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专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9-04 10:18:04

序论:在您撰写中专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专学习计划

第1篇

在相对偏僻的农村初中,家长的不够重视,学生基础薄弱,成绩都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数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们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之一。就数学学科而言,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学得走的同学成绩相当好,学习困难的学生相当吃力,学困生所占的比例很大,平均成绩相当不好。因此,我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得认真研究学困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一、“学困生”特点及成因

1、特征

(1)学习数学缺乏兴趣;(2)学习不努力;(3)参与意识不强

2、”成因

(1)内因:认知准备不足;情感准备欠佳;(2)外因: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数学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数学素质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基于对学生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特征的分析,结合布鲁姆的学习理论,对形成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的储因素进行权重比较(认知准备不足和情感准备欠佳占65%,教师教学的质与其它占35%),笔者认为应从教师的教学的质入手促使学生的认知准备不足及情感准备欠佳的变化,逐步累积,达到转化之目的。

1、以建立较好的情感准备为先

(1)培养师生良好情感是转化的突破口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中,要采取“忍、寻、导、信、爱。”五字教育法,加深师生感情。“忍”即遇到任何事(尤其是课堂上的突发事件)都要忍不发脾气;“寻”即为师者应千方百计地从学生身上寻找长处,进行表扬;“导”即引导他们加入数学兴趣小组,寻找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辅导,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信”即教师自始至终地信任他们,鼓励他们;“爱”即以深厚的无私的爱去点燃他们内心的情感之火。

(2)通过适当方式激发学习动机,是转化的切实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困难学生的内驱力 ,是转化的切入点。主要把握好两方面: 一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好奇心的延续和发展,唯有热爱,才能主动长久参与。另一方面及时反馈,适当竞争。 对学困生的学习结果一定要及时反馈,而且反馈应倾斜,学困生的学习结果出现错误或不足很自然的,教师应着重关注正确的合理的部分,并不吝赞扬话语,从而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改变自我评估状况。同时,要建立适当竞争,主要是他们与过去的自我相比以及同一水平的学生之间的相比。

2、逐步改善认知结构是提高数学困难学生水平的根本出路

(1)注重前补

前补指的是课前补,即在每堂课前就本课新知所需应用的原认知结构中应提取的部分对学困生进行情况摸底分析,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练习,并且进行面批面改,帮助学生寻找原因。事实上,对学困生整个学习生活来说,每次补课既可以视为前补又都是后补,通过这种前补,可以提高学困生上新课时注意力和投入程度,由于对他们已经搭了阶梯,扫除了一部分障碍,降低了学习新知识难度。从而达到学困生能较好地掌握新知的目的。

(2)注重基本能力训练

学困生的计算能力、记忆、再现能力等都较弱。往往要进行分析,专门设计进行训练。以记忆能力为例,学困生一般记忆能力并不差,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性质和对象之间的本质关系的直觉性保持能力较差,对数学问题的类型和模式记忆较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知识系统顺口化等多种有效手段。

(3)新知学习必须着眼于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学困生的原认知结构逐步完善之时,要注意新认知结构的构建。即防止原有学困生在学习了新知后又造成结构不完善,同时要防止新的学困生的再度产生。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a: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新知学习的联系点。新知识和经验、新知和旧知、新知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ASA,AAS,SSS)来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相似的判断方法。

b:重视感知全面性。人对事物第一次接触总是最敏感的,如果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出现了片面理解,那么认知结构就不完善了。

c: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教学和学习中注重结论,而往往忽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只是记住了概念、公式、定理、而不会灵活运用,无法解决千变万化的习题,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d:教材要适当处理。 教材是普遍性的东西,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也根据自己体会在时间分配,内容增删移动组合上进行加工。如平行四边形教学,教材顺序是有一般平行四边形到特殊的矩形、菱形、正方形,但由于这些图形学生都比较熟悉,所以可以把各种图形同时给出,对定义、判定性质进行对比教学,并观察一般和特殊转化条件,揭示从属关系,可帮助学生迅速建立整体的有序的认知结构。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困转化;兴趣培养;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67-01

一、学习困难的原因

1 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化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都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2 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都没有学习。造成学生的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来处理好初三与高一化学之间的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对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缺乏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 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彻。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

二、转困对策

1 爱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

(1)学习生活给予“偏爱”。在平时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去接近他们,多找他们谈心,理解他们,用实际行动感召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真心实意关心他们。

(2)课堂提问给予“偏爱”。在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化学学困生多发问,多与他们进行交流,在课堂40分钟内多“照顾”学困生。

(3)鼓励表扬给予“偏爱”。对于他们认真的完成一道作业,完成一次劳动任务,某一次作业写得规范,字迹清楚或比前一次有进步时就当众表扬,同时勉励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2 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困生转化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乐趣。在导入新课时设问、可以采用故事法、联系实际法、悬念法、实验法等引入新课,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完全可以透过想象看本质。把“看起来好玩”,“听起来有趣”的低水平的兴趣转化为探究原因的兴趣、概括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把暂时的兴趣转变为持久的兴趣、乐趣,甚至为志趣!

