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23:31
序论:在您撰写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人际沟通能力对于现代社会人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旅游人才素质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不重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直接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能满足旅游行业与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在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为旅游企业培养优秀人才。
一、培养和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思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人际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校学习及以后进入社会理性解决各项难题。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态度、保持个性健康和心理正常发展,对于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成就,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力。
(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职业能力
目前我国旅游业现状是人才资源供不应求,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职业领域主要是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会展企业等相关企业担任中、高级服务岗位和初、中级管理岗位,从事导游讲解、服务接待、旅游产品策划、旅游市场营销等工作。作为以服务性为主的旅游企业,几乎所有的服务都是直接跟人打交道的,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习与领导,同事,客户相处的原则,打造团队凝聚力,以便顺利有效地开展旅游服务工作。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方面的现状与原因
(一)由于社会环境、科技发展、人口政策等影响,学生人际沟通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人口政策的影响下目前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个性张扬,各具特色的一代,有一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但是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过分的溺爱和过度的保护,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这一类学生往往不顾及他人感受,唯我独尊。
(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不够重视
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经过高考的选拔之后,很多学生存在着挫败感,自信心不足,缺少积极主动精神;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在高考录取时服从分配而调入到旅游管理专业,从而主观上学习的动力不强;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对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这将直接影响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利。
(三)由于生源地及家庭环境等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表现不平衡
高职院校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和相对经济落后的中小城市,还有一些来自西藏、青海等西北内陆地区的学生,与经济较发达的南京、苏州等城市的学生之间,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差异,人际沟通表现不平衡,轻则表现为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际沟通的动机存在差异,以及缺乏人际沟通技巧等。重则表现为人际沟通障碍、过分自我封闭、极端行为等问题,近年来大学校园出现过多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因人际沟通偏差导致的恶性悲惨事件。因此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及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与旅游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为宗旨,认真分析研究全国和我省旅游行业现状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加强与旅游企业、行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江苏省旅游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我院在与校企合作的旅游企业进行人才需求与反馈调研、优秀毕业生追踪调研和在校学生满意度调查中,“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旅游企业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排前三位的评价,同时也是优秀毕业生和在校学生选择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下面就结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采取的一些具体举措,谈一谈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一)顶层设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在调研旅游行业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趋势,目前旅游人才需求的类型、学生就业市场状况等情况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能够胜任旅游企业当前工作和未来发展的中、高级服务岗位和初、中级管理岗位(群)工作需要的创业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开设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相关课程,运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在旅游管理專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如《演讲与口才》、《人际交往技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和领会,以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交往观念和动机,与同学、父母、教师和其他社会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合群、合作共事、尊重和关心他人等人际交往品质,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强化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紧密围绕旅游业,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旅行社为主要职业方向,兼顾饭店管理、会展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等职业能力,设计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设置《旅游礼仪训练》、《旅游口语训练》、《服务沟通》、《旅游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第三,课程的教学中多设计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一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与企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的课程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组长,负责与老师、组员和其他项目组进行沟通、协调,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沟通的能力。二是采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模拟工作情境中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这些课程由院系专业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同时授课,让学生们接受到最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案例。
第四,改革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多用口试、面试方法考核,是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口试、面试是对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在口试、面试过程中,学生必须用语言将答案表达出来,必须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针对人际沟通有偏差的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其心理原因引起的。这些心理原因主要有自卑、猜疑、孤僻、嫉妒等。再加上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也会面临着不同的内心困惑及矛盾冲突,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因此,学校建有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外,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网络咨询服务等方式,心理咨询老师和辅导员、专业教师一起与学生进行的沟通交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四)优化实训体系,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提升提供实践锻炼平台
优化实训体系,校内先进的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多途径全方位地提升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有自主学习中心、旅游虚拟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實训室等多个现代化实训室,以满足学生模拟导游服务训练、门市接待咨询训练、顾客沟通技能训练、旅游合同签订、游客投诉处理等方面的实践训练。同时科学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建立顶岗实习过程与质量监控体系,从大一到大二每学期安排一周与专业方向有关的单项技能,大三进行为期3-7月的顶岗实习,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两位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四、结语
当前,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休闲旅游,对于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业的发展呼唤高素质人才,大力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将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外语学院)
作者简介:钱进,1969年生,女,副教授,本科,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景区、旅行社管理等。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D].山西:山西农业大学,2013.
