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21 09:14:49

序论:在您撰写课堂秩序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

第1篇

一、 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江苏省A实验小学青年教师为具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随堂听课、观察等,以期了解他们课堂秩序管理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1.学生对课堂秩序管理的满意度

随机抽样调查了A校二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各3个班级的102名学生,调查“学生最喜欢哪种教师的课堂环境”,结果表明学生对青年教师课堂环境的满意度低于非青年教师。在“最不满意的教师”调查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3%,而中年教师仅占24%。并且有学生在问卷上留下了“某老师(指青年教师)凶死了,课堂上经常发火”、“某老师上课坐在那儿发短信,学生吵也不管”等意见。可见,一些学生对青年教师课堂秩序管理的满意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进一步访谈和调研发现,青年教师对课堂秩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作为小学青年教师,您目前最希望提高的是什么?”在三项选择中,30名青年教师中70%的将教育科研理论水平的提升作为首要目标,选择希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占25%,而选择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的仅占5%。这与当前各种级别的“教科研样本校”的评选有关,与教师职称评定侧重科研、论文有关。一些青年教师认为,只有努力上公开课或者在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才能奠定自身的良好地位。而赛课、公开课由于场合的特殊(经常是“借班”上课)、性质的特殊(有一定数量的观众或评委,“表演”成分增加)、状态的特殊(教师精心备课,全力以赴),所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课堂秩序管理。在诸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小学青年教师往往注重教学技巧的训练,而对课堂秩序的建立与管理关注不够。

2.教师的课堂秩序管理行为情况

本研究采用Borich(1990)编制的观察量表,该量表把教师的课堂秩序管理行为分为预防、纠偏、反应三大类。结合具体情况,在预防这一层次下增加了“来回走动”、“停顿”两个指标,在“纠偏”中“非语言”这一层次下增加了“做手势”这一指标,“语言”这一层次下增加了“故意请开小差的同学回答问题”[2]。随机听取了20位教师的课,其中10位年龄在35岁以下,即青年教师,10位在35岁以上。其中青年教师的课堂秩序管理行为情况见表1。

表1表明,小学青年教师预防类课堂秩序管理行为共出现149次,低于361次的纠偏类课堂管理行为,说明小学青年教师课堂管理的重点在于纠偏,而不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积极防范,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后再采取措施。从纠偏类课堂管理行为分析,小学青年教师语言类纠偏行为共262次,占纠偏类课堂管理行为总频次的72.6%,表明小学青年教师偏向于使用语言类纠正课堂的不良行为。同时发现,在语言类纠偏行为中,“故意请开小差的同学回答问题”达82次,其次是规则提醒、点名提醒和表扬其他同学。教师通过语言类明确的管理指令信息,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如“眼睛看黑板”、“不要随便讲话”等,而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则习惯使用“坐正”、“不讲话”等直接指令。频繁的语言提醒不仅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而且与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不相适宜。相比而言,间接暗示的效果要好些。这种方法既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需要,又能做到对学生严格要求,如接近学生、眼神接触等间接暗示行为,相对而言却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课堂经验不够丰富,“眼神交流”、“手势”提醒却要求一定的技巧,这可能是他们使用较少的原因。

表1表明,反应类课堂管理主要是警告(14次)、移走诱因(13次)、惩罚(延迟性)(11次)、剥夺某项权利(3次)。从预防、纠偏和反应三类管理分析,反应类使用频次最少。教师对课堂上出现比较严重的违规行为主要采取警告措施,惩罚主要是扣星、摘掉小红花之类,而采取剥夺某项权利的情况则很少。但是这与对学生、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有些不一致。可能是因为有听课教师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则较少采取惩罚类管理行为。但在日常教学中,一些青年教师缺乏一定的耐心,相对容易使用惩罚等反应类课堂管理措施。总之,上述分析表明青年教师的课堂秩序管理行为重纠偏轻预防,重直接指令轻间接暗示。

三、 建议

1.管理理念从“师本”走向“生本”

