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36:04
序论:在您撰写独立思考的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姚安濂载誉归来,10月下旬,上海影协趁热打铁地在上海影城举行“一个独立演员的启示――姚安濂表演艺术创作座谈会”,会前放映了获奖影片《打工老板》。电影结束后,留下来参加座谈会的人比以往都多,奚美娟来了,茅善玉来了,姚安濂的老师、同事、朋友们都来了……显然,这位“影帝”有着极好的人缘,大家愿意看到他成功,由衷地为他喝彩。座谈会上,发言者踊跃,大家不仅从艺术上分析了姚安濂体验派演技的独到之处,而且很多人都提到他人品一流,德艺双馨。
或许,他的成功,确实需要那两种力量的叠加。
11月初,本刊记者在姚安濂位于虹桥的家中,对他进行了专访。
采访并不在客厅进行,虽然一圈舒适的大沙发通常更适合聊天谈话。记者与姚安濂的谈话是在餐厅的一张大圆桌两端,质地坚硬的木质桌椅,使双方都无法随意进入闲适状态,整个谈话仿佛也多了几分直来直去的明快。当然,在这里对话的另一个原因是,餐厅有大窗,比较通风,在一整个下午接受记者长时间采访时,他的烟瘾可以得到适当满足。
独立演员:
甘当有含金量的“临时工”
虽然姚安濂如今取得的成就,与独立演员的身份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但作为一个早在1990年就从国营工厂辞职出来闯天下的“文艺工作者”,他绝对是一个老资格的独立演员,那些独立演员所要面对的甘苦辛酸,他全都尝过。所以,当他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影帝殊荣的时候,他的特殊身份令这座奖杯增添了一道尤为难得的亮色。
主席在前不久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特别提到了独立撰稿人、独立演员等体制外文艺工作者,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团结,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能量,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贡献。
在姚安濂的观念里,独立演员有其特殊性,因为影视艺术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大多数影视作品都需要通过各部门各工种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影视从业人员有点像群居动物,做事干活常常成群结队。不像画家、作家,可以单打独斗地出作品、走天下。所以他们的“独立”好像天经地义,而影视工作者的“独立”,就有点另类、不入流的意思,因而令人关注。
“好在近十年来影视剧制作领域不断快速地市场化。”眼前的姚安濂对独立演员的身份显得泰然自若宠辱不惊。影视剧制作的基本组织方式,已经变得灵活多样,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个剧组就是一个个“临时单位”,这个“单位”要不要你,常常并不取决于你背后有没有单位。
当然,当某影厂、某公司、某剧团投拍影视剧时,它可能会优先选用“旗下”签约演员,但如果你是一个具有较高含金量和性价比的“临时工”,制片人、导演还是会青睐你,选择你。他们首先考虑你的人气、你的票房价值,然后考虑你的戏路、外形、气质与角色的匹配度,最后还要衡量一下性价比。谁都想低投入高产出,“个体户”的好处就是成本低,不给中间环节“剥皮”。
反过来,有些“有编制”的演员反而为编制所害: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最终从影视圈消失。况且,现在不少国营大型影视企业,也早已不养演员,演员仅有个编制,单位仅交个四金,以前在外面接活就向单位交劳务费,现在连这个也取消了。所以实际上他们也形同“独立”演员,跟姚安濂们一样,早就习惯在影视市场的大树林里觅食,因为单位早就不“喂片子”给他们吃了。
当然,在成长为姚安濂这样的影帝之前,独立演员必然会面对一些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当你名不见经传,手里没作品,背后没单位的时候,别人对你的定义就是“非职业演员”,对你的能力一定会打问号。但恶劣的生存环境,也能强大你的生存能力。只要熬过被怀疑、被冷落,甚至被欺负的那段最初岁月,积累起自己的艺术形象,一定能等到厚积薄发的机会。
赌气下海,谁知是福
姚安濂在辞职当独立演员之前,是个有编制的工人。
1990年他从上海活塞厂辞职,成为“海漂”。没了单位,没了收入,姚安濂赖以生存和养家糊口的技能只有演戏。也正因为把自己逼到“没有退路”的境地,他对接到的每部戏都投入百分百的热情和精力,生怕给剧组留下一丁点不努力的印象,影响日后的“生路”。姚安濂说,讲得不好听点,那时真叫做“夹着尾巴做人”。久而久之,居然也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姚安濂在剧组里都是对人谦虚谨慎,对戏一丝不苟。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才不久,究竟是什么使姚安濂下那么大的决心,好好的体制内工人不当,偏要跑到体制外当一个朝不保夕的“临时工”?
