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9:14:20
序论:在您撰写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传统意义上,父亲总被视为家庭的供养者。父亲的作用主要是保证孩子成长的物质条件,如学费、衣食、医疗等。总认为教育孩子,特别是家庭教育,应该是母亲的责任,这是一种误解。在教子过程中,父亲的言传身教更有利于优化孩子的气度、性格和思维方式。如今许多家庭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母亲,造成父教缺失,形成中国家庭教育的巨大隐患。
一、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父亲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父爱的独特魅力。具体来讲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与母亲相比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1.心理:父爱作为男人具有的天性,是比较理性的。因此他不会溺爱孩子。会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意识。而母爱是女人具有的天性,是比较感性的。因此容易带着感彩教养孩子,遇到事情主动替孩子做出判断,这样孩子会失去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也就失去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
2.生理:缺乏父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发育要差。父亲长期不在家,孩子在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方面都会与同龄孩子有较大差别。相对来说,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要落后一些,并且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
3.行为:在父爱缺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有可能产生倾向。一些犯罪的人往往从小缺少父爱,或在父亲的严苛态度中长大。孩子与父亲为伴,对扩大孩子的社会活动范围和社交内容有很大帮助,同时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交兴趣和需要,有助于孩子积累社会经验和社交技能。而母亲更倾向于物质,话语多些,爱冲动。
4.情感:父亲经常通过操作,诸如修理车辆、机械、使用工具、修整园林等活动,培养孩子对动手操作的兴趣,激起孩子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性及求知欲望。通过带领孩子玩、做游戏,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和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在动中学。而母亲则相对比较安静,目的性比较强。
5.性格: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带孩子游戏,母亲更担心孩子的安全,总会情不自禁地将孩子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孩子个性发展方面有所欠缺。在社会生活中,孩子往往表现出适应性较差,人际交往能力薄弱,不容易与别人友好相处,自尊心不强,情绪不稳定等;而父亲性格比较粗犷,养育孩子方面也是粗放型的,更多地看到孩子的本质,不会为眼前孩子的小问题感到失望,会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未来。孩子是敏感的,如果父亲更多地关心他,那么孩子就会用长远眼光看待问题,这对他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6.性别:男孩常常会仔细观察父亲的行为和价值观,如果父亲经常在家发火,不尊重妻子,儿子就会对自己的母亲和其他女性采取同样不尊重的态度;如果父亲经常喝得醉醺醺地回家,儿子就有可能染上酗酒的坏习惯。如果父亲经常夸奖自己的女儿漂亮、优秀,女儿就会不知不觉地自信起来;相反,如果父亲总认为自己的女儿很不起眼,或经常在女儿面前夸奖别的女孩,那么女儿成年后,很有可能会比较自卑。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现状和问题
1.父亲教育缺失后果严重。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若隐若现”会导致严重后果。一旦父亲放弃教育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热情填补,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同样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正常轨道,心灵扭曲。
2.父亲教育缺少造成的问题。孩子在越小的时候失去父亲或得不到父爱,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越严重。缺乏父爱会使孩子出现诸如烦躁不安、害羞胆怯、自暴自弃、沉默寡言、缺乏自信、感情冷漠、游离集体、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所谓的“父爱缺乏综合征”。父亲的角色是母亲不可替代的,父亲应主动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任务:每天都要热情地抱抱孩子;每天都与他(她)玩一次;每天都要蹲下来与孩子交谈;每天表扬他(她)一次,哪怕小家伙听不懂;每周与孩子及孩子的妈妈玩一次……千万不要因为工作忙和体力劳动累而顾不得照顾孩子,或嫌孩子碍手碍脚,经常对小孩子发脾气,造成孩子惧怕爸爸,过分依恋妈妈,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智力发展极为不利。
为何母亲不可以取代父亲?男性总体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枝叶与养分,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枝繁叶茂。父亲胆大,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探求欲与好奇心;母亲胆小,所以显得安全。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广、内容多,可让孩子接触更多外部环境;女性活动范围小,更倾向于观察细节,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体验更深刻。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承担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但遗憾的是很多家庭忽视这一点。现代家庭中,大多数家庭都是母亲在忙活孩子的教育,不见父亲的踪影;还有些家庭中母亲不注意维护父亲的形象,在孩子面前经常抱怨丈夫不好,使父亲的形象在孩子很小时候便很差,当孩子青春期到来,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意识增强,出现心理逆反时,母亲便失去控制力。总之,家庭中父亲应增多与孩子的交往,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满足孩子情感需求,为孩子体能、智力、社会性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庭教育;良好个性
