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研可行性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21 09:14:25

序论:在您撰写科研可行性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科研可行性分析

第1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19-01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No:2012360】。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总书记也强调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①。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成为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医学本科生除了必须具有过硬的基本知识,理论及技能外,更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使命,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②。在此情况下,加强和完善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迫切。文中以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为例,对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必要性

(一)科研有利于本科生专业学习的促进和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所修的专业课程基本上都包括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儿少与妇幼卫生,这些都属于公共卫生,公共卫生俗称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因而预防医学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应用非常重要,但是单纯的理论课知识性授予很难达到牢固掌握和应用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发现自己所学知识根本没有掌握也不会用。而科研实践的内容恰恰与已学过的书本知识相结合,在科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帮助学生学会理论指导实践。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就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课本知识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课本基础知识的积极性。

(二)科研有利于本科生拓展知识面,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科研时,经常发现自己缺乏太多的相关知识,经常需要带着问题了解和学习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前沿知识。为了解决一个研究课题,通常需要很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交叉。因此,本科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可以学习和了解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前沿知识,先进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此外,这些知识通常是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或者咨询老师获得的,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解决了很多科研问题,因此本科生参与科研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研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提升综合能力。到目前为止,本科生科研训练不足,科研素质不高仍是一个普遍现象③。虽然预防医学本科生学习过做科研的具体知识,从选题到最后的数据整理分析都有相关的课程支持,应该说预防医学本科生接受的科研方法相关知识是所有本科生中最系统最全面的,但是当他们进行毕业设计时,仍然一塌糊涂,学过的知识应用效果并不好,也就是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让本科生参与科研,边教边学边做,是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素质提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定位为科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让本科生参与科研,通过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日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生深造做好了铺垫。

二、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

(一)参与科研符合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心理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能,他们本身有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只是他们的这种潜能和欲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激发,所以他们非常愿意参与某项科研活动,从而体现自我价值同时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另外,他们迫切想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进而检验所学,巩固所学。尤其是预防医学本科生,他们所学的课程基本包含了科研方法的全部内容。从如何选题,如何设计,如何确定样本量,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做试验,试验过程中该如何取样,如何减少混杂因素,如何避免偏倚,直到最后的数据分析整理该用什么样的软件和程序,如何结合学科知识及数据结果得出合理结论全部都可以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得到应用,因而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完全符合学生希望学以致用的心里诉求,取得教学研相长的效果。

(二)从入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学生刚踏入大学校门一切都很新鲜,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具有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想法,并将创新意识的思维模式贯穿于各种活动和整个教学中。在这种主导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日后进入科研活动中才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同时,入门时就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科研是一种艰苦的科学探究行为,绝非依赖浓厚的兴趣就能完成的。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积极开动脑筋,打破常规,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永不言弃。培养学生始终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人,做事,做科研,严禁弄虚作假。

(三)建立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招募平台。学校可制作网页作为科研招募平台向师生公布开放。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得到科研相关训练,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而作为老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除了科研之外老师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投入精力,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提高。有了这个平台,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科研课题挂上网页招聘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同时提供一定的劳务费,符合条件的本科生可以去应聘。这样学生既可以得到科研训练,又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助,还没有在社会上打工的风险,又有打工的约束力,学生,老师,家长都放心。而老师也可以在其他事情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科研上,学生操作部分只要做好监督和指导工作就可以了。两全其美,达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

总之,将本科生参与科研纳入到本科生培养计划之中,是高校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绝对的必要性和极大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罗志伟.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120-121

[2]昂海松.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感悟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7):34-36

