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23:24
序论:在您撰写近视眼的预防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0例(229只眼)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其中男42例(80只眼),女78例(149眼),年龄16-36岁,平均年龄25岁。术前近视屈光度-8.00D-12.00D,(平均-9.80±1.70)D,裸眼视力为FC/10cm-0.25,最佳矫正视力0.6。全部病例无白内障、青光眼和葡萄膜炎等其他眼部疾病。
1.2术后视力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8-1.0,是反映植入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110例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迅速,术后1d矫正视力>0.8者210只眼占91.7%;矫正视力>0.5者19只眼占8.3%。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入院宣教介绍病区环境及作息制度,消除患者由环境陌生带来的焦虑不安,增进信任感。发放入院须知、疾病知识手册,利用播放录像的方式使患者了解疾病基本知识。
2.1.2术前一天床头宣教
2.1.2.1由于患者对手术的期望值比较高,又缺乏相关知识摄取,因此担心术中疼痛及术后效果。护士应向患者介绍该手术的优越性、稳定性、可预测性等优点,增加患者治病信心,但也让患者不要有过高期望,以正确心态面对手术。
2.1.2.2讲解手术大致过程及术中采用的麻醉方式和病人可能会有的感觉。指导患者取正确手术―仰卧位,教会患者术中如何配合医师并交待术中注意事项。
2.1.3术前用药及准备术前2天常规用抗生素眼药水,术前1小时散瞳,术前30分钟口服安定,用生理盐水500ml加妥布霉素针8万单位行泪道冲洗和结膜囊冲洗,再用1:1的妥布霉素冲洗液冲洗结膜囊,核对无误包敷术眼。
2.2术后护理
2.2.1术后宣教术后当日询问患者术后眼部自我感觉,如疼痛、异物感、眼胀、头痛等,做好解释工作。嘱患者安静卧床休息并讲解术后注意事项。
2.2.2疼痛护理术后第1天患者多有眼部疼痛,及时给予疼痛评分,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做好心理疏导,指导分散疼痛注意力方法,如听音乐,与家属、病友聊天等。
2.2.3并发症护理术后向患者详细讲解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方式。
2.2.3.1高眼压处理ICL植入术后高眼压的原因为有粘弹剂在房水中残留引起暂时性的高眼压;糖皮质激素所致的激素性高眼压及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护理上应关注患者有无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眼压增高的表现,及时监测眼压,若有眼压增高,可通知医师给予降眼压处理,如前房放液、眼部用药、口服药物或予20%甘露醇针250ml静脉快速滴注,必要时停用激素眼药水。
2.2.3.2预防术后感染术后2小时及时给予抗生素眼药水滴眼预防感染,同时做好术后用眼卫生知识,指导正确滴眼药水方法。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压迫眼球。
2.2.3.3预防晶体脱位、眼内出血术后嘱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避免低头弯腰取物、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引起眼内出血,晶体移位等并发症。
2.3出院指导
2.3.1休息与运动嘱患者1个月内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2.3.2用药、饮食与卫生按医嘱用药,注意眼部卫生,正确滴用眼药水。饮食宜易消化、富营养、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3.3定期复查,不适随诊术后第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来院复查1次,如出现眼红、眼痛、流泪、视力减退等异常症状应立即来院检查。
3讨论
在这儿,我来给大家讲一讲近视是怎样形成的,以便及早的预防和控制。
一、长期从事近距离者,连续工作时间不宜太长,应每隔40-50分钟。闭眼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防止眼睛过度疲劳,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连续看书或写字不应超过半个小时,三年级以后每节课不应超过50分钟。以防视力疲劳。
二、阅读或书写,应保持正确姿势,桌椅高低要适合,眼与读物之间,保持一尺远的距离。
三、阅读时要做到,不躺着看书,不连续长时间看书,不趴在桌子上看书,不看字体太小或印刷不清的书报。
四、学习或工作的场所,光线不要太强或太暗,用电灯照明,如25瓦灯泡,灯与书本距离不宜超过半米。若距离是一米远,就需要60瓦的灯泡了。灯光应在左前方避免妨碍视线。灯泡上最好有罩以免光线刺激眼睛。
五、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预防近视眼的一项积极措施。
六、平时要注意用眼卫生,如有沙眼及其它炎症,应积极进行治疗。
【关键词】小金库;原因分析;治理方法;防范措施
“小金库”是指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且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且具有较强的普遍性、隐蔽性和危害性。单位私自设立“小金库”是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不仅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国家经济的巨大损失,而且腐化了社会风气,阻碍了党风廉政建设,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危害性极大。
