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22 09:23:12

序论:在您撰写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

第1篇

在体育教学中,虽然体育教师动作示范、传授运动技术占了相当比重,但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同样十分重要。语言艺术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对正确的技术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语言的运用,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的语言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提供了方便,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些人认为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并不十分重要,其实“语言”同样是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同一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讲授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很快掌握动作的技巧,有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却并没有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如果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词不达意,或不注意表达方法,尽管动作示范无误,仍然难以传授运动技术,达不到授课目的。在体育这一以人体运动为主要内容较为特殊的教学科目中,语言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现在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准确、清晰,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和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体育教学的语言也有其独到性和技巧性,体育教师同样要追求语言的生动性。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如果能在体育教学中注意以下五点,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文明性

文明用语,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在教学中还能起到沟通师生感情的作用。对学生多使用“大家好”、“谢谢”、“对不起”等话语。课堂上使用文明用语,可以大大缩短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在学生眼里会认为你是一位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教师。在教学中绝不能用“笨蛋”、“你的动作真差劲”、“猪脑子”等语言来挖苦学生,更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是凭着对教师的好恶来进行学习的,学生喜欢哪位教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试想假如学生排斥反感教师,那不论教师的知识有多渊博,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样性

在教学中多使用提问、比喻、对比等方法,将比较抽象的概念、技术具体生动化。例如,学习前抛实心球,对于出手时机的掌握可利用圆的切线原理来启发学生,在什么位置出手,实心球的出手角度最合理,过早角度太大,过晚角度太小。学生通过思考、对比,较快地掌握了技术。教师还要恰当地使用无声语言,无声语言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学中运用无声的语言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表情、姿态等几个方面。会说话的眼神是心灵的窗户,面部的表情是心灵的一面镜子;手势、姿态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表述思想感情,无声语言运用得恰当,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更加富有感染力。

三、精练性

课堂上学生总是随着教师的语言开拓思路的。教学中中心不突出、东拉西扯、动作要领讲解不清,重演示轻讲解;说话速度过快或多次重复不重要的话,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归纳、提炼,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几个字、一两句话,变为口诀、顺口溜等容易记的要领。例如,在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的理论教学中,对损伤的症状,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几个字,使学生迅速记住了损伤的特征。

四、规范、科学性

体育教学也是一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动作时,要用具体、准确的语言去讲解动作要领,如果教师讲解过程中词不达意,含混不清,就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从。在学生掌握了分解动作要领后再强调动作的完整性。只有这样由浅入深的讲解,由部分到整体的训练中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动作要领,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触动,从而使学生掌握每个动作的要领及完整动作的技术要领。在教学中还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教学方法。对低年级学生多使用生动、浅显明了的教学语言。对高年级、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采用专业术语。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要使用普通话教学。有些教师有方言口音,学生的注意力会分散到揣摩教师的表述上,有的甚至没听懂教师在说什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生动、鼓励性

教师语言明快清晰,快慢适当,娓娓动听,声色并茂,就能引发学生的好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增强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处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生动有趣、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常使学生有新鲜感,而新鲜的东西又易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注意,从而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知识水平相近,教育对象及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学效果却迥然有异。对学生的进步或正确的姿势及时给予表杨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课教学有个特殊性,直观性较强,所以学生假如不能正确地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动作做得不如周围的学生,心里会有压力,容易产生厌烦、畏惧心理,没有自信心,教师用鼓励的话语、和蔼的语气,可以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树立能战胜困难的信心,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细小的一点进步,要及时表扬,教师对一个或几个学生的表扬肯定,能引起多数学生的注意,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第2篇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内科学;术语部件;英译

中图分类号:R22;R25;H315.9文獻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0.04.007

中医术语部件英译规范是中医术语英译规范的深入。而中医内科学是研究外感温病、内伤杂病等内科疾病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科,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术语的英译历来受到各家的关注,因此对中医内科学术语部件英译的探讨显得尤为必要。同时,本研究亦可作为中医术语部件英译规范研究的尝试,其意义非同一般。本研究选取4种影响力较大的国内外标准:《中医药学名词》(第2版)[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10年公布,以下简称“标准Ⅰ”)、《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2](WHOInternationalStandardTerminologiesonTraditionalMedicineintheWesternPacificRegion,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2007年公布,以下简称“标准Ⅱ”)、《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3](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08年公布,以下简称“标准Ⅲ”)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4](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中国合作中心、中华医学会等2018年公布,以下简称“标准Ⅳ”),对不同标准的中医内科学主要术语部件的英译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合理可行的英译方法,为中医内科学乃至中医学术语英译规范化研究的深入开辟道路。