笔者从事幼儿园工作多年,每天来接送孩子、问询孩子日常、陪着孩子玩耍的家长中,妈妈占到了绝大多数。通过约访得知,爸爸们比较忙碌,有的加班、有的应酬,还有的在钓鱼。男主外、女主内的老思想依然在当今社会实行着。多年来人们不断的通过书籍、影视、歌曲来歌颂母亲的伟大,强调母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家庭里父爱也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母爱和父爱就像阳光和空气,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品,不可或缺。虽然爸爸和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不同,但是爸爸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有着和妈妈同样的责任。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1父亲要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将教育资源有机结合。首先父亲要明确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担任的义务和责任,不能一味地注重物质上的需求而忽略了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和谈心,参加孩子的活动和娱乐,从多方面了解和观察孩子,从细节里发现孩子的优缺点。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孩子的各项学习生活问题,做好家园共建工作。男性的优秀品质在生活中对孩子会造成多方面的启发和引导,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坚强、勇敢、忍耐和开拓。反之则会产生许多不良的身心影响,让孩子的未来生活埋下隐患。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男老师较少,让孩子减少了与男性接触的机会,造成孩子绝大多数时间处在女性的管理和行为方式里,在性格的培养上出现了缺失。长此以往,男孩子会因缺少模仿对象而变得胆小和犹豫;女孩子长大后面对男性时,会显得羞涩和拘谨。因此,在这种教育现状下,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作用更加凸显,他将对孩子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父爱让孩子拥有良好个性
父母性别的特点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男性的刚毅、果敢、智慧与女性的稳重、细腻、温柔形成了互补。在生活中夫妻可以通过双方性格的互补来解决各种问题。孩子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尝试,去挑战,最终将父母最优秀最成功的方式方法融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一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这就是父母能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当父亲为了物质奔波错过了孩子的教育,母亲只好担当更多的家庭角色用以弥补,从而产生了角色错位。这种错位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性格缺失,随之产生偏执,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父爱让家庭教育更加丰富
美国著名教育研究专家斯可基•约里昂和中国台湾教育研究专家史玉梅女士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发现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男性在教育孩子上计划性强,对于发展孩子哪些方面的品质,如何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通过哪些方法来实现,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实践并坚持下去。在这个问题上母亲就要弱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许,但在教育过程中喜欢多方面尝试,听取身边人的建议,或者不断报名各种培训班,所以实际教育过程中,她们往往显得无计划性。男性偏好于历史、地理方面的阅读与学习,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风情民俗和英雄人物等。这些看似平常的讲述对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拓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母亲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知识面方面要弱于父亲。在生活习惯的培养方面,父亲作为成年男性崇尚独立、勇敢、果断且具有冒险精神。在生活中他们会带着孩子登山、涉水、骑行等户外活动。教会孩子基本的求生、简单的维修和如何应对突发危险。大多数女性从小就在保护中度过,所以母亲对孩子的保护欲更强烈。生活中母亲会拒绝孩子做危险动作、碰不干净的东西等等母亲内心不能接受的事物。所以笔者在幼儿园总能见到有的孩子不敢快跑,不敢捏泥人,甚至听到狗叫就赶紧往教室跑。这一点上,父亲的作用远大于母亲。
4父爱与孩子情商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商的重要性经常被人们提及,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父亲对孩子情商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男性与生俱来的外向性格成为了孩子情商培养最好的模板。虽然有的喜欢夸夸其谈,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孩子模仿爸爸,敢于在展示自己和主动与人交流的态度。在幼儿园里善于交流,能够主动展示自己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有一个情商高的父亲。父亲往往能给孩子更多的竞争意识,让孩子走出家庭后能够更快地适应与陌生人交往,并逐渐取得自信。在解决突发问题、情绪控制、成就感等方面,父亲是一个重要的榜样,并极有可能成为孩子解决问题的一个标准,所以父亲不仅要教好孩子,更要做好自己,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更多的模仿。智商的培养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整理,而情商的培养就是性格的培养,需要环境的引导和影响。作为父亲,在这一项工作中应该当仁不让主动承担,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
5父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角色;回归策略
一、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
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在颜之推的第一本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中就提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从小缺少父亲关注的儿童,在身心发展上要明显落后于其他儿童,焦虑情绪明显,自卑心理严重,自控力较差,社交能力较弱,学业成绩不良者居多。因此,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和母亲角色同等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
1、有利于儿童自我性别的发展
性别认知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与自己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精神分析学派指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能直接向儿童提供性别角色示范,儿童也会将父亲的行为视为榜样进行模仿,使自身言行越来越像男性。尤其是当男孩对父亲性别角色有了一定的认同,就会观察、模仿男性的行为方式和语言模式,把父亲当作是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型。对于女孩来说,父亲角色中所具有的坚毅、果敢的男子汉气魄都将深化她对于不同角色的认知,更加明确男女性别差异,既能强化自身性别意识,又能从父亲角色中获得异性性别参照。
2、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曾提出,人类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而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所以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互联系的8种智能。这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研究表明,男性在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比女性略有优势。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会在思维、创造、数学等方面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儿童的关注越多,与儿童的互动越多,越能够使儿童拓宽思维、以更发散的思维方式认识和了解世界。例如,在父亲与儿童的互动中,会经常出现起拆卸玩具、使用工具、球类运动、修理机械等行为,这些行为更能促进儿童运动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所以父亲应发挥父亲角色的正面影响,付出更多时间参与家庭教育。
