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环保概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6-19 16:22:07

序论:在您撰写环保概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环保概论论文

第1篇

作者:尚宏利 李军 桑雪梅 王敏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学生根据指导老师提供的实验题目或自选的实验题目,自行查阅参考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选与组装实验设备,自拟实验操作步骤,实施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的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过程。其基本操作过程一般有三个步骤。准备阶段选题选题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等,且考虑实验室的实际实验条件来指导学生选择课题。(2)所选的课题要有一定的深度,选题覆盖面要广,综合性要强,保证学生对知识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注重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要结合物理化学设计性实验的形式。物理化学设计性实验一般有四种形式:扩展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方法或装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及开辟新的物理化学实验等。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可以采用以下途径:①用已学过的仪器装置做某些实验体系在实验条件发生重要变化时的探索;②相同的实验方法在新体系中的应用研究;③物理化学研究方法在与生产、生活等跟实际有关的课题方面的应用;④教师科研课题中的子项目等。例如《蔗糖水解动力学实验》设计实验内容添加温度和酸浓度的影响,实验除了测定速率常数和半衰期,还可测定活化能,综合运用了动力学知识,加深学生对速率方程的理解[3]。针对制药专业学生,如果把实验中的催化剂改为酶,除了以上的内容外,还需了解酶催化反应、酶的分离提纯及活性测定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实验方案、步骤及结构分析等都有更高的要求。

查阅资料确定选题后,就要着手收集相关资料。除了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可请教资深老师;或利用图书资料、网上资源等查找相关数据。在搜集充分的文献资料后,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阅读、整理和选取,寻找合理的条件,初步拟定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为拟定实验方案作好充分的准备。拟定方案(1)拟定方案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环保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设计过程都要科学、合理,所采用的设计标准,方法和步骤等都要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理论依据或实践基础。创新性原则要求实验设计要敢于突破陈规,独到新颖,能反映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思路等。环保性原则是指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考虑实验的设置、手段、方法等各方面因素,尽可能采用简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仪器,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效果明显的实验。培养学生建立绿色化学理念,培养学生用“3R”原则[4](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和如何解决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达到较好的环境效应。例如《二元金属相图实验》,实验中使用的铅替换为铋或锌。实验经改进后转变为绿色实验,实验药品用量减少,降低实验成本,且测量结果理想。例如《燃烧热的测定》无需改变实验方法,可以用蔗糖直接代替有毒的萘。(2)拟定方案的要求拟定方案要求学生要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理论和实验知识或技能,综合地考虑问题,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具体要求,寻求科学的、可靠的的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拟定实验方法;根据实验方法,合理地选择仪器和准备实验器材,周密地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拟定消除或减少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最后确定实验的实验步骤,安排实验进程等;完成实验方案后提交指导老师审阅,以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实验阶段实施设计性实验的方案是设计性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关键主体。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实验药品。认真阅读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熟悉物理化学实验仪器的性能构造、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准确,安全地安装、调试、维护和使用仪器,以便在精密的条件下测量到所需的数据。例如旋光仪的使用,在测量前,要将旋光仪预热,和调零等。学生按操作要求要认真操作、细心观察、作好记录,将测得的数据按设计方案的原理进行处理、分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结果处理阶段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取得有关的数据,通过作图,列表等手段,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等活动来获取结论。在获取结论后,还应对实验的步骤进行反思、讨论和总结,并以论文的形式写出实验报告。

为了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制定了成绩评定标准:包括查阅资料、方案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协作精神、实验安排、创新内容、环境保护、清洁安全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以论文的形式考评,格式要符合科学期刊的要求,标出标题,摘要,关键词,报告最后还要附有参考文献等。论文的内容除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与药品,实验的操作情况,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外,还可以写上实验过程的心得体会,指出实验中的不足、改进的地方及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以便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通过开设设计性环保物理化学实验,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工作过程,包括实验选题、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观察和数据采集、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环保意识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总之,我们力争通过实验训练,把学生培养成综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第2篇

【关键字】给排水设计 水资源浪费 节能环保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是非常大的,并且我国的水资源也十分匮乏,因此我国的人均水资源的拥有量非常低,甚至无法达到世界的人均水平,并且与人均水平相比还要差很多。虽然目前水资源的缺乏并没有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水资源的缺乏必定会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因此,在这样一个严重后果发生之前,就必须要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各行业以及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进行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由于水资源匮乏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物,其内部对水的使用量也都是非常巨大的,因此,为我国建筑的给排水系统实行环保的设计非常重要。

一、建筑的给排水系统导致水资源浪费的原因

(一)计量设施

我国建筑的给排水系统依然使用的是原来的设备,并且设计思路也没有与时俱进,现在在建筑中使用的这个给排水设计基本上属于粗放式的,因此没有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精确的控制,这就导致了在建筑的给排水系统中,水资源产生了无谓的浪费[1]。

(二)卫生器具和给水配件

我国古人常说,积少成多,虽然一时节约的水资源可能不够多,但是长期积累下来却可以为一个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节约不少水量。因此,建筑中所使用的卫生器具和给水配件不能忽视,节水型的配件可能一时不能看出其功效,但是时间一长,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三)管网渗漏问题

另外一个经常引起水资源浪费的原因就是建筑给排水管网的压力过大,随着我国高层建筑大量增长,大多数的建筑在进行给排水设施的建设时,都没有使用先进的,能够变频和调节压力以及速度的装置,因此就会导致哪怕是在用水的低谷时期,也会使水泵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长期下去就可能会使水泵甚至是整个给排水管网都发生渗漏的情况。