实际上,姚安濂从厂里辞职,是带着赌气的情绪。没想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年轻气盛时的一个并不成熟的决定,最终反倒成全了姚安濂的影帝之路。
1985年,姚安濂白天是名工人,晚上和休息天,他不是在剧场就是在去剧场的路上。他不仅爱看话剧,也爱创作和演话剧,在当时的上海业余话剧界已小有名气。有一天上海群众艺术馆派人到活塞厂借调姚安濂,想请姚安濂抓业余话剧创作这摊工作。这对姚安濂而言,真是正中下怀,如鱼得水。然而群艺馆与活塞厂原先说好是先借后调,但一年、两年过去了,调动工作的事杳无声息。原来姚安濂在活塞厂是工人编制,而文化局下属的群艺馆属于干部编制,门不当户不对的问题,殊难解决,一拖就是五年。
姚安濂终于按捺不住了,他既不想低三下四地求人托关系解决编制问题,也不想为难群艺馆逼他们作出要人还是退人的决定,更不想再回到活塞厂当工人,他决定自谋生路!
现在回想起来,姚安濂觉得,人有时候是该果断一点,决绝一点,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后生……有了这些东西,命运或许会出现转机。
做过制片人,等待当演员
姚安濂离开活塞厂的时候,已经有了家庭和小孩,他告诉自己,作为男人,必须承担家庭责任。他虽然心系表演,想方设法接演电视剧,但毕竟那时候影视剧的总量有限,接的也大多是小角色,养家糊口还成问题。做演员的理想既然不能换来足够的面包,姚安濂只能退而求其次,做制片,做副导演。
“因为当时我在表演上还没‘出来’,机会比现在少得多。你苦苦等待别人给你一个角色,有时候一等可能就是三个月、半年。”姚安濂要改变这种被动等待的状况,选择转战幕后。
但是,他即便在做副导演、制片的时候,也始终抱着这样的信念:总有一天我还是要回来当演员!而在做幕后的这个阶段,他也一直在“偷师”,在拍摄现场暗暗学习不同演员的表演长处。
在这个“曲线救国”的阶段,姚安濂完成了三件事:一、赚钱养家,承担起家庭责任;二、偷师学艺,为实现理想储备能量;三、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不离不弃,等待演戏机会。
那段时间,姚安濂身边有好多朋友同学下海做生意,他在做制片人、副导演的时候,也搞过一个影视公司。“如果后来不继续演戏,也许我现在也是某某影视公司的老总。”但是姚安濂终究无法割舍对表演的热爱,他深深感到,真正可以令他忠贞不渝倾付一生的,只有表演,不是其他。“做制片人纯粹为了养家糊口,也许比现在挣的钱多,但不是我真正想干的事。”他说。
如果说,从工人到艺人,是姚安濂的第一次选择,带有一些意气用事和盲目;那么从制片人到演员,则是他的第二次选择,这次他深思熟虑,冷静理智地听从了内心的声音。
姚安濂说,如果让他再选一次,他还是做演员。“做制片人或许也会成功,但未必会有我今天拿了影帝那么开心,幸福指数没那么高。”
虽得奖,仍不满
影片《打工老板》在送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参赛之前,还曾送过戛纳,但并未入围。去蒙特利尔也缘于一个巧合――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席、年近九旬的洛赛克先生今年三四月份到中国来为他的电影节选片。他是个中国通,来中国不下十次。中影公司向他推荐了《天空》等影片,都不合他胃口。《打工老板》并不在推荐片目之列,然而洛赛克偶然在中影公司的一张办公桌上,看到了《打工老板》的碟片,很感兴趣,借回去看后,一见钟情,当即决定邀请该片参加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然而,当时《打工老板》已经送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只不过那边消息还没来。洛赛克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加重他邀请的砝码:如果你们愿意进入蒙特利尔的长片竞赛单元,请你们把影片从威尼斯撤回。
《打工老板》对姚安濂的意义自然不同寻常,可谓他的幸运之作。然而,他对该剧的评价仍然保持了相当的理性和客观。他认为这部影片的剧本写得相当不错,有视角,有人物,有命运,是个大片的材料。但就影片整体品质而言,如果当时坚持送威尼斯,恐怕最终会失利。
在《打工老板》的拍摄过程中,姚安濂跟导演,尤其跟摄影师有过不少艺术见解不同的地方,他坦言,对不少镜头的运用至今仍保留自己的意见。对个别镜头,他甚至觉得是给拍坏了。
但是姚安濂明白自己的身份是演员,他不会当“戏霸”,所以他告诉自己,艺术见解上的争论可以无界限,但剧组分工是明确的,不能越界。他所能做的,就是适时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影视从来是遗憾的艺术,姚安濂清醒地认识到,即便这是一部得奖作品,自己仍有种种不满和追求。他随口举例说,林大林为何最终没跳楼?原来有句台词,为了女儿。成片里没有,他感到很遗憾。原来的结尾,没有现在光明的尾巴,因为种种原因加上了,他也感到有点小遗憾。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 独立思考 方法途径
【中国分类法】:G623.5
小学数学教育实质上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具有创造性,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做出思考与探索。
一、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意义
独立思考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学习者在不借助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思考与探索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育是小学生的思维开发的起始阶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小学数学教育有其自身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一下方面,一是要完成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二是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独立思考能力,三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其次,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正在全面的推进。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看,小学数学教育除了要传授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二、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现状的分析
