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23:13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教育科研是教育行政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
现代教育行政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单凭教育行政人员的各自经验和主观判断,往往不能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实行科学决策,这是国际教育行政管理发展的趋势。回顾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什么时候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尊重教育客观规律,我国教育事业就能健康发展,教育质量就普遍提高;什么时候不尊重教育科研,不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事业就遭受挫折和损失。纵观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无论在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大都是经过教育行政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反复研究、论证或经过试验以后作出的科学决策。实践证明,教育决策离不开教育科研,坚持教育科学决策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这是教育行政领导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和改革实践的理论先导
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探索期。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理论的和实际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提出正确的指导方针和实施办法。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是什么;教育与生产劳动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教育管理体制如何适应经济、政治体制变革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现成的结论,也不能想当然地作出决定,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教育科研,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过程。
三、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途径
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也必须依靠教育科学的进步。目前,我国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和效益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的教育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更有效地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重视教育科研。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出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战略思想,抓科研,促改革,上质量,求效益,出现了一批投资少、质量高、效益好的科研兴教(校)的县、镇、校,也涌现了一批科研型的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事实证明,教育科研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密切联系。教育科研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
那么,如何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
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他们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分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二、使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
有人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
三、学校领导要创设教育科研的氛围
学校领导要向教师介绍科研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定期不定期地请专家搞讲座和指导教师创办科研学术刊物等,使学校的学术研究有声有色、持之以恒。同时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要以制度化的形式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奖励。同时要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获得科研资助联系起来,这样使教师尝到科研成功的喜悦,进而调动其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广大的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转向教育家。
(作者单位吉林省柳河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浅谈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张明侠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承载于一张考卷之中,更重要的在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方面,在语文试卷当中,字、词、句、段、篇的考核均可列入,而独说话方面无法考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极易忽视对学生进行说话方面的训练。即便是认真的老师,也仅限于教材中那星星点点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那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望文而生义:无外乎语言和文字,这里的语言就包括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就是我们平时的说话。
话,人人都会说,但不一定人人都能说得好。凭三寸不烂之舌,成就大事者,古今皆有,苏秦游说六国、诸葛亮舌战群儒均被传为佳话;就是现在的商业谈判桌上、应聘场中,语言的表达也是相当重要的。由此可见,语文课上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那么,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练胆儿
有很多人不是不想说,也不一定说不好,但由于他们胆儿小,不敢说,也就成了闷葫芦了。其实一个人说话的胆量对他的成长是很关键的。因此,在小学生刚入学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练胆儿训练。我们教师除了上课之外,还要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说话、做游戏等,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从而增加他们的胆量。到了高年级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到前面来回答问题,或者早自习让学生到讲台上面讲故事、朗诵诗歌、讲一条新闻等,这样,学生的胆量慢慢就会得到锻炼。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说,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众人面前说,耐心引导学生说,让其说完整,并经常表扬学生说话中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胆量。
二、练表达时的语气
语气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长期的活动过程。可以先从读课文开始,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学生语感能力越强,说话能力就越强。通过朗读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表达时的语气感情,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奠定基础。尤其是对话部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情境,从而把人物对话的语气真实再现,使文本与生活达到统一,用生活体验文本,用文本再现生活,这样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练遣词
这是语文的基础。在语文课上,对文中经典的词语,教师要让学生以替换法感受名家用词之精妙,这对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在表达中用词不准确时,教师可以引导其尝试改一下,也可以引导全班同学讨论,努力使学生表达的意思更精准。此时,可能会耽误一点上课的时间,但对于学生的一生来说,可能是异常精彩的回忆。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课内学会理解词句的方法,掌握更丰富的遣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让学生运用背诵、摘抄等方式,不断积累和丰富语言。
四、练条理
语文教材的说话课中,对练条理要求是很明确的。只要我们教师认真上好这些说话课,就会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在专门的说话课上,话题的选择是相当关键的,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要恰当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进行。这样,学生才有话说,愿意说。为了让学生说话有条理,可以培养先想后说的能力,写好说话提纲,言之有序。在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简单复述或创造性地叙述,说给老师、同学、家长听,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复述,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及说话的条理性。
五、练思维
