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化学常见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19 16:21:43

序论:在您撰写化学常见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化学常见知识

第1篇

一、化学试剂的存放方法

l.-般试剂的存放方法。

(1)根据药品的状态确定存放方法:固态药品应盛放在广口瓶中,液态试剂应盛放在细口瓶中,少量常用的液态试剂可存放在滴瓶中。

(2)根据药品的感光性确定存放方法:见光易分解的药品贮存在棕色试剂瓶中,见光不分解的药品贮存在一般试剂瓶中。

(3)根据药品的酸、碱性确定存放方法:碱性物质应盛放在带有橡皮塞的试剂瓶中,强酸、强氧化性物质应盛放在带有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2.特殊试剂的存放方法。

(L)防氧化:①密封或用后立即盖好,如Na2S溶液、KI溶液等。②加入还原剂,如FeSO4溶液中加入少量铁屑。③隔绝空气,如K、Na保存在煤油中,Li保存在石蜡中。

(2)防与CO2反应:密封保存,减少露置时间,如NaOH溶液、石灰水、Na2O2固体等。

(3)防挥发:①密封,置于阴凉处,如浓盐酸、浓氨水等。②液封,如液溴用水封。

(4)防燃烧:置于冷暗处,不与氧化剂混合贮存,严禁火种,如汽油、酒精等。

(5)防分解:保存在棕色瓶中,置于冷暗处,如浓硝酸、AgNO3溶液、氯水等。

(6)防潮解(或与水反应):密闭保存,如浓硫酸、CaCl2固体等。

(7)防腐蚀:①能腐蚀橡胶的物质应盛放在配有玻璃塞或塑料盖的试剂瓶中,如浓硝酸、KMnO4溶液、氯水、溴水等。②能腐蚀玻璃的物质用塑料容器盛装,如氢氟酸保存在塑料瓶中。

(8)防黏结:碱性溶液应盛放在配有橡皮塞的试剂瓶中,如NaOH、Na2CO3、Na2SiO3溶液等。

(9)防变质:现用现配,如银氨溶液。

例1 下列药品不能用配有橡皮塞的玻璃试剂瓶存放的是()。

①浓硝酸 ②稀氢氧化钠溶液 ③液溴 ④纯碱溶液 ⑤水玻璃 ⑥氢氟酸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⑤

解析 浓硝酸和液溴都具有强氧化性,能腐蚀橡胶,不能盛放在配有橡皮塞的玻璃试剂瓶中;氢氟酸会腐蚀玻璃,应保存在塑料瓶中;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本题选A。

二、常用仪器的分类、一些仪器的创新使用及防倒吸装置

1.常用仪器的分类。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坩埚等;需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有圆底烧瓶、蒸馏烧瓶、烧杯、锥形瓶等;常用计量仪器,有量筒、温度计、托盘天平、容量瓶、滴定管等;其他仪器,有洗气瓶、干燥管、普通漏斗、分液漏斗、冷凝管、玻璃棒等。

2.一些仪器的创新使用。图1是由广口瓶和橡皮塞及导管组成的装置,有以下用途。

(1)作集气瓶:若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 密度,则气体应“长进短出”,即向上排空气法;若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则气体应“短进长出”,即向下排空气法;排液体收集气体时,应“短进气、长出液”。

(2)作洗气瓶:用于气体的除杂,如除去Cl2中少量的HCl气体,气体应“长进短出”,装置如图2a所示。

(3)作量气瓶:应 “短进气、长出液”,装 置如图2b所示。

(4)作安全瓶:

用于防倒吸装置,装置如图2c所示。

3.常见的防倒吸装置。在进行气体的性质验证实验时,要防止因气体的溶解或反应使装置内形成压强差而导致液体倒吸。常见的防倒吸装置如图3所示,其中b、d的防倒吸原理相同,即较大容积的漏斗、干燥管能容纳较多的液体,从而防止了倒吸。e只起防倒吸作用,不能用来收集气体。f除了具有防倒吸作用,还可用于收集气体。

例2 广口瓶被称为气体实验的“万能瓶”,是因为它可以配合导管和其他简单仪器组成具有多种功能的装置。图4中能用作防倒吸安全瓶的是()。

解析 安全瓶的目的是防止内、外气压出现较高的压强差,导致液体倒吸,这就需要平衡压力,如B装置,在发生倒吸时,液体被吸到广口瓶中,而防止倒吸入反应容器中。A、C、D项中,各装置的导管插在液面以下,不能起到防倒吸作用。本题选B。

