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6-21 09:14:31

序论:在您撰写数学推理教学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学推理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 《归纳推理》 教学设计 归纳推理概念 归纳推理方法

一、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1―2 第三章 推理与证明 §1.归纳与类比1.1归纳推理

二、设计思路

通过教材及课外实例中推理过程的分析、理解,使学生初步认识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解题应用,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善于归纳推理,合情猜想结论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规律―猜想结论―检验证明”的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归纳推理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应用数学的良好品质,逐步形成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利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解决具体数学题目及相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例引入归纳推理概念。

例1.观察下列各式,写出运算结果。

教师讲评:上述两例趣味性强,充分体现了归纳思维实质,顺利导入本节新课。

(二)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步骤。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例题:(1)哥德巴赫猜想;(2)欧拉公式;(3)数列通项公式。

通过以上三个实例的学习理解,使学生对归纳推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结合教材内容初步得出归纳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察规律―猜想结果―检验论证”的方法步骤。

3.教师总结归纳推理概念。

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所有事物都具有这种属性的一种推理形式,它是由局部到整体、个别到一般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知识应用,解题训练。

例3.将正奇数按下面表格中的数字呈现的规律填入各方格中,则数字55位于第几行第几列?

解析:观察表格中数字排列规律,每行4个正奇数,奇数行第1列空缺且从左往右排列,偶数行第5列空缺且从右往左排列。

由于55=2×28-1,即55是第28个正奇数,又28=4×7,由此可知:55位于第7行第5列。

评注:本题由已知表格观察归纳排列规律,从而确定数字55的位置。

例4.观察下列等式:

①cos2α=2cosα-1;

②cos4α=8cosα-8cosα+1;

③cos6α=32cosα-48cosα+18cosα-1;

④cos8α=128cosα-256cosα+160cosα-32cosα+1;

⑤cos10α=mcosα-1280cosα+1120cosα+ncosα+pcosα-1。

可以推测:m-n+p=?摇?摇?摇?摇?摇.[2010年,福建卷(文)]

解析:通过观察各等式,可以得出3条规律:

(1)每个等式首项系数规律:第n个等式首项系数为2(n∈N),则m=2=2=512;

(2)每个等式右边各系数之和为恒为常数1,则对于等式⑤有m-1280+1120+n+p-1=1,即n+p=-350;

(3)取角α的特殊值带入等式⑤,如取α=60°,则有

cos600°=-+++-1,化简整理得

n+4p=-200.联立方程组,得

n+p=-350,n+4p=-200,解得:n=-400,p=50.

故:m-n+p=512+400+50=962.

评注:本题通过所给各等式,观察归纳内在规律,分别求出m,n,p的值,从而使所求问题顺利解决。

通过以上两个例题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观察所给条件,发现内在规律,合理猜想结论”的归纳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发现客观规律,猜想数学结果的思维方法,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热爱数学,钻研数学,探讨知识形成过程”的积极性,这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推理”的主要特点。

1.归纳推理是依据特殊现象推断一般现象的思维过程;

2.利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只有经过检验论证才能判断真假;

3.归纳推理是认识新规律,发现新知识,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

(五)本节小结。

1.初步掌握归纳推理思维方法,能用归纳推理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体会和认识到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反思

1.激发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既使学生初步掌握归纳推理的方法步骤,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2.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推理,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第2篇

【关键词】慕课;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25-01

慕n教学主要是以在线课程的形式,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借助互联网渠道实现大规模开放性的教学。慕课可以充分运用多种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深刻变革,是未来艺术设计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慕课教学模式带来的优势作用

(一)有效减少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受到教学时间、授课内容和教学人数等方面的种种限制,而且学生不能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在慕课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享受到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在遇到学习困难时,随时在线请教教师,与同学建立讨论交流小组,更可以请专业设计人员给予专业指导。

(二)搭建优质资源共享教育平台。首先,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大量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视频的模式存储在慕课资源平台,学生可以在需要时随时调取。其次,慕课运用了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可以为学生全景式再现艺术设计的全过程。第三,慕课资源可以给学生更具有逻辑性的理论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更开放的实践背景下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及应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建立有效的学习管理系统。慕课在专业课程资源网络和管理平台的运营下,对每个参与慕课的学习者都建立了专门的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业水平都有综合全面的评估,给学生提供必要而富有个性化的智能选课系统。

