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心理问题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19 16:22:01
心理问题的现状

第1篇

【关键词】社区居民;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一、背景

为了真实地了解当前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现状,进一步关注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发展,笔者组织带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2010级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深入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的虹桥社区、建新社区、江北社区、东门社区以及南湖的桃源街等社区开展了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问题的调查活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黄冈市黄州区社区居民心理问题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社区居民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了解和关心程度不够;社区居民目前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存在认知误区;社区居民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涉及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七成居民希望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并希望由专业人士进行。

二、社区居民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完善社区心理咨询机构

调查中我们发现,黄州城区的心理咨询机构还是十分缺乏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站、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总共不到十家,而且部分居民对心理咨询机构还持有望而生畏的态度。所以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是迫切需要实现的问题,只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了,人们才能得到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二)社区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一线城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发展已相当成熟,人们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已经能坦然接受心理问题的存在。但是在三线城市人们对心理问题还存有认知误区,以致有了烦恼也不看心理医生,觉得看心理医生会让别人误认为自己有精神类的疾病。如果能在社区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让人们都能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使心理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设工作迫在眉睫,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校承载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社区心理健康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意与当地高校的结合, 充分利用资源,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深入实践学习,在课余时间到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接受社区居民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咨询,并为他们讲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消除对心理问题的误解,坦然接受身边的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当他们自己和身边人有心理问题的时候能够正确处理。

(四)制作心理健康知识小手册和宣传画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是人们了解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只有让人们正确的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才能使他们对心理健康引起高度重视。由社区联合组织制作《心理健康知识小手册》并发放到居民手中,健康手册中包括心理问题的描述、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心理小测试和如何面对身边的心理问题等等。宣传画可以采用漫画人物,生动而形象表现各种问题。然后把宣传画贴在社区的宣传栏和街道的文化栏中,让每一个路过的居民都能看到生动而有趣的宣传漫画,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心理知识,一举两得。

(五)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又一重要措施。首先,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居民能够就近就便享受文化服务和参加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对文化的强烈愿望。其次,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组织社区各种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居民参与,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到社区之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社区文明程度。第三,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协调各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交往,得到相互了解,互相协作与配合,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感情交流。人们参加社区文化活动越多,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自觉维护社区利益,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文化建设好了,人们的幸福感才会增强,没有摩擦、没有争吵、没有隔阂,人们的烦恼就会减少,由此心理疾病的发生几率也会大大降低。

随着城市社区管理质量的提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区的建设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式,社区和谐则国家和谐。因此,在社会和谐化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各界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对于基层生活的群众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使各个层次的居民都可以得到良而有效的心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宇辉主编.浅谈社区文化建设[N].黄石日报,2008.

[2] 刘群芳主编.长沙市某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分析[J].护理学报,2009(5).

[3] 夏勉,江光荣主编.社区居民心理问题图式的结构和内容[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

[4] 张灵聪,刘影,潘玲娜主编.福建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11.

[5] 胡俊娟主编.社会工作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第2篇

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谐心理应对策略大学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越来越多的青年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深造。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指出,青年期是个体“为生活而生”的“第二次诞生”,这意味着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加之目前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交往、恋爱等诸多问题。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以及自我调控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在应对这一系列复杂问题时不知所措,因而出现心理障碍。近年来的调查数据也表明,许多大学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根据以往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数据、心理咨询中心的来访记录以及对个别大学生的深度访谈,笔者发现,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

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由于环境的改变,加上“90后”大学生过度依赖等不良个性品质,常使部分大学新生出现焦虑、抑郁、沮丧、紧张不安、无所适从等情绪障碍,甚至还出现旷课、逃避现实、独来独往、寻求刺激等行为障碍,有时还伴随头痛、失眠、胸闷、食欲减退等躯体症状。

2.人际关系障碍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在宿舍矛盾。“每个宿舍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是当今大学生的深刻体会。交往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父母的过度呵护甚至是溺爱,造成了当今大学生“唯我独尊”的个性,包容心和合作性较差。然而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有很大不同。不懂得求同存异以及灵活变通的人际交往技巧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3.学习问题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中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让以往只有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安排下才能学习的学生无从适从。没有学习目标,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挂科和逃课现象,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由此产生。

