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公共经济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2 09:23:24

序论:在您撰写公共经济学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公共经济学研究

第1篇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篇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其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学科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的教学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关注公共管理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维模式。〔1〕本文由收集整理然而,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将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公共经济学教学问题作出基础性框架分析,可望对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产生一些有益启示。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公共英语;教学效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度逐渐提高,大学生不但需要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英语素养,以便在工作中解决各项难题,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岗位,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当代高校教育立志培养大学生成为综合性人才,在开展公共英语教学课程中融入语言经济学来促进教学措施改革和调整,从而强化教学工作开展和管理,让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效率得到极大改善。

一、语言经济学概述

语言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具有交叉性的学科,其经济属性非常明显,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作用,语言经济学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得到了非常普遍的使用,从语言经济学理论中认为学习语言其实就是投资人才和人力,并从投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社会价值。语言经济学理论会从其他外语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所含的经济学因素。也就是说,学习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投资行为,且能获得极高的效益。在社会经济市场中对语言有相应的学习和掌握,能够满足某些岗位和领域的需求,从而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这也能凸显语言的价值。所以,高校在语言经济学时有效开展公共英语教学,也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能力强的社会人才。

二、我国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学低效现状

学生在学习某一门语言时,高校重点是希望投入成本和实际效益完成一定比例,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最优化,进而让教学工作的效率得到稳定提升。可是从我国目前的公共英语教学成果来看,即便随着新课改的改革,让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生了一定转变,但是仍然无法解决课程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这对于发挥公共英语教学作用极为不利,也无法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能力强的社会人才。根据研究调查表明,我国公共英语教学工作效率低下,教育产出比例不匹配等问题十分突出。学生以及学生家庭也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但是英语教育的成效还是不太理想。根据调查数据表明,在高校中只有12%的学生认为在公共英语学习后自身英语水平有明显成效和提升,45%的学生认为通过公共英语课程学习自身综合能力素养有所提升,而剩下43%的学生认为通过高效公共英语课程学习自身的英语能力并没有提升,甚至部分学生还认为自身英语能力在四年大学时光中有所下降。经过大学阶段的公共英语学习,部分学生不仅不可以熟练地运用英语知识进行交际,甚至对其英语的学习效率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如此,在语言经济学角度下分析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的现象仍然明显,针对高校优化课程安排培养社会型人才的工作开展极为不利。就我国英语教学工作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时期之前就已经接受了10年左右的英语学习,可是在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仍然表现出英语基础薄弱的现象。因此,部分学生无法完成更深层次的英语语言学习,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在英语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是公共英语教学的成效仍旧不够显著,甚至部分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通过学习公共英语后,其英语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反而下降,这对学生学习英语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效率低下、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情况十分严重,这对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三、需求分析与大学英语教学定位

(一)市场需求

语言如果可以被认作一种商品,那么它必须有其商品属性价值,该价值应该被市场认可。因此,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必须要在市场上充分表明该外语的社会价值,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非常明显。目前,我国各大企业都需转型和过渡,向着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迎接国际化挑战。尤其是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目标的进行,企业更需要英语交流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综合型人才。比如,我国高铁在工程技术和商业价值上较其他国家而言都有明显优势,但在签订合同条款时由于员工和技术人员的商务英语水平表现不够,导致高铁商务合同洽谈时存在一定障碍。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导致中国走向世界的伟大梦想遭受一定阻碍。我国专业院系想要开设国际化课程或全英文课程,就必须要求该专业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并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学术期刊,进而培养综合性优秀人才,成为该领域卓越的一流人才,从而打造世界一流的学院和学科。但实现这一目标最基础的门槛就是大学生的英语学术水平,也就是说大学生必须可以利用英语这门语言进行文献综述的查找和改写、全程英文听讲等能力。也是由于这些因素,我国外出留学的学生,尤其是到英、美等国家留学的学生必须具备运用英语的能力。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实际价值非常突出,是个人乃至国家对其英语学习的重大投资,也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专业院系需求的重要条件。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大学英语的潜在价值,国家和个人在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语言基础上,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专业特色来进行学术英语与职场英语的学习,在进行学术英语教学和职场英语教学时,要将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为综合教学,不能将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定位为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将重点放在英语国家的发展历史、、文化传播等方面。

