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美术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14 13:29:17

序论:在您撰写美术专业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美术专业论文

第1篇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

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

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

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

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

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第2篇

毕业创作是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校四年来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之一,是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直接体现。如何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创作这一环节的学习,并通过这个课题形成创造性思维和提升绘画技巧,为日后的美术创作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首先,作为美术类专业的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毕业创作目的的观念。针对本科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按照教学大纲规定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年。这个时间段学生虽然不像前三年被排满了专业课和文化课,但却正是毕业生忙于找工作、实习、面试以及参加考研复习的时间,大多数学生由于时间紧张都将重心放在了找工作等事情上,对毕业创作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时间和精力,直接导致了毕业创作作品的水品参差不齐。表面上看,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创作是无奈之举,但实际上这正是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创作的重要性的结果。因此,提高学生对创作的重视程度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了解到,毕业创作这个需要短时期内投入大量情感、精力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学生今后的艺术道路的发展方向。它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一些专业上的不足,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加强技巧练习、知识补充,更重要的是引发其关于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二、毕业创作并不是完成一项日常的作业,而是需要实践、思考,有创意、有激情的一项工作。

学生在日常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就要积累经验,并加以思考,为最后一年的创作打好基础,而不是简简单单按照大纲的教学计划进程表学习完每学期的既定课程,考试达到合格就可以。然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即讲授每一门独立的课程时除了完成教学内容,还要循序善诱的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绘画技巧的提升之外激发其创作灵感。文化是一个广的概念,我们的学生既要掌握美术专业的技法、知识,又要了解其他门类的文化、艺术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听讲座、观摩展览、欣赏音乐演奏会以及网络视频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到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不拘囿于课堂知识,从而提高其文化修养、思想高度,刺激思维的活跃性,激发灵感,进而运用到创作中去。这样创作的作品将具有更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情怀、创新性。以我校艺术学院的某毕业设计为例,学生将中国传统音律的特色与江南水乡古建筑、小桥流水的造型相结合,并进一步抽象化,创作出一件有着水乡古朴特色且有旋律意味的书籍设计。相反的,一学生的毕业创作借用中国篆刻造型来设计标志,作品外轮廓保留了篆刻的刻刀雕凿效果,但内里的文字部分却使用了平滑的印刷体,失去了协调感和本想表达的古代文化意蕴。

三、毕业创作的素材也应当尽量丰富。

这素材既可以来源于课堂作业,也可以是闲暇时间的习作,或者是在外写生的采风记录,甚至是来源于网络的内容。并不是一定要到深山写生得来的才是可用的素材。倘若对课堂作业进行深入研究,把技法磨练好,把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同样可以成为日后进行毕业创作时有力的素材。日常的习作也是很好的创作素材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与升华。来自生活的最朴素的素材有助于展现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与感悟。以我院某一毕业设计为例,学生在进行多次实地考察之后,结合翻阅查找历史资料,把泉城济南的七十二名泉的各种不同形态用刺绣的形式再现到了书籍纸张之上,给观者带来亲切、熟悉而又新鲜的感受。相反的,某一学生的毕业创作设计是将摇滚乐明星的造型印制到中国传统民间工艺风筝之上,文化的格格不入的冲突感带给观者并不太美好的感受,这则是一例简单拼凑文化元素的反例。大师黄永玉曾评价庞薰琹先生:“他不像许多俗子所表现的穿花衣、扭苗舞、带银饰的浅薄庸俗猎奇角度弄出的作品……他懂苗族人气质和美的所在:淳朴、憩静、温良”。抗战时期,杭州美院迁徙,庞薰琹先生曾经长期深入云贵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在收集了丰富的民族装饰材料的同时,了解人民生活的疾苦,增进了与乡民的感情,进而创作出大批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毕业创作虽然没有足够长的时间让学生长期在外体验生活,但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提高学生在平淡中扑捉趣味、然后借由毕业创作来生动的再现美的能力。

四、毕业创作的选题也要做到尊重学生。

根据学生的自身的专业所长和爱好进行选题,指导教师应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最终选定一个适合学生的创作命题。根据美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其毕业创作是伴随着毕业论文一起呈现的。为了深入对创作的研究,应尽可能的选定与毕业创作相关的论文方向。随着创作和论文的一步步完善,指导教师也要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与修改意见。这个意见更多的是启发性的,因为创作的主体还是学生本人,指导教师要巧妙地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展现自身的艺术特点。

五、结语

第3篇

【关键词】美术专业 学位论文 写作

美术专业①的学位论文问题众多,这早已不是秘密。但长期以来,有些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目前在一些院校已经出现学生在论文的写作上自我矮化、不以为然,教师在论文的教学、指导、评判上日渐放松的趋势,由此影响到了美术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本文就美术专业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思考。