[2]谭柳青;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探究[J].广西教育;2014(07):15.
【关键词】高职生 人际沟通能力 培养 原因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08-02
人际沟通能力不仅是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职生赢得就业竞争的实力体现。笔者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青睐会交流、善沟通、懂协作、人缘好的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究其原因是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比较高。可以肯定地说,在专业水平大体相当的前提下,人际沟通能力就成了在就业竞争中胜出的法宝。为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本课题组向近300家单位发放了《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在回收的280份有效问卷中,所有的用人单位在回答“贵公司最看重员工哪些方面的素质能力”中,无不例外地选了“人际沟通能力”一项;在“您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最需要培养提高的能力有哪些”的问题中,用人单位也都选了“人际沟通能力”。由此可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探讨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调查问卷显示,95%的企业认为人际沟通能力是员工的必备素质;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能够与企业外部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善于与人打交道,及时捕捉商机,获取各方面信息,既是员工自身得以发展的一项关键技能,又是企业提高服务品质、赢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渠道。人际沟通能力是除了专业能力之外最被企业看重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然而,笔者通过长期观察和接触,感觉到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普遍欠佳。现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性格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有的学生由于天生胆小害羞,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有的学生个性孤僻,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往。由于缺乏正常的沟通交流,别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很难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们自然也得不到他人的真正关心和帮助。本课题组对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由于性格原因遭遇人际沟通困难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20.5%。例如,在2012年11月份的一次就寝纪律检查中,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名辅导员发现有一个女生躲在宿舍走廊尽头哭泣。经过长时间的交谈询问,才了解到该生是入学未满一个学期的2012级学生。该生由于对刚接触的专业生疏,感到学习较吃力,总担心学业难以顺利完成,看到周围的同学却学得轻松自在,其思想压力日益加重,以至于抑制不住痛哭。其实,对新专业有生疏感,学习起来相对困难,这是多数新生的同感。如果该生能够及时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获知同学的感受,获得教师的开导,这种心理压力就能及时得到化解。
二是心理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在高职院校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就读高职院校没有出息,因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觉得低人一等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自我孤立、自我封闭,压抑、抗拒正常的交往需求,不愿、不敢、不想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久而久之阻碍了他们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
三是家庭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被视为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到长辈的溺爱,这种生长环境使许多独生子女自小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我感觉,缺乏人情往来和对他人应有的尊重。脱离小家庭进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后,他们仍习惯于小家庭的生活方式,很少与他人交往,遇到问题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由此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二、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
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衡量高职生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需求,在抓好专业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的同时,努力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多数学生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对一个人今后走上社会的重要性,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是否交际是由个人性格决定,不想也不愿去改变,因而缺乏积极与人沟通交往的主动性。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场合大力宣传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一个人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人际沟通能力的作用,认识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生必备的素质,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这种能力。
(二)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巧妙设疑,通过回答问题、分组(下转第16页)(上接第8页)讨论、模拟情景、情节演绎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配合,使课堂成为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平台。这种灵活、生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学生人际沟通的范围。高职院校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与众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例如,班级内多开展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集体活动;鼓励开展班级与班级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谊交友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广泛开展文体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展示才华的过程中掌握为人处世的原则,学会与人协作,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四)开设相关课程,强化学生人际沟通的技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演讲与口才、现代社交技巧、沟通的艺术等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教师传授、强化训练等方式,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水平。
