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风险投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3-06-21 09:14:19

序论:在您撰写风险投资优缺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风险投资优缺点

第1篇

关键词: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资本市场

一、引言

现阶段,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是企业获取融资的常用方式。所谓金融工具,本质上属于可以买卖的媒介,基本分为两类,一是现金工具,二是衍生巩固。现金工具是指价值取决于市场、能够随时买卖的金融工具,比较典型的有证券(如股票)、贷款及存款。衍生巩固包括场外交易(OTC)衍生品及交易所交易衍生品两种。本文以J公司为例,采取案例分析法对企业在金融市场利用金融工具进行的融资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

二、J公司概况

(一)J公司简介

J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J公司),始创于2006年11月,是一家电商企业,定位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经营范围涵盖零售、数字科技、物流、健康、保险、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其4大核心业务为零售、数字科技、物流、技术服务。

(二)J公司的股权结构

根据J公司的2019年度报告,目前J公司的股权结构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J公司的最大股东是丁机构,持有525192715股,持股比例17.9%,拥有投票权4.6%。而丁机构由T公司100%控股,因此,可认为T公司是J公司的最大股东。J公司的创始人甲为第二大股东,共持有445907423股,持股比例为15.8%,拥有投票权73.4%,其中,14.8%的股权通过乙机构(一家海外公司,由甲通过信托基金拥有,甲是该公司的唯一董事)持有。丙机构持股1.0%,享有5.1%的投票权,但双方约定投票权归属于甲,因而甲总共掌握了J公司78.5%的投票权。上述数据表明,尽管股权由于投资者的进入被稀释了,但甲依然能够在绝对程度上控制J公司。2016年,戊机构将旗下某品牌并入J公司,换得对方约5%的股份,但目前戊机构拥有289053746股,凭借着9.8%的持股比例成为J公司的第三大股东,享有2.5%的投票权。

三、J公司的融资情况

(一)J公司的融资历史

自2006年创立以来,J公司的物流、金融、健康等各项业务发展态势良好,从小柜台成长为拥有近万名员工的上市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同时,J公司通过不断获取融资为公司规模和业务扩大提供资金支持。从创立到上市的几年时间里,J公司共进行了6次融资,其投资主体不断增多,投资主体有风险投资人和企业,表2简要概括了J公司的历次融资情况。

(二)J公司的主要融资方式

1.风险投资从J公司的融资历程来看,从创始后到上市前,J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融资,融资渠道主要是风险投资。从2007年到2014年,J公司的投资人主要为今日资本、DST、老虎基金等,融资资金也多由上述机构提供。今日资本、DST属于典型的风险投资企业,主要为在初创阶段的新兴互联网企业、高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其主要出发点是看中了新兴企业具备的高速成长潜能。2.私募股权融资私募股权融资是指非上市融资人以非公开方式,从特定投资人获得权益性投资的融资方式。全球大部分股票市场针对股票发行设置了一定的门槛,如我国要求发行股票的公司不仅要连续3年盈利,而且资产规模必须达到5000万,这样严格的条件将不少民营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因而私募股权融资成为有股权融资诉求且需要大量资金的民营中小企业的主流选择。J公司在2014年5月于纳斯达克上市之前,除了风险投资以外,私募股权融资也是J公司重要的一大融资渠道,融资额占比也相对较高。从融资类型来看,丙机构、T公司等企业对J公司的投资属于私募股权投资。J公司在2011年到2013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让不少私募股权投资者看到了其发展潜力,因而在2011—2014年J公司通过发售普通股在私募股权市场进行融资,期间共发行了6次普通股,累计发行了8亿股。J公司由于在2011年对资金需求较大,一年内DSTGlobal与红杉资本对J公司进行了多次融资,并且在2013年,DSTGlobal对J公司追加了投资。在2013—2016年,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亚马逊、苏宁易购、易迅等电商企业遍地开花。2016年,戊机构将旗下某品牌并入J公司换取了5%左右的股份,以此迅速增加了J公司的资金。原本丙机构旗下的某品牌在被并入J公司之前与其零售核心业务存在竞争关系,但该品牌被戊机构并入了J公司,J公司不仅获得了新一轮融资,还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扩大了市场份额,稳固了自身在电子商务零售版块的市场地位。3.发行公司债券2014年5月22日,J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此后采取了新的融资方式——发行公司债券进行融资。2016年4月,J公司公告称将发行10亿美元债券,交易场所为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新加坡证交所)。其中,5亿美元属于2021年到期的中期债券,票面利率为3.125%,剩余5亿美元属于2026年到期的长期债券,利率为3.875%。在2016年7月6日,J公司被准许公开发行总额不高于30亿元的债券。2020年1月8日,J公司公开称将发售10亿美元债券,交易场所为新加坡证交所,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及再融资,本次发行债券中有7亿美元属于2030年到期的10年期债券,票面利息为3.375%,剩余3亿美元属于2050年到期的30年期债券,票面利息为4.125%。据估算,扣除发行费、佣金等必要费用后,J公司可以借助债券这一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获得9.883亿美元左右的净现金。在发行公司债券后,融资人需要向购买债券者支付利息,并在一定期限内将本金归还给债券购买者,但融资人不需要与债券购买者分享剩余利润。公司债券作为资本市场中与股票并驾齐驱的金融工具,在为企业筹措资金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本金偿还期限为依据,债券可分为短期、中期与长期债券[1]。从J公司融资历史来看,其发行的都是长期债券。4.公开发行股票2014年5月,J公司以19美元的发行价在纳斯达克挂牌发售了107738460股ADS(包括93685620股ADS和14052840股ADS超额配售权),募集了20.47亿美元,占总股本的7.87%。2020年6月18日,J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募资297.71亿港元用于供应链关键技术创新,以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股权融资即融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获得资金,这种融资是将大型上市企业的公司股权转化为股票形式,然后通过股票市场让出股权,从而获得资金,投资者需要承担不能收回本金的风险[2]。但如果该企业的效益较好,那么投资者将享有剩余利润的分享权。在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与发行债券获取融资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投资者无法向融资人要求还本付息,但可以向融资人要求分享剩余利润。即股票发行人出现亏损时,不需要对股东遭受的损失承担责任,而债券发行者即便出现亏损也需要偿还购买债券者的本金和约定的利息。但是,对于盈利的公司来说,相比发行债券,公开发行股票要付出更大的融资成本。

四、J公司融资渠道的利弊分析

纵观J公司的融资历程及融资渠道发现,其融资轨迹为成立初期以风险投资为主,发展中期进行私募股权融资,最后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在此过程中,J公司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市值也与日俱增,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投资人的信心,有利于J公司在金融市场中获得新的融资。作为新型行业,J公司在成立之初既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又缺乏足够的风险应对能力,但拥有成长速度快的优势。此时,J公司为快速获得资金选择了接受风险投资。与通过股票、债券等形式获取融资相比,风险投资对融资者的要求较低,且手续简单,有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取资金[3],推动公司经营状况向好发展。在公司发展中期,J公司从T公司、戊机构等获得了私募股权融资。一方面,J公司有着电子商务企业的显著特点,前期靠“补贴用户”的模式占领市场,培养用户习惯,获得垄断地位,因而有着较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在2014年5月之前,J公司并未上市,因而很难获得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且由于持续亏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债务性融资会加重企业的还款还息压力,因此,在私募股权市场获得融资更符合J公司的实际情况。但在私募股权市场进行融资同样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融资者在选择私募股权融资时应深度考虑投资者的意图,做好股权结构设计,以此防止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在上市后,J公司开始在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虽然企业的规模在市场上获得一定认可后会建立一定的信用,可以一定的利率水平发行债券进行资金补充[4],但发行债券并非是因为资金短缺。对企业而言,发行债券会使股价出现波动,并非是获取资金的最佳出路。因此,J公司在上市短短几年内多次选择发行债券来获取资金,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J公司面临着一定的资金压力。资金压力一方面来源于J公司连年亏损,另一方面是其构建的家电和生鲜冷链一体化网络、加码智慧物流领域等业务扩展使资金需求增加。从财务报表上来看,J公司发行债券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因长期亏损带来的资金压力。J公司2015年的年度报告显示,当年的年营业收入为1810.42亿元,同比增长58%,但在增长之外,J公司的亏损也不容忽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可以采用的融资方式基本上有3种: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及向银行贷款。综合来看,债券是其中最优的融资方式,原因在于:第一,发行股票或多或少地会稀释股权,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易主,影响企业经营的稳定性[5];第二,向银行贷款的贷款条件较高,手续相对较为复杂,且贷款利息较高。因此,对于J公司而言发行债券融资是一种较好的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娥平,施燕平.盈余管理、公司债券融资成本与首次信用评级[J].管理科学,2014,27(5):91-103.

