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21:43
序论:在您撰写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经济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这个话题进行研究探讨,我们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什么是经济发展,什么是教育。这是社会大系统中两个独立的系统,有着各自独立的概念,具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经济发展与教育这两个体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法割裂开来,两者无法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下面笔者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对经济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地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教育概述
(一)经济发展之概念,特点及规律
经济,指的是社会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从事生产、流通、交易、消费的一种方式;经济发展指的是社会生产总量的提升、流通速度的提高、人民交易活动日益频繁、消费能力提升。经济的特点有如下几点:第一,经济的对象主要是物。经济主要是以物作为生产、流通、交易、消费的对象;第二,经济发展之目的是追求生产总量及经济效益;第三,经济活动的周期相对而言比较短暂,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总量的提高、生产总值的增长都是在短期可以得到实现的。经济学中的诸多理论主要包括价值论理论、市场竞争规律、市场供求规律、交换规律等。目前这些规律的理论层面发展成熟,基本上都已经得到了世界性的普遍认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教育之概念,特点及规律
教育,指的是以一定的预期目标,对自然人进行的传输知识的活动。教育是国之大计,是社会大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系统。笔者将教育所具有的特点罗列如下:第一,教育是以自然人为对象。我国的教育分为九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其教育的对象都是自然人;第二,教育之目的在于提升国民之综合素质,在于实现国民知识水平的提高,以社会的文明建设为目的;第三,教育的周期较长。从一个人幼儿园时期开始对其进行启蒙教育工作,至其有能力服务社会,之间的周期往往在十年以上,教育的周期不可谓不长。教育中的规律则主要是人的成长理论,包括人的心理成长理论、生理成长理论。此外,还有教育方法的各种理论,如循序渐进的规律、人脑记忆规律等等。教育学中的诸多规律一方面是引进西方的先进理论,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我国多年的发展总结出的经验。教育规律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着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
(三)经济发展与教育的不可分割性
从上文笔者对经济与教育之概念、特点与规律的总结可知,虽然两者的概念不同、社会属性不同,但是具有共通点。一方面,经济之发展依赖于教育之进步,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推动力,经济受教育之影响深远;另一方面教育之进步又依赖于社会的发展程度,即经济实力,经济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经济之发展无法谈教育之进步。所以,经济与教育的发展是正相关的关系,经济有所发展,教育才能兴盛;同样,教育之兴盛又能反作用于经济,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故而经济发展与教育具有不可分割性,这也就十分有必要对其中具体的关系和作用进行研究、探析。
二、经济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详谈
市场经济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具有上述特点。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复杂性远远大于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如此复杂,那么它与教育的关系也因而变得复杂起来。市场经济发展之于教育,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消极作用;教育之于市场经济发展既有推动促进作用,同时也有怀疑制约的作用。
(一)市场经济的优势及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两大优势:第一,资源配置具有优化性和客观性的特点;第二,市场经济具有高速、强有力的调节能力,市场经济信息传递速度快,反应能力强。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优势还能够派生出其他的优势特点来,比如资源的高效利用、社会生产效率的大大提高、市场具有活力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优势特点无疑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促进教育观念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陈腐的教育观念早已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所以,经济之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观念之革新。
2.增添了教育工作的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这几十年我国社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焕发出蓬勃的朝气,这同样影响着教育事业,使教育事业同样充满活力。
3.扩充教育之内容,延展教育之功能。经济之发展,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社会工作内容丰富,人们所需要学习掌握的技能也丰富起来,所以,教育所教之内容也随之充实起来,教育所具有的功能也越来越全面具体。
4.提高教育之质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要远高于过往,这就无形中使得教育被动提高教育之质量,提升教育之效率。以上笔者所述四点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所起到的明显的积极作用,当然其他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二)市场经济的劣势及对教育的阻力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能完全祛除市场经济的弊病。如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属性缺点:市场波动性、市场短期性、市场自发性、市场唯利性,这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同样存在。虽然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有专门的立法对市场经济的弊病、缺点进行立法规避,但是,市场经济远非立法所能完全掌控。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有力的防范措施进行严防、克服,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会对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笔者将其逐条总结罗列如下:
1.唯利性对教育的不利影响。市场的唯利性会使得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唯利是图”的观念甚嚣尘上,直接作用于教育,导致教育的目的不再是育人,而成为育器。教育出来的所谓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仅仅有能力服务于工作,却没有真才实学做一个善良公民。
2.急功近利。这是市场的唯利性所派生出的作用影响教育的一个结果。教育如果急功近利将不利于教育事业百年大计的实现,甚至会导致其功亏一篑。3.市场的波动性会影响教育的统筹兼顾、宏观规划,不利于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
1.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之能力具有普适性。即学生不仅要牢牢地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将其运用于实践,掌握学习的能力。
2.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所以其需要竞争力强的人才,教育在培育人才方面,应该着重提升其竞争实力,塑造其强大心理。
3.教育要丰富其功能。现代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类型的要求众多,所以教育要具有多功能型,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之需求。4.教育要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唯有不断地深化改革、不断地创新,才能够适应社会之发展进步。
(四)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结构优化
教育是国之发展大计,所以教育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经济的发展进步要为教育的发展进步服务。教育的发展进步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教育为市场提供大量的优质人才,使得市场经济具有不竭的动力源头。此外,教育事业中教育还体现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支持作用。对人才进行教育,使其体会、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特点所在,同时也认识到其不足,坚持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且,教育还能起到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其发展方向不正确有纠正作用。
