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经济环境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18 10:36:13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经济环境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经济环境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型科技企业 发展战略 环境分析

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并壮大经济实力,就离不开制定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而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一就是进行企业环境分析,只有进行详尽的环境分析,才有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一、中国中小型科技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一)中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政治环境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我国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工业生产总值、70%左右的工业新增产值、近60%的销售收入和出口额、税收的40%以上是中小企业创造的。75%的就业岗位均来自中小企业,约有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里就业。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了民营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国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还是比较宽松和积极的。但在具体操作和运行层面,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紧张,融资难。社会融资困难是中国所有中小企业都面临的问题,而中小型科技企业较一般企业而言,因为由于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长时效性,而且一旦技术开发失败则少有回旋余地,需要投入资金更多,风险更大。

由于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小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也是非常困难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另一主要的融资渠道风险投资和股票债券等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致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现象。

(2)政府需进一步转变职能,政策的服务功能需要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一直在不断强化,但服务职能始终没有实质性改善,政府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观念普遍较差。企业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市场体系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政府职能应尽快“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3)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从目前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状况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非常强,而相应的社会中介机构服务功能不强。中小企业势单力薄,需要的各种社会化服务,如政府、有关组织和中介机构提供的技术、人才培训、法律服务、财务审计、信息交流、技术咨询等均需完善。此外,多数中小企业在企业管理、发展战略、财务制度、组织结构、市场营销、生产经营、广告宣传等方面也很不规范,急需政府及相关组织对其进行指导和进行规范。

企业所有的经济行为,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国家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甚至是最重大的影响,国家的产业政策甚至会决定一个行业的生死。具体到军工产业,必然会受到国家国防政策的影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国家政策也会随之改变,具体在那些领域会投入会加强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二)中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经济环境

世界范围内信息经济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为顺应节能减排和绿色经济的国际大潮流,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同时鼓励自主创新。据统计,我国近66%的新技术是由民营中小企业创造的,有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有70%左右的发明专利是中小企业和社会的自然人创造。国家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一直是扶持和鼓励的,中国目前整体的经济环境是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

但另一方面,中国的中小企业税负较重,由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企业风险很大,虽然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倡创新,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对中小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呼声很高,具体政策一直未见出台,中国针对中小企业的整体税负比例过高,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门槛过高。

自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至今未见好转,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经济增速可能会进一步放缓,经济下行趋势也会持续一段时间,虽然目前军工领域没有受到什么显现的影响,但未来如果财政持续偏紧,国家在军工领域的投入可能会相应减少,产业链传递,最终中小企业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中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环境

我国各行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中国一直在倡导自主创新,而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技术创新环境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而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低技术水平和外延扩张为特征,大约有77%中小企业的技术来源为从国内或者国外购买,这就制约中小企业向更高、更好方面发展。低水平的技术创新一方面是由于资金困难,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对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和服务体系的依赖性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有待完善。

军用微波市场同民用市场一样,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快,客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性能指标越来越高,同时向小型化、低功耗方面转化,可靠性要求也日益提升。具体到北斗导航领域,为满足整机要求,芯片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只有芯片化才能满足整机小型化、低电压和低功耗的要求,尤其是便携设备,这种需求趋势十分明显,射频芯片的开发和使用是大势所趋,而国内该方向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所以,在军工领域的技术创新更为迫切,技术环境同样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所以,在军工领域的技术创新更为迫切,技术环境同样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中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社会文化环境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升,其社会环境也相应有了很大改善,究其原因,除了国家的优惠政策、市场机遇以及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的支持外,适应文化环境变化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说,文化环境与中小企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它的文化背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表现为综合实力的竞争,尤其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经营的文化氛围,它包括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当今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发展也更加受到普遍的重视,企业文化也是如此,企业文化可以认为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精髓所在,但中国广大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普遍薄弱,导致企业凝聚力不够,员工忠诚度差,需大力加强。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普遍品牌形象差,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由于资产少、规模小,与国际大公司、国内央企以及大中小企业竞争本身就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政府的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很难切实倾向于中小企业,这就不利于开展公平竞争。种种原因,致使众多的中小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缺乏与国际、国内大企业相比甚至与同等规模对手竞争的手段和实力。

二、中国中小型科技企业行业环境分析

中国中小型科技企业数量众多,涉及的行业涵盖方方面面,但中小型科技企业产业环境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下面,针对总的行业环境进行分析。

(一)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中国中小型科技企业其产品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一般产品数量比较小,对于采购及外协,都可以直接从厂家或商处采购,有些批量的材料采购可以采用几家比价的方式,甚至可以采用招标的形式进行,以便压低采购价格。采用的元器件大多供应商的成熟产品,极少需要特殊定制,在各大供应厂家之间也会存在可替代的材料,而且其产品利润相对较高,可以将成本转嫁于需方,所以采购价格基本可以控制,供应商在原材料的购买行为中处于劣势。

(二)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中国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其产品一般都具有一定特殊性,买方注重的是首先是产品的性能指标是否满足使用要求,而且特别注重产品质量,不注重价格,或者说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而且技术难度普遍价高,所以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产品附加值较高,买方讨价还价能力不强。

(三)替代品的威胁

中国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几乎无法替代,几乎没有替代性产品,所以替代品的威胁基本没有。

(四)行业潜在进入者

高新技术领域有技术要求高、人员素质要求高、行业准入门槛高的特点,民间资本的进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高端技术人员的缺乏、仪器设备的高投入、产品差异化的设计开发能力都会制约外部的潜在进入者。另外,中小型科技企业普遍寻找非主流行业进行切入,产品相对套量小,很难产业化,产业规模不是很大,产业规模对国际和国内的大公司吸引力不够,还由于产品方向的差别,也极少会介入该领域,所以在相关领域市场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不大。

(五)现有竞争者间的竞争。

中国中小型科技企业,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国际、国内大型科研机构和研发实力强的企业,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的进步和竞争机制的引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凭借独特的体制优势和技术、市场特色,许多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需要批量产品和大的产业规模时时,民营企业难于获取批量订单,处于极端劣势。

三、研究结论及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宏观环境分析和利用迈克尔.波特五力竞争模型行业环境分析,发现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环境比较激烈,国家政策和宏观环境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优势,企业必须在如此的竞争环境中提高技术开发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以使企业稳步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聂桂林.广东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J].中国民营科技与

经济,2006.

[2]杜娟(导师:林汉川).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与障碍[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

[3]于世海(导师:凌丹).科技型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竞争力研 究[J].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刘岩(导师:毕克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5]张凤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困境与对策[J].理论探讨,2001.

[6]高平.在全民创业中加大创新力度[J].企业经济,2005.