4.情感问题

如今大学生恋爱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据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一段恋情。恋爱观、人生观的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导致大学生在遇到感情挫折时,不能够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因而引绪波动。近年来大学生因为感情受挫而跳楼、自残、打架斗殴事件的频率在不断攀升。

5.就业问题

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家长对子女的较高期待,使当今大学生倍感压力,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过度地担心就业问题,使大学生的精神状态长期处于压抑和紧绷状态。一旦努力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强。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认识不足,并且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前途和未来感到迷茫。

二、预防和克服心理障碍,构建和谐心理

近年来,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提出,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心理健康已成为合格大学生的必备素质。拥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贡献力量。各组织机构都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心理。

1.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针对大学新生开展心理适应教育讲座,使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不定期开展学习方法经验交流座谈会,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动机,减轻学习压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为就业早做准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消除误会和隔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挫折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及耐受挫折的能力;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随时准备为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现代家庭应该重视子女的心理保健

作为家长,应当主动学习心理保健知识及青少年心理知识,了解子女的心理需求;应该认识到子女的优点和缺点,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期望值,切勿给子女造成过度的压力;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引导子女在成长期的行为变化;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引导子女与父母坦诚交流。

3.社会应当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政府应当关注大学生就业现状,采取一切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及时打击贪污、腐败等行为,净化社会风气,使大学生接受正确的社会文化;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提升全民的心理健康意识。

4.大学生自身应当增强心理弹性,提升心理健康素质

大学生应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积极地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客观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勇于自我检讨,完善自己;培养自己坚韧的心理品质,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及时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班志刚,黄竹,温英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重要性

1.当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

(1)学生压力大。当今的学生面临多重压力,如学业压力、家庭压力、交友压力以及就业压力等,相较于过去的学生,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现在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首先是学业压力,由于现在的家长对学业的过分看重,对儿女望子成龙的心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无法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压力。其次是交友压力。现如今在高校宿舍中舍友不和的新闻屡见不鲜,这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由于舍友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性格差异,再加之不擅长沟通,导致当前的高校学生交友压力大。最后,学生身上的就业压力也不容小觑。由于独特的家庭模式,独生子女也意味着未来会有庞大的供养支出,因此,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否满意就业,就成为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2)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忽。尽管当今学生面临各种压力,也可能已经出现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但各大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正视这种问题,仍然存在短板。高校对学生学业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这种疏忽必然会导致出现很多社会问题。

(3)学生心理问题复杂。高校学生年纪轻,社会经验不足,对事情的看法会更加敏感和过激。这一时期的学生更易产生叛逆心理以及渴望得到关注,亟须专业心理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引导,引导学生正视和矫正心理上的问题,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积极进行心理辅导。这一时期学生容易变得暴躁、忧郁以及排斥他人,如果不对这些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疏导并加以解决,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2.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1)聘请有心理学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当前大多数高校仅仅注重聘用专业教师,而对心理教师的聘请需求可有可无,或者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做心理老师。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有时会适得其反。心理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对心理学的学习也需要到达一定的程度才可以对他人进行心理辅导。因此,高校应当聘请有心理学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辅导。

(2)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高校学生的课程不应当只有专业学科,也要有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经常遇到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正视自我心理问题,使学生对心理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学生常遇到的学习压力问题为例,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些常见的心理案例,学生在从中能找到平时自己遇到的问题。有可能是学习态度问题,也可能是学习动力无法持久的问题,还有可能是在学习生活中与其他学生不自觉进行比较的问题。然后教师再教授学生一些方法,如转移注意力法。事实上很多问题当你不再那么关注的时候,它也不会再那么突显。教师也需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心理咨询,以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偏见以及恐惧感,因此,开设一门专门的心理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3)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高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室,用于学生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去寻求心理老师专业的、有益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室应当以舒适为重点,可以在心理辅导室中放一些玩偶、绿色植物、舒适的座椅以及一些可以辅助心理辅导活动进行的道具。心理辅导室应当安排专业的心理老师轮班在心理辅导室等待学生,也可以建立预约制度,使心理辅导更加有效率。

