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04:05
序论:在您撰写博物馆调查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什刹海;开放式博物馆;空间置换
中图分类号:K8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5-0013-10
2012年3月,我们以“构建什刹海地区大博物馆的思考”为题申报了北京市社科联主办的“首都社科专家进基层”项目,4月获得批准。随后组建了项目组并多次与什刹海街道办事处进行沟通座谈,在办事处的大力协助下,到10月底已经完成了全部前期调研工作。
本次调研针对什刹海地区的商铺、居民和游客发放了三种问卷,即:“什刹海地区文化创意开发问卷调查表”、“什刹海地区文化资源当地居民深度访谈调查”、“‘我眼中的什刹海’游客调查问卷”,其中,商家问卷22份,居民深度访谈问卷30份,游客问卷107份。均为现场填写回收,有效率达100%。在对问卷结果统计梳理和对当地居民、商家深度访谈内容整理的基础上,本课题组撰写如下调研报告。
本报告分为四部分:什刹海地区保护与开发现状;什刹海地区居民居住现状;什刹海地区保护与开发中的瓶颈;开放式博物馆的构建与问题解决方案。
一、什刹海地区保护与开发现状
什刹海地区现有的酒吧街、创意文化产品等模式的形成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这一年,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完成了对荷花市场酒吧街的规划,从此,这条长度约800米的小街,成为什刹海地区的亮点之一。到2012年,这一地区的经营已近十年。在对酒吧街物业公司经理的访谈中,我们发现,酒吧街现在出现了经营后劲不足;非正规的小酒吧泛滥,干扰酒吧街的正常经营;酒吧担心对社区居民的干扰无法进一步扩大经营等问题。在课题组发放给商铺的抽样问卷调查中,治理交通与取缔酒吧间的不正当竞争,是商铺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其中也有部分商铺谈到了应该把什刹海地区全部变为商业空间,减少当地居民居住的想法(参见图一)。
与此同时,在对居民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所有的居民都谈到了商业经营对人居环境的干扰。酒吧都营业到后半夜,扰民是客观的现实。居民的反映,体现了社区居民对自我居住环境的合理要求。在访谈中,我们还发现,居民在反映商业经营对社区环境干扰的同时,还担心大批游客的到来对自身利益的侵害。被问及是否愿意开放自宅让游客参观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显然,社区居民这一群体,还没有成为什刹海地区开发与保护中的有影响力的力量。而居民与商家的矛盾,正是什刹海地区保护开发中最大的症结之所在。(参见图二)
而在居民与商家之外,游客作为第三方,他们长期在这里的活动且人数不定,他们的倾向性同样对什刹海地区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的调查主要针对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两个群体展开,发现他们的目标和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恭王府门前旅游团游客多为外地游客,在对他们的调查中发现,王府和名人故居是这类游客在什刹海地区的首选,而且他们对什刹海历史文化的了解大都停留在导游的解说层面(参见图三);而在什刹海周围随意游览的游客多为北京本地游客,在对他们的调查中发现,划船、散步、泡吧、逛街的人数占了很大比例,他们是出于对什刹海环境和文化的热爱,才来到这里享受生活的(参见图四)。可见,游客这一群体有保护什刹海历史文脉和安居环境的愿望,但不拒绝商业的介入,特别是北京当地的游客,他们对什刹海的需要是长期的,也是多样的,来什刹海品尝北京小吃和泡吧是他们的休闲方式之一。
根据以上对问卷的陈述,什刹海地区的空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商业空间――商铺主――公共空间+私人空间;
2 居住空间――居民――私人空间;
3 两种空间以外的空间――游客――公共空间。
商铺通常包含了供客人使用的公共空间和后厨、库房等私人空间。而居民的住所则是私人空间。在这两种空间之外的空间,则是由游客和他人共同占有的公共空间。在三种空间的转换中,游客试图进入居民的私人空间满足探索四合院的欲望,而商铺也希望把居民的私人空间变为可供客人使用的公共空间。因此,什刹海问题的实质就在于,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相互转换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公共空间的过度膨胀,干扰了私人空间内的活动。而私人空间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没有找到与公共空间相互平衡的策略。我们课题的探讨,就是在这一层面上展开的。
二、什刹海地区居民居住现状
本次针对当地居民的访谈,对象主要选择在什刹海地区居住时间较长的居民。这些老住户大多在这里居住了四五十年,对这片水域有强烈的归属感,他们不仅见证了什刹海地区的过去,更对这片区域的现在和未来充满感情。
(一)居民居住环境差,人居住房面积小
在对什刹海地区居民的调查中,发现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绝大多数为平房、杂院,家庭月收入参差不齐、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而且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很多住户一家四世同堂,也只有三十平米左右,其中还有一多半是自建房。例如白米斜街的张之洞故居内就住了六户居民,从建筑面积看,原房屋应有一个较大的院子,现在院子基本没有,布满了自建房。严格的说不是房,是自建的窝棚。在没有建筑的地方,则堆满了煤气罐、水桶等杂物。还有居民在本来已经很局促的院子里搭了鸽子屋,已经难以看出故居原有的格局。①居民对目前居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多数人的感觉是基础设施差和生活水准低,认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增加住房面积、加强居住卫生和改善生活设施。尽管生活条件并不理想,但绝大多数答题人仍愿意在此居住,他们喜欢平房四合院的主要理由是生活方便。他们居住在老城区的感觉不但是故土难离,更有自豪感。
在什刹海的整体区域环境方面,当地居民认为什刹海的水域本身是这一地区最大的特色,但应该是安静的,儒雅的,而不是现在过度地喧闹和商业化。很多老住户反映,什刹海直到1949年以后,都具有郊区般的自然风光。最有名的不是商铺,而是文人,这里的定位就应该是文人雅集休息的场所。商业的发展是必然的,但终归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后的事情,应该在商住关系的平衡中有所侧重,在发展商业的方式中有所规范。以胡同游为例,很多居民反对的不是胡同游览本身,而是三轮车在胡同里的横冲直撞。而谈及将居民家庭开发为商业或公益性质的活态博物馆,30人中有20人以上持反对意见,主要原因如下:房子太小,有客人来了太乱,房屋产权不明晰,害怕一户的开放引起其他几家的是非;觉得参观者会干扰正常的生活,并且不愿意将自己的家底展示给别人看。因此,没有人认为旅游开发给他们带来了方便,酒吧噪音扰民的情况,是所有受访者都提到的问题。
由此,我们探讨过关于旧城区改造的问题,由于该地区人口密度大,被调查者大都认同将来肯定会有部分居民迁出。但从各种小型座谈会和入户采访了解的情况看,居民们更希望将在居民区的单位用房腾出改为民居。当问及一座四合院内居住几家合适时,比较多的回答是愿意三到四家合住。值得注意的是,赞成家族聚居的人并不多。虽然大多数人希望一户一院,但经座谈了解,被调查者理解的一户一院,其实是很小的院落,甚至是将大四合院分隔成一些较小的院落分别居住。北京旧城区的街道格局基本是元代奠定的,当问及对胡同的宽度的看法时,只有极少数答题者认为合适,约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尚可,半数以上的答题者嫌胡同太窄。在问卷中还专门就利用四合院开展胡同游及开辟老北京民居博物馆等问题进行调查。有近半数答题者认为,在居民自愿的基础上将四合院对游人开放是可行的,但自愿选择将自家典型院落辟为博物馆的居民很少。
(二)交通状况恶劣,胡同游对居民生活造成干扰
在交通状况和生活基础设施方面,居民表示正常状态下交通状况较好,对出行比较满意,但是在高峰期,尤其是工作时间结束后和周末,这里的交通状况简直苦不堪言。所谓“苦不堪言”的根源,便是酒吧街和周围小酒吧的兴起。特别是2003年非典后,酒吧街开业,小酒吧不断涌现,这种经营模式延伸为半夜营业,噪音、人员杂乱和卫生状况差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期间很多酒吧经营者也给过居民高额的房租,但很多人因各种个人因素拒绝搬走,于是,居民与酒吧的不和谐关系至今悬而未决。此外,胡同游也引起了当地居民的质疑,老北京的小胡同普遍较窄,尤其是在老胡同里居民有一些私搭的建筑,使得胡同更加拥挤,人力车横冲直撞,频繁发生居民与人力车的冲突。很多老居民要求全部清除商铺,修改胡同游的线路。
据原住居民介绍,什刹海地区现代商业发展是从1949年以前的晓市开始的,直到前,晓市依然兴旺。主要是卖杂货,也有小玩具――毛猴、泥鸡、纸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零杂,小吃,古玩居多。很多人都提到,什刹海被当成商业中心,是近二十年的事情。现在的商业活动比以前丰富了很多,除了新潮的酒吧之外,一些传统民俗手工艺品也被摆上柜台。几乎所有访谈者都表示喜欢老北京的老物件儿,但是,绝大多数传统手艺已经失传,或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此外,针对现在商家经营的问题,有很多老居民表示,什刹海地区以九门小吃为首的传统小吃和民俗变了味道。大多做法粗糙,水分太大。他们的存在和兴旺,误导了游客。但问到当地居民为何不自己经营传统小吃时,有的表示不会,但更多原因,居民认为太过复杂,不愿谈及。
由以上对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区开发意愿调查可以看出,在历史文化街区与旅游景区重合的社区,当居民本身已经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如何处理好居住与商用的关系,是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什刹海地区保护与开发中的瓶颈
在前两部分谈到的什刹海地区空间置换中出现的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侵扰,本质上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置换过程中对原地区历史文脉的保护力度不够