现实说话中,人的反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思维的敏捷度是说话办事、辩论胜负的关键。这方面主要包括说话人能否快速感受环境的利弊、能否快速察觉听者的心理、表情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多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其在情境之中去说话,之后要结合自评、互评查找优点和不足,以利提高;教师还可以组织辩论方面的说话训练方式等,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对小学生来说,要求不必太高,要让其不断感受到进步与提高即可。我们在教学时,要经常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平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敏捷度更灵活。
六、学会倾听
倾听好像与说话没什么关系,但却是说话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首先是听时的礼貌,不论听谁说话,认真倾听是对说话者的尊重;其次是听时的感知,只有认真听,才能知道别人要表达的意思,也才能有针对性地思考或回答;第三,认真倾听,也是向别人学习的过程,听一听别人是怎么说话的,优点自然吸取过来,缺点可以警醒自己。这方面的训练主要在于教师平时的要求、引导和以身作则。
关键词:教育科研;学校;教师;重要性
要科学全面地理解教育科研的深刻内涵,须理解“科学理论”主要是指原理和现代教育理论;“教育问题”是指教育领域客观存在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种种矛盾和疑难;“科学方法”指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教育科研目的”是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科研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教育科研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一种脑力劳动,需要发挥教师创造性的思维,教育科研的对象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目的是着眼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途径是教师经常性的反思和总结,过程是实施有效的分享与合作。
1.开展教育科研之必要
古希腊伟大的力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学校发展、教师产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支点就是教育科研。“有识者重视教育科研,有志者开展教育科研,有为者得益于教育科研”。[1]
1.1教育形势发展之所需
首先,世界教育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国际呈现出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人生学习化的鲜明特征。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已来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其次,中国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的中国教育还面临着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两基”的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优质发展、教育和谐发展、减负增效、德育有效性、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上学难”到“上好学”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教学形式、学习方式、阅读方式、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基本上形成了“处处是学习之地,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2]的格局。第三,学校和课堂发生了深刻变化。第四,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都比以往任何时候多。由上可知:教育的外延大大扩展了,其内涵更加丰富了,目的更加明确了,功能更加增强了。而教育观最大的变化是“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思想的确立。教书育人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和研究,了解世界和中国教育发展变化和形式,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才能做好教育教学的工作。
1.2 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所需
学校发展有三件法宝:一是抓风气,二是抓规矩,三是抓科研。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学校只有教育科研为先导,才能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才能办出特色和水平,也才能可持续发展”。[3]一个课题可以成就一所学校,教育科研能给学校带来教育的春天。一所学校如果不搞教育科研,那是上不了档次的,也是办不出特色的。有人说,不搞教育科研的学校是不完善的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
1.3 教师专业发展之所需
教师发展研究,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在的行动。教师就在教育研究的现场,教师就是最佳的研究者。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生命质量的一种手段,应该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没有科研传统的教师,工作常常是机械和重复的。作家梁遇春曾写文章嘲弄说,很多教师就像是知识的贩卖店,一本讲义用十几年,就那么点知识贩卖了一遍又一遍。不做科研,不研究学生,每天疲于奔命,没有创新的教师确实只是知识贩卖店里面无表情、枯燥乏味的伙计。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工作繁重、重复、机械。毫无乐趣可言,这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是生命的异化。我们教师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怎么摆脱这种困境,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科研是一剂良药,科研可以使我们不断创新,使我们乐在其中,使我们提高生命的质量。
考察任何一位优秀教师、名师以及教育家,我们都会看到,科研在教育实践、教育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科研丰富了他们的内涵,是科研改善了他们的行走方式,是研究优化了他们的生命状态,是研究是他们不断走上了事业的高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根本接近于科学研究的”。教育家鲍林也说:“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不是生活中缺少科研内容,常常是我们自己缺乏发现科研内容的能力”。研究是生命的支柱,我现在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我研究探索的结果。我研究教书,创立了语文课堂教学‘六步教学法’,交给学生若干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我研究育人,构建了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我研究管理,创立了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经验;我研究人生,构建了一整套享受人生快乐的学说”。钱伟长校长也叮嘱教师:“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师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所以,有教师说,不进行教育科研的教师,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教师有三项职责:教书、育人、科研。其中,教书是中心,育人是目标,科研是基础。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问题,扬长避短、改进工作,实现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2.教育科研的力量——结束语
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专业成长最便捷的一条途径。教育科研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所学校要发展,首先得确立发展思路,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效果活校、品牌亮校、文化润校。法律法规是学校发展的基本底线,师资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民主是学校管理的一大法宝,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特色是学校发展的代名词,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强调动力,品牌是学校发展的形象代言,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灵魂。学校要想办好,办出品牌特色,必须重视教育科研。教育改革,科研先行;学校发展,科研引领;教师成长,科研伴随;学生成才,科研指导。教育与科研紧密相连。教学与研究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反思与研究是教师的一种专业的生活发式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有了教师的成长发展,才会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科研是教师的成才之路,让学校教育科研亲近每个教师。(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国平.做课题并不难[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教育科研的作用与功能日益凸显,部分教师开始意识到提升自身科研素养与能力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参与和投身教育教学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不够强。