一、对“小金库”存在原因的分析
(1)个人及局部不正当利益的需求。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基数大,贫富差距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大部分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与国际接轨后,人们的消费需求加大,偏少的合法收入与较高的消费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加上部分人攀比思想严重,急于提高生活档次,于是把目光转向国有资产,而貌似合法的“小金库”很快就被这些人当作聚敛钱财的最佳方式。(2)部分单位领导法律观念淡薄,认识错位。目前有不少的单位特别是一些领导,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不能充分认识到私设“小金库”的危害性,没有把财务管理纳入日常管理,也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认为设立“小金库”是搞好上下级关系、调动员工积极性、获得群众拥护的有效举措,被查出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而且部分受益者已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小金库”给自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设反而吃亏,因而他们乐此不疲,更有甚者与设立者结成利益同盟,获取更大的利益。(3)制度体系不完善,责任追究不到位。“小金库”的产生和发展,原因很多,在健全体制上涉及相关的教育、监督、制度、改革等等,要统盘考虑各方面存在的制度机制的缺陷,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首先是支付制度监管不到位。有些单位在集中核算时,实行财务统管,但在建账时,却单独设账管理。其次是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制度不规范,相互之间缺乏约束机制。最后是主管单位与机构职能界定不清。很多单位的领导干部利用在社会团体机构中兼任的职务开展财务活动,隐蔽性很强,不易被人发现,成为设立“小金库”的避风港。(4)监督力量不足,落实不到位。一是内部监督落实不到位。“小金库”设立较隐密,知情面窄,难以察觉。大多数“小金库”的设立和资金的使用是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决定的,其它干部群众根本不知情,没有办法监督。还有部分管理人员明明知道私设“小金库”是违法违纪行为,但为了迎合领导的旨意而不敢监督。二是外部监督力量不足。“小金库”主要是由财政、审计和税务等部门负责监督检查。这些相关部门工作协调配合不充分、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发挥综合效能。致使“小金库”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形成了“真空地带”。(5)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惩处不力。法律法规不健全和立法工作滞后是“小金库”屡禁不止的最根本的源头。我国现行刑法没有设立追究“小金库”的法律责任条文,面对许多新型的财政违法违纪现象,无法进行全面的概括与总结,对 “小金库”中的重大问题也无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利于提高对“小金库”问题的重视程度。在实际查处过程中,存在对“小金库”有“认同”心理,认为“小金库”是为了解决职工福利、搞活关系、方便工作的需要等等,在处理上网开一面,只对单位进行处罚,而对责任人追究较少。惩处不力,降低了设立“小金库”的责任风险成本,诱发了一些单位和人员的侥幸心理,导致守法意识淡薄,严重影响法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二、加强对“小金库”的治理工作
(1)加强领导组织,强化干部教育。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加强对防治“小金库”知识培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及责任追究教育、警示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和责任意识。同时加强领导组织,成立“小金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履行职责,分工协作,要切实担负起“小金库”治理工作的领导责任,把“小金库”治理摆在重要位置,工作中不走过场,做到亲自部署、亲自督办,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全力做好“小金库”的治理工作。(2)加强舆论宣传,提高道德意识。加强“小金库”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渠道,及时通报治理“小金库”的工作进展情况,让群众明明白白地了解专项治理工作的内容和政策规定,并选择典型的案例予以公开曝光,形成浓厚的道德氛围,增强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的法制和自律意识。防微杜渐,确保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合规和有效。(3)完善法制体系,增强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为前提展开治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加强立法,断其源头,修订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对“小金库”违法行为的概念界定,监督检查,责任追究以及相关法律的适用性做出全面、系统、权威的规定。