(四)没有对雨水进行充分利用

大多数节能的绿色建筑都会使用一些装置对雨水和中水进行收集,从而达到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对水资源起到节约的作用,但是现在大多数建筑并没有使用这样的技术[2]。

(五)给排水管网连接处渗漏

因为所有的给排水管网都会有相互之间连接的地方和阀门,但是因为连接不够紧密或者是使用年限过长,还有阀门以及管道的质量不好,都可能会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将水泄漏出来。

二、对建筑中的给排水设计

在对建筑的给排水系统进行节能设计的时候,能够从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节水方面、节能方面,以及对生活用水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方面。

(一)节水方面

虽然我国的水资源总体来看是非常多的,但是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上,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非常低,甚至低到了非常严重的水平,我国许多偏远地区以及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可用水更是非常有限。随着淡水资源的不断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水资源进行重复利用非常重要,我国目前的建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因此,想要对建筑的给排水设计达到环保的目的,首先就要从节水的方面着手。进行节水的方法一般有四种,分别是超压出流、热水干管循环、选择节水的配件以及对中水进行采用等。

1.分区分压供水:我国对于建筑物的给水系统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这个规定表明建筑中任何使用水资源的用具,在其最终配水点位置上的静水压力应该控制在0.05MPa_0.35MPa的范围之内,合理的分区分压供水可以减少管道渗漏量,延长用水器具的使用寿命,减少管网系统、用水器具的维修成本。

2.热水干管:因为建筑内的热水供应系统是集中的,在使用热水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水资源以及热能的浪费,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采用立管的循环方式或者是支管的循环方式,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在使用热水时对水和热能的浪费。

3.节水配件:在本文的前半部分提到,虽然给水卫生用具和配件能够节约的水资源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其产生的作用非常巨大,因此在进行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的时候,应该选用节水型的卫生用具,还有配件,并且在安装的过程中应该避免管道出现水的渗漏情况,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比如山西省在2000年就了在全省范围内对建筑工程中落后设施进行淘汰的措施,文件中要求淘汰过度用水的配件和卫生用具,推广使用节水的卫生用具,并且声明一旦违反规定,那么这样的建筑将不予审批和验收。可见对于节水配件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了,并且也是十分有效的。

4.对中水进行使用:一味地对水资源进行节约并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节约的再多也会有用完的一天,因此在进行水资源节约的同时也应该找到更多可以使用的水资源。中水系统就是这样的一个设施,因为其能够对污水以及废水进行循环使用,这样不仅能够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还可以有效的减少污水和废水对水资源以及环境的污染。对于使用中水处理技术节约的水资源,能够作为非饮用水进行使用,比如中水可以洗车,还可以冲洗厕所,不仅能够节约水资源,还能够减少废水对于环境的污染。对于中水处理的流程,应该满足一些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中水设计要尽量的简单,不仅要占据较少的空间,还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中水节约设施的建设成本,在此基础上,中水处理的效率还不能降低;其次,中水设施要减少对周围群众造成的影响,比如设备要有较低的噪音,并且在对中水的处理过程中不会出现异味,因为对中水进行处理的系统没有监控的设备,所以设备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中水处理的方法可以使用生物处理法,这种方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流量控制,第二个阶段的流程从曝气开始,经过沉淀和接触式氧化,然后再进行沉淀,最后一个阶段要对中水进行过滤、杂质的吸附以及消毒。建筑中使用的中水处理管道和设备,要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并且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在对中水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人体尽量避免与中水进行直接接触。

比如,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就建立了具有中水收集工程的建筑,随着这个工程试点的成功,我国多地都将这项技术运用到了建筑中。

5.使用屋顶水箱浮球阀:所谓的屋顶水箱浮球阀继阀芯,除了能够做到两步到位的配重逆开式球阀之外,现在在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浮球阀,比如双筒式的、液压式的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导阀控制型的浮球阀,它具有许多浮球阀的综合特点,因此在建筑中进行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对水流的控制,从而减少溢流现象的发生。

6.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将智能化给排水监控系统运用在建筑中,这样就能够对建筑中的给排水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并且还能够进行配水等功能。在建筑的给排水系统中,可以尝试使用BAS,即宽带接入服务器对建筑中的给排水情况进行相应的监控。比如,控制系统能够对水箱的水位进行检测,在水位达到高水位的时候就能够停止供水,这样就可以防止水箱储存过多的水,从而对水资源进行节约;而当水箱中的水位低于低水位时,就可以进行自动的供水。

7.最后一点,建筑中还可以建立雨水的收集系统,从而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将其通过一定的过滤和消毒,然后应用在建筑的一些用水途径中,从而得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比如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的某些园林中的建筑就使用了雨水收集系统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收集到的雨水可以利用到对绿地的浇灌中,或者是建筑中进行地板或者玻璃的清洁等多个非饮用的环节中。

(二)节能方面

在对水资源进行节约的同时还要对能源进行节约,因为在建筑物当中通常都会用到热能、电能等多种能源,进行能源的节约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是二次供水设备以及热水的供应,还有太阳能的使用。

1.二次供水设备:在传统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中,通常使用的都是水泵连接水箱的供水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不能够在用水高峰以及用水低谷这两个时间段中进行迅速的转换,因此无法及时满足这两个时期水量的变化,并且在这两个设备中的水会非常容易被污染,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新的供水系统就产生了,这就是能够调速变频的设备[4]。这种供水设备不但能够根据水量的使用进行供水的调整,还能够在用水低谷时期调整自身的设置,从而减小低谷时期对设备造成的压力,这样就不会产生因为压力过大导致的管网渗漏问题,并且还对设备的能源进行了相应的降低。

2.利用太阳能: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能够在天气好的时候进行随时随地的使用,如今大多数的家庭都在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为家庭生活提供所需的热水资源。但是如今的太阳能设备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会发生冻裂等问题,因此在利用太阳能的同时还应该对太阳能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

(三)对水污染进行防治

水资源受到污染是如今可用水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加强对水污染现象的控制[5]。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同样也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建筑的给排水系统,建筑中的水池或者是水箱,以及建筑给排水设备中的管材。在这三个环节中都应该避免可能发生的污染现象,因此应该使用材料良好的管材,并且对水箱中的水进行定期的消毒。

结束语:

水资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果离开了水那么人类就会面临死亡,因此节约水资源势在必行,在对建筑物给排水的设施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使用先进的节水设备,为我国水资源的节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戚贵庆.对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环保问题论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68.