(二)国家需求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都比较重视外语的自身学习规律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而并不重视社会市场需求和能力要求。从我国十年“”结束后,一直强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学习外语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学习外语、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综合性优秀人才,而大学公共英语对于培养科技优秀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并没有显著成效,而且长期保持教学效率低下的态势。自21世纪以来,我国顺利加入了世贸组织,国际商业行为和日常交往逐渐频繁,学好一门外语显得更加重要,通过提高外语水平、改善外语教学方式是我国各阶段文化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我国对于英语外语教学开课时间很早,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有英语外语启蒙,外语学习会延续到上大学,十几年的时间都对英语进行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都不能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来阅读外文原版书籍,也无法正常与外国人进行直接交流。这也直接表明我国在英语外语教学方面的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无法满足当前国家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现状,对于我国对外开放和进一步改革有严重阻力。所以,必须重视外语教学方式的创新和研究。

四、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根据经济学理论研究认为,一件商品只有市场具有一定需求度才能放大其价值。可是对于我国大学公共英语而言,按照经济学理论研究表明其已经丧失了在市场的应用价值,大学公共英语教育无法与学生的专业进行匹配,无法满足社会所需的技术性人才和综合性人才。因此,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真正价值无法得到正确体现,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成果不显著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社会竞争力,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和市场需求。从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研究公共英语教学效率都不到显著提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束缚

我国长期以来对于英语教育来讲都有明显的应试教育思想,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在学习英语学科过程中都会面临考试的难题,尤其是大学时期,大学生本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实践和科研,而不应该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但是,大学四六级考试仍然让大学生不得不按照常规的英语学习方式去学习英语,这使得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性严重下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内容和考试方式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大学教师为了保障学生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将教学内容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为培养社会行中和人才做保障。此外,高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异较大,高校在开展公共英语教学时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许多公共英语教学课程活动的开设会与中学阶段内容重复。所以,在语言经济学角度的层面来分析发现,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效率普遍偏低,这对于英语教育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提高极为不利。

(二)公共英语教育存在应用目标缺位情况

从语言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分析,英语教学做英语教学存在工具性,那么就认为英语教育的使用价值非常明确。但是,在高校英语教育中,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知识以及交际能力是英语教育的最大价值所在。由于我国高校在英语公共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英语教学的定位产生误差,只重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语言素养,并不重视学生对英语的应用价值能力体现。也就是说,高校英语教学任务对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素养来讲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并不适用于学生在未来社会工作中,使用英语利用书面化的英语口语进行交流,因此阻碍了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无法直观体现英语教育的价值。

(三)教育体制与教育理念的影响

目前,由于高校教育理念和体制的双重影响,导致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效率无法得到稳定提升,从相关数据来看,我国高校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聘用的教师一般都是由英语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组成,这部分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普遍偏高,但是由于刚刚大学毕业,其任教能力和水平相对欠缺,也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活动中无法准确把握英语教育的定位,使得英语教学效率无法提高,或是由于高校自身的教育体制影响,英语教师在白天进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其他时间则在研究英语语言文学,其工作重点是科研方向,而并不重视高校英语教育。所以,学校对于高校英语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和重视度并不高,这也使得高校公共英语教学课程的开展难以保持稳定水平。