从根本上杜绝“小金库”,还应制定防治“小金库”的特别法律,明确“小金库”的刑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才可能堵住私设“小金库”的源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提请立法机关起草制定专门的《“小金库”违法行为防治方法》。(4)加强综合治理。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加大处罚力度,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机制,宣传和教育相结合,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进一步更新理念,探索适应防治“小金库”工作需要的方式方法,建立预防控制机制,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知晓率,促使“小金库”的治理工作健康发展。
三、建立防范“小金库”问题的长效机制措施
按照 “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精神要求,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和依法处理,把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作为重中之重,从根源上彻底铲除“小金库”。(1)完善制度,深化改革,构建“小金库”治理保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是防治“小金库”最有效、最持久的手段。立足于“小金库”的本质,必须从完善制度入手,如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结算支付制度等等。但必须突出重点,牢牢掌握单位所属机构的财务管理现状,抓住银行账户管理,现金管理,发票管理等几个关键的基础性制度,严格限定现金使用的范围条件,严禁大额提取和使用现金行为,严管发票的使用和管理,使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其经济状况,杜绝单位由于财务管理混乱形成账外账、账外资金的隐患。同时,加强这些制度之间的整体协调与配合,从根本上发挥制度在防治“小金库”中的基础性作用。(2)强化监管,追究责任,构建“小金库”治理约束机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是防止设立“小金库”的一道重要“屏障”,也是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加大监督投入,把财政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堵塞漏洞”,使监督制度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真做好举报的受理工作,部门内部可以放置举报箱,设置举报电子邮箱这种隐蔽方式提供举报信息,并要严格保密,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3)依法处理,严惩不贷,构建“小金库”治理惩处机制。完善相关处罚规定,加大处罚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将处罚的重心由对单位的经济处罚转向对直接责任人个人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乃至司法处理,从根本上抵制设立“小金库”的思想,彻底铲除“小金库”的土壤。对在专项治理工作中发现“小金库”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从重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于顶风违纪、对抗检查、销毁证据的,对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严肃查处,;而对于自查认真、纠正及时的,可减轻处罚。做到多管齐下,全面实施,不给“小金库”一丝生存空间。
上述研究只对一部分问题进行了探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小金库”治理工作具有长期性,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会出现很多的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小金库”长效治理机制仍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财税;金融;国库
近年来,随着财税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国库业务电子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尤其是国库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上线后,国库资金风险呈现出了新的形式和特点,风险点增多,风险面加大,如何正确认识国库资金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国库资金风险,成为当前国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一、当前国库资金风险存在的主要类型
1.人员数量和素质与业务量不匹配的风险
