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德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6-21 09:14:39

序论:在您撰写现代德育的核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现代德育的核心

第1篇

德育的核心价值就是教人做人,学做真人,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既是道德产生的原因,也是道德的载体。所以,从道德与人的关系看,德育必须以人为本。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而且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我们以这样的德育核心价值取向为指导,学校德育的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调动师生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 抓好德育的本质,回归生活,重在体验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与生活“同呼吸、共命运”,没有生活,也就无所谓道德,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生活的教育包括道德的教育。正是在生活的过程中,人们习得作为品德历史积累的规范,即“拥有德性”。同时,人的德性又必须以德行加以确证,即通过生活过程展现自己的德性。也就是说,“德性之知”不同于“见闻之知”,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并通过生活过程加以确证的实践之知,是一种“亲知”,而不是“闻知”或“说知”。所以,从道德与生活的关系看,德育必须回归生活,重情感体验。德育曾经是庄严神圣的“道德高标”和抽象虚无的“宏大叙事”,近年来,德育开始回归它本来的面目――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具体的活动和细节中,把生活化的德育交还给学生,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催生内化体验,激发崇高追求,实现德育与生活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打通,德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爱因斯坦说过:“当一个人忘掉了她在学校接受的每一样东西,剩下来的才是教育。”现代教育是越来越注重挖掘“剩下的东西”。“剩下来的东西”就包括“个性思维、道德养成、人格感染”等非智力因素,让孩子具有远景发展、潜能发展、创造能力、服务于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无论怎么放大升学率崇拜,教师和教育也不能将孩子的剩下来的东西扔到一边。这是教育和教师不可或缺的独立信仰,也是教育的底线。

三、抓好三个“主”字,为学生发展奠基

“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高扬;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要高扬。

第2篇

(How rare the moon,so round and clear!/With cup in hand,I ask of the blue sky,‘I do not know in the celestial sphere/What name this festive night goes by?’……)

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

(我看见圆圆的月亮,今夜又来找人玩耍.它在地面寻找伙伴,因为天上无人将它陪伴……)

融融的月光下、悠扬的古曲中,50名小学生、10名大学生以及20多名美国留学生身着汉服,用英汉双语深情朗诵着我国古代经典宋词《明月几时有》。随后,小学们又用英汉双语流利活泼地诵读了鲍勃・图克(Bob Tucker)的《月亮,我的朋友》。

标准的发音,传神的表演,让应邀来校的西南大学20多位留学生赞不绝口。留学生玛丽观后说:“中英文朗诵,让我真实地触摸到中国古文化精髓,太棒了,太感动了!”而留学生杰克逊则对东西方文化中对月亮的不同意象、不同理解感到惊叹。

这是重庆市北碚区中山路小学“走进中秋”文艺晚会上的一个场景。从这个小小的场景中可以看出中山路小学――这所有着上百年书院历史文化的小学,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用心聆听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音符,深情领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魅力,探索创新出一条凝聚书院厚重历史、蕴涵现代东西文化的个性教育之道――“中西人文教育”。

聆听传统音符 谱写现代乐章

2002年夏,中山路小学那条140年历史的道路上行走来一位秀外惠中的女性――中山路小学现任校长邓薇。她在这里伫步凝视,满眼里灌注的是位居城市中心却狭小简陋,有着悠久历史却发展滞后的校园。凝视、沉思,沉思、聆听――140年历史的道路述说着看不见的百年沧桑。历史在这里驻足,未来将走向何方?邓薇校长以其敏锐的思维和对历史文化的尊崇将办学目光聚焦于该校“朝阳书院文化”的传承。

中山路小学创建于清朝末年的朝阳书院,以“读书立品,讲求实学,以图上进,以益身心”为办学目标。抗战时期,作为朝阳书院分部的中山路小学,根据精神,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调整办学目标为“激发民族意识,康乐儿童身心,增进必需知能,培养国民道德”。此后的中山路小学一直贯彻“良师兴国,学子振邦”的办学理念。

纵观中山路小学的发展历史,邓校长发现:任何历史条件下,学校都以民族文化为中心,关注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悠久的办学历史所积淀的厚重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定力,中山路小学百年来形成的人文传统必须发扬光大。为此,学校树立了“童蒙养正,涵养大气”的育人理念,开展“国学教育”,以千年国学经典育人立品、益身治心。

