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19 16:22:05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德育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德育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信息德育

信息德育属于现代德育的范畴,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和网络及个人电脑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和德育理念。信息德育不仅仅是一种网上德育,即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也算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化,当然,德育的信息化也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信息、传播信息和创造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恩惠,努力使每个大学生都成为有道德的信息社会人。高校德育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在发展为信息德育时,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一、信息德育主体的广泛性

在现代德育中,德育主体一般指的是教育者或者是专门从事德育工作或者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德育的出现,拓展了德育主体的范围。首先是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受教育者――大学生,因为懂得并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从传统的受教育者跃为自我教育者甚至是教育者,成为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其次是高校的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人员对高校信息德育的支持、配合与直接参与。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人员是不直接参与高校德育工作的,不能算作狭义上的高校德育主体,只是广义上的高校德育主体之一,即他们在高校德育主体中是处于教学、管理育人环节中的。但信息化技术专业性较强,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不能熟练运用。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为了积极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必须与专门的信息技术人员联合,让技术人员参与信息德育,使其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高校信息德育的真正重要主体之一,对信息德育的有关技术工作切实地负起责任。

具体地说,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人员将在以下方面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发挥作用:第一,管理校园网,即运用技术手段对网上信息进行过滤、屏蔽,尽量降低学生进入不健康信息网站的可能性。第二,指导并参与学校德育网站或网页的建设,设计德育软件在网上进行传输,将德育内容(如理论文章、政策信息、国内外大事、榜样宣传等)和有关德育工作的各方面信息(活动安排、学习材料介绍等)传递给学生。第三,指导专职德育工作者利用信息通讯软件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向。第四,对学生和专职德育工作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第五,利用技术优势,与专职德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信息德育的研究、技术开发与实践。再次是高校之外的某些专家、学者、榜样人物作为社会德育主体的网上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使得任何信息一经上网,就可以通过超链接全方位地扩散开来。当特定的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各大著名的中文网站或者论坛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特定社会客体。这些专家学者实际上在对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理所当然成为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榜样人物也可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由德育内容的载体向直接的德育主体转化。榜样人物的形象一旦树立,就可以创建关于其网站或者网页,全方位地介绍其事迹、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以扩大其德育效应;在信息网络时代,榜样人物自身也应主动创建网站或者独立的网页,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事迹,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社会观点等,并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直接的交流,起到提升网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如江西网络妈妈刘焕荣。

二、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

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源于信息的广泛性和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包含有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源,任何事物都可以以信息的方式存在,加之网络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可以包罗万象。信息的广泛性和信息社会的开放性,相应的就使得信息德育内容呈现全方位的开放性。然而,由于理论滞后于实践,专门的信息德育教材还没有出现,因此,信息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教材的相对滞后性与现实的不断发展性之间的矛盾,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静态地、封闭地看问题,而是要根据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实践,适当添加新的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信息德育的内容,以启发、收集信息、探究、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开放式教学为基本形式。另一方面,结合所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扩大视野,扩展所学内容。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矛盾、新问题会层出不穷,信息德育将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随着视野的扩大、信息的丰富而不断发展,这些变革都要求信息德育内容处于开发、发展和创新的状态。

三、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网络的本质属性之一,网络空间的所有活动都具有交互性,信息德育实际上也是网络空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因此,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作为信息德育的一种基本的特征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所具有的互动性不同,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在于它不仅包含了信息德育主体、客体之间多维度、非中心化的互动关系,而且也包含了网络行为主体、客体自身不同角色扮演之间的变动性和多样性。信息德育的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主客体多极交互性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互动的形式上。信息德育过程中的交互,按照是否同步可以分为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可分为人人交互和人机交互。前者是指大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育者或者自身所进行的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大学生可以在校园网的论坛上或在线解答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然后与教育者一起进行交流、讨论,从而达到澄清事实、提升思想之目的。人机交互则是指教育者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大学生访问该专题时,由系统自动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

第2篇

德育教育 个性化特点 教育改革

个性化是现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趋势。对德育个性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它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从人性出发,从人的生存状态出发培养人的德性。任何教育都应该回到这一基础上来,人性本原怎样,就应该怎样设计教育,这是教育改革的永恒基础,也应该成为我国高校德育深化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高校德育个性化就是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尊重人的本性,满足人的个体需要,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使外化的教育与内化提高融为一体。