三、研究分析之最终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对教育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作用。整体来说,经济发展对教育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要大于其产生的消极作用。教育之于经济发展,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怀疑的看法,从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十以来,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迎接挑战,勇于改革和创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育科技体制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作用发挥更积极的一方面,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育事业坚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持,并且贯彻对其的监督。
结束语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变迁;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8-0048-02
在30多年的市场化进程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此同时,在非正式制度领域,却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经济信用的严重失常,急功近利的短期市场行为,各种各样的寻租等现象,这些在市场化体制变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越来越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固和完善。为此,笔者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着眼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非正式制度变迁的角度提出一些自己浅薄的看法。
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非正式制度变迁滞后的表现市场化制度变迁中的正式制度主要是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取向,通过自上而下的人为选择过程而导入的,而初始的制度框架中延续的非正式制度却更多地表现为以适应传统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体系。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两种不同层次的制度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摩擦、震荡和冲突。相对于市场化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变迁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社会信用的缺失
我国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之中,信用缺失现象还相当普遍。例如:商业交易中大量的欺诈行骗、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资本市场中欺骗瞒报、虚假信息披露和恶意炒作不乏其例。信用缺失已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不仅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而且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
12行为方式的非理性
所谓行为方式的非理性,就是指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行为决策缺乏可靠的基础,主要受情绪的支配。例如在投资领域,当投资者情绪乐观时,乐观的预期导致投资激增,经济扩张,反之,投资萎缩,经济衰退。在当前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一些盲目的从众行为,人们的行为普遍缺乏理性思考和冷静分析,这与市场经济文化中“经济人”的理性预期和理性经济行为是相违背的,这种情况不仅导致了支撑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的缺失,还导致了因重复建设和从众决策而产生的低水平、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严重过剩和产业结构的严重趋同,最终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功能的正常发挥。
13价值目标偏向,价值判断失衡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性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造成了一些人价值取向的混乱、偏离和失衡。如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未能蔚然成风。而过度投机和一夜暴富的心态却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传统关系社会的影响依旧普遍存在,凡事均通过关系来加以解决。这说明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已被严重扭曲,社会经济运行的文化基础离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平、公开、公正等观念和秩序相去甚远。
2导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非正式制度变迁滞后的原因导致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非正式制度变迁严重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非正式制度变迁自身具有的自发性、渐进性等特点导致的原因,也有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道德规范缺位和政策实施力度不足等原因。
21非正式制度变迁受其内在的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的影响传统道德文化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思想传播和渗透。已深深积淀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形成了种种陈旧的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等。这些因素必然以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阻碍和迟滞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首先,传统道德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在经济生活中的直接危害就是造成人们商品经济观念淡薄、时效观念较差、平均主义严重。其次,对和谐与谦让人生态度的过度崇尚,是导致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竞争精神和开拓精神消减的原因。再次,德智传统的盛行和法治传统的缺失,导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须坚持的法制原则难以落到实处。最后,重群体轻个体,抑制了个人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挥,使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原始推动力。
22道德规范缺位是我国非正式制度变迁滞后的主要原因在转轨过程中,与旧的经济形态相适应的那一套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体系,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从而开始消解,并逐渐丧失了对人们社会行为的调控功能,而新的价值观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从而造成了社会道德领域的真空状态。长期以来,以小农经济和产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所出现的种种弊端,迫使我们不得不打破这种经济结构模式和经济运行方式,而引入新的经济运作方式和结构模式。以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大工业经济、市场经济等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经济形态,本质上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体系,然而,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道德的传播及其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发挥作用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在旧的道德规范体系被批判和否定,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又无法马上建立的这段时间里,由于缺乏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行为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然是盲目而混乱的,表现出对新旧道德规范的困惑和迷茫。在这种困惑中。不可避免就有很多人超越于旧的伦理规范之上来行事,并出现大量的越轨行为。
23正式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非正式制度变迁的进程