首先,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主要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教学,学生学习是属于接受式的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应当负考试,取得高分,在升学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而是学习活动的控制者,控制者课堂的教学进度,控制着习题的标准答案。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学习中的主导性,在教师的权威下,学生的学习变成为机械的抄书与背诵。学生全面的服从于教师与课本的权威,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得到一点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会放弃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成为“应试教育”的傀儡。
其次,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由此,学生的课业负担会不断加重。据相关调查研究,学生的学习课程要6到7 科,平均每天学习时间要搞大十几个小时,学生在大量的学习任务下非常的疲惫不堪,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独立思考,长此以往,会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现象。
1、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创建轻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
通过种种迹象表明,灌输式、接收式的教学形式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呆板活跃、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为重要的就是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讲授加法计算的时候,比如“3+8+9+12”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讲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研究,寻找创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的不断讨论之后,教师要总结点评,公布答案,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教师要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大部分的小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枯燥无味,自己不能够提高学习自己的学习兴趣。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教材中挖掘出形象有趣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数学。比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教师根据数字的特殊性,结合实际生活,比如利用手指来进行运算。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
3、 营造活跃的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
校园课下数学文化的探讨需要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场所,以实际教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活动小组,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个负责人,负责平时的学习活动与研究活动,每个小组的学习内容应该由集体成员共同的探讨,总结出需要集体讨论的学习内容。教师不定期的对学习活动进行检查,检测学生的学习与探讨情况,在进行一定的指导启发、指导与检验,在这种轻松地课下学习氛围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会逐渐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地得到提升。
4、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的抓住学生的思维的转折点,跨越学生学习的障碍点,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及时的加以引导、点拨,克服学生学习中的“卡壳”现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练习。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活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自身思维,克服思维中的惰性,促进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参考文献:
[1] 王志力:《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参考》,2010。9.
[2] 赵春发:《小学数学之怪现象》,《深圳日报》,2011,6.
[3] 李公镇:《小学数学教育模式探究》,新疆出版社,2007,4.
[4]王伟:《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才智,2011,8.
