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19 16:21:59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物理科学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

第1篇

一、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深化与活化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

二、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

课外小实验是由老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实验。如果实验取得成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知识,并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从而消除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三、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动脑能力,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学生学习物理感到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会把所学过的知识用来研究具体物理问题。通过课外小实验或观察性实验,可以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亲切,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四、可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耐心、毅力

有些实验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如:观察液体的蒸发、扩散和室温变化等现象。不适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只能在课外进行,这些实验需要进行持续的观察、对比。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耐心、毅力等优良品质是很有作用的。

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

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物理课外小实验以其小型、灵活、生动、多样等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智力等。课外小实验不受大纲、教材的限制,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联系,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小实验来迅速地接受新的信息,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六、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通过课外实验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课外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既经济又科学,变废物为器材,可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当创造和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兴趣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历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却存在学生不愿学、教师不会教、历史成绩不尽人意的现象。曾经有一个初中毕业生说是被炸死的,让人啼笑皆非。造成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很多学校都因为历史课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少,因此对历史教学不重视,将精力用在语文、数学、外语上面,即使上历史课也是走过场,将教材读完就了事,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接受,是否形成了历史的概念,像张飞杀岳飞的事屡屡发生。原因主要还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尚存,教师、家长都希望学生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以便读重点高中,忽视了历史对学生的人文修养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师队伍不稳定

目前,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不是专业教师,而是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的,这些教师对于历史教学没有时间做好充分准备。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师甚至是数学、物理老师兼任。其实,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更要有深厚的文学知识,能够在教学中引经据典,联系当时的社会事件和历史名人来加深学生对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印象。如果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然后让学生记住重点,学生就不会产生兴趣。

(三)学生学习历史课情绪不高

如果学校不重视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又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入会受到影响。他们不知道历史作为人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成长的影响有多大,只知道反正以后考试不考它,不学也不要紧。抱着这种态度,很多学生上历史课要么看杂书,要么写作业,有的甚至连课本都不带。

我国古代的历史一直和语文捆绑着学习,像学生启蒙之后,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这其中就包括了《春秋》、《左传》这样的历史名篇,其中叙述历史事件都是散文体,比现在的教材有趣得多,因此古代学子只要读完儒家经典,基本对古代史有详细了解。

二、初中历史知识缺失的危险性

初中历史如果没有认真学习,不仅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概况一无所知,还可能对以后的生活工作产生影响,更谈不上爱国、爱人,做一个真正有情感的人。如果初中历史没有掌握,进入高中后学习历史就会感到吃力,尤其是对于那些专门学习文科的学生,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基础没打好学起来就吃力,而那些理科生或许从此后就没有机会学习历史知识了。

我国的古典文学和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文学流派,如果历史知识不够,在语文学习中也会吃力,而语文是提高人文素质、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

因此,初中历史知识的缺失不仅影响人的人文素质,还影响人的审美能力提高。

三、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学只要提高了学习的学习兴趣,用不着死记硬背,我认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学校要重视历史教学

学习历史主要是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如果一代人连自己的祖先都不清楚,怎么指望他们爱国家?只有熟悉历史,知识我国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和苦难,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人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决不能因为考试分值小就放弃学习,而是要将历史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

(二)要配备专业的历史教师

历史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像纪连海那样善于诱导,把历史课当作故事书来开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历史人物事件、经验、教训和时间来反映历史。有个教师在教学“文成公主入吐蕃”时,不是直接按照教科书,而是通过唐太宗考察求婚使者的传说故事,联系名画《步辇图》来上的,这就是备课下了功夫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在上历史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一些优秀的历史剧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也可以将一些具有明显穿帮的影视剧拿来让学生挑毛病,特别要让学生谈学习的感想,体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这样课堂气氛更活跃。

(三)改进历史教法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法比较单调,而初中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时期,让他们学那些枯燥的历史知识,和他们的心理发育不相符。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整合教材,要抓紧学生心理,通过故事来反映一段历史,像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于曹操、袁绍、董卓这样的历史人物就有深刻印象;读过《水浒》的人对于宋徽宗、高俅、蔡京这类历史人物也印象深刻。如果通过李煜的词来学习宋太祖建立宋朝,通过陶渊明的诗来学习东晋历史,就比直接学习更加有效。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教好历史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就是绝不能与主课争时间,加重了学生负担,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高中生;物理知识衔接

作者简介:边桂萍(1974-),女,吉林省柳河县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吉林省骨干教师,吉林省第十二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吉林省第五批创新拔尖人才.大多数初中学生刚升入高中时普遍反映物理学科存在着衔接不畅的问题,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对物理的具体学习方法和内容模糊不清,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笔者在近几年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同行们在教学过程别注意.

