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36:09
序论:在您撰写中小学教育辅导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于心理治疗领域。这种依据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学背景的特殊方法因其独特的方式和高效的功能,不仅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而且也被大力推广到学校教育、社区工作和食业培训中。团体心理辅导将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增强育人功能。
一、关于团体心理辅导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领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的作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依据基础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理论的支持进行的不同层面和深度的心理辅导,以促进团体成员心理障碍的消除、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与一般的团体活动不同,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心理障碍的消除和心理成长与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特殊的团体活动,需要一个领导者在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与成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善于运用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创设团体氛围、觉察成员的心理变化、掌控成员间互动的方式等等,有效地带领团体发展,促进成员成长。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团体辅导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各种练习,设计不同的场面,带动不同的感官,来触发成员的各种感觉、情绪、思维和行动,吸引成员的参与,协助自我表达和探索,促进思考和领悟。这些练习包括:
纸笔练习:通过绘画、完成句子、自我描述等反映内心世界,如自画像、生命线等。
身体运动:体操、呼吸训练、肌肉放松等。
接触练习:成员间的身体接触来增强彼此的信任和沟通。如信任跌倒、盲行等。
团体讨论:通过言语沟通来进行自我表达和相互了解与反馈。如戴高帽、热座等。
制作练习:通过单独或合作进行手工制作,探索自我,加强沟通与协作。如搭纸塔等。
阅读练习:阅读一些书籍、画报等视觉资料以引发思考和讨论。
媒体应用:听录音、看录像和摄像等活动。
角色扮演:用心理剧等方式来设计出类似真实生活内容和人物的环境,让成员直接扮演其中的人物,以获得感受、思考和领悟。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领域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学校教育和学生工作,他在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触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带动学生的思考、体验和行为改变。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和工作层面,一般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领域来进行。
(一)心理素质训练
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心理成长任务,比如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如何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如何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等,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经验的积累来完成。家庭教育的影响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往往有很大的随机性,而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场所,可以运用一系列规范而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其中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提高人际沟通的技巧、改善学习方法、学会自我管理、探索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效力。因而在中小学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要求来设计各种不同的心理素质训练。
这些心理素质训练包括:自我调适能力训练,如自我认同、情绪调节、压力管理;人际共同能力训练,如倾听、表达、共情、同理等能力的训练;自我管理训练,如自我规划、时间管理、理财训练;学习方法训练,如了解自己的思维、记忆和气质类型,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长小组,如探索自己的情感模式,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训练,个性调整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的重要指标,它不仅与人们日常行为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甚至很大程度地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个人生存质量、生活幸福、学业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前提。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是成长性辅导:通过各种成长小组学会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学会表达需要和自我满足,增强自我价值感,提升自尊:发现内在冲突,处理消极情绪,增强自我接纳,调整偏差认知,改善不良行为。
二是矫治性辅导:中小学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因为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等因素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比如“同一性危机”、人际关系障碍等,需要通过团体咨询来改善。甚至有的学生还出现轻度的精神障碍,一些抑郁症、强迫症等神经症和青春期常见的一些精神病也常有发生。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团体咨询来进行矫正和治疗。
