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媒与艺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1 09:14:48

序论:在您撰写传媒与艺术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传媒与艺术研究

第1篇

关键词:艺术与技术交融 传媒艺术 人才培养 模式

数字创意产业是信息时代的先导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它是建立在文化资源基础之上,以人类的精神创造为动力,以技艺才能为手段,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进行文化价值创造、传播的活动。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可以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适应黑龙江垦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传媒艺术人才的需求,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于2011年8月成立了计算机与艺术传媒分院,开设主持与播音、新闻采编与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电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形成了艺术传媒、电子信息两类互为支撑,与现代传媒和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相关的高职专业群。多年来,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上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如何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培植传媒艺术类专业群,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更好的为垦区艺术传媒行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只有建立适应数字信息时代的“艺术与技术交融,学训一体,2+1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 构建面向数字信息时代的“艺术与技术交融,学训一体,2+1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1 解决传媒艺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度低的教学问题

数字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日益渗透与融合,传媒艺术的表现越来越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现代传媒艺术以现代数字技术为表现手段,以现代传媒信息为表现内容,以视听艺术化为表现效果。将人才培养与时展需求有效对接,培养既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媒介素养,又掌握现代数字艺术作品制作和传播手段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新型传媒艺术人才,这需要很好的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树立什么样的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理念;二是怎样构建适应培养规格的教学体系;三是如何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实现新型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目标。

1.2 培养面向数字信息时代的传媒艺术人才的意义

1.2.1 更好的体现时代的特征

在数字信息时代,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内容形态丰富,现代传媒艺术的创作和传播高度依赖现代数字技术手段。社会需要大量既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媒介素养,又掌握高超现代数字技术、信息传播技术,进行有效地艺术表达和处理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新型传媒艺术人才。

1.2.2 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

现代传媒和文化艺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信息产业领域的不断拓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迅速升温,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讯(3G)的运用,必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的产业群的崛起,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以信息内容创作为核心的人才竞争将成为现代传媒发展的一个新热点。现代传媒涵盖了包括书籍、报刊杂志、广告、招贴、广播电视、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一切可视、可听的载体,从静态到动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静相容,平、立同构,声、画兼容的现代传媒体系。支撑这个体系的已不单纯是艺术或技术层面上的单一人才,而是二者兼容相济,综合发展的新型传媒艺术人才。

1.2.3 更好的发挥学院强大的信息技术优势

我院传媒艺术类专业植根于学院强大的信息技术资源优势,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在信息科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以信息技术与现代传媒艺术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将现代传媒艺术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面向信息产业发展,致力于培养IT产业链终端信息内容的策划、制作与传播的新型传媒艺术人才。

2 面向数字信息时代的“艺术与技术交融,学训一体,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践行“艺术与技术交融”的人才培养理念

强化“传媒艺术与数字技术交融”的人才培养理念。既注重艺术素养、媒介素养和创意方法的培养,又注重现代数字制作、传播技术的培养,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践行这一理念。

2.2 构建“重交叉、大平台、多模块”的课程体系

针对人才培养要求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制定适应学年学分制要求的教学计划,计划中集中体现“重交叉、大平台、多模块”的特点,即:在传媒艺术教学中融入信息通讯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内容,注重艺术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内容交叉配置;公共课和职业基础课以“必修课”的形式构筑大平台,确保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达到“宽口径”、“强基础”的要求;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设置相同学分的多个方向模块,组成包括“限选课”、“方向课”、“实践课”等不同性质课程群在内的“多模块”,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读,增强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做到知识的系统性与专业性并重。

引导、激励教师编著艺术创意和技术运用并重的教材,如《影视编辑技艺》、《计算机艺术设计基础》等,注重选用艺术分析和技术讲解均具有特色的教材,有力地支撑“重交叉、大平台、多模块”的课程体系。

2.3 建立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基础实验、专业实训、创新实训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验实训室与课堂、项目与工作室、社会实践与上岗训练有机融合的实验实训、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将专业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的教学安排在实验实训室,将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的教学融为一体。校企共建“影视艺术工作室”、“动画工作室”、“网络技术工作室”、“数码艺术设计工作室”,将创作实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循环上升,递进式发展(详见图1)。

为了培养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新型传媒艺术人才,将采取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策略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建立较先进的集数字化素材采集、作品制作、作品输出于一体的现代数字传媒实验实训教学平台。新建“影视艺术工作室”、“动画工作室”、“网络技术工作室”、“数码艺术设计工作室”、“影视观摩厅”,完善演播厅功能。

2.4 实施创意与制作并重的知性人才培养方式

倡导“以创意见长、拿作品说话”,培养知识结构合理,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创意思维能力,又能熟练运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作品创作和信息传播的知性人才。将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创作等环节紧密衔接,“教学、创作、展演”三位一体,形成课程体系与项目紧密结合,工作室、实训室和课堂互为延伸,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教学同步的教学组织形式。

实行项目制教学和工作室教学方式,以项目为引导,课内外结合,突破年级和专业界限,由不同职称、职业背景和专业方向的教师组成“导师小组”,共同指导“学生团队”进行课内外创作实践,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而且弥补单个教师往往学术方向单一、“艺术”与“技术”无法全部精通的局限,优化教师的学术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实现“理论与实践能力、艺术与技术素养兼备”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项目组通过定期举办学生阶段作业展播、主题作品展、课程设计展、毕业作品展播、创办院刊、参加各类大赛作品展播等,搭建师生学习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始终处于“职场”状态,在激发创造展示欲望的同时,也激发其理性思考,对进一步的创作起到助推作用,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融合、良性循环。通过“课堂――实验实训室――工作室――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基地――课堂”环节,将创意与制作并重的知性人才培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

传媒艺术类专业“艺术与技术交融,学训一体,2+1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我院长期办学积淀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期更好地指导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坤.用“跨界思维”打造传媒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3).

