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际化战略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21 09:14:28

序论:在您撰写国际化战略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1篇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华为公司国际化历程,分析了华为国际化的背景,较为详细地探讨了华为国际化战略中内涵的国际市场营销、品牌国际化、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华为 国际化 发展历程 背景 战略 实施分析

一、概况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成立于1988年,民营企业,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通信、核心网(IMS,NGN,OTN)、网络(FTTX,XDSL,光网络,路由器和LANSwitch)、电信增值业务(IN,mobile data service,BOSS)和终端(UMTS/CDMA/GSM)等领域。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根据最新的华为2011年财务业绩,华为全年销售收入达2039亿元,同比增长11.7%。净利润达116亿元,华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设备商。其中国内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65.565百万元,海外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38.364百万元,华为海外市场收入占销售收入的67.8%,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华为的国际化发展历程

1.萌芽期(1993一1995)

华为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就必须实行国际化。早在1993年,华为就在美国硅谷建立芯片研究所。

2.开拓期(1996一1999)

确立进军国际市场战略,并有少量产品在海外市场实现突破。1998年,华为开始大规模进军海外市场一进入南亚、东南亚、中东、独联体、拉美和南部非洲市场,初步建成市场体系和组织架构。

3.突破期(1999一2001)

大规模把通信产品输入国际市场,这一时期陆续进入南亚、非洲的多个国家,海外市场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国际化战略从市场、人才、资本三个方面全方位推进。这一时期为进军欧美高端市场奠定基础。

4.成长期(2002一至今)

海外市场稳定发展,海外销售迅速增长。不仅巩固在亚非拉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基础,又扩大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实现对西欧、北美等市场的全面突破。

三、华为国际化战略背景分析

1.行业分析:

随着通信技术不断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日新月异,未来的电信网络应该能承载多种业务,而且宽带化、移动化、IP化成为NGN、3G等先进网络架构的必然,在加上需要与原有网络的兼容和逐步替代,使得下一代网络更要有电信级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来支撑,运营商更需要能够提供全业务解决方案的通讯设备商。

2.地区国别市场状况

未来几年的大幅增长主要来自于印度、中国、东欧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市场。这些市场的3G/UMTS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特别是对于那些固定线路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仍比较低的低人口密度地区更是如此。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电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这几大板块。

四、华为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分析

华为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1.1.目标市场选择:一是复制国内成功“农村包围城市”策略,首先从电信发展较薄弱的国家“下手”,步步为营、层层包围,最后攻占发达国家。二是跟随中国外交路线进行跨国营销,在什么地区投放什么力度的人力、物力也是根据国家外交的风向变化来决策的。

1.2.市场进入策略:

传统上,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模式包括出口贸易、契约、设立研发中心、成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等。面对全新的国际市场和自身产品的特点,华为公司制定了不同的市场进入战略。

1)直销:直销即华为利用国内派出的销售队伍,采取直接与电信运营商洽谈的模式促成销售。

2)建立合资公司。

3)与竞争对手合作:弥补在国际市场的渠道营销方面的不足。

4)建立独资公司:2004年3月,华为在英国设立了它的首家海外分公司,位于英国东南部的Basingstoke市的华为欧洲地区总部,由此华为迈出了向发达国家进军的重要一步。

2.品牌国际化

品牌国际化是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并实现持续发展的一个挑战,是实现华为真正国际化,成为世界级企业的重要保证。实施品牌国际化,有利于华为通过树立品牌形象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统一营销活动,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增强企业影响力,提高客户忠诚度。品牌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建立在企业人力资源、研发、市场、服务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之上,华为的品牌国际化已得到全球客户的初步认同。

3.全球研发策略:

为了配合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华为也在不断推出产品研发的国际化,华为就是通过海外研发中心取得了众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华为公司的全球研发战略是通过建立全球研发网络和面向全球的研发体系,从而达到共享研发成果和专科技术,降低研发成本的目的。主要方式包括:与海外跨国公司或东道国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在海外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和基于技术搜寻的跨国并购等

4.国际管理策略

作为立志成为国际化企业的华为,在管理与国际接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1997年开始,华为就与国际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合作,从人力资源改革开始。随后,华为在IBM的帮助下,启动了以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为核心的业务流程改造,并聘请德国国家应用研究院(FHG)作为质量管理顾问、普华永道(PWC)作为财务顾问和毕马威(KPMG)为审计顾问,从而建立起“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国际先进企业管理体系,内部管理架构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5.国际人力资源策略

在人才国际化方面,华为一直非常注重国际人才的引入,很多在管理、技术和财务方面的专才并陆续引入到华为公司。华为在海外设立的众多分支机构、研究所、合资公司和独资公司,除了部分是华为总部来的外派员工外,还雇佣了大量国外的优秀人才。华为在海外机构人才本地化过程中,并非一味迎合当地文化,而是更注重的是对当地文化”包容“和“引导”。在华为的海外机构,华为完全按照本地的节假日作息,按照本地的风俗给员工过生日,按照本地员工的习惯上下班,在公司内部不论国籍,不分种族,大家都是华为的员工。随着中外两种不同文化从开始的不断碰撞到最后在华为企业文化的熏陶下不断融合,在海外公司实施本土化方案。

参考文献:

[1]《China''s Foreign Trade》,2012年02期,《华为研发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化;战略

一、京东商城现有国际化发展战略分析

京东国际化战役于2015年正式打响,2015年下半年,继法国馆、韩国馆、日本馆、澳洲馆陆续上线后,京东全球购的“美国馆”也正式上线了,商品将涵盖服装、美妆、运动、红酒、母婴、等多个品类。在纽约市举办的“美国馆”启动仪式上,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发表演讲,并于会后对京东的国际化发展思路做了多方面的阐述。

(一)建立美国海外仓库

京东物流成为能在行业内取得优势不是因为其人工成本的低廉,而是因为其建立了仓配一体化系统,这样能够极好的提高效率,减少各方面浪费。

(二)与国际物流企业DHL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京东将DHL主要用于跨国境物流部分,最后一公里部分京东自己配送,DHL主要为其提供货物始发国配送、空运、海运、仓储、国际快递等服务,这样既保证了京东国际化的物流需求,又保证了让自己的团队直面消费者,以致能够保证用户体验不会因为物流公司的疏忽而为公司带来不良影响。