一、重视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

国家学位条例规定,高校学生须提交学位论文方能毕业和授位。毕业论文因此成为审核美术专业学生能否毕业和授位的主要依据之一。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执行国家的学位条例。

最近,教育部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厘定了学位论文的作假情形,明确了单位、导师与学生各自的责任和违反规定后的惩处措施,并要求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在2004年通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对于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包括学术引文、成果、评价、批评等规范做出了界定和要求。这两份文件不仅对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规范也明示了学术造假与学术不端的后果。

在论文的学术观点和内容上,有些方面虽然没写进《办法》和《规范》,却同样不可掉以轻心。譬如,涉及国家的、政治的、民族的、宗教的、伦理的等敏感问题或大是大非问题,以及涉及学位论文研究的“雷区”,或学术规范的“灰色地带”,都要十分慎重,不能妄言。有一种说法,学术观点无对错,只要自圆其说。但真正要做到自圆其说并不容易,观点可以讨论,论据必须准确,论证必须严密。

从形式技术层面上讲,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对学位论文的编写格式如摘要、关键词、绪论、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都有明确要求。各美术院校制定的学位论文写作大纲均以国家标准为基本依据。论文的形式规范虽然只是论文的外形和细节,却是一些硬性标准。在实际的论文写作和论文评定中,这样一些技术规定不能形同虚设。

国家条例与院校文件是学位论文写作与评审的主要依据,这是必须重视的基本规范。重视规范,不仅是学术问题,它还关乎到学风和品德。有许多时候,我们在学位论文上的尴尬处境并不归咎于我们的条件和能力,而在于我们的学术态度和责任感。美术学科不应该成为知性和学术的苍白之地,尊重艺术实践性的特点尚不足以成为不写论文或不讲论文写作规范的借口。

二、加强学位论文写作的教学指导

从多方面的信息来看,许多大学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计划里都没有论文写作的课程安排。虽然有的美术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案里制定了论文写作的计划,但没有学分,也没有具体的课程依托。现阶段学生在论文写作这个环节上存在许多不确定、不可知的因素。要改变松散的教学状态,就必须增设学位论文写作课程,加强学位论文的教学与指导,为学生开辟获取知识更为有效的途径。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教学制度依托,才能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由于美术专业的学位论文写作与毕业创作同样重要,有必要制定理论阅读和练习写作的培养要求,就如毕业创作必须有一个前期的积累一样,毕业论文的写作也要有一个前期的准备。

首先可以要求通过写读书笔记、讲座心得、短篇考察报告、期刊小文章等形式,进行学位论文写作的先导性训练。这种研究性的自学项目同时会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升华艺术感性。其次,应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广采博收,不能局限于专业或者画室的小圈子。教师鼓励学生外出看各种画展,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和学术讲座,了解高层次的艺术展览和学术研究动态,提高他们的理性思考的兴趣。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位论文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主动写作,除了一些教学管理手段的运用外,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论文写作对他们专业的发展和今后的人生有好处,“老牛亦解韶华贵,不等扬鞭自奋蹄”。当然,美术专业毕竟是实践型专业,在专业实践上首先要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才能有“写头”。如果不从专业学养上进行修炼,光去“练写”也无济于事。

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导师应当切实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论文选题进行专业的、审慎的学术判断,因势利导为学生把好关。有的导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还要充当语文教师一职,在字、词、句上进行指导,虽然这样实属无奈,但是,通过认真负责指导后的论文与不管不顾的论文一定大相径庭。所以,应该明确导师责任制,学生的论文情况将是衡量导师是否履行职责的重要标尺。对学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也需要进行督促和跟踪,事前的严格把关总比事后的补救要好。

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前,有必要进行答辩预习。注意答辩礼仪、着装举止、PPT制作、陈述要点、语言方式以及论文的问题点等。就如教育实习前的教案审定和试讲一样,学生经过答辩培训后进入答辩席,即可以将自己置于一个自信成熟且懂规矩的答辩者之列,这种慎重态度是对评委专家的尊重,同时也展现了良好的个人形象。

三、提升学位论文评审的规范化要求

如何规范地评阅学位论文,这是件难事。论文评审表上要求对论文的意义价值、研究方法、创新性、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及作者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论文写作等做出评述,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可参考的标准,这中间就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客观上难免因评审专家的不同而导致对论文的评审意见的不同,人为因素常常左右着评审结果。一旦评审的意见或决议引发学生质疑时,评审一方甚至往往难于做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回应。此外,研究生论文答辩的三级成绩——优、合格、不合格显得马虎和粗糙。由于优秀论文常常在几十个毕业生里只有一个指标,对于绝大多数的研究生来说,别无出路,写作的动力就剩下“60分万岁”了,此举更加剧了平庸论文和问题论文大面积出现的概率。健全和细化学位论文的评估标准,提升学位论文评审的规范化要求看来十分必要。

