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22 09:23:12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

第1篇

    1大学生患病后的心理特点

    众所周知,生病是人生每个阶段都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每当人们患病的时候,身体不适会随之带来情绪与心理上的明显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大学生患病后的心理同题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大学生患病后产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及其护理对策。大学生患病后的心理特点,笔者以为,大致包括如下四方面。

    1.1无助感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对有兴趣的事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情绪具有波动性较大的特点这种特点使他们在患病后,会产生依赖他人和希望受到保护的心理。但是我们知道,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独生子女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日益增多,这些平时受到父母百般呵护的孩子,已经很难从老师那儿得到特别的关爱和照顾。因而,疾病一旦发生在他们身上,由于缺乏心理准备,他们往往会变得情感脆弱,产生无助、紧张等不良反应,并具有强烈的不安感,对疼痛反应的敏感性增强,表现为怕打针、怕输液。据笔者观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新生入学之后的体检复查期间和学期末考试前夕。前者由于本人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害怕被退学或因担心经济负担等原因引起;后者是由于学习紧张,压力过大造成。这两种情况说明,大学生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太成熟。

    1.2恐惧感大学生习惯于集体生活.患病之后,由于不能像平时一样与同学一起生活、学习,加之父母家人不在身边,他们往往会感到孤独、寂寞、抑郁、焦虑、恐惧。这种情况在女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低、中年级学生中较为普遍。近年来,由于竞争激烈、学习紧张,加之就业形势严峻以及社会、环境、家庭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忧郁、多疑、敏感的大学生患者逐渐增多。引起这种心理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是因担心治疗无效或者害怕出现治疗意外,有些是因治病心切、期望药到病除、有些则与个人气质、生理病变以及父母养育方式、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猜疑病情、情绪低落、哭泣、睡眠及食欲减退等。有时会因为某些药物具有怪味而拒绝服用,或者在服用后产生恶心、呕吐,反酸等不良反应。

    1.3敌对情绪大学生一般都习惯于“宿舍一教室一饭厅” 三点一线的生活,但生病来到医院后,他们因身本不适而情绪不佳,容易愤怒和烦躁,有的甚至谩骂医务人员,对学校的预防措施表现出极为不满等敌对情绪。

    1.4过激行为当今大学生恋爱已是高校校园里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由于他们还没有走向社会,年纪轻、阅历浅、思想不定形,加上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较为任性,在家娇生惯养,又没有受过挫折,一旦遇到意外或伤害,如患病、失恋等等,他们就会想不开,从而产生自杀等过激行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为差异辱、自责、轻生,甚至觉得无地自容,悲观厌世。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在治疗过程中不与医护人员配合.或者拒绝用药,或者哭泣、发呆。

    2护理对策

    2.1无助感对此心理特点,医护人员要耐心地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例如说明体检复查的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而不是要将患有某种疾病的同学辞退等等,或者主动帮助患者分析病情,认识疾病,消除他们的疑虑,还可以教给他们一些进行自我松弛训练的方法。医护人员尤其要懂得,大学生患病之后的心理较为脆弱,因而临床不要谈论某种病情的严重性,更不能夸大病情。以避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由此造成大学生患者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不良心理反应。另外,护理工作者应当主动、热情、耐心。劝慰与说服要注意态度,语言要温和,能给人以温暖和鼓励。以增强大学生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恐惧感大学生患者的恐惧感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即是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的所谓安全需要心理。由于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情感细腻,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引起他们的特别注意,具有较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因此,医护人员首先应注意行为举止优雅和操作技术娴熟,这样就容易赢得他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在治疗过程中,护士的动作要轻柔、言语要温和、态度要和蔼,要注意与大学生患者进行交谈,倾听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疏导心中的焦虑和恐惧,排除其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及不良心理刺激。对于有些大学生患者的过分担心.医护人员要给予充分理解,而且要耐心的解释,不能因忙于他事而敷衍塞责,更不能以“找岔”视之。对于性格有缺陷的大学生患者,护士应当以宽容的态度地去对待。尽可能地给予帮助。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随意训斥。

    2.3敌对情绪针对大学生患者的敌对情绪心理特点,医护人员首先应转变医疗服务观念,应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转变。具体的护理方法应以宣泄、疏导为主,鼓励患者尽情诉说。对抑郁情绪严重者,需以安慰鼓励为主。对敌对、愤怒情绪明显者,宜采用忍让、宽容的态度,一般不予计较,待其心情平静后再进行劝说、疏导。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嫉妒心理;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10-1