(2)让学生體味成功的乐趣。教学中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剑设不同的问题情景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完整、准确的回答问题时,发表独特见解时,提出有价值的质疑以及准确无误的实验操作时,教师及时鼓励。并让其他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乐趣。当提问卡壳时,教师要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导直到他解决问题,并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指出他成功之处。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和满足。

(3)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的衔接。重点是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

3 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困生转化

(1)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现代教学观认为: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沟通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发展化学,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的开展探究性活动。

(2)把握反馈信息,精心设计练习。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把握反馈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弥补缺陷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为此,给学困生布置作业要做到少而精,最好是“堂堂清”。这对学困生非凡有利,课内补强于课外补,大大减轻了学困生的负担。

(3)充分利用多媒體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的基础学科,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而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具有好奇、勇于探索的个性,乐意接受新事物,容易吸收新知识;多媒體教学课件利用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音乐,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直观的表现复杂的理论和概念。

4 归因分类、因材施教,加强教法创新

(1)建立学困生档案,强化个體辅导。每个学困生的情形不同,教师除了在教学中注意解决共性问题外,还应针对每个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归因分类,建立学困生个體档案,找到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解决学困生的实质问题。此外,利用网络资源对学困生进行辅导。使学困生将课内学习转变为课外自主补充学习。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挖掘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中的一些美妙的现象来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化学教师应该从培养他们基本操作能力人手。来逐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化学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异常的现象,更能激发他们主动去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此时,应恰当地引导他们学会查阅资料,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和步骤,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达到学习新知识和完善探究能力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后进生;配合;快乐

信息技术带来了社会的变化,如今,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的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人的重要素养之一,不但信息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懂得信息技术的优秀劳动力,而且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也把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因素来考虑。教学工作多年,岁月如歌,发现曾经的很多后进生学生走上与信息技术相关联的工作岗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每个学期都要与各年级的很多班级接触上课,在我与学生们朝朝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每一个集体里都有几个后进生,他们往往多是非智力因素型的学生,性情自卑,行为懒散、精神颓丧、成绩不好,大多很调皮,上课时,他们常开小差,做小动作,甚至吵闹,搞恶作剧,常有让课堂不得安宁等;然而,后进生是相对的、变化发展的,学校没有一成不变的后进生。根据我的教育实践和对后进生的观察、交流,我觉得后进生并不是智力上有严重障碍,也不是无法教育的,后进生并不是不想学好,也并不是没有理想或美好愿望,只是他们的自我感觉太差,没有信心,没有干劲,缺少士气。只要我们教师课堂、课后精心行动起来,关注后进生,针对后进生的实际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后进生一定会“变身”,从而转化为好学生。下面,我谈谈信息技术课帮助和培养后进生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熟备教材,熟读学生,走近学生

以这个为指导:教材分析――所授班级学生总体和个体分析――教材分析。即,先做好所授课班级的教材分析,分析教学任务、目标;然后了解、分析所授班级的学生情况(尤其是后进生的知识水平、技能、学习动机、状态等),这需要咨询班主任和走到学生们中间去了解等等;最后,再教学设计,分析和确定现实的一般目标和特定目标(后进生定下预期目标),当然,还可以根据情况设计出课外教学辅助活动等。

二、改善师生关系,创设快乐的情境

《纲要》任务中说,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是针对信息意识与情感而言的。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过程较其它学科不太一样,我们多半是在计算机机房上的课,且它具有实际操作性,再说,教师引导授课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其它时间是学生们操作练习,教师不光要在教室中来回指导操作中有困难的学生,还要不时地关注和培养后进生的学习能力,这时的教态给学生一种亲切和蔼,或幽默诙谐,肢体语言运用灵活自如,这样轻松的学习环境何乐而不为呢?!例如,有一学生,她平时逃课成习惯,当我得知她又逃了我的课,我机房边走动时,无意通过窗户发现她躲在学校厕所边,与她四目接触,我立刻面带笑容,双手做拥抱的姿势欢迎她,不时地用哑语召唤她来上课,课后,请了同学转告她“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的厦门永远为她敞开,这里充满了五彩缤纷的颜色和自由创作的天地”。现在,回想起这学期的她的信息技术成绩评价里面全“A”时,我不禁为她感到骄傲。