(三)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来采取不同策略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这是跨国发展必要之道,京东认为,在成熟的市场可以采用投资并购的方式,这样可以C合当地情况适应当地环境,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在东南亚这类电商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地区或国家,可以直接复制京东本身的模式来提高效率。这种根据地域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有利于保持企业自身的合理性并有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在全球范围类扩展产品品种

目前京东全球购产品的种类已经超过了100万种,并会不断让品牌商了解京东,让更多的商品进驻京东。这样的策略使京东的产品不断国际化不断多样化,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使企业不断壮大,又会有更多了国际品牌商入驻,形成良性发展。

(五)保护知识产权,坚持做正品

知识产权是一个品牌最重要的财富,保护知识产权即保护了商家的利益,获得正品是消费者的需求,坚持做正品即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最终在保护前两者的前提下,企业能够成全自身的利益,赢得良好的口碑,不断扩大市场,获得长远的发展。

(六)让多数美国品牌商几乎免费的体验自身的服务

在自身在国际上不够优秀的情况下,京东让美国品牌商几乎免费的体验它们的服务,不得不说这是一步惊险却有重大意义的棋,这样的行为,能够让自己在国内的知名度提升到国际,并且因为京东本身系统较为完善,在国际上获得良好的口碑并不存在太大问题,通过美国的传播,京东的国际化进程会有大幅度进步。

二、京东商城现有国际化战略的补充建议

根据以上关于京东商城的分析,本文对其现有的国际化战略作出以下几条补充建议:

(一)对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保证企业长远发展

京东商城自2004年成立到现在已经12年,在这12年里京东一直靠低价低毛利来提升市场占有率,与其他电商不断开展价格战,以此来赢得客户和市场,这样适合长期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局限于蝇头小利的战略只适合企业初期发展,如若不更新商业模式,将得不偿失,IDG熊晓鸽也曾说过,电商烧钱来扩大份额是没法成功的。

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在一次年会演讲上表示:“未来的电子商务模式在于C2B模式,B2C只是现在的一个过渡阶段。”需求由消费者产生,未来的价值链靠消费者推动,个人定制将成为主流,随着未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声音会越来越强,他们更加追求个性化的、差异化的、多样化的产品,所以京东应该从价格战的泥沼里走出来,放眼于未来,为商业模式的更新转型至C2B做好准备。

(二)抓住发展机遇,拓展市场,坚持差异化道路

现在这个时期正处于一个全球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各国经济复苏,互联网技术增强,在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政策、经济环境还是社会、技术环境都是处于一个很利于跨境电商发展的状态。所以京东应该抓好这个时机拓展国际市场,无论是在范围还是商品种类上,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覆盖和丰富产品。并且,京东还应找到自己的定位,坚持走差异化道路,积极建立海外仓,这样减少竞争者的威胁,提升用户体验。

(三)提升自身质量,提高盈利能力

目前,我国的电商市场已经趋于成熟,世界电商市场也已出现很长一段时间了,京东虽说一直亏损仍能持续经营下去,可是终要回到企业之本:盈利。获得利润是企业成立的根本目的,一味的低价不是长远之计,京东商城应不断完善自身系统,产品、销售、物流、售后等一系列内在因素需不断维护升级,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品牌内涵,提升品牌效应。自身的质量提高到一定高度,才不至于畏惧竞争对手的恶意竞争,这样才能使京东达到更好的盈利效果。

(四)注重人才培养,招纳广大海外人才

虽然目前京东已经开始在海外人才招聘上有所动作,但仍然力度不够,需要多在国际上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注重企业的宣传,寻找价值观与企业相匹配的人才。以人为本,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来带动企业的进步,并要关注员工进入企业的后期工作,防止人才流失。

第3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0702

1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问题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转变与发展,现在已经从低风险单项油田开发,转向油田生产与技术服务、炼厂建设与管道施工等综合项目开发,从生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从投入转向回收阶段,并已形成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和南亚4个战略发展区。但是,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占有率只有5%左右,其国际化经营总体来说也处于初级阶段,其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1国际化经营风险高

由于地缘政治、战争的潜在威胁、东道国法律政策的不连续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使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进程中面临较高的风险。目前中国进口的石油一半以上来自中东,由于该地区政局最为动荡不定,而且由于伊拉克战争后美英等国对中东局势的影响,中国石油企业进入该地区或从该地区进口石油,必将承担较大的政治风险。

1.2面临文化冲突问题

跨越国界的商务活动必然导致跨文化的管理问题,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既包括跨国企业在其他国家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文化冲突问题,制约着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

1.3受到政治大国的制约

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受到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制约,海外投资环境并不十分乐观。我国石油进口55%来源于中东地区,美国不惜以武力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的争夺;俄罗斯虽然采取大国间平衡的国际策略,但对中国的石油供给始终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2005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遭遇美国政治狙击而与其失之交臂,便是明证。

1.4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专业人才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需要一支雄厚的国际化专业人才,既要懂得国际化经营的国际法律法规,又要熟知当地法律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开展国际化经营。目前,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急需这样一支专业人才,但同时,企业对人才的投资还存在严重不足等问题。

2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

应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外环境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探讨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见表1)。

自身优势和弱势

外部机会和威胁优势/S1石油行业一体化经营2石油企业的品牌优势3良好的融资环境4一定的国际化经营经验5国内石油科研技术进步6拥有专业技术力量

弱势/W1国内资源基础压力大2加入WTO后的挑战3国际竞争力不强4企业管理不成熟5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6科技创新能力不强7资金短缺8缺乏国贸环境的了解

机会/O1世界石油资源的总量可采储量呈增加趋势2近期世界石油供求关系总体保持稳定态势3石油理论和技术的进步4加入WTO的机遇5良好的政治、外交环境

SO战略1借助自身融资和一体化优势,加大海外投资2丰富国际化经营经验,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3利用国家外交及自身品牌优势,加快海外市场拓展4加强国际市场开发