第2篇

关键词:影视;审美文化;教育

一、审美文化的定义

作为当代美学中新的研究课题,审美文化即是人类在不同的审美领域并通过一定的审美活动所呈现出来的人文性总体特征。事实上,审美文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被感性外化后在不同审美领域所呈现出来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不是一种不可捉摸的难以把握的东西,它是一种可以被我们感知到的存在。审美文化是一种动态性创造过程,这一过程与“美”有关。审美文化的分类依据是人类审美领域的历史扩展和形态划分,主要有物化审美文化、物态化审美文化、物态审美文化这三种形态。物化审美文化主要存在于与人类衣食住行相关的一切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中,它其中蕴含着的审美价值既表现为物质文明,又表现为精神文明;物态化审美文化主体所对象化的则主要是凭借自身精神性存在的心灵、品格、情操、智慧、信仰等内容;物态审美文化则是人类为了表现和欣赏自己本质力量而以大自然为感性物质载体的文化。这三种审美形态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存在,而这些审美特征对大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展开审美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审美意识中生成美的意象,进而推动大学生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的提高。此外,审美文化教育还可以激发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的身心发展对于社会的全面和谐有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影视传媒艺术是实现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使命的最好手段之一

影视传媒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十分独特,有学者预测,它将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最丰富的文化艺术教育。影视传媒艺术具有十分多元的艺术构成,这一优势是其他门类的艺术永远也无法达到的。视觉艺术中的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艺术是静止的,影视传媒艺术则是运动的,且能够融合以上艺术的一些优点;听觉艺术中的音乐、视听艺术中的音乐剧等艺术没有影视传媒艺术那样强的艺术冲击力;想象艺术中的文学也没有声、色、情、景相结合的影视传媒技术有感染力。随着影视传媒艺术的优势逐渐被人们发现与重视,国内外不少大学已经增设了影视类专业进行影视传播方面的教育,其中艺术优势越来越突出的电影电视教育尤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影视传媒艺术无疑是大学生审美文化使命实现的最好手段之一。

三、如何利用影视传媒艺术进行大学生审美艺术教育

高校教师在利用影视传媒艺术对大学生实施审美文化教育时需对以下几点加以关注:

(一)合理选择媒介,做好情境导入工作

在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艺术教育时,首先要牢记情境导入为主的原则,而情境导入的重点就是教学媒介的选择,教师在选择媒介时一定要坚持精品意识,只有经典的、有教育价值的、能够感染学生的作品才是最生动的教育媒介,才能够产生最高的教益。在选择好合适的媒介之后,教师还需创造出能够让学生从自然的生存状态迅速进入影片世界的具有特定氛围的环境,这一步骤需要教师对媒介本身所具有的布景艺术环境加以充分利用。为了将学生由浅入深地带进特定的故事氛围,教师的引导、叙述、手势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的情绪受到媒介所叙述的内容感染时,他们自然会随之步入教师教学设计目标中所期待的审美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帮助学生将初始粗陋的情感转化为更高精神境界中的审美理想和理性追求。

(二)用高品味的影视文化创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此,利用影视传媒艺术实施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一定要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下进行,而高品味的影视文学创造就是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保证。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影视艺术的创作者们一定要坚决摒弃低级、庸俗的内容,更多地将健康向上的作品呈现在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大众眼前,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实施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精品的教育媒介。

(三)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足够的影视艺术储备与审美文化

从事高校审美文化教育的教师自身当然必须具备最根本的艺术储备,教师只有先于学生对影视进行审美的感知和理解,才能够利用自己对影视艺术的深刻理解给以学生审美启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艺术储备主要包括足够的自然、社会、人类以及其他门类艺术的初步知识,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利用生动活动的课堂交流感染自己的学生,使后者在达到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感知并理解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对大学生实施审美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的提高,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影视传媒艺术自身所蕴含的巨大优势使得其成为了审美文化教育实施的有效手段之一。高校教师在具体实施审美文化教育时一定要合理选择媒介,引导影视艺术的创作者用高品味的影视文化创作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教师还要采取措施加强自身的影视艺术储备与审美文化。

作者:谢安圆 羌燚 蔡松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区三江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数字传媒艺术 项目课程 工作室制教学

中图分类号:6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数字传媒艺术专业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新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具有跨媒体设计的特质,开设有摄影摄像、视频剪辑与合成制作、栏目片头设计与影视后期特效、数字插画设计和流媒体交互设计等项目课程。数字传媒艺术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新闻媒体采编工作能力;独立短片制作创意能力;影像数字前后期拍摄制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网络制作、管理服务工作能力,印刷行业前期编辑和输出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从事与流媒体相关制作能力,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培训工作的能力。数字传媒艺术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教育的后起之秀,更应该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将艺术设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特质展现出来,以发挥其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率先在高职院校提出与实施了项目课程教学。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既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适应企业用人的需要。在专业课程中导入实体项目或虚拟项目,以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灵感与创意思维。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课程中的“项目”,是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模块。在这一工作任务中,要求制作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所谓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项目课程教学的核心就是将艺术设计职业领域的项目式管理的工作模式,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转换成学习领域的一种典型教学模式。其特点是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情景职业化、学习成果社会化;其本质是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做中学、做中教;其培养目标是素质与能力协同推进。