“以生为本”的课堂管理追求课堂的和谐、生动、高效,关注师生的生命体验,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秩序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环节和非预期性事件,达到师生双方互动成长。因此,首先要求小学青年教师要让教学过程充满魅力。教师要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关注学业不良和行为不良的学生,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二是课堂秩序规则的制定要注重民主性、明确性和教育性。民主性是指课堂管理制度应由班级成员共同制定。明确性是指课堂管理制度要简洁,指向明确,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教育性要求课堂管理制度的制订必须要尊重学生,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以发展学生为目的。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为学生搭建自律的舞台,让日常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师生共同讨论并在班级内设立各种不同的由学生担任的“督查员”岗位,如“课桌凳督查员”、“有效合作督查员”、“作业收缴督查员”等,做到各项事情有专人负责,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醒、提示开展自律和他律。

2.管理手段从单一走向多元

传统的课堂秩序管理侧重于纠偏,并非是对各种课堂问题行为的积极防范。及时预见并排除各种干扰课堂活动的不利因素,对有效维持正常的课堂活动秩序有重要意义。一是教师要善于观察,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有针对性地预防不良行为。教师应对学生形形的课堂行为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学生头、眼、耳和嘴等部位的体态动作进行分析,结合情境作出大致判断,以便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依据。二是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学生。如夸张评价法——“这个同学很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要是针掉在地上,他也能听出来。”赞美评价法——“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一组的同学讨论得很热烈,合作得真好,希望其他组同学也能像他们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在这个地方改一下,那就全对了!你能自己改正吗?”[3]实物奖励法——“教师课前准备五角星、小红花,课堂上发给维护课堂秩序的模范学生。”三是科学布置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室里贴上学生的照片、展览学生的作业等,使教室成为师生交流的有益媒介。而教师适时改变学生的座位,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课内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且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

3.“对症下药”加强管理

在课堂秩序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类型的不良行为的学生。首先,如寻求关注类学生。受到挫折的学生往往会失去自尊,并错误地认为只有成为注意的中心才会体现自身的重要性,因此可能会使用各种办法来吸引别人的注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进行交谈,在合适的时间给学生以关注,这样会促使学生重新评价自己的行为。其次,如力量抗衡类学生。如果教师长时间没有满足受挫折学生关注的需要,就会出现这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避免正面冲突,允许学生作出一定的选择,切勿采取攻击性的行为,以一种相互尊重、友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再次,如报复类型的学生。失败的学生可能会进行报复,他们把报复当作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方式。针对这种情况:一是避免惩罚以防止循环报复的产生,教师可以有策略地作出适当退让,退让并不意味着放弃,退让有助于保持师生之间积极的关系。二是尽可能防止伤害其他同学或破坏周围环境。三是营造相互信任的氛围,通过持续的公正、诚恳、接受、以身作则来获得学生的信任[4]。

4.进一步深化家校沟通

深化家校合作,对加强课堂秩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多样化、高效的沟通途径:一是家长会,家长会上任课教师可以分析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学习与进步、优缺点等。二是任课教师主动家访,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三是可以采取电话访谈或利用家校通短信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反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问题。家校沟通前尽可能掌握准确的信息,避免对学生的不客观评价。反馈的信息应科学、简洁,便于直接解决问题,以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吴艳茹.以课堂秩序为中心的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1.

[2] 江路华.新课程理念与课堂管理重构——基于一所小学的课堂观察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05(9).

第2篇

关键词:课堂管理技能;初中英语;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3-0118-02

一、定义

1.课堂管理技能的定义。所谓课堂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在整个过程中对一课堂所进行的组织与管理。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来协调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以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管理技能是教师对课堂管理的有效程度以及能力。它通常是指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对教学资源进行调控、组织以及协调,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学习采用的所有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方式。课堂管理技能的含义包括课堂资源、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率这四层含义。

2. 课堂效率的定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效率就变得异常重要。教学过程当然也不例外。在相同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也成为了当今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简而言之,课堂效率就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实际的学习成果与应有的教学成果之间的比值。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成果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后,实际知识的掌握、情感的升华以及能力的提高。单位时间里应有的教学成果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学生在能力、知识以及情感方面的提高所进行的预测。从这个定义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出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这主要受学生自身与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影响。其次就要适当地制定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预测制定的太低则成效不大,如果制定的太高,就会难以实现,因此准确地预测课堂教学后学生能力、知识与情感的提高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现状分析

初中英语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都是极其重要的。虽然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观念已经深入教师的心中,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兴趣与热情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英语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并不一定是付出就有回报,有时付出同样的精力与时间,但是结果却是差异很大,这就大大挫伤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兴趣。