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知识点主要涉及药品的取用,物质的溶解、加热,仪器的连接与安装,气体的制取、净化、收集,尾气处理等。通常考查物质的溶解或稀释方法,防止倒吸的方法,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制气、洗气、集气、量气装置的连接方法,特殊试剂的使用注意事项等。

例3 图5所示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解析 稀释浓硫酸时,应该“酸入水”,防止液体暴沸,A项错误;O2的密度比空气大,进去的O2下沉,瓶内的空气上浮,属于向上排空气法,B项正确;NaOH溶液能够吸收CO2,但洗气除杂时气体应该“长进短出”,C项错误;NH4HCO3受热分解产生NH3、CO2、H2O(g),水蒸气在试管口遇冷变为液态水,冷凝水回流会导致试管底炸裂,易发生事故,应使试管口略低丁试管底,D项错误。本题选B。

四、化学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

1.搅拌。

(1)在结晶操作中的蒸发阶段:用玻璃棒搅拌,以免液体局部过热,致使液滴飞溅出来。

(2)在溶解固体的操作中:用玻璃棒搅拌,以加快固体的溶解,如粗盐的溶解。

注意事项:搅拌时不要碰容器的壁和底,同时要向同一个方向搅拌(顺时针、逆时针均可)。

2.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人容器中,如过滤操作、溶液的配制等。

3.测定性质。

(1)测定溶液的pH值:用玻璃棒蘸取液体,点在pH试纸上。

(2)检验气体的性质: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再将这一端伸到盛有待测气体的试管口(注意不要接触),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

4.对液体和固体物质进行转移。

例4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碱式滴定管量取12.85mL KMnO4溶液

B.实验室蒸馏石油可用图6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C.溶解固体时,应使用玻璃棒向同一个方向搅拌,以加快固体的溶解

D.配制500mL0.4 mol・L-1的NaCl溶液,必要的仪器如图6乙所示

解析 A项,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只能用酸式滴定管量取;B项,温度汁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D项,配制溶液时需要容量瓶。本题选C。

五、蒸发皿与表面皿、坩埚的区别

1.蒸发皿。材质为陶瓷,用于蒸发浓缩溶液或干燥固体,所盛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其容积的2/3,装置如图7a所示。

2.表面皿。材质为玻璃。作盖子,用于盖在蒸发皿或烧杯上;作容器,可暂时盛放固体或液体试剂;作承载器,用来承载pH试纸。装置如图7b所示。

3.坩埚。材质为陶瓷,用于固体物质的高温灼烧,装置如图7c所示。

例5 图8所示的仪器中,在灼烧固体物质时必须用到的仪器是____。

解析 灼烧固体时应使用坩埚和泥三角,蒸发皿可用来干燥固体。

答案:坩埚、泥三角

六、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检查图9所示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双手焐热(或用酒精灯微热)试管外壁,使试管内空气膨胀,空气从导管口逸出形成气泡;松开手(或撤去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如果水会沿着导管上升,形成一段水柱,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否则,说明漏气。试管换成烧瓶时操作一样。

2.检查图10所示装置气密性的操作。由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水,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继续加水,静置片刻,长颈漏斗中的水柱不下降(液面差不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否则,说明漏气。

例6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操作之一。试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仪器或装置在使用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的是____(填序号,下同)。

A.容量瓶

B.洗气瓶

C.分液漏斗

D.酸(碱)式滴定管

(2)下列关于不进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可能导致的后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

A.收集不到纯净气体

B.造成环境污染

C.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误

D.引发安全事故

(3)为检查图11所示的简易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甲同学认为,只要往漏斗中加水,便可检验其气密性是否良好,经检验他的方案可行。则甲同学的操作方案、现象和结论是____。

(1)装置的气密性往往与气体的发

生、净化、收集等操作有关,所以容量瓶、分液漏斗、滴定管均无需检查气密性,但应该检查是否漏液。(2)如果不进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可能出现漏气,产生A、B、C项的后果。如果可燃性气体泄漏,则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即D项。(3)对于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主要是看装置能否形成压强差。

答案:(1)B (2)ABCD (3)关闭试管夹,通过长颈漏斗向试管中加水至一定量后,发现长颈漏斗导管中的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停止加水,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七、化学实验安全常识

