日常业务工作之中,使之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的重要内容。

3.3 加强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宣传推广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只有获得大量用户才能实现其价值。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图书馆作为主要的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地位受到挑战,如果不加强宣传和推广,共建共享网络平台不为用户所了解,就会闲置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用。信息服务是一种独特的信息商品,加强市场营销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共建共享网络平台也需要市场营销,需要将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信息资源产品推向广大的用户市场。具体来说,图书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推广工作:

(1)深入调研信息市场,了解用户需求;

(2)确定目标用户,尽可能涵盖多的用户群体;

(3)进行市场竞争分析,了解图书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4)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推销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信息服务。图书馆要改变服务理念,变坐等用户上门的被动服务为面向用户的主动服务。可以采用电话、短信或电子邮件、主页展示、在报纸或网页上刊登广告、散发宣传页、运用公关手段、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等营销方式吸引用户。可以编辑图书馆信息服务业务通讯,积极参加各种会议,总结经验,把握一切可能的宣传机会来宣传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5)注意用户体验和意见反馈,不断改进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作为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一种工具,只有在读者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因此图书馆要建立一个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充分重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和完善共建共享网络平台。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做好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对图书馆的发展尤为重要。然而若要做好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就要做好提高图书馆员网络素质、加强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研发建设力度和加强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宣传推广三个措施,及时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问题;趋势

一、电子信息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简称EDI。EDI是现在电子信息技术的产物,是一种无需人工介入的电子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实现直接让计算机通过网络系统,进行信息、数据的交换,这种新型高水平电子信息应用方式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在未来的发展中,会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

二、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的确不少,而且还在不断的增加中,从事的种类也比较齐全。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单一型的人才,所从事的领域也仅仅只是自己擅长的一部分。复合型的人才在我国并不多见,这就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在这些技术人才中,高端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的严重欠缺,同样制约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

第二,发展环境资源的紧缺也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产品的假冒伪劣、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盗版产品的走私贩卖以及企业间不良竞争几个方面。这些现象在我国电子信息市场屡见不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潜力。

只有为电子信息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才会使电子技术人才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才能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市场的进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竞争能力和整体经济水平。

第三,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总的发展趋势很理想,但是由于电子信息产业机构的不合理,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升级,如果想使电子信息技术的产品能够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相媲美,那么就要打破传统的产业机构,根据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现状,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机构。

三、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走向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使得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我们必须要看清它的发展趋势,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逐步完善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

3.1 梯次化、全球化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使得其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都具有了全球化的特征,这样,电子信息技术全球化的趋势在未来的时间里就会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梯次化,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里,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将生产工作集中在一些高科技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这样一些逐渐被淘汰的技术就会逐步流入其他电子信息技术相对来说水平较差的国家,由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因此逐渐向梯次化的趋势发展。

3.2 集成化及移动化

随着半导体向SoC(片上系统,即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一个完整系统)方向的发展及移动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有向着集成化和移动化发展的趋势。在所有关键技术中,电子信息硬件产品的“核心”就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这种集成电路经过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特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个阶段。电子信息技术有很多都需要集成电路,从CPU到IC卡,无一不是集成电路的应用范围。

移动化体现为各种电子产品的小型化、便携化,特别是三网的融合带动了大量丰富的应用,也激发了多种功能的移动产品的快速发展,如超移动个人计算机(UMPC)、智能手机、MP3、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MP)等等。

3.3 屏显技术及平板化

在这两年,各种超大屏幕或者全屏幕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大量出现,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都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精彩的体验,这也预示了我国电子信息显示技术存在向大屏幕和平板方向发展的趋势,因此,大屏幕电子产品和平板产品在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3.4 多媒体化及智能化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计算机技术将向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网络计算、移动计算、并行计算等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向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也标志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多媒体的普遍应用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3.5 规模化及个性化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存在一定的规模性,换句话说,如果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不能具备这样特定的规模的话,会很难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的,又何谈与其他国家竞争呢?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其中一些跨国公司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产量上来说,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都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我们必须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分析,掌握其发展趋势,对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化的分析,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案。使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而电子信息技术的良好发展同时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发挥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雷.世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J].电子信息周刊,2011.