[7]马欣欣(导师:王立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问

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

[8]张国良.培育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构建 [J].科学管理研究,2007.

第2篇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升级。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技术优势、灵活的运行机制及对市场的敏锐把握能力,这使得他们能较快适应市场及用户需求变化,以较高的效率根据市场需求来从事产品(服务)创新、工艺创新、技术转移。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特点和优势,不仅使之成为推动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主体,而且是推动区域产业从制造到创造升级的基本力量。因此,世界各国,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南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有力地推动了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5年,在南昌市123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大型企业10家,中型企业17家,小型企业96家,分别占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单位的8.1%、13.8%、78.1%,其中中小科技型企业占91.9%,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效推动了区域产业的升级,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为主体。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待业人员的安置、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这一切使南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扩招后的大量高等院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2008年江西省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达21万余人,比上年增加近5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由于其产品附加值比较高,能够支付比较高的工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条件为大学生就业者提供比较高的报酬。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进一步繁荣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县、安义县、青山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是南昌市的7个涉农县(区),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贤县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医疗器械、文化用品、鞭炮礼弹、食品加工、特种水产、食用菌类等特色优势产业中;青云谱区内农产品、建材、水果、肉类、摩配、啤酒等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发展良好。南昌县、新建县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好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点和增长点。但是,从总体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占比重不大,大多数中小企业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要进一步繁荣南昌市县域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集中必要的财力扶持县域内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脱胎成科技型中小企业,使之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这不仅是改善区域经济运行环境和质量的重要路径,而且是有效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逐步从资源依赖型、投入支撑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驱动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进一步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昌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意义重大,但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力量还不是很强。从数量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南昌的中小企业中,占的比重还不大,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要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进一步优化其投资环境。

二、南昌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分析

投资环境按照其可见性分为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前者是指与投资活动直接有关的物质条件,主要包括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后者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经济等许多无形要素。投资环境差,中小企业投资成本就高,过高的投资成本将增加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将难以吸引和留住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因此,包括科技型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密切相关。

南昌市投资硬环境近年来有了较大改善。从基础设施看,作为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进入内地的重要中转地之一,南昌的航空、公路、铁路、水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初步构成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立体交通基础;从自然资源来看,南昌淡水、土地和农产品、矿产等资源丰富,具有资源比较优势,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特色食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一直是南昌市中小企业的强项;从地理位置来看,南昌地理位置优越,历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地。南昌投资硬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南昌距离出海口较远,还没有完全融入区域经济城市群中。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土地政策收紧,南昌过去以土地为最大“卖点”的低成本优势目前正在丧失,中小企业投资硬环境需进一步完善。但相比之下,就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投资软环境更关键,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是减免税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科技融资政策。南昌市目前对高新技术企业有一系列优惠的税收政策,如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但是,现行的科技税收政策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和外企,而对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几乎不存在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使得一些非高新开发区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享受优惠,降低了政策效率;南昌在科技融资政策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有相关的扶持,如南昌市政府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但受惠面还是非常有限的。总的来讲,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属于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对于政府对国有大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环境还有待完善。

(二)经济环境。投资软环境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环境展示的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高,就意味着市场容量大,社会购买力强,这也是吸引投资的必要条件。南昌是江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南昌市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190.61亿元,近5年南昌市经济增速虽连续超过15%,但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总量仍然偏小,2007财政总收入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位最后。政府财政能力不强,直接影响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也势必影响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的力度。虽然,南昌从2006年起,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每年增加到1000万元元,但这相对于沿海发达城市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三)社会服务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反映政府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业发展的状况,服务环境主要是指政府行政部门对企业的服务和社会中介等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的社会服务。公共服务是南昌市投资软环境的根本问题。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更需要各种社会化服务,如政府、有关组织及中介机构提供的技术、人才培训、信息交流、财务审计、法律、技术咨询等服务。从政府行政部门对企业的服务现状来看,近年来,南昌市政府已经认识到服务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一环,2001年至今,先后组织4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全国保留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显示,2004年在中国200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中,南昌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30位,从数据分析中看到,南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最大拉动力是来自政府管理竞争力的提高。从社会中介等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的社会服务来看,南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所获得的技术支持、信息咨询、法律支援、投资咨询、职工培训和人才培训、市场营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和东部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融资环境。目前,南昌市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南昌市统计局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200户企业中,有166户中小企业认为资金紧张制约了企业发展,占企业总数的83%。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长时效性,科技型中小企业较一般中小企业而言,需投入资金更多,风险更大,而且一旦技术开发失败则少有回旋余地。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最大的难题是融资问题。除了极少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创新基金支持外,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还只能依靠自身积累进行发展,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特别是一些新投产企业,由于信用度低,无法筹集到足够的流动资金,影响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南昌市政府做了许多工作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到2006年12月7日为止,南昌市共有22家担保公司来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但由于市场主体不明确、信用担保基金来源单一、担保机构多头管理等原因,有25%担保公司业务处于半停滞状态。当前,资金难题困扰南昌市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出现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企业后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就南昌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融资“瓶颈”一直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三、优化南昌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的对策和思路

南昌已经确定了“和谐创业、富民强市”的战略方针,在这样的背景下,优化南昌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将更大范围地拓展其发展空间。对南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的优化,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投资硬环境,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从软环境方面着手改进,在改善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尤其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提高南昌市区域金融服务能力,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1.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破解其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南昌市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符合市场经济制度要求的企业信用制度,建立有效的信用征集、评价、系统和严格的违信惩罚制度,强化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是其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作用是收集和保存企业的信用记录,帮助银行和其他企业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信用状况,为企业的融资和其他交易活动提供便利。同时它还可以充作信誉抵押品,减轻本企业在融资中实物资产抵押、担保的压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和企业本身的共同努力,

2.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南昌市担保体系是以政府政策主导型担保为主,政府出资较多,而民间资本介入较少,担保贷款远远满足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建议政府大力发展社会互助型担保制度,运用社会互助担保方式弥补政府政策型担保方式的不足。社会互助型担保主要由企业以会员制形式组建,通过会员缴纳风险贷款保证金,进行会员之间的互助担保,获取金融机构贷款。互助型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最终由会员分担。由于担保审批人与担保申请人相互较为了解,他们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容易形成群体信誉机制。处于劣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互助担保联合起来,在和银行的谈判中可以争取到较为优惠的贷款条件。由于商业担保公司是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的,可能加重企业负担,建议适当采用。

3.完善资本市场,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受到重重限制,过高的门槛阻隔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向社会募集资金之路。如《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为1000万元,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元等要求,这些硬性条件都是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达到的。我国在2004年推出了中小企业板,目前中小板市场在加快扩大规模,这对南昌市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的一些目前规模不大但具有良好成长性和潜力的企业而言,无疑是个很好的融资机会。南昌还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机构,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种社会资本进行风险投资。此外,还应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产权交易中心等渠道,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民间或海外资金。

(二)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其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政府的政策性资助是解决这一问题有效手段。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包括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在内的各项政策是长时间、普遍起作用的因素。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的优化,政策是关键。政策制定要有科学性,要在广泛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吸收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各类相关群体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来,以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考虑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出台有针对性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真正落实各项政策,树立政府信用,增加政府在投资者心中的可信度。落实各项政策关键在于政府职能转变,最重要的职能转变就是服务职能的转变,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成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社会的全方位服务,具体包括中介服务、教育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目前,要根据南昌市的实际情况,逐步构建一个结构合理、门类齐全、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要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框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南昌还应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陈长伟,赵维双,王春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数量经济分析[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07,(2).

