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际金融外汇市场范文

时间:2023-06-19 16:21:58

序论:在您撰写国际金融外汇市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国际金融外汇市场

第1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羊群行为外汇市场汇率

我国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由于外汇市场交易量巨大,我国外汇市场目前主要还是实盘交易,在诸多参与者中,国家和机构交易者作为参与角色就显得非常突出。本文只从机构交易者和国家两方面的羊群行为对我国外汇市场决策影响出发对其阐述。

一、机构交易者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

传统的金融理论大多隐含完全信息的假设,但事实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这样就可能形成羊群行为。商业银行、金融公司、基金等投资机构虽然可以制造噪音,然而,对于实行噪音交易的单个参与主体来讲,他们可能是噪音获益者,也可能是噪音受害者。

在短期交易普遍存在的前提下,交易者可能聚集在某些信息甚至是与基础价值毫不相关的信息或谣言上进行交易。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信息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价格与价值的明显偏离。当大量的交易者聚集于某一信息并发生极端反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羊群效应”。这一效应可能使得努力获取新信息的交易者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因为他不能保证其他投资者会相信并聚集在这一信息上,这就不利于提高交易者搜集信息的积极性。如果大量的投机易者在某一信息上聚集,而忽视了对其他相关的基础信息的搜寻,甚至聚集于与基础价值毫无关系的噪音上,往往造成与资产基础价值有关的信息不能完全从价格中反映出来,从而使资产价格的信息质量降低。另一方面,噪音交易者还可能通过信息的积极反馈,无意间对知情交易者的行为进行了掩盖。知情交易者之所以能够获利,很大方面是因为其掌握的私人信息还未完全体现到价格之中。然而,由于知情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同时进行交易,掩盖了知情交易者的行为,使价格体现信息的速度放慢,知情交易者从而可以获得超前收益。噪音交易的这种“羊群效应”损害了市场的有效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机构投机者利用信息模糊,在外汇市场上造成羊群行为而针对亚洲诸国外汇市场上的一次金融大餐。领头羊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深受投资界的尊崇,他们对其行动更是亦步亦趋,其卖掉泰国铢,卖掉泰国股票的行为,引发了羊群效应,泰国政府最终无力支撑,宣布汇率自由浮动。泰国铢巨幅贬值,股票市场一落千丈。此时,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投机基金,又跟着索罗斯这只“领头羊”,等待时机,在泰国铢下跌最低点时,大量买进泰国铢和泰国股票,抬高汇价和股价,伺机撤出,从而大赚一笔。在羊群效应的放大作用下,投机基金可以不顾与国家央行对抗的“兵家大忌”,继1992年狙击英镑,重创英格兰中央银行后,又一次在与国家央行的较量中大获全胜。

而对于金融危机受害国自身角度看,金融市场信息的弱化给羊群行为提供滋生的温床,是导致这场危机的关键因素。对于参与者们而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对称信息问题严重恶化,导致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使金融市场

丧失应有的有效性,无法有效地将资金导向那些拥有最佳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最终引发危机发生。

二、国家基于影响力的羊群行为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深化,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经济大国同小国的,经济强国与弱国之间,若国际贸易及金融融合程度及依赖程度很高,往往经济影响力弱的国家会对经济影响力强的国家的货币在汇率政策上实施盯住政策,以利于弱国的经济稳定。从而,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在外汇市场上实际上扮演着“领头羊”角色,受影响力强的国家约束,经济小国、弱国多在头羊的带领下实施跟随策略。区域经济合作体之间,虽然不存在经济实力的巨大悬殊,可是,区域经济体,例如东亚诸多国家,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相同,经济结构类似,替代性很强,为了在世界经济中避免“邻里纷争”,或者基于获得群体福利最大化,它们之间往往达成某种“心理契约”,形成羊群,从而,对于某一群内成员的动作,往往有跟随倾向。