WO战略1优化管理制度,增强国家调控,整合国内资源,建立国内战略联盟2调整资产结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3利用稳定的国际环境,积极开发国际资源,确保国内资源开发。

威胁/T1产消分布不平衡,加剧全球石油争夺2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大,石油安全问题突显3国际石油霸权主义威胁与海运生命线隐患4“中国”抬头5世界高新技术的挑战6政治风险大7环保标准越来越高

ST战略1与国外石油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双赢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3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4加强国际市场研究,掌握油价波动规律,降低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WT战略1坚持稳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国际化经营,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2加强国家调控力度,增强国内市场抵御风险能力3以国家军事力量为后盾,逐步构建自己的海运队伍4实施石油商务储备,抵御石油供应风险

由表1分析可知,中国石油企业在面临这样的内外部环境之下,应该将自身优势与外部机会相结合,借助自身融资和一体化优势,加大海外投资力度,丰富国际化经营经验,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利用国家外交及自身品牌优势,抓住入世机遇,加快海外市场的拓展,加强国际资源市场的开发;利用自身的优势克服外部环境的挑战,与国外石油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双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加强国际市场研究,掌握油价波动规律,降低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在正确认识内部劣势基础上,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机会,优化管理制度,增强国家调控,整合国内资源,建立国内战略联盟,调整资产结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利用稳定的国际环境,入世后趋利避害,积极开发国际资源,确保国内资源开发;结合外部的威胁,坚持稳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国际化经营,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国家调控力度,增强国内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国家军事力量为后盾,逐步构建自己的海运队伍,实施石油商务储备,抵御石油供应风险。

3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

3.1多元化战略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多元化”应重点作好投资区位、经营内容与方式选择的多元化。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实现资源开发多元化、经营项目多元化、经营方式多元化、石油贸易多元化、石油品种多元化。同时,还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特别是要根据不同情况确立不同的战略:对于发达国家,应充分利用它们的资金、技术和装备优势开发我国的资源或在国外合作;对于发展中的石油资源国,应充分引进它们的资源,综合利用,满足我国国内需求。

此外,还应积极拓宽海外进口原油渠道,分散石油进口风险。要抓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委内瑞拉、加蓬、埃及、尼日利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苏丹等国2004年与国家签订的石油合作协议,抓住机遇,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手段,实现与产油国的合作,逐步与这些国家通过资本运营、共同开采、联合运营等方式关系,实现油气进口的多元化。

3.2资本运营战略

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中国石油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上都没有明显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应该摆脱计划经济投融资决策方法,摆脱依赖国家保障的思维方式,纳入到按国际化市场的规律运作方式上来。慎重对待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的多元化融资结构,通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和与其它国际公司合作参股的间接融资方式,增强企业抵御和分散市场风险的能力。

同时,中国石油企业应该尽快改进现有体制,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需求的资本运营体制,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本经营,探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有效地借助资本市场,增强海外资本扩张力和控制力。

3.3远交近攻战略联盟

从油气资源、地缘政治环境和以国内为主要目标市场等因素分析,把投资重点放在周边国家,实施远交近攻战略,也是针对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不高的问题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具体可采取战略联盟的措施: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联合,充分利用其信息渠道,熟悉作业环境,尽而提高中标率,进一步了解当地的经济环境、商业惯例、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开拓市场;通过与有经验的国际大石油公司联合投标或组队施工,学习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施工经验技术和管理标准,积累在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扩大对外影响;按所占股份分享利润、分担风险的合作方式与东道国合资经营,有助于中国石油企业直接介入东道国石油上中下游的某些环节,取得东道国各方的支持;将已获许可证区块的部分勘探开发股份出让,在区块评价期间,可利用由对方提供的资料对区块进行深入评价,从而减少失误。

3.4跨文化管理战略

跨越国界的商务活动必然导致跨文化的管理问题,跨国公司通过实施企业文化本土化战略,从而实现与东道国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应充分借鉴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文化本土化战略,在进行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实现我国石油企业的文化本土化。

中国石油企业要把企业的生产业务和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把跨文化建设纳入公司发展的长远规划。围绕跨文化建设形成企业发展的区域责任感、商业运行责任感,获得产油国的支持,譬如积极参与所在国的各项公益事业,尊重当地的民族文化和,积极融入当地文化,最终获得当地人的支持,避免民族抵触情绪。

第4篇

【关键词】 企业国际化;产业优势;竞争战略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优劣势分析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等思想,虽然我国企业在技术、管理、经营规模和品牌等方面暂不具备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但在小规模和适应性技术、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见表1)。

表1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优劣势分析

在当前跨国经营实践中,正是比较优势因子构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利基,成为企业构筑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多数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经验不足,对外投资规模小,研发水平低,资金实力不强,跨文化整合管理能力欠缺,制约了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中带有明显的后发型特征。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企业,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充分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发挥出后发优势。后发优势主要产生于以下三种模仿创新活动:一是技术引进:二是模仿性创新;三是价值链协作,即通过贴牌生产、加入全球采购体系、战略联盟等。主动融入其全球价值链体系。

二、利基战略与中国后发型企业国际化优势的培育

(一)利基战略与中国后发型企业国际化

菲利普・科特勒在《利基营销》里对“利基”定义如下:“利基是更加细分的某个群体或市场,这是一个小市场,并且它的需要没有被服务好,或者说,有获取利润的基础。”所讲的利基战略是企业成长的整体性战略,是深度专业化和跨国化的复合战略,主要指企业以某个狭窄的业务范围为战略起点,集中资源和力量进入,首先成为当地市场第一,不断扩展地域市场范围,采取多种途径建造竞争壁垒,分阶段、分层次地获取并巩固市场冠军的地位,最终实现全球单项冠军的最高目标(其战略路线见图1)。

