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21:46
序论:在您撰写科研课题研究思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提问;课堂提问;数学学科特点;提问类型;研究方法;研究路线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所谓“疑”即疑问,可见问题的重要,而除了问题本身,问题的提出方式、方法也影响问题的效果. 在《新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的问题”,它可以分为“提”和“问”两部分,即把问题明确呈现表达出来的过程和问题的本质. 国外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中最具代表的心理学家瑞格认为“提问是试图引出言语反应的任何叙述句”. 作为教师,对提问的研究由来已久,而且这种研究渐渐地指向了特定的“提问”——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教学目的的达成和教学效果都有着显性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提出”展开了言语互动、知识理解、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 数学是“抽象的”“超念的”“理念世界”. 数学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思考才能达到,数学只能“思疑致知”,这一点与其他学科不同. 所以数学课堂提问必须走向“对话”. “对话”围绕问题而展开. 基于以上原因,我设计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行动研究”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一、研究内容
1. 课堂提问的内涵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并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课堂提问的研究集中在了教师的语言提问上,但在本研究中结合我校个性化教学中学习卡片的开发,我把”课堂提问”定义为教师课堂上的语言提问和学习卡片中的文字问题二者的结合,这样便于构建更为完整的课堂提问问题网络图,分析每个问题在本节课问题网络图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法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比如提问密度过高、提问后没有停顿等. 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究其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对优秀课例的课堂提问进行实录,分析其共性特点,以提高教师预设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教师提问的技巧. 4. 对一些典型的个性化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构建课堂问题网络图,分析学习卡片中的文字问题在整个问题网络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适合使用学习卡片的课程类型和学习卡片中问题设计的可循规律.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为指导,以参研的全体数学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课堂教学为研究的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研究的主要方式,以课堂提问为研究的对象.
本研究按照“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与分析对课堂提问概念的再构建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证研究确立课堂提问的测试工具试测与实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分析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应用与实践”的路线进行.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研究.
2. 课例研究法——在学校开展对教师常态课教学进行全面分析,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该方法包含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
(1)通过课堂观察详细统计任课教师的提问,从提问时间、提问对象(全体、个人)、提问停顿时间、问题重复次数、问题是否预设、问题的数学性分类和教学性分类、问题适合学生性等角度进行量化分析,掌握我校教师课堂提问的普遍性特点.
(2)对课堂中的所有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每个大环节中问题的内部结构:纵向的链式结构、横向的辐射结构及纵横交叉结构,并将整理结果制成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的问题网络图. 并研究学习卡片的研究主题在问题网络图中的地位. 3. 经验总结法——将研究中得到的经验性、结论性成果应用于教学设计中,在数学教学中反思和总结经验.
三、研究步骤
第一部分,按照文献综述与分析对课堂提问概念的再构建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实证研究的路线进行. 具体的研究过程:(1)对有关提问和课堂提问进行综述;(2)针对我校一些课例,梳理其所有问题性语句,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3)围绕对课堂问题的认识,以及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调查与访谈;(4)结合上述研究重新定义课堂提问.
