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财务支出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22 09:23:25

序论:在您撰写财务支出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财务支出分析

第1篇

山西省电力公司是中国华北电力集团技资的全资子公司,属于大型国有独资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山西省内电网,保证供电安全,规划省内电网发展,培育电力市场,按市场规则进行电力调度,优化电力资源配制,为山西省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优质的电力供应。所处行业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又是公用事业,地位特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截止2002年底,在原所属发电企业划转前,山西省电力公司资产总额为364.32亿元,其中递延资产15.72 亿元,负债总额为 247.03 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17.29 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7.81% .几年来省公司资产和负债增幅较大,且负债增幅大于资产增幅,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国家西电东送北通道的建设,山西省电力公司相继投资建设了一批火力发电厂及超高压输、配电网络。特别是全省城农网改造工程大幅增加,城网改造工程累计贷款34.3亿元,农网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后累计贷款将达120 多亿元。由于自有资金严重短缺,绝大部分工程项目都是通过商业银行融资建设,电力工程建设周期长、融资成本高,且原项目贷款利率都比较高 (6.21%/ 年息 ),2002 年财务费用支出 8.72 亿元 ,2003 年预计将达9亿元。形成了山西省电力公司巨大的债务压力和财务费用负担,面临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

目前随着电力供求矛盾加剧 ,电力建设已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电网建设已成为电力发展的瓶颈。急需投入大量电网建设资金,以满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但是省公司自有资金短缺, 还须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渠道,来解决电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这将进一步增加省公 司财务费用支出。

二、降低财务费用支出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城、农网改造工程的完成,省公司经营风险和还贷压力进一步加大。在电网资产增加的同时,负债也同步增长,主要表现为长期负债的增长高于资产的增长,资产负债率急剧上升 ,2003 年预计将超过80% ,超出了企业正常负债经营临界点。省公司将面临着重大的还本付息压力和财务风险,如何合理地降低财务费用成为目前财务管理的 重要课题。

1. 省公司的资金结构和资金的使用情况使财务费用的降低成为可能

电网经营企业的显著特点是资金密集,不仅在筹资活动和电力营销活动中有大量现金流(电费)进入电网 ,而且在投资、建设、 采购等经营环节还有大量现金流出电网。现金流表现为三大特点 : 数额巨大 ,2002年年末省公司的银行存款余额就有 63.46 亿元 ; 来源广,2002年来自千家万户的电费收入 120 多亿元,而融入的资金则来自多家金融 机构 ; 流动性强,与所配置的资源一电流的不间断性相配合,现金聚散十分频繁, 但 流动中亦有部分现金的闲置和沉淀。资金成为电网经营的血液,电网财务管理的核心、 重点和关键就是现金流的管理。目的是降低现金流动成本、减少财务费用支出,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2. 财务费用的降低成为目前极为紧迫的经营重心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省公司年初电力工作会议所确定的工重点 : 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降低财务费用支出,加大资金管理力度 ,实现电费及时结算与归集,科学调度现金,对存量现金进行合理配置,保持现金收支平衡,及时处理和有效运作临时闲置资金,降低现金流动成本,并对其进行适时风险监控。采取推迟借款、提前还款、调整债务结构等多种方式,控制融资成本。强化城、农网改造工程贷款考核与管理,严格控制财务费用开支 ,采取多种形式措施和办法力求降低省公司财务费用支出,提高和改善经营状况。

三、控制财务费用支出的具体措施

1. 加强现金流量控制,进一步巩固省公司货币资金集中调度成果,搞好省公司现金集中存储与调度,采用“ 年预算,月平衡,周调度,日安排 ” 的现金集中调度方法,随时控制基层单位货币资金存量。减少基层单位的货币资金沉淀,把临时剩余的资金留存在省公司账户,减少了省公司临时周转的流资贷款,从而节约了利息费用支出。初步实现了对所属单位的现金流量统一调度与控制。

2. 大力推行现金流的预算管理,根据2003年度财务预算,重新核定基层单位月度经费拨款计划 (预算), 扣减了部分单位燃料、材料费,每月分三至四次均衡拨付生产经费。对独立发电公司购电费结算,根据其上网电量及我公司的电费收回比例,每月下达上网电费的付款结算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对晋能物资、燃料公司付款的额度和时间。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减少或延缓了资金拨付的时间和额度,使部分资金沉淀在省公司账户。

3. 实现电费的及时回收归集,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催收电费及价外资金,协助阳泉、太原供电公司背书转让银行承兑汇票 4550万元,既解决基层银行承兑汇票的贴息问题,又保证了省公司电费的及时回收 ; 同时积极支持阳泉供电公司采用银行保理业务回收陈欠电费。

4. 积极开展银企合作,与工商银行合作开通了全省十一个供电公司及所有管理单位企业网上银行实时查询、结算系统,随时监控基层单位货币流通量,即时通过网上银行拨付各项资金,按时回收应收的电费及价外基金。逐步实现了对货币资金实时划拨和上交。

5. 降低现金流动成本,进行适时风险监控。加强对省公司货币资金安全性、保密性管理,严格银行帐号、支票密码管理。在银行票据繁多,每天货币资金流通量大,每月银行对帐繁琐的情况下,随时监控各银行帐户的货币资金存量,调整存、贷款余额,降低资金流动成本,从而确保省公司货币资金收支平衡、存放安全。

6. 加强银行帐户管理根据国家电网公司 “ 关于加强货币资金管理、清理银行帐户的紧急通知 ”, 针对部分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与银行未达帐项、多头在银行开户的现象。要求基层各单位对本单位的银行帐户开立情况及货币资金管理现状,进行彻底的摸底清查。进一步清理、撤并多余或不合理的银行帐户,建立健全资金管理责任制,制定并完善本单位的货币资金管理办法。使分散的资金集中存放在各单位基本存款帐户上,更便于省公司集中统一监控和调度。通过银行帐户清理、整顿基本遏制基层单位多头开户的现象,减少了基层单位货币资金沉淀,使有效的资金集中在省公司帐户。

7. 提前归还未到期银行贷款,与各商业银行经过多次艰难的谈判,在维护省公司利益和保持银企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省公司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存量,通过优化资金配置,合理的资金调度,提前归还开发银行贷款 24374 万元、农业银行贷款 20000 万元。通过借新还旧置换存量贷款,提前归还农业银行贷款100000 万元,可降低存量贷款利率 10960 既降低了省公司长期负债,又减少了财务费用支出。

