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2 09:23:28

序论:在您撰写课堂教学的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堂教学的方法

第1篇

对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许多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应对措施:一,改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信心;? 二.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三,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训练学生思维的自我监控性;四,释放作业权,落实强化训练。

一、改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信心

教师的教学观念反映着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等的基本看法。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受学校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的影响越深,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这种观点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教学方式重知识而轻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解题的训练而轻数学的应用。这种教学不仅会使学生形成“数学证明只不过是用来检验教师或课本提出的命题”的信念,甚至对证明产生厌倦等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理解只能剩下两个字“解题”,加上“枯燥无味和“难以理解”的数学教学,师生们品尝不到数学味道的精美,更不用说带领学生到现代数学的原野上去领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意境,去汲取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需要改变教学观念。

另外,要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对数学强烈的好奇心才能做为研究数学的持久性动力。所以要提教学效率首先要有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在教学中的观察发现,一些学生,他们有“数学无用论”的信念,虽然迫于各方面的的压力,会强迫自己认真学习,但经常会出现眼睛盯着课本,心思却不在上面的“走神”状态。其后果就是其一,课堂上主动积极思考的成分很少,基本的公式不能在课堂内消化,需要不断的重复,效率很低;另一方面,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及时得到好的考试成绩的强化,会很容易放弃。因此老师要增强学生面对数学困难的信心。

二、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打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课赋予了活力,更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图片、实物、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还用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表演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进行遇面后的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2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骄傲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34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训练学生思维的自我监控性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的教学传统,它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优异的成绩,在奥林匹克竞赛中频传捷报,在过去几十年中数学教育方面几次大型国际比较研究中,中国学生都表现出比西方学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但是.笔者在日常听课、自己教学及和学生的交谈中发现,我们的课堂虽也有提问,有时觉得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学生都有积极的回答,课堂气氛也不错,可就出不了成绩。再仔细去回味教师所提问题,发现我们的提问仅处在“启而不发”的水平,或是提问过多、过细,过于指向问题的答案和知识内容本身。而较少指向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我们认为,相对于结果启发式的过程启发式教学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思考的问题。因此,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训练学生思维的自我监控性,非常有必要,这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第2篇

关键词:兴趣 口语训练 模仿 信心 自学

一、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初中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影响他们学习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相对于智力来说,兴趣和爱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实践的权利和机会,做到兴趣活动育才能、培养兴趣露才能、创造条件展才能,使兴趣、才能、成果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学习氛围中,体会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喜悦,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浓厚兴趣。

1、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学生。要把自己对英语、对生活的爱和理解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最真实、最美丽、最健康、最阳光、最富有激情的东西展现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其产生共鸣,从而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语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从而转化为学习动力。

2、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声音、文字、图像等直观手段,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在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探索性、竞争性等各种活动中获得乐趣,增长知识。

3、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愿望,在课堂教学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快乐地学习。

二、加强口语训练,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外语的学习语言离不开环境。但学生在学校接触真实英语语境的机会非常有限,学习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口语训练的时间,要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组织并设计好各种口语活动,创设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进行对话,如聚会、拜访、打电话、看病、购物、体育活动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生活引入课堂,再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这样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英语,锻炼英语,突破口语屏障,在乐趣中学习,在娱乐中获益。

三、打好基础,让学生善于模仿

英语的学习,具体来说,首先是一种模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播放录音、影像资料等手段,让学生充分接触真正的英语,让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模仿英语的发音。要刻苦模仿,掌握好每一个音节。要突破语音关,先要搞清单个音素的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把握连读、弱读等语音现象,进而练习语调和节奏。练习时最好模仿原声录音,有条件的还应录下自己的发音,与原声进行对比,这样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发音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唯有耐心、细心和恒心,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会有进步。

