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1 09:14:27

序论:在您撰写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方法

第1篇

Yi Wenli

(宝鸡文理学院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宝鸡 721013)

(Key Lab of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Mechanism Simulating in Shaanxi Province,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China)

摘要: 理工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当前由于学生群体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专业技能的需求选择存在差异,导致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成效欠佳。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具体提出了学生差异化培养方法及其理念、本质、内容和操作等。

Abstract: Polytechnic-practice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way for training practical skil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reativity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in the current group of students on the master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to select have some differences, which lead to the bad resul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For this issue, we proposed the method of students' differentiated cultivation and the concept, nature, content and operation.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差异化 培养方法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differentiation;cultivate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08-02

0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教学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而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实践教学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随着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要求的日趋提高,就理工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具备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未来适应社会选择的必然条件。当前,尽管高校理工专业实践教学设备现代化水平普遍提高,高新技术应用程度不断深入,指导教师的学识层次逐步提升,但是由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社会选择影响下对专业技能需求选择的差异日趋加大,从而导致专业实践教学难度不断增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常规的“一刀切”式的认知型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知”、“懂”、“会”[3],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更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更高层次需求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改进高校理工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应对学生群体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在保证学生“知”、“懂”、“会”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发现”、“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进而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学生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大需求,是当前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1“差异化”培养方法的本质和特点

“差异化”的概念在管理科学中是指在管理行为过程中,管理者不能过分地一味强调对员工"一视同仁",而要因人而异实行差异化的管理方式。本研究提出的实践教学中的“差异化”培养方法是管理学思想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的产物,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差异,对学生进行大体的群体划分,进而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有侧重、有目的的差异性培养的方法。与常规的“一刀切”式培养方法相比,“差异化”培养方法由于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特征群体划分和区别培养,因此具有培养针对性更强、培养效率更高、学生需求满足程度最大化等更为人性化和科学化的优点。

2“差异化”培养方法的操作

2.1 学生群体的划分学生群体的划分主要是应用现代管理学中“情境领导管理模式”[4]的思想,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基础上,以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差异为主要依据,将学生个体归类为基础技能培养型、综合技能培养型和创新技能培养型三类。基础技能培养型(A类)学生的特征是能够基本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进行基本的实践技能操作,更多的需要对专业实践技能全面掌握和对专业必须技能熟练掌握;综合技能培养型(B类)学生的特征是能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独立进行基本的实践技能操作且熟练专业必须技能,更多需要对专业综合技能和高新技术的熟练和全面掌握;创新技能培养型(C类)学生的特征是能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进行专业基本技能操作且综合技能掌握较为全面,更多的需要掌握大工程知识和对专业技能的应用与创新。对三类学生的特征汇总如表1所示。

2.2 学生群体的培养从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A、B、C三类学生群体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水平逐次上升,对实践技能的需求层次逐次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这三类学生群体实施差异化培养,具体就要从培养方式差异化和培养内容差异化两个方面同时入手。

2.2.1 培养方式差异化根据现代管理学中“情境领导管理模式”思想,结合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可将教师对学生培养方式划分为“指导”和“支持”两个方面。其中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技能讲解、示范演示和协助操作等传统传教方式;支持是指教师对学生专业技能应用、技能创新创造所提供的人力、物力帮助等,包括帮助学生搜集技术资料、为学生创造必要的实验条件等。

培养方式的差异化强调对三类不同特征学生群体的指导和支持程度存在差异和区别。两者间的具体关系表现为(如图1所示):从A类至C类学生群体,教师对其的指导程度逐次降低,而支持程度应逐次提高。这主要是因为三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差异造成的。比如,A类学生由于对专业基础技能的掌握尚且不足,对其过度支持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徒增学生学习压力,因此要加强指导力度,夯实学生对专业基本技能和必须技能的基础。相反,C类学生由于具有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高指导对其促进意义不大,而高支持会有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和创新。

2.2.2 培养内容差异化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现状和改革的需要,可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验证型、设计型和创新型三大类型[5]。验证型实践是由教师提供实验题材、实验方法和必须的实验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实践和训练,其内容多为专业基础性技术能力训练,独立性相对较高;设计型实践是由教师提供基本的题材、提示性方法和必要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设计技术路线并完成的实践和训练,其内容多为应用性技术能力训练,综合性相对较强;创新型实践是教师只提供有限指导和充分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构想、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的实践和训练,其内容多为更深层次的应用性技术能力训练,创新性相对较强[6]。