学位论文的答辩评审至关重要。有些问题的出现不能说管理层和学术专家疏漏失职,其实还是一个制度规范的问题。譬如:有时我们看到一个专家组几十位研究生的答辩在一天之内就进行完毕,一个学生的答辩大约耗时20分钟,答辩专家的合议也就在50分钟左右,在这个时间段还要写出每一位研究生的评审结论。赶时间赶效率必定导致产生一些草率和失误。如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论文答辩评审规范,立足规范进行评审,而不被其他偶然的、外部的因素干扰,就能最大限度的维护学术评审的形象,并保证公正、公平的评审过程和结果。唯此,当否决不合格的学位论文,打破了“零淘汰率”时,才不至于激化矛盾。如果对优秀论文也能给予及时表彰奖励,激发师生从事学术理论研究的积极性,更是利好。

四、尊重美术专业学位论文的学科特点

美术专业论文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视觉化、图像化、感性化、技术化的写作方式是美术专业论文的学科特征。用文史类的论文形式和理论水准来衡量美术专业论文,肯定不合适,它们甚至没有可比性。如果我们同时考虑到论文写作存在的学科特性,美术专业论文就能彰显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正因为美术专业的艺术性、创造性特点,造就了美术专业的学生自我意识强并勇于创新的个性。在他们的论文写作中常常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学术探讨不拘一格。如果我们不戴有色眼镜看人,再多一点包容,我们就能发现美术学科论文的价值与精彩。

陈丹青在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导师时,曾在“导师评语”中填写他对论文写作“宁低勿高”的要求与标准:

“本人对美术学博士论文仅仅要求做到三点:

1.研究个案。

2.资料充分。

3.文字清通。

此外,尽可能与自己的成长背景与创作实践相契合。尽可能以艺术实践者而非职业理论家的身份与思路书写论文。”②

这里的要求似乎较低,但非常实在。我们不能照搬文、史、哲论文评定的条款,不能只看到学位论文的一般属性,而忽视美术专业的学科特性。美术专业人员大多局限于学科专业的形象思维定势,注重对各种图像的“看”,而不是对文章的“读”。当然,大量的专业实践也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多少文法结构和理论知识。因此,适当降低美术专业学位论文的文字和理论标准是一种尊重学科特点,实事求是的做法。我们在制定学位论文评估标准时应尊重美术专业的学科特性,考虑论文写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艺术实践、服务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许多问题的处理方式,也许文案上的逻辑推理比较明晰,但实际解决要复杂得多,提高美术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和共识。

注释:

第4篇

1.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美术专业具有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学科特点,强调日积月累的实践创作与艺术感悟,科研成果的形式大多是作品而非论文及著作,如绘画或雕塑作品参展获奖,企业形象设计或标志设计作品被采用等。各省市按照现行的科研管理条例对高校进行综合评价时,往往没有考虑到美术类学科的专业特性,经常以文章发表及专著的数量进行衡量,以至于在美术高校填写的上报表中,许多很重要的专业成果找不到相应的填写位置,因此很难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及成果奖励。更重要的是,由于各高校的日常科研管理条例及成果统计形式都是针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的,因此,这些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直接影响到了教师的职称评定及对优秀成果的奖励。

2.学科建设及管理模式的滞后性

目前,美术院校科研管理观念相对落后,管理模式僵化。美术院校传统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以设立二级学院及直属系为主体,按专业特点进行划分:造型学院、设计学院、媒体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国画系、史论系等。科学研究层级结构以校、院、系、研究所、教学研究室、课题研究组等形式进行设立,课题间及学科专业间的联系相对闭塞,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和沟通,阻碍了项目研究及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近20年,国外新兴的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对以视觉为核心的各学科综合性研究非常重视,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相对而言,国内一些传统学科的组织形式制约了人才的流动,已经不能适应科学研究多样性与灵活性的需求,如何科学有效的利用软件和硬件的科研资源及人才队伍,是提高美术院校科研水平的重要环节。近些年,伴随高校绩效考核制度的深化及各校间科研成果的竞争,美术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许多美术院校普遍存在重艺术创作而轻学术研究,重设计实践而轻理论总结,重教学工作而轻专业研究的问题,这些现象不断地积增,违背了大学教育发展的规律,迫切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科研管理创新模式。

