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22 09:23:11

序论:在您撰写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素质教育 建议

一、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搞“题海战术”、“大运动量测练”的现象依然存在,忽视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学生严重两极分化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对大多数概念进行了淡化处理,老师们也忽视概念的教学,课后搜集方方面面的题型,整天忙忙碌碌地钻在题库里。现在也该是回到重视基础,重视概念教学的时候了。

在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多数老师仅限于把一些数学名词、术语交代明白、解释清楚,采用注入式方法硬灌给学生,仅满足于使学生在解题中不影响理解题意,把主要精力用在给学生示范例题,归纳解题方法、技巧上。他们不讲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去挖掘每个概念所体现的数学思想,不注重从概念的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本末倒置的教法实不可取。有人提倡“用定义解题”,也仅停留在概念的应用上。近几年中考都有意识地设计对概念理解考查的试题,意在引起老师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视。还有一部分老师虽然也讲重视概念,但整天忙于做题,有的一周要做几套卷子,根本没有时间去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并不清楚概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些青年教师对整个初中教材不熟悉,对整个教材体系中概念的层次性、逻辑性、系统性缺乏研究,不懂概念教学的要求,不了解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概念引入的精心设计。

二、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数学概念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那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尤其是数学概念,人为地“拔高”,导致两极分化的做法显然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初中教材出现的近700个数学名词可称为教学肌体上的“细胞”,细胞健康,肌体才能强壮。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数学知识、增强能力的前提和关键,是把知识学好学活的必由之路。

1.概念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例如“立体图形”的概念阐明了它的研究对象是空间图形,研究任务是研究其大小、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如果我们重视概念教学,那么在一开始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时,就能抓住这些概念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2.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和法则的逻辑基础。在数学中,研究任何对象都是从对象的概念形成开始的,并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对象的判定和性质。所有定理、法则的逻辑推导,都是以概念为基础的。比如初中“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内容完全是建立在正弦、余弦、正切等概念上,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教材采用了螺旋式、循环式的编写体例,每一小循环都是以三角函数的概念为基础的。经过两个小循环,学生可两次感到概念所起的关键作用,并对这些概念确实达到了正确了解的程度。在第二节大循环时,又通过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或实习作业,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从而达到巩固目的。可见教材编写非常重视概念教学。

3.数学概念不仅是建立理论系统的中心环节,而且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许多数学概念不但为学习数学所必需,而且是学习其他学科、提高文化素质所必需的。例如,比例、坐标系等概念事实上都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天文、测量等各种科学技术之中。

4.教师对概念一丝不苟地施教,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对概念定义的科学性,概念引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使其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加强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1.把握教材体系,重视概念的连贯性教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着缺乏计划性和彼此割裂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要抓住主线进行连贯性教学。例如绝对值的概念,这是初中数学中的难点之一,由学习有理数运算法则的需要而引入;到学次根式时,又根据=|a|与算术根联系起来;到高年级,在方程与不等式中又再次出现;在直角坐标系中,,它又是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特例;到高中,学习了函数知识后,还可以把实数的绝对值规定为a=max{-a,a};在复数里,复数的模又可以理解为实数的绝对值概念的推广。

2.分析矛盾运动,用发展的观点进行教学。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社会实践中,在数学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充实。例如角的概念,开始局限于平面内,且在180°之间,即锐角、钝角、直角;以后发展到平角、周角;之后又出现了正、负角、任意角;若在空间里,又有线角、线面角等。有些概念,如指数a随n的扩展与原概念的涵义就不同了。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其辩证地进行分析,指出其扩充的必要性,将概念纳入它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去进行分析,要把概念的确定性和灵活性辩证地统一起来。

3.教学要明确概念的层次性。每一个新概念都依赖着旧有的概念来表达或是由旧概念推导出来的,教学中务必注意概念的层次性,在学生对某些预备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引入新概念。例如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都是从斜率公式推导出来的,而“斜率”又依赖于“正切函数”来表达,“正切函数”又是以“任意角”、“平面直角坐标系”、“比”、“对应”、“函数”等作为预备概念的。如果对以上某一概念不理解或一知半解,建立新概念就有一定的困难。