就本研究的培养内容差异化而言,就是讲求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更具针对性和侧重性,具体就是针对三类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通过以上三类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应用,来杜绝学生中的“吃不饱”和“吃过饱”现象。在三类学生群体中三类实践教学内容的应用关系为(汇总如表2所示):在A类学生中以验证型实践教学内容为主,并适当进行设计型实践训练;在B类学生中以设计型实践教学内容为主,并适当进行验证型、创新型实践训练;在C类学生中以创新型实践教学内容为主,并适当进行验证型、设计型实践训练。

总之,探索和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和培养大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任务,它要求高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时刻以现代大学理念为指导,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寻求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和完善工作水平。本研究针对学生的群体特征差异,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差异化培养方法,是对传统实践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尝试。

参考文献:

[1]伍均,邓仕槐等.高等农业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现状问题和对策[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18(增刊):39.

[2]赵敬民,彭淑贞,杨炯.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优化研究[J].高教论坛,2011,2:50-51.

[3]王建伟.建立全方位开放型高等理工实践教学体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2:82-83.

[4]保罗・赫塞.情境领导者[M].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工程人才;创新能力;考试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47-02

工业自动化技术作为21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其技术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直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自动化比例依然不高,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自动化人才是从事自动化教学的我们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我校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自动化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的改革。

一、深化教学研究,注重因材施教是改革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材施教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根本。辽宁科技学院作为一所二本类地方院校,就业范围主要面向冶金企业的操作、应用岗位。无论是就业单位的需求还是生源定位,都要求我校的自动化教学总体规划上应轻理论、重实践,即压缩理论教学总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重视工程训练及应用,逐步构建宽基础、应用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级人才是理想,但一定要考虑生源情况,因材施教。我校生源质量与名牌重点院校相比是有较大差距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过多过深的自动化控制理论既占用了大量的学时,又增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生厌学且收效甚微。理论教学强调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会用即可,要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实践教学及工程训练中去,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应用及工程训练中对理论知识再理解、再学习,并逐渐具备独立分析、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唤醒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获得及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对学生多样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自动化专业学生因生源问题,普遍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我们推出“思考参与”式课程教学与“引导鼓励”式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唤醒学生自主学习。

1.“思考参与”,所谓“思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教科书内容融会贯通,并能够将相关知识相互融合,边讲解、边提问,引领学生去思考,发现并分析问题,利用多种渠道去解决问题,“思考”是让学生走进知识,引领他们自主学习;所谓“参与”是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参与课堂、参与教学,与老师共同探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崇多种学习思路、多种解决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追踪、再认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

2.“引导鼓励”,是指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调试并解决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各种相关问题,并把启发式、讨论式、分层次、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贯穿到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开发适当的实践环节,提出问题,并通过相关实践独立解决所提问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比赛。从而唤醒学生自主学习。

三、以研促教,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改革的核心

科研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以科研促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1.以科研促教学,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教学创新为指导思想,将教师在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将教学研究成果转化成有特色的教材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结合本校教学资源设计创新性实验环节,同时把专业教师的优秀科研成果转化成创新性实验内容,这不仅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创新性实验过程的针对性指导。

2.将本科毕业设计融入到教师科研项目中去,注重产学研结合,突出自动化创新应用特色。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是在校期间最重要的综合实践,在毕业设计中,以科研项目和生产应用项目进行真题真做,使学生受到严格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

四、丰富完善考试形式是改革的有效措施

学校教育中考试对教与学都有很强的评价、导向、激励和促进作用。在对多家企业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发现,企业对应届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当然,这需要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环节进行多方位的调整,其中考试模式的调整也是关键的环节之一。合理的考试模式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以自动化的专业课《PLC原理及应用》为例,应加强上机测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调试运行,可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一的闭卷笔试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增强平时考核的比例(50%~70%),将口试、答辩、小论文、设计、实践操作等纳入到平时的考核体系,即丰富和完善了考试形式,又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思维。