综上所述,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要不断提高,让学生在生活中健康积极成长,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当前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由此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生存难等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职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组成部分,由于在学校和成绩等方面比普通大学生要逊色,因此高职生所面临的压力要大于这些普通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基于以上原因,加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健康测试

笔者为1000名高职生做了心理健康测试,测试题所显示的结果令人感到吃惊:在所调查的1000名高职生中,只有215人心理健康,497人有轻微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很严重的人高达288人。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高职生都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

1.高职生有抑郁自卑心理

笔者调查了某高校300名高职生,发现心情愉快的学生人数为70人,心情一般的人数为53人,感到郁闷的人为79个,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的人数高达98人。这些数据表明,很多学生都处于抑郁自卑状态。

很多高职生走进高职院校是一种无奈的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还有的人感到自己前途渺茫,不知道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因此郁郁寡欢,十分自卑。同学、朋友聚在一起,不免进行攀比,这样经济条件稍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的高职生一般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们没有表现欲,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他们很少有快乐的情绪。

2.高职生学习积极性较差

笔者对300名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做了调查,积极完成作业,学习有主动性的人数为43人,基本能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的人数为53人,29人学习的时候偶尔积极,139人从来不主动完成作业。这些数据说明大部分的高职生学习积极性非常差。

很多高职生家庭环境较好,没吃过苦,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沉重负担,迫于家庭的压力才上学。还有的人只想混一张文凭。所以这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大的惰性,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业。

学习主动性较差的高职生其实内心矛盾。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的学业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很后悔。

3,高职生不能正确面对挫折

很多高职生自我防护能力差,自理能力差,情绪十分不稳定,容易产生波动,没有勇气面对困难,碰到挫折后就会一蹶不振,所以经常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更有自杀的事件发生。

二、高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身原因

高职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变化的转型时期,因此容易产生心理波动。他们不能正确对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在认知上发生偏离,导致面对困难,不知所措,逃避现实。

2.外部原因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和挑战充斥着整个社会。这些因素使高职生感到无所适从,心理负担沉重。尤其是现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而高职生因为院校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在就业中更处于不利地位。

三、加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职院校要采取一些措施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能体现学校的精神面貌,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载体。因此,一定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多组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

这些工作小组可以多举办一些心理健康讲座,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还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心理测试,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够疏导学生心理,使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进一步加强。

3.加强高职生的自我健康教育

高职生的自我教育在自我保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影响人格的发展。高职生要学会自我调节,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调整自我意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消除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情绪,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4.鼓励高职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学生参加文化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可以学会如何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5.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缓解就业压力

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存在,高职生的美好愿望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使他们能够快乐地走向社会,积极地面对未来。

第5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中断12年之久的研究生教育重新蓬勃发展起来,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有限的教育资源,已使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一定体系,达到了一定规模。“目前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总数超过150万人,在校研究生数量达到110万,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大国。”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再次刷新纪录,高达180多万。长久以来,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精英群体,其心理问题受到人们的一致忽视。与之相反,目前学术界主要是围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来展开研究。陈闻等人对290名硕士研究生进行SCL-90心理健康测评,发现: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远远低于全国成人水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年龄和价值的降低化,以及全国各高校硕士研究生跳楼、自杀、变态等新闻的不断曝光,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现状

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社会阅历更为丰富,心理素质更为成熟,具有更强的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克制的能力,特殊的生活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决定了硕士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必然存在许多独特之处,也更具复杂性和隐形性。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奖学金制度下的学习压力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实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给所有研究生公平竞争奖学金的机会。现行的奖学金由学校和政府出资设立,金额依次减少,可抵免全额或部分研究生学费。高校实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已是大势所趋,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功利化

以获得奖学金为目的,很多研究生抱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看书、做实验,其过程除去痛苦和枯燥,毫无快乐和享受,其结果也往往并不尽如人意。由于论文在奖学金评定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一些硕士研究生靠花钱随便在低级杂志上发表几篇论文,或找人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欺骗和抄袭玷污了学术的圣洁。