第2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网络环境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93-01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处于9~12岁的年龄段,是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形成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意志能力等的最佳时期,该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用普通话独立阅读课文,还面临着默读的要求。鉴于此,教师要深化阅读教学改革,把教会学生知识转化成教会学生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以网络环境为基础,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为改革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阅读活动,尝试自主探究、自主解惑。

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埃及的金字塔》之前,就可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里自主预习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提出若干问题:为什么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奇迹之一?金字塔是什么样子的?金字塔座落在哪里,为何而建?教师要求学生在自行预习课文之后到网络里搜索与埃及的金字塔有关的电影来观看,或搜索一些相关的文献来阅读,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利用网络,学生或观看电影,或阅读其他文献,纷纷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学会了自主探究、解惑,这对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能促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引入多媒体技术,展现阅读教学的动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与信息技术实现整合,多媒体教学也因此不断深入到各个阶段的教学当中。

如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就可引入多媒体技术,用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庐山,引领学生对庐山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阅读授课内容也不受到瀑布的局限,同时为学生描述庐山的湖泊、雾,通过交替展示近景、远景、全景等,促使学生对庐山的美有更好的领悟,从而按照学生对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理解,引导他们利用同样的手法描述一下庐山的雾,把它表现出来。学生可利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描述庐山的雾,并把结果展示给全体学生,把阅读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活跃、生动,不但学生对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且还潜移默化形成乐观、积极、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实现动态化的课堂阅读教学、阅读学习。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WeBlog技术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再现技术,教师利用该网络信息技术辅助阅读教学,就能把阅读文本展现给学生,再配合多媒体技术、超文本,就能向学生展示一个立体化的、比教材更广阔的真实世界,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九寨沟》时,由于该篇课文是鉴赏风景,但很多学生对九寨沟并没有感性认识,课堂教学在时间的限制下也无法展示大量材料,此时依托WeBlog技术改革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好选择。一是把课文到WeBlog上,根据课文描述不同风景的段落为学生展示图片、视频,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自行浏览;二是设置超文本,通过网络环境优势加深学生对九寨沟的认识;三是设立讨论区,抛出一些话题让学生开放交流。基于WeBlog技术的性质,学生完全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相应模块,接受自己想看的材料,这是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摆脱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束缚,对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大有裨益。教材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权威性的思维定势,教师则习惯把它奉为经典、范文,以指导学生欣赏、模仿,难以超越教材。但语文的实践性很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太过刻意地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而WeBlog技术就能提供开放性的思维引导和可选择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从而形成创新意识,这正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明.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27):20.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环境教育发展创新

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当中主要任务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能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改革过程当中,树立主体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造就学生们独立的人格,目前,这已成为了现代中国教育思想变革的非常重要的标志。尤其是在中学的教学当中,表现在非常明显,同时教师们也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现在,大家也都开始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学习者本人。但是,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认真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所表达的理念,才能够更正确的确定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才能更清楚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与出发点。

1在新课改理念下中学环境教育的发展状况

从我国建国的时候开始,在第八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育工作很快就在全国展开,快速迅猛,同时教育部也决定把环境教育也纳入到我国的中小学的课程之中,而且还出台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与《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等相关的条例,这样就为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在制度上与组织上更进一步的保障。在新的教育改革当中,有很多的学校并没有设置环境教育这个课程,有些也只不过是穿插在各个学科当中,但是,新课改当中增加了很多环境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有专门的章节,有些也隐于各种的知识学科当中。

2新课改理念下开展中学环境教育的原则

2.1以学生为本原则

在教育过程当中,教师是一个主导者,学生就是教育过程当中的中心。是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学目的根本。从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当中,就要求中学的环境教育要从理论与实际出发,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相结合。以学生教育为目标,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们对环境知识的认识,端正对环境的态度,以至养成好的环境做法。

2.2前瞻性的原则

如今,环境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变化着,如果要想更好的做好环境创新的教育,那么就注意环境的这种变化,从实际生活中的环境出发,然后根据不同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们求实与创新的精神,并且要把握住动态,甚至要引领动态,这点是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化——环境教育的前瞻性。

2.3趣味性的原则

根据在环境中教学,为了环境而教学,同时教学的成果交给环境去评价,这种教学并不是学生们一个个对号入做的去做在教育室里面,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开展的教学,依据新的课改要求,在环境的教育下,应选择不一样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去分析研究教学,同时使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然后去介绍不同国度的环境思想,并介绍不同的学术观点。同时,教师的教学应充分使用学生们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从而提高学生们对学习趣味性。