五、科研实践是改革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自动化工程应用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就是科研实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教师是学校的科研实践的引领者。近几年来,我校组建了多层次的科研团队,加强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其次学校每年拿出专门经费资助中青年教师参加科研活动,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最后鼓励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单位自动化项目研发与系统革新,加强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2.实验室开放教学。实验是学生学以致用的第一步,例如,在《PLC原理及应用》教学中,面对对象的实践操作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开放实验室,学生随时遇到问题、随时解决。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

3.积极鼓励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通过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使学生从“要我学什么”变成“我要学什么”;对于自动化专业,实验室是最好的学习场所,当学生学在实验室时,既提升了学生的实验研究与使用各类专业仪器设备的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科研素养与团队合作精神;邀请企业或共建单位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走进课堂、学术报告厅及毕业指导教师岗位,作为特聘教师,传授第一手的自动化工程实践专业知识、系统故障及解决办法、安全操作规程、技术前沿及最新自动化技术成果等。把工程技术人员领进学校,使自动化人才培养面向工程实际,这对学生现代工程设计思想、方法的培养,以及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通过辽宁省2013年省级试点专业的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各项措施的实施,通过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完善,丰富的考试模式、科研实践的稳步落实,使我院自动化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实践能力,逐步符合并达到自动化专业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樱.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研究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02):120-124.

[2]赖惠芬.独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与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10,39(11):119-121.

[3]刘桂英,粟时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CEPE中国电力教育,2009,(147):44-47.

[4]陈勇.课堂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8):200-202.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选择,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趋势和潮流,也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普通教育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也逐渐成为学者探讨的焦点。本文尝试收集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有关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便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体系。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主要集中在我国学者提出的一些观点上。学者们往往是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基础上,论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相关内容。但对其内涵尚没有统一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李娟华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在具备教师专业化一般特征的同时,有其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应具备职业要求和条件,即职教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职业伦理规范;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李建荣、米靖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师应提供专业化服务;二是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三是教师职业是自身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职业。吴敏豪持同样的观点。刘娜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动态发展的,其内容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被社会认可,应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职业学校教师应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应具备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职业学校教师都应具备研究的意识并付诸教学实践,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从现有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研究看,学者们普遍先以教师专业化的相关理念作为铺垫,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上融入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而形成自己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理解。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探讨。

职业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问题张小军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有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教师对高职教育认识不够,思想观念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次,年龄、职称、学历、学位、学缘及专业结构等显性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再次,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尽合理、“双师”素质不高。郝文星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所面临的问题是:教师专业知能缺失,从教能力不足,职业道德有待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差,在职进修形势紧迫,专业自主受到限制,组织力量薄弱。王政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不足包括:专业知识培养的欠缺;专业技能培养的欠缺;专业态度、专业道德培养的缺陷。陈彩萍、员创治认为职业教育教师学历层次低;多数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专业技术能力低;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术训练。

职业教育教师群体专业化问题有的学者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来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和问题。吴全全认为,目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面临的实际情况是,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基本是一种从学科性原则出发的、基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教学论模式。其中所学知识内容主要是普通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和专业科学相关知识的叠加。因此,职教师资培养过程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吴敏豪认为职业院校专业化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科型教师比重较大;教师无暇深造和提高;师资培训资金短缺;兼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师评聘标准缺乏特色。贺文瑾、石伟平从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出发,指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上的问题;二是职教师资来源问题;三是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中的问题;四是职教师资职后培训中的问题。王伟麟认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面临的困境,一是职业院校教师职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职业师范教育的欠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欠缺);二是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三是职校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存在的问题。还有学者从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保障体系构建角度指出了相关的问题:重视有形保障,忽视无形保障;强化刚性保障,淡化柔性保障;保障形式多样,但缺乏系统性。

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者们对职教教师专业化的策略进行了较多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措施张小军提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途径有: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和行业职务证书的双重资格制度;高职院校教师拥有自己的专业自治组织;为社会提供切实服务;拥有专业自主权;高职院校教师的动态发展。宋丽娜提出的对策是:明确科研和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建立科研培训基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保证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投入。王政针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困难,提出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策略:改变观念,提高职校教师地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优质的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确保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