然而,领头羊国家要注意避免理性决策的内在非理性缺陷。表现为参与各方出于个体理性考虑产生的决策,在群体行动的作用下,可能以理性人的角度出发而最终走向了非理性。这个在博弈论中“囚徒两难”博弈,就是一个很好的理性人最终走向非理性的例子。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诸多国家在汇率市场上陷入了理性决策内在的非理性泥潭。东亚各国经济依赖度很高,经济结构化趋同,对外贸易在本国经济中占居极其重要的位置,东亚各国在危机过程中为弥补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提高本国产品世界竞争力,对外都采取大幅度贬值的汇率策略,结果引发了竞相贬值风暴,导致了危机的大面积扩散。

然而,在各国货币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站出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虽然牺牲了部分国家利益,但是迎合了亚洲邻国的期望,显示出一个负责任的经济大国应有的魄力和能力,从而阻止了羊群行为继续扩大,遏制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继续蔓延和深远影响。危机过后,东亚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外汇制度上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心理契约,而这种心理契约树立后,我国在2005年7月21日进行汇率改革之时,人民币当天升值的同时,东亚各国对美元也是纷纷升值,一方面是地区经济依赖度的原因,另一方面笔者认为也是标榜一种同进共胜的行动表白,从而使得各国信任度再次加强。

三、人民币汇率升值心理预期因素分析

我国政府自2005年7月21日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来,人民币汇率对于美元来讲一直在波动中上升。目前来看,尽管我国汇率管理当局不再谈论汇率政策调整,而是转为守势,强烈警告投机资本,力图维持汇率的稳定,但是同样难以消除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因为政府如果没有任何的行动,带来升值压力的诸因素就不会得到消解。而比较消解升值压力的各种政策选择,其实直接调整汇率政策相对而言可能最为简单易行。比如,如果试图减少中国目前的“双顺差”,就必须对过去过度依赖出口和外资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而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其难度更大,需要的时间更为长久。所以,人民币外汇市场上仍有升值空间的预期不可能马上消失。

从政府和市场的博弈来看,政府最关心的是热钱流入。据有关估计,2003年流入的热钱为600亿美元左右,2004年又流入1000多亿美元。资金大量流入是因为:套利(美元利率低于人民币利率时),套汇(预期人民币升值),以及进入房地产等领域套取其本身升值的利益。如果政府能够让市场相信调整已经到位,一次性的适度升值便足以打消升值预期,但是如果政府无法改变市场上预期的“羊群行为”,升值之后反而会刺激进一步的升值预期。

四、结论及展望

我国对外经济中,出口贸易占据主要地位,而其中制造业占的比重最大。外商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为其降低制造成本,获取母国内不能获得的超额利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蔡日方预测,即使按照保守估计,虽然到2009年中国也将会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可是“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状况的拐点已经出现”。其潜台词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将应声上扬。近日,全球最大人力资源公司“E-CA国际”发表薪酬趋势调查报告预计,中国大陆将在2007年成为全球薪酬升幅最快地区之一。由此看出,一味的低估人民币来促进我国隐性失业人口扩大就业的举措不可能再有太大作为。相反,过低低估人民币币值会产生社会福利和经济资源的净转移,导致根本的资源损失。

目前,我国对外出口最大部分还是同发达国家的贸易。发达国家压迫人民币升值主要关注的是发达国家与中国的双边汇率关系,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间在全球市场中的多边关系。由于当前人民币汇率与东亚货币处于竞争性均衡状态,人民币升值实际上就是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使其他发展中国家获得相应的国际市场份额。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个意义上看,人民币对发达国家升值非但不可怕,而且有益,但只有当人民币汇率与东亚发展中国家汇率共同升值时,升值才具有实际的福利效应。

笔者认为,对于我国目前没有开放资本帐户,从而人民币汇率决定并非完全“市场化”意义上讲人民币估值过高过低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作为一个日益成为世界经济舞台重要成员的中国,应坚持双重均衡政策,即保持实际汇率对名义汇率的均衡,保持与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货币相对于购买力平价的竞争性均衡,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将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要尽量避免或者减轻国内外参与者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把握好国内外舆论导向,强调人民币自主浮动,打压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实施冲击的外部预期,减弱由此带来的“羊群行为”;并且同东亚广大发展中国家邻国间积极展开外交,将“心理契约”上升为国家承诺,保证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稳定和互信。从具体实施措施、舆论导向、国家外交上消灭或者淡化人民币升值预期,从源头上消除羊群效应对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渐进式调整,达到稳定和有利于金融改革的宏观目标。