8. 科学合理推迟城、农网贷款时间,一方面充分发挥省公司资金集中统一调度的优势,利用省公司账户暂时闲置资金沉淀 ,临时用来垫支、拨付城、农网工程款 ; 另一方面采取长贷短借方式。通过向财务公司短期流资贷款融资 ,享受优惠降息利率滚动操作,推迟城、农网工程贷款时间,节约长期贷款利息支出,降低工程项目造价。

9. 积极与各商业银行洽谈存量贷款及新项目贷款降息工作,多层次频繁与各商业银行洽谈省公司陈欠贷款的降息率,经过多渠道、多层次的艰辛谈判,特别是在省公司主要领导亲自出马的斡旋下,开发银行太原支行己承诺将省公司以前年度贷款 29 亿元利率全部下浮 10%, 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已将神头二电厂 23.4亿元、城网贷款 1.7 亿 元的贷款在原利率基础上降低10%,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亦同意从7月1日起将城网贷款 9 亿元在原利率基础上下浮10% .通过多次协商、讨价还价后,各商业银行都已许诺对省公司所有新项目贷款在现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全部下浮10%.同时承诺愿意与我公司开展授信贷款、电费回收保理等业务合作,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通过采取以上几个方面措施和办法,使省公司的货币资金存量有所下降,在各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利率普遍下调 (10%), 推迟、延缓了新项目贷款的节奏和时间,提前超计划归还部分存量贷款,存贷结构比率逐步趋向合理,临时闲置和沉淀的资金得到初步利用、运作,资金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预计到今年底财务费用支出将大幅降低,资产负债率的增幅也将有所减缓和滞后。对省公司财务状况的改善,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下一步的理财思路及管理建议

1. 优化货币资金存量控制,推进现金流的预算管理。要充分发挥省公司货币资金集中统一调度的优势,随时控制货币资金存量,减少基层单位的货币资金沉淀 ( 城、农网 ) .在保证正常生产周转量的前提下,科学地核定一个流动资金周转额,实时调配资金存量,提高资金利用率 ; 配合省公司财务指标全面预算管理 ,强化现金流的预算管理 ,合理、均衡地控制资金拨付的时间和额度,减少资金流动成本。

2. 定期对省公司的资金结构进行合理性分析,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保持合理的存贷比例。针对省公司现金存量仍然较大,而又在各商业银行借有巨额银行贷款的状况,继续与各贷款承贷行洽谈,用临时闲置的现金存量, 提前归还存量贷款,通过不断地滚动运行,来降低长期负债余额。同时建立贷款审批与协调制度,确定科学、合理的贷款额度与提款时间,使存贷比例相协调。一方面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融资成本和利息支出 ; 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资金配置,解决货币资金存、贷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加快资金周转。

3. 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现已实现的企业网上银行实时查询、 划拨结算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上银行的资源优势,逐步实现了对基层单位货币资金实时划拨和电费收入的强制实时上缴。通过开展银行授信,借短还长,采用滚动操作的方式,来降低利息支出。同时可以探讨委托银行理财,开展国债回购或逆回购等金融合作业务,以提高资金使用价值,实现银企双赢的目标。

第2篇

1.支出总量高速增长与财政支出结构失衡的矛盾

自实施“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以来,地方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份额不断提高。1983年,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中中央和地方所占份额分别为49.7%、50.3%;34.3%、65.7%。到1995年,上述指标分别变为29.2%、70.8%;15.1%、84.9%。(注:从1993年起,预算外收支中不含国有企业和主管部门收支。但是,这一变化并不影响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总格局,相反,这更清楚地表明了中央和地方实际使用预算外资金的情况,即地方是主角,中央是配角。)它表明,地方财政支出已占整个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际上已形成“大地方、小中央”的格局。十余年来,地方财政支出迅猛增长,其增幅远远超过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1986年~1992年同口径比较,地方收支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6%和14.3%;从绝对量上看,1996年的财政支出是1985年的4.79倍。然而,在地方财政支出总量大幅增长的同进,财政资金所产生的效用并没有同步增长,且财政支出结构失衡,其基本表现是:

一是地方经常性财政支出在整个地方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及增长速度均高于建设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及增长速度,从而使地方财政具有明显的“吃饭”型财政特征。1992年~1996年地方本级财政支出的情况显示,地方财政建设性支出从未达到过本级财政支出的30%。这种状况似乎表明政府正逐步退出私人商品领域,但问题在于,我国财政建设性支出中绝大部分项目均属市场经济下政府应有所作为的领域。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整个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

二是地方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中,行政经费日益膨胀。1992年、1994年和1996年,全国地方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之和分别为388.36亿元、670.56亿元和969.36亿元,其占当年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9.89%、22.43%和22.14%。行政经费的膨胀,大量挤占了急需的地方公共支出项目,表明我国公共劳务提供的成本过高。

三是在各单项支出中,人头经费远远超过公用经费。以1994年为例,我国文教卫生事业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行政管理费类支出中人头经费均在80%左右。(注:人头经费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人民助学金和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其他费用和差额补助。)尤其是工资改革后,人头经费在大部分支出项目中更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进一步扩大了行政经费在整个地方财政支出中的份额,因此,支出总量的扩大,不仅未能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相反还导致了更为明显的不平衡与不合理。

2.越背越重的赤字“包袱”与日益增长的事业发展需要的矛盾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地方财政赤字“包袱”越背越重,资金调度空前困难,部分地方财政不能按期发放工资,不能及时足额报销差旅费、医药费,上级财政拨付的专款因被挪用而常常不能及时到位。因此,部分地方财政成为实实在在的“吃饭”财政,少数地方连“吃饭”财政都难以维持。资料表明,从1986年开始,预算内财政收支中,地方财政几乎年年出现为数不小的财政赤字。此点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赤字额呈现扩大趋势的同时,赤字面也呈扩大趋势,使地方财政支出仅限于保工资和办公经费,而且这种“双保”又限于低水平,地方财政实际上是以欠帐“包袱”的加重来换取赤字的减少。而这种状况必然影响“九五”乃至更长时期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基础的稳固,也必然与日益增长的事业发展需要产生矛盾,从而使农业的“基础”地位,教育的“根本”地位,计划生育的“国策”地位,公检法的“重点”地位,无法从财政上得到保证,也使得缓解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变得极为困难。

3.预算内收入短缺与非规范性财政活动大量进行的矛盾

统计资料显示的地方财政收支情况几乎是年年赤字,这表明预算内收入短缺,无法满足正常的财政资金需要。但与此同时,有目共睹的事实是,由财政供给资金的单位,无论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干部和职工的生活条件却越来越上档次、上台阶。这显然是一种奇怪的不对称现象。其直接原因在于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及非规范性创收活动的“合法化”。它起码带来如下三个后果:其一,预算内收入难以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其二,为非规范性财政活动的进行提供可能;其三,预算外收入成为地方财政平衡的“蓄水池”,有关机构与部门难以获得地方财政收支情况及其它真实信息。正因为如此,我们基本上只能从预算外收入这个侧面来考查预算内收入短缺而非规范性财政活动大量进行的直接原因。