3、保障儿童心理健康
父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游戏中,儿童游戏经验的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父亲角色的缺失,从而出现“父爱缺乏综合症”,如情绪不稳定、不善于社交、沉默寡言等。父亲在儿童的互动中常常扮演着玩伴的角色,通过与儿童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促使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母亲的依赖,培养儿童的独立精神,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所以,父亲应及时认清其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给予儿童许多陪伴时间,带给子女安全感,增强儿童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使儿童能更积极地面对和处理挫折。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在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中,儿童在道德判断、道德意志方面的得分要远远低于其他儿童。同时儿童在未来还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所以父亲角色在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建策略
如上所述,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一样在家庭教育中同等重要,父亲角色的作用更应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注。但由于中国传统家庭角色分工中“女主内、男主外”的根深蒂固影响,长期以来,家庭中照顾和教育子女更多的被认为是母亲的责任,父亲角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应及时回归。
1、激发父亲学习育儿知识的兴趣
随着二胎人数的增多,人们对于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种社会媒体也在积极倡导父母共同参与的育儿观。所以男性开始逐渐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体会到儿童潜力的开发需要父亲的全力参与。所以,父亲应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如,通过阅读中外权威育儿书籍、网络查询育儿方法、参与幼儿园或社会组织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经常和其他人交流、探讨育儿问题等等,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育儿活动中,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自身的育儿行为。
2、帮助父亲明确自身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父亲角色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所以父亲角色的自我认知和成长也是时代和生活的要求。只有父亲首先抛弃传统的家庭教育观,积极从母亲背后走出来,与母亲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才能真正发挥父亲角色的作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父亲角色的树立首先需要积极认识到自身角色作用,要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要努力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有些父亲会认为母亲应该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夫妻关系破裂。所以如果要使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父亲就必须在家庭中和妻子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使自身角色受到妻子和儿童的认同。
3、构建父亲角色回归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随着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但物质文化的丰富,没有带来更多精神文化的增加,反而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很严重;原来家庭教育的神圣地位,似乎找不到最初的影子;特别是在农村,基于教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更为严重,给儿童成长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为了稳步推进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健康的发展;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与儿童的正常社会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每个家庭教育都应把家庭教育重视起来;基于目前家庭教育缺失较为严重,为此,特撰此文去探析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以更好的做家庭教育建设工作。
一、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1.“父权主义”的影响
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以后,父亲一直在家庭占着一个权威的地位;在开展家庭教育的活动中,都是听着父亲一个人发号施令来完成;而母亲在整个家庭中的地位是很卑微的,在家庭教育中也不可能有太高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真正主事的还是父亲;在当前的农村,妇女的地位在很多情况下依然是从属的地位,在教育孩子上,依然是父亲起决定性的作用,母亲只是起附属的作用;这种不平衡的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带来母亲教育的缺失。父亲特殊的地位,导致给到孩子教育一般是直线和僵硬型,这样的教育几乎是失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父亲教育的缺失。
2.“放养式”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的面貌有了更大的变化;吃、住、行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农村从事的经济依然还是自然经济,并没有过度到城市化,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放养的教育方式依然大有存在;他们没有感受到社会环境特e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教育环境增加了额外的教育负担;他们没有教育孩子上的担忧,也就没有教育孩子的压力;基于此,他们不会过多的思考放养式教育的缺失,而不可能会去探究放养式教育的致命性。
3.传统道德的缺失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优良传统,有着特别严谨的家风、家训;也正是这些优秀传统道德,培养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华子民;在以往的农村,传统道德约束着每个个体的行为,培养了儿童良好的处事态度和行为习惯;在当前的农村,孩子五花八门的行为随处可见,家长和孩子也没有感到任何的羞耻,可以看出传统道德缺失的特别严重。
(二)法律意识缺失的影响
1.不懂法
在许多家庭看来,孩子是自己的,他们想怎么管就怎么管;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可以任意处置,导致在教育孩子上出现很多的随意;因为不懂法,也就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不当,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惩罚可能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缺少惩罚的警示,家长的教育就没有受到约束,也就没有章法,没有章法,家庭教育就缺少束缚,出现乱撞的行为会越来越多。