一中医内科学主要术语部件概述

术语部件指的是组成多词术语的词,在特定专业领域中结合紧密、生成能力强、使用稳定的语言片断也可看作是术语部件[5]。在此基础上,这里的中医内科学主要术语部件选自中医内科学术语中出现频次高、派生性强的术语部件。

比如,淋证是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根据病因可分为“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和“劳淋”6种。这6个术语都有“淋”这一术语部件,内涵上依然体现出“淋证”的概念本质,没有脱离“淋证”的核心定义。因此“淋”作为术语部件在术语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属于中医内科学的主要术语部件。

又如,“痹病”是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灼热,或关节肿大、僵直、畸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肌痹”“骨痹”“筋痹”“皮痹”“脉痹”和“周痹”10种。这些都是以“痹”这一部件为基础派生的术语,因此部件“痹”也是中医内科学的主要术语部件。

就中医内科学而言,术语部件既可以是构成术语的单字词,例如术语“淋证”中的“淋”或“证”,“痹病”中的“痹”或“病”,“阳水”中的“水”;也可以是术语中的双字词,例如术语“中毒病”中的“中毒”。表1是中医内科学部分术语部件的出现频次统计。据此,本研究选取17个中医内科学的主要术语部件,对这些术语部件的不同英译进行比较分析,逐步归纳总结相应的英译策略,进而整理出相对合理的中医内科学主要术语部件英译标准。

二中医内科学主要术语部件英译原则和方法

中医内科学主要术语部件的英译原则和方法,与中医病名术语的英译是一致的。对于中医病名术语的英译原则,标准Ⅰ提出了对应性、简洁性、准确性、同一性、回译性、民族性和约定俗成7条;李照国提出了“自然对应、简洁明了、保持特色、重视回译、用词同一和慎加规定”6条[6];朱建平认为中医病名的正确翻译是在准确理解定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要密切注意病名所归属的辨证论治体系,并总结了英译规范表达格式:以症状为病名的中文名称后加[病],相应英译不加disease,如“咳嗽[病]cough”,而以病因为病名的中文名称后加[病],相应英译为形容词形式的病因保留disease,如“风温[病]wind-warmdisease”[7]。

中医病名术语英译的方法需要综合运用意译、直译和音译。意译,即按术语内涵翻译,适用于某一中医病名与对应西医病名内涵完全相同,即名实俱同,可直接使用该西医术语作为英译,如“疟疾”译为malaria、“心悸”译为palpitation、“痴呆”译为dementia;或者,中医疾病名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病名,采用直译会引起歧义,如“悬饮”指的是饮邪停留于胁肋部引起的,以胸胁饱满、胀闷、咳唾引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据此可将其意译为suspendingfluidretention。直译,即按术语字面翻译,用于中医病名无西医病名与之对应时,直译不会造成歧义,而且还能体现中医特色,如“湿阻”译为dampnessobstruction、“头风”译为headwind。音译,按术语汉语拼音翻译,适用于其他英译方法无法准确传达该病名术语在中医诊疗体系有的含义时,如将“狐惑”译为huhuo、“痹”译为bi,以及音译加意译的兼译法,如“气厥”译为qisyncope。

三中医内科学主要术语部件英译对比分析

中医内科学术语英译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历来受到重视,但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许多术语在英文中缺乏直接的对应语,英译名难以统一。这不仅为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也不利于中医药的对外传播与交流[8]。

以《中医药名词》2005版[9]所收录的内科疾病基本名词211个为核心术语,后经2010版修订的英译名为标准Ⅰ,并与标准Ⅱ—Ⅳ对比,发现在211个核心术语中,4种标准的译法完全一致的有44个(20.9%),3种译法一致的有50个(23.7%),2种译法一致的有64个(30.3%),4种译法完全不同的有53个(25.1%)。由此可见,所选4种标准中英译不完全一致的比重高达79.1%,中医内科学疾病名称术语的英译依然难以规范和统一。