一、案例介绍

洋洋,一个刚满九岁的小女孩,上学期从外地转入我们班,她成绩优异,善于表现自己,喜欢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收入较高,家庭条件较优越,又是家中的独苗,爷爷奶奶都围着她一个人转,再加上这孩子天资聪颖,家人更是十分溺爱。在学校,教师器重她,同学崇拜她。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洋洋经常会因为其他同学多得一朵小红花或受到老师的表扬而闷闷不乐,看到别人衣服漂亮她也不高兴,甚至有时还会故意找别人的不是。洋洋的这些表现是典型的嫉妒心理。

二、案例分析

(一)自身原因

洋洋由于年龄小,知识较少,认知水平较低,喜欢表现自己,而自我控制能力又不足。在生活和学习中,她因自身条件比较优越,在心理上认为比其他同龄孩子高一等,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当看到别的同学得到表扬或超过自己时,内心就会一时失衡,但又不能理性的对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便产生了嫉妒。

(二)家庭因素

洋洋在家庭中是“小公主”,是一个家庭的核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着她转,家人总是尽最大的限度满足她的各种要求。在学校里虽然教师器重她,同学崇拜她,但是她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她只是一个大集体中的普通一员,也就失去了特殊地位。在这样的心理变化下,孩子容易产生了一种包含着厌恶与羡慕、恼怒与怨恨、猜疑与失望、自惭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也就是妒忌。

(三)学校和社会因素

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教师过分强调分数,在班级中按分数排队,把学生的“升降进退”与其他同学对比,使学生感到其他同学对自己是一种威胁。某些家长在生活上一味攀比,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嫉妒心理。

三、辅导过程

(一)帮助家长建立正确教育观

1.提示家长要当好榜样,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活在充满妒忌家庭的孩子,也往往嫉妒心较强。因而作为家长须留意自己的言行,家庭成员之间不能相互猜疑或当着孩子的面去议论别人、贬低别人,对邻里、同事等人取得成绩和财富时更不能横加指责,甚至恶语中伤。

2.建议家长要客观正确地评价孩子。

告诉家长不能因疼爱和喜欢就对孩子过分赞赏;也不能因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不如别人,就经常埋怨、指责孩子,而应当帮助孩子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当孩子犯错时,也不能大发雷霆,而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教育孩子勇于改错。

3.教给家长要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

当孩子嫉妒心发作时要安静地倾听她的诉说。她也许会描绘说,她正体验着强烈的不快,而这种情绪的起因是一名好朋友新近有了一辆新的玩具小火车。此时,你最好不要劝慰说:“我给你买一辆更好看的。”因为,这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可能诱发孩子更大的贪欲或攀比。其实,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向亲人将自己的不安和烦躁和盘托出,希望有人能倾听其倾诉,并进而理解、体谅。待你听完她也许是语无伦次的诉说后,你不必加以评论,相反可以轻松地说:“呀,我还以为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哩!”要知道,你的轻松和微笑,可以有效地使孩子控制住自己的妒嫉心态,强烈的负面情绪即可能渐渐隐退。

(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竞争观

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

鉴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我组织了《向嫉妒说“不”》的主题班会,以周瑜和诸葛亮、韩非子和李斯、庞涓和孙膑的故事为例,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周培源和高士奇的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又组织学生摘录关于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孩子的心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2.培养孩子宽阔的胸怀。

心胸狭窄、气量小、容不得别人是妒忌者的主要特点。对有这些心理特点的学生,我们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优良心理品质,驱逐私心杂念,提高自身水平,宽以待人,从心底把对方当朋友。所以紧接着我又组织开展了《我为你喝彩》、《你是我们的骄傲》等主题中队活动。在活动中我有意让洋洋等一些特殊角色发言,有针对性地培养她宽以待人的品质。

3.教育学生学会心理位移。

一次学校组织的作文竞赛后,洋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和同学为她高兴,她自己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这时我和她进行了一次单独谈话:你取得了好成绩、得到了表扬,老师很高兴,你也很高兴,如果别的同学对你不满或者怨恨,你心中会有什么感受?并适时引导她认识:如果其他同学取得了成绩,也是为班级、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们应为他们骄傲,并且向他们学习。

第3篇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据中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即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离异家庭子女。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现象。这种现象,随着离婚率的提高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问题的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出抑郁、孤僻、自闭等心理特征和不专注学业、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行为特点。离异再婚家庭的孩子可能问题更严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我国,离婚成为一个社会不容忽视的特殊问题,夫妻离婚,不仅会造成彼此心理创伤,而且对孩子身心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极其严重且十会广泛,不仅会遏制孩子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而且会导致孩子精神异常甚至心理变态。