(四)公共英语的英语专业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于公共英语的教学才有了起步,当时的外语教研室比较独立,也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产生相应联系,有该专业教师到其他专业院系开设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情况。但是,由于近几十年来对公共英语的关注度逐渐上升,许多高校开始将公共英语教研室纳入了外语学院,本质上来看,公共英语的学科地位有所上升,但其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也发生了相应改变。按照以往单独的外语教研室来看,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和教学目标都是与其他非专业英语的院校产生联系,而现在却是与英语专业产生相应联系。比如冶金英语、实用英语变成了英美文学英美报刊等。久而久之,公共英语教学逐渐专业化,其具体的专业化表现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英语内容设置专业化、英语教材更加专业化,需要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人文知识。高校以充实学生英语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理由将许多英美文学和课程排入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中,这不但表现在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和课程设计内容上,而且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有评估体系来支撑。因此,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性越来越浓郁,其课程评价标准都是按照英语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复刻完成。当前,用来评判大学英语教学成功的标志性活动就是各类英语竞赛,而用来评判英语专业学生与公共英语学生在英语语言方面学习成效上的标准也逐渐一样,比如语言功底扎实、口语完美、能够背诵莎士比亚作品等,而并不是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专业技能学习和社会服务中。若是不将大学英语从英语专业中单独出来,为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服务,那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无法进行彻底。

五、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在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研究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措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作为目标来研究相应的改革措施。第一,在进行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需求来开展多方面的英语学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指导,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保障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稳定提升;第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所联系,确保在公英语教学中所学的内容可以成为学生专业的知识支撑;第三,重视高校公共英语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升保障教师为学生开展专业性指导和教育,促进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和推进。

六、结语

总而言之,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公共英语教学的开展效率十分低下,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束缚、公共英语教育存在应用目标缺位情况、教育体制与教育理念的影响、公共英语的英语专业化程度等。都导致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研究公共英语教学来提高其教学效率,对影响英语教学效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意见,从而整合教学改革措施,促进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体制改革,让公共英语教学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和社会的发展做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赵丹迪,孙悦.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的SIOP模式思考[J].海外英语,2016,21:55-57.

[2]陈媛.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共英语教学效率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7,01:104-106.

[3]蔡基刚.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共英语教学效率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6,1402:86-92.

[4]王海兰.国内经济学视角语言与贫困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语言战略研究,2019,401:34-43.

[5]姜华.语言的经济学与大学英语教育[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2:84-85.

[6]薄守生.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学术创新的一部力作[J].汉字文化,2019,01:125-126.

[7]何梦丽,罗胜杰,陈敏之.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调查与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01:115-119.

[8]朱曦.语言经济学视角下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优化[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701:93-95.

[9]王利梅.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4:7+14.

[10]于晓华.基于语言经济学的体验式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05:110+112.

[11]宋景尧.语言经济学研究路径的演变与信息经济学视角下的新探索[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177-184.

[12]卫钰珍,李聪,吴林.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武汉自贸区公示语英译分析[J].英语教师,2019,1916:27-29.

[13]邹琳琳.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8).

[14]李彬芳.刍议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校园英语,2019(38).

第4篇

本文以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对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内容的探索与资源评价,分析郑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一种强调生态文明、促进交流、回归生活、文化体现、市民参与的新的设计美学范式。

[关键词]

环境美学;生态文明建设;郑州市;景观设计

一、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探源

(一)解析环境美学内容的本质

公共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起居、休闲娱乐的物质要求,而且还应该满足人们对心理、审美、归属感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受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健康受到威胁,迫切需要对公共环境的审美意识上升到一定高度,扩展美学理论本身的内容,彻底改变狭隘的理解。因此,目前环境美学的本质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形式表现,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强调的是环境的重要性,研究的是生态与文化、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关系问题,具体体现在人居环境中生态结构的保护和完善,目的为了让环境更适宜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导致污染物排放过度、空气污染严重、常规能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转换传统观念中对大自然的粗暴破坏和掠夺,把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切实把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环境美学理论在本质上相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不高

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结构多样性和景观功能多样性。景观结构多样性指的是景观类型、大小、形状、组合的多样性;景观功能多样性除了物种在景观单元中的流动的多样性外,还包括观赏、游憩、生态、文化等功能的多样性。目前郑州市各区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显示,金水区虽然绿地类型较为全面,但是面积分布不均匀,导致景观多样性下降;高开区、经开区、邙山区的景观类型较少,但面积较为均匀,多样性指数中等。分析说明,郑州市各个城区存在的绿地分布不均匀、景观类型不够全面等问题[1]。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是指景观分割的破碎程度,通常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高,表示人为改造越大。从各城区来看,二七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主要是因为该区为老城区,建筑密度较高,绿地面积少而分散,另一方面是新开发的居住区,开发商在景观规划中的投入较少,导致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经开区和高开区为新建城区,其景观的绿地率较低,有部分空地未进行开发,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原因是缺少大型公园或者多以小广场形式存在[1]。