文脉,是这一地区的历史的实体承载物。在文脉保存完好的地区,可以从建筑文脉中考察这一地区的历史沿革,从原住民这一鲜活的文脉中了解到这一地区的民俗变迁,社会动荡。但是,在城市面貌发生极大变化的今天,对于城市文脉的展示则是往往通过地志与历史类博物馆来完成的。在博物馆的通史陈列中表现这一地区的历史文脉,自然有其完整、扎实的优点,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博物馆的通史陈列,实际是把反映这一地区文脉的文物和文献从其存在的原环境中剥离出来,重新陈列在经过策展人整合过的空间中,而这种空间的规划中,在国内,很少有城市居民――文脉的鲜活的继承人的参与。这种做法,从某种程度上讲,又割裂了这一地区的历史文脉。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文化街区,这一对文脉整体保护的方法,成为地志性博物馆的重要补充。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我们认为可以借鉴艺术设计学的置换――重构理论。所谓置换――重构是指某一位置上形与形或物与物的更改或变换,在艺术创作中常通过改变原有艺术作品存在的环境,达到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或改变原有艺术形式功能的作用。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空间置换与再利用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对原有的建筑空间进行改造,转作商业或博物馆之用。这一做法,实际从民国时期已经开始。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大多由古建改造而成。但是,文脉不仅仅存在于建筑中,实体空间因为人的存在才有了意义,而能够完好地延续与继承建筑文脉的,只有人。什刹海地区作为北京市内保存相对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原住民在一次次的旧城改造的浪潮后不断地边缘化,对自己居住的社区也渐渐陌生。在课题组对什刹海居民的访谈中,很多居民谈到,是2003年酒吧的出现改变了什刹海幽静的风貌,而对这种由于经济作用造成的改变,他们从来就是不情愿的。
而这一地区建筑文脉的保护,同样是不容乐观的。在空间置换过程中,将四合院变为酒吧是在政府主导下许多商家的选择,而四合院作为北京传统的民居,是以院落形式存在的,不太适合酒吧对单体空间的需要,因此,在什刹海前海社区,经常能见到酒吧的装修方式就是将四合院的内部结构全部拆毁,仅保存其外立面,作为吸引游客的招牌。而开业于2003年的酒吧街,均是新建的仿古建筑,运用了部分清代王府建筑的元素,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地区从元代以来的发展历程。
(二)置换后导致了社区面貌的同质化
在对什刹海游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特色小吃和创意手工艺品也是游客消费的首选(参见图五)。
但是,在课题组深入什刹海街区进行调查时,会发现酒吧已经成为什刹海商铺经营的首选。这种选择,一方面由于2003年以来政府主导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是商家之间相互模仿的结果。不仅是什刹海、南锣鼓巷,五道营……甚至远到丽江、平遥,把历史文化街区的老宅子改造成酒吧,似乎是商铺的集体无意识。但实际情况是,因为忽视了文脉,必然导致在文化历史街区的空间置换时一窝蜂地由经济利益做导向。而经济利益的标尺,必然导致这些历史文化街区的相互模仿,最终导致了置换思维的定势。而这种定势又蔓延到这些社区未来的设计者――艺术院校的学生中,在很多艺术系学生的毕业设计中,以非文物的老旧建筑的空间改造为主题,把传统院落改造成咖啡厅是首先的选择。关于社区面貌同质化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自2003年酒吧街开业以来,什刹海社区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好评的同时,以上两大问题也始终没有解决。在此,有必要对什刹海的历史文脉和建筑形式进行重新梳理,提出新的、多样化的置换方案,一方面避免商家的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调动社区居民对社区改造的参与,只有原住民,才是一个地区文脉婉转延续的生命之所在。课题组成员在调研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初步设想。四、开放式博物馆的构建与问题解决方案
开放式博物馆这一概念源于西方20世纪70年代的新博物馆运动,英文名为eco-museum,在引人中国时,多被译为“生态博物馆”,其实践多见于对民族地区和乡镇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民族语言、服饰和手工技艺等,在城市中的应用在国内尚不多见。
在什刹海地区的调研过程中,我们认为,在成熟的城市社区中构建开放式博物馆,其实质是对社区现有空间和居民用博物馆化的方法进行梳理和整合,最终实现保护社区文脉,提升社区品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可考虑建立什刹海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体,将酒吧、旅游景点、四合院都纳合体下的经营个体。从而达到规范产业方向,提升什刹海社区文化单元的总体面貌。
(一)什刹海地区的三种文脉
从元代以来,什刹海地区的发展脉络大致是这样:元代,作为城市的水域中心,什刹海主要功能在于漕运,发挥着码头港口的作用,是城市对外的交通枢纽;明代,什刹海失去港口的作用,开始呈现出一片清幽的景象。也就是在明代,什刹海周围出现寺庙,也成为文人墨客怀古抒情的好去处;清代,什刹海周围王府林立。据统计,有清一代,在什刹海地区共出现过12座王府;民国以后,辅仁大学占用了原恭王府的院落作为校舍,随着文化教育的兴起,什刹海地区成为文化名人的居所;而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很多文化名人定居北京后,什刹海地区仍是他们居住的首选。有资料显示,什刹海地区原有名人故居27处,现存24处,大多集中在晚清民国时期,且保存情况较好。
根据以上梳理,可以看出什刹海地区共有三种文脉线索,即:元代以来形成的水域文化与口岸商业文化脉络;明代形成的宗教文化与文人士大夫文化,什刹海正是得名于此时;民国的名人故居可以看做是这一条文脉的延续;清代以来形成的王府文化脉络。而把这些脉络有机地统合在一起的就是这里大大小小,现存建筑年代应该不早于清代的四合院。而直到今天,胡同四合院,仍然是什刹海的魅力之一,也是什刹海旅游最大的卖点。
(二)通过空间置换,打造什刹海的三种文化街区
在对什刹海历史文脉梳理的基础上和对胡同四合院现状的了解,我们认为,可以把不同的历史文脉具体化到不同的街区,用主题化的街区来引导不同街区的整体保护和开发,通过对现有空间功能的再一次置换,在解决商业竞争同质化的同时,避免了外来商户对当地原住民的再一次干扰和侵占。具体的置换方法是:根据三条文脉,把什刹海划分为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的街区,即,一是以烟袋斜街为代表的元代以来的商业文化街区,其范围大概包括烟袋斜街及其东部的旧鼓楼大街一线,可向北延伸到北二环;二是以名人故居和纪念馆为特色的后海和西海地区,可延伸到新街口一线,这一地区集中体现了什刹海的士文化应该是什刹海的闹中取静之处;三是以王府文化为代表的前海和金丝套地区,这一地区也是2003年以来形成的酒吧街之所在,可以看作什刹海面对游客最初形象。
对三种街区,可设置不同的空间置换模式。在本课题组对商铺的统计和调研中发现,商铺主普遍认为烟袋斜街的开发与经营模式是最为成功的。从对烟袋斜街的探访看来,这一街区的经营主业在于传统手工艺品,但从现状来看,传统手工艺的精微之处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大多手工艺品仍有提升的空间。而且,这种经营方式,从目前来看,还没有辐射到鼓楼大街一线,与烟袋斜街一墙之隔的地安门商场,主要的经营类型仍是日用百货类,烟袋斜街以点带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从居民调查来看,鼓楼大街一线的居民基本搬进了单元楼,商铺扰民的现象在这一地区并不严重,这也是烟袋斜街商业街开发比较有利的因素。
在主要体现名人故居和士文化的后海和西海地区,也是什刹海四合院比较集中的地区,这一地区应该避免酒吧的介入,而成为游客的探幽访古之处,也应该是什刹海地区内最适合原住民生活的社区。在很多游客的眼中,“什刹海=老北京民俗产品(特色小吃+手工艺品)+酒吧”,但正是游客的这种理解和前文所说的相对单一的置换模式,破坏了原住民的生活,让一个本来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社区变成了一张“酒吧街”单薄的文化名片。因此对后海和西海地区的酒吧应与荷花市场酒吧街的酒吧进行合并和重组,取缔经营不善,连续经营时间不足一年,经营权转让过快的小酒吧,把后海与西海地区还原成为原住民生活区。而如同珍珠般散落其中的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则提升了这一社区的品质。
在王府和酒吧同样集中的前海和金丝套地区,应该是什刹海地区旅游开发最为成熟的地区,在课题组的居民访谈中,也是原住民意见最为集中的地区。在这一地区,商家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酒吧扰民是不争的事实,虽然酒吧尽力回避这一矛盾,尽量避免与音乐有关的大型活动,但仍然无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那么,在这一酒吧经营和旅游开发最为集中的地区,空间置换可以适度的向商业经营倾斜。具体做法是,可适度引导居民将房屋租赁给酒吧或商铺进行经营,但酒吧和商铺不应破坏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具体经营项目可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
(三)构建开放式博物馆,重组什刹海历史文化资源
在参照历史文脉,多样化置换的前提下,进行什刹海地区开放式博物馆的构建。我们认为,在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的开放式博物馆构建,实际是用博物馆化的方式对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规范,尊重从元代以来形成的城市规划遗产,提升北京城市中心区的整体形象。开放式博物馆,不需要宏大的地标建筑,其展品更多的是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博物馆平民化的标志,也应该成为商业、居民、文化三者共同搭建的社区平台。什刹海地区开放式博物馆构建的具体方法如下(参见图六):
在代表商业文化的烟袋斜街一线,在利用现有的什刹海地区博物馆(即广福观)的基础上,在此经营的各商铺应增加对所出售手工艺品的历史和制作流程的展示。对什刹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也可集中于这一地区。这样做一方面提升烟袋斜街的经营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切实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状况。而当地居民的文化传承,本身又是开放式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方式不必统一,可结合不同的空间方式由商家自行调配。
