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震防控措施范文

时间:2023-06-22 09:23:10

序论:在您撰写地震防控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地震防控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汽轮机;凝汽器;真空低

吉林热电厂技改一期工程在运行投产一年后,回访时发现汽轮机真空低,经现场调查后,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法和措施

1 原因分析

1.1 循环冷却水量不足、水温升高

1.1.1 循环水量小于设计值

N125-90/535型汽轮机设计在额定负荷时冷却水进水温度,t1=20 ℃;循环水量,Dw=15420 t/h;循环冷却倍率,m=60;设计循环水温升为t=8.51 ℃。配备2台48SH-22A型循环泵,额定流量为10000 t/h,一般情况为单机单台循环泵运行,经测试每台循环泵出力达设计值,即每台汽轮机在满负荷时循环冷却水量,Dw=10000 t/h; 循环冷却倍率,m′=40; 冷却水温升实际在12~14 ℃。计算式为:

t′=( hc-hc′)/m′

式中:(hc-hc′)为每千克排汽在凝汽器中的凝结放热量取值2 200 kJ/kg,则:t′=13.14 ℃。

根据原苏联雪格里耶夫教授的经验公式计算传热端差:

δt=n/(31.5+t1)×(dc+7.5)

式中:系数n取6,t1=20 ℃,dc为单位蒸汽负荷,设计为37.7 kg/m2,则:δt=5.27 ℃。

凝汽器排汽饱和温度为: t′z= t1+t′+ δt,则t′z=38.41 ℃,对应的排汽压力为Pk=0.007 MPa。

通过以上计算说明,满负荷运行时因循环水量小于设计值,使排汽压力升高0.002 MPa,汽轮机真空降低约2%。根据《火电厂节能工程师培训教材》介绍的实验数值,真空每降低1%,影响汽轮机热耗率增加0.86%,则:真空降低2%影响热耗率增加1.72%,影响供电煤耗增加6.97 g/kW・h(标煤)。

1.1.2 凝汽器两侧通水量分配不均

运行中凝汽器两侧循环水温升不一样,有时差值达到4~8 ℃。温升大的一侧循环水量较小,分析原因可能是水侧顶部有空气聚集,系统阻力较大所致。另外,由于凝汽器铜管结垢,被污泥、杂物等堵塞,或因铜管泄露被人为堵塞,使流通面积减小,循环水通水量下降,造成汽轮机真空下降。

1.2 传热端差大

从N-6000-II型凝汽器热力计算说明书查得:其设计传热端差为4.04 ℃。经测试2台机组的平均传热端差为9 ℃左右,较设计值大5 ℃左右,根据公式tz = t1+ t+ δt,式中:循环水入口温度t1取20 ℃,循环水温升t取13.14 ℃,端差δt取9℃,则: tz=43.14 ℃。对应的排汽压力, Pk′=0.0085 MPa。

由于端差的增大,排汽压力又升高0.0015 MPa,影响凝汽器真空下降1.5%使汽轮机热耗率增加1.29%供电煤耗增加5.2 g/kW・h(标煤)。

造成端差大的主要原因是循环水中的污泥、微生物和溶于水中的碳酸盐析出附在凝汽器铜管水侧产生水垢,形成很大的热阻,使传过同样热量时传热端差增大,凝汽器排汽温度升高,真空下降。

1.3 凝汽器汽侧积空气

造成凝汽器内积空气的原因有:

(1) 真空系统的严密性差或低压缸轴封供汽压力低,使空气漏入凝汽器内,凝汽器内空气含量增大。设计凝汽器的真空严密性为266 Pa/min,实际大部分时间真空严密性都大于665 Pa/min。

(2) 125MW机组采用闭式循环射水抽汽器来维持真空,由于工作水不断被抽器管和轴封冷却器来的残余蒸汽所加热,使工作水温不断升高,对应的饱和压力升高,这样当工作水流经抽汽器喷嘴后有可能产生汽化,使抽汽器喷嘴后的压力升高,携带空气的能力下降致使汽轮机真空下降。另外,由于抽气管道水平段中有时产生积水,使不凝性气体流通面积减小,凝汽器内的空气不能被充分抽走,造成空气积累。

1.4 循环水温度高

在运行中由于冷却塔工作不正常也可使水塔出水温度升高,真空恶化。另外,由于环境温度高或空气湿度大使冷却塔循环水温降减少,凝汽器循环水进水温度升高也可使真空恶化。

2 改进方法与措施

在运行中,运行人员应掌握循环水入口温度t1,循环水温升t 凝汽器端差δt,凝结水过冷却度这几个数值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t1增大说明环境温度高或水塔工作不正常;t增大表明供水量不足;δt增大说明传热面脏污、结垢、凝汽铜管堵塞,或者凝汽器中积累了空气;凝结水过冷却度增大,说明凝汽器内积累了空气,该值一般不易测取。当t 和δt同时增大,表示凝汽器铜管中严重结垢、凝汽铜管堵塞,增加了水流阻力,既减少了冷却水量又恶化了传热;当δt和过冷却度同时增大,表明凝汽器内积累空气较多,则恶化了传热,使排汽中蒸汽分压力下降,产生了过冷却度。这些数据应在同一运行条件下分析,该方法简单易行。