2.基础不牢,自学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初中生过于追求分数,对考试分数也存在侥幸心理,并未理解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这就导致了基础不牢;另外大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英语自学能力,过分依赖老师,并不能举一反三,这就造成了初中英语教学效率的局限性。

三、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作用

1.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提高课堂效率的间接作用。

(1)了解学生的需要并尽量满足。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以学生的求学需要为主,以学生为本。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并合理地进行满足时,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课堂管理技能的同时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不管是生理需要还是心理需要,一旦没有妥善的解决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也要满足学生的社交需要。教师在教学课堂管理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促进学生们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友谊与归属感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有对学生的尊重的需要。良好的课堂管理技能能够使学生觉得受到了充分地尊重,对教师有感激之意。因此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是指出的错误都要认真对待,并给予及时的回答,不敷衍了事。最后要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思考是有意义价值的,让他们对自己的努力持肯定态度。

(2) 积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之,消极的课堂气氛会阻碍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初中一般每周所安排的英语课时是比较多的。如果能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们才能精力充沛、聚精会神、情绪稳定、思维开阔,而如果是在一个压抑的学习气氛中学习,学生们往往就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思维狭窄,学习效果也比较差。教师在教学课堂管理中要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气氛,这对学生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社交与自尊都有直接的影响。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教师要采用适合的方式去解决影响课堂氛围的因素,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被尊重。

(3)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机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同样学习积极性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学习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管理技能,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就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有充分了解,让他们对自身产生责任感;② 采用竞争形式来促使学生提升。比如举行英语竞赛、学习小组等;③采用奖励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学习。这种奖励方式既包括口头奖励也包括物质奖励;④用数据说话。通过利用确凿的数据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充分了解。比如作业分数、考试分数等。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

2. 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直接作用。一个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才能产生高效率。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有利于营造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以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英语课堂效率具有直接作用。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它存在很多多变因素,而这些多变因素往往会对教学目标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课堂管理技能努力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1)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过分自由,放任自流,则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终止。因此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应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优良的课堂管理技能就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能够明确的定义学生哪些行为是自己期许、赞赏的,哪些是自己不允许的。在教学之初,老师就可以与学生互相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原则与期望,协商制订出共同的课堂规则,这样就有利于良好课堂秩序的形成。

(2) 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良好的课堂秩序建立后就是要维持了。课堂中一些突况往往会扰乱课堂秩序,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课堂管理技能来维持课堂秩序。大量实践表明,通过新颖的教学教授与课堂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是维持课堂秩序的最好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可能全部是全体学生都感兴趣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学会洞察学生的行为,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在教学中,教师也要经常的鼓励学生学习,确保自身的教学方式具有吸引力,及时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对成绩较差或是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给予适时的关心与指导,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注重课堂内外、及不同课堂之间的教学过度。如果教师缺乏课堂管理技能,必将使得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交头接耳、无精打采、三心二意,学生的注意力大大降低。这时教师也可以适时开展一些相关游戏或是比赛,既缓解了学生的疲劳,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

(3)恢复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虽然通过各种课堂管理技能来建立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但是不敢确保所有的学生自始至终都会聚精会神,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一旦课堂上出现了突况,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课堂管理技能来确保教学活动的继续进行,恢复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管理技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违规行为并对问题的性质进行把握,采用适合的方式来进行解决,客观地对待问题。教师利用正确的课堂管理技能能够避免一些不公正态度以及压制态度来解决问题。如果在课堂中出现较严重的违规行为时,课堂管理技能也有利于将问题消弥在萌芽中,及时迅速地解决,也能够使得良好的课堂秩序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使学生在最佳环境中进行学习活动,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赵钦瑞.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论探讨[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4,2:263―267.

[2]刘德汞.教学过程管理研究工作[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课堂改革与实施的前提和条件,又是其内容和任务。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是促进体育教学的催化剂。

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会遇到各种性格不同的学生,会遇到和老师作对的学生,他们的想法没有错,他们不过就是想玩这个,想玩那个,而老师必须按教学大纲上课,有各种丰富的内容,与学生难免产生一些摩擦,从而使老师很生气,造成矛盾激化。其实,只要老师多理解和原谅学生,只要教师能够适当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可以有效避免师生产生矛盾,下面的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1.了解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要。