2.不愿意懂法
不懂法,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意懂法;当前国家已经出台关于儿童保护、防止家庭暴力的法律及规定,一些村民学历并不低,他们是可以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但就是不愿意去了解;一方面,好面子,不愿意去承认错误,怕是去了解相关的法律条文后,自己是犯了错的,说出去,那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些法律不关他们的事,等发生了再说吧,总是持有“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观念;所以他们会一直坚持当前的教育方式,比如放养式、暴力式等教育方式;不去思考如何可以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三)不同形式“没文化”的影响
1.文化程度偏低
尽管当前的升学率有所提升,但在农村,村民的教育程度还是普遍偏低,沿海的农村及汉区的文化程度偏高一些;但在山区,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程度更低;教育孩子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门高大上的技术,是不知道从何下手的;加上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孩子的行为几乎是没有受到道德层面的约束;当前放养的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他们几乎是陷入了死胡同,心力都无从下手。
2.错误的认识:“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他们不清楚在孩子教育上,所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他们花了钱,学校就应该把孩子教育好;不清楚所付出经济成本只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还需要花时间成本在教育孩子身上,他们也是孩子教育的主体;他们不清楚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他们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不注重家校联合;把过多的责任推给学校,自己则一身轻;一旦家长持这样的理念,孩子成了学校的孩子,是没家的孩子,没家的孩子自然会严重缺失家庭教育。
3.教育孩子的经济化
当前物欲横冲的时代,一些家庭都以经济目的来建设整个家庭;在开展家庭活动时,都会考虑经济成本;教育孩子会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但回报又来得慢,以及来得少;这样的经济收益,他们觉得很不值,所以不太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教育孩子,更不可能让孩子受到更高的教育;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教孩子做生意,而关于孩子成长方面的教育,几乎都被忽视了。
二、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一)提升家庭成员的角色认识
弱化父权在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把权利部分地让渡给母亲;让母亲真正参与到家庭教育当中,补充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增加母亲在家庭教育的话语权,弥补父亲直线型教育带来的缺陷,改善父亲对家庭教育的看法;父母双方真正都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可以促进双方在教育问题上的思考,也增加相互的责任感,减少家庭的冲突,可以有效的促进家庭和谐。
(二)提升家庭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基于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与家长要谈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仅仅与家庭谈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好处,他们是很难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应特别地与他们谈到忽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带来的致命影响,比如过度自闭、过度抑郁等不良心理,这样他们,才可能下定决心去重视和开展家庭教育。
(三)改善家长对孩子教育主体的错误认识
与家长谈到,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主体时,要特别谈到缺少父母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的不利影响,比如缺少父母关爱,孩子会没有完全感,缺乏信任感,可能伴有交往恐惧症,他们在与同学及未来的同事相处,都会遇到极大的障碍;另外,学校教育的是有缺失的,学校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教育,这是任何一个学校都做不到的,让家长认清这个事实,需要他们去弥补这个不足,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四)加强家庭教育相关法律的宣传
1.提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法律意识
让家长意识到法律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法律是约束行为的工具,也是培养习惯的工具,法律的作用不在于惩戒,而更在于培养习惯;家长如果了解相关的法律,就会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行事,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这样在家庭教育中,能很好的控制好情绪,会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让家庭教育在良性的环境中进行,家庭和孩子自然会从中收益多多。
2.透过多途径的宣传家庭教育中的相关法律
宣传家庭教育中的法律,村委会要发挥村民的所有力量,积极的参与到宣传法律当中;透过村委会广播、宣传栏、海报及宣传册等方式,在村里广泛的宣传相关法律政策,让村民认识到家庭教育中法律的重要性,培养村民良好的法律习惯,减少村民其他的暴力行为,为减少和消除家庭暴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改善家庭的“文化”程度
1.提升家长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忽视对孩子教育的村民,一般都是长期待在村里,几乎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与他们分享外面世界的变化,让他们了解,当前的社会是科技与知识的社会,任何正当挣钱机会都需要有相关的知识;有了知识可能不能马上挣到钱,但没有知识,可能就挣不到钱;知识的缺乏只会增加生存的难度,会大大减少挣钱的机会,或者说知识的缺乏会没钱可挣,瞬间陷入生活的极端困境,透过知识缺乏带来的致命影响,提升他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改善家长急躁的教育观念
很多家长都过于急躁,想急于把孩子教育好;然而越急越糟糕,最后选择忽视或者是放弃;要告知家长孩子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让烦躁的问题,让人很焦心的问题;既然是一个长期过程,父母就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家庭教育工作者要与家长分析在这个过程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也要告知家长遇到问题时,可求助的相关渠道,以保证问题的及时解决。
三、结语
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有很多,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把所有的原因都挖掘出来; 再加上问题是变化和发展的,在一个时间内,是很难做出一个完全准确的分析;但只要坚持家庭教育对家庭、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坚持的一颗探究的心,相信未来,可以改善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把家庭教育做好,做善!
