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36:17
序论:在您撰写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交通运输 运输企业 运输规模经济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码:A
1运输规模经济概念
规模经济的概念有很多种解释,其中有几种代表性的认为:
(1)规模经济概念最初是从设备、生产线、工艺过程的角度提出的,这种个别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称为工厂规模经济(或生产技术性的规模经济)。它是指大批量生产能够采用更先进的工艺,更专业化的设备,实现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操作,从而使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另一种规模经济是企业规模经济。它是指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或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若干企业联合在一个经济实体中形成的经营规模的扩张。
(2)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意味着当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时会产生的经济性,是指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呈现下降趋势。规模经济的充分利用是推动大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被钱德勒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和产出的增加则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逐步下降。也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其中:内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同行业企业的增加,多个同行企业共享当地的辅生产、共同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供给与培训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
运输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随着运输规模的扩大运输成本呈下降趋势的经济现象。运输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概念与一般工商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既相通又有不同:相通在于规模经济都是指产量增加会引起平均成本降低,范围经济都是指共同生产多种产品比分别生产时的成本要低;不同主要是由运输产品的特殊性引起的,将多产品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概念直接引入运输业将导致运输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相互包含,使得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几乎无法分开。运输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共同作用,构成了运输网络经济。
2运输规模经济理论概论
与运输活动有关的规模经济可以划分成多种不同的类型,即:运输网络幅员经济、线路通过密度经济、港站( 或枢纽)处理能力经济、车( 船、机)队规模经济、载运工具能力经济和运输距离经济等。运输业由多种运输方式组成,各种运输方式都既可分成基础设施与客货运营两部分,而且根据客货流或服务对象的特点( 如远途或近途,整车或零担,定点定线服务与否等) 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运输类别,这使得讨论运输业的规模经济问题平添了很大的难度,不可以简单地一概而论。可以在运输业中找到很多存在规模经济的例子(例如公路零担运输需要组织较大的车队和在较大的网络内通过沿途接卸和轴辐式中转的结合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找到大量不具有规模经济的例证( 如个体运货卡车和船户、个体出租车等)。
西方经济学家利用成本函数对运输企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进行过测算,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卡福斯等将运输成本函数应用于铁路企业规模的研究上,得出铁路企业不存在规模经济效益的结论。但自各国执行放松管制政策以来的这些年,运输行业却在不断地进行企业组织规模的调整,企业平均规模和行业集中程度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然而兼并现象的出现诱发了经济学家对规模经济的重新考察,近年西方学者开始用多维向量模型替代单纯的绝对数量指标模型,也得到一些新的结论。例如欧姆对美国航空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推知航空业具有一定的网络规模效应;欧姆同时也对铁路业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是OECD国家铁路的规模经济系数为1.02,略大于1,因此规模效益还是存在的。
在所有的运输企业中,由铁路自身的经营特点决定其经营规模一般都很大。运输成本的投入也较大,所以对现有的铁路运输规模经济与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3总结
本文通过对运输规模经济的理论进行综述,得出可以利用一般运输业规模经济的计量方法,将运输经济理论模型可以推广到各个运输行业的运输企业中,用以计算其运输规模经济与不经济。当S>1时具有规模经济,表明平均单位成本是一条逐渐降低的曲线;当S=1时规模经济不变;S
参考文献
[1] 徐庆斌,荣朝和,马运等.运输经济学导论[M].中国铁路出版社,1995.
[2] 荣朝和,高宏伟.运输业规模经济计量方法的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
[3] 陈引社.我国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问题[J].综合运输,2004.
【关键词】商业银行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现在世界经济都呈现大发展态势,金融危机虽然带来一定的影响,但现在各国家经济都在大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快的,经济的大发展,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中国银行业是金融市场的龙头,资金的流通,都不能离开银行产业。现在金融市场已经全球化,促使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国际银行业现在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银行产业也在发展变化,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也产生了变化,经济要想发展,是离不开银行产业的支持。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理论分析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基本概念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通常指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下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平均成本长期处于一种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费用是越来越少。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与规模经济是有一定联系的一种概念,范围经济就是联合生产模式下的经销经济,就是我们长期经营一种产品的效益扩展到我们销售多种产品,产生多种效益的一种渠道,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就产生了范围经济。
(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关系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没有区别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品总量在增加的前提下,但生产的平均成本趋于下降,但也不都是一样的,规模经济是拿企业中一种产品进行考虑,主要是分析这种产品总量在增加的前提下,平均成本是否在下降。而范围经济则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对企业所有产品而言,所有产品在总量增加的前提下,平均成本是否下降。
(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是指银行业务水平的一个标准,在人员数量与机构网点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我们的运营成本是否在下降,也就是说我们在总量增加的前提下,银行的相对成本是否在降低,单位的效益是否有所提高,规模经济不是越大越好,必须在一定量的前提下,质上有一定的提高。
商业银行范围经济是指经营的品种越来越多,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我们在经营多种品种的前提下,我们运营成本在增加,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扩大,但是要看我们的平均运营成本是否在降低,商业银行的效益是否越来越好,现在的商业银行要想长期有更好的发展,其业务范围要越来越广,经营的领域要多元化,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必须由专业化向综合经营领域扩展,经营的理念要有所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二、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方法
(一)银行业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在我国对商业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能力一定要强。20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就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国内80年代以后才逐渐开始了研究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成绩。
(二)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中的函数选择
1.ICobb一Doug!as(CD)成本函数
在早期的研究中,Benston(2965,1972),BellandM呷hy(1965)应用对数线性CD成本函数来研究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如果我们定义c为总成本,q为产出数量,w为劳动价格,r为投入实物资本价格,CD成本函数的表达式形式如下:
2.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其定义如下:
三、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模型设计
通过市场调研,调研多家商业银行,利用数学公式建立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设计模式,如下面公式:
其中Tc为银行总成本、Y1为银行存款、Y2为银行贷款、Y3为投资、Wl为劳动力和资金的平均价格、W2为资本的价格;
总之,从货款的来源看,各种银行都存在范围经济,货款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大的方面说,国有的各个商业银行不如私有的各个商业银行范围经济做的活、效益好,国有的银行缺乏机动性,货款周期长、速度慢。世界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上有了更多的定价权,这样一些小的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其发展态势更好,现在出现不少小额货款公司,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补充,对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做出很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金煦皓.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川[D].重庆: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7.