其次,中国有必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分配效率和我国汇率制度弹性,并大力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乃至货币一体化,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增强在国际谈判中的地位,避免区域内福利减少型内部竞争。

再次,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强国地位的凸现,我国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应坚持主动、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变革,最终实现人民币资本帐户的开放和人民币的世界化,在世界货币体系舞台中,获得铸币税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王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2]袁志胜:《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行为研究》

[3]晏春:《基于行为金融学噪声交易研究》

[4]易应童庆贤:《资本外逃与人民币汇率高估的实证分析》

[5]汤华:《基于行为金融学范式的投资者羊群行为分析》

[6]孙咏梅祝金甫:《汇率低估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7]栾文莲:《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内外因素》

[8]杜晓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东亚国家汇率制度博弈格局的影响分析》

[9]田进:《心理预期对汇率变动的影响》

[10]金永军陈柳钦:《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评述》

[11]中国房地产报:《问策经济学家金融汇率与房地产》2006年1月9日第10版

[12]Paul De Grauwe & Marianna Grimaldi :《The exchange rate in a behavioral finance framework》

[13]Gabriella Cagliesi & Massimo Tivegna:《Rationality,Behavior and Switching Idiosyncracies in the Euro-Dollar Exchange Rate》

第2篇

【关键词】外汇清算 国际金融中心 机遇

一、我国外汇清算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对比

(一)通过境外行进行外汇清算

即商业银行在境外行开立外汇账户,通过收发SWIFT电文,在外汇账户中完成外汇资金收付的清算。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汇清算模式,众多国内商业银行均会选取一家或几家境外货币发行国的大中型银行,开立外汇结算账户。常见的境外行有美国大通、美国花旗、英国巴克莱、德商、日本三菱东京、澳国民、加帝商等,这些银行通常都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外开立外汇账户的首选银行,因为这些境外行拥有成熟先进的外汇清算系统和经验,其管理能力、业务技能、员工水平等相对较高。通过境外行进行外汇清算,能有效利用境外银行的技术和能力,实现高效、准确的外汇清算。但行清算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匡算每日外汇账户的出入资金量,及时调拨头寸,避免透支,其次境外账户行收取不菲的服务费用,给商业银行或客户增加了清算成本,还有就是许多地区存在时差,当发生未达账或查询查复事项时,联系沟通效率大大降低。

(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

境内外币支付系统是为我国境内银行业机构和外币清算机构提供外币支付服务的实时全额支付系统,它是我国第一个支持多币种运营的外币系统。根据央行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清算笔数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2.53万笔,清算金额增加了841.24亿美元。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建成运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完善我国支付体系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消除了以往外币支付清算安排的诸多弊端,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安全、高效、公平的外币支付结算服务,成为了我国境内外汇清算的重要渠道。通过境内支付系统实现外汇资金的划转,完全在中国境内完成,不受时差和货币清算截止时点的影响,清算速度和准确性都能得到有效保障。但对于需和境外机构进行外汇资金清算的情况,则必须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显现出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不足之处。此外,国内商业银行将存放在境外行的外汇资金调拨到境内支付系统,需要一定时间,到账时间往往较难控制。

(三)通过中国银行办理外汇资金的清算

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中国内地、港澳台及36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相对而言,中国银行的外汇清算,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正因为中国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当双方均在中国银行开立外汇账户时,就可以通过其分支机构进行外汇清算。在国内亦如此,双方无论同城还是异地,在中国银行开立外汇账户后,即可办理外汇资金的收付。当然,与外资银行相比,中国银行在许多情况下还是需要人工干预,对资金周转速度、清算效率上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各商业银行系统内的外汇资金清算

在这种方式下,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在总行或上级行开立内部外汇清算账户,由总行或上级行统一管理、统一清算。如果双方均在银行开户,无论同城还是异地,两个外币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经常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因此商业银行内部清算效率很高,且针对大额头寸的申报要求也较低,受到系统、人员、时差等因素的影响很小。但是,该模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模式仅限于双方在同一银行开户,跨行清算就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二、外汇清算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外汇清算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建成,使我国外汇清算进入了电子化、国际化的阶段。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多种清算模式共存,缺乏统一的清算渠道