[2]于大宁.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环保问题[J].低温建筑技术,2011,33(5):111-112.

[3]任丽芳.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环保问题[J].科技创业家,2012,(22):70.

第3篇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种,只是在一些税种的规定中直接或间接地含有环保因素。下面拟就环境税立法中的主要问题谈谈我们的几点思考。

一、“环境税”的征税客体和法定名称问题

环境税是旨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国家税收,环境税应该是我国整个税种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税种,其法律地位是与流转税、所得税等税种等同的。在环境税法定名称的寻找上,可否作如下考虑:

1.“环境税”:它是以环境中的物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环境税”的内容广泛,可看作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下面还可分为污染物税、环境能源税、环境资源税、环境关税等。而且,每一个名称下面还可再分,如污染物税可分为噪声税、垃圾税、二氧化碳税、硫税、有毒化学品税等。上面提及的环境资源税,也可称为生态环境税。

2.“环境污染税”:它以特定行为为征税对象,任何单位和个人造成环境污染和公害的行为,可以确定为征税客体。这些环境污染行为包括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废热、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物质等行为。环境污染税的计税依据是所排放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这个名称还可以有另外的叫法,如称为环境保护税,不过这是从狭义上来解释的,它的课税客体不包括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

3.“环境消费税”:以消耗某种环境资源为征税对象,如美国对消耗臭氧的化学制品征税等。我国现行消费税虽然将鞭炮、焰火、汽油、摩托车和小汽车等污染环境的消费品纳入课征范围,而且对小汽车按照排气量大小确定差别税率,这在控制污染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未能对含铅和无铅汽油、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的车辆加以区别,降低了税收对控制污染行为的作用。笔者提议的环境消费税,消耗的环境资源不仅仅包括汽油,还应包括天然气、煤、焦炭、重油、臭氧等等。具体范围可由税法确定。环境消费税在环境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环节征收。

4.“环境资源税”:它以开发、使用、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作为课税对象。其名下有:“开采税”、“开发税”、“采伐税”、“土壤保护税”等。其纳税主体是开发、利用土地、森林、草地、水、矿产、地热、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计税依据由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开发利用的程度共同确定,对不可再生、本国稀缺的自然资源可以课以重税。以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环境资源税,可以冠名为生态环境补偿税,或叫生态环境税。

环境资源税也可设计为以物为课税对象,名称包括化学燃料税、水资源税、矿产资源税、森林资源税和草原资源税等,主要体现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或价值。

以上陈述的几个环境税名称中,“环境税”的名称显然范围过大,包罗万象,立法中难以界定其具体内容,实践也不好操作。“环境消费税”以几种消费的环境资源为课税对象,范围过于狭窄,对其他几种常见的污染行为如排放污水、排放噪声等不闻不问,也违背了环境税的立法宗旨。“环境资源税”只顾及自然资源的维护与利用,忽视了以税收手段抑制排污行为的作用。而“环境污染税”与“环境资源税”正好相反,忽视了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笔者认为,我国环境税立法,可以冠名为“环境保护税”,其具体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环境污染税,对污染物或排污行为征税;二是环境资源税,对稀有资源或利用、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征税。环境保护税这两部分内容,还应该包括环境税收优惠的法律制度。鉴于我国环境税立法仍处于酝酿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加之国外的情况和我国也不尽相同。因此,笔者还认为,环境税立法可以首先采取以某种或某几种常见的、严重的环境污染物、稀有资源、污染行为或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作为课税对象,单独立法,以“暂行条例”的形式颁行,如制定《固体废物(垃圾)处置税暂行条例》、《水污染税暂行条例》、《空气污染税暂行条例》、《汽油税暂行条例》、《噪声污染税暂行条例》以及《水土保持税暂行条例》等等。环境保护税法律体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上述环境税种的单独立法,都是环境税法律体系完善的重要步骤。

二、中国环境税的立法宗旨问题

环境税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在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环境税主要目的应当是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服务。这里,税收是手段,运用这个经济手段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改善环境、维护人类健康是环境税的立法宗旨。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基本上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可以说,我国此时的经济效益是以牺牲环境效益为代价的。开征环境税虽然不是环境保护的唯一经济手段,但它却是一种规范的、有效的也是有力的手段,今后也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种经济手段。这种手段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其立法宗旨,更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和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还可以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专项资金。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环境税立法确立前述的立法宗旨是适宜的。