【关键词】企业;规模扩张;规模经济
关于企业层次的规模经济,目前广为流行的理论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规模经济概念,另一种是交易费用理论所讲的企业规模边界概念。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欠缺之处:前者太过狭窄了,因为它仅局限于技术经济意义上认识规模经济;后者却又太笼统了,因为以交易费用这样一个外延如此宽广的概念去界定所谓的企业规模边界,无论如何都是太过宽泛了。本文考察了理论经济学对企业规模经济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规模经济的概念,提出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四种形态。
1 技术经济意义的企业规模经济形态
企业何以扩张规模,从而实现企业组织的大型化?首先来考察传统经济学是如何解释这个问题的。谈到传统经济学对企业规模问题的论述,就不能不提到A.马歇尔。马歇尔把分工及生产专业化与规模经济联系起来。仅就这一点而论,已是一个理论创见,因为企业组织之间的分工(所谓行业内分工)确实是研究企业规模扩张的一个视角,而这一点在马歇尔之前一直未受到其他经济学家们的充分重视。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马歇尔提出了大规模生产的好处,他说:“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但最后一项与其他两项相比,正在迅速失去重要性”。换言之,经济规模主要是生产规模,核心内容是技术设备的经济规模。这一思想,后来成为新古典经济学谈论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依据。依此,马歇尔把规模经济归结为两类,即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他写道:“我们可把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这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工业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我们可称前者为外在经济,后者为内在经济。”显然,马歇尔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划分规模经济的种类的,所谓“外在”和“内在”都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的。
马歇尔关于规模经济的论述,在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者那里被高度简略化了。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所讲的经济规模,专指单一生产单位(企业、工厂或车间)的单纯技术经济意义的的规模:另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规模经济,只涉及到马歇尔所讲的内在经济,而且还只是一种特定意义的内在经济,即一种与生产设备之技术不可分性相关联的内在经济。
2 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形态
仔细阅读《经济学原理》一书便能发现,其实马歇尔已经隐然触及到企业聚集规模现象了。他曾说,一些专业化生产的工业总是集中在某一局部空间上(他称之为“地方性工业”)。但问题在于,马歇尔只是将这种现象与行业生产特点联系在一起,而没有从空间意义上去认识这种现象;他试图用外在经济这个概念去解释这种现象,而问题恰恰就出在他的外在经济概念上。
聚集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张的作用是双重性质的: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正的外在经济时,由于众多企业彼此都享受着外在经济的好处,亦即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是较低的,此时单个企业并不存在规模扩张的客观需要;二是,产生了组织分化的倾向,即把企业组织内部的某些职能分化出去,通过外部市场交易来完成。
3 企业多元化经营与范围经济
与外在规模经济概念相关联的,除了上述的聚集经济这一形态之外,还包含着另一种形态的规模经济,这就是建立在多样化经营基础上的规模经济,我们称之为范围经济。
按照古典分工理论,分工导致了生产的专业化并伴随着技术进步,因而往往意味着专业化的大规模生产。可是,当某些产业的进入门槛不高并且不存在自然或人为垄断时,专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便往往会导致产业内的过度竞争。此时,企业生产所面临的最大制约就是市场容量不足,生产极易出现过剩。
问题的另一面在于,产业内的激烈竞争对企业形成一种强大的外在压力,迫使企业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新产品、新的花色品种、新的使用功能、新的制造工艺,总之追求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能力上的优势。这是因为,一旦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成功,至少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之前,往往意味着企业实际上处于市场寡占地位,因而可获取可观的超额利润,可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4 与资产专用性相关的企业规模经济形态
关键词: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技术关联;内在关系;政策建设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3日
一、问题的提出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一组相互对应但不对立的概念,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均有内部与外部之分,从本质上看是宏观与微观之别。因此,与之相关的有两组概念:即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微观企业层面的,主要是指企业内部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指当整个产行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行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内部范围经济是指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加,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范围经济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单个企业生产活动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外部经济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引起成本的节约。通过对二者概念的检视,规模经济说到底是因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所创造的经济,具有纵向的重复性特征;而范围经济则是多元化、关联化经营所形成的经济,具有横向的多样性特征。然而,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经济活动经历了从范围不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前,个人、组织或企业的经济活动总体上处于工而不分的社会状态,即便出现了分工,大多是建立在性别、年龄等自然属性差异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认识到分工所带来的优势,于是,社会分工开始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理性。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分工的结果不仅因劳动者工作的同质性增强,劳动技巧业专日进,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便于劳动者发现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实现其工作目标。因此,劳动分工是对劳动混杂状态的革新,因而规模经济的基础是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经营。然而,劳动分工也是相对的,从企业内部的情况来看,绝对的劳动分工相反影响了企业内部集成效应的充分发挥。正如研发人员不到生产车间进行技术应用的咨询与指导,势必导致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问题。因此,范围经济的基础是劳动协作与多元化经营。所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并不是孤立无联的,而是密切相关。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这些联系的背后隐匿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呢?揭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规律,不仅丰富了经济管理理论,而且为政府、企业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