关键词:实践型课题;普通中学;新思路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正担任着某课题研究的主持人,从一个基层教师的角度谈谈对普通中学课题研究的感受。
一、中学课题研究要追求怎样的独创性
提到课题研究,首先对课题研究的要求就是创新,尽量要避开别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要从自己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要有创新,要有新颖性、独创性,不能人云亦云。
当我校在教学中遇到比较严重的班级管理、学生管理问题时,而在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包括外来务工子女管理)已取得很多的论文成果,包括一些相关课题。我需要去研究解决的问题与现实中累累成果发生了矛盾,我急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却没有课题研究理论上“所谓”的价值,那普通中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二、实践型课题体现了中学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普通中学教师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为日常教学服务的。因此我觉得,课题研究是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除了创新型课题外,对于教育系统的普通中学的课题研究,是不是还可以开创一种实践型课题?我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想以课题的形式研究,但在此领域已有众多研究成果,为什么不吸取这些精华,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自己给实践型课题下了一个肤浅的定义,实践型课题:学习、利用课题研究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先进研究理论(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小组实践,把他人先进的理论(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生产力。
实践型课题首先不是抄袭他人成果,也不能与听几次专家讲座或集体理念学习活动等同,要想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不是一两次学习就能实现的。学习他人的优秀成果,并不是一味地照搬他人的优秀成果,由于个人因素、面对的对象、所处的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往往是不能复制的。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必然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课题研究者处理这些新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做新研究),需要不断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必然能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我认为,做实践型课题上手快、操作性强、实用,能节省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见效也快,做实践型课题研究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的,同时,也是对他人优秀成果的一种推广。
三、实践型课题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基本教育教学技能
鲁迅先生讲“拿来主义”,说得很透彻,“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当然也包括本国的好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对于教育领域的理论成果,在不违法的情况下,我们都可以吸取、消化、为我所用。我最终选择的课题《促进随迁子女发展的个案研究》,其实质就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关注后进生发展的问题(一个很老的话题却有实际意义),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共同查询、学习、吸收有关这方面的先进的成果理论,如,刘文义老师著的《班主任三十六计》、魏书生著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优秀教师班级管理的66条建议》……结合学校的实际,具体运用到学校、班级、课堂、个别学生的管理中,效果显著。聚集一群有共同意向的同仁,共同收集、学习、提炼各个方面的教育先进成果,理论―实践―个人收获―提升,感觉实践型课题研究还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作用的。
现如今,随着各个学科的交叉性与渗透性的不断加强,社会对于复合型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就其本身培养的目标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走向了教育的岗位,而运动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训练和健身指导等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将来工作实践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生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主要谋生手段[1]。我国体育院校在培养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应及时把基础知识学习、专业学习以及科学研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过程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的体育院校研究生培养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培养对比,都相应的减少了专项学生术科的实践课程,将理论学习与研究作为了培养的侧重点,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必将会下降,其本身具备的专项技能水平也会逐渐退化。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在其研究生的培养时期,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阶段,其所具备的专项技术水平更应该是一个巩固加强的阶段,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理论强化、提高学术能力的过程[2]。因此,我国各体育院校应该重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关术科课程的建设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4所体育院校2013级体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各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网站等进行文献的检索与收集。同时,阅读了大量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著、教育学原理以及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并对收集资料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找出各个文章的相关性,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归纳与整理,为文章的撰写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料。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以及电话咨询的方式对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的研究学者以及各高校体育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访谈,听取各个专家学者对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术科课程培养的相关指导意见,并结合各个高校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开展现状提出相关的建议。