第2篇

关键词:新农合;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我国从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以来,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农合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要达到农村的80%以上,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深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参保人数多、覆盖地域广、应用管理复杂的工作特点放映出目前的手工处理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需要,借助以计算机为操作工具和以通信网络为传输手段的信息系统来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数据和操作流程进行规范、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在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开始了参合农民住院费用补偿由医院垫付后与市农合办结算的试点,大部分医院都是在原有的医院HIS基础上直接进行新农合业务的操作,这样极大的影响了医院HIS的工作效率,增加了病人的等待时间,并且由于新农合病人的补偿比例和普通医保病人的比例不一致,也直接导致了新农合病人费用数据的不准确。因此,很有必要将新农合信息系统从HIS系统中分离出来,建立一个独立的新农合信息系统。本课题围绕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操作可行性、资源可行性分析、进度安排可行性分析对开发一个独立的新农合信息系统做出了一个完整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二、可行性分析

(一)经济可行性分析

经济可行性分析是可行性论证的主要内容,必须按照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法对整个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费用的全面计算以及项目研制成功投入使用后获得的经济效益的分析。

1.评估预期的开发费用和运行费用。

在新农合信息系统开发之前,已经进行了周密的调研,比如到使用的医院进行实地走访,采用会谈、召开调查大会,和使用信息系统的医院领导进行一对一沟通以及和多个医院的信息部门负责人通过多次电子邮件往来进行沟通等多种形式,对开发费用和系统运行后的预期费用进行了全面估算,预计费用总和在3万人民币左右。开发费用包括了系统开发所需购买计算机硬件、开发软件的费用,运行费用包括系统在投入使用后所需购买的计算机以及服务器设备、打印机及其耗材、读卡器等费用。

2.评估预期经济效益,分析费用降低和收入增加的可能性。

新农合信息系统在使用后,可以降低HIS数据库的冗余度,提高了各医院间往来数据的共享程度,保证参合病人的能够及时的得到费用的正确补偿,为医院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新农合信息系统从HIS中独立出来之后还可以提高HIS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提高医院住院部新农合办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

3.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投资偿还期、ROI(投资报酬率)等)。

一般来说,每个医院的新农合窗口都和住院部收费处窗口开设在一起,新农合信息系统独立出以后可以减少这些窗口病人办理各项手续的等待时间,改善病人在看病时“三长一短”现象,所以将窗口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数据库工作效率的提高抽象处理后,计算出的投资偿还期为180天,因此得出的投资报酬率ROI>8。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

新农合信息系统一般都是直接依托医院现有的后台服务器支持,直接在HIS的基础上开发出来,但本着保证参合病人获得费用的正确计算以及提高HIS的工作效率必须编写程序,将新农合数据从HIS数据库中分离出来,程序的编写依托PowerBuilder设计平台,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基于分布式的C/S结构建立,后台依托Oracal大型数据库。系统开发的项目组成员曾经在医院的信息部门从事医院信息系统维护和开发工作,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对于医院的工作流程特别是新农合的业务流程,补偿比例算法非常熟悉,实际相当于已经开展了部分了本系统的需求分析方面的相关工作。项目组成员结构合理,主持了3项省级科研课题,完成5项市厅级科研课题,具有相当丰富的科研经验。

(三)操作可行性分析

医院新农合办有专业的收费人员,在新农合信息系统使用后,DBA只需要对原有的收费人员进行简单培训以及比例解释后就可以上岗操作;由于系统完全按照面向对象理论,采用窗口设计,功能模块清晰,界面友好,完全按照新农合业务流程设计,易学易懂。

(四)进度安排可行性分析

新农合信息系统开发周期相对较短,能够完全按照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理论而制定的相关进度来来安排和开展工作,能够在预先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并且有专门的人员对项目的进度进行检查和对原型系统进行调试并在系统投入使用后有专门的DBA对系统进行维护以及对新农合信息系统进行二次开发。

(五)资源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论证的最后一项内容是项目建设的资源可行性分析。医院已经具备了开发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所需要购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不需要很多,并且项目开发小组的成员平均年龄不到28岁都拥有硕士学位是一只年轻而有创造力的队伍,有能力有时间和精力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工作,医院领导大力支持项目小组成员对新农合信息系统进行的开发工作。