2.1 保证循环水量

在冬季、初春季节,循环水入口水温较低,单机单台循环泵运行,可以使凝汽器维持在经济真空运行状态。随着循环水入口水温升高,当水温超过20 ℃时,汽轮机的真空下降,其经济性和单台机组的出力都将受到影响,可采用通过循环水联络母管,2台机3台循环泵的运行方式。实践证明夏季多启动1台循环泵,可使2台机的真空分别增加2%左右。该运行方式没有必要等到因真空低使机组带不满负荷时才执行,只要增加1台循环泵,使每台机的平均真空增加1%以上,就有经济效益。

2.2 减少系统阻力使两侧凝汽器配水均匀

定期对循环水系统的滤网,篦子进行清理;凝汽器铜管清洁无垢;凝汽器水侧排空气门稍开,使积存的空气不断排出,减小系统阻力。发现两侧出水温差较大时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2.3 降低传热端差

保持凝汽器铜管清洁无垢,运行中要保持循环水清洁,无杂物、绿苔、浮游生物等。

严格控制循环水浓缩倍率和极限碳酸盐硬度不超标,控制指标增大时应进行排污,杜绝为了节水而不进行排污。利用停塔机会对水塔进行清淤排污,保持胶球清洗装置运行正常,胶球质量合格,并利用大小修机会对凝汽器铜管进行高压射流清洗或酸洗。

2.4 真空系统严密性合格

利用大小修机会进行凝汽器灌水找漏、堵漏。凝结泵压兰、系统内法兰、截门压兰严密,水封调整适当。正常运行时在远离氢系统的负压部分可用蜡烛火焰法或烟气法查漏堵漏。轴封供气压力正常,保持压力在0.025~0.030 MPa。定期做真空严密性试验,保证真空每分钟下降不超过665 Pa,争取达到每分钟下降不超过266 Pa。如真空系统严密性试验不合格应安排查漏堵漏。

2.5 抽汽器工作正常

保持射水池水温正常,一般应不超过25 ℃。当水温升高时应进行换水。保证射水泵工作正常,2台泵事故联动及低水压联动试验正常,水压在0.3 MPa以上。在定期设备检修中应检查射汽器喷嘴冲蚀、结垢情况并处理。如发现抽气管中有积水可采用在低负荷时关、开空气门的办法将积水抽走。

第2篇

【关键词】 汽轮机真空低 分析 措施

1 银川热电厂机组概况

银川热电厂#3、#4汽轮机型号为C25—8.83/0.3型,型式为高压单缸冲动、单抽汽凝汽式;凝汽器型式为二道制表面式,型号为N—2000—1,管材为HSn70—1B,换热面积2000m2,冷却水量5400t/h;抽汽器型号为CS4.18.02型,型式:射水式。银川热电厂的凝汽器进出水室顶部设有排水手动门,利于排出空气,使循环水能充满凝汽器。为了保证凝汽器铜管内清洁,保证传热效果,循环水系统配置有凝汽器胶球清洗装置,主要有胶球室,装球室,收球网等组成。

2 汽轮机真空低的原因分析

2.1 循环冷却水量不足

(1)凝汽器两侧水量分配不均衡,运行中凝汽器两侧循环水温不一致,有时差值达到4℃到8℃。温升大的一侧循环水量较小,当循环水量不足时,汽轮机末级产生的乏汽在凝汽器中被冷却的量将减小,进而使排汽缸温度上升,凝汽器真空下降。造成循环水量不足的原因可能有:循环水泵发生故障;循环水进水间水位低引起循环水泵汽化,使循环水量不足;机组凝汽器两侧的进、出口电动门未开到位,在凝汽器通循环水时,系统内的空气未排完等。

(2)汽轮机凝汽器铜管管板串水,造成凝汽器出水串水,减少了凝汽器的冷却水量,通过分析凝汽器的进出口温度变化可以判断凝汽器管板是否串水。

2.2 凝汽器铜管清洁程度较差

银川热电厂两台25MW机组凝汽器的铜管污垢现象非常严重,使得传热阻力增大,换热效果降低,跟设计值对比热经济性较差,且汽耗率显著增高,影响了机组的正常运行,端差最高的时候达到了二十摄氏度,真空跌至72KPa,导致机组不得不降低负荷保证运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除了真空系统泄漏以外,凝汽器铜管结垢情况严重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停机检查铜管的最外层是一层粘稠的物质,经过化学检验分析,其成分为藻类的衍生物,而紧贴着管壁的是一层坚硬的污垢,尤其是凝汽器的上部分钢管中比较明显,经分析得出是因为流速慢并且在高温条件下而产生。虽然凝汽器配置胶球清洗设备,但由于收球网和循环水管道之间的缝隙过大造成收球率低,加上胶球清洗系统弯曲管道多、阻力大,导致胶球清洗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平均收球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最低时只有百分之三十。