在反映原住民生活与故居文化的后海和西海一带,开放式博物馆应给外来者带来走进四合院的体验。这四合院,可以是名人故居,也可以是活态的百姓生活。这种走进,应该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由政府进行引导,但不应给原住民带来过多的干扰,四合院开放数量也不应过多,在开放过程中,要允许原住民按照本来的意愿营造院内空间。开放程度要由原住民决定,这体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置换中对原住民所形成的社区文脉的尊重。
在前海和金丝套地区,应该用开放式博物馆的理念对2003年以后形成的酒吧文化进行重新的整合和提升。什刹海酒吧与北京其他酒吧区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城市中唯一一处临水的酒吧区,它的特色就在水文化。那么,这一地区的酒吧应该彰显这一特色,在酒吧装饰上应采用什刹海老照片的元素,用不同时期的照片和什刹海地区的手绘图营造出什刹海地区桨声灯影的幻觉,凸显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脉。
在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还应在什刹海文化特色的背景下,再建立一些独立的博物馆,从而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什刹海地区文化内涵。具体拟建立博物馆如下。
1 烟袋斜街一线
(1)北京传统玩具博物馆
作为北京市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的地区,什刹海地区汇聚了核桃、毛猴、泥鸡、面人、鬃人等一批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现今已不多见的北京传统玩具。建立北京传统玩具博物馆,体现了对什刹海原住民文化的尊重,提高了什刹海社区的凝聚力,体现了什刹海社区的品质的提升。
可行性与经营规划:什刹海地区作为北京老城区,现有不少手工艺人居住此地,他们普遍技艺精湛,生活贫困。在与街道领导座谈时,曾用“十个艺人九个穷”来形容他们的现状。另一方面,北京的旅游市场,对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玩具有着大量的需求,但传统手工玩具的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长,因此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打着北京传统玩具旗号的仿制品,给老北京传统玩具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玩具博物馆的建立和运营,可以整合什刹海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博物馆的带动下,可建立传统玩具DIY工坊,请游客在手工艺人的指导下制作玩具。
在经营上,这一博物馆可面向什刹海地区内非物质遗产继承人招商。一方面解决了艺人的生计问题,另一方面,游客参与制作的过程,玩具从礼品、纪念品也转化成为游客北京生活的记忆。同时减少了仿制品的存在空间。手工艺人的工作由制作变为准备经过加工的原材料,减少了工作流程和时间,也为老北京玩具进一步走向市场提供了可能。
(2)北京雕漆艺术馆
雕漆,又称剔红,是北京地区传统手工艺之一,与湖南湘绣、江西景德镇瓷器一样,被称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多年来,漆雕以其独特的工艺,精致华美不失庄重的造型受到海内外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可行性与经营规划:作为北京独有的手工艺产品,漆雕产品长期存在着仿制品较多,产品档次偏低等问题。而且,在工艺收藏大热的今天,雕漆作品始终没有进入收藏家的法眼,很大程度是对这一产品的认知度低,对工艺本身的推广不够和为了降低成本而简化工艺流程造成的。在什刹海地区建成漆雕艺术馆,有助于梳理漆雕工艺的全过程,在留住手艺的基础上,把展示与收藏相结合,借助于什刹海地区的旅游人群和高端会所资源,把面向观众的展示与小范围的品鉴会相结合,建立博物馆会员制度,通过此博物馆覆盖全北京的雕漆工作室与产品资源,整合和提升漆雕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什刹海开放式博物馆的档次。
(3)北京京绣艺术馆
京绣又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开始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京绣属手工刺绣,所以在今天机绣发达的时候,为区别于机绣又名“手绣”。京绣在解放后,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与风格,其选料精当贵重,针工巧妙得体,色彩绚丽豪华,格调高雅。
经营规划:现在烟袋斜街,已有多家挂名的京绣绣品或服装店,但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也没有统一的经营规划。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对什刹海地区现有的京绣产品进行整合,凸显什刹海在京绣品牌化过程中的作用。虽然在百工坊有京绣的工作室,但百工坊的客流量无法与什刹海相比,所以,什刹海地区应该是京绣等一批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之处。
(4)什刹海历史博物馆
什刹海历史博物馆作为全方位展示什刹海地区历史文化的方志性博物馆,提示了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脉,与高大全的城市博物馆相区别,什刹海地方性的博物馆的特色在于,展示什刹海原生态的历史与文化。在这里,初到北京的游客理解了这片城市之肺真正的内涵。什刹海历史文化博物馆应该是什刹海博物馆群之首,规定了什刹海博物馆群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对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统一的表达方式。
经营规划:什刹海历史博物馆的经营,应该是什刹海文化开发的龙头。什刹海的文化产品,应建立在对这片区域理解的基础上。而什刹海历史博物馆,应该是理解与开发的结合点。
(5)萧军故居
萧军故居位于鸦儿胡同6号,是一座西式的二层小楼。建国后直至去世,萧军一直在此地居住。现在房屋的东墙已经坍塌。从现有情况看,应对故居进行维修,维修后可采用招标经营的方式,把故居陈列与商业用途相结合,在不改变故居空间结构的前提下,对故居进行开发。
2 后海和西海一线
(1)北京民居博物馆
什刹海的后海与西海一线,是什刹海民居保存最为完善的地区。如何使参观者对四合院这一民居形式留下整体印象?民居博物馆以模型、图片、建筑构件等方式,对北京四合院的样式,种类做了梳理和解读。梳理了什刹海的文脉,集中体现了什刹海市民文化的特色。同时可把设计师对四合院改造的方案在此博物馆中进行展示,并在展厅中标明什刹海可以开发的民宿。把博物馆参观与民居体验合为一体。
可行性与重要性:北京地区的四合院民居形式,作为北京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什刹海地区近些年的变化是巨大的。很多老屋的改造与消失,成为不可弥补的损失。通过博物馆这一形式,对什刹海地区的四合院资源进行重新梳理,从而与以展示皇家建筑为主的北京建筑博物馆交相辉映,对北京地区的古代建筑史进行完整的把握。把这样一个博物馆设在什刹海,什刹海社区就取得了北京民居研究的制高点,这也与它在贯通东西的平安大道边上的位置是相一致的。
经营规划:把模型建造过程的现场展示与四合院模型的销售整合起来,可加入亲子互动体验活动。可邀请当地居民担任讲解员,把参观博物馆与走进四合院结合起来。同时,在博物馆内可出售北京市内现存老建筑旅游地图,从四合院博物馆前往其他老建筑的路线一一标注,这样,把北京市内的老建筑连为一体,北京民居博物馆起到了全部覆盖与整合的作用。
(2)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联盟
什刹海地区作为北京地区名人故居的集中地,可在此处设立名人故居联盟,从而形成对北京市名人故居的辐射效应。
经营规划:可利用名人故居的效应,整合北京市的名人故居资源,进行名人故居巡回展,让展览走向中小学校,走向社区,把名人故居这一品牌的效益最大化。同时出版《北京地区名人故居手绘地图》、出版《什刹海畔的名人故居小丛书》。
(3)辅仁大学校园
辅仁大学原为涛贝勒府,现仍被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使用。也正因为被大学使用,所以始终没有遭到大的破坏。把校园纳人博物馆的网络,可在校内举办辅仁大学校史展览,安排学生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同时开发校内老建筑的明信片等文化产品。
3 前海和金丝套一线
(1)张之洞故居陈列馆
针对位于白米斜街1号的张之洞故居,前文已经描述了现有状况。可在故居内建立陈列厅,在不改变现有居民居住环境的前提下,对故居采取半开放的形式,在居民室内悬挂有关张之洞生平陈列的老照片,允许游客参观。相关展陈维护由居民进行,政府可按月付给居民维护费用。
(2)观复博物馆什刹海分馆
可行性与必要性:观复博物馆现已在酒吧街的入口处开办了观复博物馆纪念品店,他的入驻,暗示了什刹海酒吧文化的一次转型和提升。而如能将此店的销售与对观复博物馆的整体展示相结合,设立观复博物馆什刹海分馆,将会使什刹海酒吧与观复博物馆得到双赢。
经营规划:以展示促进纪念品的销售。马未都作为收藏界的个人品牌,在什刹海设立观复分馆,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对观复有一个近距离地了解和体会,而也会改变一些对酒吧街的固有印象。
(3)什刹海酒吧文化博物馆
可行性与必要性:酒吧与酒吧街,是什刹海的一张文化名片。但如何对酒吧文化进行规范和疏导,如何定位什刹海酒吧在北京各酒吧区内的位置,如何展示酒吧这一舶来品在北京的生根发展,什刹海酒吧文化博物馆必然起到提升什刹海酒文化的品质,规避酒吧经营中的不良倾向,进而起到提升什刹海社区品质的作用。
经营规划:酒吧文化博物馆实际起到什刹海酒吧联盟的作用。什刹海酒吧文化博物馆将实行会员制,把面向游客的常规展示与面向会员的小范围活动相结合,一方面引导游客走入什刹海酒吧,了解什刹海酒吧的魅力。另一方面,利用会员的活动和参与,及时调整什刹海地区各酒吧的经营,通过对什刹海酒吧的梳理和整合,为什刹海酒吧街带来更多的客流,同时提升什刹海酒吧街的整体形象。
以上各博物馆均利用现有空间,在展示的同时,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干扰商家的正常经营。
(4)书会与老照片工作室
可行性与必要性:晚清民国以来反映北京城市生活变迁的老照片一直是历史研究者和海峡两岸藏家追捧的对象。什刹海作为北京人文社区的代表,老居民、老房子和老照片构建了什刹海的传统形象。在调研中了解,社区居民手中藏有数量可观的老照片,但居民出于种种原因,往往不愿参与将照片交予博物馆进行展示。建立老照片工作室,把博物馆建在了居民家中,同时由工作室负责照片的冲洗、复制和保护工作,在什刹海地区建立老照片产业链,居民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影像资料电子化后,可在工作室永久保存,避免了信息资源的丢失。而老照片产业链的形成,又为以老照片为基础的各项创意产品提供了支持。同时,可把与什刹海有关的新书活动在此处举行,并在此处建立什刹海地面景观节点。用老照片纪念馆联系过去与未来,名人与市井。
(5)北京传统美食博物馆
关键词 大学数字博物馆;博物馆资源;用户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47-03
1 前言