二、借力慕课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则

(一)注重慕课与传统教学相融合。慕课虽然有众多优势与特点,慕课使用还应当注重与传统艺术设计教学相融合。首先,慕课不能成为单一教学模式,慕课应当与传统教学双向互动发展。其次,应当逐步建立慕课与课堂教学互动的新模式,使学生在慕课学习中遇到障碍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指导。第三,在慕课的基础上对大学传统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体系进行必要延伸,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用性,切实发挥出课堂教学理论阐述与研究启发的优势作用。

(二)注重为学生提供新型学习途径。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利用慕课平台,逐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限制,应当对传统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改革。首先,学生可以先借助慕课平台自主学习学科基础知识,完成好课前的设计工作,然后在课堂中围绕设计作品进行专业探讨,这样有助于补充学生的知识,有助于解答难点与重点问题。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慕课教学内容,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借助课堂教学完成自己业务能力的检验活动。第三,学生还可以借助慕课开展创意活动,采用参与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和师生互评探讨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实现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慕课在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应用

为了更好的利用慕课资源,使慕课真正成为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有利武器,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与教学需求,为学生制定具体的慕课学习指导计划,从而使慕课教学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

(一)注重翻转教学形式。以往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都是先教后学,在慕课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形式成为了先学后教,学生可以先在课下完成对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然后带着具体的问题回到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也从教授学生变为答疑解惑。教学形式的翻转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求师生在课前都广泛收集资料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其次,课堂上教师不再以讲授为主而是以答疑为主。第三,教学应当更有个性化和针对性特征,能对学生的问题给以必要回答。

(二)注重打造精品优质课程。慕课是以优质课程资源为基础进行的网络教学活动,通过不断掌握和完善优质精品课程,围绕教学内容推出教学精品,有效对传统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从而符合更多学生的需要成为新教学模式。首先,不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推出时间可长可短的课程。其次,重新勾勒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打造符合学生思维需要的艺术专业课程。第三,注重合理安排教学顺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能有效传递教学内容。

四、结语

慕课教学模式不仅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带来了专业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渠道,而且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开拓学生视野。慕课模式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能够对学科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切实转变授课方式,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需要,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确定归纳目标,明确思考方向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复杂性、逻辑性等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依据自身的直觉与经验来大胆猜想,大胆推测,进而加以归纳。而让学生依据数学规律加以归纳,则需使他们确定推理与归纳的目标与方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给出一定提示,让学生朝着预想的方向进行认真思考,避免产生理解偏差。

第一,优选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信息的源泉,也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更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的重要标准。实际上,归纳推理并非适合全部的教学内容,需具有如下特征:①具有若干特例;②特例需具有规律或共性因素。如教学“不等式的概念”时,教师可运用归纳推理。对于这一教学内容,书本上提供了若干不等关系问题,且存在共同因素,也就是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含有不等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中体会不等关系,促进他们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第二,把握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这一现象:教师所设问题不难,却有一些学生难以归纳出结论,亦或结论错误。其原因在于教师未把握学生的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程度。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把握班级学情,把握学生实际水平,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可联系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算式,以考查学生归纳能力,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第三,确定归纳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唤起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定归纳目标,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获得不同结论。

二、呈现学习材料,引导自主归纳

知识归纳是基于一定材料的抽象概括过程的。换而言之,学生在归纳某数学知识点时,需要以学习材料为基础,为他们的思维指定方向,避免走弯路。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之前,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学习与探究材料。当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展现这些学习材料,在学习和探究资料的互相作用下,学生则能发掘不同材料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简单地归纳。如学习某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以问题情境来呈现学习材料,让学生加以推理、归纳、总结。

如教学“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学习材料:①某人先向西边走了4步,再向东边走了3步;②在一树干上,一条小虫首先向上爬了16cm,然后向下再爬回出发点,接着又向下爬了8cm;③在一个装着香蕉的盘子里放入5根香蕉,然后取走4根香蕉等。当材料呈现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所给事例在数量上的一些变化状态,同时对上述事例加以描述,引导他们对其中所含的数量变化加以概括。接着,教师继续引导:①上述事例中,是什么发生了变化?②它们有何变化?③其变化意义是不是一样?④在上述事例变化中是否存在共同点,若有,这一共同点又是什么?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大胆猜测,然后归纳结论:其共同点就是数量变化均为相反。当学生了解所学习的对象是数量对应变化的问题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列举事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