历史的传承要跟上时代的足音,聆听、沉思,沉思、环视――当代教育要将视野放之全球,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此,邓校长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了“百年书院,现代校园”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提炼出了“培养具有文化根基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这一办学目标,确立了通过“双语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求知、育能,为其未来健康幸福生活奠基这一教育重点。从此,中山路小学在“中学为体,以治身心;西学为用,以应世事”的办学理念下,奏响了“国学经典教育”和“汉英双语教学”这一传统音符和现代节奏的交响乐,“立品”、“启智”、“育能”,“健身”、“治心”成为这一现代乐章的主旋律。这种着眼学生未来发展,健康、快乐、幸福生活的高品质教育,正是该校传承朝阳书院“良师兴国,学子振邦”的文化精神,坚持民族根基、放眼国际视野的现代办学理念的最好诠释。

新调曲高和寡 中山坚守独行

“国学立人,双语达人”是中山教育人的理想追求。在“培养具有文化根基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的办学目标导航下,学校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即将中西文化融为一体,以“国学”、“双学”为两翼,推动学校稳健发展。

“国学”是学生修身、立德、治心的教育,“双语”是学生育能、立世、生存的教育。“双语教学”不仅仅是汉、英两种语言的训练和发展,而是在语言训练中融入东西方文化,以文化育人,培养学生的东方文化的归属感和西方文化的认同感,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跨文化意识。“国学”与“双语”是中西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办民族特色学校”和“以国际视野办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的综合体现。

然而双语教学在国内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争议大、置疑多。因为它属于比较前沿的教学模式,没有现存经验和规律可循;也因为它缺少师资,推进难度大。因此,人们对中山路小学的双语实验也提出了种种质疑:一所普通小学校,能行吗?一所没有双语教师的学校能成功吗?更何况,此次中山路小学的发展目标是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将“国学教育”和“双语教学”同步推进,如同在荆棘中穿行。

但中山人有一种气魄和胆识,他们认为办学要有自己的思路,只要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学校持续发展,有效推动素质教育的,就应该坚持。要有“不管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气魄。“空白处”求生存,“缝隙”中求发展,是中山人“敢为人先”的勇气。他们要把“没有”和“不可能”变成“可能”和“精彩”。在巨大压力和众多困难面前,中山路小学坚定而高昂地唱响着“中西人文教育”之歌。在六年的不辍探索中,她们坚守信念,艰难独行,既欣赏了荆棘中难得的风景,又领略了独行有的魅力。现在中山路小学已成为重庆市100所“国学经典实验学校”、“全国双语教学优秀实验学校”,也是北碚区唯一一所由教委挂牌的双语实验学校。

汉英双语合奏,人文经典传唱

(一)国学经典,传唱东方文化

为弘扬“读书立品”的书院文化、传承和传播中国经典文化,中山路小学提出了“童蒙养正,涵养大气”的德育目标。

教材――与经典同行,培育文化信仰

国学经典,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册册书卷积淀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为了让学生对久远而晦涩的经典感兴趣,让孩子们认同文化经典,培养文化信仰,中山路小学根据小学生的实际与高校合作编写了国学小学校本教材――《翰林小书院》(1―6年级),将古代经典诗文选录教材,并结合德育工作在教材中开设了相关链接:明镜台、我思我议话经典……古诗文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活”了起来。

诵读――与圣人同行,培育儒雅气质

学校每天开设二十分钟的读经课,全校一千多学生参与经典诵读。为了激发学生读经的兴趣,师生开展了快板诵读、节奏诵读、场景表演诵读(《论语》)、游戏诵读、配乐诵读、填歌词演唱诵读等众多诵读方法。这些别开生面的诵读形式,把古老的经典演绎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为了提高诵读质量,学校还开展了大型师生国学诵读竞赛、国学背诵擂台赛、国学课间操等一系列诵读活动。

诵读,是一种方法。读经典意在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尊重民族文化,并以文化改变自己的言行,提升品质,从中学会做人。在诵读课中,教师们利用经典,让学生在读中顿悟思考。学校开展了“与圣人同行,伴经典飞翔”大型语言文化节、“读经典,做儒雅中山人”演讲比赛、“国学主题论坛”、“国学思想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弟子规》、《千字文》、《道德经》中涵养习惯、提升品质;在《论语》、《中庸》、《大学》中提升境界、拓宽胸怀;在《老子》、《孟子》、《庄子》、《荀子》中增长智慧,提升道德素养。