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参加实践活动方面,很多研究生按照奖学金评定细则上的规定来参与活动,凡加分的一律参加,自己真正感兴趣但没分加的只好搁置一边。

这种功利化的现实,不仅会降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效率,消磨研究生的兴趣和热情,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内心压抑、焦躁迷茫,悲观厌学等损害研究生身心健康的不良心理。

2、同学关系的冷漠化

对于尚不具有收入来源的研究生来说,奖学金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且在奖学金评定的过程中,零点几分的差距就有可能降一等级,这种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同一专业同一宿舍的同学关系变得很微妙,大家平常聊天都对奖学金一事避而不谈,暗自竞争,心怀芥蒂,轻松活泼的宿舍氛围被紧张忙碌所取代。

(二)婚恋状况的压力

按照正常入学年龄,硕士研究生一般在24或25岁,一些工作后再考研的年龄更大,绝大多数研究生到了恋爱、结婚的年龄。很多研究生甚至把这作为学习期间的任务来完成。但实际情况确是,研究生一般自我期望较高,对择友的要求也较严格,太过完美主义;或者潜心于学术研究,交际圈子较小;或者太现实,在婚姻的大门外徘徊等等因素导致正值恋爱年龄的青年人只能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生活世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焦虑、恨嫁、孤独、富于幻想等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对于已婚的研究生来说,虽然已有生活伴侣,但也面临着两地分居的压力,一方面要进行学术研究,另一方面还要担负家庭责任,因此他们的研究生生活也并不轻松,也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

(三)自我期待的定位于现实之间的反差

作为精英群体,研究生对自己的期望要比一般社会成员、比本科生高很多,他们渴望实现抱负,幻想出人头地。然而现实是,现在不少研究生坐下来不能写,站起来不能说,跑出去不能干。读本科时,面对就业压力,选择考研,但是,考上之后怎么读,自己的兴趣在什么地方,目标在哪里,对这些问题部分硕士研究生并不是非常清楚,由此导致定位不准确,就是从上课到兼职,再找工作,这就是是硕士生3年生活的普遍写照。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研究生对这些空闲时间没有很好的规划,面对物质的诱惑,加之科研的枯燥,大把的时间都白白浪费掉。知识储备不够,社会经验不足,与人交往能力欠佳,每每想到这些,心理已日趋成熟的研究生倍感迷茫而又无能为力,不付出努力去设法改变,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我质疑空虚厌学的悲观心理,使本来应该积极阳光的研究生生活变得痛苦煎熬而又一事无成。

(四)自身角色的冲突

硕士研究生的角色是一个多面体,一方面,硕士研究生已进入成年阶段,身兼成人和学生的双重身份,有些硕士研究生为人处世学生气十足,甚至略显幼稚,也有一部分过于圆滑世故,工于心计,二者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到人际交往。另一方面,一部分硕士研究生还扮演恋人、父母、员工的角色,在众多角色转换中,哪一个协调不好,都会产生冲突,任何一个角色都有可能成为产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索。角色的复杂性决定了硕士生比本科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几率要大的多。

(五)经济压力

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生一般选择在一线、二线城市读研,以弥补自己本科时的劣势。这些城市消费指数往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硕士生的生活支出比本科生要多,经济压力比本科生要大。加之,高昂的学费和现行的资助模式,令硕士生倍感艰辛。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生活贫困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敏感的心理。许多农村的学生由于视野不开阔,兴趣不广泛,在同学面前不敢说话,朋友不多,人际交往少,孤僻,自闭,缺乏自信同时又有较强的自尊心。敏感脆弱的神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交往。事实上由经济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更为常见也更为严重。2004年的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和2006年河南大学李征20分钟连杀七人的事件,同样的家庭贫困,同样的不善交际,同样的心灵扭曲,不能不引发我们一连串的思考,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诱发硕士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复杂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对硕士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亚丽.奖学金制度下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1(15).

[3]朱效传,吴艳艳.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及对策[J].新西部,2007(24).