[2]计文青.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出路选择[J].探索与争鸣,2004,(8).

[3]伊永贵,樊贵祥.多管齐下解决难题——吉林延边州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J].金融时报,2005,(9).

[4]谢晓国.江西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思考[J].企业经济,2004,(12).

[5]吴敬琏.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大战略[J].宏现经济研究,1999,(7).

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引言

本文首先对循环经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对我国目前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提出了基于环境经济下的企业成本控制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对循环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简单理解

其一,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保护环境为基础出发,要求经济活动能遵守生态学规律,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消耗。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的目标。也就是说,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能把资源进行高效利用以及循环利用。

其二,环境成本。对于环境成本,根据联合国的相关定义,可以简单的把环境成本的含义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们所进行的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而产生的费用支出,也就是人们为了保护环境资源而付出的代价进行反映;二是对人们因环境资源的消耗以及其质量减退而形成的其价值的降低,也就是未能保护和恢复环境资源而形成的损失进行反映。

二、目前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循环经济更为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友好平衡,而传统的成本控制相比较而言,便缺少对社会成本的宏观考核,并不能实现经济的有效循环。所以其存在以下不足:

1.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部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会采用事后处理法,也就是对于环境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对于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监管标准不高以及其处罚力度较为宽松,并且,因为地方政府考虑到地方财政税收收益而对企业环境污染的缺乏管理。所以,如今也没有较为完整的企业环境污染影响评价体系,也就没有办法测评和计算企业环境成本的高低。存在着很多企业只考虑短期利益,而缺乏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并且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治理也不积极,进而导致企业包括整个社会环境治理支出巨大,使不少企业甚至陷入财务危机。

2.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成本收益不相匹配

传统的成本控制只核算微观的经济成本,而忽略其潜在的环境成本,忽略了对宏观社会成本的考核,使企业产生效益增长的假象,导致企业为了经济效益而更加忽视环境保o。并且,很多企业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差,不会主动的去考虑环境成本,制定减少环境污染的措施,只有造成严重污染,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时,才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这种情况常常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并且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一个挑战。

3.对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不足

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不全面,往往不会考虑产品的设计、采购、消费等阶段所产生的环境成本,也不能将其纳入成本控制范围,进而影响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并且,因为缺乏环境会计行为的具体规范,导致了其对存在和潜在的环境责任及其面对的环境风险等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使投资者难能真正了解企业内在的风险。

三、循环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采取的相应措施

1.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把啊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进行提高。因为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初始价格较低而循环利用的价格却比较高。使节约资源并不能获得较高的投入产出效益,对于企业来讲,进行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的治理随着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而只有提升初始资源的价格,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有进行节约资源并且循环利用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进而才能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循环利用。

2.关于提高污染排放成本探讨

污染物对环境就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往往会低估企业本身的环境成本,对于废弃物的治理成本和污染危害考虑的不全面。而只有提高污染物的排放成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企业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而能够实现循环利用。

3.要加强企业对环境成本相关信息的披露

只有对环境成本信息有效的披露,才能使人们结合其相关数据分析企业是否存在相关的环境问题。政府应该健全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环境保护评价指标的建立,对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提出统一的标准,以在法律层面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提出要求。使企业能够重视对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

4.要增加环境贴补政策

良好的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根本保证,现阶段下大部分企业只考虑自身利益短期利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并且进行环境保护对企业的效益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而政府增加环境补贴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对环境的保护。也就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战略性;层次性;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F27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60-05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Closing Materials Cycle economy)或资源循环经济(Resources Circulate economy)的简称。它是以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运动为核心,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企业循环经济行为则是指企业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按照企业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从产品生产的源头到末端,从投入到产出,从企业内部小循环到企业间的中循环再到企业与社会间的大循环,围绕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实现自然生态物质循环运用的企业行为。

1.企业循环经济行为的战略性

企业循环经济行为要由被迫走向自觉,有赖于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的正确认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非仅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并非仅有成本支出而无利润贡献的公益投资。

1.1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获得持续经营能力的战略选择

企业是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之一,既是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又是污染物的直接排放者。人类社会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和加深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当前,这一矛盾已经日趋激化,不仅威胁着企业自身的生存,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及时进行自我调适,树立循环经济观念,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缓解上述矛盾,获得持续经营能力。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其产品从资源节约和绿色环保角度出发组织生产,实施清洁生产,以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主干培育产业树,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不仅具有巨大的社会环境综合效益,而且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长期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据统计,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理念,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的生产流程,便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凸显成本领先优势,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总之,企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自然资源――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再生资源利用――绿色产品”的闭路循环,使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以求得企业的持续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1.2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

企业是环境的产物。现代企业是人类社会技术变革和制度变迁的结果,而这些变化也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所谓适者生存,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企业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责任。按照传统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范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几乎只有经济责任,而且主要是为产权所有者谋取利益。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而且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保护员工权益、遵守商业道德、捐助公益事业、发展慈善事业等。环境责任是指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只有同时承担起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责任的企业,才算得上是优秀的企业。

不同产业中的企业,虽然在资源消耗量和废物排放量上差别很大,但所有的企业都在消耗资源,排放废物,毫无例外地都要承担环境责任。从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实践看,最早的做法都是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提出若干指标和奖惩办法,督促企业执行。在指标方面,侧重的是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几种污染物的含量。如果企业治理不到位而“超标”,

就得按规定交纳罚款,但这笔费用对企业的正常运转一般不造成大的影响,因此环境保护工

作不能引起企业决策层的应有关注[1]。后来,由于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从稀缺走向枯竭,以资源稀缺性为前提所构建的天人冲突范式(以末端治理为最高形态)逐渐向天人循环范式(以循环经济为基础)转变,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要想

有效地保护环境,必须把注意力从“末端治理”扩展到“源头”,从企业内扩展到企业之外,现在的环保工作,已经从一般性管理工作,变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战略决策的一部分。