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的措施陈彩萍、员创治针对我国职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教师专业化可以通过社会化、校本化、师范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石伟平等人在总结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来源、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后,提出了以下对策: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提高职教师资的职业待遇和职业声望;构建科学的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造就新型职教师资;改革教师培训传统方式,建立三元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加强职教师资在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健全职教师资制度体系,保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王玉苗等人提出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途径:提供精致化的有效培训;建立学习型教师组织;通过批判性教学反思,形成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激活教师的缄默性知识。邓泽军针对高职教师专业化问题,分析了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应对策略:努力激发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积极完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产学研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黄川川等人从职业精神培养的角度提出:应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证书标准”;实施“直通车工程”,打通校企人力资源共享通道;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实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培养计划”。

总体而言,我国对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在借鉴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经验的探索阶段。因此,从各个角度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开展,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体系任重而道远。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不足

从总体看,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研究的内容还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然而,在分析现有研究文献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对此要予以重视。

理论研究不足通过文献阅读我们发现,尽管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仍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与普教教师专业化研究相比,研究成果太少;就内容来看,许多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从不同层面去研究、剖析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质,如何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如何构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体系等问题。

重模仿,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从文献分析来看,在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成果中,模仿比较多,有些甚至是套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方法。只是改变了形式,其实质还是普通教育的研究。例如,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专业标准等的界定过程中,参照的是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有些完全是一样。毫无疑问,与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成果相比,后者的研究成果更丰富、更完善。可以通过模仿和借鉴促进我们在这个研究领域不断地成熟、不断地发展,但是不能仅靠模仿或者套用研究模式、方法,还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在研究过程中融入职业教育特色元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职业教育。

缺乏多元的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相关的文献,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文献法,少数学者用到了比较法、调查法等。单一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说明的问题存在片面性。我们应该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侧面入手,积极地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本质和规律,应灵活地运用实证法、调查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展开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娟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探析[j].教育探索,2006,(11):108-109.

[2]李建荣,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初探[j].职教论坛,2007,(3):55.

[3]吴敏豪.职业院校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27):52.

[4]刘娜.试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j].职教论坛,2006,(6):48.

[5]刘素婷.高职教师专业化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9):94.

[6]张小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问题探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s2):31.

[7]宋丽娜.中等职校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4):48.

[8]郝文星.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问题初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0.

[9]王政.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浅议[j].科协论坛,2009,(1):168-169.

[10]陈彩萍,员创治.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和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7):84.

[11]吴全全.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2.

[12]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73-75.

[13]王伟麟.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探讨[j].职教通讯,2007,(8):63.

[14]吴铭.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保障体系构建探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4.

[15]王玉苗,孙志河,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5,(5):53-54.

[16]邓泽军.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问题及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6):24.

[17]黄川川,王文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6,(8):55-56.

作者简介:

谢志平(1984—),男,江西上饶人,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第4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教师 专业化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由“学科体系”向“工作导向”、“技能体系”转化,而这种转化,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作为支撑。但从实际情况看,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行业、企业缺乏沟通和交流,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得职业学校的部分毕业生在上岗之后还需企业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再培训,长期如此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使职业学校难以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目前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因此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让职业学校教师逐渐成为一名成熟优秀的专业人员,成为一名行业技术专家,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问题。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建立有效的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笔者认为还要充分调动企业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使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动态过程能始终与行业或专业的高新技术发展水平保持同步。

二、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征

职业学校的教师专业化是指职业学校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一般教师相比更具专业化、专门化的特征,由于职业学校办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因此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更多的体现在专业技术水平、教学能力和方法的不断提高,以及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探究和学习的能力的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更像是一个新技术的探究与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逐渐成为行业专家,教学能手。

三、校企合作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必须适应本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适应这种需要,职业学校就必须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既能讲又能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他们应该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能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术和企业需求,能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手段、内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能迅速与行业需求接轨,实现职业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创新和完善职教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可见,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职业学校的教师很难达到“双师型”标准;更谈不上促进其专业化发展。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很难及时适应社会需求;职业学校如果不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单一化、内向化,就很难实现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

四、校企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形式、方法和策略

校企合作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其根本是要解决职业学校教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问题。由于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状况、企业条件、合作程度等方面有所差异,其具体合作形式需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途径与方法。但合作的原则应当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方受益。

(一)建立校企合作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机制。建立选拔制,实行聘任制。在人事制度改革的框架下,优胜劣汰,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合作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学习和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进行考核,从而使真正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留在工作岗位;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从企业聘请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专、兼职教师充实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