一、德育个性化

1.尊重个体差异,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德育目标

高校德育在培养大学生共性的同时,要尊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独立选择,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德育的根本目的。做好德育工作,要采取辩证的、全面的和发展的观点,既要看到缺点,又要看到优点;既要看到整体,又要看到局部;既要看到现在,又要看到未来。

2.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

高校德育必须以人为中心,尊重大学生的权力,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注重教育对象的现实需要。把人的完善和发展作为德育的目标和规范行为的标准,确立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采用民主平等的德育方式

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个性化的高校德育提倡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教育者一般采取中性的教育立场,以“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身份面对教育对象,在理解、尊重、引导、感化教育对象中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特点

高校德育个性化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人本主义思潮,德育个性化在中国传统中也有其古老的根源。春秋时期,孔子强调因材施教,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高校德育个性化,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高校德育个性化这个展示人格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自觉理念,具有以下丰富的思想文化特点。

1.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的本性,肯定人的作用与价值。只有立足于以人为本,才能一切从人出发,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充分调动和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实施高校德育个性化的过程中,大学生的需求、属性、心理、情趣、信念、素质、价值等一系列与大学生有关的问题,都应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关注人的个性、正视人的个性的客观存在,彰显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和肯定。个性教育切合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它将德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价值联系起来,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加快角色转换,建立新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知识的时代,知识更新和信息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掌握的信息量也会越来越多。教师已不是知识信息的独享者。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导引者和领路人。德育的重要职能是育德,是教学生做人。教师要成为学生总体行为的参与人,应在德育实践中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在实施高校德育个性化的过程中,高校德育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和互动的关系,要将传统的居高临下、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进行转化。平等关系为双向互动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这为德育营造了良好的条件,可以提高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使他们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校德育教师和大学生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强调高校德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应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德育教师必须把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上,不断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机会,大学生既是受尊重的主体,也是受教育的客体。高校德育教师必须尊重大学生,引导他们懂得对自我做出正确的评价,围绕着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道德教育。

3.强化德育的“人情味”

“‘人情味’是基于个体自然本性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气质,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人作为情感丰富的感性群体,相互的交往会表现出丰富的人情味。

人情味,源自人性之中最温情的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给人以爱与关怀的奇妙感觉,是一种由内而外感染他人的个性魅力,是一股可以温暖人心的精神。高校德育个性化应该重视人文关怀,体现“人情味”,德育工作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和学生个体。德育个性化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将“人情味”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真正挖掘学生道德人格发生变化的宝贵时机。高校德育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对待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工作上有针对性地关心大学生,与大学生形成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三、结语

高校德育的个性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高校德育的个性化所体现的“人情味”,对学生不是放纵,更不是包揽。强化高校德育的人情味也不是贬低德育的价值,狭隘的人情会导致大学生的自立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下降。适宜的人文关怀,会更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人情所彰显的是德育的更高境界。因此,高校德育必须从尊重大学生、关心大学生出发,理解大学生的需要和本能、欲望和冲动的合理性,构筑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展示出德育的真实魅力,让高校德育人情味所产生的力量转化为大学生内心的自觉性和驱动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姚萍.德育工作应提倡科学化与人性化的融合[J].青海师专学报,2003,(4).

第3篇

 

从学生文化素养和心理素养的实际出发,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德育教学链;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新德育手段;立足现实职业情况,借助成人教育机构,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成人高校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一般成人高校的门槛不高,实际录取分数较低;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起点低,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较多。教师要想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处理好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性不大;学生由于基础差,上专业课听不懂,上思想政治课又没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使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2.集体观念弱,组织纪律性差。现在的成人高校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从小备受呵护。特别是部分家境较好的学生,父母的过分溺爱、从小娇惯使他们养成任性、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惯。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个人占有欲强,不喜欢别人分享他们的物品,也不会去主动关心他人。

 

成人高校本身的特点是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在学生思想建设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学生形成的不良习惯没有很大改观,法纪观念淡漠,违纪事件时有发生。

 

3.专业设置不适合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国成人高校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专业提升教育,它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成人高校实施特殊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现代职业快速转换的需要。

 

而现在所谓的人才,已不仅仅局限于高超的技能,对综合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便包含职业道德素质。成人高校坚持专业为导向,吸引了大量学生,体现了学生与社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和形势的变化。因此,成人高校的就业便显得尤为重要,要达到较高的就业率,就要适应市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成人高校德育教育改革和实践思路