从我国存在的外汇清算模式上来看,目前仍然处于群雄割据的时代。多种清算模式的并存局面,显现出在我国,还是缺乏一个能够覆盖全国范围、吸纳大中小型商业银行参与、业务品种丰富全面、清算快捷安全方便的外汇清算平台。正是由于这个平台的缺失,导致了银行在办理外汇清算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清算方式,而不同清算模式下需要提供的清算要素又大不相同,容易出现办理时限延长、信息不完整等问题。再者,各清算模式都会占用外汇资金,导致外汇资金分散管理,除了需要匡算头寸、调拨资金外,更加大了银行自身外汇资金管理的难度,一旦发生资金未达账的情况,后果很严重。

(二)外汇清算体系与不断创新金融市场产品之间的脱节

近几年以来,我国外汇市场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一些创新型的外汇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应运而生。在这些产品中,交易方式有询价和竞价的,交易形态有即期、远期、掉期等,清算方式又分为全额和净额。面对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外汇金融产品,与之配套的外汇清算环节仍然通过四种主要清算模式来实现,各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主要通过境外行或境内外币支付系统,来完成清算交割。在我国金融市场化、国际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外汇清算体系与金融产品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形成制约。

(三)外汇清算体系与其他清算结算系统存在分割的现象

我们的金融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基金等多个主体,但是我们的外汇清算体系却与证券系统、保险信息系统等分割开来。例如,我国国内银行的外汇清算与国内证券B股市场的关联度不高,外汇资金的划拨与B股股票之间的对应,并不能通过一个高效的系统实现信息交互和清算、结算,资源也无法共享。此外,正是由于外汇清算较多的通过境外行办理,无法实现工作时间内外币实时结算,从而清算风险隐患也较难控制。

(四)外汇资金在境外的沉淀考验金融信息安全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外币清算的现状是国内清算机构,通过境外银行来办理各清算国币种的清算,正是由于将外汇资金放在了境外结算银行,导致大量的外汇资金沉淀在境外,这样对维护我国金融信息安全是很不利的。此外,除中国银行外,多数商业银行未加入持续连接结算银行(CLS),无法实现外币资金跨时区不间断、实时清算,因此资金交易过程中的时差风险和清算风险,对金融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外汇清算体系的思考

外汇市场是金融市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渐渐成为国际外汇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种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下,特别是上海作为国际性开放的大城市,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特点鲜明的外汇清算体系,是下一步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探讨以及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外汇市场发展速度迅猛、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日趋活跃。截至目前,我国外汇市场已形成由柜台零售市场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组成,多种交易方式并存,覆盖即期、远期、掉期及期权等各类外汇产品的体系。随着外汇市场体系建设日臻完善,交易规模都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2006年,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756.9亿美元,而到2012年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3.36万亿美元,7年增长了40多倍。2006年,银行间远期市场共成交649.2亿美元,而2012年达到2.52万亿美元。与此同时,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也随之不断扩容。截至2012年年末,外汇市场即期市场会员已达到353家,远期、掉期市场会员有79家,期权会员也有31家。

总体来看,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主要体现了几个特点。(1)建立了多层次的外汇市场,我国的外汇市场既有零售也有批发,既有基础产品也有衍生产品,既有询价交易也有竞价交易。(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外汇市场的参与者愈来愈多,来自各国的外资银行积极参与到我国的外汇市场中来。(3)我国外汇市场制度日趋完善,做市商制度、净额清算制度、竞价制度及集中清算制度等一系列体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4)外汇市场的产品创新步伐加快,在外汇交易中,从最初基本的远期、掉期交易,发展到互换、期权交易,近几年来,外汇衍生品及其组合产品不断涌现,出现与理财产品、贷款产品等其他金融工具组合形成的外汇创新交易。所以,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这充分说明中国金融在更快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金融大体系中,并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外汇市场发展的节奏也有力地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机遇。

(二)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外汇清算体系的思考

面对突飞猛进发展的中国外汇市场,如何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集电子化、自动化、国际化的外汇清算体系,成为重中之重。