第6篇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对策

G258.6

一、引言

所谓信息资源共享是指不同的共享主体之间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信息归纳到一个系统中,所有共享主体均可以查阅并使用系统中的知识与信息,因此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的主体来说,信息资源共享是利大于弊的。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信息传播的载体,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使其竞争优势正在不断下降,而信息资源的共享无疑成为拯救大学图书馆的有效措施,大学图书馆可以利用共享而扩大自身所饱有的信息量,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因此受到多个大学的追捧,但是通过实践发现,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过程并不顺利,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进行一一分析。

二、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奉献精神

从大学图书馆角度来讲,信息资源贡献是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策略,因此信息资源共享应是建立在对自己有利的基础上的,如果将自身所具有的信息优势都进行共享则不利于自身优势的保持,因此很多的大学图书馆会从自私的角度考虑而仅仅对部分信息进行共享;另外,也有部分图书馆会利用算账的心理来衡量信息资源贡献的利弊,进而会最大限度的降低自身信息的共享度;可以看出,我国大学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奉献精神。

2.资金短缺

大学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首先要增加自身的信息量,进而提升自身在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的价值,其次在现代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必然会使用到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工具,既要有一定的硬件支持,又需要一定的软件来运作,因此大学图书馆要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还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撑。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大学图书馆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各大学校已经开始缩减图书馆资金的投入,而是开始将资金转入到大学的其他建设上,这使得大学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3.缺乏有效制度

大学图书馆要想充分的进行信息资源贡献,就必然需要一定的共享制度来维护共享秩序,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不仅缺乏有效的约定制度,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一方面,信息资源共享的主体为了能够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其共享约定制度一般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对于保护共享主体的利益是不利的;另一方面,我国在网络制度上的法律建设不够完善也没有为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一定的法律环境,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导致很多掌握信息资源的主体不愿意进行资源共享。

三、解决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对策建议

1.提升共享意识

信息资源贡献不仅对于大学图书馆来说是利益大于弊的,同时对于学生与整个社会来说也同样如此,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能够促使学生及社会人士在现有的知识信息基础上产生全新的内容,进而为人类发展做贡献,作为大学图书馆更是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另外,大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还应该有意识的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进行培养,虽然图书馆的建设是源于部分人员的长期努力,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充分的对信息资源进行贡献才能够促使大学图书馆有更多的内容来收录,进而促进大学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

虽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图书馆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下降,但是整体来看,大学图书馆仍然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随着大学图书馆网络技术的引进,大学生们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与信息,这不仅极大的方便了学生,同时也促进大学图书馆的改革;因此,我国各类大学都应该提升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图书馆资金投入,为大学图书馆引进更多的内容以及促进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奠定经济基础。

3.加强制度建设

公平合理的共享制度是实现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前提,因此作为信息资源共享的主体,共享合作方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共享合约制度,既能够最大限度保障共享主体利益同时,又能够使得各个共享主体充分享受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便利。另外,我国法律部门也应该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既要在信息资源贡献相关法律建设上加大力度,又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对自身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行完善,进而为我国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贡献创建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信息资源共享,但是却遇到了诸多问题,因此不仅大学图书馆自身要提升共享意识、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我国法律部门也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大学图书干信息资源共享程度的不断提高。也相信在各方的不断努力下,信息资源共享也将不仅仅存在大学校园中,同时也能够在社会上出现信息资源贡献的身影,进而使得整合人类社会的知识水平都能够有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莫示弱.浅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8)

[2]周薇,刘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方式的变化及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1)

[3]董大勇.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理要点分析[J].时代教育. 2014(20)

[4]夏忠革.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5)

[5]朱文莉.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01)

第7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 措施 会计处理

事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能保持其实物形态的各种建筑物、设备、器材等物资资产。这些资产正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解决校舍紧张等问题,许多高校纷纷利用银行贷款投资建设新校区,高校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除此之外,多种来源共同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固定资产,具有形态多样、种类繁多、数量大、价值高的特点,并且投资越来越庞大。但同时也出现了资产监管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资产价值失真、会计核算不当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应切实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改善会计核算方式,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水平。对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过程缺乏有机协调