二、数字传媒艺术与数字传媒艺术专业

数字传媒艺术概念的提出是较为宽泛和整合的定义,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基于网络流媒体发展形式――这是一种抽象设计思维与具象描绘的有机结合,也是与录像艺术、实验片等媒体艺术形式有所区分,但作为数字传媒艺术中重要的录像视频艺术早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发展成熟,如今已作为本专业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项目课程来设置,也将之与更新的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媒体和交互式或非交互式的多媒体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构建成充满“跨界”特色的新专业。正是由于这样的创新想法,我校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不但要彰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殊性、跨界性、创造性思维等多重特质,而且更要体现出高职艺术教育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实践特性。

(一)数字传媒艺术专业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

在项目教学中,以合二为一的课程教学管理模式,也就是:目前项目课程教学的艺术性与实践性,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依托项目课程教学,以改革我国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改革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本科压缩型课程。其弊端在于:第一,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二,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第三,传统学科课程的排列顺序即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也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掌握。因此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注重高职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职业技能、勤于动手,项目课程教学创设与企业实践联系紧密的情境,引导学生在项目课程中“学中做,做中学”。专业理论学习,是“学”的集中体现,是学习理论知识、学原理。专业实践中,学生从“做”的经历中积累感性认识,收集问题,也为了“学”作准备,由理论上升到实践相互之间结合与渗透,这一点正是项目课程的特质所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以项目驱动教学进程。借鉴行业的项目管理和项目制作流程来进行课程管理、课程计划、课程评价。能有效的推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我们的学生学习专业时更认真也更能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学习时更主动,更努力。数字传媒艺术专业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团队协作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等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

数字传媒艺术专业教学内容项目化,其含义具有着若干限定条件、明确的目标和具体专业设计与操作标准的课程载体。项目类别:虚拟项目、虚题实做项目、实题虚做、实题实做项目等。数字传媒艺术专业项目课程教学的能力阶段划分:一年级以自主研发项目为主,即第一学期为新闻纪实摄影项目,第二学期为视频设计与制作项目;二年级以真题仿做项目为主,即第三学期为栏目包装设计项目,第四学期为网络流媒体设计项目;三年级以真题真做项目,即第五学期为主专题片制作项目,和顶岗实习内容。项目要求具有:典型性、适应性、先进性、前瞻性。教师教学紧紧围绕着项目进行,一个项目若干个教师,实行每个子项目课程多单元进行的授课方式。其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项目负责人老板,学生为项目成员员工,这样职业角色之间的预演,为毕业后直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项目教学中的课堂组织形式为:小组团队协作式,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工作状态训练等职业素质能力。项目课程教学的管理上,责任标准、目标设定,管理具体实施为由团队小组长到团队成员的责任管理。项目课程考评为:目标、能力、知识、职业态度;最后的项目成绩评价方式为:阶段性项目过程评价和项目最终结果评价。

(二)工作室制的教学架构探索。

项目课程教学的实施对数字传媒专业实训室式的教学构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室制的教学场所,而不是传统的教室,以新式的白板与工作台取代了传统的黑板与课桌椅。使得学生尽可能的在这真实程度较高的情境中学习专业技能。工作室教学根据学生的自身水平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的不同情况,专业课程设置中划分了分阶段培养目标。一年级教学面向该专业所有学生,即第一、二学期重点强调学生的专业基础的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二年级上下学期,即第三、四学期,此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初级虚拟项目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知识的熟练掌握。到第四学期学生以多元的工作室教学为主,进行以实际项目为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此时的项目课程可分为项目一(流媒体交互设计)、项目二(专题片设计与制作),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细分方向来进行有选择的学习,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工作室制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岗位职责”的体现,在制定每个项目课程进程执行表上有着具体的记载并粘贴在工作室中。这样,专业教师对一个项目中的子项目课程的进行情况与整体项目规划设计――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评价标准都有清晰的认识,项目负责人也可监督工作室其他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们更能随时察觉到自身的专业学习进展。数字传媒专业项目教学的探索形态。项目教学的考核方式: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教学团队评价;行业、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与反馈。

三、结语

随着流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设计行业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机会。其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是数字传媒艺术专业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一次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它将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于一体的先进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践条件,不仅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学生今后的就业率,更重要的是,使数字传媒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岗位用人的要求更趋一致,数字传媒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媒体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学院也形成了完善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专业教师从中不仅有更加扎实的艺术理论功底,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得到进一步提升。总的来说,在项目课程教学实践之中我们教学内容始终与企业同步、与时代同步,项目课程的内容也不断保持着新鲜的活力。

(作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研究)

注释:

马必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基本问题研究[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76-177.

