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创业板风险评估范文

时间:2023-06-19 16:21:54

序论:在您撰写创业板风险评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创业板风险评估

第1篇

摘 要:创业板自上市以来,由于自身技术水平不成熟、自有资产小等原因,信用风险的问题一直存在。本文选取了创业板上市的100家企业为样本,通过运用其股票市场的数据和财务报表中的债务数据,利用KMV模型信用评估方法,考虑创业板企业的实际市场情况,对参数进行了修改,并且结合相应编程计算其违约距离DD。实证研究结果表明,KMV模型对我国创业板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创业板企业进行风险预测和防范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KMV模型;违约点;创业板企业;信用风险

1.文献综述

信用风险作为金融市场上最古老的风险之一,一直也是学术研究中的重点。现代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以新的财务技术以及现代财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主要包括Credit Metrics, Credit Portfolio View, Credit risk+ 和 KMV 模型。KMV模型是由美国KMV公司基于Merton期权定价理论,用预期违约频率来计量公司违约概率,主要是利用预期违约率EDF(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的值来衡量企业市场价值降到违约出发点水平之下的概率,其中EDF可以通过分析企业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得到。Kealhofer和Kurbat[1]认为KMV模型能够有效的运用财务指标变量和信用评级方法进行风险预测。Peter Crosbie和Jeffrey R Bohn[2]用KMV模型研究金融类公司,研究结果表明KMV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随着KMV模型在我国市场的运用逐渐普遍,我国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刘博[3]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在KMV模型中引入资产连续回报率这个模型最适合中国国情,灵敏度和预测能力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马若微[4]以 2004 年底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财务和交易数据对115 家 ST 公司进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结果表明 KMV 模型可以有效预警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和潜在信用风险,并且该模型的有效性要强于其他同类型模型。张玲、杨贞柿、陈收[5]通过数据分析认为 KMV 模型对于上市公司个体和上市公司整体的信用风险变化情况都有较好的预警作用。谢邦昌[6]选取公共事业和房地产开放两个行业的各 10 家深交所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KMV 模型仍可以有效进行跨行业的信用风险度量。

2.KMV模型理论概述

KMV模型属于期权定价模型,运用其作为信用风险评估,需要测算借款人或者企业的资产市场价值及其波动率,进而计算其违约距离与违约概率。

E=VN(d1)-De-rTN(d2)

其中,D——负债的账面价值(执行价格、额定价格);

V——借款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

T——到期时间,时间范围;

N——正态分布累积函数,它根据d1和d2计算得出。

d1=lnVD+r+12σ2ATσAT

d2=d1-σAT

对上述公式两边同时求导,求出其期望值,得出以下公式:

σE=N(d1)VσAE

其中,一般应采用迭代技术计算σE,本文均借助Matlab软件,对创业板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而违约距离的公司为DD=E(V)-DPTE(V)·σA(V0为借款企业当前的市场价值;DPTT为指定期限(一般为一年)内的违约点;μ为资产的预期净回报率)。

3.基于KMV模型的我国创业板企业信用风险实证研究

目前,我国创业板大多均为中小型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和较大的资金需求,银行贷款则是其进行融资的主要途径。并且,由于创业板企业普遍成立时间较短,存在着企业财务数据不完整以及管理层素质不一致等问题,因此,对创业板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对提高银行贷款效率,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创业板中的100家企业为样本,通过其贷款信用记录、是否存在大额担保等信息,将100家企业分为不存在信用风险和存在信用风险两组样本,每个样本组各100家企业。

而对于违约点的选择,KMV公司根据对大量违约事件的实证分析,发现违约发生最为频繁的临界点处于公司的流动负债加百分之五十的长期负债。

即违约点值=流动负债 + m*长期负债,m=0.5。

但是随着KMV模型在我国市场中运用的不断深入,发现该比例并不适合我国市场。因此本文分别讨论m=1,m=0.75,m=0.5,m=0.25这4种情况下样本的违约距离,从而判断模型评估的准确性。研究表明,当m=0.25时,KMV模型的准确率最高。并且,由于方差可以用来判断数据的波动情况,对于违约距离来说,方差越大意味着敏感性越高,对准确的预测信用风险则更加有利。从这个角度来说,m=0.25时,违约距离的方差最大,因此本文选取m=0.25 来设置文章的违约点。

通过进行相应的参数调整,KMV模型对样本的信用风险评估的准确率达到了81%,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实证研究表明KMV模型对于我国创业板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具有预测性和科学性。

指导老师:刘澄

参考文献

[1] Kealhofer, Stephen, Matthew Kurbat. The Default Prediction Power of the Merton Approach[M]. KMV Corporation, 2001.