交流――与文化同行,培育民族意识

中山路小学把国学经典教育当作一项“文化运动”。它不仅要求师生肩负传承文化经典的责任,还让师生肩负传播经典、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中山人与美、英、非等国留学生开展了“国学文艺节”、“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和“广场千人经典诵读”等活动。学生用英汉两种语言向外国友人传播民族经典,让他们参与英汉国学诵读表演,亲身感受我国民族经典的博大精深。在“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外国友人被中国文化所感染,他们争相舂糍粑、做月饼、包粽子、包饺子,学剪窗花、学写春联、学踩高跷、学编中国节……最后他们还用生硬的汉语说“中国伟大!”“节日有趣”;用不熟练的毛笔写下“伟大传统”等条幅。在文化传播中,中小师生担当起了文化使者的使命,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双语教学,吟唱西方文明

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发展英汉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在发展双语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让学生拥有“双语、双文、双能、双赢人生”。双语教学以英语为主渠道,实施学科渗透,融入中西文化,实现跨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培育人文精神。

师资――以培训为手段,保障双语教学

师资,是双语教学的瓶颈。中山路小学将研训融为一体,确立了“教研与实践相结合”、“专家与教师相结合”、“双语教师与英语教师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成立校级双语名师工作室培养骨干,送青年教师到高校培训,组建了双语教学培训与研究专家顾问团。

双语教研组来自不同的学科,为了搞好双语教学研究,她们提出了“和而不同写精彩”的团队文化,通过专题研究、案例解析、问题解决等多种方式,探索着双语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现在,双语教师已有5人,有2名教师在全国双语研讨会上的双语示范课获得了专家高度评价。学校2次承办了全市双语研讨活动。双语教师承载使命,努力为培养双语人才做出了贡献。

教材――以文化为基本,强化人文教育

学校在三年级以上开设了双语音乐、双语科学、双语健康课。国内无现成的教材,学校引进国外教材,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了教材的编写。目前已编写出3―6年级双语、音乐、科学、健康校本教材,经过试用修改完善,学校即将正式出版。在自编教材中,教师充分考虑了西方的人文教育内容,例如健康教材中讲授中西方人文的饮食习惯,音乐教材选取了国外许多经典的名曲民歌,通过对这些外国经典文化的学习,以了解他国的风土人情,熏染不同民族的文化。

课堂――以英语为核心,学科渗透文化

双语教学,是以英语为主渠道。英语课堂,是学生信息大量输入的场所;英语词汇,习惯用法的掌握,是双语学科渗透的基础。因此,学校十分重视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校本教研中开展了有效英语课堂的研究。为提高输入量,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英语教研组开展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小课题研究。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十分注意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学生有了强烈民族意识的前提下,英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走进西方,了解异国风情、生活习俗,进行国际礼仪教育,举行了“环球之旅”活动、中外英语童谣诵读和英语童谣韵律操等活动。如,童谣因来自于中西方不同国家,也蕴涵着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积淀。童谣源于生活,充满童趣,富有诗情画意,并且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在诵读英语童谣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技能,还受到中西文化的熏染,良好的品质在童谣诵读中得到了培育。

双语教学实验,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双语学科渗透课的研究。双语学科课程,是指在非语言学科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地渗透英语,教师用半英语或全英语授课,为学生拓展英语运用和学习的空间。这是全新的课程,目前在国内较少现成经验可寻。中山路小学虽然培养了一批双语师资,但双语学科渗透课,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因此,校长亲自挂帅,与双语教研团队共同探索。

双语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是研究的重点。在学校优秀学科教师和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基本模式,双语课程已基本成熟,教师们的优质课还被推选为全市双语教师培训示范课、全国双语示范研讨课。当然,双语学科渗透课的研究,不仅仅是课堂模式的研究,也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的提高。它还涉及到中西人文教育,国际教育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有国际视野和胸怀,要以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要使人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要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沟通和对话,学会吸取优质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会对自身文化的承续嫁接。特色,要在长期积淀的学校文化中生长出来,建设发展,又反过来表征、凸显学校文化。中山路小学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坚持建设“中西人文教育”的特色,既是该校传统经典文化沉淀的延续,又是现代教育面向世界、传唱人文精神的时代彰显。