每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对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自己的需求和爱好,并因为个性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强烈程度。因此,一些学生尽管对老师上课安排的内容不喜欢但能克制,而另一些学生则表现强烈甚至不上体育课等。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树立民主观念,及时了解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一节课中可适当开辟一块“自留地”,给学生展现的机会,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形成,学生就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教学效果也进一步增强。

2.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无论什么样的体育课,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明白不可能按他们的兴趣爱好上课,体育课有既定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安排,如果喜欢可以在课余时间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对于将要成人的高中学生来说是,是完全能理解和接受的。

3.教师要讲究方法,不能强制。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在我刚走上工作岗位之初,依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绝对权威,不可侵犯,而学生就应该对教师尊敬而且服从。再加上缺乏经验,所以处理方法不当,最终导致师生矛盾激化,也就出现课堂上的非正常行为。

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课程的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使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得以建立,我充分认识到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

一直以来,师生习惯运用权威来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并在这种秩序下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与技术的灌输。当前教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控制课堂秩序入手,正确施教与引导,依靠自身素质、人格魅力,采用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并形成高度的自觉性,以共同构建新的良好的课堂秩序。树立教育民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2.正确处理“两主”关系。

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时,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主导者的角色,正确引导,积极启发学生学习,转变“师道尊严”和“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和发展是学生的权利,这说明教育要适应千差万别的学生,而不是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去适应同一标准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进行强制教学,教师就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就成为被动的学习客体。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促进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的形成。

3.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第4篇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课堂秩序 矛盾处理

一、课堂活跃和课堂混乱的区别只在一线之间

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必然会带来课堂秩序的混乱,但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确实会影响到课堂秩序,课堂秩序一旦出现问题,教师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必然要对课堂秩序进行管理和维持,这样就会打断正常的教学。虽然维持课堂秩序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以现有的课时来看,确实经不起这样反复的打断,如果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每次都停止讲课对课堂秩序进行管理,就很可能面对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所以在很多时候,教师选择的是“小乱不管,大乱则罚”的方式,即课堂产生不严重、不影响课堂教学和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小骚动便不加以管理,听之任之;课堂产生较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混乱时,就处罚其中的部分学生,从而起到维持课堂秩序的目的。

在这种“管也不是,不管更不是”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教师宁愿牺牲自己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因为在教师们看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无非是为了吸引一部分在课堂上不能够专心听课的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因为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而导致了课堂秩序的混乱,就会影响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听课效率,其中更多的是本来可以对教学内容集中注意的学生,这样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教师们并不是不会、不能使用多种形式教学,而是不敢。

课堂活跃和课堂混乱的区别只在一线之间,如何把握这样的一个“度”,则是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问题。教师需要有掌控课堂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所选用的素材应该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尽可能少地引起学生的讨论和遐想。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来自于对于成年人的模仿和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自己所持的态度。教师的态度如果严肃而认真,就会给学生以一种“不怒而威”的感觉,也会影响到学生对待课堂的态度,这样也能以自身的行为和表现告诉学生,对待科学要持严谨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如果是随便的,那么整个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松散[1]。

初中生处在一个非常感性化的阶段,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能够理解学习对于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个时期,学生更多的是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不仅会得到学生的拥护和喜爱,与此同时,他所教授的科目也会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学生在这门课上会表现出极强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同时也会很有表现欲,期待教师的赞扬,这种情绪对于学习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2]。成为一个有魅力、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要求不仅在课上下工夫,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爱听;在课外管理学生、处理问题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能接受能理解能改正。然而现在的很多教师认为管理学生和处理问题是班主任的工作,作为任课老师只要把课上好,其他的都不用插手。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在这门课上出现的状况和产生的问题就应该由任课老师客观地评价和合理地解决,不分青红皂白就交由班主任处理,或者处理问题的方式粗暴简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3]。