2.4校本性的原则

在环境教育的校本性原则要求下,环境教育的教学则是要根据学校,为了学校,而且还必须要在学校中进行,在这当中,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根据生活的实际问题,在环境中使用多种方法和资料对环境教学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总结.因此,校本性原则给新教育理念下的环境教育创新提供了基本保障,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3新课改理念下环境教育的创新途径

3.1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改变学法和与教法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一味的传授者,学生只不过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中,那样有些教师会时常出现滥用、错用了自己的职权的现象,对每个学生来说并不公平、公正。现在为适应新课改理念,那么首先就要转变教学教育的观念,与新理念中的环境教育转变成教学的观念,把新理念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变成教师们自觉的行动,这样可以把教师转变从专门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成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指导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同时还需要建立民主平等来共同发展师生关系。如下图:

3.2丰富环境教育资源和方式

环境教育的创新和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为适应新课政的要求,应开发和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方式使环境教育深入人心。同时应建立环境教育资源库,环境教育需要一定的资源利器材,学校可建立各种环境教育资源档案、引进专门的环境教育教科书、挂图、生物标本、实验器材等,并建立专门的教学实践场所和教研部门,为环境教育提高必要的保障。

3.3加强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

在环境教育发展中,有一个很关键性的因素那就是师资的培训,有很多的环境教育的专家基本上认为,在环境教育的方法当中,受过好的教育的老师不仅可以在环境教育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共同来发展环境教育,在当前的师资情况下,环境教育方面的师资明显是很薄弱的。因此,为了创新环境的教育发,为了新理念要求,所以,必须抓紧中学环境教师的培训,从而培育出一大批的合格的教师人员。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实施之后,中学环境教育地位很快得到提升,同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以往的环境教育的冲击性很大,依照新的理念,再通过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方式等,能够使中学的环境教育得以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明.杨成安.刘艳媚等.对中学环境教育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浅析[J].教育出版社,2010.02

[2]王光亮.乐洋洋.马瑞东.关于中学环境教育发展创新深入研究与指导[J].教育出版社.2011(3):45-47

[3]王丽丽.吴贻青.何俊.对中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浅析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J].教育出版社.2010(7):67-69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

随着我国对于社会基础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的加强,小学教学工作特别是语文基础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被更多的社会群体所重视。同时随着我国进行的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如何利用新课改的机会,在这个大环境下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工作,为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的建立做好研究工作就成为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者的重要研究工作。在进行这项研究工作中,我们结合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工作。

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传统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进行新语文教学理念建立的研究工作前,先对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理念进行一些研究工作。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理念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感受

在我国的传统教学工作观念中教育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所以在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语文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只根据上级的教学要求、自身的教学方法及经验制定教学的计划和目标,从不或很少考虑学生对于教学工作的要求情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要求。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观念依然存在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和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重视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整体进步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育者一般都非常重视教学成绩,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予以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学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其综合全面能力的提升才是真正的评估最佳标准。这种全面的提升包括了成绩、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全面的能力提升。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的错误会造成语文教学工作整体的错误。

(三)难以实现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

对于我国的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而言,其片面的教学方法会造成学生难以实现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如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目的既包括了学习的本身,同时还包括了对于阅读、语言能力等整体素质的学习和能力提升工作。但是我们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工作中难以实现这种整体素质的提升。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对于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影响。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新型教学观念的建立

我们利用新课改的整体环境下,做好语文教学新教学观念的建立工作,针对传统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实际的新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的建立工作中,应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进行教学工作的观念

在进行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建立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建立的是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紧紧地围绕学生进行教学工作的观念。这种教学观念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包括了以下的几点内容。一是在教学的计划制定工作中,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主动的采纳学生意见制定语文的教学计划。二是在教学的工作中,教育者应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性的协调工作,利用平等的教学关系进行教学工作。三是在教学工作结束后,教育者应积极地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并在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中进行采纳。这样的教学工作可以很好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质量,同时可以为全面教学观念的转变打下基础。这种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以以下的教学工作为例。例一、小学语文课文《春天的手》进行教学工作。老师在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计划,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的小组,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全面的沟通协调工作,教师学生采用朋友式的教学关系开展教学工作。同时教师利用游戏过程中的交流获取学生对于教学工作的意见。这样的教学过程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可以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开展,具有很好的教学观念转变作用。