从我国的具体实践看,和世界各国最初采取的措施基本一致,我国实施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损失赔偿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企业在强大的环保约束面前,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已经产生的污染物,采取“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处理“三废”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环保效果,但也产生以下问题:一是环境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成本过高;二是环保设施初始投资大,运行治理成本高,给一些中小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三是治理技术难度大,很多中小企业无力实施,“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这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治本措施。

1.3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战略举措

企业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被视为生产函数,其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为此,企业必须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原材料和能源是企业投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生产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仅取决于投入要素的数量,而且取决于投入要素的价格。随着经济发展,资源尤其是非再生资源日益短缺,资源价格不断攀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受制于资源投入产出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回报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仅付出了沉重代价,而且开始遭遇增长的极限。在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下,除了环境污染严重外,我国自然资源支持体系也已经无法持续地发挥有效作用。

近几年来,南方多个省市拉闸限电,石油、铁矿石、铜、铅等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进口大幅度增长等事实,已经表明:中国已无法满足自己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资源约束矛盾十分尖锐。实际上,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5%,铅矿不足2%。在人均资源方面,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耕地与草地是1/3,人均水资源是1/4,人均森林资源是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1/7,其中石油占有量是1/10。据预测,2010年我国45种矿产资源中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矿产资源只有21种,到2020年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矿产资源只有9种,届时我国石油缺口将达2.5亿~4.3亿吨[2]。尽管如此,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经济增长不“经济”,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 4. 3倍,德国和法国的7. 7倍,日本的11.5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 9%,日本的11.5%。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拉动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从2003年秋粮涨价开始,随之国家从环保和安全考虑关闭小煤窑,保护了国有大煤矿的利益,促使了煤炭紧张价格上扬超过了30%。2004年国际原油市场风云突变,随之而来的是汽油、柴油、燃气、钢材、水泥、化肥、农药、塑料、化纤、橡胶、化工原料等能源和原材料大面积涨价。和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也在涨价之列。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对我国企业生产的影响主要特点是企业产品成本增加,产品的销售价格基本保持不变,因此企业盈利空间缩小,有的企业为保住长期客户不惜亏本生产和销售,有的企业被迫停产或半停产[3]。在出口领域,仅2004年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就导致了中国产品的成本增加了大约6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0.4%[4]。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不得不增加其出口产品的定价权,或者中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分依赖,才能打破资源和能源价格上涨对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经济模式,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对我国来说,要求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我国寻求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4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战略选择

随着世界环保运动的深入开展,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绿色贸易席卷全球,绿色消费成为潮流。有关研究表明,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的绿色形象将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94%的意大利消费者表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绿色因素,82%的德国消费者和67%的荷兰消费者表示在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5]。在“禽流感”疫情发生之后,人们选择产品的标准正在由传统的是否“物美价廉”向“是否环保、是否无污染、是否无公害”方面转化,绿色产品正在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产品,“绿色消费”成为新世纪的主题。但是,在绿色消费成为新的消费潮流的同时,国外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却愈来愈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不仅如此,

当前发达国家还在资源、环境等方面设置了发展中国家目前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以节能为主要目的的能效标准、标识已成为新的非关税壁垒。目前我国已成为“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全国每年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被禁止[6]。发展循环经济,跨越“绿色壁垒”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当务之急。

2.企业循环经济行为的层次性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在3R(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的指导下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包括三个层次:

小循环――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例如,下游工序的废物返回上游工序,作为原料重新处理以及其他消耗品在企业内的循环。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要求企业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仔细研究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输入、输出的各种物质,资源的名称、数量、成分、各种参数,以及它们的来龙去脉,研究哪些被抛弃的废物和余能有可能在本企业范围内加以回收利用,哪些本企业无法利用,但可出售给其他企业,作为原料重新利用。由此就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企业也从中获利。最为典型的代表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工厂当作试验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实现废弃物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排放量减少了70%,同时,还在废塑料如废弃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研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产品。杜邦公司副总裁特博说:“制定这个目标(零排放)可以促使人们不断提高工作的创造性。人们越着眼于这个目标,就会进一步认识到消灭垃圾实际上意味着发掘对人们通常扔掉东西的全新的利用方法”[7]。

中循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例如,下游企业的废物返回上游企业,作为原料重新处理;或者某一企业的废物、余能送往其他企业,加以利用。其实,这就是“生态工业园”的基本思路。在园区内通过共享资源、梯级利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其他企业的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个园区内以发电厂、炼油厂、石膏板厂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相互利用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不但减少废弃物的数量和处理的费用,还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良性循环。近几年来,我国已建成多个生态工业园,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见图1和图2)。

在图1和图2中,贵港生态工业园的设计和规划是以贵糖(集团)的生态工业雏形为基础的,园区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依托贵糖(集团)龙头企业作用,通过盘活、优化、提

升、扩张四大步骤,依靠高新科技和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提升企业和园区的市场竞争力,在解决贵港制糖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的同时,拉动整个贵港经济的发展,辐射全国制糖工业。

需要说明的是,生态工业园内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废物和余能的关系,而传统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上游企业的工业产品作为下游企业的主要原材料。所以,用传统的延长产业链的概念,是规划不出名副其实的生态工业园的。

大循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又称区域循环或循环型城市。主要是指工业产品经使用报废后的部分物质返回原工业部门作为原料重新利用。通常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 以

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循环,从而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及能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DSD)是循环经济在大循环层面的典型代表。德国的DSD公司是一个专门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公司,它受有关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包装废弃物则送返制造商。DSD系统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1997年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的回收利用率就达到了86%;当年废弃物作为再生材料利用达到了359万吨;包装垃圾从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现在的500万吨[8] 。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三个基本层次:首先,在企业内部的循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组织企业内各工艺间的物料循环,延长产业链条,减少物料使用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提高产品的耐

用性;其次,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价值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资源,以建立工业生态园;再次,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循环,通过建立废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3.企业循环经济行为的策略性

发展循环经济要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不仅需要企业正确认识其战略意义,而且需要企业制定适当的策略。讲究策略性才能使企业循环经济成为现实。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适当策略包括:

3.1 导入与推广企业循环经济理念

首先,企业领导层必须全面认识循环经济,抛弃对循环经济的片面看法,如认为循环

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过早,认为解决了贫困问题后才可能谈及循环经济等等,要充分地认识到循环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树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统一的思想。

其次,企业领导层还必须敏锐地察觉到当前的各种形势要求企业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从一般性管理工作变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战略决策的一部分这种深刻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行为选择。企业领导必须提高资源和环境忧患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并通过企业学习型组织将之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理念和企业的一致行动。

再次,企业不仅要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而且要成为循环经济理念的推广者,取得消费者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并引导客户优先选择其循环经济产品。