 

1.以现实生活为原点,融通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德育教学琏。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预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我国成人高校的教学用书上提到“现代职业的发展呈现专业化、智能化、复合型、创新型的趋势。”①社会需要的人才已不仅仅是具备专业素质的技术人才,而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特别是需要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希望耗费不多的培养费用从本企业内部就能选拔出自身发展需要的可用之才,社会、企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给成人高校的教育带来一定压力。

 

成人高校除了要保障学生学到一定的实际技能,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综合素养,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固然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要场所,但并非唯一场所,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一定联系之中的,要想取得德育教育工作较好的实效性,必须融通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教学琏,使学生时时、处处受教育。

 

2.改革教育方法,广泛宣传,努力扭转成人高校的不良影响。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使社会对成人高校学生是考不上其他学校的差生的思想得到扭转过来,切实解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成人高校毕业生的歧视,逐逐渐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些旧的观念。良好的校园文化宣传对学生的思想形成也会造成一定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的教育者几千年前就知道这个道理。国家应该在法律、法规上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形成有利于成人高校学生升学、就业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成人高校德育工作取得突破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人高校作为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而学校氛围对于成功的实施良好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提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特别是德育课教师的教育琏条的衔接。专业教师由于注重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对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没有过多要求,可能造成学生无意识的模仿,破坏整个德育教育过程。另外,家庭因素也是德育工作成败的重要环节,对个人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被孩子接受,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孩子都是家里的“太子”、“公主”,从而养成了他们万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不认同德育教育理论,也接受不了德育教育。所以,学校要想取得德育的实效性必须立足学生的思想实际,融通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整个德育教学琏,才能使成人高校的德育教育取得成功。

 

3.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创新德育教育手段。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信息技术对人的素质提高、社会全面进步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人高校的学生正处在接受新生事物、新知识的最佳时期。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同样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的迅速普及带来了网络资源的丰富和网络资源共享的便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掌握了网络技术即是掌握了一门新的学习方法和生存工具,成人高校的学生在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接受了很多新的知识。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助于学生在网上学到更多自已想学的知识。在网络虚拟的空间里,不需要用真实的身份,能接触到各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大家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也锻炼了他们的合作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以就业教育为基点,是我国成人高校的德育教育的钥匙。适合社会的人才不仅要技术过更,还要有优秀的工作品质,这也决定就业教育应作为成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点。首先,必须从职业道德教育入手,围绕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是开启成人高校德育教育的钥匙。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是评价一个成人高校成功与否的关健,也是其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

 

其次,针对目前社会提出的复合型人才、技能与创新同时兼备等理念,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实施德育的环节中加入相关的行业职业法律、法规,职业案件的授课内容,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让学生了解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应该遵守哪些行业规范,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再次,针对成人高校的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定保障。针对就业实践环节实施德育教育,可以成为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效方式。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感受到在学校应该学习的知识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技能知识,还需要学习更多的综合知识。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与技能素养,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因此,学校要立足学生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德育教育的途径,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第4篇

美国高校道德教育实施的是全面主义的道德教育方式,也就是不专门开设一门道德教育课程,而是将道德教育融合在各科教育之中,其途径主要有四条:

1.通过正式的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不管是美国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和建议,还是学校实际的教育情况,美国通过学校正式课程,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已成为主要的途径之一。在美国的正式课程中,人文和社会学科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公民学等,包括民主问题、社会问题、美国问题、现代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他们注重各科教学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著名的《耶鲁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传统的古典课程在具有精神训练因素的同时还有道德训练的因素。例如:古典语言中的句法是十分难学的,或许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但是学习这种句法仍被认为是有益的。因为,学习句法所形成的坚韧性及自我克制精神可以对个性与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确定的作用。”《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从更广泛、更现代的角度论述了同样的观点: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或普通的课程中内涵的理性的与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与巨大的。美国高校还十分重视通过普通教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如哥伦比亚大学就规定,任何专业的本科学生,首先必须学好文化基础课,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课,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文明、政治、哲学、经济等学科,都是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这类课程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充满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