(三)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风格差异较大

目前来看,郑州东部的新城区和西部的老城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西部老城区只有少数的城市公园,后来建设的公园大部分是根据城市的发展改建而成,公共绿地景观具有古典园林气息,且各个公共绿地较为孤立。相对于老城区的高密度人群,公共绿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东部的新区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是包含于城市规划中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并且兼具生态性和文化性,充满了国际化的现代气息。

(四)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

目前郑州市区中心与城市边缘区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在人多地少的城市中心,公共绿地实属奢侈品,大多数绿地景观规模较小,例如街头绿地、带状公园等,如文化公园、学梓公园、文博公园、绿茵公园等。在城市边缘区则分布着大型的公共绿地景观,如植物园、绿博园、方特游乐场、黄河湿地公园、绿源山水园等。

(五)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忽略市民的参与性

郑州市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的规划设计与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中,缺乏市民的参与性这一社会功能。例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规划中没有听取和采纳市民的期望与意见,许多新建的公共绿地熟知度并不高;一些专类园区,在冬季缺少观赏价值,大大减少了游人的视觉享受;一些公共绿地缺少静态赏景和市民参与其中的功能场所,最终成为以户外健身活动为主的公共绿地。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公共绿地只可远观,缺少景观亲近感和城市归属感。

(六)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缺乏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作指导

郑州市较为集中的公共绿地大多是以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的形式存在。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以自然山体和枝叶茂盛的植物为主,人工景观要素以筑山理石、人工挖湖为主。但由于建设时间距今已有六七十年,园区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为群众提供休闲游乐的场所,在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体现较少,很多场所在早期看来有一定的主题或意义,而如今看来却破坏了整体园林景观的和谐性。

三、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生态审美,推动城市生态安全

首先,通过宣传、说教等方式向全体市民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市民的生态审美意识;其次,在公共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一定要遵循生态原则,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比如位于郑东新区的湿地公园,通过污水净化系统为如意湖进行污水净化,让市民在游赏玩乐的同时,了解真实的净水程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然后,绿地景观本身要生态稳定、能流通畅,能够与城市的结构相统一、关系相和谐,比如城市之林的园内景观与园外道路绿化风格就统一和谐,使公共绿地与城市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主题。

(二)提倡艺术创新,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艺术创新是指将生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用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做指导,用尽可能少的财力、物力,对周围环境尽可能少的干扰来绿化和美化环境,通过景观这一设计表达形式所反映出的创新设计观。比如选择乡土材料来节省维护成本,就像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演绎了关于农耕文化的田园耕读故事;或是对报废的材料进行分类筛选,既能节约材料,又能产生出新的艺术效果,就像德国巴伐利亚州环保部新楼景观设计的主要入口处,设计师利用报废的混凝土预制板,创新出类似于中国山石的园林小品,极具创新意识。(三)重视回归生活,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回归生活是指赋予公共绿地景观以人的属性,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公共绿地景观和人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不仅是对当今人类生活和历程的写照,而且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抑或是一种存在方式。这就要求在对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同时,重视人在景观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公众的实际生活需要,将景观设计与人的生活意象产生联系,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城市归属感,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营造环境良好的空间场所,满足人们观赏、游览、学习、活动、趣味、运动等多功能需要,避免“见物不见人”的情况,提高景观的使用率。