三、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教学法又称“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主要由Slavin 、Johnson・D. & Johnson, R・Sharan等人提出,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先备知识、性别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我将后进生和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搭配分组,这样,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不仅达成个人绩效,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

四、打消学生对计算机的畏惧感,鼓励多动手实践

针对后进生的教学目标暂时不能与其它学生一样,信息技术课的上机实践中,还有一类学生要把他们等同于后进生来看待,就是对计算机畏惧感的学生,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设备对于一般收入的家庭来说,仍然是比较昂贵的设备,而且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线路的连接似乎错综复杂,许多软件的安装、启动与应用的交互十分烦琐,无形中给人一种压力与畏惧感;这时教师不可以用“不要乱碰”,“不要动,坏了赔得起吗”等等语言,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从潜意识上打破信息技术的神秘感,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信息技术。

五、跳一跳,够得着,培养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动力。信息技术课上,声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与交互性、娱乐性、实用性的有机结合,大大地激发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每堂课我都特别注意结合教材,常设计一些最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展示一些优秀作品,介绍软件的独特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的欲望和兴趣,课堂发言,只要有后进生举手,我都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增进求知欲。

六、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多样化

(1)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本身就比较受学生们喜爱,而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电脑游戏;所以,各年级参加课外活动的后进生也相当多,这时可以将后进生编分在一个课外班里,在时间和教材上加以特殊训练,在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后,可以允许他们尝试运行一些其它软件或教师事先设好的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练好基本功;随着练习时间增多,他们操作计算机必然比一般学生更熟练,这使他们学习信心更足了,矫正了学习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起了良好的作用。

(2)开展校内电子报刊、电子书画展、班级电子版报展示和竞赛等。例如,年级主题班会开展过程中,各班常以小组为单位,用计算机来编排主题班会内容,往往这时的后进生最积极,组织、安排、查询资料等都是他们抢在先,借助多媒体的主题班会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效果更不用说了。

七、配合各学科教师,让后进生也“闪光”

利用课余时间,与各科教师联系,让后进生的闪光点带动他们学习和做人的道理。例如,当学生已经学会Excel电子表格中数据的统计与计算等时,期末考试结束,后进生们就可以发挥长处计算出他们班级和年级中各类分数等。再例,我们思教处也请了后进生为学校黑板报设计刊头;初中高年级的同学们都能积极配合各学科教师完成多媒体教学,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运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效果使学科教学目标很好地完成。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复杂和艰巨的,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努力和探索,信息技术课对转化后进生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多加探索,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有利之势,把后进生转化工作做好;其次,我们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局限于教材,应充分整合实用性强的知识,做到授人一碗水,自己预先备有一桶水!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锐意进取、开拓前进的精神。我坚信只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断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认识真正地落实到行动中去,后进生的转变工作一定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 要】学习高中数学,会有好些学困生,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对这些学生考生又如何转化呢?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本文主要略谈笔者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学困生;转化建议

1.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1学习数学的意志、情感脆弱。好些高中数学学困生数学成绩不大理想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他们的智力不好,而主要这些学生缺乏自觉意识和顽强的意志,缺乏学好数学的毅力和勇气,具体表现在:思想上,对待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够端正,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亲人或应付老师的期盼和要求;意志、情感上,由于他们害怕困难、害怕挫折,因此害怕学习,不愿花精力和时间去啃稍难的题目,宁愿做一个学习上的懦夫;行为上,课前课后,从来不预习、复习课本内容,学习数学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不懈,课堂上,老是希望老师直接将数学知识传授给自己,自己不愿意主动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数学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

1.2学习思维问题。严密的逻辑性、概括性和很抽象等是高中数学最主要的特点。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数学问题考虑的不透,即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不会读题、不会挖掘数学题目的隐含条件、不会灵活运用数学公式,只会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思维较迟钝、呆板,相同的题目,优等生往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较快的回忆起相关知识点,而学困生即使会也只是就题论题,做不到相应的联想和灵活的变通,多数时候是漏洞百出、顾此失彼,正因为如此,学困生往往学习数学时,思维缺少灵活性、创造性。

1.3学习方法问题。部分数学学困生也不是学习不认真、不努力,他们中也有好些人学习非常刻苦,甚至“争分夺秒、秉烛夜读”,但是数学成绩老是不突出,总结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往往课前不会预习教材,课堂上不会听讲、不会思考,不会抓住知识重点、难点,课后又不会如何复习,对于老师讲解的知识只会机械的记忆,不去理解、感悟。因此,学习方法的不科学也造成他们学习数学困难。