[2] Peter Crosbie ,JefTrey R Bohn, Modeling Default Risk, White Paper, Moody's, KMV,December 18,2003

[3] 刘博. 基于KMV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的实证分析.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3(10):844~847

[4] 马若微.KMV 模型运用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的实证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9):594-601.

第2篇

创业板毫无疑问是中国证券市场下半年的一件大事,自成思危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创业板始,已经过去11个年头。创业板的横空出世将给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舞台,也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一直以来,大家给了创业板极高的关注度,更有不少投资者对于上市的创业公司开始跃跃欲试。对于投资者来说,有一定的投资机会,但风险也是不可小觑。

不可忽视的风险

“只要打新,不看风险。”股民老王在大厅告诉记者。“完全博傻。”这是广发证券一位营业部经理对大部分创业板开户散户的定性,“把创业板当中小板炒,这个也不是中国特色了,你看美国,德国、英国、香港,他们的创业板推出的时候不一样的爆炒么?无一例外,首批上市的股票最后都炒成了中石油”。

按照海外市场的经验,推出初期,创业板个股都大幅跑赢主板市场,且推出初期新股三个月涨幅为正。

“中签就意味着会有不错的收益。”国信证券某营业部经理告诉记者,“创业板推出初期极有可能受到市场追捧,而创业板块盘口小,股价波动很大,初期很可能获取较高的溢价。”

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都处于创业期及成长期,规模较小,发展相对不成熟,资金,管理层都存在不可预期的风险,会使这种追捧迅速降温。记者在一些营业部发现,10页左右的协议,很多投资者几分钟就填完了。高风险使众多投资者和基金都对长期收益持观望态度:信息披露不充分,定价因流程缩短与国庆假期的影响,使创业板未来发展充满变数。所以“打新”具有了空前的积极性。

著名财经评论人皮海洲告诉记者,高价发行是创业板的主要风险。据说,像老王这样抱有只打新股,开盘就卖心态的投资者有将近七成,这样就极有可能造成买了股票无人接盘的局面。皮海州认为创业板的市盈率太高,也是创业板风险存在的原因之一。再就是经营风险,创业板都是中小企业,本身就存在着经营风险,所谓船小经不住大浪,投资者须注意其公司的经营状况。

股评人曹中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把创业板简单明了的总结几条:创业板的风险表现在,一是公司经营上的风险,二是发行价格高企的风险,三是信息披露不对称或造假上市的风险,四是二级市场炒作的风险。

自我评估风险承受的能力

选择进入创业板股票的投资者,首先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想想,自己适合不适合参与这种紧张而刺激的“心跳游戏”,要在尽可能多地了解创业板特点、投资风险,并客观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之后,再审慎决定是否参与创业板股票投资。

如在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之后,依然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承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可以作出适度参与。反之,如自认在承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上“底气不足”,那就“安分守己”,继续守在主板市场为好,毕竟创业板是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而微软这样的奇迹总是少数。

假如,投资者在未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盲目跟风参与,就极有可能得不偿失、事与愿违,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不仅是投资者自身所不希望出现的结果,也是有关部门反复强调要加强创业板投资者风险教育,规定在参与创业板投资前需按要求签署风险揭示书的原因之一。