3.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美术院校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良莠不齐,引进人员的教育背景几乎和岗位工作内容没有相关联系,其大部分管理人员的实践管理知识都是通过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形成的,缺乏针对美术管理专业的系统培训。院校对管理人员经常重使用而轻培养,继续教育的环节薄弱,进一步造成非专业的管理人员与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之间的差距。同时,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科研成果数量的激增,不断对科研管理者的工作提出更多的要求。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科研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相应的科学管理知识储备,还需掌握全面的艺术专业知识,关注文化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这样才能适应美术专业科研管理创新模式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

4.美术专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

美术专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工作一直是各大院校科研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美术院校师生创作的艺术成果丰硕,但成果转化与推广程度不容乐观,这一现象与美术院校科研管理体系建设的不足有密切的关系,现行的科研成果量化与奖励制度只重视项目数量,专利总数、、刊物级别等,没有协助教师建立成果转化相应的渠道及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同时,大部分教师缺乏成果转化的意识,大多数艺术家只埋头进行专业创作,忽略了艺术成果和市场经济的对接。因此,许多艺术成果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职称评定、论文撰写等层面,没有积极地进行推广,使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致使科研成果严重浪费。

5.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弊端

美术院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多以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只能是项目参与人,以这种金字塔结构为主体的固有模式进行配置,致使项目研究人员的组成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然而,科研项目的创造性劳动,绝大多数是由这些年轻人承担,他们长期大负荷的工作,却无法成为项目的主要承担人,这种过于严格的项目申请资格的规定,虽然符合国家的项目管理要求,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间接抹杀了青年教师及学生的创造热情,无法直接地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阻碍了艺术创新成果的产生。近年来,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逐年增长,而对于承担人员资格的过度限制,使得大量的科研经费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监控和保证,出现了同一成果多头结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良性运转。

二、提升美术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的策略与途径

1.科研资金组织与资金管理优化

美术院校的科研资金组织与资金管理需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优化,参考国外诸多大学的管理模式,对我们的管理创新颇有启发。比如,我国科研项目的管理经费的报销环节,人工费用还需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支付,这凸显出管理制度中相关条款的不合理现象。国外大学从申请项目时,就已经严格进行了预算明细审核,项目研究过程中的经费使用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报账的管理体系与预算的管理体系完全分开。项目经费以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进行划分,间接费用的比例可占到实际费用的一半以上,项目研究中的材料费及研究人员的福利都很多。同时,项目研究中对学校内设施的使用也要收取费用。这种资金组织及管理的透明化是需要我们借鉴的。

2.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同时进行,已成为国外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成功案例。在美国,人才培养与一些项目研究相联系,导师招收博士生的数量与项目直接相关,博士根据导师的项目经费及研究需要来做助研工作。导师可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的数量很大,在国外一流的大学里,学术研究的辅助队伍是相当庞大的。这种管理模式为我国美术院校的科研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回望美术创作的发展早期,可以追溯到师傅带学徒的作坊,在规模庞大及有名望的作坊里,一位师傅拥有众多的学徒,完成大的艺术定件。这种传统的艺术创作模式与国外的科研体系有很多类似之处。首先,它可以降低进入研究领域的门槛。其次,它可以在创作与研究中培养学生。最后,它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学费资助及科研人员工作费用。需要严格把关的是相应制度的建立,当学生参与学校的研究项目时,对该生的各种成果及学术能力的综合评定,必须有相应的顾问来监督,并设立学科组对该学生进行评分和最终的资格考核。

3.发展战略组织与科研理念优化

西方发达国家中许多大学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比较完善。美国所有大学几乎都有科研管理手册,手册中对不同专业的科研管理都有详细的规定,而且各大学的管理制度如出一辙,普遍性原则对所有研究人员及机构都是适用的。统一的标准,营造了公平的学术环境。因此,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科研管理也应根据学科的特殊性,设立行之有效的统一管理模式,美术类院校与其他高校科研管理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众多复杂多变的艺术成果形式的评价与鉴定,全国美术类高校的科研工作基本相同,统一的艺术科研管理体系在全国院校都是可以使用的,具有共通性。因此,全国统一的美术科研管理体系有待建立,这既是提高管理效率及各院校横向比较的迫切需要,又是全国学术水平认定规范化的必然举措。

4.营造良好的管理文化环境

国内美术院校科研管理的文化有很多弊端,整个管理模式都是行政体制下的管理,缺乏学术研究的管理文化。许多高校把科研管理制度简单理解为项目管理、工作室制度、科研经费管理等,这是非常片面的,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不只是用于规范教师与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更应自然成为每位教师心中的管理符号,形成普遍的约束力与认同感,同时对所有教师的行为与意识产生潜在影响。因此,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及发展方向。所谓人本管理,就是指在高校科研管理的所有活动中,首先应把教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服务教师学术研究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充分调动教师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从而使高校的学术成果获得效益的最大化。