(二)做好新的教学环境的营造工作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新型的教学观念的建立工作中,一个很好的教学观念转变方法就是做好新的语文教学环境的营造工作。这种新的教学环境的营造应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其实的工作应包括了以下的几点。一是改变死板的教学气氛。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其课堂环境要求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接受工作,一般不能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意见,所以课堂的环境气氛比较死板。但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中,课堂环境应该是活跃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意见并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气氛建立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二是利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工作。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时,利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的营造方法。这种情景教学方式的开展就是利用情景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加语文学习工作。以以下的教学方式为例。

例二、学习语文古诗《春晓》。教师将课堂中的环境进行设置,利用多媒体形式还原春日的情景进行布置。教学开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春日早晨的情景,对《春晓》进行翻译和解释工作,提升学生对于诗歌中意境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工作开展既可以很好的启发学生对于古代诗歌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能力,具有很好的实际教学作用。

(三)做好小学语文合作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开展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除了进行单独的教学工作外,利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语文的教学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新型教育观念建立方式。这种合作教学方式的开展既符合小学学生的性格特点,同时合作教学还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实际的合作教学工作开展中,应做好以下的工作。一是利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分组,开展合作教学。合作教学的开展,首先应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这种教学分组工作应考虑好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诸多元素进行合理的分组工作。分组完成后,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确实的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二是做好学生在合作教学中的适应工作。在实际的合作教学工作中,每个学生对于合作教学工作的内容并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应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进行引导工作,引导学生适应合作教学方法。

(四)做好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工作

在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新型教学观念的建立工作中,除了做好教育工作者教学理念、方式的转变外,教育工作者要应积极地做好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工作。实际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现阶段的大部分小学生因为长期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进行学习,所以在其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这种自主学习意识的缺乏在学习中表现为自学的能力差、对于学习方法的自己总结能力差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应积极利用各种的学习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工作。

第5篇

关键词: 政治认同 多维互动性 核心素养

在2016年苹果秋季新品会上,苹果公司宣布了一项“教育+iWork”计划。苹果将和全世界共计114所学校合作,南京外国语学校正是全球114所合作学校之一,成了唯一一座大中华区的公办学校加入了这个项目。在目前试点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状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加入了“即时课堂反馈”和“课堂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等互动形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但对于提高新课标理念下中学政治课的多维互动性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工作者需要更加准确地理解政治课的内涵和意义。

一、紧扣“主旋律”:引领政治认同

(一)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生活的互动。

政治课从根本上讲,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两个维度需要教学工作者思考,一个维度就是“谁的生活”,首选是学生的生活,第二个维度就是“什么样的生活”。首选是真实的生活。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上,教学采取“用ipad分析在班学生的消费心理”方式进行课堂调查,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实现课堂上对这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这就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把政治课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和心理的教学才能够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这样的政治课更有利于培养和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自身实践体验的互动。

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体验,没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就无法体验,实际上学生真正的体验应该到生活中,政治课程标准也是制订了活动性课程,并且要求三个必修模块,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参与,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但有的时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课时不够,交通不便,组织困难等一系列困难,但是教学工作者可以把生活搬进课堂。要把生活搬进课堂,需要课堂有一定的生活情境的展示,此时教学工作者更应该根据环境、条件、能力进行选择,最后在适时生活情境中,学生才能在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生成政治认同。

二、紧抓“核心素养”:使学生有所学更有所思

(一)学有所思,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把握新课改理念下的政治课培养目标就是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贯穿每节课,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感悟来源于思考。学生只有思考,才会有感悟,激发思考,就需要有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政治课堂需要有讨论、辩论,甚至有争论,否则很难引发学生的思考,更不要说深刻的思考,即所谓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指有自己的感知、感受、感悟。这样的学习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可解释为:内化,内化为学生的什么呢?内化为素养,这种素养称之为学科核心素养。

(二)立德树人,源于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素养之间的互动。

在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的词,一个是立德树人,政治课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政治课ipad教学课上,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法治精神其实可以体现在消费心理和消费观的引导中,这里的法治精神既涉及政治,又涉及经济和文化。从这个角度讲,深度学习就是使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的内化,实现立德树人。