四、坚定信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一门语言,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听、说、读、写、译方面付出辛勤汗水。越学到后面越需要更多的努力,越需要挑战毅力。在这个过程中会遭遇无数次的失败,承受许多压力。比如记一个单词,背了很多遍都没有记住,最后花了好大的功夫终于勉强记住了,可没隔几天又忘得无影无踪。一次次的失败,带给学生极大的失望。此时此刻,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老师的专业知识或者一道题的标准答案,而是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用精神去感染他们,用希望去激励他们坚持下去。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树立信心,从而更积极地再次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可以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即要把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作好笔记,课堂上释疑。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着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学生自己寻找有关的资料,记好预习笔记,课堂上讨论、释疑。每一周我都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们共同确定这一周上课的内容,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解决一部分难点,课堂上运用以某组主讲、其它各组提问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间相互动起来了。教师讲学生之所想,做到了有的放矢,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可以“以课本为依托”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确定重点、难点,在有关的参考书中寻找答案,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释疑,相互补充,教师总结,检测预习效果。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3篇

一、以挖掘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注重教学方法

化学知识的特点是“多、乱、杂”,难学、难记,学生视为“第二门外语”。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心理障碍,我们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力求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微观知识宏观化,零乱知识条理化,使之循序渐进,强化掌握。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课本,而且要备学生。要从学生角度研究学生如何学,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通过一些明显的、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于氧气的性质这一内容,我一边演示,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此时,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经这样的引导,学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在新教材中将实验探究做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打破了原来的演示和学生实验的束缚,将实验探究作为课堂的一部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也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和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三、在化学教学中适当的引入化学史

化学史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富有成就的科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借助于科学发展史来学习化学中的疑难,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启迪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开拓知识视野的作用,也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消化课堂中所传授的新知识,把化学史引入化学教学正越来越成为国际上化学教学改革的引人注目的课题,化学规律的发现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科学家探索化学规律的历程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家创造性的例子无不闪耀着科学家智慧的光辉,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探索历史上科学家的创造过程,对掌握科学创造性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联系现实生活,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学生兴趣

许多学生感到化学很难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化学没有兴趣,对化学没兴趣,反过来又感到化学更难学了,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圈子,化学内容不像语文、英语和其他课程的教学,难以感觉到它的趣味性,特别是专科化学内容比较专业化,学生觉得它枯燥无味。但只要留意,我们随时都可利用教学内容的可教育因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趣味性诱导教育,以达到调节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作为一位化学专业教师,只有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并掌握一些科普性知识,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专业性问题。化学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是科技百事通,教师的知识容量必须超过教材,自己有一桶水,才能够向学生给出一杯水,并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化学专业知识深浅的试金石,学生只有从听课中感觉到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浓厚的教学热情、爱岗敬业及对化学教学孜孜以求的教学态度,才能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促进智力的发展。正如教育先驱陶行知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五、直面意外,扩大生成

有些课堂的突发事件、生成问题根本是教师在预设中无法预见的,而且可能会造成教学的尴尬。那么如何把它们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化尴尬为精彩呢?这就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融入智慧,快速捕捉其中的有利因素,推动教学的发展。

第4篇

一、复习法导入

在讲课时,先复习学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这种方法特点是加强新、旧知识有机衔接,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例如,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向学生提出: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仪器和药品,以及实验原理?让学生回忆旧知识,解决所提的问题,进而导入本节课。

二、趣味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中应重视实验的地位。在课堂导入上,可采用演示一些趣味小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化学知识趣而不燥。如讲《绪论》时,新课导入不妨演示一些有特殊现象的化学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等,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三、创设情境导入法

围绕问题的核心,巧妙地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又创造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最佳情境。如讲《分子和原子》时,分子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如何解决微观与宏观的统一?上课时,可捧着一盆洒过香水的花走进课堂,学生一下子就把目光注意到花上,不知教师心里用意是什么。这时可利用这种情境进行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通过学生回答,进一步启发:大家都闻到了香味,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引入新课。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以悬念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合金》时,可向学生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纯净的铁是银白色、质软金属,可为什么生活中见到的铁制品大都是黑色、坚硬的固体呢?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

五、故事导入法

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感人的化学史知识,这些史实中,不仅有化学家为发现真理所具有的坚强意志,还有顽强的科学品质,甚至包含了深厚的爱国热情,若适当引入一些化学史,既给学生上了一节很好的情感教育课,又给课堂增添了色彩。如在讲《常见的盐》时,可引入我国制碱先驱侯德榜,讲他的坚强的毅力,热烈的爱国情怀,对实验严肃认真,最终实现“侯氏联合制碱”,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同时给学生的心理上也塑造了一代爱国化学家的光辉形象,激发他们要有爱祖国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欲望。