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表面上的,实质上反映的是家庭父母的关系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研究父母离异对子女造成的严重的心理伤害以及给孩子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并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把握他们思想上的热点和盲点。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引导他们注重心理问题的自我矫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通过对各个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辅导和研究,从而发现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积累辅导此类学生的经验。

二、课题的内涵界定

离异家庭学生的界定,所谓“离异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和其他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离异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与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就是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离异后,使孩子失去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在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成长关键时期,不能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孩子处于父母婚姻危机中,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感受,给他们安全感,是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界定,离异再婚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离异后又与他人结婚且与子女共同生活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在校学习的就是离异再婚家庭学生。

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以及他们的自身的生活经历,都使他们具有不同于普通孩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合作意识差,不乐于也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冲动易怒,闯祸打架;行为散漫,我行我素,不原受人管束;个性内向,不合群。

离异再婚家庭子女由于父亲或母亲再婚,情况更为复杂,子女与后父或后母关系处理不好,问题可能会更多。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1、全面了解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及家庭情况

(1)进行家访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成员、父母离婚的原因、家庭背景、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父母再婚的情况等等。

(2)和离异家庭学生谈心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何种心理问题,如果是再婚家庭的孩子往往经历过父母离异之前的争吵、打骂,孩子目堵这些情景一般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而对父或母的再婚,孩子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孩子的想法很少有人顾及,孩子又不得不置身于新的家庭环境,有的甚至生活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夹缝中,这让很多孩子都无所适从。

多数再婚家庭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甚至拳脚相加。有的由于父母离异或再婚,孩子由祖辈抚养,对孩子缺乏严格要求和督促,溺爱放纵,而造成孩子任性好强等。有的孩子虽跟着父或母生活,但由于父或母的再婚,孩子在新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性格扭曲,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多疑,自以为是,如果不及时做好家庭工作,孩子就会走上邪路。

因此,通过谈心,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看法、观点,显得十分重要。

(3)向班主任老师里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

要对离异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可以进行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离异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学生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

2、离异再婚家庭学生问题原因调查与分析

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离异家庭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父母教育知识的残缺,教育子女的失误,不良的生活习惯,缺少父母的关爱等。造成离异家庭学生惯于欺骗撒谎,过分敏感,情绪变化无常,容易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性格特别孤僻、怯弱、冷漠,有悲观厌世的倾向,尤其是这些孩子都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较强的保护与防范意识,对老师的教育批评往往有抵触对立情绪。

3、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付诸实践

(1)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利用积极的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方法:心理测验、会谈、

过程:1)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2)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咨询过程中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时,一面倾听,一面给予同感的反应。鼓励学生将无助、焦虑和痛苦的心情宣泄出来,以释放积郁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同时,适当运用“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在咨询过程中,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鼓励性的话语,形成尊重、接纳、关怀的良好氛围,使得学生的身体和情绪放松下来,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为后来的咨询打好基础,当学生问及能否治好时,给予非常肯定的回答,给予学生治疗的信心

第二阶段:

目标: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和家庭疗法等,运用认知重建技术改变学生对社会、他人和恋爱观的不合理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有利于其正确、合理认知的良好行为方式。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家庭治疗等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过程: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合理情绪疗法是对特定的不合理的认知的矫正,挑战它们的有效性,通过认知重构技术,重新形成李某的更具适应性的态度。

绘画疗法: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构图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个体信息。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绘画应用的是投射技术,绘画的语言丰富、内涵清晰。

通过绘画疗法,了解李某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然后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发泄。

家庭疗法:家庭疗法一般是治疗者与当事人及其家庭中主要成员一起进行谈话、示范或讨论。家庭是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着各成员的心身健康,而且也影响着他们所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安宁。建议离异学生的父母在每周的周六,父母双方都放下所有的工作,辞掉所有的应酬,陪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加强心灵沟通。

第三阶段:

目标: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和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综合所有资料,结合咨询目标和实施方案,与离异家庭学生一起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制定行为改变计划;

(2)指出继续努力方向,建议继续保持咨询关系,2个月后联系汇报

(2)做好离异家庭的父母工作

(3)强化班集体的作用,增进人际交往

(4)学会自我调节,唤起对生活的热爱。,

离异家庭的孩子也需要亲情,但教师不能替代父母,所以,当他们面对困境时,教师要“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增强自信。在关爱和帮助的同时,所有教师都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确实存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认真研究诱发原因,有针对性进行辅导、矫正。否则,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再矫正就费时费劲。教育好离异家庭的学生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离异家庭学生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使这些受过心灵伤害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脸上重新绽开灿烂的笑容,使他们与正常家庭学生一样拥有一片蔚蓝的、晴朗的天空!