当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县级和农村中小学),他们的教学工作也许能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他们在学生的眼里是一位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大家欢迎的好老师。但是这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却十年甚至几十年也没有一两篇属于自己的科研论文或一两项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他们不能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不能把自己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长此以往一定是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的。
二、教育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能力就是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它是指研究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
(一)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科研能力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教育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中小学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科研能力,才有可能面对新情况、新要求,创新和探索教育方法,迎接挑战,实现超越。
在贯彻《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们日益感到教师自身素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对课程内涵做出了新的阐述,而且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在关注“育人”的同时更应关注“育已”。单纯地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职业,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传递者的层面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由职业化转向专业化。走专业化的道路就要求教师成为教育实践行为的研究者,把教师工作定位为“教学、科研双肩挑”的专业岗位因而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十分必要的。中小学教师是当前义务教育的基本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中,教师历来以“知识多来立身”,然而当今社会知识的快速陈旧使教师的知识容量越来越小,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信息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许多知识来自于媒体、社会和家庭,教师给孩子的知识在孩子知识总量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少。此外,学生家长学历的不断提高、周围高学历群体的不断扩大,这些都对教师岗位形成巨大冲击。这就是说老师不能也不可能再以“知识多”来立身。所有这些改变,都要求教师必须改变现有状态,以一种崭新的角色让社会认可,让学生接受。教育科研就成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教育科研足以让教师以全新职业形象出现在家长、学生面前。
(二)教师专业发展也要求教师具有科研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对教育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是教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也使更多的教师成长成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是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只有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才能在实践中具有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查的意向;才能不断地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质疑和探讨,并将其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才能不断地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信念与技能,愿意与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一道讨论其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
三、培养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范畴之中的研究,其科学性突出体现在自始至终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以不发生可以预见的对学生健康发展的损害为最高要求。对于中小学任课教师而言,科研得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来开展。教师们每学期教学、进修、各种检查评比活动被学校安排得比较满,在时间上也不允许做太深入的研究。对于还要兼管班级工作的班主任而言更是如此,全身心投入科研的时间少之又少。中小学教师们的科研活动,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边工作、边学习、边反省、边调整,时断时续的状态。这种科研状态,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研究生们所做的研究又有着近乎本质的不同,我们可以暂称其为“准科研”状态,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确立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的思路
教学具有特殊性,教师面对的是具有思想的学生,有思想必然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必然就存在是什么,为什么的疑问,也就推动了教与学的不断深入。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问题的解决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灵活性和创新性。课堂教学环境不仅为教书育人创设了一个恒常的实践平台,而且以每日原始的、鲜活的素材触发教师的思考,形成科研的问题和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道路。如何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再生性的课堂(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下,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提高新的能力)就要靠科研的推动中小学科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于改进、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很多研究问题或项目都应来自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是将教育与研究搞成两张皮,而是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研究。这些问题或项目得到解决,将会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二)提高科研兴趣,保持持久的研究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是一切的良师益友。只有对教育科研充满兴趣,有较高的热情,才能拥有持久的动力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因此,中小学教师要弄明白为什么做科研,只有明确了科研对促进教学和个人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科研的质量和效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在谈到科研成功应具备的要素时提出:“科学研究需要真正的动力。[2] ”好奇心、难题和挑战带来的吸引力、取得突破后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人痴迷、执著、甘愿放弃常人享受的乐趣,充满激情地持续奋斗十几年。有了这种动力,所选择的项目一定是自己喜欢做的事,也会从中得到很大乐趣。把获奖作为目标,为考核而写SCI论文等等,都是缺乏科研真正动力的表现,不可能长期勤奋、百折不挠,因而也不会有大的作为。“严谨、细致、勤奋、有责任心,耐受常人不能耐受的寂寞和艰苦,这些都是科研应具备的素质和境界。 [3] ”
(三)坚持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增强才干
中小学教师要自我提高科研能力,就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坚持不断地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自我增长才干。教育研究反思的方法,从时序上说,有研前、研中、研后反思。研前反思,就是在确立项目之前,对自己的教学积累、教研特长、教研条件进行审视,以确立研究的方向,使自己的研究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动的反思。研中反思,就是对研究的各个环节,如制定计划、实验操作、阶段工作等等环节进行及时、自动的审视和考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研究过程中的偏差的反思,这种反思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率。研后反思可以直观、具体、理性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实践经验化,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反思的属性上说,反思方法又有批判性反思、战略性反思、检验性反思等等。批判性反思,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特别是从反面对自己的研究行为审视的反思。总之,反思是增强教师研究能力、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它的局限性。教师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够在自我提高研究能力上取得好效果。
(四)博采众长,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