(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既能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积累社会经验,更能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各个假期,以课外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会调研,比如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对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调研结果作为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通过这种适当加压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体验生活、主动融入社会、主动与人交往,从而使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人际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正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重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积极采取措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林琼.高职院校工科生沟通能力现状与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2(6)
[2]陈娉.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J].科技资讯, 2009(7)
关键词 学长制 大学生 人际沟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Effect Research of Senior System Enhance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GUAN Yuanyuan, SUN Houchu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9)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 senior system in practice, by way of self-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ode, a flat roof of communion and mutually for freshman and old boy ,prefect system brings into full play enhancing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Key wordssenior system;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学长制”是一种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其要点在于通过高年级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实现良性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在全新的环境中所必然面临的各种学习、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困难,以早日适应正规的大学生活。作为一种新老生交流互助的平台,学长制的实施对提高新老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有着显著的作用。
1 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人际沟通也称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成长成才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大学时代是人生重要驿站,是准社会化时期,大学生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单靠书本学习的方式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人际交往。①人际沟通能力在大学期间显得尤为重要,具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人际沟通能力欠缺,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一份2004年在北京、上海、南京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测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在南京医科大学每年对新生的心理普查中,对在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有信心的学生基本都低于参加测评人数的一半。影响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儿童时期开始,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关爱使得与同辈人交往的时间偏少,而与父母的交往中子女占绝对优势,由于父母无原则的退让,让很多儿童养成了自我中心的“心理优势”,导致交往技能的缺失;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对成绩的过分重视,使学生把时间都用于课本学习,不重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在进入大学以后,由人际关系的变迁与重构而导致的疏离与孤独,使大学新生产生环境适应障碍;②现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其社会化的不足,导致其人际关系的非人性化倾向的出现。③
2 学长制的实施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提高的作用
人是社会性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便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学长制的实施是现行的辅导员管理模式和导师管理模式的有效补充,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实现,有利于新老生的互相交流,有利于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2.1 学长制实施对学长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的作用
人际沟通是一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训练出来的。新生在学长的帮助和指导下,能使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尽快适应大学环境,而学长自己本身也是学生,也会遇到和低年级同学相同的问题,通过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同学,老生能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等,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学长制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学长的选聘、培训、工作指导与考核,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学长竞聘的学生通过书面申请、面试等程序,比其他同学拥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工作开始前的培训使学长拥有了更多的人际沟通方面的理论学习机会,而学长在开展工作时能否顺利进行主要依赖于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