【关键词】司法独立;法官独立;监督;制度保障
一、司法独立中法官独立的概念
法官独立是构成司法独立的三大要素之一,《司法独立世界宣言》将法官独立分为身份独立与实质独立两个层面:身份独立即保障法官职位的条件和任期以确保其不受外来干涉;实质独立,即法官在实际履行其司法职务时,除受法律及其良知的拘束外不受任何干涉。i
法官独立,通常认为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的不当干涉。这里的干涉,包括来自行政、立法之同一层面的国家权力的干涉,司法体系内部如上级法院以及同级法院非承办案件的同事者的干涉,以及审判组织内部如合议庭其他人员的干涉。而“不当”则强调这一干涉的不合法性,这意味着被法律所认可的监督行为是被允许的。而有学者将法官内心的干涉性也予以考虑,提出外部独立和内部独立都属于法官独立的要求。“外部独立是指法官不受任何外界之干涉,内部独立则是指法官不受自我之干涉。” ii这种来自法官内心的干涉,指法官作为普通人所拥有的不利于其进行公正审判的情感,如偏见、激情、野心、个人信仰等等。其认为,作为法官,“必具有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大无畏的精神,加上丰富的学养,才能独立于自我之外,不受自我的干涉。”iii
二、法官独立需要监督
在探讨法官独立性的保障之前,需认识到绝对的独立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在最佳的环境下,“社会规范、压力、时事和社会结构都会强有力地代替法官作出一项决策,这些社会规范通过法官的思维折射出来”iv。其次,绝对的独立意味着排除一切监督,如此带来的结果并不是司法公正,而是司法腐败、司法权滥用和失控。最后,法官独立乃至司法独立,并不是司法的最终目的,而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手段。独立,必须伴随着相应的监督与约束,典型如司法问责制的设立与保障法官独立制度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二者是一对互补的制度(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y),必须同进同退。没有问责制的司法独立保证不了司法公正,而不独立的司法使得问责制也无法实施(因为判决实质上不由法官做出,法官也就无法负责)” v。
三、法官独立的制度保障
如何保障法官的独立,需要法律进行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予以保障。笔者认为,要保障法官处于一种独立的状态至少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法官的权力维持
法官的权力维持,就是指法官一经任命,其权力即为恒定且不可被随意改变或剥夺。由于法官只有在其权力恒定的状态下才可排除对审判外因素的顾虑,因此,权力恒定是权力得以充分行使的前提。保持法官权力的恒定,就要给予法官在其任期内的司法权力以稳固的制度保障。具体而言,一是法官权力的终止事由须有宪法及法律的明文规定;二是法官权力的终止、暂停必须按照特定的程序。特定,即意味着这一程序必须是严格且审慎的,表现为程序启动条件的苛刻与罢免案通过的高门槛。
(二)法官的职务维持
法官的职务维持,就是指法官职务具有不可调任性。这种特性要求排除对法官的专断性开除,以及对其工作的任意调动。原则上法官不被调任,但出于特定原因允许有例外的存在,比如法院组织的调整,或者法院的管辖地区发生改变等等。
(三)法官的职务豁免
给予法官以职务豁免权,是保障法官独立的关键手段之一。简而言之,法官的职务豁免是指法官不因其所作出之判决(或职务行为)受到追究。豁免职务行为意在为法官创造一个宽松的审判环境,免除其对所作之判决会引起不利后果的顾虑。法官只有在自身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才能摒除审判外因素的影响,以理性的判断与专业的法律思维公正地作出裁判。
此处所言之豁免权,一为司法豁免,即法官不能因其职务行为而遭受个人诉讼方面的困扰。即便该职务行为造成了损害,当事人也不得以法官为被告提讼,而是应以法院为赔偿义务机关申请相应的国家赔偿。二为作证义务的豁免,即法官不得被要求针对其职务范围内所获之秘密信息出庭作证。三是法官的追责只能依据法律程序进行,对法官的惩戒不得由行政机关作出。“法官独立审判,即便他们的裁决让政府头疼或违背政府政策。如果法官所作出的判决受到政治因素的控制,并且这个判决的作出足以使他降职、辞退或者转行的话,那么他不是一名独立的法官。”vi
四、结论
实现法官独立需要制度保障,却不止于制度保障。独立性不单单是一种组织结构,它还牵涉到一国的法律文化、法官素质、社会价值取向以及配套的监督机制等等。具体到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就要求在推进法官独立的过程中同步推进相关的制度安排,比如法官独立与司法问责;更进一步的,则即是司法独立与反司法腐败。
注释:
i 张, 蒋惠岭: 法院独立审判问题研究[M], 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8. 6. (01): p424. 转引自樊崇义: 诉讼原理[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p440.
ii 廖与人: 现行司法制度[M], 台湾: 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82: p7-8. 转引自樊崇义. 诉讼原理[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p440.
iii 同上: p8. 转引自樊崇义. 诉讼原理[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p440.
iv 劳伦斯・M・弗里德曼, 冯静(译): 审判行为与法官思维[J]. 交大法学, 2011(01): p124.