大学数字博物馆是依托校内博物馆,或大学在教学和科研中收集、保存的丰富馆藏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体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类数字博物馆群。与一般大学博物馆相比,大学数字博物馆可实现多学科资源的集成与融合、馆藏资源的多媒体展示、跨学科的信息检索和交流。
2001年11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现已形成多学科融合的数字博物馆体系,为教学提供了多学科的丰富资源支撑。
然而,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大多重视资源开发,缺少对资源使用率的评价,从而影响到资源建设的科学性。随着信息化产品“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发展,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评价越来越重视用户需求的满足。用户是大学数字博物馆发展的基础,满足用户对资源使用的需求是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的根本使命,因此,对用户资源使用满意度进行调查是“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体现,也是大学数字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 满意度调查设计
评价模型 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不仅是一般的网络科普资源,而且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网络教育资源,其评价模型可以参考网络科普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相关评价研究成果。在文献研究和专家意见咨询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表1所示评价模型。
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以“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评价模型”为依据进行设计,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用于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情况,包括性别、学历、专业、在线学习经历、访问数字博物馆的经历等;第二部分主要考察用户对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4个维度(资源内容、资源组织、资源呈现、资源使用)的满意度,具体通过28个问题来描述。用户在实际浏览过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后,对各维度因子进行切实评价。
为了更客观、更量化地获得用户对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使用的满意度情况,本问卷采用量表的形式。采用5级量表,将用户对分因子的态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分别用5~1之间的数字表示。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了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涵盖人文艺术、工程技术以及生命科学三个学科大类,文中分别用案例一、案例二和案例三表示。具体情况如下。
案例一:我国最早开通的大学数字博物馆之一,采用网络、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数字水印等技术,研发了文物信息管理系统、网站数据采集系统、虚拟博物馆协同设计与漫游系统,实现了1万余件文物的数字化,生成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以及三维场景等内容。
案例二:是一所全面集中展示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展示内容包括中国民居、馆藏文物、古代都城、文物建筑、名师风采、世界建筑遗产、中国古镇、珍品史料等栏目。
案例三:包括中国医学史和中药两大主体部分,结合多媒体展示技术向用户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宝库。
调查实施 由于大学数字博物馆主要面向的群体是高校在读学生和教师,特别是高校在读学生,因此,本研究的被调查对象确定为高校在读本科生、硕士生。笔者采用网络调查法向东部、中部、西部9所学校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98份,回收率为85.2%;有效问卷96份,无效问卷2
份,有效率为98.0%。问卷数据采用SPSS17.0完成。
3 调查结果分析
总体得分 从图1可以看出,三个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水平相当。案例一、案例二和案例三最后得分分别是3.417、3.693和3.511,都在3~4之间,说明用户对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持一般到满意之间的态度。
“资源内容”维度分析 从图2来看,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在资源内容维度各指标上的得分变化幅度很小,但每所博物馆得分曲线都呈下降趋势,“有价值的资源链接”和“内容新颖性”两个指标的分值最低。这说明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在内容科学性、文法正确、内容丰富性和内容独特性几个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资源链接和内容新颖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资源组织”维度分析 从图3来看,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在“符合学科知识结构”“符合用户认知特征”两项指标上的得分较高,在指标“主题鲜明”“信息量适度”“相同知识点建有链接”和“内容链接有效性”上的分数较低。这表明当前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结构较好,但资源编排不尽如人意。
“资源呈现”维度分析 从图4可以看出,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在媒体样式和界面设计指标上得分相对较高,说明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在媒体选用和界面设计上表现良好,但指标“图像质量”“音频质量”“动画质量”和“三维模型质量”上的得分较低。这说明大学数字博物馆媒体素材质量有待改进。
“资源使用”维度分析 如图5所示,从每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分数曲线的变化来看,“设备兼容性”在分数曲线上都处于最高点,其次是指标“操作简便性”,但指标“内容可重组”“内容可下载”“互动参与性”和“互动反馈”得分相对较低。这说明资源浏览没有技术门槛,但资源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较差。
4 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优化建议
及时更新资源,反映学科最新动态和社会热点 通过调查发现,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在指标“资源新颖性”的分数都较低,说明大学数字博物馆提供的信息时效性较差,信息更新不及时。在今后的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中,应缩短资源更新周期,反映较新的科学发展成果和社会热点。
提高界面设计风格独特性,增强资源的美观度 国内大学数字博物馆大多以内容为王,内容信息量较大,网站在建设之初便定位于展示全面详尽的知识内容,因而页面布局便显得十分庞杂。庞杂的页面布局无法以最高效率及时传送用户想要的信息,用户在浏览时往往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大学数字博物馆除了为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外,还应更加注重页面风格的设计。
提高各媒体素材品质,增强资源的可读性 目前图片已经被网络科普平台广泛采用,动画、视频、三维模型也逐渐成为数字博物馆的基本素材。但通过数据可知,用户普遍认为图片、视频不清晰,视音频播放不流畅、3D模型可操作性差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浏览体验。因此,大学数字博物馆在采用多媒体技术时,还应该对各媒体素材进行精加工,增强资源的可读性。
提供信息资源的重组和下载,增强资源的开放性 大学数字博物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体现在资源重组和下载两方面,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在这两项指标上的得分都较低。因此,在未来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中,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开放性,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
采用互动表现方式,增强资源的趣味性 调查结果显示,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的资源互动性都较差,趣味性较低,难以对用户形成有效的吸引力。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互动性建设应该成为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可借鉴数字科技馆的成功经验,设计一系列精致的科普游戏或体验区,让用户在自主动手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
5 结语
本研究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理念,采用问卷法调查用户对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总结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希望对推动我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建文,苗雨雁.北京地区数字博物馆应用现状调查报告[M]//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2010:296-300.