1.建立一个完整的外汇清算系统,整合现有外币清算模式

这里所思考的外汇清算系统,并不特指一个专门用于外汇清算的系统,它可以是一个兼具各功能的集中系统,也可以将现有各外汇清算方式通过技术手段,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目的,形成一个完整的清算体系。从国外成熟金融中心的经验来看,外汇清算体系也不是单一的清算系统,而是相关子系统的整合与优化。通过建立统一的清算平台,既能大大加快清算速度,降低清算成本,也能使各金融机构集中管理各自的外汇资金,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然,建立完整的外汇清算系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可以依托现行的境内外币清算系统,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扩展。同时,结合国内其他监管机构系统,如中央结算公司的托管系统、中央证券公司的证券系统、上海黄交所的黄金系统以及上海期交所的期货系统等,学习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先进经验,将我国的外汇清算系统做到与这些系统的信息交互,形成强大的外汇清算体系。

2.外汇清算体系与人民币清算体系的融合

我国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汇清算体系,当然离不开与人民币这个本位货币清算的结合。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将来人民币或许会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主要结算货币之一。我国的人民币清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大、小额支付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中债、中证人民币清算与证券结算的完美结合,在这个基础上,将外汇清算融入其中,形成一套兼具本外币清算功能的模式,既能形成鲜明的人民币外汇清算特色,又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上进行本外币清算的影响力和实力。

3.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汇清算的制度和规则

在我国,有很多外汇业务产品,既有简单形态的,也有复杂形态的,既有单一的,也有组合的。在这众多产品中,每个产品的监管制度、管理方式、清算规则都不完全相同。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蓬勃发展,外汇产品以及和外汇相关的衍生产品推陈出新,我国也迫切需要对外汇市场的产品进行一次较大的整合,在不断丰富业务产品和创新产品的基础上,从市场整体角度逐步建立统一的监管制度和清算规则,这样既有利于外汇清算系统的建设,也能为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4.构建连接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清算高速通道

第3篇

关键词:外汇市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2-0051-04 中图分类号:F822.1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由此可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到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

货币的国际化需要货币发行国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拥有足够的流动性,从而使投资和交易更为便捷,同时也需要该国的金融市场拥有充足的风险管理和对冲工具,这样货币的结算、交易和储备功能才能发挥出来。由于货币的贸易需求、交易需求和风险管理需求是货币最主要的需求,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又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反映出来。本文在简单介绍人民币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后,介绍和分析人民币在今后十几年国际化到一定程度时外汇市场及其主要产品应该具有的规模。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人民币外汇市场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第二部分预测到2020年时中国外汇市场,外汇即期、远期和掉期市场应该达到的规模;第三部分介绍外汇市场风险管控工具和场所的提供;第四部分介绍“筑坝建闸”,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控的重要性;第五部分总结。

一、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的地位及其比较

外汇市场主要以柜台交易为主,因此不能获得准确的年度数据。全球关于外汇市场最具权威的数据是国际清算银行每三年公布的当年4月的日均数据,目前可以获得的最新数据是2007年数据。表1给出了1992年到2007年国际外汇市场上主要货币的日均成交金额占比分布。由于每笔外汇交易中涉及两种货币,所以每年各货币比例的总和为200%,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全球四大主要国家储备货币在外汇市场交易中的总份额,我们可以看到,2001年该比重高达8成左右,2007年持续下降到77.4%;如果加上瑞士法郎,五大国际货币占全球外汇市场的份额从2001年85.0%下降到了2007年的80.8%。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7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占比仅仅为0.25%,这与该年我国GDP全球占比6.2%极不相称,说明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表2给出了2007年世界主要货币外汇全球交易占比和相应的国家或地区GDP全球占比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除欧元外其他4种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外汇交易量占全球交易量的比重皆超过了其相应的GDP比重,瑞士法郎全球外汇交易量占比更超过其GDP全球占比的325%。

从表2还可以看出,7种主要国家和地区货币中除加元外,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成交额占比皆显著超过了其GDP的全球占比,其币甚至超出其GDP全球占比的350%,为7种货币之首,显示出了香港作为地区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新加坡元外汇交易/GDP占比为216.7%,略微低于澳元的223.3%,表明澳元和新币在亚太地区地位突出。7国货币外汇交易总量占比/GDP占比高于5种主要国际货币,说明近年来该7种货币外汇市场发展迅速。