(三)特殊人群的行为矫治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因素复杂,难免使一些学生受到消极的影响,比如电子游戏成瘾、网络依赖等,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而学校可以针对这些特殊人群,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改善特殊人群的心理和行为。比如:
“我是勤劳的蜘蛛”:网络依赖团体辅导,教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游戏带给我快乐还是忧虑”:游戏成瘾团体辅导,帮助学生处理游戏成瘾的情绪危机,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选择和控制玩电脑游戏的方法。
“我不用你们督促”:增强学习动机的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增强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和科学规划内容等。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根据其行为和心理特点,设置不同的辅导目标,运用不同的辅导策略和方式,在学生充分自主的情况下,从知、情、意、行等不同的方面同时引导学生,会收到特殊的效果。
(四)团队建设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的实验场所。在学校学习依托团队生活和学习,通过爱集体、爱学校到爱国家、爱社会,可以帮助学生满足归属需要,从“小我”发展到“大我”,体验社会价值,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如果忽略团队建设,学生之间勾心斗角、恶性竞争,或孤僻自闭,抱小团,不仅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阻力,更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未来的生活埋下隐患。因此,团队建设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
要环节。
团体心理辅导在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增强团体凝聚力方面有着突出的功效,把这种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到各种团队建设中,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寝室文化等。
三、合理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学校的育人功能
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中小学育人功能中具有特殊作用,但在使用这种技术时需要合理运用,注重其科学性,并懂得使用时的条件,积极与其他育人方式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育人的目标。
(一)注重科学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方式,带领团体心理辅导的老师一定要经过不同程度的专业训练,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需要和工作目标来进行不同层面的工作。如果不经过训练,不知深浅,依葫芦画瓢,不仅不能带来应有的效果,弄不好还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团体心理辅导与一般的团体活动相似,领导者会带领团体成员进行很多游戏和练习(如前所述),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游戏和练习具有特殊的含义,主要在于引导成员开放内心世界,不像课堂学习和一般的活动,不仅仅带来成员认知上的思考,大多会触及成员的内心情感,这些情绪情感多数是积极的,但也难免会引发一些人童年经历中的不愉快的感受甚至触发其创伤经历。团体辅导还会引起成员间的情感互动,有友好也有冲突,因此,团体辅导的带领者就要知道如何应对这类情况的发生,及时处理消极情绪,带动和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避免由于活动的引发和成员的互动带来成员的心理创伤,或在引发了成员记忆中的消极体验后没有适当的保护和处理而造成成员的二度创伤。所以,在学校大力推广团体心理辅导的同时还须对带领团体辅导的老师加强培训,以确保科学性。
(二)注意条件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育人方法,运用时有一定的条件性,不具备条件会影响辅导效力甚至适得其反。运用团体心理辅导,需要一些设施和技术条件,因为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一般的团体活动,其目的是要营造安全的人际氛围以打开成员的内心世界,触动较深的情感体验,因此,需要有相对封闭的、隔音状况良好的、易于组织活动的场所(团体辅导室),然后一定要有经过不同程度专门培训的老师来带领,这是保证科学性的前提。
(三)注意与其他育人方法的有机结合
虽然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大,用途广,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以完全代替传统的育人方式,比如前面提到的德智体美劳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外实践锻炼。只有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正确指引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这一心理辅导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传统教育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增强学校的育人功能。比如,在自我成长小组中,往往需要成员进行自我探索,这就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各种精神领域的内容,因而特别需要将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进来,既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又有利于教育方针的贯彻。真正起到辅助和增强育人功能的作用。
【关键词】课外辅导 英语学习 教育学
倒回几十年前,课外辅导并不普遍。然而如今这类辅导机构不仅存在,而且还十分火爆,特别是英语辅导。可以说,在今天,补习班、家教的学习经历,几乎已经成了每一个学子的必备经历。
1.现象成因