时代正行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教育正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中山路小学正行走在“中西人文”融合之间。我们相信,未来,一所具有民族气质和国际形象的特色学校将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封面人物简介

邓薇,女,现任重庆市北碚区中山路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科研型校长、重庆市百名精彩女性、重庆市骨干校长、重庆市“三八”红旗手。在她优雅高贵的气度、温婉有礼的举止、真诚热情的笑容中,彰显着一位知识女性的人格魅力。

邓薇校长是一位睿智而大气的女校长,更是一位不断挑战自我、勇于开拓创新的管理者。她理念先进、运筹帷幄、勇于创新、办学大气,在短短的9年中,把一所普通的学校带到了重庆市特色学校的高地上。先后吸引了全国各地二十个参观考察团来校学习。被邀在全国、全市、高校、各种校长培训班做“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报告十多次。她以开放的心态办学,以宽广的胸怀传承,将学校特色经验辐射到了全国各地。

第3篇

普及与公平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之一。教育要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受教育权。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教育之所以崇高和神圣,就在于它是改变社会分层、促进社会流动、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这就要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2014年,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全面普及。学前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毛入园率达到70.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差距凸现出来,因此国家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把均衡发展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努力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结构与质量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另一战略重点。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特征,就是要由“有学上”到“上好学”,要由“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坚持学习者中心的教育新理念,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战略上面向全体,在策略上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就要完善教育结构,努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成长立交桥,努力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人人、时时、处处泛在学习环境和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条件与保障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其一是教师,这是教育中的第一资源。要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学历水平,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并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研修。其二是硬件办学条件,这就要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传统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和进一步改善,并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着力提高信息化配备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其三是教育经费,这体现政府教育投入的保障能力和努力程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5月在韩国召开世界教育论坛,形成的《仁川宣言》倡导各会员国将至少4%-6%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15%-20%的公共支出用于教育。

第4篇

据杨尽才介绍,原阳县功鑫养殖专业合作社从1986年开挖鱼塘,目前养殖面积已达300多亩,2013年“菜篮子水产品项目”使他实现了物联网的梦想,通过智能远程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增氧机、饲料机、水泵等生产设备的远程监控。他们还安装了低氧报警系统,水中溶氧低于每升3毫克时,增氧机就会自动打开。

杨尽才笑着对记者说:“我们合作社原有14个池塘,往年需要14个人工,天天吃住在池塘边,白天晚上轮换作息。劳累辛苦不说,还得时时刻刻操心,一旦疏忽,就有可能泛塘。自从安装了物联网设备,现在每天只需两个人干活,主要是给饲料机添加饲料,巡塘。这一下就节省劳动力10个,每年节约人工开支就可达十几万元。不管你是外出旅游,还是和朋友们喝酒应酬,只要打开网络控制端,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进行操作,不用担心人不在鱼塘边,既省力又省心。这样,人力就从繁重的水产养殖中解放出来,可以从事销售、种植等的工作!”

在郑州荥阳市王村黄河滩地,记者又看到另一番发展现代渔业的景象。郑州帮众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2011年开始在荥阳市王村镇木楼村承包黄河滩地3378亩进行标准化鱼池建设。他们从规划起就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将680亩土地规划为生态净化湖,鱼池的养殖废水汇集其中进行生态净化,也可作为生态景观湿地。在当初建设时,对于这种规划设计,帮众水产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王新利也存有疑惑。他说:“第一年建设时,普通鱼塘半个月就能挖成,而这个生态池整整挖了6个月,光蓄水就蓄了半年。第二年开始在水中投放鱼苗,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用来净化水质。”王新利向记者介绍说,看到第二年还是没有效益,心里就毛了,开始怀疑这个生态养殖是不是个花架子。可当第三年生态鱼塘见效益时,连王新利自己都没想到。

王新利扳着指头为记者算起了帐:“680亩的生态池,因为是仿生态养殖,养的鱼品质好,价格卖得也好,普通花鲢一斤能卖5元,咱的花鲢一斤能卖10元;一般鲤鱼一斤卖4.5元,咱的仿生态鲤鱼一斤能卖30元,而且供不应求,花白鲢就卖了20多万元,鲤鱼卖了400多万元。现在我们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注册了商标,在郑州还开了一家‘黄河谷’大鲤鱼专卖店。郑州的大宾馆、大酒店必须提前预定才能买到我们的大鲤鱼。”