正如任何正式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都离不开一定的非正式制度的辅助作用一样,任何非正式制度作用有效发挥,也依赖于正式制度的支撑。以当前诚信危机为例,除涉及上述原因外,法律制度建设中的滞后就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原因。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导致当前我国社会中产生诚信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①我国缺乏一套统一的健全的诚信法律体系。②我国市场经济关系的产权不够明晰,产权制度建设滞后。现代诚信的核心是尊重其他经济主体和公共的产权边界,存在理性的激励,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脱胎而来,在我国原有的体制下,缺乏经济主体独立产权的概念,不能给守信者以激励,相反却产生了大量不道德竞争等违反诚信原则的商业行为。
3对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几点思考3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发展观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指发展要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基本权利和需求,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社会主义制度是把人的全面发展当做社会最高发展目标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达到这个目标的办法就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沿着“以人为本”的目标推进。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既要考虑现在,又要考虑未来。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是自己身边的人,又是全社会的人;既是现在已经存在着的人,也是将来要出现的人。想问题,做事情,搞改革,谋发展,即要在单个人身上体现以人为本。
32以诚信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体系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经济越发达越要求诚实守信,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和一些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首先必须净化恪守信用的社会环境。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普及信用文化,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环境。一是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方式,利用学校、企业、社区、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广泛开展行之有效的信用道德培养和教育。二是提高社会主体的守信意识和维权知识,并能自觉参与监督和抵制失信行为。三是引导和培养市场主体重视自身信用程度的社会评价,努力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其次必须加强恪守信用的法制建设,建立市场经济的诚信机制客观上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体系。为此,要健全法律体系,对各种非诚信行为有明确的法律规范、限制和惩处,做到有法可依。最后,必须规范恪守信用的企业行为。鉴于当前的实际情况,加快企业信用建设要结合企业制度创新来进行。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尽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避免产权不清、司法公正性欠缺和透明度不够等给企业失信创造机会。要着力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特别是企业内部有效的授信管理和严格的获信管理,加强企业控制自身信用风险的能力,以促进企业不断拓宽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费用开支。培养企业品牌意识、形象意识,树立信誉就是市场、信誉就是客户的观念,不断增强企业维护自身信用的自觉性。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创建,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武装企业,使依法治企和依德治企得以很好地落实。
参考文献:
一、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对,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通常市场经济也叫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受消费者的约束,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及需求水平;经济决策是分散的,作为决策主体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在经济和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强制关系,信息是按照买者和卖者之间的横向渠道传递的。
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两个阶段
1.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阶段
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是经济运行的唯一调节手段。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仅限于维持法律和秩序,至多也只是承担某些公共工程和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只是充当所谓的“守夜人”的角色,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市场为轴心,以市场价格为导向展开的。
2.宏观管理的现代市场经济阶段
政府作为市场的组织者参与构造、干预和调节市场,参与市场的发育、整合和市场机制创新;政府作为国家垄断代表介入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阶段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影响资源配置,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政府作为经济运行的协调者,制订经济计划,实施经济政策,运用各种调节手段协调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调节产业结构,影响经济运行的周期。
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国家干预主要侧重于宏观领域,目的在于调节和控制社会经济的均衡运行,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则作用于微观领域,目的在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刺激经济发展的活力。同时,在促进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是一致的,市场机制是政府有效调控下的市场机制,而有效的宏观调控又都是建立在市场运行基础之上的。
经济体制是社会形态的反映,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私营经济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但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国有资产开始逐步产生,从这点而言,计划经济的实行推动了国有资产的产生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凸显,十四大后我国开始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新型的体制下,国有资产的来源不断地丰富,也更加的科学化、细分化。现阶段我国的国有资产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增长式的国有资产,可以称之为国有资本,另一种是固定类的国有资产。前一种国有资产的来源主要来自国有性质的企业的生产所得,如中石油、中海油等国有大型企业。后一种国有资产的来源是指投入到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教育部门等公共产品供给部门的资产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下,国有资产被统分为两种主要的类型,国有资本属于增值式的资产,通过国有性质的企业扩大生产目标,加强生产投入,来实现经营增长,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增涨。国有资产则属于消费类的资产,通过国有资产在企事业单位中的合理分配,来保障企事业单位的合理运转,进而为国有资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立市场经济及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国有资产运营纳入到市场体系,参与到了市场的竞争中来。为了能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政府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战略方针,国有企业开始逐步走向市场,接受市场检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国有资产的安全保障是其保值增值的本质要求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概念的提出背景,是在当前经济剧烈转型时期,由于国有企业计划经济“积重难返”或者因国有企业自身涉及业务众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比较严重,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严重亏损,迫切需要对国有资产进行增值保值的研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概念是转型时期经济体制变革的产物,因此势必会带有强烈的转型时期的特点和烙印,这是不可避免的。分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概念,应该采用统一分析法,将这个概念放在相应的背景环境下,并通过将“国有资产”与“增值保值”合理划分,逐一进行分析理解来有效的把握这个特殊的概念。“国有资产”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经济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国有资产的增长和扩大,“增值保值”则是市场经济领域的概念,虽然“国有资产”和“增值保值”是一个看似矛盾的两个内容,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二者之前存在内在的统一性。但由于人们意识的僵固化,导致很多人认为“国有资产”和“增值保值”是相互矛盾的,在理解“国有资产增值保值”概念时,常常容易产生错误的偏见,这并不利于国有资产的安全。而且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还会滋生很多的问题,反倒为国有资产的流失或亏损等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因此,理解“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概念,需要综合各方面的专业的知识,需要从多个领域来统筹兼顾,尤其要强化国有资产的安全保障。