2.通过各种活动,以参与的方式来进行。在美国高校中,各种各样的校内校外活动频繁。利用活动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讨论会。学生可以联系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实问题,具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以及使学生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社会活动。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社会政治活动,一类是社会服务活动。三是角色扮演活动。角色扮演能为学生提供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的机会,如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了解审判程序,思考一些社会问题;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制定出若干规定并说出理由。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探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和结果等,这是发展社会意识、加强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四是学生组织活动。在美国,各高校各类组织活动相当活跃,仅康奈尔大学的校园内就有600个俱乐部、 学会或协会供学生们相互联络,发展共同的兴趣、才能和业余爱好。特别指出的是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从直接与间接的参与体育活动中“学会”的不只是公平竞争与集体协作等观念,还有关于诚实、正直等方面的品性。

3.通过心理咨询,以指导的方式来进行。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这类咨询机构有固定的编制、行政拨款的经费和正规的工作制度与规则,工作人员都是卫生保健、精神治疗、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大都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些咨询机构除了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外,还十分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如交朋友小组、敏感性训练小组、心理剧疗法等。在美国,约有一半大学生在四年左右的大学生活中接受过这类服务。

4.通过公共环境,以情境熏染的方式来进行。美国非常注重建设一个美国主义的宏观情境,使置身其间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根据美国生活方式来生活。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众多的博物馆,全市几乎没有工厂和企业,居民三分之二是公务人员。国家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教育环境、场所的建设。象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堂、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这样耗资不计其数、规模宏大的场所,在华盛顿就有十几所,各种参观点就有一百多处。这些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天天宣扬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国民包括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美国,随处可见飘扬着的美国国旗,就连一个消防队也都要挂上美国国旗。在旧金山,主要街道大都以华盛顿、杰佛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致整个旧金山的街路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名人志。公共环境成了无所不在“泛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由于美国社会的多元化背景及至今尚无一个全国性统一的道德教育体制,高校德育实践做法多样,不过就其主流和趋势而言,当代美国高校德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注重对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上的探讨并运用于实践。美国较注重从多学科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出现了众多的道德教育理论,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极大影响。许多学校往往将理论模式用于实践,在许多方法上往往也反映出理论具有的指导作用。

2.注重全面渗透性教育而不是强行灌输方式的教育。美国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各门课程的渗透性的间接方式来进行,而不是专门开设一门孤立的道德课,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进行。一方面美国的国情不允许强行灌输某一种价值观,另一方面美国人认为价值观的教育不可能仅限于每天几小时的教学中。

转贴于 3.注重解决学校的现实问题。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较强调学校如何作为一个社会,关注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开设各种课程和组织各种活动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4.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美国学校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道德规范。学校也较注重学生对社会参与的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

5.信奉多元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能动地养成思想品德。多元性除了表现在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不强求一致,但要求学生要学会相互尊重外,还表现在学校德育没有全国统一的要求,50个州各行其是。自主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个性、启发诱导和自主选择,强调在多元、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加强学生自主意识、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精神的塑造。

三、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在德育工作方面得到以下启示。

1.要重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渗透性德育的作用。随着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纯而又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的办法来加强道德教育已不可能也不必要,唯一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倡导教书育人,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提高道德教育效果。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潜在的道德教育与活动性德育的作用。要加强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各种社团活动,重视体育类社团活动与体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2.要重视咨询指导,发挥其指导性德育的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德育工作方式的转变,以“一对一”为主的咨询指导工作会越来越多,因为德育工作不是空对空的,它是与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实际问题分不开的,因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政治思想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要加强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工作,把心理咨询与我们做个别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指导服务。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社会性德育作用。要加强对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学校要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公共场所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学校和家庭要齐心协力,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氛围。