在一些地方,水产养殖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高密度一定会带来高产出。但记者在这里深深感触到,高密度养殖不一定能产生高效益。

王新利介绍说:“生态投资效益慢,一般需要3-4年才能见到效益,4年以后,效益肯定会越来越好。”

他说:“卖生态鱼是一方面,水上种菜、垂钓、休闲、餐饮等也会带来收入,这些收入也很可观。”

在国家农业公园郑州梦之源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当记者看到一排排整齐硬化过的鱼塘、一栋栋气派美观的养鱼车间、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办公楼时,又一次被震撼了。这里的场容场貌与浓郁现代气息的工业科技园相比也毫不逊色。

第5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280-02

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视频等于一身,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引入体育课堂,改变了传统教育过程模式及分析问题的思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的运用改变不了体育课是“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教学实质。因此,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1 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大势所趋,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是时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和学校课堂的结合已经是“至今已觉不新鲜”,很多学科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学似乎还停留在原来的传统教学方法上,所以,体育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有效地走近信息技术,来一次勇敢的教学探索。其次,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原先许多的实际教学困难。体育教师会因为自身专业的限制,有些示范动作的处理或许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在这个时候,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再次,教师年龄、身体等各方面的因素,也有可能会影响到一些教学细节的实施,这也同样要求有相应的教学手段的补充。所以,体育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已经是水到渠成,甚至说已经迫在眉睫了。

2 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效用

2.1 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

新课程要求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对力与美都有一种心理上的崇拜,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体育运动给他们心灵的震撼,感受到运动员顽强拼搏的作风。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在三步上篮教学中,我通过网络搜索了一些NBA运动员三步上篮的精彩视频,处理后组织学生观看,当他们看到有节奏的上步、自然优美上篮动作、漂亮地打板入网,产生一种强烈的愉悦感和美感,激发了学生对三步上篮技术学习的欲望,精彩的视频剪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篮球运动给他们带来的美感,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更多的起到“导”的作用,这样以来,就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拓宽其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2 信息技术是师生互动性充分发挥的最佳操作平台

教师和学生间的双向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体育教师做某个示范动作往往能引起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直接兴趣。但是个别学生怕吃苦、不愿活动,想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是很难达到激发他们兴趣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实心球课很不感兴趣,再加上对教师讲解的技术要领不理解,在练习中不能按照技术动作要求认真练习,直接影响课堂练习效果。于是,我把课上要讲解的动作要领、分解动作、完整动作制作成课件,存放到教师机共享盘中,让学生参照老师教授的“网上邻居”共享文件操作方法,复制到学生各自的计算机中,然后运行该课件,认真阅读。结果很多学生主动向我请教“超越器械”的意义,用手指拨球的效果等。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实践课探究时,多数人都能按照技术动作要领认真投掷,他们了解了投掷技术的原理,也了解了如何欣赏投掷项目的比赛,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此外,学生通过教师课堂的讲授、自己的实践,掌握了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技能。我校自从建立校园网以来,我指导学生登陆相关网站,查找学习体育知识。课余时间学生利用网络观看一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收集体育知识等,大大丰富了学校课余活动的内容,出现了大批的“球迷”“田径迷”“体操迷”,如此,培养了学生自觉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且能有序地进行科学锻炼身体,并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

2.3 掌握信息技术,解决了教师的实际困难,让教师、学生受益匪浅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当学生具有这种能力以后,我们体育教师让学生观察什么呢?教师正确、优美的示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体育教师往往存在着在进行自己擅长的内容教学时,会讲解精练,动作示范规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也很快,反之,则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若运用信息技术则会使这样的问题变得较简单。掌握信息技术将超越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走出课堂,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这些仅靠教材和教辅用书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因专业所限,我对体操的了解、掌握有限,在纵箱分腿腾越的教学中,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对网上所收集到的文字、声像素材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画处理,再运用相关软件Flash或Powerpoint做成教学课件,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慢动作当中中清晰看到助跑、踏跳、推手、腾空、展体、落地等一系列动作。当学生看到专业运动员完美的技术动作时,激起了学习热情,也初步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