三、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调兵山市第七小学离异家庭学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访谈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家访,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从而总结一些个案特质。

2、探究法。

探索离异家庭学生代表性的个案,从而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个案特点。

3、调查研究法。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家庭、社会背景,分析和发现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

4、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个案的研究,从而得出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四、研究实施步骤

1、2016年4月----2016年7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进行调查研究;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4)建立研究制度。

2、2016年8月----2019年7月 :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召开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实施方案。

(2)对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

(3)开展系列课题研讨活动,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4)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5)调整修订课题实施方案,深化课题研究。

3、2019年9月----2019年12月: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学生成长个案等。 

(2)召开总结交流大会,申请课题结题。

(3)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多种形式交流。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组研究成员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素养,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科研研究中。

2、主研人员在学生心理问题方面中已有一定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

3、申报的课题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并保证充足的时间研究。

4、学校给予本课题以充足的研究经费。

六、成果形式

1、研究制度的建立;

2、学生成长个案;

3、优秀研究个案、分析报告、案例等;

4、教师的论文、专著;

第4篇

1大学生患病后的心理特点

众所周知,生病是人生每个阶段都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每当人们患病的时候,身体不适会随之带来情绪与心理上的明显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大学生患病后的心理同题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大学生患病后产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及其护理对策。大学生患病后的心理特点,笔者以为,大致包括如下四方面。

1.1无助感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对有兴趣的事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情绪具有波动性较大的特点这种特点使他们在患病后,会产生依赖他人和希望受到保护的心理。但是我们知道,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独生子女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日益增多,这些平时受到父母百般呵护的孩子,已经很难从老师那儿得到特别的关爱和照顾。因而,疾病一旦发生在他们身上,由于缺乏心理准备,他们往往会变得情感脆弱,产生无助、紧张等不良反应,并具有强烈的不安感,对疼痛反应的敏感性增强,表现为怕打针、怕输液。据笔者观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新生入学之后的体检复查期间和学期末考试前夕。前者由于本人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害怕被退学或因担心经济负担等原因引起;后者是由于学习紧张,压力过大造成。这两种情况说明,大学生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太成熟。

1.2恐惧感大学生习惯于集体生活.患病之后,由于不能像平时一样与同学一起生活、学习,加之父母家人不在身边,他们往往会感到孤独、寂寞、抑郁、焦虑、恐惧。这种情况在女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低、中年级学生中较为普遍。近年来,由于竞争激烈、学习紧张,加之就业形势严峻以及社会、环境、家庭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忧郁、多疑、敏感的大学生患者逐渐增多。引起这种心理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是因担心治疗无效或者害怕出现治疗意外,有些是因治病心切、期望药到病除、有些则与个人气质、生理病变以及父母养育方式、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猜疑病情、情绪低落、哭泣、睡眠及食欲减退等。有时会因为某些药物具有怪味而拒绝服用,或者在服用后产生恶心、呕吐,反酸等不良反应。

1.3敌对情绪大学生一般都习惯于“宿舍一教室一饭厅”三点一线的生活,但生病来到医院后,他们因身本不适而情绪不佳,容易愤怒和烦躁,有的甚至谩骂医务人员,对学校的预防措施表现出极为不满等敌对情绪。

1.4过激行为当今大学生恋爱已是高校校园里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由于他们还没有走向社会,年纪轻、阅历浅、思想不定形,加上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较为任性,在家娇生惯养,又没有受过挫折,一旦遇到意外或伤害,如患病、失恋等等,他们就会想不开,从而产生自杀等过激行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为差异辱、自责、轻生,甚至觉得无地自容,悲观厌世。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在治疗过程中不与医护人员配合.或者拒绝用药,或者哭泣、发呆。