参考文献:
[1]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载《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0期
[2]吕林云:《家庭教育缺失背后的真问题》,载《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21期
[3]吴美佳:《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的缺失原因及其对策研究》,载《现代教育科学》,2014年第6期
关键词: 父亲 父亲缺位 家庭教育
我国的家庭教育历来被看做是母亲的职责,然而,随着两性在经济基础和事实上的平等,以及人们对家庭教育中角色分配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必不可少。
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
“父亲缺位”是学术界对于这一现象的概括表达。所谓“父亲缺位”,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子女教育,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父爱缺位”表现在父亲对子女的时间投入上很少,他们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赚钱养家中,尽管这是一种变相的对子女教育的补偿,但仍然代替不了与孩子们的亲密接触与陪伴。
二、父亲缺位的原因
一方面,传统思想观念导致父亲角色错位。传统思想观念认为,男人是“一家之主”,是应该供养家庭的人,这就使得父亲的事业心越来越强,而家庭教育的责任感越来越弱,“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妻子或者双方的父母,以追求事业为“借口”,错失很多教育子女的良机。
另一方面,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某些不当引导有关系。儿童与母亲有较强的依恋关系,他们大多数时候是从母亲那里获得食物、亲密感和安全感的。如果在家中妻子不理解丈夫的辛苦,在孩子面前无休止地抱怨丈夫不顾家、不一起进行子女教育,则会在孩子们心中塑造一个负面的父亲的形象,使得父亲更难以融入家庭教育。
三、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重要性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亲由于工作的外向性和社会性,自身具有更多自信、坚强、果断、独立的品格,会为子女教育带来同母亲不同的方式和效果。具体来说,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有如下重要性。
1.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模仿是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基本途径。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一个适当的行为模范,他们能够通过父亲理解人类行为的男性立场,模仿自己的父亲,从而学会处理挫折、紧张和焦虑。而对于女孩来说,通过与父亲的接触和交流,学会正确地与异往,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和羞怯感,并且意识到自己作为不同于男性的独特的性别角色特征,形成并强化女性意识。
2.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母亲一般是看护者,不时地提醒孩子“别摔着”、“小心点”,这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单独探索,久而久之,孩子们容易形成依赖他人的性格特征。而父亲则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惊喜,和孩子玩得更“疯”,放手让孩子自主地探索世界,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此外,由于男性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勇敢、坚强,若孩子经常与父亲交往,则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会更开放和融洽,赋予冒险精神和进取精神。
四、对“父亲缺位”现象的对策建议
针对现今“父亲缺位“现象及研究表明的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尝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首先,据了解,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瑞典和挪威的《父亲法》,从法律方面明确规定父亲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这不仅仅是一种法律的规定,更能从法律的设置看出国外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决心。
其次,开设一些针对父亲的“父亲课堂”。在国内,针对母亲的“妈妈课堂”或者“育婴课堂”已经逐渐形成规模。然而,笔者还没有听说“父亲课堂”的出现,这一方面说明,广大的父亲们并没有专门学习父教知识的愿望,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对父教事业不够重视。
再次,妻子在家庭中应该协调好父子或父女之间的平衡。妻子应该尽可能地理解丈夫,如果丈夫有时不能参与子女教育,作为妻子和母亲双重角色,应顾全大局,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发牢骚,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要经常创造一些机会,促进丈夫和孩子的亲子互动,让父亲与孩子增加接触和加深了解,发现乐趣,逐渐将丈夫纳入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妻子要尽力帮助丈夫树立起参与家庭教育的观念,经常讲一些子女的趣事,与丈夫一起看一些温情的家庭剧,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丈夫的育儿观念。
最后,父亲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观念,投入时间和精力关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抛弃过去陈旧的观念,不再认为家庭教育是女人的事,而是认识到自己可以给子女更多的东西,并且可以在同子女的感情联系中得到许许多多心理上的满足,在亲子良性互动间寻找快乐。
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父亲投身家庭教育中,帮助孩子弥补“父爱缺位”带来的性格、情感方面的缺憾。很喜欢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一句话:“父亲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与大家共悟、共勉。
参考文献:
[1]赵连伟.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现象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夏小林.父亲参与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3]康康.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投入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魅力中国,2010(06).
关键词:父爱;家庭教育;亲子阅读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虽然此话并不尽然,但是父亲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在家庭教育中,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关于孩子的教育父亲往往是缺席的。调查发现,缺乏父亲教育的孩子会显出懦弱、胆小、敏感等特征,性格和心理发展不完善。那么,如何让父亲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呢?