3.学校德育必须适时调整、自我更新,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德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无视社会需要,应当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转换职能,调整内容,更新方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70年代美国学校德育根据多元、多变的社会现实,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认知能力,增强其参与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成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仍不无借鉴意义。因为,在当今改革开放的社会面前,如果还是采取简单地肯定一些价值观否定另一些价值观的方式教育学生,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从而影响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4.教育工作有规律可循,应当加强德育研究和理论建设,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德育理论建设,而且富有创新性。他们运用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从多侧面研究道德教育工作,注重教育理论对德育实践的指导,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目前德育工作之所以效益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脱离实际,缺少实验依据,理论过于抽象,德育操作性与科学性不强,对道德教育过程缺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因此,我们要加强道德教育理论的跨学科研究,重视德育实验工作,努力增强德育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为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魏贤超:《欧美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史考察》,《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育人;高校素质教育;德育功能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形式,也是高雅的艺术行为。能够给人一种美的力量,是人类精神的财富和文明的标志。音乐的类型多样,人们对不同类型的音乐,感触也呈现出不同感知。优美的音乐能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让人感受到正能量地传递。在现今的大学音乐教育中,资源分布不均、课程被其他专业课替代、授课结构单一等问题依然很普遍。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其内在的“育人”功能也随着音乐教育的深化而逐渐的突显出价值。针对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方面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就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德育”功能进行研究,结合教学实践,论证大学生德育的渗透。文笔稚嫩,见解肤浅,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国家音乐艺术教育的水平是这个国家人文发展水平的主要代表之一,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也逐渐地增大了需求与高度。中国传统音乐在近些年被逐渐重视起来,在一些古老传统的音乐文化被重新讲解重新诠释的时候,中华民族整体的音乐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的音乐素质也随之被重视起来。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美以及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来创造美。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媒介,可以在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同时使中国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成才教育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国乐中蕴含的中国文化融入音乐情感体验之中,让大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一些正确的音乐方法,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意识方面的进步。雷华在《求真尚美明德教化———对高等院校普及高雅音乐的思考》1一文中曾经说到:“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是两种并存的艺术形态,两者都体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只是由于创作者和欣赏群体的不同,才有了满足不同需要的不同的形式。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以塑造人格美、才能美和行为美,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种艺术形态相互借鉴与渗透,它们并非相互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取长补短,并在不同历史阶段甚至可以进行有条件的转换。”

二、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音乐艺术品种非常丰富。这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音乐善于抒发人的情绪,表达人的思想,与人的生存与成长紧密相连。音乐是声音符号,它是一门通过听觉来影响大脑神经的艺术。节奏和旋律是音乐中基本的两个要素,中国传统音乐分为声乐、器乐两个大部门。爱乐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的共性。音乐实际上是带有个人特色的,每一曲音乐的创作都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思考,更体现着当时年代的背景。中国传统音乐中就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优秀品格,这些传统音乐中带着时代的印记,也带着中国人的优秀血脉。正如开篇所说,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意识,从而影响人格,从发觉大学生兴趣和潜力开始,在不断地日积月累的影响下,讲中国传统音乐中蕴含的优秀内涵提升为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在形成之后具有稳定而持久的特点,像毅力、耐心等影响人的一生。对于大学生的音乐教育除了以培养一些优秀的人格从而激励大学生学习为目的之外,更是以其本身作为大学生反映情感以及价值观的一个途径为目的,通过释放情感,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特定的精神内涵,从而反映现实生活,同时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音响结构形式。

(二)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感染力极强,在音乐育人过程中运用传统音乐一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上学习效率。当代大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接触远不及西方流行音乐,而大多数大学生在有机会接触中国传统音乐后,大多都是新奇且崇敬的,所以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育人教学中有一定的优势。二是可以潜移默化的将中华文化融入到学生的人格中。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语言方式,长时间接触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意识中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再加以老师在音乐内涵上的讲解及引导,学生很容易就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人格的人。

三、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实施

(一)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欣赏课、讲座的开设

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是欣赏与品鉴,是大学生接触音乐的最直接的途径。从欣赏、品鉴中国传统音乐上讲,大学生是可以并且应该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的。除了一些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以外,也是不能摒弃西方流行音乐,在现代生活中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共同品鉴能得到更加深刻地认识。在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过程中,不仅要感受成品音乐的美感,更要挖掘其创作时运用的音乐手段及使用乐器。培养学生养成感受与鉴赏音乐的习惯以及在欣赏音乐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使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使大学生们在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美感的基础上,讲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相当水准的评析能力带入其中,通过对音乐的分析完成对自我人格的分析,从中得到德育上的进步。在中国传统音乐育人这一点上,除了注重当今大学生对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感受、鉴赏,将一般的感性理解提升为一些结构性理解之外,最需要注重的就是最后能否达到将这些感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在感受、鉴赏中国传统音乐的过程中,不断地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不同情感层度上的音乐旋律或节奏,而在生活中遇到相似感情时,通过随意性的创作或是潜意识中的模仿将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从而使得大学生可以达到自己为自己塑造音乐人格的程度,这才是音乐育人的真正目的。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基础,所以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和普及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大学是一个人三观逐渐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有着强大的求知欲,并且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人格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者,在这个阶段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大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接触优秀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机会,给他们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展示舞台,这对塑造他们的高雅的情操、优良的性格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观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而中国传统音乐往往都是流传下来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必须的更是急需的,所以开设音乐鉴赏课在大学生中的实践是非常及时且有效的。