2.3 循环水温过高

当热电厂的循环冷却水为开式循环,容易受到季节的影响,尤其是在夏天,循环水进口温度升重影响了凝汽器的换热效果。循环水进口温度越高时,吸收的热量越少,蒸汽冷凝温度就越高。冷凝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排气压力相应提高,并降低蒸汽在汽机内部的焓降,最终使凝汽器内真空下降。循环水的温度越高,从凝汽器内带走的热量就越少,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每当循环水温升高5℃时,凝汽器真空就降低1%左右。

当循环供水系统采用的是冷却塔的闭式循环时,水温的冷却主要取决于冷却塔的工作情况。由于水的蒸发和飞溅产生的损失,所以循环水补水量较大,及时补充冷水也是保持冷却塔有效降温的必要方式。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定期的对冷却塔内的配水槽和分水器进行检查,查看其是否散水正常,是否完整无损,因为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冷却塔的散水均匀性和散热性能。每年清洗和更换填料是降低凝汽器进口水温、提高汽轮机真空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方式,真空可恢复2%至3%,比增大循环水量更为有效。所以说,循环水温对机组真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4 凝汽器汽侧积空气

当出现凝汽器汽侧积空气的现象时,不仅会导致传热恶化,还会使得空气分压力增大,排汽压力升高,真空下降;由于空气分压力增大,增大了氧在凝结水中的溶解度,使凝结水含氧量增大,加剧了对低压管道和低压加热器的腐蚀;由于空气分压力的升高使蒸汽的分压力下降,凝结水温度低于排汽压力下对应的饱和温度,引起凝结水过冷却,使汽轮机的经济性降低,也使凝汽器中的溶氧增加。

3 改进方法与防治措施

3.1 保证循环水量

在冬季、初春季节,由于循环水入口水温较低,可以采用单机单台循环泵运行的方法,使凝结器维持在经济真空运行状态。随着夏季循环水入口水温的不断提高,当水温超过20℃的时候,汽轮机的真空缓慢下降,导致其正常运行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两台机配三台循环泵的运行方式。实践证明,在夏季多启动一台循环泵可使两台机的真空分别增加2%左右。

3.2 做好循环水供水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

检修人员要定期对循环水系统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检查,循环水滤网等部分需要定时的清理,管道中的污垢也要进行清除。在运行中要稍开凝汽器水侧排空气门,让累积在凝汽器中的空气不断的排出,减少系统运行阻力和空气分压力。在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凝汽器两侧的水温差别较大的时候应该及时查明原因,并及时进行处理。

3.3 保持凝结器铜管清洁度

运行中必须保持凝结器铜管的清洁程度,防止铜管内污垢积攒,并且在系统运行中要保证循环水清洁,不产生微生物等。同时,要严格控制循环水浓缩倍率和极限碳酸盐硬度不超过规定的标准,可以考虑定期进行凝汽器铜管硫酸亚铁补膜工作。银川热电厂的检修人员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对一期两台机收球网进行了更换,对胶球清洗系统管道进行了改造,目前凝汽器胶球清洗装置已经投运正常,收球率达到85%以上,为提高凝汽器铜管的清洁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银川热电厂每两年都对凝汽器铜管进行酸洗,但因循环水取自深井,尽管采用了加稳定剂和定期加杀菌剂的办法,但铜管结垢现象仍然存在,直至2013年初,更换为不锈钢管。

4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严格的对银川热电厂汽轮机真空情况进行控制,就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对循环冷却水、铜管清洁度、循环水温、凝结器汽侧积空气的控制,定期进行检查和监督,才能有效的将汽轮机真空控制在合适的水平之内,确保热电厂汽轮机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刘爱忠.汽轮机设备及运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第3篇

震区是云南省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同时当地的经济条件比较差,地震影响人口数量多,22.97万人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由于救援初期救灾安置任务急、准备时间短,在灾民安置过程中出现安置点位置选择不合适、灾民过于密集、相应配套设施不完善,尤其是缺乏厕所等卫生设施,加之灾民缺乏卫生防疫意识,极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