阿多诺指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真理性内容,所谓“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truthcontent)就是对某一单个作品之谜的客观解答或揭示”。[4](P224)通俗地讲,真理性内容是艺术作品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本真表达和规律性认识,是所处时代的精神体现和彰显,也就是说,艺术作品是属于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的产物。由此,艺术作品必须具有以下条件才能获得真理性内容:首先,艺术的自律性和社会性必须达成和谐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艺术既要遵循自身内在的逻辑性,又要与外部现实保持合理的张力。尤为重要的是,艺术的真理性必须保持独具的批判性,因为“真理性是现存社会的对立面;因为它比后者的活动规律更为广大,具有其自身活动的相反规律。在现实的外界历史上,日益增多的东西,不仅仅是压抑现象,而且还有与艺术之真理性内容相一致的自由的潜在力量。”[4](P336)其次,艺术作品的真理性还体现在艺术的精神方面,“精神作为艺术的攸关要素,与艺术的真理性内容相关”。[4](P158)在阿多诺看来,精神在艺术中的地位如同显现品性的构成过程。精神与形式相互依存。精神是照亮现象的光源,没有这种光照,现象也就失之为现象。确切地讲,“精神乃艺术作品的以太(ether);它通过作品来讲话;或者更严格地说,它或许将作品转化为一种手写物”。[4](P156)可见,精神将艺术作品转化为某种不仅仅是物质性的东西,同时仅凭藉保持其无形的方式,使艺术作品成为精神产品。阿多诺还指出,“艺术作品的精神是感性瞬间与客观结构的内在中介,此处所说的中介,应当从每个契机的严格意义上去理解,而这里的契机都分别要求把自个的对立面纳入艺术作品之中。”[4](P156)阿多诺十分强调精神对于艺术的重要性,也许下面这段话更能体现这一点,“精神化了的艺术断然摒弃幸福快乐和五彩缤纷的东西,因为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人所得不到的,那些有意义的感官享受迹象也是如此。通过毫不留情地摒弃孩提式幸福,精神性艺术确乎是没有幻觉的实际幸福的象征,依附其上的则是它所把握不了的命运骑手”。[4](P227)再次,艺术唯有通过生产具体而精致的作品方能发现自身真理性。这种制作过程必然不是文化工业所运用的机械复制技术。最后,“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作为对作品之存在的否定,是通过作品本身得以传达的,作品从不以任何其他方式来表达其真理性内容。然而,真理性内容不只是借助作品本身得到设定,而且也间接地通过作品对历史的参与和确确实实的批判得到设定。”[4](P232)这正说明,在艺术作品中,真理性内容乃是历史的结晶,艺术作品本身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按照阿多诺理解,真理性内容应在精神性和自律性的艺术中去寻找。真正的艺术从本质上说是精神活动,不可能是纯粹直观的东西,单纯直观的艺术品是无因之果。艺术的物似性也只能说明物是艺术品的载体而已。而精神则是“艺术作品的以太”。根据阿多诺对真理性内容的诠释,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称不上是艺术作品,因为它缺失作为艺术作品所应具备的真理性内容。这不仅体现在文化工业破坏了自律性与异律性之间的平衡关系,自律性已经无条件服从于社会性,还体现在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任何精神内涵。这些文化工业产品具有同质性、标准化特点,这与艺术唯有通过生产具体而精致的作品方能发现自身真理性原则背道而驰。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工业产品对外部社会更多的是顺从、趋同,而非抵抗、批判。而后者恰恰是艺术作品所持存的显著特性,因为“从事批判活动就是要把握真理性内容。真理性与非真理性是唯一可被把握住的东西,而把握它们乃是批判的任务所在。”[4](P224)
二、文化工业的虚假审美娱乐感
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阿多诺系统分析了文化工业成为资产阶级新的统治工具的原因。他指出,如果说以往的统治带有强制性的鲜明特点,那么,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统治则以一种娱乐和虚假审美的方式,让消费者处在昏昏欲睡的愉悦感中而不能自知。对于资产阶级统治者来讲,大力发展文化工业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例如,因为文化工业还依然保留着娱乐的成分,所以“公开宣布的法令并不会对此产生破坏作用,相反,娱乐规则中所固有的敌意到会产生这样的作用,因为这种敌意比它针对自己的敌意还要强”。[2](P123)娱乐在阿多诺那里仅仅代表一种虚假的愉悦感,它可以暂时让人们忘记被支配和不自由的命运,通过娱乐暂时逃避现实并强化这种现状。不难看出,阿多诺并不将虚假审美娱乐看作是艺术的享受,一则,文化工业产品已经不是艺术作品;二则,这种虚假审美娱乐完全退化为服务阶级统治的工具。我们不能因为阿多诺对虚假审美娱乐的批判,就得出他对艺术也持有同样否定态度的结论。事实上,正是由于阿多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才使得他更加重视审美和艺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艺术和审美还保存着本真,称得上是最后一方净土。在阿多诺视阈中,看似自由的愉悦感实际上是被自上而下的文化工业所控制,成为商业操纵的对象,背后更是受到极权统治的支配。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审美愉悦感的虚假性表现在:一方面,接受者获得的满足感是一种与艺术欣赏本身无关联的行为,因为这些文化工业产品完全是“反艺术”的;另一方面,虚假审美娱乐毒害着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同时也破坏着艺术。