(二)采取校企合作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的有效形式。实行在职教师到企业学习的制度。可以采取脱产和半脱产,挂职锻炼、跟班实践、参观考察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同时了解企业用人规格,便于学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实效。职业学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如果学生在校就接受了系统的、实用的技术培训,那么学生在上岗就业时就会迅速适应企业需求,减少企业因培训而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是学校办学效益、企业经营效益的双赢。

第5篇

【摘 要】我们只有认识到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才能探索出更加适合新形势的美术教师培养方案,进一步改革美术教师培养模式。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美术教师专业化;教师培训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1】。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师专业化巳成为国际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趋向。美术教师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力量,其职业的专业特征更加突出,因此美术专业化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在我国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缺乏创意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创的发挥,阻碍了创造能力的发展。具体而言,学校美术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2】:

第一,学生缺乏想象与创作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每一堂只有35 -45 分钟的美术课制订三维目标,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要引导学生体验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创造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为此,他们设计了诸多教学环节,而分配到每一环节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学生根本无法充分展开思维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表面,怎能产生创意呢? 学生缺乏足够的练习或创作的时间,又怎能在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呢?

第二,美术教学示范和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部分美术教师难以把握技法示范与创造能力的关系,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学生往往模仿范例进行描绘或制作,作品与教师的示范或教师所提供的范例雷同。另一方面,许多美术教师仅仅注重对学生作品的题材、构图和色彩进行评价,而忽视对学生作品中创意部分的分析与评价,学生的创意得不到及时的肯定或鼓励,抑制了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正如尹少淳教授在他的《美术及其教育》中指出, 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核心开展的教育活动, 其本质是由美术和教育两方面构成。如何提升美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升美术教师队伍在“教育”方面的能力,正是解决我国美术教育弊端的一个必要考虑因素【3】。

1. 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工作力度和科学性尚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要切实有效地整体提升美术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促进美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科学的专业化训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1)专业化培训的内容。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师的常规工作而展开的,基本限于岗前培训和零星的工作培训,培训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美术教师岗位职责的一般介绍、常规的工作方法总结等方面。由于缺乏对培训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美术教师培训内容较狭窄,在对美术教师分层次、分阶段的适应性引导,美术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美术教师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2) 专业化培训的方法和手段。目前教师培训较为常见的方法是总结或汇报大会,缺乏交流的氛围和一对一的有效指导,对美术教师的培训也常常与其他教师的培训融在一起。同时由于缺乏培训经费,难以开展有特色、有创新的培训活动,难以为美术教师提供系统的信息,致使培训缺乏有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

(3) 专业化培训的机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各学校对美术教师的培训基本上都由各地教体局统一组织,没有设立美术教师专业化培训的专门机构。而教体局由于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培训往往限于完成基本培训内容,对于其他本应开展的专业化培训内容往往只说不做。同时,进行专业化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培训技巧尚待提高。这些都给美术教师专业化培训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推动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讨 针对目前我国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内外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相应对策,推动我国美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1)适应形势,更新观念,稳步改革进程。教育现代化形势下,学校美术教育呼唤着学校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更呼唤着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管理者应该顺应形势发展,更新观念,在教育管理中提高认识,加强对美术学科教育的重视,积极开展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将美术教师专业化培训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认真做好课程建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可以对美术教师产生积极影响,有效地帮助他们自我觉察,扩大职业探索范围,增强行动力,提高综合素养。同时,有利于在美术教师队伍中营造学习氛围,促进队伍职业化进程。因此,美术教师专业化培训应按照课程设置的规范制订教学大纲,规定课时和内容结构,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并重、案例教学与课题研究并举的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教学评估。美术教师专业化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美术教师队伍职业化理念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培训人员对培训的教学手段的探索和专业化模式的创新,提升培训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和凸现美术教师队伍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建立与完善美术教师专业化培训的评估机制。评估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督促美术教师参与培训,提高教学科研成效,检验培训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检验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合理性,为决策层调整培训项目、完善培训计划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形成美术教师专业化培训的长效机制。

(3)改变传统教学行为,探索新的教学实践。美术教师要适应时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一方面,在教学中转变自身的角色,注重自己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不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具有自我导向的积极的知识追求者,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品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艺术实践能力、培养艺术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2卷本),1990-199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伴随发展而来的是高职教育不得不面对许多新的问题,高职教师专业化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制约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还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具有高职特色的高素质的教师。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必须首先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就在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此,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加深人们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的认识,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标准