[2]刘明明.大学数字博物馆在目前建设中的探究与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3(6).
[3]李东.我国高校数字博物馆建设探索: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博物馆为例[J].现代情报,2013(6).
[4]蔺光.我国高校博物馆科普功能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5]王春.在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中引入知识组织体系[J].中国美术馆,2011(11):103.
[6]王锐.数字博物馆资源虚拟化与数据集成方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关键词:博物馆;大学生;认知
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较快,几乎每十天就增加一所博物馆。如今,我国已有各类博物馆2300座,全国博物馆馆藏容量超过2000万件。然而博物馆的旅游产业却没有的到迅速发展。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博物馆面临着观众少、收入低的生存危机。很明显看出,现代博物馆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调查发现,有30.5%的人未去过博物馆,也不曾关注博物馆,去过博物馆的人中也有一部分是跟随学校组织或者是朋友一起去看看的,把参观博物馆当做是娱乐休闲的场所。有11.5%的学生会选择跟家长一起去博物馆,因为家长可以给他们做简单的讲解,所以他们觉得跟家长去能了解更多的东西。30%的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表层,不知道博物馆的具体作用,更分不清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作为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发展问题的关注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之所以选取“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为调查主题,是想从调查中了解当今博物馆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当今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作为博物馆专业的学生,我们该怎样努力才能使博物馆得到更良好的发展。该论文的研究进入尾声阶段,我们认为,本研究成果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首先,该研究让我们了解了博物馆的现状――非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不高,即使博物馆现在对外免费开放,但真正兴趣使然走进博物馆的同学寥寥无几;其次,该研究给我们以警示作用――目前人们对博物馆的热情越来越冷,我们作为博物馆学的学生,博物馆的发展问题及其严峻,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就业还关系到我国文化的兴衰;最后,该研究对我们博物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针对当前博物馆冷门现象,博物馆学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是否需要调整学习内容以适应潮流发展。以上就是本论文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它给我们抛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也鞭策我们努力学习,解决问题,随着这些问题一个个被解决,我们的博物馆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我国的文化才能越来越博大流长。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问卷调查法中我们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法,它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规定是大学生,而大学生群体“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让我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因此抽样调查的好处便突显出来。我们将江西师范大学学生作为抽样总体,又从中选取了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该1000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我们还随机找寻了10位博物馆专业和非博物馆专业学生,对其进行采访,询问他们对博物馆的看法。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0.5%学生从未去过博物馆;11.5%的学生是跟随家长而去的博物馆;少部分学生是因为学校组织而去的博物馆。在采访中有同学提到:“我都不知道博物馆是什么时候开放”,“我路过博物馆见门前没有什么人,也不知道可不可以进去”……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同学不知道博物馆是对公民免费开放的,提出了“免费开放就去”的建议。问卷结果显示,51.6%的同学认为博物馆是教育、科研文化机构,38.5%同学认为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在于收藏古物及艺术品(如图);
大多数学生都对博物馆的职能有较清晰的认识,但为什么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却不多呢?在采访中有同学这样回答:“博物馆一听就是学术性的地方,历史不好……也不太想去。”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在问卷调查中少数大学生认为博物馆是展览地域文化的地方。由此,我们博物馆在未来建设中可以采取形式多样化,表现形式科技化的特点。
论文问卷中调查了1000名大学生去博物馆的原因:30.6%因为个人对展品及博物馆有浓厚兴趣;41.4%感受文化熏陶;16.7%参加集体活动,纯属娱乐;4.3%为提高自身品味满足虚荣;7.0%专业课程需要。问卷分析中着重研究了因为个人对展品及博物馆的兴趣和感受文化熏陶而参观博物馆的这部分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是的态度。
大部分对博物馆有兴趣的同学大多采用自己看展品并看文字解析的方式,为什么不愿意讲解员讲解?或许这位同学的的回答可以讲述这一原因,“博物馆我是很少看到讲解员的,基本很少看见一次,学校组织的才有……,不过我还是喜欢自己看,更自由”。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愿意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藏品。但,不需要并不代表不该有,博物馆在当展必须以人民为本,讲解员的适当设置可以让广大民众更了解历史,更了解博物馆。
抽样调查法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概括,能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个案研究以某个或某几个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但这并不排除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况,也不排除在个案之间作比较后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个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属于判断范畴,而非分析范畴,个案研究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判断提供经过整理的经验报告,并为判断提供依据。从以上对两种方法的分析可看出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从问卷的起草到调查对象的选取,我们都有一定的依据以及公平性,因此,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本论文的研究并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研究的次数也非常之多,但纵观各类研究,大多是从调查问卷中得出认识,看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的方法,但是,即使找到问题也找到解决办法,解决只是纸上谈兵,真正能从论文结题后继续实践的并不多,这就是该研究的局限性。学术性论文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纸面上,除了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需要实践外,其他,研究结果的分析等等都是书面工作,我们认为,从研究中发现问题是好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亦是好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把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把研究投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既从中有所收获,更改将收获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才能切实改变现状,真正解决问题。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不仅仅与学校的教育有关,还跟家庭的教育环境,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及对博物馆的认知程度有关,此外,博物馆自身的宣传力度也占据着重要地位。23%的学生提出对博物馆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博物馆的陈列与设计过于陈旧,没有吸引参观者眼球的地方,且交通不方便,另一方面博物馆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接收博物馆的相关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以致大家对博物馆的认知不足,对其兴趣不大。
研究表明,与博物馆专业相关的学生跟非博物馆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与博物馆一点不相关的专业对博物馆的兴趣不大,且对博物馆的认识浅薄。与博物馆相关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课程的需要,且老师对学生专业要求较高,对博物馆的重视程度高,所以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较为深刻。
为了更好地加强博物馆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更方面的素质,了解更方面的知识,定期召开与博物馆有关的讲座。