文化工业与娱乐消遣结合在一起,不仅导致了文化的堕落,而且造成了对消费者的欺骗。“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这些娱乐活动,就像宗教界经常说教的,心理学的影片和妇女连载小说所喋喋不休地谈论的,进行装腔作势的空谈,以便能够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他们的活动”。[5]可见,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炮制出的虚假审美娱乐持彻底的否定批判立场。从美学角度看,阿多诺这种批判是两种美学观念的冲突,“即以阿多诺所捍卫的、以追求心灵沉思为旨归的现代美学观念(其代表是严肃音乐)和阿多诺所批判的、以追求身体为核心的后现代美学观念(其代表是流行音乐)的冲突”。[6]从文化角度看,阿多诺这种批判本质上是两种文化立场的冲突,即以阿多诺所捍卫的以上层贵族为核心的精英文化和阿多诺所批判的以普通大众为核心的流行文化的冲突。艺术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独特表现,是寻觅生命本真和生存意义的重要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创作以人类对美、善的追求为起点,以人类的审美体验和娱乐感知为核心,这正是阿多诺所一直苦苦追寻和坚守的艺术核心。
三、文化工业对艺术的操纵
对于艺术来说,自由是其核心,精神是其精髓,抵抗是其本质,自律是其生命。只有做到这四个方面,才可以说艺术具有了真理性内容。阿多诺特别强调自由对于艺术的重要性,他认为自由,“即艺术的先决条件和艺术本身的自我炫耀概念,是艺术理性的狡计”。[4](P10)同时,他也承认,“尽管艺术怡然凌驾于现实世界之上,但其一切要素仍然将艺术同时刻可能吞没艺术的经验主义一方连接在一起”。[4](P10)不难发现,一方面,阿多诺已经看到了艺术非沟通的本性,“事实上,艺术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方式也是缺乏交流沟通的表现,因为艺术无论情愿与否,总想与世隔绝开来。这种非沟通现象涉及到破碎了的艺术本性。有人自然会以为艺术的自律领域除了少数几个在艺术情景中经历巨大的挪用因素之外,与外界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艺术方法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之类的老生常谈是有一定道理的。”[4](P8)另一方面,艺术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对外部统治的抵抗和批判,“它意在协助非同一的事物来抵制那统治外部世界的、具有约束性的同化强制力量。正由于艺术作品脱离了经验现实,从而能够成为高级的存在,并可依自身的需要来调整其总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是经验生活的余象(after—images)或复制品,因为它们向后者提供其在外部世界中得不到的东西”。[4](P7)与此相伴随的是,外部世界对艺术的频频侵害,比如现实中尚未解决的对抗性,经常伪装成内在的艺术形式问题出现在艺术之中。难怪艺术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与外部世界处于较量之中,“必须对这样的用心进行反击,因为它们会不动声色地强化这个受操纵的世界(administeredworld)对艺术的支配权力,而艺术则希望不受干扰,独来独往,抵制整体社会化运动”。[4](P427)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明确指出,面对资本主义极权社会,艺术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必须不断地斗争。但是艺术为了获取成功更是何其之难,因为“在艺术中,成功的标准是双重性的。首先,艺术作品要将材料与细节纳入内在的形式法则;其次,切勿抹去整合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裂痕,而应在审美总体中保留那些抵制整合的痕迹。”[4](P11)现代资本主义最显著特征,就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技术理性已经越来越成为统治力量并逐步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面对这样历史境遇,阿多诺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批判,其中艺术与文化工业自然位列其中。在阿多诺思想脉络中,有这样一条逻辑链条贯穿始终,即“工具理性———社会同一性———极权统治”。在文化工业领域,原本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被无情扼杀,艺术本有的自由也已被无情,工业时代的艺术正慢慢凋零。同时,整个社会被统得死死的,没有丝毫生气。按照《启蒙辩证法》一书分析,罪魁祸首就是工具理性,理性精神已由启蒙退化为神话,此时的艺术也逐渐凋零。譬如,艺术作品强调的是具体而精致,而机械复制技术带来的只能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剪裁,完全站在了艺术的敌对一方。这就必然造成“艺术是昙花一现的,这一真理性现在正遭到侵蚀”。[4](P308)更为可怕的是,“批量生产在产业主义的庇护之下正在成为艺术的内在形式……极端产业化了的艺术,会被当作艺术为适应先进的技术生产标准而作出全面调整的结果。然而,在艺术中,对这种总体同化作用来讲,存在一种基础坚实的反弹能力。工业化是艺术走向消亡的终点,但是,在此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将以牺牲内在精制过程为代价;也就是说,以牺牲技巧本身为代价。”[4](P372)在艺术中,技术生产力的观念不应当被迷信化或物神化,否则,艺术就会成为技术统治的纯然反映,而技术统治则会变成一种装扮成理性的压抑制约形式。技术生产力自身并无价值,它们只有涉及到文学、音乐和绘画作品的真理性内容时才有意义。也就是说,技术只有内在而不是外在于艺术作品,技术本身才能获得价值,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理性最终带来的只能是艺术的崩溃和技术本身的异化。