[2]王会娟,魏春燕,张然.私募股权投资对被投资企业债务契约的影响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6(10):24-34.

[3]陈耀刚,姜彦福.风险投资或自我积累:初创期企业的融资策略选择[J].科研管理,2002(5):93-98.

[4]刘兴坤,王桂香.谈金融工具创新与金融市场的发展[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82-84.

第2篇

关键词:科技发展 投融资 科技投融资体系

1.科学技术与资本的关系

二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步入资本化时代,特别是在以牙买加体系为基础的全球经济格局确立之后,资本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其具体变现为:

首先,各国经济个体以及日益凸显的经济全球一体化其只要推动力是为全球的资本流动。其次,在牙买加体系开始的延续至今的国际金融格局形式下,虚拟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其中资本自量增长是其核心原因。再次,在世界各国都普遍接受的现有经济体系中,市场经济成为最为被推崇的经济模式,而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可以理解为以资本衡量代表的一切要素。最后,在市场体制下经济社会价值和经济社会低位,由资本占用为价值取向,资本价值决定了社会价值。

同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几何式发展带动了社会模式的跳跃式变化。科技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决定国家民族自由和命运的高度。其具体变现为: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世界新格局的诞生方式,改变了社会形态,人们的生活模式。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的保证。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决定着人类自身发展进化的方向。

由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了全社会所有人的共识。但是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向着“高、精、尖”发展,向着规模、资本和协作化发展。例如波音公司的飞机制造有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几百家企业协作制造几十万个零部件,资本的密集度数以亿计。

由此可见随着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社会进步成为了以科技和资本为变量的可测模式。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应变量金融的发展。同时随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资本的应用也成为决定科技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使社会发展脱离了资本支配的前资本时代,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新知识经济时代,资本经济已经逐步蜕变为资本辅助经济。资本的自我增值已经不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源的软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从资本稀缺式的资本配置转变为知识稀缺型的知识经济配置。其主要表现为:

首先,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现代市场供求关系由原来的初级产品的稀缺转化为了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稀缺,由资本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的稀缺转化。其次,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以及相关领域的经济化使无形资产逐步的超越了固定资产成为最优质的稀缺资产。最后,科学技术这一最重要的生产力自身也成为了经济化的资本体现。

2.投资、融资体系与科技投融资体系

现代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在资本运作中最主要的之一是投资,而投资是资本运作中最主要的利润获取方式。对于现资资本来说起最佳的来源就是融资资本。

2.1投资、融资体系

投资就是资本主体在市场中或者其他规制体系中对投资客体投放资本以期获取利润的行为。融资就是资本获取的期望主体在市场中或者其他的规制体系中由投资主体获取资本并承诺利润的行为。投资和融资行为都是资本在市场体系中流量和存量的变动过程,也是一体两面的伴生金融互动,所以一般和成为投融资。

在我国投融资体系,一般是特指针对固定资产的投融资活动的一系列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是为多种运行体制的综合称谓。主要包括投资主体行为、资金筹措方式、投资使用方式、项目决策程序、建筑施工管理和宏观调控制度等方面。

我国的投融资体系的沿革变化结合科技投融资体系的界定可分为两个时期,以2004年我国的金融改革为界限,之前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改革摸索时期,之后是和国际接轨的现融资体系改革时期。

改革摸索时期有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是为我国改革的四个摸索时期。第一阶段(1979年~1983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破冰时期,尝试使用市场的概念来解决国家统管的问题,把计划经济的拨款尝试为运用市场机制的贷款。第二阶段 (1984年~1987年):以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博弈平衡为主的尝试,给予市场化的地方经济的第一步。 第三阶段(1988年~1993年):完成了投融资市场化初步的尝试,完成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博弈的动态平衡,开始建立了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融企业。第四阶段 (1994年-2004年):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完成了商业化金融改革的理论和实验。初步建立了我国的有中国特色投融资体系。

2004年之后随着国家金融体系改革和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逐步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多样性的资本市场和投融资结构合理的一贯体系,同时也逐步在制度上和立法上完善我国的投融资体系,截止到2012年年初我国综合地方和中央的投融资体系已经具备了成熟体系必须的所有项目。但是各项目和体系之间由于各种原因相互闭塞,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

2.2科技投融资体系

2.2.1科技投融资体系的由来

如上文所述,科技投融资体系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在各国特别是各科技大国、经济大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知识经济带动阶段以后,才逐渐成为全球各国的发展战略目标。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投资多是以实体经济为主,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投融资体系,但是对于科技投融资体系来说,是近几年来才开始初步探索建立的。当然由于投资观念、投资习惯、资本的短视效益加上科技投融资特有的资本获利不确定性才造成我国的科技投融资发展缓慢。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投资资本的要求日益扩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几何式发展,那么把这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需要的投资也是日益庞大。这主要表现为:

首先,现代科学成为了一个体系,系统化、专业化和协作化的要求日益增长。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专业,每个重要成果的诞生都需要大范围的知识协作和投资支持。据统计,2010年,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科技投资,美国综合计算(联邦投资+州投资+大型企业研发费用)高达15479亿美元,几乎超过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投入比例相对更加的庞大,例如IBM开发新一代芯片历时2年耗资40亿美元。辉星制药开发新一代抗生素投资7亿美元。山东省济南的某新能源企业开发新能源科技一个项目耗资到5000万人民币。

再次,高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对于人力资源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对人才的开发、吸引、培训等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中,企业成本成倍增加。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定期增值也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最后,也就是科技投融资体系的作用,加速科技转化,将资本和科技有效结合使其发生几何式的资本增值。

2.2.2科技转化过程的投融资

一般认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是为:种子阶段、创建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对于不同的阶段对于投资来说各有优缺点,但是在现阶段的我国,投资资本偏爱后两个阶段,即为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

顾名思义,种子阶段是研究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的投资优势是一旦成功后,可获得的利润巨大,而且一般这一时期投资需求不大。但是由于是起始阶段,也就意味着失败的纪律很大,风险回报等值。这一时期对已投资主体来说是为风险投资基金为主,政府投资也是这一时期的主力。其他投资主体畏惧投资失败的风险或者在进行风险管理中一般很少选择这一时期。

创建阶段,完成了理论和初步的实验以后,产品已经完成。但是这一时期是科技商业化的关键时期,因为无法预测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面对市场的消费需求,面对市场的商业竞争,企业随时有可能成为失败者。所以这一时期的投资应以政府和风险投资为主。

成长阶段,这时期是是产品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市场,开始需要扩大生产的时期。综合来说之一时期政府可以退出,由部分的金融机构和风投继续担任主要的资本提供者。

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已经有期待的发展前景,有较好的市场占有率,有良好的信贷基础。商业银行的介入时机已经成熟。由于这一时期的利润率下降了,已经不符合风险投资的要求,所以商业银行成为主要的投资。