图1利基战略路线图

从利基战略的特性来看,利基战略适合于中国后发型企业国际化。针对中国企业,可将利基理解为后发型企业国际化培育产业优势的战略,强调市场细分,竞争战略中的集中与后发。全球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发展迅猛,进入了一个标准化生产、供给过剩的全球一体化时代,企业之间产品日益同质化。此时,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性成为培育新兴行业的动力源,也为后发型企业的市场开拓提供了机遇。后发型企业选定一个很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以某个狭窄的业务范围为战略起点,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行业内的领先者后,不断向更为宽阔的领域扩展,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建立竞争壁垒,强化其优势,逐渐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培育出后发型企业跨国经营的产业优势。以万向集团为例,创业初期由于进口汽车配套的万向节型号多、批量小、质量高、工艺精、利润少,许多万向节厂都不愿生产,国家只能进口。万向选择做市场利基者,运用利基战略通过细分市场后,有针对性地就客户的要求进行产品开发和业务调整,以专业化的产品―万向节来满足特定需求,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利基市场份额,并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占据了强有力的市场位置。

(二)利基战略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竞争优势的培育

1.以中国企业提供的差异性产品与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企业不可能满足各种市场需求,面对较大市场已经被瓜分完毕的现实,利基战略成为众多后发型企业与大企业抗衡的选择途径之一。通过对市场的研究细分,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劣势,选择出有发展潜力的利基市场,是企业实施利基战略的起点。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初始阶段,比较好的切入点是选择那些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能够充分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原材料等各方面成本低廉,获得的便利性优势。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不乏成功选择利基市场做大做强的例子(见表2)。

表2中国企业以利基战略开拓国际市场

2.以利基领域的强大优势向相关行业及多元产业拓展。 利基战略是企业国际化的成长战略。通过市场细分,在某一狭小的市场领域做大做强后,企业可以凭借积累的实力与经验向其他产业进军。通过适当的多元化经营,在变化莫测的国际市场上,规避、分散风险,扩大市场规模。部分中国企业的业务拓展情况(见表3)。

表3中国企业以利基市场为基础向相关及多元领域拓展

3.以壁垒强化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产业竞争优势。利基战略起步于狭小的市场领域,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离不开对自身优势的强化。中国后发型企业在确立了某一个利基市场后,更有必要根据企业自身特征建立起各种壁垒,保证企业长期收益的获得,营造出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企业建造的壁垒主要包括:品牌效应、成本领先、关键因素控制、技术壁垒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等。后发的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打拼,离不开产业优势的支撑,以壁垒强化优势也是必然选择。中国企业在以壁垒强化优势方面的例子(见表4)。

表4中国企业以壁垒强化产业优势

中国企业国际化不同于先发国家的企业国际化,具有后发型特征。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国内市场增长迅速且需求结构多层次,为我国后发企业迅速进入低端市场或其他利基市场提供了可能,避免了其在初始进入时直接与先期进入的跨国公司进行面对面竞争。后发的中国企业通过寻找利基市场,以中国的差异性产品与服务来满足某一特定的消费需求,有效避免与大型企业的过早恶性竞争,并不断做大做强,以壁垒强化其竞争优势,以多元化分散风险,扩大规模,从而营造出后发型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江积海、知识传导、动态能力与后发企业成长研究――中兴通讯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06,27(1):100~106

第5篇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企业 国际化战略动机 能力形成

知识管理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核心所在,一场学习竞赛的胜利者将可能赢得所有的博弈,选择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就对竞争对手形成了一种负的外部性,增加了自己先占于竞争对手的机会(泰勒尔,1997)。这类企业更注重于知识的获取,对充分实现其掌握优势知识资源的价值的欲望也更强烈。对于发展中国企业,如何寻求知识并获取优势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动机,但目前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企业国际化的交易成本及企业的有效运作方面。尽管资源基础论及KBV在战略管理中已经成一个比较流行的分析工具,被普遍用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成长及企业战略联盟问题,然而很少被用来分析企业特定的战略问题。特别是在目前的文献中,从知识能力形成角度对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战略动机没有深入研究。

一、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知识能力形成机理及路径研究

知识密集型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知识的异质性,而学习是企业竞争优势唯一的持久性来源(Willias,1992)。跨国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中,面临各种额外的知识及信息,经营者不可能等到掌握所有的国际化知识以后才开始进行国际化,也不可能对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市场盲目冒险而投入大量资本。由于这些跨国公司是海外市场的“新来者”,缺乏足够的东道国知识,缺乏在国外经营的经验,在国外经营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和阻碍,增加了国外运营的成本,可能使国际化扩展发生延迟,导致企业海外经营效率低下。因而,知识在国际化扩展中就尤其重要,而作为知识来源的途径,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

March(1991)提出组织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即组织学习包含两个方面:“寻求”与“利用”。“寻求”一词与搜索、变化、风险承担、经验、实验、灵活性、发明及创新等相关,是对新战略资源和竞争力的获取;“利用”与提炼、选择、生产、效率、选择、实施及执行有关,是对已有资源和竞争力的使用。根据March(1991)提出的组织学习理论的两个方面,主流理论关于国际化的观点使用了“利用”而不是“寻求”的观点(Hedlund and Ridderstrale,1997),目标是效率最大化。由于忽视了资产的寻求,这些传统理论没有成功解释跨国公司是如何通过国际扩张进行创新的。而实证表明,资产寻求型FDI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如Kouemmerle(1996)发现,制药和电子部门的大型跨国公司在海外研发基地的增加主要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不是利用现有的知识。“知识寻求”的本质属于创新范畴,它的重要功能是增加整个知识系统的知识存量,有利于已有知识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对“知识利用”取得的成果进行保护;“知识利用”则是对现有知识进行利用的深化与巩固,同时又是对可利用知识的积累。

企业跨国知识能力的积累有两个过程:一是从缄默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即是以创新为主,将新技术、新知识能力商业化并获得利润及租金的过程;另一种是从显性知识转变为缄默知识,即获取物化技术以及可以传播及表达的技术及知识,并经过消化、吸收与原来的缄默知识相结合的过程。这与企业内在的“利用”与“寻求”相对应,只不过是这两个过程是跨国界进行的,通过国际化扩张进入国外市场使企业提供了“利用”利益及“寻求”利益(Dunning,1993)。从这个意义上,“知识寻求”与“知识利用”是影响企业国际化知识能力形成的两个有机结合的因素。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化模式存在较大的不同。主流理论主要针对发达国家,强调发达国家“知识利用”方面,因为这些国家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能力较弱,而且不完整,在知识能力积累路径上有较大的不同。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知识能力发展的路径更多地取决于“知识寻求”,但与其发展中国家不同,由于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通过内向国际化获得了一定的技术能力,可以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进行投资,进行“知识利用”。即通过“知识利用”与“知识寻求”而获得能力的提升。

