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04:02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德育最基本的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德育;文明礼仪;作用
中国是礼仪之邦,国家历来对学校德育工作十分重视。为加强中小学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开展“文明礼仪伴我成长”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教育活动,文明校园,文明班集体,文明寝室评选活动,“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大手牵小手,共育文明化”等文明养成教育活动,文明礼仪知识推广普及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大胆探索,精心开展,总结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德育工作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内容抽象、要求过高、教材空乏、方法单一,以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最基本的文明礼仪素质培养等弊端。这种事倍功半的教育,不仅令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而且不少教师对此也产生了深深的困惑。因此,全社会尤其是广大教师开展德育工作必须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抓起。
一、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需要
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存在着要求过高、内容单一等问题。学校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中证明,从小抓好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引导学生具备基本的文明礼仪素养和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也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因此,抓好文明礼仪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特别是中小学德育首先要加强的工作。
二、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决定必须浸透文明礼仪教育
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是这一时期学生的显著特点。在这一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抓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重点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公德的良好文明习惯,让他们学会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培养热心参与、友好交往的能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完善个人的素养。只有这样,到了高中阶段,他们才会形成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合作、参与、交往的能力,培养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形成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这样培养孩子,就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如果错过这一关键时期,等孩子长大成人后再回过头来“补课”,只能是亡羊补牢了。现如今,社会上反映强烈的一些大学生高分低能、缺乏文明素质、言行粗俗、不讲公德、损人利己的现象,正是他们从小没有有效地受到文明礼貌教育的佐证。因此,抓好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不仅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利,而且对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所决定
关键词:德育工作;对策;建议
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做到贯彻落实、开拓创新,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是,在实际德育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与时俱进,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应该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采取适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从而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体系。那么,要想建立健全德育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树立准确的、合理的德育目标;二是创新德育内容;三是开拓德育途径;四是改进和完善德育方法;五是建设德育评价体系。
二、更新理念,深入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含义
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其实质是服务于社会。然而,全面发展指的是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团结、写作、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应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发展。其中,“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一个人没有“德”,就算再有学识,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因此,在中小学教学中,要贯彻落实、深入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内涵,把德育放在优先的地位。
三、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
德育工作开展是否顺利,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道德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者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创新能力强、理念新的德育队伍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否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一个优秀的德育队伍一定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总之,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素质,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知识的价值。因此,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德是才的灵魂”这一观念,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德育 实效 分析 思考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实效,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实施德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辛辛苦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很多工作,而取得的实际效果甚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困惑。
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为解读困惑,笔者只就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第一,要考虑是否把德育教育工作做虚了,要变“虚”为“实”。
首先,要深刻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让德育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如:做人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学做人最主要的是抓好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对学生实实在在培养、训练,促进学生改变精神面貌进而实现学风、校风的转变。做人教育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我们发现学生的言行举止出现不少问题,要扭转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是简单地学习一些条文规定、开会讲一讲就可以的,而应当通过目标明确、具体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实实在在的工作促其良好习惯的养成,不要错过中小学阶段的最佳时期,要教育学生知道行为规范的每一条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要求、应该怎么做。这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抓得住的,只要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养成,良好习惯一经养成,将终身受益。
其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适时提出进行什么教育、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才能产生实效。
第二,要考虑德育教育是否遵循了教育规律,切忌“高”“大”、“空”。
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一样,应该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与要求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是德育工作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规律,不能有“随意性”、“盲目性”,不能搞“频道常换”,更不能“运动式”、“一刀切”、“成人化”及教育内容与要求的“高”、“大、“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过高,学生做不到,等于没用,只能落空,要求要从最低层次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因此,为避免高、大、空现象,要做到以下三点:
1.我们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行为能力。
2.我们的教育内容与要求是一个从最基本的要求开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动态发展过程。我们应认真遵循这条德育工作最基本的规律。
3.要研究并掌握不同教育阶段教育内容与教育要求的“度”。德育作为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应建立自己科学、稳定的内容体系。
第三,要考虑工作是否对路,切忌空洞说教。
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德育,是国家教育方针中规定的“诸育”之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做好德育工作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懂得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实施教育绝不能脱离他们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接受能力,就是说要因人而异,工作要对路子。工作对路,可以一分劳动一分收获,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德育的实效就会大打折扣。另外,空洞的一味说教、训斥,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心理障碍,离心率上升,还容易对老师产生“黔驴技穷”的心理定势,因而降低老师的威信。由于不对路子,很难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要考虑教育内容、方法是否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要符合时代要求。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工作
一、新时期小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状况的主流