2.2.3科技投融资体系的组成

由于各国的经济千差万别,所以科技投融资体系的组成也各部相同。在高科技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有不同的风险和资本需求,所以相应的对于投融资的渠道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的投融资途径:

(1)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投资。最为各国最大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参与者,政府财政是协调、补充、引领投融资体系完善的最佳选择。对于那些商业价值不高但是公共价值很高的,其他投资者因为获利率低或者是没有利润的科技项目,应该由政府财政引导的投融资体系参与支持。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资本市场上投融资体系的主体,但是由于已知的高科技企业的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在对科技投融资的参与上会谨慎很多。如果政府能提供政策性或者是信用补偿,则商业银行在高回报率,低风险的这类投资上还是很积极的。

(3)投资银行。投资银行虽然不能直接为高科技企业提供投资资本,但是其在商业金融市场上的特长还是会对高科技企业提供巨大的帮助。有投资银行的参与,科技投融资体系才算是比较完整。

(4)共同基金。基于其投资的范围,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在科技转化的成熟阶段,解决上市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种选择。

(5)完善的分级市场。一方面完善的一级、二级甚至是三级交易市场的存在可以提供足够的投融资资本选择。另一方面,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提供了选择,这样可以使风险投资的投资选择更加的广泛。

(6)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组成和投资倾向正好符合高科技项目转化为资本项目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风险投资基金的绝大多数也是流向了了高科技和创投项目。

(7)政府的信用投资。一个完善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可以链接所以参与者的连接。政府的信用投资正好是这个最有效的连接。政府所提供的行政、法律、政策、措施等服务是一个完善的体系所必备的,也是政府实现其政治经济目标的最佳方式。如向投资者提供科技资质担保,向融资者提供资本信誉担保,向投资者提供资本风险保全,向融资者提供知识产权保障等服务是链接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所最优先需求的投资。

科技投融资体系,是科学技术和资本在市场化的框架内的交流途径;是资本以科学技术发展为依托实现自我增值活动的平台;是科学技术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实施引领的基础。建立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

第3篇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私募股权,融资

引言

中国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其他所有中小企业一样,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伴随着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私募股权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在我国迅速发展,内资、外资、民间和官方都在积极参与和推动私募股权。为了让更多的高科技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让企业家更清晰的了解私募股权的内容和过程,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私募的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高科技企业私募的特点,指出融资所带来的利弊,为正在和将要进行私募股权的企业提供帮助和借鉴。

2.中小高科技企业股权私募融资模式

国内科技企业私募融资分为两种模式:

1.风险投资+私募股权

第一类企业从初创阶段就接受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者对资本市场较为熟悉,了解相关规则和资本行业。企业管理者多数是归国留学人员,曾在国外高科公司就职,在自身的专业领域积累类了不少经验,有的拥有科研成果。他们有着在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环境中的工作经历,了解熟知资本工具和其中的规则,所以创业初始就开始运用风险资本,在获得充裕发展资金的同时,从一开始就以规范的管理和完善的结构运作企业组织。在经过创业和成长期之后,就很自然的采取私募股权的方式进一步谋求发展。

2.自主创业+私募股权

第二类企业属于自主创业,在企业创立发展阶段,没有借助于外来资金,完全靠自有资金投入、积累和发展。这种类型的企业家通常没有海外的学习工作经历,对资本市场了解较少,在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希望借助资本市场来进行跳跃时的发展,加速业务或市场的扩张。该类型的企业由于对私募股权缺乏了解,往往容易导致两种情况出现,对私募盲目追捧且充满热情,或则十分小心谨慎充满戒备,甚至有的企业管理家拒绝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的帮助。

两种模式企业的构成基因和成长经历导致在私募融资阶段关于股权、份额等问题的思维和态度迥然不同。被投企业的多元化投资亦是PE所忌讳的,另一方面,中国的私募基金因为对早期投资的技术趋势和管理技能缺乏准备,多把资金投资于Pre-IPO的阶段,对真正的创业中的中小企业反而投资不多。怎么样能够让股权、债权融资配合起来,也许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融资的下一个话题。

3.中小高科技企业私募股权融资分析

3.1 国内中小高科技企业私募融资的内外驱动力

1.外在驱动力

私募资本在我国并没有私募概念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存在由来已久。为了解决中小企业、民营、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及解决他们由于规模所限,无缘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的融资困难,一些企业与民间金融机构进行了创新和创造。私募就是在此情况下发挥了其他融资方式无法起到的作用。国内私募基金的投资对象是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具有上市潜质,主要投资形式是对具有上市潜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90年代中期以来,私募在我国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了私募资本市场的发展:长期形成的民间资金拆借市场随着藏富于民的现象愈发明显而规模越来越大;海外风险投资理念的引入,大量海外投资公司的进入和本土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很多大型企业集团也纷纷介入到风险投资领域,它们的经验对众多中小企业的成长帮助更大;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也使金融意识深入人心,客观上促进了私募融资的发展。

2.内在驱动力

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是我国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缺乏产业化资金。虽然国家的各类科技扶持性基金和科技担保公司的出现为高新科技企业的成长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所能提供的资金非常有限。同时,由于高科技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成果拥有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就使得高科技成果很难从正式的金融部门获得资金,此时私募就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私募既可以突破正式金融对融资者的信用记录、规模、赢利性、担保等方面的限制,又能够以灵活的条款设计来吸引投资者和补偿投资风险,所以能成为高科技产业化融资的一个好方式。

私募资本有利于民间企业的发展。我国民间企业很难从正式金融获得资金,这种状况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就得到扭转,即使金融市场极为发达的国家,小企业也较难从正式金融受益。适当发展私募资本市场,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弥补。私募还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引入战略性投资者的重要手段。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寻求与国际大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可充分考虑使用私募的手段。

和国内高科技企业分布的情况一样,真正实施私募股方式融资的高科技企业。目前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行业,其中已互联网尤其引人注意。中小高科技企业大多数是自主创业,人员组成以科技研发人员为主,许多公司的负责人同时又是核心研发技术人员。他们有的只懂技术,有的还了解市场,但是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还懂得资本运作的人是少之有少,不光是国内的科技人才,很多海外归国的高科技人才也同样如此。]在他们面对资本市场,进行资金管理、融资操作的时候就不得不听从于资方,资本运作的复杂和晦涩难懂的专业工具让他们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

高科技企业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还并不长,企业往往以技术研发为主,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人员以高学历的技术型人才为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技术研发能力。为了获取企业发展的资金,势必要和社会各方面机械接触和交流,接受知名私募基金投资的企业不仅获得充裕的资金,更在迈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方面做出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从2004年深圳交易所创立中小板以来,深圳交易所中小板已经进入全球三大中小板之一。截止2009年5月底,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中小企业有273家,273家公司总市值达到9730亿元,有205家是科技企业,有135家公司承担了国家级项目。中小板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也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高新技术企业私募融资特点分析

针对我国的法律环境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私募融资具有如下特点:

1.私募融资建立在广泛协议基础之上。因为在我国,不管是《公司法》,还是《证券法》都没有规范私募融资行为,因此私募关系都通过各个阶段订立相关协议而建立起来的。

2.私募融资信息披露很不规范。私募最重要的特征是发行人可以不必向投资者进行详尽、全面的信息披露,而且对所披露的信息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是私募的一大优势。但是,因为在融资中涉及到公司内部员工和其他外部非机构投资者,他们没有机会和发行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全面的沟通,处于信息劣势,虚假、夸大或者遗漏的信息披露往往导致非机构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3.在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方面无法可依。与公募市场相比,私募市场信息更加不流畅,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加严重,出现小股东利益受到侵害情况时,小股东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很多小股东往往在私募融资的过程中就被迫退出企业。