三、检查归纳成果,反思归纳推理

第4篇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农业推广 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课程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YJG-004。

Abstract:Studied on overall designing of “technology extension theory and methods” course teaching for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full?鄄time education, proposed that defin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tools. Having plann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skill training course content, propos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skill training method, such as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role playing law,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Key words: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in Full?鄄tim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Technology Extension Theory and Methods; Design of Cours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8-02

2009年3月2日,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在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应用人才培养,逐步压缩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的要求。随后,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这对于调整和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是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课程。研究《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课程特点,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和方法相互依存不可分开。理论可以通过分析水平,清晰度、借以陈述的类型、描述或说明的本质等作用于方法,而方法则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假设取样、异常数据分析等新理论视角帮助发展或增加理论。学习技术推广理论对于掌握技术推广方法和提高推广效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包括7部分。第一部分推广的基础理论,内容包括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与趋势、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与功能、农业推广学研究进展、推广的框架模型、创新扩散理论、问题解决理论等。第二部分推广对象行为及其改变,内容包括沟通理论、行为产生理论、行为改变理论、我国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特征。第三部分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内容包括农业推广组织、农业推广组织类型、农业推广组织设计与评价。第四部分农业推广项目计划与评估,内容包括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程序、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编制与执行、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监测与评估。第五部分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内容包括推广方法的基本类型与特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第六部分农业推广服务,内容包括农业推广服务的含义与内容、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方式、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技巧。第七部分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内容包括影响农业推广的政治与经济环境、其他环境。

(二)理论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理论教学贯彻以育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探索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通过课堂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演讲等教学形式,大胆尝试将“参与式”教学方法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始终。以“参与式”教学展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随时更改调整发言内容,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活跃课堂讨论的气氛。以案例式教学,课堂讨论的方法改变过去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理念,教师由原来的“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产生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效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全面、深入地体现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重点内容、反映最新的推广案例资料等,同时通过板书进行逻辑推导,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对推广学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采用课堂讨论、情景设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积极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书籍和文献,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再通过课堂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形式鼓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和涉猎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二、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要求很强的实践性。学位获得者除了应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解决农业推广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能力。《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制定了培养目标,其中具体要求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因此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对实现培养目标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体系覆盖农业推广方法和实务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一)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的内容

1.实践教学方面 内容主要包括推广对象行为分析、农业推广人员与机构、农业推广体系与运行、农业推广评价、农业推广经营服务、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与政策等。

2.技能培训方面 一是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内容包括成果资料收集与评价选择,收集渠道、途径。成果选择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为一个地区提出启示式的推广项目建议。选择新成果,制定实用化方案。二是农业推广方法运用与创新、农业推广试验示范与评价。内容包括农业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与类型、试验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成果与方法示范及其基本要求和实施步骤。三是写作技能。写作内容与文体包括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推广科技报告(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课题报告、科技试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农业推广公文、农业推广合同(协议)(如农业推广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技术承包合同、技术开发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农资与农产品购销合同等)、科普文章、科技简报、科技广告等[2]。四是农业推广培训与咨询。演讲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进行群众培训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如科普宣传、农民培训、技术培训、经验交流等。

(二)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的方法与手段

1.农村社会调研 进行农村现场调研,分析推广对象行为特点。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有关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内容、组织形式等。

2.推广机构参观调研 进行农业推广机构参观调研。了解农业推广人员的类型及其职责、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及现状、农业推广人员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了解农业推广机构设置、职能、服务方式和人员管理制度等。了解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的作用、评价基本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步骤、方式与方法。