研究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研究者在研究能力方面达到成熟的标志。研究风格主要体现在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上,对初入科研领域的年轻教师来说,要形成自己的研究特点,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现有条件以及当前、当地要解决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力争自己在某个方面有深入独到的研究,使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教学和教研形成风格,建立自己的模式,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如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某一学科的教学方面,某一课型的运用方面形成自己的“教”、“研”风格。另一方面就是在研究方法上有自己运用得比较娴熟的研究方法,擅长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如研究法、比较法、历史法、预测法、统计法、内容分析法等等,根据自己的实际,通过长期的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
四、结束语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新课标;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28-01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小学阶段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内容上虽然没有一定的体系化标准,可是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对自我、对自然、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它的课程目标对具体的活动主题以及开展的活动项目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给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文章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新课标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
一、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因而,要科学制定劳动与技术的总目标以及开展各种活动项目的课程目标。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爱好、兴趣、需要和动机,以及孩子的年龄特征,制定开展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各类目标。比如,教学“快乐的纸贴画”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完成一幅有生活情境的剪贴画,但学生对此类教学设计没有接触过,所以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请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你们准备这幅画以什么为主题?先命名。(2)画中会有什么?它们的位置分别在哪里?(3)在小组内,每个同学怎么分工?三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快进入了合作学习的状态。各人发挥所长,在组长的协调下进行了分工,贴、画、剪,忙得不亦乐乎。但总有几个学生没有听从安排,以自我为中心,拖慢小组进程,甚至进行不下去。这时,教师就要教会小组长起好协调、指导的作用。教导学生向同伴学习应成为教学过程的本身,贯穿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之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制定劳动与技术课程各类目标的基本依据。现在社会发展非常迅速,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具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此,学校的课程要有利于合作意识、民主意识与环保意识、创新思维意识等的培养。这些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我们孩子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育目标要具体体现这些基本要求。
三、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的学科不断产生,学科门类日益趋向精细化,同时各学科门类之间的综合性不断加强,需要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各类目标,需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1)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性。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创新性、反思性、研究性、发展性的实践。学生通过一定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亲自参与与思考,更加深刻地了解自然与社会,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2)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学生走出书本,走向自然与社会,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实践研究、综合探究、合作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发现,是学生知识与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不可把学生再次捆绑在书本中进行教学,否则与新课标的理念是不一致的。(3)劳动与技术课程真实地体现了学生是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积极主动地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视野得以开阔,知识得以丰富,个性得以发展。(4)劳动与技术课程根本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让他们认识社会,感受生活,为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四、课堂教学的需要
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所以,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知识的实际应用、实践的发展史或是知识的产生过程方面组织学习,归纳原理或概念,使学生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要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作出积极响应,从而让学生适应社会及科技的发展。
五、结束语
劳动创造财富,也使人精神振奋。为给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劳动与技术课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基础学科。新课标体现了课程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劳动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反映了素质教育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技术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志敏.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2(03).
[2]王贵春,沈月飞.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有效合作学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3).
[3]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科学教学;语言;重要性
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也是老师完成职责的基本手段。教师的语言很重要,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好坏。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语言上进行修炼,在课堂上把教授知识变得不再枯燥,而是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在享受中学习。
一、在科学教学中语言一定要严谨、科学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运用语言时一定要体现科学性、逻辑性,准确严密地讲解定律、规律。例如,我曾经在化学课时请一个学生回答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学生回答:“把澄清石灰水倒入二氧化碳中变浑浊了就说明此瓶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当时我听后直接答复“正确”。其实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是正确的,只是检验的具体方法不准确,应该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当时我并没有及时地纠正,导致作业中很多学生都写了这样的方法,虽然后来我想尽办法去纠正,但还是事倍功半,后悔莫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先是模仿,他们不仅跟老师学习文化知识,也跟老师学习语言。若教师语言规范,潜移默化地,学生也便能讲规范化语言;反之,教师语言不规范,则会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学了不规范的语言尚不自知,在一般的答题中往往会吃亏。
二、在科学教学中需要启迪性的语言
科学教学都是前人所发现、总结的知识,但是在学习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并不是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也能像前人一样发现这些规律,而语言就是这些环节的最好连接点。比如笔者曾听本校陈老师的一堂讲授《土壤》的课,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发现植物有保护土壤的作用。虽然这个作用学生用生活经验都能总结个大概。但陈老师设计了探究实验环节。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
学生1:“可以准备两个有土壤的盆,一个种上植物,然后对它们浇水,看它们留下来的水的情况。”
陈老师:“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
学生2:“土量应该一样。”
陈老师:“很好这样有对比性。但是两个盆不是很好观察,我们用两个盘。每个盘各放上一半的土壤,另一个种上草皮。然后对其浇水。盘的放置有没有要求呢?”