1.4家长、教师问题。由于受高考升学的压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学生的期望都很高,把学生的成绩都看的很重,数学学困生的基础原本就差,他们知识结构也不够完整,他们的思维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都达到较高的水平,他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应用,这些都是客观情况,可是不少老师和家长,往往硬是给他们和优等生提出相同的要求,要求他们和优等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要消化和吸收相同的知识,把他们在短时间内的成绩和优等生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这无疑脱离了这些学生的实际,无形中加大这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其结果是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使他们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习数学,甚至有时,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考试时作弊,一旦发现后又要遭到他人痛斥,甚至学校处分,其结果一般只能导致心情压抑,产生自卑心理,从而缺乏自信,最终选择自暴自弃、放弃数学的学习、甚至学业。

2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建议

2.1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成功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激励人上进的助推剂,优等生需要成功,学困生更需要成功。高中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成功的机会,让学困生体验成功,体验成功的,例如教师备课时,要设计优等生回答的难问题,也要设计学困生回答的容易问题,使优等生有所收获,也要使学困生体会到成功和进步,若有些学困生还是把问题答错了,这是应加以引导,引导其纠正错误,切不可大加指责、批评,这样会逐步使学困生尝试到成功的甜头;还比如,在平时的考试中出题时应出些尽量简单些的数学题目,让学困生也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成绩,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行,自己也能学好数学;考试结束后,教师应仔细分析学困生的试卷,不但要找错误所在,还要找答题时的闪光点,对简单的错题应要求他们要及时纠正,有些错题还得教师辅导,对闪光点有时还应赞扬,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困生通过刻苦学习也有获得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真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局面和印象,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加努力,以此达到彻底转化他们的目的。

2.2让学困生得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学效率。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作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分别进行学法指导,指导学困生课前如何预习、课堂上如何听讲、如何思考、课后如何完成作业、如何复习等。

2.3保持自己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让学困生钦佩你、喜欢数学、喜欢数学学习。“才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且还需要较高的才学水平,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自己,喜欢自己所教的科目,从而为学生学好自己所教的科目打下比较坚实的兴趣基础。正因为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钻研自己的业务,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应不断保持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为学生起表率作用。

综上所述,是本人长期从教以来,对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如何转化的几点看法。当然,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有难度的,更不是纸上谈兵,我们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需要坚持、也还需要耐心,笔者终究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参考文献

[1]肖慧.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J].基础教育论坛,2012(10).

[2]申银燕.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6(24).

[3]孟祥.兰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的几点做法[J].山东教育科研,2001(10).

第5篇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 分层教学 学习策略

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没什么问题但学习成绩却很差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比较常见。由于高中数学科目在高中学科中的地位比较特殊,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具学科,无论是选考历史的学生还是选考物理的学生,数学都是必学、必考课程, 所以,高中生中的数学学困生数量大而分布广。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谈一点个人见解。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自身因素

(1)数学学科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数学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基础知识薄弱、概念模糊,甚至连课本上的基本公式都不清楚的问题,所学东西支离破碎,缺乏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进入高中以后, 面对信息量庞大的数学课堂、更加抽象的数学语言、逻辑性更强的思维方式,对于这些初中数学就没学好的学生来说,在数学上的学习更显艰难,感觉越来越吃力,也就越来越头疼数学,兴趣也越来越少,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从而使他们成为了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学困生。

(2)自身的心理及生理因素。当前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呵护及娇惯造成了他们中的一些人我行我素、不愿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习性。这样的学生意志力差,学习态度随意,粗枝大叶,独立学习能力较弱,进取心不强。他们懒惰,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课前他们一般不会去预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新知识无法掌握,旧知识一知半解,疑惑越积越多,厌学情绪也越来越强,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了数学学科的学困生。

另外,进入高中阶段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对那些应变能力差、自制能力差的高中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特别是对逻辑性强、思维缜密的数学学科影响最大。

2. 外部客观因素。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外,一些外部因素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影响很大。从教师方面来看,有些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和学生很好地交流,教学方法不得当,课堂内容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些老师对学生无法做到一视同仁,只片面追求升学率,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优等生的身上,而对成绩差的学生视而不见,对他们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帮助。这不仅造成了数学学困生的自卑感,也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对数学学科必要的兴趣。