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从社会学角度这与经济利益的驱动、社会流动的需求以及就业形势的逼迫不无关系,但在教育学领域,则更有其深层次原因和值得思考之处。
1.1教育资源不均衡
为更快更好的培养出高质量的精英人才,我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培养模式,重点学校集中了优势教育资源,重点班级更是其教育资源的精华所在。为使孩子成为重点学校里重点班级的一员,家长间的争夺从未停止过。升学考分,英语这门学科,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家长希望孩子从辅导中能学到更多的外语知识和答题技巧,从而增加一份进入重点的胜算。
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是很不均衡的。总体来看,农村教育资源贫乏,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城市的重点中小学,为了接纳这些借读生,学校里的班级被迫扩充人数,学生太多,教师便很难兼顾好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许多学生课堂上听的云山雾罩,校外辅导便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成绩好的孩子家长为了保住孩子的领先地位,也将孩子送到辅导班。
1.2教师观念陈旧
很多教师认为“严师出高徒”。学校教师往往不太注重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对学生进行无所顾忌地指责,学生因此会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而影响该科目的学习成绩。为找回课堂上失去的知识,不得不进行课外辅导。学校教师的另一陈旧观念,便是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往往会建议家长对孩子进行课外辅导,“补比不补强,多补比少补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场域的特性之一就是集体成员之间的竞争性。家长听了教师的建议,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班级这个场域里面取得优势地位,送自己的孩子进行课外辅导也就不足为奇了。
1.3 考试制度不完善
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即是考试。考试是社会出现了强制性社会分工,特别是脑体分工之后的产物,主要是为了选拔出作为管理人员的脑力劳动者。然而,现今的考试制度却已偏离这一初衷,成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科举考试起源于隋唐,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相对最公平与主要的手段。如今,考试成绩是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考试分数的高低体现着学生学习的好坏、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学生的升学。而有些模拟测试题目超出学生学习范围的现象,更促使学生选择课外辅导。也有的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而在课外辅导班那里提前学习了高年级的知识。可以说,现行的考试制度促进了课外辅导的迅猛发展。
2.家长影响
课外辅导,究其根源是以家长的行为为根本归宿的,毕竟价格不菲的辅导费用源于家长的口袋,所以,学生家长的因素不容小觑。
2.1家长过度偏爱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向来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孩子教育成功与否,家长承担了较大的责任。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使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教育十分关注。面临全球化的大趋势,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国际化的人才,而国际化的前提即是国际化的语言:英语。同时,英语也是孩子以后升学、考试的重要科目,所以,不管家里有没有条件,都要送孩子进辅导班,期待以此作为孩子考高分、上好大学的保障。课外辅导热的直接推动力正是由此。
2.2家长过于繁忙
学生家长大体分为两类:上班族和商人。上班族中普通职员工作时间规律,但没有寒暑假,假期无人看管或是辅导功课,便会送孩子进行课外辅导;而经商的家长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更不用说辅导功课了。出些钱送孩子去辅导班,既不影响自己打理生意,又可以让孩子在专业的指导下学习,两全其美。
2.3 家长文化贫乏
很多家长感慨自己文化匮乏,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辙。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谁受的教育多、掌握的知识资源多,谁就更有可能、更有实力在社会等级体系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如今,许多中小学在寒暑假期间都留有大量的作业,这些作业的布置本意是好的,为使学生假期也能不荒废学业,但无形中却给学生造成很重的负担,给部分家长也带来一定的压力。受其文化水平的限制,许多家长也难以解答学生不懂不会的问题。家长为了让孩子保质保量地完成假期作业,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课外辅导便是很好的选择。
中小学英语课外辅导热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参加各类的课外辅导也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延伸。社会需要它、家长需要它、教师学生亦需要它,它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兴事物,而它发展和繁荣的驱动力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逐利心态使然。中国的学生普遍埋首书本,很少关注社会与生活,在教师与家长的引导下,他们的唯一目标便是考得好分数,升入好学校,以期以后获得好工作,有更好的发展。似乎考试早已成为实现成功的捷径而令所有人都趋之若鹜。中国的中小学生的课外英语辅导何时能不以考试为导向,而切实以提高学生英语兴趣和综合水平为宗旨,那的确令人期待,也才是真正的英语学习辅导的王道!
参考文献:
[1]成力,成云. 对“假期辅导班热”的现状分析及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2]王从庆.关于中小学生假期辅导班的社会学透视.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3]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 1997, (6).