1.常见危险化学药品的标识,如图12所示。

2.常见实验事故的处理方法。

(1)少量浓硫酸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

(2)少量浓NaOH溶液洒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2%的硼酸或醋酸溶液。

(3)酒精等有机物在实验台上着火:立即用湿抹布、石棉或沙子盖灭,不能用水灭火。

(4)少量液溴、苯酚洒到皮肤上:立即用酒精擦洗。

(5)误食重金属盐:立即口服大量豆浆、蛋清或牛奶解毒。

(6)水银洒到桌面上:立即撒上硫粉进行处理(生成HgS)。

3.实验安全操作的四防。

(1)防中毒:①做有毒气体(如Cl2、CO、NO、NO2、H2S等)的相关实验时,要在通风橱内进行,以免中毒。②实验室中,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更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

(2)防失火:①实验室中的可燃性物质一定要远离火源。②进行加热、燃烧等实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③易挥发的可燃物应防止其蒸气逸出。④钠、钾着火时,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或水扑灭,应使用干燥的沙土盖灭。

(3)防爆炸: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等)前,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用H:、C()分别还原Fe2O3或CuO之前,一定先通一会儿气体,再给反应管加热,以防气体不纯遇明火而发生爆炸。②Na、K分别与水反应时,取用量一定要少。

(4)防炸裂:普通玻璃制品都有受热不均匀易炸裂的特性,使用时应多加注意。①加热试管时要先给试管预热。②在集气瓶中做固体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要在集气瓶底部预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③安装防倒吸装置。

例7 对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往往其包装上会贴有危险警告标签。图13所列物质与危险警告标签对应错误的是()。

解析 白磷有剧毒,致死量为0.25 g;四氯化碳是有机物,是一种无色液体,不燃烧,常用作灭火剂。本题选C。感悟与提高

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A.金属钠着火:可用水扑灭

B.误食硫酸铜溶液:可服用鸡蛋清解毒

C.浓硫酸溅到皮肤上:立即用稀N a2C()。溶液冲洗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知识 记忆方法 化学教学改革

记忆是以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一个人记忆的强弱固然与天赋有关,与生理上大脑的生化机制有关,但后天的训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要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以便记住更多东西。初中要记的化学知识繁多,就记忆而言,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如下几种常见记忆方法。

一、理解记忆

这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记忆。记忆时,学生要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要结合生活实践和直观形象理解知识的内涵,然后定向地加以复习记忆。这样能够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而且牢固,例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的记忆。m表示什么?(溶质的质量)M表示什么?(溶液的质量即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W表示什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二、尝试记忆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记忆方法,就是对要记忆的知识,在理解了但还没有记住的情况下,就尝试记忆和背诵,从而逼着自己开动脑筋记住该记忆的东西。这种记忆方法可分成这样几步完成,第一步,对刚学过的化学知识,主动在头脑里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使其再现;第二步,对再现过程“卡壳”的地方,再看看书,做温习补课工作;第三步,全面尝试背诵一遍,请同学们检查或看书对照。例如笔者在上课中讲到“物理性质”时,让学生都自由地说一遍,看到不少学生用尝试记忆法记住这一性质。坐在前面的一位同学离我很近,她将书合上将物理性质记为“颜、态、味、熔、沸点、延展性、导电、导热性、溶解性、稳定性等,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紧接着翻书发现自己刚“过电影”时,“挥发性”记成了“稳定性”,这样一对照更正,这个学生很快就牢固地记住了“物理性质”。

三、脉络记忆

在记忆时,从整体入手,先抓主干骨架,再抓枝节和单叶,此种方法常用于复习课。在整个一块知识学完后将学过的知识以这种脉络的样式展示和记忆,能够增强记忆的广度,能够将知识系统化,也大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衔接。例如在复习物质类别时,只要记住混合物、纯净物、单质等主干和骨架的概念,便可记住其他的枝节和单叶的概念。

四、口诀、顺口溜、谐音记忆

化学内容繁多,将要记忆材料编成口诀或顺口溜进行记忆。这种记忆方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都喜欢用,还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所以笔者搜集不少化学这方面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效果非常好。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笔者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顺序记忆,制取氧气时,把制取的步骤总结为七个字:“查、装、定、点、收、移、熄”,并且告诉学生记忆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这样记忆学生感觉特别有意思,很容易就记住了。在记忆过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时可用这几字概括: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指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指滤纸要低于漏斗口,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指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下端要紧靠三层滤纸边缘,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

五、联想记忆

记忆新内容时,想到与之相关的旧内容,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然后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记住新知识。这种记忆方法在化学学习中有很多地方可以用。例如,在记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可提示学生联想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制取过程。学生不但很好地记住了新知识,而且很好地将旧知识复习了一遍。