从全国来看,同口径比较,1992年全国地方预算外收入总额是1984年的2.99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4.7%,而同期地方预算内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2.5%。1996年,地方预算外收入较之1993年的增幅更是高达171.78%。从积极的方面看,预算外资金的增长和政府对这部分资金流向的控制,对各级政府综合平衡社会财力,补充国家预算资金的不足,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也正是这部分资金的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单位办公条件(包括办公楼和办公设施)的改善,交通、通讯工具的便捷,职工福利(包括职工住宅、补贴、津贴)等额外消费的增加,而这些支出基本上是个人、集团消费方面的非建设性支出。它进一步使整个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出现“一头沉”的不合理局面。

4.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同一地区不同级次之间支出水平、支出结构失衡的矛盾

当前,我国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水平极为悬殊。从收入来看,1996年 省人均财政收入不到广东的2%;从支出来看,排序最末的 省,人均财政支出仅为 的11.93%。此种情况直接导致不同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差异。例如,仅从财政经费占支出的份额来看,1996年 、 、 行政管理费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55%、5.32%、5.55%,而 、 、分别为15.99%、14.86%、21.75%。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财政除满足政权建设和一般支出需要外,还有财力进行建设性支出,而不发达地区,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保工资和最低水平的公务支出。这种差别除导致地区之间财政支出结构的失衡外,还进一步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上述现象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级次之间也同样存在,它使得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统一的支出标准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级次出现较大差异,从而带来地区内部不同级次之间的支出水平、支出结构的失衡。

二、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可以从某种或某几种现象上找到原因。当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离不开以下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应十分明确,即市场能做且做得好的应尽量交给市场去做,只有市场做不好或不能做的才应由政府去做。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轨变型期,政府、市场、企业的分工尚未相应转轨,因而在相当的程度上造成了当前财政支出的不合理和财政困难。例如,单纯从我国当前吃“皇粮”者众多,且增长过猛,从而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长的情况就可以说明,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与我国的改革尚未触及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大政府行政机构这一历史“遗产”相关。

第二,财政体制作为划分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的制度,是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但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大部分年份实行的是五花八门的财政包干制,即使是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实行操作中也沿袭包干制下的陈旧做法,有其名而无其实。由于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未能从法律上规范,因此地方各级的分配关系也不可能规范,在各级财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地区结构的优化亦难以有效进行。

第三,由于历史、地缘、政策及其他主客观原因,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且这种不平衡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总量、人均占有量、城乡人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等等。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沿海部分发达地区相当于低收入地区的15倍以上;以省份为例,1996年, 人均GDP与 相差26倍。不仅如此,在同一省区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距,例如,1992年广东最富的珠海市与最穷的河源市,人无GDP相差16.4倍。而地方财政状况作为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综合反映,本身就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财政收不抵支、财政巨额赤字、中央财政补助比重高,很大程度上即是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基本表现形式。而地区之间财政收支水平悬殊,财政收支状况迥异,则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反映。

第四,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致对地方性公共商品的需求增大。公共支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范围项目与规模。其一般发展规律是:范围、项目由少到多,规模则由小到大。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在这个特殊时期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提供越来越多的带有明显地域性的公共商品,但是现行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制度不能适应这种客观要求。在有限的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巨大的财政需求,而“创收”制度合法化的情况下,各种税外收费、摊派、罚款、赞助、集资等非规范性的收入形式大量衍生且鱼目混珠,从而导致大量非规范性财政活动的进行。

三、显然,目前地方财政收支状况及地方财政面临的困难,不是或主要不是财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它是我国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在财政上的反映。因此,缓解地方财政困难,改善地方财政收支状况,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大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为使短期内收到较好的效果,当前,必须从财政内外部着手,改造现有环境,并重点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政府作用进行正确定位,降低公共商品的供给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与市场分工的基本思路与原体制截然不同,因此,列入地方财政支出的事项大多属于满足地方公共需要的层次,即主要为社会提供难以按市场原则提供的地方性公共商品。公共商品的提供需要成本,但不能带来任何直接收益,这在客观上需要政府通过必要的技术装置使公共商品的享用者为之付费。从这个意义上看,地方财政收入是公民为消费地方公共商品而付出的价格或费用。而从公共需要的决定到公共商品提供出来,中间还需要经过许多环节,需要政府设立相应的科层组织。而且,在公民付费一定的情况下,政府设立的科层组织越庞大,公共商品的供给成本越高,公共商品的供给数量越少,质量越差。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应切切实实地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的要求转换地方政府职能,对地方政府作用领域进行正确定位,借第七次机构改革的东风,下大力撤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机构;因岗设人,降低公共商品的供给成本。

2.整顿分配秩序,建立规范化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

当前,非规范的、混乱的分配秩序是造成地方财政困难、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政府行为不规范的主要表现。因此,必须在规范政府行为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整顿分配秩序。首先,应将现行各种收费、基金中宜于采用税收形式的非规范收入纳入税收征收轨道;其次,应适应分税制改革,逐步下放税权,适当开征地方性税种,以使地方财政收入能随着地方公共商品需求增加而增长;第三,明确费权,并统一预算管理。费与税均属财政收入的必要形式,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界限:一般来说,涉及面较广,延续时间较长,收入用于一般性公共支出,而受益的地域性和边界性相对模糊者应用用税收形式;而涉及面较窄,延续时间较短,收入用于专项支出,则受益的地域性、边界性相对明确者可采用收费形式。因此,在确保税收收入占整个地方财政收入主体地位的同进,可通过制定收费决策程序及相应的决策制衡机制,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包括乡一级政府取得一定收入的权力。这不仅有助于地方公共收入体系的建立,而且,对于我国分配秩序的改善及财政收支状况的好转也是大有裨益的。

3.配合市场化改革进程,认真清理财政供给范围及供给成本

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许多原来的差额预算单位已变为或逐渐变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许多原统由财政供给资金的单位无偿供给的商品与劳务已变为有偿供给,并逐渐由低价位供给改为高价位供给,而且,许多单位的收入已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如自1997年起,大中专院校招生全面并轨,所有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都必须交费上学,学费收入已成为此类事业单位的固定收入。因此,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中,应十分注意配合市场化的改革进程,适时清理财政供给范围,对已经或已具备条件按市场化原则提供商品和劳务的单位不再由财政供给资金。同时,重新调整财政供给标准,对提供纯公共商品的单位,应足额供应资金,同时采取措施防止经费的过快增长;对提供混合商品、有一定收入来源的单位,则可分别具体情况采用定额或定项补助的办法核拨经费,以使财政资金的使用真正限于公共需要的满足。