4.科技企业往往需要多次融资。科技企业在人力资源、技术产品研发等方面需要持续投入,一次融资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5.私募融资协议中不仅有对赌条款的限制,还存在技术和研发成果的或有转让。被私募方选中的科技企业多数都具有独有的专利或者特殊的研发成果,私募方会要求在企业没有达到预定的收益指标时,形式对专利或衣服成果的预定权力。

4.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私募股权融资的利弊

企业往往是私募资金的需求方,多数时候也是私募行为的发起方,所以首先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高科技中小企业私募的得与失。

4.1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优化资本结构,为上市融资奠定了基础

公募与私募及用户贷款相比给企业带来的优缺点,私募股权完成企业可以获得3-5年的发展资金支持,时间长于中小企业贷款,起到稳定企业发展和补充融资渠道的作用。私募的投资者他们更看重企业的长期收益,不会因企业一时的失败而做出撤出资金等对企业不利的事情。相反,因为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他们往往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关键时刻还会追加投资。新股东的加入,结束了股权资本单一的局面,使企业开始向多元化的股权结果发展,更加符合资本市场的要求和规范。资金的运用也将更加规范,使用的效率将大幅提高。

4.2改善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增强自身实力

私募股权融资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以其独特的融资优势成为了成长中的中小高科技企业解决资金瓶颈的重要融资手段。同时,由于私募股权投资者与所投资的企业之间存在直接利益关系,促使私募投资者必须为中小民营企业引进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创新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财务管理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与服务,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及最终进入证券市场融资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企业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善企业的收入和成本结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带来企业业绩的提升,迅速增强民营企业的实力。[17]

私募股权基金通常具有在多个行业和领域的丰富投资经验,拥有成熟的管理团队和控制特定市场的能力,能为企业提供前瞻性的战略性指导,能利用自身的声誉和资源为企业推荐适合的管理。这些支持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进行私募本身就是对企业自身具有管理能力的挑战,想要突破现状,企业自身就有内在的提升业绩和加强经营管理的迫切要求,私募的从外在更加严格的提出了要求。

4.3防止丧失企业控股权,企业被迫改变战略方向甚至消亡

和任何交易一样,获得私募资金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价值。企业看似只出让了部分股权,其实出让的是部分经营管理权力和未来的部分收益。私募方通常不会直接参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但是会通过董事会影响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和长期战略规划。在董事会的权利、义务则体现董事会在重大事项上的决定权,甚至会引导发展或者左右企业方向。一些国外企业背景的私募基金,最终目的就是获得我国同类企业的控股权,变相进行自己的扩张,获取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研究成果,或者借助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参考文献

[1] 宋晓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组织模式分析.财经研究,2008,10.

[2] 王琳.浅谈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形势.金融经济,2008,11.

[3] 苏宁,刘虹,私募股权投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全国商情,2008,13.

第4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政府拨款;股权融资;债权融资

中国文化产业融资方式在过去相对比较单一,以政府拨款为主。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类市场化的融资方式逐渐出现,文化产业资金来源不断拓宽。当前,中国文化产业融资方式主要可分为政府拨款和市场化融资两大类,后者又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而股权融资又可细分为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及上市融资,债权融资可细分为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下面,本文就将对这几类中国文化产业主要融资方式及其优劣势展开分析,以期寻找满足中国文化产业不同阶段资金需求的最优融资方式。

一、政府拨款

在文化产业早期阶段,文化企业多由文化事业单位改制而来,因而对于其资金需求,政府一直予以积极支持。以2011年为例,中央和地方文化传媒支出分别达188.72及1704.64亿元,比2010年增长25.7%、22.4%。政府拨款主要针对公益性的公共文化产业,对那些投入大、风险高、收益低、回收期长、其他社会资本不愿介入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满足民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总的来看,政府拨款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可以集中资金用于专项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起步和发展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但作为一种事业型投入方式,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是力度相对有限。作为事业型的融资方式,其投资力度是有限的,扶持资金不可能解决文化产业巨大的资金缺口,仅起到市场引导作用。二是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政府对文化产业一直并未真正下放管理权利,其主导的资金投入往往忽略了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及其发展规律。三是资金效率低下。国有文化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效益低下、人员富余、文化资源与人力资本闲置等问题,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权责不清的委托关系,导致其机制不灵活、资本运作效率低。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也难以全面考虑和研究各方面因素,因而无法选择最佳投资方案。不依据市场需求规律的投资必将导致重复与无效,更挫伤了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无法将分散的资金集中对某一方向进行重点支持,从而难以形成文化产业集团化与规模化。

借鉴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其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但不能过分依赖财政拨款,因此,对中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也应更多考虑市场化的方式。

二、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可细分为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及上市融资。

(一)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

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即VC/PE,其投入周期相对较长,一般用于起步与快速发展阶段公司的融资,其着眼点不在于投资对象当前的盈亏,而在于其发展前景与未来盈利能力,是适合文化产业的一种融资方式。它能有效缓解文化产业融资困境、破除文化产业体制壁垒、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

根据投中集团的统计,2010至2012年,分别有74例、58例及36例VC/PE融资案例,融资金额分别为2.28、13.62及2.97亿美元。随着文化产业与风险投资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VC/PE注资优秀的文化企业。2012年,共计有青耕老年文化、海润影视、东方风行等数十家文化企业接受了来自各类风险资本的投资。

当然,VC/PE在文化产业领域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一是投资分散,规模效应差。作为新兴的融资方式,VC/PE在对文化产业的整体性把握、促进产业集聚形成等方面相对欠缺,难以改变其信息共享较弱和谨慎性的投资策略,不利于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升级并形成规模效应。二是运营机制缺乏透明度。目前,VC/PE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不利于其自身的规范发展。由于政策、市场等风险较大,从国外发展历程来看,成功率相对不高。之前,中国VC/PE主要集中于互联网等高科技领域,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VC/PE亦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力度。

(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指对未上市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资制度。文化企业若能够获得文化产业基金的投资,既可以增加新鲜血液,完善资本结构,削弱其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也减轻了政府拨款支出的压力。在欧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这是一种较成熟的融资方式。

随着国民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已渐露雏型。根据投中集团的统计,仅2012年三季度,就有西部文化旅游产业基金、上海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十余只基金开始或完成募集,单只基金规模动辄数十亿元,实力雄厚。

但文化产业基金仍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其劣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规政策不健全。我国目前还没有颁布专门法,只有零星的地方法规和部分政策支持,并不系统。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规范化发起、注册与运营还有待完善。二是文化产业投资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可以为产业投资的高效、安全运作提供优质服务,降低投资风险和交易成本。这一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律师、会计、知识产权评估、版权交易中介等事务所及信用评级机构、投资银行等。但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已有的中介机构政府主导现象严重,弱化了其本身应有的功能,导致金融服务跟不上投资主体的需求。三是缺乏专业投资人才。专业投资人应该集管理才能、行业知识及金融知识于一身,不仅要把握文化领域最新动态,从众多标的中评估并筛选出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还要对文化市场的准入机制、市场需求等作出准确判断,否则难以获取高收益。四是缺乏合适的退出渠道。文化产业基金的投资目的不是控股运营,而是获取收益,无论成功与否,退出是其必然选择。一般而言,退出方式包括上市、并购、协议转让与清算等。上市最理想的退出方式,但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型文化企业难以达到上市条件。

(三)上市融资

2009年深交所推出创业板这无疑给中小文化企业提供了一个契机。因为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大部分是成长期的两高一新企业,文化企业注重创意概念、成长空间大、符合国家政策支持,适应了这种模式。此外,海外成熟资本市场也提供了上市融资的渠道。2010至2012年,先后有中南传媒、博纳影业、光线传媒、华录百纳及品牌中国等文化企业先后在大陆、香港及美国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根据投中集团的统计,2010至2012年,分别有8例、6例及4例上市融资案例,融资金额分别为14.08、9.37及2.4亿美元。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选择在A股上市融资。截止2012年10月,共计有知音传媒、万达影院、长城影视等22家文化传媒企业拟在A股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融资。