第4篇

关键词:传媒;艺术;实践教学

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得重视实践教学,这个环节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把握情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传媒艺术型人才的缺口正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对艺术类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高等院校面临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压力,因此,高等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优秀的艺术型人才。

1 创新传媒艺术类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媒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与艺术传媒类专业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类专业的展示性、实践性和参与性都比其他专业强,最终呈现出来的也是技艺的能力展示。因此,这种性质就决定了艺术性专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在传媒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开设中要保证实践教学占到一定的比重,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和指导,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作、自我锻炼。课堂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要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对于艺术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领悟到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所以,传媒艺术类专业之所以如此重视实践教学的教育,是与艺术类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性质而决定的。因为现在一些艺术型院校对传媒艺术理念的把握不够到位,所以现在这些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学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对于艺术的欣赏和指导能力也有限,这很不利于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发展。现在,很多的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在理论方面有了很高的能力,但是真正步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在实践方面的差距,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掌握社会实践的经验技能,很难为社会所用,这也会限制他们在社会上的发展,让他们受到更多的限制和影响。近年来,传媒艺术类专业的教育改革在我国得到了发展,对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也投入了更多的重视。高等院校的管理和教学也逐渐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宗旨,通过内容修改、课程完善和教学调整等措施来建立起较为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的教育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对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了解社会现状,将来可以更好地步入社会发展。

2 开展传媒艺术类实践教学有效途径

2.1 构建完善的课内教学实践体系

以往的传媒艺术专业教育往往都存在教学脱节、理论和时间相分离的状况,很多学生对理论知识教育没有兴趣,因此基础不够扎实,较少的实践教育也让他们难以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因此,教育改革要加大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除了让学生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之外,还要开设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这样也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全面的知识。比如,可以开设一些人文类的课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在实践教学的进度安排上要循序渐进,在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的前提下,来逐步让学生接触一些专业技能较强的实践练习。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掌握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时积累社会经验,将来可以更好地进行实习和工作。

2.2 创设课外专业拓展课堂

以前的传媒艺术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对课外的社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掌握更多的经验,就必须在做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比如,可以让学生社团组织一些知识竞赛,或者进行一些户外的社会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在把好关的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多给与学生帮助和关怀,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2.3 实行行业实训和职业培训

当今时代,传媒艺术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不能为社会市场所用。因此,学校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革,加大与社会的接触,对学生进行更多的社会市场培训,可以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于艺术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同时也可以寻求政府的帮助,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融入社会的多方面力量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知识和锻炼平台。学校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深入到企业的第一线进行实习感受,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人才进入学校为学生讲授工作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把握上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标准。总之,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人才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缓解学校压力,培养出更为优秀的艺术人才。

第5篇

关键词:视觉传达;新媒体;艺术;信息

关于新媒体艺术语言,迄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人们认为新媒体艺术语言是指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来传达语言的一种艺术语言表达形式。视觉传达设计,是指把信息传递给视觉的一种设计。目前,人们可以应用视觉传达的艺术设计来强化新媒体语言的传递。

1视觉传达中的新媒体艺术语言应用的目标

1.1突出新媒体艺术语言的真实性。新媒体艺术语言需要应用数字化的渠道来突出视觉效果,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数字化的技术已经越来越强大。[1]当前,数字化技术可以模拟出一切虚拟的事物。比如当前,设计人员可以应用3D建模软件,完成绘制3D的人物、风景、物品等。如果加上渲染软件来渲染图形,那么可以达到让绘制的图形与真实的人物、风景、物品一般无二的效果。1.2多元化强调新媒体艺术语言。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经常接受到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的信息是指人们经常会接受到大量的不够完整的、内容趋向于分散的信息。这样处理碎片化信息的特点是,[2]人们能够阅读了解大量的信息,然而,人们不会刻意深入的挖掘信息,主动了解信息背后要传递的深层次内容,如果人们对碎片化的信息不感兴趣,那么便会很快遗忘这类信息。在这样的时代,如果新媒体希望人们对某种信息产生强烈的印象,那么在应用视觉设计传递语言时,就要围绕信息表达的目标,应用多种渠道来传递视觉信息,来优化视觉语言信息传递的效果,比如设计人员可以应用动画、图片、符号、带有艺术效果的文字来传递信息。1.3促进新媒体艺术语言的交互性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强的特点。比如新媒体播放了一段广告以后,希望受众围绕广告来进行讨论,然后通过受众和受众之间的传播、推荐,达到宣传的效果。受众在阅读新媒体传递的视觉信息以后,如果感受到新媒体想与受众互动,愿意与受众交流信息,那么便会产生给予新媒体艺术作品反馈的想法;反之,便会失去给予作品反馈的意愿,更不愿意产生交流互动的意识。为了促进作品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新媒体可以应用文字、符号、产品设计等视觉设计来传递想要交流互动的语言信息。