(四)融入中原文化,推动美丽河南建设

将极具荣耀感的中原文化融入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能更好地尊重并延续地方生态特征、历史文化印记和民俗习惯,赋予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征。每个公园都应有独特的文化和鲜明的形象,不然被动的景观往往容易被人遗忘,就如碧沙岗公园,很少人会来到园内的北伐烈士纪念碑去参观悼念。因此,规划者在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设计之初,就应充分了解公园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尽可能地将中原文化转化为人文活动,增强市民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追求,让每个市民都能通过公共绿地景观参与到美丽河南的建设中来。

(五)强调整体体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整体体验是强调市民与自然应该时刻保持着互动关系,它不仅仅包括建设初期参与设计、建设完成与场地互动、设计成果开放评价,还表现为对生态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展示、认知、体验。比如设计师可以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对部分场地留有发展的余地,留待今后的使用者在体验中慢慢完成;或是提供果实采摘、耕作农场、垃圾堆肥等这一特定区域让市民享受亲近自然、体力劳动的快乐;又或者通过景观生态设计,以教育为目的向市民展示自然现象的发展规律、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技术的运用与生态的恢复过程。

(六)促进市民交往,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公共绿地景观还应该兼顾社会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特别是在生活节奏飞快、信息化程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交流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上的交谈,也可以是常见的某些交流活动,如交谊舞、乐团合唱、戏曲演唱、下棋、打牌、亲子活动、健身项目等。因此,设计者应该着重为此类活动提供专属、舒适、互动的场所,增强市民的存在感和归属感[2]。

四、结语

将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融入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是人类发展新时期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改变生存环境的新目标。郑州市应该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人性化、生态化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绿地充分、高效地发挥生态效益和使用功能,倡导人与自然协调有序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晓曦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供给机制 公共经济学 空间资源分配

一、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市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杨保(2006)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公众的场所,是市民可以无拘无束地光顾、自由自在地活动的地方,也是享受城市生活、体认城市风情、彰显城市个性、领略城市魅力之所在”。城市公共空间一方面可以促进不同阶层的人群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宜居品质。同时,公共空间可以有效缓解居住在不同空间层次社会空间人群的之间的对立情绪,无形中消融了城市市民之间的疏离感,降低了社会不安定情绪集中爆发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全社会的和谐稳定资本。

近年来,在我国的公共空间供给中,“私有化、商品化、符号化”的开发模,造成了环境空间品质低下、类型和功能单一、注重形式化的设计而忽略人性化的需求,且城市居民中消费能力越强的人群,越拥有公共空间的优先使用权。很多学者已经开始拷问公共空间是否已经彻底转变为“纯粹的消费场所”,是否已成为城市消费文化的空间载体?公共空间已悄然蜕变为“伪公共空间”。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供给短缺、供给低效率以及供给类型单一化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开发过程中不争的事实。

本文试图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供给机制中的角色定位、及公共空间供给的制度设计,并就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模式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进行评析,为解决当今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供给困境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为城市公共空间有效供给提出政策建议。

二、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

相对于私人空间主要由市场开发主导而言,城市公共空间由于其公益性、正外部性的特点,长期以来由政府主导开发供给,具备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但又不属于纯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准公共物品则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具有不完全的消费上的竞争性和受益上的排他性特征。准公共物品可具体分为拥挤性物品和俱乐部物。由于公共空间本身具有容量极限,达到极限值时,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就具有竞争性,达到具有竞争性的使用水平的这一点称为拥挤点。在拥挤点,容纳或供应一个追加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将大于。街道、广场、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就属于这种拥挤性公共物品。因而城市公共空间不是纯公共产品,而是一种具有拥挤性的准公共物品。空间的使用权限可以通过空间准入管制实现“排他”使用,此种情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即具有了俱乐部物品的属性—消费上非竞争但可排他,即对于俱乐部的全体成员来说是非排他的,但对于非俱乐部成员来说则是排他的,如城市门禁社区内的绿地,需要购买门票进入的主题公园等。准公共物品既可以通过市场来提供,也可以通过政府来提供,还可以通过政府引导促使私人部门自愿提供。