1.英译基本一致的主要术语部件

4种标准的英译完全一致,表明此类术语部件已经基本不存在争议,而且出现了使用广泛的英译规范,这类术语部件的共同点在于其本身与英译均为一个词,例如术语“瘴疟”“久疟”的部件“疟”malaria、术语“胃癌”“肺癌”的部件“癌”cancer。

此外,尚有许多术语部件在标准Ⅰ、标准Ⅱ和标准Ⅲ中的英译完全一致,而标准Ⅳ采用的是相同英译加disorder的形式(见表2)。例如术语“阳黄”“阴黄”和“急黄”的术语部件“黄”即“黄[疸]”,在标准Ⅰ、Ⅱ、Ⅲ中的英译均为jaundice,而在标准Ⅳ中的英译为jaundicedisorder。按《柯林斯詞典》[10],disorder的解释为aproblemorillnesswhichaffectssomeonesmindorbody,而disease则是anillnesswhichaffectspeople,animals,orplants,forexample,onewhichiscausedbybacteriaorinfection。由此可见,disorder指的既可以是一种疾病,也可以是身体的某种异常状态,在含义上比disease全面,更能体现出中医学对于疾病认识的特点,是对“病”这一术语部件更为合理的英译方式。但对于“黄”这一术语部件,jaundicedisorder的结构稍显冗长,根据简洁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选择jaundice作为“黄[疸]”的对应英译更加合适,disorder则可以作为“病”这一术语部件的对应英译。同理,术语“阳水”“阴水”等的部件“水”英译应当为edema,术语“气厥”“血厥”等的部件“厥”英译应当为syncope,术语“热淋”“石淋”等的部件“淋”英译应当为strangury。

这里较为特殊的是术语“风温”“春温”“暑温”等的部件“温”,它指的是温病,即感受温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将温病译为warmdisease已成为目前的普遍共识,符合民族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但考虑到“温”这一术语部件实际的应用情形,disease可以不用出现,而warm采用名词形式warmth,例如“暑温”译为summerheatwarmth,“春温”译为springwarmth。这样既可以保证“温”作为术语部件时英译的简洁性,同时又能够保留中医学的民族特色。

2.英译存在争议的主要术语部件

对于其他仍存在争议的中医内科学主要术语部件的英译,本研究根据中医病名术语的英译原则和方法逐一进行分析,探寻相对合理的英译策略(见表3)。

术语“咯血”“吐血”“便血”等的部件“血”指血证,即出血性疾患的统称。标准Ⅰ译为bloodsyndrome,标准Ⅱ译为blooddisease,标准Ⅲ译为hemorrhagicsyndrome。这里hemorrhagic的名词是hemorrhage,释义为seriousbleedinginsideapersonsbody,来源于西医的疾病术语。选用bloodsyndrome来翻译“血证”,更为符合其中医的理论内涵;但考虑到简洁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在实际的翻译中则采用术语的西医译法,例如将“咯血”翻译为hemoptysis,“吐血”翻译为hematemesis,“便血”翻译为hematochezia,此时术语部件“血”实质上的英译可认为是hemorrhage。

术语“自汗”“盗汗”“黄汗”等的部件“汗”指汗证,即以全身或局部非正常出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标准Ⅰ译为sweatingdisease,标准Ⅱ译为abnormalsweating,标准Ⅲ译为sweatingsyndrome。此处abnormalsweating采用意译的方法,对汗证的内涵进行了解释,虽易于理解,但表达过于直白,甚至不像医学术语。而sweatingsyndrome是汗证的直译,兼顾了中医学特色,更为符合准确性和回译性的原则。因此可以用sweating作为术语部件“汗”的英译。