第3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财务分析;绩效评价

中国

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基于结果的支出绩效管理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提高公共部门运行效率、增强公共部门责任意识的需要,又体现了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公众监督和推进民主建设的时代要求。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国际组织和决策研究机构就致力于在公共管理中推行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也有不少相关研究,但具体反映中国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财务评价的研究则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有关绩效评估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薄弱。鉴于此,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基于财务分析指标的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对当前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绩效进行实证性分析。

一、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财务指标设计的必要性

设计评价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财务指标体系,其主旨在于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指标来客观地反映政府社会保障决策效果、执法力度、管理和服务的质量。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各项财政支出是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的。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制订发展计划的倾向,资金使用中不注重成本效益比较,浪费比较严重。建立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财务评价体系,实质上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行为约束机制(包括行政约束和舆论约束),使社会保障部门以可操作、可量化的形式注重成本—效益分析,是财政管理精细化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增强公共资金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开性,提高政府理财的民主性与社会参与性。

第二,借助参照指标加以对比考察,分析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评价其是否起到了保障和安定社会的作用。通过科学、系统的社会保障绩效财务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对政府社会保障的决策、执行、管理、监督的效果进行综合评判,有助于实现社会保障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第三,通过评价指标实际值与既定目标值之间的对比分析,监测和评价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的实施状况,监测和跟踪社会保障的运行过程。对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状况做出预测,揭示偏差指标,从中发现问题及其成因,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二、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的财务分析指标,可以分为反映社会保障支出绩效总体概况的评价指标和反映社会保障制度各组成要素绩效的评价指标两部分。前者反映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总体概况,后者则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部结构上,具体反映各组成要素的绩效表现。

1.反映社会保障支出绩效总体概况的财务分析指标

鉴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劣及其最终绩效,主要体现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财务状况、国民收入分配结果以及社会就业状况等方面,因而,社会保障支出总体概况作为一级指标,其下可设置社会保障效应和社会保障财务状况两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再分别设置以下几个三级指标:

(1)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x1):该指标反映社会保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力度。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通常为20%~35%,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在10%左右,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国家1996年的平均值是16%,因而可以初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6%。

(2)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x2):该指标反映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40%~55%,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国家2006年的比例在30%左右,咽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30%。

(3)基尼系数(x3):该指标反映一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国际上普遍认为一国基尼系数大于0.4时。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0.4。该指标是一个逆向指标,越小说明国民收入分配越均等,但并非是越小越好,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明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平均,会影响一国效率的提升。

(4)失业率()(4):该指标反映一国失业状况,国际上普遍认为一国失业率不超过4%,属于正常失业率。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4%,该指标也是逆向指标。

(5)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x5):该指标等于社会保障基金累计结存额÷(社会保障基金累计结存额+本期社会保障基金收入总额),该指标在财务上反映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状况。但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不同,结余率也不同。理论界一般认为,社会保障基金至少要有三个月(占全年的1/4)的储备,以应对相应的支付需要,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6)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率(x6):该指标反映社会保障基金增值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或者是存入银行,或者是购买国债。但在目前银行利率涨幅不及CPI涨幅的情况下,社保基金面临相当程度的“缩水”风险。与存入银行相比,购买国债既能保证资金安全又能实现保值增值。本文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同期国债平均利率。

2.反映社会保障制度各组成要素绩效的财务分析指标

从理论上说,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因此,社会保障支出各组成要素的财务分析指标下设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三个绩效评估指标。其中,社会保险指标按照社会保险的体系构成下设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个二级指标;社会救济指标下设城镇救济状况和农村救济状况两个二级指标;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指标,下设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支出水平、居民生活质量两个二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下面再设置22个三级指标(参见表1),其中主要的三级指标含义及其标准值的判断依据如下:

(1)社会保险绩效财务分析指标

按照目前社会保险的险种覆盖情况,社会保险指标应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指标构成,其主要评估指标应包括养老保险覆盖率(x7)、养老金替代率(x8)、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率(x9)、失业保险覆盖率(x10)、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率(x11)、医疗保险覆盖率(x12)、医疗保险支付率(x13)、医 疗保险基金结余率(x14)、工伤保险覆盖率(x15)、工伤保险基金结余率(x16)、生育保险覆盖率(x17)、生育保险基金结余率(x18)。其中各类保险的覆盖率反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理论上覆盖率应为100%,因而可将指标评估标准值也确定为100%。各类保险的基金结余率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相似,标准值确定为25%。

(2)反映社会救济绩效的财务分析指标

①城镇贫困指数(X19)和农村贫困指数(X20):这两项指标分别是指全国城镇(农村)贫困人口数÷全国城镇(农村)人口数,反映全国城镇(农村)人口的贫困状况。国际上一般认为一国贫困率的正常值不应超过5%,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5%。该指标也是逆向指标,通常贫困率越低,表明一国居民收入状况越好。

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x21)和农村贫困线标准(x22):这两项指标反映我国政府对各地城镇(农村)贫困人口的平均救助水平。按照2008年世界银行新规定的贫困救助标准为人均每日消费1.25美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的标准值折合人民币约为每月251元/人,农村贫困线标准值约为人民币每年3100元/人。

(3)反映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绩效的财务分析指标

社会福利既包括精神福利也包括物质福利,精神福利通常较难用具体评估指标来衡量,有些物质福利也难以用指标来衡量,本文分析的绩效评价指标仅考虑物质福利中的部分财务分析指标。

①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x23):该指标指每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用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目前各国财政在这方面的开支数额都相当大,发达国家一般占政府总支出的一半左右,发展中国家也达到30%左右。因而该项指标的标准值可设为30%。

②义务教育入学率(x24):该指标反映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程度。理论上义务教育入学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③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x25):据建设部的相关资料,20世纪9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美国60平方米,英国和德国38平方米,法国37平方米,日本31平方米。低收入国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平方米,中低收入国家为17.6平方米,中等收入国家为20.1平方米,中高收入国家为29.3平方米,高收入国家则为46.6平方米。目前我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再考虑到时间的因素,因而可以将当前该项指标的标准值定为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即29.3平方米)。

④农村人均住房面积(X26):参照上一个指标,将其标准值设为29.3平方米。

⑤每万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x27):该指标指每一万个人所拥有的医院和卫生院的治疗床位的数量。2000年该指标的世界水平为74张/万人,因而可将该指标的标准值设为74。

⑥每万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x28):该指标是指每一万人口中医师的数量,它是反映社会医疗水平的一项国际性的通用指标,其国际标准值为50人。