三、中国环境税法的立法原则问题

1.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这一原则在环境税中的体现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发展经济不能牺牲环境。开征环境税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对经济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基于保护环境的理念,我们仍然要开征环境税,尤其是对于那些严重的污染行为和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更是要课以重税,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优先考虑环境的保护。二、环境保护要考虑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开征环境税不能不考虑企业的税收负担,以及因此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立法者在环境税立法中应科学的设置环境税的纳税主体、课税客体和税率,运用环境税的税收优惠政策,考虑企业的整体税负。尤其是现在我国企业的税负整体偏重,大量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在保护环境,开征环境税的同时,要把环境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税负和污染相适应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谁污染谁纳税”,对污染严重的物和行为课以重税,对污染轻微的物和行为实行较低的税率,对污染防治实施项目的建设实行零税率。随着各国普遍利用环境税来防止污染、治理环境,环境税收收入越来越成为各国筹措环保资金的主要来源。对环境税的具体征税对象和课税税率的设计,大体是遵循税收收入和环保资金相当的原则。在税率上一般实行动态税率,即根据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所需资金不断调整具体的环境税税目的税率;有些国家对具体环境税税目的税率是每年公布一次的。动态税率的实行是税负和污染相适应原则的直接体现。这一原则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假定政府征收等于边际污染成本的税收,那么可使污染者的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收益,即把污染者的外部性成本(社会成本)内在化,使其面临真实的社会成本和收益;最终必能抑制或减少污染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这一原则的实施也有利于避免企业环境税负的畸轻畸重,实现税收的公平目标。

3.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预防是指预防一切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害;所谓治理是指对一切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所进行的治理。环境税的开征并不是简单的为环境的污染事后提供治理的资金,其首要的作用还在于防止污染。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是税收宏观调控和筹集资金双重功能的体现和运用。

四、中国环境税法规范的内容问题

构建我国的环境税法体系,设计其基本内容,首先应从完善现行的税制结构开始,绿色税制改革的重点应是目前与环境资源有关的资源税和消费税。另一方面,我国要大胆借鉴发达国家环境税法的立法经验,引入能源税、水资源税、含铅汽油消费税附加以及臭氧耗损物质(ODS)税,2同时考虑从排污收费到污染税的可能改革。下面,笔者拟在前述的环境保护税的名下,选择几个主要的环境税种,就其内容作一些设想,当然,这还不能概括环境税法体系的全部内容:

1.垃圾税:是一种以抑制环境污染为目的、以垃圾(或叫固体废物)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垃圾税税率为定额税率,课税对象是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纳税人为产生垃圾的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垃圾税可规定一个起征点。征收的垃圾税税金,应该相当于处置垃圾所花费的资金(与此相适应,垃圾税也可称为垃圾处置税或固体废物处置税)。如奥地利联邦政府从1989年1月1日起征收垃圾税。按照规定,每吨家用垃圾征收40—50先令,每吨特殊垃圾征收200—500先令。

2.含铅汽油税:含铅汽油税是一种具有行为调节功能的税收,它是汽油消费税中的一个税目,应视为一种消费税附加。其征收对象是供机动车船使用的所有标号的含铅汽油和70#低标号汽油。纳税人是中国境内生产含铅汽油和70#汽油的生产厂家。其税率的确定应主要以在我国高标号汽油中占比例较大的90#汽油为依据。

3.污染排放税:是指根据污染者排放物数量或能产生有污染的产品数量征收的一种税收,也是最能直接体现环境税本质的一种税收。其征收依据是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或能产生有污染的产品数量。纳税人是排放污染物或生产有污染的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从长远的观点,排污收费宜改成征收污染排放税。不过,这种转变的前提是大大简化现行的收费标准,从以污染物排放量为征收依据转变到以产品生产或消费数量为征收依据,或者只征收少数污染物的排放税。污染排放税税率宜采用超额累进税率。税额的确定,以足够支付治理污染的费用为基准。

4.企业环境税:企业环境税以生产或排放有毒性物质的企业为纳税人,课税对象是有毒性物质或其排放会造成污染的物质。税率为从量定额税率。

5.水资源税:是对水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以及污染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征税对象是对水资源的开采、使用行为以及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水资源包括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我国现行的水资源费可改成水资源税,并在现行的水资源费费率基础上,根据各地区水资源的稀缺性和水污染程度确定差别幅度税率。全面提高水资源税税率。

上述的垃圾税、含铅汽油税、污染排放税和企业环境税,可以归属于环境保护税名下的环境污染税,而水资源税则归属于其名下的环境资源税。

五、环境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也包含了一些环境税收优惠政策,不过,现行税制中考虑环境保护因素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了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因此,笔者主张,环境税收优惠政策可做如下考虑:

首先,在关税方面,对出口的环境保护设施、材料可采用低关税率,以扶持该类产品的发展。对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污染治理设备、环境监测和研究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等进口产品,减征进口关税;在农业税方面,对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维持耕地面积、植树造林等有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农业生产活动减免农业税;在营业税方面,对工业企业自销的综合利用产品、环境保护政策性亏损的经营活动等实行减免营业税或缓征营业税;在消费税方面,对清洁汽车、清洁能源以及获得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家电产品和汽车,减征消费税;另外,对经营环境公共设施的企业,在征收营业税、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方面给予优惠。

其次,为鼓励企业开发利用防止污染、节约能源等方面的设备、机器,保护环境,政府应采用加速折旧的方式来实现其环境目标。目前,我国的加速折旧制度,不仅加速折旧方式少,而且,相关规定也不明确。我国应该允许清洁能源企业、污染治理企业、环境公用事业以及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加速投资折旧。

再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零税率政策的适用范围,准确界定零税率调节税的适用项目类型;界定朝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的范围,在规定期限内对环境保护产业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此外,对工业企业购入的环境保护设施允许扣减进项增值税额等,也是属于环境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

第4篇

摘要:《自然保护概论》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总结了该课程的特点,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前人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方法与建议,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授课老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保护概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62-02