资本市场向文化企业的开放,丰富了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帮助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上市准入标准偏高。现行上市制度有利于业绩中等但规模较大的企业而不利于中小文化企业。上市条件中的企业规模、盈利记录等规定无疑限制了大量中小文化企业通过上市融资。二是上市审批程序复杂。繁琐漫长的上市审批与中小文化企业文化存在冲突。中小文化企业一般比较灵活,但漫长的上市等待期与审批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上市的积极性。总志,上市融资在当前还不是文化产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仅仅限于具有较大知名度、业绩较为稳定的企业。对于中小文化企业而言,投资者显然还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信心。

三、债权融资

市场化融资方式除股权融资外,还包括债权融资,它又可以细分为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

(一)银行贷款

银行对文化产业的融资支持起步较早,深圳发展银行于2005和2006年两度为华谊兄弟电影《夜宴》、《功夫之王》的拍摄提供担保贷款。此后,商业银行针对文化产业的特征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并逐渐成为主流。如2006年招商银行为华谊兄弟电影《集结号》的拍摄贷款5000万元,开创无质押贷款先例。2007年,交通银行为电影《宝莲灯前传》的拍摄提供版权质押贷款。2009年,民生银行为张国立等23位导演提供总计1亿元的授信额度。2010年9月,北京银行为博纳影业提供1亿元的“打包式”授信额度,用于《龙门飞甲》等4部电影和1部电视剧的拍摄。作为目前主流的融资方式,伴随政府的支持和推动,预计今后我国文化产业资金来源大部分仍将来自银行。

但这种间接融资方式也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障碍:一是企业价值难以评估。文化企业无形资产大于有形资产,虽然目前部分银行针对这一特点推出了企业无形资产质押等创新的贷款模式,但主要用来支持具有竞争力和确定发展前景的文化企业,而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资金支持的中小文化企业,由于盈利不确定,很难获得贷款。二是审批程序严格繁琐。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经营期限较短,难以拥有较高的信誉。而贷款对象的持续、稳健经营期限是银行信贷的重要考察指标,经营期限短,还贷前景很难估算,严重影响银行对文化产业支持的积极性。而即使通过银行的资质审核,担保条件也较为苛刻,贷款手续也比较繁琐。

(二)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的最大优点是利息在企业税前扣除,具有税盾效应,减轻了企业负担,同时可避免股权稀释。但发债过多,会影响企业资本结构,降低企业信誉,增加再融资成本。2007年末,中影集团开创了文化行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的先例。中影集团5亿元七年期企业债券,由建设银行提供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担保,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电影数字制作基地。

中影集团企业债券发行,是经过审计与律师事务所提出相关文件,提交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保监会,获得其允许后进行的。现行的债券发行制度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对企业资质要求严格,不适合文化企业。尽管中影集团为文化企业融资方式的拓展提供了示范,但中小文化企业采取这种方式还需要一段时间。由于文化企业风险相对较高,银监会已经禁止金融企业为企业债券进行担保。如果没有银行做担保,债券发行比较困难。

发达国家债券发行一直是资本市场的主要融资方式,而中国资本市场中债券规模占比低,其中企业债券规模占比又较小。当前,对于文化企业而言,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劣势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信用评级不完善。企业信用评级直接影响企业债券的顺利发行。制度缺失、信用评级机构的缺乏和专业化人才的缺失使中国企业债券的发展遇到了困难,也影响到文化企业合理运用这一融资方式。二是债券流动性缺乏。当前中国企业债券流动性相对较小,难以满足企业融资和投资者合理的退出需要,势必影响这一融资方式的发展。

四、结语

除此之外,中国文化产业融资方式还有信托融资及文化产权交易等,这些融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文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项目性质,加以合理使用。

第5篇

关键词:财富管理;投资渠道;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23-0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了一个较为富裕的国家,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之迅猛、国民人均财富拥有量等方面成绩喜人。与此同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财富管理业务就已经成为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性业务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盈利性、客户稳定性、成长性突出。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投资者选择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作为其财富管理的主要机构。本文将对创新国内财务投资渠道这一课题进行分析。

1.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形势

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个人财富的积累,这种趋势以后必然会持续下去,从需求方面来讲,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由于金融市场改革,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包括银行在内的传统金融机构都在向金融控股企业转型。而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遽增让金融高层逐渐意识到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 中国财富管理业务现状。对于逐步融入全球化市场的中国来说,利率水平较低引发了人们对进一步加强财富管理的需求增长,无论是作为企业还是个体来说,财富的增值保值、投资风险管理、资产合理配置等都将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而中国以其丰富的客户市场、尚待完善的财富管理制度、大量有待开发的个人财富资金吸引了中外金融机构的目光。如何迅速抢占并合理利用中国这一庞大的财富管理市场成为各金融巨头桌案上头等大事。银行、保险、券商、第三方理财等机构纷纷利用各自的本源优势,各显神通打入中国财富管理市场。

与财富管理业务发展超过两百年历史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相较而言,我国的财富管理业务开展较迟,缺少多轮经济周期考验,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外在制度形式还是内在的方案内容都还稍显稚嫩,这主要有如下表现:首先,各个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财富管理业务趋于雷同,相似度太高造成理财产品工具形式单一,投资者选择少;其次,国内的大多数高净值客户都是家族或企业中第一代财富创始人,他们更相信个人的理财经验判断,对于财富管理业务中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建议采取率较低;再次,在财富管理行业中,专业人才培养耗费成本大,造成专业人才短缺,进而影响到了国内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

1.2 中国财富管理业务发展趋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投资就有风险,如何有效控制风险不仅是金融市场上也是财富管理市场上永恒的话题。国外丰富的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给予了我国较多的参考经验,近几年乃至往后几十年我国的财富管理行业都将进入高度发展的阶段。上述文字中简要叙述了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现状,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存在的问题颇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加速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以下五点,既是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案也是对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计。

第一,国内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合理引进国外先进理财制度与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多选择以及更完善的财富管理服务。第二,中资金融机构应当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自身优势,提高基础业务的品牌影响力与竞争力。第三,我国应当放开国门,使国内金融与财富管理业务全球化发展,同时实现资产配置的全球化运作。第四,在人才管理方面,应当加强对专业素质人才的培养,致使我国财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第五,我国目前尚缺少关于财富管理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未来的发展阶段,应当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弥补此方面的空白并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2.财务投资渠道现状

投资主体为了满足自身某一方面的获利目的,将可利用的资金、资产投入某种经济活动,这种行为就被称为投资。目前我们所熟知的投资方式或者说是投资渠道主要有股票、基金、期货期权、债券、房地产、黄金、储蓄等。

2.1 股票。股票代表着股票持有人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表示股票持有人对于股份公司必须履行其法定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决策,同时,也可分享红利收取股息,可以通过合法的金融机构对公司股票进行有偿买卖赚取收益。进行股票投资优缺点明显,其投资额度没有限制,收益大的同时风险也较高,并随时可以将其套现。

2.2 基金。基金是一种间接的投资方式,基金管理人利用集中筹集的资金投资证券、企业和项目,并且将获取的收益与投资人共享,同时风险也共担。较股票、期货期权而言,基金的投资风险较小,获取收益稳定性高,但投资期限较长,利率较低,套现较慢。

2.3 期货期权。期货期权投资相当于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例如对石油、大米或其他产品价格的市场预估。其操作对于投资者的要求较高,非专业投资者很难在瞬息万变的期货市场上盈利,当然,就算是专业的投资者在进行期货期权投资时一旦投错又没有雄厚的后续资金支持,最终只能是血本无归,因此期货期权投资比股票风险更大。