2鲁甸地震灾区卫生防疫保障主要措施

此次鲁甸抗震救灾,在当地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全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疾控中心的专家紧密配合,前后方联动,高效有序地开展了震后卫生防疫保障工作。(1)迅速响应,做好抗震救灾准备。鲁甸地震发生后,该院迅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专家深入开展卫生防疫形势研判,与一线抗震的疾控中心密切联动,全力做好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相继召开灾情研判和救援准备会议,紧急部署抗震救灾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紧急抽组由流调、水和食品安全、媒介生物防治等专家组成的医疗防疫专家指导组、医疗防疫救援队和整建制野战防疫队做好随时前出准备;全院积极行动,紧急筹措应急专业物资,并做好应急生产准备。(2)主动作为,深入实地,科学建言献策。地震发生后,该院迅速派出专家,携带抗震防疫物资深入抗震救灾一线,了解震区卫生防疫形势,并抽组卫勤、流行病、卫生监督、媒介生物控制、健康教育等学科的专业和技术骨干,对灾区防疫形势进行科学的快速评估,分别筛查出受灾地区和救援官兵卫生防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制订了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为首长机关和地方政府提供防疫决策的专业依据。深入一线的卫生防疫专家向当地的救灾官兵、防疫队员以及安置点的医疗防疫医生、志愿者和部分灾民发放卫生防病手册,进行饮水安全、传染病防控等卫生防疫知识的宣讲普及;结合CDC防疫队前期的统计数据,对灾区的水质水源和卫生防疫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快速评估,根据考察结果提出震后灾区饮水安全保障措施和建议。(3)积极防范,科学防疫。在灾区医疗防疫系统被破坏、药材补充困难的情况下,迅速建立起传染病疫情快速直报体系,确定可能暴发的传染病种类,并做好相应药品器材的补充保障工作。进行科学的消杀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源和传播途径,防止大规模传染病的暴发。为了避免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一方面对使用的水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加强对水源的保护措施,并针对本地区存在重金属化学污染的可能性,加强对相关指标的日常检测与监测。另一方面加强饮食饮水卫生保障:对食品原材料开展食品卫生安全快速检测,把好制作、供应关,落实餐具消毒要求;加强饮水净化消毒措施,保证饮水安全。开展发热、咳嗽、腹泻等重点症状监测,严防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加强灾区群众安置点等区域的厕所、垃圾点的消毒和杀虫服务,用专业知识科学界定消杀范围和药剂品种用量,确保消毒杀虫效果,又有效防止过度消杀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对灾民进行卫生防疫教育工作,使卫生防疫工作深入每个人的内心,群策群力搞好卫生防疫工作。

3启示

第4篇

雾、霾天气来袭 制作科普折页《雾霾天气及其影响》

今年1月,强雾霾天气覆盖我国10多个省份,引发社会对于“空气有毒”的担忧。四川省科协科普中心创作团队联系省环保专家、省医院专家创作,编印了20万份《雾霾天气及其影响》的科普折页发放到全省21个市州。科普折页从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雾、霾天气的危害和影响,雾、霾天气注意事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四方面宣传普及相关科普知识,倡导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H7N9禽流感蔓延 制作科普折页《H7N9禽流感病毒防控知识》

3月,H7N9禽流感在我国江浙沪一带出现后,一些群众被传言误导,不敢吃家禽、猪肉等肉类食品。为引导广大公众正确认识禽流感病毒知识,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防止恐慌情绪蔓延,四川省科协科普中心创作团队联系省疾控中心专家,制作印发了20万套科普折页《H7N9禽流感病毒防控知识》,配送到全省21个市州科协,动员组织全省各级科协开展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科普折页《H7N9禽流感病毒防控知识》分别从什么是流感、什么是禽流感、什么是H7N9禽流感、人类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有效预防H7N9禽流感,以及吃家禽、猪肉等肉类产品是安全的吗等六方面宣传了H7N9禽流感防控的相关科学知识,及时澄清各种错误认识和谣传,使社会公众能够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看待H7N9禽流感,消除恐慌心理,倡导理性消费。

4·20芦山地震 制作地震系列应急科普资料

芦山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科协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开展地震应急科普宣传资料的制作。4月20日,向灾区赠送库存的《农村居民抗震常识》、《抗震救灾自助手册》等科普图书及《地震灾后疾病预防》、《地震应急救护知识》等科普宣传挂图、折页8000套,同时紧急动员科普中心创作团队,印发了20万份科普折页《地震灾后疾病预防》和《地震后次生灾害的防御措施》送达地震灾区。

第5篇

关键词:地震;结核病;风险评估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1]。鲁甸县所属的昭通市是云南省结核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04年以来,肺结核为鲁甸县主要传染病报告病种[2]。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该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造成108.84万人受灾、410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22.97万人。由于地震后受灾地的自然、社会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灾区肺结核防控能力受损,可能会对当地肺结核的传播和流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省级针对鲁甸县灾前、灾后肺结核疫情情况及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指导灾后肺结核防控工作的开展及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1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0—2014年(截至9月18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及所辖各乡镇的肺结核报告信息,分析灾区既往肺结核疫情状况,比较灾区灾前、灾后肺结核发病情况,整理灾前登记在治和灾后网络直报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情况,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现场调查结果,进行灾区肺结核风险评估和分析。