(1)家庭及社会因素。父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任教师。而家庭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环境。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良的家庭环境或父母教育方法的缺失是造成学困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有些学生的父母整日只顾忙自己的工作,把孩子留给祖父母或长期对孩子不管不问,也有些父母对孩子缺乏耐心,教育孩子时态度粗暴、非打即骂,方法欠缺。另外,目前越来越普遍的离婚现象使很多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单亲家庭或再婚家庭。这些不良因素都会对涉世不深的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对生活和学习都丧失了信心。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也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再者,有些家长对孩子寄予太高的期望,强迫孩子学太多的东西。毕竟孩子精力有限,他们会顾此失彼,从而造成成绩下降。

(2)应试教育的影响。枯燥的应试教育方式是学困生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应有的兴趣,只是为了应试而死记硬背。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但由于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正确的方法而收获甚微。久而久之,学困生就日趋增多。再加上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符号体系严密以及逻辑性强等学科特点,也给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了困难。

二、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的途经分析

结合以上我们对学困生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数学学困生分为两类:厌学型和非厌学型。厌学型的学困生明显不喜欢学习,在数学学习上消极被动,缺乏明确的动力和目标,与教师缺乏应有的互动与合作,对学习成绩莫不关心。同厌学型的学困生相比,非厌学型的学困生看起来表现要好得多,他们在学习上态度认真,听课专心,课后用心,在学习上表现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但却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客观原因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学业成绩。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学困生,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相应的转化措施。

1.针对厌学型学困生的学习策略

第6篇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对策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88-03

所谓数学学困生就是指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差,不能进行独立思考,作业常常完不成或出错较多,数学测验成绩经常处于落后地位的智力正常的学生。在初中阶段,他们表现在数学学习能力不足、找不到得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对数学缺乏兴趣和信心等,因此数学学习效率低下。并且这些数学学困生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学习数学的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缺乏学好数学的自信,行为上懒惰(包括懒于学习和懒于改变学习数学的方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呢?转化这些数学学困生的策略有哪些呢?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可以从以下学生主观原因、教师和学校客观原因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给予考虑。

1.学科方面的原因[1]。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具有严谨的逻辑。对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要求比较高。学生要想学好数学,一定要善于思考,勤于总结。但大多数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懒于动脑,不善于思考,只是依靠一味地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时便束手无策,普遍认为数学学习很枯燥和乏味。

2.小学数学基础差。部分学生自上小学起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缺乏学习毅力和上进心,满足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主动地去学习消化当天学习的知识,时间长了,欠账就会越来越多,在小学就成了数学学困生,升入初中后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而学校未能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因而造成这些学生学习困难。

3.学校原因。新教改以来,初中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学习情绪受到严重打击。并且学校为了升学率,利用检测结果对老师、家长大做文章,如发奖金、评先进、训话、开家长会等,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有些学校分“优班”和“差班”,使学困生产生不平的心理,而且这些心理很快转化为气馁、愤怒、退却,造成心理障碍,不利于学困生的进步。

4.班级原因。现在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摹仿性和依赖性,他们互相干扰,互相影响,再加上个别教师对学困生的不重视,讽刺挖苦,学生之间的排挤和瞧不起,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他们逐渐从老师的视野中消失,脱离群体,拉帮结伙,打击、挖苦其他同学,跟老师对着干,严重干扰老师的正常教学,加剧了学困生的形成。

5.教师的原因[2]。(1)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效果。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后,教师们试图改变在课堂中的地位,但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沿袭传统,课堂单调、乏味,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权力。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致使学生缺少创新的活力和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能。(2)教师不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不同的,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一样。如教师不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把所有的内容强加给学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法的指导,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部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抗拒,导致学困生的出现。(3)教师偏爱优生,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怀、辅导和照顾,对他们采取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课堂提问只提问优生,课堂练习只关注优生,对练习、作业,没做到分层分类。对他们的练习、作业出现的错误,没给予及时的剖析和矫正,日积月累问题多多,从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学困生必然产生。

6.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1)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信心。数学学困生对学习数学普遍缺乏兴趣,并且求知欲低,意志薄弱。当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情感不强烈,意志薄弱时,就难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学习就进入不了状态。(2)数学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性差,依赖性强。有些学生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只是为了免受教师及家长的责备,学习数学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和形成自觉索求的信念。并且他们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缺乏主动,上课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更不可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学习态度比较被动。(3)数学学习方法不科学,听课效率极低。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动脑筋,只会死记公式、定理,机械模仿,照葫芦画瓢,久而久之,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学习内容的知识性、逻辑性越来越强,其数学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地就慢慢走了下坡路。很多数学学困生不会举一反三,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探究,也不善于比较、归纳、总结,不能对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尽管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数学成绩依然不尽人意。