(二)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名家或文艺团队的讲座以及演出

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期且长期地邀请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名家到校进行讲座,或是邀请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出团队到校进行演出。首先,名家们对于音乐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专业的文艺团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更具有感染力。在大学生德育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如果定期接受名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讲解,不断地接受专业团队演绎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那么学生有很大的几率可以学会通过音乐来排解、释放情绪。比如通过听一曲二胡名曲《赛马》摒除自身不求进取的想法,像奔驰的马儿一样鼓励自己上进,或者是通过听一曲琵琶名曲《春雨》平复自己心中的燥乱或是不安稳的心态,使得自己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以及学习。这些都可以使得大学生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甚至改变自己。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是一项很有成效的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实践。天津师范大学的双周音乐会更是极大地响应了这一活动号召。它通过每两周一次的专业团队到校演出或是由校内各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的专业比赛,给学生们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熏陶的机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培养了学生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同时也使他们的德育品格得到了提升。

(三)中传统音乐相关社团的组建

组建民乐团等蕴含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社团,并且给予校方支持,给这些社团一些参与学校音乐活动展示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个战士的平台。以民乐团为例,可以在纳新时让有演奏基础的学生加入进来,通过平时的定时排练以及演出机会,锻炼社团成员的舞台表现力以及正确情绪的表达。在提高演奏技巧的同时着重强调情感的表达,促进社团往更专业的水平发展。根据学校活动的情况、其他艺术类社团的合作情况以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的接收情况,可以将一些中国传统声乐歌曲、中国传统舞蹈与中国传统民乐相结合。这样的“育人”方式既发挥了社团成员们的特长,又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更能让大学生接受。培养一系列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较高水平社团在校内不定时进行演出,也可以提高中国传统音乐在大学生中的群众性。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除了传统的音乐知识的讲座、学习等,也应该调查并采用大学生普遍接受地方式进行传播以及普及。上文中提到,在一些情感充沛的时候,大学生往往会随意的、无意识地通过模仿或是创造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冲动,而大学生的这种音乐冲动应该得到表现。中国传统音乐育人教育就是需要大学生的无意识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大学生学会用音乐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音乐育人就是要把学生这些点点滴滴的音乐思维及表达汇集成音乐的海洋。如果大学皎月工作者可以在社团建设中引导社团成员通过改编一些名家作品,将属于大学生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加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使得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成为表达大学生这一阶段的情感的作品,并且可以在大学社团中以音频或视频的方式传递下去,经过每一届大学生的改进,为每一届的大学生展示带有大学生特色的传统作品,这才是将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研究真正做到了实处。

(四)群众性中国传统音乐相关活动的开展

构筑文化平,建立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学习相关的基础性设施。在校园广播或一些群众性较强的平台上加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丰富节庆文化,以传统节日和重大节会活动为契机,加大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所占节目的比率,将其通过与现代的灯光视频等高科技业务相结合的方式展现给大学生。举办音乐厅文化,以音乐厅为载体,积极邀请优秀的文艺团队到校进行演出,在通过微信平台推送以及在校园内张贴海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并采取抢票形式观看演出的情况下调动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建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展览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常年向校内学生免费开放。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多地涉及合奏、音乐感觉这些在音乐育人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因此中国传统音乐育人教育应增加其群众性,面向全校同学开展义务的相关音乐理论教授课堂或举办露天式的开放式尝试舞台都是德育教育实践中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音乐育人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实践是有必要的、急需的且有效的。中国传统音乐育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能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释放自身的不良情绪,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品格。通过中国传统音乐“育人”,除了能加强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意外,因为能激励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对社会有贡献的新鲜力量。所以这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需要的,也是我们是社会,我们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需要的。我国的大学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及其成果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更决定着大学生成材后对于社会的影响。传统音乐的影响形式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一点点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进而影响其人格的形成,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在大学生音乐育人的教育工作中,中国传统音乐相较之下更高效、更有特色、更有针对性地影响着中国大学生们。所以教育工作者们在高校的中国传统音乐“育人”德育教育工作上,更应该努力钻研,不断找寻更适合大学生、更适应时代新发展的教育方式。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优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将优秀作品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改进,将大学生群体引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中,使大学阶段德育教育地位越来越突出,从而使得大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在今后的每一个时代新发展中发挥其通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接受的优秀熏陶及培养,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毛琳女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雷华.求真尚美明德教化———对高等院校普及高雅音乐的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03).