一是虽然国库电子化、网络化大大提高了业务处理的质量和效率,但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财税收入迅猛增加,国库业务量也在迅速增长。以调查市为例,全辖业务量由2006年的28万笔增加到2011年的69万笔,预算收入总额由77.12亿元增加到276.93亿元,增长3.6倍,支出总额由57.01亿元增加到188.95亿元,增长3.3倍,增幅之大显而易见。然而在国库业务量迅猛增长的同时,基层国库人员配备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专职国库人员的配置达不到基本的要求。有的县支行,国库、会计人员总共才5人,其中专职国库人员仅1 人或2 人。这些人员除了办理日常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外,还要负责国库综合业务、统计分析、国库监管、财务管理、支付清算、反洗钱等业务,这样势必造成不合理兼岗和“一手清”现象的存在,更不必说要害岗位人员定期进行轮换,这样的人员配备根本满足不了国库业务发展的需要。业务量增长和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势必引发一些国库资金风险。二是因人民银行机构改革,很多支行人员只出不进长达十多年,现有人员正逐步老龄化,四十二三岁在县支行就算是年轻人了,因而国库人员断层现象比较明显。有的国库人员几十年在一个岗位工作,而且从事的是比较重要的岗位,这样长期从事比较枯燥繁忙重复的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易造成国库人员思想麻痹和惯性思维,出现用习惯代替制度和规范的行为,易在资金控制环节中产生风险隐患。
2.支付方式转变引发的风险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由于支付方式发生了变化,国库在支付环节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一是国库对财政拨款监督困难,传统支付模式下,国库部门直接办理财政支出,对财政拨款的监督是事前的监督,比较容易发现和解决问题。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监督时间滞后,监督对象增加,国库处于被动清算的地位,对预算执行的监督职能弱化。二是支付额度和支付清算控制方面的风险。集中支付后国库资金的拨付是通过与银行进行资金清算来实现的,而国库部门进行资金清算的唯一前提就是清算资金不超过财政部门确定的支付额度。支付额度可以说是控制国库支付清算的“闸门”,但这个“闸门”并非万无一失。由于支付额度和支付清算文件通常采取磁盘导入方式来录入,而国库会计核算系统接收的支付额度和支付清算文件都是文本文件,都未进行加密处理,可以随时被打开和修改,资金、信息安全缺乏可靠的技术和制度保障,对国库资金安全形成巨大隐患。三是单一账户体系存在的风险。集中支付改革后单一账户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设计理念的核心是取消单位原有账户,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在实际运作中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存在一些功能性缺陷:(1)零余额账户不能进钱,收入类的资金不能通过该账户核算;(2)零余额账户只能核算财政性资金,难以解决往来资金核算问题;(3)目前有关规章制度中没有明确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是属于基本账户还是专用账户。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运作效率,而且客观上导致了一些预算单位想方设法保留老账户。我们在对银行现场检查监督中发现有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款项直接转到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的现象,而且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存在提取大额现金的违规行为。实有资金账户到目前为止仍然每天有资金进出,不能遵循“只出不进,逐步消化”的原则。以上单一账户体系的功能性缺陷隐含着一定的国库资金风险。
3.银行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
(1)银行存在先清算后支付的违规行为。根据集中支付改革对银行的要求,银行应先向预算单位支付后,再以实际垫付的金额与人民银行国库清算。经现场检查发现个别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和上级行的要求,没有按照“先支付,后清算”的原则办理款项支付,而是先向国库清算,取得国库资金后再办理预算单位的支付业务,使国库资金成为银行的资金来源,容易诱发国库资金风险。
(2)银行延压、坐支财政集中支付资金和退款。个别银行收到财政集中支付核算中心送达的支付凭证后,先向人民银行办理清算,待资金到账后不急于给预算单位拨款,延压占用财政资金有的达十多天之久,引起很多预算单位不满。另外银行办理集中支付业务的垫付资金经常因收款单位户名或账号不符被退回,退回资金到达银行账户时往往银行已与人民银行清算,收到了财政清算资金。根据清算制度规定,退回资金应于当天退回国库单一账户,但多数是银行不按制度的规定当天退回,而是将退回资金 待核算支付中心修正后再次支付,有的资金延压好多天后才再次支付,很少退回国库单一账户,形成坐支、延压财政资金,隐藏着极大的资金风险。
(3)账户管理不规范。一是部分行为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未经人民银行审批、备案,有的虽报经人民银行审查批准,但未按规定将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等情况报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备案。二是银行虽然使用零余额账户办理集中支付业务,却为预算单位从零余额账户向单位其他账户划转资金。这主要是由于集中支付改革设立零余额账户后,预算单位多头开户情况仍然存在,使得预算单位将零余额账户的资金过渡到其他账户成为可能。资金一旦从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划转到其它账户,就游离于财政、人民银行的监督范围之外。
4.监督理念狭窄,监督手段落后的风险