1.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也较低,多数高职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比较陌生。很多教师把“教师专业发展”与“在职培训或进修”混为一谈,狭隘地理解这一概念,认为它只是学科专业知识的提高,而忽视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高职教师专业化”最明显的特征是“技能性”与“实践性”。据此,“高职教师专业化”可理解为高职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实际动手能力为基础,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为依托,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过程。所以,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仅应具备各类教师均应具备的多种素质要求,而且还必须具备实践技艺型人才的各种素质,体现着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整合要求。

高职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理应强调其学术性的要求。同时,由于高职教师主要是为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实用型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所以还应强调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性。此外,高职教师还要必须体现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即师范性要求。

2.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综合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可以提出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第一,教师要达到符合规定的相应学历,最好达到研究生学历。第二,教师要有一定学科领域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即综合、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第三,教师应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并具有产业服务能力。第四,教师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第五,教师要有较高的服务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够获得好的社会评价。第六,教师要符合一些与教师有关的特殊要求,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诊断学生学习的能力、较好的形象和气质、敏捷的思维等等。

高职教师专业化除包含有“专业知识”及“教育方法”外,还含有其教学宗旨所决定的“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化应包含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及实践能力三方面的内容。

二、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高职教师的待遇得到了提高、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等,但是,在教师专业化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

1.社会、高职院校及其教师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受社会传统观念和政策影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和支持度亟待提高。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思想观念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年龄、职称、专业结构等存在诸多问题。

3.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尽合理,知识面过于狭窄,“双师素质”不高。所以,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化的不断进步,是高职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

4.在职进修与培训工作不到位。我国目前高职教师的在职教育存在部分人不重视在职培训、培训途径与形式有限、单一等弊端。

5.科研能力较弱。教育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科研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院校教师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而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不健全、制度经费无保障、成果少、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的效能低下等问题,阻碍了其专业化的发展。

6.师德建设问题。目前高职教师的道德现状和社会、学生对教师的道德期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高职教师把所从事的工作仅仅看成是谋生的职业,而不是专业,缺乏对所从事工作的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少有专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7.高职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实践能力缺失。如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短缺、高职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短缺等。许多专任教师缺少行业一线的工作经验,实际操作技能缺乏,实践教学能力薄弱,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难以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实践能力的缺失是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大障碍。

8.高职教师的专业自主受到限制。高职教师的专业自体现在以下方面: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模式的采用、对教学方法的选用有自;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以及运用教育方法方面起主要作用,可以自由采用认为有助于评价学生进步的成绩评定技术;任何领导监督制度都不得损害教师的自由和创造性;对课堂外涉及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务,如参与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教学管理以及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社会性事务等。但在当前,教师事实上是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教师自受到种种限制。

三、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探析

高职教师专业化存在着专业性、职业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要求,这其中,专业性是本体性知识,职业性是实践性知识,师范性是条件性知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据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结合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的现状,笔者对加快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建设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尽快完善并形成有特色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降低高职教师在职称评定时的论文数量和质量等的要求,代之以对其实践操作能力与指导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投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确保教师的实践锻炼有足够的经费。政府要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专项补助和职教经费等统筹措施,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拨款为主与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学校也应在多渠道、多途径地增加创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其与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的联系,为多渠道筹集资金创造条件。

2.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实现高职教师专业化,既需要学校、社会等外力的支持,也需要教师的内在改变。一方面,广大高职教师自身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教师职业的新理念,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社会职业,是不可随意替代的专业;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也要从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战略高度看待教师专业化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教师专业化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学校应当引导并帮助教师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给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对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提出具体的目标。

3.加快研究制定高职教师的专业标准,严格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在制定教师的入职条件时,可借鉴国际发达国家高职教师培养经验及教师入职资格,制定高职教师的准入制度。要逐步提高高职教师入职的学历资格,规范高职教师的准入制度,为高职教师入职后的教师专业发展规范化打下良好基础,为此,首先要严把入口关,提高高职教师的起点。