2.家长应加强孩子的人文修养,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或世博会等文化气息较浓的场所,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3.应加强博物馆的建设,改善博物馆古板而陈旧的陈列与设计,吸收国外不同的设计方式与理念,建设更现代化、更富有文化涵养的博物馆;同时,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与学校合作,由学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定期开展藏品会展,不断更新展品,创新展示方式,吸引参观者的眼球;提高博物馆的多媒体建设等。
4.邀请一些名人嘉宾到博物馆参观座谈,讲解博物馆的价值与发展状况、前景。
5.加紧文物的勘探与挖掘。
博物馆作为新兴产业,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发展状况的象征。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所以国家应该重视博物馆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还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博物馆面临的现状,我国博物馆与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差异性。对比差异,吸收发达国家创新的博物馆管理理念,发展方式及规划,更好地建设我国的博物馆。(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彬:《博物馆社会教育》,北京燕京出版社,2006年7月北京第1版;
[2]陈淑:《关于重构博物馆教育学的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8页;
[3]田静:《论讲解员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302页;
[4][英国]肯尼斯・赫德森著:《八十年代博物馆》,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第18页
[5]陈淑:《关于重构博物馆教育学的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9页;
[6]宋向光《当代博物馆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9页;
[7]郭俊英、段冬冬:《浅谈建立博物馆教育评估体系》,《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8]张文彬:《博物馆社会教育》,北京燕京出版社,2006年7月北京第1版;
[关键词]博物馆;市场调查;博物馆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136-02
博物馆目标是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创造让观众受益且满意的参观体验,更好地实现展览策划者与目标观众的交流和沟通。为此,博物馆有必要开展系统调查来评估参观者的期待值、兴趣、需求和满意度,从而收集确凿的信息,得出专业可信的分析报告,引导博物馆管理者作出更优决策,这也正是市场调应用于博物馆管理的主旨所在。市场调查注重有序数据的取得,注重调查的持续性和广泛性,并试图进行预测和趋势分析,可为博物馆管理者提供可靠的专业建议。
一、博物馆通常开展的市场调查研究
(一)展览评估研究
展览评估研究也有几种常用形式,如前期―后期评估,它通过抽取博物馆参观者样本,了解观众对展览概念、目标和计划的反应。另外,对于个别展览要素效用的评估可使用格式化评估方法,以调查观众对展览原型的反响。总结性评估应用广泛,它联系整个展览以考察展览设计、要素及其他方面的反响,从而评估展览的各个目标的实现情况。
(二)观众研究
观众研究的目标:考察参观者的期望、参观体验的反响,影响参观频率的因素,参观者对博物馆服务(工作人员、配套服务设施、展馆布局和设计、信息导向、宣传及公共关系)的态度。
观众研究的常用工具:对参观者和非参观者进行的人口统计和心理分析研究;对活跃的参观者或非经常参观者使用焦点人群法,以考察参观者的感受、态度及偏好;利用追踪计时研究考察参观者对展览要素的利用情况以及愿意花费的参观时间;对博物馆学习、设施、服务等具体话题进行的扩展性基本研究;对人们休闲行为的选择进行研究,以及与其竞争性组织相比,人们对博物馆所持态度的研究。
另外,还有适用于拥有各种会员制和捐赠项目的较大型博物馆的开发式研究,以及博物馆定期进行的自我评估及外界机构评估,即组织研究。
二、博物馆市场调查研究的数据来源
博物馆市场调查利用的数据来源于二手资料和一手资料。二手资料是指已经存在的为其他目的而收集的信息。其来源包括外部来源(如各种出版物)和内部来源(如既有参观者数据、会员数据,内部报表和评估报告)。但当二手资料不能满足调查需要的时候,可进行一手资料的收集利用。
一手资料其大致有三种收集渠道: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一)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包括观察、个人深度采访以及焦点人群研究。
在特定的场景下仅通过观察便可获得有用的描述性数据。比如通过观察观众的网络咨询留言及打给博物馆的电话内容,便可了解参观者的需求和偏好。另外仅通过观察观众在展厅中的移动情况及交谈内容,也可捕捉到观众的感受及反馈。博物馆还可雇佣“专职参观者”,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表现及博物馆服务进行评定。并且还可以通过参观不同的博物馆,以获得对比性的观察和感受。
个人深度访谈,需要对采访者一次性提出一长串问题。个人访谈全面细致,但成本高,易产生观察者主观理解偏差,因此对访问设计的计划和审查也要求更高。个人访谈可采取安排式访谈和拦截式访谈。拦截式访谈较简短且具有非概率抽样的缺点。
焦点人群研究则需要在相对同类的目标人群中选取样本人群,在训练有素的组织者引导下,对一系列问题进行集中讨论。个人深度访谈和焦点人群研究的目的,都是就某些问题进行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讨论,超越博物馆工作人员先入为主的观念,并关注于所讨论的问题上。
(二)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包括调查及联合研究。调查的应用广泛而流行,使用对象为博物馆参观者、会员、捐赠者和其他人。其用以获得人口统计样貌、知识水平、信仰、偏好、满意程度及其他心理分析概貌。基本的调查途径有现场问卷发放、邮寄问卷及电话调查。邮寄问卷反馈率低,反应较慢,但却是能联系到众多对象的有效利用成本的方法。电话调查可能会获得更加个人化,更加全面灵活的反馈,且反应率高于邮寄问卷,但其可施用的样本量较低。
联合研究用于分析消费者选择,衡量期望利益。博物馆在设计产品时,为受访者列出各种类全方位的选择,受访者按照自身偏爱程度对其进行排序,研究者就将确定每一个属性水平对于排列出的流行度而言,有哪些不同贡献。联合研究帮助分析者估计每一种态度或因素对于目标观众的重要性以及预测一系列各自拥有多种不同属性的产品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帮助博物馆谨慎地设计产品,以最大化地吸引目标观众。
(三)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要求筛选与不同话题相配适的群体,使他们接受不同的测试,控制那些与主题无关的变量,检测观察到的反应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从而获取因果关系。当实验达到消除其他假设的程度时,研究者就可以对结论持有信心了。
三、博物馆市场调查问卷及其步骤
(一)阐明问题及研究目标
对于目标问题,可研究的事情庞杂、多样,只有谨慎地阐明问题,才会有的放矢,减少无谓的成本和精力。工作人员应向研究者阐明问题,并说明可能影响研究的限制性因素,共同商议出研究目标。
(二)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的设计包括决定抽样计划、研究偏差、联系方法以及问卷设计。
抽样计划将决定抽样单元(联系谁),样本量(联系多少人)以及抽样程序(如何在目标人群中获得代表性样本)
研究偏差包括抽样误差和系统性偏差。当样本数据与人群数据之间的差异纯粹出于偶然时,这些差异就被称为抽样误差。一般样本越小,抽样误差越大,数据的可靠性就越低。系统性偏差的产生原因众多,抓住所有的过失并非易事。谨慎地设计程序,进行访问者培训,检测资料处理过程以及审报告都可以达到减少系统偏差的目的。
联系方式:博物馆可以通过邮件、电话访问,或者个人访问等方式联系被访问者。
(三)设计问卷
要谨慎地设计、检测和调整问卷。问卷准备过程中,问题的范围、形式、措辞及顺序都是需要关注的。应认真审查问题,确认其精准有效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形式会影响反应。封闭式问题提供可选答案,回答者选择作答。封闭式问题易于理解和制表。而在研究的探索阶段,开放式问题能够帮助研究者洞察人们的想法,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答案。应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对问题进行排列。将能够引起受访者兴趣的问题排列在前面。而放在最后的往往是较难的或私人化的,用以区分回答者的问题。问题的措辞应简单直接、无倾向性。
(四)收集和分析资料
资料收集分析包括从可靠样本中获得资料,提取调查结果,整理制表,测量频率分布、平均数、分散度,最后依据管理层计划推出的决策,进行结果分析,提出可靠建议。
(五)编写和提交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对研究结果和结论的总结,行文要晰、准确、条理清楚。只有报告成为有效的交流工具,才能确保市场调查的成功。
(六)评估和实施调结果
关键词:遗址 遗址博物馆 规模 职能 选址
中图分类号:K87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序言
在《遗址博物馆学概论》中对遗址博物馆的定义,“在古文化遗址上建立针对该遗址文化进行发掘、保护、研究、陈列的专门性博物馆”[[] 吴永琪、李淑萍、张文立.遗址博物馆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借鉴国外对遗址保护类建筑的定义,可定义为展示原址、原貌的博物馆[[] 苏伯民.国外遗址保护发展状况和趋势[J].中国文化遗产,2005,(01).]。意为专以博物馆经营的现场保存展示的考古遗址,一般称为考古遗址博物馆。
现阶段国内遗址博物馆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但对遗址博物馆理论研究的还不多。本文将从遗址博物馆建筑类型入手,梳理遗址博物馆在设计层面上的分类,明确遗址博物馆职能,之后就不同类别的遗址博物馆总体布局做出具体分析。
基本概念
概念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遗址博物馆的定义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做一一对应,这说明在建筑设计层面上对于遗址博物馆的定义是有遗漏的,笔者对遗址博物馆的范围进行重新划分。
对遗址博物馆的重新分类借鉴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将遗址划分为自然类遗址与人文类遗址。自然类遗址,指可提供考证自然界气候、地形等变动,生物物种起源于变化的所存在的遗址存,如此类遗存中包含人类活动遗迹,自然类遗址只包含有人类主观活动之外的遗存。自然类遗址包括:地壳变动痕迹、气候变化痕迹、动植物活动痕迹、物种起源与灭绝等;人文类遗址,是指可提供考证人类起源、活动、灭亡证据的遗存。人文类遗址包括:地上建筑遗迹与遗物、地下墓葬及其遗存、历史事件遗迹与遗物等。