术语“行痹”“痛痹”“热痹”等的部件“痹”,标准Ⅰ译为bidisease,标准Ⅱ译为impedimentdisease,标准Ⅲ译为impedimentdiseases或arthralgia,标准Ⅳ译为jointimpedimentdisorders。其中,impediment的含义是somethingthatisanimpedimenttoapersonorthingmakestheirmovement,developmentorprogressdifficult,可以理解为障碍、阻碍。此处impedimentdisease或jointimpedimentdisorders都能表达出该病肢体关节屈伸不利、活动不畅的病理特点,但对于病因病机和症状表现等其他方面未涉及,因此不够全面。arthralgia的意思为paininajoint,意为关节疼痛,这仅是痹病的诸多症状之一,同样不够合适。而采用音译为bidisease的方法,既可以统领痹病较为复杂的概念内涵,同时能够保证自身浓厚的中医文化特色。因此bidisease更加符合简洁性、准确性和民族性,是对于术语“痹病”较为合理的英译,术语部件“痹”的对应英译为bi。

第3篇

1.用心感受数学,欣赏数学,掌握数学思想。有位数学家曾说过:数学是用最小的空间集中了最大的理想。

2.要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是概念多并且较抽象,学起来“味道”同以往很不一样,解题方法通常就来自概念本身。学习概念时,仅仅知道概念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够的,还须理解其隐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并掌握各种等价的表达方式。例如,为什么函数y=f(x)与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而y=f(x)与x=f-1(y)却有相同的图象;又如,为什么当f(x-1)=f(1-x)时,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而y=f(x-1)与y=f(1-x)的图象却关于直线x=1对称,不透彻理解一个图象的对称性与两个图象的对称关系的区别,两者很容易混淆。

3.对数学学习应抱着二个词——“严谨,创新”,所谓严谨,就是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不能一丝马虎,是对就是对,错了就一定要承认,要找原因,要改正,万不可以抱着“好像是对的”的心态,蒙混过关。至于创新呢,要求就高一点了,要求在你会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你还会不会用另一种更简单,更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平时,我们看到一些人,做题时从不用常规方法,总爱自己创造一些方法以“偏方”解题,虽然有时候也能让他撞上一些好的方法,但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你首先必须学会用常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你才能创新,你的创新才有意义,而那些总是片面“追求”新方法的人,他们的思维有如空中楼阁,必然是昙花一现。当然我们要有创新意识,但是,创新是有条件的,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因此我想劝一下那些基础不牢,而平时总爱用“偏方”的同学们,该是清醒一下的时候了,千万不要继续钻那可怜的牛角尖啊!

4.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5.多听、多作、多想、多问:此“四多”乃培养数学能力的要诀,“听”就是在“学”,作是“练习”(作课本上的习题或其它问题),也就是把您所学的,应用到解决问题上。“听”与“作”难免会碰到疑难,那就要靠“想”的功夫去打通它,假如还想不通,解不来就要“问”——问同学、问老师或参考书,务必将疑难解决为止。这就是所谓的学问:既学又问。

6.考后总结

老师、家长在学生考试后总是关注学生成绩于上一次考试比有怎样的区别。学生们也总是在没考好时找各种理由,无论是为了安慰自己还是安慰老师和家长。家长们在看到孩子成绩下降后不要过分紧张,只要让学生养成一个很好的考试习惯,不愁成绩上不去。

学生在考试后应该总结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次考试中有什么优点值得表扬。这是自我肯定的过程,太多的人让学生总结丢分原因了,却忽略了除了丢的分,学生还得到了很多分呢。学生要客观分析得分情况,哪些分是靠自己扎实的知识和解题的技巧轻松拿到手的;哪些分是脑中有大概印象再加一点运气成分拿到手的。不管是怎样拿到的,只要是得分了,就值得表扬。

第二,自己还有哪方面问题。在肯定自己优点的时候要客观,分析问题的时候更要客观。很多学生喜欢说一句话“我马虎了,不小心算错了。”我相信,这是实话,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马虎?其实究其根源是计算能力不过关。这是小学算术没学好,我没有办法。计算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学生反复训练才能得到的一种能力。发现问题,针对自己的问题制定相应训练,防止下一次考试时再在同一个问题上丢分。

第三,总结心理。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例如此次考试是全年级打乱顺序,学生坐在陌生的教室中考试感到紧张,这就有可能影响考试的发挥。这种问题不是发现后短时间就能解决的。要知道,高考时不止是打乱班级顺序的问题了,你可能到一个你根本没去过的学校参加考试,身边的坐的同学是你认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学生要学会自我调整,不要让这些客观外在条件影响考试水平的发挥。