在文化工业支配下,艺术、商品、社会等等一切都矛盾起来,“新奇的东西本不是商品,然而今天它已经彻头彻尾地变成商品了;艺术抛弃了自己的自主性,反而因为自己变成消费品而感到无比自豪,于是,新奇事物便产生了魔力。在过去,艺术只有存在于资产阶级社会之中,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使它作为社会目的性的否定因素在市场中蔓延开去,它的自由也必然与商品经济的前提联系在一起。在花费同样精力的情况下,纯粹的艺术作品必须遵循自己的法则,并彻底否定商品社会。”[2](P140)不难看出,艺术只有从文化工业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捍卫自由、传播自由、实现自由、追求自由,而不是被动地成为极权社会的宰制对象。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我们为师之路上的重要学习内容。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遗余力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不成熟,教育方法的较为简单而深感羞愧。特别是书中第48条“要思考,不要死记”,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考于教育中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进行独立思考。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就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研究思维、方法,如何创建 “高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进行了思考研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如联系旧课,提出赏析性问题;联系学生身边实际,吸引其关注;运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情境等。当我们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学生的兴趣也就逐渐可以被激发起来了。
二、巧用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划分包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的影响正愈发为教育者所重视。合理的布置教室环境,并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信息获取的多样化,以及环境下的熏陶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直接主动学习和间接感染,实现高效的历史课堂。例如,在学习“”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播放影视资料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受的艰苦、坚强的意志,同时,学生也能很自然地记住的路线。又如,在讲到“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地理历史教室里的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在比较中了解他们的特征和人类的进步……这些形式比起单纯的阅读文字,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提供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现自我,是中学阶段孩子的重要心理特征。将历史课堂还给学生,让它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平台,符合学生“获取尊重、认可”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模拟联合国大会中,不同的学生代表不同的国家立场,围绕一个议题,通过自己搜集的知识,“口若悬河,据理力争”的表现,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有益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挖掘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考试制度对独立学院教学体制的重要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门槛相对一本二本的学生比较低,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较差,但要完成同样的本科教学目标,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求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经费及领导班子配备等要合乎要求、学校名称的确定,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类型、学科门类、教学科研水平、规模、领导体制、所在地等来确定。独立学院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尤其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同时按照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完善教学计划、教学规范及教学管理制度,力争使各项办学条件都达到民办普通高校所应有的基本要求。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 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 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使它完善起来。对考试的总结因人而异,但从古至今,考试确实是考核一定时期内的成绩的最有效途径。部分高校长期以来不重视学业考试的改革和职能发挥, 教学中存在考试内容陈旧、考试形式与方法单一、考试后无反馈等问题。独立学院作为新生力量,很多地方都不完善,往往一味的抄袭母体学校的制度,使得走上思维陈旧的老路。