2.2.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适当的逻辑分析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和专家访谈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在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有关术科课程开展的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有关专家对研究生教育术科课程开展状况的建议,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充实的资料。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相关理论基础
3.1.1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的衔接部分,是高学历复合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之下,围绕培养目标而建立起的优化各个教育资源的过程,一个综合的教育体系,一个有机的整体[3]。想要探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术科课程开展状况的研究,就必须要分析好有关研究生整体“培养体系”的系统。从研究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相关基础理论层面是培养体系的一个起始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环节[4]。经过基础理论的学习之后,经过系统的培养过程,最终要培养的是高质量、高层次的体育人才,这里的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指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其理论研究水平、专项技术能力都是一个高层次的阶段[5]。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学人才提供了必备的保障。
3.1.2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构成要素
研究体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开展状况,就要充分的把握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培养体系的内涵,明确培养的方向[6]。认识到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一个按一定方向运行的复杂系统[7]。鉴于此点,可以借助系统理论来分析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大多院校在对于体育教学训练学学生的培养方面重视的还是术科理论建设,其实践课程中术科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于增加和提高。
3.1.3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
“术科”即技术学科,指在学生在接受教育使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学习[8]。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大都以身体活动练习为主要形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9]。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术科”课程的横向结构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时、学分、学期、类型、评价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都专家学者倾向于将“术科”课程按照其传统的的类型,主要以下划分为5种类型。
3.2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专业概况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有130多个[10]。在这其中主要涉及到技术学科学习的是:田径教学、篮球教学、排球教学、足球教学、乒乓球教学、体操、艺术体操与健美操教学、游泳、网球教学、速度滑冰教学、滑雪教学等等,在这其中大都是固定的研究方向,已经具有成熟化的发展模式。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的制订按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理论和按竞技项目两种模式。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教学训练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按照竞技项目共分为15种,按照同年的同样的竞技项目分类,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共分为13种;哈尔滨体育学院共分为15种;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则是按照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特殊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一般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专项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进行分类招生。
3.3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课程开设现状
3.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整体课程现状
研究生教育本就是一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途径,所培养的人才就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能力。在今后的道路上不仅仅是体育事业的参与者,还要使其成为体育界的领军人物[11]。下表是所调查的4所院校2013级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现状。从以上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4所学校中体育教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体育院校公共必修课程是一样的,均为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外国语,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各个学校则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了不同的课程,而究其本质来说,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性,都是根据的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实际的应用而设定的相关学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12]。在选修课程方面各个学校主要针对的大都是工具学科,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3.3.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现状