[4]杜婷.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5.

[5]郑霞,苗元江.研究生心理问题现状[J].企业家天地,2007(10).

[6]吴垠.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及特点探析[J].黑河学刊,2009(2).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第7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预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06—01

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高学历群体,总体上看,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有着较高的智力水平,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未来满怀憧憬。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业及就业焦虑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和在大学期间的主要活动内容。高校扩招,人才济济,毕业生每年的递增之势使得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在校学生不得不学习更多更博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以求在就业时脱颖而出,除了在完成本专业必修的课程以外,还强迫自己去报修更多的选修课和第二学位,课余时间去考证、报班、短训,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就业恐惧使部分学生出现了不适应症,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焦虑、无奈、彷徨使得部分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坐立不安。

(二)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特别是爱情问题是高校校园一个历久弥新的敏感而又热门话题。青年学生向往爱情,在渴望爱情和拥有爱情同时产生的情感困扰之间找不到恰当的处理方法。目前高校对情感问题基本持包容态度,法律也出台了允许高校在校生结婚的条款,但情感问题始终是当前部分大学生纠结的重要问题之一,处理得好,能够使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处理得不好,会造成厌学情绪、精神萎靡甚至诱发自杀、凶杀等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影响高校稳定。

(三)挫折心理

上大学是很多学生平生第一次真正离开父母过群居生活。尤其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们,面对众多同学住在一起的状况,难免产生磨擦,又不知忍让,起冲突的不在少数。一旦在学业、感情、生活、就业方面受到挫折,或受到现实的打击,往往产生挫折心理,感到自卑失落、悲观失望,对生活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或不思进取、消极面对,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近两年入学的大学新生基本上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不大懂谦卑和忍让,不懂与人相处的技巧,随心所欲,一旦有不顺着自己意见的言语或者不一致的生活习惯,就顿起冲突。这在大学的女生寝室表现尤为突出。人际关系不协调轻则让刚入学的新生产生厌学情绪;重则让学生对人生失去希望和热情,以致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轻生走极端。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

(一)学习压力的心理预防

不少新生一踏入大学校门,便会油然而产生一种自由的感觉。教师不会整天盯着要作业,父母也不再跟着左叮右嘱。然而在享受这种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安排,部分学生在这样的“自由”面前无所适从了。针对此问题,首先要鼓励学生树立新的奋斗目标。新生入学后,在熟悉老师和同学、熟悉新生活的同时,要迅速熟悉学校提供的一切教学及辅助设施,提高自学能力,树立新目标;其次要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氛围,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里的竞争不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而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竞争。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并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恋爱情感问题预防

目前,在大学生中恋爱现象较为普遍,因恋爱问题处理不当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经常发生,如单恋、失恋、恋爱过程中的越轨行为等。这些都将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必须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

首先正确对待情感。大学生生活阅历比较单纯,心理尚未成熟,容易陷入男女感情之中。他们在恋爱过程中,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容易诱发各种矛盾和冲突,因此应当正确对待恋爱过程,规范恋爱行为,调节恋爱心理,既要正视爱情,又要减轻、避免爱情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其次可以用情感宣泄法或情感转移法来积极自我调适,失恋后,不要独自把痛苦长期郁积在心中,更不要时常独自品尝痛苦,应该找亲朋好友倾诉一下心中烦恼,在与亲朋好友交流中,尽情将烦恼痛苦宣泄出来,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等方式倾吐心中忧伤,以减轻心灵负担。

(三)人际交往问题预防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有多种类型和表现形式,预防是关键。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不能对自己否定多肯定少,长期有这种思维习惯的人,往往容易形成自卑心理。性格内向的人往往敏感性较高而耐受性较低,一些微小的挫折就会给其较大的打击,使其变得更加脆弱自卑。其次要克服嫉妒心理。嫉妒心理不仅极大地影响嫉妒者的身心健康,也大大影响其与人的交往沟通,造成人格扭曲。所以评价自己要以内在标准为主,而不能简单地与别人相比,同时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赶上别人。

参考文献:

[1] 陈喆,徐多勇.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调试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