4.积极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已成为其专业化发展的瓶颈,为改善此种状况,既要努力建设专门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扩大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规模,完善高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机制及体系,也要努力创新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对高职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渠道作用;同时,还要加强高职教师在企业的实践培训,以此确保高职教师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水平的提高和整合发展。

5.以产、学、研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高职教育需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建立教师在学校、企业合理流动的程序和机制,鼓励在职教师轮流到企业和研究所进行实践体验。只有切实做到教学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努力优化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才能促进高职教师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的积极整合,并以此推动高职教师不断地向专业化发展。

6.健全制度,保障和扩大高职教师的专业自。政府和高职院校应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保障教师的专业自。同时,借鉴国外保障教师专业化的通行做法,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制度。学校应当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法规,改变传统的教师聘任、提升以及激励机制,给教师充分的对整个教学的控制权。在课堂教学中,要为教师提供条件,使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压力的自上而下组织管理体系,为教师提供宽松的专业环境,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自,以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专业潜能和创新能力。

7.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树立终生学习和反思的观念。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对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我们要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做好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一要努力建设专门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机制及体系;二要努力创新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对高职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渠道作用;三要增进与企业界的联系,加强高职教师在企业的实践培训;四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使进修培训与工资挂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进修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高职教师也要树立继续教育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的观念,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8.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高职教师不仅应具备过硬的科学理论功底,即专业技术能力,还必须掌握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不仅要致力于职业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具备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将这些知识融入职业教学的能力。通过“厂校联合”、“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方式,采取实习、脱产、半脱产等多种培养、培训模式,选派教师到相关学校、企业去进行实践训练,熟悉最新技术和相关的管理信息,掌握典型的教学经验和职业任务,提高和强化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作朋.高职教师专业化问题思考[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连秀云.教师专业化建设――一个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课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3,(2).

第7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主要内涵; 发展现状; 促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52-001

本文主要通过“中国知网”这一数据库资源,输入“教师专业化”进行搜索,查阅2000年至今所有研究者所撰写的有关教师专业化方面的论文,经过分类、整理、分析我国研究者10年来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界定、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相关交叉专业的知识联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等。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界定

“教师专业化”这一名词自从由来之后,许多研究者都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例如游小培等人认为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指:“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第二,国家有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的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总的来说他们认为教师专业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综合体,国家对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有规定的学历、能力和道德标准,并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相关的认定和管理等制度。此界定全面具体的描述了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内容,但对教师自身条件涉及的比较少。

陈琴,时伟认为对教师专业化的界定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着手,“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这一界定重在说明教师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促进不断成长,同时保障教师专业化良好外部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对其的研究也日渐丰富。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从不同的理念出发来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但其中主要还是以理论研究居多,研究的成果大多局限于理论知识层面,实践研究方面有待逐步完善。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对整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师职业培养出现前后脱节分离现象严重,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一体化和情感教育,教师队伍的学历普遍偏低,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现行教师培养模式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师范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更好的为培养优良教师服务。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结合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1.从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入手

孙晓蕾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他借鉴了人类学中的“整体性视角”和多方面的“背景分析”等研究方法,指出应当把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整个教育的发展合为一体,了解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解,更好的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杜秀萍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她认为终身教育就是要创建学习型社会来实现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统一,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质上就是其终身学习的过程,教师从最初的职前教育直至离开教师岗位都需要不断的学习与研究,最终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2.从学校相关制度改革入手

陈欣,杜洁从课程愿景出发指出课程教学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它是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活动的最小单元,是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重要场景,没有课程的良好发展就没有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祝庆昌指出要以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活动并且狠抓教学基本功,学校定期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评价考核,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从教师自身内化入手

申继亮,姚计海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教师专业化发展,阐释了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承诺、特定的知识结构和自主发展等心理基础,它的心理本质在于教学反思,强调通过行动研究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孙超认为随着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应当具有新颖和科学的教育观念以及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熟练运用各种电子、数字资源,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开拓学生视野,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只有将外在的制度要求内化为自身发展的终身职业理想追求,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化。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还需要广大研究者深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游小培.教师职业与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23

[2]陈琴.论教师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3]孙晓蕾.人类学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分析[J].教学理论,2010(3)

[4]杜秀萍.终身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J].现代教育论丛, 2008(6)

[5]陈欣,杜洁.从课程愿景视角论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6)

[6]祝庆昌.以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现代阅读,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