一、父爱的唤醒
父亲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为了让父亲更积极地投入到幼儿的教育中,我开展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教育指导活动,以唤醒他们的父爱。
1.座谈会
在学期初,我召开以“父爱教育”为专题的座谈,向爸爸们介绍父爱教育的重要性,罗列父亲教育缺失带来的弊端,与爸爸们分享网站上的实例,相互探讨、传授教育经验。让他们明白:孩子的教育要有父母均衡的关心与爱,唤醒他们的“父爱教育”意识。
2.家长QQ群
在学期初,我设立了“爸爸QQ群”,让爸爸们交流育儿心得,讨论日常教育碰到的难题以及相互推荐有关教育的书籍等等。“爸爸QQ群”的成立,为父亲间、父子之间、家园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更好地开展父爱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一对一指导沟通
为了指导更细致、更到位,我针对个别案例通过家庭访问、电话访问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沟通。让父亲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使父亲变得有耐心。
通过以上这些沟通手段,使爸爸们懂得了关注幼儿,参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增加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几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以家庭教育为主线,优化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1.相处时光
父子之间的感情需要多相处才会增加,父亲应多和孩子进行互动,平常应多拥抱、抚摸孩子,让孩子体验到父爱的温暖;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讲故事,鼓励孩子在园的进步,做亲子游戏等,加深父子之间的信赖;父亲还要自身端正,为孩子做出表率。通过持续有效的亲子互动活动,达到身教重于言教的目的,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教环境。
2.健康锻炼
父亲是勇敢、坚强等性格的主要塑造者,父亲能创造锻炼的机会,提供发展体能的平台。父亲应多和孩子一起游戏,并渗透体能锻炼的技巧性。因此,教师应多带孩子外出游玩或散步,坚持让幼儿自己走路;多出去户外锻炼,鼓励幼儿不怕困难,勇敢坚强;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使孩子敢于面对陌生环境。
3.妈妈的配合
在呼唤父爱教育回归的同时,还需要妈妈的配合,建议妈妈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要过多地包办和替代。在交往方面应创造更多的自主空间,而在生活自理方面也应该放手一些,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以幼儿园活动为契机,激发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为了让父亲融入幼儿教育,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我利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灵活地为“父亲教育”创造多种契机。
1.家长助教
安排家长助教周,让父亲参与我们的教学。如,《爱牙周》请牙科爸爸为孩子们上一堂关于保护牙齿的活动;每周邀请爸爸们轮流为小朋友上一次体育课;《安全标志》活动中,请消防员爸爸为孩子们讲解安全小知识、安全标志,参观消防局、安全演习,孩子们学以致用,完成得非常出色。一堂堂生动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爸爸博大和有趣的形象。
2.运动会助阵
在运动会的活动中,由父亲来担任裁判员、监督员,专设必须由父亲参加的项目,让父子间有更好的配合,培养父子之间的默契和情感。
3.节日互动分享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邀请爸爸制作礼物为妈妈庆祝节日,体会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感,体会妈妈们对家庭、孩子付出的艰辛,使爸爸们变得对家庭更有责任感。
4.其他活动的参与
积极邀请父亲参与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植树节、采摘等各类活动,让父亲参与孩子的教育,关注教育、学会教育。
四、以亲子阅读为载体,渗透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我注重发挥绘本的功能,组织爸爸开展亲子阅读沙龙活动,共同谈论家庭中如何开展亲子阅读;在家教宣传栏中向家长推荐关于爸爸的绘本故事,如,《我爸爸》《给爸爸的吻》《和爸爸一起去散步》等,让孩子感受爸爸所蕴含的机智和风趣,从而更加爱爸爸,不仅增加父子间的情感,更激发父亲的责任感。
音乐家贝多芬说:“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更神圣的职责。”所以,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承诺不缺席,学会正确地表达父爱,多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让孩子得到父母最适当的教养,共同创造孩子的幸福童年!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父亲角色 中西方 差异
“角色”一词最初是在戏剧中使用的概念,后被社会学借用,指“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体系”[1]。“父亲角色”没有统一的定义,从传统养家者的经济角色,到西方工业革命以前的道德指引者,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性别角色榜样,再到70年代中期以来的多元化角色,有关“父亲角色”的界定一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父亲角色”被笼统地定义为“特定社会对父亲期待(规定)的行为(职责)”[2]。本文中的父亲角色主要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父亲角色在不同的家庭教育中又存在差异。虽然存在差异,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却是共同的,父亲扮演好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不仅能与母亲角色的相对缺陷形成互补,还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使父亲自身及妻儿的幸福感有所提升,从而有利于家庭和谐,有利于社会和谐。
一、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表现
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中西方父亲在参与程度、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一)“缺席”与“在位”
“缺席”与“在位”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程度的差异性表现。中国父亲的缺位现象在城市和农村都有出现,在核心家庭、传统家庭及婚内家庭、离异家庭的家庭结构中,都会出现显性或隐性的父亲缺位现象。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调查统计,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父亲一方外出的就占40.2%,4.3%的留守儿童一年连父母的电话也接不到一次。城市家庭中,据英孚教育联合腾讯教育频道的问卷调研显示,在近5000个被调查者中,78%的人认为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仅6%的爸爸会把80%以上的业余时间用来陪伴孩子,但用来亲子共读、科学探索等高质量的互动仅占不到25%。因此,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陪伴质量更是得不到保证,这是中国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普遍状况。传统家庭中,孩子主要由祖辈照顾,易出现教育不一致;在核心家庭中,很多男性忙于工作,经常不能陪伴孩子,孩子虽然生活在双亲家庭,却只感受到母爱,出现很多“婚内单亲妈妈”,很多爸爸变成“隐形爸爸”;在离异家庭,父亲很少有机会和意愿陪伴孩子,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父亲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则稳步上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1965~2010年间,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从每周2.6小时大幅增长到7.2小时。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201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家有5岁以下孩子的父亲,96%跟孩子一起进餐,98%跟孩子一起玩,90%给孩子洗澡、换尿不湿或者穿衣服,60%给孩子念故事书。即使孩子父母离异,孩子的父亲也会时常陪伴孩子,注重孩子健康成长。
因此,与中国父亲相比较,西方国家的父亲在陪伴孩子时间、质量方面更可观,对孩子成长更有利。
(二)“集体”与“个人”