三、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本课题将研究设计一套优化的接口方案,通过均衡处理负担来解决业务量和数据传输量大的问题,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完整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车路,张伟.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化探索.菏泽学院学报,2009,3l,2

[2]吕刚,冯昌琪.基于UML建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2008,28

第3篇

【关键词】 生物质发电 经济可行性 重要性

生物质发电是目前总体技术最成熟、发展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生物质利用技术。发改委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国家能源局《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kW,力争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kW。生物质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符合国家能源战略多元化和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需求,对于推动我国生物质资源规模化、高效清洁利用具有重大的作用。

1 我国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的意义

从自然科学的含义来讲的话,生物质是所有生物体,它存在的物质载体都是生物质,包括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及其残体,树木这些残体,还有水生植物,还有就是畜禽的粪便,还有包括其他的有机物质都是生物质,生物质能是太阳辐射造成的,植物它因为自身的光合作用所以能把太阳辐射能量转化为化学态能量。这种经过光合作用,以化学态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的能就是生物质能。

燃煤发电是我国电力供应的主力军,其成熟的技术可以顺利地应用到生物质直燃发电中,这决定了生物质发电可以迅速成熟并具备最大的产业化潜力。在我国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生物质能发电可作为我国可靠的绿色电力保障。生物质发电在我国已有所发展,截至2010年底,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为550万kW, 年发电量超过200亿kWh,增加农民年收入约30亿元,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400万t。同其它发电技术相比,我国拥有巨大的农林废弃物产量可以为生物质发电产业提供有力的原料支持,保障电力的充足供应。(2)生物质能发电有助于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我以煤发电为主,每年消耗煤炭约15亿t,给我国的大气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从生物质全周期来看,生物质发电接近CO2零排放,SO2等大气多污染物排放量少,是绿色低碳、节能减排、保护大气和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3)生物质发电在解决“三农”问题和扩大可持续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物质发电将农林废弃物资源进行高值化利用,给当地的广大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农林废弃物带来的水/土污染、空间浪费、火灾安全隐患、生物疾病威胁等一系列问题。

2 生物质发电经济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

(1)生物质发电项目,普遍存在重技术可行性分析、轻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的问题。较之技术可行性分析部分,相关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涉及盈利预测和效益分析的比重相当少,甚至完全略去,相当多的报告缺少对不确定性因素的经济评价,即缺少通常所说的敏感性分析。缺少敏感性分析,是典型的可研深度不够;而连静态的效益分析都严重缺项,难以称之为可行性研究报告。例如,生物质发电每千瓦造价远高于常规火电,新建项目建设成本约达9000―10000元/千瓦(小火电项目改造为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造价可降低至5000元/千瓦以下),一些项目更是采用造价高昂的国外技术,初始投资成本及后续财务费用很高,对补贴性电价政策依赖程度极高。

例如,2010年以来,以秸秆直燃为代表的生物质能发电行业亏损的问题接连见诸报道。舆论普遍将其归结为秸秆燃料等成本上涨和电价补贴不到位,这些固然是亏损的直接原因,然而在标杆上网电价均为0.75元/千瓦时的情况下,也不乏盈利的发电企业,值得深思。需要重视的是,许多亏损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似乎就已注定。

(2)可行性研究本应结合当前上网电价及补贴水平的实际情况,指导设备选型,约束、控制投资成本。但是,在众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容易忽视初始投资成本和电价问题。又如业界普遍关注的秸秆燃料价格问题,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甚至没有对秸秆价格的专题分析;有的虽然作了分析,但却是基于当前价格所作的静态分析,没有动态考虑可变因素对秸秆价格的影响,更谈不上基于秸秆价格变动对项目利润作动态关联性分析,也没有预测相应的盈亏平衡点。实际运行后,一方面燃料可收购半径内的秸秆由普通农林废弃物一变成为发电燃料,获得价值重估和市场重新定价;另一方面,秸秆打捆、运输等间接成本随油价、人工等大幅攀升,秸秆到厂价格远超可行性研究的静态预期值。