一、初中和高中的不同

1.教材方面

(1)初中教材:a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要求学生掌握的少;b定性的多,定量的少;c教材难度低,趣味浓,一般由实验或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现象总结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

(2)高中教材:a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指导;b定量研究多,计算量加大;c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加强与提高,不仅运算量加大,且常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

2.教法与学法方面

(1)初中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教学内容要求相对低,教师课堂更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课堂容量少,进度慢;b对重点概念及规律反复讨论达成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c习题类型少,变化也不多,且多数与教师课上讲的内容、例题对得上,造成考试时往往只要记住分式,做好笔记,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2)高中状态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容量大;b知识要求大大提高,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掌握,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

二、刚步入高中后学生的困惑与问题

1.教材方面:a大量的数学与物理结合,大量的物理过程推导,学生感到物理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b学生知识储备不够.数学教学进度跟不上物理教学需要,学科间的不衔接给学生数学工具的运用带来了困难,加大了物理学习的难度.

2.教法与学法方面:a很多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坏习惯;b很多学生养成只想硬套公式,而没有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c很多初中学生的学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

三、对初中和高中教学的改进建议

1.教材方面:

a强化初中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解方程组能力的要求;

b弱化初中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

c要求学生提升初中简单三角函数的运用能力,熟练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计算及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二次函数极值运算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平移、截距、斜率、图形所围面积等知识.

2.教法与学法方面:

a中考命题要与高考命题的导向接轨;

b初中教学,必须改变死记硬背的习惯,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c加强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探究精神

怎样按课程改革的要求,大力加强实验教学呢?物理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优势,使物理课由讲授变为动手、动脑课,变为实践操作课,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为学生搭建宽阔的创新、创造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检验物理真理标准”的含义。

一、重视演示实验,开发创新能力

目前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多为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归纳得出结论,最后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学生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更有甚者,许多学生根本不认真思考,只是人云亦云。这种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想象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演示实验中,应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甚至可以把演示实验通过改进、改组和改造等方法适合于学生自己去实验。如学习“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知识,用空气压缩引火仪做“压缩空气引火”的实验,应要求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如何集中用力压缩空气,观察厚玻璃筒里的脱脂棉如何着火燃烧。对做实验的学生来说,操作演示是对他的知识和实验能力的考验,能满足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对观看实验的学生来讲,自己的同学走上讲台做实验,会更加关注实验的成功,更乐于积极提出动手操作的方案和建议,认真地观察学生的每一个操作过程是否规范,实验效果是否明显,且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其操作错误或不妥之处。这样消除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神秘感,拉近物理实验与学生间的距离,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设计实验方案,激发创造兴趣

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合理采用各种实验方案,将实验教学与学生探究性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引领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重视探究实验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还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发展成更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如“摩擦力”学习,可先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自行动手做:将左手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压在左手上,拉动左手(改变右手对左手的压力的大小),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且有大小之分,从而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然后依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动手做的经验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可能因素,通过自主讨论,设计“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实验方案。再如,“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别是学生普遍感到的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难以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的情况。

三、关注实验细节,培养探究精神

物理实验设计的思路来源于实验探究的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方案,将物理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

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教学中,传统的实验方法:教师介绍光具座,出示实验步骤和实验观察要求,明确观察目的,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做实验,实验前学生已经知道物体距离凸透镜不同位置,光屏上所得到像的性质。探究性实验教学(苏科物理教材)中,先将发光的灯泡放在凸透镜前,观察灯丝通过凸透镜在墙壁上有像,像的性质随灯泡到凸透镜距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从而进行问题情景的创设,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最后由学生自己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物理研究学习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对物理问题实践价值的感知,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任何书本知识所无法替代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充分思考,自主观察并提出问题,师生间、生生间通过交流、讨论沟通思想,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精神。