3.组织阅读 推荐阅读材料,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国际农业推广政策与改革。推荐案例阅读材料,了解其他地区农业推广的情况。每人写出读书报告,教师选择其中典型的进行点评。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根据学生可能担任的职务,安排一套与该职务实际相似的训练项目,将受训者安排在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受训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4]。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同学都担任一次推广者的角色,一次被推广者的角色。作为项目推广者,为某一个地区选择一项有推广价值和推广前景的项目(或者为一项有推广价值的项目选择一个适合该项目推广的地区)。设定一个推广地区,针对所选推广项目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编写一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要)。针对所选推广项目编写各个推广工作环节的工作计划要点。基本程序包括:项目选择与确定——小面积试验——成果与方法示范——培训与咨询服务——普及推广——结果评价。告诉大家如何做,做什么等必要事项。重点进行项目选择、项目分析、项目推广、演讲推介、农民培训模拟等。作为被推广者,对项目进行咨询,尤其是针对项目风险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安排双方辩论。通过双方讨论辩论,把优势与不足分析透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设想全面。

5.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5]。具体案例教学实施大致可按如下两种方式进行:

第一种是案例分析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首先是阅读分析案例。指定案例材料,并根据该案例教学指导书指导学生者对指定学习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供学习者思考的问题。其次是组织小组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具体做法不拘一格。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最后是总结评述。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全面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好的分析思路与独特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做出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第二种是案例总结教学。对当地农业推广工作进行调研,筛选成功和成熟、甚至是失败的案例,全面的总结、研究分析,总结优缺点。总结编制出一套较系统、成熟的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案例。

参考文献:

[1]高启杰.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0-12.

[2]李尚蒲.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定位及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8,(28):117-118.

[3]王威,龙志强等.构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6):43-45.

[4]黄一珊.角色扮演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2011,(14):66-67.

[5]杨蓓.案例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中的运用.教育探索,2011,(243)9:62-63.

第5篇

一、立足飞行,重点开展校本教材建设

知识和信息大爆炸是当今时代的典型特征,飞行人才未来的发展充满变数,而且日新月异的技术,给基础课程教学单位及教员提出了严峻而现实的课题。

我们通过分析研究对比国内外教材,在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立足飞行,着眼学员的终身发展,在六个方面探索并充实教材内容。即每章引入物理学史;增加军事、工程应用阅读材料;内容小结,强调物理概念和物理思想;改革习题,配置了反映物理在生活、工程和航空等应用的题目。其中,航理及军事应用模块主要用物理学定理定律分析航理及军事、工程应用问题。物理知识拓展模块,在保证物理学知识体系的逻辑性、系统性和严谨性的同时,发散学员思维,引导学员自觉深入学习未知领域,为优秀学员的探究式学习搭建平台。

下面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校本教材建设的效果:

应用习题案例:对于传统教材中一般曲线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题目,相同的知识点,我们加入了飞机转弯时向心加速度的问题,阐明了黑视、红视等飞行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物理课的重视程度。如传统教材中的习题:一质点沿半径为R的圆做圆周运动,速率v=c-bt,求:任意时刻加速度的大小。《飞行特色大学物理》教材中的习题:当F-22战斗机飞行员以2500km/h的速率飞过曲率半径为5.80km的圆弧时,问此时向心加速度多大?

二、务求实效,着力强化教员能力素质

从合格的教师到合格的大学教师再到合格的军校教师等不同的层面帮助教员认识其职业特点,提醒其履行职责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结合教材建设搭建学习研究平台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收集了国内一流大学教材和教辅资料电子版近百种,军事航空、科学思想、科学史等方面的图书电子资源近百种。规定了必读书目,如《清华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与前沿》《航空飞行器飞行动力学》《吴大猷科学哲学文集》,美国教育家爱德华希尔斯等编著的《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教师的道与德》等书籍,使教员从更高视野思考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为开展基于研究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通过学习研究文献找到努力方向

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在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案研究、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员培养、精品课程建设、多媒体演示实验、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衔接等专题上开展国内外文献解读,从中找到个人努力的方向。

三、学员为本,全面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飞行特色大学物理教材编写有力地牵引和促进了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我们成立了7个研究团队,在完成《飞行特色文科物理》《红外物理及军事应用》《军用光学与激光武器的物理基础》《航天物理概论》和《航空航天传感器物理基础》等课程教材编写的同时还针对飞行特色习题开发、物理与人文的融合、自主学习内容研究、物理科学思想方法、航理内容研究、物理学史与创新意识培养、翻转教案与翻转课堂等方面开展长期、持续、务实的教学研究。