从表2还可以看出,世界上6个主要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外汇交易量全球占比均低于其GDP全球占比。表2最后一行“后4币”指表1中最后4种货币,也就是国际媒体通常称为“金砖四国”的4种货币,2007年该4种货币外汇交易总额仅占全球外汇交易总额的1.2%,比4国同年GDP总量的全球占比低12个百分点。从外汇交易占比与GDP占比之间的比率来看,表2中全球18个主要货币中人民币最低,仅为4.0%,不到倒数第二巴西雷亚尔8.3%的一半,仅略微超过印度卢比15.9%的四分之一,不到墨西哥比索的十分之一。

这些数字表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不仅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着巨大的距离,而且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仍然有着显著的距离。要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我们还有相当巨大的任务要完成。

二、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及相应外汇市场发展需求

没有活跃的外汇市场,那么货币的结算、交易以及储备的功能都将难以充分发挥。虽然我们可以确认到2020年人民币会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但我们却难以准确计算出届时人民币占国际储备的比例。本文我们用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占比与中国GDP世界占比比率的合理假设来估算届时人民币外汇市场的规模。

(一)主要假设

表2给出的2007年18种货币在全球外汇市场占比与其GDP占比的比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货币相对于其经济规模的国际化程度。我们根据到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占比与中国GDP世界占比比率的合理假设来估算届时人民币外汇市场及其主要市场的规模和相应的年均增长率。

从2004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4.0%上升到了7.2%,年均上升0.64个百分点。假设从2009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世界占比年均增长0.5%,那么到202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应该在12%左右。利用国际清算银行每三年的全球外汇市场统计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从1989年到2001年、1992年到2004年和1995年到2007年的三个12年内国际外汇市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1%、7.2%和8.6%。2004年到2007年国际外汇市场杠杆过高和投机性过强,增长率显著超过之前任何一个三年的时间段,而金融危机的冲击一定会对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调整作用,所以我们假设从2007年到2020年国际外汇市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992年到2004年7.2%的水平较为合适,这样我们可以容易地计算出2020年4月全球外汇市场日均成交金额为7.9万亿美元。假设从2007年到2020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比例在30%到110%之间,那么可以根据如上合理假设计算出2020年人民币外汇市场的总规模以及从2007年至2020年13年间应该达到的年均增长率。表3给出了相应的结果。

(二)主要结果

表3显示,即使到2020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比率仅为30%(相当于2007年韩国的水平,见表2),那么到2020年,人

民币外汇市场的规模也将超过70万亿美元,从2007年到2020年,外汇市场年均增长率应该为30.4%;如果到2020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比例能够达到50%(比2007年墨西哥的比例高出近10%的水平),那么到2020年,人民币外汇市场的规模将接近120万亿美元,从2007年到2020年,外汇市场年均增长率应该为35.6%。如上两种假设条件下,相应的人民币外汇交易占比将超过瑞士法郎仅次于英镑,排名第五,介于国际储备货币的边沿。

如果到2020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比率能够达到70%(相当于表2中2007年欧元的水平,因为欧元的国际化程度还没有充分发挥),那么到2020年,人民币外汇市场的规模将超过160万亿美元,从2007年到2020年,外汇市场年均增长率应该为39.2%,相应的人民币外汇交易占比将超过日元水平仅次于欧元,排名第三,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之一。因此,从2007年到2020年的13年时间内,如果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比例达到30%到70%的水平,那么外汇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应该介于30%到40%之间。

(三)风险管控工具和场所的提供

风险对冲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业交易的重要需求之一。上文我们着重介绍了传统的外汇风险管理工具,即外汇远期和互换。其他市场的风险管理工具包括基于利率、股票和商品及其指数的各类远期、互换、期权、互换期权等,其中有些产品,如信用违约掉期,确实对金融危机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他一些产品在金融危机之前的几年内由于投机性过高也曾导致交易过度活跃的问题出现。但是场内衍生产品,即交易所交易的金融期货和期权在金融危机前后全球范围内却没有发生任何严重问题。表明场内衍生产品的市场功能和风险防范能力还是无可否认的。