人际沟通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等。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直接关系着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担任学长的学生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认同感强,在交往过程中主动性强。学长一般拥有很强的责任心,为了给新生做好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为了在帮助低年级学生的过程中展现更好的自己,他们会更加积极、认真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会更多的接触老师、同学,请教更多的人,也就拥有了更多的人际沟通的机会,而如何将自己的所学、所感很好的传达给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也会更花心思去研究人际沟通的技巧,从而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
学长制的实施,丰富了老生的工作经历,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视野,担任学长的学生在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全部认为担任学长工作提高了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而在我们的日常观察中,也发现学长的工作能力和技巧在逐步提高,自信心不断增强,在与人交往中更加得体、积极,人际沟通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学长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也体现在就业过程中,我校于2006年开始实施学长制,首批担任学长的70名2005级的学生已经毕业,一次性就业率为100%。他们进入社会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帮助自己更快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前言
护士在从事护理实践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及沟通能力,这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需求,也是护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要求具有精湛的护理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审美能力,加强护生礼仪和人际沟通能力已成为当今护理教育必不可缺的部分。现今,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护理院校等教育部门关于培养护理生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的课程的开展存在着许多现实性问题,导致护理生在参与实际工作中在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方面表现出很多的不足之处,由此可见,护理院校必须从实际出发,改善培养护理生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的教育模式与制度。在本文中,谈及了培养护理生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必要性、现状与问题,并且针对改善培养护理生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的教育模式与制度提出了建议。
正文
一、培养护理生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必要性
根据调查,发现现今许多的护理生都意识到自身修养以及内在气质的提升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他们希望可以通过更好地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护理礼仪规范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对于新手护士而言,即使已经意识到自身的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做到护理礼仪规范的人并不多。与此同时,现在很多护士在工作中难以做到与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大部分的医院纠纷都是由于护理人员与病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不良沟通所导致的。毫无疑问,这是他们在职业能力中的一大弱点。护理人员拥有良好的护理素质、规范的礼仪以及优秀的沟通能力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这是医院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体现。
二、培养护理生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1、许多护理院校对培养护理生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的课程缺乏充分的了解与足够的重视度,在这些护理院校里,该课程甚至被边缘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教育体制与模式所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是根本原因,培养护理生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的课程一旦缺乏完善的制度管理与约束,缺乏硬性规定,护理院校所毕业的护理生必定是对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
2、护理生对于专业化、高质量护理礼仪规范教育以及人际沟通能力教育缺乏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只重视专业硬性技能,却忽略了人文教育,有些护理生认为这些人文教育学科不重要,难以真正下功夫去对待这些人文教育的课程。毫无疑问,这是明显不符合培养专业性、高质量护理人才的根本目的。
三、针对改善培养护理生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的教育模式与制度的建议
1、选择高素质、专业化地师资来培养护理生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高素质的师资容易对护理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当所选择的师资拥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优秀的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和美学素质的时候,其所讲述的课程必定也是具有其个人的独具的特色之处,让学生从课程中真正的领悟到礼仪的重要性与技能,真正掌握到与人相处、与人交流的技巧。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老师不仅给学生带来了高水平的专业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其个人的审美修养感染了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以老师为榜样,真心向老师学习。通过正面的引导,高素质的师资以其良好的职业形象,为护理生打造了高质量的职业品牌,激发了护理生的职业情感和完善了其职业素质。
2、从加强护理生道德修养与素质出发,改变只重视礼仪表面动作的训练的现状。护理人员的道德修养与素质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而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果护理生在学校的课程中忽略自身职业形象的建立与维护,缺乏对护理礼仪规范、人际交流能力的重视,那么其在实际性工作中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护理人员礼仪服务的要求。
3、可以通过其它课堂的辅助作用,弥补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实际应用技能的不足。虽然许多护理生已经顺利通过理论上的教学和实训的考核,卷面上是掌握了护理礼仪的基本知识和人际沟通技巧,但是每个护理生的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区别,难以在实际性工作中也做到专业化的护理礼仪规范,理论与实际脱离。这个问题必须经过一个深化且长期的训练,方可得到解决。
4、案例实训:
(1)语言沟通方面:
案例分析:张护士看到明天要做手术的陈阿姨站在角落叹息,于是张护士主动向前安慰她:“陈阿姨,您是不是在担心明天的手术?您的主刀医生有精湛的医术,多年的临床经验,请您放心吧!”