二、企业国际化能力形成与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战略动机

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其实是跨越国界追求能力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以知识的持续寻求、积累和根据知识存量进行利用、反馈,进行调整为核心的动态的、多维过程。具体来看,企业国际化发展与企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见图1)。

企业能力既可以是企业国际化发生的条件,也是企业国际化的诱因;企业能力既是企业国际化的推力,又是企业国际化的拉力。而作为组织学习的两个方面,“知识利用”与“知识寻求”与企业竞争能力互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知识利用”推动企业国际化竞争能力的形成及提高,企业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企业进行“知识利用”。

从更深层次来看,从KBV理论对于跨国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解释可以看出,KBV理论在解释企业国际化经营时也隐含着企业国际化战略动机。因此,与市场逻辑不同,组织逻辑暗示具有市场不具备的能力:一方面是利用知识的能力,另外一方面是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时,是“知识寻求”、“知识利用”跨越国界的过程,这说明了企业具有“知识寻求”、“知识利用”国际化战略动机。这一观点比现有理论更体现了因果的统一,既补充了知识转移情形下只考虑交易成本的缺陷,又支持了企业组织惯例及文化差异的观点,符合KBV分析企业的组织逻辑。

三、转轨经济下的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战略动机分析

1、知识能力不完整性决定了具备较强“知识寻求”国际化战略动机

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技术知识能力及管理经验相对发达国家较弱;在转轨经济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知识能力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需要通过向发达国家企业学习来获得先进的知识及技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知识寻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寻求东道国市场知识、寻求国际化经营管理知识、寻求技术。

2、转轨经济特征决定了具有强的“知识利用”国际化战略动机

第一,在计划经济下,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吸收和创新及自主开发,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部分企业具备了剩余能力,企业需要将这些剩余能力进行扩张,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由于中国处于转轨经济中,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较高,通过内部化进行交易成本较低。在这两个条件下,企业国际化扩张的动机就相对较强。第二,企业普遍缺乏一些发挥知识优势的非知识性资源。除知识性资源外,转轨经济中的中国企业普遍缺乏一些资源,如财务资源等。为了使企业更快提高竞争能力,企业在寻求知识性资源的同时,也要寻求这些非知识性资源,将这些资源与本身具备的知识优势结合一起,更好地进行“知识利用”。第三,投资约束机制“软化”使国有企业具备“知识利用”国际化动机。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基本上是一种层层委托的关系,由于委托层次过多,企业的经营者没有最大化所有者权益的激励。当企业的经营者对其投资决策行为不负任何责任或者只承担很小一部分责任时,企业的投资约束软化了。在转轨过程中,由于人们还不太习惯通过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来加强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约束,民营企业家以“拍脑袋”进行决策的方式仍然常见,也出现投资约束软化的特征。而投资约束软化的一个最常见后果是产业的“过度进入”行为(郭昕炜、徐康宁,2001),这就必然造成行业竞争程度加剧。激烈竞争导致的微薄利润使企业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寻求国际化发展,以增加新的利润来源。第四,知识密集型企业快速国际化的特征使得其有可能与传统企业不一样,可以跨越一些阶段,甚至不经过国内发展的阶段就直接进入国外市场,有可能表现出强烈的“知识利用”国际化动机。“知识利用”国际化本质上是获取互补性资源的战略,以弥补其本身资源能力的不足。

由于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及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知识能力的不完整性,“知识利用”与“知识寻求”的转化存在两个矛盾,阻碍了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知识能力形成。第一,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发展时间还不长,实力还不雄厚,大多数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既要应用于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又要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断进行“知识寻求”,所以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知识利用”及“知识寻求”矛盾就显得更突出。第二,由于二者在成本与收益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不一致,“知识寻求”利于长期,“知识利用”利于短期,导致冲突。自适应过程会在无意识中偏向“知识利用”。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境外企业发展资金的不足一方面使企业在海外扩大再生产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也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对尽快收回投资回报有着更加强烈的动机与愿望,投资短期行为明显,使部分企业出现短视行为,只重视企业短期发展,不重视企业长期成长;只重视利润的获取,不重视知识的获取,整体上不利于企业国际化的长期发展。

四、结论

进行一个有效的组织学习过程必须建立在“知识寻求”与“知识利用”相统一的基础之上,而这体现了企业的国际化目标——价值最大化。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于能够获取多个地区的当地知识或技术并加以开发利用,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显重要,体现了企业国际化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一个有远见,想长期持续发展的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战略需求,寻求“知识利用”与“知识寻求”相对性统一,力争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兼顾平衡。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程度深入,发展中国家知识密集型企业技术能力在短短十年时间左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相对发达国家,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经营管理经验上,都需要进行额外的组织学习及进行知识创造,组织学习影响着企业国际化知识的获取及国际化知识的创造产生。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的根本动机为寻求知识动态优势,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不断地生产知识、创新技术,尽可能地从最大空间以最快速度获取知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种知识动态优势的保持必须通过国际化从国际创新网络中不断地通过学习、吸取知识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适当加大对“知识寻求”力度,采取多种方式从国际创新网络中获取知识,这是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Dunning,J.H: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Patterns in the 1990s,in The Global Race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xelheim L.,ed.)[M],Springer-Verlag,1993.