三、城市公共空间供给机制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直接供给公共空间面临的困境

当政府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再分配,参与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时,可以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直接供给。这种资源配置方法的效率条件应该满足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每一个市民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边际贡献之和等于开发公共空间的边际成本,即帕累托最优效率条件。实现这一效率条件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假设条件:

1、理性政府的假设。假设政府能充分了解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类型及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如何通过最优收费政策,即征收无扭曲税来为公共空间的开发融资,从而实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供给。它要求信息在市民与政府之间是对称的。

2、存在一个社会总福利函数。即每个市民对于使用公共空间所取得的效用函数的可加总性。政府通过这个总的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来实现对整个城市空间资源的最优配置。

只有满足上述前提,才能得出政府提供公共空间的效率条件,使政府能够按照各个不同阶层人群的偏好与意愿来收费,以此收益补偿开发公共空间的边际成本,完成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供给,使得城市的空间资源在“私人”与“公共”之间的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局限很难使上述条件得到满足,导致公共空间供给的低效率,这是因为:

1、作为一种空间资源,城市公共空间的正外部性是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的,即可达性降低,外部性减弱。

2、财政收入作为政府进行公共空间建设开发的单一融资手段,取自于政府对市民的征税。公共空间具有建设目的的公益性和福利性,且后期使用权归属于全体市民,如果政府对公共空间的建设开发进行粗放式的管理,开发过程不考虑回收投资成本,则产生一系列问题。此外,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政府的开发行为进行监督,监督角色的缺位也导致了城市公共空间供给的低效率。

(二)政府在公共空间开发中的角色定位

正是由于上述局限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政府直接提供公共空间的条件得不到满足,因此政府在城市公共空间开发中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要使政府在公共空间开发中发挥有效作用,应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

1、如何确定公共空间的供给规模。

2、如何确定政府供给公共空间的范围。

根据以上需要考虑的两方面问题可以看出政府提供的公共空间只能满足大多数普通市民最基本的公共空间需求,即供给“平等进入”型公共空间,而无法满足部分市民对于公共空间的类型和规模存在的超额需求,此时通过市场交易方式供给公共空间来满足这部分超额需求是可行的。

第6篇

人体工程学注重研究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及触觉,心理与空间行为和习性之间的关系,与景观设计的比例尺度,功能气场、道路划分、植物绿化设计等的室外空间与设施的相互作用。人体工程学未来将面向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而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互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和激发兴趣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人体工程学》需要学生有独立自主、创新等精神为目标,亲自测量、验证才能获得科学有效的数据,养成主动思考与反思。课程采用专题研讨、实践教学为教学手段。通过体验式教学,使理论课程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实际设计与生活。

1.1体验式教学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创新、新认识

在高等教育大知识背景的前提下,体验式教学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成长。景观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使学生真切体验、感受与认知相关理论知识,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激发对抽象枯燥的数据理论知识的兴趣。体验式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阶段:亲历阶段即学生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境阶段。形成阶段即学生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检验阶段即学生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概念或观念的阶段。反思阶段即反思已经形成的概念或观念,产生新经验、新认识。景观设计专业注重生态的融合、人文的共鸣、群众需求。在讲授不同人体数据时,要考虑到人体静态与动态功能尺寸,还有一定的使用状态和方式。学生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才能设计真正符合人体工程需求的景观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单一的课堂实训主动性不够,被动学习的情绪明显,由于不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为主动学习设置障碍。因此,授课时应联系学生日常环境,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测量相关数据,主动思考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和景观环境等。

1.2以专题创新研讨教学为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人体工程学》教学采用研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重点章节内容安排专题任务研讨,提出专题设计内容,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对项目进行分析讨论和深入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制作ppt,创造互相学习的机会,阐述设计的理念思路和设计方法,在切磋、研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自主学习环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讨课中提倡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观念,也符合《人体工程学》多元化、人性化的发展,提升学习的能动性与个性体验,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1.3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教学为目的

《人体工程学》是一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在今后实际设计时能有据可循。因此,课程面向实践教学为主要依托。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穿插一些实践课程,以学生常见现实生活现象为题材,让学生走出课堂,讲授不同人体尺寸与相关景观环境设施时,让学生调研本地区不同年龄层人体特征与生活习性,调研300多名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办公与购物环境的消费心理需求等,收集分析大量人体尺寸,得出最佳舒适度,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独立创造,参与合作的快乐,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2结语

第7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and research of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mode is a hot issu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The construction of hierarchical-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is discusse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network teaching, the interactive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design.