2视觉传达中的新媒体艺术语言应用的方法

2.1目标的分析。新媒体在应用视觉艺术设计来传递语言时,首先要分析自己的设计目标。新媒体的语言传递目标不同,视觉设计方向便不同。比如新媒体在设计游戏空间、影视画面、舞台背景等时,视觉设计的方向就存在差异。图1是在成都上演的舞台剧《白雪公主》的背景设计。因为观众是在舞台下观看表演,他们不能近距离的观看舞台剧的道具,所以舞台剧不要求每个细节设计都十分真实。舞台剧强调的是把具象化的场景应用抽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要求场景设计要有很高的审美艺术效果,能够让观众能够迅速融入情境。参看图1它应用以下的方法达到这种设计效果:它应用抽象的方式表现出树木、阶梯的形态、颜色等,让台下的观众了解背景描述的是什么事物。图1的色彩应用十分夸张,并且具有强烈的对比性,这样的颜色效果突出了舞台的戏剧性,人们看到这样的颜色,就会觉得自己在看一出童话剧。2.2软件的选用。当前,人们应用各种软件来绘制事物,传达视觉效果。这是因为用软件来绘制图形,绘制的速度快、效率高,甚至当前的软件能够绘制出手绘绘制不出来的效果。当前各种设计软件的设计侧重点不同。有些软件侧重2D绘制,它擅长描绘元素信息;有些软件虽然同样侧重2D绘制,然而侧重于封闭图形的轮廓的勾绘等。设计人员要根据需求来选用软件,只有选择适合的软件来进行视觉设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图1就是应用AdobePhotoshop绘制的图形。这是一款专门针对平面设计需求而开发的软件。这款软件具有简单的图形勾勒功能;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它包含允许应用多图层、多路径的处理平面图形对象,允许后期修改图片和渲染图片,允许完成图片的复制、平移、默默等;它支持简单的插入文字或具有特殊效果的文字。AdobePhotoshop是最适合处理平面图形的软件,应用这款软件,几乎可以满足舞台剧绘制的需求。2.3叙事的设计。图像的叙事,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印象,即让人能够对它的风格有一种整体的印象;第二,塑象,是指它要通过一种形式,把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表现出来;第三,映象,是指通过创作一系列相似的事物,这些作品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这些事物都具有共同的风格及思想,不同之处在于它要传达的内容侧重点不同;第四,描绘,是指通过对事物的刻画,来细致地呈现图像要表达的信息。现应用当下非常流行的兔叽表情包来说明。参看图2,人们想要使用表情包的目的,是为了传递自己的形象。比如高冷的形象、可爱的形象等。在人们的心目中,小兔子是活泼可爱的,于是图2把小兔子和可爱这种印象联系在一起,应用小兔子表达一种可爱的形象。在绘制兔子的形象时,作者没有事无巨细地画出小兔子的每一个细节,他只抽取了小兔子抽象的特征,比如兔子的长耳朵、两只眼睛、三瓣嘴、毛茸茸的特征、活泼可爱的动作。人们在看到这样卡通化的小兔子的形象时,会立即感受到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兔子就是非常可爱的!为了帮助人们建立兔叽的印象,作者绘制出了一组兔叽,它分别是兔子说出感谢的话的形象、正在娱乐时的形象、表示不满的形象、渴望一件东西的形象……通过绘制这一组图像,作者丰满了兔叽的形象,让人们全方位地感受兔子的可爱。作者绘制图形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把它当作一种常用的表情包。于是它应用线条勾勒图形,而减少颜色的应用,这是为了让表情包使用的覆盖面更广,能够覆盖到不同性能的设备中,并且便于网络传输;它绘制出人们经常使用的表情,使人们觉得这套表情包能满足人们的常用勾通需求;作者准确描绘出兔叽的动作特征和表情特征,让人觉得兔叽的图形特别萌。这套表情包便是应用这种叙事的特征,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3视觉传达中的新媒体艺术语言应用的效果

3.1虚拟出一种特殊的空间。当前,人们在影视剧、游戏中,经常需要营造出一种虚拟的空间,强调出空间的真实感。现在应用新媒体艺术语言设计,可以满足视觉传达的需求。以《生化危机2重制版》这样的游戏来说,这款游戏就是一款3D的动作恐怖冒险游戏,此时,游戏空间是不是够真实,便会影响玩家的体验:如果玩家感觉到眼前的人物、走过的场景、使用的道具都是真实的,那么玩家便能从视觉效果上,感受到真实的恐怖,从而愿意接受这一款游戏;反之,如果游戏空间缺乏真实性,受众不能从视觉设计效果上得到恐怖的体验,这款游戏的设计就是失败的。参看图3,这款游戏中的一切人物、风景、物品都是应用3D软件绘制的。为了强调游戏的真实性,这款软件应用了虚幻4引擎,这款引擎具有全局光照技术“UnrealLightmass”,它具有生成高质量的静态照明和带精确半影的软阴影、相互漫射与反射、色彩释放(colorbleeding)的功能,应用了这样的渲染软件以后,这款游戏的视觉效果十分惊人,人们认为它虚拟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看起来一般无二,它的人物表情十分细腻,场景材质和纹理的表现效果十分出色,所有的场景和道具看起来与真实世界的事物没有什么区别。3.2营造视觉信息交流情境。如果希望多媒体能够促进交流,就需要营造出一种友好的交流情境,让人愿意在这种特殊的空间中与人交流,并且感受到交流的快乐。以图4今日头条的界面设计为例。今日头条的排版设计非常有序,它把最重要的搜索功能让到最显眼的位置,让人们看到软件以后,立即知道怎么搜索;它尊重受众的使用习惯,把菜单放在上半部分,事实上人们使用软件时,都会在上半部分找菜单;它又将与受众有关的私人功能工具全部集中放到下面,人们看到软件界面,便能迅速了解如果要登陆,或者订制私人菜单等,就要在下面提供的工具中找;软件屏幕中间呈现信息,并且它应用右边放缩小图、右边放文字的方法让受众初步了解信息,受众可以根据图文信息了解自己对信息内容是不是感兴趣;它应用了颜色的变化告诉受众,受众现在正在使用什么菜单,比如图4中就应用文字颜色的变化告诉受众,受众正点击了首页中热点菜单;今日头条用红白、黑作为主色调。这样的色调简洁、喜庆,易让人抓住信息重点。正因为今日头条的界面设计,让人们觉得易用、好用,能迅速抓住重点信息,所以会乐于频繁地应用软件进行人机交互。3.3强化视觉信息表达内容。有时新媒体需要应用视觉设计给予人们巨大的冲击力,让人们在一瞬间了解大量的信息。此时,可以应用优化视觉设计叙事效果的方法达到语言传递的目的。[3]三星手机的广告。它的背景是全黑的,这种色调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这幅广告应用这样的底色吸引人的注意。广告的左边是竖立、横立的两支手机,这是广告的主体,广告应用这样的方法,让受众了解手机的长宽比,为受众建立一个产品参数的印象。如果仅仅只是在广告上放两支手机,整幅画面会缺少变化,为了突出这两支手机,画面设计了一些无规则流动的线条,并且线条的颜色较为炫目。这些杂乱无章的线条上,正好是造型规则的、颜色统一的手机,这样的图形设计取得了动静结合、主体突出的效果。为了说明手机的特点,画面的右边,应用大号的字体强调手机的信息:4.8英寸高清炫丽屏,这是三星手机商最需要传递给受众的信息,这段信息告诉了受众这款手机最大的特点。新媒体可以巧妙地应用背景、文字、图片、符号的组合,向受众传达最多的信息,给受众建立一个产品信息的印象。