(3)生物质能发电企业的效益与当地农林废弃物的具体情况关系密切,需要考虑更多细节问题,如北方作物和南方作物生长周期的差别,这些却很少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体现。也就是说,在为数不少的项目中,企业本应格外关心的盈利问题并未在早期可行性研究中得到充分体现。对这些项目而言,可行性研究没有起到指导投资决策的基础性作用。可研深度不够,除极个别项目属设计单位业务能力和专业精神不够,多数原因还在企业本身。

(4)这种既要盈利又不重视盈利可行性研究的矛盾,背后是企业在此类项目上倒逼电价的惯性思维。某些企业认为项目属政府定价和补贴范围,只要电价上去了,成本和盈利问题迎刃而解,另一方面项目与农民增收、废弃物利用等挂钩,带有社会公益属性的同时也捆绑了政府,认为只要熬过去,电价和补贴终将覆盖成本。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企业带着玩概念、吸引眼球的心理介入生物质发电行业,希望通过股价而不是发电经营本身获得收益。

生物质发电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只有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以经济理性人的视角看待投资项目,做出尊重市场规律的理性取舍,才能还原市场通过价格信号配置资源的本来面目。而那些尊重市场规律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赢得更大的发展。

3 结语

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是推动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如何引导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广大科研人员、投资者和国家最为关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郭菊娥,薛冬,陈建华,等.秸秆发电项目的政府优惠政策选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苏明.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07(3).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执行力 可行性分析

[作者简介]邱杰(1974-),女,山东诸城人,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桂林 541 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职业倦怠视角下地方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JDSZ308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78-02

当前,学术理论界对于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普遍解释是:高校辅导员执行力是指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准确理解并有效执行有关部门的教育管理政策、方针和决议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体系。执行力在一个团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团队竞争力的核心,是把战略意图和各项规划转化为效益和成果的关键。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执行力是一个能力体系,包括理解力、洞察力、控制力、协调力、实施力、创新力等。本文将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和背景、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弱化的因素两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和背景

1 生师比扩大,高校辅导员工作超负荷。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各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剧增。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普遍存在辅导员数量不足的问题。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在扩招之前按120:1的比例配备学生辅导员,后来调整为150:1。然而,实际上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平均一个人带200~300名学生,相当于一个小型企业的员工数量。从企业的经营管理角度来分析。高校辅导员就相当于这个“企业”的负责人,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企业规章制度,企业负责人没有执行力或者执行力弱化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将无法正常运行,更谈不上效益的产出。当前,高校辅导员身兼数职,其工作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奖助学勤贷、班级建设、团委工作、心理教育、党建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等,凡是与学生相关的事情他们都得去抓去管,常常陷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工作难以深入。所以,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可以引进一些企业管理或行政管理理念,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成效。众所周知,企业的制度、决策、指标和任务,都是要通过执行来完成的,推而论之,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样需要“执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高速度、高精确度和高满意度。现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很多理念和思路是正确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实施的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辅导员的执行力问题。因此,辅导员要把工作执行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能力去加以锻炼和提升。

2 价值取向多元化和网络媒介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一方面给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和挑战。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各类信息的传播日趋方便和快捷,大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机会不断增多,这有利于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大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我反思意识,这无疑会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和复杂的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导致辅导员所掌握的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可能还不及学生,另一方面导致辅导员掌握的信息量和速度远远不及互联网的更新速度。这些都必然将会对辅导员的威信、掌控力等提出挑战,而这也正是属于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研究的范畴。换言之,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和网络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辅导员不努力掌握较为全面的信息,其执行力就必然下降,直接后果就是不能给处在多元化环境中的大学生以有效的引导。