“集体”与“个人”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内容的差异性表现。“集体”指中国父亲注重培养子女的集体意识,“个人”指西方父亲注重培养子女的个性发展。集体主义文化是中国的一大文化,这一文化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通过集体中的他人对自己进行定位,认为个人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出来。受此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中国父亲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做横比,引导孩子用外在的标准衡量自己,以了解和调整自身在集体中的位置,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服从和服务集体。如2012年春节期间,漫画《别人家的孩子》走红网络,引发了网友的感同身受,反响热烈,很多网友疯狂转发,转发和评论量一度达到了13万之多。不少人纷纷吐槽,最恨“别人家的孩子”,因为父母总是拿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而且自己永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同时,《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扬子晚报》、《江南时报》、《青年报》等报纸都刊登了这则漫画,一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共鸣。
与此相反,西方父亲对孩子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认为个人高于集体,个人是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集体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西方父亲普遍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天分,因此,西方父亲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会引导孩子表现自己的天分,充分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你真棒”是美国家长经常用来鼓励儿童的一句话,通过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所以,家庭教育中,中国父亲注重通过横比培养孩子在集体生活的能力,而西方父亲很少拿孩子做比较,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导致中西方孩子在个性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差别。
(三)“管教”与“陪伴”
“管教”与“陪伴”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的差异性表现。中国父亲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大多数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或者在子女做错事情时出现呵斥甚至打骂行为,“不行”、“不许”等命令式词汇更常见。在中国父亲看来,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赋予子女生命,子女就应该听从自己的命令和管教。同时,大多数中国父亲认为子女没有社会经验,而父母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他们认为对子女进行管教能帮助其少走弯路,所以中国父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大多数扮演的是管教者的角色。
而在西方家庭教育中,父亲普遍扮演陪伴者的角色,他们会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孩子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在西方父亲看来,人生而平等,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与孩子处在平等地位,所以西方父亲会选择尊重孩子的意见,他们会选择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引导孩子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西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是陪伴者的角色,与中国父亲管教者的角色存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古代“父权”观念的影响程度不同
父权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权利,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一定时期内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其历史法律中都有相关对父权的保护条例。具体来说,古代父权主要包括父亲对其子女的生杀权、责罚权与送惩权、财产权。“但中西方法律在内容上不完全相同。中国的父权几乎是绝对的、永远的,而在西方社会,则有一定限制,并随社会发展而有所不同。父权在中国一直得到强化,在西方则逐渐削弱,最终走上不同道路”[3]。随着时展,尤其商品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古代西方的父权观念逐渐淡化,西方的孩子逐渐被视为独立的个人,所以有关父权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基本已经消失殆尽了。
但中国不同,由于中国是自然环境比较封闭的农耕社会,因此当父权观念在西方社会逐渐淡化的同时,中国的父权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家庭,甚至在现代化社会,父亲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这种现象尤以农村家庭为主,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父亲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可能导致父亲的优越感,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古代父权观念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到古代父权观念影响程度不同,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就呈现出差别。
(二)父亲自身的角色意识程度不同
“现代科学在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来说和母亲一样重要,只是其影响方式有所不同”[4]。同时有较多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对孩子的认知状况、个性发展及社会化程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相反,若父亲普遍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各方面健康发展则会受到影响,部分孩子甚至走上危害社会的犯罪道路。因此,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父亲角色的重要性,中西方父亲的意识程度存在不同,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关于父亲角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推进程度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父亲自身的重视程度有所差异。关于父亲角色的理论研究,西方国家起步早于中国,而在其理论支撑下,西方国家开始重视父亲角色,在实践中一步步推进父亲角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西方父亲普遍认识到父亲角色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会主动参加相关亲子教育培训课程,会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如美国的父亲会带孩子参加童子军组织,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会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中国父亲有所不同,由于国内对父亲角色的研究起步比西方晚,社会上有关的亲子教育活动普遍较少,主要以专家讲座形式开展,且宣传覆盖面较窄,因此中国父亲了解父亲角色重要性的途径较少,从而导致中国父亲对自身角色意识程度整体性不高现状。另外,由于中国父亲主要把精力放在挣钱养家上,投入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对较少,即使部分父亲能够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付诸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与西方父亲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据2006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8.3%的父亲听说过“父亲带大的孩子更聪明”,其中,城市地区有33.5%的父亲听说过,农村地区仅有21.5%的父亲听说过。另外,约有25%的父亲不知道自身对孩子成长有何影响力,23%的父亲只能笼统地说出是孩子的榜样,只有35%的父亲零散地谈到了一两点影响,如对孩子性格、三观、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由此可见,关于对自身独特角色的认识,中国父亲没有认识到,或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三)母亲态度及他人看法不同