四、质量牵引,大力提升学术科研水平

第6篇

论文摘要: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对提高教育质量的价值追问后,荆州区立足区情.确立了教育信息技术建设的基本方向,概括为:硬件建设抓“三通一本”(教室、办公室、教师家庭网络畅通,倡导学校为老师配笔记本电脑):软件建设以“两全、三平台”建设为依托(全员会用、教学全程运用;教师培训信息平台、教育教学互动平台、家校联系交流平台),突出实用,强化普及,融入常规教学,强力支撑高效课堂建设。

1突破瓶颈抓创建,让信息技术成为改善办学条件的新着力点

确立新的起点后,荆州区教育局迅速成立了“荆州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召开了10次专题工作推进会,下发了《荆州区关于加强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等10个文件,并在政策、经费、资源、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协调和布局。规划首先从3个方面突破,将信息技术作为改善办学条件的新着力点。

1.1突破观念瓶颈。重构投建重心

在推进过程中,荆州区推行教育信息化建设遭遇的第一道坎仍然是来自传统意识深处的观念障碍,“现实论”者认为,我们已经有微机室,不能再折腾了,省点钱为老师多解决福利是根本:“无用论”者认为.信息技术是“现代盆景”,出风头靠电脑。出成绩还得靠粉笔;“悲观论”者认为,信息技术太难,绝大多数人学不会。在认真分析了种种观点之后,我们觉得,过去工作的不足不仅仅在于更新教师观念的工作力度不够,更在于将微机锁在微机室里,削弱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实践证明.深化信息技术建设的关键点在于让其走进教师的生活,使其成为教师便捷、实用的工具。换句话说,就是要让教师能驾驭这个先进工具,走进更广阔的职业视野。基于这一出发点,我们调整了工作重心,一手抓观念转变,通过有效学习实践、青年教师示范、专家讲座引领等方式进行高强度洗脑,另一手抓“三通一本”建设,努力创造条件,让信息技术悄然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几年来,广大教师正在由信息技术建设的质疑者、旁观者,迅速转变为信息技术建设的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

上世纪第一波教育现代化建设热“退潮”以后,荆州巨LZ突破投入瓶颈,加快设施换代面临的是校校有微机室,但绝大部分微机都是淘汰物品的尴尬局面,要盘活存量设施意味着重新投入。收费教育时代的过去,校财局管办法的推行,导致学校没有经费来源和支付的自主权.如果再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投入,推进信息技术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应发动家长、搬动政府、说动财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推进信息技术建设的大环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实行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为学校相关工作寻求政策支持,让学校放心大胆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以“三室”(微机室、实验室、远教室)创建为契机,申请项目配套资金,让政府支持与投入名正言顺。

1.3突破管理瓶颈。确保建设效率

加强信息技术建设,科学管理是关键,专业人才是保障。目前已有微机没有用几次就变成废铁的教训。为了提高建设、维护、管理水平.我们在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培养了自己的专业人士:④通过电大以脱产专业课程培训的模式,培养了一批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人员,几年来,全区先后新聘了多名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管理维护人员。②通过每年暑期跟踪强化培训,确保管理队伍不断壮大,人员技术不断提升,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每年暑假全区集中培训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均在100人次以上。为了保证建设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我们先后出台了《荆州区中小学创建“示范”、“合格”实验室、微机室、远教室的实施方案》、《荆州区关于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实践活动的通知》等文件,构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将信息技术建设纳入对学校工作和校长工作绩效考核的范畴,确保信息技术建设高质量、维护管理高效率。信息技术建设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支点之一。"

2强化普及抓培训,让信息技术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新切入点

2.2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平台运用到培训的各个环节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便捷工具广泛运用到教师培训之中,是推广、普及信息技术的有效渠道。我们在教师教育中强化了信息技术的平台和工具作用:①在进行教师集中培训时尽可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一方面配备必要设施.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资源,方便受训者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大力武装培训教师,要求主讲教师必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加课程容量和张力。②利用高中课改的契机,推进网络互动培训模式,引领高中学段教师高起点地普及运用。2009年暑期,我们严格按要求完成了高中起始年级教师课改通识性网络培训。效果很好。③将信息技术作为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的基本工具,如果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技能达不到要求,则先通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实现分类过关。④在教师继教学分管理上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各类培训评价互通,资源共享。这些举措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师中的运用正从倡导和强调全面走向自觉阶段。