3 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注意事项

最近几年来,各门学科信息技术的教学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获取许多成功的同时,也走了不少的弯路,也产生了一些为人所诟病的问题,前车之鉴,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到一些问题,避免矫枉过正。

第一,教师平时应多注意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搜集体育信息资源。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除了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拥有广博的和前沿性的知识。

第二,体育教学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信息技术应该服务于体育教学,而不是完全占有体育课,占用了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课程整合≠体育课程+信息技术,不是体育教师加上电脑就是一节整合的体育课,而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的整体协调,使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以便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正确合理的锻炼习惯。

第三,教学课件、幻灯片的制作不可简单地替代教科书或者教学大纲,如果上课只是演示一遍、读一遍,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达不到教学互动的目的。所有的信息技术的手段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不能搞形式主义。

体育课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从而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掌握信息技术,能够不断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开阔了知识面,了解学科前沿的动态,弥补专业的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促成了教学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第6篇

体育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随着新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深刻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新模式。目前,各大中小学已有了电化教育手段,很多学校实现了全覆盖,这一变化,给学科课程带来了一场革命,堪称为素质教育的一支强心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新技术使用出现了滥用或者完全不用的状况,新技术在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已经成为老师们近年来需要思考的新问题。每一个老师必须认真思考,认真总结经验。充分整合课堂教育资源,把教学系统中各要素进行合理调整,使之互相结合、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最大效用。通俗地说,就是将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作为认知工具,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有机结合,以达到学习知识与能力培养双重收获。体育课作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也要与现代教育技术,特别的网络技术相结合,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使得学生掌握一些通过单纯讲解或者单纯师范不能够很好理解,或者容易忘记,不宜轻易掌握的一些体育知识或者体育技能。因此,信息技术如何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也是每一个一线体育老师需要认真思考和认真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技术优势

首先,体育课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新的教学手段,能够创设快乐轻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体育的魅力,开扩学生的视野,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学都需要通过身体实践来完成或者实现,老师的讲解比较抽象,学生由于模仿能力各不相同,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掌握,而当老师讲解动作难点的时候很多同学并不能认真的听讲,因为单纯的讲解是枯燥无味的,而老师的口头描述根本无法激发他们对体育之美的热情,很难激发他们对于体育美的探究和追寻的欲望,效果令人失望,很多学生在体育课上做做样子再无兴趣。而这时候,要是能够借助教学新手段的信息技术,使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图像,声音,讲解为一体的网络视频,立即可以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给学生带来美感,学生看到视频中体育之美的画面,很难不去尽力模仿,无不趋之若鹜。比如,健美操教学,要是老师单纯讲解,很多学生看着老师呆板的动作没有几个真正会感兴趣,老师为了给学生把问题讲解清楚,还得分解动作,学生们在老师讲解之后很难把几个动作连在一起,然而要是健美操教学使用网络画面学生们看到健美操录像之后那种对美的钦佩和追求的欲望促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跟着节奏做出优美而完整的动作。在进行武术教学时,老师要是现场演示,学生们可能跟不上节奏,要是老师动作太慢可能达不到效果,这时候,要是老师可以把演示动作录像,然后以慢动作演示给学生,再配上老师的现场讲解,学生不仅印象深刻,也可以更快的掌握相关动作。这些对于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体育之美的追求,教学自然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使用中学生的认知优势

少年儿童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对于抽象、理论化的东西缺乏兴趣,作为新的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正好符合了少年儿童这一天然的优势,完全满足了他们对于直观形象的事务乐于接受的心里特点,让他们更加轻松愉快地掌握体育课所要求的技能和能力。信息技术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让学生们欣赏到世界上最美、最强、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体育,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享受体育之美,让他们对体育充满兴趣。让他们勤于锻炼,强健身体,争取把自己锻炼到他们自己心目中的美的形象,渴望做出他们所看到的美的动作。