第3篇

2009年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开启为国内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融资渠道和成长平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研技术创新,且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型资本市场服务机制。但由于创业板企业自身特点使得其在经营管理、技术、投资等方面承受着巨大风险。同时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管和健全的退市制度,创业板高增长、高科技、高附加值“三高”现象、炒壳投机等行为极为严重。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健全创业板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2012年4月20日,深交所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12年修订),明确了创业板退市的相关规定,使得创业板企业面临的退市风险凸显。2012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后,因遭受重大亏损和受到重大谴责,14家创业板企业或将面临退市警告。至此,创业板企业在退市风险下的风险管理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热议。因此,有必要对创业板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方法路径进行分析,从而有效防范和降低风险。我国创业板企业不仅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和风险状况,同时其本身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够、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在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等多方面均缺乏有效的管理活动。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密不可分,创业板企业可以通过实现二者有效融合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并且能够在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指导下,从具体操作层面有效防范各种风险。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厘清

在企业的众多制度建设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联系最为紧密。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内部控制一个很重要目的就是纠偏,而“偏”就是风险。虽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具体关系的认识理论界和实务界却有不同,主要观点主要有:

第一种观点是认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美国COSO委员会在2004年的概念全新的coso报告,即《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ERM),认为风险管理包含八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显然,其认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实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英国1999年的Turnball报告,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是更广泛意义的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杨雄胜(2005)也认为,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而风险管理则包含内部控制。

第二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美国coso委员会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采用的就是这种观点,它认为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之一。另外加拿大coco报告也认同风险评估或风险管理是控制的关键要素,coco报告在阐述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关系时指出,当企业在管理风险时,也正是在实施控制。

第三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相同的概念,二者的分离仅是人为的一种分离,在现实的商业活动中,它们其实是一体化的(Blackbum,1999)。2003年Spira等分析了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的转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内部控制就是风险管理。Leitch(2006)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得出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系统与风险管理系统没有差异,随着环境的变化,二者的外延更加宽泛,正在变为同一事物。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风险管理及其涵盖的范围定义的不同,造成了目前的争议局面。全面风险管理不同于内部控制过程中所讲的风险评估,宏观意义上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同于狭义的风险管理与评估。因此本文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一种双重包含的关系,即:广义的风险管理体系包含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又包含狭义的风险管理。由于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险管理则又是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延续(朱荣恩,2010),所以实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发展无疑是可行的,并且是大势所趋。

三、退市风险下创业板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2012年修订的上市规则中丰富了退市的标准体系,更加严厉、明确表示不支持创业板公司借壳重新上市,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净资产为负、股价低于面值、被连续谴责等多种情况下,都将触发直接退市,另外还提出要强化退市信息披露。通过退市新旧制度的对比(见表1),能够清晰了解创业板企业目前面临的退市风险。

制度的变化使得我国创业板市场遭受了极大的冲击。据统计全新上市规则一经,截至2012年4月创业板上市的308家公司中,288家股价下跌,占比高达93.5%,其中有33家跌停,股价上涨的仅有5家。而时至2013年,创业板企业“万福生科”或将成为该规则下的首个退市公司。可见,在全球经济没有完全复苏的情况下,创业板企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宏观环境和风险状况。

通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情况研究发现,这类公司虽然深知面临着各种重大风险,但是风险管理水平明显不足。总体来看,创业板上市企业风险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仅仅将风险管理视为一项增加负担的工作,而并未意识到风险管理对于企业整体管理的导向作用;第二,风险管理往往处于一种诸侯割据的状态,没有形成统筹划一的风险管理模式。例如,风险经理管理的是纯粹风险,资本运作经理管理的是财务风险,销售经理则负责承担市场风险。这种各自为政、缺乏合作的风险管理方式不是企业实际期望的,不利于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也无法实现企业整体风险的降低;第三,没有形成一种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理念,企业内部认为关注风险、防范风险仅是公司管理层的工作。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实现在无风险的环境中运作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在存在风险的环境中仍能游刃有余、稳健运行。鉴于创业板企业所面临的严峻的内外部环境,有必要对其加强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研究。

四、创业板企业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路径

在退市风险下,企业应该寻找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互融合的方式和路径,利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本文以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为指导,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实现二者融合的方法路径,最大限度的控制和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如图1所示:

第一,构建风险管理企业控制环境。首先,强化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意识。创业板上市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学习相关制度规则,使所有员工都能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将风险管理理念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构建和传达。企业应当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升员工识别风险因素的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协调的、全面的、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模式。其次,要设置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企业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设计应当能够充分满足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于创业板企业,可以在董事会下设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且该委员会要独立于企业的其它部门,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抽调专人负责企业的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和筹资风险。

第二,全面识别与量化风险。创业板企业基本都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高科技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企业要充分收集来自市场、金融、技术等各方面的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严密监测企业产品、财务等的发展动向,结合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经济效益、员工能力等,评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大小并监控关键风险。

普拉卡什A.希马皮曾提出了企业风险绘图技术,该技术能使企业对自己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编目和量化。该绘图技术从权衡、分类、确认、评估、分析五个过程对企业风险实行全面控制。在当前严峻的外部宏观环境下,创业板企业可以借鉴使用以在退市风险下全面识别和量化风险。

第三,实行源头控制与全程控制。企业在风险控制上要实行源头控制、全程控制,而不是结果控制。首先,将识别出的风险进行由大到小、由重到次的排序,确定关键控制环节和关键风险控制点。针对重大风险,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不同风险采用不同的源头控制预案,并将预案提交风险管理会审核通过后实施。

具体而言,对于经营风险,创业板企业要对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予以高度关注。同时关注市场风险,对新老产品的市场反应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及时对产品和技术进行改进;对于投资风险,企业要充分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投资监管;对于筹资风险,企业应评估各种筹资方式的收益和风险,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资本使用成本。

第四,建立通畅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之间需要一条通常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创业板企业应该建立相应规章制度,保证风险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企业只有及时掌握了充分准确的市场信息,才能有效估计潜在风险,采取针对性处理策略,取得应对风险的主动权。

第五,重视风险管理活动监督。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一种手段,各个组织都需要拥有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能适时评估其内部控制系统及风险状况的监督机制。创业板上市公司在风险管理的监督上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企业高层必须建立正确的监督基调,表达整个组织对监督人、监督作用的期望以及对风险和内部控制的重视。其次,对于所选择的监督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即有适当的技术、知识以及对控制风险的专业理解。最后,企业要加强监督结果的交流。对已发现的控制弱点要报告给负责控制运行的人,并至少向高一级风险管理人员报告,从而使得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对问题的严重性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会计研究》2005年第7期 。

[2]朱荣恩等:《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用效果的问卷调查》,《会计研究》2004年第10期。

第4篇

关键词:创业板;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一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009年3月31日凌晨1点45分,中国证监会在其官方网站《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宣告酝酿近10年之久的中国创业板股票市场呱呱落地。2009年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在深交所举行开板启动仪式。数据显示,首批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平均市盈率为56.7倍,而市盈率最高的宝德股份达到81.67倍,远高于全部A股市盈率以及中小板的市盈率。创业板市场的成功试水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方便的融资途径的同时也使得这些上市公司在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的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得以发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

1 内部环境较为松散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任何一个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都必须存在于一定的内部环境中,这一环境反应了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由于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多从事于高科技业务,虽然有较高的成长性,但是成立时间短,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态度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往往出现对内部环境建设不够的情况。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刚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决策和经营管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加之管理层对逃税这个违法行为抱有侥幸心理,于是默认了公司内部环境的缺失。

2 风险评估意识薄弱

随着中国创业板市场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些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在提高自身行业竞争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外部投资环境变化的生产风险,诸如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声誉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电子商务等。这些都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层之前所没有遇到的问题,创业板上市为公司获得了很好的融资机会使得公司降低了自身的技术风险,与此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公司整体投资决策的风险。其中原因要归结于大多创业板上市公司没有建立完备的风险评估体制,董事会下设的风险评估委员会形同虚设,使得管理层在缺少可行性论证的前提下盲目投资,使得股东利益遭受损失。

3 信息沟通存在障碍

2001年安然事件的发生,让“能源巨人”的金色形象轰然倒塌,也使美国国会于2002年正式通过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对上市公司提出披露内部信息的强制要求。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直以来都是投资者多关注的信息,而内部信息的有效沟通也可以为公司和股东合理的规避风险。对于绝大多数我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而言,对于内部信息的披露往往只是简单的一句“本公司已经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没有对内部控制的具体制度,成果及不足做以详细阐述。由此可见,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通常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对公司治理层造成应有的压力。由此造成的信息不能有效沟通会加大投资者与公司内部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进而导致其投资决策的失败。