关键词:考试焦虑;焦虑原因;心理辅导
一、考试焦虑的界定
考试焦虑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它指的是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有些学生一到考试就出现心慌意乱、情绪紧张、记忆卡壳等现象,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尤其是一些重大考试更是如此。这种现象就是考试焦虑,指的是由考试而引起的过分紧张不安、恐惧、担忧、厌恶等情绪性心理状态。
二、针对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教育辅导
分析引起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诸多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中小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针对考试焦虑具体原因,可采用下列心理辅导方法克服考试焦虑。
(一)考试焦虑心理的认知娇正
对于考试焦虑,认知矫正是一种重要的辅助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影响学生对考试的知觉和评价,使学生对考试获得一种现实合理的态度,进而对“即将面对考试”这一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认知矫正,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对考试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减轻考试焦虑。
第一,考试动机的调整。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经常是模糊而摇摆的,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源自内心的期望,还受家长、老师、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心理辅导的任务就是要帮助高焦虑的考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能力与发展空间,理性听取来自他人的意见,清晰而确定地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第二,考试观念的认知矫正。考生对考试独特的认知是多次考试经验积累的结果,消极经验会使考生形成对考试相关事物的片面认知,如“考试前不把所有的知识点看完,我肯定考砸”,当这种错误不为其意识所察觉,往往就成为焦虑的根源。认知矫正能帮学意识到自己的偏执,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并重构理性信念,从而缓解焦虑。通过一系列自我质问与反思,考生能将引发焦虑的部分因素清除,从而降低焦虑程度;第三,自我教导训练与暗示。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的认识、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心中感到焦虑时,要会释放,找自己的朋友、亲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要会转移,听音乐、参加些劳动、去大自然散步等等,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以遣散心中的不快。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
(二)考试焦虑的行为矫正
中小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行为矫正包括学生自我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帮助学生切实搞好应考复习和考前辅导等几个方面。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浦早期研究发现人在肌肉放松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互相对抗的,二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抑制另一种状态,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交互原理”。依据这一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发肌肉放松达到对紧张焦虑反应的抑制。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都是以这一原理为治疗依据。放松训练对克服考试焦虑有一定的疗效,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放松。放松训练是一套使人身体肌肉放松的练习。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松弛渐进放松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扩及全身。这是一种既科学又适合个体掌握学习的方法,它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即使个别要领、动作不很准确也不影响放松的效果。它的放松顺序是:手臂――头――躯干――腿。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着考生目前的准备状态,这种专门的放松训练非常有效。
其二,自我系统脱敏。系统脱敏综合了好几种独立的方法,如放松、身体意识、思考与想象等。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景,并通过心理放松的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的目的。采用系统脱敏法对考试焦虑者进行行为矫正应包括三个步骤:建立考试焦虑等级层次,进行放松训和要求考试焦虑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首先,要帮助学生搞好考前复习,加强学生的考前指导。许多中小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考前复习不充分,知识准备不足。对应试科目的学习没有一定的把握,惟恐不会以致产生考试焦虑心理。因此,教师要教导他们平时要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按各科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不要凭侥幸心理靠压题取胜;其次,要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考前学习计划,注意劳逸结合;再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考前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应试技能,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物品上的准备,对防治考试焦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克服考试焦虑,使学生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考试的成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强考前集体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有关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或做讲座,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学校应开展一些心理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解除焦虑的方法,降低或消除焦虑。最后,学校要给学生“松绑”,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推广“愉快教育”,寓教于乐,这是预防和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另外,通过个别辅导,可以帮助考生正确对待考试,正视自我,培养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潘根春.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调查与思考.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78-82.
[2] 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4):105-107.
[3] 王少华.关于初中生考试焦虑情况的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01,(19).
[4] 汪小琴.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成因分析及其辅导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2):55-58.
[5] 杨小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国防教育出版社,2012.