4总结

在新媒体的时代,设计人员可以应用视觉设计来传递语言。设计人员要了解设计的目标、掌握设计的方法,然后通过设计,让设计达到语言传递的效果。只要设计人员掌握了新媒体时代应用视觉设计传递语言的艺术,就能根据需要高效地、快速地、大量地传递信息。

参考文献:

[1]吴瑕.多元化传媒视角下对视觉设计与传播的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23).

[2]潘雷.信息传播、信息认知与视觉设计艺术的关系研究[J].电子测试,2016(14).

第6篇

一、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艺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与艺术结合的艺术形态,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宠儿,并成为未来艺术发展趋势。与数字媒体艺术紧密联系的文化创意产业则具有高知识性特点,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文化创意产业还具有高附加值特点,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文化创意产品的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从国际来看,世界一些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字媒体则在创意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IT 技术和 CG 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体像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极大地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范围涉及影视制作、动画创作、广告制作、多媒体开发与信息服务、游戏研发、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人工智能、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现实等领域,并涵盖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层面。让我们看一下国外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首先,当今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 ,他们利用不同的形式加大政策调控,鼓励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比如英国的重要产业之一便是数字媒体产业,其每年的产值占据英国 GDP的 8%,英国政府设立高科技基金鼓励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由此带动了银行贷款及私人基金成为英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财源。又如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以数字媒体产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因此以国家的名义设立“研究、创新及船业理事会”,其内部包括私营企业家、各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及政府人士等成员。并且,新加坡政府每年还从财政上拨款,大力支持本国的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第二,数字媒体产业在很多国家已经发展为支柱产业。比如美国,其以电影工业及电脑软件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每年的盈利占GDP 的 4%。又如日本,其以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动漫卡通为主的数字媒体产业已成为日本目前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其总产值甚至是钢铁产业的翻倍。而我国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也非常重视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首先,政府在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数字媒体专业,教育学生成为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艺术设计等的新一代优秀人才。第二,国家非常重视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不仅在“十五”期间,国家支持率先研发网络游戏引擎、协同式动画制作、三维运动捕捉、人体交互等技术,还在863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大力度建设动漫网游公共服务平台;并在北京、上海、湖南长沙和四川成都建设了四个国家级的数字媒体技术文化产业基地,借以促进我国数字化媒体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如今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便是数字媒体产业。

二、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

1.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数字媒体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软件产业一直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排头兵”,以软件产业的发展为契机,电影、动漫、设计、出版等与数字媒体艺术息息相关的产业也会得到蓬勃发展。以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福娃”为例,就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作用。“五福娃”,即:鱼(贝贝)、熊猫(晶晶)、奥运圣火(欢欢)、藏羚羊(迎迎)、京燕(妮妮)就是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手段,拟人化设计出的艺术形象。据报道,北京奥运会期间,仅吉祥物“福娃”的利润就突破 3亿美元,约合25 亿元人民币。“福娃”的成功开发带来无限商机,不断延长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后续开发的还有玩具、服装服饰、箱包、文具、贵金属纪念章、徽章等近 300 余种商品。其中既有面向少年儿童消费群体、价格仅为 8 元的吉祥物荧光笔,也有面向高端收藏者、价值十几万元的贵金属纪念章。“福娃”从单纯的吉祥物产品,拓展为全方位的产业延伸和系列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美国的迪斯尼也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迪斯尼公司就进行了“滚雪球”的产业开发。不仅开发了迪斯尼动画片,还建造了迪斯尼主题公园,设立出迪斯尼形象的玩具、服装以及各种纪念品,并开办迪斯尼专卖店。一件普通的 T恤只卖 10 美元,而印上迪斯尼形象便可卖 40 美元。近年,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迪斯尼主题公园的设计与建造推向了国外。这是文化创意产业走出本土,不断向国际化发展的典型事例。