(2)体态语言沟通能力方面:人类彼此交流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体态语言进行的,除了说,“视”、“听”“微笑”等等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在人类沟通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意义。例如,对于聆听技巧的训练,按照五个步骤来进行:目光需要集中在当事人的脸上,对当事人点头会意表示认同,在适当的时候插问,最后还要训练学生如何与当事人进行深入的交流。
1.人际沟通认知有偏差
由于导游职业需要与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群打交道,在此条件下课余时间带过团的学生会得到更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因而他们的思维方式较为社会化,通过与游客之间的交流会使自身变得更加谦和、有礼。而未曾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多数同学则会按照其学生身份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并且带有主观性,喜欢与顺从自己要求的同学沟通,在评价他人好坏的过程中较为简单。在人际沟通中,拉拢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排挤和打压他们自认为无能的学生。
2.人际沟通动机存在差异
有些学生在从事了旅游相关行业实习等工作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贪图过奢侈生活,崇尚金钱至上,致使对待家境贫寒的同学存在着歧视,不愿主动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甚至不肯与他们有过多的言语交流。而对待有权有势、家境好的同学则“马首是瞻”,主动靠近,不惜用金钱换来友情。这些学生缺乏人际沟通正确观念的引导,功利心理强烈,无视友情的真正意义,夸大了人脉资源的重要性。
3.人际沟通技能欠缺
人际沟通技能的缺乏主要表现是缺乏幽默感。虽然有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识到了幽默在人际沟通中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运用该技巧时则畏首畏尾,不能灵活掌握。有些不能用到幽默的场合中生搬硬套,致使场面显得异常尴尬,自身又难以收场。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对策
1.创新人际沟通课程
通过创新人际沟通课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际沟通认知理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是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人际沟通课程要更好地体现提升素质与培养能力的科学结合。高职学校要想把旅游管理学生培养成为“职业人”,更多地要考虑到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因为学生们终究要步入社会,从事旅游等相关行业能否取得更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际沟通能力的高低。高职学校应依据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出相关的人际沟通课程来,使学生们能够同他们的专业结合起来,掌握所学专业应有的人际沟通技巧和方法。改革人际沟通能力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种符合导游员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既有效的获得知识,又陶冶了情感。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此方法是模拟现实场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使角色的言行、表情等表现出来,进而学习人际沟通中新的行为和解决人际沟通遇到的问题。利用这种方法,高职生能够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不再追名逐利,团结协作观念增强,从模拟的场景中达到与他人沟通并且解决他人出现的问题,掌握沟通技巧。
2.激发积极向上的人际沟通动机
无论在学校、家庭、社会层面,都应该创设正确的人际沟通动机情境,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系统而科学的激发学生们积极的人际沟通动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网络、书籍、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人际沟通价值观;利用班会、专业间、校际间的人际沟通交流会;聘请校内外的人际沟通专家、学者来校做相关讲座,为学生在人际沟通动机方面的困惑作指导。
3.提升人际沟通技能
关键词:护理专业大学生;人际沟通;重视程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12-02
人际沟通是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际交往是护生社会活动和职业活动的基本形式,而人际沟通是护士工作目标的桥梁。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护患、医护、护士与患者家属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必须依靠护士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因此,人际沟通课程必须作为护士专业的基础课程,人际沟通能力必须作为护理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国外护理人员要求的第一素质就是沟通能力,甚至比操作能力更为重要,并且新的护理模式从单一的疾病护理逐渐转向整体护理,这就对护理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调查旨在明确护理大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对交流沟通课程的重视程度,以期为教育部门及医学院校提供教育管理策略和课程设置上的参考,提高护生人际沟通素养。
一、对象
对本校护理学院2009级本科学生进行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构建问卷调查,共有213名学生参与,这些学生的学年制为4年,为相同课程编制、同一学期开设并由同一名教师教授人际沟通课程。
二、方法
本调查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并请带教老师李京彬书记、郭杰老师提出建议,经过预调查后再次修改后发放。内容包括交流沟通能力、人道主义、科研能力等18个二级指标。本研究主要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对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视程度进行统计和分析。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到各班发放问卷,对被调查者讲明调查目的,被调查者根据问卷的导语独立完成问卷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13份,回收问卷205份,回收率96.2%。经统计学分析,全部资料数据录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三、结果
四、讨论
(一)护生对交流沟通课程及能力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护生沟通能力是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1989年的《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学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精一样,是无能的表现。”将人际沟通课程作为护理人员的必修课,提高护生人际沟通素养,这是护理学发展的前提。然而,就本统计结果显示,在结束人际沟通课程教学后,仅有57.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应被设为必修课。其中能够充分理解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认为人际沟通课程应被设为考试课的学生仅占13.2%,这一现状反映护生对人际沟通课程及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将直接影响到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及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我国护理教育必须把提高护生对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培养沟通能力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护生的沟通能力与操作技术应被视为同等重要。