一、英语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
1.健康的心理教育观和一定的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第一,英语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对心育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机,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心理观,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可以开发,人人都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英语教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规律和理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施以正确的心理辅导。
2.真诚接纳,关爱每一位学生 关爱是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和期望。关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是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的妙方。英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按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科学地培养学生,善待并体谅每一位学生,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善于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宽容、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心灵沟通的前提,英语教师平等地与学生相处才能赢得真正的尊敬。“宽容”是真诚的体现,是一种信任和激励,能充当人际关系的剂。“和谐”是由师生共同协调的舒展,愉悦的氛围。和谐的环境可以使师生彼此产生好感和积极情绪,彼此信任、接纳和理解,这是师生关系的最佳境界。“互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互动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4.自我调适良好,能经常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 作为一位教师,应经常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在良好的心境下授课,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速度快,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言语有表现力。在教师的和颜悦色、满腔热情之下,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缓和,对立情绪得以淡化,自卑情绪得以扭转,竞争情绪得以激发,师生关系融洽、协调,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形成积极、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随之提高。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材料是关键
课文是英语学科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载体。如果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去加以引导,将会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认识自己的心理,把握自己的心理,使得自己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以六年级英语为例,英语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多方面的素材都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在课堂上随时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1.利用教材,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旦学生形成了学习热情,它将产生持续、稳定、巨大的推动力,给学生的学习以有力的鼓舞,使他们坚持不懈、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2.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是人们对自己力量充分估计的一种体验。自信心可以说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如果缺乏自信心,自己不相信自己,精神上自我打倒,这样将失去主动精神,严重阻碍内在潜力的充分发挥。
在学习Unit8 Sports时,运用“Faster,Higher,Stronger”“They do their best.”引导学生理解奥运会所倡导的精神并学习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力。
3.利用教材,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例如,学习Planning for the weekend时,通过词组have a picnic,see a Beijing opera,take part in a sports meeting等词组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运动、艺术等方面的兴趣,激励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尝试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4.利用教材,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发展最具影响力。More exercise 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Jim is good at English and Maths,but he does not do well in PE.He wants to do better but does not know how.He is talking to his dad about it.在此给学生提出:要尊重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自己对父母有些合理的要求和期望也不妨坦诚相告,这样可以加强情感交流,加深两代人的相互理解。
首先,辅导教师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寻找并熟悉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选择适合学生嗓音特点的歌曲,做到因人而异、扬长避短。如根据学生音色的特点确定选择美声还是民族唱法的歌曲。根据音域的大小、个人演唱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的歌曲。其次,学前教育专业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工作,根据我国国情,从事幼教工作的大部分是女生,所以参赛学生也都是从优秀的女生中选拔,这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针对这个特点,辅导教师在选择、确定比赛曲目时,要考虑女生的嗓音特点,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女生演唱和发挥的旋律优美的独唱和艺术歌曲。推荐曲目:《珊瑚颂》《七月的草原》《芦花》《望月》《大森林的早晨》《思恋》《又唱浏阳河》《我和我的祖国》《祖国之恋》《我爱你,塞北的雪》《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等。
二、要根据学情,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因其特殊性,比较注重技能技巧课的训练和学习,但大部分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因而入学时声乐基础起点较低,大部分学生属于零基础。参加比赛的学生一般从高二的学生中选拔,也就是学生从接触声乐学习到比赛中间只有两个学年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声乐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缓慢、不断探索和提高的过程,在两个学年时间里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怎样让学生达到参赛水平呢?我认为歌唱的基本功包括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辅导教师在前期的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从呼吸方法、基础发声开始练起,用平稳的气息、科学的发声方法,奠定坚实的声乐演唱基础。同时要结合多种类型的演唱曲目进行训练,及时找出学生的问题和不足。辅导教师切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在短期的训练后就让学生尝试演唱一些高难度歌曲,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嗓音受到损害。要让学生知道,声乐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耐住性子、稳扎稳打,勤奋努力地学习、科学地训练才能掌握演唱技巧。基础练声曲目推荐:《红豆词》《在银色的月光下》《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鼓浪屿之波》《康定情歌》《我亲爱的》《曲蔓地》《长江之歌》《赛吾里麦》《西班牙女郎》等。