7.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特别是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在促使孩子获得全面发展上,起着学校和社会都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强,并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心切,过分溺爱,部分学生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性。一些家长素质低,缺少文化,不懂得教育方法,与子女缺少交流沟通,对学生漠不关心,出现问题后轻则抱怨、责怪,重则打骂,赶出家门,更有甚者,认为教育子女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不主动和老师配合。并且随着外出务工者增多,这些家庭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无家长监督管理,家长将孩子交给学校,寄希望于老师,而因学生多,老师又照顾不周,这些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在课后得不到应有的消化,时间长了,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困难越来越多。

8.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商品经济的更加活跃,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学生,特别是网吧、游戏厅的无序发展和管理上的混乱,加之学生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使网络吸引住了不少学生的心。有些网吧老板为了赢利,误导学生,为学生上网提供食宿方便。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培养数学学习兴趣。(1)情景导入。在情景教学中应该遵循“教师引导、设疑,学生思考、讨论、解疑”的原则[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参与思考、讨论,进行情景操练和自主活动,得到相应的结论。在具体选择要创设的情景时要注意以下原则:一是导入目的要明确,由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导入的形式。二是导入形式要多样化,不能每次导入都一样。三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采取合理的情景导入模式。最后,在情景教学中要注意设疑的技巧和方法。适当的设疑、提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思考问题、解决的能力。创设视觉情景的手段很多,有图片(包括导入图形)、实物、动作、表演等等,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对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2)建立讨论小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是现如今很多教师都在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组互动学习之前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对程度较弱的小组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帮助,让所有的同学都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去,达到全体学习的目标。再次,教师在进行小组学习时要讲究民主,耐心协调各组内的不同意见及各组提出的不同见解,让互动讨论有序。最后,教师要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对各组的结论要从正面积极地加以鼓励,给予积极的评价。特别是较弱的小组,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体发展”的教育理念。小组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加以运用,具体的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探究式、体验感悟式和实践式三种。并且小组内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师生换位的方式,是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互教互学,能者为师,既能提高学生成绩,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有专长的学生得以发挥,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同学处得到比在老师那里更大更及时的帮助,并有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不仅改善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2.心理策略[4]。从心理上给数学学困生树立可以学好数学的信念,使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学困生数学成绩虽然不好,可他们同样渴望数学进步。数学教师应真诚地与数学学困生沟通,用一双慧眼,去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赏识,甚至将他们的一些错误也转化为一些鼓励的语言,让他们体会到赞扬和肯定的喜悦,体会到数学老师是一视同仁的,在数学老师那里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对待。宽容,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是真诚的。数学学困生最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呵护,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放下心中的成见,真诚帮助数学学困生,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反馈。课堂上学生的表情、回答问题的状况、练习中的表现,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我们要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地调节教学。而且着重抓好课堂知识达标练习和精批学困生作业,针对练习和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针对性辅导。另外,当学困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后,必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做好预习,通过教师提前下发的新课讲学稿,阅读课本,进行力所能及的教材处理。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作业,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好机会,它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等各种能力很有帮助。制定学习计划,尽量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合理科学地安排时间。

4.其他策略。①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我们教师要和家长做朋友,经常联系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了解学困生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帮助家长用积极的心态、赏识的目光来发现学困生身上的优点,并不断放大。给家长介绍科学的家教方法,引导家长帮助学困生战胜学习上的困难,不断提高数学学习成绩。②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和引导,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5],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原因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帮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一定的数学知识,因材施教,对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困难的学生多给予及时指导,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起学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使每个学生在个人原有基础上发挥出最大潜力。③借助优秀学生的力量,帮助学困生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同学之间兴趣爱好相仿,易相互沟通。在课余时间要有目的地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困生结成对子,让他们多在一起玩耍,为学困生辅导作业和练习,帮助其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逐步树立起学困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初中阶段,数学学困生很多,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而应该给予帮助。他们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应该同家长、社会、学校共同努力,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让他们有信心去面对学习中的难题。教师们在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对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困难的学生多给予指导,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起学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使每个学生在个人原有基础上发挥出最大潜力,想方设法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一定的数学知识,发挥出数学学习的潜能,学会学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肖礼顿.考试周刊[J].2011,(22).

[2]艾阳辉.四川文理学院学报[J].2007,(z1).