第5篇

【关键词】探究式;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当今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需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而课堂教学要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去钻研、去探索、去想象,使其自主发展。

在这种教育形势下,特别要求广大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将越来越少,而激励、指导的职能越来越多。换言之,教师的作用已不再是“教”,而在于“导”。

1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设计

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知识、生活经验的积累,结合当前素质教育观念的要求以及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模式和物理学科特点、设计“探究式”课堂教学程序。为使教材内容、学生认知特点,教师施教引导的三位一体产生最大的教学容量,使学生的信息接收、加工、贮存、输出、再创新获得最大效益,教师必须创设物理情境,设置悬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想象,大胆求异质疑,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去,充分发挥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作出种种猜想、设计探究方案,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进行积极主动地大胆探究,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学生通过这种自主的探究,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增加了理解的深刻程度,从而能够在纵向上清清楚楚,横向上明明白白,整体上层次分明,就更容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成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探究发现规律,而教师则应提高自己的引导艺术,渗透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研究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宰者,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知识的创新者。

学生通过探究对发现的问题、现象经过分析、判断、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把零碎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结论形成规律,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凭己知求未知,凭知之较少求知之较多。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逐渐培养出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

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扩展引伸、深化提高,培养他们利用已学知识、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思维方法,学生经过这一环节,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举一反三。

2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操作和要求

2.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特点,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原则来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可通过有趣的实验、故事或前景呈现、生产生活实例、课堂的小圈子、置身于自然、社会的大天地。创设的问题要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趣味性,既能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又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既可增强趣味性又可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如“平面镜”一课在创设情境时,可把“猴子捞月”的故事制成课件,利用动画手段把学生带入心理上轻松,精神上愉悦的环境中,激发他们欲求其然更求其所以然的渴求。

2.2 自主探究,方法指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教师在激励学生主动创设问题、大胆猜想并创设性地设计实验验证方案的同时要给予科学指导。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学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在全部学习中的本位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要在平等、伙伴的关系上、共同探究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判断、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互相争辩,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此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在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知识的探究者。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活动中的错误,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2.3 归纳综合,掌握方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讨论争辩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采用逻辑手段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收集到的数据,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象概括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到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的整个过程是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了知识的适用范畴和应用条件的一系列研究方法----类比法、对比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等。通过以上环节,逐步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能力,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使学生探索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4 扩展引伸,应用迁移

第6篇

一、中学物理社会实践课应从理论抓起

中学物理知识一般是以概念、定理、定律等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所以物理知识的表现形式比较枯燥,常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但物理思索却是火热的、生动活泼的。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物理学科知识为知识背景,通过学科渗透方式,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多样化的项目和活动方式并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开展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多样性综合活动。如何在社会实践课中点燃和激起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欣赏到物理学的美丽是中学物理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储备,牢固、准确地掌握物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公式、原理、定论、实验程序等。另一方面,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不仅仅需要物理学知识,其实更多的是学科内容的综合,其内容具有广阔性特点,着眼于学生生活领域、自然领域、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涉及学生的学校活动、家庭活动,生活技能训练、生活科技、社会文化与经济等诸多方面。总之,它不单是以单一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融合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以物理学科知识为主干的跨学科性知识的综合与整合。只有基本知识掌握扎实准确了,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课中运用自如。

二、中学物理社会实践课要从生活入手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生活是个大课堂,也是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主阵地。在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物理、社会的相关联系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太阳东升西落,繁星斗转星移,宇宙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着;清风徐徐吹来,海浪波涛滚滚,地球上的万物也在不停地运动着,这些运动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应如何来描述万物多姿多彩的运动,人靠近高压输电线会有危险,为什么鸟儿站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这些物理情景对学生来说都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知识,通过善问和探索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精神和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将生产、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更好的融入物理学习中。