独立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 因此, 必须对独立学校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考试是对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质量进行检验的有效方法。有考试参与的教学能将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因为, 实施考核本身对于大学生明确课程目标, 巩固所学知识, 检验学习效果, 掌握关键问题, 训练思维, 培养应变能力, 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考试就是一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它参与到高校的教学过程, 渗透在高校教学体系之内, 并与其他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一起共同促使高等学校的教学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二、独立学院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 一) 考试管理机制上的弊端
大多数独立学院都设立了专门的考试部门或是相关的岗位,专门负责学院的各种考务工作。从表面上看, 似乎加强了考试的管理, 使各种考试趋于规范化。其实, 这仅仅是一种管理形式的加强, 并不能在质量上起把关的作用, 而且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因素的出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考试目的功利化, 导致考试这个教学功能众所周知, 考试具有预测、评定、选拔、诊断、激励、调控等多种功能, 但在现实中却往往被扭曲, 过多地表现出表象性、功利性特征, 考试的主要目的变成了及格、拿到学位证。按照传统的理解和习惯性作法, 考试就是课程学习的终止符, 考试结束则意味着课程教学活动的终结。及格万岁成了一些学生的流行口号,他们仅以考试过关、取得文凭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
2、大部分闭卷考试影响学生的心理
现在极大多数高校在考试方式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 只有很少一部分的考查科目采用开卷考试,并且考试时间都集中在期末。这样的考试方法, 尽管从表面上看, 有利于增强考试的规范化、严肃性, 但弊端还是较多的。首先, 容易导致一些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出现。现在高校的闭卷考试大多数是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或运用的检测。然而, 每门课程这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多的, 学生很难都能背下来。因此, 越是闭卷考试,对考试过程组织得越是严密, 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越重, 也就越容易导致一些投机取巧
的不良行为出现。由于这种考试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与负担, 加之考试正在严冬或酷暑之际进行, 容易导致学生心身方面不健康的问题出现, 有些学生甚至出现考试恐惧症、考试焦虑症、神经衰弱症等心理疾病。
3、考试形式单一, 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目前单一的理论考试形式忽略了追求知识的深度、广度及其互通性与灵活性。考试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闭卷考试多, 开卷考试少; 笔试方式多, 口试、答辩、操作方式少; 理论考试多, 技能考察少; 客观性试题多, 主观性试题少等。侧重于简单判断和静态考核, 识记能力成了考核的主角, 而对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较难。
--读<<大卫和罗宾>>有感
你是不是经常听到老师.家长对你说:“你要学会独立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注重独立思考呢?因为只有独立思考了,你才会有自己的想法.
大卫和罗宾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开始都拿同样的薪水.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大卫青云直上,罗宾却一直在原地踏步.罗宾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突然说话了:“您去集市一趟吧,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买的东西.”
罗宾回来向老板汇报说: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罗宾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说:50袋.
老板又问:多少钱一斤?
罗宾又跑到集市去了,就这样他来来回回跑了很多趟.这时,老板叫来大卫,把问罗宾的第一个问题提给了大卫,要大卫去集市看看.大卫很快回来了,他告诉老板说: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0.5元一斤,共有50袋,这儿还有一个样品,您看看.以后这个农夫还会卖西红柿,价格很公道,也带回一个,农夫也在外等着.这时老板看了一下罗宾.