一、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自然保护概论》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地球各圈层生物与环境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自然干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调控与保护自然环境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作榛肪晨蒲А⒒肪彻こ套ㄒ档谋匦蘅纬蹋对丰富学生的基础生态学知识意义重大,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关注环境领域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理解与掌握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自觉主动地把“自然保护概论”的课程知识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其他课程联系起来,增强环境保护的基础理论与宏观管理意识。

二、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特点与现状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是理论教学。在课程教学环节存在一些弊端,如下:

1.教材选取未突出专业特色。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及查阅的课程相关教材发现,相关教材偏少,知识内容略显陈旧。大部分教材主要侧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际自然保护事业等内容。这些课程内容很适合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学生,而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可能会觉得以上内容跟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自然而然的降低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课程内容与专业其他课程有一定重复。本校环境科学专业在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分别还有《环境科学导论》和《环境生态学》等专业基础课。上述两门课程的授课内容与《自然保护概论》有较大的重复度。例如,《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中包括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全球环境问题;《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中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等教学内容;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自然保护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中均有涉及。这必然引起知识点重复教学,导致学生的惰性心理。

3.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目前,自然保护概论课程并未开设实践环节。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等专题,如果能够在理论授课结束后开展相关专题的野外实践,必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为出发点,根据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特点及环境科学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针对自然保护概论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以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

1.明确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结合环境专业的特色,在遵循专业培养方案的前提下,重点阐述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遏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设置不同的专题,如: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石油污染、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入侵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每个专题授课2-4个学时。通过对相关环境问题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明确人的和谐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认识到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牢固树立科学的人口意识、消费意识和文化意识,充分发挥资源的多重功能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2.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由于自然保护概论的教材主要倾向于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等基本原理与知识,因此不能过多地依赖教材,需要补充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授课老师查阅学科相关的资料,掌握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并整合,在理论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在讲述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候,可结合气候监测数据和古书记载,阐释近年来频发的洪水现象、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产生的原因与可能的解决办法。并可适当介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与非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NIPCC)两派学者关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模拟的可靠性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对气温上升的贡献性大小问题的争论。

3.采用专题化合作讨论教学模式。鉴于“自然保护概论”的学科交叉性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专题多且相互独立等特征,可构建“选题-导学-自学-小组讨论-演讲-反馈”的专题化合作讨论教学模式(图1)。授课教师在导学前应高度重视“选题”过程,增加案例切入式选题方式,将小组讨论和自学过程安排在课堂外,灵活安排学生的讨论形式与内容,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环境的创造者和合作的协调者的角色。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又与课程的考核方式密不可分。授课教师应当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对于某个问题提出与已有观点相悖的观点,敢于提出并能用已有的资料去证明的行为就应该鼓励。并通过采用案例、专题等形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授课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课后钻研。对于出勤率高、课堂表现积极、作业按时完成的同学应该得到更高的平时成绩分数。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授课教授可采取课程论文的期末考核方式。几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题目的课程论文,每个人分别查阅资料撰写,完成自己的部分,最后综合成稿,教师根据每个同学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贡献给出成绩。

四、增设实践教学环节

1.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及相关经费投入。为加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建议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可开设一个周,重点考察典型的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湿地生态系统等地形或生态系统。同时,为保障基本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主要为野外实习经费。给野外实践教学以经常性投入,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

2.选择多方式实践教学途径。为克服实习经费短缺带来的限制,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保护概论的实践教学可打破原来的统一组织安排的模式,采取多方向、多课题、多时段、多地点进行。首先,授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框架列出几个大的方向,如参观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化等,由学生选题。或者由学生自主拟定方向,呈报授课教师审查和批准。如此一来,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方向。

实习场所也可以安排在学生家乡周边、课余活动场所、郊游场所或其他课程实习场所等,由学生自主选择。合理安排实习时间,教学实习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距学期末有1-2个月的时间,学生还可以结合所选实习地点的情况,利用周末或假期,在完成其他活动的同时关注周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以完成实习。

总之,笔者认为《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过程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增加最新研究进展等内容,突出教学过程的专业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参考文献:

第5篇

开 课 单 位:旅游学院

课 程 名 称  旅游环境保护概论  任 课 教 师  单艺斌  适用专业班级  09级旅游管理1-4班  课 程 类 别  专业向方选修课  考 核 方 式  考查  考 试 方 法  倡议书+PPT宣传片  申

因  本学期面向旅游管理09级学生开设的专业方向选修课《旅游环境保护概论》

共32学时,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对课程教学目的的要求,本着学以治用,学用结

合的宗旨,除了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的养成之

外,在课程结束的考核中,也将体现这一宗旨。因为,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将所

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动力并内化为切实的行动,将来无论是在专业的规划设计

、科学研究领域,还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地球村的一分子,都会有运用这些理论和

知识的意识,都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倡导者和环境提爱护者。因此,主讲人申请

本门课程采用倡议书+PPT宣传片的形式作为学生的期末考核方法。

准  一、期末考核方法

(一)倡议书:要求学生们利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完成一份面向大连大学所有在校生的一份“保护校园环境,从我做起”的倡议书。

(二)PPT宣传片:要求学生们利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完成一份针对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PPT宣传片。

二、期末考试评分标准与要求

(一)期末倡议书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倡议书全文有理、有据__满分25分

倡议书有明确的目标__满分15分

倡议书有严密的组织__满分10分

倡议书有明确的方法和行动__满分25分

倡议书格式正确、文字流畅、字数在2000字以上__满分25分

(二)期末PPT宣传片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PPT宣传片制作精美度__满分25分

PPT宣传片包含内容丰富__满分50分

PPT宣传片制作长度__满分25分

三、本课程成绩构成

(一)平时成绩:占40%(其中:出勤占10%,课堂发言占10%,作业占20%)