三、国有资产的安全保障是其不断流失的现状要求
十六大后构建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要求,但由于制度和法律的不完善,国有企业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制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资产流失。国有企业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管理体制、分配制度、运营机制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改革,以不断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更好的参与到全球一体化经济格局中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国有企业改制必须深化,但改的内容和目的都应该十分明确,且要遵循一个硬性原则,即国有资产不流失。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程度有三种估计:第一是低位估计,认为国有资产平均每天流失1个多亿元,每年约400-500亿元;第二是中位估计,认为国有资产平均每年流失百分之五,约1000多亿元;第三是高位估计,认为国有资产每年流失高于1500亿元。不管何种估计,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安全,造成了严重社会问题,保护国有资产已刻不容缓。
从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体制到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经济主体随之改变,工厂企业取代封建土地主成为了经济制度的新主体。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中,土地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成为经济体制中的主体,那时农业产出代表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土地作为农业经济的载体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自然成为回报率最高的要素资源。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科技进步、工业生产力提高、城镇化使得社会经济不再单纯依靠土地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出来支撑。制度的变迁将以地主和农民互动关系为主的封建体制,转变成为承载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博弈关系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越发密切,一方面企业要在生产要素市场雇佣消费者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企业在产品市场上为消费者提品,这种双向的关联,使得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相互依存,增加了竞争,为整个市场效率的提高和产出的增加提供了动力。
以工业化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与以农业为代表的自然经济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产品的丰富化。这要求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市场经济为分工的专业化提供了平台,两者相互促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分工还带动了高等教育、服务业等社会部门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经济以外的社会部门不断进步,并与生产经济部门形成良性互动,带动整个经济社会体系的优化发展。市场经济体系推动的社会分工在自然经济时代是不可能完成的。原因有三个,首先自然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产品单一,耕作技术进步空间较小,劳动贡献率差异不大,没有给专业化提供空间。其次在自然经济时代,规模经济效用很难发挥作用,小农户为主的运作模式失去了分工的动力和基础。再次资本主义改革进程中,将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为社会分工提供了对象。
2市场经济的特点
2.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商品经济的典型特征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到市场上交换其他效用不同的商品,而不是为了消费,这个目的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同时为各种资源提供了配置制度,通过价格信号,调节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将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或者说让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市场中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以同样的态度去看待各种资源,即自身利益最大化,供给者希望利润最大化,需求者希望物美价廉,因此双方对价格都十分敏感,谁能够了解市场信息,谁就可能获利。在这个逻辑的推动下,市场参与者都最大程度的为对方着想,以求实现共赢。
2.2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在开放的系统中,优胜劣汰,充分体现实力的竞争,而这个过程始终在法制的框架之内。市场经济中的参与者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相互竞争,谁赢谁输就要看实力了,就类似于自然界中的优胜劣汰,优秀的公司、有竞争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贡献大,得到的报酬也多,生存能力就越强;竞争力差的公司和个人,如果不及时提高自身的实力,就会被其他优秀者替代,进而被市场淘汰。而这一切都是在市场中自动运行,通过需求和供给者的博弈,实现优秀基因的得到传续。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关系比自然经济要复杂很多,商品的丰富程度、交换方式的多样化、各种市场的形成都将经济体系规模不断膨胀,如果靠人管理,效率低,效果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法制。
2.3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经济的特征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分工促进了产业的分离,产业分离使得社会产品丰富化和专业化,专业化又可以提高社会效率,专业化又必须以交换为前提,交换行为将会使得经济关系不断复杂,复杂的经济关系必须依靠法制来管理,法制又将促进信息的公开和平等竞争,进而促进优胜劣汰机制,优胜劣汰就要求每个市场参与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这样一来就又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共同促进市场经济制度自身的完善和演进。
3教学实施
市场经济的概念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然而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需要时间的积累。特别是对于没有经历过我国市场经济演进阶段的90后大学生来说,没有实践对比,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层次内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帮助他们理解,同时一些历史事件的讲解同样十分必要。在教学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可以注意和借鉴。首先,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比,可以从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中找到合适的范例。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一部分人还过着近似于自然经济的生活,他们的生产活动主要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不以交换为目的,他们只能从事传统农业产业。而东南部沿海地区,产业分工与专业细化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细致的程度,每个人只从事社会分工中的一个环节,通过交换其他人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需求。这两种模式的总体效率和生产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其次,我国的历史因素使得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和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还有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是和我国国情相联系的,是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必要给学生做概况和说明。