(二)护生对交流沟通课程不重视的原因
1.教学方法忽视客观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为教师全盘教授,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量化评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手段。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程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目标以应试为中心。这就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活动呈单向输出式,不注重反馈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体验并应用沟通能力。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全盘教授式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突出人际沟通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护生并没有真正地学会应用这门技能,也就不能体会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3.护生自身原因。护生社会经验缺乏,临床护理实践少,对现代护理模式、国外护理教育体系了解过少,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学科性质混淆不清,这一系列原因导致护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4.考核方式不当。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同护理专业大部分课程的考核方式一样,同为笔试。并没有突出其实用性、实践性。这种考核方式误导了教师与学生,造成其“重知识掌握、轻实际应用”的现状,也就影响了护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能把沟通能力培养与操作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三)护生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的不良后果
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跟踪调查,医疗纠纷80%源于医患、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据陈光曼报道: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99年接待的投诉中,因服务态度差、沟通不够引起的占62.5%;历年累计的纠纷诉讼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解释不到位等原因引起的。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调查也表明,当前49.5%的医疗纠纷是因为服务态度造成的。这就说明,沟通不良将会降低疾病疗效,并恶化护患关系,导致医疗纠纷。护生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也不利于我国护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我国整个护理行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不利于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
(四)提高护生对人际沟通课程重视度的策略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教学的教学互动模式,改变教师单向教授,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的现状。实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有效学习模式,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践性强是本门课程的显著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摒弃全盘教授的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临床示教、召开演讲会、小组讨论、小课堂等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观看录像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应用沟通技巧。
3.改革考核方式。改变单一笔试的考核方式,增加实际演练的考核。并按适当的比例分配笔试与实际操作的分数比重,提高教师与护生对该课的重视程度,注重护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使护生充分理解和认识到应用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4.增强护生职业价值的理解。护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需使学生明确职业价值观、关注护理专业新进展、国际护理专业教育及进度,了解现代护理模式转变的现状,明确当代护士必需的职业素质和品质,努力提升自己,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和动力,形成当代护士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湘平,唐莹.护理人际沟通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5,20(22).
[2]吴亚君.护生人际沟通学习需要调查[J].护理研究,2007,21(7):1713.
[3]贾启艾.提高护生人际沟通素养的策略[J].护理研究,2003,17(11A):1290.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沟通;沟通技能
近年来,高校学生恶性突发事件均有其共性,即生活学习中小矛盾演化为执拗的过激行为,这就要求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和谐校园习得融洽的处事能力,为进入社会夯实基础。探究高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在校内外及今后进入社会理性处理各项棘手问题,而且有利于高校开展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工作。
一、人际沟通能力结构模型
“状态论”代表人物Ronald B.Adler(1983)提出有能力的沟通者应具备的条件包括:广泛的行为方式供选择、选择适当行为的能力、完成行为的技能、移情/预期、认知复杂性、自我监控和对关系的卷入。“情境论” 代表人物Kathleen K.Reardon(1987年)认为沟通能力不仅与沟通目标有关,而且与社会技能有关,包括认知技能和行为技能,其中认知技能包括移情、社会期望、认知复杂性、对关系准则的敏感性、情境知识、自我监控;行为技能包括相互卷入、互相管理、行为灵活性、倾听、社会风格。“过程论” 代表人物Sarah Trenholm(2000)认为沟通能力可分为表现能力和过程能力,其中过程能力划分为理解能力、角色能力、自我能力、目标能力和信息能力。这些研究有助于科学地建构沟通能力模型,但是没有加入意愿、动机等动力因素,考虑的变量不够充分。
图1 人际沟通能力结构模型
基于此,我们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人际沟通能力结构模型,具体包括:发出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反馈能力)、自我认知(自我角色认知、自我反思、情绪控制)、对他人认知(基本情况的了解、情绪感知、与他人交谈兴趣点、和生活习惯的了解)、情境认知、沟通倾向(沟通意愿、沟通动机、沟通积极性)。
二、高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状况的实证调查
(一)调查方法
根据人际沟通能力结构模型,我们确定了各项维度和变量,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其中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作为背景变量。
第二部分是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主要分为沟通倾向、自我认知、对他人认知、情境认知、发出信息、接收信息六大维度,所设计项目采用选择的表达形式,请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并赋以每个判断等级1-5的等级分值,即从非常肯定的答案、比较肯定的答案、中立的答案、比较否定的答案、非常否定的答案分别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1分,最后以每个维度中各项目得分的均值代表该维度的得分情况,以此分析高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
调查问卷通过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测,得出本问卷的信度为0.824,效度为 0.782,问卷质量通过了信度及效度检验。