[3]张行淘.新世纪教师素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

一、翻转课堂的实质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时间来完成。而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中经教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1]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为了方便辅导缺课的学生,他们使用软件将课堂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并传至网上,学生在课下观看教学视频,课堂上主要用来完成作业并在教师的辅导下讨论、解决学习中的难题。随后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欢迎,许多教师尝试将所讲授的知识录制成微视频,学生在家中或学校观看视频讲解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教师则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帮助他们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更好地实现知识内化。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主要通过翻转教学流程,分解知识内化的难度,增加知识内化的次数,最终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获得。[2]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的各个环节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学习资源的制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学形式由“课堂讲解+课后内化”转变为“课前学习+课堂内化”。

教学方式在知识讲解、内容展示的基础上,以问题的探究、自主和协作学习为主;评价方式不局限于单一的纸质测验,注重多元化评价。

二、初中化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将知识传授移至课前进行,知识内化则由课后移至课堂中,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基于这种教学模式,结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进行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师自制视频

实施翻转课堂的第一步即制作教学视频。教学视频包括两种:课程主讲教师自制的教学视频和与课程有关的网络公开资源。本次教学设计采取教师自制教学视频,因为,“教师自行录制教学视频能够完全与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吻合,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3]此教学视频由三个微视频组成。

视频一:空气是什么

教师首先出示一个空杯子,问:杯子内有没有物质?如果有,里面是什么呢(此处暂停五秒钟,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讲述空气,学生应该第一时间就能想到杯子里是空气)?对的,杯子里确实是空气,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与我们生活又息息相关的物质,那么,它是由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早在二百多年前,法国的一位名叫拉瓦锡的化学家使用定量的方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研究,他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并且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1/5。后来人们陆续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所以,空气不仅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还有其他的成分,像空气这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并且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而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像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则是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氧气可以用O2来表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的物质数量,由两种及以上物质组成是混合物,而由唯一一种物质组成即是纯净物。

分析:在翻转课堂中,知识传授通过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前传授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内化的效果。而课前的自主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在视频开头,以问题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视频学习中,而且为接下来讲述的空气成分埋下伏笔。在这个部分,学生要识记空气的主要成分(氧气和氮气)。此外,通过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比较,有利于学生识记两种概念,区分两种物质。

视频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接下来这个实验是需要学生在实验室里亲自操作的,大家不仅要学会操作,还需仔细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首先,教师拿一个集气瓶,在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的空间分为5等份(如图1)。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然后,立即深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请学生重点观察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情况。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以下四组问题。

(1)红磷燃烧是哪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写出其文字表达式。

(2)集气瓶内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上升的高度是多少?为什么?

(3)将燃着的火柴深入集气瓶内,火焰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由此你得出哪些结论?

图1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4]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如:实验课时不足、实验室开放时间有限等,学生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较少。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前已完成实验相关知识的学习,为课堂上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学习提供保证。教师开始实验前,明确告知学生本实验需动手操作,以此增强学生的重视程度;相对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时间,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时间和教师指导的时间;此外,观察和思考本实验现象,学生可以识记 “空气中含有约21%氧气”。

视频三:空气的重要性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都是宝贵的资源,用途非常广泛,是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在通常情况下,人呼吸空气就可以了,但医疗急救时,则需要用纯氧,而且燃料的燃烧也离不开氧气。氮气也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也常用作保护气。而稀有气体虽然在空气的成分中所占比率很小,但它们却是一类很重要的气体,用途也较广泛,如: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除了以上所说的用途之外,学生可以思考还有没有别的用途,并与同学进行讨论。既然空气中的各成分用途如此的广泛,并且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空气,显而易见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非常重要,我们都向往蓝天白云(如图2),希望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如图3)。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让学生通过各种传媒收集近阶段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之后将收集到的数据制成图,并说说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你能做些什么?

图2

图3

分析:思考空气组成成分的用途并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于其用途的理解,最终学会怎样使用。将洁净的空气与已污染的空气两张照片相对比,加深印象,并且学生通过收集近期的空气质量数据,以事实为依据,便于学生更真实地了解到空气的质量状况。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空气污染现象出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通过观察,加深印象。而关于对空气污染的思考,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练习题:

(1)默写出空气成分及其各成分所占的比例。

(2)下列物质:①氧气;②人体呼出的气体;③洁净的空气;④二氧化碳;⑤液氮;⑥水泥砂浆。其中,哪些属于混合物?