[2]March.J: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

第6篇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对外贸易

随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的进一步升级,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还可能出现小幅度的上升。我国制造业要取得长久的发展,必须应对经济全球化,逐步融入到国际从分工体系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制造业的概况和特征

2006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总规模为4.31万亿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8%,就业人员规模为8406万人,占就业人口总规模的比例为11.3%。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居全球第四位,占全球制造业总量的比例,从2006年的3.1%提高到2009年的6.2%,提高幅度达一倍多,而同期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分别由23.1%、10.3%下降到18.3%、7.6%。但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仅为344美元,约为发达国家的1/17。

从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化看,呈现如下的特点:

(一)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

轻制造业主要是生活资料行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38.25%下降到2009年的27.14%,同期重制造业主要是生产资料行业所占比重由45.32%上升到54.04%,尤其是2006年之后,重制造业的比重加速提高。由于计算口径等原因,我国与日本等国相比,重制造业比重较高,但可从中发现的基本趋势就是出现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

(二)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

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第一轮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以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增长周期,以满足居民的吃、穿为主。第二轮增长周期始于90年代初期,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家电产品等。第三轮增长周期是发生在2006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这三次结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这是消费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必然出现的结果。

(三)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发展

工业内部结构升级,一般遵循加工深度不断深化的有序过程,按照由采掘业向原料工业、初加工业、高加工工业的升级过程,同时也是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的演进过程。

由于加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在重工业当中其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06年至2008年,重工业中的采掘业所占比例下降了5.06%,加工业却提高了4.93%,而原材料工业则略有下降。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之比,2006年为1∶2.1∶2.10,2008年这一比值达到1∶2.77∶3.09,产业呈现向提高加工深度的方向升级的特征。

二、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选择对策

目前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刚刚开始,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的企业国际化起步阶段相比,国内外环境已相去甚远。国际环境方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出口贸易,虽然在许多领域已经对外企开放,但是国内企业长期受到保护,未能真正融入国际市场。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直接面对来自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国际化战略不得不提上日程。与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初期阶段相比,我们的企业更多是被动适应国内市场方面,我国市场本身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国内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便宜,出口加工制造业具有天然优势。跨国公司纷纷把生产制造中心迁移到我国,既利用了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又能发掘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寻找灵活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并且要注意国际化模式的动态调整。

(一)贴牌战略模式

从我国制造业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的家电产品在制造业中占有的比重迅猛增加,对于这类制造业产品,我国企业应实施贴牌战略。实施贴牌战略有很大的优势。首先,我国许多厂家品牌影响力不大,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又没有资金去拓展销售渠道,产品在市场上销路不畅,因而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实施贴牌战略有利于我国企业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和闲置资源。其次,有利于我国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总体来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新一轮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核心技术和管理效率低下已成为我国企业向前发展的瓶颈,而技术开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再次,有利于我国企业摆脱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之快,我国企业还没有能力承担这种新技术快速淘汰的风险。通过“你拿过来,我仿照生产”的方式,我国企业不必承担技术淘汰的风险。从全球视角来看,我国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劳动力资源优势和配套产业的发展。为降低成本和开拓市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基地已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战略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利用其强大的品牌,可以实现最初的资本积累。

(二)海外投资模式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跨国经营主要是体现在海外投资方面。根据制造业的特点,海外投资模式在重工业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具有一些优点:一是企业可通过构建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从而减少中间环节,将产品直接销往海外目标市场,有利于扩大出口规模。二是在此模式下,企业不仅可以直接扩大产品出口,通过直接掌控海外销售获得流通领域的可观利润,还能直接了解市场信息。三是“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对于我国企业具有吸引力。四是对于部分大型企业而言,设立海外营销渠道,有利于全面考虑进出口和国内外市场可利用的资源。五是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还能够为国家出口创汇,并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三)“模仿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模式

制造业技术创新方式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方式。其中通过自主创新方式获取的先进技术,有利于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使自己处于较强的竞争地位,并形成创新的辐射和聚集等效应,但自主创新需要很强的技术条件,市场风险大。而模仿创新通过学习、模仿创新者的最新成果,集成和转化为自己的创新点。模仿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投入的后倾性,即将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投入先进制造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应用上,同时所承担的风险也比较小。合作创新方式是指中外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共同研发而获取创新技术的行为。根据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情况,可选择“模仿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方式获取制造业创新性技术。为此,一是积极引进外资,利用其技术溢出效应,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学习和模仿能力。二是加强与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利用第三方智力,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速度。三是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

(四)信息化模式

对于我国钢铁、化工、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性制造业企业,实行信息化模式尤为重要。所谓的信息化模式,是指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借助信息化模式可加快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例如,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采用集中一贯管理模式和制造执行系统,贯通了订单计划到作业计划的技术,加上它雄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基础设施,首先在我国大陆钢铁行业成功建成了整体产销管理系统,并很快发展到企业资源的全面规划、电子商务、经营决策支持等纵深领域。

(五)绿色制造模式

从保护国际环境出发,我国企业应向绿色制造模式发展。所谓的绿色浪潮,是指以保护环境和回归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绿色营销活动。其主要特征是:提倡绿色消费观念、营造绿色消费的群体意识。创造绿色消费的宏观环境,培育绿色文化,进行以绿色产品为主要标志的市场开拓。这种绿色消费浪潮,适应了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各国消费者的认同。在绿色浪潮中,企业发展目标开始了与环境目标的融合;企业管理理念、营销理念开始了与绿色生态理念的融合;这种绿色浪潮的飞速发展,已经为绿色制造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并提出明确的生态要求。

当前,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家电、绿色家居、绿色包装、绿色建材、绿色环保汽车,绿色节能产品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必须从制造业下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设备支撑。这种巨大市场需求不仅给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而且给制造业提出了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绿色制造模式可以从国际贸易和国内需求两方面来研究其必要性。

从国际贸易看:近年来,许多国家要求进口产品要有“绿色标志”认证。有些国家还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产品环境指标,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绿色制造业的发展。确保产品的制造过程能够满足绿色认证的要求。

从国内需求看:洁净生产和净化环境的要求亟需烟气脱流装备,水资源的匮乏亟需绿色水资源洁净装备;环境污染的控制亟需清洁能源制造设备,小至眼镜架的生产也亟需无焊药一次成型焊接设备。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制造业依旧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技术转让和研发活动日趋活跃,我国制造业融入到国际经济分工体制之中。由于重化工业快速增长的情况还可能维持相当一段时间,从中长期来看,能源、资源、环境将明显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了促进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我国企业面对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企业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开拓思路,打破思维定式,把我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周健临.现代企业国际化经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刘小东.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企业发展战略[J].当代企业管理,2008(12).