3.2 建立企业循环经济长效机制

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机制包括两种基本形式: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所谓市场机制,就是市场的价格、供求、竞争、风险等各种机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及对经济的调节功能,其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所谓计划机制,就是反映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的自觉形式及其调节经济运动的功能,通常采取命令、

指令、计划等方式进行。

企业循环经济行为机制在这两种经济机制的基础上延伸为三种形式,即单一市场机制、单一计划机制和混合机制。单一市场机制主要运用于企业通过循环经济行为可以创造市场效益的项目,企业收益大于企业投入的成本,企业有利可图,也就积极参与,这类项目可以通过单一市场机制调节,企业即可以采取循环经济行为。单一计划机制主要是针对项目社会效益大于企业个体效益,企业个体投入不能获得适当补偿的循环经济项目,企业缺乏积极性,可以通过命令、指令、计划并实施监督的方式进行。混合机制则是针对介于二者之间的循环经济项目调节机制。

单一市场机制和单一计划机制都各有利弊。相对于市场机制,计划机制的监督、控制效率高但激励相容度和效率差。市场机制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但监督、控制效率差。因此,企业应根据循环经济项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运营机制。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尤其应当注意通过适当的价格机制,使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反映循环经济的投入成本,并且企业循环经济长效机制需要企业以自我循环、或与相邻或相关企业合作或依赖政府和其他利益主体共同建立。

3.3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可以打破企业循环经济的成本瓶颈、价格障碍和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屏障,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企业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它是一个包含了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循环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绿色设计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

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包括引进消化技术创新、集成技术创新和原创性技术创新,其中,集成性和原创性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企业自主创新可使企业在循环经济技术的某一领域取得突破,并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形成竞争优势。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还要注意选择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发挥合作创新的优势。因为循环经济是国民经济宏观层面的概念,单个企业甚至产业层面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行为,包括技术创新活动,不等于循环经济。因为资源的反复循环利用过程不是单个企业、产业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建立一条完整的生态工业链。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提出了联盟的要求,同时它也为企业成为产业生态链乃至社会生态链上的一个节点提供了更多机会。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创新管理工作活动对环境的威胁,而且可以降低资源的利用成本,使产品在质量和成本上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扩大和开辟新市场,增大产品销售额和赢利的新来源。

3.4 塑造企业绿色形象,逐步提高企业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渗透力和市场占有率

在“绿色”备受关注的今天,“绿色食品”、“绿色标志”、“绿色消费”、“绿色形象大使”、“绿色营销”等各种绿色概念层出不穷。企业要不断开发、生产和经营绿色产品,搞好绿色维修等售后服务,做好绿色咨询服务活动,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起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依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企业普遍存在着“重市场、轻生态”,甚至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利益来换取“利润最大化”的短期行为。这是一种低产出、高投入的“薄利多销”和为了局部牺牲全局的“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低回收”的模式。这种模式已随着资源与环境的脆弱化而正逐步走向极限,企业必须走高质、高效、低排放、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效益与环境的双丰收,才能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4.企业循环经济行为的经济性

企业循环经济行为只有在符合经济效益原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在循环经济运用中如果不考虑企业行为的经济性,就可能出现“循环”而不“经济”的情况,很难得到持续发展,只能作作样板工程。企业循环经济行为要实现经济效益,必须实现物质循环、价值循环、信息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循环经济首先是物质循环。我们如果把经济系统作为一个闭环流动系统,企业作为技术黑箱,那么,原材料入产品及废弃物出,这是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包括投入物转化为产品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者,也是价值的创造者。企业物质循环同时也是价值循环,即投入货币资金经过购买和销售,收回货币,实现盈利。

在物质和价值循环中,信息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发送者,也是接受者,在企业行为中,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存在可能使信息失真,从而使物质和价值循环受阻,因而必须建立适当的治理机制以保证信息对称,确保企业内外、产业生态链乃至社会生态链的上下节点之间有相应的信息循环。

在以上三种循环形式中,物质循环是基础,没有物质循环就没有价值循环和信息循环;价值循环是物质循环的表现形式和内在本质,没有相应的价值循环,物质循环就不会持久,就会出现循环但不经济的状况;信息循环是物质循环和价值循环的条件和保障,没有相应的信息循环,物质循环和价值循环就会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总之,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实现企业循环经济行为有效率的条件,也是企业选择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04JZD001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传统优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增长研究”(05BJL069),“西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06XJL016)的阶段性成果,并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NCET-04-0884)、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的资助(XHJJ05-20)。

参考文献:

[1]陆钟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石化,2005,(8):21.

[2]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14.

[3]黑龙江省统计局.影响我省企业生产经营的几个主要问题[EB/OL].hlj.stats.省略/rddc/2004/76.htm.

[4]谢国忠.中国面临首次能源紧张[EB/OL]省略/new/2004_4/4040517051672.htm.

[5]杨华峰.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经济的有效动力[J].求索,2005,(9):35.

[6]郑亚城.浅析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企业行为[J].能源与环境,2006,(1):34.

[7][8]孟赤兵,苟在坪.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245,246.

第5篇

1.1环境成本会计划分

1.1.1环境预防成本。即用于维护环境现状或防止出现污染和破坏而发生的环境支出,主要包括环保设备仪器的购置、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费用。

1.1.2资源消耗成本。主要指的是单位个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及使用的成本支出,实际上就是将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的自然资源以货币形式加以表现及量化的过程。

1.1.3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污染和破坏进行清理和治理而发生的支出。

1.1.4环境补偿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补偿而发生的支出,如企业由于排放废弃物而对其他企业或个人造成损害所支付的赔款、罚款等。

1.1.5环境机会成本。主要包括资源闲置成本、资源滥用成本。

1.2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1.2.1资本化处理

企业为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而购置或建造的固定资产可按收益期分别予以处理:(1)收益期大于5年,并能形成有形或无形资产的支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银行存款”;计提折旧时,将当期的预防性支出列入“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2)收益期大于1年小于5年的环境支出作为递延资产分期摊销,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支出”。

1.2.2计入当期成本法

(1)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污染治理费,处理时可借记“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2)对于企业因环保问题所支付的罚款、赔款以及其它损失,处理时可借记“环境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3)对于企业为开发设计环保工艺、支付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当期费用,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

1.2.3作为环境负债处理环境负债通常是由企业以往的经济活动造成的,须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潜在性义务。当企业遇到与环境有关的将来可能支付的费用,能够合理而可靠地计量时,可借记“环境损害费用”,贷记“应付环境费用”。