在对相关导师以及学生的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学习是一个对本科学习过程的加强与提高阶段,然而,相对于本科学生的术科课程,研究生教育层面则显得十分单薄,理论课程已经占据主导地位[13]。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开始大都具有较高的专项技能水平,大多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最低水平为国家二级运动员[14]。同时,研究生复试设置的科目时,有些学校在复试时,对术科成绩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这就为高水平的研究生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育,教学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在教学改革,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主流[15]。在真正的硕士研究正在读阶段,学校并没有相对的设置相关课程来巩固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大多数学校将研究生阶段的技能学习放在了加深理论层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都是在研究生1年级的第二学期至2年级时按照导师的安排进行相应的术科助教工作,然而这一环节的开展,虽然一定上会巩固学生的术科专项技能,但是毕竟学生和教师是教育两个不同的视角,学生相应的锻炼机会一定将较于教师更多一些[16]。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研究生不仅身体素质开始下降,专项技术水平也在初步的退化,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大都具备良好的运动技能讲述能力,但是由于运动专项技能长时间得不到锻炼与巩固,在实际锻炼中,身体的各项技能,运动技术水平一定大不如前。长此以往,就会与我们真正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系统培养的不断改进。必定将会有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走向社会,成为体育领域的中坚力量。随着实践的不断检验,在对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中也必定也会存在一些相应的缺陷,这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体育院校已经不再把术科教育纳入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过度自信”的现象,即在研究生的入学阶段,各体育院校已经设立门槛,用来保证就读的硕士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然而体育是一个要经过不断巩固加强的过程,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保持训练,才能够保证好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仅仅具备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保持好其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
4.2建议
科技新闻是信息单位和媒体都犯愁的一个新闻门类,单位担心记者理解不到位而造成新闻失实,甚至被严重夸大;而媒体单位则认为大部分科技新闻缺乏阅读吸引力,或者稿件解释不够清晰,容易让读者一头雾水。科技新闻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已经引发出不少矛盾,个别科研机构受到媒体从业人员的“错稿”影响,不得不接连出面辟谣,甚至开设自媒体平台相关科技信息。科技新闻所面临的窘境,可以从《科技日报》的201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上略窥一斑。
1 十大科技新闻都是高端领域
《科技日报》的201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显示,这10条新闻分别是:大亚湾实验测得最精确反应堆中微子能谱;《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印发;我国科学家领衔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探索一号”首次万米深渊科考;中国发射多颗先进科学卫星;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成立;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FAST望远镜启用;大火箭五号首飞成功;“神威?太湖之光”两度摘得世界超算冠军。
从所处领域来看,除了“战略纲要”属于行政领域,其他新闻都属于高科技领域,平时并不在读者的关注范围之内,即便是阅读,也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来理解新闻的内涵意义,因此在传播上受限制很多。从花费投入上来看,这些项目无一不是大项目,国家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个天文数字。从发展纵深上来看,十大科技新闻所代表的事件,都是尖端科技对未来的储备,同时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读者们很难迅速理解。对读者来说,十大科技新闻的标题和导语看完后,仍旧是一头雾水。当然,《科技日报》评选出的10条信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代表和缩影,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也代表了国内对科技新闻“阳春白雪”的印象,普通读者距离能够看得懂的科技新闻,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2 科技新闻为何不够亲民
过分的追求科技新闻的“高大上”,让媒体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科技新闻的含金量就是成果背后的资金投入、效益和社会价值,而在判?嗾庑┮?素的时候,又因为自身科学素养不够或眼光不够长远,而陷入了误区。比如青岛大学研究海藻布料,在新闻中,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没有足够重视这篇新闻,甚至在评价中被认为“不缺布料”“海藻做布料是科技浪费”等。要知道任何产业化的形成,早期都要有较大的投入,随着应用范围增加和成本降低,效率才会得到提升。海藻作为容易大量获取的资源,生产效率高于种植和养殖业,可循环性高于石油,至少在织布行业有巨大的前景。然而这项国家投资数百万元的项目获得成果后,却在新闻中几乎折戟沉沙,原因仅仅是因为海藻和布料的毫不起眼。
科技新闻不够亲民,是新闻媒体追逐噱头的后果,也是从业人员缺乏钻研精神的表现。所谓科技新闻,是指在研究、技术和医学领域中,不以客观事件为依托的新闻,核心是科技成果或技术突破,新闻点在于“科技”本身。它的特点是专业性强、枯燥、难以反映新闻的发展过程。因此,语言表述中不能像事件新闻充满动态感,也不能充斥过多的对白和讲述,而是一种对专业知识的“翻译”,目的是让读者带着兴趣去阅读和探索。然而,非行业性媒体在这方面做的还不足,并未实现科技新闻的良好表达。
3 用好比喻让科技新闻更亲切
高科技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源于其高深的专业性,尤其是专业名词,让读者迅速产生距离感,失去了阅读兴趣。因此,做好专业词汇的翻译,是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青岛作为高铁装备制造业的基地,很多报纸都会报道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各类研发团队的创新故事,最近媒体报道了转向架研发团队。那么“转向架”是什么?对读者来说十分陌生,但如果说是动车组的轮子,大家就会很容易理解,可这种表述又明显错误。因此,稿件将转向架比喻为动车组的腿和脚,是动车组的行走部位,含金量远高于老式火车的轮子。
科技新闻要具有通俗性,恰当的比喻或类比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科技本身到底是什么,让复杂的科学变得浅显易懂。如果单纯地转述科学家的专业名词,那么这篇科技新闻就是不成功的。以《科学时报》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中的“FAST望远镜启用”为例,“FAST”的功能不得不用专业词汇来表述,但望远镜的名称需要翻译,《中国日报》将其称为“超级天眼”,一下子将它的身份变得不再那么神秘,尽管新闻内容上依然有晦涩难懂的部分,这是这篇科技新闻的本身属性,但从传播的效率来看,“超级天眼”的说法成了FAST望远镜的别名,也受到官方的认可。
4 科技新闻应科研与产业并重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的,对科技新闻界来说是一件大事,是否能在重要科技事件中扮演报道者的角色,也是科技新闻工作者生涯的一种衡量标准。不可否认,十大科技新闻都有足够的分量和巅峰的高度,但却有失偏颇。科技新闻不能只看科研领域的分量与高度,还要考虑民生受众、产业发展和未来前景,入选的新闻事件中仅有一项涉及到应用领域,还居于末位,另外还有一项是国家出台的重大政策。惋惜的是,没有产业领域的任何一条科技新闻入选,但并非产业领域没有值得入选的新闻。