二、任课老师需要处理的问题

首先是课堂。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是教师必修的功课,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四五十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关在一间教室里,想要做到绝对的安静是不可能的,出现一些骚动和混乱也是不可避免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的处理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大多数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呵斥那个引起骚动或者是表现得比较过分的学生,视情节轻重勒令其写检查或是罚站,也有直接告知班主任的。这种做法很多时候严重地损害了学生了自尊,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这类批评就无所谓了,还会产生一种逆反情绪,故意的在课堂上引起一些混乱,向教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一种挑衅。对课堂秩序的管理是展现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的,掌握好方式方法,处理得漂亮,就能受到平时很难获得的钦佩。在这种时候教师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怒气冲冲地表达会被学生看成没有内涵和修养,对于学生的一些小错误要指出不能呵斥,要表现出一种成年人的理智和大度。而对于学生的一些原则性的错误,首先要终止这种错误,在课上进行简短的否定和批评,使其他学生对这种错误提起重视。同时也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严厉的批评,可以在课下向其了解这种错误的成因,指出他的错误,并提出改正,这时切记要就事论事不能就事论人,尤其不能翻旧账,把其以前的错误一一数落一遍,这样反而会削弱此次教育的效果。

其次是作业。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加强和巩固,是整个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教师考查学生课堂掌握情况的方式。然而,所谓家庭作业自然不是在学校完成的,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觉完成和家长的监督,对于家长监督力较弱、学生自觉性也较差的家庭来说,家庭作业就很难有收效了,而且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对于物理学科而言,作业是对学生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练习,是为了达到质变的量变积累,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学生不能认真地完成作业,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就不真实,教师就不能根据作业的情况再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正,就无法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作业马虎的学生对学科的熟悉度和熟练程度也不高,使得其基础很难牢固,在之后的学习中也会产生一些困难。学生的作业态度欠佳几乎是每个教师都有的烦恼。同样的,教师们在处理作业的问题时所采用的态度也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无非是批评、罚抄之类,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不能或者不愿认真完成作业的原因,向学生说明作业的作用,对于学生完成作业态度较差的情况应该分析他的成因,不能盲目地责骂,就物理学科来说罚抄是没有效果的,不如让学生认真地把作业再做一遍,如果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此时进行单独的辅导,而对那些学习上没有太大困难,仅是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可以与家长联系,不是要求家长进行所谓的“严加管教”,而是要家校配合,共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

最后是考试。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都比学生的水平要高些。所以在教师看来,多数时候学生的考试成绩都是不理想的,尤其在看到自己反复强调的问题还是不能为学生所掌握的时候,第一感觉肯定是气愤和失望。这时,很多教师就会就着这种情绪训斥学生,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不够理智和冷静的表现。教师在分析试卷之前首先要冷静下来,客观而理智地分析班级学生的情况,再对试卷进行分析,两者相结合,得出对于此次考试的合理评价,并把这个结果告诉学生,教师与学生同时找原因,并思考在以后的学习中怎样才能进步。教师要勇于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把责任一味地推给学生,这样的自省也是对于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教育,同时也能教会学生,在这样一个合作的社会要如何与人交流与人相处。对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也不能回避,在给予批评提出意见的同时,也要对做得好的学生提出表扬。这样能够为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同时还能对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起到促进作用,而集体的大范围的批评就如同将所有学生一棍子打死,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打击到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削弱其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姚本先主编.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乔际平主编.物理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第5篇

关键词:课堂规则;原则;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28-02

一、课堂规则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内涵

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基本行为的要求或准则。课堂规则具有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培育良好行为以及促进课堂学习的功能。教师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课堂规则使学生们知道作为课堂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制定课堂规则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自然形成法、引导制定法、参照制定法和移植替代法。

(二)特点

1.具体明确。

课堂规则要具体明确,不能笼统抽象。针对某一具体的规则,要说明具体的操作方式。教师要告诉学生怎样做,而不是禁止学生不要去做什么。如在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迅速安静,教师首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指示话语或手势。

2.合理可行。

所谓合理是指课堂规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可行性。课堂规则不是要限制学生的行为,不允许学生有任何的表达和活动,只能安静地听教师的讲述,这违背了学生的天性,这种课堂规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的课堂规则既要维护课堂教学的规范,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师应该适当地让学生放松。良好的课堂规则不是要束缚学生,而是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规则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规范,设计要合理。

3.少而精,内容通俗易懂。

教师应归纳总结课堂规则,做到少而精,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规则后,逐步增加规则。课堂规则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规则的表达应通俗易懂,用词恰当、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快速掌握课堂规则。在开始阶段,教师要多次向学生强调课堂规则,直到学生习惯并能自觉遵守课堂规则。

4. 以鼓励、肯定为主。

教师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做到哪些行为,并对学生的行为积极肯定,时刻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规则的目的不是禁止,而是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在遵守课堂规则的前提下,教师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课堂规则的制定依据