先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关键词的语源来看,“规模”与“范围”都体现了量的特征,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无法形成规模,同样也无法构成范围。这里“量”是指企业所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规模经济中所指的产品或服务更具有同质性而已,而范围经济中的涉及的产品或服务则表现一定的异质性。按照曾卫锋(2012)的理解,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属性,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然而,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是相对的,“同质”的指向很宽泛,既有外在的同质性,如材料、功能、用途、款式、花色等方面的同质性,又有内在的同质性,如资本、技术、管理、渠道、品牌等要素。无论是外在的同质性还是内在的同质性,都表现为异质基础上的同质性,或者是同质基础上的异质性。从这一思想出发,我们从企业最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或异质性入手,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联机制,并为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关的政策建议,便是本文的基本脉络。
二、内联模型分析
我们先从一个加工制造企业由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演变历程来考察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形成。假定这个企业投入资本、技术、劳动、管理四种要素,分别用K、T、L、A表示,其产量为Q,那么产量Q是上述四种生要素的函数,即:F1(K,T,L,A)=Q1。作为厂房、设备、设施等生产条件的投入作为固定成本(C)在一定条件保持不变。所以,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C/Q。如果外部市场尚未饱和,产品或服务不存在滞销,因此,企业为了提高产量,可以有两种途径加以选择:一是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函数,使生产效率提高。即F2(K,T,L,A)=Q2,当然Q2>Q1;二是企业通过同比例地扩大生产要素来获取产量的增加,但这样又会有三种种结果,第一种是产量也是同比例地增加,即:F3(λK,λT,λL,λA)=λQ1(λ>1),第二种是产量的增加比例大于要素投入的比例,即F3(λK,λT,λL,λA)>λQ1(λ>1),这时就出现了规模经济。第三种情况是产量的增加比例小于要素的投入比例,即F3(λK,λT,λL,λA)
当然,这种规模经济的获取是建立在短期均衡的基础上。如果外部市场发生了变化,例如同行业的竞争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饱和或衰退阶段等,这时通过规模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会发生滞销情况。外部市场的变化迫使企业开拓新的市场,于是多元化经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是要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尤其是资源方面的压力成为最大的障碍。所以,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只能遵循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办法。从产品或服务的角度看,它是按照产品或服务的相近性依次进行选择的。对于企业而言,“最近”产品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产品迁移所产生的转换成本。所谓转换成本是指企业在保持和适当压缩原有产品的条件下,生产和加工另类产品所新增的成本。它具体包括新技术投入、新的机器设备投入、新的原材料采购新增成本、员工培训的学习成本、开发市场新增的成本等。而新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员工培训、市场开发等新增的成本主要是由生产加工技术所引起的,也就是说,企业只要开发和引进了新技术,那么相应连锁地引起其他成本的增加。因此,技术转换成本对企业新增成本具有决定性作用,于是其他成本可以看作是技术转换成本的函数。
假定技术的转换成本为CT,那么机器设备成本、原材料采购新增成本、员工培训学习成本、开发市场新增成本分别为λ1CT、λ2CT、λ3CT、λ4CT(λ1、λ2、λ3、λ4为常数),故企业生产和加工新产品所引起的转换成本总值为(1+λ1+λ2+λ3+λ4)CT,显然,企业的转换成本的大小取决于技术转换成本CT。而技术转换成本大小又与范围产品之间的技术关联程度息息相关。一般而言,范围产品的技术关联方式主要包括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局部交叉关联、技术的整体关联和技术的混合关联。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是指如果生产某类产品的某个技术环节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如其他原料)但不需要其他技术的支撑就可以独立地生产另类产品,那么这两类产品之间是按照技术局部独立关联的。如果这项技术环节需要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才能生产另类产品,则属于局部交叉关联情况。技术整体关联是指如果生产某类产品的整个技术链在不需要其他技术的作用,仅仅在不同条件下又可以生产另类产品,这两类产品是属于技术的整体关联。技术的混合关联就是生产加工某类产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环节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再生产加工出另类产品的情形,那么这两类产品之间是技术混合关联的。由于技术的整体关联使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最高,因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类产品之间按照技术的整体关联引起的转换成本最小,其次是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
假定企业选择技术的整体关联方式生产和加工新产品,技术的转换成本为CT1,因而生产技术得到规模使用,同时也引发机器设备、原材料、员工等要素的规模化利用,从而为企业创造了范围经济。从范围经济的形成过程看,它实质上是企业生产要素按照技术的整体关联建立了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且又以另一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增加为条件,因而范围经济实质上在另一种生产函数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当然,当企业按照技术整体关联的方式经营的新产品随着外部市场的变化,企业又会依次选择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技术的混合关联和技术的局部交叉关联的方式开展多元化经营,在这个渐进过程中,技术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多元化经营必然会有技术以外新的生产要素投入,但同时也保留了原有生产要素的成分,所以产生范围经济的过程始终是技术的“同质”部分产生规模经济的过程。当转换成本超出了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利益时,便出现了范围不经济。
我们必须看到,在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联机制时,并没有考虑外部因素。其实,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的存在,可以有效弥补单个企业自身在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中的不足。因为企业可以通过“搭便车”,来共享外部资源,并非一定需要企业自身的投入,这样可以节省企业的转换成本。邓俊淼(2013)认为,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集群可以带来以下好处:一是集群内部大型固定资产的共享使用;二是企业地理的空间聚集促使默示性知识溢出;三是中小企业集群内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供给;四是中小企共享交易渠道对交易成本的节约。因此,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身的资源缺陷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三、二者的内在联系