由于不同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判断常常在程度上会出现差异,甚至在方向上都可能出现不同,这样,这些市场参与者就会通过场内期货或者期权来对冲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从而使风险可以通过这些风险管理工具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分散”或者“分配”。任何现货市场反映的只是即期的供求关系,而对未来的供求关系难以很好反映。期货市场反映各类市场未来的供求关系,市场参与者通过用资金“投票”确定未来价格、汇率、利率等市场因素,是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任何机制也难以提供更好的此类市场信息。同时,期权市场反应各类市场另外一种未来的信息,市场参与者通过用资金“投票”确定未来一定时间内价格、汇率、利率等市场因素的不定性,该种信息是包括期货市场在内的其他任何市场也不能提供的。这些信息对风险管理必不可少。所以,期货和期权是金融市场发展必不可少的产品。

经过了十几年的探讨和实践,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有了可喜的成就。2008年全国商品期货成交金额首次超过70万亿元,相当于同年我国GDP的239.2%,对商品市场套期保值提供了很好的场所。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重要的商品期货如原油期货和金融期货仍然缺位,股票指数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期货这些国际市场上常见的金融产品在我国仍然没有登场,各类期权更是缺位。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推进,这些市场也应该逐步推出并逐渐完善。

(四)“筑坝建闸”――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控

对1960年到2007年之间181个国家跨境资本流动的实证研究(Reinhart and Reinhart,2008)表明,跨境资本“首先流入新兴国家,然后逆转、撤出,给这些国家带来了艰难的调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国际资金流动对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冲击仍然历历在目,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情况更是如此。余永定(2009)曾指出,“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自由流出,由于市场很小,国内资本市场将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影响”,“资本市场还是不够发达,金融深化程度太浅、市场容量太小,经不起资金流入流出的巨大冲击。”

早在2008年5月,金融危机还没有爆发之前,副总理就明确指出“改进外汇管理方式,完善外汇管理的法律法规,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2008年陆家嘴论坛主题演讲)。总理在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管理,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采用人民币进出口贸易结算后,跨境资金流动又多了一个新的渠道,而且今后资本项目每放开一个领域,跨境资金流动同样也会增加一个渠道。在今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中国资本项目将逐渐实现开放,此时如果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控没有到位,这种放开的渠道将对未放开的渠道形成一定的替代作用,使还未开放的资本项目的管制效果下降。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从而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而且还要准备好相应的应急措施,从而使我国金融体系以至宏观经济少受外来因素的冲击。

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控体系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系统。在当前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之初,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跨境资金如何流入和流出中国的方式、方法及其相应的流动规模进行深入、系统和扎实的研究非常必要。这是因为如果对新的渠道开通之前的情况都做不到心中有数,防范到位,那么在更多的流动渠道开通之后,问题势必更加复杂,防范也一定会更加困难。

三、小结

第4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外汇市场启示

中图分类号:830.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1-0043-0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见表1)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见表2)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见表3)

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见表4)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见表5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 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 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 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 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 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六) 加强上海在国内贸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相辅相成,国际贸易的活跃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交易及与之配套的服务系统。我国目前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上海应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以发挥国际贸易对国际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实现资本管制的背景下,意义尤其显得重要。

(七) 大力培养上海的金融人才队伍,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未来的国际外汇市场,是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开放性平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上海应积极进行人才储备,建立包括衍生品研发与交易方面的专业人才、交易系统开发与维护方面的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决策人才库。

第5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外汇市场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见表1)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见表2)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见表3)

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见表4)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见表5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六)加强上海在国内贸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相辅相成,国际贸易的活跃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交易及与之配套的服务系统。我国目前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上海应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以发挥国际贸易对国际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实现资本管制的背景下,意义尤其显得重要。

第6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外汇市场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

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六)加强上海在国内贸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相辅相成,国际贸易的活跃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交易及与之配套的服务系统。我国目前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上海应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以发挥国际贸易对国际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实现资本管制的背景下,意义尤其显得重要。

第7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外汇市场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见表1)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见表2)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见表3)

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见表4)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见表5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六)加强上海在国内贸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相辅相成,国际贸易的活跃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交易及与之配套的服务系统。我国目前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上海应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以发挥国际贸易对国际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实现资本管制的背景下,意义尤其显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