在微观层面上对遗址博物馆的定义即为:保存或展示人文类遗址的博物馆。通过此种定义,在下文中就更明确笔者要论述的遗址博物馆的范围。
遗址博物馆职能
以博物馆职能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确定下来遗址博物馆的四项职能:考古发掘,遗迹、遗物保存、调查研究以及文化传播[]。并且四种职能与社会的密切程度以金字塔形分布
(1)考古发掘职能,常作为遗址博物馆建设的最初职能出现,例如一些历史价值较高的遗址在发现初期要采取抢救性发掘,会考虑为考古发掘先建设类似展示馆的构筑物。
遗迹、遗物保存职能,是历史类相关博物馆中的基础职能。大部分遗址博物馆都会对本遗址出土的文物及遗址本身进行保存、修复、展示等工作。遗迹、遗物的保存设计也是遗址博物馆设计的重点。
(2)调查研究职能,是为了满足某些遗址在短期内不能完成价值研究工作的遗址博物馆而设立研究机构的情况。
(3)文化传播职能,是博物馆的最终呈现形式,在遗址博物馆这一特殊的建筑类型当中,由于遗址保护与主题单一等条件的约束下,掌握文化传播广度与深度的就成为对遗址博物馆考虑最多的,也最难统一的问题。在下文中会对文化传播职能的范围进行进一步论述。
遗址博物馆建筑类型分类及数据(遗址博物馆现状研究)
遗址分类
在遗址博物馆设计中,遗址现场状况是博物馆形态的最大影响因素。根据遗址的空间尺度影响首先将遗址分为:
A.地下遗址
B.地表小型遗址
C.地表大型遗址
D.地上完整建筑
E.地上大型残存
在此分类基础上我们将遗址博物馆得类型分为一下五种:
A.地下遗存展示型博物馆
B.地面遗迹覆盖型博物馆
C.地表遗存展示型博物馆
D.遗存建筑型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规模与等级
目前对于遗址博物馆的规模等级还没有明确划分,本文参照《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中第一章总则第1.0.3条中规定,将遗址博物馆规模也暂且划分为:
大型馆(建筑规模大于10000O)
中型馆(建筑规模为4000~10000O)
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O)
总体布局
遗址博物馆所要展现的内容大多带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遗址博物馆设计最初就要充分解读遗址背后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同时,要将遗址博物馆看作大遗址保护、城市发展的一粒关键棋子,充分发挥遗址博物馆在遗址保护工作中的作业。
例如,殷墟作为我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已考证的第一个都城,距今已有3300多年,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在建筑方案中,建筑师决定反其道而行将博物馆选址在遗址保护核心区内的宫殿宗门区内。总平面呼应洹河中“洹”的立意,控制建筑不高于地面以上1.2米。(图1)如此一来,殷墟博物馆既满足了核心区遗址保护要求,又承载了殷墟遗址的精华。[]
萧山跨湖桥遗址位于杭州,遗址西南约3公里为钱塘江、富春江与浦阳江三江的交汇处。(图2)方案中陈列馆设计成古船的造型,遗址展示馆被隐藏在湘湖边。遗址馆中展出距今8000-7000年,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独木舟。在中国古都之一的杭州,建筑师弱化了遗址的文化价值,而巧妙地突出其考古价值,为跨湖桥博物馆与杭州市找到了良好第契合点。
职能与遗址类型
遗址博物馆设计过程中职能的确定除了受博物馆总体规划概念与定位影响外,遗址类型的不同对博物馆职能也有明显的影响。
地下遗址。此类遗址多为皇家陵寝,因遗址保护的技术所限,在发掘之初鲜有建立考古展示馆,也考虑避免改扩建,会在遗址发掘结束后建以保护、展示遗址为目的的博物馆。例如汉阳陵遗址博物馆。
地表小型遗址。遗址其规模小,有条件将考古发掘工作与之后遗址博物馆建设工作同时考虑,也因为考虑在勘查过程中发现新遗址,就可采用博物馆现场作业的模式建立博物馆。例如,田螺山考古现场馆。
地表大型遗址。此类遗址多为已探明范围的村落、城池、宫殿遗址,这类遗址所附带着重要的年代特征、地域文化信息,博物馆要充分考虑其调查研究职能。
地上完整建筑。多指名人故居、旧居,遗留宫殿,寺庙等建筑。这类遗存由于范围及历史沿革等基本信息较清晰,对于遗址本身只做展示与再利用即可,就更突显其文化传播作用。如卢浮宫博物馆。
地上大型残存类遗址
遗址规模体量较大,所反映人文历史脉络清晰,所以博物馆职能更侧重于文化传播。例如,新卫城博物馆。
选址
遗址博物馆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遗址的不可移动性,同时保护遗址不受破坏也建筑师必须考虑的。
在法律条文方面,首先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八条“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并予以公布。” []其次,如在历史街区内遗址要遵循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历史建筑的相关法规执行。
遗址博物馆本体的选址通常是按照与遗址的相对位置划分的。分为:遗址之上、遗址核心区内、遗址核心区外三种模式。
(1)遗址之上模式。考虑到遗址覆盖保护的要求,遗址博物馆多选址在遗址之上建立博物馆。好处在于,可将陈列展示与遗址展示相结合,充分利用遗址多变地形设计展陈空间;缺点,如选址不当会破坏遗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在建设过程中如设计与施工不当都会造成遗址不可挽回的破坏。
(2)遗址核心区内模式。多用于不设遗址展示空间的博物馆,承载文化传播与科研职能。选址要考虑其与遗址的逻辑关系,要尽量降低体量、形象对遗址的干扰。在面积较大遗址区内选址,应将博物馆布置在游览路线的适当位置,组合好遗址与宣传活动。
【关键词】三星堆;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是人类社会进步和自然变迁的一种见证。博物馆的文物收藏、教育、科学研究三大传统功能对传承文明、教育大众、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在三大传统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开始逐步培训其旅游的功能。随着全国范围内博物馆免费政策的实施,博物馆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同时,也迎来了高速增长的发展时期。
本文以德阳市的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为例,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问卷发放的方式,对其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试图通过本研究,对德阳市的博物馆旅游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一、三星堆博物馆简介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南距省会成都约40公里,是我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博物馆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馆区占地530亩,展馆面积11000平方米。博物馆融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职能于一体,集中收藏和展示三星堆遗址内出土的极富古蜀地方特色的珍贵文物。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和 AAAA 级旅游景区,成功发行了“三星堆邮票”和“三星堆金银纪念币”。2012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70.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75.3万元,极大的带动了广汉市旅游业的发展。在四川省旅游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中,三星堆被列为全省重点建设发展的十大精品旅游区之一,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将旅游列入全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这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战略发展机遇,也为加快该区域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三星堆博物馆调查及分析
课题组采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三星堆博物馆的总收入、接待人数、客源市场、游客文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得到了以下结论。
(一)三星堆博物馆总体经营状况
由表1、图1、图2可知,从2009年到2012年,三星堆博物馆的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状态。其中2009年、2010年增长幅度较大,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2.7%、25.3%,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分别为38.2%、61.7%;2011年出现负增长,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为-1.95%,旅游总人次增长率为-1.3%;截止到2012年,旅游发展势头有所回升,增长率均超过15%。
(二)三星堆博物馆的游客特征分析
1、省内客源比重较大,市场集中程度较高。
通过课题组对三星堆博物馆游客人数的抽样分析发现,在2012年,本省客源占总游客的比重为56.73%。前5位客源市场分别为四川、广东、上海、北京、重庆,其游客人数占游览博物馆游客总数的81.53%。同时外省客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北、华东和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等省。
2、游客年龄分布较广,教育水平较高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旅游的游客以15—25、35—45、55—65这三个年龄段为主,比例占游客总人数比例的88.75%,这些游客是三星堆博物馆旅游参观的主体。15—25、35—45这两个年龄段的游客对于增长知识、教育子女有着很大的需求,而55—65这一年龄段的游客则对文物鉴赏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其中游客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高,有55.78%的游客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学历。
3、游客获取信息的来源较窄
课题组通过实地访问发现,来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游客多是受到他人推荐才得以知晓博物馆“值得一看”,这部分游客占到游客总数的48.93%,其余有33.75%是通过广告、新闻媒体推荐、网络推荐等方式选择到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通过旅行社推荐来旅游的游客不到2.35%。这就表明了三星堆博物馆的宣传促销力度不大,营销的措施也有限。