(一)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的源头经济。规模经济的普遍性与范围经济的条件性。从上述模型分析中不难看出,范围经济的形成过程始终是规模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规模经济具有普遍性。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分析,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生产要素的重复使用成为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因为社会分工与企业不变成本的普遍存在,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便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常态。在利益最大化的诱导下,对规模经济的不懈追求是企业的天性,所以规模经济具有普遍意义。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专业化生产经营决定了企业随意地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已经越发困难了,只在遵循原有生产状态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求近渐进,才能稳步发展。也就是技术的锁定效应成为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看,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由于各国之间在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方面存在差异,各国商品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形成了绝对差异,这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亚当・斯密认为,通过国际分工,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那些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将其中一部分产品出口来进口那些自身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由于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的差异,各自生产那些成本处于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再通过贸易而满足各自的需求。虽然这个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其思想的内核仍有可资借鉴之处。企业也是一样,首先择其在生产方面具有优势的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只有当情况发生了改变,才逐步转变生产经营范围。所以,范围经济的发生是对规模经济的扬弃,是建立在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因此,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的源头,范围经济则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呈现形式。
从分工带来效率的原理看,范围经营本来是不经济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只要范围经营体现了对规模经济思想的弘扬和坚持,范围经济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的。例如,海尔集团从1984年开始在连续7年时间里,一直坚持专业化经营的策略,在电冰箱领域创造了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海尔的品牌延伸和多元化经营奠定了的扎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海尔通过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开始从单一冰箱产品扩展到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等领域,完成以技术关联为主导的纵向一体化多元经营目标,这是制冷技术、智能技术、电子技术的规模应用的必然结果。当资本积累达到了足以支持横向一体化战略的规模时,海尔集团开始从家电领域向数码、家居、医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挺进,使资本这个稀缺资源得到了极大效益的使用,可以说是资本创造的规模经济。目前,海尔已形成了96大门类1,51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是国内企业成功实施多元化经营模式的样板,有力地印证了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的源头活水。
(二)范围经济是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我们对范围经济的理解很多时候难免出现对“范围”的误解。“范围”其实是一个集合概念,从数学当中的“集合”概念出发,“集合”是指建立在一定规则基础上的多个元素的聚集。这些元素看起来各不相同,但它们之所以能“集”能“合”,就在于有着共同的规则。范围经济所及的产品的共同规则是关联要素。这些关联要素有很多种,既有资本、技术方面的,也有机器设备方面的,还有员工素质、管理和市场需求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没有关联要素的产品是不能作为范围经济的经营对象。当然,这些关联要素有很多种组合方式,我们在单一经营的视野下考察的规模经济,所生产的单一产品内部其实同样是有关联的,只不过是在关联要素上表现为100%的关联状态。而范围经济则打破了生产加工单一产品的格局,它在寻求一种部分关联的机制。例如,在保留部分生产要素的基础上,融入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这时,在新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催化下,技术的规模使用、设备的规模使用、管理的规模扩展、需求的充分满足得以实现,它们一起成为创造范围经济的重要力量,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如图1、图2、图3所示。(图1、图2、图3)
(三)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的剩余利用。企业生产加工过程所投入的要素是此消彼长的过程,它们之间在有机结合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形成综合的生产加工能力。规模经济说到底就是不断挖掘内部综合潜力的过程,并不代表所有投入要素的高效利用。而且不同生产要素实现高效利用存在着不同的内在要求,如技术的使用频次与使用的时间越长对成本节约更具有优势,而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则讲求损耗与折旧,而员工则要保持一定的“再生产”过程,要更加休生养息等等。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在投入使用过程中的特性各不一样,所以规模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某些个别生产要素的剩余,例如生产技术总是具有“永不满足”的特点,在任何生产过程中,它都具有剩余性。范围经济正是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与剩余要素的重新结合,充分利用,是对规模经济的散落部分拾归到生产过程中,发挥经济效益。
(四)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的条件经济。规模经济的背后隐藏着三个条件:一是外部市场的情况保持相对稳定;二是规模经济总是以一定生产要素的组合为前提的;三是规模经济必须建立在一定生产函数的基础上。第二与第三个条件具有内在的联系,当生产要素的组合发生了变化往往引起生产函数的变化。总之,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发生了变化,规模经济的作用方式与表现形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在第一种情况下,当市场竞争加剧或者产品进入饱和期或衰退期,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创造规模经济已经不可持续,因此企业必须保持或压缩生产规模,寻找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为范围经济积累条件。当第二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即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形又有三种情形:一是各生产要素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二是融入了新的生产要素,原先各生产要素的比例相应发生调整;三是既减少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同时又投入了新的生产要素。无论是哪一种条件的变动,都为范围经济创造条件,也都是朝着新条件下规模经济的均衡迈进,当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开始在打破均衡格局,向着新的均衡发展。所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在动态平衡中相互转化,因而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规模经济。
四、政策建议
根据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互动关系原理,对于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如下重要启示:
(一)政府要不断优化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环境。减少企业对发展范围经济的转换成本。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开展多元经营的最大考量就是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的转换成本问题。转换成本同样具有内部性和外部性,而且两者之间的边界是相对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例如,企业为开展多元化经营而投入的技术、机器设备、原材料、员工培训、市场开发等所花费的成本,除了有些支出必须由企业自身承担,而有的则可以通过外部免费或廉价获得。当外部公共产品(如配套设施、交通物流)的种类齐全、供应充足、环境优化,无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了企业创造范围经济的转换成本。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公共设施、产权交易、融资政策、人才成长、技术创新等方面创造优良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
(二)企业要通过技术研发降低内部资源的专用性。所谓“专用性”特指专门为支持某一特定的团队生产而进行的持久性投资,并且一旦形成,再易做他用,其价值将大跌;也就是说,专用性资产的价值在事后严重依赖于团队的存在和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企业内部资源的专有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一方面它作为企业形成独特优势的来源,对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和服务质量、差异化产品实现其战略优势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对外部市场的适应性较弱,专用性资源的替代用途很少,因此较之于非专用性资源所承担的风险更大,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这种资源的专有性并在很大程度锁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对多元化经营形成较大的障碍,也是阻碍范围经济形成的内在因素。因此,企业现行的资源如果具有较高的专用性,应该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力度,要通过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寻找技术关联的突破口,不断地降低内部资源的专用性,为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扫除路障。
(三)企业要考虑产业集群提高外部资源的共享性。关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了。由于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资源的密度较高,一些企业通过地理位置的聚集,会使游离于企业外部而处在集群内部的各种资源得到规模化使用,会给集群内的每个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利益。当然,不同集群内的资源类型和密度均有差异,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在开展多元化经营过程中,要全面比较转换成本中的各构成情况,力求充分利用自身稀缺但集群密集的资源,这样通过加入到集群内部会较大幅度地降低转换成本,促进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产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寇晓宇.《国富论》中的分工理论对20世纪初管理理论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4.11.
关键词 多元化经营 规模经济 相关多元化
1 多元化经营与规模经济
1.1 多元化经营的涵义
多元化经营,又称多样化经营,是指个别企业供给市场不同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大,也就是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劳务。一般认为多元化与专业化是相对而言的,专业化是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企业成长的必然选择,高度的专业化可以带来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而获得规模经济;而多元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继续成长必然面临的现实选择。
1.2 规模经济的内涵及扩展
(1)规模经济的内涵。规模是指生产系统的大小,它一般由固定资产、职工人数与生产能力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规模经济则指企业或工厂扩大到一定规模,由于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而成本下降,其存在基础是一些产品或设备的整体性以及生产活动的不可分割性。一般认为规模经济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与专业化经营联系到一起的,且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有一个前提,即市场容量足够大,产品价值的实现不存在困难。
(2)规模经济的扩展———范围经济的提出。随着企业多元化的发展,对规模经济的认识也有了深化,有人提出范围经济的概念,并提出要将范围经济纳入规模经济的范畴。范围是指生产系统的集合分散程度,范围经济来源于生产活动的多样化,企业内部生产多样化或数个企业完成不同的生产又相互协作。存在的基础是某些生产活动的可分割性。范围经济的本质上是对企业剩余资源的利用和共享。范围经济的存在似乎为多元化经营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显然范围经济的存在也不是普遍和任意的,许多企业滥用范围经济盲目多元化其实是逆逻辑而行,结果导致范围损失。
2 多元化经营面临的风险
(1)非关联产业的多元化经营。新进入的产业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则对企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此种情况下一般不能通过直接投资来进入,通过对该产业内现有厂商的兼并或收购是较为现实的选择。即使如此,也存在较大的风险。首先,可能因为收购兼并的成本太高、投入太大,对企业原产业的规模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产业必需能提供足够的现金支持;其次,收购或兼并后的整合可能时日较长,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企业容易陷入两难困境。正因为这样,非关联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因进入、退出都存在较高的壁垒,企业都不愿轻易涉入。
(2)某些“游牧民族式”的企业对收益较高的行业的逐利行为。除了要考虑到许多企业相继进入后,新行业收益率的变化可能会使之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同时还要考虑进入壁垒虽低,但退出壁垒却高的后果(典型的多元化陷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能盲动,要考虑到各“元”在技术、生产、销售、管理等要素上的相关性,也就是力求获得内部的范围经济效益。
(3)建立在企业现有资源基础上的多元化也必须考虑规模经济问题。虽然企业拥有剩余资源是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或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其剩余资源的量不足以转移到其他产业领域利用。就是对大企业来说,剩余资源也有一个度量和合理利用的问题。
(4)建立在核心能力理论上的多元化。它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已经拥有核心能力,进行多元化是把核心能力在多个行业领域内重复使用,对目标行业的选择要考虑核心能力的适应条件,以及核心能力在新行业内的重要程度,即延伸的领域与原领域能否产生协同的范围经济性;二是企业尚未建立核心能力,基于对核心能力的认识,通过多元化来构筑核心能力,这时往往要对其他行业进行收购、兼并,并进行剥离、清理、整合,往往还须伴随着业务的对换和战略联盟的建立。此时多元化目的是长远的,而不是急功近利。
3 多元化与规模经济相容
(1)纯粹的规模经济是在专业化经营之上。它对产品实现即市场规模存在较高的要求,但在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迫使企业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甚至是定制化的经营和组织生产,因而出现了多元化与范围经济的概念。这其实是对范围经济、多元化经营概念的延伸。规模经济主要是指量的规模,如资产、职工人数和外在需求的规模,而范围经济是指质的规模,是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战略性资产的规模,是对现有核心能力的规模利用,是对抽象的能力利用的规模,多元化则是对核心能力的多方面扩张和利用。多元化如果逆规模经济而行,则风险太大、困难重重。