由于我国高校大部分是公办性质,属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高校的固定资产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投资建设而成,长期以来高校无偿地使用固定资产,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对固定资产管理和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由于高等教育考核指标主要为教学、科研方面,不少高校领导忙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而忽视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高校普遍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轻管、公物私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情况。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计划、科研任务就行,基本不关注固定资产的效益性。或因不愿承担风险而过多地囿于教学、科研,忽视了固定资产的经济使用效益,使得部分固定资产出现闲置现象。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在学校职能部门,而固定资产购建以各学院、部门为主,“谁购建,谁拥有;谁拥有,谁使用”的现状形成了固定资产管理与使用相分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责任不明确,未能有效共享资源,管理效率低下,以致管理不到位,重复投资情况明显,造成资源浪费,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在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在高校中同样存在。特别是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高校固定资产主要用于教学、科研及为教学、科研相配套服务。在购入时,直接列入学校当年支出,无需考虑经济回报,不象企业那样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进行补偿。这种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高校为扩大规模,盲目地扩大对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配置时,也只想到拥有,而没考虑如何更好地使用。结果造成:一方面,急需购置必要的资产设备;另一方面,出现大量的资产闲置,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弊端。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执行监督不力,高校固定资产流失状况令人堪忧。首先,是随意改变用途。部分拥有固定资产使用权的二级单位私自对外出租、出借学校的房屋、设备、仪器等进行经营活动,所得利益归部门所有,谋取小集体利益,但其耗损维修费用却由学校承担,造成学校资产流失。其次,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管理。某些部门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固定资产不按有关规定进行评估检查,对出租、出借、转让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办理资产出租、出借、转让手续,甚至也不收取使用费用,使得固定资产被经营单位无偿占有和使用。高校资产投入得不到合理的补偿,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

(三)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实行的是以“账物分管”为原则的分类归口管理模式。如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设备处管理设备仪器;财务处负责固定资产价值核算。而各职能部门又分别归不同学校领导分管,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一个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权力集中的综合监督协调部门。造成固定资产实物流动与财务核算相脱节,职能管理部门与各教学、科研等占有使用部门相分离的状态。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着“帐实不符、家底不清、资源浪费、资产流失”等问题。虽然,有些高校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也形同虚设,多数依附财务部门帐务基础上的管理,并不能实施帐物核实的对应管理。

(四)国家的投入体制存在问题

国家大包大揽的投入体制,助长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上出现“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在制定增添仪器设备计划时,更是缺乏一系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缺乏专家论证制度、购前论证关;对于实行项目化管理的资产,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的申请、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审核、项目的评估、项目的审批、项目的执行、项目的后期检查评价等程序来操作。而更为严重的是固定资产投入后,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评价、检查、考核机制。

(五)会计核算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而在实际操作中,固定资产的界定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固定资产名称不清,价值限额模糊,将部分单价不足的也列为固定资产,或者应列入固定资产的却没入固定资产账,使得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方法,反映在固定资产核算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造成高校财务报表中普遍存在着虚增资产、成本核算不真、资产更新资金不足等问题。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值,不计提折旧。高校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仅设置“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两个对应的会计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除了清理报废外,入账后数据一直不变。由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只反映历史成本,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并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不能反映其客观情况,从而导致虚增净资产。这种会计核算方法既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也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树立正确思想,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首先必须树立正确思想,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强化管理不仅能消除混乱,保证效益,且更能创造效益。因此必须增强管理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从领导到使用者、管理者都必须意识到管理好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严格实施管理制度。实行校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管理者和使用者直接负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有关个人,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强化管理意识。只有管理意识提高了,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使其保值、增值,发挥其最大的经济使用效益。