2结果

2.1鲁甸县既往肺结核疫情状况网报系统数据显示,2010—2014年8月,全省活动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昭通市是我省肺结核重灾区,历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鲁甸县在昭通市属于低疫情县,除2013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略高于全省水平外,其余各年均低于全省、全市及全国平均水平;灾情发生的龙头山镇、火德红乡、乐红乡、水磨镇4个乡镇中,火德红的疫情稍高,除2013年高于全县的疫情水平外,其余各年、各乡镇的疫情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均属于低疫情乡镇(表1)。2.2灾前、灾后肺结核发病情况比较受灾乡镇在地震前(2014年1月1日至8月2日)和地震后(8月3日至9月18日)每天网络直报的肺结核患者发病数没有明显变化(图1),与去年同期相比,灾区肺结核发病总体平稳,没有发生肺结核暴发流行。2.3灾前登记在治和灾后网络直报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情况截止8月3日,鲁甸县累计登记在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共计154例(表2)。整理登记在治患者信息,并进行追踪。至9月13日,四个受灾乡镇灾前登记在治的肺结核患者64例,其中12例已完成疗程,除3例死亡外,其余49例均已痰检取药。灾后(8月3日至9月12日)鲁甸县疾控共确诊并治疗管理4个受灾乡镇的肺结核患者7人。2.4灾区现状调查①环境变化灾区安置点以集中安置为主,其中灾情较重的龙头山镇有集中安置点(超过10户)有56处,超过100人的集中安置点有34处,安置人数18000人左右,帐篷数2260人,其中15岁以下儿童约2260人。灾区大型安置点数量众多,安置人口数较多,居住相对集中且拥挤,这使得居民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增高。②人群流动性加大、抵抗力降低转移安置造成的灾民流动,使得灾区存在肺结核暴发和流行的风险。灾民膳食结构单一,加之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应激状态,导致人群抵抗力降低,一旦有传染性肺结核病发生,易引起暴发流行。③常规疾病防控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降低。由于地震导致灾区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房屋严重受损,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均忙于应急救灾,致使肺结核等常规传染病防控工作难以有效实施,给其发生和传播带来较大风险。2.5震区肺结核流行的风险评估结合地震发生前后肺结核疫情状况及现场调查情况,可认为灾区结核病疫情风险程度为“中(++)”。主要的风险为涂阳患者家庭成员发生结核菌感染的风险较大,尤其是儿童;感染结核菌的人群发生结核病的风险较大;发病的结核病患者若不能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对周围人群的传播;结核菌感染后,不同人群发生的几率不一样。

3讨论

第6篇

【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控制

砌体结构是由块体材料和砂浆砌筑而成的以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承重构件的结构。砌体结构材料来源广泛、施工工艺设备简单,具有良好的耐火性和耐久性。随着砌体材料技术和建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砌体结构目前在我国被广泛地应用。与混凝土结构相比,砌体的自重大,抗拉、抗剪、抗弯强度较低。在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下,砌体结构容易产生不同类型的变形和裂缝,使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降低;较大的变形会影响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抗震性能,如外墙及结构层板面的裂缝会导致渗漏,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下面就砌体结构裂缝的类型、成因及预防控制措施加以分析说明。

1 砌体结构的裂缝类型及成因

1.1 温度裂缝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砌体的热胀冷缩,当温度变化引起的内应力足够大时,砌体就会产生裂缝,这就是温度缝。以砖砌体为例,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为10x10-6m/℃,砖砌体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为5x10-6m/℃。由于砌体与混凝土楼板的温度线膨胀系数相差很大,在温度作用下,楼板变形较大,其下的砌体变形相对较小,使砌体和楼板之间产生变形差,楼板的收缩膨胀在砌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在温度变化的反复作用下,变形较大的楼板将变形较小的砌体拉剪开裂。

温度裂缝常出现在砌体结构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在门窗洞口两边的正八字形斜裂缝、内纵墙上的斜裂缝、屋顶圈梁下的水平裂缝等。内应力在结构内的分布情况为:建筑物的两端大,中间小,顶层和底层大,中间层小。

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在所有块体材料的墙体上比较普遍。不论何种块体材料,温度裂缝的形态没有本质区别,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分布位置也较集中在建筑物顶层的两端。在建筑物的底层两端也有发现,开裂程度低于顶层。温度裂缝一般经过几个冬夏之后才逐渐趋于稳定。

1.2 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

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给地基,使地基受到压力,地基土受压产生相应的变形。若将建筑物的基础视为一个柔性构件,假定地基土是近似均质的,并且受到均匀荷载的作用,根据角点法理论,建筑物的中部沉降量大,端部沉降量小。

实际情况是基础介于完全柔性和完全刚性之间的,基础的刚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整地基反力分布和沉降变形,但是反力分布和沉降变形的总体趋势改变。若把上部结构看作是一个构件,地基的沉降变形引起上部结构的变形,地基中部沉降量大时,则构件产生正弯曲变形。结构中下部受拉,端部受剪,当内应力超过强度极限时,墙体由于剪力形成的主拉应力开裂,裂缝呈正八字形。当建筑物端部沉降过大时,会形成负弯距,内应力产生的主拉应力使墙体产生斜裂缝或倒八字裂缝。

不均匀沉降裂缝主要有八字形裂缝、斜裂缝、墙体竖向裂缝、墙体水平裂缝。

1.3 干缩裂缝

砌块材料具有干缩湿涨的性质。砌块材料的含水率不同,干缩湿涨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受砌体材料反复干缩湿涨引起的砌体裂缝为干缩裂缝。普通粘土砖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这种湿胀是不可逆转的变形;其它类型的砌块材料随着含水率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干缩变形的特点是早期发展比较快,以后逐步变慢,几年后才能停止干缩,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其干缩率有所减小,约为第一次收缩的80%。