3拓展功效抓实用。让信息技术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新支撑点

3.1以备课电子化重构集体备课的新内涵

随着硬件条件的改善,推进备课电子化水到渠成。我们在电子化备课的平台上,对集体备课提了新标准,要求每一堂课必须经过个人设计、集体筛选、针对性订正3个过程,还要求每课必须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导学案,课后有反思小结这些新要求有效促进了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在提高备课效率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2以多媒体有机衔接作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我们克服了过去偏重形式的倾向,更多地关注多媒体与教学整合的实际功效,强调“课课用”、“处处精”。在实践中,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基本因子作了“九位一体”的基本概括.即融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学生、教材因素、教学背景、教学环境、教学素材、信息技术为一体。对信息技术进课堂明确提出了“四精”的要求,即精良的硬件支持、精选的教学内容、精准的切入契机、精彩的互动效果。多媒体与师生学习活动的有机衔接.使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丰富灵活、别开生面。

3.3引导网络社区和学科网络群建设。使之成为教师学习和生活的第三空间

掌握了信息技术手段和技能的老师们不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虎添翼,在学习生活中也有了更大的空问。在学校的倡导和支持下.老师们纷纷开辟了各具特色的网络社区和学科网络群,借助网络平台,他们经营博客,探讨问题,相互学习。目前,很多教师有自己的博客,有自己热爱和熟悉的网络空间。网络学习活动丰富了教师的生活,有效提升了教师素质,近几年来,我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推进力度加大,取得的成果也更加丰硕.教学成果获国家级奖7人次.省级奖139人次,市级奖415人次,多项教学研究取得历史性突破。

3.4以校园网站作为家校联系的重要桥梁

第7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改革;艺术精神;工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57-03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湖南城市学院建筑学专业,是具有鲜明城市办学特色的校级重点专业,其主干理论课程《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在拓宽专业培养口径并适应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管理等各项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树立“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课程教学新理念

建筑设计有理性的要求,也有感性的操作,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属性。长期以来,《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的理念,也在此两属性间摇摆:理性的教学方法以系统理论为纲,把建筑设计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入门快、易接受,但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较为理性、直观,大部分学生缺少应有的艺术独创精神;感性的教学方法重感觉、讲技巧,以艺术精神及其美学价值追求作为主要教学宗旨,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成份,但只有少数同学能达到这种“灵感碰撞式”的教学效果。“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课程教学新理念,强调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协同、交互推进,在培养学生艺术精神及其多元美学价值追求的同时,注重其纯粹性和抽象化的建筑艺术形态,与具体的建筑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同步提高,能较好地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注册建筑师考核的基本要求。

二、构建“两阶段四模块”的特色教学内容

基于“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课程教学新理念,《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探索性地构建了与之相协调的“两阶段四模块”课程教学内容:即建筑方案的构思阶段(包括设计创意、设计方法两个知识模块);建筑方案的设计阶段(包括设计知识、设计规范两个知识模块)(图1)。“两阶段四模块”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建筑学专业最核心的美学追求与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相结合,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其具体内容是:第一阶段:建筑方案的构思阶段。①设计创意模块:建筑艺术的价值追求;建筑艺术的设计构思;建筑艺术的形式语言;②设计方法模块:建筑艺术的形体构成;建筑艺术的空间构成;建筑艺术的细部构成。第二阶段:建筑方案的设计阶段。①设计知识模块:单一建筑空间设计;建筑平面组合设计;建筑剖面完善设计;建筑立面调整设计;总平面与环境设计;住宅建筑设计原理;②设计规范模块: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建筑防火规范。此外,科研带动教研,2010年6月,“非线性建筑时代《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改革研究”被确立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课题研究致力于拓展和创新前沿教学内容,参数化建筑设计方法、非线性建筑的模式语言,为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随时更新建筑美学理论和参数设计方法的教学内容。