(二)期末考核:占60%(其中:倡议书20%、PPT宣传片40%)  学

教学院长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  教

签字: 公章:

第6篇

(一)普及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二是培养环保专业人才③。因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先接受环保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才能为将来从事各项与生物、环境科学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具备“渴望学习的强烈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对待个人与他人、社会、民族、国家、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表达、交流的能力”④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环境科学概论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但这门课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也应当通过学习树立对人类前途命运关心和对社会持续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不断关注我们的环保事业。

(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原生环境问题(自然演变)外,主要是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随着人类大规模地改造环境,也必将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人类的环境观念在一次次地提升,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学会用一种发展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课程设置应合理

环境科学概论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的选修课程,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开设。之前,学生大多对环境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也比较零散,大四开设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引起他们对于环境的关注。为此,课程在内容选择和组织等方面力求在阐明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也能反映环境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环境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教材的选择与大纲的制订应符合实际情况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材有较多的版本,不同的教材在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各有特色。对不同专业及层次的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不同,所用教材也应有所区别。我系目前选用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环境科学概论》(仝川主编,2010年7月第一版)。这是一本针对师范类非环境专业而编写的精品教材,它着重体现环境科学的思想理念、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内容简练,重点、难点突出,非常适合作为选修教材使用。教学大纲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这门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性质、地位以及教学要求,也是施教的依据。因此编制大纲时要使其能够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材的选用、适用的教学对象、课程设置、参考书目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选用的教材要与大纲相一致,内容不能过多,也不能过于简单,要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四、合理编制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

(一)合理编制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课程的总体安排,也是安排教学任务、实施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该课程既然是概论性质的,在内容深度上与环境专业的学生要有所区别,在学时上亦不宜安排过多,从教学实践来看,36学时基本上能满足教学需要。

(二)精选教学内容,详略得当

环境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在选择授课内容时除了兼顾全面系统外,更要重点突出。针对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多侧重于介绍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问题,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本教材内容包括绪论、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水体污染与防治、土壤污染与防治、固体废物污染与处置、物理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全球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一些具体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以前六章的内容为主,并确定每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牢固地掌握环境污染及治理的基本知识,对其他的内容则简要介绍,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

(三)注重充实新内容

由于环境学科发展非常迅速,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所以要不断调整充实新的教学内容,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努力把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成果和发展方向动态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五、采用多样化的课内外教学模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采用典型的实例教学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应该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平时要注意素材的收集和筛选,把一些典型问题展示给学生。例如:讲解环境问题时,如果仅空洞地讲环境保护如何重要,学生不感兴趣,必然导致听课效率低下。笔者尝试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环境污染事件的背景及资料,如著名的世界公害事件,再分析其原因及后果,让学生参与讨论,总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介绍生物多样性锐减时,把国内及世界上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的生存现状,用图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懂得保护生物多样性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在教学实践中,还适当采用生活中的环境实例教学,让学生深有体会。例如:空调排放的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房屋装修后产生的苯、氡等多种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等。通过这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从而学以致用,提高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二)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课堂是知识传播和思想交流的最重要的场所。上课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听课反应,应不时地走下讲台通过口头语言、提问、肢体语言(如关注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如果出现学生听课热情不高或对知识不理解的情况,要耐心听取他们的声音,适当修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笔者在每学期都会抽出几个学时,让学生自己备课、讲课。具体方法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大专题,如环境污染与防治(包括水、气、土、物理污染章节)、环境技术与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章节)、和谐环境(包括可持续发展等章节)等专题,提前分组,让学生看书、收集资料,每堂课抽两个小组上讲台由学生讲述,然后请学生讨论和辩论,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给予总结和评价。通过这种上课方式,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锻炼其表达能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反应良好。但这种模式一学期只用1-2次即可,不宜过多使用。互动式教学把教育行为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为参与和实践相结合①。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注入式教育到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教育的转变,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

多媒体教学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解力和记忆力,备受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欢迎②。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

(1)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接受课堂信息,方便教学设计,更易突出重难点,学生接受知识也更快。如介绍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危害时,用风景秀丽的大自然图片与浊水黑烟、垃圾成堆等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图片作对比,展示给学生,引起了学生内心的强烈震撼。在准备课件时,可以标好所讲内容的轻重点,学生一目了然,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2)大大减少黑板板书的时间,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有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图形,靠粉笔来写画,会浪费大量时间。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用图像演示,直观性较强。而且能在有限的课时里,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信息。

(3)增强上课内容的条理性。可将教学要点宏观上列于某一张幻灯片中,然后以“超链接”的方式进入各专题进行深入介绍。这样脉络清晰,便于学生记住,也便于教师做课前复习和课后小结。

(4)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的生动性、丰富性、直观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工作原理、复杂的运行过程转换为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动画,使得问题更加容易理解。如讲述水的自然循环时,采用FLASH动画清晰地显示水的蒸发、降雨、渗透、径流等一系列循环过程,加深学生的认识。

(5)便于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由于教材部分内容无法跟时代同步,利用课件,可将最新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最新鲜的空气中成长”。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正日益成为一种趋势。多媒体教学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是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格教育和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在多媒体的单一教学中,教师忙着操作多媒体,很多时候就无暇顾及到与学生交流,更不会由学生表情去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一味地传授海量信息忽略品德修养塑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是很不利的。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都会注重和学生交流,并在恰当的时候进行人格教育。

(2)教师的惰性思想得不到抑制。采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做课件上,很少有时间钻研课本,编写教案。有的教师干脆直接用网上下载来的课件。这样一来,很难有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观点,一旦多媒体出了故障的话,上课的程序就乱了,教学的效果肯定不会好,而传统教学则不会出现此类问题。