当今小学生都是21世纪初出生的。在这个时期,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城乡面貌,改善了人民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深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思想感情。在这个时期,我国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级党委政府、各类学校都在不断加强和改善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因此,当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
二、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爱国。爱国,实际上是一个公民对祖国的道德观念的体现,是对一个公民的首要的道德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生走上社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培养出学生的爱国品质,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连最基本的要求也没有达到。
(二)守法。守法,是道德的底线,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只有守法,才有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不道德的人。如果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法纪意识,离开学校后,就可能危害社会,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三)明礼。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貌开始的。教会学生明礼、守礼,是德育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应该要教育学生从点滴起步,从一言一行开始,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
(四)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世之本。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认知社会,形成初步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对小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就个体而言,是树人,而对整体来说,是重塑社会秩序。
(五)团结。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团结是成功的基石。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价值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分尊重,同时,作为新世纪一代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更加明显。
三、新时期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分析
(一)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以教师品格影响学生
小学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对于纯洁得犹如一张白纸、好奇心强、知识少、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师平时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格观念。
(三)加强与学生沟通
从理论上讲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的关系。需要得到满足,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这种情感是客观存在的,当学生需要班主任老师爱护、理解和引导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这种沟通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最为明显。
(四)帮助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德育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在当前独生子女增多、单亲家庭孩子较多、学生心理问题日益趋多的情况下,大力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理念和责任,加强家庭教育方法的培训尤显重要。各级教育、妇联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领导,密切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通过举办“特色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开通校信通等平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成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自主精神,留给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和思想发展空间,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中学好知识、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结束语
德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时间内难有大的改观,必须立足长远,常抓不懈。各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科学制定学校未来一个时期的德育工作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探讨具体可操作的方案,要强化过程管理,在机制建设上有新突破,在方式上有所优化,在路径上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唐瑛.中小学德育工作低效的一些思考[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8).
⑴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①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了生活德育的诸多理念。明确提出生活德育的概念,把生活德育作为一种德育模式加以理论和实践操作研究的目前还没有,但是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的这些主张给生活德育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
②道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的趋势。
⑵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借鉴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学关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出和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和操作样式,以制订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具有鲜明现代生活教育特征的生活德育方式,为提高基层学校德育实效,同时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
区别:生活德育的研究在目标上强调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营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方式上强调通过生活实践进行教育,强调学生道德情感、认知、行为发展的整合性;在内容上强调以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即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性;在评价上强调开放性,即每个人的道德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道德教育不应该以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总之,生活德育的研究是跳出德育看德育,进行的是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目前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个性生活化。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而且本课题研究的生活德育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理论价值: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向南师大及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教授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当前德育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2、本课题研究理论假设合理,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学校九五期间承担省级立项课题“构建现代生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而且,本课题研究人员配置合理,既有专家与教授的指导,又有出色完成九五课题的校级领导的亲自挂帅,再加上一支“九五”研究中锤炼、勤学肯钻、勇于实践的骨干教师队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较佳的人员保障。
3、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课题界定:
生活德育,即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德育。生活德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
生活德育研究是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和小学生道德形成规律的指导下,在小学教育中构建生活德育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通过研究与实施,改革学校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并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支撑性理论: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正如鲁洁教授在《德育社会学》中所说,德育的终极意义表现在“不仅让人们去遵守某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使社会的发展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它还要促使人们找回那个已经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使人们拥有世界,拥有自己。”
3、主体教育思想。道德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道德作用的发挥及其存在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先天心理图式的存在决定着即使是0岁的婴儿也不等于道德上的“白板”,他们已经通过社会性遗传,获得了社会性心理文化特征,因此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
4、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
5、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德育离不开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指导。小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尚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以及由潜在的主体向现实主体、由自发主体向自为主体的矛盾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这些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充分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育。
4、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理论假设:道德是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整体建构的过程,也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本课题期望通过构建和实施生活德育的实践操作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研究目标:
①研究形成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
②改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德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5、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⑴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思考与梳理,对生活德育的内涵、特质、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及生活德育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建构起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
⑵生活德育的目标体系研究。生活德育重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并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与道德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在道德生活的态度、参与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上也应该有相应的更为具体的目标指向。这一子课题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形成一套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的生活德育目标体系。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真善美;德育
几天前,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讲的是在深圳地铁口有个女士梁某摔倒在地铁口50分钟无人扶,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发现梁某已经死亡。我想,当我们每个人看到这样的新闻,肯定会为梁女士的死感到可惜,同时也会对过路人的冷漠而嗤之以鼻。但当我静下心来时,我想要这样的悲剧少发生,甚至不发生,作为教师的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使每一位学生学好知识,掌握技能,更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真善美。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小学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拿朗跹Э频奶氐憷纯矗美术课具有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的特点,在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小学美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美术素养,还要使其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美术课程的重要内容。
(二)小学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小学美术教育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化,所以美术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德育是可行的,而且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小学美术具有人文性特征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这与小学美术的人文性的养成有异曲同工之处,美术教学中可以适当渗透道德教育。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分清主次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有其自身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在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分清主次,要以美育为主,德育为辅,美育为首要任务,德育为必要补充。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应该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受到启迪、领悟道理。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使美术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不生搬硬套,应把握准德育切入的位置、内容和时间的长短。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要联系学生实际情况
在小学美术课上德育渗透要视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而定,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联系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核心,确定具体、有层次、可操作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积极的情感参与和真实的生命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修养
小学生的许多行为受教师影响特别大,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受到的各种品质、言行、意志的培养,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美术教师要特别注重自我教育与提高自己的修养,建树良好的榜样形象,要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从而确定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恰当的媒体形式。
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德育
在美术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渗透,达到“尽善尽美”的目标,在美术教学中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学美术教学大致可以分为“欣赏课”“绘画课”“工艺课”“美术课外活动”等4项内容。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魅力,给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并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美结合。具体做法有:
(一)在欣赏中渗透德育
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蕴含着各种爱国之情、作者高尚的人格等优秀品质,在欣赏美术作品中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在绘画中渗透德育
小学教材中绘画课较多,我利用绘画课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在绘画课中培养学生尊敬父母长辈的美德,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公物的优良品质。
(三)在工艺课中渗透德育
工艺课是美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业,一点碎布,几张彩纸,一个塑料瓶,一本挂历,通过精心的设计,巧手制作,便会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因其强烈的反差,所以受到学生的喜爱。在工艺课中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培养学生团结互助,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在美术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学校;智障学生;德育
现代学校教育将教会学生做人作为最首要的教学目标,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而在特殊教育学校,对于教师而言教会学生做人则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最广泛和最亲切的关系,对学生存在着更大的影响,教师一句话在学生心里比家长说百句话更为有效。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德育工作。
一、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言传身教
我校作为一所囊括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从小学到职高,学生在学校里待的时间较长,与老师的交流也是最多的,许多学生最亲近的朋友便是自己的老师,常常会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师的言谈举止加以模仿。因此,教师应该尤其注重自身的榜样作用,从而做好一个指路人。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教师还要主动接近孩子与关心孩子,通过“教师”这个对学生拥有特殊意义的身份,极易与学生实现沟通,最终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抓常规训练,促学生成长
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智障教育中重要内容之一。智障儿童因智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个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是非标准,行为无法受到理性的调节与约束。因此,将日常生活与教育相结合,强化养成方面的教育,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才能使学生培养出正确的行为习惯。对智障儿童进行思想品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渐进性与层次性,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言行教育,从最基础的文明言行规范展开训练和灌输。对他们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在方法上,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细节入手,使学生树立起时间与集体观念,对学校纪律进行遵守。对于智障学生而言,不通过反复训练,是极难做到的。所以,自开学始,便对学生展开常规教育,诸如如何上课、尊敬师长、按时就寝、回答问题、团结同学、下课等进行明确规定。之后,便可以对学生展开反复训练,对完全符合规范的学生加以表扬,并让其向大家做示范。如果做错了,便让其反复训练重做,直到能够做好为止,千万不可因做错了一次便对其批评,要鼓励他们树立一定能做好的信心,使学生明白可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晓之以理,付之以行。同时,根据智障儿童心理活动缺乏判断能力、认知水平差以及意志薄弱等特点,根据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实行“一事一议”,让学生可以区分好与坏以及是与非,从而提升分辨能力。
三、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校感恩教育活动期间,在班会课及早读课上主动与学校交流,让每位学生讲一讲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一位学生讲到自己的父亲上夜班,每天半夜三四点钟起床上班但从来都没有吵醒过自己的故事,抓住这一契机,我就让他们想一想父母这样辛苦是为什么,并在班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切实体会父母的艰辛,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对感恩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在行动上并不马上要求班中学生现在要怎么做,而是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用行动来感恩父母,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张贴小红花。
四、以各项活动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品德素质
长期以来,根据学校养成教育并结合“创文明城市”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充分利用好国旗下的讲话、班会课、道德讲堂等校内活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主要以课堂生活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了对学生勤俭节约、日常规范以及学习纪律等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方面的教育。
五、重视和家长的沟通,双向管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