随着国库电算化业务的发展,国库风险点前移,但相应的监督理念、手段、却存在落后的现状。表现为:一是监督理念落后。目前国库监督人员的思想仍定位在简单的凭证要素和账务勾对上,而对国库制度的执行情况、岗位交接、重大事项授权审批、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资金支出的往来变化等资金风险方面的监督不足,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监督理念;二是监督手段和时效落后。事后监督部门每日接到国库部门的凭证、账簿、报表后仍限于手工核对凭证的要素及印章是否齐全,收入报表和收入凭证是否相符等,在报表、账簿之间单一的核对,没有完善的监督操作系统,缺乏对国库资金风险点的重点监控,导致监督工作流于表面,抓不住重点,特别是参加支付清算系统后,资金将实行实时清算,而事后监督工作仅是对上一个工作日发生的业务进行审核,如遇到星期五发生的业务要等下星期一审核,中间间隔两天,时间滞后,操作滞后,如果某一笔资金处理的有问题或者出现案件,则会不可挽回;三是监督人员素质不高,国库知识掌握滞后。近年来,国库业务发展变化很快,需要专职懂业务的事后监督人员,但目前事后监督人员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国库新业务不熟悉或知识陈旧,严重影响了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新形势下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一是总行应从依法履行中央银行职责考虑,进一步明确国库部门的各项职能定位,并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行人员年龄、知识结构老化和数量短缺的矛盾,拓宽人员进出通道,改善人员队伍结构,增强县支行履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要把提高国库人员业务素质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分批次、分岗位举办培训班,提高国库干部的业务技能,确保具备“一人多岗”的履职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大推广国库业务整体移位和整体接管的实地业务检查和审计方案,加强基础业务人员横向和纵向交流力度,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人员素质提高。
2.完善法规制度建设,推广应用支付密码技术
(1)完善配套措施,理顺零余额账户的管理。总行应会同相关部门尽快修订,《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国库管理规定,针对改革后的变化情况,共同出台新的《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对零余额账户的性质给出明确的定义,规范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以及其他银行账户的使用。对目前零余额账户的功能可进行扩展,兼容改革前各单位基本账户的功能。同时对国库经收处、集中支付银行国库业务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完善其违规的处罚措施,使国库部门正确履行监管职责,国库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查,有理可管。
(2)建议最好是至上而下推广运行全国统一开发的应用程序,可降低自行开发系统带来的功能不科学、操作不严密、难以管理引发的资金风险。另外对资金进出口环节推广应用支付密码,通过网络技术封闭型设计资金进出口安全管理将目前通过网络传输的集中支付相关文件进行加密处理,以防有人恶意的窜改核算单位支付额度和支付金额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加快横向联网步伐,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一是加快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的步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网络查询将财政、税务、银行的相关业务都纳入人民银行监督管理的范围之内。尤其迫切需要完成银行清算系统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链接,增加自动对账功能以及对不合规业务的监测预警功能等。二是加大对银行和经收处的监督检查力度,特别要加强对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管理,发现违规问题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旧;三是由国库、事后监督、纪检监察、人事等部门协调配合成立国库资金风险预警评价小组,定期测评,定期反馈风险存在状况,以确保国库资金风险的全面控制。
4.建立完善的国库事后监督系统,加强人员培训及岗位轮换
(1)建议尽快研发国库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和国库会计影像监督系统,这两个系统上线后,县级支库的事后监督工作可以上收市一级事后监督部门办理,通过这两个系统与核算系统的对接,准确、快捷地采集有关核算信息,合理有效的对整个国库会计核算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改变目前事后监督手段落后及监督范围狭窄的弊端,以提高事后监督的准确性、有效性,对当天业务实行实时监督,确保国库当天业务准确无误,次日只对前一日的票据进行整理装订。
姥姥养了很多花卉,我非常喜欢其中一种叶子碧绿的叫春羽的植物。春羽是多年生常绿草本观叶植物,属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天南星科。可是就在今年夏天,我在春羽的枝叶上发现了很多灰白色的小疙瘩,姥姥说这叫介壳虫,以吸取植物汁液为生,是一种害虫。为了防治介壳虫,我试着用棉签蘸酒精和醋擦洗叶片,然后用水冲洗,可是往往半天的时间才能清除很少的枝叶,不小心还会损伤叶片,而且清理后往往过几天介壳虫就又出现了。我想,能不能找到既简便又环保而且好操作的防治介壳虫方法呢?