2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并积极采取措施节能降耗,但结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将其经营对环境的负外部性纳入到会计核算中。表面上,法律没有要求企业全面实施环境会计核算,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环境会计研究在理论上还不成熟。会计作为企业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的工具,理应提供有关企业的环境信息,会计人员和会计研究者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使经济、自然和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巨额的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会计的责任以及传统会计理论的缺陷是激发环境会计研究的主要原因。

我国实施环境会计是十分必要的:从宏观角度看,既是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现实需要;从微观角度看,则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3如何构建我国环境会计制度

3.1树立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

目前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企业对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生态环境无害化的绿色文明理念,建立企业清洁生产的生态环境战略发展观念。其次,国家环保职能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推进环境会计核算的宣传力度,借我国“绿色GDP”试点工作建立适合我国的经济核算框架,促进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和发展。

3.2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1)环境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的支柱,是开展会计实务的必要前提,葛家澍认为“它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所依据的前提条件”。

(2)环境会计目标。从环境会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看,环境会计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

(3)环境会计对象要素。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及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在环境会计要素方面,目前的学术研究也存在分歧。本文认同“六要素论”,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环境会计要素应与目前的主会计报表挂钩,以便经营者了解目前企业的环境状况,体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3.3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环境信息要在环境报告中充分披露,增强披露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环境报告披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其中,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关键内容。环境会计报告可以是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以及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并突出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的模式有两种。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即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等)、会计报表(包括环境成本与收益表、环境业绩表和环境效益表等)和报告内容(有关环境方针、环境业绩、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预测等等)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二是独立报告模式,报告内容包括: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污染排放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业绩信息,环境审计报告等。

3.4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

在进行绿色企业“三R”典型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这是实施我国环境会计的关键。为有效地建立和开展环境会计,我国必须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使各企业的报告标准、程度相同,从而在实践中统一规范环境会计核算对象及报告形式,增强可操作性。

第6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制度设计 资源整合 竞争优势

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和趋势

循环经济是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新概念,是按照商品供应链角度出发描述的新经济模式。从上游的资源,然后加工、生产成产品,进行消费后再回收利用,重新进入使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新创造了新价值,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较之于传统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体现在:第一,“再利用”,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和次数,减少污染和浪费资源;第二,“再循环”,强调整个过程和模式的可持续性。

根据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先进发达国家的经验,经济发展逐步从低级到高级过渡,第三产业占比逐步增大。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完成以高污染、高能耗为特征的重化工业过程,逐步进入技术和创新驱动的服务业时代,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就是典型代表。改革开放后,我国处于保持高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也无法继续支撑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变得日益脆弱,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节约型社会,是贯彻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和必然要求,这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潮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战略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结构转型,并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进行引导,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单位,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因此企业如何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1.政策法律环境。政策法律环境是企业外部环境中最大的变动因素,从2003年以来,国家在循环经济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具体如表1所示。

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可以看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强的“循环经济指标”约束,既要控制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也要注重生产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节约。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致力于资源节约、能源节约、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环境友好型企业才能具备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经济环境。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有所变化,很多政府考核提出发展绿色经济、绿色GDP,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扶持支持力度会下降,甚至很多东南沿海停止新建这些项目,而且从用电、用水等方面提高成本。

3.社会文化环境。这种变化体现的尤为明显,现阶段我国社会对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有明显的抵制心理,这种影响会使人才、资金和品牌对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比如,社会群众对化工企业的敏感、食品安全等,可以说,环保绿色的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主流。

4.技术环境。“十一五”期间,节能环保行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大量节能产品、绿色产品和技术涌现,深刻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的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

1.原材料和动力。原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是体现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产要素现有价格体系下,企业购买一定量的生产要素组织生产所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在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时,哪种生产要素价格低,企业就会购买哪种生产要素作为其生产原材料。如果清洁资源、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价格低于传统资源、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那么企业就会选择清洁资源、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组织生产。现阶段中国的传统能源价格低于可再生能源价格,造成企业没有使用的动力,政策补贴不是持久策略,技术进步是根本的因素。

2.生产过程。技术与工艺创新是体现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投入,产学研脱节较严重;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低成本策略参与全球竞争,这种策略使得企业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落后的设备,增加使用年限,聘用相对低成本的普通劳动力等,与循环经济下产品的再生产、再利用相差较远。

3.产品销售。绿色产品是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物,由于生产绿色产品造成的生产成本高于普通产品,因此市场的空间受到限制,除非强制性的政策和规定,因此必须培育内需市场,提高广大消费者绿色消费的理念和习惯。

4.企业辅助因素。除了循环经济对供应链直接环节的影响外,辅助因素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是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负面影响是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比如可能要求人力的素质更高,企业会支付更多的成本、更先进的生产设备以及更多的市场推广费用等。

企业竞争模式路径设计

根据著名管理学大师波特的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有两种:差异化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对传统的五力模型和PEST分析模型的整合,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重新梳理。根据其对企业经营影响的重要程度,主要有四类:依此为政府政策、市场(消费者认同)、技术推动和行业监管。与以往的观点不同,考虑到目前国内的政治经济体制,政府政策是企业经营的准入前提和基础,因此排在第一位。

企业内部竞争要素按照差异化和低成本两大方面,两者合力产生企业的技术转型、产品转型以及生产模式的转型,三个转型是递进关系。从短期看,我国企业必须依靠生产和技术,未来可能成长为依靠生产模式作为核心竞争优势的阶段。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模式路径设计如图1所示。

其中,针对企业内部竞争要素,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门槛,这种门槛一方面来源于政策,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产品创新,这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实力,结合产品特点,在研发环节多做投资;二是比较熟悉的技术创新,对处于循环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内企业而言,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进行技术或产品创新往往难度较大,由于自有研发成果的成本普遍高昂,产品的市场推广便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可通过持续投入或引入新技术形成卖方市场;三是产品推广,主要指的是服务,所谓顾客就是上帝,在消费品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企业产品推广过程中高质量的差异化服务显得至关重要,差异化服务多依靠品牌效应或者渠道差异化,竞争对手一般很难模仿。

低成本战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政策补贴,由于新能源价格高于传统能源和动力要素的管制,造成企业本身没有动力去转型,如果政策补贴使得要素价格实际上等于或低于原有价格,企业就会自发积极主动地进行转型,从而获取低成本竞争优势;二是要素价格本身的降低,这种情况需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比如高效的内部管理、运营系统,打造环保品牌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等。

循环经济背景下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方面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核心是反映了人类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与环境和资源和谐相处的关系,与市场经济体盈利为第一要务的法则虽然不是矛盾的关系,但强加了外界环境因素,会造成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因此这个过程必须有政府的介入,通过政府设计游戏法则,来达到和谐共赢。机制设计路径如图2所示。