罗斯・帕克和艾斯利・拜特等人于1993年就发现:母亲所持的态度与父亲的实际参与水平有关,这个结果是他们通过调查300位初为父母者得到的,其中父亲在育儿过程中均有所投入。具体来说,“母亲对父亲的育儿技能和参与活动感兴趣及对父亲参与水平的评价等都能对父亲的参与水平产生影响”[5]。因此,母亲对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亲的参与程度。
在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中,母亲主动承担大部分教育责任,但是中西方母亲对父亲角色投入问题存在态度上的差别。例如,当父亲给孩子喂奶或者换衣服手脚笨拙时,中国的母亲大多会说“你放那儿,让我来”,而西方母亲可能就会耐心教导父亲的动作,这种反差可能造成中西方父亲在角色投入中积极性的差异。另外,中国人看到父亲整天和孩子腻在一起,可能就会觉得这位父亲“奶味”较重,也会质疑这位父亲的工作能力有问题,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父亲的形象应该是高大上的,是忙于挣钱养家的,这就间接导致在意他人看法的中国父亲可能避免或减少角色投入。
但对于西方人而言,家庭是排在第一位的,在他们看来,陪伴孩子是正常的事情。例如,部分美国的男卫生间里,有专门为带孩子的父亲准备的换尿布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更常态化。
(四)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同
“目前,不少国家的父亲可利用三种形式的假期照顾年幼的孩子,分别是父亲假、育儿假及在孩子有突发状况时的临时假期”[6]161。瑞典的父母一起可以获得480天的带薪病假,其中60天是分别分给父亲和母亲的,另外孩子出生时,父亲还有额外的10天带薪假期;芬兰父亲有最多可达54个工作日的陪产假,可以和母亲共同分配孕妇假期休完后的育婴假,同时有育婴假后的育儿假,以及兼职育儿假;英国法律规定父亲享有两周法定陪产假,允许夫妻共享育婴假,西方其他国家,如美国、保加利亚等都有相关假期。西方国家在相关法律政策出台后,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近来最重大的政策发展莫过于1996年的福利改革法案的通过”,“这导致2006年至2010年联邦计划每年要分配1.5亿美元支持婚姻和父亲项目。5000万美元已经作为推进责任型父亲项目的支持金预留下来”[7]189。另外,美国白宫于2012年6月专门发了“中央文件”,题为《促进有责任感的父道》,促进美国社会有责任感的父道,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美国联邦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父道”网站,以帮助美国的父亲成为一个更有父道的父亲。因此,西方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得到了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父亲角色的投入程度。相比较而言,中国没有父亲假、育婴假等相关假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父亲角色投入不及西方。
三、中西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扮演的相互借鉴
中西方父亲角色投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差异。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中西方父亲角色的扮演各有优势所在,中西方父亲要相互借鉴。
(一)中国父亲应积极主动参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深刻”[8]。相关研究表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个性形成及行为塑造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因此,身为父亲,一定要扮演好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相比较而言,西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积极性要高于中国父亲,因此,中国父亲应该向西方父亲学习,积极主动地自觉参与到家庭教育中。一方面,中国父亲要从思想上积极主动起来,积极了解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另一方面,中国父亲要从行为上积极主动起来,积极投身于家庭教育活动,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二)中国父亲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根据美国权威学术机构2004年2月17日公布的一张“全球最有创造力的国家”排名榜,北欧国家瑞典高居榜首,其次是美国、芬兰、荷兰、丹麦。这些西方国家之所以有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除了制度开放,同时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西方父亲在参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在父亲引导下逐渐得到培养与发展。中国父亲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给予过多的身体保护和物质嘉奖,反之,给予的情感呵护及精神鼓励则较少,尤其在父亲缺位的现状下,祖辈抚育孩子的情况较为普遍,而祖辈又过于溺爱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孩子的创造性发展。因此,中国父亲要学习西方父亲,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从而让孩子的创造性得到发展。
(三)西方父亲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个人与集体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人。因此,在重视孩子个性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并融入集体。在这方面,中国父亲比西方父亲更具优势,因此,西方父亲应向中国父亲学习。一方面,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国家、社会、集体的重要性,在必要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的全局观念,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当集体利益需要个人力量的奉献时,要不吝啬给予。
(四)“管教”与“陪伴”合理结合
“管教”与“陪伴”合理结合,指中西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时,要善于采取严格教养与民主教养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严格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并没有导致比西方国家有更多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出现问题,而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积极作用”[9]。虽然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背景有所差异,各自社会价值取向有所不同,但西方父亲仍可合理借鉴中国父亲的严格型教养方式,对孩子进行适当管教。同样,中国父亲可学习西方父亲民主式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更多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理解和温暖。因此,中西方父亲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要善于将“管教”与“陪伴”相结合,掌握适当时机,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父亲角色参与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政府、社会、家庭及父亲自身都要提高认识,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父亲角色参与程度,提高父亲角色参与质量。家庭教育中,中西方父亲角色参与存在显著差异,但各有优势所在,要相互借鉴,充分发挥父亲角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社会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陈志.古代中国父权与西方古代父权的比较[J].江西警官学院学报,2005,(6).
[4][5]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6][7]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