3 教育产业化发展。教育产业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产业化进程中,大学生开始缴费上学和自主择业,这其实就说明了当前学校与学生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事法律关系。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要由原来的包办型、管理型向服务型、指导型转变。这种转变必然会对辅导员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着重思考如何为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而指导的能力、协调的能力、服务的能力等都是属于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能力体系范围。

上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和背景,要求我们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的执行力,因为它不仅是贯彻学校战略意图,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而且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得以有序运行和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高校辅导员的执行力直接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学生规模、数量的剧增,高校辅导员的执行力普遍出现了日渐弱化的情况,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分析导致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弱化的因素,将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提升辅导员执行力的对策。

二、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弱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因素。调查表明,当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出现了“职业倦怠”的问题,这是辅导员执行力弱化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辅导员自身产生了情感枯竭,缺乏活力,冷漠,悲观。二是辅导员自身觉得工作力不从心,效率低下,思想消极,无法专心工作,常有早日调离辅导员岗位的想法;在执行上级布置的工作时采取消极的态度,应付了事,缺乏创新;甚至还会对学生抱以冷漠和疏远的态度。三是辅导员才智和能力枯竭,无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觉得从事辅导员工作毫无意义,更有甚者还出现了缺勤、离岗等职业退缩的行为。造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有社会因素,例如,激烈的社会竞争、工作超负荷、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高期望等;还有个人因素,例如,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格特征、人际关系等。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会对辅导员自身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失眠、头晕、疲倦等亚健康状态,从而使辅导员投入到学生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减少,弱化了辅导员的执行力,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事业发展,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了高校人才培

养的质量。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狭窄――教育因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空间较小,其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由于高校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和科研,因此在评职称、评优,岗位晋升等方面没有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的发展方向存在着“非职业化”的问题,这就导致辅导员看不到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辅导员普遍感觉前途无望,对工作的热情逐渐消退,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减弱,从而最终导致了辅导员执行力弱化的问题。

第二,高校对辅导员往往使用多,培训少。虽然高校领导普遍认可辅导员是高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少高校对辅导员的进修或培训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多数辅导员工作数年都没有学习进修的机会。加之高校辅导员要处理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长期处于强度较大的工作压力之中,因而辅导员平时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保证的。培训、进修缺乏制度保障,自身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辅导员思想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进而对其执行力产生消极影响,造成辅导员执行力的弱化。

3 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弱――组织因素。近年来,一方面,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大量的不稳定因素,人员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辅导员工作负荷高、强度大,而待遇却普遍偏低;辅导员在社会和学校中的地位不高,职业化发展路径不明确,存在多重角色冲突,发展空间受限。高校辅导员的频繁流失,造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连贯,出现了培养一批走一批的局面,导致高校资深辅导员的缺乏,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不强,只能在低水平的工作阶段上不断重复,更谈不上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这就无疑导致了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弱化。

第5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 物理实验 创新能力

一、构建创新物理实验平台基本思想

创新物理实验平台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实验能力为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和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和环境。研究项目以课题的形式设计,由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师辅导,课题题目以紧密联系实验教学实际为原则,由实验室提出或由学生自拟,研究方案及研究过程由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教师从思路上引导,总体上把关,鼓励发散思维,激励学生刻苦攻关、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勇气。通过实验课积极启发学生观察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深入分析和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聪明才智。同时课题研究成果是学生自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学生自身学习效果和实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真实体现,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等自我综合素质客观而全面的检验,可作为物理实验课程考核成绩评定的依据。激励学生抓住机遇,挑战自我,积极自愿参加课题研究,努力提高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实验能力。

二、构建创新物理实验平台可行性分析

1.与大学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综合化趋势,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我校人才培养所追求的目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应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创新实验平台的构建,符合当前形势及大学人才培养要求,突出学生创新与实验能力培养,突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推动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2.与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相契合