政府作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必须要认清目前市场中存在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所赖以维系的基础,考察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阻碍因素。首先,要让现有的企业从以前的粗放式生产方式转为循环生产,虽然社会和环境得益了,但企业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就需要一种强制的力量促使企业转变,法律就具备这种功能,因此政府需要在考察市场的基础上设立尽可能完善的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企业在循环生产的初始阶段,成本必然上升,可借鉴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经验,扶持和促进国内排污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企业可以将其低于排污标准的排放量节约拿到市场上交易,获取经济利益。其次,可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产品的税收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生产环保节能产品,对落后的高耗能产品实施强制的淘汰制度。明确目前混乱的循环经济领域的企业准入机制,严格新建项目的循环经济审批制度,打造循环经济概论产品。

(二)行业方面

实现企业的转型,必须涌现一批优秀的循环经济产业。国家应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出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性、阶段性战略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金融危机背景和经济下行风险背景下,为了拉动经济,一些高耗能、高耗水、高资源浪费和高污染的行业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少开发区盲目发展,要实现产业结构的真正转型,就应严格限制非绿色产业的扩张和发展,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产业转型,对一些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一切都得依靠行业引导和规范,行业管理的效果要强于政府直接管制,行业应该明确竞争规则,将不按规则进行恶性竞争的企业淘汰出去,树立行业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

现阶段我国行业管理体制还未形成,行业协会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一方面现有行业协会很多由原来计划体制下的政府部门来承担,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大都各自为战,这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不高的深层次原因,行业内的价格战几乎在各个行业时有发生,最终削弱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三)消费者方面

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结构的转型有决定性的作用。广大消费者能否从本质上接受绿色循环经济产品是企业转型的根本动力。引导公众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有三个决定因素:

一是产品的质量,这个应该是前提条件。绿色产品要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选择,其质量必须至少同等于其他非绿色产品,但由于绿色产品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都面临着更高的成本,在政府对绿色产品生产的补贴制度还未全面完善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盈利目标,生产了不少伪绿色产品,长久来看,将难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度,就更不用说绿色市场的繁荣了。因此,要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在日常的产品研发环节,研发人员就应对绿色的考虑做到尽可能全面,使得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物料的选用、器件的配备都不会产生其他污染,建立起完善的有害物质控制体系,充分保障绿色产品的高质量,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针对各行业各产品制定严格且完善的绿色产品质量评判标准,杜绝生产商以次充好的情形出现,确保所谓的绿色产品完全绿色。

二是产品的价格,这是决定性因素。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最重要因素,这就需要企业在绿色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全过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大多数企业都是只顾经济,不考虑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式,对于某一家企业实现绿色生产而言,其成本自然是高的,但如果众多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绿色生产就提高了效率,因此,各企业为了降低绿色产品成本和销售价格,就应与生产链条、供应链条上的企业积极就绿色生产展开合作关系,形成一个绿色的生产管理系统。

三是产品的宣传,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绿色”的概念并不完全熟悉,搞不清楚哪些是绿色产品,哪些是非绿色产品,绿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与非绿色产品的区别是什么,这些都需要销售人员在销售绿色产品时,做全面的讲解和知识普及;也需要企业向市场通过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和产品推广。另外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也有赖于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应该从孩子起就灌输绿色环保理念,绿色公益广告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之一。

(四)企业方面

循环经济模式增加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外界因素,也改变了企业各个生产要素及其整合方式。在企业的应对机制上从生产要素出发,确定不可控变量因素,针对企业能够调整的变量因素设计针对性的应对机制。

从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竞争策略应该是在外部政策环境的基础之上,企业是整个经济体的微观单位,就应细化在形成最终消费品的各自不同的生产要素上。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体现为清洁生产和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再利用。清洁生产的核心:一是使用的能源是循环的,清洁不产生污染的,并不同于传统的石化能源;二是排放的三废下降,但企业减少排放必须配套相应的补偿机制。

该机制的假设前提是:H1:外部政策环境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要素;H2:外部政策环境有合适的落地政策支撑。

机制设计路径为:企业在进行循环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能源价格、资金以及土地、人力资本等多方面的约束,要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有利机会,围绕各种市场和政策机会,获取企业竞争优势。针对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尽可能地获取能源价格补贴,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和污水交易市场将企业所降低的碳排放和污水排放量进行交易,拓展企业的收益渠道,同时降低企业使用新能源的成本。针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资金约束,充分利用绿色信贷、证券融资工具,降低资金成本,并逐步树立企业的环保品牌。当然,企业更要想方设法致力于降低土地、人力要素等主要成本,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充分运用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循环经济工业园环保基金、补贴以及其他的资源税补贴等。按照这一思路,从企业层面上制定竞争策略的机制设计路径就如图3所示。

结论

本文研究企业应该如何顺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来积极主动地调整发展方式和竞争策略以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结合波特的竞争模型,分析多种外界环境变化对企业资源所带来的影响,探索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的最佳方式。研究认为,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成本越低、效率越大,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更有效果;企业在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要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强化外界环境对企业的引导作用,通过外界环境影响企业的盈利要素来形成带动作用。

本文通过吸取现有企业竞争模式的不同长处,在理论创新上做了一些探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研究不足。一方面,文章仅探讨了一般意义上的制造业企业如何面对循环经济的转型来获取竞争优势,没有针对具体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和不同行业的统计分析,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另一方面,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在诸多因素的控制作用下,循环经济对于这些影响因素是根本上还是形式上,以及这些因素之间产生的间接影响如何,也没有进一步的探讨,但循环经济理念的冲击更多的是企业产品结构上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霍现学,马智胜.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动力机制探析[J].现代交际,2009(12)

2.王良忠,史美芳.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1)

3.李东升.发展循环经济应解决动力机制问题[J].理论视野,2008(10)

4.邓沈健.环境资源产权制度评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vol.5(9)

5.宝艳园,王积超.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J].兰州学刊,2006(7)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会计体系;企业管理;财务;问题;措施

一、引言

中国目前依旧属于发展中国家,而且由于中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并且,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急剧增长,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温室效应愈发明显,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当下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从根本上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革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倡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创新科技和开发新型能源,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它是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和理念。

二、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体系的界定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界定低碳经济的概念是由英国在2003年首先提出的,它的本质是利用技术创新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开发新型的清洁能源,从而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虽然低碳经济的概念被英国率先提出,但是并没有详细界定其概念。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经济体而言,低碳经济的要求并不相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其经济结构比较完善,整个经济行业的基础已经是高端产业和服务行业,低碳经济的要求应该是绝对碳排放量的减少。而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结构并不完善,科技发展水平有限,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要求降低相对碳排放量。总而言之,不同的经济体结构和发展方式,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程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同,所以,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相同。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大气环境受到破坏。