3、刘树森.现代制造业企业信息化[M].科学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中国石化;能源行业;国际化经营战略;PEST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19

面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油价屡创新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油气需求增长缓慢的形势,中国石化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战略目标,发挥集团化、一体化优势,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新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国际合作和国际化经营战略。在贸易规模上2015年进口原油198亿吨,同比增长132%,成品油第三方贸易124亿吨,增长2034%,出口原油1540万吨;设备材料、石化产品等国际贸易额2102亿美元;化工产品进出口和第三方贸易量783万吨,同比增长151%。

本文将根据国际化经营战略理论,分析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状况和海外项目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对物资供应的安全、及时、经济的要求,提出个人对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中物资供应的改进建议。

1国际化经营战略

国际化经营战略是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态势。

11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的

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的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转移核心竞争力、获得区位经营效益、形成最佳经验曲线。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或个人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差异。而从某一局部环节领先转向其他环节的领先为转移核心竞争力。

获得区位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通过降低价值创造的成本,加快企业的成本领先;二是使企业形成差异,获得超水平利润。

形成最佳经验曲线并使曲线尽可能地下滑,将会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

12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控制

(1)所有权控制。通过控制境外子公司所有权,决定公司控制程度,利用总部人员占董事会的优势比例,控制重大事项决策,促使境外子公司按照总部意向运营发展。

(2)人员控制。国际企业一般通过企业文化熏陶和感情交流,培养子公司忠实的经理人,实现对境外子公司的运营模式控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个人控制和私访控制。

(3)信息控制。跨国企业为了把控市场行情及价格,均会通过境外子公司建立国际化资本、产品、知识、交易的信息网络。跨国企业会依靠国际信息网络,协调运营方向、做出运营决策、实现对境外子公司的控制。

(4)财务控制与评价。总部一般通过投资回报分析、财务预算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种技术方法,对境外子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考核。

为了谋取全球竞争优势,国际企业努力将部分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储备库和营销部门放到各国,所以关键的经营决策必须集中化,境外子公司通常被视为成本中心、收入中心或费用中心而不是投资或利润中心。

2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发展特点

中国石化深入贯彻了“请进来”的战略。同时,中国石化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改革。基本构建了中国石化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格局,以下为其显著特征。

21中石化海外物资采购管理构局

中国石化境外物资采购采取集中统一的管理。总部物供部门负责制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境外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推进境外物资集中采购,对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控股公司(以下统称企业)境外物资采购工作进行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

各下级企业的物供部门是企业境外物资采购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境外物资采购实施则和工作流程,推进实施境外物资集中采购,规范境外物资管理,参与境外合资合作协议、公司章程谈判,参与境外项目投标,根据需要授权企业所属境外公司、境外项目部(以下统称“境外项目部”)开展境外物资采购工作并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

22海外油气资源布局均衡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在全球27 个国家执行了53 个油气投资合作项目,海外业务已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权益油产量从2004年的2166万吨迅速增加到2014年的3871万吨。初步形成以“非洲、美洲、中东、亚太、俄罗斯―中亚”五大油气区为中心的海外油气资源战略布局。

23海外项目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石化的油气勘探开发、油田工程服务、炼化工程项目及股权运营等方面全方位进入国际化经营阶段。通过分析制订海外投资项目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整改,全力抓好已有项目运营,采取降本增效的生产管理和技术措施,强化开发生产资产价值管理,突出效益导向,严控投资成本,抑制单纯追求产能产量的投资冲动,调整产量结构,适时退出部分资源勘探潜力有限的项目,努力增加效益产量,不断优化开发质量。

24海外项目逐步进入国际先进油气领域

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除传统的油气田开发外,通过加强风险意识,打造具有国际化特色HSE管理体系,努力开创有效益、可持续、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油气发展道路。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石化在全球26个国家有50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

25海外人才队伍建立

2015年,中国石化紧抓机遇,努力开拓,签署了5954亿美元的国际工程技术服务合同。为了更好地服务国际工程项目,中国石化培养了大量国际复合型人才,派往项目属地国;也努力搜寻属地化人才,大力发挥本土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其中,2015年新签海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合同301亿美元,完成合同额264亿美元。海外人员40539人,其中中方人员11928人,外籍员工28611人。新签境外炼化工程技术服务合同2944亿美元,完成合同额1919亿美元。海外人员4543人,其中中方人员470人,当地员工4073人。

3中国石化全球物资采购PEST分析

本文⒗用PEST分析,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ic),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逐一列举,对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战略提出发展建议。PEST分析如下。

31政治(Politics)环境

石油企业作为能源行业具备其特殊性,政治环境对其运营发展显现的尤为重要。中国石化的国际贸易不仅仅涉及经济问题,而更像是各方利益在国际市场上博弈的结果。而且对于中国石化国际贸易中政治原因的贸易壁垒一直存在,尤其是在近些年经济深度调整的过程中尤为明显。

(1)资源国政策法规的变化。世界石油资源储集地区多集中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中东国家,鉴于石油资源战略物资特性,此地区多为战争多发区,政权更替频繁。经常发生资源国出现政权替换时,新一届政府与上届政府政见不一致,原先达成的合作协议作废,或投资项目被迫中止,这将造成前期投入无法收回的恶劣后果。

(2)国内政治环境影响。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及支持央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石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拉动能源市场、减轻央企债务负担,为中国石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中国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力提升我国央企对外开放水平。因此,中国石化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32经济(Economic)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概况,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及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所面临的产业环境和竞争环境等。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来看待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贸易,特别是在进行国际营销的时候。

现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美、欧、日三大主要经济体,但中国对全球经济的作用也在逐渐加强。特别是石油企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在日益加剧,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世界石油化工经济的发展趋势。能源行业的国际化经营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下面简述中石化所处的经济环境。