2.4 债券。债券分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与政府债券三种类型。债券投资的投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是一种定期赎回的投资工具,不同于储蓄存款的是债券虽然属于无风险投资、收益方式以利息为主即收益率固定,但其本质是债。在证券交易所进行债券投资时无论是企业债券还是金融债券都要交付一定的佣金,若为投资国债则可以免除佣金。

2.5 房地产。房地产究其根本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众多投资者抓住这一点大肆进行房地产投资,致使房地产除了工程、物理、政治特性,更带上了强烈的金融属性。对于这一特殊的投资产品,虽然其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变现难、投资手续复杂,但因土地资源的固有性与稀缺性、投资回报高等特点使众多投资者对其趋之若鹜,而房地产市场也是久盛不衰。

2.6 储蓄。对于一般人而言,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将现金等资产投入到商业银行中进行储蓄。这一投资方式比较大众化,和债券比较类似的一点是银行存款风险小、获取回报的稳定性高。但相应的,存款利率变动主要受到通货膨胀与紧缩的影响,而靠利息来获取收益的结果就是收益率是在几种常见的投资方式中偏低。

对于个人投资者,我国现有的投资渠道还较为狭窄,投资产品与金融工具种类较少,一方面与国内的财富管理行业发展较晚有关,另一方面国人对于财富管理理解不够充分,对财富管理专业人士的信任度不够。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投资渠道以外,目前我国投资者还会进行其他方面的投资,例如外汇、黄金(纸黄金)、古玩字画、珍贵邮票书信等,但这些投资渠道对投资者的资金要求高,一般的投资客户难以进入这一市场进行平等交易。

当然,对于绝大部分家庭理财者而言目前我国的投资渠道尚且能满足市场基本需求。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个人拥有的可投资资产日渐丰厚,人们对于资产保值增值、财富管理的意识越来越强,如果不能有效扩展投资渠道,在未来经济全球化发展愿景下,国内的财富管理行业中的投资渠道将很难满足日益庞大的投资者需求。而在扩展投资渠道的路途上,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财富管理市场中的理财工具,更要努力创新,创造出更适应我国金融市场需求的投资工具。各大金融机构不仅要基于盈利目的开发金融衍生品等投资工具,也要加强投资运作透明度管理,打造一个公平、有效的财富管理市场。

第6篇

【关键词】优先股 融资方式上市公司

一、优先股概述

2013年12月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6次主席办公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2014年3月21日,中国证监会召开新闻会,正式《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该《办法》共九章70条,包含优先股股东的权利,公司发行优先股的条件,发行程序,交易转让,信息披露,回购重组以及监管和法律责任等内容。该《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正式引入优先股这一融资方式。随后上交所和深交所先后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优先股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优先股试点业务实施细则》,至此我国优先股发行和交易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

优先股最早诞生于美国19世纪30年代,主要应用于铁路建设的融资。优先股即拥有优先权的股票,这里的优先是相对于普通股而言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分配利润的优先,另一个是在公司解散时分配剩余财产的优先。通常优先股的股息率是固定的,所以优先股股利的支付一般不会受到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优先股的股东可以旱涝保收,如果公司经营亏损,无力支付股利,即使股息率有约定,优先股股东也有可能拿不到股利。优先股既然具有了这些方面的优先权,则其他权利便受到了限制,优先股股东一般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不能参与公司重大的经营决策。而且,优先股的股东是不能退股的,只能要求赎回(招股文件有规定的前提下)。所以优先股是一种介于普通股与债券之间的证券,既具有普通股的一些特点,又具有债券的一些特点,但又是和普通股、债券完全不同的一种证券。

二、几种融资方式的比较

企业资产的来源为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所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与长期债务进行融资。股票融资包含普通股与优先股,长期债务融资又包含长期借款融资与公司债券融资。下面将这几种融资方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

普通股优势:没有固定股利负担;没有固定到期日;筹资风险小;能增加公司信誉;筹资限制少。劣势:资本成本较高;分散公司的控制权;信息披露成本高;被收购的风险增加优先股优势:与债券相比,不支付股利不会导致公司破产;与普通股相比,发行优先股一般不会稀释股东权益;无期限的优先股没有到期期限,不会减少公司现金流,不需要偿还本金。劣势:优先股股利不可以税前扣除,其税后成本高于负债筹资;优先股的股利支付虽然没有法律约束,但是经济上的约束是公司倾向于按时支付股利。

长期借款优势:筹资速度快;借款弹性好。劣势:财务风险大;限制条款多。公司债券优势:筹资规模较大;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劣势:发行成本高;信息披露成本高。

企业在进行筹资时会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资本成本、还本付息压力以及控制权等等。然而传统的普通股与长期债务的筹资方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普通股与长期债务两种筹资方式优劣势的完全对立导致公司难以满足筹资需求,难以实现最优的资本结构。而优先股正是综合了普通股与长期债务这两种筹资方式的优点,在没有还本付息压力的同时又不分散原股东的控制权。对于投资者而言,优先股投资风险小、收益高,可以许多稳健型投资者的需求,伯克希尔公司就在2008年认购了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50亿美元的优先股。三菱UFJ金融集团也购买了了摩根士丹利90亿美元的优先股。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我国终于在2014年3月确立了优先股的发行制度。

三、我国发行优先股现状

《办法》颁布之后获得学术界与市场的一片叫好。广汇能源拔得优先股发行头筹,浦发银行紧随其后。截至目前为止,已有11家公司了优先股发行预案,共募集资金近4000亿元。这11家公司中商业银行占据6席,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占据5席。虽然上市公司对优先股的热情十足,但是市场对这些上市公司发行的优先股并不十分认同。从这11家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预案的公告可以发现,这些公司都是通过非公开的方式发行优先股,这就意味着普通投资者难以参与到优先股的投资中来。再细看发行预案中的条款,对投资者来说条件是比较苛刻的。以广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优先股预案为例。广汇能源此次非公开发行优先股的数量不超过5000万股,募集资金规模不超过50亿元,发行对象不超过200名。预案中规定广汇能源本次发行的优先股采取浮动股息率,票面利率不高于公司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年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且不设置赎回和回售条款,且优先股股息不累积支付。从广汇能源的公告中可以看出,其发行的优先股所具有的吸引力并不大。投资者购买优先股就是为了获得稳定的收益,但是广汇能源发行的优先股却采用浮动利率,而且公司对优先股的上限做出了规定,不高于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年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以广汇能源最近两年的财务数据来看,其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在10%左右,虽然10%的股息率不算低,但这10%仅仅是一个上限,广汇能源基本不可能发行以10%的股息率发行优先股。而且此次发行的优先股没有设置赎回和回购条款,这就意味着优先股股东不可能收回本金,更为重要的是广汇能源的优先股是不能累积的,也就是说一旦公司经营不善,优先股股东将拿不到股利,即使以后年度经营好转,公司也不再支付以前年度未发放的优先股股利。投资者基本上相当于购买了无限期的债券,且利息还不能得到保障。

虽然从今年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发展优先股的规范文件,发行优先股具备了政策上的可行性,也已经十余家公司获准发行优先股,并公布了优先股发行预案。上市公司寄希望于通过发行优先股优化财务结构,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满足公司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投资者寄希望于通过优先股扩宽投资渠道,获得稳定收益。但是从这些预案来看,优先股并不如预期那样吸引人。从美国发行优先股的经验来看,优先股的确具有普通股与长期债务不同的优势。但是我国毕竟刚开始引进优先股这一融资模式,在制度上需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增强其吸引力,使之成为融资与投资渠道的一种有力补充。

参考文献

[1]丁楹.从美国优先股制度发展历程看中国转轨时期优先股制度的建立.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

[2]宣,赵美珍.美国风险投资优先股制度的演进与运用.环球扫描.2011.