4小结
关键词:市场经济;工商管理;作用
在市场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更要明确工商管理在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要居安思危,探寻出更好的工商管理措施,来净化市场经济环境,稳固市场经济体制。在对市场经济其调控作用的因素中,工商管理是一种现代化比较成熟的方式。自由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其产品和销售是由价格所决定的。所以,工商管理作为影响价格和商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介绍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深远意义。
1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简述
何谓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商管理,其含义是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其主要内容即是运用管理学的手段以及经济学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来对市场经济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以及发展来进行研究。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是不同的。管理现有的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工商管理者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开放的思想把市场经济的特性同国内目前的形式结合起来。以往在对于工商管理人员的培养中,往往过分注重对其专业知识的传授,这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很好的对当前的市场经济进行管理。工商管理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主要体现出以下的几种职能:首先是工商管理可以规范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进行完善,而工商管理就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它为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其次,工商管理起到了桥梁作用,积极沟通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国家基础性建设。我国的工商管理属于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部分,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最后,工商管理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工商管理的职能发挥对象主要是企业,其发挥的主要职能也是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各个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工商管理则给这些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防止企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
2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现状
对于我国而言,工商管理的作用是很明确的,就是要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市场经济不受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所不同的地方。价格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的制造成本直接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同时消费的对象也由产品的价格所决定。在这样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每个企业间的竞争会变得异常激烈。所以不同的企业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增大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但在这个过程中,工商管理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工商管理负责监督商品的价格,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目前的工商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对商品的价格起着决定性因素。还有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结构也需要被改进,目前工商管理的经济监督功能并不能充分的发挥。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的艰难之处。
3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的作用
3.1工商管理可以净化市场环境
我国之前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其加以监督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商管理,它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监管每个行业每个领域的发展,对准备进入市场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企业是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监管指导作用的主要对象,所以在企业管理中主要体现了工商管理的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领域,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工商管理在其中一方面监督企业间的竞争行为,防止违反乱纪的行为发生;另一方面,保护每个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绿色的市场环境。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得我国经济遭受的伤害降到了最低,工商管理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也对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2工商管理可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变革,与之相对应的工商管理体制也需要相应的改变。我国的经济类型从主要由国家控制逐渐发展为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形式,这使得我国经济类型得到多样化,也导致了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工商管理的作用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类型的改变逐步作出调整的,不断的推动我国经济分配制度和流通制度的改革。我国的经济主体仍然是社会主义,所以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还要发挥监管与净化作用。但有一点需要明白,无论如何改革目前的经济体制,我国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但毕竟是市场经济,要尽量减少工商管理对其的干预,保证其自由经营,提高企业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性。
3.3工商管理可以引导经济发展方向
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经济制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国,国家宏观调控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工商管理正是我国宏观调控常用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国家与市场进行双重调控,自从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对于经济的调控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虽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宏观调控作为控制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不可能被抛弃的。因此,新时期下国家会加强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可以保证总的经济性质不变,以及保证经济的发展方向始终朝向正确的方向,工商管理正是我国用于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细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逐渐放权给企业,造成我国很多企业都将发展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位,而没有考虑到人民的真正需要。国家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势必要将偏离正确轨道的经济发展引导回来,发挥宏观调控应有的作用。我国通过工商管理的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力度,努力使经济发展走上正确的方向。而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国家更应当加强宏观调控,运用工商管理的措施,将拉动内需作为奴隶的方向,努力减少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各个企业的危害。虽然工商管理的作用很重要,但也要注意其仅限于起到监管作用。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只靠工商管理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监管部门也并不能对企业的经济实际发展起到控制作用。在引导企业进行发展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方法,不可盲目采取强制的方式进行管控,而是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鼓励企业设计出适合自身的发展计划,使其将国家与需要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