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提供直观材料,带给学生形象直观的、生动的画面,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我们还可以做到把复杂的教学动作化难为易,通过观看动画,或者慢动作视频,让他们看清楚正确的姿势,看清楚动作的轨迹,提高学生的人之效果。比如,少年儿童对于复杂的一连串的动作接受起来很困难,如空中动作、连续动作等,而当你把动作分解开来在视频上,慢慢展示的时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他们突破体育教学的难点,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提高他们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恰当使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很有潜力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他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在分解高难动作,欣赏体育之美方面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在教学中,要是使用失当则会造成课堂混乱。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最大特点是容量大,要是体育教学中过于追求大容量,很容易造成学生专注于或者说教师依赖于信息技术这一新的手段,严重影响师生交流。还有体育教育大多数时候是在操场,游泳馆等开阔场所进行,教师的有效组织和良好的师生互动永远是核心,因此体育教学中新技术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是这一新手段带来良好效果的最基本保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能力是教育永久性的主题。在体育教育中,学生心里生理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实践操作中师生互动和学生天性的发挥永远是第一位的,要是依赖新技术让每一个同学都掌握极其准确的动作要领,让每一个同学都做得很完美,显然是不现实的,要是老师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信息技术在体育课堂的运用,不仅不能起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反而会使得体育课这一学生们较为喜欢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这是所有的体育工作者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恰当结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习、成长,得到信息技术这一新手段的帮助。信息技术最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给体育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丰富教学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既不能滥用这种新教学手段,也不能不用,要恰当安排,真正做到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思考、总结经验,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包括体育教学在内的学科教学的科学整合,让网络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美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

第7篇

关键词:现代雕塑;现代景观;融合设计;创新

Abstract:Modern sculpture transits from the traditional form to the modern form. Designers have gradually combined modern sculpture with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hey regard the outdoor venue as the main object of the sculptural creation, and they regarded landscape as space sculptur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culpture and landscape are increasingly intangible. In this case, landscape sculpture emerges at the right moment. On account of thi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and analyzes how to make design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fusion of modern sculpture and modern landscape from five aspects: refining and summary, rhythm and cadence, actual and virtual design of sculpture, adaptability of creative themes, and the harmonious artistic conception of sculpture.

Key Words: Modern Sculpture, Modern Landscape, The Fusion of Design, Innovation

雕塑作为景观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在传统园林中多以装饰形式展现。随着艺术的进步,雕塑受到抽象主义、构成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新设计思潮的影响,其空间形态、表现手法及材料选取方面出现了明显改变,其不单单是环境的点缀,而变成一种独特的创作理念,开始注重空间的流动性、扩张感,可以多方位供人们观赏。下面本文主要探讨以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相融合的设计创新情况。

一、提炼与概括

写实是雕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但写实也不能过度真实,主次分明,才能让雕塑作品免于庸俗。一位杰出的雕塑家,既要善于写实,还要善于概括,才能使创作的雕塑作品产生生动的效果。概括可谓是写实的高度提炼,其与写实相互补充,形成了美丽的雕塑艺术。环境雕塑重视形式的改变,追求简洁明快的形象形成的韵律、艺术氛围及节奏,故提炼概括可谓是环境雕塑的一种语言特点。基于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的提炼、概括是对各种自然形态站在审美视角对最具有感染力的美感因素进行取舍,从而将其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特点提炼成清晰而单纯的形象语言,形成了景观雕塑在审美、形式及造型方面的必须元素。1

景观雕塑是创作者从感受、把握形象直至创作形象的一个过程,是其摆脱纯粹自然形象,继而将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素材进一步加工、升华,集中、生动地表现出理想形象的过程。一名雕塑家对自身所感受到的各种因素进行提炼概括,可以说是其艺术灵感最生动、最贴切的表露。如图1所示。

二、节奏与韵律

基于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合一的景观雕塑,在某些方面和音乐有共同的特点――重视节奏感。艺术上的节奏感主要指在表现艺术的过程中,借助几种彼此对立的元素,依照相应的规则进行穿插或者重现,在对立与统一中深深地触动观赏者的内心。节奏作为音乐的灵魂,它是音乐最为本质的特点。与此同时,节奏感也是音乐体系中多种艺术语言表达体系内最抽象的,其隐藏于旋律、音调中,可让欣赏者不知不觉地体验到音乐的深层次结构。而雕塑的形体及体量变化,有明显的方向性、倾向性,尤其是以组成手段创作雕塑的设计,其形体的排列、组织有明显的秩序。雕塑形体的秩序可以说是雕塑语言的修辞方法,在主次之间能让雕塑的动态、张力更显突出,同时将雕塑的重心、动态及形体根据主次关系,有规律地组织整合,展现出独特的秩序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