以中国中车集团和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开发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为例,这项科技成果于2016年实现上线运营,科研成果终于成型,并完成了线路试验。在科技领域,是一件分量十足的大新闻,在产业领域,高铁装备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类似的新闻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
笔者认为,科技新闻的发展和研究探索,首先,要实现自上而下对产业科技新闻的重视,不能因为涉及到企业便束手束脚,认为这类官方评定让企业入选会增加商业色彩,事实上读者除了围观“高大上”的科技新闻,也更关注身边可应用的科技新闻事件,实现民生上的贴近。
其次,写好科技新闻,不仅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还要求科研人员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科技新闻的创作,是一门“翻译”的学问,良好的表达配合优质的理解,才能将晦涩的科技新闻时间,转化成读者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好故事。
关键词:课题研究;教科研;小学;全体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39-01
近几年,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的教科研呈愈加务实、愈加接地气的态势。2015年12月2日下午,“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两个课题相结合,在学校迎春校区的阶梯教室举行课堂研讨活动。陈老师借《登鹳雀楼》给二年级同学执教了吟诵课,倪老师结合古文《自相矛盾》配乐朗诵,再吟诵,整个课堂充满韵律之美。这两节课,结合两项课题的实践研究,携课堂实践、校本文化、语文课标于一体。课后,“区域内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组针对本次两项课题结合研讨的情况和目前城东小学教科研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课题研究的一些策略。
一、立足课堂教学做研究
无论是“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还是“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近几年的研究都是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教师永远离不开课堂,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吟诵课题组上至六年级,下至一年级,多次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还把吟诵课送到了邻近的社区学校。2015年暑假,来自市区城南社区的近一百名学生和家长,早早来到莲花四区文化活动中心,用心聆听城东小学张燕老师的吟诵课。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张老师以童诗导入,激发兴趣,诵读古诗《小儿垂钓》和《渔歌子》,指导学生注意停顿,掌握节奏,初识平仄,且吟且诵。在循序渐进的吟诵指导中,孩子们逐步掌握了“平长仄短韵字延”的吟诵秘诀,沉浸在趣味无穷的古诗词吟诵中,并感悟诗词中的思想情感。张老师以丰富的教学形式,展示了吟诵的独特魅力。活动得到了社区领导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赞扬,也将古诗文的吟诵由学校带向了社会。而图文结合的课题是将课文插图充分利用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倪粉华老师根据配图,与六年级孩子一起学习古文《自相矛盾》。图片中矛与盾形象地展现了二者的互不调和,可是卖此货者却夸下海口,令人啼笑皆非。倪老师在将古文大意疏通之后,便和学生按节奏吟诵。这样的课堂充满了节奏感和生命活力,学生也由之感受到祖国文化的趣味无穷。
二、基于全体学生做研究
陈老师和倪老师是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都是基于全体学生做研究。古诗教学方式很多,历来对古诗教学的研讨活动也是层出不穷。城东小学的“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两个课题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勇于创新,在课堂上借助插图,以吟诵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是全体学生的阵地,是全体学生学习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几乎每一课都有插图。合理利用吟诵,巧妙配合插图,将之与课文内容结合,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是课题组的目标。老师们巧妙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学生读书更绘声绘色,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三、教研由点及面渐辐射
几年来,参与课题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也带动了更多老师的热情。“区域内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来自海陵区的几所学校和单位。规模不同的学校之间教科研必然存在差异,城市孩子与乡村孩子之间的不同使得教学与研究也不同,这都使教科研的调查更加便利,研究更加立体丰富。教师们的教科研意识都在逐渐加强,而且教研水平也在提高。一所学校做课题,受益扩大到区域内的其他学校,这不能不说是课题研究的真正旨意所在。要想将教科研效益最大化,可以尝试以下三点。第一,结题后不要束之高阁。教科研的成果尤其是课题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花了大力气,也获得了很好的声誉。如果把老师们对于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工作中,效果将得到放大。课题结题了,并不代表研究结束了,教科研成果在学校内部、区域层面上一定要促进交流与推广。第二,注重推广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宣传那一纸奖状。科研成果是一所学校对外宣传的名片,在各个场所广泛宣传的做法并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推广成果:一节课如何才能上得效率高、潜能生的转化策略有哪些、表扬与批评如何艺术地运用等,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智慧,这些智慧应该长久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而不只是存在于课题研究中。第三,把教育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教育科研并不以获得结论、发现规律作为研究的终点,在整个学校教育科研进程中,不断地传播改革经验、推广研究成果,不断地将它们转换为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才是教育科研的最终归宿。
四、结束语
教育科研是每位教师分内的事,是每位教师心灵的需要。教师在忙于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一个有个性有成就的教育家,更好地教书育人。正因为教师意识到“做”研究,比“教书匠”更利于实现教育人生,也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所以才有更多的教师投身到课题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课题研究;教学结构
一、课题名称
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
二、研究重点
1.以课题提升学生“学”的能力
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遇到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中,不断给予指导和体验。而这种解决问题的体验前提是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掌握的新知识达成一定的联系,从而降低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台阶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学生主动学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
2.以课题提高教师“教”的水平