2护理对策

2.1无助感对此心理特点,医护人员要耐心地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例如说明体检复查的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而不是要将患有某种疾病的同学辞退等等,或者主动帮助患者分析病情,认识疾病,消除他们的疑虑,还可以教给他们一些进行自我松弛训练的方法。医护人员尤其要懂得,大学生患病之后的心理较为脆弱,因而临床不要谈论某种病情的严重性,更不能夸大病情。以避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由此造成大学生患者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不良心理反应。另外,护理工作者应当主动、热情、耐心。劝慰与说服要注意态度,语言要温和,能给人以温暖和鼓励。以增强大学生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恐惧感大学生患者的恐惧感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即是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的所谓安全需要心理。由于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情感细腻,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引起他们的特别注意,具有较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因此,医护人员首先应注意行为举止优雅和操作技术娴熟,这样就容易赢得他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在治疗过程中,护士的动作要轻柔、言语要温和、态度要和蔼,要注意与大学生患者进行交谈,倾听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疏导心中的焦虑和恐惧,排除其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及不良心理刺激。对于有些大学生患者的过分担心.医护人员要给予充分理解,而且要耐心的解释,不能因忙于他事而敷衍塞责,更不能以“找岔”视之。对于性格有缺陷的大学生患者,护士应当以宽容的态度地去对待。尽可能地给予帮助。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随意训斥。

2.3敌对情绪针对大学生患者的敌对情绪心理特点,医护人员首先应转变医疗服务观念,应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转变。具体的护理方法应以宣泄、疏导为主,鼓励患者尽情诉说。对抑郁情绪严重者,需以安慰鼓励为主。对敌对、愤怒情绪明显者,宜采用忍让、宽容的态度,一般不予计较,待其心情平静后再进行劝说、疏导。

第5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73-02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学困生,部分学校为了留住生源而对学生一味地纵容;而有些老师面对中职学困生则一味地打击,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赏识不是溺爱,不是纵容,而是对学生有一颗宽容的心,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惩戒不是打骂、体罚,而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实践中牢记古训“因材施教”,运用“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转化中职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效果非常显著。

一、案例背景

2014 年秋季学期,笔者担任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2014(5)班班主任。该班共48 人,全部都是女生。绝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是学困生,还有些学生连中考都没参加。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欠妥、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经验缺乏等诸多弊端。很多学生直言:我根本就不想读幼师,都是我爸爸妈我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带着很强的消极学习心理,这种消极学习心理表现为:学习没有主动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纪律散漫,叛逆心理强,知识基础比较差,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课,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聊天等,有极强的冷漠心理――对学习成绩好坏和老师的教导都无所谓。

二、案例对象及行为表现

(一)案例对象

吴鸣一(化名),女,16 岁,家住水库移民区,家庭富裕。爸爸平时忙于做生意,妈妈是家庭主妇,在家带年幼的弟弟。父母平时疏于对吴某的教育,惯于用金钱进行补偿教育。这样的家庭教育养成了吴某偏激、固执,虚荣和刁蛮的性格。做事不计后果,喜欢拉帮结派,表现出很强的叛逆心理。因为经常违反纪律,又不服从学校管理,初中三年换了四所学校。

(二)行为表现

1.学习习惯差。吴鸣一从小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知识薄弱。上课前不会预习,课后不会复习。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开小差。上课不做笔记,不完成作业。上手工课的李老师每次碰到笔者都告状:你们班的吴鸣一又不交作业了。

2.没有阅读习惯。上课用的教材没兴趣看,也看不懂。课外读物更加不感兴趣,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每天都开放,笔者一开学就鼓励学生有时间就去看书、借书,但吴鸣一一次都没去过。用她的话说:我一看书就想睡觉。

3.生活习惯差。吴鸣一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开学时床铺都是妈妈帮铺好的;随手扔垃圾,劳动委员和宿舍长安排的教室和宿舍值日从不参加,甚至花钱请同学代劳;经常买酒回宿舍喝,还买烟抽;不懂基本的礼貌,不尊重老师,经常说粗话,辱骂老师和同学;在网上宣扬同学的隐私,爱说谎话;生活没有计划,花钱大手大脚;做事情三分钟热度。

4.性格偏激,叛逆心理强。吴鸣一的自控能力缺乏,在家长的谎言和对中职学校误解下来到学校,渴望自由,但来到学校后发现学校的管理比在初中的管理还要严格,对她行为的限制更多,遇到的困难比想象中多,因而产生了叛逆心理。