4结语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能部门。社会逐渐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工商管理部门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变革。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工商管理,需要其提供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也为每个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工商管理部门需要不断作出调整,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主义经济,为我国的经济保驾护航,助其早日腾飞。
参考文献
[1]白兴儒.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发挥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7(01).
关键词:市场经济 政府经济管理 职能定位实现
0引言
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要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因此,我们要明确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定位,才能进一步确定如何实现定位。
1政府经济职能的概念
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政府职能的之一,政府职能有三个方面: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指:“政府在经济的管理运行、组织、推动发展上的职能。”政府的经济职能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且完善的,而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一般而言,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以下内容: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微观调控、宏观调控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不仅是财产所有者、经营者,还是管理者,兼具多重身份。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定位已经不能适应,这就要重新定位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的一种经济体制,是一种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职能越位或错位。这是指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的范围没有明确界定,多管了不应该涉及的经济领域。
其次,经济管理职能执行力度不到位的或者缺失。这一问题是指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没有发挥,或者履行了职能,但是执行不到位。
第三,职能履行方法不健全。当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履行着重依靠行政手段,忽视了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使用。
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定位
3.1明确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原则
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也在逐步丰富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也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发挥其作用。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区域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侧重点不同,要从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励志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必要性原则。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经济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在实际的应用中常会出现越位的行为,涉及到不应该触及的领域。因此,政府在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时候要进行严格的范围界定,不能不合理的扩大化。(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放弃才能实现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3)胜任原则。政府应该考虑自身的实力,量力而行。
3.2从主体视角来定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政府作为经济管理的主体,要能明确区分政府管理的范围和侧重点。在确定的管辖范围内,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因地制宜,松紧适宜。对于市场经济运行良好的范围,要放松管理,从微观和宏观上整体调控市场,维护市场的健康稳定;对于不良竞争行为,要严加制止和惩戒,维护市场的良好秩序。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不能竭泽而渔。
3.3从职能视角来定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范围较广,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不是严格管理经济运行的各方面,而是要维护市场的有序,通过指导和导向、组织和规划的职能、调和和控制、协调补充、社会服务、管理监督等职能做好市场的调控。
4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实现
4.1建立科学的管理手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也在逐渐的改革和完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就是不受约束的。目前,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层出不穷。为改善这些不良的管理现象,政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变管控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解决政府在职能履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除此之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政府要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这就需要政府建立健全的法治管理制度,出台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以法律的制约和制裁来约束市场经济中的不良经济行为,维护市场运行的健康和有序。
4.2转变管理理念,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不仅仅对内,还要面向国际市场,这就要求政府转变管理理念,加强宏观调整,以确保经济的稳定运行。这就需要政府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我国经济从宏观上进行发展规划,确定经济发展朝着既定的目标平稳运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市场发展的良性运行。第二,善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防止市场出现大的变动。第三,为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保驾护航,在国际竞争中,我国的市场经济仍面临较大的风险,政府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及时给予预警,确保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体制的改革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也要随之变革,政府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经济管理职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定位,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参考文献:
[1]王玉文.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J].中国外资,2011(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