(3)列举三种存在于空气中的纯净物及其主要用途。

(4)去城市街道和森林茂密的公园或野外,谈谈在这两处呼吸时的感受是否一样?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上述四道习题,并以PP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习题1是识记性的知识,是学完本节应该牢记的基础知识;习题2和习题3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两种不同的物质,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的基础上,才能答对这两道题,但习题3比习题2增加了两种物质的应用性;习题4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由于目前学生处于刚接触化学的状态,所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观察和感受城市街道和公园的不同并分析思考其原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重视环境保护。设计习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检测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同时,教师也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易错点和难点,最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

(二)课前学习

教师自制的教学视频和幻灯片传至教学平台后,学生可以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空气里不仅有氧气和氮气,还有一些稀有气体(氦、氖、氩、氙和氡);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比如:空气,而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则是纯净物,比如:氧气等……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如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教师对该内容的讲解。如果对某个知识理解后有一些想法,可以在教学平台上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比如:看完空气污染的危害,可以跟同学一起讨论空气污染的原因,共同找出净化空气的策略。看完视频后学生可以做教师设计出的练习测验,检测自主学习的效果。另外,对空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质资源,拓宽知识面。

分析:翻转课堂将知识传授移至课前进行,其方式是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在整个课前学习的过程中,时间、次数和观看的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决定,简单部分就快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需要记笔记时还可以暂停。[5]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宽,而且学生在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会积极地思考教师在视频中提到的问题。此外,学生做的练习题,通过教学平台反馈给教师,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促进知识内化。

(三)课堂内化

1.讨论自学中困惑的问题

学生在进行独立探索后,仍有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对于较少进入化学实验室的学生来说,通过观察“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他们会产生许多困惑,比如:为什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而不是一半或更多?红磷燃烧后为什么要立即深入瓶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约1/5?教师将这些学生分为一组探讨实验问题;教材和视频都举出了空气各成分的用途,而有些学生还想更广泛深入了解其他用途,将这些学生分为一组;最后将对空气污染和环保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合作讨论解决感到困惑和思考的问题,教师则在教室内巡视、指导。

分析:问题是翻转课堂展开课堂知识内化的起点。关于上述学生的困惑和思考,学生之间先行讨论,教师解答疑惑并进行总结,而关于实验的疑问,教师提醒学生进入实验室来验证。根据学生的问题,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个体间的沟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之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刻,如能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内化的效果将好于直接传授。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只有一项实验,即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通过课前教学视频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本次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步骤,并且对实验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但在开始实验前,教师仍要交代实验注意事项:胶皮管要夹紧;点燃红磷后,酒精灯要立马熄灭;燃烧着的红磷放入集气瓶后,塞子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塞紧。接着学生以两个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实验,一人操作一人记录。实验记录包括以下内容: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同时集气瓶内水面逐渐 ,等燃烧停止后,集气瓶内水面 ,瓶内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积的 。用燃烧着的火柴深入集气瓶内,火焰 。实验结束后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对本次实验探究的掌握情况,及时改错,必要时可以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单独交流。

分析:化学这门学科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动手操作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学生初步合作讨论后,教师应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学生按照实验设计流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和效率,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深化了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同时,也节省了实验知识学习和实验准备的时间,让学生更专注于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讨论。教师则可以随堂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考,甚至提出更好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际验证。

3.成果交流

完成实验操作之后,选出几个学生代表,跟同学分享做实验的心得与体会: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没有将集气瓶的塞子塞紧导致部分氧气泄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红磷燃烧过后水面上升约1/5)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如: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是因为氮气不易溶于水)。此外,根据教学视频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关于环境污染的思考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探究保护环境的方法。之后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修正错误的观点,赞扬和倡导正确的价值观。

分析:作为一节课的总结,学生是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的。分享实验心得有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关于空气污染的思考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空气中所含的成分,明白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知道空气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学生形成和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最后,教师的总结性发言,能够起到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作用。这种成果的交流与展示,也是对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四)课后反思

回顾整节翻转课堂,教师在制作视频的时候有没有明确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去思考;在讲解和演示实验时,有没有讲明白;课堂内化时是不是对学生做到了有针对的指导。除此之外,课下找到班里的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在观看视频里教师讲解实验时,是否能听懂;讨论过程中,学生有没有参与进去;最后,提出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次的实践提供参考。

分析: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不同的课程知识?是否适合所有的学生?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这些都是需要反思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翻转课堂进行评价,还可以请多个教师参与课程互评,相互之间交流经验,从而提升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6]

翻转课堂虽说有很多的优势,可以作为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因为并非所有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翻转课堂来进行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实施翻转课堂要视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

教法,2014,(10):13.

[2] 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

教育研究,2014,(2):55.

[3]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5] 梅海莲,陈琳,王可.翻转课堂之《我的母亲》教学设计[J].中小学

电教,2013,(5):58.

[6] 徐妲,钟绍春,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

系统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