(二)环境会计的概念

界定所谓的环境会计指的是通过会计手段来对企业设计环境的经济活动进行评测和计量,核算一定时期内,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以及相应的环境效益和环境支出费用等。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提供评定依据。环境会计体系是包括环境信息生成、汇总、交工、评价、预测、监督等过程的会计制度体系。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微观环境会计、宏观环境会计、环境管理会计和环境审计会计。其中,微观环境设计主要强调的是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保证社会效益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既要提高经济效益也要提高环境效益。企业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创新科技,从而保护自然环境,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三)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体系的关系

提倡发展低碳经济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应该处理好低碳经济和环境会计体系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政府职能。首先,环境会计体系建立的基础和前提是推行低碳经济建设,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为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低碳经济和环境会计体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者的最终目标相同。推行低碳经济和建立环境会计体系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保护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三者全面提高,立体化的发展国民经济,促使国民经济能够可持续快速、绿色发展。追求经济利益是企业建立和运行的目的,但是,企业作为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应该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看似是一对矛盾体,但他们存在内在的固有联系,企业只有把握好这种联系,科学利用自然规律,必然可以实现双赢的目的。2.低碳经济是环境会计体系的基础和前提。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必须以低碳经济为基础,因为低碳经济不仅为环境会计体系建立创造了有力的社会条件,而且也为其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3.环境会计体系是推行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环境会计体系是企业实现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推行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是为企业发展以及制定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提供现实依据,它反映了企业设计环境的经济活动运行情况以及环境影响力度。

三、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环境会计体系的现状

(一)环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我国企业的环境信息纰漏会受到低碳经济的影响,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下,学者之间展开对碳排放权的研究,他们希望能够用会计准则对碳排放权的核算问题进行规定,其内容具体包含了碳的定义、内涵以及分类;碳排放权对应科目的设置、确定、计量、记录和报案等。我国的环境信息相关使用企业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有关信息,例如,很多企业在年度财务报告中设立了单独的环境报告。对于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而言,由于碳排放权的分类和计算比较复杂,使得交易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存在环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环境会计主体权责不明确

由于低碳经济的推行,我国相关企业的环境会计主体所产生的外部特性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环境会计主体的责权不明确,其所享受的权利和对应的义务不对等。目前,我国环境会计无法明确的界定自然资源的产权,有些企业利用制度缺陷无偿占用自然资源,甚至出现滥采滥用的现象。很多企业任由其生产的废气,废水随意排放,将其自身本应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推卸给社会。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对相关企业形成约束,使环境会计主体的责权模糊不清,造成环境的破坏。

(三)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不成熟

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和纰漏的相关理论体系不够完善是企业环境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会计确认的对象中包含了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它们不同于其他有形的资源能够用传统的会计核算进行界定。目前,我国的各项理论研究依旧不够成熟,无法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而且,也缺乏相应的环境信息系统来约束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纰漏,使得部分企业利用这种漏洞,使所纰漏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导致环境会计信息出现严重失真现象,误导决策者和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断,使环境会计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人们对低碳经济理念缺乏应有的认可,企业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环境会计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企业的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缺乏学习深造的动力,无法更新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依旧停留在传统会计核算的层次上,缺乏对环境会计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使我国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精神,有限的业务能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环境会计的发展。

四、企业环境会计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将环境活动核算放入传统的会计核算系统之中,相应的核算体系还不够完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多企业在进行和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时,只知享受相应权利而不履行对应的社会义务。这种现象导致部分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顾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以牺牲所有人所共享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最近几年,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非常多,很多企业以及企业内部职工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淡薄,只顾及眼前的短期利益,

(二)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得到协调发展。这是一种长远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也要满足后代人对环境资源的需要。而且,新能源的探究依旧处于初始阶段,各方面的技术还很不成熟。现阶段人们很难利用技术创新找到适合的替代能源。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对能源的消耗也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所以,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目前我国技术来说还很难实现。为了发展绿色经济,必须一方面有效控制环境破坏严重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开发可再生能源。

(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成熟

以目前我国市场环境来看,碳排放权交易依旧很不成熟。研究表明,将碳排放权放入市场之中,利用市场机制来控制和规范碳排放权的交易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主要措施。如果只是靠企业和个人的意识来运行,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目的。我国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上,起步比较晚,各种规范和机制依旧不够健全,市场环境不够规范,使我国处于碳排放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

五、完善企业环境会计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完善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监督机制是有效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完善环境会计体系的首要任务。首先,应该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由于企业经济活动而造成环境破坏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企业应该提供相应的赔偿金额,并且着力改善被破坏的环境。其次,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的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监督体系。并且结合社会监督,利用社会力量对企业形成立体监督网络。多元化的对企业环境社会责任进行监督,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爱护环境。

(二)完善碳会计理论研究实践操作需要

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持。政府应该设立相关的基金,为碳会计理论研究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要成立专门课题研究组,为理论研究提供人才服务。现在,我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碳会计专业委员会,它可以通过调研、开设研讨会以及有奖征文的方式推动碳会计理论的研究。通过调研、研讨等方式,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环境现状,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会计准则。而制定出的准则也需要政府强力推行,并且可以借鉴西方先进国家成功的碳会计理论成果,制定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完善和丰富我国碳会计理论体系。

(三)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化石能源是一次能源,它是不可再生能源,为了社会的长久发展,必须研究可再生能源来代替一次能源。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科技水平比较落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旧建立在高耗能、高污染的基础上。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问题,政府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和节能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而且,要提高资源开采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利用先进的技术来降低资源消耗而产生的废气与污染物,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规范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低碳经济是在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各国政府都在寻求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会计行业为了响应低碳经济而制定的。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不同的披露形式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从而为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低碳经济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系统之内,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降低能源浪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随着低碳经济的推行和发展,环境会计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关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越来越规范化和科学化。

(五)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环境会计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是发展环境会计,建立环境会计体系的重要环节。首先,国家应该将环境会计部分加入会计相关考试、考核之中,通过国家的统一考试来选拔环境会计人才。其次,企业要加强内部培训,提高企业内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对低碳经济相关知识的重视程度。再次,可以在高校内开设环境会计专业,培养专门的环境会计人才,从而为企业的改革提供人才储备。这样,不仅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了会计行业的从业要求,而且也有助于人们增强环保意识,发展绿色经济,进而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和谐相处。

六、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为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绿色经济。首先,应该提高人们自身的环保意识,了解低碳经济的根本属性和发展实质,通过分析低碳经济的特征,从而有效的建立低碳经济下的环境会计体系。环境会计体系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途径和有效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促进低碳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延莉,陆婷,陆薇,等.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商业会计,2013(17):82-84

[2]陆小成,祁琼,侯祥,等.低碳发展视域下企业环境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4):224-227,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