三、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财务分析指标及其实证分析

1.指标实际值的采集

鉴于某些指标难以找到最新数据,为保证指标体系计算时间的统一,本文所有指标实际值均采集2008年的数据,数据来源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2008年全国财政收支决算情况表。

2.指标权重的赋值

对各类、各项指标权重可采取依重要性及影响程度赋值,也可采取平均化的方法。在本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时遵循这样的原则:在各指标重要性差异不够明确时,尽量采取将同一级指标权重平均化的办法,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各指标分值的影响;对于能够明确判断重要程度差别的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重。由于社会保障总体概况是综合反映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现状的指标,其重要性超过其他一级指标,因而赋予0.3的权重。由于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因而也赋予0.3的权重。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两个一级指标赋予0.2的权重。为避免主观偏差影响指标最终得分,一级指标下设的各项三级指标,均遵照指标权重平均化的方法赋值。

3.各项指标分值的计算

所有指标均通过与标准值的比较得出分值。标准值确定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将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作为标准值;二是采用国际上平均标准作为标准值;三是将某一指标理论上的理想值作为标准值。对于每个定量指标得分值则采用指数法来确定,将指标的标准值赋予10分,对于正向指标,指标分值=10×某指标的实际值÷该指标的标准值;对于逆向指标,指标分值=某指标的标准值÷该指标的实际值×10。

4.综合得分方法

对于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总体评价值,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表1中的每个三级评估指标,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社会保障支出的财务绩效状况,但要反映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总体状况,仍需对上述评估指标加以综合评价。可以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这一较为常用的综合评分法,其函数公式为:

Bj=∑(xi×Ri)

AL=∑(Bj×wj)

Y=∑(AL×QL)

上式中,Bj是某二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xi是某三级指标的评价值,彤是某三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A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wj是某二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Y是总评价指标的分值,Q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

四、结论

第一,实证分析表明,2008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财务绩效的实证分析结果为8.17分,其中社会保障总体概况指标标准分3分,得分1.90分;社会保险指标标准分3分,得分3.49分;社会救济指标标准分2分,得分1.65分;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指标标准分2分,得分1.13分。

第二,得分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整体财务绩效表现良好,按百分制计算超过了80分。这说明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每年不断增加的社会保障支出总体上发挥了分担风险、互助互济、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第三,从得分的结构上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整体绩效之所以表现良好,主要依赖于社会保险各项指标的优秀表现,其得分超过了标准分,而社会保障效应指标、社会救济指标及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指标得分较低,与标准分相差较大,而且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率指标也呈偏低状态。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费用支出;管理措施;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145-02

1 现今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高校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高校教育市场产生了混乱,高校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对资金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或者不够重视,造成了高校内的不法分子挪用公款、非法贪污、侵占公共财产等犯罪行为,而且这些造成贪污案行为的人一般都是高校的高层管理者,如高校的财务负责人等,利用高校财务管理的漏洞或者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学校内部管理控制不严格,来进行贪污、挪用公款非法私分学校资金,给高校经济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给国家财产安全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得社会秩序出现了不稳定情绪。

(1)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近年来,虽然高校在财政管理制度上和高校人员管理的问题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控制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往往都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只能是有一定的原则性,而操作起来却不尽人意,由于高校的蓬勃发展,使得现在的高校教育呈现了饱和现象,在另一方面也就反应了高校管理的许多问题,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高校内部人员贪污、挪用公款、非法侵占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人员往往没有自我规范的法律意识,人性贪婪,利用高校管理漏洞,财务管理的控制不全造成贪污案和挪用公款案的发生。如,武汉大学的副校长龙小乐、财务管理者陈昭方就因贪污受贿而被法律制裁,他们受贿的数额达到数百万元;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世明因为受贿而被判10年等等,近几年间,高校屡次出现现象,高校应该是教书育人、培养国家栋梁的地方,在反腐败方面应该成为典范,可是现在却成了违法犯罪的有利场所,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2)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视财务管理制度为无物。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高校也随之蓬勃发展,高校的迅速发展连带着高校招聘的人员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没有任何的管理经验,整体的素质较低,再加上新建高校的规章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不完善,在高校的整体管理上没有一定的经验,使得高校制定的内部财政制度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实施,这些财政制度只是停留在通知文件上或者口头上,很少有人把这些规章制度落实,有时即使在财务管理上出现了事情,也总是持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视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和财务控制形同虚设。还有那些高校内的财务监督,他们都是在财务问题出现的最后监督者,但是由于管理制度的不严谨,使得他们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高校的管理制度和财务控制制度只是流于形式。

(3)高校财政部门对现金的管理制度不严谨。有些高校的高层在对学校经费进行报销的时候不按审批的正常程序进行,把学校收入不入账,甚至还自作主张设立账外帐,这些都对那些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贪污、挪用公款提供了可乘之机,还有就是高校和有关部门对高校的现金管理制度不完善、不严谨,造成一些人员对高校公款现金扩大了使用范围,使这些现金用在一些不正当的地方,致使造成高校的现金情况紧张,在关键时刻拿不出足够的现金,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防范的难度。

(4)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不严格。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是高校后勤集团目前最大的问题,因为后勤的工作太散乱了,现在很多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体制也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因为后勤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在管理的时候有的方面难免涉及不到,这就会造成了后勤财务管理的疏忽,使得后勤的财务大量的流出,后勤管理范围很广比如高校用的水电、校园绿化校园卫生、高校公共财产的维修等等,在这些方面的管理上难免有忽略的时候,这就造成了后勤财务管理的不严谨,造成了财务的大量损失,使得高校财务管理上出现漏洞,让个别不法分子容易钻空子,在财务上做假账等。

2 高校财务费用支出管理措施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正常运行的关键,也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方面,如果在财务管理上出现偏差,就会给高校整体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学校本来就是育人子弟、培养社会栋梁的地方,可是近几年却屡次出现了高校高层管理者贪污受贿的情况,使得社会风气一落千丈,使得广大市民变得人心惶惶,所以高校要加强对学校内部的管理措施,紧抓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规则制度,还要全面地从各个方面监督和控制高校财务的支出,使得高校能够按正常的秩序运转。

(1)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现在由于高校的蓬勃发展,使得许多高校在管理上出现了漏洞,让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造成法律犯罪,给高校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所以在财务管理上要加强制度控制与监督,要把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现实管理当中,不要只是文件报告或者口头通知,一定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平时接触到财务管理方面的高校人员进行监督,在这方面国家和相关部门可以对其进行监督,按照严格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考察,要全面的控制高校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不要在财务管理上存在松懈和侥幸心理。