干缩裂缝形态一般有:在墙体中部出现的阶梯形裂缝、块体材料周边灰缝的裂缝、外墙一二层窗下墙出现的竖向均匀裂缝、山墙等大墙面出现的竖向或水平裂缝。

1.4 地震作用裂缝

由于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质,其抗剪、抗拉、抗弯强度都较低。在地震作用下,砌体结构的墙体会产生不同形式的裂缝,主要有水平裂缝、斜裂缝、交叉裂缝和竖向裂缝。与水平地震作用方向平行的墙体受到平面内地震剪力的作用,在地震剪力以及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当墙体内的主拉应力超过砌体强度时,墙体就会产生斜裂缝;当墙体受到与平面方向垂直的水平地震剪力发生平面外受弯时,产生水平裂缝;交叉裂缝是建筑物墙体受地震的反复作用,由斜裂缝发展而来。

楼梯间是砌体结构受到地震作用较大且抗震薄弱的部位,所以楼梯间的震害往往比较严重。由于楼梯间开间小,水平方向的刚度相对较大,吸收的地震能量较多,加之楼梯间墙体没有楼盖形成空间结构,墙体沿高度方向缺乏支撑,其空间刚度较差,预留洞又会削弱楼梯间墙体的整体稳定性,所以在地震作用下,楼梯间墙体易受破坏开裂。

墙角由于处于房屋的尽端,结构对其约束作用较弱,地震对房屋的扭转作用比较明显,所以墙角处的受力比较复杂,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不利影响而开裂。纵横墙连接处由于受到两个方向地震作用力,受力也比较复杂,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而使连接处开裂破坏。

2 砌体结构裂缝的预控措施

2.1 温度裂缝的预控措施

2.1.1 设计措施

(1)为了减小温度应力的影响,可在建筑物中设置设伸缩缝,将伸缩缝设在因温度作用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以消除温度应力产生的影响。

(2)为了防止或减轻房屋顶层墙体的裂缝,可在屋面设置保温隔热层。屋面的保温隔热层或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应设分隔缝,分隔缝的间距小于6m,并与女儿墙隔开,其缝宽不小于30。保温层应做至挑檐或檐沟处,以防止混凝土结构外露。

(3)在屋面板下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房屋两端圈梁下的墙体内设置水平钢筋。墙长超过4米时设置构造柱,墙高超过3米时设置圈梁。在建筑物顶层两端的门窗洞口两侧增设构造柱,构造柱之间砌体内设置拉结钢筋。

(4)为了防止或减轻房屋底层墙体的裂缝,在底层窗洞下的外纵墙中,设置防裂钢筋,将其锚固在两侧的构造柱中。建筑物底层两端的门窗洞口两侧增设构造柱,构造柱之间砌体内设置灰缝钢筋。

(5)在墙体转角处、内外墙交接处设置拉结筋,以增强墙体的抗裂能力。

2.1.2 施工措施

(1)做好建筑材料使用前的检测(如水泥、砂和砖),不合格的材料严禁使用。

(2)加强对砂浆的质量控制,改善砂浆的和易性和保水性,以利于与砌块的粘接。砌筑前对砌块浇水湿润(粘土砖含水率大于10%),以保证与砂浆的粘接性。改进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砌筑接槎、组砌方式正确,砂浆饱满,灰缝厚度均匀、错缝合理。

(3)屋面板设“后浇带”。在建筑物纵向的中间部位,屋面板上预留300mm宽的空隙,钢筋连通,在屋面板施工完40―60天后用膨胀混凝土浇筑,以减轻屋面板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屋面施工应尽量避开高温季节。

2.2 不均匀沉降缝的预控措施

2.2.1 建筑措施

(1)建筑物体形力求简单规则,避免过于复杂的平面结构形式。复杂的建筑物体型会削弱建筑物整体刚度,在地基条件不良时,尽量采用简单的建筑体型和平面结构形式。合理设置沉降缝,利用用沉降缝将建筑物划分成若干个刚度较好的独立单元,或将地基沉降不同的部分分隔开来。将沉降缝设置在荷载突变处、建筑平面转折处、地基土软硬不均变化处。

(2)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建筑物长高比控制在2.5以内,对于平面简单,内外墙贯通、横墙间隔较小的结构,长高比不宜大于3.0。不符合上述要求时,设置沉降缝。

(3)合理布置纵横墙体特别是承重墙体,加强主体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地基不良时内外纵墙尽量贯通,避免在中间或某些部位断开,使它能起到调整不均匀沉降的作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道横墙,与内外纵墙连接,以加强房屋的空间刚度,进一步调整建筑物沿纵向的不均匀沉降。减少建筑物端部的门、窗洞口,在底层门窗、地沟洞口周边设置钢筋混凝土边框。

2.2.2 结构措施

(1)加强对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尤其要加强顶层圈梁和地圈梁的刚度,以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圈梁在砌体结构中的作用如同钢筋混凝土梁内的受力钢筋,当结构有沉降变形时,能够起拉结作用,减少结构的变形。每道圈梁应尽量贯通外墙、承重内纵墙、内横墙,并在建筑平面内形成闭合系统。对于砌体结构,圈梁和构造柱组成的框架,能够有效地约束砌体的变形,防止开裂。