(2)相关多元化是多元化与规模经济相协调的体现。理论界推崇相关多元化,实践证明相关多元化成功率较高,这是因为相关多元化与规模经济相协调而存在以下潜在优势:多元化的各个“元”———战略业务单位之间可以共享同一战略性资产,从而可以获得规模经济优势;利用建立和维持某一战略业务单位现有战略性资产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核心能力,可以提高另一战略业务单位的现有战略性资产的质量,使现有战略性资产的规模进一步增长;利用在建立现有业务的战略性资产的过程中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会更迅速地或以更低的成本去创立一项关于新业务的战略性资产,这显然是对现有核心能力的规模利用;相关多元化可能会增强现有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在建立新业务的战略性资产过程中,公司会学到新的技能,这反过来又会提高现有业务的战略性资产的质量,这是核心能力的聚合效应。
(3)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时,必须注意到多元化与规模经济的相容性。相关多元化较好的结合了多元化与规模经济性,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较好选择。而且,要做到“鱼”与“熊掌”兼得,不能多管齐下,在次序上要有先后。规模是基础,在规模上培育了核心能力,才可以多元化。企业只有立足自己原有的优势,不断向更深的层次拓展,面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需求,不断开发新的品种,这样在主业基础上的多元化,才能保证企业效益不断增长。
论文摘要:分析了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技术革命影响企业规模经济的新效应、新途径,归纳出在新经济时代高科技企业规模经济的新特点,提出了高科技企业规模经济的六个新概念,即“小就是好”的新型规模价值观、规模经济的虚拟性、规模经济的动态性、规模经济的开放性、规模经济的效率性、规模经济的模糊性,为指导高科技企业的规模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新技术革命影响企业规模经济的新途径、新效应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十分巨大,其中对企业规模经济的影响力和影响途径也产生了如下重要变化:
1.新技术装备之“柔性”淡化了规模经济效应。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传统技术之最大区别在于:新技术之“新”主要体现在大量取代和大幅度扩充了人脑的功能,形成了具有人工智能和自适应能力的柔性生产系统。基于刚性的、固化的技术系统而得出的影响规模经济的原因,如生产规模的大导致组织协调成本上升,品种的频繁更换导致生产准备、结束费用提高等,在柔性生产系统中已变得微不足道。由于现代技术中“软技术”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技术含量的高低、技术贡献的大小不能简单地与技术装备的数量、价格挂钩;新技术革命使企业平均规模变小、使许多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之间成本差异变小已呈明显趋势。
2.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直接影响成本的作用强化。技术影响成本的渠道,分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两类,其直接渠道通常是指由于采用了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而导致的成本变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技术革命重点领域就包括新材料、新能源,这些领域每次产生的新成果都会导致一次“成本革命”,即大幅度、迅速地降低成本,不断涌现的新成果导致生产成本呈现“阶梯状跌落”现象频繁发生。相比之下,技术影响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这种间接渠道对成本的影响幅度和影响速度远远小于直接渠道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程度。因此,在新技术革命的环境下考虑“技术一一成本”关系时应将直接的“跌落成本”放在首位。
3.人际交流手段和管理技术的空前进步导致交易成本和组织协调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他们在讨论规模经济问题时都基于一个假设,就是信息不完全,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导致企业发生大量的外部交易费用和内部组织协调费用,当这两部分费用在总成本中占到一定比重时,就会对企业的“规模——成本”特性产生重大影响。这一假设在工业经济时代是基本符合实际的,但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就逐渐站不住脚了,这是因为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获取信息的手段空前进步,每个人都有可能以足够快的速度获得足够完备的信息,并能以足够快的速度和利用非常便捷的工具与他人交流,使交易费用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交易内容多么复杂都能降到极低水平,使内部管理费用在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能大幅度降低。信息经济的这种“零成本、低物耗、高收益”特征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经济学用以分析企业规模经济现象的基础。
4.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的空间观念,使孤立的讨论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变得毫无意义。新技术革命最有代表性和突破性的成果就是智能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它使得人类在现实世界之外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人们利用网络,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从事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从而产生了所谓的“网络经济”。这种网络经济既是一种全天候运作的经济,也是一种全球化经济,它把地理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降低到最小程度;网络经济又是一种“虚拟经济”,它把一部分经济活动转移到以信息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进行;网络经济还是一种“直接经济”,它使得处于网络两个端点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直接联系,使社会经济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由于上述“网络经济效应”越来越强烈,故处于网络时代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将自己孤立于网络之外,必须把自己看作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将企业规模经济问题放在网络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研究。
5.新技术的快速多变特征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效应改变了传统的时间观念,使讨论静态经济规模变得毫无意义。由新技术支撑的新经济是一种速度型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它的经济节奏大大加快,其典型表现是技术创新和开发周期缩短、技术淘汰率提高、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且每一次较大的技术更迭都会迅速打破原有的竞争格局,对经济形成一定的“技术冲击效应”。因此,我们再也无法孤立、静止地去研究某种技术关系或技术条件下的规模经济现象,只能将技术看作一种时间效应,将技术在一定时段内变化趋势的预测结果作为研究规模经济的基础。
二、高科技企业规模经济的新概念、新特点
新技术革命催生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这些高科技企业(在我国也称“高新技术企业”)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新技术革命的时代特点,上述关于新技术影响企业规模经济的新途径、新效应,在高科技企业里表现得十分明显,导致在高科技企业里的规模经济现象与采用传统技术的企业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笔者将关于高科技企业规模经济的新概念、新特点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1.“小就是好”的新型规模价值观。在工业经济时代,大型企业是最高效的企业组织模式,企业规模大就能使产品成本低、产品质量好,使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强,于是,“大就是好”成为了一种占主流地位的规模价值观。然而,当社会跨人知识经济时代后,大型企业易患的“大企业病”将变得更加突出且危害更大,如反应迟钝和决策效率低使企业不能适应多变快变的市场环境,多层次金字塔型组织和庞大的官僚机构扼杀技术创新。相比之下,规模较小的高科技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却越来越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如市场适应能力强、生产经营惯性小、内部机制有利于创新,特别是技术进步缩小了规模对成本的影响,由先进的小型设备组成的柔性制造系统同样能以极低的生产成本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因此,企业规模价值观应由“大就是好”向“小就是好”转变,企业的组织规模“为了强大而变小”可能成为一种流行的工作思路。