关键词: 网络教学平台;工程经济学;分层互动式;教学模式

Key words: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engineering economics;hierarchical-interactive;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24-03

0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世界性热点。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性、多媒体性和交互性,开发新的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网络资源,搭建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实现多元化、互动化、个性化、多层次的自主学习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需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事物,与传统的教学在理论、形式、方法等方面既有相互融合之处,又产生一定冲击。研究在网络教学平台下,如何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辅助作用,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是目前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1 工程经济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工程经济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是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的。兰州交通大学使用由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制开发的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该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包括通用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型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平台、课程教学资源库四个子系统。该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支持课程长期滚动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共享,支持教与学过程跟踪统计,实现教学过程与评价展示相结合。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在线备课工具和网络施教环境,并提供了充分的师生互动功能,突出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极大拓宽了课程教学空间。

这里所说的工程经济学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是指以教师个人为单位建设的针对不同课程、适应不同学期、不同授课对象的网络教学平台[1]。工程经济学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学生在线学习平台、课程创新实验平台、课程考核平台、课程评价平台、交流互动平台、课程资源六个板块。详见图1,工程经济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结构图。

1.1 学生在线学习平台 工程经济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网上多媒体自主学习的环境。该网络教学平台以学生使用的教材为蓝本,提供与教材相对应的课程讲义、PPT课件、讲课视频,以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日历、课程学习要求、课后习题、案例练习等内容。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1.2 课程考核平台 工程经济学课程提供动态在线测试功能。学生完成每一章学习后,可以参加在线考试,学完一个阶段后,也可参加阶段测试,通过多环节、多阶段的测试以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巩固学习知识的目的。教师通过网上批阅可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发现学生不足之处,这样教学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

1.3 创新实验平台 为突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程经济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设置专门的创新实验平台。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两种方式展开: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与创新实验。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是选择一些实际案例如经济评价案例、价值工程应用等对学生的工程经济分析能力、实际应用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经济软件的应用进行综合培养;创新实验则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实际项目案例分析等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工程经济创新能力的更高层次的培养。

1.4 课程评价平台 工程经济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评价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学生对任课老师的评价、学生对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各方面表现的综合评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全方位的动态评价,体现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可量化的如作业完成的数量与质量、在线测试情况、案例分析完成情况等,还包含了学生阶段性表现的评价,如:学生浏览课件的次数与时间,BBS、QQ上有价值信息的数目,课程讨论区提问与参与讨论的情况等,实际项目分析学生积极程度与表现等。

1.5 交流互动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通过学习论坛、电子邮箱、QQ等方式师生之间可进行平等高效的在线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网络教学平台还可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尤其是在需要团队协作的时候。

1.6 课程资源 工程经济学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资源板块主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除了工程经济学课程讲义、PPT课件、教学日历、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外,还包括工程经济分析的实例(如可行性研究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工程经济相关资料等内容。

2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分层互动式教学模式

网络背景下的教学互动是通过以互连网为背景,以计算机网络和媒体技术为工具,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互动环境,除了教学主体间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外,还包括教学主体与网络工具、信息资源和学科知识的互动[2]。

传统的教学互动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互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加上课堂学时有限,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见解的机会并不多,造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不充分,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为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互动功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工程经济学课程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网络教学互动模式。

2.1 网络教学平台与课堂教学的充分结合 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在校的全日制本科生,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取长补短,发挥两类教学模式的优势。工程经济学课程已经采用多媒体技术做成较完善的课件,上课时教师将课件内容显示在屏幕上,并予以讲解,教师可在计算机上或在黑板上随时补充问题的分析、推导等过程。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消化所学知识,预习新知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利用问题讨论、在线答疑或电子邮箱等功能随时向教师寻求帮助,也可以与其他学习者讨论交流,教师则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辅导。