2.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动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教育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约翰•霍斯金曾在其著作《创意经济》一书中提出:人类是有创意的。也就是说,开发创意资源离不开人才,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可以说,文化创意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人才教育开辟新的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增添新的力量,继而推动教育的全面进步。其实,数字媒体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自上世纪末期进入21世纪以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才形成了以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结合为平台的互联网和以手机为平台的无线网络以及以数字电视为主的广电网,而这些便是我国数字媒体产业的组成。可以看到,比起美国以硅谷为首的 IT技术高度发展的 20年里,计算机图形与三维动画软件及后期特效处理软件结合,比起日本早在 20 世纪中期便兴起的一系列动漫《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等,中国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可谓是落后很多。正因为如此,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很是缺乏人才。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随之增长。在中国,直到 1999 年才有两所高校开设了以动画为代表的数字艺术教学。2002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设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04 年,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数字媒体技术”确定为教育技术学的一个专业方向。2005 年 12 月 26 日由中国科技部制定并了《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到 2006 年,南开大学与日本索浪株式会社、日本数字好莱坞株式会社联手,就共同开展数字媒体教育事业、数字媒体产业签订合作协议,三方对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数字媒体技术培训、数字媒体技术研发和数字媒体内容生产将共同开展。因此,2006 年 4 月,南开大学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并且 9 月正式开学。2010 年,这批以数字媒体为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各大网站从事网络传媒的工作,或者从事电影、动漫剪辑制作、游戏开发等工作。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现从事数字媒体产业的人员中,高校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但是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很多高中生只沉浸在题海战术中,对思维的发散及创意的展现早已漠视,再加上数字媒体内容的研发制作是多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结合的产物,而我国的教育体制为文科生和理科生,艺术生往往处于差生位置的边缘地带,所以学生资源并不理想。同时,数字媒体专业本来要求具有计算机技术及艺术设计基础的复合型老师,而我国高校艺术类的教师又往往是传统的国画、油画或者版雕出身,根本没有这些计算机技术的素质,所以,要想培养数字媒体专业的优秀人才还任重而道远。

我们黑龙江省第一个成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是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是在 2004 年成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距今已有 8 年历程。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 2010 年也成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并开始正式招生。这标志着数字媒体艺术在我省艺术教育专业中地位的得以肯定。黑龙江省近年已经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我省的战略部署来拉动和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也预示着数字媒体艺术会在备受关注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四十多所大专院校开办了数字媒体艺术学科,每年培养近2000 名学生,但依然满足不了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发展的需求。总体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农村落后于城市,中小城市落后于中心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产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教育,依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问题与对策

1. 大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不断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目前,只有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云南、重庆等十几个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不足全国的二分之一。对大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占GDP 的比重完全可以这样的结论。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凸显出培养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重要性。从目前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诸多领域,尤其缺乏大量的应用型实践人才。所以,大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教育,依然是今后发展的重点。目前,全国也只有四十多所大专院校开办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全国两千多所大专院校的比例仅占 2%,这对于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无论是院校的数量还是培养学生的数量都远远不够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竟是一门新兴学科,尽管我国许多高校都开办了这门专业学科,但由于师资力量从总体来看还比较薄弱,且各个高校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每年培养的学生数量不多,还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发展的需求。所以,各地的教育部门应统筹规划,在增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同时,扩大招生数量,有计划地培养专门人才。已经开办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也可以考虑采取办进修班、研讨班的方式,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

第7篇

一、极少主义及全英利的极少主义

(一)极少主义极少主义被定义为:当一件作品的内容被减少至最低限度时他所散发出来的完美感觉,当物体的所有组成部分,所有细节以及所有的连接都被减少或压缩至精华时,它就会拥有这种特性。这就是去掉非本质元素的结果。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流派,极少主义出现并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表现于绘画领域。极少主义主张把绘画语言削减至仅仅是色与形的关系,主张用极少的色彩和极少的形象去简化画面,摒弃一切干扰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极少主义在20世纪60-70年代盛行美国,又被称作最低限艺术或ABC艺术。通过对抽象形态的不断简化,直至剩下最基本的元素来进行的艺术探索。特征在于取消了艺术家个性的表达姿态,无内容、无主题、客观化,表现的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纯粹物。极少主义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至上主义和新造型主义的关于艺术必须和实用艺术相结合的原则。极少主义者的秘密就在于他们追求一种不可言说的纯粹艺术体验,力图将艺术品从深度阐释的陷阱中解救出来,以理性甚至冷漠的姿态来对抗浮躁一时的、夸张的、精神分裂式的社会思潮。他们给予观众的始终是淡泊和明净、强烈的工业色彩以及静止之物的冥想气质。这股风潮也同样影响了室内设计领域。室内设计曾经一度出现过矫情的浮华风格,而“极少主义”提倡摒弃粗放奢华的修饰和琐碎的功能,强调以简洁通畅来疏导世俗生活,其简约自然的风格让人们耳目一新。极少主义艺术品的“意义”,存在于作品之外,作品本身提供的不过是一种契机。观者原有的思想、情感、知识储备乃至欣赏时的心理状态,都在起作用。观众被授予作品意义的解释权。