在学校,常听老师讲吸烟有害身体,要远离烟草。我想,烟草能伤害人的身体,是不是也能将介壳虫杀死呢?我又在网上查阅到,有人曾经使用烟草的浸出液防治一种叫白粉虱的害虫。白粉虱是和介壳虫类似的一种小虫子,烟草浸出液能不能对介壳虫也有效果呢?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使用烟草浸出液对付介壳虫的实验。
实验目的及过程
实验目的
检验烟草浸出液是否能防治介壳虫,以及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对介壳虫杀虫效果是否有差别。
实验材料
供试材料:10盆枝叶上布满了介壳虫的春羽花卉。
实验用具:刻度三角瓶、吸液器、喷雾器、香烟若干(“红双喜”牌,烤烟类型的烟卷)、玻璃漏斗、滤纸、记号笔、棉签、标签、自来水。
实验准备
分别将半支、1支、2支香烟放在3个不同的三角瓶里,分别加入100mL蒸馏水,浸泡24小时后过滤,将制成的烟丝过滤液放在3只容量瓶里(按浓度由低到高分别编为A号液、B号液、C号液),放在4℃的冰箱中备用。
实验过程
实验1:烟草浸出液的杀虫效果实验。选取3盆春羽,每盆内选择8个叶片,编号为1-8,用棉签蘸取烟草浸出液(C号液)后,均匀涂抹在春羽叶子背面的介壳虫上面,之后每隔2小时都要涂抹一次,共持续8小时,每次涂抹后都观察并记录介壳虫的形态变化。在涂抹烟草浸出液后的8小时内,介壳虫陆续死亡(死亡的介壳虫虫体颜色变深并萎缩干瘪,很容易脱落),3盆实验均取得一致结果,说明烟草浸出液对介壳虫有比较明显的毒杀效果。
实验2:不同浓度杀虫效果实验。在实验1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浓度的对比实验。实验分别重复3次。每次实验中,取3盆作为实验组,另取1盆为对照组。每盆中分别将叶片上介壳虫分布密度基本一致的8片叶片进行编号,操作时使用喷雾器将烟草浸出液均匀喷洒在实验组长有介壳虫的叶片上。第1组使用A号液,第2组使用B号液,第3组使用C号液,对照组使用清水,每隔12小时观察并喷洒一次。连续进行了72小时的实验。
停止喷洒烟草浸出液后10天进行观察,发现喷洒过烟草浸出液的春羽叶片上,介壳虫被全部杀死并无复发,但是喷洒C号液的春羽表面出现部分斑点。
结果与分析
最高浓度烟草浸出液涂抹法杀灭效果实验
3次用最高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其中第1次实验数据见表1)采用涂抹法进行的灭杀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最高浓度下,8小时内烟草浸出液可有效杀灭介壳虫,杀灭率为100%。
不同浓度烟草浸出液杀灭效果对比实验
将上述实验中的介壳虫死亡数据录入EXCEL表格后,根据原始记录数据绘制折线图,根据不同内容得到的折线图见图2。
由图2可见,在使用72小时后,3种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均可100%杀灭春羽上的介壳虫,而对照组介壳虫没有被杀灭。烟草浸出液的杀灭效果与其浓度有关,浓度越高,短时间内杀灭率越高;但最终杀灭率与浓度不成正比。对比效果见图3。
由图2可以看出:仅喷洒1次,很难达到完全根治的效果;短时间内。不同浓度浸出液对应不同的杀灭率,浓度越高,杀灭率越高;浓度与杀灭率不成比例,A号液与B、C号液差别较明显,而B号液与C号液基本没有差别;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喷洒方法的不同导致的结果变化变得不是很明显(C号液实际上在48小时后就已经达到100%的杀灭率了)。
结果讨论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可知,要达到100%的杀灭率,无论何种浓度,均需要喷洒多次,只喷洒一次效果不是很理想。
从实验结果中得知,B号液与C号液浓度相差1倍,但是综合杀灭效果基本一致。
在本次实验中,喷洒烟草浸出液后的10天,原先喷洒C号液(最高浓度)的春羽,有些叶片上出现深颜色的斑点,可见C号液的浓度是偏高的。虽然它对介壳虫有更明显的杀灭效果,但是对春羽的生长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综合考虑,我认为使用B号液,在12小时内喷洒6次、每次间隔2小时的方法是最好的。
实验收获与体会
通过以上实验证明,用香烟浸出液防治花卉上的介壳虫是有效的。