(2)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岗位分工,控制住财务支出的关键环节,实行定期的轮岗制度。在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配置上,不要只是配置一人就一成不变了,这样时间久了很容易出现问题,要在重要岗位上多配置几人,而且要配置一些合格的并且德才兼备的人员来进行高校财务的管理与支出,因此高校可以实行岗制度,让这些人竞争上岗,必须按照规定办理人员的交接手续,以免造成误差,如果工作人员发现问题要及时的向上面汇报情况,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资金问题的发展与扩散,最大化的减少资金的损失,以免给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

(3)建立健全的资金业务管理制度,严格防止财务人员越岗工作。现在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分工不清,才使得那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等,给高校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为了防止在财务管理上出现贪污受贿或者挪用这样的问题,学校一定要严格的要求有关人员,做出纳的人员不得再兼任会计档案管理和资金的分类总账的管理,做审计的不得再做收入、现金支出等财务工作和债券业务类的明细分类账的记账工作等,否则的话,会增加出纳等工作人员进行犯罪的几率,造成出纳等人员的漏洞,会给出纳等人员增加掩盖犯罪事实的机会。高校要制定一系列的监督和审查制度,让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互的监督和牵制,把那些在财务工作上不相容的岗位进行分离,增加各个岗位相互制约的因素,在高校财务工作岗位上不能出现一人办理一项资金业务全部过程的事情,否则就会容易出现问题。

(4)要加强每天的对账过程,实行定期进行银行对账工作。高校要做出明文规定,财务出纳人员每天都要进行对账工作,养成经常对账的习惯,要把每天的现金收入支出账单与现有的现金进行对账,保证每天的现金支出与收入都与账单相符,以免出现问题,给财务部门和内部管理部门造成影响。同时高校要不定时对现金业务账单和库存现金进行盘点,以确保现金业务的正常运行,还要相关的财务管理与负责人员进行季度账务盘点与审计,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向高校领导进行汇报,然后以最短的时间找出问题根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免给高校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5)高校应加强对财务印章的管理和对空白财务凭证的监控。高校财务人员要加强对财务印章的管理,不要把不重要的财务印章随意的乱放或者随便的让人保管,要配置专门的人员来保管重要的财务印章,不能让那些手里有现金业务大量流通的人员保管这些重要的财务印章,那些手里握有大量现金业务的人员如果要进行财务盖章的时候,要找专门保管财务印章的人员,让他们对这些新进业务进行审核无误后才能盖章。还有就是高校对空白财务凭证要严格管理,不能在空白凭证上如现金支票或者转账支票进行无故盖章,严禁在财务管理内部有一人直接管理重要财务印章与空白财务凭证,要在空白资金凭证上盖章,必须有相关财务负责人的明文通知和授权才可以,还要必须对此凭证进行详细的登记进账,并让使用重要财务印章的人员进行登记签名。如果保管重要财务印章的人员或者财务空白凭证的人员岗位进行调动时,严格执行相关交接手续相关人员一定要把重要财务印章和空白凭证进行及时的收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6)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人员自身要做到严于律己。每个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都要严格的约束自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要有不健康的心理出现,要严于律己,严格的自我约束,严格的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高校财务管理的每一份工作,把握好自己的底线与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要越界和做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高校要做到尊重和理解财务人员的工作,要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积极的鼓励,做到奖惩制度分明,并且定期的对财务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财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要充分的挖掘财务管理人员的才能,调动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到竞争上岗,要让财务工作人员在激烈的竞争而又和谐的相处模式下进行竞争上岗。

3 做好高校财务的成本控制

现在高校办学要有成本控制的意识,高校要加强内部管理与资金控制的有效途径,做好资金方面的预算工作,科学合理的进行资金的控制使用。自从我国的高等学校实行扩招制度以后,我国高校的收支就大大的增加,虽然学校是非盈利的机构,但是要想学校正常的运转和正常的进行教育工作,必须要加强对高校成本支出的控制,以免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工作。高校成本控制要分为很多方面,总的来说就是:高校财务资金的成本控制;在高校工作的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高校投资的成本控制;高校管理和监督的成本控制还有高校在隐性方面的成本控制,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控制,才能使得高校的整体成本得到控制,使得高校有一个良性的运转过程。

(1)高校要做好财务资金的预算工作,科学合理的控制资金的使用。财务的预算工作是高校财务工作的基础工作,也是高校财务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所以高校在管理财务的工作上一定要做到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要本着量力而行、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财务支出与成本控制。财务管理部门要做好资金的合理使用,在进行资金支出时,要优先考虑重要的需要资金的项目,其他的地方可以先放一放,要用科学的手段对每一项财务工作进行收支预算,争取做到财务工作的收支平衡和数据的真实准确,一定不要刻意地隐瞒真实的资金数据和预算结果,以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做好高校人力资源的改革与控制。高校的人力资源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编制,人力资源的聘用也要符合高校的实际发展需要,不要盲目进行对高校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使得高校的人力资源的安排出现混乱,高校的正常秩序出现不稳定因素,高校要实行竞争上岗的相关制度,要对教师实行定薪聘用制度,不要再运用传统的一用定终身的教师招用制度。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明文要求,科学合理地控制高校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的人数,以免造成高校人员成本的支出浪费,使得高校经济遭受损失。

(3)加强高校投资管理工作,控制隐性成本的发生。要健全高校管理规章制度,在高校的投资项目上要加强管理的工作,不要对高校投资项目进行放任自流,这样就会让人容易钻空子,造成有关人员的贪污受贿和铺张浪费的情况,给高校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所以审计部门在高校投资项目进行时要自始至终的参与其中,做好相关工作的审计工作和预算工作,把握好成本支出的控制,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以免造成严重影响。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高校的蓬勃发展,高校内部的问题也是随之出现,所以,要加强高校对内部的管理工作,尤其是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因为财务部门是高校的经济命脉,一旦出现问题,高校的整个系统都不能正常的运转,所以要加强对高校财务的支出和高校成本的控制工作,以免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行政费用;财务核算;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行政费用性支出的定义

费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费用泛指企业各种日常活动发生的所有耗费;狭义的费用仅指与本期营业收入相配比的那部分耗费。费用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费用是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流出。行政费用性支出一般指企业中的行政费用的相关支出,在会计科目上归属于管理费用,在财务报表上没有单独列示,其核算一般在管理费用下进行。行政费用性支出主要包括公司运营费用、租赁费用、车辆相关费用、日常办公费用和其他办公费用五大类。日常运营费用主要有物业管理费、水费、电费、取暖费、财产保护费、装修费等;租赁费用主要有办公室租赁费、房屋租赁费和其他租赁费;车辆相关费用主要有汽油费、停车及过路费、车辆保险费、车辆维护费和养路费等;日常办公费用主要有办公通信费及网络费用、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资料费、零星办公费、邮递及运杂费和修理费等;其他费用主要有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办公交通费、印刷费和制作费等。在行政费用性支出发生时,可据实列入“管理费用”,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核算。企业设置更细致的管理费用科目,如各种行政费用性支出科目,可以据此来核算在组织和管理企业中发生的相关费用,其作为广义成本的一部分,对企业的最终利润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加以控制,并且进一步优化财务核算方法。