课堂时间很宝贵,上课时教师主要介绍课程的重点内容和核心内容,然后留一些自学内容让学生课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学。比如学习“资金等值计算公式”时,课堂重点讲解“一次支付类型”和“等额支付系列”等值计算公式,将“等差序列”、“等比序列”等值计算公式留为自学内容。在下次上课时,教师可用提问、参与课堂案例分析等形式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

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是非常有效地教学手段,也是教学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内容采取“课上理论教学+网络实践教学”、“课上理论+课上部分实例演示+网络实践教学”、“课上理论和实例结合+网络实践教学”等方式进行互动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构建民主的互动氛围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不再是知识传输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自主学习的积极参与者。网络环境下,教师要及时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识别不同学生的需求,将其能力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工作。教师应着力构建平等、民主、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除了工程经济学专业知识的互动,更要关注在情感、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互动[2],比如,在答疑或作业批改时加入一些“有进步”、“作业很认真”、“考虑很深刻”等评语,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学习的动力会更强。另外在师生互动环节,要重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对于这些评价做出积极回应,若存在工作中的不足,则及时改进;若是学生理解偏差,则给予解释说明。

2.3 利用分层教学模式,实现差异性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3]。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没等老师讲完就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等讲完了才明白怎么回事,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讲完了还没弄明白。教师主要通过作业、案例完成情况、课堂回答等对学生进行鉴别,但由于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存在抄袭现象,使得这种鉴别失效,很难进行有效地差异性教学。

工程经济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阶段性考核等情况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基础扎实、学习积极主动性高、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钻研能力;C层学生基础差、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B层学生介于A和C层次学生之间,学习积极性较高,已经掌握部分基础知识和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通常这部分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根据历年授课情况,A层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1/4,C层学生占到1/6左右,B层学生大概占到一半左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培养方式也不同:鼓励A层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学,课堂讲授为辅,进度快于课堂教学,并且教师引导他们参与创新实验,进行更高层次能力培养;B层次学生在听完课堂精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自行选择网络课程中的相关模块补充学习,当通过网络测试达到上一层次要求时,可随时递进到A层;C层次学生在听完课堂精讲后,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复习与巩固,确保他们掌握基本的工程经济知识与技能,当通过网络测试达到上一层次要求时,可随时递进到B层。

2.4 重视网络教学活动的设计 网络环境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通过网络教学互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现个性化教学,但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网络教学下,学生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比如在理论知识方面每一章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掌握的程度要求;在案例分析方面,学生要掌握的具体技能;社会调查实践的目标、参与者的分工责任、调查报告要求的深度等,避免出现“学生稀里糊涂上网”、“漫无边际讨论”、“网上下载原样照抄”等现象。其次,教师还要重视课程资源的设计。工程经济学的授课对象包括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水利水电、测绘等十多个专业的学生,不同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不同,而工程经济学又是多门学科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如工程经济学涉及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分析、EXCEL、WORD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不具备相关知识。在网络平台建设时就应当加入相应的内容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而且随着学科的发展,工程经济有关的前沿理论研究、应用现状也应适当补充建设。第三,教师还应重视网络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网络教学平台反馈的学生学习情况(如视频点击数量、参与讨论的次数、测试结果)以及学生评价情况,教师要适时、动态地将学生分层,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偏离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阶段性的考核设计不能忽略。阶段性考核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进度在网络平台进行,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会的目的。另外,要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评价,除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核外,还要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资料的整理分析能力、工程经济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切切实实地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3 结束语

网络教学平台为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但工程经济学网络平台的建设不是简简单单的课程资料上传,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授课学生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采取各种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挥网络平台的互动优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网络教学活动可借鉴的成熟经验较少,还需要根据工程经济学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情况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袁宝华.论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嘉兴学院学报,2009(3):126-129.

[2]盛树东,王冬艳,李晶晶,肖望书.网络背景下互动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