(二)完善健全管理体制,防止高校固定资产流失

规范、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制度保障。

首先,各高校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具有权威性、独立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学校监管各级各类资产。财务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设置数量、金额总账,进行总量控制,掌握固定资产总值,实行财务监督,并进行价值管理与控制;设备、房产、图书馆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教学仪器设备、房产及建筑物、行政设备、图书等实物和价值进行归口管理;实物的具体使用部门应建立资产管理台账,依账放置,准确反映资产去向,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各级管理部门明确责任、相互制约。同时,利用计算机按照管理要求建立资产数据库,全面、完整地记录学校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信息,利用校园网实现网络化管理,准确、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调配等变动情况,使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财务核算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使用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建立 “统一口径、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质量,并为学校高层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果要加以考核,避免闲置、重复购置,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对于报废、损毁的仪器设备,要建立严格的报废制度,对仪器设备的自然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三者综合评定,杜绝固定资产的浪费现象,减少固定资产的损失。

其次,建立定期的清理盘点和资产核销制度。固定资产盘点是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可操作的实物盘点制度,及时掌握资产损盈情况,并按规定程序进行账务处理;对报废、调出、依法转让的固定资产要严格履行审核程序,如实地进行固定资产核销的账务处理,准确反映固定资产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固定资产的家底清、账实相符。同时,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根据损失情况进行责任追究。

(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会计核算方法,充分发挥财会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固定资产作为高校重要的物资资源,必然要求财务对其从形成到使用耗费再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建议在其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二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同企业一样,其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使用与否,使用程度如何,都会发生各种损耗,资产价值也会随之减少。为了如实反映这种价值减少的情况,就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样既可以建立符合高校内部资金循环和价值补偿机制,又能达到其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形态管理的统一。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投资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作为发展市场经济重要手段的一种产业,客观上也要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高校就具有现实意义。计算折旧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种类和性能,考虑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从而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

三是突出财会部门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财会部门应参与固定资产全过程的管理,做好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把好固定资产管理的资金筹集、运用关口,确保学校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为高校的决策者们在财务管理上提供决策支持。

三、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账务处理上的建设性更新设想

根据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由此可知,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初始计量时,所采用的基本计量属性为历史成本,介入其他计量属性为辅助的方式。

高校固定资产大多以发票上标明的金额为主要依据转入固定资产价值入帐。有时对隶属于设备由于分解开票的配件而作为材料支出,此举并不能反映整套设备与仪器的全貌。漏记固定资产成本,甚至有化整为零的情况。这些处理方式对资产核算都是不合理的,不能真实地记录固定资产的真正入帐价值,也并非是历史成本的完全反映。除此之外,笔者建议参照企业核算方式增加以下核算科目:“固定资产折旧”、“固定基金减值准备”。在固定资产下设立二级明细科目:(1)房产,(2)设备仪器,(3)交通工具,(4)低值易耗品等。针对房产可对应设立:“房产增值准备”、“固定基金增值准备”。等等科目,类似企业化管理核算,能使资产负债表反映得更真实。现将列举新增科目的帐务处理如下:

各类固定资产:设备仪器、交通工具、房产、低值易耗品等都可参照企业会计核算采取月计提折旧模式,分录如下:

借:固定基金减值准备xxxxx

贷:固定资产折旧——房产xxxx

——仪器设备xxxx

——交通工具xxxx

——低值易耗品xxxx

低值易耗品,主要针对一些家具及课桌椅板凳的管理核算,笔者认为不应列入固定资产科目更为合理,而作为低值易耗品类似固定资产管理更为合适。因为其数量之多,单价并不高,易破损,管理困难,需要不断修理与补充替换。因此在会计核算上可以采取2—5年之间的无殘值摊销方式。分录如下:

借:固定基金减值准备xxxxx

贷:低值易耗品摊销准备xxxx

经过这样革新以后,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固定资产及固定基金均应为备抵后的净值列示,为了使报表使用者能准确了解单位资产变动情况,应在报表附注中表明各项增减固定基金的成因及影响程度。这样处理结果将会使报表使用者得到真实的资产情况,也能更贴切遵循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同时也可以帮助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及成新程度,更好地促使各部门管理好固定资产。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财务司.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汇编.1997.

[2]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2006-06-07.

[3]叶可辉等.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3).

[4]刘明远,汪芸.新时期加强和改革高校设备管理.实验室科学,2006,(4).

[5]吴涛涛.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4,(1).

[6]徐朝宏.高校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06,(2).

[7]莫文,杨建.浅议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06(3):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