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掌握更多新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更多新技能,指导新的、可能是连他们自己都不太熟悉的、与支架式教学理论相配套的学习技巧,从而获取新的课程实施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这种全新的促进者角色,将进一步提高教师“教”的水平。
3.以课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建立概念框架,引导进入情境,启发独立探索,鼓励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有机的配合。教师要遵循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原则,在整个课堂结构中,对这五个要素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这样,不仅能使知识教学呈现出一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逻辑顺序,还能使能力、情感教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三、理论学习
1.明确“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通过学习“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明确“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为此,教师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明确“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搭脚手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是“支架式教学”基本环节之一。“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独立探
索”――让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当然,各环节只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形式,是体现教学理论和思想的讲课主体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的处理、教学手段的运用及学生指导,增加或减少部分环节,也可在一课中反复运用这些环节,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认识“支架式教学”的一般特征及实践操作中存在的局限
4.基于学生学习立场的目标制定和任务分析
以儿童发展性学习理论为背景和指导,研究指向教师有效指导下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过程分析和管理。
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课题准备阶段
学校教科室根据我校科研实情,整理课题申报的相关材料,完成了学校主课题申报。随后成立课题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通过调查研究、文献检索、购置图书等途径丰富我校课题理论储备,并通过开展教师培训、讲座等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有关理论。
2.课题研究阶段
目前,我校的课题研究正处于此阶段。在此阶段,学校主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课题组细致研究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各要素以及各环节内容,在此基础上基本确定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范式及主课题下的二、三级子课题,同时在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基础上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及时提炼研究成果,并整理在课题深入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索相应的对策,进一步丰富课题。
(2)学校教师围绕主课题开展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较多相关的教师教学课例及研究论文获奖,学校也将这些优秀的实践课例及课题研究论文汇编成册――《支架式教学初探》(教师主题教学随笔集)。
(3)课题研究逐步深入,课题研究实验课也在进一步完善,随着研究动态的变化而设计各阶段不同的实验课教案范表,实验课的过渡性材料一定程度上也是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的体现,重点尝试教学任务分析方法的理论,学习使能目标和学习层级的分析。我科室组织教师阅读学习有关教学任务分析的资料,并组织教师在实验课的过程中探索教学任务分析的方法。通过教学任务分析,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通过分析的结论诊断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通过使能目标分析,揭示学习内容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帮助学生消除在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此步步推理,层级展开,层层的过渡性“桥梁”支撑整个教学。这也为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依据。
(4)围绕主课题研究我校负责主持了昆山市小学“理想课堂”(完美教室)项目组校际实验课。
“把预习引入课堂”,是我实验项目――“理想的课堂”初级探讨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主题之一。“理想的课堂”项目实验拟从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三个层面逐级研究。
“基于学生学习立场的目标制定和任务分析”是我实验项目继“把预习引入课堂”之后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主题之二。以儿童发展性学习理论为背景和指导,研究指向教师有效指导下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过程分析和管理。
五、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与实践,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1)从课题本身来看
一个完整的课题其实就是“总―分―总”的研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子课题”的建设才是课题的核心所在,要把课题真正的做起来,就要在子课题方面下大工夫来实践。一方面,单就学科来划分子课题存在研究范围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学校主课题按照学科分解划分,需要分解的子课题是由校课题组成员根据预设课堂设置的,这导致具体教师承担子课题时存在障碍:①不同学科有其具体的特点,课题组成员只是某一专业课的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学科方面是能够较好把握的,但是在对小学各学科特点综合把握的过程中又存在错解或是不到位的地方,由此确定的子课题会失准;②子课题确定之后,会由课题组安排具体学科的教师承担相应的子课题,对于承担的子课题会存在于教师原本的科研方向不一致的问题。另外,当子课题移至具体学科教师,子课题的先天缺陷与不完备处便会暴露,这就是子课题方案进一步完善的需要,然而这种修缮需要又会衍生出其他问题。
(2)从我校师资来看
我校师资青年教师占多数,教师对待课题研究的不同态度导致课题研究在不同学科存在差异与坡度。①关于子课题的完善,由学校课题组确定的子课题,当存在不能满足具体学科科研实际的问题时,有的学科组会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及具体课堂情况自觉主动地对子课题进行二度或者是更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可是也有学科组会抱听之任之的态度,如此科研态度,对学校主课题深入研究不但没有贡献,对以课题研究指导学科教学的用意也是一种无视与伤害,这样各学科对于主课题研究的程度必然存在差距,呈现坡度也是明显的结果。②课题实验课的尝试过程,教师的自主研究意识不够强,抱有不同科研态度的青年教师在实验课的研究及准备过程也有不同的呈现与收获。另外,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教学习惯会影响课堂教学,给课题研究、实施工作带来障碍,教师在“子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中,由于能力及对课题研究重视程度的不同,实际效果也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对青年教师实验课的检查缺少严谨的检查制度,致使课题在实验课尝试阶段的收效不是很明显,这对课题深入研究是不利的。