第4篇

关键词:舞蹈教育;艺术实践;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39-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飞速前进的科技文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显示出了很明显的趋势――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实用性人才。而在当今形势下的高校舞蹈教育中,这种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则直接凸显出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艺术实践是高校舞蹈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通过艺术观摩,剧目排练和演出,艺术采风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并通过与课内教材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成为高校舞蹈教育中培养创新性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艺术实践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由于舞蹈教育本身实践性较强,在教学中更需要艺术实践的支撑。在整个舞蹈教学过程中,艺术实践是所学知识的延伸,也是课内知识得以灵活运用的实践平台。艺术实践能够使学生充分吸收课内知识,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绩。但是各种舞蹈语言的熟练运用却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而专门的舞蹈组合由于训练形式过于单一,很难满足学生的练习需要,使学生容易由于缺少主动性而产生对组合训练的热情和兴趣。而艺术实践却可以通过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自我编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将所要掌握的舞蹈语言在保留其美学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编创,最终以舞台考核的形式进行检验,这样,技能更好地巩固和练习了课内知识,又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艺术实践本身就是所学知识与能动性的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把课内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和更彻底地吸收。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教育部制订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见培养学生创造力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而艺术实践则通过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独特方式,能够极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为了使作品顺利创作出来,就要主动去观察生活,能动地提炼主题,发展变化舞蹈动机,以求塑造出鲜活生动的舞蹈形象,以及编创出富有新意的亮点造型和动作。在这一创造性活动中,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射到作品中,对作品从切入口、形象,动机等进行反复推敲,能动性地进行多方面思考,运用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发现和探索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其创造潜能。而在捕捉了人物形象,设计好表现人物特征的主动机之后,接下来的动作发展变化,则需要动手操作,一遍遍实践动作和动作连接,直到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动作组合方式。这一过程则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所以,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能够主动参与其中,运用所学知识,加上自己的创新,享受着舞蹈艺术创造带来的乐趣。通过这种相对独立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展示出了自己舞蹈创造力的同时,创造潜能得以进一步挖掘,创新性思维也得到同步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社会发展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舞蹈教育培养的新目标。通过艺术实践,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培养能教、会编、善表演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舞蹈艺术的综合性因素,编创过程不仅需要对舞蹈语言的掌握,还要了解周边的姊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思维,如编创时对音乐旋律、动机、节奏、风格、调式、情感等都要有的深入了解,对造型的把握也要借鉴雕塑艺术的空间手法,调度的处理也要参考绘画的构图方式等;在排练中需要把作品通过教授的方式,把作品中的动作和所需情感和内涵传达给其他同学,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教课能力,而参与表演的同学则能够在排练过程中对作品进行二次加工,又能提高了自身的表演能力和舞蹈表现力,并且在排练中由于牵涉同学过多,需要大家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来完成整个剧目,所以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大家的团队精神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在演出阶段,由于舞台展演的直观性,让学生直接锻炼了心理素质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总之,通过艺术实践,学生有可能面临的诸多崭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他们独立面对和解决,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发现、思索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收获了很多课内无法学到的知识,并使其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都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 因此,针对于艺术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高校舞蹈教育应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努力开展和完善艺术实践,使之成为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用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实用性的舞蹈艺术人才,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综上所述,艺术实践作为高校舞蹈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艺术实践在当下高校的舞蹈教育中,应作为培养艺术应用人才的根本途径,引起足够重视。由此培养出的舞蹈艺术人才,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性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具有竞争力,为我国蓬勃发展的舞蹈事业增光添彩。