4 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国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内部控制的制定和执行应该由谁负责,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主要由监事会负责,只有不到10%的公司的董事会参与内部控制的制定和执行。而监事会并不是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他们发表意见仅仅是对董事会和经理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监督。建立并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是董事会和治理当局的责任。创业板上市公司这种责仟的剥离势必会导致内部监督体制存在漏洞。

5 内部监督运转不力

所谓内部监督,是指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在我国,大多数创业板公司的内部审计机制是由国家强制建立的。这些机制往往没有切实有力的得以执行,主要表现在,首先,创业板公司由于公司规模等方面原因大多聘请内部财务人员兼仟,这些人员大多缺乏必要的审计知识,特别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投融资业务不断复杂,他们往往难以应付导致漏洞,同时,聘请相关财务人员兼任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审计的客观独立性原则,有自我复核的嫌疑。其次,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还是停留在差错防弊的阶段,大多是在出现问题时才进行必要监督,没有做到事前的审查和事中的控制。再次,这些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实质上与管理层及其相关机构平行,因此造成了其独立性较差、权威性较差,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管理层。健全,得力的内部审计机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公司得以正常,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

二、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措施

1 管理层提高风险意识

从管理层自身角度出发,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必须要提高风险意识。这也是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力的先决条件。由于创业板上市条件较之主板有一定宽限,政府势必加强监控。这就要求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发挥风险评估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加以合理化评估,以规避内部控制体制缺陷或失灵对公司资产或业务造成的风险。

第5篇

关键词:创业板;内部控制;退市

一、引言

近来,某创业板公司因涉嫌欺诈发行被证监会启动强制退市一事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相比于之前因欺诈发行而被施加轻微行政处罚的上市公司,该公司领受了证监会开出的A股史上最严厉的IPO造假罚单。在监管机构前所未有的处罚力度背后,其退市的深层原因着实耐人寻味。

以电气产品生产为主营业务的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最终退市苦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系统性活动的产物。究其原因,以监管机构管理控制活动不完善和中介机构为追逐利益未能勤勉尽责为代表的外因固然值得我们深思,但基于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而导致退市的内因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

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

2015年6月,该创业板公司曾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辽宁监管局出具相关责令整改措施与警示函,彼时其内控问题已逐渐浮出水面。笔者在此基础上,试图结合相关公告文件从内控五要素的角度分析该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石,一般包括管理者经营理念、组织机构设置、诚信的企业文化等。结合被强制退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其出生于农村的董事长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知识既不了解也不重视;作为公司控股股东的董事长及其近亲直接合计持有该公司48.09%的股份,股权的高度集中导致董事会失去实权;谈及公司造假问题,董事长依旧振振有词。本应成为员工道德榜样的管理者却成为无视诚信原则的带头人,上行下效,使得诚实守信在企业荡然无存。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控实施的关键要素,需要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该公司风险意识薄弱,缺乏风险应对措施。以2015年为例,公司没有预计到主要目标市场客户需求的明显萎缩以及优势客户产品需求下降,造成订单数量大幅下降。此外,激烈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导致成本剧增利润降低,然而公司并不具备应对风险的能力,进而将业务暴露在更大的经营风险中。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应对风险的策略,对剩余风险取的控制措施。从该公司暴露出的问题来看,其控制活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公司合同管理存在法律漏洞,甚至存在虚构销售合同的情形;公司资金使用过程中经常遇领导出差情况,部分大额支出无审批;公司在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漏洞。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以利于企业管理的有效运行。纵观该创业板公司的信息沟通披露系统,笔者发现,其存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完整;募集资金使用披露不准确;公司高管人员任职及薪酬情况与事实不符等问题。诚然,相关会计人员工作上的失误毋庸置疑,但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信息传递渠道,造成信息无法及时传达,进而导致内控制度无法有效实施的事实也不容忽视。