六、字谜记忆

把要记住的化学术语编成字谜帮助学生记忆,这种方法学生特别感兴趣,在记住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更爱学化学,更爱记化学知识。例如,为了记住“分子”,就可以编成字谜:老两口争儿郎。为了记住“干冰”的特点,就可以编成字谜:似血没有雪花,叫冰没有冰碴,无冰可以制冷,细菌休想安家。

七、比较记忆

用确定思维对象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发现物质的本质属性,然后记忆。在初中化学中,有很多的知识点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记忆,如:分子和原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混合物和纯净物等。例如,从记忆“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这两个概念的不同要素入手,使用“同异综合比较”。

能够比较的知识像这样让学生记忆效果好,学生理解较透彻,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点。

八、推理记忆

第3篇

关键词 物理化学 表面与界面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O4文献标识码:A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见到的一些现象可能已经习以为常,认为它们理应如此,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就没有过多地去想了。例如,下过雨后,我们见到树叶上、草上的小水珠都接近于球形;如果不小心打碎了体温计后,里面的水银掉到桌上、地上也呈球形。毛巾下端浸水后,使得整条毛巾变湿。另外中学课堂经常表演一个小魔术:先准备一杯水,然后小心地把一枚针水平放置在水面上,结果发现针浮在水面上而不沉于杯底,并且在针下面的水面上形成一个凹面。所有这些现象其实都与表面张力有关。事实上,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都与表界面的特殊性质有关。本文将选取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参考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的《物理化学》教材,应用表界面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对表面的特殊性质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例一:吹胀的肥皂泡成球形,不再吹时会变小;自来水管口滴下的水滴、室外的露珠皆呈圆球形。

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以固、液、气三种相态存在。不同相态相互接触即产生界面,常见界面有气―液、液―液、气―固、固―液和固―固等。习惯常将气―液、气―固界面叫做液体表面和固体表面。

图1 液体的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受力情况示意图

以气-液体系为例,液体的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所处的环境不同,如图1所示。在液体内部的任一分子,均处于同类分子的包围中,因此平均来看,体相内部的分子所受四周邻近相同分子的作用力是对称的,各个方向的力彼此抵销。但是处于表面层的分子,由于气相密度比体相低,液面上方蒸气分子对表面层分子的吸引力远远小于液体内部分子对它的吸引力,使得表面层分子恒受到指向液体内部的拉力,因而液体表面就如同一层绷紧了的弹性膜。这种引起液体表面收缩的单位长度的力,我们称为表面张力 ,单位N.m-1。它的方向和液面相切,并和两部分的分界线垂直。如果是水平液面,表面张力就在这个平面上,如图2所示。假设用细钢丝制成一个框架,其一边是可自由活动的金属丝(无摩擦)。将此金属丝固定后使框架蘸上一层肥皂泡。若放松金属丝,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肥皂膜会自动收缩以减小表面积。因此要使膜维持不变,就需要在金属丝上施加一相反的力F = 2 l(注意膜有正、反两面)。

图2 表面张力和表面功示意图(忽略摩擦力的影响)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若要使图2中的液膜增大面积dAs,则需抵抗表面张力,在力F的作用下使金属丝缓慢向右移动dx距离,忽略摩擦力的影响,这一过程所做的可逆非体积功为 W'r = Fdx =dAs,得= 。正是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液体表面总是趋于尽可能缩小,而相同体积下,球的面积最小,所以微小液滴往往呈球形。同理,吹胀的肥皂泡成球形,不再吹时即会变小。

实例二:毛巾下端浸水,水沿纤维上升,使整条毛巾变湿。

除了水平液面,还有弯曲液面,如液滴的表面为凸液面,水中的气泡的表面则是凹液面。图3分别给出了凸液面和凹液面的示意图。水平液面下的液体所承受的压力与外压相等。但是对于弯曲液面,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使弯曲液面产生一个附加压力 p。假设图3(a) 的凸液面上方为气相,压力为pg,凸液面下方为液相,其压力为pl。对于底边的圆周来说,表面张力作用在圆周线上,其方向垂直于圆周线且与液滴的表面平行,所以圆周线上的表面张力产生一个向下的附加压力 p = pl-pg。 对于图3(b)的凹液面,同理分析可得凹液面对里面气体产生附加压力 p = pg- pl。