(3)从深入研究来看
课题研究在预设的阶段进行着,各种尝试也正在一步步地
走,可是“摸着石头过河”仍然缺少系统的规划。研究也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下一步研究计划
(1)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在教师的子课题研究有效指导策略上做文章,进一步完善子课题的划分,让子课题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
(2)实验课的开展,加强基本工训练,通过集体学习研讨与培训,对基本功较差的教师进行帮扶提高,进一步明确并深化实验课教师整体上对实验课的理论思想、教学模式、资源建设和利用等方面的认识。对实验课的监督、检查形成完备体系并制度化,从内外两方面保证实验课的质量,提升实验课的实际收效。
(3)主课题研究必须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教科研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要做好协调统筹,统一安排,有明确、系统的规划,学校各条线工作要为主课题研究保驾护航,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思路;方法;创新
当今社会,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的高中生来说,因此,学校对于高中的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这些改变给高中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这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锻炼。
一、高中体育教学目标
高中体育的教学目标是以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以身体活动、体育知识教学和体育锻炼为手段,增强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新课改下,高中体育还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不仅是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的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总之,新课改的目标在于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了更好地、高质量地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以满足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1.体育教学与文化学习的关系难以协调
在中国当前教育体制下,高中生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而健康的身体则是高效完成学习的保证,因此,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可想而知。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学生将大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却忽略了必要的体育锻炼,难以起到体育教学应有的作用。
2.训练项目不合理
训练项目是体育教学的实践部分,更是体育教学效果的检测方式之一,所以训练项目的选择和安排布局是否合理,对体育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体育课程应该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综合条件设置布局训练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愿参与训练。
三、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1.教学改革的要求
从个体角度出发,高中体育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他们有健康的身体来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从社会角度出发,高中体育教学是为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储蓄动力。因此,高中体育课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适应新课改,与其他课程相互配合,必将走上创新之路。
2.高中体育教学发展需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思路是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使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他们原本认为枯燥且不必要的知识,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这样一来,预期的高中体育教学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四、高中体育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的有效策略
1.增强教学的灵活性
如今,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新颖丰富的课堂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教师要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专心投入到课堂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制订合适的课程安排。教学进度要由易到难,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再逐步提高难度。还可以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2.创立师生交流平台
新课标提出要求:高中体育教学要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传统观念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总是有一条鸿沟,师生交流平台就是要跨越这条鸿沟,重视师生间的互动。在师生交流平台上,以相互尊重为根本,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个体,学生可以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畅所欲言,也可以自由发表见解,积极讨论体育运动技能或是体育项目的战略战术问题。
3.分层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体育课又是按照班级授课,因此这就让体育教师只能做到“统筹”却难以做到“兼顾”。学生的能力不同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烦情绪,这就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质量。高中生具有^强的自尊心,不愿意承认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这样的心理也会影响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该通过体能测试、成绩分析等途径对学生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再以尊重学生的意愿为前提,根据性别、身体能力等条件进行分组,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保证最终所有学生都能比最初有所提高。
五、总结
高中体育教学思路的创新研究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现有条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能够自主地投身到体育课堂中,和教师一起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乌金成.分析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