本文把课堂规则的制定依据分为四个方面:法令与规章、学校及班级传统、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课堂风气。第一,法令与规章。课堂规则的制定要以法令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这样可以保证课堂规则的制定遵循法律和学校规定的课堂教学规范,不会出现过严或过松的课堂管理现象。第二,学校及班级传统。学校和班级传统可以提供借鉴经验,学校和班级形成的一套适合本学校和本班级的课堂规则,是非常有用的,按照这些传统制定的课堂规则往往是最有效的课堂规则。第三,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教师负责课堂规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课堂规则的内容,但是,学生是课堂规则的执行对象,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意愿,在制定课堂规则时,教师要采纳学生积极的、正向的建议,同时也要参考学生家长的意见,结合多方面的建议才能制定出比较符合班级学生实际的课堂规则。第四,课堂风气。制定课堂规则要根据课堂风气的变化,课堂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班级氛围的变化或班级新问题的出现,课堂规则也要改变。

三、课堂规则的制定原则

(一)正确处理尊重学生和遵守规则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并不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需遵守课堂规则。尊重学生旨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堂规则,课堂规则既要维护课堂秩序,又要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同时,在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也是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重要体现。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师生共同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不断修改、完善课堂规则

很多班级的课堂规则都是教师制定的,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参与。学生参与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正是学生认识课堂规则、自我教育的过程,只有了解和认同课堂规则,学生才会自觉地遵守课堂规则。任何规则的制定都不是一步到位,课堂规则的制定应该循序渐进,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补充完善。师生共同参与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课堂规则,双方共同遵守课堂规则。

(三)课堂规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学习环境和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幼儿园的课堂规则已不再适合他们,适应新的课堂规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此时教师应该根据他们年龄的特点制定符合他们实际的课堂规则,课堂规则要简单易懂,教师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课堂规则。对年龄较大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班会等形式共同制定课堂规则。

(四)学生若违反课堂规则,给予必要的惩罚

课堂规则一旦制定好,就是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的班级准则,若有学生违反课堂规则,应该给予必要的惩罚。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适当惩罚也是必要的。适当的惩罚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错误行为的认识并改正不良行为,而且可以督促其他学生认真地遵守课堂规则。

四、课堂规则的重要性

课堂规则是良好课堂纪律、课堂管理形成的基础。根据首因效应,学生在开始时就掌握课堂规则,遵守课堂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之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维持课堂秩序,促进学生学习

课堂规则的制定旨在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如果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就会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和赞扬,相反,如果学生违反课堂规则,就会得到教师和同伴的批评和指责。在新学期一开始就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严格监督,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及时纠正问题行为,保障教学顺利进行。同时,适当的课堂规则,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师生相处融洽,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课堂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小学生掌握课堂规则尤其重要。小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很多方面都不成熟,课堂规则可以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课堂规则先由教师指导执行,逐步被学生接受和内化,就会激励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要求,形成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及早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人们在社会上生活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按规则办事是社会生活的准则,规则意识越强,人的素质越高。课堂规则是规则的一部分,学校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并培养儿童规则意识的重要场所。及早地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有助于及早地向学生灌输规则意识,帮助他们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有利于之后规则意识的培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越早掌握课堂规则,对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越有帮助。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规则制定的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规则的制定工作中。课堂教学只有有良好合理的课堂规则,才会有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课堂秩序,才能实现有效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颖卿.新课改下课堂规则的重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施良方,崔允t.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袁琳,赵丽霞.小学教师如何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J].教学与管理,2013,(8).

第6篇

【关键词】活动课;变奏;和谐

一、活动课存在的不和谐之处。

1、活动课设计与教学目标的不和谐。

新课程改革摈弃了知识本位观,但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和我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为了体现课堂的“活”和“动”,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上,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以为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情景设计与教学内容的不和谐。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发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有些时候教师没有根据不同特点的内容设计适合该内容的情景和活动方式,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

3、师生互动与课堂秩序的不和谐。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时候课堂内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确实很活。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

在教《发掘美好情感》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某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自由组合,分成文学组、书法组、戏剧组、绘画组、雕塑组等,每个组就自己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的同学非常积极,纷纷展示了自己喜爱的作品,学生的参与面出现了少有的广泛。但是,在其中某个小组展示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某些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们最多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探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虽然活起来了,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课堂。