三、教育方法

针对吴鸣一的具体实际情况,笔者先是和她的家长沟通,更深地了解她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一)合理运用“惩戒”教育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教育,教育也是有两面性的。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教育既要有赏识教育,也要有适当的惩戒教育。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戒,并非是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不再犯。”我们呼唤惩戒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犯错后,应该承担责任,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纪观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自控能力和是非辨识能力都不成熟,经常需要“他律”来调控其行为。因此惩戒教育作为“他律”力量将有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惩戒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开学第一课,笔者的首要大事就是建立规则―― 班级的规则。《班规》经过全体学生和班主任商议决定,对学生和班主任都具有约束性,可以通过建立《班规》给学生灌输一种规则精神与契约思想。笔者一有时间就向班干和吴鸣一的室友了解情况,同时也积极向科任老师了解她在课堂上的情况。核实情况后,笔者先找吴鸣一谈话,她很干脆承认自己的不良行为,也承诺以后一定改。但每天学生反映她的行为还是照旧。一个星期后,笔者决定改变措施,对她严格按照校规和班规进行管理,每违反一项规定就处以一定的惩罚,同时对吴鸣一进行严厉的批评,让她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最开始吴鸣一把这些惩罚根本不当回事,还是我行我素。劳动委员安排的值日和宿舍的值日吴鸣一都不参加,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在家都不用扫地。甚至出钱让同学帮她值日。周日下午回校经常带酒回校喝。针对吴鸣一的种种叛逆行为,笔者让她抄写《班?》或写违纪思想认识,电话通知她的父母,同时也把她的违纪行为上报学校学生科备案,视违纪程度给予班级警告、学校警告、留校察看等处罚。

(二)“赏识”教育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渴望被人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其成为学生自信心的来源,多做一些正面的鼓励和表扬,指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合理目标,并且学会悦纳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和做事的积极性。笔者对吴鸣一进行批评教育和适当惩罚的同时进行赏识教育。笔者通过对吴鸣一不断的深入了解中发现吴鸣一的身上其实有很多的优点:活泼、热情、普通话标准、讲义气、爱帮助人、在设计板报和舞蹈上很有天分。对她的优点笔者从来不吝于表扬,同时给予她表现优点的机会以增强她的自信心。在竞选班干时,笔者鼓励她竞选文娱委员,她不自信地说:“老师,我从来没做过班干,我不行的。”笔者告诉她:“你在设计板报和舞蹈上的才能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一定能胜任,我相信你。”同时也和她说了文娱委员在我们学前教育这个专业的重要性,以此激起她的责任心。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每月一次的全校黑板报比赛,我们班都是第一名;每天早上的晨练班上学生在吴鸣一的带领下动作最规范;每天带领同学们用普通话朗读;毕业汇演担任主持人。

四、教育效果

第6篇

【关键词】 心理卫生;公安院校大学生;技术类专业;症状自评量表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es c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ophomore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in the Police College. Ba Huajie, Liu Chiping, Yang Chun, et al. Bureau of Changzhou Public Security, Changzhou 21300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is relative factors of sophomore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in Police College and find out possibl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SCL-90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300 sophomore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from police college, 298(98.00%) paper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youth norm of China. Results Incidence rate of psychological-problem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in Police College is 14.29%; Scores of 3 factors are obviously lower in sophomore of police college than in youth norm(P

【Key words】 Psycho hygiene; Police college students; Criminal technique; SCL-90

公安院校本科生是未来公安战线的主力军,他们对公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科技强警战略的有效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习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刑事技术专业的学生较其它专业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学习压力,可能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对他们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评估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揭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和规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某公安院校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某公安院校随机抽取300名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学生作为测查对象,回收294份有效问卷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6人(90.48%),女28人(9.52%),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1.07±0.94岁;汉族262人(89.12%),回族、土家族、瑶族、蒙古族各2人(0.68%),满族22人(7.48%);户口:城市172人(58.50%),农村122人(41.50%);独生子女152人(51.70%),非独生子女142(48.30%);表示喜欢所学专业的250人(85.03%),不喜欢所学专业的44人(14.97%);表示喜欢警察职业的268人(91.16%),不喜欢警察职业的26人(8.84%)。所有学生均已通过精神疾病筛查,排除精神障碍。

1.2 方法 采用90项症状量表(SCL-90)[1]作为测量工具。量表共有90项症状,每一症状分为5个评分等级:0=没有,1=很轻,2=中等,3=偏重,4=严重。量表有5项统计指标:总分,总均分,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量表共有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项目。学生按统一指导语独立填写量表,为尽量减少学生的顾虑,不要求填写姓名,以提高测量结果的真实性。

1.3 统计分析 量表回收后统一编号,输入惠诚心理测验软件系统5.0,应用SPSS 13.0进行分析,主要统计指标总分和各因子分、中度痛苦水平(因子分≥3)的因子发生率。以SCL-90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3分为阳性,即视为有心理问题发生[2],并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较。根据学生的户口来源分城市和农村,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喜欢专业等进行分类比较。实验数据以±s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公安院校本科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在294名被试学生中,有42名(14.29%)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躯体化、恐怖、偏执各2名(0.68%),强迫状态6名(2.04%),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各8名(2.72%),抑郁10名(3.04%),敌对12名(4.08%),其它(总分≥160分)26名(8.84%)。单项因子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症状占有较高的发生率(见表1)。