三、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感受能力,从而更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一首歌曲只有经过人声的演绎才能达到完整、有灵魂的展现。怎样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呢?歌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提醒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生活和事物,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体验越丰富、越深刻,在演唱时就越真实,感染力也会增强。例如,《芦花》这首歌曲,主人公以芦花为媒定终身,看到芦花而触景生情,想到爱人不在身边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表达了主人公盼望心上人早日归来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就找到一些芦花的图片和资料,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画面和音乐。学生身在唯美的意境中感受歌曲、聆听歌曲,对《芦花》所表达的感情有了全新的、更细腻的感悟。学生在演唱时也注入了自己对爱情、对思念之情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更细腻、贴切地展现了一幅美好、温馨的画面。
四、提高学生的临场发挥、应变能力
很多学生在比赛或演出过程中都会多少出现紧张的问题。紧张会造成很多不可弥补的后果,例如,忘词、跑调、失声、节奏错乱、高音上不去、喉咙打不开、共鸣位置偏低等状况。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发挥,从而严重地影响比赛成绩。学生在一项比赛中发挥不好,也会影响心情,使她们失去自信,从而影响其他项目的发挥,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因此,克服紧张心理、提高演唱发挥能力是辅导教师辅导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学生在比赛演唱过程中要全神贯注,投入音乐的情境当中
如果学生上台之后还左顾右盼,不能集中注意力,看到面前的评委和观众就更加不知所措,那势必会影响发挥。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辅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角心理,让学生尽情发挥,逐渐化为一种潜在意识和能力,逐渐克服紧张的心理。
(二)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虽然我们在训练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但并不代表绝不会出现状况。教师要告诉学生,允许出错,但不允许错上加错。一旦出现失误,不要再去想,而是镇定自若地继续往下唱,决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影响到后面的演唱,得不偿失。麦金农说过:“在台上,表演者对于任何失误都应当置之不理。”兰帕尔也说过:“在出错的时候一定不要往后看。”这是每个参赛学生都应有的心理素质。可见,在比赛和演出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生应具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
辅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表演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迎新生文艺演出、校园班级大合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逐渐适应各种舞台环境。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熟悉舞台、熟悉观众,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积累丰富的演出经验,进而使学生喜欢上登台表演并找到舞台表演的感觉。锻炼出在比赛中当环境改变时,学生也不会感到慌张的能力,应该能够游刃有余地表现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才有可能超常发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五、结语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教育 育德功能 缺失成因 策略实施
一、引言
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的教育中有着比较突出的功能,对学生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其在教育中的功能发挥就比较重要。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教育中的育德功能理论的研究,就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及育德功能缺失的成因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教育中还有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在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方面不是很理想。队伍的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一般工作了三四年就称为老辅导员,而学校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就要不断充实辅导员队伍,补充新的辅导员,淘汰一批老辅导员。这样就必然会对一些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造成影响,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而有的辅导员认为德育教育的内容较为空洞,比较缺乏说服力,从而就造成了德育功能的失效[1]。
另外,高校辅导员在年龄结构上偏轻,在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不能得心应手,比较缺乏经验,并且在知识结构层面也有着一定局限性,这对德育功能的发挥也就有着一定影响。还有在学历层次上偏低以及专业结构不强,兼职辅导员的比重较大,在工作的重心方面不明确,工作重心偏移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德育功能的发挥极其不利。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教育中育德功能缺失的成因
造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德育功能缺失的成因是比较多的。首先在辅导员的角色认知上存在着偏差,一些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没有准确的定位,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比较多,也会造成角色的模糊。再加上在工作考评体系方面的不科学也会使得辅导员在角色认知上比较模糊。
再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教育中德育功能缺失的原因还和辅导员队伍素质的良莠不齐有关。高校将思政教育放在首位,而事实上却将教学以及科研作为工作的中心,把思政教育工作直接交付给辅导员。对辅导员队伍选拔中的宽进政策是造成辅导员队伍良莠不齐的重要因素,在选拔辅导员时,认为学历层次过关即可,没有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取。还有就是辅导员管理体制的多重性以及思政教育的方法比较落后[2]。这些原因都对辅导员的德育功能发挥产生了影响。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教育中德育发挥的策略实施
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发挥要从多方面进行强化,首先要能正确定位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辅导员作为教育工作中比较重要的构成要素,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着很大影响。辅导员在教育中的定位不准确,就会造成功能发挥不良。根据国务院所的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意见,其中就指出了高校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要按照党委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高校辅导员也要能善于做导师,指导学生对实际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再者,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管理体制要能结合实际加以优化。由于管理体制的多重性,就会造成权责不明以及压力过大等问题,所以在工作管理体制上要能简单化,这样才能对辅导员德育功能的发挥有积极作用。为避免辅导员队伍被多头管理问题的出现,需要将辅导员的人事以及工资关系归属和工作安排等纳入到统一部门。另外,还要对辅导员的育德工作方法进行创新,针对学生的个性来逐一展开培养,寓德育于管理之中,寓德育于娱乐之中。