三、紧握“指南针”:源于一切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互动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中,教师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试图通过一定的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源于生活,学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服务于生活。回到政治课的目的层面,这一节政治课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并提升自己参与公共生活,过幸福生活的能力,否则这节政治课的意义和价值就没有实现。所以教师在定义核心素养时除了关键素质和必备品质这两个方面之外,还要谨记一个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一个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

四、对未来中学政治课的思考:教育者与教育技术的互动

在政治课上,既然用现代手段,就必须思考这个互动的问题,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及时互动,深层开放。教师能够保证让技术服务于教育,技术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调节课堂氛围。未来的中学政治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包括课程理念、学科素质、教学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

五、结语

政治课程标准会根据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学政治课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和形式的丰富对教学工作者提出更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和综合能力要求,教学工作者需要在教学实践和专业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最新的国情、社情、学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2]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10.

第6篇

关键词: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樊建新(1982-)女,山东聊城人,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讲师;王勇(1982-),男,山东聊城人,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重庆 40007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25-02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所以我国环境高等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众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环境相关专业,截至到2009年,全国有214所高校设立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学作为本科环境科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从原理、战略角度对环境问题的提出、危害与整体防控体系角度出发,从方法学上指导学生对环境专业主体课程与知识体系进行整体把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基本技术,树立坚定、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该课程还具有激发学生对后续环境科学课程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环境学课程在环境专业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对于从未接触过环境科学相关知识的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使学生有效地理解专业概念,如何提高学生科学地识别环境问题、剖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兴趣和愿望等,都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思考,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探究与创新。笔者就该课程讲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途径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环境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庆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科学中环境学课程选择鞠美庭《环境学基础》(第二版)为主要参考教材,以周富春《环境保护基础》、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左玉辉《环境学》、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和戴树桂主译的《环境科学:全球关注》为辅助参考资料进行该课程的讲授。鞠美庭的《环境学基础》是一本很优秀的教科书,属于“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此教材的编排内容上看,《环境学基础》的内容涉及到环境学相关的各个方面,按顺序主要包括绪论、全球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人口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置与管理、物理污染与保护、生态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该教材从战略角度对环境学进行系统论述,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提供方法指导。基于环境学的主要内容构成及其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及相关实践环节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枯燥

虽然本课程选用的教科书内容丰富,并且属于环境科学专业大一新生的入门课程,但是枯燥的环境学概念很容易引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厌倦。此外,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新型的环境监测或分析手段出现,使得国内外的环境科学研究发展迅猛,所以仅仅依靠教科书上的知识很难引起学生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热爱。另外,通过对环境专业本科新生的调查发现,发现很大一部分新生对自己专业认识的不明确,对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理解具有片面性,甚至出现基础知识无用论的想法,再加上环境学课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多而缺乏趣味性,致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

2.课程教学手段单一,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环境学课程涉及的大量概念、基本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理论等,需要记忆的知识偏多。传统的教学都是釆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单调,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对该课程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3.考试模式过于老套

培养学生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被动记忆,而是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提高其思考能力和环境意识。但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即期末考试为主)并不能真正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仅能记录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

二、课程改革目标

在环境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为纲,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以传播环境科学知识为使命,使学生掌握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基本技术,最终实现大学生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目标。同时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自然观、地球观,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人类要存在要发展就必须协调好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学教学尽管已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一些改革尝试,探讨新时期普通高校环境学课程教学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制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这次教学改革旨在构建适合该课程最优化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该课程培养目标。

三、环境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从环境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出发,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环境学教学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教材为纲,以环境科学的前沿进展及重大成就为背景,以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为依托,不断对相应的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不仅让学生掌握经典知识概念,还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学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以第七章和第八章为例,污染物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机理分别在两章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目前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有新的突破,特别是新的分析技术和分析手段的运用使得污染物在界面中的迁移和转化机理解释更加明确。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就应该关注本学科的新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学内容中增加相关案例的讲解,比如在进行“土壤环境保护”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起我国典型的土壤污染案例。