三、中学物理社会实践课要从实际出发

我们学校现有初中物理实验仪器达到了国家二类标准。目前,学校的育人环境和教学设施正在不断得到改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师生的物理实验和实践需求,因此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应从实际出发。以我校为例,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建构符合实际而又切实可行的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的社会模式,我校的活动内容重点从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的角度去安排,主要以进行社会调查为主。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一些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得出结论的社会问题,按学生居住远近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着力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在结合生活实际投身到社会、投身到自然的实践中去,灵活地运用文化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设计与操作”等方面结合起来,使活动课真正做到以实践活动为核心,有比较具体的动手实践内容,有完成动手实践的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获得物理知识应用的真切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第7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初中;创新;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70-01

一、初中生需要创新

在实验课堂里,传统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再适用,不需要古板的依旧按照教材中的说辞去学习物理,而是要有多样化的实验操作、活跃的思维来学习。在目前的实验课上,大多数内容都是按照书本写的过程来进行,老师首先写出实验目的,学生看着老师进行一遍实验,然后学生自己进行一遍实验,最后采集数据写报告上交。这样的实验课非常扼制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只是起辅导的作用,应该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去探索、去实验。怎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会创新性学习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物理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大胆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探究的过程去获得知识。而在我们课本上的“动手动脑学物理”部分有很多小实验,这些我们都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去做,做好了以后在课堂上展示。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果。老师还需要及时发现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给予他们一些课外书籍,开阔他们的视野,学习更多的科学观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充分利用初中课堂的实验探究,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把抽象的物理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记住与理解物理规律和现象。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提高初中实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学生需要有观察目的

在每一节实验课上,都有它既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这需要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有目的有针对的去做。实验虽然开放创新,但也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去做实验,那样只能是浪费了宝贵的实验时间。在每一节实验课之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2、教师要及时揭示实验原理

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因此实验课同样注重实验原理的解释。

3、实验过程要简便

实验仪器和操作需要尽量的简洁明了,实验越容易,越有效果,得出的结论和推论能更好的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在研究压力效果的决定因素这一实验中,就可以选择非常简单的实验仪器,双手和铅笔。铅笔一头尖一头平,用手按住上下端,可以明显感受到尖头带来的压强更大,所以能快速准确的得出结论:压力确定时,受力面积小的,压力作用越显著,压强越大。

4、显著的实验现象非常有效

实验现象需要非常明显,有些实验课是在教室里上,老师在讲台演示实验的时候,由于座位的远近,后排同学有可能看不清实验现象,这就导致课堂实验效果不够好。比如水的沸腾实验当中,需要观察气泡的大小,水是无色液体,不容易观察,同时气泡上升速度很快,也难以发现气泡的变化。对此,可以把水的颜色进行调整,加入紫色试剂,把烧杯改成长筒试管。这样水的颜色和试管颜色能进行区分,长筒的试管能够延长气泡的上升时间,提高了观察效果,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可以结合投影仪,让远一点的同学通过投影看清实验现象,也能加强实验现象的明显效果。

5、注意力是关键

从心理学讲,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实验本身要有很强的吸引力,有新奇的实验现象,所以实验的设计最好与生活现象“相反”,在大气压强的实验中,做两组对照,第一组大小两个空试管,小试管放入大试管,把大试管调转,小试管在其中下落。得出小试管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向下落。第二组实验,大试管中放满水,在进行第一组的过程,发现小试管往上升,这时学生感觉非常意外,急切的需要知道原因,老师就可以在这个时候给出解释,指出大气压的存在,效果会比较好。又比如奥斯特的小磁针实验,在通电导体旁边放置小磁针,小磁针发生偏转,初中学生对这种“凭空”产生的力会非常感兴趣,也会让他们的思维开放,这样强烈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记住与理解物理规律和现象。

6、分成小组效率高

班上学生人数比较多,一个班往往有50人左右,我们可以将班级分成小组,一个小组45人,分工合作,但中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完成实验非常的快速,处理数据也非常的好,有的同学可能要稍微逊色一点,这需要老师对学生充分了解,分组要分得恰当,能取长补短,通过同学之间相互配合,互帮互助,达到快速完成实验任务,达到实验目的效果。

初中生依旧有着发现生活科学的天赋,经过有趣实用的实验探究,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物理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好实验探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松华,伴震环.谈设计物理演示实验的原则.丽水专科学校学报,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