二、费用管理和财务核算中的问题

在企业管理费用支出项目中,行政费用性支出也是令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感到比较难于处理的一项会计活动。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经常性的行政费用性支出是难以避免的,且开支的具体项目繁多,数额上也不确定。而且,会计在处理这些费用支出单据时,并不能进行有效预算,只能根据实际使用中发生的差旅费、办公用品、车辆保险费等予以报销,因此有一定的滞后性,在财务核算上的方法也要进一步考量。当年的行政费用性支出也经常有可能超出年度的核销限额,对于超出的这部分行政费用性支出该如何处理,准则中并没有明确交代,也没有明确规定,实际上是要求企业在税后利润中列支。但是,从会计处理方面来看,这种处理方式并不是很恰当,企业经营管理者也并不一定认同,因为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无论是否开展业务,一些行政费用性支出是肯定存在的,更不要说企业因为开展业务活动而产生的更多的行政费用性支出。所以,按照会计核算中全面反映经济业务的要求,费用一旦发生就应该如实登记入账,并最终全部计入损益,而不是将一部分费用支出留给税后利润承担。行政费用性支出多数都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使用的,因此多数不需要分摊,但也存在使用时间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这就需要财务人员考虑是一次性纳入当年损益还是分期摊销到各年度损益。如果行政费用性支出的受益期限在本期,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如果行政费用性支出的受益期限超过本期,那么就应该采取分期摊销的财务核算方法。

除此之外,企业在行政费用性支出的核算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需要通过改善财务核算方法来进行改进:(1)费用控制缺乏弹性,在实际企业经营过程中,行政费用性支出的预算与实际发生情况往往差别很大,几乎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这部分的盈余或超支均不能递延至下期。管理部门也是有原因的,比如预算还有盈余是因为职能部门在预算时就留了一定余量,如果递延至下期,并不符合节约的要求。(2)如果出现了预算外的大额支出没有一个良好的处理流程,如果对这个特别情况进行了特别处理,那么就等于让预算制度形同虚设。(3)如果报销期跨越了一个或几个期间,那么报销的费用归属于哪个期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处理方法,比如未能在会计结账日前提出报销申请。(4)这些现有的核算方法都是属于事后管理,只能先发生后核算,而这时再进行相应的分析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

三、行政费用性支出财务核算方法改进

企业的行政费用性支出的变化情况非常大,也比较难于控制,很容易出现企业承办员工在报销时的虚报行为,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企业对于行政费用性支出财务核算,这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企业应该制定较为完善的会计核算规定,对行政费用性支出加以控制,我国在过去对这部分费用的认识不够,制定过程简单化。但是,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会计环境,企业要对行政费用性支出核算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具体来说,首先,企业对于与企业产品销售业务有关的行政费用性支出,要根据企业当期实现销售数额的一定比例控制其计入当期损益,计入销售费用科目,而不是在管理费用科目中列示。而对于其余的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有关的行政费用性支出,则根据企业当期实现的营业利润额的一定比例计入管理费用科目,在当期损益中显示。

其次,对于发生数额比较小的行政费用性支出可以直接计入管理费用下的相应科目,对于发生数额比较大的行政费用性支出,则应该进行摊销,先记入待摊费用账户下设的管理费用或者其他明细账户中,月末根据相关规定,计算出应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然后再与管理费用账户下的各明细科目的实际入账数额进行比较,对于不足控制标准的部分,则可以从待摊费用转入管理费用相关科目,相反,对于超过控制标准的部分,则可以从管理费用转入待摊费用相关科目。

最后,对于现有的行政费用性支出的财务核算方法都是事后管理的现状,可以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将预算过程和核算过程结合起来使用,使得简便有效的预算制度纳入正常的会计核算程序。

这些核算方法虽然较为繁琐,但是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所发生的各种行政费用性支出,便于企业进行管理。而且,这种对账目结转进行控制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企业财务核算的混乱,也避免了企业的财务成果。

四、结语

费用的核算过程是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在对行政费用性支出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要尽量适应现代企业运营环境,优化财务核算方法。充分利用预算管理的作用,将之与核算管理充分结合,同时加强控制,避免企业出现任何人为的或者因为管理流程而造成的会计核算漏洞。同时在核算过程中,要首先统一核算内容,尽可能划分界限,做到清清楚楚,其次也要树立每个员工的行政费用性支出控制观念,在日常的企业运营过程中做好费用控制,最终实现行政费用性支出财务核算方法优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景刚,吕能芳.简谈预算与核算相结合的管理费用控制方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78-80.

[2]朱万里.基于寻租视角的中国行政费用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04:39-40.

第6篇

【关键词】医院财务制度;支出管理;成本管理;措施

一、医院财务制度支出管理和成本管理的涵义

1.我国医院财务支出管理

为适应国内公共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于2012年1月1日起全面实行新的《医院财务制度》,重新明确了医院支出的含义、范围。所谓支出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完善对医院各项开支的管理来获得真实可靠的医院收支结余情况,从而为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财务管理科学化奠定基础。

2.我国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现状

所谓成本管理是医院通过成本核算和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医疗成本的活动。成本管理是医院实行财务管理的基础。成本管理是由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统一体系。实行成本管理,有利于医院摸清家底,加强绩效评价,合理控制费用,提高服务效率。

医院全成本核算是指在医疗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将科教项目支出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和医院其他支出纳入成本核算范围。核算的是医院及其各科室消耗医院自有资金、财政补助资金、科教项目资金的直接成本与全成本,反映的是医院总的成本结构和成本消耗情况。

二、进一步加强当前医院财务制度支出管理和成本管理的对策措施分析

1.改进医院财务支出管理的对策措施

(1)加强财务支出预算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今后医院财务部门要进一步发挥财务预算的预见性和导向性的作用,加强医院财务支出的预算科学性,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努力提高医院资金整体使用效率,改善医院财务结构。

(2)严格控制各种预算支出。在科学预算的前提下,医院财务部门要严格控制各种预算支出,各项支出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加强对每一项支出的审核,同时对资金的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管,始终做到不漏一个死角。