图3 凸液面(a)、凹液面(b)的附加压力 p以及 p与液面曲率半径的关系(c)

附加压力 p与弯曲液面的曲率半径相关。设有一凸液面AB(图3(c))。由表面张力引起的垂直向下合力:

F = r・2 r1・cos= 。

该凸液面的底面积A =r12。所以,弯曲液面对于单位水平面的附加压力为:

p ==(1)

(1)式称为Laplace方程。Laplace方程表明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与液体的表面张力成正比,与曲率半径成反比。弯曲液面附加压力的存在产生了各种特殊的表界面现象,如毛细管现象等。

当我们将一支半径为r1的毛细管垂直地插入液体中时,如果液体能润湿管壁,则液体将在管中呈凹液面,同时观察到毛细管内液面上升。由于凹液面的附加压力 p指向大气,所以凹液面下的液体所承受的压力小于管外水平液面下的压力,因此,液体将被压入管内,液面上升,如图4(a)所示。达平衡时,管中液柱静压力等于凹液面的附加压力,即 p ==gh。曲率半径r与毛细管半径r1之间满足r =,可得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为:

h = (2)

式中 是液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毛细管半径r1越小,液体上升的高度越高。水能润湿毛巾纤维,因此毛巾下端的水将沿纤维上升,使整条毛巾变湿。

图4 毛细管现象示意图(a)和叠加在一起的两块润湿玻璃间的附加压力(b)

实例三:将两块干燥的平板玻璃叠放在一起很容易分开。若用水淋湿后再叠放在一起,使之分开却很费劲。

我们知道水能润湿玻璃,所以在两块玻璃之间水层的四周皆呈凹液面。凹液面处产生指向空气的附加压力 p。附加压力的存在使两块玻璃的内外受压不等,与水接触的内侧压力较小,与空气接触的外侧所受压力较大,所以两块玻璃很难分开。

假设图4(b)所示的两块干净的平板玻璃间有一层水,我们可以估算两块玻璃之间的总吸力。设两块玻璃之间的水层厚度 = 0.010-3 m,玻璃的长宽均为a = 0.05 m,25℃时水的表面张力= 0.0728 N.m-1。水能在玻璃表面完全铺展,即水膜侧面可近似为一半圆凹柱面,凹面曲率半径:r≈ /2。附加压力 p = 即为液体内部压力低于外压的差值。计算得总吸力F = ・a2 = 36.4N。所以用水淋湿后再叠放在一起的两块玻璃很难分开。

总之,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解释,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们感觉到物理化学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纯理论的东西,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王正烈,周亚平,李松林,刘俊吉修订.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方文军,雷群芳,王国平,许佩新.工科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05.2:39-41.

第4篇

一、制备原理(即制取常见气体药品、状态及反应条件)

1、O2: KClO3和MnO2共热、KMnO4加热(加热固体)

H2O2和MnO2(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2、CO2: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中考增加实验: O2、Na2O2 和H2O(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3、H2 : Zn与H2SO4或盐酸(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4、NH3:( Ca(OH)2 固体与NH4Cl固体共热)。

二、气体的发生装置

(一)固+固(加热)(图1):适用于制备气体O2 :(KClO3和MnO2共热、) KMnO4加热NH3:( Ca(OH)2 固体与NH4Cl固体共热)

注意事项:

1: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以防止产生的水蒸气在管口冷却后倒流而引起试管破裂。

2:铁夹应夹在距管口三分之一处(试管的中上部)。

3:胶塞上的导管伸入试管里不能过长,否则会妨碍气体导出。

4:如用排气法收集气体,当停止制气时,应先从水槽中把导管撤出,然后再撤走酒精灯。以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5:用KMnO4制取O2时,为了防止生成的细小颗粒堵塞导管,在大试管口放一松软棉花。

(二)固+液体(不加热)(图2、图3):适用于制CO2、H2、O2(用Na2O2 和H2O、H2O2和MnO2制取O2也用此装置)。

1:图2装置注意事项:

①在最右边的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口应深入液面以下,否则起不到液封的作用而无法使用。

②加人酸的量要适当。

2:图3装置注意事项:

⑴先放固体后加液体。⑵加入酸的量要适当。⑶生成气体微溶或难溶于水。

三、气体的收集装置

根据气体溶解性和密度(相对分子质量,与29比较)不同,把气体的收集方法分为排液法(常为排水法)和排气法(常为排空气法)。装置图见:

(一)排水法:难溶或微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例如:H2、O2、CO等。排水法的典型仪器是a,注意导管只能伸入集气瓶内少许,便于导管的取出。

(二)排气法:不与空气反应且密度与空气相差较大的气体,又可分为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用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一定要伸入集气瓶底部,把空气尽量排出。为了减少空气扩散,集气瓶口可盖上毛玻璃片(如图b)。

⑴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即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如O2、CO2等,典型装置是b。

⑵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即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的气体。如H2、CH4、NH3等,典型装置是C。

四、常见净化(包括干燥气体)装置

(一)常见净化(包括干燥气体)装置

⑴ A为加热固态试剂以除去气体中杂质的装置。如用灼热的铜丝除氧气。

⑵ B、C一般盛液体药品,用于洗液。如用浓硫酸除水蒸气,氢氧化钠溶液除酸性气体。气体由a进b出。

⑶ D一般盛固体药品,如用碱石灰吸收水或二氧化碳。

(二)常见干燥剂及气体的干燥硫酸: 可干燥气体: H2、O2、CO2、N2、CO

( 图1 )不可干燥气体: NH3

注意事项: a进b出(长进短出1)

无水氯化钙: 可干燥气体: H2、O2、CO2、N2、CO

( 图2)不可干燥气体: NH3

注意事项:( a进b出(大进小出 2)。

碱石灰(图3):可干燥气体: H2、O2、NH3、N2、CO

不可干燥气体: HCl、CO2

注意事项:左进右出。

五、常见气体的检验(或验满、验纯)

检验:【O2】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 。【H2】点燃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CO2。

验满:【O2】 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CO2】用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否则没满

第5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 有机化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71-02

1 专业培养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必充条件

《有机化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为专业培养的终极目标提供必要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有机化学》的地位与作用服从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开设《有机化学》的必充条件。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熟练掌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和相关领域从事医学检验技术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正确理解《有机化学》教学的作用,予以恰当的课程定位,才能做到有目的教学和怎样教学。

1.1 承前启后的专业基础课

医学检验技术主要任务是检测人体内基本(特定)组成的含量及其变化,而人体组成除体液外,主要组成为有机物,因此认识有机物,学习有机物的结构、清楚有机物的分类、学会有机物的命名,掌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因为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映性质。

1.2 服务于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课

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化学知识,通过对《有机化学》的学习,为《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等课程提供必要与必须的知识基础,本课程不仅为后续专业课提供知识基础,有些知识也直接服务于生产的一种重要工具。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与医学有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知识与行业岗位实际应用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意识,启发学生思维活动,明确学习目标,达到培养实用型医学技术人才的目标。

2 以服务、实用、学以致用的理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依据我院指定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打破学科界线,根据行业需求、岗位需要,本着《有机化学》的课程定位,服务于后续的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等专业课,为其提供必要和必须的知识保障,如为《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中糖、脂、蛋白质等三大物质代谢的学习,提供糖、脂类、蛋白质的基本知识(分类、结构、命名、性质);为其他有机物代谢学习,提供所牵涉到的烃的含氧衍生物醇、酚、醚、醛、酮、羧酸、取代羧酸的基本知识。

2.1 横向

后续课程直接需要的知识为重点教学任务,如:糖、脂类、蛋白质等,精学、精练,学以致用;后续课程和临床实践所牵涉到为一般教学任务,如:杂环、生物碱等达到熟悉知晓。

2.2 纵向

本着实用性、基础性,基本分类、基本结构、基本性质、基本命名为重点任务,反应机理、影响因素为一般任务(表1)。

3 紧扣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宗旨组织教学

3.1 根据专业的实际需求设置实验

根据专业和课程目标,保留基本的、实用性的、知识学习必须的实验,删除了与本专业联系不大、不需要或不实际的实验,如:制备实验、内容及熔沸点测定实验等。

3.2 重视基本实验技能培养

有机化学是医学检验技术先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除了本学科的知识学习,还应承担学生基本实验实训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因此我们加强了对学生实验室基本技能的培训。如:(1)常用玻璃仪器的使用:试管、刻度吸管使用与读数(基本操作)。(2)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正确洗涤的方法与要求。(3)水浴的操作与要求。(4)加热的基本操作与要求。采取两人一组,人人动手,人人操作,人人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3.3 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联系生活、医疗实际,设置最适宜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教师结合问题,引导学生剖析问题本质,寻找解决问题切入点,进而引入新知识,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解决问题。如对单糖的学习(表2)。