5.美术专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管理技术的研发水平日新月异。经统计表明,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已采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进行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但缺少适合不同学科特色的管理软件研发。因此,结合美术专业自身特点,自主开发适合美术专业科研管理的信息系统是十分紧迫的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监测在科研成果认定、质量监控、制度决策及成果创新过程中广泛应用,对于简化科研管理的流程,提供科研信息与数据的统一与利用,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管理技术不只是信息化管理的媒介,还将成为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数字媒体网络技术在美术院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美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必将走向信息化与规范化。

三、高校美术专业科研管理评价体系建设与实践

第5篇

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同于科学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要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通过美术作品的熏陶,让学生的产生艺术魅力、艺术灵感、艺术共鸣、艺术感染力,让学生不断积累和不断丰富爱国情操、审美情感,使学生感悟到有一种心灵之间的纯洁之美、高尚之美。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张大千的国画作品《千里江山图》时,画幅中展现的烟波飘渺、连绵千里、重峦叠嶂,一波万里,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光芒。《千里江山图》展现的出来的景观何其雄伟壮观,关键在于细节的刻画上,将自然界无穷变化的自然形象比如茂林修竹、飞流瀑布都刻画的惟妙惟肖、多姿多彩,无论是幽绿茂密的树林还是连绵不绝的山峰,都没有一样类似,其之间的精美生活空间相融合,如野村小市、楼台亭阁还有小船人家等幽幽景观,无一都刻画的恰到好处。通过这些景色的深刻绘画,将祖国的壮丽河山都呈现在学生绵延,使其学生在情感上有深刻的触动,感觉到我们的国家是非常美丽的,油然而生一种爱国情感,提高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更加的积极学习。还有展子虔的《游春图》、范宽的《富春山居图》等,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让学生自然产生一种爱国情感,一种崇高的爱国情节。美术的魅力是无法比拟的,也是艺术教育特色展现的一面,也是美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完美体现。

二、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操,加强学生的艺术情感

艺术教育可以爆发学生内在潜力,非普通教育所能比拟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是对学生的道德、意志以及气节、个性等心理因素进行完美触发的特殊教育。比如,在课堂上我们欣赏中国传统绘画《溪山行旅图》的时候,首先会感觉到这是一副描绘山水画的巨作,笔墨浑厚,气势磅礴,仿佛画里的山峰耸立于我们面前,山峰嶙峋,挺拔坚硬,让后直落千尺,将整个山川的生机与活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山尖茂林密密,山腰巨石突起,老树盘根,山间小溪可以让人感觉到潺潺水声;古道上驼队的点缀,更是加强了生命力。宏伟磅礴的挥笔用墨,将国画技巧运用到如此精准,气象宏伟的自然景观,把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独特意境得到充分的展现。一部作品给学生的审美情操更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让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自然的爱慕,这种特殊的爱慕情感会让学生感受到,以画感人,了解祖国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教学中,将学生的情感融入,使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国画的灵魂、国画的传神、国画的自然巧妙指出,通过整体的方式来感受,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专业对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用美术的角度去感受,是艺术教育的完美表达;以传统教育去体会,是传统教育所展现的情绪反映以及情感上的完美体会。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艺术情感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审美的大众,艺术是按照美的原则来触发灵感创造作品的;反之,也会对学生从心灵上起着没的教育熏陶和情感上的作用。艺术是一种听觉和视觉相互融合相互传神的过程,它将有艺术的和谐力、节奏的感染力来体现生活、表达生活、热爱生活,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身临其境的意境来触发学生们的大胆想象力和丰富的联想力,最重要的是心灵上的触动也必须是由感性来呈现出来的。艺术所反映的是生活现实的一面,是心灵触动之后的一种自然感悟上的冲动,将现实生活的心灵化与艺术作品的心灵化完美融合。艺术家用心灵的呼喊或心灵上的动态、线条以及色彩用美术的形式来创造作品,正式艺术家通过作品向世人表达心理和传递情感的一种体现,更是艺术家带给世人生活上的感受和感悟,对生活上的向往和体现。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们在观赏齐白石老先生《虾》的作品时,就能从这幅绘画中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展现,以及齐白石老人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学生们需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展现自己,对于学生来讲,自我展现的机会越多,就会最大的限度的去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美术专业为学生建设了创建展现个人情感的发展性及可能性的,在美术专业教学中,不仅要学习美术本身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以外,而且还要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补充。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见识、增强思维能力等具有新时代的个性空间发展的空间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学生个性的创作能力,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创作能力,加强学生创新的能力,也是完善和全方位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在创作活动、创作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人格魅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使学生在通过自己的灵感去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的时候,可以表达学生对整个人类环境、对祖国的大好河川、对社会文明有深刻的认识,然后通过这种思想情感,让学生逐步去寻找内心的自己,慢慢的认识自己、最后掌握自己,了解当今时代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的艺术感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底蕴。美术专业在艺术教育中的完美之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创作能力,让学生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美丽景观的感叹、当今社会文明的感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用美术专业的独特魅力去展现自己认识的美、自己人生的独特,用美术专业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创作的追求、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爆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当代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感,只将赋予艺术教育的独特创意,将美术的形象、色彩、形态可以完美的融合,才能体现出艺术的奇迹,艺术的真善美。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力,扩展艺术的联想力,爆发学生的灵感,永远都从创意的角度去展现艺术的独特魅力。