(3)对医务人员人员经费实行科学管理。医院中各类医务人员数量较大,且职位不同,医务人员的人员经费支出是医院支出中较为庞大的一个部分,因此今后医院对各类医务人员的各种支出如工资等应该严格按照职位、工作性质的不同而合理进行经费的发放,避免资金的浪费现象以及有关人员“吃空饷”等情况的出现。

(4)加强对各个科室研究资金等加强审核、监督。医院财务部门应该对各类资金的使用加强前期审核和后期使用监督,对各个资金使用基本情况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上报,保证每一项资金的使用都切实落实。

2.改进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的对策

(1)提高财务人员成本管理的观念。新《医院财务制度》中对医院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指明了今后医院进行成本管理的方向。因此作为医院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要积极转变原有观念,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将医院所有的经营活动都纳入成本管理的范围内,努力提高医院成本管理的水平。同时医院也应该努力在广大职工中进行成本管理的宣传工作,使所有人都能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以更好地配合财务部门进行成本管理的日常工作。

(2)继续完善医院原有成本管理体系。完善而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是医院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各个医院必须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自身成本管理体系,建立由有关领导牵头的、囊括医院各个部门的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形成由医院财务部门统一负责、各单位各科室分工协作的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为医院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3)继续加强有关成本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为成本管理提供制度基础,各大医院要根据新《医院财务制度》并结合自身实际,完善成本预算管理制度,合理控制人力成本,完善本单位成本管理加强资金的筹集、投放与使用管理,保证资源利用最大化,为不断提高本医院成本管理水平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4)加强医院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当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各大医院纷纷建立自身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有效收集各类财务信息,统一进行全面的财务信息管理,实施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控制、分析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效率,其实现了对医院各类财务信息的实时监控,防止传统人为财务管理中由于各种人为因素而出现的各种疏忽和错误,进一步提高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的效率。

(5)加强医院内部创新。鼓励在医院内部开展技术竞赛、技术改造等活动,鼓励各个科室进行医护技术的研究、开发,以进一步提高医院整体医护效率,减少运营成本。

三、总结

总之,在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医院应该努力适应其对医院财务支出以及成本管理提出来的新要求,努力加强自身支出管理水平和成本管理水平,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全面提高医院财务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努力为医院日常经营决策、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财务信息,促进医院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 指标构建

财政部与卫生部新修订的《医院财务制度》明确要求医院提供财务报告,包含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业务收入支出明细表、财政补助收支明细情况表、基本建设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净资产变动表、有关附表、会计报表附注以及情况说明书,要求医院通过相关指标对医院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在《医院会计制度》中明确要求医院编制现金流量表。主管部门和医院需要对医院业务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细致分析,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医院现状,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基于以上要求,医院不仅要提高信息化建设,建立涵盖住院、门诊、物流、财务、人事、绩效各方面的整体化信息系统,更要加强对医院信息数据的筛选、对比、分析,特别要重视财务分析,建立动态、规范、综合的财务分析指标评价体系是现代医院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一、财务分析指标的定义

财务分析指标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根据相关数据的筛选,通过系统方法分析对医院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和建议,帮助有关方面了解医院工作状况为医院管理者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财务分析指标对于医院的经营和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二、现阶段医院财务分析指标的内容及存在问题

(一)新制度财务分析参考指标

新制度给出的财务分析参考指标主要有预算管理指标、结余和风险管理指标、成本管理指标、收支结构指标以及发展能力指标五大类。

(二)现阶段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现金流量指标

新制度要求现金流量表为年报,导致绝大部分医院沿袭以往财务分析指标,对现金流量指标并不关注,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核心是现金流量指标管理,现代医院管理也必须注重现金流量指标,不少医院未考虑医疗市场需求,扩张速度超出医疗服务需求,沉重的债务压力导致入不敷出,造成严重的财务危机。

2、成本管理指标标准不统一,缺乏对比性

新制度要求医院提供成本核算报表及分析报告,并设立成本管理指标及计算方法,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每个医院内部核算要求不同,对成本单元的设定也不相同,以笔者所在三级医院为例,由于医疗、医辅、医技、管理科室的定义不同所得出的临床服务成本、医疗技术成本、医疗辅助成本和管理费用是不相同的。新制度并没有明确科室性质的定义,造成各个医院成本核算的基础不同,使得医院与医院之间数据缺乏可比性。

3、缺乏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现阶段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中注重财务数字的分析,倾向对这些财务指标进行详细复杂的定量分析,而忽略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往往得出的结论是事后结论和评价,缺乏利用价值。

三、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合理构建

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医院主管部门、医院管理者以及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根据各个医院规模以及管理者的侧重点不同,建立适用不同医院管理层面的系统、全面、动态指标分析体系。笔者认为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还应主要着眼于现金流量指标、财务状况指标、成本管理指标、资产运营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等。

(一)现金流量指标

医院获取现金及等价物与医院实现的收支结余比较,更具有客观性和稳健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指标分析:

结余现金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结余

业务收支现金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业务收支结余

它反映医院收益中现金支持比例有多大,判断收益的现金保障程度。

医疗业务收入现金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医疗和药品收入

资产现金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

(二)财务状况指标

财务状况指标反映医院在某时点的资产负债情况以及债务偿还能力的高低。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冻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

(三)成本管理指标

成本管理指标反映医院门诊或住院收入的每病人耗费的成本水平。

门诊收入成本率=门诊科室成本÷门诊收入

住院收入成本=住院科室成本÷住院收入

成本收益比率=相关收益÷相关成本

举例说明:

门诊科室成本收益率=(门诊科室收入—门诊科室成本)÷门诊科室成本

值得说明的是,新制度并没有明确医院各科室分类的定义,现行医院科室分类取决于医院管理者的侧重点,各个医院管理侧重点不同则科室分类不同,进而导致科室成本信息收集结果不同,使得现阶段成本管理指标只适用于医院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缺乏同行业同时期的横向比较。

(四)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反映医院经济效益的管理程度,各医院可根据实际管理的需求,结合物资以及绩效管理方案,制定不同指标。举例如下:

百元卫生材料创造医疗收入率=医疗业务收入÷卫生材料耗用额。反映医疗收入中耗用卫生材料情况,此指标可促使临床部门控制材料成本费用支出。

百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平均净额(业务收入=医疗收入+其他收入)。

人均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平均职工数,此指标反映医院人均经济收入水平,是医院人力资源经济效率指标,是考核临床业务部门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

(五)社会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立足于医院收益者,反映医院每门诊人次、每住院人次或每床日收费水平的高低。

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门诊收入÷门急诊人次

每住院人次收费水平=住院收入÷出院人次数

每床日收费水平=住院收入÷出院者实际占用床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