2.规模经济的虚拟性。当企业组织规模缩小以后,如果遇到超出自身规模实力的市场机会时,企业是否需要通过扩充组织规模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呢?答案是:大可不必。在网络经济时代,小型企业照样可以经营大项目,其办法很简单,就是利用国际互联网来放大自己的经营规模。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同时“变小”又“变大”——组织实体变小为适度规模,同时通过网络整合外部资源以形成较大的经营规模,于是出现了诸如“网络企业”“电子空间企业”“虚拟企业”等新名词。这种跳出物质实体空间到网络虚拟空间来放大企业经营规模的思路和做法,笔者将其称之为规模经济的虚拟性,其实质是给规模经济现象赋予一种全新的空间概念。
3.规模经济的动态性。在新古典经济学所构建的规模经济分析模型中,假定技术因素和其它经济变量在足够长的时间跨度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不考虑它们的时间效应和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在技术变动速度不快的环境下,其分析结果与实际活动的差距是不大的。但是,这种静态假设用在高科技企业就行不通了,其原因在于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变化速度很快,很难分清技术的边界。因此,必须以一种动态性概念来理解高科技企业的规模经济问题:高新技术的快速多变特征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效应,不能保证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处于静态或“线状”变化特征,企业最佳规模或适度规模的选择范围不是一条“线”,而是具有一定“弹性带宽”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规模——成本”特性既可能产生“阶梯状突变”,也可能产生“连续状渐变”。按照此种动态性概念,高科技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必须具备较高的“柔性”和“自适应”能力,应尽量采用“软手段”来调整规模,而不是依赖新建、改建、扩建等“硬手段”来调整规模。
4.规模经济的开放性。在传统规模经济理论中,是将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这两个本来紧密联系的复杂问题按封闭性假设作一个简化处理,割裂两者的联系并将它们分别放在相对封闭的空间来讨论各自的特点。此种做法用在开放程度较低的市场环境中是可行的。然而,高科技企业目前所处的市场环境,不但其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十分复杂,而且它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这种开放性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市场开放性相比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一是开放的空间范围更大,是一种全球化的开放;二是开放的深度和关联度更大,是一种涉及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全方位、高关联度的开放。当经济空间的开放程度达到这种高度时,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割裂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去讨论内部规模经济问题是毫无价值的,必须跳出企业这个小圈子来认识规模经济现象,用“聚集经济”“企业集群规模经济”等新概念来指导自己的规模决策。
5.规模经济的效率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追求的目标已不是单纯的利润目标,而是综合的、可兼顾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广义效益目标,高科技企业就更是如此。因为企业目标体系的改变,所以我们必须相应地改变关于规模经济的评价标准,用一种关于规模经济的“效率性”标准来取代传统的“赢利性”或“成本性”标准。这种“效率性”标准,是成本降低率、市场占有率及其增长率、企业知名度、企
摘要:规模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现象,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在市场上谋求占有率的提高和市场份额的扩大,才能使开发成本降低。但是并非房地产开发规模越大越好,任何不顾市场状况、企业状况的盲目扩张有百害而无一利。如何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规模达到最优组合,是本文研究的要点。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规模经济;途径;支撑要素
一、房地产规模经济概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包括各种专业公司和联合公司的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资源贮备、开发建设、资金、人才规模。它表明开发建设诸要素以及开发建设的房屋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集中程度。根据这种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划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划分房地产企业规模的标准,既可用劳动力、资金来划分;也可用其完成的开发量或正在开发的数量划分;也可用其中两个以上的要素同时作为划分的标准。
二、房地产规模经济要求
1.房地产企业初始规模的确定。为了确定房地产企业的适宜规模,必须首先确定房地产企业的起始规模。起始规模是经济合理条件下的最小开发建设规模,是确定房地产企业最适宜规模的基础。起始规模应保证房地产开发建设各环节中的人才、资金、资源、设备等,并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规模的合理确定,是决定投资房地产开发的重要依据。当房地产项目的最小规模低于起始规模时,不宜投入开发,而开发规模大于起始规模时,则应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身条件以及其他条件,按不同的规模,组成开发建设的合理性方案,并选择最优规模。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非常强,加上东部与西部差异,城市与县镇差异。因此很难准确确定具体的初始规模。原则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产企业开发规模较为适当;在小型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以小型较为适合。
2.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确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产企业规模,并非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好。还必须根据所在区域房地产市场情况而定。为了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最适应开发规模,需要以企业最适宜规模为核算评价的标准,企业最适宜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开发建设过程,管理组织最为合理,各种生产要素能充分利用,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规模。如果企业规模超过了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界限,投资和劳动力消耗的增加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将呈递减趋势。由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各种社会化分工合作机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顾问策划公司、工程有招投标的公司、监理公司、宣传有广告策划公司、销售有营销中介公司。企业从人员数量上考虑,大型企业人才数量只需要中型企业人数,中型企业人数只需要小型企业人员,没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确定企业最适宜规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经济特点合理选择。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消耗类指标和效益指标的对比分析,在盈亏平衡的基础上不同规模方案进行比较,确定企业最佳开发建设规模。当前企业最适宜规模应当以所拥有的资金、土地资源作为衡量标准。
3.企业最优规模的选择。企业最适宜规模是计算企业规模的依据,但并不是选定的企业实际规模。在选择企业的实际规模时,要根据社会需求量的大小,在企业起始规模和最适宜规模之间,经过多方案的对比分析来确定。比较企业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计算同一年开发建设成本与基建投资额之和来进行。总费用最低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三、房地产规模经济实现途径