(五)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实时评估内部控制运行质量的过程,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并加以改进。在公司仅由三人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中,只有一人为专业人士,另一人为董事长亲属,所以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与独立性很难得到保证。另外此案中的董事、监事人员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很多人只是例行参加公司会议,对具体内容并不关心,使得公司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并未得到很好地执行。

三、内控失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启示

创业板市场因上市门槛较低而备受众多企业青睐,却也因相对蕴含的较高风险成为财务造假行为滋生的温床。就本文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内控的失效大大加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为其最终在创业板的退市进程推波助澜。与之类似,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因此具有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为避免更多类似的创业板公司步入其后尘,笔者试图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规避创业板公司的退市风险。

(一)优化股权结构,构建现代公司治理模式

纵观我国的创业板公司现状,大多是由中小家族企业发家的民营企业。典型的家族企业治理模式以及血缘关系的存在,使得股权高度集中进而失去对权力的制衡作用,极易诱发机会主义行为,出现搭便车的现象,而这并不符合现代公司治理模式的要求。

为进一步规范公司的经营活动,帮助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创业板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配股与股份出售,平衡各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引入机构投资者,适当分散股权;建设企业文化,践行诚信价值观,为构建现代公司治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树立风险意识,健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上市公司将身处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与成熟的主板市场稳定的经营状况、良好的盈利性有所差异,创业板上市公司在产品的创新、技术、市场上都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为避免其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桎梏,创业板上市公司应在企业内部树立风险文化,强化风险意识,在确立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建立涵盖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在内的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以不断适应内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

(三)规范内控程序,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架构

对于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首选群体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而言,创业板在对企业的经营历史与经营规模具有较低要求的同时,也放宽了企业的成长速度要与控制活动的完善相匹配的条件。而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某个层级、某个部门乃至某项业务的内部控制活动如同血液一样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可以说,企业的生存发展与控制活动紧密相连。

为进一步规范内控程序,创业板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实施恰当的授权审批,适当的职责分离,合理的业绩评价,有效的实物控制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架构,使公司内部的控制活动高效而有序。

(四)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内控信息披露质量

信息与沟通不仅是内部控制框架的重要组成要素,更为其他要素功效的发挥提供了支持。因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规模小成长速度快等特点,相比于沪深主板上的公司,其在内控披露方面稍显不足。

为提高内控信息披露质量,方便投资者作出决策,监管机构应完善内控信息披露框架体系,提升内控信息的可比性,使得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有据可循;企业高管要在重视内控信息沟通交流中起带头作用,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度,提升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公司员工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个人素质,做到各层次的内控参与者都可以明确其职责与权限。

(五)重视内部监督,发挥内控人员专业能力

对于公司治理本就相对薄弱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整合内部监督资源刻不容缓。独立董事占据董事会三分之一的席位,作为独立于公司之外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经营活动的代表,创业板上市公司要着力改进独立董事的提名任命机制与薪酬结构,使其更好的履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义务。监事会代表利益相关者对董事会实施监督,审计委员会代表董事会对管理层实施监督,二者作为公司内部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的代表,要明晰各自的职能,发挥专业素养,将监督活动落到实处,保证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成红.企业财务造假的成因及治理对策探析[J].商业经济,2009.

[2] 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

第6篇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内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074—03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政府监管部门保护投资者的意识日益增强,我国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措施正逐步完善。2008年5月和2010年4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 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这些文件规范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制度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也相继建立起来,由此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贯彻实施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内控体系建设的内外部需求

1.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内控体系建设的内生需求

创业板公司普遍存在成立时间短、规模小、所处行业特殊、经营模式创新等特点,这就使市场对这些公司的估值缺乏较为可靠的标准,投资者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容易交替出现极度乐观与极度悲观的判断,进而导致大盘整体振幅加大。作为上市企业,除融资外,更有义务与必要加强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使企业取得更好的经营绩效,回报投资者,进一步增加投资者信心,同时也可获得更多的投资资金,形成更好的良性循环。虽然创业板上市企业都对自身进行了内部控制评价,绝大多数都取得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标准无保留内部控制审核报告,但通过对其情况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并结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可知,大部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控制度建设都不到位,内部环境较为松散,风险评估意识薄弱,信息沟通存在障碍,内部监督运转不利,亟须公司管理层人员提高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内控监督机制。