创新实验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项目是学生较熟悉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数据测量问题、操作难点问题、实验方法问题、调节规律探索问题、仪器结构改进问题、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管理、实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等等。研究内容密切联系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实际,涉及面宽,针对性强,题目背景清楚,实验目标明确。

3.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与拓展相促进

创新物理实验平台的构建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课题项目研究对实验课教师知识水平和业务范围的要求跨越了传统实验教材内容的局限,相应地带动了教师对相关课题的研究与思考。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关心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研究课题题目;共同关注课题研究的进展;共同面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探询分析问题的可行性思路;共同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办法。在思想方法上能够给予学生有意义的启发,在研究的各个环节中能够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与探索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逐步拓展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从这一方面看,达到了提升实验课教师科学研究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的目的。

4.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与充分利用相协调

创新实验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实验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和充分利用,一是课题题目将涉及到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方法、安全使用、应用技巧探讨等问题,有效地将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应用、开发等问题从教学管理者单方面工作转化为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共同关心、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对规范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与使用,提高完好率,延长使用时间,提高测量精度及进一步开发仪器应用等方面具有必然的促进作用。二是不论实验课采取集中方式排课或分散方式排课,总会造成实验设备每学期将近三分之一时间闲置,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仪器闲置时间进行课题研究,不但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

5.能有效地推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创新实验平台的构建有利于物理实验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课题研究就是一项长期的持续发展的科研工作,涉及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并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实验课程教学及教材等各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并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另外,课题研究成果能够及时转化而应用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验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坚持使这一探索性课题研究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久而久之,必将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

由于课题研究是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的课题研究活动,所以在时间安排和研究进度上由学生自行掌握,灵活机动。在基础实验课教学中构建实验创新平台是我校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又一项新举措,得到上级领导和教学主管部门的肯定和支持。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檫树;行道树;种植技术;可行分析

收稿日期:20130501

作者简介:周照鑫(1963—),男,浙江临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河道绿化养护管理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及科研工作。中图分类号:S7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1003

1 檫树概述

1.1 檫树的生态学特性

檫树为樟科檫木属植物,别名:枫荷桂、独脚樟、天鹅枫、梓木,产于我国湘鄂、苏浙皖、云贵川及两广等地,是喜光的深根性树种,侧根发达,适宜在土层深厚、通气、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垂直分布在800m以下的山地、丘陵,适生于年均温12.0~20.0℃,极端最低温度不到-16℃,多分布于山地及丘陵坡地的中部至下部及坡麓。不宜日照强烈、土壤瘠薄的山坡上部或平缓丘陵的老红壤地段,主要病虫害是日灼溃疡病与檫树白轮蚧。

1.2 檫树的形态特征

檫树为落叶乔木,高可达35m,胸径3m。树形冠幅大而匀称,树干通直圆满,树皮深灰色、纵裂。叶片形状多变,宽卵形至倒卵形,全缘或3浅裂,主脉常离基3出,深秋时,叶色泛红,呈红黄色。早春先花后叶,花黄色短圆锥花序状顶生,两性。果球形,蓝黑色被白粉,果梗红色。花期3~4月,果熟期5~9月,肉质根。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是浙江省主要的乡土速生阔叶树种之一。树形挺拔,春天花黄,红叶迎秋,夏天叶绿遮荫,冬天叶落傲雪,是良好的风景树种(图1)。

图1 檫树的枝叶形态

2 檫树作行道树之可行性分析

2.1 生长特性的适应性

檫树适应性强成活率高,速生健壮是行道树种选择的首要条件。檫树作为乡土树种,在浙江省各地均有分布生长,与香樟同属樟科植物习性相近,香樟良好的适应性已在杭州及多地行道树应用中得到了证实,所以檫树也具相应的生长适应性;杭州市区有红壤、石灰(岩)土、粗骨土、潮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道路上虽沙质土较多且建筑废土等混杂,但在种植时大都增填黄红微酸性土壤,其增填土在市区周边皆有,简单易取成本低廉。杭州年平均气温为16.2℃,绝对最低气温为-9.6℃,所以杭州的地质土壤、气候条件均适合该树种的种植。