五、加强美术教师教师素质的培养

美术教师自然是美术专业的重要力量,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好坏、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美术教育的效果。

(一)不断充实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掌握能力。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告诉发展,艺术也更多元化,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因此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培养美术人才,美术教师要不断更新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专”“精”的知识体系与“博”“深”“广”相结合。

(二)加强美术教师教学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

美术教师若能是有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创作能力三者结合的理想教师,那是完美的境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一般专业技能和技巧也会较强。这类教师一般在基本的功的训练上,在引导创造行,都会影响学生。所以,高水平的教师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在这里特别注重一点,当今社会创造要有时代的精神的体现,敢于大胆摸索新的方法、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有个性、有风格的美术作品。

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

目前社会都在积极地推行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现代的教学体系,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教育方法和思想的改革:

(一)改革三中传统教学观念

首先是改变教学质量观,树立完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其二改革单一的教学观,树立多个教学观;其三改革整齐的教学观,树立灵活多元化的教学观。第一中教学观念最重要。通过事实发现,知识、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基础是知识,重点是智力,前提是非智力,三者必须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质量的理想效果。

(二)改革传统堂课气氛

调动教师与学生在美术课堂的互动积极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心情、态度与美术教师的交流配合,都会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乐趣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收获;学习中矛盾的解决关系教师的灵活处理。美术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要素各个最优化的综合效果,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要靠有强烈能动性作用的教师,在于美术教师对所有教学因素最佳的设计和实施,更主要是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方式

第6篇

关键词:美术专业色彩写生教学方法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美术院校招生比例逐年扩大,学生色彩基础差且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正不断困扰着美术院校的基础教学。色彩写生是美术专业的重要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的一个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大学美术专业在色彩写生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诸如:忽视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对色彩的观察与理解不够重视;教学方法简单,模式陈旧;教师教学随意,缺乏针对性;缺乏对教师进行行之有效的评价与监督的体系等。其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学生对色彩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普遍偏低,依赖心理强,缺乏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这些都在制约着色彩写生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近年来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色彩写生能力,进而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美术人才的呼声日益高涨。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很少受过色彩写生的专业训练,加上艺术鉴赏能力不高,色彩知识欠缺,观察方法不正确,因此,在色彩写生教学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地改进与提高。

美术鉴赏具有艺术再创造的性质,作为艺术鉴赏对象的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认识生活的成果,也是鉴赏者再认识的对象。要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对色彩写生课的重要性,通过美术鉴赏课教学,参观美展等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色彩的魅力,理解绘画色彩的表现规律。在鉴赏作品时,要尽量选择原作,原作的笔触清晰,肌理层次分明,色彩效果生动,印刷品无法取代。如果为条件所限,也可以选择画幅大、拍摄清晰、印制精美、色彩还原准确的作品。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聚精会神地反复观赏、品味,有的作品细节生动,有的作品整体和谐,有的作品技艺精湛,因此,要通过鉴赏别人的表现手法,汲取画面中的精华部分。通过对作品线条、色彩、形体、构成的琢磨,体验和谐、平衡、对称带给我们的美感因素,以此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鉴赏过程要有针对性,例如:针对学生写生时出现的色彩单一、色彩冷暖意识模糊、片面强调固有色的通病,可以着重欣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印象派在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上的大胆创新,在画面光与色上的大胆突破,对学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色彩写生时他们不再只盯着对象的固有色,而是在光线、环境和固有色中去寻找色彩变化。

自然界的色彩虽然变幻莫测,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与实践相结合,就能正确地掌握色彩规律。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光与色的关系。没有光就看不到色彩,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同是阳光,在不同的时辰也会有不同的变化。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面对同一景物,每隔一段时间画一张画,生动地表现了不同时辰、不同光线下同一景物所产生的微妙变化。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印证了一般情况下,早晨和傍晚的阳光、火光为暖光;中午的阳光、天光、月光为冷光;光源的冷暖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同为暖光,傍晚的阳光就比早晨的阳光要暖;同为冷光,月光就比天光要冷。理解了光与色的关系,学生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环境色与固有色的相互关系,画色彩时不再一味从固有色出发,而是充分考虑了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例如:画绿树不再只用纯绿色去表现,而是用不同的颜料调和成不同冷暖、深浅的绿色,使它跟特定的光线、环境相协调。