4、游客参观动机单一
课题组研究发现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的游客主要是因为对历史文化游兴趣,其目的多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自己的见识,以此为动机的游客占到了总人数的59.72%,另外也有35.83%的游客已是多次参观博物馆,再次前来的目的是陪同家人和亲友一起参观,只有1.59%的游客来博物馆的目的是使用博物馆的设施和休闲空间。
(三)三星堆博物馆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游客认知存在偏差
三星堆博物馆是三星堆遗址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星堆遗址旅游区是及博物馆游览、园林游览、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课题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游客只在遗址区的园林游玩,真正进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却寥寥无几。许多游客对于博物馆有一种敬畏的认知,认为如果进入博物馆却没有导游讲解或是没有专业知识的储备,就不会真正了解展览文物的主题与内涵。也有一些游客认为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旅游行为,相对于花钱买了门票浏览完后心中的不明不白,在遗址区的园林中休闲放松更显自在休闲。
2、博物馆旅游促销力度不够
三星堆博物馆所展的文物曾十余次出国展览,并激发了国内外数百专家的研究热忱,参观者均惊为“天人”,这都说明三星堆博物馆是深具旅游发展潜力的。但是课题组在调查中却发现到游览三星堆博物馆的大多为本省游客,其知晓三星堆的渠道也多为朋友推荐或介绍,鲜有自发前往游览的游客,而在广汉市的各大宾馆、车站这种游客聚集的地方也基本上看不到免费供游客取阅的宣传小册子。也就是说,这个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在业界评价很高的古蜀文明遗产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影响力,因此,加强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是当务之急。
3、展馆面积不足、展示形式单一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不仅量大而且制作工艺,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但是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现在博物馆的展馆面积为4000M2,相对于同类的金沙博物馆的7588 M2的展馆,其基本的陈列需要远远不能满足,这就是博物馆不得不将大量的珍贵文物长期深藏于库,不得同游客见面,造成了极大的文物资源浪费。同时课题组也发现,三星堆博物馆的藏品展示主要以静态展示为主,与之所匹配的文字解说也不够详细,并极少使用数字虚拟技术技术模拟展示,这样许多游客再游览完后多少会产生“懵懂”的感觉,这也是三星堆博物馆游客重复游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对策
三星堆遗址旅游作为德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德阳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区域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有着长远的影响。课题组通过调研,认为三星堆博物馆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促进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整体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研究游客心理,设计经典旅游产品
游览三星堆博物馆的游客,许多都具有文物赏鉴、增长知识和教育子女这样的需求,纯粹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博物馆旅游并未为广大游客所熟悉和接受,因此,研究游客心理并针对不同的游客设计不同旅游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星堆博物馆可以在博物馆游览与遗址区内的观光景点的路线方面进行设计和搭配。在博物馆旅游参观和在遗址区休闲观光是动静的结合方式,在线路的设计上,要吸引游客在参观游览了遗址区(博物馆)后能有兴趣继续到博物馆(遗址区)进行浏览参观,使游客在放松心情亲近自然的同时又能得到精神的享受和知识的增长。
(二)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博物馆的宣传
三星堆博物馆展品丰富,类型多样,具有非常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三星堆博物馆需制定综合的市场营销战略,和成熟的营销团队合作,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举办主题节庆等方式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完善宣传影片、广告、书籍等宣传资料,并加强同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知名媒体的合作,来提升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开辟传统和新兴的销售渠道,推出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和不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有计划的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采取各种方式吸引民间资金,组织主题民间节庆活动和宣传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青铜文化优秀项目。
(三)加强创新力度,丰富展览方式
三星堆博物馆可以通过创新展览的表现手法、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隔着玻璃看,耳听旁人讲”的传统平面、静态的展览方式。应跟随现代博物馆展示方式的新变化,重视高新科技在陈列手段中的运用,应用现代的声、光、电等手法和信息多媒体等技术,丰富展览的方式。并缩短展品、藏品的展示周期,多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展览,保持展览陈列的灵活性和新鲜感。同时还可以提高展览的互动性,通过情景模拟、观众参与等多种形式,是展览陈列剧情化、场景化、立体化,以提高游客的参观激情,以达到游客多次参观的目的。
四、结语
在西方,博物馆旅游是民众常选择的一种休闲方式,但在我国博物馆旅游却仅处在起步状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休闲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也在飞速的增长,这就给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和绝好的机会。所以三星堆博物馆要以三星堆古蜀文化为核心,以三星堆形象为品牌,以三星堆遗址为依托,将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旅游资源,在让游客在赞赏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神奇的同时也将三星堆古蜀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更远。
参考文献
[1] 戴昕,陆林,杨兴柱,王娟. 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2007(3):84.
[2] 余健. 博物馆文物馆藏环境调查研究——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为例[J]. 科技资讯,2010(30)186-187.
[3] 窦引娣. 中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与构想[J].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5) :65 -68.
[4] 陈朝隆. 城市博物馆旅游浅议[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361-365.
北京皮影艺术造型及其特点
明至民国初年北京城图初探
“福聚德”商号的经营状况探析
解析博物馆展览中的多媒体设计
试论张次溪在北京文化史上的地位
关于北京旅行指南类文献的探讨
博物馆巡回展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困境与机遇
浅议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管理
关于博物馆教育活动宣传的一些思考
案例阐述“微展览”的理念与策划
对博物馆经费来源的一点思考
从社会认知角度浅谈博物馆的作用
北京地区博物馆教育资源现状研究
博物馆文创的设计思维——以首博为例
蒙古旭烈兀王与帕竹地方政教关系考
从李永定墓志看唐幽州城的军事地位
关于博物馆展览重点展品的几个问题
以形式设计的语言阐示内容设计的内涵
博物馆文创实践——首博文创开发与思考
有关外藩蒙古王公与京师清廷关系的再思考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有关外藩蒙古王公与京师清廷关系的再思考
首都博物馆藏晋代赐封少数民族官印探微
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浅谈徐悲鸿对法国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考察北京市老字号企业博物馆的总结与思考
新媒体技术革新对博物馆宣传产生的影响
首都博物馆藏晋代赐封少数民族官印探微
瑞士钟表展带来的关于设计构思与设计实现的反思
门头沟的传家宝——谈京西古村落传统建筑装饰
博物馆应该将更多更好的展览呈现给广大观众
北京地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现状调查
关于“笔底仙踪——明清佛教神像画展”的一点思考
浅谈“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的理念及其实践
探讨杜威的兴趣教育观在博物馆儿童教育中的实践
清代北京城市民间借贷现象管窥——对40份借契的简析
新博物馆学视野下的社区营建——以建国门社区为例
流动的声音景观——北京、河北礼俗用乐的比较研究
北京地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现状调查
试论博物馆交换型展览——以首博交换型展览为例
如何实现“陈列设计是一种创造”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首都博物馆管理模式的对接
唤醒远去的古都记忆北京汉蓟城内外燕蓟遗迹探考
清代北京城市民间借贷现象管窥——对40份借契的简析
新博物馆学视野下的社区营建——以建国门社区为例
流动的声音景观——北京、河北礼俗用乐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