(3)上课节奏难于把握。如果讲课过快,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速度,易导致学生对授课内容不理解、疑问增多;反之,讲课过慢,就会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灵活掌控好上课节奏和课堂教学进度。实际教学中,笔者对一些重难点内容,采用以下方法:如讲解目前备受关注的PM2.5时,先板书PM2.5的基本概念和来源,再用多媒体展示PM2.5质量标准出台的背景知识,接着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对它的危害及治理策略进行思考和总结,并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笔记。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比较牢固。总之,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互结合,扬长避短,才能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四)到实习基地参观学习

组织学生到离市区较近的淮南化肥厂、淮南啤酒厂、安徽益益乳业、洛河电厂、大通垃圾填埋场、八公山森林公园、焦岗湖风景区等实地参观学习。去之前,先把相关的环境知识点如废气、废水、粉尘的处理及工艺,环境规划及生物多样性等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平时不太理解的问题和不懂的难题。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与现场的工作人员或技术人员进行互动交流,把书本与实践之间不懂的地方一一询问。回来后,师生一块进行讨论和总结,使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这类活动充分体现了环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不仅大大拓宽了他们的眼界,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五)指导学生撰写环境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若干课题,并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兴趣自选并成立课题小组。相关文献的查询、资料的收集、数据的采集,论文和报告的撰写均在课余时间完成,最后以课题小组的名义上交研究或调查成果。在课堂上采用先演讲、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写论文或报告的过程和体会,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过程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为他们将来毕业论文的写作或学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丰富课外教学形式

(1)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知识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利用我系每年举办的学术活动周的有利条件,邀请在环保工作中有丰富经验的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增进学生对环境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熟悉环境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学生纷纷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收获很多。(2)鼓励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可利用环保纪念日(如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4月22日地球日等)组织学生在校内外进行环保宣传;主动参与全国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校园节能减排公益项目和“节能减排大学生在行动”主题学生活动;积极响应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的“绿色出行”环保公益行动,加强公众对绿色出行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公众出行方式的转变;鼓励学生创作环保约章,探索推动环保的新方法、新理念等。通过直接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既开阔了眼界,专业知识也得到了丰富和巩固,学生环保的使命感将得到很大的增强①。

六、考核环节注重综合考量

为了合理地给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期总评价,采用将平时表现、考试成绩、实习情况及其他方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分别按照30%、10%、50%、10%的比例计算总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与考勤、作业、听课、提问、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等相挂钩。考试试题尽量做到题型多样化、合理分配主客观题的分值、设置选做题、增加实际应用题目和综合题目(论述题、案例分析等)。在考题的设计上努力做到试题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考试结束后,及时对考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以便适当调整下年的教学内容和试题难度,使考试能够真实地反映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实习主要考察学生实习前准备、实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等。其他方面还包括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质量,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情况等。

七、结语

第7篇

(一)普及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二是培养环保专业人才③。因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先接受环保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才能为将来从事各项与生物、环境科学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具备“渴望学习的强烈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对待个人与他人、社会、民族、国家、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表达、交流的能力”④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环境科学概论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但这门课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也应当通过学习树立对人类前途命运关心和对社会持续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不断关注我们的环保事业。

(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原生环境问题(自然演变)外,主要是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随着人类大规模地改造环境,也必将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人类的环境观念在一次次地提升,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学会用一种发展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课程设置应合理

环境科学概论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的选修课程,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开设。之前,学生大多对环境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也比较零散,大四开设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引起他们对于环境的关注。为此,课程在内容选择和组织等方面力求在阐明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也能反映环境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环境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教材的选择与大纲的制订应符合实际情况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材有较多的版本,不同的教材在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各有特色。对不同专业及层次的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不同,所用教材也应有所区别。我系目前选用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环境科学概论》(仝川主编,2010年7月第一版)。这是一本针对师范类非环境专业而编写的精品教材,它着重体现环境科学的思想理念、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内容简练,重点、难点突出,非常适合作为选修教材使用。教学大纲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这门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性质、地位以及教学要求,也是施教的依据。因此编制大纲时要使其能够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材的选用、适用的教学对象、课程设置、参考书目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选用的教材要与大纲相一致,内容不能过多,也不能过于简单,要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四、合理编制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

(一)合理编制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课程的总体安排,也是安排教学任务、实施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该课程既然是概论性质的,在内容深度上与环境专业的学生要有所区别,在学时上亦不宜安排过多,从教学实践来看,36学时基本上能满足教学需要。

(二)精选教学内容,详略得当

环境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在选择授课内容时除了兼顾全面系统外,更要重点突出。针对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多侧重于介绍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问题,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本教材内容包括绪论、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水体污染与防治、土壤污染与防治、固体废物污染与处置、物理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全球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一些具体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以前六章的内容为主,并确定每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牢固地掌握环境污染及治理的基本知识,对其他的内容则简要介绍,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