六、诗句、口诀导入法

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些富有哲理内容或与某化学物质有关的诗句导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经历了美的感受。在讲《石灰石的利用》时,就可引用诗人于谦的《石灰吟》的诗句,在此基础上提问:这诗描写的是什么物质?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引入新课。

七、示标导入法

所谓示标导入法就是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需了解、掌握、应用的知识点,学生学习时就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学时,用PPT展示学习目标:(1)能说出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和用途;(2)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将带着这些要求走入新课。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重视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相应的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如在“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教学中,由于该知识点比较抽象,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并不真正存在经线和纬线,而是为了准确定位某一点的位置,而使用了经纬网。在经纬网确定位置的图中,是“横纬纵经”,同时指出一些具体的位置,如北京的位置是116°E,40°N。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的位置是:103.4°E,31°N,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二、营造互动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把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双边的互动学习关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热情的激发,创设师生平等的对话、互动交流的氛围,加强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倡导教学民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世界第一大洲”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讨论“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知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②跨纬度最广;③东西距离最长;④人口最多(约36.8亿);⑤有许多世界之最(如世界最高的大草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等,所以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这样,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在积极地、目标明确地讨论中,学习和掌握了新的知识。

三、培养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乐趣的激发。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猜谜语、举实例、编歌谣、搞竞赛等形式,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学到“青藏地区”,可向学生展示2001年12月发行的《青藏铁路开工纪念》邮票,让学生知道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的二期开工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它的建成对促进青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强与沿海的联系,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好学”,再到“我乐学”的递进转变,形成具有内在动力的良性学习机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有力的心理保障。

四、做到当堂达标

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1—0032—01

目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校的传统功能、教师的角色、课程的内涵诸多方面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是这一系列变革的实施者,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不少学校都强调要优化课堂教学,所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益,通过各种优化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到课堂优化,就要坚持“五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有利于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一、优化备课

1. 编写教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改下的教案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编写教案是探索性工作、创造性劳动,不能为教材所束缚,要敢于超越教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加工教材,也可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要敢于备出适合学生学习、体现学生个性、为了学生发展的教案。

2. 编写教案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编写教案的过程是钻研、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着教师的创造力。教案记录着教师的成长过程,一本教案不光是教师成长的一串串脚印,更是一次次创新,常写常新,才能与时俱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那创新从何而来呢?当教师把课堂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时代的时候,创新就应运而生了,这就要求教师有“把社会当作课堂”的能力。让那些应付的、陈腐的、程式化的、没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教案一去不复返,新课改呼唤的是充满生命力的、改革创新的、富有时代气息和呈现个性风格的教案。

3. 编写教案要形式开放、方法多样。教师要在课前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条件写出不同的教案,编写教案不应是过去那种流于形式的环节是否齐全、书写是否工整、教学过程是否有条理的模式化教案。今天评价教案的标准是:备出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有助于教学目标有效完成,具有开放性、多样性,顺应新课改要求的教案。好教案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从一份好教案上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的调控、教育对象的了解等情况。

4. 编写教案要补充写好教后记。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外,课后还要进行反思补充,写好课后记。将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教学研究材料,也是教师进步的总结。

二、优化教学方法

45分钟的课堂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必须合理利用时间,抓住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导入新课要新颖自然,复习提问要有的放矢,讲授新课要突出重点,练习要达到反馈的目的,小结要言简意赅,布置作业要适量。

1. 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这样做可以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师生心中都要有数,直奔主题,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学习效率。

2. 尽快打开书本,让学生自学。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传统的“要学会”为“我会学”,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敢于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知道真正的收获必定靠辛勤的耕耘,真正感知必定靠智慧的感悟。

3. 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抓住契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兴趣就有激情,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 让学生参与,摆正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教师要将学生扶“正”,学生要把自己摆“正”,双方都要有这方面的意识。教师不要喧宾夺主,取而代之;学生不要盲目依靠,被动学习。