第5篇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比较特殊的教育内容,是高等院校传播人文正能量、培育高素质艺术人才的主要路径。校园文化是基于校园环境,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能传承文化历史、能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理工科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为院校发展所划拨的资金有限,在充满竞争的行业中要站稳脚跟并且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是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许多高职院校都想通过扩大招生就业来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技能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师资和教育资金,但是对文化素质教育明显不够重视,真正关注文化素质教育的高校,大都因为运动场地、文艺汇演的场地以及学生宿舍楼、教室、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使用需求而无法可持续地推行文化素质教育。学生群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当前数量有限的文化教育设施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甚至由于场地设施有限,一些课余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文化活动场,在双休日往往选择在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度过,聒噪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仅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而且还可能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较大的阻碍。理工科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职业学校教育偏重技能培训,倡导一技傍身、就业无忧,在校学生比较注重其所学专业、教学内容以及与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对艺术教育课程不重视。(2)目前艺术教育课程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属于选修课程,学院领导对艺术选修课的特点、教学内容及其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艺术类选修课的课程定位不准确,师资结构不合理,相应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学评估不全面,并且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数量非常少,艺术类选修课的功效得不到充分发挥。长期以来,社会对艺术类课程的评价并不高,加之教学行为选择上存在原则性错误,许多高校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更没有设定固定的岗位编制,致使每个学期都会更换授课教师,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存在差异,部分课程甚至毫无章法。另外,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将艺术教育课程安排在周六日或晚上,而且由于学生人数不固定,授课时间特殊,课堂讲学中师生之间互动较少,教学组织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仅仅是将选修课作为修学分的路径,带着功利心去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并且缺乏积极性。另外,教师“一言堂”现象非常普遍,教师的日常授课侧重技能、技巧的学习,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培育,并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这些做法有违艺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师生间对话交流少,取而代之的是自问自答,更谈不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无论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学水平、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薄弱。

2艺术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

从宏观意义上讲,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根据校园文化主体不同的特点,可将校园文化分为师生文化、后勤文化和管理文化;深入分析校园文化的内容,又可将校园文化分为素质型心理文化、意识型观念文化、协同型文体文化、技术型实践文化、情感型审美文化和智能型知识文化。

2.1艺术教育对校园物质文化的促进

开展艺术教育,必然要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建设演出厅、画室、图书馆、书吧、钢琴房等,以艺术教育场所为引领,必然配套改造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社团活动和兴趣班的学习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理工科院校的技能教育过程中,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一定会引入企业文化,按照企业工作环境进行校园建设,往往成为理工科院校的特殊的校园物质文化。目前全国各地为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的推广和传承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积极推行技能研习、技术培训和行业交流等活动,建立了一大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是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2.2艺术教育对校园制度文化的促进

学校制度文化是渗透进一所学校的管理流程、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主体架构中的风格特色和价值理念,是各项管理制度在形成和被执行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是由学校制度所衍生、承载、表达和推动的文化体系。它不仅包括无形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还涉及有形的制度。它以有形的制度作为文化载体,集中反映在无形的价值观念上,同时也通过制度本身体现出来,并且伴随着制度的实施过程,也通过组织结构、方法概念、过程、形式、心理活动、行为方式、人际沟通等方方面面体现出来,制度文化发展得越完善,无形价值在以上各领域中的体现及其与制度所承载和推动的文化更趋同。艺术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可以对动态制度文化建设有正向促进作用。科学严谨的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先生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以美导善”。因为艺术本身蕴含着美感,也承载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对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具有启迪或警示作用,并且艺术能够以其独特的美感寓教于乐,使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好了,才可以有效安抚师生的抵触情绪,制度的静态文化才可以发展成具有教育警示作用的动态文化,进而形成一股有效的内驱动力使制度文化可持续发展下去,确保制度管理从外在约束形式逐渐衍生成组织结构内在的自律性,促进师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3艺术教育对校园精神文化的促进

校园精神文化指的是一种氛围的形成,校园师生的语言之美、行为之美、心灵之美、艺术之美构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艺术教育培养对美的追求积极向上的高尚艺术水平,反对低级趣味,培养师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高等院校在职业教育体系设置艺术教育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其创造激情、修炼人格以及提高艺术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青少年通过学习积极健康的艺术作品,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这对于提高其心理免疫力大有裨益。如果因为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压力使艺术教育无法可持续地开办下去,学校将会失去一条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路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将面临重重阻碍。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是指非艺术专业院校开展的一种以提高大学生艺术方面的素养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主要通过艺术类公选课程、艺术社团建设以及各类艺术活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结语

艺术教育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理工科职业院校应该重视艺术教育,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离不开艺术教育。优良校风的培养,需要经过认识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意志的努力、行为的锻炼才能逐步养成全体成员共同的习惯和风尚,形成学校统一的舆论和风气,我们要利用艺术教育的良性开展,从一点一滴培养全体成员的素质,建设好校园精神文化。