2.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在环境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大量案例对授课内容进行多方论证:如在课堂上提出PM2.5、镉米、转基因食品等一系列有关我国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的开拓性问题供学生讨论,这样既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又能启迪学生的思考。另外,这种互动式案例教学法还有助于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中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的设施,但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效率较低,仅仅是通过PPT讲授教材内容。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使教学容量增大,但是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而,教师在设计制作PPT的过程中,要使枯燥的文字知识形象直观化,使学生在共鸣中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充分利用现有的视频资料进行教学,即在传统课件的基础上增加有关环境污染事件、重大研究进展等相关视频,加强学生对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认识,使学生认识环境科学专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环境科学相关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综上所述,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并与传统板书结合,通过适时板书、巧设提问,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应和创造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3.实现实践教学

环境学是一门开放性自然学科,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只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性,而真正要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强化,还需要走出课堂与周围具体的环境问题相结合。环境学专业教师以及相关负责人应该积极与学校所在地的环保部门建立联系,了解当地的环境污染现状和相关修复措施,尽可能带学生参观相关项目。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环境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采取分组进行,每个小组的学生经过内部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实际案例的分析,不仅可以强化环境学基本概念知识,还可以引起学生对环境专业知识的需求欲,同时提高学生协作的能力。环境问题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全球环境问题具有区域差异性。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家乡的环境问题进行实地调研。

4.完善考核制度

环境学作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主要是闭卷考试,而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这种考核制度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考前死记硬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应用课本知识,教师是否高质量完成知识传承的任务,这样的考核方式都无法给予很好的评定。因此,环境学的教学改革必须包含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借鉴国内外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考核经验时发现,国外高校环境类课程的考核内容并不局限于期末的卷面考核上,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包括在考核项目之中。[4]因此结合本学科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方向,新的环境学考核提升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各占40%和60%,改变传统的轻平时、重期末的观念。[5]教学过程中给每一位同学建立一个平常表现的档案,教师在每堂课结束后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给学生打分,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酌情加分。如:案例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发言的主动性、回答内容的针对性和创新性等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可以给予相应的表现分;另外,学生提交的环境问题调查报告也是表现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报告完成的质量进行评分。课程结束后,统计每位学生平时表现中的成绩,以百分制为例,在期末卷面成绩60%的基础上加平时表现成绩的40%作为该门课程的总成绩。总之,新考核方式的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激情,倡导合作学习的氛围,强化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目前,国内外课堂教学的改革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趋势:革新教学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评价、变革教学文化和探索教学模式。[6]当前专门针对我国高校环境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一些改革尝试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鞠美庭.环境学基础[M].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陈奉英,黎小军,杨丽英.《环境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

[3]王元珍.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2):145-146.

[4]朱雪竹,凌婉婷,韩进.中英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考核体系的比较[J].教育研究与课程改革,2009,(6):38-40.

第7篇

关键词:食品环境学 问题式教学 教学方法

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来自哈佛大学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问题是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动力,问题是创新的源泉,没有问题就会使人的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激发当代大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这种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的问题式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已经应用于国内外很多高校的课堂教学中。

食品环境学课程是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素质,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问题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学习并掌握理论知识、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食品环境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食品安全领域的很多相关学科知识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将食品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辨证的理解。

一、问题式教学在食品环境学教学中的应用

1.课堂提问

在食品环境学的理论教学中,问题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发散性思维和身边发生的实际案例,有效地解决对纯理论概念、定义和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力求发展的精神。问题式教学主要采用的手段是课堂提问,如何提出问题、提出什么问题则是问题式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对本课程所涉及的边缘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课知识比较熟悉,而且对教育对象有正确的认识,能够了解学生对本课程以前的专业课的掌握程度和对本课程接受能力,使所提的问题让学生凭所学到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就能多少说出一些道理,从而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食品环境学课程中提出的问题,都应该是在食品安全和环境关系基础上提出来的。提问大多面对所有听课学生,由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认识和掌握程度,然后对问题再进行讲解、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由于回答问题不仅需要具有相关的知识和理解课堂上刚学过的理论,还需要较强的理论分析和思维条理化能力,同时,跟学生对周围食品安全事件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也有很多关系。这就免不了在回答问题时发生各种分歧和争论,使得课堂气氛变得很热烈,有助于深入研究和思考,为教师的深入阐述营造较好氛围。这时学生的思维会特别的活跃,为了使自己的见解得到认可,会积极思考并快速反应,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例如,在讲解食品原料与环境关系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自由发挥,这样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注角度提出见解。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都不尽相同,使得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也不同。由于答案都是在积极思考中形成或被接受的,这样很容易就能将食品原料与环境关系中所涉及的问题各个层面显露出来,使学生很容易了解到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各种环境要素。在问题的基础上再讨论解决办法和途径就更加的贴合实际。通过教师的稍微提示,同学们就很容易的理解和接受,从而增加自己对食品安全的责任感和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的信心。