(三)注重充实新内容

由于环境学科发展非常迅速,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所以要不断调整充实新的教学内容,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努力把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成果和发展方向动态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五、采用多样化的课内外教学模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采用典型的实例教学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应该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平时要注意素材的收集和筛选,把一些典型问题展示给学生。例如:讲解环境问题时,如果仅空洞地讲环境保护如何重要,学生不感兴趣,必然导致听课效率低下。笔者尝试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环境污染事件的背景及资料,如著名的世界公害事件,再分析其原因及后果,让学生参与讨论,总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介绍生物多样性锐减时,把国内及世界上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的生存现状,用图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懂得保护生物多样性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在教学实践中,还适当采用生活中的环境实例教学,让学生深有体会。例如:空调排放的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房屋装修后产生的苯、氡等多种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等。通过这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从而学以致用,提高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二)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课堂是知识传播和思想交流的最重要的场所。上课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听课反应,应不时地走下讲台通过口头语言、提问、肢体语言(如关注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如果出现学生听课热情不高或对知识不理解的情况,要耐心听取他们的声音,适当修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笔者在每学期都会抽出几个学时,让学生自己备课、讲课。具体方法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大专题,如环境污染与防治(包括水、气、土、物理污染章节)、环境技术与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章节)、和谐环境(包括可持续发展等章节)等专题,提前分组,让学生看书、收集资料,每堂课抽两个小组上讲台由学生讲述,然后请学生讨论和辩论,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给予总结和评价。通过这种上课方式,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锻炼其表达能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反应良好。但这种模式一学期只用1-2次即可,不宜过多使用。互动式教学把教育行为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为参与和实践相结合①。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注入式教育到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教育的转变,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

多媒体教学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解力和记忆力,备受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欢迎②。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接受课堂信息,方便教学设计,更易突出重难点,学生接受知识也更快。如介绍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危害时,用风景秀丽的大自然图片与浊水黑烟、垃圾成堆等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图片作对比,展示给学生,引起了学生内心的强烈震撼。在准备课件时,可以标好所讲内容的轻重点,学生一目了然,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2)大大减少黑板板书的时间,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有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图形,靠粉笔来写画,会浪费大量时间。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用图像演示,直观性较强。而且能在有限的课时里,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信息。(3)增强上课内容的条理性。可将教学要点宏观上列于某一张幻灯片中,然后以“超链接”的方式进入各专题进行深入介绍。这样脉络清晰,便于学生记住,也便于教师做课前复习和课后小结。(4)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的生动性、丰富性、直观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工作原理、复杂的运行过程转换为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动画,使得问题更加容易理解。如讲述水的自然循环时,采用FLASH动画清晰地显示水的蒸发、降雨、渗透、径流等一系列循环过程,加深学生的认识。(5)便于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由于教材部分内容无法跟时代同步,利用课件,可将最新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最新鲜的空气中成长”。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正日益成为一种趋势。多媒体教学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是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格教育和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在多媒体的单一教学中,教师忙着操作多媒体,很多时候就无暇顾及到与学生交流,更不会由学生表情去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一味地传授海量信息忽略品德修养塑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是很不利的。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都会注重和学生交流,并在恰当的时候进行人格教育。(2)教师的惰性思想得不到抑制。采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做课件上,很少有时间钻研课本,编写教案。有的教师干脆直接用网上下载来的课件。这样一来,很难有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观点,一旦多媒体出了故障的话,上课的程序就乱了,教学的效果肯定不会好,而传统教学则不会出现此类问题。(3)上课节奏难于把握。如果讲课过快,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速度,易导致学生对授课内容不理解、疑问增多;反之,讲课过慢,就会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灵活掌控好上课节奏和课堂教学进度。

实际教学中,笔者对一些重难点内容,采用以下方法:如讲解目前备受关注的PM2.5时,先板书PM2.5的基本概念和来源,再用多媒体展示PM2.5质量标准出台的背景知识,接着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对它的危害及治理策略进行思考和总结,并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笔记。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比较牢固。总之,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互结合,扬长避短,才能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四)到实习基地参观学习

组织学生到离市区较近的淮南化肥厂、淮南啤酒厂、安徽益益乳业、洛河电厂、大通垃圾填埋场、八公山森林公园、焦岗湖风景区等实地参观学习。去之前,先把相关的环境知识点如废气、废水、粉尘的处理及工艺,环境规划及生物多样性等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平时不太理解的问题和不懂的难题。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与现场的工作人员或技术人员进行互动交流,把书本与实践之间不懂的地方一一询问。回来后,师生一块进行讨论和总结,使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这类活动充分体现了环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不仅大大拓宽了他们的眼界,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五)指导学生撰写环境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若干课题,并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兴趣自选并成立课题小组。相关文献的查询、资料的收集、数据的采集,论文和报告的撰写均在课余时间完成,最后以课题小组的名义上交研究或调查成果。在课堂上采用先演讲、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写论文或报告的过程和体会,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过程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为他们将来毕业论文的写作或学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丰富课外教学形式

(1)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知识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利用我系每年举办的学术活动周的有利条件,邀请在环保工作中有丰富经验的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增进学生对环境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熟悉环境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学生纷纷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收获很多。(2)鼓励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可利用环保纪念日(如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4月22日地球日等)组织学生在校内外进行环保宣传;主动参与全国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校园节能减排公益项目和“节能减排大学生在行动”主题学生活动;积极响应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的“绿色出行”环保公益行动,加强公众对绿色出行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公众出行方式的转变;鼓励学生创作环保约章,探索推动环保的新方法、新理念等。通过直接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既开阔了眼界,专业知识也得到了丰富和巩固,学生环保的使命感将得到很大的增强①。

六、考核环节注重综合考量

为了合理地给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期总评价,采用将平时表现、考试成绩、实习情况及其他方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分别按照30%、10%、50%、10%的比例计算总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与考勤、作业、听课、提问、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等相挂钩。考试试题尽量做到题型多样化、合理分配主客观题的分值、设置选做题、增加实际应用题目和综合题目(论述题、案例分析等)。在考题的设计上努力做到试题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考试结束后,及时对考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以便适当调整下年的教学内容和试题难度,使考试能够真实地反映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实习主要考察学生实习前准备、实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等。其他方面还包括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质量,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情况等。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