4、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不和谐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也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们似乎忘了自己扮演的角色,这样缺少老师引导和点拨提升的知识是肤浅的、不成系统的、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

二、活动课和谐美的实践探索。

尽管教师费尽脑汁设计组织了活动,但像以上分析中的不和谐音符确实很多,要让这些音符和谐起来,笔者在自己的实践探索中认为可以拉好以下几个“调”:

1、确定活动主题是上好活动课的前提。

①主题的设计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②主题应适宜于开展活动。

③主题应该具有开放性。

2、转变教师的观念是上好活动课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将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宰和评判者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将重教师的“教”变为重学生的“学”;将对学生的态度由居高临下变为平等融洽。其次,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仅熟悉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即综合、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再次,对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活动课所具有的开放性、综合性,涉及的知识也往往超出了大纲和教材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拓宽知识的广度,对与历史与社会相关的学科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才可能在开展活动课时体现出创新性、前瞻性,做到游刃有余,有声有色,因而要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合格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时刻不忘记对自己“充电”。

3、建立课堂秩序是上好活动课的保障。

卢梭有句话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所以我们在追求课堂的自由和民主的同时也应该受到必要的约束和限制,使得各个个体之间不发生矛盾与冲突,使课堂在活起来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更高层次。课堂秩序和规则是学生在课堂上必须遵守的规范,上好活动课更需要有好秩序。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对此问题的重要性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出一个历史与社会课堂规则,使他们自己成为规则制定和执行的主体。另外在建立起新规则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4、确定评价方式是上好活动课的提升

对活动的评价与总结也是活动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活动课中要突出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形成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同时还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在学生评价中,要把学生的课前准备、课中的行为表现、课后的总结反思、课堂内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变化、学习中的资料成果积累以及特长才艺养成与展示作为考查评价内容,所以只有确定良好的评价方式,才能提升活动课的品味。

参考文献:

[1]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牛学文 主编

第7篇

关键词:课堂秩序为中心;教师;课堂管理行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9-0149-02

大家都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工作来培养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把他们自己的知识传递给每一代人。因此,不得不说,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所以,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给学生们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有用的人。对于教师来讲,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是相当大的,因此他们必须要勇敢地接受新时期人们对于教育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教师相当于管理着一个大的家庭,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被关心爱护。他要负责好班级内部的每一件事,更要做好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当然了,也可以说教师是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榜样,教师的品行严重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端正自己的品行,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引导,不管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作为一名教师,一个班级的良好建立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只有这样班级才能更好地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是以前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对于教师不再表现出太多的尊重,他们不再畏惧教师。因此,经常可以看到当前课堂秩序出现混乱局面,学生对教师不够尊重。这种状况愈演愈烈,在新时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因此,以课堂秩序为中心的教师课堂管理工作被逐渐提上了日程。

1 当前教师在课堂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对当前教师在课堂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的来说包括很多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那么要想发展好以课堂秩序为中心的课堂管理,首先就必须对其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1.1 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因此,他们也是影响课堂管理的最主要因素,以下就是我们的分析:

1)挫折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注意到班级内部总有一部分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与人相处的也不好,对于班级的秩序或者是学校的管理制度等表现出的不适应或是厌烦情绪,他们通常会把自己的消极情绪表现出来,这就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情绪。同时,他们的这种挫折感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态度,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这就是课堂管理工作的问题所在。

2)寻求注意

其实每个人都一样,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注意,他们渴望自己被别人肯定,因此有一部分人就会做一些过激的行为来表现自己。这一部分人,他们可能是因为成绩不好或其他的原因而不被人们所重视,所以他们就会故意在课堂上做出一些举动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就严重影响了课堂管理工作。

3)生理因素

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发育已经完全,对于男女之间的事就会特别好奇,因此,当他们面对这些男女问题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如果学生生理上出现问题,他们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很大的焦虑,对于男女关系处理不合理等也会使他们焦虑,而他们的这些行为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就会严重的影响课堂秩序。

1.2 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1)教师教学不当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因此他们在开展课堂之前,必须首先对自己所教学的科目进行很好的准备,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做好备课。而这里所说的教师教学不当就是指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他们自身表达能力差而造成课堂出现问题。这种情况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是很常见的。教师对于课本知识的准备不充分,就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失去学习兴趣,他们就会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那么就会造成课堂管理工作过程中产生问题。