(二)全英利的极少主义艺术极少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宣言就是:“少即是多”,他们以减少、否定、净化来摈弃琐碎,去繁从简,以获得建筑最本质元素的再生,获得简洁明快的空间,在简洁的表面下往往隐藏着复杂精巧的结构。韩国艺术家全英利的创作基于她的个人经历和文化经验以及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她在艺术创作方法上不断塑造自我“身份”,即借用了韩国的“方包”元素来反映自我精神。它的形式语言孕育了现代性的审美艺术有着相似的特征:纯粹性、明确性、重复性、统一性和客观性。在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之间,艺术家重叠了东方与西方艺术之间的共同点,再造两者的和谐关系的同时,语言自身也被解构,以达到艺术形式的平衡。事实上,全英利曾研究了极少主义艺术,她精细地解读,不是简单地挪用形式,而是对观念进行了再诠释和再创作。因此,她集中对“方包”和极少艺术之间的共同几何形态做了编码和解码,既有极少主义艺术几何的简洁,也有韩国传统文化“方包”的游戏和随意性,并赋予了现代语言。她的作品在整体与局部、笔墨与线条或色彩与线条之间组合成了新型关系,它是反叙述性,强调抽象性的形式:视觉美感。她改造了媒介的基础,不仅涉及了表现的独特性和风格,而且综合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概念。显然,她从极少主义艺术联系到韩国儿童日常游戏“形态”再到文化记忆,并引发了对自我身份的反思,即“方包”设计被转译和建立民族艺术的现代言语,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现代艺术形态。这种文化追溯和反视的过程就是重新塑造自我身份的过程。

二、全英利独特的观念分析与应用能力

由于全英利“游走”于亚洲和欧洲多国,这就凝缩了她的跨文化经验,于是,她开始自我追问“我是谁”。她的视线仍将在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关系作为思考对象,寻找到两者的共同点,重叠或混在的艺术,这种新的空间生产再现了后现代的文化特征:既熟悉又陌生。在全英利的作品系列中,她有非常明确的意图,对观念的分析和应用。她使用的材料绝对自由,并把握住了韩国高丽纸的物理特征,颠覆了传统韩国绘画的定义;在表现方法上她通过重新切割、排列和组合传统材料,整合了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潜在意识经验,建立新的精神空间成为必然和可能。这种将个人观念融入材料的思维模式,凝聚着东方的“禅”悟性,留下了更多自由想象和联想。与“物派”艺术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她不断提升了材料特质的简洁性,架构了观念与实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在遵循材料的自然属性时,概念也被艺术家主观的重新界定,材料被看做艺术词语而任意修改,又否认了词语的叙述,突出了艺术家的个性话语自主化,改变了材料原本的意义,暗喻了人之力,即在观念与类别、物质与精神之间构建了新语言内涵。

三、独特不变的创作主题和相互交织混合的观念

(一)独特的以方包为创作主题在全英利的作品中,“方包”观念是她创作的“自我”中心,她以“方包”为主题完成了一系列作品。她拒绝了任何的虚构方式的想象和隐喻,反复运用“方包”来显示凹凸的立体感和数理化,这种复制几何学的形式不但是一种新的空间生产,也是极少主义与“方包”之间的观念和形式相融合,几何图案则编织了整体语句不相互统一的装饰性视觉语言。另一方面她使用了大小均匀的“方包”构成了画面,由于将红色水粉在“方包”上不均匀侵染,造成了薄膜似的感觉,这些作品明显具有反语法和叙述的形式。她也有纯水墨的表现,在水墨中将不同的“方包”的形式用墨侵染,造成了深度感,每个局部“方包”组成了极少主义规整简洁的几何形式,不同大小的“方包”未重叠,密密麻麻地排列在画面上。“方包”与“方包”之间的线条形成了统一性,而单纯性和反复性排除了主观性和装饰性。墨与胶并用,而在“方包”的角上洒水,侵染变化造成了静中有动的自然形态,表现了水墨激励韵味的美感特质。在讨论全英利的作品时,我们不能忽视她的书法用笔作为绘画抽象性的核心,东方笔墨的书写性起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她注重书法和笔墨的意趣和运动感,墨色的干湿浓淡的变化被画家主观的控制。

(二)相互交织混合的观念事实上,她在思考艺术与材料、艺术与观念、艺术与空间、艺术与方法的关系,并审视了贯穿于传统韩国、现代韩国、当代韩国的时间和空间的感念。在她的作品中,观念并非分离的,而是相互交织、重叠和混合。这种文化现象犹如在今天流动资本发展的新情况下当代经济学衍生了新词语“全球地域”,它形容和概括了全球资本与地方资本的汇合,即这两个词“全球”和“地域”的重叠。因此,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同文化和艺术的重叠也成为普遍性的现象。当然,如何把握文化交汇?如何保持文化的差异性?如何塑造艺术家的自我身份?全英利恰恰依靠具体的艺术实践做了非常清晰的证明。毋庸置疑,全英利曾研究了极少主义艺术,她精细地解读,不是简单地挪用,而是对观念进行了再诠释和再创作。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服务与支付
学术顾问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