(2)选择适宜的持力层和地基处理方法,减小或调整基底附加压力。在某些情况下可采用设地下室或半地下室、调整基底尺寸的方式,来调整或减小基底的附加压力。要做好地质资料的分析,遇到软弱土地基时要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案,地基土软硬不均匀时要消除软弱部分,并做好沉降量的预先计算。从耐久性方面分析考虑,基础选型时优先选择深基础和刚性基础。

(3)减轻结构自重,尽量采用高强度轻质块体材料,用轻质隔墙代替非承重墙体。

(4)进行地基沉降变形验算并提出沉降观测要求。

2.2.3 施工措施

(1)加强地基验槽工作,当地基实际情况与地勘报告不符时要经过技术论证、提出处理方案后方可施工。精心处理软土地基和不均匀地基,地基开挖后要按规范进行钎探,发现有地基不良、地基异常、孔洞坑穴时应妥善处理,然后再进行基础施工。

(2)合理安排基础施工顺序,先进行层数较高、荷载较重部分的施工,后进行层数较低、荷载较轻部分的施工;先进行深基础的施工,后进行浅基础的施工。

(3)防止对天然地基的扰动,在淤泥及淤泥质土的地基上施工时,尽可能不扰动土的原状结构。

2.3 干缩裂缝的预控措施

2.3.1 设计措施

在墙的高度、厚度突变处或者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在砌体内设置灰缝钢筋,在建筑物的楼(屋)盖处、墙体的顶部、窗台下部的砌体中设置配筋带,加强圈梁、构造柱的设置。

2.3.2 施工措施

保证砌体的施工质量。砌块要注意排水和防水,潮湿的砌块不得进行砌筑。控制每天的砌筑高度,一般小砌块每天的砌筑高度应控制在1.8米内;针对砌块的特点,在砌筑前,不宜提前浇水湿润,而应采取砌筑时铺砂浆前,在砌筑面上适量浇水的做法。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保证砂浆强度以及灰缝饱满度,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达到80%以上;砌筑完成后,要坚持洒水养护,以减少砂浆的干燥收缩;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组砌形式正确,一般采用一丁一顺,上下顺砖错缝的砌筑法,砌筑手法上采用“三一砌墙法”,以提高墙体的整体性。

2.4 地震裂缝的预控措施

2.4.1 设计措施

(1)重视概念设计,合理选择砌体结构的受力体系,正确应用结构布置原则。合理的选择受力体系对控制砌体结构裂缝是十分重要的,在地震裂缝的控制上尤为重要。应优先选择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布置均匀对称、上下对齐,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均匀。在结构布置时应做到平面体型规则简单,避免由于布置不规则使结构各部分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均匀、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不重合而导致的震害加重。抗震设计中尽量避免采用小肢墙、独立的墙垛、柱。合理设置防震缝。

(2)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能够显著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增强整个建筑物的延性。在砌体结构中设置圈梁,能够加强墙体间的连接以及墙体与楼盖间的连接。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可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有效约束墙体,限制裂缝的展开,提高墙体的稳定性。

(3)加强楼梯间的抗震构造措施。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不宜设置楼梯间,墙体上不宜开过大的窗洞,不宜设置过多预留洞以免削弱墙体。楼梯间圈梁应闭合,如被洞口隔断时应上下搭接,搭接长度不少于圈梁搭接高差的3倍。在楼梯间墙体转角处、门洞口两侧、梯梁(结构梁)支座位置均应设计构造柱且与圈梁连接。按规范要求在楼梯墙体内设置构造拉接筋和配筋砖带。

(4)加强墙体转角处、纵横墙连接处的抗震构造措施。除按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外,还应做到墙体转角处构造柱截面尺寸与墙体厚度相同、转角处构造柱箍筋沿墙体全高加密;内外墙连接处设置构造柱,尽量设明柱,加强此处墙体的拉结措施。

2.4.2 施工措施

(1)控制砌体施工质量等级,保证砌体的砌筑质量。因为砌体结构的墙体属人工作业,人的操作因素对砌体结构的质量影响很大,所以应按规范要求加强管理,做好砌体施工质量等级的控制。要保证砂浆强度及粘结性,预防通病的产生;组砌方式、操作工艺正确,灰缝均匀,水平及竖向灰缝砂浆饱满度符合要求;交接留槎符合施工规范要求,内外墙连接处、墙体转角处要同时砌筑,严禁留直槎;砌体施工临时间断处补砌时,必须将接槎处表面清理干净,浇水湿润,填实砂浆,灰缝均匀。

(2)按施工规范要求留置架眼和脚手眼,严禁在局部密集留置脚手眼。为保证脚手眼的填塞质量,一、二层部位留置的墙体脚手眼,可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掺膨胀剂进行填塞。

(3)重视墙体预留洞口和开槽砸眼的处理。要减少临时洞口的留置数量,洞口顶部应设置过梁,并设水平拉接钢筋。临时洞口离侧边交接处大于500mm,洞口宽度不大于1000mm。墙体内管线布置规范,尽量避免损伤墙体;不得开凿墙体埋设管线,不得在墙体上开凿水平沟槽。