学生3:“要斜放。”
陈老师:“那么一个角度大一点一个小一点,可以吗?”
学生4:“不行,应该一样。否则水流冲刷下来的速度不同。”
陈老师用两个一样高的木块垫在盘子下。“现在要准备实验。那么能不能一个毛毛细雨,一个滂沱大雨呢?”
学生(一起):“不行,要一样的,否则水量就不能比较了。”
到这里学生已经全部参与了,虽然有点七嘴八舌的,但大家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都按捺不住要把实验设计得完美些,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性陈老师调控得非常得当。陈老师准备了两个烧杯盛有相同的水量并倒入洒水壶中,“能下雨了吗,还需要什么注意点吗?”学生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会儿,突然有个学生提出来说“下雨的高度要一样,否则到地上的速度不同。”“哇!”学生用很佩服的眼光看着这个同学。最后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来进行实验,非常成功,冲刷后流出来的水有植物的带有很多的泥土,而有草皮的则比较干净。完成了实验学生也很开心。
三、在科学教学中一定要有贴近生活的语言
科学就是在生活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所以学习要从生活出发,老师的教授也应贴近生活。中央教科所郁波教授指出,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过程遵循“熟悉事物—小观念—大观念—更大的观念—理论和原理”的顺序,这个过程不能反向而行。我们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一步一步地拓展他们的观念,而不要不假思索地跑到他们经验的前面。
四、在科学教学中一定要有形象、生动和趣味的语言
我一向很欣赏语言幽默的老师,觉得他们的课堂是在一片看似轻松和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地将知识传授了。可是现在我成为老师,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可以做到幽默,这是一种性格,或是长期积累的一种品质、一种素养。适当地运用形象、生动和趣味的语言,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丰富的语言会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从而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带给老师自己愉悦的心情。
参考文献:
[1]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丛书·教学语言运用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
一、 精确性和逻辑性
课堂语言的精确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准确的判断。做到惜字如金、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这样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彻 的正确认识。不能用自己生造的词句或地方方言来表达概念、性质、定理等。例如“切线”和“切线长”、“角对应相等”和“对应角相等”“三角形一边的中线”和“三角形一边上的中垂线”。这类语言就缺乏准确性,这些不科学的说法很可能使学生产生误解,甚至造成错误。数学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数学的真谛。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言之有据、有因有果、全面周密、符合客观规律。如学生学完正方体后问老师,正方体是长方体吗?老师是这样回答:“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一切特征,所以正方体是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样回答有根有据,理由充分,逻辑性强。又如有的老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视了“同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这是理由不充分,语言不严密,缺乏逻辑性.
二、 启发性和教育性
启发性的语言是开拓思想,激活思维的重要因数。正如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叙述,好教师的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当学生的学习精力保持的情况下,应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任意三角形”一节时,开场白是:“你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又如教师在讲游戏“找朋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有一个数据“第三列”需要知道什么信息,才能确定好朋友的位置?如果知道“第二排”你能确定好朋友的位置吗? 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开拓思想,激发思维,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积极思考、认真地讨论。只有通过启发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教育性的教学语言是学生良好的思想形成的关键。如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教育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将来担任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打下基础。
三、 形象性和趣味性
形象性语言是增强直观以形动人,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形象化、具体化深奥的 知识明朗化。教师面对的是一些社会阅历不深,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他们极缺乏对事物的直接认识。因此,教师课堂语言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 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如:教学“有理数的 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 为正数,黑色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没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运用实物教学,将长方体的6个面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还有12条棱,分为3组,每组4条棱长相等的概念。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风趣和幽默含蓄,可以使学生在欢娱中获得知识,得到启迪。如我在讲授“线段的黄金分割”时介绍了人体有许多黄金分割的例子。如人的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而膝盖又是人体肚脐以下部分体长的黄金分割点。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四、 情感性和审美性
“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母”情感性是艺术的内隐特征。数学教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作为一门艺术,则主要运用情感,以情感人。首先,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和交融的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课堂教学语言必须融进美的创造和追求,才能达到艺术境界。数学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内在之美。比如:几何图形的对称、和谐的形象之美,直线给人的豪放爽直之美,勾股数给人的奇妙数据之美,几何证明的简洁明快,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无处不体现数学的美。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验这些美,使数学课堂充满美的气息,让学生身心得到美的熏陶。
五、 态势语言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