我们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面向宁夏多所高校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78份,回收率为97.8%,其中有效问卷为964份,有效率为96.4%。
(二)数据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人口学变量和人际沟通能力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性别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
表2 生源地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
表3 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
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对自我认知、情境认知、接受信息能力存在显著性影响,而对沟通倾向、他人认知和发出信息的能力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生源地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发出信息的能力存在显著性影响。
三、研究结果
(1)高校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均值为2.83)总体水平较低,男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高于女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沟通重视程度不高,沟通积极性一般,沟通意愿不强;与他人沟通时,大学生很少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不太重视反思、对自我角色认知模糊;在沟通时对沟通时间、场合等因素欠缺考虑,沟通渠道选择单一,有效运用肢体语言的能力不足;而且不擅于倾听,很难识别关键信息。
另外,男生在与他人沟通时相较于女生更清楚自己的角色,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偏向于理性;男生较女生更注意与人交谈的时间、场合等因素,能够较理智地对待他人的倾诉,相较于女生能快速、准确的识别关键信息。
(2)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水平无明显差异。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农村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增多;同时,国家比较注重农村教育问题,不断出台和调整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政策,教育环境不断改善,所以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没有什么差异。
(3)独生子女人际沟通能力高于非独生子女人际沟通能
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沟通倾向、自我认知、对他人认知、对情境认知和接收信息能力方面差异不大。但在发出信息能力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在沟通中会更重视沟通渠道选择,能较有效的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独生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拥有较充足的家庭资源,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都会得到父母充分的赞美,使得独生子女建立了一定的自信心,更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客观上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了独生子女沟通能力的提升。
四、提升高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对策
人际沟通能力对于在校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老师融洽相处,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利于完成学业,为顺利进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1)学校层面。学校要重视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开设管理沟通、社交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交际观和沟通技巧。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管理沟通等相关课程,但学生的沟通能力并没有明显提升。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和教师应该进行教学效果测评,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重新定位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要注重情景模拟,实施体验式教学,并以解决实际沟通问题为导向,进行技能训练。同时,改革考试方式,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以此保证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针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更好的与老师、同学、家长、陌生人等进行沟通交流,减少交际挫折、克服交际问题、排解交际心理压力,避免不必要的伤害,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丰富在校生活,有效化解学生在交际中遇到的纠纷和矛盾,拉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信任和友谊,维护学校的安全与稳定,建立和谐校园。
(2)家庭层面。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许多父母在孩子进入大学后,就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认为孩子已经成人了,有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就足够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大学生虽然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但是父母对于其人际沟通方面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要尽量给予孩子有利的成长环境。“家庭”是孩子获得人际沟通教育最早的“学校”,以“亲情”为主的人际沟通让孩子学会了如何与父母交流,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法。大学生交际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间段主要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所以提升沟通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家庭和学校密切的配合。
(3)学生个人层面。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对于沟通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的沟通渠道和手段加剧了人际沟通的频率和速度,具备人际沟通能力是立足于当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大学生,要明确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强化自己的沟通倾向;要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能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在与他人比较时,要注意比较的标准。只有培养自尊自强的心理,才能有勇气以平等心态与他人交往。与人沟通时,要怀有真诚和包容的态度,善于倾听,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减少摩擦。
参考文献:
[1] 罗丙军.提高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9).
[2] 黄勇.高职院校学生人际沟通问题及沟通能力培养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
[3] 江艺敏.大学生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之我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