第7篇

【关键词】探索欲望 学生心智 问题导行 课堂主题

一、精心酝酿,以问题引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新颖、生动的导入方式,都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在教学《瞧,我的一家》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录像的形式观看他人是如何介绍自己家庭的,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看完录像,笔者立即问学生:看完了录像之后,现在你能向我们介绍你的一家吗?这样简单明了地进入课堂,富有启发性,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游戏入手,让学生在玩中初步悟理,认识步步深入,在归纳中进行道德品质。如教学《校园中的红绿灯》一课,课刚开始笔者设计了一个十字路口的游戏,让学生扮演行人和司机过马路,在没有交警及信号灯的指挥下,学生们发生了撞车的现象。笔者就此抛出了问题: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撞车的想象?这一问题一抛出,立即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使这堂课做到了课始趣生。

二、把握时机,以问题铺路开启学生心智

好奇心人皆有之,有了好奇心,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因此只有把握好时机,以问题铺路开启他们的心智,充分地挖掘教材,才能促进学生情感内化,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

在教学《我选择、我快乐》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今的信息世界五彩缤纷,电视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应该怎样对待看电视这个问题呢?此问题一提出来,立即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根据看电视的利和弊畅谈了起来。笔者抓住时机,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开展了辩论会,决定与学生探个究竟。常言道:“真理不辨不明,是非不辨不清。”

正方:看电视对我们有益,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我还从电视中了解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很大、很富有、……。

笔者借机问道:你看到祖国的什么?你有什么话想对祖国妈妈说吗?虽然是一带而过的问题,但是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反方:看电视对我们的视力不好,经过调查,很多青少年的近视都与长时间的看电视分不开;还有些不良电视节目引导了青少年的犯罪。

谈到这儿笔者问学生:听到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寥寥几句,引起了学生的注意。通过辩论,结论不讲自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学生们从中也明白了看电视是需要有选择地看。所以,教学一开始就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索、讨论探究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兴趣中寻找正确的观点。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随机应变,思品课也是如此。记得教学《做事有始有终》时,一上课,看到黑板前尘土飞扬,黑板上字迹斑斑、擦痕道道,笔者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设计的导课方式,指着黑板借题发挥:“同学们,你们瞧,“一场大扫荡”已偃旗息鼓,可这小小的“战场”却是“硝烟”未尽,创伤累累,我们的勇士已经凯旋,却留下了这未打扫干净的“战场”,……,”话音未落,同学们一阵哄笑,同时都把目光投向了值日生张鑫身上,只见他满脸通红,重返“战场”,把黑板擦得一干二净。在这愉悦的气氛中教师把握时机问:“做值日生应该怎样做呢?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最终,达到教育学生做事应该有始有终的目的。

三、捕捉课堂,以问题导行回归自然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及生活。”这就是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方式的教育是不能和生活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为此,我们应重视问题导行与学知的有机结合,针对教学中的具体例子,充分考虑问题的设置与生活的联系,尽量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并能形成能力。

在教学《我来提醒你》一课时,笔者播放了动画《要下雨了》,学生们看后思维活跃。之后,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提醒过谁?

学生们说:“下雨的时候,我提醒妈妈不要站在大树下。”,“我提醒小朋友在楼道内不要打闹。”,笔者及时问道:“为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那样很危险。”

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其思维也是形象思维,而且其情感体验迅速及时,易受感染。根据这一特点,可以,运用“巧设情感”法来诱发道德情感,使学生形成道德情感的感性认识。如教学《做有礼貌的孩子》一课,笔者组织学生导演了一幕“闹剧”。一个迟到的学生,猛地推门进教室,也不报告,慌忙坐到座位上翻了一通课本,又将铅笔盒弄到地上,这些噪音在寂静的教室内格外刺耳,同学们扭头看他,老师实在无法讲课。笔者随即停止了讲课,问学生:“刚才最大的发现是什么?你想发表什么看法?”随后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就此揭题,既让学生对“礼貌“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让学生知道“做个有礼貌的孩子”非常重要。

在课堂上笔者捕捉学生们的亮点,及时地进行了引导与评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联系了自己的实际生活,又能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四、游刃有余,以问题延伸升华课堂主题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适当的问题延伸,能引导他们的发展,避免教材的内涵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擦肩而过。通过问题延伸,让学生主动探究,把课堂内外知识有机的结合,从而升华了课堂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