[2]傅仲斌.普通高校音乐自主学习教学基本模式的实践[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4).

[3]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山版社,2004.

[4]李文娟.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的审美教育———让学生从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体验音乐情感[J].大众文艺(理论),2009,(22).

[5]张桂玲.浅谈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01).

[6]王巧.音乐欣赏及其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9).

[7]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第6篇

诚信教育是指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诚信理论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自觉地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个人的需要,从而形成诚信品质的复杂教育过程。高校诚信教育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践行性。诚信教育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各类智育有所不同。智育是立足于解决认知问题的,其内容是受教育者以前不了解的崭新的内容,受教育者始终处于被吸引的状态。而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更多的玄奥难懂的道理,解决的主要是“诚”与不“诚”和“行”与不“行”的矛盾。诚信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对诚信概念进行理解,更注重的是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实践,通过行为训练培养诚信情感、坚定诚信意志、涵养诚信人格。因此,诚信教育具有超出智育的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践行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智育为诚信教育建立了必要的认知条件和基础。没有这一条件,受教育者就会缺乏起码的把诚信教育内容与目标内化为“信”并外显为具体的“行”的能力。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通常是以知为开端,并逐步实现情、意、行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几个基本环节,并且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往往同时起作用。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单纯地从某一方面施加教育或影响是很难奏效的。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行为;没有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就无法得到检验和发展;没有情感的支持,认识就很难发展到坚定的信念,“意”与“行”就缺乏内在的力量;没有坚定意志,则会使“知”易动摇,“情”难控制,“行”不能坚持。

2.认同性。诚信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激情,活生生的人,作为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他们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力,具有自我驱动的实践能力,具有反观自省的认识能力,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些主体性的表现并不因为受教育者处于客体的地位而泯灭。因此,诚信教育实施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审控等自我教育过程达到净化心灵,更取决于受教育者对诚信教育目的的价值认同。

3.高难度性。诚信教育的高难度性主要体现为影响主体诚信品质形成的渠道是多样的、复杂的。任何人的诚信品质都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逐步确立起来的,任何人的诚信品质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它受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但又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养成高尚的诚信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但是绝大多数人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职业前途与职业技能,因为职业前途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很少有人有意识地去专修诚信品质课程,因为诚信教育除了在特定的课堂上进行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或渠道去实现。而在诚信教育活动中,一般地说理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并不具有超凡的新颖性,基本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不讲自明,而且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需要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平衡发展,这比单纯掌握文化知识的过程复杂得多。特别是对某种已经形成的立场、感情和习惯加以改造,就更加困难。何况诚信观念的形成源于生活经验的体悟远远超出他人的知识传播与灌输。这是诚信教育比知识教育、工具和理性方面的各门学科的教育难度大得多的原因所在。

4.渗透性。所谓渗透性,指诚信教育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与各项具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在教育过程中不是就诚信论诚信,只讲主观不讲客观,而是联系客观条件,结合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生活实际,运用一定的载体来做。这就与其他的教育不同,诚信教育工作不只局限于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而是各项业务工作人员都参与的工作。同时,人们诚信品质的形成、变化、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起伏的,影响诚信形成、变化、发展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加上人们个性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思想问题,针对不同的对象,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综合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手段,交替使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全面、系统地把握思想发展变化的状况,综合地开展诚信教育,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国高校诚信教育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诚信教育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和艺术,使教育对象得到美的感染、善的诱导和真的启迪,这是提高诚信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1.他律教育与自律教育的统一。诚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是教育者的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因此要重视他律教育与自律教育的统一。但是,目前在他律教育方面正面临着诚信道德认知教育少,他律约束不到位的局面,一是没有明确的诚信教育的目标。仅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上提出了“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诚实守信”的要求,没有明确地提出诚信方面的层次要求,更没有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诚信教育的内容要求;二是诚信教育在高校德育中所占比重较低,在以往的德育教学中往往被忽视。既便是作为必修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时也少,讲解不深、不足;三是诚信品德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十分薄弱,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由学生管理部门管理,与诚信品德教育相脱节。在自律教育方面,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他们已经具有了独立思考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诚信教育中,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仍然重视不够,对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 建立符合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系统的诚信教育目标体系,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主题诚信教育;在管理上,必须实现制度化,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 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标明大学生的诚信度。另外,他律的东西还必须渗透于个人的内心转化为自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自律也不仅仅是自律,因为自律也是他律的东西深入到个人内心的结果。所以进行诚信教育非常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使受教育者感受他们自己是能动的主体和自己行为的承担者,外界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认同和选择,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并使自己的主体性尽快发展到较高阶段,尽可能多地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参与诚信教育的过程。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 流行语 特点