3.4 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将一些有综合性的、易混淆的并且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内容,以问题形式交给学生,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辨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表达能力,教师最终引导学生炼讨论课结果,将其整合到已有知识体系中,如脂类教学中,在学习油脂后,对类脂学习采用讨论式教学,提出两个问题交给学生:(1)脂肪肝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肝病,引起脂肪肝的原因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卵磷脂和脑磷脂,二者都属磷脂,那么二者又具有什么样结构,性质及生理、生化意义?(2)随人们生活水平改善,高血脂病人越来越多,甘油三脂和胆固醇是血脂的二项重要指标,特别是胆固醇增高,患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增大,胆固醇的结构,性质,检验方法及生理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通过讨论:(1)正确认识卵磷脂,脑磷脂结构,二者的结构、性质,生理意义异同点。(2)认识胆固醇结构、生理意义及检验方法,了解甾醇类其它衍生物,完成学习任务。

4 教学的内涵要融入新观念、新问题、新要求,与时俱进

教师要关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行业发展,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教学的内涵应及时融入新观念、新问题、新要求。

4.1 引入安全教育

在实验过程中,始终将实验安全贯穿于所有实验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应对事故能力,加强环保教育。如:(1)防火、防电及着火事故应对与处理。(2)腐蚀试剂的使用及灼伤的应对与处理。(3)有毒试剂、刺激性试剂的取用及防护措施。(4)加热的正确方式及烫伤的处理。

4.2 引入环保意识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废弃液的回收与正确处理;在学习到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时,联系房屋装修材料、化工类工厂废气、废液排放对人体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检验行业常用的一次性物品的收集,引入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4.3 引入食品安全教育

《有机化学》很多内容和知识是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既可丰富学生知识的内容,又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食品染色剂、添加剂的成分、性质和危害,引入食品安全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4 引入责任感教育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每一项检测项目要求结果精准,所以对每一次实验结束后,不仅要书写实验报告,特别强调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一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是培养学生追求结果精准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正确予以课程定位,清楚课程的任务,适宜取舍教学内容,紧扣职业教育特质,与时俱进、灵活多样的组织教学,才能达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李稻,韩玉慧,蒋益,等.医学基础教育中PBL和CBL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08-110.

[2] 蒲泉州,李晓阳,蒲泓江.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基础教育模式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9(1).

第6篇

摘 要 常见气体的制取是高中化学实验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的知识点多而繁杂,如何掌握实验知识、养成实验技能,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化学;常见气体;实验设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015-02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增加多少知识,而是发展认知结构,将内在潜藏的发明和创造的可能性激发出来。具体到化学这一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中来,学习的目的不在于重复前人所做的实验,接受前人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而是要学习实验方法,培养质疑精神、想象力和洞察力,让学生有着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勇于尝试,提高整体素质。科学的实验方法、熟练的实验技能则是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起到其他学习手段不可取代的作用。化学新课程理念也需要依赖化学实验课的开展才能得到贯彻和落实,因此在学习中要重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积极改进和创新化学实验,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强化化学探究意识,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1 设计思路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难点,中学阶段常见的气体制备有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室制取氢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氯气及实验室制取氨气。由于受学校办学条件、课时及教学进度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常见的气体实验教学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实践能力几乎为零,这就造成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矛盾。笔者就常见气体制备这一实验对县级市某高中学生进行访问和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亲自动手做过该实验的仅占8.9%,大部分学生表示只看过演示实验。实验次数很少,成为学生缺乏学习化学兴趣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化学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

2 常见气体的制备与实验设计

常见气体的制备实验要遵循的程序为:确定化学实验问题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实验实施和条件控制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化学实验结果的处理。

确定实验目的 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有H2、O2、Cl2、HCl、H2S、CH4、C2H4、C2H2、NH3、SO2、NO、NO2、CO、CO2共14种,实验的目的是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试剂、仪器、原理、收集),能够灵活运用气体制备实验的规律和方法解决新问题。

设计实验方案 不同的物质进行化学反应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物,如氧气的产生可以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还可以通过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还可以利用二氧化锰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因此,在熟练掌握气体生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条件,选择适宜的反应物,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使用氯酸钾和高猛酸钾制备氧气通常使用加热法,而使用过氧化氢制备氧气则使用分解法。