[3]范利民,张辉锋,谢鸿华.关于我国发行优先股融资的相关探讨.商业研究.2014.

第7篇

关键词:产业转移;政策支持;金融资源配置;承接模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5-0041-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5.10

一、样本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状况

(一)承接规模大致相当,承接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从规模水平来看,湖南郴州、永州两市工业园区建设面积197.2平方公里,比江西上饶、赣州两市的118.7平方公里要有显著优势,转移企业总量相差不多。但是,湖南两市吸纳劳动力18.6万人,仅为江西两市40.3万人的46.2%(见表1)。2009年湖南两市引进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3亿元,仅为江西两市488.3亿元的51.8%;实现利润29.9亿元,仅为江西两市89.6亿元的33.4%;转移企业的进出口额6.3亿美元,仅为江西两市18.5亿美元的34.05%(见表2)。

(二)特色产业集群贡献率均较高,但结构差异较为明显

四个地区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达到了65%以上,其中最高的赣州市达82%。但样本地区也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如永州市产业集群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其工业增加值明显偏低,仅89.6亿元;而以有色金属深加工及电子信息为主的赣州市、郴州市的工业增加值均较高。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集聚,并带动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如郴州、上饶和赣州第二产业贡献率均达到了42%以上,而永州仅为34%。对比2004年产业转移初期的三次产业结构,2009年郴州、永州、上饶、赣州第二产业占比分别增加了8个、5.4个、8.1个、8.9个百分点,赣州的三次产业结构排序实现了从“三二一”到“二三一”的转变;与郴州、上饶同步,永州也实现了“三一二”到“三二一”的转变(见表3)。

二、样本地区产业转移承接模式的综合对比分析

(一)样本地区承接模式简介

1.郴州模式――全面招商+标准厂房+金融跟进

一是全面招商。二是标准厂房建设。2009年起每年安排8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园区标准厂房建设。三是金融跟进。2009年末,该市金融机构工业园区贷款余额107亿元,占全市贷款总余额的26.7%。开办了贵金属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林权抵押、仓单质押等40余项特色金融产品;引进了中国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交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成立了6家民营小额贷款公司,完善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2.永州模式――厂房补贴+以商(乡)招商+金融助推

一是建设厂房奖励。企业在园区投入达到总投资的40%后,政府将企业预交的土地款作为奖励全部退还,同时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在园区兴建标准厂房,补贴标准最低达到146元/M2。二是以商(乡)招商。以转移进来的企业为支点,撬动有关联的上下游企业进驻工业园区,以老乡或熟人牵线进行招商引资。三是金融全面助推。开办了保理融资、仓单质押等贷款品种,设立了外汇远程核销点和湖南省建设银行系统首家县级外汇指定银行,建立了产业转移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3.上饶模式――核心企业+上市公司+金融对接

一是引进核心企业,围绕“三度三业”招商选资。“三度”即重点考量项目的投资额度、强度和进度,自2008年起,投资低于1亿元(或1000万美元)的项目原则上不再引进,鼓励进标准厂房发展;投资强度要求每亩至少达到100万元以上;项目签约供地后要求2年内无条件建成投产并生效,否则进行清理整顿。“三业”即做大光伏、机械电子、有色金属等三大产业簇群。目前,核心区内有企业近千家,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93家,多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培育上市公司。样本地区仅有上饶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培育了一家上市公司――2010年5月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三是金融及时对接。2008、2009年连续举办“政银企融资对接月”活动,现已有20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

4.赣州模式――精品园区+直接融资+金融培育

一是构建精品园区。面向社会采取BT(建设――移交)开发方式,对暂无客商投资的项目,政府投入资金撬动,并适时退出。目前有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8个省级工业园,集聚了全市三分之二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是扩大直接融资。江西省第一个地方债券项目“2009赣州发展债”15亿元发行;2008年江信国际第一次在赣州发行2亿元“赣州香港产业园民生工程集合资金信托融资”产品;2009年,赣州市第一只创业投资基金“赣州高能矿业及能源基金”发行。三是金融培育扶持。建立了转移企业贷款资质培育制度,金融机构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有111户转移企业获得贷款23.53亿;建立了以政府出资的政策性信用担保为主体,以企业交纳会费、实行企业间互保联保的互担保机构和由企业、个人出资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两翼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1]。

(二)样本地区要素禀赋、政策支持、金融资源配置比较分析

1.差异化导致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和质量的差距

(1)要素禀赋:土地、水电、劳动力成本各具优势。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四个样本地区的土地成本、用水用电、劳动力成本都具有比较优势,且优势各异(见表4)。

(2)政策机制:招商政策与行政管理机制的创新和落实存在不同差异。一是各地的招商政策推出存在时间差。上饶市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意见,在税收、用地、规费、项目审批和企业注册等方面对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优惠政策;当年,上饶市开发区财政决定每年安排1亿元人民币以上资金设立工业发展基金,对引进的企业进行奖励扶持。赣州市专门出台了系列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文件,实施了领导挂点、部门服务、限时办结、跟办代办等一系列服务客商和企业的措施,实行了重大项目代办制、重大项目落实情况督查制、投资环境客商评价制等。而湖南省的规范性政策略晚。2009年5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建设用地、环保审批、财政扶持、园区建设、物流平台建设等11个方面鼓励3个市州先行先试。郴州市财政2008年起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而永州市则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等。

二是在政策力度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赣州市除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外,还享受了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优惠政策,因而被誉为“目前国内市级权限范围内最优惠的政策”。湖南郴州市虽然享有全国“有色金属”之都的美誉,但在政策方面却并不如江西的赣州市。上饶市既是国台办和江西省政府授予的台资企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又是海西经济区20个设区市之一,既收获了位居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结点的地缘之先,又可享受到国家推进“万商西进”,优化产业布局的政策惠顾。

(3)金融资源配置:配置方式存在质的差别。赣州市和上饶市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由承接之初的自有资金、商业信用、民间借贷和亲友借贷为主的融资方式向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社会信用等现代化融资方式转变。如2008年江信国际第一次在赣州市发行2亿元“赣州香港产业园民生工程集合资金信托融资”产品;2009年江西省第一个地方债券项目――“2009赣州发展债”15亿元发行;赣州市第一只创业投资基金――赣州高能矿业及能源基金也在2009年发行成功。上饶市的晶科能源有限公司2010年5月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与此同时,赣州市和上饶市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也趋于成熟。赣州的“一体两翼三层”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和机制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作用显著。上饶市金融机构利用当地20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放大功能,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转移的承接。郴州市在完善多层次的金融组织结构方面先行一步,引进了中国光大银行、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开设了6家小额贷款公司。而永州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其金融资源配置还停留在自有资金、民间借贷等为主的原始融资方式上,间接融资方式扮演了辅助角色,直接融资更难企及,信用担保体系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地方性金融组织建设也还在萌芽状态。

2.政策支持占主导,金融资源配置、要素禀赋的重要性不可偏废

(1)要素禀赋对低成本型和资源依赖型转移企业产生的影响较大,但总体的影响呈弱化趋势。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样本地区在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运输成本等相关环节都具有比较优势,低成本型产业转移模式因此成为首选。同时,矿产资源与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对于资源消耗型或资源依赖型产业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特别是初级加工的产业,如永州市的竹木、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己形成了规模化发展。郴州市、赣州市的有色金融等对资源依赖较大的产业也因为产业链的相连纷纷安家落户。而不具备矿产、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地区,转移成本偏高,承接力相对不足。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要素流动障碍与成本的降低,资源禀赋的影响有弱化的趋势,特别是由于近年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物流运输成本的地区差异大大缩小,区位交通优势对承接力的影响正逐步下降[2]。