作者:刘洪林 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斐斐,臧玉.对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分层教学的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第6篇

一、艺术实践可以提升改制音乐专业学生的表演能力

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将自己的艺术天分展示在大众面前,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会将其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度起来。另外,在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加学生登台表演的机会,对其克服因为心里紧张而造成的忘词、跑调、节奏掌握不好等现象都有积极的帮助作用。而学生也在反复表演作品的过程中,增加了自身对知识的感知力,加深了对作品风格、情感等各方面的理解,为其声情并茂的演绎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食欲实践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表演水平和表演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艺术实践能够促进音乐教育中学生的创作热情

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塑其音乐形象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艺术的再创造,从而将其创作热情充分的激发出来。

(一)学生的表演活动:表演其实就是第二次创作。学生只有通过舞台的演唱或者演奏,才能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促进其自信心、表演欲、学习欲的不断增强。

(二)学生的创作与改编: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喜欢的民歌、戏曲等进行相应的改编,对于促进民歌、戏曲原有表现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学生将自己亲自创作的作品搬上舞台进行表演,其自信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如果作品通过实践检验获得广泛认可的话,其内心也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而所有这些因素都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作品创作的动力。

三、艺术实践锻炼高职学生社会组织能力

将教育和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是音乐教育最大的特点。这一学科既包含了教育的科学性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术审美属性。音乐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教学实践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在将音乐艺术推向社会的过程中达到了弘扬社会正气、活跃文化氛围的目的,充分发挥出了音乐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与教化功能。而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仅要肩负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也会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音乐比赛、文艺汇演等。音乐教师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组织能力,而这些组织能力则主要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或者组织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养成和提高的。

四、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参与范围广泛是艺术实践活动另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学生在参与这种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积极的与全体人员共同合作,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才能确保演出任务的顺利完成。比如在合唱、合奏的演出过程中,要求所有参演人员必须做到节奏协调、音响均衡才能将音乐艺术的内在美充分的表达出来。而对于那些想要突出自我个性的参演者,则一定会被剔除出演出团体。另外,在组织或者参加文艺晚会、歌咏比赛的过程中,所有的参演人员,都必须齐心协力才能确保演出任务的顺利完成,一旦中间某一个环节出现漏洞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整场演出的失败。所以,这就要求这个集体中的所有人员,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才能确保演出任务高质量的顺利完成。

五、艺术实践可以充分的展示“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提倡寓教于乐这一教学原则。而艺术实践活动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一种教学形式,已经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青睐。这种教学形式主要是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展示出来,而学生则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逐步的掌握音乐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并积累创作和表演的经验。学生通过参与这种艺术实践活动,不仅掌握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另外,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很多书本上无法学习的社会生活知识。不佳促进了自身专业水平的稳步提高,同时也及时的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其后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7篇

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相互交融。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民间剪纸艺术深受影响开始走向衰退。在小学教育中开展民间剪纸艺术教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普通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使学生对中华文明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更有利于民间美术的传承。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小学教育;审美;传承

1中国民间剪纸

1.1民间剪纸的概述

剪纸,在古代被称之为“剪彩”,民间称之为“剪纸”“绞纸”“窗花”“花儿”“窗染花”等。从材料与技艺来看,剪纸通常是指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以纸为主要材料,通过剪、刻等技法进行镂空雕刻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追随纸在中华大地运用普及,剪纸艺术也随之兴起。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北朝时期的一幅团花剪纸,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88号的北朝墓葬中。剪纸艺术作品最初是被运用在宗教与祭祀方面,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剪纸艺术用途愈加宽广,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愈加密切,品类也愈加繁多。民间剪纸的用途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作为美化居室的装饰类剪纸,主要包括:窗花、墙花、顶棚花与门彩等。二是作为礼仪习俗中需用的剪纸,主要包括:喜庆花、寿花、礼品花、灯笼花与丧葬祭祀花等。三是作为装饰工艺美术作品的精美剪纸,主要包括:扇花、灯花与走马灯人儿等。四是生活民俗剪纸,它在民间生活中用途广泛,包括运用在刺绣、蜡染、陶瓷制作中的贴花,运用在工匠在家具上的施艺雕刻中的图案,同时它亦运用于一些食品的制作中等。