2)管理不当

这可能是教师引起课堂秩序混乱的最主要因素。教师是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因此他们对于学生的某些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反应,就会惩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公开责骂、体罚自己的学生,有的教师甚至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训斥学生,这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教师一节课的课程目标也不能够被完成。这样一来,课堂秩序就会混乱,不仅引起了学生的不满,也使得教学内容要被推迟。

3)丧失威信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威信,这样的教师也是经常会见到的。当然了,教师一旦失去了威信,他们就很难更好的管理学生,学生对于教师的管理就会出现不理不睬的局面,这样会极大影响教师的课堂管理。当然了,教师在学生中失去威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可能是教师自己教育方式不恰当造成的,也可能是教师知识水平达不到学生要求造成的等等。教师一旦在学生当中丧失了威信,那么他们就很难进行班级的管理。

2 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师课堂管理工作的策略探讨

2.1 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尽忠尽职

作为一个教师,首先需要拥有的就是一份强烈的责任心,必须要舍得为学生付出,更要能做到对这个工作的热爱。兴趣是每个人最好的老师,一名教师,他要做好班级课堂管理,首先就应该对这个工作充满热爱,能够做到对自己的工作尽忠尽职。社会在变化,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现在的学生不再像以前的学生那么听话,那么服从管教。由于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家庭一般孩子比较少。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那么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就越来越严重,这就使得学生在学校就很难被管理,更不用说是实现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师课堂管理。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读书不再是为了能拥有一份好的工作,可能他们只是被送去了学校让学校帮忙看管。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就很难顺利进行。对于不听话的学生教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引导鼓励。所以,教师真正的工作不仅仅在于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做好,他更重要的职责是去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走,让学生不断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才能更好地遵守课堂管理秩序。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良品行,教师要尽可能的帮其纠正,让他们可以很好地提高保护自己的能力,可以很好地去分辨善恶丑美。同时,教师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督促学生好好学习,让他们学会遵纪守法,这样班级的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教师的工作艰苦复杂,他们需要花费很大的耐心和对工作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培育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生。

2.2 教师要尊重学生,用爱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生存权、人格权,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去尊重别人。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尊重是必需的,只有他们首先尊重了学生才能更好地被学生尊重,在学生尊重教师的情况下,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会更加顺利。因此,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尊重学生

对于教师来讲,他们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必须做到的并且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去尊重学生。学生是有人格的,而且新时期提倡新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学习组织者、班级管理者、学生各项事物的领导者,学生可以是老师的朋友。而要做到朋友这一点,教师就要放低姿态去贴近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而不是用老师的威严去命令学生。尊重学生是新时期建立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尊重了学生就会在学生中树立一定的威信,那么以课堂为中心的课堂管理工作就可以更好地开展。

2)用爱心去关爱学生

爱心也是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的一个必备素质。当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必须时刻站在学生跟前,及时去了解学生的一些心理波动。教师应该时刻有着对于学生的一种爱心与关心,让学生可以更加愿意与教师亲近。当教师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他们就很容易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效率,也会间接地使学生心理受到一定的影响,会有一定的阴影。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近学生。教师的爱心关怀是学生建立良好人格的必要领路者。爱心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他们必须具备的品质,因此,教师必须时刻让自己的爱心闪光。教师用爱心去关爱学生,学生就可以体会到教师的用心良苦,那么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去维护课堂秩序。

2.3 充分发挥班委会作用,实现班级奋斗目标

教师是班级的管理者,他们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他们的工作负担很重,因为他们还要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还得时刻为班级里发生的操心,可以说教师压力是很大的。因此,他们有时可能会力不从心。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给自己在班级里找一些帮手,帮助他们管理班集体。这就体现了班级委员会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凭借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去从班级中寻找一部分可以帮助自己的人。教师必须首先选择一个班长,这个人要工作认真负责,并且要受学生拥护。班委会成员不仅仅要为班级服务,还可以极大地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所以,教师要想更好地建设班级,必须拥有一个好的班委会。大部分班委会成员都是由学生公开投票选出自己心目当中的最佳人选,他们是那些受到学生喜欢的人,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为班级服务。好的班委会的建立,不仅仅可以提高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中发生的事情,处理班级问题就更加方便快捷,他们也可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通过班委会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以课堂为中心的课堂管理工作就更容易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