2.2 树木形态的实用性

檫树树干通直,形态端正,树冠优美,冠大荫浓遮荫效果好,分枝点高不影响交通视线和通行安全是行道树选择的二个基本要求。檫树树干通直挺拔,冠成伞形形态优美,且一般在树干3m以上分枝且枝叶疏密得当,不妨碍行人与车辆正常通行,避免阻挡行人及驾乘人员视线发生意外。符合行道树的绿化、美化、遮阴、分隔交通、平衡生态等功能与基本要求。树冠大夏天遮荫效果好,冬天落叶不影响采光。一年中花、叶期久观赏期长。还因较高大,在分隔空间,阻隔噪音,抵制光污染方面也起到较好的作用。

2.3 视觉效果的观赏性

檫树不仅形态好,且叶形奇异多样,叶色随季节变化。春色花黄,红叶迎秋,夏天叶绿遮荫,冬天叶落傲雪,具有观花观果观叶等多重效果,是良好的风景树种,选作行道树,可弥补目前城市行道树品种单一,纯绿无花,色彩单调或有花果而树形欠佳或生长不良的缺点,符合未来行道树品种多样化、视觉效果好、观赏性强的发展趋势(图2)。

2.4 病虫害防治的简易性

行道树树龄长而病虫害少,养护防治成本低,最大限度地避免喷施农药污染环境又间接扰民,这也是生态环境、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所提出的要求。檫树常见病虫害为日灼溃疡病、檫树白轮蚧,其他病虫害较少。白轮蚧一般发生在郁闭度高、高温高湿、通风不畅阳光不足的密林内,出现在1~2年生嫩枝和叶片上。作为行道树,其自然条件已完全改变了纯林式状态,通风,光照、温湿度适宜,密度低,故发生此虫害的机率也就大为减小。且防治方法简单,较易控制。一直以来,悬铃木多刺蛾经常掉落在行人身上刺激皮肤,多天牛蛀干造成枯枝断枝,既影响景观又对车辆行人通行造成安全隐患,其他如桃、柳病虫害较多,香樟黄化多病,无患子多蚜虫等。

图2 檫树开花的形态

2.5 抗灾能力的特殊性

抗灾能力的强弱是行道树树种选择的必要条件。因受各类建筑物、地上地下管线、人流、行车等各类特殊环境条件制约,行道树根系所能占用的平面面积很小,只能在限定范围内生长,故要立足生长只能深扎根才能站得稳。杭州市乃至浙江全省地处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8、9、10三个月常受热带风暴(台风)的侵扰而树木倒伏,冬季又有大雪,不仅需对树木进行支撑加固,还需防雪压损坏、夏秋季高温抗旱防枯死;檫树因根系深侧根发达不易倒伏,与悬铃木等浅根性树种相比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且高温干旱时其根系能深入地下吸取较深层地下水分,增加了抗高温干旱抵抗力。

2.6 行道树应用的其他优越性

2.6.1 不污染环境

不污染环境是行道树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一般要求行道树无刺,花果无毒、无臭味。檫树有浆果但小而少,无花絮之类的飘飞物或分泌物产生,不同于柳树多飞絮,枫杨多粘果,无患子多浆果且蚜虫多落地后不易清洁、容易飘入眼睛而造成安全隐患,檫树对环境污染少又是芳香类植物,对二氧化硫抗性较强,对氟化氢和氯气也有抗性,净化作用好。

2.6.2 适合粗放式养管

适合粗放式养管是行道树特点之一。檫树为强阳性树种整枝明显,有自行间伐修枝的特性,少有分蘖枝芽产生不需特殊的整形修剪,减少了修枝抹芽等日常作业量,适合粗放式管理。

2.6.3 无集中性落叶产生

行道树具美化道路,阻隔噪音,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主要功能,故要避免选择造成二次污染的树种,除不易产生分泌物、多浆果粘果污染环境外,不集中产生大量落叶很重要。檫树是落叶乔木但落叶时间不集中,减轻了环卫保洁作业压力,又减少了因保洁作业而引起的交通安全隐患,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2.7 行道树发展的趋势