其次,色彩的三要素也是理论学习的重点,它包括色相、明度、纯度。写生中学生们对原色、间色、复色的相貌较容易识别,而对混合次数增多产生的色相就难以识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去加以识别。色彩往往由于其明度和纯度的变化产生了无穷的魅力。教师在上理论课时,要特意布置相应的练习,让学生用画色表的方法掌握色彩的明度、纯度变化规律。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在写生中,学生们大都能用单纯的颜色,经过调配、组合,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色彩写生中的一些难题在理论学习中得到了化解。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在《遗嘱》一文中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都是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出宝贵的艺术精华。没有观察就没有齐白石笔下游动的虾、跳动的蛙、横行的蟹……就没有莫奈笔下变幻的教堂、多彩的睡莲……

人的眼睛都能观察物体,但并不是人人都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画好色彩的重要前提。在训练色彩的观察能力时,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先天条件、接受能力各异,所以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生对色彩感受较敏锐,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有的学生对色彩的感觉能力较弱,又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尽管付出很大的努力,仍然进步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统一的要求,也要考虑个体的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要让学生明白,在对色彩的辨别上,既有先天性,也有后天性,先天不足的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获得较好的色彩辨别力。有的人虽然对色彩的感觉更具有天赋,但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只会局部地辨别色彩,一旦从整体的角度来辨别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色彩的微妙差别时就感到束手无策了。

在自然界中,物体的色彩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如何从复杂的色彩中找出其规律性,就必须首先学会整体观察,观察中要善于发现造型的优美、色彩的和谐,把握物体的主要特征和大的色彩关系。有些学生在观察中往往容易犯孤立地看某一部分、不与其他部分进行整体比较的错误,结果画出来的色彩基本上是物体的固有色,缺乏光源色和环境色所带来的变化,这是色彩写生时最忌讳的。要想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反复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物体的局部应该服从整体的需要,局部的色彩再丰富,也不能影响整体的色彩关系。观察时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鉴别,注意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纯度对比。不进行物象间明度的比较,就无法获得黑、白、灰的变化关系;不进行色彩的冷暖比较,就无法获得正确的色彩关系;不进行色彩的纯度比较,就无法感知物体的色相特点。四

色彩写生技巧的训练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全面熟悉这门课的教学,掌握该课程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只把课前画好的范画、作画步骤图展示给学生,而应该在课堂上加以演示,从构图、落幅,到铺大色块,深入刻画,调整完成,都要边示范,边讲解,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些常见的技法,如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画法、刀画法,以及如何用笔、如何用色,也应该进行示范。教师的直接演示,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学生通过观看教师作画,对写生的方法步骤和表现技法一目了然,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激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具体示范时,范围要大,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到,对重点、难点问题要反复强调。当写生过程遇到障碍时,要及时演示。例如,有的学生画面上常出现脏、灰、粉的毛病,教师就要对其进行调色和用笔的示范,并指出产生这些毛病的原因。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具备其他画种的知识,加强画种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生作业的相互观摩,也是直观性教学的有效形式。教学中要及早发现优秀的作业,指出画面的精彩处,使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对于有典型问题的作业,应提示大家注意,使类似的问题得到及时纠正。一张作业完成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地发表意见,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小结,肯定成绩,提出不足,或进行作业展示,对下一阶段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加深对重点、难点的体会和理解,是确保色彩写生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

(一)单色画练习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单色画是素描的另外一种形式,学好单色画,对熟悉工具、材料的性能,丰富色彩写生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较大益处。为了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可以先进行色彩的明度变化练习,以培养学生辨别色彩明度的能力,接着便可进行室内单色静物和室外单色风景的练习,为色彩写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有了单色画的基础,在光感的表现、空间层次的处理、色度的变化、水分的掌握、笔触的运用上也就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色彩写生中的一些难题,在单色画中得到了化解,为画好色彩铺平了道路。

(二)大色块练习

刚开始作画时,学生的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对色彩的感觉也较敏锐,这时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用大笔触准确地表现出物体大的色彩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因长时间作画,感觉迟钝,或过多地表现细节,忽略整体的现象。这种大色彩稿可以保留下来,画长期作业时,用它来比较大的色彩关系会很有帮助。