(1)良好的融资环境。中国石化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内发行H股和A股,并分别在中国香港、纽约、伦敦和上海上市。中国石化有能力在海外上市不仅说明中国政府对能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巨大进展,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更是提供了从国际金融市场获得投资资金的便利条件,为扩大国外油气资源勘探规模,提高国际化经营和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2)外汇汇率风险。自十六大以来,中国石化的国际业务蓬勃发展,由国际贸易带来的汇兑风险对中国石化的影响日渐明显。外汇汇率风险是国内贸易始料未及的,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市场的冲击和经济不景气导致的资源国通胀严重等客观因素更加剧了汇率风险对经济成果的负面影响。中国石化境外子公司的汇兑损失正在逐渐增加。汇率风险已经成为中石化国际经营需要关注的重要工作。

33社会(Society)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形成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的发展战略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中国石化作为一个国家性能源公司,在关注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担负起央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彰显中国形象。

截至2014年,中石化已在51个国家拥有322家境外机构,境外用工总量达51万人,本地化雇用化比例达667%。中国石化在发展境外业务的同时,也致力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推动社区进步,与当地民众建立良好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石化对于各国文化差异导致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差异,导致产品需求的不同。秉承着的理念,不断适应各国文化差异,最终实现全球化战略。

34技术(Technology)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社会技术总水平及变化趋势、技术变迁、技术突破对企业影响,以及技术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现等。近年来,中国石化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技术创新,是石化产品升级改造的发展方向;是抢占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中国石化产业结构性调整的最终趋势。

第一,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中国石化要参与全球结构调整,加快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要清楚地认识到抓住时效比利用技术本身更重要。

第二,发达国家正在把更多的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实力汇总。中国石化要将资金聚焦在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并购已不是处于经营或财务压力而被迫采取的商业行为,而是投资的新方式,要立足于全球竞争的经济战略,将科技的应用拓展到更多产业,将技术因素作为宏观环境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中国石化全球采购改进方向

41加强依法经营意识

风险管理是中国石化这样大型国企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海外投资潜伏着巨大风险。

第一,各境外子公司要进一步推进风控、内控、制度一体化建设,通过开展岗位风险识别和评估,完善应急预案,实现风险管理常态化。借助属地力量规避风险,通盘考虑海外项目所在地理位置及适用法律体系,有针对性地寻找属地专业律师事务所合作。委托专业人员向员工讲解当地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培训工作,以此提高全员风险控制意识。而对于当地注册、法律条款分析、争议调解、相关诉讼等专业法律工作,应秉承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委托属地专业律师事务所办理。

第二,中石化应考虑利用外脑资源。聘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和投资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发挥专业优势,规避资金、法律、投资等多方面风险。

42强化海外项目投资成本管控

对于海外投资业务,中国石化应重点加强对重大决策、生产经营等领域的风险防控和应对;应对整个海外项目在保障资金安全和调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进行战略性思考。严格控制新增投资,严格控制操作费用,优化生产运行。应从项目全局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合同执行各环节,对于没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不投资,对于效益差的项目关停。将优质资源集中到有效益的黄金业务,摒弃利润低、缺乏成长性的项目,全面提升项目盈利水平,紧密跟踪全球石油公司动态,争取能抓住低成本收购优良资产的机会。

43善用本国政策支持

中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的稳步实施既促进了国内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又为构建互利互惠、和谐共赢的国家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石化作为中国央企的领头企业,应善于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支持,筛选有发展前景、盈利能力强的海外合作项目,汇聚自身优势资源、发挥国家优惠政策作用,融通产业链、贯通供应链,融合内外贸,在亚太区域开创中国石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梯次转移的发展新格局,助力“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

44发挥境外子公司运行经验,全力推进全球采购标准化

国内石化设备及材料的技术标准、加工工艺、质量水平等未与国际衡量标准接轨,有些方面还不能满足国际项目要求。特别是一些先进能源公司还会执行更严格的企业标准。为了解决采购成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经营,中国石化已经开始研究并大力推进自由项目标准化。但由于项目所在地的不同要求,很难统一自有项目全球采购标准。但目前对于大宗产品的高标准化是具有推进的可行性的,这也将对建立大宗普货的储备中心、信息中心、流通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

45大力培养国际化经营的高素质人才

451建立人才养成及激励机制

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和核心。中国石化作为国际能源公司必须拥有一批懂业务、肯钻研、通语言、党性强、高瞻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就需要建立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奖惩机制,畅通员工升迁发展渠道,做到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452注重国际人才引进工作

中国石化要深刻地认识到国际化人才战略是实现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保证,国际化经营必须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近年来,中海油在国际化经营中成功地实施了国际化人才战略。一是聘请海外高级参谋人员。可以尝试在有限公司董事会中引进外方专业人士,成立高层次的决策咨询机构“国际顾问委员会”,聘请世界著名大学教授、BP石油公司、壳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出任委员。利用后成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及尖端管理理念,加速国际化战略布局。二是充分利用属地人才。2015年中国石化海外工程技术服务人员总数约为46001人,中国石化员工为12847人,属地雇用人员为33154人,国内员工与属地员工比例已经接近5∶13。中国石化应该充分利用属地员工了解当地文化、法律及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招聘属地优秀国际贸易人员,开拓国际市场及工程技术服务。

46寻求外交援助

对于一些国家对中国的不友好情愫,中国石化需要寻求国家政治外交保护,依靠政府力量得到平等的竞争机会。政府不但要积极引导能源行业“走出去”,完备实施国际化经营,而且要利用和平外交手段,为能源行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实质性的保障机制,必要时还须给予外交上的支持。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展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与相关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中国石油企业进入东道国开展投资经营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47利用先进技术整合海外资源

中国石化要以“中国制造2015”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为引领,深入贯彻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工作部署,利用先进互联网技术完善中国石化电子化采购平台,推进海外物资供应商、价格、库存、过程控制等信息共享。探索建立中国石化工业品电子商务平台,优选国内外优质资源,在电商平台上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面向国际市场推介中国石油石化尖端装备,带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管理“走出去”,为央企的转型发展做出表率。

5结论

中国石化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主要是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保证资源能够满足企业长期、稳定生产的需求,发挥其自身优势改善劣势,抓住机遇规避威胁。这需要全球化的采购理念,对中国石化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防控L险、清晰的职责范围界定、改进采购模式、发挥境外公司优势,形成国际网络完善的全球经营战略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6年年鉴[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6:86

[2]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采购管理辅导手册[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