高校校园流行语是流行于高校校园的一种特殊的鲜活的语言形式,充分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们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赋予了高校流行语有别于其他流行语的特殊色彩。

一.来源渠道广泛

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大学校园又是一个兼容并蓄的亚社会,因此高校校园流行语的来源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第一,校园生活,例如“挂科”、“考级”等;第二,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例如“POSE”、“秀”等;第三,网络语言,例如“脑残”、“见光死”等。

二.构成类型多样

高校校园流行语不拘泥陈规、不受约束,构成类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第一,延展式,延展原语言形式的内涵或外延,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例如,“晕”本指昏倒或头脑不清,但在高校流行语中,在困惑、无可奈何、迷茫时,都可表达为“晕”;第二,曲解式,对原语言形式采用缩略、谐音等方式曲解原义,以满足新的表达需要。例如,“可爱”本指天真无邪、令人喜爱,但在高校校园流行语中却指可怜没人爱;第三,旧词新义式,通过新解旧词赋予新义。例如,用“孔雀”指自作多情。

三.语言简约明快

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节奏很快,这就需要在语音和语用上达到简约、明快的效果。在语音上,较多地使用单音节词语,如“靠”、“吐”、“爽”等。在语用上,主要有三种方式:数字式,运用数字与汉字谐音的效果,如“584(我发誓)”等;字母式,运用汉语拼音、英文单词的简写和字母与汉字谐音,如“BT(变态)”等;缩略语式,简化语言形式但保留其原意,如“学工办(学生工作办公室)”等。

高校校园流行语在语音和语用上追求简约、明快,但表义却十分形象生动,例如,把技艺粗浅、成绩不佳者叫“菜鸟”,把同意、支持叫“顶”。

四.求新、求异、求奇和程式化交融

当代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时尚,张扬个性,语言运用上求新、求异、求奇。他们通过对一些旧词旧语的改造和新词新语的创造,赋予高校校园流行语新形式、新内容,凸显时尚、彰显个性。例如“早恋”指早晨锻炼,“黄昏恋”指傍晚锻炼,“东东”指东西。甚至将诗词歌赋进行再创造以表达新异、奇特的意义,如“考试如此多娇,引无数考生尽通宵。惜秦皇汉武,胆子太小,唐宗宋祖,不得不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后全把白卷交。俱往矣,数风流人物,全部重考。”

高校校园流行语在思想和意义上求新、求异、求奇,追求时尚与个性化的同时,也表现出程式化的特点。例如,没取得理想成绩的事都叫“打酱油”,表达对别人的支持与鼓励总用“顶”、 “HOLD住”、“给力”,表达不如意的情绪也全是“晕”、“郁闷”、“靠”、“倒”、“擦”。

五.知识性、趋雅性、谐趣性和偏激粗俗并存

高校校园流行语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流行语,有较强的知识性、趋雅性和谐趣性。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使高校校园流行语与社会一般流行语更有知识内涵,更高雅。如用“ ”指个子矮的学生(的近似值为1.414),用“工业酒精”指假装纯洁的学生(甲醇谐音假纯),用“每周一歌(哥)”指女生频繁更换男友。

当今大学生面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压力,心里孤独、苦闷、迷茫、无助的时候,经常出现偏激粗俗的语言。如“操”、“靠”、“傻逼”、“找死啊”、“三鹿奶粉,后妈的选择”、“你爸是李刚吗”等。

高校校园流行语很容易蔓延到社会上其他的青年群体,影响或引导整个主流文化,甚至引领时代新潮流。对高校流行语及其特点进行研究,不仅对做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引导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还对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