三、强化“三课堂一网络”的网状教学模式

“三课堂一网络”的网状教学模式是指,课内理论讲授第一课堂的“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模式”;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课外学术活动与科技创新第三课堂的“自主建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的“网络浏览教学平台”(图2)。在本课程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中,我们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方法等,创设并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结合生产项目,完善“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模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和理论素养。创设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利用学校设计院和教师工作室平台,我们将学生8~10个人分成一组,在老师的带动下进行校内实训室实践体验学习,同时带领学生参加规划、建筑设计的评审会,广泛地听取当地部门、专家的意见,学生从第二课堂及其实践拓展中,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得到了宝贵的体验感悟和知识积累。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所以,教学应逐步减少教师的外部控制,增加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传道解惑、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为此,我们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第三课堂“自主建构教学模式”。2007年以来,我们成立了多个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共完成大学生研究性和创新性项目9项;2009年以来,我们有计划地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和探讨本课程学术界热点问题,校内、外专家建筑理论专题学术报告达11人次,开阔了学生学术视野,营造了学术氛围。此外,我们开辟教学楼五、六两层的走廊作橱窗,陈列优秀设计作品和上届学生的设计作品,开展各种学术沙龙、教师轮流参与指导等多种学术活动。另外,学院专门开辟了一个近200m2的展览室,展出各种优秀获奖成果,以丰富第三课堂的课外教学。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构建现代技术教育信息平台。本课程理论课全程运用多媒体教学,其PPt课件已全部制作上网;此外,教学网站上还有学校所做的设计作品、设计实例、习题、教学录像等,大大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精品资源,构建了与时俱进的“网络浏览教学平台”。

四、完善“激励与弹性”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通常是指,从教师的工作规范到学生的学习要求,包括听课制度、评教机制、考核机制等等,都有制度保证。在基于“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探索了“激励与弹性”的教学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励与弹性”的教学管理是指,建立学习激励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学习。首先,建立“成绩评定弹性计分机制”,即设立“创新附加成绩”计入总成绩的“弹性计分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体验与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艺术创新精神。其次,通过介绍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协助课外学术沙龙和创新活动,培养对本课程学习热情;通过与学生座谈、课后交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一部分考研的学生的个别辅导带动学风建设。

五、教学改革的应用成效与推广前景

1.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实际工作、继续学习深造的理论基础。毕业生同学都普遍认为,《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理论教学质量高,学生学习收获大。特别是本课程教学的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其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在学生专业理论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更助进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社会活动能力、设计实践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的全面提高。因而,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普遍成为各个建筑设计院的中坚力量,很多学生毕业不久就成为了建筑设计项目的负责人,有的甚至走上了领导岗位。如刘君言、戴新征等同学,主要负责义乌市北苑资产管理中心办公楼、江西永修亲水山庄小区、江西高安德亿香格里拉大酒店等多项实践工程,表现出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并很快组建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因此,本课程的“体验互动教学”,在提升毕业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等诸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完成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创新性项目9项,学生的艺术追求与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如2009届毕业生徐顺,就职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在“山东威海韩国风情街、山东惠民县人民医院”等国内大型招标项目中,多次赢得好成绩;2010届毕业生戴海飞,刚毕业半年,其蛋形蜗居的设计创意,以及他用竹子造出的“蛋形小屋”,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充分体现了基于“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艺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良好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2009年,《建筑设计原理》教学课程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与该课程对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创新体系,包括课内理论讲授第一课堂的“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模式”、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课外学术活动与科技创新第三课堂的“自主建构教学模式”、外加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的“网络浏览教学平台”等,已上传到“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本课程网站建设水平高,教学模式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推广进程快。其网络教学资源更是倍受莘莘学子广泛关注,自2010年12月起,《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网站点击率一直稳居“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第一位。不少省内、外高校学子,都纷纷发来电邮,希望拷贝原版全套课件。与此同时,不少省内外高校同行,如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惠州学院的同行教师,也前来交流学习,并十分赞赏本课程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及其优秀的网络共享教学资源。显然,借助“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本教学成果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高校中,取得了较好的推广与应用。

注重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同步推进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教学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任书斌.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华中建筑,2010,(6).

[2]潘明率.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09,(2).

[3]王璐.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2009,(17).

[4]罗能.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方法的初探[J].宜宾学院学报,2009,(12).

[5]胡莹.建构主义模式下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