2.政府监管是内控体系建设的推动力量

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和规范化要求的不断加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加大了对企业内部控制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推进力度,作为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和中注协等制定了相关法规制度。为了推动和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06年分别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参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核实评价。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特点

1.强制要求进行信息披露

创业板公司多为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出资可以是个人与国有、集体企业联合出资,可以是个人与民营企业联合出资,还可以是个人与国有、集体、民营联合出资,这种结构复杂的出资模式和其他环境因素会使投资人在企业成立之初就难以对产权进行划分,导致股权结构不清晰,在公司今后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权属纠纷或产权主体空缺等问题,会给公司治理带来一定的阻碍。为避免所有者之间不必要的纠纷,就需要进行严格的内部控制,需要公司对重要事项,比如重大的诉讼仲裁事件、收购资产、出售资产、重大担保、重大关联交易等进行严格的披露。《创业板上市公司季报规则》中规定,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应适当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包括主营业务经营情况、核心竞争能力、无形资产、核心技术团队或关键技术人员等的重大变化,以及公司未来经营的主要优势和困难等,便于投资者获得关于公司经营情况的充分信息。

2.全面实施风险管理

一方面,创业板市场不规范,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小,股权分散,易于控,交易规则也更加宽松,公司的治理结构、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创业板市场的市场运作风险、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风险、上市公司的道德风险均较高。另一方面,创新是创业板公司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为公司带来机会、收益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创新背后隐藏着的巨大的风险,有些风险在短时间内特别是在创业板公司起步阶段不易被发现,但并不意味着企业就没有抗风险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及时地规避风险,就需要在内部控制时建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体系。《创业板上市公司季报规则》提出了不同于主板市场的要求,要求创业板公司充分关注风险揭示,注意保护投资者利益,公司要在报告中充分披露未来经营中的重大风险因素、困难因素等,并要求公司说明拟采取的应对措施,以便投资者全面了解投资风险。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任何一个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都必须存在于一定的内部环境中,这一环境反映了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由于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多从事于高科技业务,虽然有较高的成长性,但是成立时间短,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态度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往往出现对内部环境控制薄弱的情况。

第7篇

并购整合不力会让企业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样的例子我们见得不少,如国外的惠普并购康柏公司失败的并购整合,导致该公司每况愈下。究其本源,人们往往狭隘地将重点放在围绕并购后,以现有财务风险报告体系改进财务报告和公司治理上,而并没有树立一个更具全局眼光的风险观,从而平衡风险与整合、财务和非财务要素之间的关系,未能在以实现并购目的为主线的整合过程中去抹平财务风险。

创业板公司刚上市不久,手中握有充裕的资金,关注并探索提出针对创业板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并购整合方法成为企业CFO的一大现实挑战。

创业板公司并购目的就是

后续整合的主线

并购行为是加快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的首选渠道。一方面,并购是在创业板公司内生增长基础上的外延扩张。创业板公司上市之前对外投资规模小,基本依靠内部积累滚动式成长。在经历了一段内生增长后,达到了阶段性增长瓶颈。此时,创业板公司在产业链建设、市场渠道、产品角度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扩张需求。另一方面,上市后这些公司手中握有大量资金特别是超募资金,使得这些公司发挥金融资源优势进行并购扩张成为可能。深交所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117家创业板公司首发上市募集资金905.47亿元,其中超募资金617.55亿元,平均筹资净额7.74亿元;2011年128家创业板公司首发上市募集资金730.67亿元,其中超募资金418.5亿元,平均筹资净额5.71亿元。因此,通过并购来实现规模扩张与产业链整合成为创业板一大热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12年6月底,创业板发生大小并购交易共计125笔,并购总额43.8亿元,平均单笔并购金额超过3500万元,78%的交易为收购股权。