2.7.1 品种多样化

行道树品种单一势必导致生态不平衡,若有病虫害产生极易漫延而造成灾难性后果。如2008年杭州及多个地区悬铃木爆发方翅网蝽虫害。不同道路选不同树种,同路段选多树种是保证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起到阻隔或延缓病虫发生漫延的作用,便于集中防治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而对居民与游客来说则有助于分辨识别道路,增进景观,反映城市风貌,使游客对不同城市有独特享受,对吸引旅游观光发展第三产业也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

2.7.2 养护简单化

现有道路大多分车带较宽,若选冠幅小树种需多株成排种植,易造成视线不良、凌乱、作业不便等,且同个地点多次进出作业对树下地被植物造成损害较多,因损害及精细化管理需要,势必造成管养成本的大幅提高,造成国家与企业的财政压力。而檫木树干挺拔,冠幅大形态好,且有自动间伐功能和病虫较少,减少了修枝抹芽与病虫害防治作业频率,使养护工作简单化。

2.7.3 抗灾力强化

杭州等沿海城市行道树既有美化城市道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因此在设计行道树种时有防台抗旱抗雪等应对灾害性气候的要求。选深根系不易倒伏、枝叶相对稀疏减少积雪和挡风力,抗旱的树种就显得更为必要,檫树根深叶疏正具备这些优势。

2.8 应用成本的可比性

应用成本高低是行道树种选择的因素之一。价格适宜且低廉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目前市场上相对香樟、银杏、杜英、白玉兰等树种,檫树成本不高,但从实际效果,则等同或优于这些品种,是价廉物美的好品种。

3 檫树用作行道树的的限制因素

一是资源少,目前浙江省鲜有种苗基地,部分造林基地有种植但基本属野生状态。因此目前只适宜小范围引种,但作为行道树的改革试验来说却是非常合适的优选者。二是收益慢,檫树是速生树种,因木质花纹好一般用作板材,是造船、军工、建筑、桥梁、家具等优良用材,以用材林的形式出现需较长树龄才具经济价值,效益体现慢。三是无先例,檫树应用于行道树的研究者较少,相关文献较缺乏,以至杭州乃至全省尚未发现用于行道树的先例,未呈现明显的示范效应。

4 结语

4.1 小试验大推广

檫树作为行道树应用有很多优势,也有上述制约因素,在杭州及全省尚无先例,在临安等地乡村公路边有少量发现应用,所以可在背街小巷改造中或较短道路的新建、改建或扩建时试验首选,因树冠大宜选路面相对较宽的路段进行,其生长较快高度较高则不宜近住宅影响采光,也应远离高空线路避免碰擦和养护作业危险;因其喜光还应避免种植在楼间距过小,高楼大厦林立,阳光不足的路段而致生长不良。因此需经过实践验证,待有较为成熟的效果时再行推广应用。

4.2 特色创新再提高

积极探索与实践验证,努力开拓包括行道树在内的城市道路绿化新领域,是长久以来园林与城市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引进檫树做行道树旨在开创构建清新、生态、纯朴的城市道路景观的良好氛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形成新的行道树特色。杭州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具有良好的城市绿化基础,适宜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按可持续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以原有悬铃木、香樟为基础,结合杭州的自然地理、人文特征、文化内涵,科学构建城市行道树风景格局,不断研究创新发掘更多合适的行道树新品种,使景观和生态有机统一,创建并形成独具杭州特色的城市绿色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何小弟.行道树种的合理选择与应用[J].中国花卉园艺,2002(3):18~19.

第7篇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干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