2.小组讨论

在问题式教学中,留出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也是一种很好的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方法。例如,将前三章内容完成后,留出两个学时让学生分组来讨论自己眼中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全班先推荐六名同学与教师一同组成评分组,其余同学被分成六组,每组分别推荐一个人来进行观点论述。发现这种方式极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学们课外查资料和有关法律法规,并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虽然很多时候对问题的看法比较单一,但至少每个人都进行了参与和思考,对食品安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即便是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时的参与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给予一些问题进行提示,使得学生对问题讨论能够更深入,对问题的解决能够更理性化并具有可行性。例如,在讨论食品中各种农药和抗生素在农畜产品中的残留污染问题时,学生讨论结果普遍是利用国家法律限值超标产品进入市场,这个方案看似合理可行,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就成为问题焦点,高额的检测费用谁负责、国家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和物力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受到相邻污染严重地域的影响而导致的矛盾如何解决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那么这个结论还可行吗?很多时候问题还暂时解决不了,但学生在查找资料和讨论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接受很多相关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全面性和理论知识的条理化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这有助于他们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

二、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式教学就是将提出问题、形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有一些环节还需要注意和把握。

1.对于相关学科的介绍

教师对于概念、理论的解释,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所学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食品环境学涉及很多相关学科,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而且跟其它专业课的关系不是很紧密,接受起来也不太容易。教师在进行概念和理论阐述时,尽量将其产生背景能做以介绍,让相关人物和故事穿插于解释中,能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解释不仅要发音准确,而且要措辞精当,举例要适时、恰当。从而达到使学生明确概念、搞清原理的目的。

2.问题的提出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所阐述的内容而展开,提出的问题不仅难易要适度,而且要适时、适量。问题难易适度,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已经接触和学习的专业课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后有答案,太易和太难都不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问题太难,回答过于复杂,学生答不上来,就会降低积极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学习、探索的意志也会迅速下降;问题过于简单,无需经过思考就能轻而易举作答,学生就会感到没劲,会削弱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意志力。问题适时,要求教师在解释清楚概念和原理后,立即围绕授课内容提问,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并条理化,在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中检验自己理解的正确与否,增强接受程度。问题适量,要求教师在提问时,不但问题要新颖,而且提问的总量和频率分配要恰当。问题太少,达不到教学目的,问题太多,则难免引起学生厌问、拒问、乱答现象,产生负效应。

另外,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错对,要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正确答案,对于不同的答案要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有价值的探索,然后因势利导的解释错误原因。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帮助他们很好的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

3.时间的把握

提问尤其是在进行课堂不点名提问时,教师应在时间和内容上进行把握,使每个问题主要内容突出。对一个问题回答时,要求如果答案和见解相同则不必再重复,只发表个人有别于前面同学答案。教师所问问题一定要有中心内容,不能随着问题的深入漫无目的地进行链式接力。因为教学课时是有限的,教师对问题时间要适当限制,到预期时间后就对所有问题都进行最后的总结。这样在问题过程中即可以调动学习兴趣,又有比较清楚的条理化答案,便于学生在后续学习或复习中记忆和回顾。因为食品安全是一个新的学科,其安全性跟各种环境要素有着必然联系,而环境要素又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备课时提炼关键元素和问题,而且要努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做到用词一定要准确、逻辑一定要条理清楚、叙述一定情真意切或幽默风趣。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关于食品安全与环境之间的知识。

三、结论

问题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基本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食品环境学课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还能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对本门课程乃至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问题式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食品环境学课程,在其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中也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阶段,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完全符合教育学的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可以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方面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吴齐全,励箭生.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及改进[J].物理教学,2006,28(8):36-38.

[2]王泽,蔡换夫.计算机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0,(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