2.2 公安院校本科生SCL-90测查结果与全国青年常模[2]的比较 公安院校本科生有3项因子(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分低于国内青年常模,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分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恐怖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因子分与常模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公安院校本科生SCL-90测查结果不同群体间的比较 公安院校本科生SCL-90因子分不同群体间的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户口来源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学生间各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示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有6项因子(躯体化、强迫状态、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其中躯体化、强迫状态、抑郁、焦虑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强迫状态、精神病性因子分有极显著性(P<0.01)(见表3);表示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有7项因子(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其中强迫状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因子分有极显著性(P<0.01)(见表4)。

3 讨 论

调查发现,公安院校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4.29%,低于国内大学生23.6%的心理问题检出率[3],同时也低于全国中学生常模(21.7%)[4]。公安院校实施的是军事化管理,其学生与地方大学生相比,有严明的纪律管理,接受较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更为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公安院校学生就业率高,可以顺利进入公安战线工作,去实现自己的神圣价值;毕业后的就业后顾之忧较少,使他们学习期间生活轻松,在心理上产生了良好的感觉,这种心理优势对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很重要的。所以,公安院校本科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但是,14.29%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也不容忽视,部分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症状占有较高的发生率。表示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有6项因子(躯体化、强迫状态、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P<0.05);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有7项因子(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P<0.05)。可见,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学生从学习、生活中找到乐趣,从而心情舒畅,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这里可知:警察本科生的培养中要着力于对他们兴趣的培养,诱导他们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喜欢以后将要从事的警察职业,这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公安院校整齐化一的军事化管理模式下,每一个人形成的都是基本一致的生活、学习和作息方式,接受基本一致的教育,这可能是导致不同性别、不同户口来源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学生间各个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表明,公安院校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大学生有着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应本着为公安战线培养更多具有健康心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原则,帮助公安院校本科生全面发展,使其心理发展得更健康,以便发挥其潜能,为公安实战做出更大贡献。为此,建议在公安院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的同时应着重注意:①加强学员的心理疏导工作,对于少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员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使他们逐渐克服心理障碍,走出阴影,正确面对竞争和挑战;②在校内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缓解其精神上的压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对本专业和神圣警察职业的爱好;③逐步完善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指导,从而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身健康水平。

致谢: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刑警学院法医学系张艳苓教授、梁克伟副教授、郑吉龙老师和杜宇老师的热心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4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2]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3]杨征,肖仁富,龚正华,等.症状量表评价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应用结果分析.预防医学杂志,1995,13(1):9-13

第7篇

1.调查对象

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其中每学段城区、农村各1所,共计6所学校参加调查。本调查发放问卷886份,有效问卷847份,有效回收率95.6%。其中男生409份,女生438份。

2.调查材料及方法

调查材料:调查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CR)》作为测查材料。该量表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年龄段的青少年,它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立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区教研室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后作为各单位的主试开展工作。

3.测查时间

2010年11月1日―30日。此时段学生已到校两个多月,无重大考试,相对而言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自然状态。

4.统计标准

《MHT―CR》量表用八项因素反映学生的焦虑心态,每项因素以标准分8分为临界点,即得分<8为正常焦虑,得分≥8为异常焦虑。八项因素标准分之和为学生的焦虑总分,焦虑总分的临界点为64分。

正常焦虑生:无一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者为正常焦虑生。

异常焦虑生:至少一个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者为异常焦虑生。总分超过64分者为严重异常焦虑生。

5.统计手段

EXCEL及人工。

二、调查结果

1.具有各类过度焦虑学生的检出率

测查结果显示:全区共检测847人,在八个分量表中,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468人,占总人数的55.3%(见表一);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1.7%(见表二)。

表一: 《MHT―CR》量表焦虑分统计表

表二: 《MHT―CR》量表各因素异常检出率分布统计表

其中:

两所小学共检测299人,在八个分量表中,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93人,占总人数的64.5%;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有8人,占2.7%。数据显示小学生异常焦虑生的比例明显高出全区平均值9.2%,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数也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

初中两所学校共检测265人,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28人,占总人数的48.3%;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有1人,占0.4%。

高中两所学校共检测283人,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47人,占总人数的51.9%;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有5人,占1.8%。

2.男女生心理焦虑水平的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中各因素过度焦虑的人数,在总体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女生异常焦虑人数的比例明显比男生异常焦虑人数的比例高(见表三)。同时,并非每个因素都显示出性别差异,只在某些因素上显示出显著差异:男生在冲动倾向方面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在学习焦虑、自责、恐怖、过敏倾向、孤独倾向等因素上比例明显高于男生,高中阶段尤为突出。(见表三)