1.房地产企业购并是资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价收购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使购并企业获得的资产大大超过购并成本和购并价格,或超过新建企业的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实施购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机。获取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动机。企业购并可能以直接实现规模经济,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自身内部扩张,逐步增扩股,增大股本结构,实现扩张,并以实现滚动开发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2)横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横向购并是同一产业中生产同类或存在替代关系的企业之间购并,具有直接的规模经济效果;(3)纵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企业纵向购并的规模经济实现也必须首先具备上述企业规模经济的支撑条件,否则,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误区;(4)混合购并中的规模经济要获得混合购并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果,构成企业规模经济的各种支撑条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房地产规模经济也可以在政府统一运作下完成。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规模开发。然后通过土地招投标市场,按照规划片区由各开发企业在竞标所得的地块上进行组团式或居住小区式开发。较为成功的实例就是南京市开发建设的“月牙湖小区”。它由建委、国土、规划局等部门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统一进行布局,综合配套,由十几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组团式、居住小区规模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企业战略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的联合体称为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内格尔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战略联盟在西方和日本企业界得到迅速发展。战略联盟是一种关系松散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不具有传统企业那样明确的层级和边界,对于联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机动灵活。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践中,这优势互补的组织形式具有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很强,因此战略联盟中的各方可以通过相互间的网络进入对方的地区市场。这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军外地市场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同时,战略同盟可以克服较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双方招投标大型土地项目资金不足的劣势,在大型国有土地招投标中避免残酷竞争,哄抬地价,提高土地投资成本,达到规模经济,战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产规模经济的支撑要素
从企业内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的主要支撑条件是:
1.拥有土地资源的支撑。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不仅是房地产业的直接开发和经营的对象,同时也是各类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础载体。房地产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却可以作为未被开发的原始形态而独立存在,可以说土地是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万源之本,在我国,土地归国家所有,房地产企业仅能依据开发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的不同,购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权(依用地性质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权的一次性周期长达40~70年,因此,要实现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经济,必须在其可预见的预见期里,充分贮备土地资源。如果没有土地只能是空谈规模经济。
2.资金支撑。资金是房地产血液,房地产规模经济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通过资金参与控制更多的具有规模经济的开发项目,即房地产规模经济离不开庞大的资本投入。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积聚能力,以及进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能力,就其成为能否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支撑条件。
3.企业家能力的支撑。当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规模以算术级数或几何级数增长时,特别是当房地产企业通过横向、纵向及混合购并若干企业,实现房地产企业规模急剧扩张时期,其管理的复杂程度、组织协调工作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加。对房地产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企业的外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主要支撑条件是:
1.政府政策。房地产业是一个由政府政策高度垄断性行业,是一个受政府政策影响,对政策敏感性极大的产业。由于政府严格控制着房地产一级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使得它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它决定了市场供求关系平衡位置,决定了价格走向。作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紧密相关,政策是决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市场规模支撑。市场规模即市场需求量。市场需求量的大小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由于规模经济是房地产开发的明显趋势。但由于其受市场容量的限制,即受开发建设地区人口因素影响。因此,并非开发建设规模越大越好,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出现规模效益递减情况。笔者根据多年房地产开发实践,提出如下规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规模:50万人~100万人)一般不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规模:150万人~300万人)一般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规模大于500万人)一般宜进行特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开发规格以居住区为宜(建筑面积为50万m2~150万m2),资金筹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标准。
上述仅是相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就各级地方政府而言,本着经营城市考虑,其开发规模应适当地提高一个档次,以利于城市综合布局。
3.市场范围支撑。市场范围与市场规模是密切相关的。市场范围大,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反之,市场范围小,市场规模也会随之缩小。市场范围,即房地产企业开发商品房的销售范围,是一个市场空间概念。由于房地产所特有的地域性强,使用权得其开发建设的商品房一般不会超出以地级市、县级市销售的范畴。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随该城市地域的扩张,城市化的进程而市场范围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无限扩大,也会陷入规模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