(2)政策支持,特别是地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和发展环境是影响承接力的关键“软实力”。由于产业资本的逐利性,政策支持对不同类型转移企业的影响都很关键。目前,大部分的承接地都倾向于产业集群的转移方式,通过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建立起产业集聚效应,吸引大量相互配套产业链企业来投资落户。如各地工业园区的打造就为承接产业链集群型、市场开拓型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上饶市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赣州市的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郴州市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对整个工业的产业结构合理促进作用都非常明显。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起组织和领导作用的经济人角色主要是政府。政府通过优惠政策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落实影响产业转移。这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硬性指标的约束下,更加凸显“双刃剑”的效用。

(3)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促进。我国产业转移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生命周期理论较吻合。对于部分市场开拓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上市公司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在永州市开设分厂,既是看中了原材料资源,也是瞄准了当地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但其集团规模融资能力强大,一般不需要承接地信贷支持。当前金融不支持或支持现有产业转移企业的状况已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对于国家产业政策明令限制发展的“两高一剩一资”转移企业,国有商业银行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和一票否决制。在地方政府的敦促干预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不符合信贷条件的转移企业也变相地采取多种方式支持贷款。在2009年宽松货币政策下,部分转移企业的信贷需求依然得不到满足,可见问题多在于转移企业的本身。此外,行之有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推动新生产业转移企业发展的利器,这一点在样本地区的创新实践中有许多成功案例,如创新和开办贵金属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贷款业务。本质上讲,承接地的金融服务问题主要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破解的重要途径还在于放宽金融约束条件,大力引进多层次的金融体系组织和丰富创新金融产品[3]。

(三)样本地区不同模式的优、缺点分析及优化重构

1.郴州“全面招商+标准厂房+金融跟进”模式

对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减少企业投资成本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金融对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扶持发挥了重点支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当产业转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继续全面招商就扩大了前期成本;政府出资建设标准厂房受到财力的限制,且已建好的厂房是否完全符合企业的整体规划还存不确定性因素。

2.永州“厂房补贴+以商(乡)招商+金融助推”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企业建设标准厂房的成本、放大招商引资的扩散效应、满足转移企业不同的金融需求。不足之处是以乡招商受到人缘、地缘等先天因素的约束,以商招商的上游企业(特别是能决定下游企业必须随之转移的上游企业)毕竟属少数,而且下游企业建设周期需要较长的过程。金融全面助推涉及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要发挥协同效应,必须要有一个权威的组织领导者,而现实情况是组织领导者缺位。

3.上饶“核心企业+上市公司+金融对接”模式

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改变,也更易于培育公司上市,高档次、大规模的金融对接活动表明金融扶持力度的加大。不足之处是银企对接活动在时间上有局限性,难以满足转移企业不同时期的客观需要。

4.赣州“精品园区+直接融资+金融培育”模式

对园区规划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体现了政府与金融部门服务产业转移的意识较强。如有色产业基地、氟盐化工基地等专业园区的建立,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对环境保护的监管等整体规划,都做到了统筹合理布局;区域园区如香港、台湾、深圳工业园的建立,对相关地域企业转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拉近心理上的距离。不足之处是精品园区建设和以政府为背景的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融资受到地方财力的约束;金融培育机制缺乏广度与深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企业需求。

5.承接模式的优化与重构

综上所述,可以在总结样本地区不同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重构一种模式:“精品园区+核心企业+直接融资+金融助推”。

(1)精品园区。政府部门要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规划特色产业园或区域产业园,完善承接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好承接地交通、供电、供水、排污、排水以及文化娱乐、生活等基础设施,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增强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使之有利于产业聚集作用的发挥、符合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园区建设过程中可以吸收永州模式中“厂房补贴”的成分,减轻政府出资的财政压力。

(2)核心企业。当产业转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由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引领本地经济发展。为了提高先进产业和生产环节的转移效率,要根据产业政策的需要协调采用以加速折旧、亏损弥补等各种税收政策优惠方式,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3)直接融资。在财政与金融的共同支持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实现直接融资;同时大力培育民间资本融合,鼓励发展风险投资介入产业转移企业。

(4)金融助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赋予一家牵头单位一定的权限,要求对银行、保险、担保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并加大考核力度,满足转移企业不同的金融需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甄别企业好坏,因此非正式的内源性直接债务融资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随着企业经营的相对稳定,外源性的间接债务逐步成为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正式金融将取代非正式金融。在成长期,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企业经营步入上升阶段,租赁、信用担保贷款等都可能是融资渠道之一。到了成熟期,中小企业也可以积极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一些创新金融产品,如集合委托贷款、应收账款的信托、质押与转售。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1.“精品园区+核心企业+直接融资+金融助推”是较为优化的一种承接模式

该模式既突出了落后地区政府部门在产业转移中的主导作用,也强调了欠发达地区直接融资的重要性,还兼顾了金融助推在不同地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普遍意义。这是本文的基本观点之一。

2.政策支持是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直接因素,要素禀赋的影响力有弱化趋势

样本地区的分析表明,优惠政策出台的及时以及政策落实力度的大小,是决定承接产业转移质量的关键要素。同时,随着要素流动障碍与成本的降低,资源禀赋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上,但总体上有弱化的趋势。

3.区域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金融资源配置是影响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

区域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金融发展和服务水平,同时,金融发展水平也限制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4]。在直接融资匮乏的欠发达地区,银行信贷的媒介作用相对更为突出。标志样本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原因,在于其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和规模存在显著的差异。只有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了突破,才会带来承接产业转移质的飞跃。

4.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转移企业,承接的工作重点应各有侧重

各种融资工具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处于婴儿期和青壮年期的转移企业,承接地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园区建设和提供宽松的生存环境为主,金融组织以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多样化的支付手段以及优良的社会信用环境为主;从中年期到老年期,工作重点则在于实现融资方式由原始到现代的突破[5]。因此,政府和企业应深入了解金融市场的特点和运作机制,有的放矢。

(二)政策建议

1.承接产业转移要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方向一致,注重与本地的产业互补相结合

承接地要设立一定的承接转移“准入门槛”,坚持有利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有利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产业的互补性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的基本原则,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引资”到“引技”再到“引智”、“引制”转变,注重转移产业落户后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

2.充分发挥金融、财税、产业政策的协同效应,完善差别化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会商机制

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制定应以省部级职能部门统筹协调为主,兼顾各地级市州的实际情况,赋予地级市州相应的权责;并充分协调金融、财税、产业等主管部门,建立差别化区域政策的会商研究机制,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协同效应,在发展中解决地方经济、金融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增加产业转移的金融制度供给,探索有效利用社会资本途径

以诱导性金融制度供给方式为主,政府强制性供给为辅,引导社会资本设立相关具有明确服务对象及目的的金融机构。如可成立阶段性的省级开发性金融机构,专司对全省产业转移中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项目的投资,在完成相关目的后即可撤销;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金融业,引导民间资本成立园区贷款公司、信托公司、风险投资基金、联合担保基金、产业链企业联保机制等,对现有机构进行一定的重组和改造,提高民间资本进入效能。

4.深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转移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环境

各企业主管部门、工商联和行业协会组织要加强对企业的诚信教育,引导企业诚信守法,建立良好银企关系。政府要重视建立为转移企业融资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补充企业信用的不足,分担金融机构对转移企业融资的风险。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房屋和土地的管理,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支持金融机构维护资产安全。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中介服务机构收费标准,加强对中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规范服务行为。

参考文献:

[1]曾省晖.产业转移与承接:金融业如何作为――赣州案例[J].金融与经济,2008(2).

[2]马涛,李东,杨建华,翟相如.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9(9).

[3]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和实证分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