3.各因素异常检出率分布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我区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等四个因素,显示出学生在学习考试、自信心、情绪控制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存在比较多的困扰。(见表二)

三、讨论与分析

1.学习焦虑问题突出,检出率达48.1%

从焦虑的内容看,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男生还是女生,学习焦虑都比较明显和突出,检出率高达48.1%,城区明显高于农村,令人担心的是小学生的学习焦虑检出率达58.2%,高出全区平均值的10.1%。访谈和调查发现,学生们对考试普遍怀有恐惧心理,过度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究其原因大约如下:

一是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进多年,但子女的学习成绩仍然是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甚至是亲子沟通的唯一内容。成绩好时家长大都褒奖有加,成绩不好时则着急、训斥和责骂。无疑,这些态度和行为会加重子女的心理压力。

二是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各科老师为了提高学科的成绩,加大作业负担,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引发学习焦虑。另外,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时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方法简单粗暴,易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对抗教师,直接表现为对教师的回避和学习兴趣的减退甚至丧失。

三是新生对环境的适应困难。各个学段有各自的特点,在学习方法、教学方式、课程安排、学业要求等方面,差别较大,需要新生及时调整积极适应。新生出现短期的适应困难,产生学习焦虑是正常的、自然的,但是许多学校为了出成绩,常常无视相关教育法规和规律,缩减学生休息时间,延长在校学习时间,频繁考试以考代练,公开排名,这些对新生往往产生很大压力,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情绪躁动、忧虑、厌烦等反应。

2.异常焦虑人数占第二位是过敏倾向,检出率为13.6%

过敏倾向表现为过于敏感,感受性太强,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行动易受到损害。造成学生过敏倾向较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理上的原因。过敏倾向严重的人,一般都有所谓的神经质体质,它是天生的,通常在幼儿期就表现出了体质上的特点。如其消化系统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容易发生紊乱,容易有腹痛、腹泻等身体不适的症状,这种孩子大多被看作体质虚弱儿。

二是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父母关注的对象较为单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思想和行动受到父母太多的限制和控制,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父母大多以消极的方法应对,如各种惩罚,持续否定等,孩子得到太多负面评价,缺少应有的安全感,养成了谨小慎微、刻板戒备的性格特点。

三是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当学生出现一些人际关系矛盾、学习成绩不理想、遭遇挫折等问题时,教育者常常无暇静心思考,采取妥当的应对策略,而是方法简单,从经验和主观出发。

四是中学生过敏比率较高还与他们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有关。在这一阶段他们会更多地关注自我,会更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但由于其阅历、生活经验、社会化程度的限制,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比较片面。

3.异常焦虑人数占第三位是身体症状,检出率为13.1%

身体症状一般是指强烈的心理焦虑引起的生理反应,如学生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心跳、胸闷、头痛、出冷汗、失眠、食欲下降,甚至呕吐、小便失控,对声音和光线过敏等。这些类似疾病的症状的出现,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子女受到父母严厉的惩罚或者苛刻的责备后,不敢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愤怒,便把这种情绪压抑下去,而我们的身体会把这些压抑的情绪记忆下来,以后当有类似情境出现时内心又会感到痛苦,于是便以各种身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是过分关注分数名次,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来自外部和自身的高期望,极易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情绪过分紧张。当学生无法通过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应对时,躯体便会以各种症状来转移、掩盖。一般而言,体弱与过敏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身体症状。

4.异常焦虑人数占第四位是自责倾向,自责倾向的检出率11.7%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自责倾向都比较明显,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过度自责的学生往往很自卑,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常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才能、智商等不如别人,并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和周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归因为自己的责任。过度自责容易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认知产生偏差,会接受大量的负面信息,久之会感到自卑、沮丧、无奈和无能,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学生的过度自责是根据自己过去的错误或失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根据环境的比较意识,特别是童年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这种童年经验往往与教育因素有关,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往往要求学生听话,学习优秀。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发展不成熟,缺乏知识经验,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出现差错和失误,有的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失误的原因不加分析,一味简单地指责学生,对学生进行惩罚、批评、责怪。而家长也常常认可和倾向于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即使学生没有错误,也要维护老师的威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能力和行为负面的反馈过多,而缺乏尊重、信任、鼓励和表扬的正向反馈。长期如此,最终导致学生自我评价的过度消极,自我怀疑,夸大自己的无能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