(三)色彩冷暖练习

冷暖是构成色彩的重要因素,因为有了冷暖,色彩才更生动。在写生过程中,学生往往注意物体的明度和色相,忽略了冷暖,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色彩冷暖的训练。在室内作画,物体的亮部偏冷,暗部偏暖;在阳光下作画,亮部偏暖,暗部偏冷。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暗部如果偏冷,亮部就必须偏暖;暗部偏暖,亮部就必须偏冷。同样的色彩,离我们近的暖、远的冷。

教学中可以依靠画色表的方式进行冷色和暖色、色彩的前进与后退的练习,也可以通过画不同光线下不同距离的物体,来达到练习的目的。

(四)循序渐进的练习

如何使课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顺应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这是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我国古代,墨子曾提出:“量其力所能及”的教育方法。在循序渐进向前发展的同时,就要考虑量力性。在色彩写生刚进行时,应该先画结构清晰、色相明确的物体,由于它简明易画,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了成功的体验,再画结构复杂、色彩微妙的物体时就不觉得太费力。例如掌握了室内静物后,再去表现室外景物,这也是循序渐进。室内静物稳定不变,较少受时间、气候的影响,作画条件相对舒适,学生可以反复推敲画面,潜心研究物体的色彩关系。而室外景物变幻莫测,受时间、气候的影响较大,作画条件又相对艰苦,难度也就更大。所以,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室内作画经验后,才能更好地表现室外景物。

对于初学色彩的学生来说,写生中可能还会碰到许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学生反馈的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奚传绩.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第7篇

素描分为写实和抽象等类别,风格多样,分析素描写实的衡量标准,要求在素描教学中需注重形体结构的比例关系、整体画面的协调关系及解剖透视关系等关键内容。由于美术专业主要靠向结构素描和设计素描,所谓结构素描,是指通过理性和严谨的数据分析来认识形体结构及变化规律等,其比较注重素描的物象的客观性和应用型,而设计素描是指通过将设计意识与素描有机结合起来,对所描绘事物的物体形态及结构等进行逻辑性的分析,设计素描注重强调结果和过程,开展设计素描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正确观察方法。设计素描的主旨是通过减少光影内部因素来达到形体自身的纯粹实体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结构素描和设计素描教学,注重于石膏像、静物、界面的临摹与写生等内容上,采用交叉教学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绘画技能表现方法。例如在素描教学中可以安排建筑内部空间的素描练习,在结构素描教学中,可以根据素描的基本要求来选用适当的建筑立体图片资料来作为学生研究结构的对象,以三维空间概念作为结构素描教学的重点,并要求学生关注建筑设计图片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感染力,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进行适度空间的素描练习,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美术专业学习中不会机械地理解平面构成,可以安排“平面构成表现”课程,以具象写实为画面的主体形象,通过学生多视点和全方位地观察,将所描绘的主体作为抽象的形态因素,并通过抽象的对比、渐变等骨架结构做创造性的重新组合。在素描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素描练习方式,其都是对自然的直接观察,而学生所描绘的主体主要从写生而来,只有学生全身心地去感受自然,寻找视觉的规律,学生的设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2学生个性发展

对于初学画画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认为素描较难学,尤其是在临摹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容易犯概念化的错误,在作业中时常忽视对精神特质及整体因素的学习和统一处理。针对这些问题,应开展具有针对性地素描教学,加强学生对素描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长处来启发学生对素描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强调每个学生的素作品需保持自己的风格,注重素描的简练与单纯,简练与单纯的素描是统领画面的核心。因此,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灵感与个性,让学生明白艺术性的创造才能打造出优秀的作品,在传统的素描训练中,其比较注重于强调素描对绘画的显性作用,而学生只需要进行自然中形态与空间的客观性分析,这种客观对象的规范制约,导致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发挥受到限制。因此,在未来的素描教学中,更注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在未来的设计开发,其社会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因此,注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

3素描教学中的素描“转型期”

对于西方传统的写实方法,由于我国的素描主要从外国输入,在近50年代以来,素描逐渐风气渐盛。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素描教学必须摒弃过去传统僵硬、死板的画法,应注重素描画法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将素描由自然被动的记录转化成一种艺术创造,只有苦练素描基本功能,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才能有所发展。分析现代素描,随着当代艺术教学工作者的勇于探索,当代的素描注重个性情感的表达及素描概念的深化延续,其表现的内容主要包括艺术家在自我感受和自我修养发展中所形成的个性,这无异于促进了写实素描的发展。因此,写实素描中所具有的抽象艺术的简练性和直接性图像效果是我国现代素描教学中体现的一个趋势。总的来说,无论是传统的写实素描还是现代的抽象素描,其都涉及艺术家对自然和生命的态度问题,其共同点都是引导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因此,在素描教学中,探索一条传统与现代贯通的发展道路,在传统的素描上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开拓新的创造之路。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