通过实验,我学习到了如何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及设备,如何使用计算机以及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到了如何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儿,我来给大家讲一讲近视是怎样形成的,以便及早的预防和控制。
一、长期从事近距离者,连续工作时间不宜太长,应每隔40-50分钟。闭眼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防止眼睛过度疲劳,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连续看书或写字不应超过半个小时,三年级以后每节课不应超过50分钟。以防视力疲劳。
二、阅读或书写,应保持正确姿势,桌椅高低要适合,眼与读物之间,保持一尺远的距离。
三、阅读时要做到,不躺着看书,不连续长时间看书,不趴在桌子上看书,不看字体太小或印刷不清的书报。
四、学习或工作的场所,光线不要太强或太暗,用电灯照明,如25瓦灯泡,灯与书本距离不宜超过半米。若距离是一米远,就需要60瓦的灯泡了。灯光应在左前方避免妨碍视线。灯泡上最好有罩以免光线刺激眼睛。
五、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预防近视眼的一项积极措施。
六、平时要注意用眼卫生,如有沙眼及其它炎症,应积极进行治疗。
【摘要】 从光学角度介绍了近视眼的定义、成因、分类,进一步探讨了目前近视眼的矫正、治疗方法。
【关键词】 眼睛; 近视眼; 矫正与治疗; 预防
近年来,近视眼已公认是全球最严重的医学问题之一,全世界的近视眼患者不断增加,我国近视眼人数也增长很快,尤其青少年近视眼人数不断增长,显然,近视眼已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新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将从主要从物理光学的角度去探讨和研究近视眼。
1 眼睛的屈光系统
图1是眼睛的剖面示意图。从光学角度来看,光的折射又称为屈光,眼睛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造像系统,又称为屈光系统。就眼的屈光系统而言:在眼球外部包有一层坚韧的膜,前面透明的部分称为角膜,其余部分称为巩膜,外界的光线由角膜进入眼内;角膜的后面是虹膜,虹膜中央有一圆孔称为瞳孔,瞳孔的大小通过肌肉的收缩而改变,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通量;虹膜之后是晶状体,晶状体是透明而富有弹性的组织,形如双凸透镜,其曲率半径随睫状肌的缩张而变化;眼球的内层称为视网膜,其上布满了视觉神经,是光线成像的地方,其相当于像屏,外界光线经过眼睛所成的像只能成在视网膜上;在角膜、虹膜、晶状体之间充满透明液体,称为房水,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则充满玻璃状液体,称为玻璃体。简言之,物体射入眼睛角膜里的光线,经过晶状体(“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像,该像将刺激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种刺激效果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产生视觉,于是我们就看到物体。
通常情况下,眼睛自身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来控制晶状体的曲率半径,从而控制晶状体的折射本领(即焦度),使得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成像于视网膜上,这个过程称为眼的调节。眼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睫状肌完全放松(即眼睛不调节)时,能看清的最远处物体与眼睛之间的距离称为远点;反之,当睫状肌收缩到最大程度(即眼睛处于最大调节状态)时,能看清的最近处物体与眼睛之间的距离称为近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处(即平行光刚好汇聚成像于视网膜上),近点在10mm~12mm处。
若眼睛通过自身的调节,就能够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清晰像于视网膜上,这种眼称为正常眼(如图2所示),否则,称为非正常眼或屈光不正眼,常见的非正常眼有近视眼、远视眼和散光眼。