1.2民间剪纸的现状

民间剪纸脱胎于古代精湛的“剪影镂空”的艺术形式,自魏晋时期开始,就广泛流传,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方各面。至明清时期,我国民间剪纸无论是从它的题材内容、形式种类,还是从它的运用范围、技艺手法来看,都已达到鼎盛时期。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在《红楼梦》四十一回中,对剪纸绣谱普及性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个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这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家去给她们做花样子去倒好。’”后,我国民间美术逐步走向衰落。作为民间美术之一的民间剪纸亦是如此,一些地方尤其是沿海的商业城镇,它的式样为了迎合市场,出现了外国人需要的洋化图案和低俗的商业化图案。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启动,经过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将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第二个重点项目。自此,民间剪纸这一伴随中华民族千年之久的民俗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拉开了距离。

2小学民间美术剪纸教学的重要性

为了适应时展与全球化进程,使国民素质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一致,自1994年美国公布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开始,各国先后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并深刻地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即没有美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且美术教育应从小就开始进行。一般而言,小学美术教育是最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它对后续的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不单单是作为一种普通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它还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将中国民间美术制作工艺与中华传统道德对学生进行展示,有利于对学生民族自信心的培养。

2.1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社会学三巨头之一卡尔•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在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受到真、善、美的感染与熏陶,思想上深受其影响,道德与智慧得到提升,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美术教育又不同于其类型的教育形式,它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教育形式,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美术教育的教育作用绝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强烈的感染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例如,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作品《卧冰求鲤》,然后对《卧冰求鲤》的内容、技巧、大小等进行深层解析,引导学生构思出场景———雪花纷飞的寒冷时节晋人王祥卧在寒冰之上为继母捕鱼,使学生感受到“孝”之道的重要魅力,生动的述说或是音频的放映,加深学生多大红色《卧冰求鲤》作品的映象,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孝”的影响,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与发扬。

2.2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与发展取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一直是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不仅仅只是重视学生对美术的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大多是由普通群众所创造,他们没有对艺术进行过系统的学习探究,所以他们的作品并没有严谨的规范性,且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使得学生思维空间留下大片的空白,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并非是对传统艺术的复制,它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教师教授学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民间剪纸艺术创作方法并能进行自我剪创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从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内容,使学生自己动手去创造美,感受民间剪纸艺术所带来的乐趣。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及时的反馈,指出优点以及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法。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提高,且创作的成品在日常生活中可进行运用,这种形式以一种实体化的方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鼓舞,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3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道德

王国维先生曾指明,“美育者一面使人情感发达,以达到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先生则在《美育》中强调,“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的发展尤为重要。在义务教育开始之前,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作品的作者大多是普通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剪纸艺术作品的创作主题大多是来源于生活与神话传说,所以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在构思与制作的过程中深受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影响,其剪纸艺术作品亦大多是与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相关。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作品的作者通过心灵手巧的剪裁,将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精粹融入剪纸艺术作品的制作中,如《卧冰求鲤》与《慈乌反哺》象征“孝”,《孔融让梨》象征“悌”,《曾子杀猪》象征“信”,《程门立雪》象征“敬”等等。民间剪纸艺术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教化作用,使学生从小在欣赏、娱乐的同时受到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熏陶,且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中华文明。

2.4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

在全球化的社会中,为适应当今经济、科技与教育发展的需要,顺应我国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潮流,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得到开发。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农耕社会中诞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大部分以民俗为基础,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它与其他民间艺术、民间游艺,特别是民间习俗,都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可以说,它是一个立体的存在。同时,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功能之多、作者之多是其他艺术种类难以比拟的。民间剪纸艺术来自民间,它的创作主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的创作成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婚礼中必然用到的大红“喜”字、丧礼中必然用到的白底黑字的“奠”字、最能表达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中必然用到的大红色要倒贴的“福”字,等等。在中国,在众多艺术作品中,只有民间剪纸艺术,才如此贴近并传承传统文化。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不是建立在西方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的,它富有我国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我国文化、历史、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学习过程中,无疑能使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大大增强。在小学教育中开展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有利于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更有利于对中华文明进行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张卉.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崔锦,王鹤.民间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