3 推行裂缝宽度设计,根据裂缝宽度采取预控措施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对结构可能产生的裂缝宽度没有规定,防裂措施也没有对应结构的裂缝宽度,因此无法按照结构可能发生的裂缝宽度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规范》对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措施规定得不够具体,设计中应计算可能产生的裂缝宽度,按照可能产生的裂缝宽度进行设计,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4 结束语:

砌体结构的裂缝是常见的病害,裂缝类型及形成的原因多。要重点从预防控制措施入手,在设计、施工中加强对预防控制措施的应用。要改变重视强度设计,忽视预防措施的做法,才能有效地预防控制。在预防控制措施中,一些措施具有多种作用,采用时要综合考虑。要运用多种预防控制措施,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第7篇

【关键词】 灾后;传染病;控制措施效果;报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8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503-01

大灾以后常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传染病肆虐[1]。据研究统计,曾经在近几年来,于世界各地出现的特大灾难中。暴发了各种疾病的大流行。对人类社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和危害[2]。本文通过我市各乡镇灾后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统一部署和指挥 成立灾后传染病防控总指挥部。该组织负责日常的有关整体工作。通过实施每日碰头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各级统筹安排工作。并对下一天的工作实施安排部署。并且对疫情实施每日监测。密切关注。

1.2 及时对尸体进行处理 在灾难发生之后。务必对寻获的各种尸体进行消毒处理。集中进行尸体转运以及统一埋葬。其中埋葬深度在一米五之上。如果尸体未按标准的埋葬。则要执行相应的重处理措施。具体为用漂白粉和水按规定稀释后喷洒于掩埋地。之后将土层加高到一米以上。亦可以重新火化后集中埋葬。

1.3 执行一系列防治传染病的工作 将周围派遣的有关专家安排入组。带头到各乡村进行相关的消毒知识指导学习。对于灾区的尸体以及生活垃圾等地点依次按规定杀毒灭菌。尽可能消灭灾区易传染疾病的蚊虫。及时发现预防过程中的不良问题并进行指导改正。

1.4 食品和安全饮水的控制措施 严格监督负责配送食物和饮用水源的有关人员仔细安全的进行相关操作。对于各项卫生制度要坚决落实。及时对水源进行检测。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1.5 开启应急预防机制 灾区人民的各项疫苗要强化注射。尤其是幼儿要对其注射甲肝或者乙脑疫苗。打造全面的免疫盾牌。对有可能发生感染的其他类传染病要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一旦爆发出传染疫情。要立刻给易感人群接种预防。

2 结 果

2.1 灾后环境消毒的情况 重灾区住户消毒比例为96.1%。消毒平均的频次1.8。生活垃圾集中处理81.6%。厕所消毒的比例92.6%。厕所消毒平均的频次1.6。厕所粪便清运比例51.7%。轻灾区相应数据为95.4%。1.7。59.3%。87.8%。1.5。51.6%,见表1。

2.2 灾后食物及饮水情况 仅饮用瓶装水占比0.9%。饮用瓶装水或集中供水占比10.6%。饮用井水(未消毒比例)为88.3%(2.2%)。饮用河沟水(未消毒比例)为3.9%(35.7%)。自制食物为99.2%。食用凉拌菜为5.1%。食用剩饭菜为12.9%,见表2。

3 讨 论

各种自然灾害都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繁衍生息和社会的发展。全球因为其严重的能量释放灾害会产生非常重大的死亡和损失[3]。有些地震灾害动辄造成以亿计算的美元损失。而且灾害发生之后。食品和水源安全往往需要非常好的保障才能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原因是生活环境的变化让人们更容易与致病媒介产生接触[4]。同时,由于人流量大。相应的疾病抵抗能力也会随之降低。此种因素也非常易促使暴发传染病。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对于这些致病因素进行行之有效的约束和管控。可以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灾后并无重大疫情出现。也无其他类突发性的卫生事件。证明采取的防治措施准确有效。不过灾后人群普遍生活在简陋环境中。其机体抵抗力降低。这也会给传染病的发生产生机会。而另一个方面。在评估看来。4%左右的人群以及10%的厕所并无环境的消毒。而40%的生活垃圾未及时处理。这些情况会导致蚊虫加速繁殖。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灾后人群的饮食不当,无规律。食物匮乏。存在一定的肠道传染病流行风险。综上所述,要落实以上重点的控制措施之外。还应该在灾区建立好敏感的传染病有关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发现。定期评估防控措施效果。大力开展对传染病防治和宣传教育。不断使灾区的群众增强防病意识。提高防病的能力。宣传准而有度。防止产生不必要恐慌。不断增强灾区中疾控人员应急处置突发性传染病的疫情。若传染病发生。要及时且有效地对其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 丁国平,张鉴,罗赫.汉源县地震灾后传染病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J].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2009,20(5):59-62.

[2] 孙光红.2005――2010年广元市中小学生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9(10):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