图1 眼睛的剖面示意图
图2 正常眼的光学成像示意图
2 近视眼的定义和成因
所谓近视眼指的是:通过自身调节,不能使远处物体清楚地成像于视网膜上,只能看清楚近处物体,无法看清远处物体;当眼处于放松状态(即眼睛不调节)时,从无限远处来的平行光进入眼后,将成像于视网膜前,在视网膜上得不到清晰的像,这样的眼称为近视眼(如图3所示)。由定义可见,近视眼的远点不在无限远处。
近视眼的产生存在诸多因素,就其本质而言,产生近视眼的原因主要有:
①角膜或晶状体的曲率半径太小(焦度太大),对光线偏折太强;
②眼球的前后直径——眼轴太长;
③复合因素,即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图3 近视眼的光学成像示意图
3 近视眼分类
3.1 按程度分类
①轻度近视:屈光度在-3.00D以下(即300度以下);
②中度近视:屈光度在-3.00D ~ -6.00D(即300度~600度);
③高度近视:屈光度在-6.00D ~ -10.00D(即600度~1000度);
④重度近视:屈光度在-10.00D以上(即1000度以上)。
3.2 按屈光成分异常分类
①轴性近视眼;
②屈光性近视眼;
③复合性近视眼。
3.3 按近视的性质分类
①单纯性近视;
②病理性近视(又称进行性近视);
③其他近视。
4 近视眼的矫正与治疗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采用最多的治疗近视的方法主要有了3种:配戴眼镜、药物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
4.1 配戴眼镜
眼睛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造像系统,从无限远处来的平行光进入近视眼后,将成像于视网膜前,在视网膜上得不到清晰的像,若佩戴一副由适当焦度的凹透镜制成的眼镜,使光线进入眼睛之前先适当发散.再经眼睛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上。即近视眼所佩戴的凹透镜能使平行光线成虚像在近视眼患者的远点处,这样近视眼在眼睛不调节的情况下即可看清无限远处的物体。
近视眼镜不但可以矫正视力,还具有减轻视疲劳、防治外斜、防治眼球突出、防治弱视的作用,比较而言,配戴一副合适的眼镜是近视眼的最好矫治方法。
图4 近视眼的物理矫正示意图
4.2 药物和物理疗法
尽管眼球近视性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有证据表明一些药物可阻止近视的进展,如阿托品和后马托品,这些药物目前尚在研究临床实验中。总的来说,关于近视的药物方面研究进展比较缓慢。
4.3 手术治疗
目前治疗近视眼的手术不止一种,而最为常见的是准分子激光手术。准分子激光手术是理想的高科技项目,其集计算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一体,利用准分子激光束能量高,穿透性极弱,切割准确、重复性好的特点,准确地切削角膜层组织,降低屈光度以到达矫正近视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准分子激光手术是选择性手术,它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要正确认识,慎重对待。
5 结语与展望
我国是世界上近视眼发病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近视眼矫治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就,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但是要想找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来矫治近视眼,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目前国内外对近视治疗的研究,依然是一种"削足适履"的对症处理方式,人类真正解决近视问题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潘志达.医学物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胡新珉.医学物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