实验实施和条件控制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气体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在水中的溶解性等性质,选择适宜的集气方法与装置,通常的装置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吸收装置。氧气具有不溶于水的特性,一般采取排水法收集,使用加热法制备氧气所采用的实验设备是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和水槽,以先下后上和先左后右的原则来安装实验设备,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试管口稍向下倾斜,胶塞上的导管伸入试管里面不能太长,实验开始时要先检查装置的密封性,在仪器连接完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气密性检查。

气密性检查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原则是堵死一头,另一头通过导管插入水中,再微热(用掌心或酒精灯)容积较大的玻璃容器,若水中有气泡逸出,停止加热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则表示气密性良好,否则须重新组装与调试;如密封性好,可将药品平铺于试管底部,加热时先预热且用外焰加热。

使用高猛酸钾作为反应物时,为了防止高猛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收集氧气时,为了保证氧气的纯度,当导管口刚产生气泡时,不宜立即收集,而应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放出时再收集。

使用过氧化氢作为反应物时,所使用的化学仪器是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和水槽,化学药品为浓度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原则组装仪器,组装好后要检查该装置的密封性,将该装置中的导气管用弹簧夹夹住,往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至液面高出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若发现长颈漏斗的颈中形成一段水柱或液面不下降,则表示该装置不漏气,再将药品放入锥形瓶中。为了防止氧气泄露,应将长颈漏斗置于液面以下。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 在实验之前做好实验预习工作是做好实验的前提、保障。在预习实验时,要找出实验的关键环节,并将之熟记于心。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做好笔记,随时记录真实的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要重点观察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实验结束后要比较高猛酸钾在燃烧后所产生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与高锰酸钾有何本质的不同。当感觉氧气已充满集气瓶时,可使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验证: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实验结束后,卸载装置时一般要遵循从右到左、自上而下、先拆主体、后拆部件的原则;采用加热法收集氧气的设备要先将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否则水将沿导管倒流回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结果分析 实验结束后,学生要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结果一致,当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现象一致,就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现象不一致,学生就可以分析原因,是实验操作有问题?还是有什么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如在实验中有哪些错误操作?这些错误操作导致了怎样的后果?实验中哪些预期现象没有出现?遇到了哪些没有预期的问题?原因是什么?是怎样解决的?还可以怎样更好地解决?

如比较两种制备氧气的方法可以发现,使用过氧化氢制备氧气不需要加热,更节能,操作简单,无污染;但该装置的缺点是不能控制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造成药品的浪费。为了有效地控制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学生可思考如何改良实验装置,或者设计新的简易实验装置,这样通过不断的思考来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较好地完成常见的气体实验室制备这一实验,需要学生掌握明确的实验目的,了解基本的实验操作,知道仪器的使用方法,懂得实验的流程。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掌握不了这些基本的技能,就会导致学生对实验的目的、步骤和细节都不了解,从而发生在实验中不知道需要使用哪些仪器,或者某一个实验步骤完成后不知道该如何完成下一步。在了解气体制备的基本原理基础之上,学生灵活运用,冷静观察与思考,正确地分析问题,那么对气体制备及应用的综合实验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了。

3 结语

创新能力与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与发展,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并逐渐演化为一种生存能力。学生要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到具备创新能力与素质是时代的要求,关注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实验,通过实际操作,不断探究、寻求到答案,从而实现主动建构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燕.对中学化学中常见气体制备装置的探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2(22):85-86.

[2]杨长风.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J].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12(12):40-42.

第7篇

高中化学考试中,对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置相关知识的考试内容一般包括化学实验仪器的规范使用,化学实验仪器的正确选择、实验仪器的组合装置等.

解析策略对于选用化学实验仪器的问题,针对此题突破口在于仪器的精确度.用量筒取溶液的体积不可能精确到0.01 mL,只能用滴定管或移液管量取.又因为高锰酸钾溶液能腐蚀橡胶,故不能用碱式滴定管.所以选C.案例中的知识考查比较常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验仪器精准度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好地应对此类试题,在学习或者联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强化记忆.

解析策略对这个案例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从托盘天平的使用规范性角度去考虑.因为托盘天平的游码刻度为0.1 g,精确度为0.1 g.被称量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天平上.腐蚀性药品及易潮解药品应放在小烧杯中称量.即使没有腐蚀性的药品也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而应放在一张洁净的纸上.故叙述不正确的有C、D.学生必须掌握托盘天平中的质量关系为: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

解析策略解决此类考题,需要考生掌握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实验仪器,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要细心观察仪器的相关性能.对于量筒来说,没有“0”刻度,可以排除了.而托盘天平的“0”刻度在刻度尺的左端.所以答案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