并购目的是创业板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后整合的主线见表1。表1中选取了11家较具代表性的创业板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为(购买、出售的资产总额占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且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进行分析。由表1可见,创业板的并购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一般是从产业链的建设,或者是从市场渠道、产品角度来并购,都是为了壮大公司规模或客户范围及盈利水平等。必须重视的是,从国内外成功并购历史经验来看,只有那些能够按照经济节奏与企业需要进行后续整合的创业板公司才能够真正从并购过程实现做大做强。

创业板公司并购风险可控是后续整合的前提

充分认识创业板公司并购风险是进行后续整合的第一环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创业板公司的并购行为还没有引发直接的不良后果。但对于某些项目的高溢价收购、潜在关联人渔利、收购主业无关资产等问题,形成对经营者和投资者等相关决策的影响日益显现。而一些公司在购并以后整合发生失败,其原因往往不在于购并事件本身,而在于忽略了对购并以后的公司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评估,即风险可控是后续整合成功的前提。

创业板公司并购风险主要存在于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之间存在的相排斥、不对称的环节与领域。后续整合应查找并购以前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之间存在的不融合现象、不对称的环节,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尖锐问题进行合理整合。表1所示,创业板公司并购风险主要有标的资产的估值风险(评估增值率)、新增业务风险、收购整合风险、关键人员流失风险、商誉减值风险、标的公司的经营风险和其他风险。上述风险类型基本涵盖了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之间存在的相排斥、不对称的环节与领域。同时,表1中11家创业板公司无论采取超募资金直接收购或是增发股票收购方式,实际上都充分利用了市场给予上市公司高估值的优势,而创业板估值必然走向理性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判断风险,而匆忙进行后续整合有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因此,在后续整合中必须要对上述相排斥、不对称的具体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现状与趋势、财务与非财务、风险与战略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必须制定出具体针对性的评估和管理风险的方法,作为后续推进整合的基本工具及参考指标以实现风险可控。例如,用商誉值及占资产总额比来衡量与监测商誉减值风险,用整合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在主营业务方面的交叉程度来衡量与监测整合效果,用与被收购企业关键人员之间是否签有补充协议及其执行情况来衡量与监测关键人员流失风险等。又如,针对具体并购类型进行综合监测。以爱尔眼科连锁收购为例,将各个收购网点项目整合运营情况来监测整个企业连锁并购行为的实际效果等。表2分别从募投资金和超募资金两个来源进行并购项目的风险动态监测表明,爱尔眼科33个投资或并购项目整体盈利情况改善呈趋好态势的特征。

全面并购整合管理

成功的并购整合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国内外企业并购整合失败案例告诉我们,人们往往狭隘地将重点放在围绕现有财务风险报告体系改进财务报告和公司治理上,而并没有树立一个更具全局眼光的并购整合观,从而平衡风险与机遇、财务和非财务要素。所谓全面并购整合管理,是指应用于企业各层面的整合管理工具,主要是针对各层面的并购整合开发出一套评估、定位及管理的理论框架,以在宏观层面上管理财务和非财务并购整合。进一步来说,其功能在于确认可能影响企业并购整合的潜在事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为公司实现并购目标提供合理保障;从本质上说,它体现了对并购整合与风险平衡的一种全局观念,考虑的是并购对整个企业、而非局部的潜在冲击。

全面并购整合管理主要有如下三个要点:

1通过绘制风险树进行并购整合风险评估

绘制风险树可以为企业制定整合策略提供一个参考依据。风险树可以帮助利益相关人评估每种风险对整合进程成败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所有并购风险都可以用统一的标尺进行衡量。另外,风险树考虑到了对整合成功有利或不利的所有事件,因而可以帮助重建风险和整合之间的平衡,有助于全面的整合管理。

2持续强化中层管理的并购整合

国内外并购整合失败经验表明,整合管理在中层环节上经常存在相当大的脱节。在分析了一些具体行业当前的并购管理实践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风险与整合被割裂开来看待了:每个产品或新业务都被单独进行分析,很少有对风险与整合的全面评估;即使有,也仅仅限于微观层面。在微观层面上,不同的行业和职能部门确实也开发了许多具体的风险度量工具,但是,它们不能帮助行业或部门间相互交流风险影响,也不能与微观层面的风险与整合评估相整合。

3持续强化整合与企业战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