还可通过网络平台来开创育德的新局面。例如,在育德工作开展中,由于学生的个性都比较强,真正面对辅导员就不善于将真正的想法说出来[3]。而通过网络通信工具,如QQ、微信等,辅导员与学生坦诚交谈,就能够达到对学生的育德效果,进一步拉近师生间的关系。
要想有效发挥高校辅导员的育德功能,首先就必须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思政素质。对辅导员选拔过程中就必须要坚持严进的政策,要让可能多的人来接受岗位挑战。高校领导方面要重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加强对辅导员的继续教育。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校辅导员在大学教育中育德功能的发挥,要能从实际出发,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运用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功能的发挥,达到对学生德育渗透的效果。此次主要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教育中的德育功能缺失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几条合理建议,希望能够促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远,吕承文.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0):214-218.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辅导
随着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更多的中小学校正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纲要》颁布以来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来看,不少专任教师简单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科课程,仍不太了解它的特性,把握不准教学与辅导的要求和要领,出现了《纲要》所要求力戒的学科化教学、传统化教学等不良倾向,未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教学与辅导的基本特性和要求等问题,尚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与宣传。
一、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1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
心理健康是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如果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相混淆,主要是面对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疾病的治疗,心理障碍的疏导,用治疗取向代替预防、发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医学化的倾向,就会忽略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咨询仅仅面向个别学生,它只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不能成为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
因为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把学生表面的行为“上纲上线”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视了行为背后潜藏的真正原因――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为是班主任和政教、团队工作者的任务。误将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代替心理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内容上,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单纯地开设心理课,或开展心理咨询,或进行心理测验。首先,学校这方面工作者大多为半路出家,专业性不是很强,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需要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身体验的方式才能实现,而且心理课程只能解决一些共性的或一般性的问题,很难能解决个性的或特殊性的问题。常常因措施不当以致公开结果,人为分类,结果无意中伤害了学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疾病。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教师的表率作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质量。”教师完善的人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并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有理想,有抱负,对事业兢兢业业,刻苦认真。有正气,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行为等,体现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学识广博,思维敏捷,良好仪态,充沛精力,开朗性格,乐观幽默,愉快的表情和文雅的风度,有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友善等。教师的人格魅力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足以使学生心悦诚服,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2课堂的渗透作用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
2.2.1选择恰当教学内容
强加给学生的心理教育是枯燥无力的,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例如通过介绍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如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会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等古代的化学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纯碱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化学家、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为打破外国技术垄断,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碱法,并将其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与众的高尚人格。通过“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从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到人造卫星上天,从现代海洋开发到合理利用资源,从现代化工业发展到人类环境的保护,从人的衣食住行到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化学知识,从而使学生适时产生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时机,向学生展示学习化学的价值。使学生明显地感觉到,学好化学能够培养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实践意识,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毅力。
2.2.2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教学环境中无形的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共处于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可感的某种心理气氛和情景,是教学过程中对师生产生“共振性”即整体倾向性的心理情绪。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理智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学生的主体,体现出与学生的平等。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多赏识,少责备,多表扬鼓励,树立每位学生的威信,宽容学生,善待他们的错误。一次测验中,有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做得很不好,该做的都没有写。在评讲试卷时,其中有一道比较难的习题让他讲解,结果讲的很好。我接着说:“试卷上其他部分做的都很好,如果这道题没有错的话不是更完美了吗?”这种心理的沟通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